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补阳还五汤

补阳还五汤

补阳还五汤
补阳还五汤

论“补阳还五汤”

方剂学是阐明和研究方剂配伍及临床应用的科学,是中医的基础科学之一。方剂,是在辨证审因决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成原则,妥善配伍而成,是辨证论治的主要工具之一。

在中医方剂学理血剂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方剂,它就是“补阳还五汤”。它的组成是:黄芪120g、当归尾6g、赤芍6g、地龙3g、川芎3g、红花3g、桃仁3g,它主要是用来治疗“中风”后遗症的。

方解中说:方中重用生黄芪取其大补脾胃之元气,使气旺以促血行,袪瘀而不伤正,并助诸药之力,为君药,配以归尾活血,有祛瘀而不伤好血之妙,是为臣药。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助归尾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均为佐使药,诸药全用使气旺血行,瘀袪络通,诸症自可痊愈。

我们都知道“中风”这一病的患者很多而且预后很差,复发率也相当的高。在现代的中西医治疗中对它的主导思想就和“补阳还五汤”一样在疏通脑血栓,在活血化瘀。但是中西医的疗效为什么都不理想呢?记得在上中学生物课时,有一次老师抓了一只青蛙,让我们看青蛙蹼上的毛细血管中的红细胞通过的情景。因红细胞的直径略比毛细血管的直径大,故红细胞在通过毛细血管时是排着队一个一个“挤”过去的,并且流速很慢,看起来很不通畅。打个比方如果一个

房屋中人很多而门很小(大血管中的血液很多,大血管就像我们的房屋,红细胞就像房屋中的人,毛细血管就像房屋的门一样),当房屋中没有什么紧急情况发生时,人们会很自觉地排队进出,不会造成拥堵现象。如果房内失火,大家都想着往外逃生,想想看这时是不是会造成房门拥堵谁也都难出去的现象,这时火势越危急房门就会堵的越严重。

古人当时的科技不发达,当然不会知道红细胞通过毛细血管的情形,有时立方治病就会想当然,认为血凝聚在那里不运行了,那就补气活血,就像后浪推前浪一样,把它往前推挤过去,结果却帮了倒忙。在我遇到的患者中因服“补阳还五汤”而加重病情的患者不在少数。

很多人会问你遇到的患者服“补阳还五汤”后病情加重,是不是医生在没有辨清症候的情况下服用而引起的。“没有辨清症候”这一点我想我们的中医生在学校学了几年医理,有的还上了研甚至读了博又工作了十几二十几年的情况下

可能发生吗?而且我们的教科书《中医内科学》“中风”这一章对“中风后遗症”明确写道:“中风经过救治,神志清醒后,多留有后遗症,如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口眼喎斜等”。在半身不遂的病因中写道:“由于气虚不能血运,气不能行,血不能荣,气血瘀滞,脉络痹阻,而致肢体废不能用。在症状上除半身不遂,肢体无力外,并伴有患侧手足浮肿,语言蹇涩,口眼喎斜,面色萎黄,或暗淡无华,苔薄白,舌淡紫,

或舌体不正,脉细涩无力等。治宜补气活血,通经活络。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味。”

在我们的临床中所遇见的“中风后遗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上与上述相一致,在“气虚血滞,脉络瘀阻”这点上大家都不会误诊,那么它就符合“补阳还五汤”这一方剂的加味治疗。

书中在“语言不利”一节中写道:“语言不利的原因有三种,即‘风痰阻络’方用‘解语丹’,‘肾虚精亏’方用‘地黄引子’,‘肝阳上亢,痰邪阻窍’可用‘天麻钩藤引’或‘镇肝熄风汤’。‘口眼喎斜’多由风痰阻于络道所致,治宜袪风、除痰、通络,方用‘牵正散’。”但书中并没有写出这些方剂在临床实际的运用中疗效如何。特别是在“结束语”中写道:“综上所述,可知中风一病,病机较为复杂,常涉及心、肝、肾、脾以及经络、血脉。其病因以内伤积损为主,即脏腑失调,阴阳偏胜。真中,是由脉络空虚,风邪入中经络引起;类中是由阳化风动,气血上逆,挟痰挟火,流窜经络,蒙蔽清窍而成。本病多见于年迈之人,年逾四旬以后,阴气自半,气血渐衰,偶因将息失宜,或情志所伤等诱因,有如巍峨大夏而基础不固,一遇大风,则颓然崩倒。‘一旦发病,大多难于治疗’。尤其卒中昏迷,预后不佳;后遗症亦往往不能短期恢复和完全恢复,且有复中的可能,

如复中病情重者其预后更差”。“一旦发病,大多难于治疗”一句把上面的方剂的疗效全部否定掉了。

通过以上可以看出我们在治疗“中风后遗症”时所常用的方剂如“补阳还五汤”、“解语丹”、“地黄引子”、“天麻钩藤引”等等,在临床的实际运用中的疗效并不理想。

毛泽东说:“对古人的东西,我们要吸取精华,剔取糟粕。”中国人向来有“崇尚”古人的习惯,认为古人的东西都是好的,就像“古董”越古老越好,往往把古人的东西“眉毛胡子”一把抓拿来就用不辨真伪(可能也辨不清真伪)。古人留下的方剂成千上万,其中不少都是行之有效的好方剂,但也有不少不但无效反而起副作用的不良方剂。那我们怎么样来识别它们的真伪呢?

在《内径》中有一句纲领性的名句“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神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意思是说阴阳是自然界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是认识、分析、归纳万事万物的纲领。自然万物的新生、成长、壮大和衰败、灭亡的内在动力是阴阳之间的相互对立、相互消长和相互转化的结果。所以阴阳是一切事物产生和消亡的根本,是一切事物量变和质变的决定因素。就人体而言,一切疾病症状的形成都是阴阳二气失调所致,所以必须寻求导致阴阳失调这一根本,给予合理治疗。

故在我们辨证审因决定治法之后,立方组药时也不能离开“阴阳失调”这一根本原则。而“补阳还五汤”却偏离了阴阳的失衡而导致的“淤血”这一现象,而去专门的活血化瘀去了,没有探究造成“淤血”的原因。“中风”这一病症在临床中由内因引发者居多,而且主要是由阳化风动、气血上逆、挟痰挟火、流窜经络、蒙蔽清窍而成。由此可以看出它主要是阳亢阴虚而成,“阳亢”势必就会加速血液循环,“物极必反”流速太快压力过大就会造成滞而不前的结局。而“补阳还五汤”在补气活血,势必就会更加使阳气过盛而造成“淤血”这一现状,不是去治“本”而是在求“标”了,反而造成了自相矛盾的后果。所以它的实际疗效并没有方中说的那么好,它所引起的后果在大家知道了“中风后遗症”的病因后是可一目了然的。阴阳的失衡导致了“淤血”的产生,那么我们还是要调整阴阳,以达到“阴平阳秘、百病自消”的目的。

那么阴阳为什么失衡呢?这就是摆在我们当前的任务。不是去想办法怎么调整阴阳,而是让我们想办法去寻找“导致阴阳失衡的原因”!这样才能做到“治病必求于本”的目的。

许大夫QQ1214759708

手机:015207595188

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100例

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100例 发表时间:2014-04-29T09:04:19.37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42期供稿作者:范小波[导读] 中风后遗症属于本虚标实之证,且本虚多标实少,本虚以气虚、阴虚、气阴两虚为多,标实以血瘀气滞,痰浊为多。范小波(正宁县中医院甘肃正宁 745300) 【中图分类号】R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2-0095-01 2006年6月-2012年6月,笔者选取本院100例中风后遗症患者,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加味联合针灸治疗,再总结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中风后遗症患者100例,其中出血性中风后遗症33例,缺血性中风后遗症67例;男56例,女44例;年龄40-50岁者20例,50-60岁者36例,60岁以上44例,单侧上下肢体偏瘫者58例,伴有口眼歪斜、言语蹇塞者43例;病程2-4月者48例,4-6月者30例,六个月以上者22例,血压不稳者40例,血压在正常范围者20例,血压偏高者40例。根据1986年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病情分轻中重3度:意识清楚,肌力三级以上者为轻度,共36例;意识清楚,肌力2-3级者为中度,共43例;意识不太清楚, 肌力0-1级为重度,共21例。100例患者治疗前和治疗过程中均经头颅CT检查,诊断为不同程度的脑血管梗死或出血病灶。 2.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按照<<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由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在1995年修订),并且采用CT进行确诊,排除肌肉关节疾病予严重心功能不全者。中医诊断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主症: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予言语不清。次症:①气短乏力、面色晄白,自汗出。②手足心热,眩晕耳鸣,咽干口燥。舌脉象:舌质淡暗或舌质红瘦,舌苔白腻或少苔或无苔,或由齿痕,脉沉细或弦细数。具有两个主症以上,或一个主症、两个次症,并参考舌脉象即可诊断。 3.治疗方法 ①所有患者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肠溶阿司匹林、曲克芦丁、维生素E、脑复康、以及降压药物等。②中药汤剂。给予补阳还五汤加减,药物组成:黄芪30克,当归尾、赤芍、川芎、桃仁各10克,红花5克,地龙10克。加减: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者,加珍珠母、枸杞子、天麻、钩藤、熟地黄、山茱萸等补益肝肾、平肝潜阳;胸部闷痛,加丹参、鸡血藤、瓜蒌皮、蒲黄、五灵脂等宽胸活血止痛;久病入络肢体偏瘫者,加地龙、全蝎、蜈蚣等虫类药以祛风通络。每日一剂,水煎,去汁300ml,分2次口服。③针灸治疗。主穴:取穴以治痿“独取阳明”,手足三里经为主。第一组取合谷、曲池、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第二组取百会、风府、肩髃、曲池、合谷、环跳、委中、阳陵泉、悬钟、太冲。加减:患者血压升高,取用十二井穴点刺放血。语言不利,选取廉泉或金津或玉液放血;口眼歪斜,取水沟、承浆、地仓、四白等穴。另外主动或被动加强患者肢体功能的锻炼。操作:先取第一组腧穴,健患侧轮刺,先刺健侧不留针,后此患侧,有针感后留针30分钟,隔日针刺一次,5-6次后换取第二组腧穴。第二次单取患侧腧穴针刺,有针感后,留针30分钟,隔日一次;留针期间,每隔十分钟行针一次。所有病例均以一个月为一个疗程,根据病情需要可间隔一周进行一个疗程,1-3隔疗程判定疗效。 4.疗效判定标准 完全恢复:肌力达到5级,语言清楚,生活自理,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显效:肌力在原来基础上提高2级,主要症状和体征明显好转。好转:肌力在原来基础上提高1级,症状和体征基本好转。无效:治疗前后症状和体征无明显好转。 5.结果 完全恢复40例,显效78例,好转55例,无效5例,有效率占95%. 6.讨论 中风后遗症属于本虚标实之证,且本虚多标实少,本虚以气虚、阴虚、气阴两虚为多,标实以血瘀气滞,痰浊为多。本虚以气虚为最,标实以血瘀为最。王清任<<医林改错>>一书中的补阳还五汤正是切中气虚血瘀之病机而设。王氏认为:由于元气亏虚,不能达于血管,使血管无气,血瘀停留,而产生中风后遗症,因此其病机为气虚血滞、瘀阻脑络,气虚为本,血瘀为表。方中重用黄芪,取其大补脾胃之元气,使气旺以促血行,祛瘀而不伤正,并助诸药之力,为君药,配以归尾活血,有祛瘀而不伤好血之妙,是为臣药;川芎为血中气药,合赤芍、桃仁、红花助当归尾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全蝎、僵蚕等熄风止痛;石菖蒲、远志等形神开窍。诸药合用,共奏补气活血、扶正祛邪之效。 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风>>中提出,中风后遗症者治宜“益气血,清痰火、通经络”的治疗原则。故治疗当着眼于调理气血、疏经络。针灸首取健患侧轮刺可提高临床疗效。因“左右者,阴阳之道也”左半身虽以血为主,但非气不同;右半身虽以气为主,但非血不养。故治以从阳引阴,从阴引阳,以左治右,以右治左,左右皆刺可使经气复生,调动气血,充沛偏枯之患肢,再单取患侧之腧穴重刺激可通达上下,疏筋利节,调和阴阳气血,使患侧经气通畅,促进偏枯之恢。本临床观察结果显示:补阳还五汤加味联合针刺治疗中风后遗症临床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补阳还五汤在临床上的应用

补阳还五汤在临床上的应用 〖方源〗《医林改错·卷下·瘫痿论》此方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 〖组成〗黄芪生,四两[120g] 当归尾二钱[3g] 赤芍一钱半[5g] 地龙一钱[3g]川芎一钱[3g] 红花一钱[3g] 桃仁一钱[3g] 〖用法〗水煎服。 〖方歌〗补阳还五赤芍芎,归尾通经佐地龙,四两黄芪为主药,血中瘀滞用桃红。 〖主治〗 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舌黯淡,苔白,脉缓。 〖功用〗补气活血通络。 〖运用〗1.本方是体现王清任所创气虚血瘀理论的代表方剂。常用于中风后的治疗。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苔白脉缓或脉细无力为证治要点。 2.常用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瘫、截瘫,或上肢或下肢痿软属气虚血瘀者。 〖注意事项〗 1.使用本方需久服缓治,疗效方显。愈后还应继续服用一段时间,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2.本方证以正气亏虚为主,故生黄芪用量宜重(可以30~60g开始,效果不显再逐渐增加),祛瘀药宜轻。 【加减】初得半身不遂,依本方加防风3克,服四五剂后去之;如已病三两个月,前医遵古方用寒凉药过多,加附子12~15克;如用散风药过多,加党参10~15克。 【方论】本方重用生黄耆大补元气,归尾、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地龙通行经络。诸药合用,使气旺血行,瘀祛络通,诸症自可渐愈。 【实验研究】(1)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浙江中医杂志》1986(3):110,中风患者血液处于"粘、浓、凝、聚"的倾向,运用本方后,能增加血小板内环磷酸腺甙的含量,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释放反应,抑制和溶解血栓,以改善微循环,促进侧枝循环。(2)对心、脑血管系统的药理作用《中药通报》1987(2):51,补阳还五汤静脉注射,有缓慢、持久的降压作用,对麻醉家兔能显著地增强心肌收缩幅度,反映心肌耗氧量的心肌张力时间指数显著降低,心肌营养性血流量明显增加。 (3)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陕西中医》1986(10):466,补阳还五汤能使免疫功能低下小鼠的免疫器官重量增加,提高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从而表明本方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药理学基础。 【禁忌】中风正气未虚或阴虚阳亢,风、火、痰、湿等余邪未尽者,均忌用。 [方解]:方中重用黄芪大补脾胃之气,益气活血,为君药;当归尾长于活血,且化瘀不伤血,为臣药;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助归尾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均为佐药。 本方的配伍特点:大量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配,使气旺则血行,活血而不伤正,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功。

补阳还五汤的临床应用

补阳还五汤的临床应用 组成] 生黄芪60 当归尾8 赤芍8 广地龙8 红花5 桃仁8 [功用] 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 中风后遗症。表现为半身不遂,口眼涡斜,语言障碍,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舌黯淡,苔白,脉缓。 [注意] 使用本方时,病人已经清醒过来,体温正常,血压平稳,脑出血停止,脉缓弱。另外,阴虚血热者严禁服用。 [方解] 因气虚血滞,正气亏虚,不能固摄,从而引至小便频数;另外,无力行血,使得脉络瘀阻,筋脉失养,导致半身不遂等。 方中黄芪补元气,使气旺血行;当归尾、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地龙活络通经,使得瘀去络通。 [现代应用] 现代常加减运用于治疗脑血管意外的后遗症(比如脑溢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小儿麻痹后遗症,以及其它 原因引起的半身不遂,截瘫,单瘫而属气虚血瘀者。 [加减法] 1.若病人脾胃虚弱,可加入党参18 白术15 2.痰多者,加入法夏10 天竺黄10 3.下肢瘫痪者,加入杜仲12 牛膝12 4.言语不利者,加石菖蒲8 远志12 推拿加补阳还五汤治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1资料与方法 本组有神经根型颈椎病共300例,随机分2组,其中治疗组200例中,男102例,女98例。年龄50~60岁72例,61~70岁104例,71~78岁24例,平均60.7岁。病程最短2周,最长23年,平均5.8年。对照组100例中,男58例,女42例。年龄50~60岁36例,61~70岁52例,71~76岁12例,平均60.4岁。病程最短13d,最长12年,平均5.6年。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 治疗组:推拿治疗:(1)患者坐位,医者位于其后侧方,先用滚法于患者的颈后部、两侧背部斜方肌及患上肢往返施术。(2)以拇指端按揉颈部夹脊穴、风府、风池、肩井、天宗、肩中俞、肩外俞、曲池、手三里、外关等,以局部达酸、麻、胀、痛、重“得气”为宜。(3)拿捏颈部两侧、双侧斜方肌及患侧上肢处。(4)颈椎拔伸法:患者坐位。医者位于其背后,以两手拇指分别抵住两侧风池穴,两手四指及掌面分别托其下颌处,在病人颈椎前倾位(5°~20°)时,两前臂尺侧下压患者两肩井处,同时两手缓解上拔伸头颈部。(5)最后轻轻拿揉颈项部、肩井(双)穴结束。每日操作1次,每次治疗时间20min,12次为1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补阳还五汤加味,药用:黄芪30g,当归15g,赤芍12g,川芎10g,地龙9g,桃仁、红花、白芥子各10g,葛根30g。若气虚重用黄芪加党参;血虚重用当归、鸡血藤;阴虚加生地、枸杞子、

补阳还五汤

补阳还五汤 补阳还五汤:是一剂活血祛瘀的方药,补气活血通络。主治气虚血瘀之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止,舌暗淡,苔白,脉缓。本方所治证候,半身不遂,系由气虚血瘀所致。半身不遂变称中风。肝主风又主藏血,喜畅达而行疏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气为血之帅,本证中风半身不遂,一属中气不足则邪气中之,二属肝血瘀滞经络不畅,气虚血瘀发为半身不遂。治宜补气活血为法。气虚属脾,故方用黄芪120克补中益气为主;血瘀属肝,除风先活血,故配伍当归尾、川芎、桃仁、赤芍、红花入肝,行瘀活血,疏肝祛风;加入地龙活血而通经络。共成补气活血通络之剂。 用法:水煎服。黄芪初用一二两,以后渐加至四两。至微效时,日服两剂,两剂服至五六日,每日仍服一剂。 君药---生黄芪120:重用,大补脾胃之元气,使气旺血行,瘀 去络通。 臣药---当归尾6∶长于活血,兼能养血,因而有化瘀而不伤血 之妙。可换鸡血藤活血化瘀、养血、舒经 活络 佐药---赤芍5,川芎3,桃仁3,红花3∶助当归尾活血祛瘀;使药---地龙3∶通经活络不是很强,不如全虫,能降血压,肝 阳上亢,肝火上炎,舒张平滑肌治哮喘。 配伍特点---大量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配,气旺则血行,活血而又不伤正,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功。 运用 1.本方是体现王清任所创气虚血瘀理论的代表方剂。常用于中风后的治疗。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苔白脉缓或脉细无力为证治要点。 2.常用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瘫、截瘫,或上肢或下肢痿软属气虚血瘀者。 加减:初得半身不遂,依本方加防风3克,服四五剂后去之;如已病三两个月,前医遵古方用寒凉药过多,加附子12~15克;如用散风药过多,加党参10~15克。 粥:生黄芪15,党参15,鸡血藤15,核桃仁2个,桃仁10 无便秘者去桃仁,加山药30

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效果分析

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17-10-24T15:18:56.940Z 来源:《航空军医》2017年第16期作者:孙玉蓉 [导读] 观察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效果。 (湖南省衡阳市第四人民医院湖南衡阳 421001) 摘要: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中风后遗症患者82例作为研究样本,以抽签的方法随机分为观察组(n=41)和对照组(n=41),对照组采取针刺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配合补阳还五汤治疗。而后对比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Fagl-Meyer评分)、日常生活运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以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Fa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以及临床疗效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即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补阳还五汤;中风后遗症;效果 中风就是临床上所称的“脑卒中”,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发病率与日攀升,同时该疾病治疗中随着死亡率的降低,致残率却在不断升高,而导致致残率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治疗遗留的后遗症而引发的。因此,本文就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效果展开深入探讨。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选取时间:2016年2月-2016年12月,研究样本:82例我院收治的中风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男女比例为20:21,年龄38-75岁,平均年龄(56.5±1.7)岁;观察组男女比例为18:23,年龄37-76岁,平均年龄(56.5±1.6)岁。两组患者在上述基线资料比较中差异不显著(P>0.05),一致性较佳。 1.2治疗措施 对照组采取针刺治疗,具体方法为:选取三阴交、阳陵泉、足三里、合谷、内关、曲池、地仓、太阳、风池、四白、攒竹、鱼腰等穴位,进针深度根据具体穴位的位置而定,进针后留针时间控制在20min-30min,4周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三个疗程[1]。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配合补阳还五汤治疗,补阳还五汤基础方为:黄芪50g,灯盏花(取消,我院无)、豨签草各30g,赤芍、当归、葛根、红花、丹参各15g,鸡血藤、地龙、水蛭、桃仁各10g。患者若为上肢偏瘫可增加桑枝30g以及桂枝15g;气虚患者增加白术15g以及边条(改白)参10g;下肢无力患者增加桑寄生30g以及鹿角胶15g;手脚肿胀患者增加薏苡仁30g以及防己15g;口眼歪斜患者增加僵蚕、钩藤、白附子各15g;口舌不利患者增加白(改石)菖蒲以及郁金各15g;小便失禁者增加山萸肉15g、益智仁、桑螵蛸各10g、肉桂6g;肢体麻木患者增加橘红10g、胆南星以及半夏各15g。温水煎服,每日三次,4周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三个疗程[2]。 1.3观察指标以及评价标准 观察指标:Fa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以及临床疗效;临床疗效:痊愈、显效、无效,痊愈为患者后遗症消失,身体恢复良好;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得到改善,可进行正常的生活;无效为患者症状未见好转甚至进一步恶化。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统计软件版本为SPSS20.0,用()表示计量资料,计量资料:Fa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计数资料:临床疗效,进行检验,将P<0.05作为统计值有统计学差异的判定标准参照,认为本次研究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Fa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评分情况差异不显著,即P>0.05,治疗后观察组Fa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即P<0.05,具体分析见表1。 2.2 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12%(39/41),对照组为80.49%(33/42),差异显著(P<0.05),具体分析见表2。 3.讨论 中风的发生在中医上认为主要与心、肝、脾、肺、肾以及经络、血脉运行失调有关,但是从西医的角度来讲,中风主要是由于血浆粘稠度增高,进而导致红细胞、血小板相互凝聚,造成血流速度减缓,最终导致脑部供血不足而破坏大脑中枢的功能,最终引发口齿不清、患侧流涎、口眼歪斜、肢体功能障碍、大小便失禁等后遗症,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3]。

补阳还五汤合八珍汤加减治中风后遗症

补阳还五汤合八珍汤加减治中风后遗症 中国中医药报2011年9月6日 □张红光张微微河南省汤阴县伏道乡西水磨湾村张国兴诊所 “脑血管疾病”在中医上属“中风病”范畴,其本病发生的病因主要以内因为主,内虚为本,加以七情、饮食、劳倦等因素,以致肝风、肝火內动,或痰湿、瘀血内阻而发病。 对于症见“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口眼歪斜“等属于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的治疗,历代医家都较为推崇清代王清任根据”气虚血瘀“立论而创的补阳还五汤。笔者以为,在临床上,但凡见有气虚之象者,可投以益气之品,兼有血瘀者,则投入补阳还五汤不须多虑。 盖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体肌肉组织以及四肢百骸都要靠气血的营养以及流通才能使肌肉丰满,四肢活动有力、体健。故《经脉别类篇》云“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故脾运化功能失职,则气血生化不足;气虚无力,则不能推动血液运行则发为血瘀。血亏虚则四肢百骸经络失去濡养,导致肢体拘急,瘫偏废不用。 笔者在临床上对“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的治疗,以“益气健脾,补气活血,化瘀通络”为基本法则,灵活运用补阳还五汤合益气之剂八珍汤加减,并配合肢体康复训练,对于机体功能的恢复,确能收效。药用黄芪、熟地黄、白芍、川芎、当归、党参、白术、云苓、炙甘草、赤芍、桃仁、红花、地龙、桑螵蛸、桑枝、桂枝、佛手、鸡血藤等。对于伴高血压者加钩藤、天麻,夏枯草;伴高脂血症加首乌、菊花,泽泻,丹参、生山楂;伴手足浮肿加桂枝、泽泻;伴有腰酸无力加杜仲、怀牛膝、川断、狗脊;伴有失语者加天竺黄、菖蒲、远志。病例:李某,男,59岁,以“右侧肢体瘫痪一月余”为主诉入院,患者一月前曾患脑梗塞,遗留有脑梗塞后遗症,既往有“风眩”病史两年余,“高脂血症”病史一年余。患者平素嗜烟酒,喜食肥甘、腥辣香燥等肥厚之品,查体:体型偏胖,面色萎黄,舌质淡紫,舌苔白腻,脉细涩无力。根据患者舌、脉、症的表现,辨证为中风后遗症之中经络,属气虚血瘀型。由于患者病久气虚,气虚则血运行无力,迟滞而产生瘀血,瘀血阻塞经络,筋脉失养,于是肢体拘急,瘫偏废不用。治宜益气健脾,补气活血,化瘀通络。方用八珍汤和补阳还五汤加减,药用黄芪120克,熟地黄20克,白芍15克,川芎12克,当归30克,党参30克,白术30克,云苓30克,炙甘草10克,桑螵蛸50克,赤芍10克,桃仁10克,红花12克,地龙15克,桑枝30克,桂枝30克,佛手30克,鸡血藤40克,钩藤30克,天麻30克,夏枯草40克,首乌20克,菊花20克,泽泻10克,丹参30克,生山楂40克。水煎至400毫升,早晚分服。上方连进20余剂,诸症日渐好转,右手足能自行活动,握拳、举手抬足较治疗前大有进步。

补阳还五汤

方剂学为论治提供了规范,我们如何来掌握这门学问,更好的来指导临床论治呢?《方剂学》教材至今已改版七次,其所教所学真正融入到临床确很难,现实中能够真正应用方剂学理论来指导论治的成份又有多少呢?我想原因是多方面,其根本原因还是学习方法的问题,是否从临床应用的角度来学习,达到学而致用的。本人不揣陋见,愿将不成熟的学习方法公诸同道,以求高明指正。 1、背诵方歌 中医学习讲究基本功,其中很重要的就是诵记功夫。西医是理性思维,中医是悟性思维,但中医的悟性思维一定是在博学强记大量的中医知识的基础上产生的。所以,过去中医学徒一定先从背诵开始(或经典、或汤头、或《药性赋》……),历代但凡有成就的医家莫不如此,这是通往中医名家的必经之路。 方剂学首先要求背诵的就是方歌,过去称为汤头。若论其必要性无非两个方面:一是进一步学习方剂理论的基础;二是临证之时的方便之门。古人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我想若能“熟记汤头三百首,不会看病也会开方”了吧。如果一个临床医生连方歌都不能记下来,很难谈得上应用好该方剂,论治也就无从谈起,临证只能是经验方了。除非你是方剂大家,熟知方剂内核,取其精髓,信手拈来,随证组方。现在某些中医院校已经将背诵方歌列为首要的地位,先进行背诵一定方歌的笔试,考试及格后方可进行下一步的方剂学的考试。可见,背诵方歌已经引起重视,这也是学好方剂学、进而登堂入室的必由之路。 太极拳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拳种,已然普及。作为健身之术,习练者众。初学者师傅一定让你背拳谱,记住套路,先不要计较太极拳打得如何?然后给你强调基本的动作。如果你是太极拳的门外汉,看见初学者连贯的动作,你还以为是久习者呢。若做比喻的话,方歌就相当于太极拳的套路,只有熟记方歌,才有机会进一步理解方剂的内涵。 究竟方歌如何背诵呢?今人编撰各类方歌的书籍很多,不乏精品,但亦有趣味类方歌书籍出版。此类方歌配以图文,最大特点就是易记,往往简单的一句话就可记住整个方剂组成。例如:麻黄汤的组成,趣味方歌可以这样描述:“干妈贵姓?”。这里“干”指甘草、“妈”指麻黄、“贵”指桂枝、“姓”指杏仁。好处是容易瞬间记住,不足的是一段时间如果不用就很难判别里面的指代是什么?“干”是干姜还是甘草?最大的遗憾仅仅是简单记住了方剂的组成,而缺乏方剂的内涵。 当今初学中医者恰恰对此类歌括却情有独钟,趋之若鹜。原因是当今院校教育是应试教育,上课记笔记、考试考笔记、考试结束也就还给老师了,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获得高分。所以选择短平快的记忆方法,这种趣味记忆法能够有市场也就不难理解了。 过去的师徒传承教育的目的,通俗的简单的讲就是学一门手艺,出徒后独立临证,靠真正的临床疗效赢得市场。所以学为所用,当然要学习适合未来临证的基础知识,并且学而不忘,终生受用。 中国是应试教育的国度,各行各类人才的选拔均以考试为准,隋唐以降至今不变。同时我国又是一个最会教化的国家,明清时期表现最为突出。将各类知识编成歌诀的形式,便于民间流传用于教化民众。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广为流传,曾是

补阳还五汤联合针灸治疗脑血栓76例疗效分析

补阳还五汤联合针灸治疗脑血栓76例疗效分析 发表时间:2018-11-30T13:11:35.867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8期作者:陈来平 [导读] 结论:联合应用补阳还五汤、针灸治疗脑血栓,有助于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状态,临床疗效显著,该治疗方案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石门县新铺镇卫生院湖南常德 415303 【摘要】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联合针灸治疗脑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6例脑血栓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抽签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接受西药+康复治疗治疗,研究组接受补阳还五汤+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情况与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平均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应用补阳还五汤、针灸治疗脑血栓,有助于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状态,临床疗效显著,该治疗方案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脑血栓;针灸;补阳还五汤;神经功能;临床疗效 脑血栓是临床多发疾病,多因动脉斑块、粥样硬化形成基础上,血流缓慢、血压较低,血液有形成分附着在动脉内膜上成为血栓,称之为脑血栓。该疾病多与生活不规律、休息不足、嗜烟酗酒、过度劳累、喜食高热量与高脂肪食等因素有关【1】,有较高的病死率、致残率,多伴有失语、偏瘫、偏盲等后遗症,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较大。西医治疗是脑血栓的常规治疗方法,但该治疗方式对患者预后恢复作用一般,我院应用补阳还五汤、针灸进行治疗,疗效较为满意,现将具体情况进行如下报告: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6例脑血栓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患者均经MRI或CT坚持排出脑出血、颅内占位等病变,无大面积脑梗死、梗死危重患者,无严重肾、肝、心等脏器疾病与昏迷患者。应用随机抽签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有患者38例。对照组中有男性21例,女性17例,年龄在42岁-79岁之间,平均(52.79±8.63)岁,病程在2个月-11个月之间,平均(5.3±1.9)个月;研究组中有男性22例,女性15例,年龄在41岁-78岁之间,平均(53.09±7.27)岁,病程在3个月-11个月之间,平均(5.4±2.0)个月。在临床一般资料方面,两组无巨大差异(p>0.05),有比较价值。 1.2方法 对照组的患者接受西药+康复训练治疗,口服尼莫地平,应用剂量为30-120mg/d,分3次服用,口服恼火苏,应用剂量为2粒/次,2次/d。康复训练内容:正确翻身、体位指导、坐起-起立-步行-上肢训练-下肢训练【2】,每次训练30min,1次/d,10次为一个治疗疗程,连续治疗两个疗程。研究组的患者应用补阳还五汤+针灸治疗,补阳还五汤:地龙10g、红花10g、当归15g、赤芍15g、桃仁15g、川芎15g、黄芪35g。对言语乏力者,加石菖蒲10g、远志10g;肢体麻木者加陈皮15g、半夏15g;大便秘结者加火麻仁15g、杏仁15g;上肢无力者加桑枝10g、桂枝10g;下肢无力者加杜仲20g、桑寄生20g、续断15g;半身不遂者加乌梢蛇3g、地鳖虫5g、全蝎10g、水蛭10g。1剂/d。针灸治疗:下肢取环跳穴、昆仑穴、阳陵泉穴、三里穴;上肢取手三里穴、曲池穴、肩髎穴、合谷穴【3】,采用常规针刺法,得气候留置30min,均治疗10d。 1.3 观察指标 治疗后通过观察患者肌力恢复情况、临床体征与症状变化、语言、活动障碍恢复情况进行疗效判定,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活动、语言能力基本恢复正常,肌力改善到V级以上,能生活自理,临床疗效为显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显著改善,语言与活动能力均得到改善,肌力改善到I-II级,临床疗效为有效;未达到上述标准,临床疗效为无效。应用神经功能雀神评分(NIHSS)对治疗前后患者神经功能水平进行评估,评分范围在0-42分之间,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神经工功能缺损越严重。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20.0软件处理数据资,±s表示计量资料,作t检验;%表示计数资料,作x2检验,P<0.05表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详细情况如表1所示: 2.2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接受治疗前,对照组与研究组的患者在NIHSS评分方面无较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但研究组患者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详细情况如表2所示: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3.讨论 脑血栓是老年群体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死率与致残率,对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影响较大,给患者家庭会带来较大的负

补阳还五汤的临床应用

补阳还五汤的临床应用 (中国中医研究院西宛医院——神经科) 一.脑血管病 (1)急性闭塞性脑血管病补阳还五汤+四藤汤(红藤.络石藤.海风藤.鸡血藤)+扩张血管药+抗凝剂。(2)脑血栓 A.(补阳还五汤-赤芍+丹参.桂支.葛根.桑枝.川牛膝.鸡血藤.童便引为基础方)+针灸+低右 B. 脑血栓气虚 血瘀型(中风中经络型)(补阳还五汤+牛膝.鸡血藤.甘草),而中风中脏腑禁用(扩血管强)(3)中风后遗症 A .补阳还五汤+针灸.加减 1.语言不利.喉间痰鸣+陈胆星.天竺黄.广郁金.远志肉.水节菖蒲. 2.半身不遂+紫丹参.稀蔹草.怀牛膝.大活络丹 3.病肢轻冷不和+紫丹参.大白芍.川桂枝 4.口眼歪斜+白附子.炙全虫.炒僵蚕. 5.BP偏高+石决明.稀蔹草.车前子.桑寄生.治疗30例.1——2月.有效24例B.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补阳还五汤+僵蚕.蜈蚣.甘草等. C.脑出血恢复期(补阳还五汤+党参.生地.石决明..桑寄生)+针灸。 D.脑出血急性期:>补阳还五汤 E.脑出血清醒期: F.SAH恢复期G.认为2个月疗程比较合适二. 脑外伤⑴慢性硬膜下血肿(补阳还五汤-川芎.桃仁.地龙+丹参.地鳖虫),2——8W ⑵1例严重脑外伤.颅内血肿.昏迷30天,手术清除血肿200CC仍然不清醒。采用→(补阳还五汤+丹参.杏仁.鲜石菖蒲.广郁金.炒枳实.淡竹沥.广犀角.野人参)。20剂后,意识清醒。⑶脑外伤后遗症:补阳还五汤加味三.脑缺氧⑴急性CO中毒缺O2性脑病:补阳还五汤⑵.CO中毒后遗症:补阳还五汤+菖蒲.茯苓.牛膝.佩兰.苡仁)+针灸。 四.脑动脉硬化⑴.脑动脉硬化麻木(补阳还五汤-地龙+丹参.陈皮.鸡血藤.半夏.胆南星)。⑵.脑动脉硬化眩晕.脑中空虚.思维迟钝.健忘(补阳还五汤+升麻.葛根)五.坐骨神经痛:补阳还五汤+党参.鸡血藤.桂枝.甘草。加减:A.脾胃虚弱+白术.茯苓.山药.山查.陈皮等. B.肝肾阴虚+枸杞子.虎骨.菟丝子.枣皮.牛膝.龟板.女贞子. C.气虚血虚明显+首乌.阿胶.熟地.黄精.茯苓 D.风胜+羌活.防风.秦艽.乌梢蛇. E.寒胜+生乌.细辛 F.湿肿+苡仁.通草.桑枝.毕懈. G.痛胜伸屈不利+川断.木瓜.元胡.川楝子. 服药8——25.100例98%有效六. 神经衰弱⑴120例.气虚血瘀者19例用补阳还五汤;痰瘀互蕴者用血府逐瘀汤加导痰汤化裁。⑵外伤后神经衰弱综合征(黄芪.地龙.防风.石菖蒲.麝香.老葱.生姜),20剂后痊愈。七. 小儿麻痹症⑴.补阳还五汤+淫阳合:加减:A.瘫痪早期+全虫.蜈蚣 B.上肢瘫+桑枝 C.下肢瘫+牛膝. 服药25——85天不等,都有效⑵.一例重症小儿麻痹症,四肢瘫,呼吸麻痹,补阳还五汤加味,间歇使用半年,痊愈。八. 其它⑴.急性脊髓炎,病初夹外邪(补阳还五汤+灵仙.防风.细辛);⑵.球后注射药物致运动眼神经麻痹(补阳还五汤+VB1.烟酸)20——30天均愈。⑶.复视(补阳还五汤+益母草.鸡血藤.牛膝)⑷.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补阳还五汤-桃仁+牛膝.西药),有效。⑸.震颤麻痹(补阳还五汤+全虫.蜈蚣.天麻.巴戟天.丹参.木瓜)52剂有效。⑹.神经根炎后遗症:补阳还五汤+党参.白术。⑺.局限性癫痫:气虚血虚.筋脉失养用(补阳还五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化裁)2月有效。⑻.末梢神经炎.进行性肌萎缩补阳还五汤⑼.GB.补阳还五汤+丹参⑽.癫痫补阳还五汤注意:1.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出血性脑血管病恢复.脑血管病后遗症,以40——60剂为宜。配合西药更好。2. 凡是气虚血瘀的神经科病例均可用。随症加减效果更好。补阳还五汤的临床应用补阳还五汤的临床应用

补阳还五汤的临床运用

补阳还五汤的临床运用 发表时间:2009-07-08T15:06:13.37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第13期供稿作者:张泽扬(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人民医院广东潮州 521 [导读] 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王清任著《医林改错》一书。【中图分类号】R2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13-0178-02 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王清任著《医林改错》一书。由黄芪、赤芍、川芎、当归、地龙、桃仁、红花七药组成。方中重用黄芪补气,与活血化瘀药配伍,功在益气活血,主治气虚血瘀之中风。笔者根据其益气活血通络功效,广泛用于临床难治之症,常获良效,举隅如下。 1 脑血管病后遗症 石某,男,55岁。 患者因脑血栓住院抢救治疗后,右侧肢体瘫痪不用。语言謇涩,胸闷不适,喉间痰声漉漉,伴关节肿痛,舌苔薄腻边有紫斑,脉弦滑。此乃气虚不能运行血液,痰瘀阻于脉络,拟补阳还五汤合开窍化痰。黄芪60g,当归5g,赤芍10g,红花5g,桃仁6g,川芎8g。地龙10g,牛膝10g,川菖6g,胆星10g,丹参15g。经上药加减进治30剂,下肢已恢复功能,能亲自步行至门诊治疗。上肢虽能活动,但持物仍欠自如,言语也已正常。按:中风后遗,有虚有实,本例患者形体较丰腴,胸闷生痰,但因病情危重抢救,元气已损,因而辨证气虚痰瘀阻络成立,故在益气活血之中配以化痰开窍通络,改善局部循环,恢复血液流动及血管壁弹性,使偏废之肢体恢复较快。本方运用时应注意黄芪之用量大而当归轻。 2 麻痹性震颤 何某,男,70岁。 患者有高血压病史。诊时四肢麻木,震颤不止,虽能站立,但不能开步,上肢抖动致不能持物。伴眩晕,神倦,气短懒言,心烦,夜卧不安。舌红少苔边紫,脉弦细。证属气虚血瘀,风动络阻,治当益气活血化瘀定振,拟补阳还五汤加育阴祛风。黄芪50g,赤芍10g,当归6g,红花6g,桃仁6g,川芎6g。地龙10g,蜈蚣2条,枣仁10g,石斛15g,钩藤20g,僵蚕10g。上药服15剂,震颤大减,已能步履,上肢持物也渐正常。按:麻痹性震颤也属中医“中风”范围。《证治准绳》谓:“筋脉约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风之象也。”本病其本气虚血瘀,其标在肝。气虚血阻,肝阴失养,脑海失养,颤振作矣。故用益气活血平肝熄风而获效。 3 蛋白尿 吴某,女,30岁。 患者慢性肾炎史,水肿、蛋白尿反复难愈,而转中医治疗。诊时见下肢浮肿,眩晕,神倦,气短乏力,口淡,身酸,小便少而浊,舌淡苔薄边微紫,脉细数,尿常规检查见蛋白+++,管型细胞++,证属气虚精衰,运化失职,治当补气活血,益精利水,拟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30g,当归6g,白芍10g,地龙10g,红花5g,桃仁5g。川芎6g,女贞15g,苡米20g,猪苓15g,茯苓10g,泽泻10g 丹参15g。上药加减进治一个月,水肿尽消,尿检蛋白、管型已正常。终以金匮肾气丸固本,随访一年未复发。按:慢性肾炎是欠病入络,肾气衰微,瘀血阻滞,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因而患者长期蛋白难以消退,以微循环障碍理论指导,运用补阳还五汤一面大量补气,增强细胞免疫和增加抗体形成。而活血化瘀则能改变血流粘滞度,疏通肾毛细血管,抑制肾炎发展,因而蛋白尿就能控制。 4 眩晕(颈椎病) 沈某,男,75岁。 患者因颈椎病退行性病变而眩晕反复难愈。就诊时见眩晕如坐舟车,上肢麻痛,时有失眠,神疲,恶心,生痰,舌苔薄边有瘀紫,气虚血瘀而使脉络受阻,清阳不升,拟补阳还五汤加味:黄芪30g,赤芍10g,当归6g,红花5g,桃仁5g,川芎6g。地龙10g,天麻5g,法夏10g,葛根10g。上药加减服用20剂,眩晕未见发作。按:“无虚不能作眩”,颈椎退行性病变之眩晕多发于老年者,兰时肾气衰,脉道不畅,血液不能上奉于脑,致脑失濡养而成眩。故用补阳还五汤益诸脏之气,活一身之血,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而收满意疗效。 5 声带结节 林某,女,25岁。 患者从事声乐工作,每当歌唱频繁时即声音嘶哑,经多方治疗未见显效。声音嘶哑时轻时重,咽干口燥,伴眩晕,身酸,偶有生痰,月事不调,舌淡少苔,脉弦细。经省某医院检查确诊为声带结节,中医诊为气虚血瘀,脉络不利,上结咽喉,治宜益气活血,化瘀利咽。黄芪30g,当归6g,赤芍10g,丹参15g,地龙10g,桃仁6g。红花5g,麦冬10g,千张纸10g,桔梗10g,僵蚕10g,甘草5g。上药治疗半个月,声音正常,并能登台演唱,未见嘶哑出现。按:素体虚弱,长期高歌,暗耗气血,血液运行不利,脉络血瘀,治疗当用益气化瘀,通络散结,余悟补阳还五汤可治中风之失语,故也可用于结节性之声嘶。果获效。 临床上难治之证,总是患病时间长,缠绵难愈,势必久而耗气,气虚则血瘀,因而应用补阳还五汤,药证相符而获效。但使用本方时应注意辨证准确,如属病实则非本方所宜。

补阳还五汤妙用

补阳还五汤在神经运动系统疾病中的妙用上海市长宁区天山中医医院骨伤科口锁堂副主任医师 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卷下·瘫痿论》。组成:黄芪生,四两[125g];当归尾二钱[3g];赤芍一钱半[5g];地龙一钱[3g];川芎一钱[3g];红花一钱[3g];桃仁一钱[3g]。黄芪初用一、二两,以后渐加至四两。至微效时,日服两剂,两剂服至五六日,每日仍服一剂。方中重用生黄芪为君药,大补脾胃之气,气率血行,瘀去络通;以既能活血又能养血的当归为臣药,化瘀而不伤血;配以活血祛瘀的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既能活血祛瘀,又能引气入血,气血相溶,气率血行,使瘀去血行血生;再配以通经活络的地龙以增强瘀去络通之功。本方的特点是:补气药味少而量大,活血药味多而量少,具有补气以行血,祛瘀不伤正之妙功。 运用 1 脑卒中后遗症(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脑卒中主要表现以猝然昏扑、不省人事或突然发生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强言蹇、智力障碍为主要特征。脑中风包括缺血性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脑栓塞)、出血性中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高血压脑病和血管性痴呆四大类。脑卒中后遗症主要是偏瘫、失语、智障、二便失禁。补阳还五汤用于治疗脑卒中后遗症可以一药两用,一帖药前两煎口服,第三煎用于浸泡手足,内外同用,以增强疗效。脑卒中后遗症若伴有高血压病,可在基础方中加钩藤15g,羚羊角15g;便秘者加石决明12g,肉苁蓉15g。 2 外伤性偏瘫(脑或脊髓损伤后遗症)不论是脑部外伤还是脊髓外伤所致的偏瘫,都可以用补阳还五汤治疗,而且疗效可靠。上肢瘫加桑枝12g;下肢瘫加牛膝15g;智障加石菖蒲30g,远志15g;小便不利加泽泻9g;记忆力减退加益智仁30g,仙灵脾30g。

补阳还五汤临床研究进展_百度文库(精)

补阳还五汤临床研究进展南方医科大学(原第一军医大 学)田时雨广州中医药大学吴宣富 1 前言 王清任是我国清代伟大的医学科学家,他的学术成就是举世瞩目的。100多年来,国内外对王清任学说的研究方兴未艾,硕果累累。他的唯一著作《医林改错》,确为后世集活血化瘀之大成者。该书制方三十三首,除去可保立苏汤、黄芪防风汤及单方等11首外,余22首皆以活血化 瘀为主,用以治疗50种血瘀症,兼治20种气虚症,应用范围甚广。现就王氏补阳还五汤的临床研究进展试探讨如下: 2 补阳还五汤 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名医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此方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 黄芪四两(生)(30-60▲1 归尾二钱(10 赤芍一钱半(10 地龙一钱(去土)(10 川芎一钱(10 桃仁一钱(10 红花一钱(10 水煎服。 初得半身不遂,依本方加防风一钱,服四五剂后去之。如患者先有入耳之言,畏俱黄芪,只得迁就人情,用一、二两,以后渐加至四两,至微效时,日服两剂,岂不是八两,两剂服五、六 日,每日仍服一剂。如已病三、四个月,前医遵古方用寒凉药过多,加附子四五钱。如用散风药过多,加党参四五钱,若未服, 1 注:▲通常用量,单位为克。

则不必加。此法虽良善之方,然病久气太亏,肩膀脱落二、三指缝,胳膊曲而搬不直,脚孤拐骨向外倒,哑不能言一字,皆不能愈之症,虽不能愈,常服可保病不加重。若服此方愈后,药不可 断,或隔三、五日吃一付,或七、八日吃一付,不吃恐将来得气厥之症。方内黄芪,不论何处所产,药力总是一样,皆可用。” 【方歌】 “补阳还五赤芍芎,归尾通经佐地龙,四两黄芪为主药,血中瘀滞用桃红。” 该方特点为重用黄芪为君,大补元气使气旺血行,周流全身;川芎、赤芍、归尾为臣,养血行血;桃仁、红花为佐,破结散瘀;地龙为使,通利经络。黄芪量四两,而其它活血祛瘀药物 大都为一钱,仅归尾、赤芍稍多,亦不过二钱,合计为八钱,其黄芪用量是其它活血药总和的五倍。本方以补气活血化瘀通络为主,用于中风半身不遂等症,治验频多。 3 补阳还五汤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补阳还五汤据现代药理学研究具有以下药理作用: 3.1 扩张血管,尤其是动脉血管。 3.2 改善微循环,提高组织耐氧的能力。 3.3 改变血液流变学的性质,降低血脂,抗动脉硬化。 3.4 调节血流分布,改善心脏功能。 3.5 抑制血液凝固,抗血栓形成及预防血栓再发。 3.6 促进出血和渗出物的吸收。 3.7 促进组织的修复和再生。 3.8 抑制胶原纤维的合成,抗组织增生,促进增生性病变的转化和吸收。

加味补阳还五汤

心动过缓病人除了正常的手术和药物治疗外,日常生活中,对于心动过缓的保健和护理同样很重要。心动过缓的保健和护理主要包括日常生活、饮食的护理和药物的保健。 心动过缓药物的保健: 心动过缓病人日常生活中可服用一些中成药进行保健,比如麻附细辛汤、加味补阳还五汤、温通复脉汤、加减炙甘草汤等等。对于疾病的痊愈有一定的效果。 相信患者只要做好了心动过缓的保健和护理,相信心动过缓的治愈只是时间问题。 加味补阳还五汤 【处方】黄芪(60g)、地龙(15g)、当归(15g)、川芎(15g)、赤芍(15g)、淫羊藿(15g)、桃仁(9g)、红花(9g)、桂枝(9g)。 【用法】上药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适用病症】用于补气温阳、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冠心病心绞痛(气虚阳衰,血瘀痰阻型),症状为心前区隐痛、少气懒言、形寒肢冷、乏力、舌黯淡、苔白、脉弦缓。 【按】本病为本虚标实之症,本为气虚阳虚,标为血瘀寒凝痰阻。气为血之帅,气旺则行,气行则血行,气虚则气血运行缓慢,终致气滞血瘀。阳虚则寒、湿、痰不化,闭阻心络。故治疗当用补气温阳为主以治其本,化瘀通络为辅以治其标。方中以大剂量黄芪补气以行气血;桂枝温通心阳;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赤芍活血通络,化瘀止痛;地龙化痰通络;淫羊藿温补肾阳,诸药合用,有大补阳气,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功,用于治疗冠心病,甚为合拍。现代医学认为,冠心病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液粘稠度高,血小板聚集性增高,血流缓慢,引起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而成。加味补阳还五汤中,黄芪能扩张冠脉和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川芎及当归具有扩张冠脉,增加冠脉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扩张外周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作用。地龙有降压作用。桂枝有镇痛,加强活血化瘀药的功效。淫羊藿有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增加冠脉血流量的作用。少气懒言,心胸隐痛,神疲乏力严重者,加党参30g;伴形寒肢冷,舌体胖淡,喜热饮者,加制附子9g,薤白6g伴胸胁胀闷、嗳气,脉弦者加香附、枳壳各9g;血压偏高者加石决明、钩藤、龙齿各15g;胸痛严重者,加川三七(研末分2次冲服)、檀香各6g。

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药方

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药方 中风是当前特别普遍的一种脑血管疾病,会造成残疾,严重的会造成死亡,所以很多得中风了人,就想了解一下通过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的药方,为了你能尽快的了解治疗中风的药方,就来看看下面详细的介绍,相信你通过选择后,就能使得自己中风得到有效的治疗改善。 补阳还五汤是一剂活血祛瘀的方药,补气活血通络。主治气虚血瘀之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止,舌暗淡,苔白,脉缓。方源出自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卷下·瘫痿论》。 药方详解 君药---生黄芪:重用,大补脾胃之元气,使气旺血行,瘀去络通。

臣药---当归尾∶长于活血,兼能养血,因而有化瘀而不伤血之妙。 佐药---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助当归尾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 配伍特点---大量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配,气旺则血行,活血而又不伤正,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功。 清·王清任《医林改错·下卷·半身不遂论叙·半身不遂本源》:“夫元气藏于气管之内,分布周身,左右各得其半。人行坐动转,全仗元气。”“若亏五成剩五成,每半身只剩二成半,此时虽未病半身不遂,已有气亏之症,因不疼不痒,人自不觉。若元气一亏,经络自然空虚,有空虚之隙,难免其气向一边归并,如右半身二成半,归并于左,则右半身无气;左半身二成半,归并于右,则左半身无气。无气则不能动,不能动,名曰半身不遂。” 王清任认为:人体的阳气,原本左右各五成。一个人失去五成元气后,就会患半身不遂。这个方子,重用黄芪,能使亏空的五成元气恢复回来。元气又叫阳气,所以叫“补阳还五汤”。 本方所治半身不遂,系由气虚血瘀所致。半身不遂中医辩证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