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负债率_债务率_偿债率与储备债务系数_20年来我国外债变动分析

负债率_债务率_偿债率与储备债务系数_20年来我国外债变动分析

负债率_债务率_偿债率与储备债务系数_20年来我国外债变动分析
负债率_债务率_偿债率与储备债务系数_20年来我国外债变动分析

负债率、债务率、偿债率与储备债务系数

——20年来我国外债变动分析

王晓雷

(广东金融学院中国金融转型与发展研究中心 510520)

内容摘要:回顾20年来我国外债相对规模的运行轨迹,我们发现,从负债率、债务率和偿债率测算,我国外债的运行状况良好,但用储备债务系数测度,我国的外债却曾经长期运行在紧急状态之中。它是我国一直实行较为严格的外汇和外债管理政策的历史背景。

关键词:负债率 债务率 偿债率 储备债务系数 外债管理

中图分类号:F 81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309(2007)02-0076-07

收稿日期:2006-12-02

一、从我国外债的绝对规模变动谈起

作为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的外债在近20年得到了相对适度的和基本有序的发展。1985年,我国的外债余额为158.3亿美元,2005年,我国的外债余额为2810.4亿美元,20年来外债余额的年均增量为132.6亿美元,年均增幅为15.47%,与我国国民经济和对外经济的发展变化保

持了基本一致。1归纳总结近20年我国外债规模的变化,我们发现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外债规

模变动的差异很小,基本上运行在一条上升的直线趋势线上。运用最小二乘法进行拟合,得出的最优趋势线方程式为Y =119.21t -162.02,判定系数R 2高达0.9539

图1 1981~2005年我国外债规模的变化 单位:10亿美元

资料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

外债在我国经济建设中曾经发挥了并且还在继续发挥积极而且重要的作用。在弥补国内资金缺口、平衡国际收支差额、优化产业结构、引进先进技术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诸多方面,外债的作用功不可没。但是,不可否认,在我国外债规模管理和结构管理中,也曾经出现过不少问题,以至形成政府外债负担过重,债务风险过高,对宏观经济特别是政府财政造成过巨大压力。

在国际公认的外债管理理论中,外债规模的管理只是外债管理中的一部分,而且即使是规模管理,也强调与国民经济和对外经济的发展相协调,因此,有关外债管理的一些“国际公认标准”都是相对化的指标。本文的主旨是对近20年来我国一些外债相对水平指标变动进行测度与分析,对我国近20年来的外债问题作出一个回顾性总结。

一国外债管理的核心是控制政府的外债负担、减轻外债风险和维持债务偿付能力,并且,在长期的外债管理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测度一国外债负担、外债风险和外债偿付能力的指标体系。这一套外债管理的指标体系,由一系列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补充的指标所组成,最主要的指标是四个,即负债率、债务率、偿债率和外汇储备/外债余额比率。o本文将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数据对上述指标进行测算,建立它们的时间序列,分析它们的变动规律,并与国际公认标准进行比较,以分析近20年来我国外债的整体运行状况。

二、负债率

负债率是一国的外债余额与经济总规模(GNP或GDP)的比率,用于测度一国经济增长对外债的依赖程度,或一国外债的整体风险。国际公认的标准是负债率应该控制在20%以下,即20%是所谓的“警戒线水平”。

因为负债率是将外债与经济总规模结合起来分析外债状况,所以,利用负债率测算一国经济对外债的依赖程度,确实是一个较好的指标,但用它来测度一国的外债风险、外债负担和外债偿付能力却不可靠,其原因在于GDP是用本币测度的总产出,它不是一国的对外货币性债权,而外债必须用外汇偿还,所以GDP与偿付能力没有直接关系。不过,GDP能够影响一国的国际信誉和外债的国际评级,并进而影响一国的举债能力,因此,负债率指标十分重要。

在测度我国的负债率时,首先要解决一些技术性问题:一是我国对国民经济总量的计量进行过重大调整,1998年以前,我国计算的是“国民生产总值(GNP)”,1998年以后,我国计算的是“国内生产总值(GDP)”,本文已将以前年份数据均按《中国统计提要1998》中公布数据进行了调整;二是我国外债的统计口径也进行过重大调整,比如1987年和2001年都对外债进行了重新界定,统计口径进行了一些调整,国家外汇管理局对数据做了一些处理,本文以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调整后的数据为准;三是计价货币不统一,GDP以人民币计值而外债余额按照国际惯例以美元计值,本文已按当年年平均CNY/U SD汇率将按人民币计值的GDP换算成以美元计值的GDP,以保证数据的可比性。

在处理了上述技术问题后,作者对1985~2005年我国的年度负债率分别进行了测算,结果如图2所示。

从图2我们可以看出,1985年以来我国负债率的运行存在以下特点:1、虽然各年的负债率数据不一致,但整体而言均运行在安全线之内。1985年的负债率最低,只有5.20%,仅为国际公认安全标准的四分之一,1994年我国负债率最高,达到17.10%,离国际公认的安全标准仍有3个百分点的差距,从负债率衡量,我国政府对外债的管理是适度的有效的;2、增幅差异较大且有所反复。不像外债余额的趋势线呈现直线,负债率的最佳拟合趋势线是一条二次多项式曲线,方程式为Y= -0.0639t2+1.6903t+4.3016,明显地先扬后抑,尽管没有改变整体趋势,但有两次反复;3、波动性较大,负债率的最大值是最小值的三倍多,即使最佳模拟趋势线的判定系数R2也只有0.8751,整

图2 1985~2005年我国的负债率(%)变动轨迹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外汇管理局提供的相关数据计算。

 

体而言负债率的波动性较大;4、我国对外债的依赖程度近几年一直在降低。1994年我国的负债率达到峰值后,便是长期的持续下降,2005年已经只有12.59%,它表明现在我国经济增长对外债的依赖性在降低,当然也表明外债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下降。

影响负债率的基本因素有三个:外债余额、人民币GDP和CNY/USD汇率水平。1994年以前,人民币汇率虽然进行过一些调整,但真正大幅度的改革只有1994年一次,此后就基本固定了下来?,因此汇率因素对我国负债率的影响甚小。导致我国负债率变动的主要原因是外债余额与GDP 的变动,在这一意义上说,负债率是外债余额与GDP相对变动的比率。在外债余额不断增长的背景下,近几年我国负债率的下降的解释变量是GDP的高速增长。

三、债务率

债务率是外债余额与出口收入的比率,在债务国没有外汇储备或不考虑外汇储备时,这是一个衡量外债负担和外债风险的主要指标。债务率的国际公认安全标准是小于100%。

因为我国的外债余额和出口收入都按照国际惯例以美元计值,所以计算我国的债务率比较简单,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提供的外债数据和国家商务部提供的出口数据,可以直接计算出不同年份我国的债务率水平。经测算的1985~2005年我国债务率的变动及趋势如图3所示。

图3 1985~2005年我国债务率(%)的变动轨迹及趋势资料来源: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和国家商务部提供的数据计算并整理。

图3表明,与负债率的变动轨迹类似,1985年以来我国的债务率变动也呈一条非对称的“∩”型曲线,不同的地方主要体现在:1、峰值不是出现在1994年而是1993年;2、从1994年开始,债务率就基本直线下降而没有太大反复。对债务率时间序列进行的最优拟合也是一条二次多项式曲线,方程式为Y=-0.3187t2+4.7852t+65.866,判定系数R2=0.8499。

对比国际公认的安全标准,很明显我国的债务率也一直运行在安全区内。尽管从1985年到1993年一路上扬,从56.0%爬高到96.5%,几乎摸到警戒线,但政府在1994年还是成功地扭转了债务率的上升势头,将它降了下来。此后我国债务率就快速下降,到2005年只剩下33.63%,也就是说只有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水平的三分之一,说明我国目前的外债负担不重,当然也远离了债务风险。

决定债务率变动的因素只有两个,一是外债余额,二是出口规模。在外债余额呈直线趋势上升的背景下,我国债务率的变动取决于出口增长速度,如果出口增长率快于外债增长率,债务率就下降,像1994年以后就是这种情形,如果出口增长率慢于外债增长率,债务率就上升,1994年以前就是这种状况。因此,如果要缓解债务率的压力,要么削减外债余额,要么扩大出口规模,当然,后者显得更加积极主动。

不过,用债务率衡量一国的外债偿付能力其实不太科学也不太可靠,原因是出口收入在对外支付时通常会先解决进口付汇,只有在支付进口付汇仍有节余(即贸易顺差)时,其盈余才能用于偿还外债。许多国家为了缓解外债压力,通常要紧缩进口,就是这个道理。对我国外债偿付能力的评估, 1994年以前就不适合用债务率指标,因为在这一段时期,我国几乎年年贸易逆差,出口收入不但不能偿还外债,由于外汇储备短缺,实际上还要利用外债来平衡贸易逆差,这正是在这一段时期我国的债务率运行在安全区,但债务储备/外债比率却运行在“紧急状态”的根本原因。

四、偿债率

偿债率是一国当年到期债务(短期债务)本息与出口收入的比率,主要用于测度一国的债务负担。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标准是25%。

短期债务就是当期到期的契约性债务,在外债余额的期限结构中,一般情况下中长期债务对当期并不形成偿债压力,它只是未来若干年的债务负担,如果只考虑当期债务的偿付能力,当然偿债率是一个比较好的指标。

由于我国的短期债务和出口收入都用美元计值和公布,所以偿债率的计算也很简单。1985~2005年我国偿债率的数据如图4所示。

与负债率及债务率的变动有显著的趋势不同,我国偿债率的变动轨迹凌乱,起伏不定,虽然勉强能够拟合一条“最优”的二次多项式趋势线Y=-0.0318t2+0.566t,但由于判定系数R2太小,只有0.2172,因此趋势线没有代表性。

不过,尽管偿债率波动不定,但整体上还是运行在安全区之内,1986年,我国的偿债率最高,达到15.4%,经过调整,此后几年有所下降,运行在10%以下。不过,1993年又有回升,又站到了10%之上。与负债率和债务率从1994年起就持续下降不同,1998和1999年我国的偿债率再一次回升到了10%,显示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外债的期限结构缺乏整体性安排,管理当局决策前后不完全连贯。当然,从偿债率衡量,现在我国的债务负担也非常轻,因为2005年偿债率只有3.07%。

偿债率的决定因素有三个:债务总规模、债务期限机构(短债比)和出口收入。因此,如果一国的偿债率压力较大,不一定要削减债务规模和进口规模,而仅仅只调整债务的期限结构,缩小短期债务比重。当然这只能是权宜之计,不可能长久维持,因为对期限结构进行的调整,往往只能调整债务本金而不能同时调整利息,运行一段时间后,利息负担的加重还会提高偿债率。较深入地分析我国

图4 1985~2005年我国偿债率(%)的变动轨迹及其趋势资料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

 

1985~1994年的债务状况,我们发现,维持我国偿债率在安全区运行的,主要是当时短债比非常低,有多年甚至不到10%,90%以上是长期债务。因此,从表面上看,当时的偿债率不高,债务负担不重,实际上是把债务负担和压力几乎全部留给了以后各期。?

用偿债率来测度一国的债务负担和偿付能力,也存在很大的缺陷,因为,它与债务率一样,使用的是出口总收入,而绝大部分出口收入要用于进口付汇,不能用于偿付外债,甚至不能为外债的偿付能力提供担保。

五、储备债务系数

如果根据我国1985年以来的负债率,债务率和偿债率都运行在安全区之内,就判断这一时期我国的外债平安无事,政府管理轻松而有效,实际上是大错特错。本文前面已经提到,要衡量一国的外债偿付能力,负债率不合适,因为GDP并不能偿还外债,债务率和偿债率都不可靠,因为出口创汇在实际操作中要先保证进口付汇,只有贸易顺差才能用于偿债,但债务率和偿债率考察的都是全部出口收入。准确测度一国政府所面临的外债风险和承受的债务负担的,应该是一国外汇储备与外债规模的对比状况。

按照国际惯例,通常运用外汇储备/外债余额比率指标衡量一国的外债偿付能力,这是有道理的,因为只有外汇储备才能最终地全部地支撑外债,是一国偿付能力的最有效保证。不过,国际上惯用的外汇储备/外债余额比率指标是一个越大越好的指标,与其它外债管理指标要越小越好分析起来不一致,为了保持本文所有分析指标的一致性,作者使用外汇储备/外债余额比率指标的逆指标,即用外债余额除以外汇储备,并称它为“储备债务系数”。按照外汇储备/外债余额比率指标应该大于100%的国际公认标准,储备债务系数应该小于100%,才说明一国的财政没有外债负担和外债压力,这个国家才有足够的债务偿付能力。同样,也是参照外汇储备/外债余额比率指标的标准,我们定义,如果一个国家的储备债务系数在100%~250%之间,这个国家的外债进入“警戒状态”,如果一个国家的储备债务系数大于250%,则这个国家的外债进入“紧急状态”。

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提供的我国外汇储备和外债余额的年度数据,作者对1985~2005年我国的储备债务系数进行了测算,结果如图5所示。

与负债率、偿债率和债务率反映的我国外债一直运行在安全区不同,储备债务系数准确反映了我国外债曾经长期面临的严峻状况。图5表明,1985年,我国的储备债务系数是599.63%,外债规模

已经是外汇储备规模的6倍,政府财政面临的外债负担已经很繁重,然而,外债负担的加重和外债

图5 1985~2005年我国储备债务系数的运行轨迹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提供的数据计算整理。

 

风险的扩大还没有就此结束,1987、1988和1989等三年,我国的储备债务系数均超过1,000%,外债规模是外汇储备规模的10倍以上,意味着将所有的外汇储备全部偿债,也不过能够偿还总债务的十分之一!1990~1998年,虽然整体上而言储备债务系数呈现下降趋势,但基本上仍然运行在“紧急状态”或“超紧急状态”,我国的外债负担在这段时间的大多数年份都不堪重负。直到1999年我国的储备债务系数才解除“警报”,正式进入“安全区”,此后,得益于外汇储备的高速增长,我国的储备债务系数就直线下降,到2005年,只有34.52%,而且储备规模巨大,进入“超级安全”区域,可以肯定,在短期内我国已经不会再有外债风险之虑。

按照储备债务系数区分外债风险的标准和不同年份我国外债风险的表现形式,我们可以作出下列归纳性表格,以说明1981年以来我国外债风险的分布状况。

 

 表11985~2005年根据储备债务系数判断的我国外债风险的分布状况外债风险状态安全状态(100%以下)警戒状态(100%~250%)紧急状态(250%以上)年份数849资料来源:根据我国历年储备债务系数资料整理。

这是一个在现在许多人看来都不敢相信、从负债率、债务率和偿债率都看不到、但却是千真万确的客观存在:差不多有一半的时间,我国的外债运行在紧急状态,政府面临的是低的偿债能力和高的债务风险。

六、我们为什么避免了债务危机

我国的外债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20世纪90年代初期实际上形势相当严峻,在同一时期,尽管全球最严重的债务危机高峰已过,但债务问题并没有真正缓解,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当然也包括国际金融机构,仍然是心有余悸,谈“债”色变。我们为什么没有重蹈拉美重债国的覆辙,成功地避免了债务危机呢?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可以归纳成以下几点。

首先,强劲的经济增长支撑债务。与拉美债务国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停滞不同,我国在债务增长的同时是GDP更快的增长。尽管人民币GDP不能直接偿还外债,但它能够改善一国的国际信誉,提高国际债务评级,间接地支撑了债务。这是在全球债务环境恶劣,国内债务偿付能力偏低的情况

下我国的外债仍然能够大规模增长而且没有发生债务危机的主要原因。“发展才是硬道理”,我国的

债务问题印证了邓小平同志的这一断言。

其次,改革开放政策支撑债务。与拉美债务国举债后关起门来搞建设不同,我国将举债与改革开放同步进行,并且保证“改革开放政策保持50年不变”。尽管在相当时期内我国的出口赶不上进口而出现逆差,但出口的高速增长及增长预期还是极大地缓解了外债压力。在改革开放政策下,大规模的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入也有力地支持了外债,这一点也很重要。

第三,资本流出控制得当。债务危机的导火索往往不是外债本身,而是资本外流和资本外逃,拉美债务危机就是由于突然爆发的大规模资本外逃引起资金链断裂所致。在债务负担增大、偿付能力不足的状况下,我国一再收紧外汇管理政策,特别是对资本项下的资本流出实施了严格管制,有效地防止了资本外流,虽然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上的“净误差与遗漏”项目中仍然体现有资本外逃现象存在,但这不足以加剧我国的债务问题。所以,我国的外汇管理在降低外债压力和保证外债偿付能力方面作出了大量的工作。

第四,外债品种结构安排合理。拉美债务国之所以陷入债务危机,有一条原因很重要,它们的外债中国际商业银行中短期贷款比重过大。有资料反映,19世纪80年代中后期,拉美债务国对国际私人商业银行的中短期贷款占总债务的比重接近50%,这些贷款期限短,利率高且浮动计息,属于“硬贷款”,而成本低廉具有援助性、期限为中长期的外国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机构贷款(统称“软贷款”)的份额则不到20%。再看看我国的外债品种结构,即使在外债浮荡最终的时候,“软”“硬”贷款的比重也基本相等,比如1985年,在总共为158亿美元的外债余额中,“软贷款”48亿美元,“硬贷款”49亿美元,大约都是三分之一,再比如1990年,在总计为525亿美元的对外债务中,“软贷款”147亿美元,“硬贷款”184亿美元,差异也不大。正式这种债务结构缓冲了我国当时的外债压力。□

参考文献:

1.李石凯.我国对外贸易顺差相对规模的测度与分析:1994~2004[J].财贸经济,2006(1)

2.王旭祥.当期我国隐性外债的形式、影响及其监控[J].上海金融,2006(2)

3.王元龙.中国外汇储备的安全线研究[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6(2)

4.顾江.我国外债管理问题研究[J].现代金融.2006(1)

5.杨柳勇.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外债管理上的新变化[J].中国金融,2006(2)

6.王培志.中国外债风险管理和风险规避对策研究[J].财政研究,2005(11)

注 释:

1如果没有特别注明,本文引用的数据均来自国家外汇管理局。

o为了分析的简单和口径的一致,本文对第四个指标进行了重新定义,见本文第五部分。

?2005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再一次进行了调整,汇率波动更加频繁,但对本文的数据和分析没有影响。

?这里没有批判当时的政府的意思,那时候我国国内经济建设的资金缺口太大,没有外债很多事情无法做到。

政府债务风险分析

政府债务风险分析 最近,我们对全市政府债务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各级政府负债已经非常沉重,单位负债比较普遍,亟需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加以防范和解决。 一、债务现状 从调查的情况看,我市政府负债数大面广,形势严峻,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负债数额大。截止XX年12月31日止,全市政府债务总额达到121.94亿元。从债务看,外债6.90亿元,占5.65%,国内债务115.04亿元,占94.34%;从债务主体看,本级政府负债75.24亿元,占61.70%,行政事业单位负债26.43亿元,占21.67%;公益事业部门(企业)负债20.25亿元,占16.61%;从债务层次看,市本级负债34.51亿元,占28.30%;区县(市)负债87.43亿元,占71.70%。 2.逾期债务多。截止XX年12月31日止,全市逾期债务达到86.4亿元,占债务总额的70.85%。从逾期年限看,逾期1年以下的8.65亿元,占7.09%,逾期1-3年的19.87亿元,占16.29%,逾期3-10年的44.64亿元,占36.60%,逾期10年以上的13.24亿元,占10.86%;从债务逾期主体看,政府债务逾期63.37亿元,占51.97%,行政事业单位债

务逾期15.79亿元,占12.95%,公益事业部门(企业)债务逾期7.24亿元,占5.94%。 3、债权数额小。从统计数据看,全市政府债权只有9.65亿元,为债务总额的7.91%,债权债务严重不对称,而且,9.65亿元政府债权中,呆帐有3.86亿元,真正有效债权只有5.79亿元。 4、还债压力重。XX年,我市一般预算收入只有21.52亿元,面对高达121.94亿元的政府债务总额,财政承受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即使剔除拖欠、挂帐及逾期债务后,当前要偿还的债务仍有27.55亿元,其中XX-XX年须偿还的债务本金分别有6.35亿元、3.42亿元、2.87亿元、2.57亿元、 2.05亿元,财政偿债压力非常大。 二、债务成因 形成巨额政府债务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成因: 1、财政收支缺口转移。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以来,总的趋势是财力向上不断集中,事权向下不断转移,导致地方财政自给能力不断下滑,收支矛盾愈显突出。在这种情况下,财政支出责任加速呈现三个转移倾向,最后反映为债务的全面发生和不断累积。一是支出责任向下级转移,主要表现为支出上的甩包袱,要求硬配套,“上面开口子,下面拿票子”等形式,超越了基层财政承受能力。二是支出责

中国外债风险分析及风险规避对策研究

一、中国外债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一)我国外债风险管理微观基础薄弱,外债企业风险管理滞后。 由于我国对外筹借中长期外债一直实行窗口制,主要由财政部和金融机构对外筹措,然后转贷给企业。这种模式容易弱化企业对外债的责任约束,防范风险的意识相对淡化。据2004年初的权威调查显示,外债企业风险管理状况分为三类:没有进行风险管理的占55%;进行了风险管理,但比例不大、方式单一的占27.5%;进行相对完善管理的占17.5%. 本次调查中,约有12%的企业在举借外债时很少考虑外债风险问题;88%的企业在举债时考虑了外债风险,但仅有50%的企业设有专门部门和人员负责外债风险管理工作。其主要原因体现在: 1.企业对外债风险管理意识淡化、重视不够,没有把外债风险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对外债进行主动管理的意识不强,责任心差,对国际资本市场变化不够敏感。 2.外债风险管理的措施单一,缺乏统筹规划和系统、全面的管理。未能就汇率、利率、币种及外债与企业的外汇收益是否匹配等多个方面统筹考虑,不能达到优化外债结构的目的。 3.外债风险管理是一个专业性强、技术难度较大的工作,而且和国际金融市场走势密切相关,多数企业缺乏熟悉国际金融及国际资本市场运作的人才,企业财务人员相关专业知识不足。 4.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不高,由于计划经济下形成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目前还没有根本转变,很多企业的财务管理尚停留在简单的资金往来、会计处理上,对资金的使用效率及风险管理处于起步阶段。运用“借低还高”手段降低外债成本比较直观,较容易得到企业决策层的支持。但对诸如交叉货币掉期等外债保值避险工具的运用及效果就比较难于理解和评价。 (二)外债结构不合理,国际商业贷款比重偏大,债务成本高,客观上增加了偿还外债的潜在风险。 在我国借用外债的来源构成中,主要是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国际商业贷款,前两类贷款一般都具有援助性质,贷款的特点是利率比较优惠、使用期较长。而国际商业贷款属于一般的国际信贷,利息率由市场决定,通常较高,贷款期限也以中短期为主。因此,若国际商业贷款比重偏大,则势必增加债务成本,增大风险。90年代以来,尽管我国政府严格控制商业贷款的增长,但在我国外债中,外国政府贷款所占比重基本没有大的增长变化,而国际商业贷款比重仍然占有主导地位。以2003年为例,国外政府贷款占约13.13%,而融资成本较高的国际商业贷款在50%以上(见表1)。 (三)外债使用效益欠佳,降低了潜在的外债偿还能力。 外债的有效、充分使用不仅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而且可以增强其偿债能力。关于外债的利用效率,可以用外债的增长速度与gdp的增长速度来衡量。如果gdp增长速度快于外债增长速度,则表明外债利用效率高,偿债能力增强。反之,如果gdp增长速度低于外债增长速度,则表明外债利用效率不高,偿债能力减弱。比较我国的外债与gdp的增长速度(见表2),在1990年至2003年的13年间(扣除2001年),外债增长速度快于gdp增长速度的年份有8年,低于gdp增长速度的年份有5年,这说明我国外债利用的总体效率不高,潜在的偿债能力较弱。 (四)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增加了我国外债潜在的市场风险。 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利率和汇率等基础金融变量的波动会导致我国借用外债的单位面临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增加财务成本。这主要包括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 外债的汇率风险是指对外举债因汇率波动而引起的损失。汇率风险是通过外债币种结构来传导的。由于外债从举债到偿债之间有一段时间,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汇率变化莫测,因而汇率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根据汇率风险理论,外债币种结构单一的国家或地区所面临的汇

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2013年末中国外债数据情况

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2013年末中国外债数据情况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s://www.wendangku.net/doc/a15697405.html, 2014-03-31 16:34 来源:外汇局网站【字体:大中小】打印本页分享 新华微博人民微博新浪微博 截至2013年12月末,我国外债余额为52625亿元人民币(等值8631.67亿美元,不包括香港特区、澳门特区和台湾地区对外负债,下同)。其中,登记外债余额为32109亿元人民币(等值5266.67亿美元),企业间贸易信贷余额为20515亿元人民币(等值3365亿美元)。 从债务期限结构看,中长期外债(剩余期限)余额为11373亿元人民币(等值1865.42亿美元),短期外债(剩余期限)余额为41252亿元人民币(等值6766.25亿美元)。在短期外债中,企业间贸易信贷占49.73%,银行贸易融资占21.08%,二者合计占短期外债(剩余期限)余额的70.81%。这部分外债具有真实的进出口贸易背景,与一般外债有较大不同,且与我国对外贸易和外汇储备相比规模较小,短期外债风险基本可控。 从债务人类型看,登记外债余额中,中资金融机构债务(含其负责转贷的外国政府贷款)余额为16059亿元人民币(等值2634.03亿美元),占50.01%;外商投资企业债务余额为9669亿元人民币(等值1585.99亿美元),占30.11%;外资金融机构债务余额为3917亿元人民币(等值642.46亿美元),占12.20%;国务院部委借入的主权债务(不含外国政府贷款)余额为2093亿元人民币(等值343.26亿美元),占6.52%;中资企业债务余额为371亿元人民币(等值60.93亿美元),占1.16%。 从债务类型看,登记外债余额中,国际商业贷款余额为28464亿元人民币(等值4668.72亿美元),占88.65%;外国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余额为3645亿元人民币(等值597.95亿美元),占11.35%。 从币种结构看,登记外债余额中,美元债务占79.60%,日元债务和欧元债务分别占5.02%和5.54%,特别提款权和港币等其他外币债务合计占比9.84%。 2013年,我国新借入中长期外债(签约期限)3119亿元人民币(等值511.67亿美元),偿还中长期外债本金(签约期限)2067亿元人民币(等值339.03亿美元),支付利息209亿元人民币(等值34.30亿美元)。中长期外债(签约期限)项下净流入资金843亿元人民币(等值138.34亿美元)。 据初步计算,2013年末,我国外债负债率为9.40%;债务率为35.59%;偿债率为1.57%;短期外债与外汇储备的比例为17.71%,均在国际公认的安全线以内。 名词解释及相关说明 关于外债期限结构分类。按照期限结构对外债进行分类,有两种分类方法。一是按照签约期限划分,即合同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外债为中长期外债,合同期限在一年或一年以下的外债为短期外债;二是按照剩余期限划分,即在签约期限划分的基础上,将未来一年内到期的中长期外债纳入到短期外债中。为便于区分两种分类方法,本新闻稿在中长期外债和短期外债后分别以签约期限和剩余期限注明分类方法。

中国外债适度规模与风险管理

中国外债适度规模与风险管理 2006-05-18 22:21 文章来源:《WTO经济导刊》 文章类型:转载内容分类:调研 文/单忠东孙文先 20世纪70年代,外债逐渐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振兴的一项重要工具,国际借款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发展中国家借入巨额外国资本来发展本国经济,在全球范围内营造了一片经济飞速发展的繁荣局面。巴西、韩国、东南亚各国就是大量借入外债用于发展本国经济,创造了“巴西奇迹”、“汉江奇迹”、“东南亚奇迹”,使得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超过了美、日等发达国家。 但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外债危机问题浮出水面,并且愈演愈烈,全球性的债务危机接踵而来,几乎造成了世界范围内的资本流动阻塞。20世纪80年代席卷全球的债务危机、1994年的墨西哥债务危机、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及随后的俄罗斯债务危机、2001年的阿根廷债务危机等等,沉重的债务给许多国家带来了近乎灾难般的后果。 对于中国来说,20世纪90年代以来,外债规模与日俱增,外债风险已初露端倪,1998年“广信事件”引发的对外窗口的债务危机已经向我们敲响了警钟。2005年3月16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了2004年的中国外债数据。截止至2004年年末,中国外债余额折合美元2285.96亿(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对外负债,下同),比上年末增加349.62亿美元,上升18.06%。其中短期外债余额为1043.09亿美元,占外债余额的45.63%,比2003年末增加272.65亿美元,提高5.8个百分点,高于国际公认的40%的警戒线,为多年来所未见。中国外债的适度规模是多少?如何加强外债管理以防范风险?这已经成为中国目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外债增势缘何如此迅猛? 我国外债尤其是短期外债为何增势如此迅猛? 从整体上看,当前我国外债规模的不断增长主要是受国内经济及进出口贸易快速增长等因素影响的结果。由于我国GDP增长迅速,对外贸易顺差,外汇收入大幅度上升,使得外债规模相应增大。 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目前各方最为敏感最为警惕的汇率投机问题。目前本外币正利差仍然较大,国际市场上对人民币普遍有升值预期,所以中、外资企业出于规避本币市场升值风险、降低经营成本的考虑,最大程度的以外币借款替代本币借款。因此,外债增长较多,特别是短期外债增长较多,主要表现为贸易信贷项下的出口预收货款和进口延期付款。还有一部分套利“热钱”流入国内,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随着中国加入WTO协议承诺的逐步兑现,我国将对外资银行实行与中资银行一样的“国民待遇”,这也是2004年外债迅猛增长的原因之一。2004年5月,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境内外资银行外债管理办法》,明确对境内外资银行的外债实行总量控制,合理确定境内外资银行外债总量以及中长期和短期外债结构调控目标。由于《办法》的颁布是在5月,距6 月正式实施存在一个月的公示期,各外资银行为给下半年业务预留更大空间,普遍采取6月份

外债风险管理19页

【课题引入】: 一、我国企业外债现状及管理 纪录片《华尔街》中为我们讲述了美国在建立初期如何利用外债,实现国内经济迅速崛起的故事。从世界经济来看, 外债正日益成为推动一国和单个企业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力量。适当的外债可以有效缓解一国和企业资金的不足状况,促进企业和国家产业升级,拉动经济增长。然而外债具有两重性,任何一种债务是需要偿还和有借贷成本(即利息)的,这就产生了潜在的偿债风险。2019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及2019年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起的世界金融风暴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必须加强对外债风险的管理。于是便有了我们今天的话题——外债风险管理。 一、定义 (一)外债: 1、根据国际货币基金和世界银行的定义,外债是指在任何特定时间内,一国居民对非居民承担的具有契约性偿还责任的债务,包括本金的偿还和利息的支付。 2、根据我国国家外汇管理局的定义,外债是指在中国境内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金融机构或其他机构对中国境外的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金融机构、企业或其他机构用外国货币承担的具有契约性偿还义务的债务。包括:(1)国际金融组织贷款;(2)外国政府贷款;(3)外国银行和金融机构贷款;(4)买方信贷;(5)外国企业贷款;(6)发行外币

债券;(7)国际金融租赁;(8)延期付款;(9)补偿贸易中直接以现汇偿还的债务;(10)其他形式的对外债务 3.我国外债定义的特征 (1)借款形式为货币(2)外债的币种是外币而非本币(3)对中国境内的外资和中外合资银行的债务视作非居民管理(4)外汇担保只有在实际履行偿还义务时才构成外债 4.外债的经济分析 (1)经济收益与成本 外债的经济收益: 投资、技术与设备、就业、贸易、银行或金融机构 借外债的成本: 债务偿还、附带条件的外债、外资供应的不确定性、对外债的依赖性 (2)外债与国际收支平衡 外债是一国对外经济活动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它影响着一国国际收支发展的前景和趋势。反过来,国际收支状况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债务活动的周期,表现在贸易顺差可以用来偿还外债的本息。 债务周期:贸易逆差--逆差减少--顺差增加--逆差--头寸缓和 (3)债务偿还比率与偿债能力 衡量外债偿还能力的标准:一是生产能力;二是资源转换

财务指标参考标准值

财务指标分析参考标准值 一、变现能力比率 1、流动比率=流动资产合计/流动负债合计 标准值:2.0。 意义:体现企业的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流动资产越多,短期债务越少,则流动比率越大,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越强。 分析提示:低于正常值,企业的短期偿债风险较大。一般情况下,营业周期、流动资产中的应收账款数额和存货的周转速度是影响流动比率的主要因素。 2、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合计-存货)/流动负债合计 保守速动比率=(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净额)/流动负债 标准值:1/0.8 意义:比流动比率更能体现企业的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因为流动资产中,尚包括变现速度较慢且可能已贬值的存货,因此将流动资产扣除存货再与流动负债对比,以衡量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 分析提示:低于1的速动比率通常被认为是短期偿债能力偏低。影响速动比率的可信性的重要因素是应收账款的变现能力,账面上的应收账款不一定都能变现,也不一定非常可靠。 [编辑] 二、资产管理比率 1、存货周转率=产品销售成本/ [(期初存货+期末存货)/2] 标准值:3。 意义:存货的周转率是存货周转速度的主要指标。提高存货周转率,缩短营业周期,可以提高企业的变现能力。 分析提示:存货周转速度反映存货管理水平,存货周转率越高,存货的占用水平越低,流动性越强,存货转换为现金或应收账款的速度越快。它不仅影响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也是整个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2、存货周转天数=360/存货周转率=[360*(期初存货+期末存货)/2]/产品销售成本

标准值:120。 意义:企业购入存货、投入生产到销售出去所需要的天数。提高存货周转率,缩短营业周期,可以提高企业的变现能力。 分析提示:存货周转速度反映存货管理水平,存货周转速度越快,存货的占用水平越低,流动性越强,存货转换为现金或应收账款的速度越快。它不仅影响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也是整个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3、应收账款周转率=销售收入/[(期初应收账款+期末应收账款)/2] 标准值:3。 意义: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说明其收回越快。反之,说明营运资金过多呆滞在应收账款上,影响正常资金周转及偿债能力。 分析提示:应收账款周转率,要与企业的经营方式结合考虑。以下几种情况使用该指标不能反映实际情况:第一,季节性经营的企业;第二,大量使用分期收款结算方式;第三,大量使用现金结算的销售;第四,年末大量销售或年末销售大幅度下降。 4、应收账款周转天数=360 /应收账款周转率=(期初应收账款+期末应收账款)/2] /产品销售收入 标准值:100。 意义: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说明其收回越快。反之,说明营运资金过多呆滞在应收账款上,影响正常资金周转及偿债能力。 分析提示:应收账款周转天数,要与企业的经营方式结合考虑。以下几种情况使用该指标不能反映实际情况:第一,季节性经营的企业;第二,大量使用分期收款结算方式;第三,大量使用现金结算的销售;第四,年末大量销售或年末销售大幅度下降。 5、营业周期=存货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期初存货+期末存货)/2]* 360}/产品销售成本+{[(期初应收账款+期末应收账款)/2]* 360}/产品销售收入 标准值:200。 意义:营业周期是从取得存货开始到销售存货并收回现金为止的时间。一般情况下,营业周期短,说明资金周转速度快;营业周期长,说明资金周转速度慢。 分析提示:营业周期,一般应结合存货周转情况和应收账款周转情况一并分析。营业周期的长短,不仅体现企业的资产管理水平,还会影响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 6、流动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期初流动资产+期末流动资产)/2] 标准值:1。

关于.我国外债现状的简要分析范文

关于我国外债现状的 简要分析

为了研究我国外债现状,我将从外债规模及外债结构两方面对2001年至2010年我国外债情况进行一个简要的分析。 一、外债规模 根据所学,国际信贷的规模管理是指一定时期内,确定举借外债的数量界限,即适当的外债规模。 一国的外债规模是否合理,主要应参考三个指标:债务率、偿债率和负债率。 1.债务率 它是外债余额与当年贸易和非贸易外汇收入之比,是衡量一国负债能力和风险的指标,国际上公认的这一指标的安全线(也称危险线或警戒线)为100%。 债务率=(当年年末外债余额)/(当年商品和劳务出口收汇额)x100% 2.偿债率 它是偿还外债本息额与当年贸易和非贸易外汇收入之比,是衡量一国还款能力的指标,国际上公认的这一指标的安全线为25%。 偿债率=(当年外债还本付息额)/(当年商品和劳务出口收汇额)x100% 3.负债率 又称外债率,是外债累计余额同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国际上公认的负债率安全线一般为20%。 负债率=(当年年末外债余额)/(当年国内生产总值)x100% 为得到以上三个指标,查询相关统计数据如下: 单位:万美元 资料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世界银行

根据以上数据及计算公式可得: 通过对比观察可知,计算数据与官方公示数据存在偏差,具体分析如下: 1、债务率 债务率是衡量一国负债能力和风险的指标。国际上公认的这一指标的安全线为100%,若债务率超过100%,就意味着一旦出现危机,其出口收入抵付债务。从图中可以看出,2001年—2009年我国债务率一直处于安全线以下,没有出现危机。 通过实际计算出的数据与官方比较,我们可以看出,除2010年外,2001年至2009年官方给出的债务率数据普遍比实际计算得出的数据要高,我认为这可能是由于2001年起对外债余额的口径进行了调整,导致了官方数据与实际数据存在偏差。但总体来看,债务率在各年的变化趋势相同,均除2009、2010年有所上升外整体呈下降趋势。

中国外债分析概况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编辑修改,也可直接使用 中国外债分析概况 中国外债分析概况 摘要:国家外债在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将本国外债问题管理好、处理好是有必要的。拉美国家在八十年代发生的债务危机以及近期发生的欧债危机已经表明过多地依赖外债以及不合理的外债结构给国家带来巨大的危害。近年来中国的外债数量不断增加,短期外债的比例不断增加,因此有必要对中国的外债安全进行考虑。 关键词:外债;合理;安全 一、外债问题概述 理论上,外债定义为一个国家应该归还给外国的全部债务。根据Investopedia,外债是本国向外国商业银行、政府或者国际性金融机构的借款。这些借款包括利息,必须用所借款的币种来归还。 如果一国的经济基础薄弱,同时无法利用外债来生产货物或者提供劳务来赚取利润,就会面临无法还清债务的问题,债务危机就有可能来临,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二、中国的外债现状 (一)中国当前的外债管理体制的特征 1.中国的外债管理的目的是服务实体经济。中国一直在试图通过举借外债的方式来使贸易更加便利,同时弥补缺少外国投资的缺点。政府规定中长期国际商业贷款应当使用在引进先进技术和知识;短期外债应当被用作流动资本。 2.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随着中国金融体系的不断建立和完善,中国坚持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发展外债,逐步扩大外债的使用规模。 3.联合监管。我国外债的管理部门包括发展改革委、外汇局、商务部以及财政部。联合监管的方式可以避免监管权力的过度集中,有助于提高外置使用的效率。 (二)中国外债的具体分析 1.中国外债的安全性分析。短期外债占外债总余额的比例呈上涨趋势,其比值从2004年的5 2.74%上升到2014年的76.32%。短期债务比重较大,面临的短期

中国央行跨境融资新规全文-2019年范文

中国央行跨境融资新规全文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自2019年7月1日起实施。该办法将大额现金交易的人民币报告标准由20万元调整为5万元,并规定自然人以人民币计价的大额跨境交易报告标准为人民币20万元。下面就一起来看看查字典范文网小编整理的中国央行跨境融资新规全文吧。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扩大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试点的通知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等法律法规,为把握与宏观经济热度、整体偿债能力和国际收支状况相适应的跨境融资水平,控制杠杆率和货币错配风险,实现本外币一体化管理,中国人民银行在总结前期区域性、地方性试点的基础上,扩大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政策试点。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本通知所称跨境融资,是指境内机构从非居民融入本、外币资金的行为。本通知适用注册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统称自贸区)的企业(以下称试点企业),以及27家银行类金融机构(以下称试点金融机构)。本通知适用的试点企业仅限非金融企业,且不包括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企业。 二、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宏观经济热度、国际收支状况和宏观金

融调控需要对跨境融资杠杆率、风险转换因子、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等进行调整,并对试点金融机构跨境融资进行宏观审慎管理。国家外汇××局对试点企业跨境融资进行管理,并对企业和金融机构进行全口径跨境融资统计监测。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局之间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三、建立宏观审慎规则下基于微观主体资本或净资产的跨境融资约束机制,试点企业和试点金融机构均可按规定自主开展本外币跨境融资。 试点企业和试点金融机构开展跨境融资按风险加权计算余额(指已提用未偿余额,下同),风险加权余额不得超过上限,即: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上限。 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本外币跨境融资余额*期限风险转换因子*类别风险转换因子+外币跨境融资余额*汇率风险折算因子。 期限风险转换因子:还款期限在1年(不含)以上的中长期跨境融资的期限风险转换因子为1,还款期限在1年(含)以下的短期跨境融资的期限风险转换因子为1.5。 类别风险转换因子:表内融资的类别风险转换因子设定为1,表外融资(或有负债)的类别风险转换因子设定为0.2和0.5 二档。 汇率风险折算因子:0.5。 四、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计算中的本外币跨境融资包括试点

总结报告-政府债务风险调查分析报告

政府债务风险调查分析报告 最近,我们对全市政府债务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调查显示,目前各级政府 负债已经非常沉重,单位负债比较普遍,亟需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切实 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加以防范和解决。 一、债务现状 从调查的情况看,我市政府负债数大面广,形势严峻,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负债数额大。截止XX年12月31日止,全市政府债务总额达到121.94亿元。 从债务来源看,外债6.90亿元,占5.65%,国内债务115.04亿元,占94.34%;从债务 主体看,本级政府负债75.24亿元,占61.70%,行政事业单位负债26.43亿元,占 21.67%;公益事业部门(企业)负债20.25亿元,占16.61%;从债务层次看,市本级负债34.51亿元,占28.30%;区县(市)负债87.43亿元,占71.70%。 2.逾期债务多。截止XX年12月31日止,全市逾期债务达到86.4亿元,占债务 总额的70.85%。从逾期年限看,逾期1年以下的8.65亿元,占7.09%,逾期1-3年的19.87亿元,占16.29%,逾期3-XX年的44.64亿元,占36.60%,逾期XX年以上的 13.24亿元,占10.86%;从债务逾期主体看,政府债务逾期63.37亿元,占51.97%,行政事业单位债务逾期15.79亿元,占12.95%,公益事业部门(企业)债务逾期7.24亿元,占5.94%。 3、债权数额小。从统计数据看,全市政府债权只有9.65亿元,为债务总额的 7.91%,债权债务严重不对称,而且,9.65亿元政府债权中,呆帐有3.86亿元,真正 有效债权只有5.79亿元。 4、还债压力重。XX年,我市一般预算收入只有21.52亿元,面对高达121.94亿 元的政府债务总额,财政承受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即使剔除拖欠、挂帐及逾期债务后,当前要偿还的债务仍有27.55亿元,其中XX-XX年须偿还的债务本金分别有6.35亿元、3.42亿元、2.87亿元、2.57亿元、2.05亿元,财政偿债压力非常大。 二、债务成因 形成巨额政府债务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财政收支缺口转移。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以来,总的趋势是财力向上不断集中,事权向下不断转移,导致地方财政自给能力不断下滑,收支矛盾愈显突出。 在这种情况下,财政支出责任加速呈现三个转移倾向,最后反映为债务的全面发生和 不断累积。一是支出责任向下级转移,主要表现为支出上的甩包袱,要求硬配套, “上面开口子,下面拿票子”等形式,超越了基层财政承受能力。二是支出责任向部 门转移,一些地方财政由于收不敷出,为了保平衡,往往把该由财政承担的支出责任 推给部门,要求部门自行解决支出缺口,一些收费收入足够多的部门尚能勉强维持运

新中国外债研究的问题

新中国外债研究的问题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学界对中国近代外债资料的整理和外债史的研究已经花费了近三十年的时间,完成了清代、北洋、国民政府几个时期的资料整理,并出版了相关的研究专着。经过多年的分析研究发现,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是依靠传统的、典型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发展起来的,而是依靠特殊的原始积累形成的。中国近代化的生产力、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成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可以说主要依靠外债。而中国社会主义生产力、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又来源于资本主义经济,主要是通过没收南京国民政府的国家垄断资本而形成的。此外,美帝国主义发动侵朝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宣布冻结中国在境外的资产;我国政府针锋相对,宣布没收英美在华资产,也增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因此,在研究近代中国外债的基础上,对新中国外债资料的整理与研究,是一个重要的、巨大的课题。本文拟对新中国外债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提出一些看法,乞就教于方家。 一、新中国外债与社会经济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向苏联举借的外债以及国内发行的公债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由于有效利用了前苏联的贷款资金、技术设备和专家人才的支持与帮助,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发展迅速。1953—1956年,我国工业生产年均增长%,农业生产年均增长%。在生产总量、增长速度上大大超过新中国成立前的任何时期,也是新中国头30年中建没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学者对此有过专门研究,并发表了研究文章,在此不再赘述。 至1959年,苏联单方面撕毁合同,1960年撤走专家,逼我国提前还债,给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损害。宿世芳在回顾从苏联进口技术和成套设备及苏联撕毁合同的情景时说:“回顾过去,既使我们愉快地想到在50年代中苏两国关系友好时,两国贸易大发展的情形,也使我们痛心地想到苏联专家的突然撤退,使我国40个部门的250个和事业单位陷入瘫痪的状况。苏联政府背信弃义的行为,不仅破坏了我国这些部门的设计、设备的安装和生产,而且打乱了中国整个国民经济计划,给中国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没带来了巨大损失。”从中可以了解到我国利用外债建设社会主义的曲折历程。 但中国不仅还清了苏联的外债,继而还清了国内公债,成为当时世界上惟一一个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国家。虽然此时社会主义建设缺乏资金,困难重重,但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中华民族还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可是,“既无内

外债风险分析及风险规避对策研究

外债风险分析及风险规 避对策研究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中国外债风险分析及风险规避对策研究 一、中国外债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一)我国外债风险管理微观基础薄弱,外债企业风险管理滞后。 由于我国对外筹借中长期外债一直实行窗口制,主要由财政部和金融机构对外筹措,然后转贷给企业。这种模式容易弱化企业对外债的责任约束,防范风险的意识相对淡化。据2004年初的权威调查显示,外债企业风险管理状况分为三类:没有进行风险管理的占55%;进行了风险管理,但比例不大、方式单一的占27.5%;进行相对完善管理的占17.5%. 本次调查中,约有12%的企业在举借外债时很少考虑外债风险问题;88%的企业在举债时考虑了外债风险,但仅有50%的企业设有专门部门和人员负责外债风险管理工作。其主要原因体现在: 1.企业对外债风险管理意识淡化、重视不够,没有把外债风险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对外债进行主动管理的意识不强,责任心差,对国际资本市场变化不够敏感。 2.外债风险管理的措施单一,缺乏统筹规划和系统、全面的管理。未能就汇率、利率、币种及外债与企业的外汇收益是否匹配等多个方面统筹考虑,不能达到优化外债结构的目的。 3.外债风险管理是一个专业性强、技术难度较大的工作,而且和国际金融市场走势密切相关,多数企业缺乏熟悉国际金融及国际资本市场运作的人才,企业财务人员相关专业知识不足。 4.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不高,由于计划经济下形成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目前还没有根本转变,很多企业的财务管理尚停留在简单的资金往来、会计处理上,对资金的使用效率及风险管理处于起步阶段。运用“借低还高”手段降低外债成本比较直观,较容易得到企业决策层的支持。但对诸如交叉货币掉期等外债保值避险工具的运用及效果就比较难于理解和评价。 (二)外债结构不合理,国际商业贷款比重偏大,债务成本高,客观上增加了偿还外债的潜在风险。 在我国借用外债的来源构成中,主要是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国际商业贷款,前两类贷款一般都具有援助性质,贷款的特点是利率比较优惠、使用期较长。

中国近年来的外债情况和风险分析

中国近年来的外债情况和风险分析 【内容摘要】外债在弥补国家建设资金不足, 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中国外债规模与日俱增, 目前已成为世界债务大国。本文从外债规模、外债结构、外债清偿能力等方面对我国近年来的外债风险进行了分析, 进而提出防范和化解外债风险的对策建议。 【关键字】外债规模外债风险风险防范 【正文】 一、外债的内涵和影响 (一)外债的定义 外债指的是在某个时点上,一个经济体的全部居民现存的、但不是或有的,并需在未来某个时点支付利息和或本金的债务额中之尚未偿还部分,其债权人为该经济体的非居民。 我国政府界定外债为境内机构(以下称“借款人”)向境外机构、个人及中国境内的非居民举借的具有契约性偿还义务的债务。这里的“境内机构”是指在中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常设机构,包括但不限于政府机关、金融机构、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这里的“非居民”是指中国境外的机构、自然人及其在中国境内依法设立的非常设机构。按照外债的类型划分,主要包括政府主权外债和非政府外债。外债是发生于不同经济体内的一种债权债务关系。对于债权国而言,外债是一种生息资本,他要求资本增值,将资本借给国外的使用者,其目的是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一国政府或者国际组织提供的低息甚至无息贷款,只是掩盖了这种利益,其表现形式可能是政治利益或者其他,绝不是消灭了这种利益;从资本流动性的角度看,外债是一种资本输出,是自一国向另一国的资本流动,是不同国家之间按照一定的汇率让渡的国际购买力;对于债务国而言,通过对外举债,获得了在国际市场的购买力,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国际购买力并不必然表现为在国际市场上采购生产材料,究其本质是获得了资本的使用价值。这种使用价值在生产中借助于对国内劳动力的占有,创造出比原先价值更多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二)外债的影响 第一,外债是国家筹措财政资金、平衡收支、弥补建设资金不足的一种形式。 随着一国经济的发展,国家财政职能的日益扩大,在某一时期出现财政资金不足是必然的,举借外债可以弥补建设资金不足。适时借入一定数量的外债,既可弥补财政赤字又可避免以向银行透支的方法来弥补赤字所引起的增发货币和通货膨胀。例如在一定时期里,国家

(风险管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案例分析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案例分析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在局部已经显现,未来潜在的风险很大,如不积极防范和化解,向中央政府转嫁,将会严重威胁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因此,研究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背景和反映问题,并提出防范化解的对策(启示),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背景 债务总量不清,但规模巨大,局部风险已经出现。我国地方政府目前有多少债务,谁也说不清。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一是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是在20多年的经济体制转轨中逐渐积累形成的,既有地方政府举借和担保产生的直接债务,又有经济、社会中公共风险可能向政府转嫁而形成的或有债务,直接债务是确定的,而或有债务具有不确定性。二是政府债务统计主要包括直接债务,未涵盖全部或有债务。三是由于政府任期制,地方政府往往从政绩出发,认为或有债务不需要本届政府偿还,因而有意不披露或有债务。但这绝不能说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大,从一些媒体披露出来的看,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已相当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地方债务课题组粗略统计,我国目前地方政府债务至少在10000亿元以上,其中,乡政府债务2200亿元,平均每个乡负债400万元。如此巨额债务与地方政府目前有限偿债能力的严重不对称,在一些地方已引发了局部性债务风险,出现了支付危机。 或有债务占有相当的比重,具有隐蔽性,潜在的债务风险很大。在地方政府债务中,或有债务占有相当的比重。虽然或

有债务目前还不是地方政府的直接债务,不需要地方政府现期偿还,但它是潜在风险很大的债务,因为或有显性债务在借款人无法偿还的情况下,或有隐性债务在地方政府出于“道义”或公众压力承担还债责任的情况下,都会变成政府直接显性债务,这将会引发地方政府局部性债务风险向全局性债务风险的演变。 缺乏债务风险预警和控制机制。为了克服中央政府为地方政府提供隐性担保而产生的道德风险——地方政府通过过度举债享受债务短期收益而未来债务成本由中央政府承担,西方发达国家中央政府都制定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监控,如果哪个地方政府可能出现债务风险,便及早采取措施进行防范、控制和化解。我国目前地方政府债务种类多,或有债务比重大,而政府债务统计口径又不统一,主要是直接债务,未包括全部或有债务。这就使中央政府无法全面掌握地方政府债务的真实规模,从而使债务负担率、债务依存度、偿债率等指标无法运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无法建立,大大削弱了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监控,使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在某种意义上处于无政府状态。 债务风险危害严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一旦形成并引发地方财政支付危机,一方面将会大大限制地方政府对基础设施、教育、科技等地方公共产品的投入,使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难以改善,延缓地方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财政支付危机造成的干部职工工资拖欠,国有企业破产财政兜底、下岗人员生活费和再就业、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等支出缺口,不仅会影响政权运转、群众生活,严重的将会影响社会稳定。

中国人的外汇与美国人的外债

对话:中国人的外汇与美国人的外债 编者按:每一位美国经济学家都会说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会对美国消费者有直接影响。但是怎么影响,影响究竟有多大?本刊特约编辑杰姆斯·巴茨(James Barth)博士和《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首席文案里克·纽曼之间的对话,生动贴切地道出了美国老百姓的切身体会和疑虑。 纽曼:首先,让我们来谈谈为什么美国的消费者应该关心中国正在发生的事情。 巴茨:对初次了解中国的人来说,中国人口占世界的五分之一,以国内生产总值计,中国是世界上第四经济大国。中国正在发生的事情会直接影响美国经济。这在25年前是没有的事情。 他们现在的出口很大。 是的。因为中国进口商品便宜,所以美国消费者能直接从中受益。在中国工资比美国低得多,人口多,导致了工资低。沃尔玛销售的很多商品都来自中国,消费者不在乎,但是一些美国企业则往往要裁员,同时有些企业为了和便宜的中国产品竞争,也不得不降低利润率。他们会抱怨,这就是政治方面紧张的来源。总体看是有得有失。 请举些例子,在哪些领域发生了这样的事情? 纺织品。做件T恤衫不需要很多的技巧。还有玩具,美国市场上70%的玩具是中国制造的。一些高技术的产品也在进来,比如电力和发电设备。不久可能还会有汽车。请记住:把一些低技术、低工资的职位让给中国并不是坏事,我们不想让我们的年轻人在一些国际经济中不具竞争力的低技术行业中工作,那些工作不需要受很多的教育。我们不能失去的是那些高技术、高工资的岗位。 就是说。让出一些低技术的就业岗位给中国能给美国压力,不断更新我们的技术基础? 这是一种所谓创造性的破坏。我们想靠更多的智力,而不是靠低技术的人来促进经济增长。 廉价进口商品对美国经济整体有利,对吗? 是的,他们降低了美国的通货膨胀率。 美国人花在中国商品上的钱,都去了哪里? 首先是进了中国企业。他们得到的是美元,然后去银行换成人民币,以便支付员工工资,购买本地商品。银行再把集中下来的美元,拿到人民银行去换成人民币。 人民银行负责兑换。那么,人行拿着这些美元做什么? 他们要投资,以便让这些钱升值。他们已经购买了大量的美国政府债券。中国有大约1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约70%购买了美国证券,其中一半以上是美国国债,其它的有联邦住房贷款抵押公司(Freddie Mac)和联邦住房贷款银行委员会债券等。 为什么买美国国债?

国家外汇管理局外债登记实施细则

国家外汇管理局外债登记实施细则 1

国家外汇管理局外债登记实施细则 第一条为了贯彻执行<外债统计监测暂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 ),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外债系指直接从国外筹借并需以外国货币承担的具有契约性偿还义务的全部债务。具体内容包括: 1.国际金融组织贷款: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联合国农业发展基金会和其它国际性、地区性金融组织提供的贷款; 2外国政府贷款:指外国政府向中国提供的官方发展援助贷款; 3外国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指境外银行、其它非银行金融机构及银团组织等提供的贷款; 4.买方信贷:指发放出口信贷的外国银行向中国进口部门或银行提供的,用以购买出口国设备的贷款; 5.外国企业贷款:指境外非金融机构提供的贷款; 6.发行外币债券:指境内机构在境外资金市场上发行的,以外币表示券面金额的债券; 7.国际金融租赁:指境外租赁机构向境内机构提供的融资性租赁; 8.延期付款:指国外出口商向国内进口部门提供的,在进口货物入境 3个月以后,进口企业才对外支付贷款的融通; 9.补偿贸易中直接以现汇偿还的债务:指补偿贸易合同规定以现汇偿还或经批准因故将商品偿还更改为现汇偿还的债务,包括用出口收汇补偿的服务; 10.其它形式的外债,包括: (1)境内金融机构吸收的境外机构或私人的外币存款; 2

(2)境内企业(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向境内外资或中外合资银行的借款等。另外,以下情况亦视为外债: ①已在境外注册的机构以各种形式调入境内,需境内机构实际偿还的债务; ②未在境外注册的驻外机构的对外债务; ③外商投资企业以外方名义向外借款,所借款项用于企业股本以外的资金或设备投入,外方与企业间有合同或其它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规定由该企业负责偿还的债务; ④中方为外方债务出具担保,由中方实际履行偿还义务的债务; ⑤外商独资企业对其母公司的债务。 第三条国家外汇管理局及其分局为全国外债登记和管理部门(以下简称登记部门)。国家外汇管理局负责在北京的国务院各部、委、公司以及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总部的外债登记工作;各地外汇管理分局负责当地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事业单位以及中央驻地方单位、金融机构总部的外债登记工作。 未在境外注册的驻外机构的对外借款,由派出机构所在地的外汇管理局负责登记。 第四条外债登记分为逐笔登记和定期登记。 定期登记外债是指:国内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借入的外债;财政部、经贸部、中国人民银行、农业部、中国银行分别负责的外国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 逐笔登记外债是指:除定期登记以外的国内其它部门、企业(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借用的外债。 企事业单位委托金融机构的对外借款,由借款合同规定的债务人办理登记。 第五条定期登记手续为: 1.借款单位在第一笔借款合同签订后的15天内,到所在地外汇管理部门办 3

财务指标的计算与分析(完整版)

财务指标的计算与分析(完整版) 一、变现能力比率 1、流动比率=流动资产合计/ 流动负 债合计标准值:2.0。 意义:体现企业的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流动资产越多,短期债务越少,则流动比率越大,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越强。 分析提示:低于正常值,企业的短期偿债风险较大。一般情况下,营业周期、流动资产中的应收账款数额和存货的周转速度是影响流动比率的主要因素。 2、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合计-存货)/ 流动负债合计 保守速动比率=(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净额)/ 流动负债标准值:1/0.8 意义:比流动比率更能体现企业的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因为流动资产中,尚包括变现速度较慢且可能已贬值的存货,因此将流动资产扣除存货再与流动负债对比,以衡量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 分析提示:低于 1 的速动比率通常被认为是短期偿债能力偏低。影响速动比率的可信性的重要因素是应收账款的变现能力,账面上的应收账款不一定都能变现,也不一定非常可靠。 二、资产管理比率 1、存货周转率=产品销售成本/ [(期初存货+期末存货)/2] 标准值:3。 意义:存货的周转率是存货周转速度的主要指标。提高存货周转率,缩短营业周期,可以提高企业的变现能力。 分析提示:存货周转速度反映存货管理水平,存货周转率越高,存货的占用水平越低,流动性越强,存货转换为现金或应收账款的速度越快。它不仅影响企业 的短期偿债能力,也是整个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2、存货周转天数=360/存货周转率=[360*(期初存货+期末存货)/2]/ 产品销 售成本

标准值:120。 意义:企业购入存货、投入生产到销售出去所需要的天数。提高存货周转率,缩短营业周期,可以提高企业的变现能力。 分析提示:存货周转速度反映存货管理水平,存货周转速度越快,存货的占用水平越低,流动性越强,存货转换为现金或应收账款的速度越快。它不仅影响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也是整个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3、应收账款周转率=销售收入/[(期初应收账款+期末应收账款)/2] 标准值:3。 意义: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说明其收回越快。反之,说明营运资金过多呆滞在应收账款上,影响正常资金周转及偿债能力。 分析提示:应收账款周转率,要与企业的经营方式结合考虑。以下几种情况使用该指标不能反映实际情况:第一,季节性经营的企业;第二,大量使用分期收款结算方式;第三,大量使用现金结算的销售;第四,年末大量销售或年末销售大幅度下降。 4、应收账款周转天数=360 / 应收账款周转率=(期初应收账款+期末应收账款)/2] / 产品销售收入 标准值:100。 意义: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说明其收回越快。反之,说明营运资金过多呆滞在应收账款上,影响正常资金周转及偿债能力。 分析提示:应收账款周转天数,要与企业的经营方式结合考虑。以下几种情况使用该指标不能反映实际情况:第一,季节性经营的企业;第二,大量使用分期收款结算方式;第三,大量使用现金结算的销售;第四,年末大量销售或年末销售大幅度下降。 5、营业周期=存货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期初存货+期末存货)/2]* 360}/产品销售成本+{[(期初应收账款+期末应收账款)/2]* 360}/产品销售收入 标准值:200。 意义:营业周期是从取得存货开始到销售存货并收回现金为止的时间。一般情况下,营业周期短,说明资金周转速度快;营业周期长,说明资金周转速度慢。 分析提示:营业周期,一般应结合存货周转情况和应收账款周转情况一并分析。营业周期的长短,不仅体现企业的资产管理水平,还会影响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盈利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