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语法部分 一学习要点和重点 古代汉语语法也有词法句法两个部分

语法部分 一学习要点和重点 古代汉语语法也有词法句法两个部分

语法部分 一学习要点和重点 古代汉语语法也有词法句法两个部分
语法部分 一学习要点和重点 古代汉语语法也有词法句法两个部分

语法部分

一学习要点和重点

古代汉语语法也有词法句法两个部分,但,它并不像现代汉语那样,系统分析和讲述,主要讲述的是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内容,因此,古代汉语语法应该是比较语法性质。

古代汉语的词类也包括实词、虚词两部分。实词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与现代汉语比较,量词很少,一般不作重点讲述。代词传统上划归虚词,所以,实词只有以上四类。

古汉语虚词主要有代词、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助词。(王力、郭锡良体系里没有助词,没有助词的原因是,现代汉语的助词包含的时态助词——着、了、过在古代汉语里没有,结构助词——的、得、地在古代汉语里也没有(只有者字的用法有一种与“的”相似),语气助词另立作语气词一类,所以没有助词类别。)古汉语实词部分主要内容是活用:名词动用、名词作状语、名词用作致使性动词、名词作意谓性动词;动词作名词、动词用作致使性动词;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致使性动词、形容词作意谓性动词。

古汉语虚词部分主要内容是:代词(重点是类别、用法——人称、指示、无定、疑问)、副词(重点是类别——成度、范围、时间、否定、情态、语气、谦敬、指代),介词(重点是用法和与连词的区别),连词(重点是用法),助词(重点是语气词),

古汉语句法部分主要内容是:判断句、被动句、句子成分的位置(宾语前置、定语前置、状语的位置、谓语前置)、习惯句式。

二重点难点辅导内容

目录

一名词动用

二名词作状语

三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四判断句和“是”字

五被动句

六宾语前置

六—1否定句和宾语的位置

六—2 名词宾语的前置

六—3 疑问代词作宾语和作状语的辨别

七语法部分练习题和资料

七—1语法填空题

七—2 常用虚词表填空

七—3 不常用的语言现象搜集

一名词动用

一概念阐释:人类进化之初,语言简单,指称一类事物时,常常既指这类事物的名称,也指这类事物的动作。也就是说,既表示这类事物的名称——即名词,也表示这类事物的动作——即动词。比如“雨”字,既表示天上落下的水,也表示降水的动作——下雨。语言发展,分工趋于细密,名词动词渐有专词表示,但仍有灵活使用的时候,比如说本来是名词,却临时用作动词,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作名词动用。

二注意:

1名词动用不同于兼类。兼类是指一个词兼有两种词性,而名词动用是这个词只有名词一个词性,偶尔用作动词。

2 因为我们阅读古籍是以现代语为参照的,我们在判定名词动用时,常常以某个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常用义项为根据,某个词在古代汉语中是动词,在现代汉语中却主要用作名词,这类词不属于名词动用。这类字往往通过字形分析可以判定。如“鼓”字古文字字形是一只手拿着鼓槌敲鼓,应该是动词,古代典籍里也经常用作动词。现在的常用意义是名词,可是在文言文中却不能当作名词动用来处理。

三判定方法

名词动用的判定方法主要是前面有主语、状语,后面有补语,基本上就可以判定该名词为名词动用。

1 策之不以其道。

2 驴不胜怒,蹄之。

3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4 不足生于不农。

5 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6乃使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7衣冠禽兽。

8狼不敢前。

9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10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四翻译:1 译成相应的动词:蹄——踢;2译成相应的动词性词组:动宾:福——赐福;状中:前——向前走。

名词动用及其翻译

名词动用,也即名词活用作动词,是古汉语中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对待名词动用,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考察。

一、从它在现代汉语中的表达方法去看,名词动用可以分为两个大类。

(一)可以翻译为——介词结构+动词的名词动用

这一类名词动用与古汉语名词作状语有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古汉语中名词可以直接作状语,分别表示处所、方位、工具、依据、比喻和对人的态度等多种意义。从翻译的角度去看,我们常觉得名词作状语仿佛是省略了某个介词,如“东流”是省略了“向”字,“箕畚运”是省略了“用”字,“人立而啼”是省略了“象”字等,因而感到古汉语行文十分简约,可用可不用的介词就干脆不用。

用“省略”说来分析古汉语的语法结构是不科学的,但这种方法对于理解和古文今译却很有用。在讨论名词动用时我们不妨再用一下。

如果说名词作状语是因为省略了可有可无的介词,那末再进一步,如果在名词作状语的结构里这个动词也是可有可无的,把它省去了以后,我们就得到了名词直接用作动词的格式,就是“向东流”(一般格式)—→“东流”(名词作状语,如“东流注于海”) —→“东”(名词动用,如“江水又东”)。可以说,相当一部分名词动用可以这样理解。我们可以从名词作状语表示的四种意义来观察l

l、表示方位和处所(处所的少)

方位词作状语,其中心动词有两类,一类是“行、流、飞”等表示顺着方向移动的动作,一类是“面”,即只是朝向,并不移动。后一类动词意义比较简单,古汉语中通常不省去,而前一类动词意义比较明确,当不需要这么明确时常可不用,从而形成方位词直接作动词用的情况,如:

①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精卫填海)[往北去]

②若入,前为寿。(鸿门宴)[上前去]

③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向南飞]

而处所词作状语,由于整个结构的意义重心常在于动词,因此很少有拿掉动词让名词直接用为动词的情况。常见的只有一个“道”字。如:

④晨夜兼道。(孙膑)

⑤屡道于两州间。(张中丞传后叙)

“道”就是“在道上行”,至于怎么行在文中并不重要,因此动词可不出现。汉字中“行”字从本义“道路”演变为常用义“行走”,恐怕也经历了这么一个过程。

除“道”以外,用作动词的处所词恐怕只有一个“水”字。

⑥假舟械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这句话的重点是“从水中过去”,至于用什么方式过去并不重要,因此“水”后面的动词也可不用。

2、表示工具和依据

工具和依据的区别在于工具是个具体的事物,而依据常是抽象的概念。工具(包括人体某一部位)常有比较固定的用途,例如眼睛是用来看的,刀是用来杀人的,蹄是用来踢的,鱼网是用来打鱼的…。这种表示最一般意义的动作常可用名词本身来暗示,因此古汉语中经常略去不用,而让名词直接来作动词用。如:

⑦可以笼而有之。(钴鉧潭西小丘记)[用笼子装]

⑧从左右,皆肘之。(鞌之战)[用肘撞]

⑨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起义)[用罾捕]

⑩皆共目之。(张衡传)[用眼看]

○11用讫再火,令药熔。(毕升发明活字版)[用火烧]

○12南面称王。(戊午上高宗封事)[用脸对着]

○13踵门而告文公。(许行)[用脚跟触,指走到]

而表示依据的抽象概念名词作状语时,由于说话的重心常在于后面的动词,就很少有这样的活用法。(有时重点在依据,也可直接作动词用,但翻译出来结构不同,请参看下文例○35、例○37等)。

3、表示比喻

表示比喻的名词状语由于说话中心在后面的动词,因此直接作动词用的很少。下面例子中加·的词可以看作是这种用法:

○14既臣.大夏而君之。(张骞传)[象君一样统治]

○15举天下而臣.之甘心焉。(戊午上高宗封事)[象臣一样侍奉](参照该文“臣事丑虏”,即“臣”字作状语的例子)

○16随而媒孽

..其短。(报任安书)[象媒孽一样酿成]

○17西门豹簪.笔磬折。(西门豹治邺)[象簪一样插]

4、表示对人的态度

表示对人态度的名词状语后面跟的动词常是“待、处、事”等,这些动词的意义很一般,因而常可不用,如“师事之”可说成“师之”,“客待之”可说成“客之”等。下面是一些例子:○18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说)

○19无君.君之心。(封建论)

○20封建者,必私其土,子.其人。(同上)

○21侣.鱼虾而友.糜鹿。(赤壁赋)

从以上的考察我们可以知道,名词动用和名词作状语确有相通之处。在名词作状语的种种情况中,除了表示处所、表示依据两种一般没有与之相应的名词动用格式,表示比喻的名词动用也较少外,表示方位、表示工具、表示对人态度的名词状语一般都可转化而直接作动词用。由于名词作状语的翻译方式通常是在名词前加上一个介词,因而这一类名词动用的翻译可采用前加介词、后加动词的方式,就象我们在上举各例后面所做的那样。只有第4类表示对人态度的,不管是名词作状语还是直接作动词用,译法都与前几类有所不同,通常要译成把字句。

(二)可以表达为动宾结构的名词动用

另一类常用作动词的名词与上述第二类表示工具的名词情况有些类似:表示工具的名词,因为其功能比较固定,因此常可省略后面有关的动词而直接作动词用;而这一类名词,由于常受比较固定的动词的支配,如山洞总是“挖”出来的,房子总是“造”出来的,车轼总是供“扶”的,帝、王、侯乃至人质总是“当”的,因而这些动词就显得不是非常必要,有时就可省去,而让名词直接来表示这个动作及其结果,以使语言简洁。例如:

○22一狼洞其中。(狼)[挖洞]

○23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筑舍]

○24隧而相见。(郑伯克段于鄢)[挖隧道]

○25神弗福也。(曹刿论战)[赐福]

○26登,轼而望之。(同上)[扶轼]

○27赵主之子孙侯者。(触龙说赵太后)[封侯]

○28质于齐,齐兵乃出。(同上)[做人质]

○29不可妄针。(华佗传)时[扎针]

○30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成帝、成王]

○31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张中丞传后叙)[担任从事]

○32蚕以衣,衣不可尽也。(神灭论)[养蚕;穿衣]

○33忱席而卧。(钴鉧潭西小丘记)[铺上枕席]

一些表示依据的抽象道德概念、法律等,当说话重点落到它们本身时,它们常受“符合”等动词支配,因而这些名词活用作动词时,常表示“符合××”的意义。如:○34今京不度,非制也。(郑伯克段于鄢)[合法度]

○35义然后取。(知实)[ 符合道义]

○36朝拜而不道,夕斥之矣。(封建论)[合正道]

○37夕受而不法,朝斥之矣。(同上)[守法度]

如我们在举例后的译文中看到的,第二类的名词动用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常需在前面加上一个适当的动词,组成动宾结构。古汉语中绝大多数的名词动用都可纳入上面这两类。例外只有“先、后”两字:

○38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在……之先,在……之后]

○39而骞后期。(张骞传)[在……之后到]

○40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占先]

○41子路从而后。(子路从而后)[落在后面]

有人根据字形,说“先、后”本来就是动词,那么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因为有些原本是动词而被误认为是名词动用的词是常常不符合上述两种规律的,如“雨、雪,军”等字。

二、从它是否带宾语及与所带宾语的关系去看,名词动用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通常必须带宾语的,如前举之2、3,4三类,即表示工具、比喻和对人态度的名词。其中2、3是一组,动用的名词与所带的宾语是一般动宾关系,4是另一组,名词与所带宾语间为意动关系。其实我们讲意动用法时说名词用作意动就是指这一类词。

(二)通常不带宾语的,有上述之l和第(二)类。其中又有两种情况。

1、第1类即方位词,活用后通常不带宾语,如果带了宾语必是使动用法。如:

○42遂前其足。(游天都)[使足前,往前伸足]

○43障百川而东之。(韩愈·进学解)[使……向东流]

2、第(二)类活用的词本来相当于动宾结构,因此无须带宾语。这类词如果带了宾语,其动宾间的关系要视宾语的性质而异。宾语如果是表示事物,特别是与动用的名词同类事物时,是一般的动宾关系,如:

○44皆衣缯单衣。(西门豹治邺)[穿]

○45上胡不法先王之法?(察今)[效]

只是翻译时需将原来译成动宾结构的宾语去掉,换上现在的宾语。宾语如果是表示人的,那么这时的动宾关系也往往是使动关系。如:

○46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使…为王]

○47既臣大夏而君之。(张骞传)[使…为臣]

○48却宾客以业诸侯。(谏逐客书)[使…建立功业]

○49可以霸君。(神灭论)[使…称霸]

○50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我也。(戊午上高宗封事)[使…成为臣妾,成为刘豫一类的人] ○51此鲁仲连所以义不帝秦。(同上)[尊……为帝]

在使动用法里讲的名词用作使动通常都在这一类。

如果名词活用作动词又带了宾语,其动宾关系又有使动、意动等情况的,我们在翻译时就不能按前面讲的两种方法简单去处理,而要分别按使动、意动的译法办,这里就不多说了。

名词动用练习——指出下面名词动用的字,翻译并说出类型。

1、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祭十二郎文》

2、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送薛存义序》

3、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始得西山宴游记》

4、亭以雨名,志喜也。《喜雨亭记》

5、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喜雨亭记》

6、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老子》

7、今京不度,非制也。《左传》

8、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左传》

9、管夷吾治于高奚,使相可也。《公孙无知之乱》

10、从左右,皆肘之。《鞌之战》

11、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邵公谏厉王弥谤》

12、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邵公谏厉王弥谤》

13、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郭隗说燕昭王求士》

14、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郭隗说燕昭王求士》

15、毋妄言,族矣!《项羽本纪》

16、章邯军其南,筑甬道而输之粟。《项羽本纪》

17、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项羽本纪》

18、楚民冠诸侯。《项羽本纪》

19、沛公欲王关中。《项羽本纪》

20、项王欲自王,先王诸将相。《项羽本纪》

21、三分关中,王泰降将以距塞汉王。《项羽本纪》

22、王九郡,都彭城。《项羽本纪》

23、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项羽本纪》

24、(项羽)收其宝货妇女而东。《项羽本纪》

25、关中阻山河四塞(以……为阻),地肥饶,可都可霸。《项羽本纪》

26、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项羽本纪》

27、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项羽本纪》

28、项王军壁垓下。《项羽本纪》

29、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项羽本纪》

30、项王乃复引兵而东。《项羽本纪》

31、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羽本纪》

32、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苏武传》

33、收族陵家,为世大戮。《苏武传》

34、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为……办丧事)《寡人之于国也》

35、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国也》

36、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37、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寡人之于国也》

38、(许行)踵门而告文公曰:“……”《许行》

39、其徒数十人,皆衣褐。《许行》

40、“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许行》

41、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许行》

42、“荡荡乎,民无能名焉”《许行》

43、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许行》

44、雩而雨,何也?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天论》

45、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天论》

46、东面而视,不见水端。《天论》

47、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论贵粟疏》

48、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论贵粟疏》

49、乘云策肥,履丝曳缟。《论贵粟疏》

50、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论贵粟疏》

51、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论贵粟疏》

52、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论贵粟疏》

53、蚕月条桑,取彼斧戕,以伐远扬。《七月》

54、洞庭波兮木叶下。《湘夫人》

二名词作状语

一概念特点

现代汉语时间名词和方位处所名词作状语,其它名词一般不能作状语。但是在古代汉语中,名词经常作状语。翻译的时候一般都要翻译成介宾短语。

二类别

(一)表示比喻(翻译:像······一样)

1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2 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3 斗折蛇行。

(二)表示对人的态度(翻译:像对……那样)

1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2 彼秦者,……虏使其民。

3 齐将善而客待之。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依据(翻译:用……)

1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3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

1 群臣吏民有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2 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华佗传)

3

注意:

时间方位处所名词作状语一般说来,也可以翻译成介宾短语。时间名词有表示比较和强调每一个的时候,翻译成“一×比一×”或者“一××”或者“每×”。

1 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出没于长淮间。

2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3 卒廷见相如。

4 岁赋其二。

5 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芙蕖》

三名词作状语和作主语的区别:

1根据意义:名词是谓语陈述的对象。状语是表示方式、状态、工具、态度、比喻等等。

练习题:

1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2大月氏复西走。

3失期,法当斩。

4 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5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6 嫂蛇行匍伏。

7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8 猬缩蠖屈,蛇盘龟息,以听命先生。(中山狼传)

9 逆夷狐凭鼠伏。

10 群臣有后应者,臣请剑斩之。

11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12 大喜,笼归。

13 山居而谷汲者,膢腊相遗以水,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渎。

14 顷之,家居数岁。

15 以为泽居之鱼鳖,山居之麋鹿。

16 豕人立而啼。

17 陈涉首难,豪杰蜂起。

18 昭王得范睢,……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19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20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秦王扫六合》)

21 操刀挟盾,猱进鸷击。

22 周有天下,裂土而瓜分之。

23 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徒多道亡。

24 苻坚将问晋鼎,既已狼噬梁歧,又虎视淮阴矣。

怎样确定名词作状语

除某些表示时间或处所的名词外,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不能作状语。但在古汉语中,名词作状语可以表示动作行为的情状、时间、处所、所用工具以及对人态度等许多方面的内容。古汉语中的名词作状的确有其形象而精炼的一面,所以有的作为成语至今还保存在现代汉语中,如星罗棋布、土崩瓦解、狼吞虎咽、鼠窃狗盗,有的则发展为现代南双音词了,如席卷、囊括,响应、瓜分等。但是,名词作状语也有其不够明白、精密的一面,它集中表现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充当状语所构成的“状语+中心语”结构与“主语+谓语的结构上。例如:

①众闻则非之。(墨子·非攻)

②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史记·淮阴侯列传)

上面两例,句首都有同样的“众”字,且后面都跟有动词,结构似乎一模一样。其实,它们分属两种不同情况。例①的“众”字在句中担任主语,例②的“众”字则在句中充当状语。例①

中的“众”字跟后面的动词“闻”具有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而例②中的“众”字则和后面的动词“辱”具有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单凭这种说法,仍嫌笼统。要确定一个名词究竟是否在句中作状语,还可以从这些方面加以考虑;

首先要从词与词的结合关系看。用作状语的名词与中心语之间具有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用作主语的名词与谓语之间则具有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那么,凡动词前面的名词在意念上不是被陈述的对象,就不能认作主语,而只宜看作状语。具体说来,以下三种情况都只能确定为状语:

一、凡是无生物名词用在动词前,一般就不可能是该动词动作的发出者,可确定为状语。例如:

①孤与老贼势不两立。(赤壁之战)

②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汉书·霍光传)

③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例①中的“势”表示动作行为得以发生的情势与道理,意为“按情势”;例②中的“剑”表示动作行为所依据的方式,意为“用剑”;例③中的“箕畚”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意为“拿畚箕”。“势”“剑”“箕畚”皆为无生物名词,它们不可能发出什么动作,自然它们都应该被确定为状语。

二、凡是可以发出某动作的生物名词,如果在句中,仅从比喻等方面修饰动词,且前面另有充当主语的名词,就可确定其为状语。如:

④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⑤逆夷狐凭鼠伏,匿两炮台中,不敢出。(三元里抗英)

例④中的“兄”表示对人的态度,即“象对待兄长~样”,例⑤中的“狐”和“鼠”表示一种比喻,即“象狐狸一样”、“象老鼠一样”。“兄”指人,“狐”、“鼠”指兽,皆为生物名词,尽管他们可能成为各自动词的发出者,但它们在句中仅从“对人态度”和“比喻”方面修饰动词,而且前面各有名词“吾,,和“逆夷(指英侵略军)”作主语,这样也应该确定它们为状语。

三、表示时间、地点的名词和动词连用时,它们也不可能施行什么动作,当然也应该被看作是状语。例如:

⑥(肃)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赤壁之战)

⑦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⑥中的“晨夜”指“白天和晚上”,例⑦中的“廷”指“在朝廷上”。前指时间,后指处所,这种情况和现代汉语相差无几,易于确定。

其次可以利用上下文的关系来帮助确定。有些词不仅是生物名词,而且又位于句首,乍看就是主语,但是当把它们置于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它们的状语地位就显现出来了。例如:

⑧(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祷下!”(史记。淮阴侯列传)

前面已经出现过这个例子,旬首是个“众”字,孤立地看,似指“众人”,但一联系上文,就会发现,前面还有“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主语是否指“淮阴屠中少年”呢?“侮信(指韩信)”又是指什么呢?抓住这两点,分析琢磨,就会发现,主语正是指“淮阴屠中少年",而下文引号内的话,又正与“侮信”的意思吻合,前后完全照应。可见,“众”在这里是作“辱”的状语,指“在众人面前”。

⑨(有狼当道)人立而啼(马中锡·中山狼传)一句首“人”是否是“立”字陈述的对象呢?不联系上文,完全可以认为是主语。但是在前面那个具体的句子“有狼当道”中,“立”的主语就

很明显地看出是“狼”,再联系本文的标题、内容一琢磨,就无庸置疑地可确定“人”在这里作状语,指“(狼)象人一样直立着嚎叫”。

当然,所谓利用上下文,也包括依靠对文来帮助判别。例如:

⑩权使其士,虏使其民。(战国策·赵策)

例⑩有两句,前旬“权”虽处于句首,但它是非生物名词,这就排除了作主语的可能性,它是后面动词“使”的修饰语,表示一种动作行为的方式,指“用权诈之术”;那么后旬的“虏”字处在与“权”相对应的位置上,尽管是生物名词,但在这里也用作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指“象对待奴隶那样对待百姓”。因为古人行文,上下文往往采用相同的句式,以增加表达效果。所以,通过前后句子结构的对比,也能由此及彼地将名词作状语确定下来。

从相对应的结构形式看,用作状语的名词,在理解或翻译时,其对应的现代汉语结构形式往往是“在……、“用……”、“按……”、“象……一样”等,而用作主语的名词是不能用这类结构去理解或翻译的。

名词作状语练习——指出名词作状语的词,翻译并说出类型。

1、北饮大泽。《神话四则》

2、未至,道渴而死。《神话四则》

3、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寓言四则》

4、豕人立而啼。《公孙无知之乱》

5、故中御而从齐候。《鞌之战》

6、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苏秦连横约纵》

7、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苏秦连横约纵》

8、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连横约纵》

9、古者使车毂击驰,言语相结,天下为一。《苏秦连横约纵》

10、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已者至。《郭隗说燕昭王求士》

11、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项羽本纪》

12、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项羽本纪》

13、惠等哭,舆归营。《苏武传》

14、则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尚贤》

15、墙既立,谨上为凿一门。《尚贤》

16、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许行》

17、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天论》

18、秋水时至,百川灌河。《秋水》

19、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秋水》

三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一特点

从形式上看,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是用简单的动宾结构表达复杂的语法内容。(使动用法表达的是兼语式表达的内容;意动同法表达的是主谓短语作宾语表达的内容。)

从内容上看,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如何如何,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如何

如何。

从词性上看,使动用法主要由名词、动词、形容词作致使性动词。意动用法主要由名词和形容词作意谓性动词。

二翻译方法

一使动用法的主要翻译形式:(以“秦王恐其.破.璧.”为例。)

1主语+使+宾语+原来的动词秦王恐怕他+使+璧+破。

2 主语+把+宾语+原来的动词秦王恐怕他+把+璧+打破。

3 主语+双音节动词(多为补充式合成词)秦王恐怕他打破璧。

二意动用法主要翻译形式:(以“(邻居)稍稍宾客其父”)

1 主语+认为+宾语+原来动词(邻居)渐渐认为他的父亲是宾客。

2 主语+把+宾语+当作+动词(变作名词)(邻居)渐渐把他的父亲当作宾客

3 主语+以+宾语+为+动词(变作名词)(邻居)渐渐以其父为宾客。

三练习题

指出下面句中使动用法的词,并翻译。

1、衔觞赋诗,以乐其志。《五柳先生传》

2、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祭十二郎文》

3、河东薛存义将行,柳子载肉于俎,崇酒于觞,追而送之江浒,饮食之。《送薛存义序》

4、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

5、富之。《论语》

6、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论语》

7、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论语》

8、怀其宝而迷其邦,可为仁乎?《论语》

9、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论语》

10、欲洁其身,而乱大伦。《论语》

11、小国寡民。《论语》

12、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大同》

13、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大同》

14、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左传》

15、无生民心。《左传》

16、马逸,不能止,师从之。《鞌之战》

17、人不难以死免其君。《鞌之战》

18、上帝临汝,无贰尔心。《子产说范宣子轻币》

19、恕思以明德,则令名载而行之。《子产说范宣子轻币》

20、象有齿以焚其身。《子产说范宣子轻币》

21、明言章理,兵甲愈起。辨言伟服,攻战不息;繁称文辞,天下不治。《苏秦连横约纵》

22、徒处而致利,安坐而广地。《苏秦连横约纵》

23、今欲并天下,凌万乘,诎敌国,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苏秦连横约纵》

24、约纵散横,以抑强秦。《苏秦连横约纵》

25、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郭隗说燕昭王求士》

26、项伯杀人,臣活之。《项羽本纪》

27、故不如先斗秦赵。《项羽本纪》

28、沛公旦日从百余骑见项王。《项羽本纪》

29、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项羽本纪》

30、五年卒亡其国。《项羽本纪》

31、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李将军列传》

32、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李将军列传》

33、然亦远斥侯,未尝遇害。《李将军列传》

34、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阵。《李将军列传》

35、于是至汉,汉下广吏。《李将军列传》

36、尝乘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李将军列传》

37、止广宿亭下。《李将军列传》

38、吾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李将军列传》

39、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苏武传》

40、欲因此时降武。《苏武传》

41、单于益欲降之。《苏武传》

42、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苏武传》

43、乃幽武,置大窖,绝不饮食。《苏武传》

44、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苏武传》

45、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尚贤》

46、然则众贤之术将奈何哉?《尚贤》

47、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善射御之士可得而众

也。《尚贤》

48、不义不富,不义不贵。《尚贤》

49、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尚贤》

50、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尚贤》

51、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尚贤》

52、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尚贤》

53、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天论》

54、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天论》

55、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天论》

56、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天论》

57、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论贵粟疏》

58、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论贵粟疏》

59、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论贵粟疏》

60、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论贵粟疏》

61、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论贵粟疏》

62、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论贵粟疏》

63、采荼薪樗,食我农夫。《论贵粟疏》

64、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湘夫人》

65、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湘夫人》

66小信未孚,神弗福(之)也。《曹刿论战》

67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8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公输》

69广故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陈涉世家》

70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列子·愚公移山》

7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72故天下尽以扁鹊为能生死人。

73春风又绿江南岸。

74 良药苦口。

丰富文化生活。

真烦人。

愁人。

指出下面意动用法的词并翻译。

1、望西山,始指异之。《始得西山宴游记》

2、尺寸千里。《始得西山宴游记》

3、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老子》

4、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老子》

5、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老子》

6、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大同》

7、以贤勇知,以功为己。《大同》

8、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大同》

9、人不难以死免其君。《之战》

10、辟女子,女子曰:“君免乎?”《之战》

11、皆主郤献子。《之战》

12、郑人病之。《子产说范宣子轻币》

13、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子产说范宣子轻币》

14、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苏秦连横约纵》

15、贫穷则父母不子。

16、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郭隗说燕昭王求士》

17、梁以此奇籍。《项羽本纪》

18、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李将军列传》

19、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

20、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苏武传》

21、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天论》

22、大天而思之,熟与物畜而制之。

23、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秋水》

24、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25、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

26、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27、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论贵粟疏》

28、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

29、数石之重,中人弗胜,不为奸邪所利。

30、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31、令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

所卑,法之所尊也。

32 父异焉。《伤仲永》

33 天下苦秦久矣。《陈涉世家》

34 得鱼腹中书,固已怪之矣。《陈涉世家》

35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36 始指异之。《始得西山宴游记》

37 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38 邑人奇之。《伤仲永》

39 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40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41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四判断句和“是”字

特点:判断句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是用判断词构成的,但是,古汉语特别是先秦的古汉语却很少或者根本不用判断词来表示判断,而是用一个名词,或者名词性的短语直接断定主语,

一概念:名词性(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谓语对主语有所断定的句子。

二判断句的格式:

1 “…者,…也”句式即其变格表示判断。

※“…者,…也”

a子瑜者,亮兄瑾也。

b陈胜者,阳城人也。

c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D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者,…”

a陈婴者,故东阳令史。

※“…,…也”

a我,子瑜友也。

b曹公,豺虎也。

c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d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e夫战,勇气也。

f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g是岁,元和四年也。

h环滁皆山也。

※“…,…”

a刘备,天下枭雄。

b田横,齐之壮士耳。

※“…(者),…者也”

a此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b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2 副词帮助表示判断:果、亦、乃、即、则、必、非、固、诚、本

a此乃天也,非战之罪。

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c臣本布衣。

d是非贿得之。

3 动词“为”表示判断。

此为长江之险。

4 “是”表示判断。

a斯是陋室,(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练习题

1 陈胜者,阳城人也。

2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3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4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

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7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8 此人力士。

9 是叶公非好龙也。

10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四判断句与系词“是

判断句是古代汉语常见的一种句式。其命名虽取自逻辑上的术语,实际上不完全等同。逻辑学上的判断,一般由主词、宾词和联系词组成,其表述的意思是主词和宾词为同一事物或同一类别。面古汉语的判断句,形式上有其特殊性,即很少用联系词(系词“是”要到西汉后才普遍使用),其所表述的意思也常超出上述的范围,偏重于解释。

既然古汉语判断句很少用联系词,那么势必会形成两个名词连用的情况。但两名词连用,除了判断关系(如“荀卿赵人”),还有偏正关系(如“赵人徐夫人匕首”),同位关系(如“右丞相陈平患之”)等,其问意义关系不易确定。古人为求得语意显豁,习惯上在句尾加一“也”字,以加强判断的语气,例如“百里奚虞人也”(孟子·万章);有时还在主语后加个“者,字作一提顿,例如“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史记·管晏列传)。然而末尾加上“也”字的句子,也不一定是判断句,也许是表肯定的陈述句,例如“晋国之忧可立俟也”(左传·成公十六年),怎样去辨别呢?根据大量的语言材料可得出这样一个法则;凡由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充当谓语(即逻辑判断中的宾词)的句子,一般总是判断句。试看下面的例句:

①尔母,婢也。(战国策·赵策)——名词作谓语

○2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战国策·秦策)——带修饰语的名词性词组作谓语。

③诗书,义之府也;礼乐,德之则也。(左传·僖公十七年)——修饰语和中心语间有“之”连接的名词性词组作谓语。

④粟者,民之所种。(汉书·食货志)——由代词“所”和其它词语合成的名词性词组作谓语。

⑤晏婴,齐之习辞者也。(晏子春秋)——由代词“者”和其它词语合成的名词性词组作谓语。

运用这样的法则去鉴别判断句,是否万无一失了呢?不然。有时谓语即使是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也可能是判断句,如“此特群盗鼠窃狗盗耳。”(史记·叔孙通列传)“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孟子·梁惠王上)什么道理呢?原来判断句的主语总是被说明的对象,除了用名词充当外,常可用代词“是”、“此”来充任。因此,要是主语是代词“是”、“此”的话,后面的谓语尽管是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也并不是实际发出的动作,往往只是一种概括性或推测性的解释而已。

正由于判断句的谓语是对主语所代表的事物作出解释,所以许多并非表示判断的语句也常用判断句式来表达。大致有四种情况:

一、表释词。例如:

⑥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孟子·滕文公)

⑦徹者徹也,助者藉也。(孟子·滕文公)

例⑥的“养”、“教”、“射”,例⑦的“徹”、“藉,都是动词,但在这里并非发出什么动作,只是分别解释主语“庠”、“校”、“序”和“徹”、“助”等儿个词的涵义。

二、表原因。例如:

⑧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养生主)

⑨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我两人在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⑧的“割”、“折”并非表示此时此刻正在施行这一动作,而只是说明“更刀”的原因,例⑨是最典型的“…者,…也,,判断格式,这里也用来解释原因。

三、表比喻。例如:

⑩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孟子·滕文公)

○11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霸)

例⑩○11两例利用判断句式作出一种比喻性的解释。

四、表询问。如:

○12追我者谁也?(孟子·离娄)

○13今夫子所贤者何也?所高者谁也?(史记·日者列传)

例○13○12两例形式上是疑问句,实质也是一种判断,要求对主语作出解释。

以上说的都是不用联系词的判断句式。那么是否一定要到西汉才出现用联系词的判断句呢?那倒也不尽然。在先秦语言里也有类似联系词的词用在名词谓语前,譬如“孰为夫子”(论语·微子)的“为”,“何谓六物”(左传·昭公七年)的“谓”,“国无九年之畜曰不足”(礼记·王制)的“曰”,“万邦黎献(贤),共维帝臣”(书皋陶谟)的“维”等。除此,还经常把副词用在名词谓语之前,于是这些副词也或多或少起着系词的作用,亦即除了这个副词的本义外,还隐含一个“是”字在内,譬如“是乃狼也”(左传·宣公四年)的“乃”,“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的“即”,“予诚齐人也”(孟子·公孙丑)的“诚”,“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的“亦”,“此则寡人之罪也”(孟子·公孙丑)的“则”等等。正因为如此,许多语法著作干脆把“乃”、“即”、“为”、“谓”、“日”、“惟”等列入系词或准系词。但它们毕竟不象后来的系词“是”那么纯粹,

而且还有其它的一些作用,故而仅凭这些词是无法断定判断句式的,关键仍然要看句子的谓语是不是由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来充当。

到西汉,系词“是”应运而生,它是由指示代词演变而来的,因为指示代词“是”常用在判断句中复指主语,其位置正好夹在主、谓语之间,如“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贾谊·论积贮疏),久而久之,指示意义淡化,就只剩下联系的作用了。但在文人的作品中,把“是”作代词用的情况仍很普遍,这样,“是”在句中究竟是指示代词还是系词,就有个鉴别的问题。一般说来,符合下面诸条件之一的,应该算是系词了。

一、“是”前面另有代词作主语。例如:

○14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史记·刺客列传)

○15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史记·商君列传)

○16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论衡·死伪)

例○14的“是”前有代词“我”作主语;例○15的“是”前有代词“其”作主语;例○16的“是”前有代词“余”作主语,所以都应算系词。

二、“是”前面有副词修饰。例如:

○17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

○18其谓霣之者,皆是星也。(论衡·说日)

○19枯木之质宁是荣木之体?(神灭论)

例○17的“是”前有副词“必”修饰;例○18的“是”副词“皆”修饰;例○19的“是”前有语气副词“宁”修饰,所以都是系词。

三、“是”夹在两名词之间,句尾已无加强判断语气的“也”字。例如:

○20荣枯是一,何不先枯复荣,要先荣后枯何也?(神灭论)

○21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

○22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

以上三例的“是”都夹在两名词(即主,谓语)之间,后面不跟语气词“也”,所以是系词。

但像下面例句中的“是”,仍然只能视作指示代词:

○23风伯,雨师、雷公,是群神也。(论衡·祀义)

○24佞人不毁人,如毁人,是谗人也。(论衡·答佞)

○25百姓宁集,风气调和,是亦瑞也。(论衡·宣汉)

○26渐而生者,动植是也。(神灭论)

例○23○24“是”前无副词修饰,句后又带有语气词“也”,故是指示代词;例○25副词“亦”在“是”后,据此就可断定“是”是指示代词;例⑤的“是”,本身就是谓语,相当于“(就是)这一类”。

至于古汉语表否定的判断,比较简单,就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一个“非”字,例如。

○27今者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韩非子·五蠹)

○28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秋水)

此两例的谓语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用“非”否定,当然是典型的否定判断。可也有谓语是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形容词性词组的,例如:

○29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

○30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孟子·公孙丑)

例○29“非”所否定的是整个谓语“兵不利、战不善”,排除并解释原因;例○30所否定的是某种情况,也是一种解释。这两句应属于判断句的引申用法。而象下面的例句,则只能说是否定动作或状态,“非”字相当于“不”或“没有”,很难划归判断句了。

○31当是时,臣唯知韩信,非知陛下也。(史记·淮阴侯列传)

○3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劝学)

总的说来,古汉语判断句是由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充当谓语,动词性词组有时也可用来作判断句的谓语,但已失去了实在的动作,在句中只起说明的作用而已。明乎这一点,掌握并辨别判断句就不会感到困难了。

五被动句

一概念

主语是动作的接受者的句子就叫被动句,被动句有两类,形式被动句和意念被动句,由被动词表示的被动句叫形式被动句,没有被动词但是主语仍是动作的接受者的句子叫意念被动句。我们通常所说的被动句是指形式被动句。

二类别

1 …见(动词)…

欲与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2 …(动词)于…

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

3…见(动词)于…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间至赵矣。

4 …为(动词)…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5 …为(动词)所…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6 …被(动词)…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练习题

指出下面的被动句类型并翻译。

1、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其真子。《黎丘丈人》

2、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鞌之战》

3、有一于此,将为戮乎?《鞌之战》

4、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郭隗说燕昭王求士》

5、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羽本纪》

6、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项羽本纪》

7、吾属今为之虏矣。《项羽本纪》

8、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项羽本纪》

9、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李将军列传》

10、其射猛兽办为所伤云。《李将军列传》

11、见犯乃死,重负国。《苏武传》

12、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许行》

13、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许行》

14、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许行》

15、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16、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

束于教也。《秋水》

17、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朋党论》

18、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19、世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20、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1、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22、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

23、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24、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25、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26、否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7、吾尝见笑于大方之家

28、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六宾语前置

一概念和类型

宾语一般在动词的后面,但有时也用在动词的前面,用在动词前面的就叫宾语前置。介词和动词具有相同的语法功能——都能带宾语,所以,介词的宾语也可以前置。

二类别

1 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否定词:不毋未莫无勿弗非否)

古之人不吾欺也。

2 疑问句,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疑问词:谁孰何胡奚曷安恶焉)

何有于我哉?于我有何哉?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3 “唯(惟)……是(之、之为)……”

惟你是问问你惟命是听唯才是举

4 需要强调的宾语可以直接提前。

一言以蔽之。

是以谓之文也。

三练习

1 何陋之有?

2 唯利是图。

3 微斯人,吾谁与归?

4 而辙未之见焉。

5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6 何以战?

7 臣未之闻也。

8 未之有也。

9 大王来何操?

10 沛公安在?

11 惟命是听。

12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13 惟命是从。

14 夜以继日。

15 我无尔虞,尔无我诈。

16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搜集成语中的特殊语法现象

星罗棋布日进斗金风餐露宿风起云涌虎视眈眈狼吞虎咽风卷残云

风驰电掣日积月累日新月异

六—1否定句和宾语的位置

否定句就是句子里含有否定词的句子。古代汉语常用的否定词有九个:“不”、“毋”、“未”、“莫”、“无”、“勿”、“弗”、“非”“否”。

否定句是相对于肯定句而言的,因而无论是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哪种句子,皆具备肯定或否定两种可能,只要带上了否定词,否定句即可成立。

陈述语气否定句,如:(亮)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三国志·诸葛亮传)

疑问语气否定句,如:岂不尔思?子不我即(诗经·郑风·东门之禅);

祈使语气否定句,如: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感叹语气否定句,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上面举的四个例子,除感叹句中的“昼夜”非代词外,其余三句宾语皆为代词,这些代词分别居于动词谓语之前了。也就是说,在否定句中,当宾语又是代词的时候,这种代词宾语就多半放在动词的前面。

一、带有否定副词“不”、“未”、“毋”和无定代词“莫”以表示否定的句子,如果宾语是代词,则往往前置。如:

①彼不我恩也,郎诚见完与恩,无所不可。(柳宗元·童区寄传)

②吾以天下万民起见,非其道,即君以形声强我,未之敢从也,况于无形无声乎?(原臣)

③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④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诗经·魏风·硕鼠)

⑤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左传·宣公二年)

例①至例④分别用丁否定副词“不”、“未”、“毋”“莫”(“莫”字在上古时期,有时也用作否定副词,相当于“不”),句中又分别用了“我”、“之”、“吾”这些代词作宾语,所以其位置就处在动词谓语前面了。例⑤用了无定代词“莫”,宾语又是代词,同样也置于动词谓语之前。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凡否定句,特别是具备了上述两个条件的,即用“不”、“未”、“毋”、“莫”

古代汉语语法练习题及其答案

语法练习题 第一节词类的划分(练习题) 1判断题: ( 1 ) 副词和代词在古汉语中一般归入虚词。() (2 ) 实词的活用和词的兼类不是一回事,前者是一种常规性的语法现象,后者是临时改变功能。 () (3)古代汉语以“语法功能”作为划分词类的基本依据和标准;现代汉语划分词类,则不但考虑其“语法功能”,而且考虑其“词汇意义”。() 2 解释名词术语:(1)实词的活用(2)词的兼类 3 填空题: (1)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言”的词性 ①法先王,顺礼义,党学者,然而不好言、不乐言,则..必非诚士也。《尚书·无逸》 ②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③彤弓弨兮,受言藏之。《诗经·小雅·彤弓》.)指出下列句子中加

点字“殆”的词性2(. ①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庄子·秋水》.②殆有甚焉。《孟子·梁惠王上》..4 问答题:古代汉语的词类划分和现代汉语的词类划分有什么区别? 5 标点并翻译短文。 (1)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孰易者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者旦暮磬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神无形者 不磬于前故易之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2)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 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 名词的活用及其判断(练习题)第二节 1 选择题:(1)《韩非子·难一》:“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相”的用法是 ( ) (A)名词用作意动 (B)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C)名词用作使动(D)动词用作使动 中加点词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在下列四句话中,(2).

( ) (A)《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威王欲将孙膑。”(B)《孟子·尽心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C)《史记·项羽本纪》:“范增数目项王。” (D)《史记·项羽本纪》:“纵江东父老怜而忘我,我何面目见之。” 2 解释名词术语:(1)名词的使动用法(2)名词的意动用法 3 判断题:(1)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在结构上相同,并无特殊的语法标志。() (2)名词、动词、形容词都有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4 问答题:名词活用为动词的判断方法有那些? 5 标点并翻译短文 (1)杨朱之弟杨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其狗不知而吠之杨布怒将击之杨朱曰子勿击也子亦犹是曩者使汝狗白 而往黑而来子岂能毋怪哉《韩非子·说林下》 (2)孟柯,邹国人,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作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书》、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

英语词法和句法

英语词法和句法 根据词的形式、意义及其在句中的功用将词分为若干类,叫做词类。一个句子由各个功用不同的部分所构成,这些部分叫做句子成分。学一个词,要学它的发音、拼法、意义,也要记它的词类;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它和其他词的关系,及其在句中作什么句子成分。如China is in East Asia(中国位于东亚)一句中的China这个单词所属的词类是名词,在句子中作主语。 ●词类:英语的词通常分为十大类: 1.名词(noun,缩写为n.)表示人、事物、地点、现象及其他抽象概念的词。如Girl(女 孩)、book(书)、Tokyo(东京)、war(战争)、Goodness(善良) 2.代词(pronoun,缩写为pron.)用来代替名词并起名次作用的词如we(我们),his(他 的),all(全部)。 3.形容词(adjective,缩写为adj.)用来修饰名词和代词,起描述名词和代词的性质。 如great(伟大的),honest(诚实的),difficult(困难的)。 4.副词(adverb,缩写为。adv.)是修饰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的词,有时修饰全句。如 quickly(快),often(经常),very(很)。 5.动词(verb,缩写为v)表示动作和状态,如write(写),walk(行走),think(想)。 6.数词(numeral,缩写为num.)是表示“多少”和“顺序先后”的词,如four(四), eighteen(十八),first(第一),eighth(十八),hundred(一百)。 7.冠词(article,缩写为art.)本身不能单独使用,也没有词义,它用在名词的前 面,帮助指明名词的含义,表示的名词数量或者特征。如a,an(一个),the(这,那)。 8.介词(preposition,缩写为prep.)是一种用来表示词与词、词与句之间的关系的 虚词,在句中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如from(从),in(在…内),between(在…之间)。9.连词(conjunction,缩写为conj.)是连接词、短语、从句和句子的词,如and(和), because(因为),if(假如)。 10.感叹词(interjection,缩写为int.)表示喜怒哀乐等感情的词。如,oh(噢),aha(啊 哈),hush(嘘)。 注意点一:属于前六类(名、代、形、数、动、副等词)的词都有实义,叫做实词(notional word)。属于后四类(冠、介、连、感等词)的词没有实义,叫做虚词(form word)。注意点二:不少词可以属于几个词类,如work(工作;动词和名词),fast(快;形容词和副词),since(自从;连词和介词)等。 ●句法 1.句子:是由词和词组构成的、能够表达完整的意思的语言单位。 2.句子成分:指构成句子的各组成部分,即词和短语在句子中的各种语法意义。英语 的句子由主语部分与谓语部分组成。具体地讲,主要有下列六种句子成分:

怎样学习古代汉语词汇

怎样学习古代汉语词汇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怎样学习古代汉语词汇古汉语词汇是古汉语词的总和。词是造句时能够自由运用的最小单位。人们在交往中,遣词造句,既反映着外部世界,也表现着主观世界。外部世界的变化,引起主观世界的变化,这些变化必然在语言中表现出来。“语言的词汇对于各种变化是最敏感的,它几乎处在经常变化中”,所以古今汉语在词汇上的差别极大,是学习的难点,历来为人们所重视。 古汉语词汇的学习应从两方面入手。即整体驾驭与具体掌握。 一、整体驾驭 整体驾驭古汉语词汇,就是首先要抓住古汉语词汇的特点,这对具体掌握词义有指导作用,可以使词汇的学习扎实、深入,避免初学古汉语时经常出现的以今套古的毛病。 古汉语词汇特点可以从形、音、义三方面认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单音节词占优势和一形多词、一词多形的情况。前者是古今汉语词汇的主要差异之一,后者表现了古汉语词汇形义关系的复杂性。 (一)单音节词占优势是古汉语词汇的主要特点之一,也是古今汉语词汇在词形上的主要差异。许多词,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在古代汉语中却是两个词。例如: ①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西门豹治邺》) ②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许行》)

③东方未明,颠倒衣裳。(《诗经东方未明》) ④地方百里而可以王。(《孟子梁惠王上》) ⑤(吴普)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华佗传》) ⑥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诸葛亮《出师表》) ⑦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张中丞传后叙》) ⑧(张)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同⑦) 上述例句中例①的“可以”是能愿动词“可”与表对象的介词“以”(和第二分句的“与”相同),整句的意思是“老百姓可以与他们一起为成功而快乐,不能和他们一起考虑事业的创始。”例②的“虽”相当于现代的“虽然”,“然”是指示代词“这样”,整句的意思是“滕君倒确实是贤明的君主,即使如此,也没有听说过道。”例③的“衣”指“上衣”,“裳”指“下衣”,即裙子。诗句的意思是“东方的天光还没有发亮,就急急忙忙起身,在黑暗中把上衣下衣穿颠倒了”。例④的“地”是“地域”,“方”是“方圆”,整句的意思是“有纵横各一百里〔的小国,行仁政〕就可以统治天下。”例⑤的“聪”指“耳聪”,即“听力好”,“明”指“眼力好”,整句的意思是“吴普九十多岁了,耳不聋,眼不花,牙齿齐整牢固。”例⑥的“卑”指“地位低下”,“鄙”指“见识浅陋”,整句的意思是“先帝(指刘备)不因为我地位低下,见识浅陋,三次屈尊到草庐来看我”。例⑦的“通”意思是“透彻”,“知”是“了解”,整句的意思是“(许远、张巡)两家的孩子才能智力低下,不能透彻地了解他们

高中语文古代汉语语法

古代汉语语法 一、语法: (一)词法 虚词:古代汉语中一个字形代表几个不同的虚词。 实词 1.虚词: (1)以代词用法为主的虚词: 之代词:人称代词相当于“他”:爱公孙段,欲立之 相当于“你”: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那么你之后就没有人再继续了) 相当于“我”:幸来告语之 指事代词“这”:之二虫,又何如。之子于归。(这个姑娘出嫁了) 助词介词,连词:“的”:民之主也;以君之力,不能毁魁父之丘。(这样的) 云梯之械(这样的)。 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寡人之于国也。 “之”字本意:到(某地)去 其相当于“之+的”代人,作定语:其妻归,告其妄 代物:问其主 代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主谓结构的主语:而观其辟人也作语气词表示委婉的语气:吾其还也(我还是走吧) 表示推测的语气:民其无知也(百姓大概无知吧) 增加反问的语气:如之何其废之 表反问“难道”:一之为甚,其可再乎 “其”字本意:箕 是代词,代前边出现的人,事:闻君行圣人之道,是亦圣人也(这) (译作:这、这个、这样的)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和这个相反) 天下皆是也(这样的) 作指事代词:是岁大旱(这);居是邦也(这个) 现代汉语中,“之”、“其”、“是”作为代词已不用了。 者特殊代词,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所 者代词名词+者(复指代词),就是指代名词本人:陈涉者,羊城人也 动词+者,指示发出动作的主体,者字词组 语气词表示假设语气“…的话”:不然者

表示疑问语气“呢”:何以得擅许秦者? 放在句尾和“也”连用:……而非邦者也(哪里见过五六十平方里的小国不算是国家呢?) 所所只能+动词或动词性词组,表示动作所涉及的对象:所读者(所读的书) 所仰望而终身也 吾先子所畏也 欲以所事孔子,事之 “所以”(所凭借的原因):故今具道所以 未见所以敬王也(没有见到你所用来尊敬王的表现) 或、莫都是不定代词或或曰……(有人说……) 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 莫否定性不定代词:天下莫不闻 莫不中音(没有哪一个声音不符合节拍) 善莫大焉(没有比这个更大的了) 都有副词用法或(作状语,表不肯定):或者不可乎(也许不行吧) 今者或是之亡矣(大概) 莫(表否定):民莫有斗心(老百姓没有抗争的决心) 焉都是合音词“于之”,“于是” 诸“之于”,“之乎” 焉“于之”,“于是”: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让子路在这儿问路) 不复出焉(于之)(不再从这儿出去了) 善莫大焉(于之) 语气词用法:在句尾:于我心有戚戚焉 则就木焉(就和死差不多了) 在句首:焉有仁人在立,罔民而可为也? 诸“之于”:投诸渤海之尾

古汉语语法知识

古代汉语语法(一) 古代汉语的词类 词类是词在语法上的分类。根据词与词的结合能力,以及词在句中所能充当的句子成分等标准,古代汉语有以下词类: 一、名词 名词是人和事物的名称。如:孔子、赵威后、国、家、阿房宫、东、年、星、箕畚。 名词不受“不”、“很”、“将”这些副词的修饰,能受“大”、“好”等形容词的修饰,能受数词或数量词的修饰,如“一人”、“良马”。名词的主要功能是在句子结构中作主语、宾语和判断谓语,也可以作定语,如: 客.从外来,与坐谈。(《战国策·齐策》)(“客”作主语) 却宾客以业诸侯 ..。(《谏逐客书》)(“诸侯”作宾语) 制,岩邑 ..也。(《左传·隐公元年》)(“岩”作定语,修饰“邑”;“邑”与“岩”构成名词性词组,一起充当判断谓语。) 古汉语的名词在功能上的特殊之处是可以作状语。古汉语名词作状语可分为以下几类:1.表比拟。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意思是“像……一样地”。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影.从。(《过秦论》)“云”、“响”、“影”分别译作“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 2.表态度。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含有“像对待……”、“把(宾语)当作……”等意思。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兄”译作“像对待兄长那样”。 3.表动作方式。某些名词作状语时,表示的是动作行为的方式。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战国策·齐策》)“面”译作“当面”。 4.表工具。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含有“用……”的意思。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丹”译作“用丹砂”,“丹书”即“用丹砂写”。 5.表凭借。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依据,有“按照……”、“根据……”等意思。如:失期,法.当斩。(《史记·陈涉世家》)“法”译作“根据法令”。 6.表处所。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或方位,含有“在……”之类的意思。如: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腊相遗以水。(《韩非子·五蠹》)“山、”“谷”分别译作“在山上”、“在山谷”。 7.表趋向。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含有“向……”、“往……”等意思。这类词主要是方位名词,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东”译作“向东”。 8.时间名词“年”、“月”、“日”、“岁”等作状语时,除了起一般的时间修饰作用外,其表示的意义与原来的词义有所不同。以下三种情况值得注意: ①时间名词置于动词前,表示动作经常发生、频数很密,含有“年年”、“每年”、“月月”、

古代汉语期末

第二单元《词汇》练习题 一.释词题(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得词性与意义) 1、齊先鬻勺(趙)以取秦,後賣秦以取勺(趙)而功(攻)宋。 (《戰國縱橫家書·蘇秦自梁獻書於燕王章二》) 答案:鬻,動詞,出賣。 2、齊王以燕為必侍(待)其?(弊)而功(攻)齊,未可解也。(同上) 答案:解,動詞,松懈。 3、夫斶前爲慕勢,王前爲趨士。(《戰國策·顏斶說齊王》) 答案:趨,動詞,接近。 4、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同上) 答案:病,名詞,屈辱。 5、斶願得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清淨貞正以自虞。(同上) 答案:娛,通“娛”,動詞,快樂。 6、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答案:願,動詞,希望。 7、長鋏歸來乎!食無魚!(同上) 答案:來,語氣詞,加強肯定語氣。 8、狗馬實外廄,美人充下陳。(同上) 答案:狗馬,偏義復詞,指“馬”。 9、今君有區區之薛,不拊愛子其民,因而賈利之。(同上) 答案:區區,疊音形容詞,小小得。 10、老臣竊以爲媼之愛燕后賢於長安君。(《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后》) 答案:賢,動詞,超過。 11、微獨趙,諸侯有在者乎?(同上) 答案:微,否定副詞,不。 12、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爲長者,故不錯意也。(《戰國策·唐雎不辱使命》) 答案:錯,通“措”,動詞,放置。 13、此三子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降於天。(同上)

答案:休,名詞,吉兆。祲,名詞,凶兆。 14、及桓子[6],驕泰奢侈,貪欲無藝,略則行志。(《國語·叔向賀貧) 答案:略,動詞,干犯。則,名詞,法則。 15、而離桓之罪,以亡于楚。(同上) 答案:離,動詞,遭受。 16、楚之所寶者,曰觀射父,能作訓辭,以行事於諸侯,使無以寡君爲口實。(《國語·王孫圉論楚寶) 答案:口實,名詞,話柄。 17、夫子莞爾而笑。(《論語·陽貨》) 答案:爾,後綴,又叫詞尾。粘附在實語素前後,只起增加一個音節得作用,並無實在意義。 18、有美一人,傷如之何!寤寐無為,涕泗滂沱。(《詩·陳風·澤陂》:)答案:涕,名詞,眼淚。泗,名詞,鼻涕。 19、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諸葛亮《出師表》) 答案:感激,動詞,感動奮發。 20、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史記·勾踐世家》) 答案:走狗,名詞,善跑得獵犬。 二.古文标点今译题 梁王魏嬰觴諸侯於範臺酒酣請魯君舉觴魯君興避席擇言曰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遂疏儀狄絕旨酒曰後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齊桓公夜半不繺易牙乃煎敖燔炙与調五味而進之桓公食之而飽至旦不覺曰後世必有以味亡其國者晉文公得南之威三日不聽朝遂推南之威而遠之曰後世必有以色亡其國者楚王登强臺而望崩山左江而右湖以臨仿徨其樂忘死遂盟强臺而弗登曰後世必有以高臺陂池亡其國者今主君之尊儀狄之酒也主君之味,易牙之調也左白台而右閭須南威之美也前夾林而後蘭臺强臺之樂也有一於此足以亡其國今主君兼此四者可無戒與梁王稱善相屬(《戰國策·魯共公擇言》) 參考答案:

古代汉语语法研究

题目:论古代汉语中的“者”字结构与“所”字结构的比较 学院: 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 年级: 摘要:“者”“所”是古代汉语中两个十分重要的词语, 它们的分布非常广泛, 主要是与其它成分结合组成“者”字结构和“所”字结构, 充当各种句法成分。“者”字结构与“所”字结构是古汉语研究中争议较多的一个问题。它们在词性、功能、结构性质等方面都存在着共同点和不同点。不同的学者对于这两者的看法有所不同,本文不能全部列出,仅选取其中一些观点进行归纳整理。本文从语法功能、结构的构成特点以及结构的性质三个方面尝试做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者”字结构“所”字结构语法功能构成特点构成性质 一、从语法功能上看 从语法功能上看,者字结构与所字结构中“者”和“所”字都是特别的指示代词,它们具有大致相同的语法功能,即指代作用;具有共同的语法特点,即不能独立进入句子,充当句子成分。但二者的作用并不完全相同,“者”字的作用都是“指”指别而“代”代替 ,因此,“者”字的后面不会再出现所代的名词“所”字一般是“指”而“代”,但有时是指”而不“代”。指而代时,所字结构后面不

再出现所代的名词,指而不代时,所字结构后面另外出现名词。例如: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孟子·公孙丑上) 大者王,小者侯。(汉书·高帝纪) 此二句的“者”,王力认为是特别的指示代词。 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列子·汤问) 此二句中的“者”,王力认为是语气词。 君子所贵于道者三。(论语·泰伯)这一句中的“者”,王力认为仍是指示代词,但指示作用由“所”承担,“者”主要表称代。 天所立大单于,敬问皇帝无恙。(史记·匈奴列传)中“所”为指而不代。 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与?(孟子·滕文公下)中的两个“所”恰好说明“所”字不仅可以指而代,有时也可以指而不代,前一个“所”是指而不代 ,后面另外出现“室 ,以示指别之对象 ,后一个“所”是指而代。正因为所字有指而不代的情况 ,因此可以出现“所……者”的结构,这时, “所”是指别, “者”是代替。如: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礼记·大学) 拱把之桐梓 ,人苟欲生之 ,皆知所以养之者。(孟子·告子上) 二、从结构的构成特点上看 从结构的构成特点上看,跟“者”、“所”结合的通常是谓词性成分。其中,“所”一般只跟动词或动词短语组合,其构成大致有三种情况: (一)所+及物或不及物动词,例如: 邪秽在身,怨之所构(荀子·劝学) (二)所+动词+者,例如: 狄人之所欲者, 吾土地也。(孟子·梁惠王下) (三)所+介词+及物或不及物动词,例如: 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察今) 者字结构则由形容词、动词、数词或动词性短语加“者”构成。例如: (1)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孟子·梁惠王上) (2)仁者不忧,知者不惑,者不惧。(论语·宪间) (3)此五者, 邦之蠹也。(韩非子·五蠹) (4)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战国策·齐策四) 在固定结构里,“者”字放在组合词之后,所字放在组合词之前,这种词序、语序上的差异并不影响它们共同的指代功能 ,恰恰相反,由于“所”的虚化较“者”更强,“所”在实施指代功能并使整个结构名词化的过程中似乎显得力不从心,这时往往求助于“者”构成“所…者”结构,从而巩固和加强其语法意义。 三、从结构的性质上看 从结构的性质上看 ,者字结构和所字结构都是名词性结构。者字结构表示的是具有某种特征意义的实体,如动词加“者”,表示具有某种动态特征的实体,形容词加“者”,表示具有某种性状特征的实体。 (1)为此诗者,其知道乎?(孟子·公孙丑上) (2)窃钩者诛,窃国者侯。(史记·游侠列传) (3)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孟子·公孙丑上) (4)治国能使贫者富。(商君书·去强) 以上四例,(1)、(2)例为动词(短语)加“者”,分别表示具有“为此诗”、

古代汉语语法:词类活用与特殊句式

古代汉语语法: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自己的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他词类的现象。在古代汉语里,这种情况很普遍,例如《左传·成公二年》:“从左右,皆肘之。”其中“肘”本是名词,在句中临时充当动词用。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的重要语法现象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一、名词用作动词 名词用作动词指某些名词临时转化词义取得动词性质的现象。其类型有四: 1.事物——成为该事物: 微禹,吾其鱼乎!《左传》 则蚓而后可者也。《孟子》 2.事物——以该事物为工具的动作: 从左右,皆肘之。(用肘制止)《左传·成公二年》 范曾数目项王。(用眼睛看、示意)《史记·项羽本纪》 3.事物——以该事物为对象的动作: 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战国策·齐策四》 戚夫人泣。上曰:“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史记·留侯世家》 4.方位——向该方位移动: 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为西。《史记·项羽本纪》 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史记·项羽本纪》 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史记·淮阴侯列传》 候雁北。《吕氏春秋》 二、名词作状语 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往往可以直接置于谓语之前作状语,这和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需要借助介词的帮助才能充当状语的情况不同。有些著作把名词作状语称为名词用作副词。其类型主要有四: 1.比喻动作的状态。例如: 豕人立而泣。《左传·庄公八年》 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谢。《战国策·秦策一》 失时不雨,民且狼顾。贾谊《论积贮疏》 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史记·循吏列传》 2.表示对待动作对象的态度。例如: 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首功:谓以斩获敌首计功)《战国策·赵策三》文史、星历……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汉书·司马迁传》 陛下父事天,母事地,子养黎民。《汉书·鲍宣传》 3.表示动作凭借工具、依据或进行的方式等。例如: 失期,法皆斩。《史记·陈涉世家》 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蓤水。(橐:盛物的袋子)《战国策·秦策三》 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臣:指田延年。)《汉书·霍光传》 无庆赏之劝,刑罚之威,释势委法,尧、舜户说而人辩之,不能治三家。(译:没有表扬奖赏的勉励,没有刑法的威严震慑,抛开权势、放弃法治,让尧、舜挨家挨户、一个人一个人地去辨析道理,那么他们连三家人也治理不了。)《韩非子·难势》

看一遍轻松学英语语法(全)

【学英语必看】《英语语法手册》(全) 在实用英语备受青睐的现在,大家在学习英语和准备各种考试时,总是把听说读写放在首位,诚然,学习语言重在实践。但是,请不要忽视语法的作用,特别是在阅读和写作中,他能帮助你分析清楚句子结构,准确抓住句子的要点,更能帮你写出复杂而优美的长句。 以下为你整理《英语语法手册》全集,不需背诵记忆,只要静下心阅读一遍,就能有所收获! 宝宝更希望你能把他们融在平时的阅读写作里. [英语语法手册]关于词类和句子成分 根据词的形式、意义及其在句中的功用将词分为若干类,叫做词类。一个句子由各个功用不同的部分所构成,这些部分叫做句子成分。 学一个词,要学它的发音、拼法、意义,也要记它的词类;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它和其他词的关系,及其在句中作什么句子成分。如China is in East Asia(中国位于东亚)一句中的China这个单词所属的词类是名词,在句子中作主语。 词类(parts of speech) 英语的词通常分为十大类: 1)名词(noun,缩写为n.)人和事物的名称,如pen(钢笔),English(英语),life(生活)。 2)代词(pronoun,缩写为pron.)用来代替名词的词,如we(我们),his(他的),all(全部)。 3)形容词(adjective,缩写为adj.)用来修饰名词,如great(伟大的),honest(诚实的),difficult(困难的)。 4)数词(numeral,缩写为num.)是表示"多少"和"第几"的词,如four(四),eighteen(十八),first(第一),eighth(十八),hundred(一百)。 5)动词(verb,缩写为v)表示动作和状态,如write(写),walk(行走),think(想)。 6)副词(adverb,缩写为。adv.)是修饰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的词,如quickly(快),often(经常),very(很)。 7)冠词(article,缩写为art.)说明名词所指的人或物的词,如a,an(一个),the(这,那)。 8)介词(preposition,缩写为prep.)表示名词(或代词)与句子里其它词的关系,如from(从),in(在…内),between(在…之间)。 9)连词(conjunction,缩写为conj.)是连接词、短语、从句和句子的词,如and(和),because(因为),if(假如)。 10)感叹词(interjection,缩写为int.)表示感情,如。oh(噢),aha(啊哈),hush(嘘)。 [注一]属于前六类(名、代、形、数、动、副等词)的词都有实义,叫做实词(notional word)。属于后四类(冠、介、连、感等词)的词没有实义,叫做

【免费下载】知识英语语法与古代汉语语法的比较

【知识】英语语法与古代汉语语法的比较.txt爱人是路,朋友是树,人生只有一条路,一条路上多棵树,有钱的时候莫忘路,缺钱的时候靠靠树,幸福的时候别迷路,休息的时候靠靠树!语法是学习语言最基本的。但是,无论是我们的母语汉语或者作为交流工具的英语,在学习它们的语法的时候,常常会很感到枯燥乏味,而且又不容易记忆。特别是汉语的文言文语法,更是令不少同学感到头痛。英语语法与汉语语法看似毫无关系的两个研究对象,通常被作为不同的学习内容分别在英语课和语文课内进行教学,也就自然而然地一向被同学视为不相干,被作为孤立的两个学习内容来学习。 有没有学习这两种语法的好方法呢?如何让枯燥乏味的语法变得略微有趣一些呢?通过平时学习时无意中的初步比较,这两者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有相同或相似性的。如果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似或相近之处来学习,一定会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研究这个课题的出发点就在于此。目的就是找出其中的相似和相近的地方来帮助学习。运用研究后得出的结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更轻松地记忆。当然,这也是“创新”,希望这些新的东西能够提起大家学习语法的兴趣。 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英语的语法(包括词法、句法)都存在很多相同的地方。我所要做的是找出只有古代汉语和英语才共有的相似部分。因为我做课题的目的是突出用古代汉语和英语的语法比较学习相对用现代汉语和以上两种语法比较学习有它的独特之处和一定优势。 以下是经过选材、比较和归纳后整理的成果——英语语法与古代汉语语法之间的相似或相同之处。(注:只列出两种语法中的相似或相同处,所列出的语法点不涵盖两种语法的全部。所给出的例句中,古代汉语部分选自课内和课外的语篇,英语部分是造句,无出处。古代汉语不同时期有不同时期的语法特点,在此不分年代,一并整理。) 省略句 为了避免重复,使句子表达更简洁、紧凑,在不影响句子结构和语意的前提下(即被省略的部分能够肯定地补出),往往省去一个或多个成分。 省略可以是主语、谓语、介词等。其中,主语的省略在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中相似,故不列出与英语作比较,在此,只讲谓语和介词的省略。 I.古代汉语 省略的两个条件: 第一,如果一句话离开上下文或者说话的环境意思就不清楚,必须添补一定的词语意思才清楚;第二,经过添补的话,是实际上可以有的,并且添补的词语只有一种可能。II.英语 在英语中,有时为了避免重复,使句子表达得更简洁、紧凑,在不影响句子结构语意的前提下,往往省去一个或多个成分。英语中的省略范围较广。 一、省略谓语 I.古代汉语 谓语是表达意思的最主要的部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因此,省略谓语的句子相对省略主语较少。 1.承前省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论语?公治长》) “再斯可矣”即“再思斯可矣”的省略,“思”是作谓语动词,因承“季文子三思而后

绍兴版九年级英语词法语法句法手册Unit7(讲解+习题+答案)

Unit 7Teenagers should be allowed to choose their own clothes. 1.I don't think sixteen-year-olds should be allowed to get their ears pierced. 我认为不应该允许16岁的孩子穿耳洞。 (1)当主句的主语是第一人称I或we,谓语动词是think, believe, suppose, guess等词时,其后的从句不能是含有not的否定句;若要否定,须将not提到主句。在翻译时,按汉语习惯翻译。例如:“我想他不会给你打电话的”应译为I don't think he will give you a call.,而不是I think he won't give you a call.。 (2)本句中的sixteen-year-olds相当于sixteen-year-old teenagers,意为“16岁的孩子”。 数词和一个相应的名词单数用“-”连接起来,可以构成一个合成形容词。也可以是数词、单数名词和形容词用“-”连接起来作形容词。如: a 300-meter-long river一条300米长的河流 a two-month holiday两个月的假期 a sixty-pound stone一块60磅重的石头 (3)get their ears pierced属于“get/have+名词/代词+动词的过去分词”结构,意为“使……被做;请人做……”。如: ①I'll go out to get my hair cut. 我要出去理发。 ②Why haven't you got the work done yet? 你为什么还不叫人把活干了呢? 2.I regret talking back, not listening to Mom. 我后悔顶嘴了,没有听妈妈的话。 regret可作动词,意为“感到遗憾;表示歉意;懊悔”。常见用法如下: (1)regret+n./pron.。如: If you don't do it now, you'll only regret it. 如果现在不做,你以后一定会后悔的。 (2)regret+that/what从句。如: ①I deeply regret what I said. 我非常后悔说了那些话。 ②I regret that I am unable to accept your kind invitation. 很遗憾,我不能接受你的友好邀请。 (3)regret+to do。如: We regret to tell you that your friends have left for Beijing. 我们很遗憾地告诉你,你的朋友们已经离开去北京了。 (4)regret+动词-ing。如: He regretted doing such a bad thing. 他后悔做了这么一件坏事。 regret还可以作名词,意为“后悔;懊悔;遗憾”。如: I have no regrets about leaving the big city.

古代汉语语法点

古代汉语语法点汇总 一、现代汉语中的介词与古代汉语中的介词有什么区别? 1.现代汉语的介词结构,除表示处所的以外,一般只作状语;而古代汉语的介词结构大都既可作状语,又可作补语。例:古代汉语“赵氏求救于齐”,现代汉语则为“赵国向齐国求救”,由补语改成了状语。 现代汉语的介词结构有时可以作定语,如:朝南的房子冬天暖和,而古代汉语的介词结构却不作定语。 2.现代汉语中,宾语总是放在介词的后面,而古代汉语中介词宾语有时却可以前置。例如:何以战? 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要前置,一般名词作宾语也前置却是介词结构所特有的。 3.现代汉语中介词的宾语是不能省略的,但是古代汉语中介词的宾语却有省略的情況。例如:客从外来,与坐谈。 二、连词“而”的用法 “而”主要用来连接谓词、谓词性词组或分句、主语和谓语。 1.表示并列:前后两项的关系是对等的,没有先后主次之分,可以译为“又…又……”、“而又”等。例如:“美而艳”、“任重而道远” 2.表示承接:前后两项在时间方面先后相承,意义方面密切相关,可以译为“就、便”等。例如:“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 3.表示递进:前后两项在意义方面后项比前项有进一层的意思,

可以译为“并且、而且”。例如:“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4.表示转折:前后两项意思相反或不相协调,可以译为“却、但是、可是”等。例如:“敏于事而慎于言。” 5.表示目的:后项是前项的目的,可以译为“来、以便”,也可以不译。例如:“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6.表示因果:前项表示原因,后项表示結果,可以译为“因而、所以”。例如:“表恶其能而不能用。” 7.表示假设:前项表示假设,后项表示推论,可以译为“假如,如果”。例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8.表示偏正:前项是状语,后项是谓语。例如:“吾尝終日而思矣。” 三、《诗经》古今韵部的不同 1.古代押韵,现在也还押韵。如《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中的“雎、洲、逑、流、求”等。 2.古代押韵,现在不押了。如《关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中的“得、服、侧”等。 3.古代不押,现在反而押韵了。如《静女》“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中会把“荑”看成同“异、贻”押韵,而不是看作同“美”押韵。 这是因为语音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诗经》距离现在已经两千多年,上古的语音和现代的语音差别是很大的。清代以来,研究音韵的学者们就按照《诗经》用韵的实际情况概括出《诗

词法句法语法总结

词句语法综合 词法: 名词:表示某类人或事物的共有的名称,或某种物质和抽象的名词。 1.个体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个体。Car;teacher 2.集体名词:表示一群人或事物的总称。.family;class 1.普通名词分类: 3.物质名词:表示无法分出个体的物质。Fire;water;rice 4.抽象名词:表示动作、状态、品质等抽象概念。Life;happiness;anger 2.专有名词:表示个别的人、团体、地方、机构、或事物的名称。其中的名词、代词、数词、形容词、副词和动词的首字母必须大写。China;Smith;the Unite States of America;New York 1.可数名词:表示可以直接以数字计算的名词。 3.可数与不可数: 2.不可数名词:不可以直接以数字计算的名词。物质与抽象名词一般为不可数名词。 (如果表示不可数名词的数,需要在名词前同时加上数词与量词 a little of water) 4.名词的数与所有格:单复数变换和所有格的表示。 冠词:是虚词,不能单独使用,只能放在名词前起限定作用。 不定冠词:a用在以辅音开头的单数名词前;an用在以元音开头的单数名词前。 1.表示某一类人或某一事物中的一个。 2.表示数量“一”,等于one,但数的概念没有one强。 3.表示某个、任何一个、每个 4.用于固定搭配中。A cold;a few;a little 定冠词:the既可用在可数名词前,又可用在不可数名词前, 1.特指某人或某物,或指谈话双方都知道的人或物。 2.用在单数名词前表示某一类人或物。 3.表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4.少部分的专有名词前。 5.用在序数词、形容词最高级或副词的最高级前。 6.用在乐器前。 7.用在形容词前表示一类人。The poor;the rich;the sick;the dead 8.用在一些固定词组中。In the morning;on the left 零冠词:就是指不用冠词的情况。 1.复数名词表示一类人或事物时。 2.大多数的专有名词、泛指的抽象名词和物质名词前。 3.名词前已经有this/that/my/some/any等代词修饰时。 4.在人名、称谓、头衔、职务等前。 5.在日期、季节、节假日等前。 6.在三餐和球类运动名称前。 7.某些固定词组中。At noon/at night/at first 代词:用来代替名词或名词短语的词。 人称代词:分为主格和宾格;做主语或表语时用主格,做宾语或介词宾语用宾格。注意性别和单复数及先后顺序。 物主代词:分为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只能做定语)和名词性物主代词起名词作用(作主语、表语、宾语等) 反身代词:表示某人自己或本人。可作宾语、表语、主语和宾语同位语。 指示代词:this;that;these;those;such等,可作主语、宾语、表语、定语。亦可代指前面所提

古代汉语语法专题

Course Title: Special Topics in Classical Chinese Grammar 古代漢語語法專題 Course Code:CHI 4328 Year of Study:Second to Fourth No. of Credits/Term : 3 Mode of Tuition : Lecture and tutorial Teaching Hours : 2 hours lecture per week 1 hour tutorial per week Category in Major Programme : Elective Prerequisite : Nil Brief Course Description: This course introduces to the students the syntax of classical Chinese. Aims: This course aims at imparting more advanced knowledge of the classical Chinese language, with emphasis on its syntax a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Learning Outcomes: Upon completion of this course,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achieve the followings: 1.understand the grammar a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classical Chinese; 2.demonstration of the ability to study ancient texts bu applying relevant grammatical knowledge; 3.demonstra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proficiency; 4.demonstration of skills of language analysis and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 Indicative Content: 1) Parts of speech 詞類 2) Variable use of parts of speech 詞類活用 3) Special grammatical usage 特殊語法 (一) 使動用法(二) 意動用法 4) Word order 詞序 5) Elliptical sentence 省略 6) Special sentence patterns in classical Chinese 古漢語之特殊句式 Teaching Method: 2 hours of lecture and 1 hour of tutorial per week.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lassical

英语语法术语中英文

英语语法术语 语法grammar 句法syntax 词法morphology 句子sentence 从句clause 词组phrase 词类part of speech 单词word 实词notional word 虚词structural word 单纯词simple word 派生词derivative 复合词compound 词性part of speech 名词noun 专有名词proper noun 普通名词common noun 可数名词countable noun 不可数名词uncountable noun 抽象名词abstract noun 具体名词concret noun 物质名词material noun 集体名词collective noun 个体名词individual noun 介词preposition 连词conjunction 动词verb 主动词main verb 及物动词transitive verb 不及物动词intransitive verb 系动词link verb 助动词auxiliary verb 情态动词modal verb 规则动词regular verb 不规则动词irregular verb 短语动词phrasal verb 限定动词finite verb 非限定动词infinite verb 使役动词causative verb 感官动词verb of senses 动态动词event verb 静态动词state verb 感叹词exclamation 形容词adjective 原级positive 比较级comparative 最高级superalative 副词adverb 方式副词adverb of manner 程度副词adverb of degree 时间副词adverb of time 地点副词adverb of place 修饰性副词adjunct 连接性副词conjunct 疑问副词interogative adverb 关系副词relative adverb 代词pronoun 人称代词personal pronoun 物主代词possesive pronoun 反身代词reflexive pronoun 相互代词reciprocal pronoun 指示代词demonstrative pronoun 疑问代词interrogative pronoun 关系代词relative pronoun 不定代词indefinite pronoun 物主代词possecive pronoun 名词性物主代词nominal possesive prnoun 形容词性物主代词adjectival possesive pronoun 冠词article 定冠词definite article 不定冠词indefinite article 数词numeral 基数词cardinal numeral 序数词ordinal numeral 分数词fractional numeral 形式form 单数形式singular form 复数形式plural form 限定动词finite verb form 非限定动词non-finite verb form 原形base form 从句clause 从属句subordinate clause 并列句coordinate clause 名词从句nominal clause 定语从句attributive clause 状语从句adverbial clause 宾语从句object clause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