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冷战以来苏联_俄罗斯_与委内瑞拉关系的演进

冷战以来苏联_俄罗斯_与委内瑞拉关系的演进

冷战以来苏联_俄罗斯_与委内瑞拉关系的演进
冷战以来苏联_俄罗斯_与委内瑞拉关系的演进

冷战后美国对外历次对外战争

冷战后美国对外历次对外战争: 1947-l949年,建立美国、希腊海防空军联合作战司令部,镇压希腊人民革命;1950年3月,出兵南朝鲜(同年6月27日,美军正式入侵朝鲜,麦克阿瑟9月15日率部从仁川登陆); 1954-l955年,出动5艘航空母舰入侵我国大陈岛; 1957年,出动海军陆战队人侵印度尼西亚; 1958年,出动海军陆战队,进遏委内瑞拉; 1958年,再次出动海军陆战队,入侵印度尼西亚; 1958年,出动海军陆战队14000人,占领黎巴嫩首都贝鲁特; 1959-1960年,在古巴沿海部署海军防战队,反对古巴人民革命; 1961年,派出海军和喷气式战斗机,在多米尼加近海巡逻,威胁人民起义;1961年,派出雇佣军在吉隆滩登陆,入侵古巴; 1961─1973年,侵越战争; 1965一1966年,出动20000名军队入侵多米尼加共和国; 1970年,出动1500名海军陆战队,进逼黎巴嫩。 1989年12月20日,向巴拿马发动突然袭击,并予以占领。美军将巴拿马政府首脑、国防军司令诺列加将军抓到美国,交美国法院审讯、判刑,投入监狱。1990年8月一l991年2月,布什总统以“沙漠盾牌”、“沙漠风暴”为代号,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海湾战争。 1998年8月20日,克林顿总统下令对阿富汗和苏丹实行空袭。从1999年3 月24日起对南联盟实行了历时79天的狂轰滥炸。 1999年,悍然空袭南联盟(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 2001年,借口911事件,武装入侵主权国家阿富汗。 2003年3月21日,武装入侵主权国家伊拉克。 2006年,美国介入埃塞尔比亚---索马里战争。 1945-2008年63年时间,美国共参加了全球30场战争。 不及持续时间,平均每2.1年卷入或发动一场战争。

评析冷战时期美国苏联和东欧国家三角关系

评析冷战时期美国、苏联和东欧国家三角关系 许加梅 【内容提要】冷战年代,在对抗中寻求缓和是美苏关系的主题,而控制与合作则是苏联与东欧关系的主要内容。这就决定了美国与东欧的关系是边缘性的,在狭窄的外交空间中寻求各自的政治和经济利益。美国的政治目标和东欧的经济目标使得双方关系更加不对称,使得美国与东欧国家关系不能获得重大的突破。 【关键词】美国苏联东欧国家冷战 【作者简介】许加梅,1973年生,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讲师、博士。(广州510630) 近代社会以来,国际关系的运行一直以国家利益为主要驱动力,国际政治也主要以强权政治为特征。虽然冷战被赋予了强烈的意识形态因素,但是上述的基本原则依然是推动冷战时期国际政治运转的基本动力。战后的国际社会已经摆脱了业已存在了几千年的领土兼并与财富掠夺的血腥状态,主权国家之间的关系主要以实力竞争为显著特征,扩展力量与影响成为每一个国家对外关系的主要目的。美国国务院的一位苏联问题专家曾评论说:“我认为从根本上看,苏联人仍然是想要得到同样的基本东西,即扩展其力量与影响。但是他们在改变得到这些东西的方法。”[1]在以美国与苏联相对抗为特色的冷战时代,美国、苏联以及东欧各国家都在自己的标准下寻求扩展自己的实力和影响力,并在现实的国际背景下追求从这一首要目标演绎出的各种现实利益,在美、苏、东欧多向度的复杂关系中表现出各具特色的政策向背。

一苏联和东欧的“唇齿”关系 战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建立起了密切的关系。尽管苏联号召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建立一种真正平等的国家关系,但是由于苏联在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中占有绝对优势,因此所谓的“真正平等”在以强权政治为特征的现代国际政治体系中,不过是一种理想和苏联外交的舆论宣传。苏联对东欧国家的政策依然以自身现实的国家利益为准则。 关于东欧对苏联的重要意义,学术界有众多的观点,而且论述得也比较充分。美国学者林肯·戈登的分析比较全面。他认为:(1)东欧作为防御的缓冲区是重要的军事考虑。(2)东欧也被看作潜在的进攻战略跳板。苏联出于意识形态原因,将这个地区看作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锋和第一成果,是世界其他地区效仿的榜样。(3)苏联也将东欧看作是在世界政治舞台上提供政治和外交支持的一个国际上国家集团的核心。(4)莫斯科进一步将东欧视为政治和意识形态合法化的源泉,认为和前面提到的第一点利益紧密相连。(5)最后东欧一度被看作经济财富的来源[2]。 在冷战的气氛下,东欧不仅是苏联维护欧洲均势,与美国“平分天下”的成功标志,不仅对苏联维护安全与利益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还对苏联人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东欧共产党国家实际上是苏联‘另一个自我的缩影’,苏联领导人只有看到东欧适当地反映苏联的影响,他们才会感到满意。”[3]在匈牙利事件后,尼赫鲁问及苏联出兵匈牙利问题,苏联方面的有关回答是:“如果没有对匈牙利的干涉,如果帝国主义势力得逞,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对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施加压力,这无疑会打破欧洲均势,那将直接威胁和平。” [4]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1课 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教案

第21课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和掌握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冷战”结束后,世界并不太平,美国继续推行霸权主义,利用“北约”,随意干涉他国事务,威胁着世界安全。 过程与方法: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青少年应为维护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认识到地区冲突、民族矛盾等成为威胁当今世界安全的因素,霸权主义利用并介入矛盾,加剧了世界的不安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史实和时事,分析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美国、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或国家联盟实力对比的变化;运用政治和经济的辩证联系的观点,分析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发展的根源。 【教学重点】 对霸权主义与地区冲突的认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努力。 【教学难点】 理解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原因。 一、新课导入 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的世界格局虽然尚未形成,但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世界格局出现了什么样的新特点?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各国为建立新的国际秩序作出了哪些努力? 二、课堂活动 目标导学一:霸权主义与地区冲突 1.引导学生回顾:两极格局是如何形成和结束的。教师补充说明:世界格局指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而一种世界格局的形成,是世界上各种力量经过不断的消长变化和重新分化组合,从量变逐渐发展到质变,构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均势的结果。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两极中的一极消失,两极格局终结。教师过渡:两极格局终结后的世界形势是怎样的呢?学生阅读回答:冷战的结束使世界形势发展的总趋势走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但仍然存在着很多矛盾冲突。教师提问:当前威胁着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学生:地区冲突、领土争端、民族矛盾、宗教纷争、恐怖主义、高科技军备竞赛、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等。 2.学生阅读美军轰炸“南联盟”和占领伊拉克的资料,提问:美军轰炸“南联盟”和占领伊拉克等军事行动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怎样的恶劣影响?学生思考回答:美国为首的北约违背了联合国的基本准则,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作用受到严重挑战。 目标导学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教师讲解:在“冷战”结束后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它拥有当今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综合国力,在国际格局中的确占据着优势地位,企图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和科技力量,建立一个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世界”。但是,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一些具备较强综合实力的国家或国家联

冷战时期美苏关系的启示

冷战时期美苏关系的启示 摘要:冷战时期,美苏尽管急剧和激烈对抗,但在多次对抗如第一次柏林危机、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中,双方均未发生人们所担心的直接的、正面的热战。古巴导弹危机之后,美苏将争夺焦点转向第三世界,不再触及对方的势力范围,采取的方式也未曾再达到如上述三次危机中那样的激烈和正面直接交锋。从而,使世界在40多年中艰难地维持了持久和平。笔者以为,这正是由于双方在谋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存在有一个最低的界限,即不发生热战。而这条底线,正是由于双方在交往过程中始终在最后时刻坚持了审慎原则。审慎原则是美苏尽管两极对抗,却始终未发生热战的一个重要原因。作为启示,美苏交往中的审慎原则也应该成为任何大国之间尤其是未来中美相处的重要原则。 关键词:冷战危机美苏审慎原则 在社会学中,理性原则是指行为体通常倾向于在诸多方案中选择最优的目标或手段的行为选择方式。在经济学中,则强调理性是“经济人”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的方式,即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家所假定的,市场选择始终遵循着以偏好最大化为目标的明智计算。在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尤其是现实主义理论中,国家通常被假定为是理性的,在无政府状态下,

作为理性行为体的国家,为了自保,通常总是致力于攫取一定的权力。经典现实主义和进攻性现实主义者认为,理性的国家总是要无限制地追求以权力为界定的利益;新现实主义者则认为,国家通常以安全为最终目标,因而并不总是无限制地追求权力,而只是追求达到保障其安全的权力为满足。总之,理性的国家在决策时,通常总是以预期收益最大化为目标,即最大化实现国家利益为目标。冷战时期,美苏两国的行为模式基本体现了此种特征,他们在各个时期总是趋向于最大化地攫取权力,削弱对方,在全球各个层面展开争夺和对抗,并使人类长期面临着沦入第三次世界大战灾难的危险。双方几乎利用了除直接热战之外的一切手段进行对抗和争夺。然而,值得思考的是,虽然美苏在诸多时刻走向“战争边缘”,但世界总体上还是保持了40多年的“持久和平”(long peace)。这当作何解释呢?笔者以为,这是由于美苏在冷战时期追求收益最大化的理性原则的同时,奉行了另外一种原则即适度、规避风险的理性和克制的原则即审慎原则的结果。 在国际关系理论界,现实主义通常遭人诟病,它被指责只强调权力政治,而缺乏道德关注。但国内有学者在考察了诸多现实主义者的著述后,发现,从古至今的现实主义者大多都有对“审慎”这一政治价值和道德原则的关注,只是长久以来它被人们忽略了。通过对西方自古希腊罗马时代至今的诸多思想家和理论家审慎原则的发掘和解析、总结,作者概括出了审

冷战后美国外交补充内容

第七讲冷战结束后的美国外交(补充) 主要内容: 一、冷战后世界的冲击 二、冷战后美国外交思想大辩论 三、冷战后美国外交思想的主要流派和观点 四、冷战后美国对外政策议程的变化 五、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调整 六、克林顿政府的对外战略 七、小布什政府对外政策及其调整 一、冷战后世界的冲击 (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速发展。 (二)世界大战危险减少,然而局部冲突不断,核扩散和武器技术扩散日益严重。 (三)国家间力量平衡和国际关系结构出现重大变化。 (四)在全球化趋势加强的同时,各国将主要注意力转向国内。 (五)各个国家和民族都面临价值观的重建。 (六)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创造了信息时代,给世界政治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 对美国有利的主要因素是: 全球经济、安全和社会发展中的许多新问题、新趋势,使全球协调机制或全球治理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核心问题,而美国作为冷战后唯一超级大国,在塑造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占据着一定的有利地位; 其他大国中不再有对美国构成直接军事威胁的对手; 近期内发生核大战的危险可以基本排除; 俄罗斯和前苏联东欧集团中的其他国家在政治上大体认同西方式的民主模式,在经济上引进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机制; 拉丁美洲和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南非、菲律宾)国内政治进程和外交方针同美国的利益并行不悖; 社会主义在全世界进入20世纪以来的最低潮;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美国主导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国际经济秩序和规范仍然稳固,在理论和实践上没有遇到根本障碍; 信息时代传播媒介的高度发达,国家主权的相对削弱,非政府组织的兴起,为资本主义生活方式和美国文化价值观向其他地区的影响和渗透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对美国不利的国际环境因素主要是: 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内部的政治向心力减弱,政府普遍面临信任危机,社会问题严重; 它们之间的联盟凝聚力下降,经济矛盾突出; 地区动乱增多,民族主义崛起,增加了大规模毁灭性武器扩散的危险,造成国际恐怖活动加剧,以及大批难民和移民浪潮; 伊斯兰主义的复兴形成对西方民主模式和文明价值观的强有力抵制; 随着东亚经济的迅速发展,东亚各国弘扬本民族文明价值观的呼声相互配合,向西方的人权观和以个人为中心的自由观提出挑战; 全球经济中的区域集团化和各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增强,与美国倡导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原则相悖; 生态环境恶化和其他全球性问题加剧,直接影响美国国内社会发展、稳定和平衡。

浅谈二战及冷战期间美国对苏联的战术

浅谈二战及冷战期间美国对苏联的战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冷战期间,美国对苏联总的采取了遏制的长期战略,但是,历任美国领导人及国内政坛有影响力的人物的轮换,都带来了对苏战术的不同。 富兰克林·罗斯福早年就提出要把门罗主义从美国单方面的宣言变成一项与南美诸共和国采取一致行动的相互协议;上台后,他改变了美国一直无视苏联存在的态度,承认了苏联政府。罗斯福时期,美国奉行着与其他国家合作来维持某种形式的集体安全制度的政策。在战术上来说,美国试图利用自己的竞争对手在战争中相互削弱的机会,通过最后参战来夺得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此外,罗斯福希望通过联合国来控制世界政治,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来构筑战后世界经济秩序,实现美国称霸全球的战略。就这个时期的美苏关系来说,由于罗斯福认为美苏在反法西斯中建立了一定的盟友关系,而且苏联在战争中损失惨重,即使想把经济恢复到战前水平也离不开美国的援助,因此他认为虽然限制苏联扩张将成为美国日后的头号任务,但限制的办法不是对抗,美国应当谋求与苏联合作,使苏联成为“守法国家”,服从和维护美国所拟定的国际秩序,即建立一个美国主宰下的美苏合作体制。 杜鲁门继任美国总统之后,随着二战结束,轴心国国家相继投降,美国在全世界建立了几百个军事基地,又独占原子弹这种恐怖的外交力量,而且美苏合作基础破裂,世界两强格局形成,杜鲁门转而对苏联采取强硬政策,最终导致了遏制苏联的冷战政策出台。杜鲁门试图

建立各种政治军事集团来抵制苏联,实施“以拉美为后院,以太平洋为内湖,以大西洋为内海,以欧洲为重点”的战略,从而达到称霸全球的进攻型扩张战略。此后的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朝鲜战争和《太平洋安全保障》都是杜鲁门意图的具体化。总的来说,杜鲁门时期是美国海陆空大规模发展时期,是美国世界霸主心态膨胀的时期。对苏联的敌视和对实力政策的推崇,都直接导致了杜鲁门时期美国的扩张性强硬政策。 1953年,斯大林逝世,美国总统换届,美苏关系迎来了至关重要的一年。艾森豪威尔基本上继续了杜鲁门的“冷战”政策,但是也有一些重要变化。或许是由于军人出身的强硬,艾森豪威尔认为遏制是防御性的和徒劳的,应该以积极大胆的政策取而代之。就美国的战术上来说,艾森豪威尔主张削减地面和海上的常规武装,把军事力量都集中在美国的周边地区,把主要打击力量放在核武器上,实行一种以核武器为威慑力量、对别国进行核威慑和核讹诈的“大规模战略报复政策”,把战略核武器作为实现美国外交的重要工具,并且在苏联周围形成一个新月弧的包围圈以取得战略上的有力位置。50年代中期,美国国力有所衰落,艾森豪威尔开始把苏联放到与美国的同等地位,主张改变以往军事对抗的形式,对苏联和东欧进行渗透,促其“和平演变”。1959年的戴维营会议成为美苏由对抗走向解冻的先兆,但是其后的U-2飞机事件、柏林墙事件和古巴导弹危机使得美苏关系又一度紧张。 从罗斯福到艾森豪威尔,美苏历史经历了三个鲜明的历史阶段,

冷战时期的美国军事战略

冷战时期的美国军事战略 大纲 一、战略的不同层次及不同内容 二、冷战时期美国军事战略的演变 1.杜鲁门政府时期的“遏制战略” 2.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的“大规模报复战略” 3.肯尼迪、约翰逊政府时期的“灵活反应战略” 4.尼克松、福特、卡特政府时期的“现实威慑战略” 5.里根政府时期的“新灵活反应战略” 三、冷战时期美国主要的军事行动与战争危机 1.朝鲜战争 2.越南战争 3.古巴导弹危机 4.营救伊朗人质事件 5.空袭利比亚 6.入侵巴拿马 7.海湾战争 知识点汇总 概念 C01:国家安全战略,指在平时和战时维护、建设、发展、使用和显示国家政治、经济、心理和军事手段,最大限度地维护和推进国家的战略利益和战略目标的科学和艺术 C02:国防战略主要是军事力量的建设 C03:军事战略,指运用一国武装力量,通过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来达到国家目标的艺术与科学 原理和观点 K01:冷战时期,美国根据国家安全战略和所面临的安全环境,约八年调整一次军事战略,在大约四十年期间,美国共五次制定和调整军事战略,两次从事

力量均势,最终以军备竞赛拖垮了苏联 K02:冷战时期,美国主要的军事行动与战争危机包括:1950年至1953年的朝鲜战争、1961年至1973年的越南战争、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1980年营救在伊朗的人质、1986年空袭利比亚、1989年至1990年入侵巴拿马以及1991年的海湾战争 正文 一、战略的不同层次及不同内容 战略有三个层次。最高层次的战略是国家安全战略,谋求不战而胜。国家安全战略的定义是,在平时和战时维护、建设、发展、使用和显示国家政治、经济、心理和军事手段,最大限度地维护和推进国家的战略利益和战略目标,这样一种科学和艺术称为国家安全战略;其次是国防战略,谋求先胜而后战,主要是军事力量的建设;军事战略是第三层次,谋求战胜对手,通过军事力量来达到某一目标。美国官方给军事战略所下的定义是:“运用一国武装力量,通过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来达到国家目标的艺术与科学。” 军事战略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安全战略,运用并受制于国防战略所能提供的资源。上述三个层次不能错乱颠倒,以军事战略凌驾于其他战略之上必然导致穷兵黩武而失败(如德国、日本),以国防战略作为最高层次也会造成军备竞赛而把国家拖垮(如前苏联)。使用军事力量的得失,不仅要以胜负来衡量,主要是看其是否增进了而不是损害了国家的利益,即战后的状况要比战前更为有利。错误的军事战略和武力的错误运用,即便暂时获得了军事胜利,结果反而适得其反。 美国所处的地理位置游离于欧亚大陆这一世界政治经济重心之外,美国最大的安全忧虑,是欧亚大陆被反美的军事集团所控制。冷战时期,因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基本控制了欧亚大陆核心地带,使美国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冷战时期美国军事战略的制定与调整,均以对抗苏联为其核心内容。 二、冷战时期美国军事战略的演变 冷战时期的美国军事战略,根据国家安全战略和所面临的安全环境,大约八年调整一次。在大约四十年期间,美国共五次制定和调整军事战略,两次从事大

苏联应对美国冷战政策的措施

考点:苏联应对美国冷战政策的措施 建立“经互会”:1949年1月,苏联同5个东欧国家建立了“经济合作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 建立“华约”组织:1955年5月,苏联和东欧国家缔结了《华沙条约》,据此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 北约、华约组织的建立,形成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对峙,形成了二战后的两极格局。 例题1为了应对美国建立的军事组织“北约”,赫鲁晓夫采取的针对性措施是() A.组成三国联盟 B.组成三国协约 C.成立华约组织 D.加入欧洲联盟 答案:C 解析:冷战中,为了应对美国建立的“北约”军事组织,苏联成立了华约组织,答案C。 例题2右边表格适合的题目应该是() A.冷战局面的形成 B.美苏争霸的历程 C.美苏两国的外交 D.两级格局的影响 答案:A 解析:表格的内容是美国、苏联在冷战中采取的相应的政策措施,答案A。 1. 苏联成立与“马歇尔计划”相对抗的组织是() A.欧共体 B.经互会 领域 政策措施 美国苏联 政治杜鲁门主义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济马歇尔计划经济互助委员会 军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华沙条约组织

C.东欧联盟 D.社会主义经济同盟 2.为了对付美国西方国家的“冷战”政策,苏联和东欧国家采取的重大举措有() ①组织“经互会”②组织“华约”③接受“马歇尔计划”④建立欧洲联盟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③④ 3.在美苏冷战中,1955年,苏联和东欧7个国家成立华沙条约组织。由此,形成的国家政治格局是()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B.两极格局 C.“一超多强” D.多极化趋势 4.俄罗斯总统普京曾说:“华约和苏联解体后,北约实际上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你认为普京此话的含义是() A.国与国之间应该友好合作 B.世界局势日益缓和 C.两极格局已经终结 D.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冷战时期美国对苏遏制政策研究解读

冷战时期美国对苏遏制政策研究 遏制思想作为二战结束后美国针对苏联,乃至整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对外政策贯穿于战后美国政府的各个时期,虽然每届政府对遏制思想的态度不同、理解方式不同、运用该思想的侧重点不同,但遏制思想都毫无疑问地影响了冷战时历届美国政府的外交政策,为美国最终赢得冷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遏制思想的产生 遏制思想是1946年由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代办乔治?凯南首先提出的,但从大的背景而言,遏制思想则是二战结束后初期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也是凯南自二十年代以来所形成的对苏认识之结晶。 从当时大的环境而言,随着法西斯德国和日本的相继投降,美国人在如何处理对苏关系上产生了分歧。副总统华莱士、国务卿贝尔纳斯等人认为战时同盟虽有芥蒂,但是仍旧可以继续,他们主张保持与苏联合作关系,对苏联提供必要的帮助,在国际问题上寻求苏联的合作,通过美苏协商重建战后国际的秩序。而以海军部长福莱斯特、总统军事顾问李海上将、副国务卿格鲁和美驻苏大使哈里曼等人则对苏联战后的意图与行为表示怀疑,认为寻求与苏联合作无异于与虎谋皮。他们主张以实力为后盾,以经济为筹码对苏联施压,遏制其扩张主义倾向,对其采取强硬态度,迫使其遵守战后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和规则。 在这种大的背景之下,美国决策层日益感到需要有对苏联问题熟悉的人进行系统的、理论的分析,并对美国的对苏战略做全面的规划。史密斯学院教授爱德华?威利特、国务院苏联问题专家查尔斯?波伦以及参谋长联席会议联合情报委员会等众多专家和机构对苏联的行为动机以及美国的对策做了相应的阐述,但都未能切中要害,因而他们的建议未能被决策层所采纳。就在此时,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乔治?凯南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成为战后初期美国对苏政策的起草者。 1946年2月,时为美国驻苏大使馆代办的凯南接到国务院的一封电报,要求其对苏联不愿意参加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行为动机进行分析。凯南便将自己的对苏认识和想法写成长达八千字的电报发回国内。该电文分析了战后苏联对世界的看法,解释了苏联行为的内在根源,指出了苏联对外政策的目标,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美国的对策。凯南在电文中指出,克里姆林宫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行为是俄国传统不安感的产物,而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则加强了这些倾向并为其提供了合法的辩护。电文还指出,克里姆林宫的目的在于增强其力量和威望,扩张其势力和影响,与此同时削弱西方世界的力量,并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促 使西方大国相互争斗。为此美国应放弃战时的与苏联结盟政策转而采取强硬政策。凯南在八千字电报中的主张与国内的强硬派不谋而合,得到了当权者的青睐,并因此进入了美外交决策层,成为“说话算数”的人。美国著名冷战史专家、耶鲁大学教授约翰?路易斯?盖迪斯对此评论道“很少有一封电报能象它那样深深影响了美国战后初期的外交政策。” 凯南之所以对苏联有如此深刻的认识,与其家庭出身和其本人的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凯南1904年2月16日出生于美国中西部的威斯康辛州的密尔沃基,其祖先为苏格兰-爱尔兰移民。他的父亲是家族中最早受过大学教育的成员之一,属于中产阶级阶层。用凯南的话说就是生活在一个“既不是剥削者也不是被剥削者”阶层之中。1921至1925年间凯南就读于东部名校普林斯顿大学,主攻近代欧洲外交史。虽然凯南在大学时的成绩平平,但他还是出人意料地于1925年通过了国务院的考试,成为了一名职业外交官。因其祖父老凯南的缘故,凯南选择了俄语和对苏研究,并因此长期在海外工作,接触了各种各样的人。他曾在里加、柏林等地工作并进行语言学习训练,使其俄语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在与白俄流亡者的交谈中,凯南逐渐了解了俄国的历史和文化,对俄国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33年,凯南应布里

冷战时期美苏对外政策

二、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演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为了维护既得利益,确立全球范围内的霸权地位,在不同时期,美国政府根据需要采取了不同的对外政策。从对外政策的内容和特点看,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1.美国全球战略的确立时期(战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 (1)“遏制战略”(1945—1952年)。这是杜鲁门政府推行的军事战略。战略的要点是,孤立打击和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制造冷战气氛,控制西欧向第三世界扩张,争夺世界霸权,建立全球包围社会主义国家的环型军事基地网。 (2)“解放战略”(1953—1960年)。这是艾森豪威尔1953年上台后推行的军事战略。“遏制战略”并没有收到好的效果,因此实施“解放战略”,主张把社会主义因素“从共产党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其主要内容是,通过“政治战”、“心理战”、“宣传战”和平演变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武装德国,加强北约,扩充军备对抗苏联,对“中间地带”推行扩张政策。 (3)“和平战略”(1961—1968年)。这是肯尼迪、约翰逊政府推行的军事战略,又称“灵活反应战略”。这一战略从称霸世界指导思想出发,以不同方式应付不同威胁,以和平为幌子,推备打各种战争,镇压世界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抵制中国与苏联的影响。 2.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时期(20世纪70年代) (1)“现实威慑”战略(1969—1974年)。这是尼克松政府推行的军事战略。战略的主要内容是,利用中苏矛盾,借助盟军力量,重点加强欧洲主战场美军的实力,重振争夺世界霸权的野心。 (2)“世界秩序战略”(1977—1980年)。这是卡特1977年出任总统提出的新战略。战略主要内容是:加强美、欧、日的合作,形成战略上的一致对苏,以“人权外交”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关系,树立美国的民主、人道的国际形象,借助中国的战略地位和力量抗衡苏联。 3.美国全球战略的发展(20世纪80、如年代)。里根上任之初,美国内外交困。在国内,经济发展疲软;在国际上,苏联的挑战,西欧、日本独立倾向的加强以及发展中国家反霸斗争的高涨,都对美国的战略地位构成威胁,也打乱了美国的战略部署。 (1)“新遏制战略” (1981—1987年)。这是里根政府推行重新确立美国地位的新战略。战略的主要内容是,大规模扩军备战,“重建美国军事力量”,对苏采取针锋相对的强硬政策,加紧与苏联在发展中国家的争夺,在战略重点放在欧洲基础上,加强同西方盟国的政治协商和一致抗苏的战略合作。 (2)“超越遏制战略” (1989—1991年)。这是布什上台后制定的具备和平演变特点的军事战略。它标志着美国战后对外战略的根本性转变。这一战略的要点是,要求苏联放弃对外扩张的勃列日涅夫主义,减少核力量和常规军事力量,同时加强同苏的联系,对苏提供援助,支持苏联的“政治多元化”、“自由市场经济改革”,迫使苏从东欧、阿富汗撤军。 一、美国的对外政策 二战结束时,美国明确地把全球扩张、称霸世界确定为国家对外政策的总体目标。这一目标的确立主要基于如下因素:在二战中迅速膨胀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奠定了美国对外干预的基础;流行于美国政界与舆论界的“恐赤症”有力地加强了美国的对外干涉欲;战后,把战时经济转向和平经济而导致的对国际市场及资源的现实需求刺激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意识。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对外政策的核心目标始终不变,但在不同的时期外交策略有所不同。 (一)冷战时期美国的对外政策 战后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扩大了社会主义阵营和苏联的国际影响,也打破了美国的称霸之梦。从杜鲁门总统开始,美国政府把反苏、遏苏与追求扩张、称霸结合起来,导致了美苏之间的长期冷战,直至苏联解体。冷战时期,杜鲁门、艾森豪威尔、肯尼迪、约翰逊、尼克松、卡特、里根、布什等人先后就任总统,他们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和美国的战略需要分别实行了既有连贯性又有针对性的对外战略,使美国的对外战略经历了四个阶段:进攻战略阶段(二战结束至20世纪60年代末)、战略防守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反击战略阶段(20世纪80年代)、和平攻势战略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其中具有重大影响的全球战略有: 1.遏制战略 杜鲁门(1945—1952)是战后美国的第一位总统。1947年6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国情咨文,声称为了美国的国家安全利益,美国应该承担“领导自由世界对极权主义政权进行一场全球性的圣战”。这篇讲话成为美国对苏联宣战的政治宣言。据此,美国推出了遏制战略。内容包括:实行马歇尔计划、通过“占领地区救济资金”和“经济复兴基金”援助西欧和扶持日本,稳定该地区的政局,扩大美国的影响;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缔结《日美安全条约》,重新武装分裂后的西德,建立了与苏联对峙的军事联盟;与东南亚各国签订一系列“集体防御协定”,实施援助希腊、土耳其的杜鲁门主义,包围中国,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实施“第四点计划”,在亚非拉地区支持亲美政权,在世界范围内打造“安全区”;在军事上主张在核垄断的基础上扩张军备,准备打“两个半战争”。杜鲁门政府的遏制战略标志着美国对外战略发生了质的变化,即由孤立主义转向全球主义 2.解放战略 艾森豪威尔(1953—1961)执政时期,基本上继承了杜鲁f的“冷战”和全球扩张战略,但也有一些变化。主要是:对苏政自方面,鉴于美苏相对实力的消长,承认苏联是超级大国之一,g出以政治战、心理战和宣传战为手段的“解放战略”取代以军月对抗为主的“遏制战略”,企图以和平手段“战胜共产主义”;军习战略方面,实行以核威慑为核心的“大规模报复战略”,鼓吹“占争边缘政策”;中间地带政策方面,在中东实行企图填补力量真空的“艾森豪威尔

第21课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第21课冷战后的世界格局学教案 课标要求:初步了解“冷战”后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追求。 一、选择题 1.“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俄罗斯走出低谷,‘东方巨龙’腾飞,不结盟运动组织不断壮大。”材料反映了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征是 ( ) A.多极化趋势加强 B.稳定的世界格局已定型 C.经济全球化趋势 D.军事政治集团不断涌现 2.1999年3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主权国家南联盟进行长时间的轰炸,这一事 实表明 ( ) A.冷战掩盖下的民族矛盾已成为当今世界最严重的问题 B.当今世界出现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C.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 3.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进入新旧交替时期,出现了“一超多强”的局面,其中“多强”是指 ( ) ①美国②欧盟③日本④俄罗斯⑤中国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 4. 在1970—1980年间,联合国安理会应其成员国要求召开了129次会议,其中有111次会议是不结盟国家提议召开的。在一国一个表决票的联合国大会,不结盟 运动国家所拥有的表决票超过总数的1/2,接近2/3多数,这对联合国大会各项决议的通过与否,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上述材料表明 ( ) A.不结盟运动成为重要的国际政治力量 B.美苏两极格局趋于瓦解 C.不结盟运动成为多极世界中的重要一极 D.不结盟运动的正式兴起

5.“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是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有很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美国是唯一的军事超级大国,但靠军事力量能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少。”对材料所述观点的理解,正确的是() A.冷战后美国一国主宰世界统治秩序 B.亚非拉国家已成为多极化的一极 C.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加强 D.世界多极化的格局已经完全形成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极格局崩溃后,世界仍不太平,10多年间,美国到处插手别国事务。1998年8月,美国对苏丹和阿富汗实施代号为“无所不至”的导弹袭击:在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情况下,1999年3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发动了科索沃战争;2003年3月,美国又发动了伊拉克战争……。 材料二冷战消失了……为具有更加多元化特点的社会开启了大门。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美国到处插手别国事务”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冷战消失”的标志是什么?“多元化特点的社会”反映了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3)对材料二中“多元化特点的社会”的形成造成威胁的因素是什么?试举一例说明。 (4)面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发展的趋势,你认为中国应该如何争取有利的国际地位?

冷战后的美国霸权文献综述

冷战后的美国霸权文献综述 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美国在世界上获得了全面优势地位,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十多年来,美国凭借其远远超过其他国家的经济政治和军事科技实力,利用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的机会,挟美国在世界高科 技领域的领先地位,大肆推行霸权主义政策,试图在两极格局解体之后建立单极格局,实现美国治下的和平。与冷战时期美国霸权主义相比,冷战后美国的霸权主义更具有欺骗性、侵略性和危险性。 一、冷战后美国霸权的膨胀 1、首先,美国在国际力量对比中的明显优势地位驱使美国向全球扩展其霸权 统治。战后国际系统中权力结构的变化,使美国相对权力地位提高,与其他大国之间的权力差距加大,美国称霸世界的欲望空前膨胀,急于谋求建立由它主宰的、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新秩序”。 2、其次,美国近年来“新经济”的强劲发展,为美国霸权膨胀奠定了经济基础。 自1991年3月至2000年,美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进入高增长、高利润率、低通货膨胀、低失业率的“新经济”运行最佳期,从而巩固了其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先地位。 3、第三,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新一轮浪潮为美国推行霸权战略创造了机 遇。由于美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超强地位和对于世界经济组织的重要影响,经济全球化带有浓厚的美国色彩。美国利用经济全球化中自由市场经济向全世界扩展、资本流动加快、自由贸易迅速发展、国际组织作用加大的机会,增强了对其他国家的影响力,在谋求经济扩张的同时,将自己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强加于人。 二、美国霸权主义的新发展 1、首先,冷战后的美国霸权主义是一种更加肆无忌惮的霸权主义。美国的全 球战略不再是被动地遏制某一敌对国家的扩张,而是积极地向全世界扩展美国的势力和影响;美国的目标不再是与苏联争霸世界,而是独霸世界;美国全球战略的实施也不再有特定范围和限度,而是实施的空间范围更广,手段更多,目标更大。 2、其次,“新干涉主义”使冷战后美国霸权主义披上一层“仁慈”的外衣。

冷战期间美国外交战略

冷战期间美国外交战略 【摘要】:由于二战苏联在乘美国实行战略收缩之机大规模扩充军备和在世界各地扩张,严重危及美国的霸权地位。美国全面调整外交政策:增强实力,"遏制"苏联的扩张,推行"和平演变"战略,其结果恢复了美国的实力,扭转了美苏攻守态势,加剧了美苏"冷战"气氛,但同时也加深了美国自身的困难。 美国的外交战略面临新的抉择。 键词】:遏制战略,冷战美国外交政策难民政策. 一. 美国遏制战略 一美国遏制战略的重要目标:在维护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和价值观念的根本前提下,为美国垄断资本开辟市场、攫取商业利润服务,维护美国经济安全和繁荣 二美国遏制战略的基本手段:针对前苏联、东欧以及西方盟国,诱压结合,综合运用经济遏制或经济援助,以服务于美国遏制“共产主义扩张”的大战略 (一)经济遏制。遏制战略作为冷战时期美国的大战略,它强调采取除战争之外的一切手段并综合运用国家的各种力量去实现战略目标,其中,贸易管制战略就是遏制战略手段的具体化。贸易管制战略是杜鲁门政府制定,之后美国历届政府都实施的一项重要经济遏制战略。 (二)经济制裁。美国实施的经济制裁战略加剧了前苏联的困难,延缓了前苏联的发展。的。它不像法国和日本那样在重商主义道路上走得很远,美国的商贸一直与开放市场为伍,开放的市场又和政治自由相关联,政治自由则伴有民主,而民主还连同有和平。”[ 三美国遏制战略的实现条件:以经济实力为依托,在外交上孤立前苏联的同时,迫使前苏联展开军备竞赛以拖垮其经济,从而最终导致了前苏联的解体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冷战时期美国外交战略作为美国外交传统的延续,对经济和商业利益的追求和维护是其重要目标。二是经济手段作为冷战时期美国外交战略的重要工具,对美国而言,既保持了其政策的灵活性,又成为了遏制前苏联的有效工具. 二.美国的难民政策与冷战外交 对美国来说,难民政策的核心问题是选择问题,即接纳什么样的人入美的问题。一般而言,难民的流动标志着人心向背。而社会主义国家的人逃亡,起到了毁损社会主义国家的形象、削弱其凝聚力的作用。接纳难民入美,则可以提高资本主义制度的吸引力,加强美国国内的凝聚力,树立美国是“人心所向”的自由国度的形象。因此,利用难民的象征作用、宣传价值,打击共产主义成为美国制订难民政策的指导思想,反共意识形态主导了冷战时期美国对难民的选择。随着冷战的加剧,美国对共产主义的敌意加深,难民问题的意识形态色彩更加浓厚。 杜鲁门先是呼吁美国承担起“领导世界的责任”。艾森豪威尔政府对东欧国家推行的“解放政策”是其扩大强权政策的具体表 现。美国企图通过对东欧国家进行敌对宣传. 然而,美国在慷慨接纳古巴难民的同时,却对逃离亲美反共的杜瓦利埃独裁 政权的海地难民表现出冷漠和吝啬。古巴革命胜利后,一方面,美国担心海地成 为第二个古巴从而引起社会主义影响在拉美的扩大;另一方面,美国在拉美的战 略也需要海地的支持。例如,海地在“美洲国家组织”中投票赞成将古巴开除出 该组织,在“古巴导弹危机”中提供港口和机场供美军使用。考虑到海地在美国 对外战略中的作用以及双方的友好关系,美国没有抨击杜瓦利埃的残暴统治。所 以,在所有前往美国的古巴人都被美国视为“逃避共产主义迫害”的难民的同时, 逃离海地前往美国的人则从未被认为是通过“用脚表态”反对本国独裁政权的人。越战结束后,美国由于国力衰弱,被迫实行战略收缩,转而推行维持强权政 策。总的来说,美国并未始终一致地在难民问题上表现出人道主义精神。因此,说冷战时期美国推行难民政策是“以力假仁”似乎也不为过。

冷战时期的中苏关系

冷战时期的中苏关系 冷战是指美国和苏联及他们的盟友在1945年至1990年间在政治和外交上的对抗、冲突和竞争。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在这段时期,虽然分歧和冲突严重,但对抗双方都尽力避免导致世界范围内的大规模战争爆发。在美苏冷战中,中国被称为关键性少数派。 中苏关系的发展变化,尤其是中苏双方的论战和对抗,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苏两国国内历史进程和历史面貌的发展,影响了当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世界社会主义历史面貌的巨大变化,而且还影响了当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巨大变迁。冷战时期的中苏关系经历了一下的几个阶段。 一、友好合作阶段 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的召开。在这一阶段,中苏双方进行了亲密的互助合作和互相支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二天,苏联第一个宣布承认新中国,正式与新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1950年2月,中苏两国政府在莫斯科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协定。五十年代前半期,双方分别在政治上和经济上进行密切合作。这一阶段中苏双方在政治上互相支持,在经济上密切合作,中苏关系基本上是亲密友好的。 二、苏关系分歧,论战和彻底破裂阶段 从1956年2月的苏共二十大到1965年3月的“19国共产党莫斯科会议”这一阶段的历史又可分为几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1965年2月的苏共二十大到1960年6月的布加勒斯特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会议。这是内部交换意见阶段。双方主要围绕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提出的“和平过渡”和对斯大林的评价等问题发生了严重分期。此外,双方还在两国内政,对外关系和民族利益等一系列问题上产生了分歧。 第二阶段,是从1960年6月的布加勒斯特会议到1963年7月14日苏联共产党《公开信》的发表。这是不点名的论战阶段,双方主要围绕布加勒斯特会议1960年莫斯科会议、苏共二十二大,以及“加勒比海危机”、中印边界冲突、中国公民逃往苏联和苏联撤回专家等一系列事件,发生了尖锐的分歧和争吵。但在这一阶段,双方在报刊上都尽量避免指名道姓地攻击对方。中国方面往往是借攻击南斯拉夫和铁托而影射苏联和赫鲁晓夫;苏联方面往往是借攻击阿尔巴尼亚和霍查而暗指中国和毛泽东。 第三个阶段,是从1963年7月14日苏联发表《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给苏联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的公开信》到1964年10月赫鲁晓夫下台。这是中苏公开论战阶段。 在这一阶段,双方围绕“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总路线”及所涉及的一切重大问题,进行了指名道姓的、激烈的、公开的论战。在世界范围内,双方围绕着越南问题,美国问题,印巴战争问题,柬埔寨问题,阿富汗问题等,进行了对抗和斗争。 第四个阶段,是从1964年10月赫鲁晓夫下台到1965年3月“19国共产党莫斯科会议”。这是中苏两党关系的彻底破裂阶段。在这一阶段,双方围绕召开不召开世界共产党、工人党会议,以及召开会议的日期和参加会议的成员等一系列问题发生了严重分歧。1965年3月1日至5日,苏联共产党在莫斯科召开了由19个共产

浅析冷战时期美国的遏制政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a1729524.html, 浅析冷战时期美国的遏制政策 作者:王慧 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3年第09期 [摘要] 遏制政策是指通过外交手段和一定武力的使用,遏制或限制敌对的或潜在的敌对 力量。历史中有关遏制政策的事例很多,但是与这一政策密切相关的是冷战期间美国对苏联实施的战略。 [关键词] 冷战;遏制政策;美国 历史上,遏制一词常用来指二十世纪后半期,美国针对苏联不断的威胁所实施的政策。然而正是美国实施的遏制政策导致其卷入冷战,同时也包括在朝鲜和越南地区发生的武装冲突。 历史上使用遏制政策的事例包括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初欧洲联盟意图遏制法国势力的扩张,以及1975年后中国试图牵制越南和苏联在东南亚的影响。二战前夕,英国所实施的也是遏制政策。20世纪30年代中末期,英国政府对纳粹德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绥靖政策。然而,希特勒对这一长期的和平解决方案,毫无兴趣。1939年3月15日,纳粹德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英国企图以绥靖政策来遏制德国在欧洲扩张的筹谋最终失败,德军于1939年9月1日进攻波兰,两天后英国对德国宣战。历史中有关遏制政策的事例很多,但是与这一政策密切相关的是冷战期间美国对苏联实施的战略。 一、冷战时期遏制政策的起源 二战的硝烟消失后,昔日盟友关系的西方大国与苏联的关系也开始恶化。当苏联逐渐巩固对东欧的控制时,英国与美国政府惊恐不已。随着希腊共产主义的胜利,苏联逐渐威胁到土耳其和伊朗。美国和英国政府也开始指责苏联在商讨德国占领区问题上的迟疑,紧张的气氛顿时笼罩着东西方的关系。 二、乔治·凯南的遏制战略 由于乔治·凯南(1904—2005)擅长研究俄罗斯的历史与文化,从而加入美国的外交团队,二战结束不久,美国为了加强对莫斯科的监测,便派乔治·凯南至美国驻苏联大使馆担任 调研参赞一职。1946年2月22日,乔治·凯南写出长达8000字的调研报告,并将这份报告用加密电报发回国务院,这就是著名的“凯南长电”文件,并于1947年刊登在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外交事务季刊上。[1]凯南的“长电”在华盛顿对外与国防决策圈内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并很快得到广泛支持,成为遏制战略的理论基础。凯南认为,由于意识形态和历史原因,使苏联不断扩展。为了实施统治,苏联领导人必须使人民相信除俄国以外的世界都是充满敌意的资本主义世界。苏联不断的领土扩张,是由俄国的历史传统造成的。历史上俄国生活在一个毫无屏障保护的平原,四周又充满了敌对的游牧部族,这使得俄国的统治者在征服找到了安全感。凯南指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