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督灸治疗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探析_英振昊

督灸治疗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探析_英振昊

督灸治疗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探析_英振昊
督灸治疗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探析_英振昊

中枢性疼痛(CP)是脊髓损伤(SCI)后一种顽固的并发症,属于神经源性疼痛中的一种,多以损伤平面以下皮肤区域的弥漫性剧烈疼痛为常见表现,可发生于SCI4周后的任何时期[1],患者多有灼烧痛、放射痛、刺痛、冷感等,痛感剧烈。近年来,临床上多采取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案,包括手术、物理、药物、传统针刺和推拿治疗等。文献研究虽未见督灸治疗CP的典型案例,但应用督灸的温阳散寒、通痹止痛等功效治疗颈椎病、强直性脊柱炎、风湿性关节炎、女性痛经等以疼痛为主要特征的疾病,显示出良好的临床疗效[2]。加之督灸温通督脉的治疗靶位与SCI病损部位基本吻合,利用督灸治疗SCI后CP 具备可行性,值得深入探讨。

1CP的发生机制

1.1中医病因病机中医学认为,脊柱为督脉所过,外伤创及脊柱必然导致督脉受损,而后气乱血溢,血行不通,瘀血阻滞[3]。而督脉与任、冲二脉均有联系,可调节全身气血。故SCI后督脉受损,相交会的脏腑经络之气血痹阻而不能流畅至全身,“不通则痛”。另督脉为阳脉之海,贯脊属肾,可统摄元阳,振奋全身阳经,督脉受损则肾阳不足,阳气虚衰,虚衰日久致肝肾精血亏虚,脊髓失充。脏腑、经络失去温养、濡润,表现为“不荣则痛”[4-5]。

根据文献研究,SCI后CP的中医病机当为督脉受损所致的肾阳虚衰,气血不足,瘀血阻滞。正如《正体类要》记载:“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因此我们对CP进行治疗可从疏通经络气血入手,着重进行活血化瘀,顾护阳气[6]。

1.2现代病理机制近年来,关于SCI后CP机制的现代医学研究结论主要有免疫反应、胶质细胞激活、中枢兴奋性增高等,但多以炎性细胞因子释放或神经递质失衡作为解释疼痛发生的关键点。

当脊髓内部结构遭到破坏后,小胶质细胞被激活并起到巨噬细胞的免疫作用,与星形胶质细胞等胶质细胞共同作用促进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产生病理性疼痛。同时,损伤后的脊髓神经传导通路内兴奋性和抑制性神经递质失衡,能够诱导和维持神经元的过度兴奋,从而导致异常疼痛的发生[1]。因此,从源头入手,减少免疫反应炎性损伤,调节免疫功能,以胶质细胞、炎性细胞因子、神经递质等作为靶点,可找出更有效的疼痛缓解方法。

2督灸的功效

所谓督灸,是指于督脉的脊柱段即从大椎穴到

督灸治疗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探析

英振昊1,张瑶2,卢岩1,汤继芹1

(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355;2.山东中医药大学2014年级硕士研究生,山东济南250355)

[摘要]从病因病机学角度研究了脊髓损伤(SCI)中枢性疼痛(CP)的发生发展机制,并参考现代医学疼痛原理探讨了督灸治疗可能奏效的镇痛机制,并借助其“温阳散寒,通痹止痛”的作用效果,探讨督灸治疗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的临床可行性与解决方案。

[关键词]督灸;脊髓损伤;中枢性疼痛;康复

[中图分类号]R245.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0257-358X(2015)06-0406-02

Discussion on Treating Central Pain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with Du Moxibustion YING Zhenhao1,ZHANG Yao2,LU Yan1,TANG Jiqin1

(1.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inan250355,China;2.Grade2014Master Degree Candidate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inan250355,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ion mechanisms of central pain(CP)after spinal cord injury(SCI)based on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and to probe the effective analgesic mechanisms by referring to the principle of pain in modern medicine.It is also to discuss the clinical feasibility of applying Du moxibustion to the treatment of CP after SCI and the possi-ble solutions based on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warming yang and eliminating cold,relieving numbness and pains”of Du moxibustion in TCM.

Key words Du moxibustion;spinal cord injury;central pain;rehabilitation

[收稿日期]2014-06-28

[基金项目]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计划项目(编号:J14LK08)

[作者简介]英振昊(1981-),男,山东费县人,医学硕士,讲师,

主要从事神经康复及运动康复的理论与临床研究。

[通信作者]汤继芹(1975-),女,硕士,副教授。Tel:(0531)896

28086,(0531)89628250。

DOI:10.16295/https://www.wendangku.net/doc/aa1617944.html,ki.0257-358x.2015.06.002

腰俞穴施以隔物隔药灸并使之发泡的一种治疗方法。将传统灸法与中医外治理论相结合,发挥了经络、腧穴、艾灸、药物、发泡等多种因素的综合治疗优势,起到温阳散寒、通痹止痛的疗效[2]。

2.1中医治病机制督灸运用传统施灸药物艾叶温通经脉的特性,并配以特定组方,使对症药物缓慢渗透入皮肤,借助经络腧穴的传导以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而督灸疗法的发泡作用,使人体表皮变薄,药物的有效成分得以吸收,泡内药液亦可缓慢刺激穴位,同时药物可从皮肤直达体内组织,激发机体调节气血的能力,调整脏腑阴阳来达到消炎镇痛的作用[7]。督灸作用于督脉,可通达一身之阳,温煦阳气,进而改善气血运行,温补肾阳,使经脉疏通,气血畅达,以缓解“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的中枢性疼痛症状。

2.2现代医学角度分析机制β-内啡肽是由垂体所分泌的具有镇痛作用的合成物激素[8],临床实验证明,督灸可激活脑内阿片肽系统,增强β-内啡肽的含量,起到中枢性镇痛作用,同时能有效降低IgA、IgG等免疫球蛋白含量,调节免疫功能,减少免疫反应炎性损伤,起到良好的抗炎镇痛效果[9]。有研究认为,灸法可降低破骨细胞分化因子、骨桥蛋白等致痛因子的释放,增加儿茶酚胺、肾上腺素等镇痛物质的含量,进一步证实督灸能调节参与炎性反应的多种细胞因子,改善疼痛症状[10]。

3可行性分析

根据文献研究和理论分析,督灸的治病机制在于温阳通督,促进局部炎性物质消散并调节人体免疫功能,可改善因“不通”、“不荣”所致SCI后中枢性疼痛症状。因此,督灸治疗CP具有可行性。

3.1督灸的治疗模式SCI患者由于运动功能障碍导致卧床时间明显延长,而督灸治疗的持续时间往往在2~3h,长时间制动容易诱发患者痉挛、压疮、肢体挛缩和畸形等并发症,因此,短时、多次的治疗模式可有效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如:每次治疗1~1.5h,10~15d治疗一次,可适当增加单位面积铺药量以提高药物渗透效果。

3.2SCI患者体位选择为了方便药物的铺撒与施用,督灸的治疗体位一般采取俯卧位。若SCI患者脊柱尚未完全稳定,由仰卧至俯卧的体位变换存在困难,且治疗期间身体制动,往往会使患者产生麻木、疼痛等不适感,严重者可诱发痉挛。因此传统督灸治疗方法应用于SCI患者的具体操作措施有待进一步改良。

3.3SCI患者感觉功能障碍SCI后,患者损伤平面以下的皮肤可出现感觉减退或消失,包括痛温觉等。由于传统督灸治疗过程中的温度控制很大程度依赖患者自体感觉,且病患个体耐热程度亦各不相同,而SCI患者皮肤感觉减退又大大增加了烫伤的可能性,笔者认为针对性地设计一部可以自动监控并调节施灸温度的治疗设备极有临床价值。

4解决方案

针对SCI患者感觉功能障碍、体位转换困难等问题,笔者拟研发一种新式督灸治疗床以改善督灸治疗过程中的诸多不便。

4.1整体设计本治疗床包括床体和督灸槽。督灸槽位于治疗床正中,槽内有温控装置,两侧为网状排气口,温控装置调节排气口,床体连接电源。

4.2温度调控系统设定温度调定点,通过温控装置调节排气口大小,改变槽内温度以达到自动调温效果,防止温度过高烫伤患者皮肤。

4.3人体工程学设计根据脊柱生理曲度特点,督灸槽内不同位置铺以对应厚度的姜泥,姜泥下放置适宜治疗量的艾柱。

4.4发热技术改良为安全起见,我们可将艾柱换为同样具有发热效应的自发热材料,如铁粉混合物(铁粉、活性炭、蛭石、水、盐等),置于特殊材料制成的无纺布内,与空气发生氧化反应后将化学能转变为热能,艾绒可混于姜泥中来发挥同样的治疗作用。

总之,督灸的温通作用可缓解SCI后“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的中枢性疼痛症状,调节相关细胞因子。如能克服技术上的困难,将督灸、药物、物理治疗有机结合,摸索出一整套中西医结合的康复方案,必将大大提高SCI后CP的康复疗效,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刘建建,徐皓,谢周通.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机制的研究进展[J].实用骨科杂志,2013,19(11):1004-1007.

[2]崇桂琴.神奇的督灸疗法谈督灸疗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J].中国民间疗法,2008(3):3-4.

[3]冯绍福,姚昌泉.中医治疗外伤性截瘫10例的临床体会[J].广西中医药,1985,8(5):25-27.

[4]程先宽,孙岚,王征美.脊髓损伤中医康复的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3,19(9):850-852.

[5]滕晶.脊髓疾病疼痛的中医认识[J].中国中医急症,2007,16(8):957-958.

[6]刘鑫.脊髓损伤后神经痛中医药防治研究进展[J].海南医学,2012,23(19):129-130.

[7]娄国菁,滕颖.发泡疗法及其临床应用[J].时珍国医国药,2001,12(12):1126-1128.

[8]马永,王祖龙,孙自学,等.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常见中医证型与内啡肽、血浆P物质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男科学杂志,2014,20(4):363-366.

[9]邓玉霞,马本绪,崇桂琴.督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疗效观察[J].

上海针灸杂志,2009,28(8):447-449.

[10]邵明璐.灸法镇痛的现代文献研究(硕士论文)[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4:12-14.

(完整版)癌痛治疗的现状与癌痛的评估

癌痛治疗的现状与癌痛的评估 癌症疼痛 (cancer pain) 是指由癌症、癌症相关性病变及抗癌治疗所致的疼痛,常为慢性疼痛,是癌症患者的常见症状。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约 60 %~ 80 %,其中 1 / 3 的患者为重度疼痛。癌症疼痛如果得不到恰当的止痛治疗将会对患者及家属的生活质量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可造成抑郁、乏力、焦虑、失眠、全身情况恶化或严重干扰抗癌治疗的施行。进一步提高对癌症疼痛的认识、评估及治疗水平,将造福于广大癌症疼痛患者。 一、癌症疼痛治疗的现状 (一)基本情况 1982 年,世界卫生组织在意大利米兰成立世界卫生组织癌症疼痛治疗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经讨论一致认为应用现有的镇痛药物可以解除大多数癌症患者的疼痛,同时筹划起草癌症疼痛治疗指南。 1986 年,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出版《癌症疼痛治疗》第一版 (Cancer pain relief) 。该书作为癌症疼痛治疗指南,提出癌症疼痛药物治疗的五项基本原则:口服用药;按时给药;按阶梯给药;个体化给药;注意个体细节。按阶梯给药是指根据患者疼痛程度选择不同作用强度的镇痛药物。即轻度疼痛选择非甾体类抗炎药,中度疼痛选择弱阿片类镇痛药,重度疼痛选择强阿片类镇痛药。因此,该指南又被称为癌症三阶梯止痛治疗原则。世界卫生组织推行癌症三阶梯止痛治疗原则的倡导,得到了各国肿瘤学术界及政府管理部门的普遍赞同和支持。 1990 年,我国首次在广州与世界卫生组织共同组织全国性专题会议,开始推行世界卫生组织癌症三阶梯止痛治疗原则。 1991 年,我国卫生部颁布《关于在我国开展癌症患者三阶梯止痛治疗工作的通知》。随后十余年我国相继出台多项管理制度和政策,多次举办各种学习班和研讨会,推行世界卫生组织癌症疼痛三阶梯止痛治疗原则。经过政府部门和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我国开展三阶梯癌痛镇痛治疗原则的努力已初见成效,我国的癌症疼痛治疗工作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医护人员在癌痛治疗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工作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大量患者仍然镇痛不足、很多基层医师对于麻醉性镇痛药的使用依然心存疑虑等。因此,进一步加强癌症疼痛及非癌症疼痛知识的普及宣传,推行和完善规范化疼痛治疗工作势在必行。 (二)、癌症疼痛的原因及分类 世界卫生组织将癌症患者的疼痛分为四类,分别为肿瘤侵犯所致疼痛、抗肿瘤治疗所致疼痛、与肿瘤相关的疼痛以及与肿瘤或治疗无关的疼痛 ( 见表 ) 。多数癌症患者尤其是癌症晚期患者常合并多种类型的疼痛。 1. 肿瘤侵犯所致的疼痛:约占癌症疼痛的 80 %。癌细胞直接浸润,压迫或转移可引起严重的癌症疼痛。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直肠的康复护理新进展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直肠的康复护理新进展 柳州市柳铁中心医院广西柳州 545007 【摘要】脊髓损伤患者在通过急性期之后普遍会接受自己失去移动功能的现实,但是仍 然有一部分患者认为神经源性肠道功能相对于神经源性膀胱、性功能障碍更加严重。伴随着 脊髓损伤患者的生存期不断的延长,此时心理、生理层面上的改变也显得越发突出。脊髓损 伤后神经源性直肠的护理工作已经相对比较成熟,但是为了更好的提升患者康复质量,仍然 需要不断的改进和优化康复护理措施。对此,本文简要分析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直肠的康复 护理新进展,希望可以为相关工作者提供理论帮助。 【关键词】脊髓损伤;神经源性直肠;康复护理;研究进展 引言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直肠属于脊髓损伤之后肠道失去中枢神经支配而形成的感觉运动障碍,会导致肛门直肠与结肠的活动功能改变,从而导致结肠通过时间显著延长,肛门括约肌 失去相应的控制功能,直肠平滑肌和盆地横纹肌的协调功能被打破,临床症状会涉及到大便 失禁、便秘等多种症状。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直肠的结肠动力明显下降,大脑对于肛门括约 肌的控制逐渐丧失,此时躯体大多数肌肉的衰减还会导致排便管理成为日常生活的难题。对此,探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直肠的康复护理进展具备显著实践性价值。 1.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直肠 排便属于人体正常的生理过程,借助肠蠕动将粪便不断推进,此时直肠刺激直肠壁当中 的感受器发生冲动,通过盆神经、腹下神经传输到脊髓腰骶段的初级中枢中,并上传到大脑 皮质,从而引发排便的感受,借助盆神经传输相应的冲动,促使乙状结肠、降结肠以及直肠 逐渐收缩,此时肛门内括约肌会扩张[1]。与此同时,阴部的神经冲动在减少的同时,肛门外 括约肌会舒张。但是在脊髓损伤之后,肠道和大脑之间的神经失去了关联路径,此时肠壁因 为刺激所呈现出的信号无法上传到大脑排便中枢中,此时肠道失去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肠道本身的反射性与随意性活动会遭受影响,与此同时肠壁平滑肌的副交感神经功能损伤之后,肠蠕动不断减少,肠道内容物的推进速度减缓,水分的吸收时间延长最终导致大便干燥 并引发便秘[2]。整体而言,肠道内容物在肠腔当中的滞留时间会延长,从而导致症状的发生 与加重。对于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直肠患者而言,排便的时间、地点以及形式的不确定性对 于生活质量影响是非常严重的,并且对于心理层面的感受也会呈现出不可估量的影响。 2.康复护理新进展 世界胃肠道疾病学组织推荐的治疗指南制定了关于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直肠的相关倡导 管理措施,其主要是以体育活动、饮食调节、腹部按摩以及用手协助直肠刺激等措施为主。 如果上述方式都无法达到效果也可以借助药物进行调节。借助计划性、针对性的倡导管理方 式实现对患者的康复质量优化。对于肠道管理而言,其主要措施在于:1、栓剂。在临床应 用栓剂主要是以轻泻剂为主,其主要作用在于刺激肠道黏膜而激发肠道蠕动,促使肠道传输 的时间逐渐缩短。有研究提出,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直肠患者长岛管理最为有效的方式便是 栓剂。在交叉对照试验当中发现,对于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直肠患者应用不同栓剂进行对比 研究,结果发现应用氢化植物油比沙可啶栓剂相对于聚乙二醇比沙可啶栓剂的效果更加突出,排气时间、排便的周期以及肠道护理方面的时间更短[3];2、饮食护理。饮食护理属于重点 管理环节,普遍而言,饮食结构应当是以高纤维、低脂肪以及低胆固醇为主,确保水分摄入 充足从而推动粪便传输。但是也有研究认为,高纤维食物的摄入会促使肠道运输时间延长近 一半,同时直肠乙状结肠内部的粪便通过时间会延长3倍左右。对此,在饮食方面首先应当 是确保水分充足,在纤维食物选取方面应当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调整[4];3、反射性的刺激。直肠肛门的刺激主要是对于T12损伤或更高损伤的患者,其是借助低位排便的中枢脊髓排便 反射活动实现对肛门外括约肌的松弛改善,促使低位结肠与直肠蠕动的提升实现排便。有研 究发现,对于选取的6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直肠患者,应用手指刺激直肠黏膜的方式可以 促使脊髓损伤患者的蠕动波明显提升[5];4、腹部按摩。腹部按摩主要是对患者的腹部进行 柔和的按摩,借助按摩的方式从患者的腹部左侧向右滑动,并根据直肠走向进行,其目的在 于借助手的力量辅助粪便移动。有研究证明,借助腹部按摩的方式可以促使粪便在结肠中的

癌症疼痛治疗综述

癌症疼痛的治疗 一、癌症疼痛的药物治疗 在现有疼痛治疗手段中,药物治疗是基础。严格规范按照WHO推荐的癌症疼痛病人三阶梯止痛方案,可以使90%癌症疼痛病人的疼痛得到缓解。 (一)W HO的三阶梯治疗原则 1、按阶梯给药 止痛药物的选择应根据疼痛程度由弱到强按顺序提高,除非是重度疼痛。一般首选非阿片类药物,属于三级阶梯的第一级,用于轻至中度疼痛。如疼痛继续加剧,则升高到第二级,在非阿片类药物的基础上加上弱阿片类药物。若疼痛仍未控制或继续加剧,则进入第三级,以用于中度到重度疼痛的强阿片类药物替换,也可同时加用非阿片类药,后者既能增加阿片类药物的止痛效果,又可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此外辅助药物主要用于增强止痛效果,治疗疼痛加剧的并发症,在治疗特殊疼痛时辅助药物可产生独立止痛作用,因此可用于任何阶梯中。需要注意的是三阶梯应用不要过于教条,因为病人的情况复杂多变,应根据病情灵活掌握和使用镇痛药物,更多现象是需要不同药物的配伍,以求获得更好的镇痛效果。 2、口服给药 在尽可能情况下力争口服给药。因为口服给药方便、经济,无创伤性,不良反应小又能增加病人独立性。血药浓度稳定,与静脉注射用药相比同样有效,免除创伤性给药的不适,在家或医院均可使用。另外口服给药时吸收缓慢,峰值较低,不易产生药物依赖性和耐受性,从而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所以口服给药是一种最简单、最科学的给药方式。 3、按时给药 止痛治疗应根据所用药物药代动力学的规律按时给药,而不是当疼痛达到不能忍受时才给镇痛药物(即按需给药)。因为,镇痛药物需要达到有效浓度时才具有镇痛效能,为保持止痛的连续性,需要在药物浓度下降时,及时给予药物维持有效血药浓度。按时给药可以获得稳定的镇痛效果,减少血药波动而出现的反复疼痛,推迟了药物耐受的出现,是镇痛治疗观念上的进步。 4、个体化给药 个体化原则是根据不同个体对麻醉药品敏感度的差异,既往使用止痛药的情况,及药物的药理特点确定给予药物剂量。对麻醉药品敏感度个体差异很大,所以阿片类药物没有标准量。应该说凡是能

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研究进展

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研究进展 江帆 【期刊名称】《医药前沿》 【年(卷),期】2016(006)023 【摘要】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neurogenic bladder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high efficient commonly used acupuncture point is in the Baliao, Guanyuan, Zhongji, shenshu, Yinlingquan,Huiyang.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neurogenic bladder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research literature, summarized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future research.%通过分析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文献,总结诊疗特点,为今后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研究提供参考。结论: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有效率较高,其选穴是辨病结合局部选穴为主,常用穴位是八髎、关元、中极、肾俞、阴陵泉、会阳。治法上重视电针和艾灸。【总页数】2页(6-6,7) 【关键词】针灸;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综述 【作者】江帆 【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 20043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5 【相关文献】 1.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临床研究进展 [J], 陈燕

神经源性膀胱护理学常规

神经源性膀胱护理常规 【概念】 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是指各种原因导致自主神经受损,使膀胱排尿功能紊乱或丧失。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可分为无抑制性膀胱、反射性膀胱、自主性膀胱、感觉麻痹性膀胱、运动麻痹性膀胱等。 【一般护理】 1.保持会阴部清洁。 2.保留导尿期间按保留导尿护理常规。 3.每1-2周行尿常规检查一次,注意有无尿量感染。 4.保护患者的隐私。 【专科护理】 1.和患者共同制定饮水计划。 2.合理安排间歇导尿时间,避免影响日常生活及日间其它康复治疗,避免影响夜间睡眠。 3.准确记录残余尿量,根据残余尿量安排导尿次数。 4.膀胱功能磨练每日1-2次。 5.指导并教会患者或照顾者行自家清洁导尿。 【健康指导】 1.膀胱功能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鼓励患者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心。 2.保留导尿期间适当多饮水,达到自动冲洗膀胱的目的。 3.定时开放尿管,每次排尿时有意识的做正常排尿的动作,同时叩击耻骨上区。

4.行间歇导尿期间,严格按要求饮水(饮水计划)、以保持每次膀胱残余尿量不超过500ml。 5.导尿前先自排小便。 神经源性大肠护理常规 【概念】 神经源性大肠功能障碍是指与排便相关的神经损伤后,由于排便中枢与高级中枢的联系中断,缺乏胃结肠反射,肠蠕动减慢,肠内容物水分吸收过多,最后导致排便障碍。神经源性大肠功能障碍分为反射性大肠和弛缓性大肠。 【一般护理】 1.保持床单整洁,保持会阴部清洁,预防压疮发生。 2.营造一个适合排便的环境。 3.肠鸣音恢复后,不论损伤平面如何,都应鼓励患者行排便训练。 4.尽量少用药物,可使用大便软化剂,用量个体化。 【专科护理】 1.行直肠功能训练:腹式呼吸、腹部按摩、穴位刺激、肛周刺激、肛门内外括约肌刺激等,坚硬的大便应该用手抠出。 2.使用栓剂(如开塞露)时应越过括约肌,贴近肠壁上,注意勿损伤肠壁。 3.每日1-2次模拟排便。 4.如果患者能坐直到90°,应让患者坐在便池或坐便椅上,让重力协

晚期癌症疼痛的护理_综述

晚期癌症患者疼痛护理概论 摘要: 本文主要就近年来晚期癌症患者疼痛护理技术概况做一系统性介绍,希望能够有效指导临床护理工作者做好晚期癌症患者疼痛护理工作,帮助晚期癌症患者积极应对疼痛,提高生存质量。 关键词:晚期癌症、疼痛、护理进展 国的调查表明:在综合性医院或专科医院的各期癌症患者中,51.1%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尤其是晚期患者,75%都有疼痛问题,且92.51%的癌症患者为中度疼痛[1],癌症疼痛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痛苦,是患者最为恐惧和最难忍受的症状,其从心理、生理、精神等方面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同时对患者家庭及社会造成巨大的危害。在护理对策中,消极、祈祷的疼痛护理对策与疼痛程度成正相关,积极、勇敢的护理对策与疼痛程度呈负相关[2]。由此可见,采取积极的护理措施以控制癌痛对提高晚期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极其重要。 1.癌症疼痛简介。 疼痛是由实际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引起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感经历,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活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痛觉可作为机体受到伤害的一种警告,引起机体一系列防御性保护反应,而某些长期的剧烈疼痛,对机体已成为一种难以忍受的折磨,因此,镇痛是医务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 现在全世界都在关注疼痛,癌痛已成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4 大生命体征之后的第5 生命体征,日益受到重视。研究表明,中国癌性疼痛病人发病率高达50%左右,肿瘤疼痛原因包括肿瘤本身引起的疼痛占第1位约占80%、肿瘤相关或无关的疼痛综合征占10%左右、肿瘤诊断或治疗相关的疼痛占10%左右等等。另外,大部分肿瘤患者因患“绝症”后的心理改变、对肿瘤知识的缺乏、家庭社会生活的改变加重肿瘤患者的躯体疼痛,故对晚期癌痛患者的医疗护理不仅需要有效的镇痛治疗,还需要针对肿瘤疼痛的特殊护理,给予患者无微不至的关心及指导,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3]。 事实上,让癌症患者无痛或尽量使疼痛减轻到可以耐受的程度是完全能够做到的。只要正确评估疼痛程度,恰当使用止痛剂和有效止痛方法,90% 以上患者的疼痛可以得到缓解。通过1400名注册护士问卷调查表明,最佳处理疼痛的主要障碍是对疼痛估计不足、处理疼痛的知识不够和患者不愿报告疼痛[4]。因此,获得疼痛护理的良好疗效,疼痛的评估和再评估是基础。 2.疼痛评估。 2.1疼痛的分级: 0级:无疼痛。Ⅰ级:轻微可以忍受的疼痛,能正常生活,饮食、睡眠基本不受干扰。Ⅱ级:中度持续或阵发性疼痛,可短时耐受,日常生活、饮食、睡眠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Ⅲ级:不可忍受的重度疼痛,疼痛剧烈、持续,活动受到限制,睡眠、饮食受到严重干扰,必须服用止痛药。中晚期肿瘤患者大多都是疼痛Ⅲ级。 2.2建立疼痛护理单:疼痛患者建立疼痛护理单对疼痛的观察具有重要临床意义[5]。 2.2.1疼痛护理单的容:患者的、性别、诊断、疼痛的分类( 急性、癌痛、慢性非恶性疼痛);入院时疼痛的情况( 有无疼痛、周期性疼痛、活动性疼痛还是持续性疼痛),疼痛的部位(A、B、C 等),出现的日期、时间、部位、活动情

癌性疼痛

定义 1 癌性疼痛的定义 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相关的、不愉快 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以及保护性或病理性反应。癌性 疼痛(简称癌痛) 是由癌症本身以及癌症治疗过程中产生的 疼痛 病因 一、肿瘤自身引起疼痛 肿瘤自身引起的疼痛占癌性疼痛的75%。肿瘤的生长部位决定着疼痛的发生频率,进展性肿瘤在不同时期对疼痛程度的影响也不同: 1、肿瘤浸润骨组织: 原发或继发肿瘤直接浸润骨组织和局部伤害感受器的激活;肿瘤压迫周围血管、软组织和神经组织;骨组织被破坏释放前列腺素。80%的原发骨肿瘤有明显疼痛。骨转移可分为局部骨转移或弥散性骨转移,疼痛的特点为持续性胀痛、刺痛或刀割样痛等。如果压迫脊髓则是神经痛,临床治疗上区分伤害感受痛和神经痛非常重要,因后者用强效镇痛药也只能部分缓解。 2、肿瘤侵犯内脏: 肿瘤浸润内脏痛觉敏感的软组织、浆膜或包膜等;肿瘤浸润内脏血管会导致血管痉挛、闭塞;由于肿瘤压迫、阻塞导致内脏器官的坏死,其特点为持续加重的胀痛或绞痛,通常呈弥散性。 3、肿瘤侵犯神经系统:

由于肿瘤生长、压迫、浸润所引起的外周神经、神经根、脊髓或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影响血液循环导致。疼痛大多为持续性烧灼样或针刺样疼痛,常伴有相应神经区域的感觉异常或运动障碍。约95%患者脊髓受侵由于转移至脊椎或脊髓的原发或继发肿瘤引起脊髓受压导 致脊髓压迫症。早期可表现为神经根痛或感觉障碍,还可见于腰椎间盘突出、脊椎结核、颈椎病等。 二、肿瘤诊断和治疗引起的疼痛 1、肿瘤诊断引起的疼痛: 肿瘤在治疗诊断过程中也会引起一定程度的疼痛,如血标本的采集、腰穿、骨穿、血管造影、组织活检等。这种疼痛对肿瘤病人来说并不具有特异性,原因明确。 2、肿瘤治疗引起的疼痛: 临床表明几乎所有的抗肿瘤治疗都可引起疼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手术治疗、放化疗和生物治疗。肿瘤治疗可引起疼痛综合征,常表现为急性疼痛,由于的神经损伤和肌肉结构的改变导致手术后疼痛的持续存在或原有疼痛的加重称术后疼痛综合征,对术后疼痛综合征若不积极处理,会发展为病变部位肌肉萎缩、功能障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由于放疗损伤神经、脊髓、导致臂丛、腰丛、骶丛纤维化、微循环障碍及脊髓的脱髓鞘病变或局部坏死导致放疗后疼痛;进行性神经损害也多伴有疼痛,造成感觉和运动神经障碍,并可出现传入神经阻滞性疼痛。对于由一系列因素造成的癌性疼痛应给予积极的治疗,目前临床上治疗癌性疼痛的药物主要采用外用止痛药,如蟾乌巴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患者的综合护理干预分析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患者的综合护理干预分析 目的:探討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4月-2017年10月来院检查并治疗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直肠功能障碍患者71例,按照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分为研究组(n=36)和参照组(n=35)。参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应用综合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肠道功能和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护理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077 0、4.921 5,P=0.000 0、0.000 0),且研究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51 8,P=0.000 0)。研究组的排便时间明显短于参照组,便秘评分显著高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364 4、33.056 1,P=0.000 0、0.000 0)。研究组患者的总满意率为97.22%,高于参照组的6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0.372 2,P=0.001 2)。结论:对于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患者来说,应用综合护理干预效果显著,极大地改善了患者肠道功能和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实践应用价值。 人体脊髓在受到损伤后最为常见的并发症就是神经源性直肠功能障碍[1-3],在这种情况下,患者的肠道反射功能就会发生改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均造成了严重影响。而神经源性功能障碍典型临床表现为大便失禁、便秘或腹胀[4-8],大部分患者在起病阶段并不重视,久而久之便会引发疾病,一经发现,病症便处于十分严重的阶段,康复所需时间也更长,极易导致患者及其家属不满,引发医疗纠纷,因此是目前临床关注的重点病症[9-12]。本研究针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5年4月-2017年10月来院检查并治疗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直肠功能障碍患者共71例。纳入标准根据罗马Ⅲ诊断标准和国际胃肠组织的OMGE指南相关内容制定:(1)符合脊髓损伤诊断标准;(2)肠道因失去神经支配而出现的排便功能障碍,如排便时间及次数的异常、便秘、大便失禁等。排除标准:排除合并心脑血管疾病、严重肝肾疾病、精神疾病、慢性肠道疾病患者。其中脊髓损伤21例,多发性硬化5例,脊髓空洞症2例,脑肿瘤6例,脑卒中29例,帕金森病8例。按照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将患者分为研究组(n=36)和参照组(n=35)。患者均知情同意,该研究已经伦理学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参照组参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首先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向家属和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使用亲切、和蔼的态度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进行针对性心理疏导,提高患者治疗信心。其次,对患者进行排便护理,护理人员可告知患者使用开塞露或番泻叶作为辅导排便药物,开塞露使用方法为将其插入肛门内,然后将药液挤入直肠中,20 mL/次,视

疼痛科癌性疼痛治疗规范与管理

癌性疼痛治疗规范与管理 一癌症疼痛的药物治疗 1 癌症疼痛概念:伤害性疼痛、神经痛、牵扯痛和自发性疼痛;源自肿瘤本身的疼痛、肿瘤治疗引起的疼痛和非肿瘤性疾病引起的疼痛。 2 癌症疼痛的药物治疗→→→麻醉科执行“三阶梯治疗”用药原则用药规范: 第一阶梯:轻度至中度癌痛病人应采用非阿片类镇痛药。如果有特殊指征,可合并应用辅助镇痛药。非甾体类抗炎药,有阿斯匹林、扑热息痛、醋氨酚、双氯芬酸钠等。对骨转移性癌痛常能止痛。这是因为骨转移处癌细胞产生大量前列腺素,而非甾体类抗炎药能阻止前列腺素的合成,同时有解热抗炎等作用。上述药物对骨膜受肿瘤机械性牵拉、肌肉或皮下等软组织受压或胸膜腹膜受压产生的疼痛也有效。 第二阶梯:当非阿片类药物不能满意止痛时,应弱阿片类止痛药,称为第二阶梯。临床主要应用可待因、右旋丙氧酚,可待因效果更好。 第三阶梯:中度和重度癌痛选用强阿片类止痛药。在第一、第二阶梯治疗效果不好时采用,此类药物效果好,但易产生药物依赖和耐药性,连续用药后不能停药,若迅速停药就会产生戒断症状;重复用药效果逐渐下降,需要不断增加剂量,才能维持效果。

强阿片类止痛药的应用需考虑许多因素,如年龄、性别、全身情况、癌症类型及疼痛程度和广泛度。药物有很大的个体差异,通常由小剂量开始,根据临床经验增加到恰当的剂量。 三阶梯治疗中的辅助用药:针对癌痛病人产生的全方位疼痛,除了局部疼痛外,还要治疗社会性、心理性因素所导致的疼痛,此时可选用辅助药物进行治疗。 癌症疼痛药物治疗管理: 病人需持有卫生行政部门的疼痛治疗卡和病人及协办人的身份证,门诊挂号疼痛门诊,由疼痛门诊医生开局处方,依据医院管理规定开出一定数量镇痛药,一般为3天量,同时指导病人用药,评价用药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作好文书记录。不良反应及时反馈科室负责人。 二癌症疼痛的神经介入治疗 1 连续外周神经阻滞术 规范:股神经、臂丛神经穿刺置管术等,常规皮肤消毒,铺巾,1%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穿刺确定理想位置,置入导管,导管深度不小于10 CM,缝合固定导管,注入实验剂量,观察效果,无菌贴膜覆盖并妥善固定。 常用药物:利多卡因+ 罗哌卡因

慢性非癌性疼痛治疗指南概要

编者按现有证据表明,在阿片的使用上存在很大差异。为了改善慢性非癌症疼痛的治疗,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减少药物滥用和挪用,提高费用效益比,美国介入疼痛医师学会(ASIPP采用循证医学方法,制定了有关使用阿片治疗慢性非癌症疼痛的指南。指南的全文刊登在最近发表的Pain Physician杂志上。该指南主要由疼痛介入治疗医师使用。本指南没有提出硬性规定的治疗建议。现摘译其中第8.0节阿片使用原则部分供大家参考。 阿片使用的原则 序言 在疼痛介入治疗中,病人可能不仅接受阿片类止痛药的治疗,还可能接受其他控制性或非控制性药物的治疗。另外,病人还可能接受控制性药物作为介入技术的辅助治疗,或用其治疗并存的精神疾病和心理障碍。 基本观念 处方使用阿片类药物的原则是:对病人进行综合评价(法定进行生理评价,选择进行心理评价,正确记录定期评价的疗效结果,特别需要评价的是对功能状态的影响、疼痛缓解程度,发现和治疗不良事件,监测滥用行为。另外,病人还必须遵守控制 性药物协议和各个机构提出的规定指南。图1为疼痛评估和治疗的流程。表1为长期阿片类药物治疗的流程。 图1 慢性疼痛综合评估和处理的建议流程 1、评估和处理 2、病史 疼痛史 用药史

心理社会史 3、评估 生理 功能 心理社会 诊断性试验 4、印象 5、处理计划 6、其他治疗手段 7、诊断性介入技术 8、治疗性介入处理 9、再次评估 10、持续疼痛 新发疼痛 疼痛加重 11、疼痛充分缓解和功能状态改善 12、再次全面评估 13、出院或维持 评价

合适的病史和体格检查,以及基于对病人当前症状的最初评估做出的治疗决策,都是必不可少的。评估和治疗中最关键的三个要素是病史、体检和治疗决策。其他内容包括会诊、协调治疗、当前问题的性质和面对面评估所需要的时间。 病史 病史包括主诉、现病史、系统回顾、过去史、家族史和/或社会史。 现病史是按时间顺序描述由最初发生到现在有关当前疾病的症状和体征的进展情况。现病史包括的内容有:部位;性质、严重程度、持续时间、时间分布、背景情况、影响因素;伴发的症状和体征。 系统回顾是通过全面询问全身系统的情况,以发现病人当前或以前可能有过的症状和/或体征。 过去史、家族史和/或社会史对接受阿片治疗的慢性疼痛病人很重要。这部分内容为回顾病人的过去史,包括过去的经历、疾病、手术、伤害和治疗情况;家族史为病人家族中的医学事件、遗传性疾病和其他因素;社会史为对应于病人年龄的当前和过去的活动。 疼痛介入治疗中的过去史包括过去疼痛性疾病的病史;交通事故、职业或非职业性伤害;各种疼痛性疾病的病史;关节炎、纤维肌痛、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药物依赖、酒精中毒或药物滥用;心理性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自杀倾向等。 家族史也很重要,必须包括各种疼痛性疾病(包括退行性疾病的病史,还要包括家族性疾病、药物或化学物质依赖、酗酒和药物滥用,以及心理性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和自杀倾向等,尤其是第一级直系亲属者。 下列社会史对阿片类药物的使用而言也非常重要:环境、教育、婚姻状态、子女、习惯、爱好、职业史、家族支持系统和娱乐性药物使用。 对功能状态的影响

神经源性大肠

神经源性大肠 定义:是因多种神经系统疾病或外伤、药物、认知功能障碍、减少活动所引起的排便功能减弱或者丧失,最终表现为排便失控。 分类: 1、反射性大肠:S2~4以上的脊髓损伤,即排便反射弧及中枢未受损伤的患者,因其排便 反射存在,可通过反射自动排便。但缺乏主动控制能力,这种大肠功能状态称为反射性大肠。 2、迟缓性大肠:S2~4以下的脊髓损伤(含S2~4)和马尾损伤,破坏了排便反射弧,无排 便反射,这种大肠功能状态称为迟缓性大肠。 治疗 1、肠道功能训练:脊髓损伤患者在休克期过后,能接受指导和进食时,即可开始反射性 排便训练。指导患者饮食控制,以利大便形成。利用结肠反射,规定早餐或者晚餐后30~60min内排便,结合手法刺激直肠内壁,诱发大肠蠕动。卧床期间患者每日或隔日定时用手抠出大便,或座位时从右至左按摩腹部,利用重力,帮助排便。此外,每日站立和肌肉活动非常重要,可增加肠道蠕动,防止便秘。 2、物理因子疗法: (1)电刺激法:可采用经皮电刺激或直肠内电刺激。 (2)生物反馈治疗:采用肌电生物反馈改善直肠和盆底部肌肉功能,放松痉挛肌肉,提高无力肌收缩。 3、直肠灌肠和排气:在通便效果不佳、大便干结、量大、排除困难时,可以用肥皂水灌肠, 肠道淤积气体过多,可以插管排气,以缓解腹胀。 4、行为疗法: (1)建立适合患者的生活习惯:包括建立良好的饮水、饮食习惯,一次饮水适量,不要过饮或少饮。饮食上应注意患者每日所必须的热量,增加纤维素含量高的食物,减 少高脂肪,高蛋白质食物的大量摄入,杜绝不良饮食习惯。此外,还要建立良好的 排便习惯(排便时间、频率、排便量、排便体位。排便环境) (2)注意调节粪便稠度:养成每日肠道排空(栓剂和手指刺激)的习惯,避免口服泻药。 5、心理疗法:帮助患者克服由于排便困难所产生的精神压力,学会自我调控情绪,配合 治疗师顺利完成直肠功能训练和一些相关的直肠清洁护理。 6、药物疗法:神经性大肠出现便秘者可试服中西药缓泄剂,8~10h后再排便,大便干结 可使用栓剂、润滑剂(开塞露)和手指合用;软化剂如磺琥辛酯钠、麻子仁丸,可防止大便干结。

癌性疼痛的三阶梯止痛治疗原则

多数对青霉素产生变态反应,需要警惕。应用头孢菌素时应注意:d对青霉素变态反应及过敏体质者应慎用,也曾有个别患者用青霉素变态反应而换用头孢菌素不发生变态反应。i有的产品在说明书中规定用前皮试,应参照执行。皮试液参考浓度为300@g mL-1。皮试结果判断按青霉素皮试的规定。@发生变态反应性休克参照青霉素休克同样处理。 3.2胃肠道反应和菌群失调:多数头孢菌素可致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反应。本类药物强力地抑制肠道菌群,可致菌群失调,引起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K 缺乏。也可引起二重感染,如伪膜性肠炎、真菌感染等,尤其以第二、三代头孢菌素为甚。 3.3肝毒性:多数头孢菌素大剂量应用可导致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血胆红素等值升高。 3.4造血系统毒性:偶致红细胞或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 3.5肾损害:绝大多数头孢菌素由肾排泄,偶可致血液尿素氮、血肌酐值升高、少尿、无尿等。头孢噻啶的肾损害作用最为显著。头孢菌素与高效利尿药或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合用,肾损害显著增强。 3.6凝血功能障碍:所有的头孢菌素都有抑制肠道菌群产生维生素K,因此具有潜在的致出血作用。具有硫甲基四氮唑侧链的头孢菌素尚在体内干扰维生素 K循环,阻碍凝血酶原合成,扰乱凝血机制而导致较明显的出血倾向。在7位碳原子的取代基中有-COOH基因的头孢菌素有阻抑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而使出血倾向更加严重。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与药物的用量大小、疗程长短直接有关。 3.7与乙醇联合应用产生“双硫醒”反应:双硫醒能抑制乙醛脱氢酶,使饮酒者体内蓄积产生难受反应而用于戒酒,含硫甲基四氮唑基因的头孢菌素有类双硫醒作用,当乙醇(即使很少量)联合应用时,也可引起体内乙醛蓄积而呈醉酒状。 4头孢菌素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4.1头孢菌素与)-内酰氨酶抑制剂合用可以有效地治疗由产生)-内酰氨酶的致病菌引起的感染,常用的)-内酰氨酶抑制剂有:舒巴坦、舒它西林、克拉维酸等,但价格也昂贵。 4.2头孢菌素与氨基甙类抗生素联合应用有协同作用,但必须注意和监护肾功能情况,以免对肾功能损害。此外,与氨基甙类抗生素不能在同一注射器或输液瓶内配伍。 4.3头孢菌素可干扰某些检查结果:以本尼迪特溶液(beni dict)或费林(f ehli n g)溶液及cli nitest试纸检查尿糖时,可出现阳性反应,但不干扰酶法测定的结果。 (2002-11-21收稿;2003-01-03修回) [文章编号]1671-6051(2003)02-0117-03[中图分类号]R730.5[文献标志码]A 癌性疼痛的三阶梯止痛治疗原则 董碧蓉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成都610041) 世界卫生组织(W HO)在肿瘤工作的综合规划中,确定了预防、早期诊断、根治治疗和姑息治疗的四项重点。由于在很多国家中癌症在诊断时大部分已经超越了根治范围,因此,一般认为姑息治疗在多数常见肿瘤中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在姑息治疗中,W HO 又首先把癌症疼痛提到重要和优先解决的地位。 据W HO统计,1997年全世界有新发癌症患者1000多万,每年620万人死于癌症。而引起病人中最痛苦的经历之一就是疼痛。现有资料表明,60%~90%的癌症患者经历过疼痛,中、重度疼痛占50%,30%伴有重度至非常严重的疼痛。在非转移性癌症患者,疼痛占15%,而其中50%~80%未得到适当的镇痛治疗,世界范围内每天至少有500万癌症病人蒙受疼痛之苦。在中国,癌性疼痛发生率为51%~61.6%,中国现有260多万癌症患者,每年新发180万,死亡140万,每天忍受疼痛者在100万以上。 癌性疾病的早、晚各期都可能发生疼痛,剧烈疼痛有时是患者及家属决定停止治疗甚至自杀的重要原因。1986年W HO提出“癌症能控制,而且必须得到控制”,要达到“2000年时,使癌症病人不痛”的目标。1991年卫生部发出关于在我国开展“癌症病人三级止痛阶梯治疗的通知”。近年来随着三阶梯治疗方法的推广,已有不少患者提高了生活质量,但仍未让癌痛普遍获得理想的缓解,如在发达国家,50%~80%的癌性疼痛没有得到完全控制,而中国还面临着更加严峻的任务。 711 2003年4月成都医药A p r.2003第29卷第2期CHE NGDU MEDI CAL J OUR NAL V o l.29N o.2

慢性非癌性疼痛治疗指南

慢性非癌性疼痛治疗指南

编者按现有证据表明,在阿片的使用上存在很大差异。为了改善慢性非癌症疼痛的治疗,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减少药物滥用和挪用,提高费用效益比,美国介入疼痛医师学会(ASIPP)采用循证医学方法,制定了有关使用阿片治疗慢性非癌症疼痛的指南。指南的全文刊登在最近发表的Pain Physician杂志上。该指南主要由疼痛介入治疗医师使用。本指南没有提出硬性规定的治疗建议。现摘译其中第8.0节阿片使用原则部分供大家参考。 阿片使用的原则 序言 在疼痛介入治疗中,病人可能不仅接受阿片类止痛药的治疗,还可能接受其他控制性或非控制性药物的治疗。另外,病人还可能接受控制性药物作为介入技术的辅助治疗,或用其治疗并存的精神疾病和心理障碍。 基本观念 处方使用阿片类药物的原则是:对病人进行综合评价(法定进行生理评价,选择进行心理评价),正确记录定期评价的疗效结果,特别需要评价的是对功能状态的影响、疼痛缓解程度,发现和治疗不良事件,监测滥用行为。另外,病人还必须遵守控制

性药物协议和各个机构提出的规定指南。图1为疼痛评估和治疗的流程。表1为长期阿片类药物治疗的流程。 图1 慢性疼痛综合评估和处理的建议流程 1、评估和处理 2、病史 疼痛史 用药史 心理社会史 3、评估 生理 功能 心理社会 诊断性试验 4、印象 5、处理计划 6、其他治疗手段 7、诊断性介入技术 8、治疗性介入处理 9、再次评估 10、持续疼痛

新发疼痛 疼痛加重 11、疼痛充分缓解和功能状态改善 12、再次全面评估 13、出院或维持 评价 合适的病史和体格检查,以及基于对病人当前症状的最初评估做出的治疗决策,都是必不可少的。评估和治疗中最关键的三个要素是病史、体检和治疗决策。其他内容包括会诊、协调治疗、当前问题的性质和面对面评估所需要的时间。 病史 病史包括主诉、现病史、系统回顾、过去史、家族史和/或社会史。 现病史是按时间顺序描述由最初发生到现在有关当前疾病 的症状和体征的进展情况。现病史包括的内容有:部位;性质、严重程度、持续时间、时间分布、背景情况、影响因素;伴发的症状和体征。

肿瘤综述

肿瘤综述 摘要肿瘤(Tumor) 是机体在各种致癌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某一个细胞在基因水 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其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学界一般将肿瘤分为良性和恶性两大类。 关键词肿瘤良性与恶性治疗预后 一、肿瘤的概念 肿瘤(tumor, neoplam )是一种基因病,但并非是遗传的。它是指细胞在致癌因素作用下,基因发生了改变,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单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根据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机体的危害性的不同,肿瘤可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两大类。前者生长缓慢,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不发生转移,对人体健康危害不大。后者生长迅速,可转移到身体其他部位,还会产生有害物质,破坏正常器官结构,使机体功能失调,威胁生命。 二、肿瘤的组织形态学 (一)、肿瘤的一般形态 (1)肿瘤的肉眼观形态 肉眼观肿瘤的形态多种多样,并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肿瘤的良恶性。 1)肿瘤的数目和大小:肿瘤的数目、大小不一。多为一个,有时也可为多个。肿瘤的大小与肿瘤的性质(良性、恶性)、生长时间和发生部位有一定关系。生长于体表或较大体腔内的肿瘤有时可生长得很大,而生长于密闭的狭小腔道内的肿瘤一般较小。肿瘤极大者,通常生长缓慢,多为良性;恶性肿瘤生长迅速,短期内即可带来不良后果,因此常长不大。 2)肿瘤的形状:肿瘤的形状多种多样,有息肉状(外生性生长)、乳头状(外生性生长)、结节状(膨胀性生长)、分叶状(膨胀性生长)、囊状(膨胀性生长)、浸润性包块状(浸润性生长)、弥漫性肥厚状(外生伴浸润性生长)、溃疡状伴浸润性生长。形状上的差异与其发生部位、组织来源、生长方式和肿瘤的良恶性密切相关。 3)肿瘤的颜色:一般肿瘤的切面呈灰白或灰红色,视其含血量的多寡、有无出血、变性、坏死等而定。有些肿瘤会因其含有色素而呈现不同的颜色。因此可以根据肿瘤的颜色推断为何种肿瘤。如脂肪瘤呈黄色,恶性黑色素瘤呈黑色,血管瘤呈红色或暗红色 4)肿瘤的硬度:与肿瘤的种类、肿瘤的实质与间质的比例及有无变性、坏死有关。实质多于间质的肿瘤一般较软;相反,间质多于实质的肿瘤一般较硬。瘤组织发生坏死时较软,发生钙化或骨化时则较硬。脂肪瘤很软,骨瘤很硬。

癌性疼痛治疗流程

癌性疼痛治疗流程 癌痛治疗方法分为镇痛药物治疗及非镇痛药物治疗。镇痛药物治疗又分为三阶梯治疗方法和非三阶梯治疗方法。 一、三阶梯治疗方法 一)原则: 1、首选无创途径给药 2、按阶梯用药 A轻度疼痛:非甾体抗炎药 B 中度疼痛:弱阿片类药物+非甾体抗炎药+辅助药物 C 重度疼痛:强阿片类药物+非甾体抗炎药+辅助药物 3、按时用药 4、个体化给药 5、注意具体细节:监测用药效果及不良反应,及时调整药 物剂量,提高止痛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 二)药物选择 1、按疼痛强度选择相应阶梯的止痛要及滴定。 2、根据疼痛类型,选择辅助用药 A 非甾体抗炎药:用于轻度疼痛尤其适用合并骨及软组织转移性疼痛,也可联合阿片类药物用药中重度疼痛。 B阿片类药物:用于中重度疼痛。中度癌痛可选择第二阶梯弱阿片类药物或其复方制剂;如原已用过弱阿片类药物效

果不佳

可改用第三阶梯药物强阿片类药物,如吗啡类。重度疼痛,如一般情况尚可或原已用过弱阿片类药,可直接应用吗啡进行滴定。 C常用辅助药 ①软组织痛:加用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等。 ②癌性骨痛:加用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降钙素、 双磷盐酸、放射性核素。 ③癌性神经痛:加用糖皮质激素、甲钴胺、维生素B12、 阿米替林、卡马西平、加巴喷丁、巴氯芬等 ④内脏痉挛痛:加用糖皮质激素、东莨菪碱等。 二、非三阶梯疗法 使用三阶梯疗法还不能达到镇痛治疗目的的患者常用多模式镇痛方法,包括PCIA和PCEA。 三、非镇痛药物治疗方法 1、手术治疗 2、放射治疗 3、化学治疗 4、激素治疗 5、心理治疗 6、物理治疗 7、神经阻滞治疗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