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略谈主体性与自主学习

略谈主体性与自主学习

略谈主体性与自主学习
略谈主体性与自主学习

略谈主体性与自主学习

哈尔滨市建工小学魏强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我

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进一步的看法,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促

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倡导校本课程的开

发和实施以及转变教师角色和转变方式等等,在这些新的课程理

念的关照下,新课程要求确立新的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探究

学习和合作学习等,以促进学生和谐均衡、个性化地发展。在这

里我对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有五点看法。

一、教师既是知识的输出者,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

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远程教学技术的广泛应

用,打破了教育的封闭状态,突破了教育的时空界限。由于教育

环境的变化,教师已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惟一源泉。如果教师

仅仅充当知识输出出者的角色,就会禁锢学生的头脑、遮蔽学生

的视野、妨碍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智力水

平和知识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其发现问题,并在自主

学习活动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探究答案的过程中,使知识

水平和学习能力向更高阶段、更深层次发展。

在医学遗传学绪论课的教学中,笔者先向学生讲述了人类转

基因技术特别是克隆技术的最新进展,使学生对此有了初步认识

并产生了逍厚兴趣;之后,让学生自拟题目独立完成一篇关于转

基因技术或克隆技术应用前景的小论文,要求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勇于破旧立新。学生利用图书馆、电脑网络等校外资源收集材料,并发挥自己的想像力,运用相关知识完成了论文,然后分组宣读,展开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讲评。在这个过程中,给学生留有更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和自由发展的空间,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产生了新的疑问,于是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获取知识的过程,为后续学习打好了基础。教师精讲点拨,既做知识的输出者,又做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就一定会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自主能力迅速提高。

二、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在讲授小学数学应用题时,老师可以让每名学生随意编题、计算并讲解。在编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对应用题有进一步的认识,可以将一些弄不懂的知识一一解决,并通过编出既有难度、又条件充分、设计合理的习题,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扎实。

教学方法的创新,使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主人。这样做,一是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锻炼学生的口才和应变能力;二是有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学习内容,使新旧知识衔接紧密;三是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钻研精神。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抓住学习的重点、难点,就为适应终身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突出个性化教育,实施因材施教

信息社会是一个以人的个性化为基础的人才是多方面、多类型的。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总是试图按照一个固定的模式去塑造“千人一面”的“两脚书橱”,显然这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学习类型、知识水平和学习进度实施因材施教,以促使学生都得到适合自身特点的最优化发展。

在教学中,对不同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会学生如何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学会发现、学会提问、学会讨论、学会验证。同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调整和自我评价。学生学会了自我调整和自我评价,就能及时肯定成绩,找出不足,并调整学习内容、方法和进度,使学习更符合个体的特征。另外,教师要帮助学生使用网络学习系统进行辅助性学习,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期望,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利用多媒体手段,把课堂学习和网络学习结合起来,实现以自我学习为主的二次学习。

四、主体的形式与自主学习

主体是相对于客体而言的。主体和客体是认识上两个相互对应的概念。主体指认识活动和实际活动的承担者,客体指进入主体认识领域和实践领域的对象,即客观存在的事物。因为人不仅是自然的存在物,而且是有意识、有思维的社会存在物,具有认

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所以只有人能够充当客观世界的主体。

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说,人的主体可划分为集群主体、个人主体和类主体三种形态。在人类早期,个人是很渺小的,彼此相互依存,人只能以群体方式发挥主体性,从而形成集群主体。随着个人不断走向独立才形成个人主体,作为最具统一性的类主体则只能形成在这一切之后。就人类所处的时代而言,集群主体的意识已基本上属于过去的历史,现在是强调个人主体和类主体的时代。在我国,个人作为主体的特性曾经被禁锢,得不到自由的发展,这正是我国社会长期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因此,当前我们的迫切任务是解放个人,培植具有充分活力的个人主体,同时在这个基础上发展类主体。就两者关系而言,个人主体是基础,类主体是方向。从历史角度来说,个人主体的发展是越不过的历史阶段,正如马克思所说:“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所有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条件。”人类的本性是以无限丰富的个性为内容的普遍人性,它必须以个人的独立性为前提,只能是独立个人发展的结果。从教育角度来说,我们所强调的个人主体性是与社会同向的个人主体性(即“建设的主体性”),而不是与社会反向的个人主体性(即“破坏的主体性”)。我们所进行的主体性教育(自主学习),就其近期目的而言,旨在开启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和弘扬学生的主体人格,从而使学生成为教育活动和自身发展的真正主体;就其远期

目的而言,旨在高扬人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把学生培养成为富有进取意识和创造精神的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人,从而积极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就类主体而言,其表现形态和实现形式也有不同的层次。相对于学生个人而言,还有学生群体,当一个群体发展为一个真正的集体时,它有共同的目的、共同的活动、自觉的舆论和民主、团结的人际关系,它像一个具有能动性的个人(个人主体),形成了所谓集团主体或联合主体。这样,体现学生主体性的自主学习就不仅包括个体的独立学习,也包括小组(集体)的合作学习。独立和合作是时代精神的象征,是主体性实现的两种基本形式。从发展心理学角度来说,它们是开发儿童潜能的两种最基本途径:(1)独立学习是个体智力的自身提高。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为了激起和发展学生的才能,最有效的办法是依靠他们的独立性来组织活动。”(2)合作学习是群体智慧的互补。智慧常常是在相互交流、撞击中产生,在相互启发、补充中完善的。

五、主体性与自主学习

主体性是相对于客体性而言的。所谓主体性,是指主体的特征,是指主体区别于客体并使主体之所以成为主客体关系中的主体的特殊本质。学生主体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能动性

能动性是相对于受动性而言的。能动性指人对自己发展的自觉意识和能动作用,“它赋予人在一定条件下主宰自己命运的可能,人不仅是先天因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人也是自我选择的产物。”从哲学角度来说,人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体。自主学习把学习建立在人的能动性方面,它以尊重、信任、发挥人的能动性为前提;他主学习则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受动性方面,依靠外在强制是其主要特征。能动性在人的具体活动中的表现形式是自觉(自律)与主动(积极)。从这个角度说,自主学习是一种自律学习,一种主动学习,它走出了强迫性学习的沼泽地。能动性是主体性最基本的特性,是体现人的主体性的根本点。能动性受人的内在需要的驱使,是在需要的引发下产生的。需要是原动力,它引发人的期待欲望、选择倾向和占有要求,推动主体去探寻和发现新的问题。能动性不是人的先天本性,能动性本身需要培养。培养能动性最根本的途径是激发学生的需要,特别是高层次的需要。从社会层面来说,能动性即责任感,正是由于我们对学生能动性的尊重和培养,在“指导——自主学习”的试验班上,学生的学习才出现了最积极最有意义的变化,即学习的责任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二)独立性

独立性是相对于依赖性而言的。从个体发展角度来说,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过程。自主学习把学习建立在人

的独立性方面,他主学习则把学习建立在人的依赖性方面。独立性是自主学习的灵魂。著名教学论专家江山野认为学生的“独立性”有四层意义:(1)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这是教师不能代替也是代替不了的。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知识。(2)每个学生都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教师要想使水这生接受自己的教导,首先就要把学生当做不以自己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当做具有独立性的人来看待,使自己的教育教学适应他们的实际情况和思想认识的发展规律。(3)每个学生(有特殊原因的除外)都有相当强的独立学习能力。总之,独立性是客观存在的、学生普遍具有的一种根本特性。这种特性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经常地顽强地表现出来。“指导——自主学习”教改试验要求我们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正确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独立性的特点,“指导——自主学习”教改试验确立了“先学后教”的原则,先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学习,解决现有发展区的问题,然后根据自学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法以解决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值得强调的是,在教师教的过程中,也仍然要十分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总之,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并把它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

(三)独特性

独特性是指学生主体有不同于其他主体的特点。它首先来自先天素质的差异性。同时,由于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每个人所处环境千差万别,个人选择也各不相同,便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点的个性。学生的学习在客观上存在个体差异性。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同一内容时,实际具备的认知基础和情感准备不同,即不同的学生学习的起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倾向不同,决定了不同的学生对同样的学习内容的学习速度和掌握它所需要的时间及

所需要的帮助也不同。传统教学藐视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性,要求所有学生在同样的时间内,在同样的学习条件下,以同样的学习速度掌握同样的学习内容,并要求达到同样的学习水平和质量。这种“一刀切”、“一锅煮”的做法,致使很多学生的学习不是从自己现有的基础出发,结果导致有些学生“吃不饱”,有些学生“吃不了”,有些学生根本不知从何“入口”。为了尊重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性,实现学生学习的个体化和教师指导的异步化,我们的“指导——自主学习”试验创造并提供了各种条件:(1)让每个学生按自己的学习速度和方式进行超前学习;(2)让每个学生拥有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学习资料和查阅参考

书的自主权;(3)使每个学生能根据自己解决问题的需要及时得到教师的指导和帮助;(4)允许并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进行超大纲的学习。与传统的教学观不一样,我们不是把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性视为让人头痛的“教学问题”,而是把其视为一种亟待开发和利用的教育教学资源。

(四)整体性

整体性是指学生主体具有健全、统一且不可分割的性质。其构成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交互作用的,是相互制约与渗透的。从哲学角度讲,人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体。传统教学往往囿于理性目的,过分强调概念、判断、推理及逻辑认识和实践能力等理性因素的作用,而忽视了情感、意志、直觉、灵感、需要、信念等非理性因素的存在,把学生的智力和人格看做毫不相干的两种东西,导致了智力与人格的脱离,从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以弘扬学生主体性为宗旨的现代教学则强调理性教育和非理性教育的和谐统一,从而自觉地引导学生由受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事实上,学生的主体结构可划分为认知结构和人格结构两个层面,其中认知结构构成了主体的理性图景,人格结构则构成了主体的非理性图景。在教育的过程中,既有非理性因素影响理性因素的一面,也有理性因素影响非理性因素的一面:理性因素之中渗透着非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中又渗透理性因素。任何一种教育活动,学生都是以一个完整的生命体的方式参与和投入,而不只是局部的、孤立的、某一方面的参与和投入。我们应该关注的是整个人的健全的教育,而不应该只关注人的某一方面畸形的教育。据此我们确立了自主学习的又一基本原则——整体性原则。它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使理性和非理性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整体上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和谐发展。

自主学习与他主学习的分类不仅具有重要的学习论意义,而且具有深刻的教育实践价值。自主学习是主体教育思想在教学领域的反映,是“教学与发展”问题的时代要求。多年来我们所致力开展的“指导——自主学习”教改试验,就是以弘扬学生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以构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教学结构为核心的教改试验。主体性是自主学习的灵魂和理论依据。时代的发展已向我们证明,学校教育不是学习的终点,而是终身学习的起点。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探究课题结题报告

新课程背景下—— 《初中学生语文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探究》课题 结题报告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我校作为一所普通的初级中学,在实施语文新课程的过程中,遇到了新的问题和困难。特别是对于新课标倡导的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在学生学和老师教的过程中,困惑很大。对此现状,我校语文教研组实施了《初中学生语文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探究》的课题研究,并被列为市级课题。经过一年的实践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总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做出如下报告。 【摘要】: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主阵地,因此应以“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教会学生确立自主目标;获得自学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为目标。本课题主要研究初中语文课堂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改进办法,其目的是提高课堂效益,促进学生发展。研究从2015年3月至2015年12月,历时将近近一年,分两个阶段进行,期间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分析、交流讨论、查阅资料等活动,总结了我校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现状,并研究出相应的改进措施,由实验教师进行实践,发现新问题,再讨论交流,不断改进,最终得到了一套较科学的、可操作性强的方式方法与策略,推荐给老师们使用。 【关键词】:课堂教学;自主参与;教学设计;发展性评价 经过了为期不到一年的系统观察和实验研究,课题组完成了课题实验中的各项任务,达到了预期的实验效果。下面就课题实验的基本情况作综合报告。 一、研究背景、内容及意义:

1、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着力于学生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倡导自主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使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根据我校当前教师教法陈旧、理念落后和学生学不得法、费时长、收效微的现状,促使教师改进教法,引导学生确立自主学习意识,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已迫在眉睫。为此,我们确立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的课题研究。 2、主要研究内容: (1)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 (2)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的培养。 (3)学生自主学习策略、方式与方法的研究与培养。 (4)学生自主选择和自主调控的能力。 (5)教师在自主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探索。 3、研究意义:(1)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当今时代是走向知识经济的时代,面对知识爆炸式的发展和更新周期缩短,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只有学会学习才能可持续发展,所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学会学习”的口号。按照现代学习论的观点来看,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学习、主动学习、学会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的意识、习惯、能力和方法,才能使学生在将来的学习型社会中,通过自主学习来实现自我构建、自我发展。 (2)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效益。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掌握科学高效的学习方式、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过程中自我调控,自我评价,那么学生就能有效解决自己的很多问题,学习效率就会提高,教学质量当然也就能提高。同时,学生会从被动学习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学得更开心,教师也能从“手把手地教”中解放出来,把更多的精力用于指导自主学习,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不断提高教学效益和

课题:幼儿园班级管理的主体性原则

课题:幼儿园班级管理的主体性原则 教学目标: 1.掌握幼儿园班级管理的主体性原则 2.理解在贯穿运用主体性原则时应注意的问题 3.理解并运用幼儿园班级管理的主体性原则进行班级管理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幼儿园班级管理的主体性原则 教学时数 1微课时 作业: 在见习的过程中收集贯彻主体性原则的典型案例。 教学后记: 教学过程: [导入] 原则是指本质、基础,或者基本的行动准则、规则,是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等。管理原则是指导管理规则的行动准则。我们在进行幼儿园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新授] 幼儿园班级管理的原则是对班级管理必须遵守的普遍性行为准则,这一原则贯穿与班级管理的全过程,全方位的体现在幼儿园管理当中,包括环境创设、教学活动、日常生活等;实践证明:幼儿园班级管理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主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参与性原则、高效性原则以及保教结合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的含义

幼儿是学习和游戏的主体,教师是幼儿园班级管理的主体。 主体性原则是指教师作为幼儿园班级管理的主体具有的自主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同时又充分尊重幼儿作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 幼儿园班级管理的主体性原则主要蕴含了两方面的含义:第一,教师作为管理者具有自主性、创造性和主动性;第二,幼儿作为学习者具有主体地位。教师是幼儿园班级管理的主体,要全身心的投入幼儿园班级管理当中,从本班实际出发,有针对性提出管理策略和方案,创造性的进行幼儿园班级管理,提高班级管理的成效,最终促进作为学习和游戏主体的幼儿得到全面发展。 案例:电影《看起来很美》,不做具体介绍 分析: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其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过分集中的强调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和忽略了幼儿作为学习者的自主权和主体地位,只是对主体性原则的片面理解和运用。 (二)在贯穿运用主体性原则时应注意的问题 在贯穿运用主体性原则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发挥教师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的主体性 要求幼儿教师不断地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的开拓班级管理的新举措,最大限度的反映幼儿的愿望和要求,从而调动幼儿学习的主管能动性。 2.作为班级管理者的教师应充分的了解并把握班级的各种管理要素 对班级各种要素把握,合理调配,并予以驾驭和协调,是对班级进行良好管理的必要前提;这些要素不仅包括了每一个体幼儿,也囊括了家长、环境设施等一切可以为教学和管理服务的资源。 3.教师还应正确地理解和处理与作为被管理者的幼儿之间的关系 我们都知道教师是班级管理中的管理主体,而幼儿是客体或者说管理的对象,所以我们在管理幼儿时即要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又要保证幼儿学习自主权,对这一点的控制和把握是十分重要的。 4.发挥幼儿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性 为了充分发挥幼儿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性,教师可以调动幼儿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强化幼儿的主人翁意识。幼儿在参与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可以强化自律意识,发展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值日生”“小老师”等形式就是老师

自主学习的思考

对我校语文自主性学习的思考 贺国惠 我校高一年级当前进行的教法与学法改革切中了我们教学两方面的弊端,对于大面积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有着深远意义。然而从目前情况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阻碍了改革的深入持久地进行,值得我们重视。一是思想不统一,年级组、备课组内部没有形成共识,有些教师甚至已经回到了老路上。二是概念不清楚,对于自主学习的特征、核心,自主学习与他主学习的区别等不太清楚。三是缺乏探索勇气和精神,对实施自主学习教学策略中遇到的问题持畏难态度,不愿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解决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9月20日有幸参加了高一语文备课组“自主学习”研讨会。高一语文老师对工作的认真态度、对学习的热爱程度让我钦佩。研讨会澄清了一些错误观念,如“何为自主”,基本上明确了下一步的做法。当然,这个研讨会也留下了更多的问题让大家思考。我觉得这很好,问题越辩只会越明。这里我想谈谈我对自主学习的浅陋认识,以抛砖引玉。 、、自主学习的内涵 要弄清自主学习的含义,我们可以先看看国内外的研究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自主学习包括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三个子过程。自我监控是指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观察、审视和评价;自我指导是指学生采取那些致使学习趋向学习结果的行为,包括制定目标计划、选择适当的学习策略、组织学习环境等;自我强化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结果对自己做出奖赏或惩罚,以维持或促进积极的学习。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自主学习实际上是认知监控的学习。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也就是说,自主学习要求个体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 美国现代认知心理学家齐默曼则认为,自主学习是针对学生的内在品质而言的,相对的是“被动学习”,学生在认知、动机、行为三方面都是一个积极参与者时,他们的学习就是自主的。 我国学者庞维国则将“自主学习”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

关于自主学习的反思

自主学习的反思 自主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从事和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自主学习是学生在学习的各个方面和整个过程中尽可能摆脱对教师和他人的依赖,由自己做出选择和控制,独立的开展学习活动。自主学习强调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为其自主发展和适应社会奠定基础自主学习需要探究与合作。虽然自主学习有诸多优点,但是在具体实施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 首先,自主学习不是自己学习。 自主学习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内在品质,让学生实质性的参与教学过程,是其首要特征。参与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表现形式,也是学生发展策略和学习品质的重要途径。然而,真正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却不是一件易事。有些教师误认为自主式学习,就是让学生自己学习,给学生以充分的自主权,就可以了,所以课堂上“大撒把”,盲目地追求“活”。课堂放开了,热热闹闹;学生活跃了,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还有许多是老师始料不及的问题。教师面对学生的争论无所适从,有的置之不理,有的不置可否,有的给予的评价一律都是“好”。从表面上,学生是动起来了,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但仔细观察,这些课只停留在形式上热热闹闹,没有真正激发学生的深层次思维。该点拨的没点拨,该讲清楚的没讲清楚,纪律难以控制,基础知识来不及解释,下堂铃便响了,不得不草草收场。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教学效果差。 由此可见,改革教学方法不能简单化,课堂教学改革不只是调动积极性、主动性,不能把课改简单地理解为就是让教师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学习。自主学习并不是一种无序、盲目行动,学生的知识储量、学习能力、生活阅历的局限,需要借助教师的引领、参与与调度。唱戏的是学生,搭建舞台、导演制作的应是教师。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既动得了,又动得好呢?一是教师必须精心组织,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的任务、目标和重点,使学生有的放矢地学习;二是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引导,恰当控制节奏,使学生在课堂上科学有序地进行学习;三是教师要选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四是要不断地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难,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探析现代性和主体性的内在关联的论文

探析现代性和主体性的内在关联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现代性启蒙主义主体性 论文摘要:作为一种哲学的思考和对自身命运的关注,我们有必要对现代性和主体性的内在关联进行探讨。启蒙的主体性是现代性的哲学奠基,现代性的核心观念和中心话题就是人的主体性的问题,对人的自由、意义、生命价值的追求成为现代性的根本价值追求。 现代性的哲学理解是在启蒙主义运动中进行的。广义的启蒙主义是指萌生于文艺复兴时代,在法国启蒙运动中酝酿成熟,到德国唯心论中达到登峰造极的一种文化思潮。现代性、现代化和现代主义都是启蒙的产物,现代社会的整个形象都是由启蒙塑造的。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现代性是由启蒙思想所表达出来的,现代性也是由启蒙思想所奠基的。 一、现代性的哲学奠基:启蒙的主体性 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者针对“神性”高扬起“人性”的历史旗帜,倡导人是“万物之灵”,呼唤人的理性和自主性;倡导人类能借理性的指导自由塑造自己的命运,塑造出一个自觉能动的、人性解放的主体性人格,塑造社会的秩序。这是以新的方式向哲学提出了人的主体性问题,这也是现代性的发端。在这里,神的主体性已被人的主体性所取代,上帝成为人的思想的构造物,人成为自然和上帝存在的基础。 真正打开神权缺口,以人义论代替神义论并开始确立人的主体性地位的哲学家是笛卡尔。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命题的提出,使“我思”或“思维我”成为形而上学的出发点并构成了“主体优位性”、“理性主体性”等核心概念(注:这些概念呈现于他的《沉思录》中)。“我思”从本质上说就是“理性”、“主体”,这里,“理性主体性”作为一种自我优先性的定位,它不仅是上帝和自然存在的基础,同时也是我的存在价值和意义的实现的基础。这种“我思”与外在客观世界的划界和人的优先性的“自我定位”,为人的主体性地位奠定了进一步的基础。“理性主体性”也就自然成为了现代性的核心和基础的概念,从而成为现代性形成和发展的哲学奠基。从这种意义上说,现代性追求的是一种能够真正确立主体地位的存在方式,这就是主体的人在生活中能自己决定自己的行动、自己实现自己的幸福。 康德哲学则使理性及主体性奠基现代性的工作得以完善。在哲学史上,康德第一个系统地论述了人的主体性和自由本质,以人为中心是康德哲学的根本原则。在《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中康德指出:“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要勇敢地运用你自己的理智是启蒙运动的口号。”福科称之为“现代性态度的纲领”。这里“勇敢地运用自己的理智”的启蒙口号,是一种自律精神,反映出人的觉醒,主体自我意识的确立,也就是福科所说的“现代性态度”或者说是一种现代精神气质,这种现代精神气质是以“理性”、“主体性”、“自由”为标志的。坚持主体的独立性,实现主体的自由,是康德哲学的“心石”,他对理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的高扬,是对启蒙思想从哲学高度上的总结。他所提出的“人为自然立法”、“人为自身立法”的两大理性主义原则以及“人是目的”的主体性原则正是现代性的根本原则和核心所在。 黑格尔更是把理性主体性抬到了至高的位置。康德的“人是目的”的主体性原则、费希特的“绝对主体”到谢林的作为“宇宙灵魂”的主体性,发展到黑格尔这变成了“绝对精神主体性”,“主体性”变成了“绝对精神”的同一词。在黑格尔看来,绝对精神主宰着历史,它是一种自己创造自己、自己表达自己和自己扬弃自己的绝对理性精神。因此,人也就毫无疑问地成为了世界的主宰,人的本质就是自我肯定自我、自我实现自我。并且人的精神的一切活动,目的只在于展现自己和意识到自己的自由。在这里,人的主体“自由精神”原则已经成为世界的普遍原则和理性规范,作为“无限主体”的人已经具备了人类主体或人类之“我”的种种特性。人从而具备了普遍意志、全观性和绝对的认知能力,成为主体与客体、人与他人、有限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北滩小学:杜积宏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一、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 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二、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

自主学习的好处与必要性

一、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学生的发展是被动的,发展目标,发展目的,发展方向,学生心中没有底。学生只是栓着绳索的羊,教师牵到哪,学生就跟到哪。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无法拧成一股劲,削弱了教育力量。“自主学习”是学生通过自学、探索、发现来获得科学知识的新型教学方式。它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导者,学生可以自主安排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目标,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是心中有数的。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有明确的目的、方向,在自觉状态下主动学习,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老师因为大的太多在有些事上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与同学的思想碰撞较大,有些老师则常常固执着自己的思想还常说“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我走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这些话会使学生产生较大反感,这样学生则会想“如果我出生的比你早那么你算个什么。你有吃盐。走桥这种癖好吧”,事实可以证明,只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备课,学生的课堂无论是ppt,讲课,感想等都是可以使课堂变得好的! 二、现在所提倡的新课程改革,其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课堂教学。能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培养儿童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情感的一堂课,不应该再是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过程,而应该是以学生为主,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互动的过程,提高自主学习、自主解答为主,这也是必要的,但不等于教师一讲到底,不等于学生被动一问一答地随教师“走教案”,而是要能在教师的宏观调控下,有微观自主权,有对外部信息的自主选择和对外部信息独立内部加工的可能性。在“运用观点”时,学生自主学习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但自主不等于自由放任,教师要精心设计,加强针对性和启发性,将学生中的突出表现及存在的问题、实际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指导学生实践的问题等等,设计成辨析题,或设计成主体参与型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讨论,自主选择最满意的答案。引导学生在理解道德观点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进行道德判断,评价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必要的行为训练。精彩的思想品德课往往是在这一环节上形成高潮的。只有这样,既有自主学习时间、学习机会,又有自主学习活动的高质量,才能使学生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才能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参与、学会选择,学会自主学习和发展三、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必须充分发扬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并通过勤于动手、乐于探究的多种形式的科学探究活动,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体验科学的过程和方法,主动地搜集和分析各种信息,善于与他们交流和合作,培养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学过程中组织好科学探究活动至关重要。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所以说,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尽管学生学习是需要感知的),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做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有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总之,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 四、这是一个老师尝试让同学们自主学习后的感想:每个学生的举止不一,说话、提问的风格不一,增加了课堂的新奇感。课堂上,学生对知识的好奇是一方面,而对课堂的其他因素的好奇、亲近感也能够促进学生的好奇和兴趣,进而喜欢上某学科的学习。从课堂上的笑声,从课堂上的小手林立,从被提问学生的人数,我看到了这样的教学,学生是欢迎和喜欢的。不管是形式,还是其他的什么。这样的课堂比我的“一言堂”来得实在而生动,在热闹中,在学生的表演中,不同的学生得到了比我上课带来的更多的东西。

孟子主体性教育思想探析4页word

孟子主体性教育思想探析 我国教育自近代以来一直在模仿西方,学习国外,可以说是一种舶来品,作为拥有悠久教育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优秀的教育文化传统中也包含着非常丰富、至今仍具重大价值的教育思想,本研究旨在探析孟子的主体性教育思想,以对现代教学有所启示。 一、孟子主张的师生关系体现的主体性教育思想 孟子授业的主要形式同孔子一样,主要通过师弟子之间的对话和问答来进行,但是孟子比孔子更强调尊师,重视“高致之教”,与孔子的“俯就之教”有区别。程颐谈道:“孔子教人常俯就,不俯就则门人不亲;孟子教人,常高致,不高致则门人不尊。”[1]孟子常常给学生制定一些高标准,让学生按照高标准提升自我,即所谓“高致之教”。如,孟子相信:“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2]又如,公都子问:同样是人,为什么有的人是“大人”,有的人是“小人”?孟子答:“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3],“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4]。虽然孟子强调“高致之教”,但是对于弟子的提问则几乎是有问必答,毫无保留,正所谓“往者不追,来者不拒”[5]。师弟子之间的问答作为授业的主要形式也是与主体性教育所倡导的基于对话的主体与主体间的交往关系有着一定的相似性的。 孟子的教育思想中以学论教的思想特点有清楚的体现。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6]。学问之道就是学习之道,就是教育之道。此外,孟子还认为:“教育者必须首先成为学习者,教育就是一种学习转化为另一种学习。之所以‘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孟子·离娄章

句上》),就是因为教育者未能注意使自己首先成为一名学习者。其次,教往往是一种学,教不过是促人学。‘私淑艾’是一种教,但实际上却是一种学;‘不屑之教诲’也是一种教,但这无非是借此刺激学习者去学、去思,所以教最终归结为学。”[7]孟子的以学论教正说明了文学的作用的重视,主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与主体性教育的理念不谋而合。孟子还认为教师自身首先应该成为一名学习者,本着谦虚的态度,本着与学生平等的地位才能教学,教学过程也是一种学习过程,由此可见,孟子的言词中也流露出教学相长的意味。因此,可以说孟子虽然重视尊师,但是主张师生平等,通过对话和问答的形式而实现主体与主体的交往的。 二、孟子关于教学的论述体现的主体性教育思想 孟子是“性善论”的代表,他认为教育就是扩充善性、扩充善端的过程。孟子扩充人所固有的善性的思想,蕴含着他对教学过程的要求,即教学活动要体现理性特点,遵循和发展人的内在能力,强调学习中个体认识的自觉。重视学生个体认识的自觉性,这正体现了主体性教育的内涵。 1.“深造自得”——自求自得。“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8]。只有深入学习和钻研,有自己的见解和收获,才能形成稳固而深刻的智慧。形成自己的见解和智慧,遇事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因此,孟子主张学生在学习中自己动手、独立思考,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只有如此才能形成自己的见解,牢固地习得知识。独立自主的、深入的思考对于学习是必需的,也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所不可或缺的,“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意义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的意义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意义 棋盘中学 张璐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意义 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教育理念被提出,如:“兴趣教学法”,“诱导、启发式教学法”,“研究性教学”等等,归根结底,都是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发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可见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是教育教学的关键。先谈谈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从学生的需要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其必要性。青少年的特点是有很大的可塑性,而初中生已经进入青春期身体发育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自主意识不断增,依靠自己学习,摆脱束缚,表现自我的意识也越发明显。如果将这一特点加以肯定保护和正确引导,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 果 当前,时代在进步,可“老师教,学生学,老师考,学生背,老师满堂灌”的现状仍旧存在,在这样低效率下,课业负担越来越重,学生厌学情绪越发严重,既影响学生身心发展,同时抑制学生的个性发展。相反,如果我们能更相信学生些,或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面对新的要求,新的问题,自己带着疑惑去看书学习,

得到的结果也更有说服力,印象更为深刻。掌握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发展其自主学习能力。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适应未来社会的需 求 从社会的需求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其重要性。当今社会最缺少的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人和具有一技之长的人,也就是社会真正需要的社会人,而不是书呆子,并且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克服困难的坚韧性。即在顺境中能够排除各种干扰,坚持学习,持之以恒,在逆境中不怕苦,不低头,勇闯难关。这样的自主学习的过程,也是锻炼学生意志的过程。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不断研究,不断完善。同时,作为教师,我们更应积极探索进取,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养成学生们的终身学习能力。

如何进行自主学习评价

如何进行自主学习评价 (一)了解自主学习评价原则 自主学习的评价不仅重视学习者对知识、技能的把握,而且要帮助他们了解自己,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发现并发挥他们多方面的潜力,提高学习者得知识应用能力及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和相互协调合作的精神。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评价目标开放性原则 传统的教学评价更多的关注于具有统一标准的学习结果而非学习过程本身,这种评价往往忽略了学习者的背景差异以及学习者的个体特征,而自主学习的评价不仅仅关注学习者学到了什么,即学习结果,更加注重了解学习者是如何进行学习的,学习者如何确立学习目标并选择相应的学习容以及学习策略,如何组织协调这些学习材料进而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又是如何监督调控整个学习过程来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的。对自主学习的评价更倾向于一个动态的过程。 2.评价主体多元化原则 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中,学习通过教师的评价来了解自己学习的效果,教师是评价的主体和权威,学习者在评价的过程中处于被动的状态。而在自主学习评价的主客体关系上,特别强调各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包括教师对学习者的评价、学习的者自我评价以及学习者之间的相互评价。教师与学习者在评价的过程中是合作的关系,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习者进行自评。学习者是自主学习过程及评价过程的主体,要在整个过程中能够逐渐进行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养成对学习的责任感和对

学习过程的计划、组织、协调能力,并将评价标准逐渐化为自主学习的努力的方向,从而发挥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体性。 3.评价过程持续性原则 对自主学习的评价不仅是对学习结果的评价,更是对整个自主学习过程的评价,因而,自主学习评价也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过程,具体包括在自主学习开始之前进行的诊断性评价,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进行的形成性评价和自主学习结束之后进行的终结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在自主学习之前进行,是对学习者的认知特点、认知水平以及学习技能等因素的综合考察,用于确定学习者的学习起点,并且使学习者以此为根据选择适合自己学习水平的学习资源,并且确定适当的学习进度、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 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的目的在于了解学习者的学习进度以及其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便调整和改进自主学习的策略,激励学习者的自主学习。 总结性评价:是在自主学习活动完成之后进行的评价活动,其目的在于检查学习者是否通过自主学习达到了既定的学习目标。 4.评价的时空开放性原则 传统的教学评价的场所主要局限在教室,并且多为总结性评价,而自主学习评价则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采用课堂与课外相结合、传统测试与网络自主测评相结合、阶段性评价和日常学习考察相统一的方法,使自主学习评价表现为一个持续的、动态的过程。 5.评价容情景化原则

探析译者主体性的影响因素

探析译者主体性的影响因素 论文关键字:译者主体性文学翻译影响因素 论文摘要:译者主体性是文学翻译中的客观存在,我国翻译理论界对译者主体性的关注始于20世纪30年代中的创造性讨论,80年代以来,中外翻译理论界对文学翻译的译者主体性的探讨表现出强烈的理论自觉性。在研究文学翻译的译者主体性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影响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因素。 一、引言 长期以来,以原文和语言转换为中心的传统翻译观,使译者的形象处于一种被忽视、被压制的状态之中。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文化学和翻译学思潮的兴起和繁荣,最终导致了翻译文化的转向。开拓了翻译研究的新空间,还将翻译主体的研究提上了译学研究的重要日程,译者的文化身份及其主体性也随之成为这一时期的研究重点。由此形成了翻译研究的译者中心论范式。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文化翻译学派将翻译视为一种通过译者独特的创造性实现的一种艺术再造、审美交际、文化交流的过程,是译者对文本的操纵过程。 讨论文学翻译的主体性,首先应该弄清楚译者主体性的内涵,根据查明建先生观点:“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在此主要探讨的是文学翻译的译者主体性,在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译者会对原文本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改写”。主体性的发

挥有自助性、目的性和创造性的特点,是译者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和表达能力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综合体现。不承认译者主体性的存在是错误的,但是盲目夸大译者主体性的作用,更是不应该的。 二、译者主体性的影响因素 译者作为翻译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译者的翻译活动并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其主体性是客观存在的,同时也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 第一,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体现在译者对翻译文本的选择以及译者所处的特定的社会环境。 首先,意识形态对译者翻译活动的影响。译者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其翻译活动必然受到当时社会主流的审美价值和社会思潮的影响。例如在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中国的主流思想和欧美国家的相差甚大,当时苏俄文学在中国的文学翻译中处于中心地位,当时的译者就是在这样的意识形态的指导下,翻译了大量的苏俄文学作品,比如高尔基的《人生三部曲》、奥斯特勒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作品。 其次,译者的审美偏好对翻译活动的影响。林语堂先生认为:翻译是一门艺术。而作为“艺术家”的译者,他(她)的艺术表现能力必然受到自己的审美偏好的影响。傅雷曾说过“拿个文学的类别来说,要认清自己的所短所长,不善于说理的人,不必勉强译理论书,不会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意义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意义 棋盘中学 张璐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意义 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教育理念被提出,如:“兴趣教学法”,“诱导、启发式教学法”,“研究性教学”等等,归根结底,都是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发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可见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是教育教学的关键。先谈谈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从学生的需要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其必要性。青少年的特点是有很大的可塑性,而初中生已经进入青春期身体发育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自主意识不断增,依靠自己学习,摆脱束缚,表现自我的意识也越发明显。如果将这一特点加以肯定保护和正确引导,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当前,时代在进步,可“老师教,学生学,老师考,学生背,老师满堂灌”的现状仍旧存在,在这样低效率下,课业负担越来越重,学生厌学情绪越发严重,既影响学生身心发展,同时抑制学生的个性发展。相反,如果我们能更相信学生些,或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面对新的要求,新的问题,自己带着疑惑去看书学习,得到的结果也更有说服力,印象更为深刻。掌握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发展其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从社会的需求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其重要性。当今社会最缺少的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人和具有一技之长的人,也就是社会真正需要的社会人,而不是书呆子,并且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克服困难的坚韧性。即在顺境中能够排除各种干扰,坚持学习,持之以恒,在逆境中不怕苦,不低头,勇闯难关。这样的自主学习的过程,也是锻炼学生意志的过程。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不断研究,不断完善。同时,作为教师,我们更应积极探索进取,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养成学生们的终身学习能力。

教育学之八大教学原则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之八大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核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八大教学原则是考试中常见的知识点,有这样一类考查形式,即以俗语或名人名言进行考察,今天我们一起来总结下考试中常见的这些话。 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指既要传授给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既要对学生进行德育,培养道德品质。此原则体现了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相统一的教学规律。考点有:文以载道,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指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学会,学以致用的目的。体现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教学规律。考点有见之不若知之,之之不若行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学做合一;力行而近乎仁;古希腊智者派认为没有实践的理论和没有理论的实践都是没有意义的;乌申斯基说空洞的毫无根据的理论是一点用处没有的。理论不能脱离实际,思想不能离开事实。 直观性教学原则指教师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常考语句有:夸美纽斯——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是通过事物本身来进行教学;乌申斯基——儿童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荀子——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 启发性教学原则指教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提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的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的教学规律。常考语句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第斯多惠——一个好老师奉送真理,一个坏老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谈谈对“自主学习”的认识

谈谈对“自主学习”的认识 认知建构主义认为:自主学习是元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习是作为一种内在的需要;这样的学习,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较强,也具有一定的参与的能力。表现在课堂上,就是老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交流表达。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我们从一些课的研讨中发现,在具体的操作中仍存在一些误区,通过对这些活动的反思与改进,使我们对自主学习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一、自主学习≠自学+质疑 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中,为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老师逐一出示例题1后,让学生自己填写在书上,然后汇报,有什么疑问?学生提出:“为什么用a?a表示什么?a代表几?”之类的书上问题,老师重点让学生讨论回答a代表几?结果学生说不出来,老师再进行引导,这里省略号表示什么?学生说表示摆了很多,师:“接下去说,能说得完吗?那a表示什么?”经过老师的这一提示,学生说:“a

代表4以上的数。”“表示大干5小于14的数”。老师再次引导学生这里a也包括刚才一开始摆的1个、2个、3个三角形的个数,只要是自然数就行。 [反思与改进] 研讨中我们发现,执教老师认为,要自主学习,就是让学生自学。通过研究,大家认识到这个材料不适合学生自学,用这样的方法是不能真正实现自主学习的。学生从具体的数到抽象的字母是认识上的飞跃,简单的自学就变成了用书本来告诉知识,学生不能实现有意义的接受知识,质疑就变成了简单的书本问题的重复。所以采取自学方式要选择适当的材料,学生要具有自王学习材料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避免简单接受学习方式的产生。 在此例中要使学生实现自主建构,有意义地接受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就要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具体的数无法表达全部的过程,让学生在自主表达中,产生新的表示方法的冲动,感受到用字母表示数的需要。经过研究我们作了如下改进。老师通过动态出示小棒围成三角形画面,提问:照这样摆下去,情况是怎样的?在小组里说一说。学生说了一会不说了,老师间:“你们怎么不说了?”学生说:“说不完”。

形成性评价在大学英语自主学习中的构建

形成性评价在大学英语自主学习中的构建 自主学习是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主体负责的一种素质和能力,形成性评价则是教学过程中提倡的一种多方位全过程的评价手段。分析了现有模糊评价模式的弊端,通过对中文081班32人2年期末考试成绩的分析研究,根据个体差异提出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必要性,进而提出与之适应的因材施评(自主学习中形成性评价)的构想。 标签:自主学习;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因材施教;因材施评 引言 大学生已经有了最少六年的英语学习经历,由于地域,家庭背景,学校环境和认知能力等的差异,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而且普遍偏低。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评估模式不能适应不同学生个体学习的需求,以致英语学习耗时低效,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自主学习在教学中的应用,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弹性需求,使倡导了多年的因材施教落到实处。形成性评价结束了终结性评价一统天下的局面,是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监控学生学习过程的模式,本文尝试从自主学习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到因材施评的评价模式的构想。 一、相关理论依据 自主学习能力(autonomy)一词最早由Holec,H在1981提出,指的是自己对学习负责的能力[1]。Dickinson(1995)认为,自主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态度,又是一种独立学习的能力”。他解释说,态度就是一种对自己的学习做出决策的责任;能力就是对学习过程的决策和反思[2]。近年来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自主学习能力是一种自觉的、制定适合个性化的学习计划,采用相应的策略达到预期目标的一种过程性能力。 形成性评价是由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哲学家M.Scriven1967年在《The Methodology of Evaluation》一书中提出来的。形成性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是将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过程性的监控与评价,并用于调整教学方法、措施和内容以满足学生的需求进而来提高教学质量[3]。将形成性评价用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是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下的因材施评的先进的评价模式。 二、目前使用的评价模式效果的分析 1.现有评价模式的弊端 我们目前使用的评价方式是介于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之间的一种模糊状态模式为:平时成绩(30%)+期末试卷成绩(70%)。其中平时成绩=考勤成绩(30%)+课堂表现(30%)+作业(40%)。课堂表现主要指学生上课的参与程度,由于对课堂表现的评定没有统一的标准,最后要求将定性评价定量化,教

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夏文文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适应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形势,适应职业转换和知识更新频率加快的要求,一个人仅仅靠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已远远不够,每个人都必须终身学习,终身学习能力成为一个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未来发展中,我们的学习是否具备的基本素质。在未来发展中,我们的学习是否具有竞争力,是否具有巨大潜力,是否具有在信息时代年轻车熟地驾驭知识的本领,从根本上讲,都取决与学生是否具备有终身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会学习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社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所讲的:“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么学习的人”而终身学习一般不在学校里进行,也没有教师的陪伴在身边,全靠一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可见,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21世纪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能力。 同时作为教育者,我们更清醒地知道在当今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任何教育都不可能将所有人类知识传授给学习者,教育的任务必然要由学生学到的知识转成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学习的本质。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是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谈及鑫一轮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时,首要的一条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一目标使改变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学习成了这这场改革的亮点。 传统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忽视发现和探索,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了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死记硬背书本知识,学生学习成了被动的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得思维和智慧,摧残人得自主学习兴趣和热情。他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是把学生建立在人得客观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导致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不断地被销蚀,严重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影响到了新生一代的健康成长,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基于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交流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的,被动的学习状态,提倡以弘扬人得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因此,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成为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 目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新教材的广泛使用,我们感受到了课程改革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了条件和操作平台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成为了课程 改革对教学提出的条件。在新教材中,有很多部分是要求学生自己去探究,去收集整理分析资料,自主的去获取新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等,这学都要学生有较高的自主学习能力。那么,怎么使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成为教学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首先,自主学习提高了学生在晓学习的质量,经过检验,高成绩的学生也是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因为自主学习能够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深度理解,符合深度学习的特征。 其次,自主学习能力是创新人才必备的基本功。据我国学者调成研究,在1992年中国大学生实用科技发明大奖赛中获奖的学生的学习活动都具有很强的独立性、自立性、自律性表明学生的创造性和他们自作学习时密切相关的,也正如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的论述一样“一切创作发明,都不是靠别人教会的,而是靠自己想,自己做,不断取得进步”。 再次,自主学习能力是个体终身发展的需要。自主学习是个体走出学校后采取的主要学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