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 *《长征组歌》两首(四渡赤水出奇兵、过雪山草地) 教学设计 教案

2 *《长征组歌》两首(四渡赤水出奇兵、过雪山草地) 教学设计 教案

2  *《长征组歌》两首(四渡赤水出奇兵、过雪山草地) 教学设计 教案
2  *《长征组歌》两首(四渡赤水出奇兵、过雪山草地)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欣赏表现毛主席用兵如神的语句,体会红军的艰难和钢铁意志。

2、学习革命前辈的优良传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2.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难点:

毛主席用兵如神和红军的钢铁意志。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指名学生上台介绍“红军四渡赤水”和“过雪山草地”的历史资料。

三整体感知

(一)学习第一首歌《四渡赤水出奇兵》

1、引导学生初步体会歌词蕴含的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体会诗意

(小组合作探究:1、正音。2、借助工具书以页下注合作弄懂课文意思。)2、组织学生讨论,进一步领会文章深意:

(1)本首词的中心句是哪一句?它在文中的作用?

中心句: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它水到渠成,画龙点睛地赞美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才能。

(2)开头四句话写了什么内容?“天如火,水似银”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

开头四句写红军转战川黔边境所遇到的严酷自然环境。

“天如火,水似银”,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地再现了天气的酷热和缺水的景象,从而渲染了红军行军的艰辛。

(3)分析“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在文中的作用?

“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这两句写出沿途人民群众对工农红军的

支持和爱戴,交代了红军四渡赤水、克敌制胜的群众基础。

(4)作者高度概括了几个战斗画面?你能对其中一个画面展开描述吗?

四渡赤水、飞渡乌江、威逼贵阳、佯攻昆明、巧渡金沙江

3、小结:

(二)学生自己鉴赏分析第二首诗:

1、思考题:

(1)“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这开头四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开头四句话意在渲染自然环境之恶劣,红军饥寒交迫、生存危机之严重。

(2)请从修辞的角度对“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这两句话进行赏析。

作者不直接说红军战士把高高的雪山踩在脚下,而是用“雪山低头迎远客”的

拟人手法来表现红军战士翻越雪山时的感受,使红军战士“不怕难”的精神跃

然纸上。“毯”“毡”用比喻生动地展现了过草地时艰难困苦的情景,突出了

红军在恶劣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不怕难”的钢铁意志。

阅读方法解密:从修辞角度分析句子两步法。从修辞角度分析句子是中考常考

的题型之一,要想回答好这种问题需要分两步:第一,全面了解修辞的作用,

如比喻、拟人的主要作用是生动形象;排比的主要作用是加强语势,加重感情;设问的主要作用是引起注意和思考等;第二,判定句子用到的修辞,并结合语

境来分析。不要孤立、笼统地去说作用,要把修辞放到句子中具体地来分析。

此处运用的修辞是拟人和比喻,结合其作用和具体的语言环境分析即可。

(3)“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这两句中“更”和“越”有何表达效果?

句中用“更”和“越”两个副词,准确地表现了红军在穿着单衣、粮袋中米粒

皆无的情况下“不怕难”的精神。

阅读方法解密:品析字词表达效果法。品析字词效果一般考查的是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这些词语从语法功能上讲各有特点,一般来说,动词主要考查词语的准确性、生动性;形容词主要考查词语的生动性、形象性;副词则考查词语的准确性、周密性、逻辑性。做此类题时首先确定词语属于哪种词性,然后根据词性特点分析表达效果。答题模式是:“某某”这些动词(形容词、副词),……(准确、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事物、人)的……特征。如果涉及作者感情的表达,还要对作者的感情进行分析。本题考的是副词,主要体现语言的准确性。

(4)找出本文的中心句,并体会其含义。

中心句: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

这两句点明了红军过雪山草地无往而不胜的根本原因。

2、教师根据学生自学情况小结。

四、课堂总结语言精练、气势逼人、层次分明,多种修辞手法并用。

新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5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新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5七律?长征】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 1.认识“逶”、“迤”等6个生字,会写“崖”、“渡”2个生字。会理解“逶迤、磅礴、泥丸”等词语的意思。 本课只有两个生字,写稿请参考最新人教六上二样稿。 2.理解诗句的意思,在朗读课文中读出磅礴的气势,并背诵课文。 3. 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2.难点: (1)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并读出磅礴的气势。 (2)了解文章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 【教学准备】 1. 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 2.播放《长征组歌》。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 播放歌曲《长征组歌》,将学生带入红军长征的艰苦岁月。 板书:5.七律长征 2.解题。 (1)七律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2)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

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对党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 党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11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红军战士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 毛泽东同志写下了《长征》这首诗,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所遇到种种困难和红军战士在战胜这些困难时所表现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并借助词典等学习工具书理解。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逶迤(wēiyí)磅礴(pángbó)岷山(mín)泥丸(wán) (2)指导易混淆的字。 “崖”是上下结构,与“涯”进行比较。“崖”是山字头,与山有关;“涯”与水有关,泛指水边。 “渡”是左右结构,与水有关,表示从水中经过。 3.读诗歌,要求读出诗歌的停顿与节奏。 三、再读课文,感知理解。 1. 老师范读课文,明显暗示出诗句停顿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2021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长征组歌》教学案 (新版)苏教版

基本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本诗。 2. 理解关键字词所体现的红军钢铁般的意志。 提升目标:理解诗歌语言的凝练。 教学重点:理解关键字词所体现的红军钢铁般的意志。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语言的凝练。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一、默一默 能合上书本,默写下列词语 压黔境雪皑皑泥毡调虎离山千锤百炼 二、读一读 请大家大声朗读两首诗,找出两首诗的中心句。 设计目的:可以让学生快速把握两首诗的主题,解决基本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本诗。预设:有学生可能通过一次朗读无法准确把握中心句,可以让找到的同学讲讲找中心句的方法。

答案:《四渡赤水出奇兵》: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过雪山草地》: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 三、想一想 1.请概括《四渡赤水出奇兵》中毛主席用兵如神,敌败我胜的战例有哪些?(即毛泽东用兵真如神的表现) 2.《四渡赤水出奇兵》和《过雪山草地》中红军遇到的困难哪些?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其体现的红军精神品质。 设计目的:解决基本目标2和提升目标,这几个问题既是再次让学生回到诗歌本身,抓内容,悟感情。同时要引导学生理解红军战士在四渡赤水和过雪山草地时困难重重,而两首诗都比较短小,是因为诗歌的语言具有高度凝练的特点。 预设:四渡赤水中遇到的困难有:“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水似银”/“敌重兵,压黔境”。战例有:四渡赤水、飞渡乌江、威逼贵阳、佯攻昆明、巧渡金沙江。过雪山草地的困难: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因为官兵能同甘共苦,充满着革命的理想,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同时也点明了红军过雪山草地无往而不胜的根本原因。 2.课堂质疑: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内容、结构、主旨、手法等)

2021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课《长征组歌》两首教案 苏教版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长征组歌》两首教案苏教版 教学目的: 1、欣赏、体会歌词精当的语言。 2、领会两首歌词蕴含的丰富感情。 3、鼓励学生在改革开放的年代继续发扬长征精神。 教学重点: 1、《四渡赤水出奇兵》体会歌词用高度概括的画面和精当的动词表现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写法。 2、《过雪山草地》体会红军战士过雪山、涉草地的艰难,并学习其钢铁意志。 教学难点:理解歌词中心句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 教学方法:朗读、欣赏、讨论、演讲 教具准备: 用电影《长征》中的个别画面制作多媒体课件,或以《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中第四、六乐章制成课件,以激发学生学习“长征精神”的兴趣。 教学时数:二课时 预习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掌握预习提示中生字词(音、形、义)。 3、搜集红军四渡赤水、过雪山草地的历史资料。

第一课时四渡赤水出奇兵 一、导入 本文选自《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而作,北京部队战友歌舞团当年首演于北京。 二、背景资料: 毛泽东曾说,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笔”。四渡赤水战役,是毛泽东根据情况的变化,指挥中央红军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之间,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调动和迷惑敌人,创造战机,在运动中歼灭了大量国民党军,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这是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毛泽东运用一系列的战略战术,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如在“反围剿”战斗中,采用了“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先打弱敌,在运动战中各个歼灭”等战术;在“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中运用“调虎离山”之计;“国内革命战争”中,运用“蘑菇战斗”、“运动战”等;“淮海战役”中用“瓮中捉鳖”战术;“辽沈战役”中用了“关门打狗”之计……) 三、朗读诗歌,体会情感 四、学习《四渡赤水出奇兵》 ㈠思考问题: 1、歌词内容包括哪两部分?歌词的中心句是哪句?

《长征组歌》两首_教案教学设计

《长征组歌》两首 萧华教学目标:1、感受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高尚的革命情操,了解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2、学习高度概括的诗歌语言,体会词语使用的准确。3、感悟长征精神在新时期的意义。教学重点:毛主席用兵如神和红军的钢铁意志。语言高度概括、用词准确生动。课前预习:收集红军四渡赤水、过雪山草地的史实。教学过程:一.字词检测:音:黔皑皑毡炊chuī毯tǎn 侵qīn似sì水似银似乎重chóng重飞渡shì似的zhòng重兵扎zh ā扎营盘乘chéng乘机,乘人之危zā包扎shèng千乘之国行háng 行情,欺行霸市奇qí奇怪xíng行囊,行云流水jī奇数解jiè解送jiě解嘲xiè跑马卖解形:渴解渴渴求渴望饥充饥饥饿饥荒喝喝水喝彩肌肌肤肌肉肌体皑皑皑袭袭击铠铠甲垄垄断锤千锤百炼钢钢铁捶捶胸顿足刚刚强义:皑皑奇兵——出乎敌人意料而突然袭击的军队。重兵——力量雄厚的军队压——逼近境——边境天险——天然的险要地方。(天堑:天然形成的不可逾越的壕沟。)弃甲——义同“丢盔弃甲”,形容打了大败仗时的狼狈相。调虎离山——比喻为了便于乘机行事,想法子引诱有关的人离开原来的地方。茫茫——没有边际看不清楚。炊——烧火煮熟食物。千锤百炼——这里比喻多次的斗争和考验。(千磨万击:多次击打锻炼。)草毯泥毡——比喻战斗生活艰苦。扎营盘——即扎营,军队安营驻扎。扎,驻扎。营盘,军营。高于天——于,比。二.创作背景组歌是由内容上有联系但又有相对独立性的一些歌曲组成的声乐

套曲,组歌的演唱形式有独唱、重唱、对唱、齐唱、合唱等。本文选自《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而作,北京部队战友歌舞团当年首演于北京。全曲由十个乐章组成:①告别②突破封锁线③遵义会议放光辉④四渡赤水出奇兵⑤飞渡大渡河⑥过雪山草地⑦到吴起镇⑧祝捷⑨报喜⑩大会师。这部大型声乐作品,采用领唱、重唱、齐唱、合唱及乐队的表现形成,融汇长征沿途各地民间音乐和工农红军歌曲而加以发展,艺术地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若干重大历史事件,构成一部宏伟壮丽的英雄史诗,塑造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光辉形象,热情讴歌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伟大胜利。《四渡赤水出奇兵》是长征组歌中的第四曲。《过雪山草地》是长征组歌中的第六曲。三.背景资料:1.毛泽东曾说,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笔”。四渡赤水战役,是毛泽东根据情况的变化,指挥中央红军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之间,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调动和迷惑敌人,创造战机,在运动中歼灭了大量国民党军,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这是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毛泽东运用一系列的战略战术,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如在“反围剿”战斗中,采用了“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先打弱敌,在运动战中各个歼灭”等战术;在“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中运用“调虎离山”之计;“国内革命战争”中,运用“蘑菇战斗”、“运动战”等;“淮海战役”中用“瓮中捉鳖”战术;“辽沈战役”中用了“关门打狗”之计……)2.红军长征途中翻越了夹金山、梦笔山、岷山等若干大雪山。这些雪山海拔高,山顶终

《七律长征》教案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从容不迫的自豪感。短短四句诗成为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 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感受到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课前准备】 1、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 2、准备有关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巧渡泸定桥的录像。 3、准备“长征组歌”中的歌曲《七律·长征》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 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教学难点】 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 语文新课标指出,在自主感悟中,鼓励自由表达的探究性阅读。本文是一首七律诗,距学生实际生活教远,在内容的理解上结合注释并不困难,而诗的背景,赞颂红军英勇无畏精神则是重点和难点。基于此,本课有机地与课外相结合,努力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与文本形成共鸣,活跃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同时也深刻地领悟出毛主席豪迈的诗风,更好地引导背诵,鼓励学生阅读相关书籍,增强读书的兴趣。 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入,走近长征 1、视频播放长征组歌片段《七律长征》 2、了解相关背景: 过渡:你都知道哪些有关长征的事? 学生介绍有关长征的历史事实。 过渡: 长征的原因:(图片文字资料出示) 创作背景: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出示图片) 二、放手阅读,出示自学提示,整体感知 1、自学生字词:(出示自学提示) ⑴请学生各自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长征教案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句意思。 重难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句意思。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板书课题。 1、出示毛主席照片,知道这是谁吗?毛泽东是我国第一代领导人核心,是我国著名的革命家、外交家、诗人,今天我们就学习他写的一首诗《七律长征》。 2、师简介背景。。 3、指名说一说知道的有关长征的故事。 4、简介长征,用PPT动态演示红军长征线路。 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自己读这首诗,根据拼音认识生字,把字音读准确。 逶迤wēiyí磅礴pángbó岷mín 指名读,注意正音。 2、交流记忆字形的方法,指导“礴”的书写。 3、范读。 老师先范读课文,明显暗示出诗句停顿节奏。 4、学生按节奏试读,达到能读上口,会停顿的程度。指名读,齐读。 5、了解七律诗的特点。 (1)我们先来看看诗的题目,可以分成几部分?(分成两部分,七律,长征) (2)七律是一种诗的体裁,你对七律有什么了解吗?(每句七言,八句四联,) (3)介绍八句四联,两句一联,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齐读,感觉整体美。 (4)请同学把诗的最后一个字注注音,你会有什么发现?(偶句必韵) (5)再齐读全诗. 6、释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指导学习第一联: (1、指名读。 (2、说说对“远征、难、万水千山、等闲”意思的理解。 (3、连词成句说说这一联诗句的意思。 (4、谁能用自已的语言把意思表达的更加的具体? 7、归纳学习方法:读诗句→解词语→说句意。 /8、用上述方法,学习二、三、四联 ⑴学习第二联 指名读,说说第二联写什么?(山),写了哪两座山?(板书:五岭山、乌蒙山)”多媒体展示五岭山脉和乌蒙山的图片,设置情境,理解“逶迤”和“磅礴”。说说诗句意思,体会红军藐视困难的精神。在红军的眼中这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却像什么?(体会比喻、夸张手法的妙处。)

《长征组歌》

《长征组歌》教学设计 【背景知识】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萧华等人创作了气势磅礴的《长征组歌》。全曲由十个乐章组成:(1)告别(混声合唱),(2)突破封锁线(二部合唱与轮唱),(3)遵义会议放光辉(女声二重唱、女声伴唱与混声合唱),(4)四渡赤水出奇兵(领唱与合唱),(5)飞渡大渡河(混声合唱),(6)过雪山草地(男高音领唱与合唱),(7)到吴起镇(齐唱与二部合唱),(8)祝捷(领唱与合唱),(9)报喜(领唱与合唱),(10)大会师(混声合唱)。这部大型声乐作品,采用领唱、重唱、齐唱、合唱及乐队的表现形式,融汇长征沿途各地民间音乐和工农红军歌曲而加以发展,艺术地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若干重大历史事件(撤离苏区、突破封锁线、遵义会议、四渡赤水、飞越大渡河、过雪山草地、到达吴起镇、胜利会师),构成一部宏伟壮丽的英雄史诗,塑造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光辉形象,热情讴歌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伟大胜利。1975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同名音乐艺术片。这套作品以通俗的音乐语言和丰富的音乐构思,巧妙而生动地描绘了红军长征的壮阔图景,展示了人民军队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今天我们学习其中的两首。 一、学习目标:1.把握歌词的内容,了解歌词所反映的中心思想。2.分析歌词的结构形式,欣赏其艺术特色。3.学习红军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和乐观主义态度。 二、学习要点 (一)基础知识:黔(qián):贵州省的简称。调虎离山:比喻为了便于乘机行事,想法子引诱有关的人离开原来的地方。皑皑(ái):洁白的样子,多形容霜雪。毯(tǎn):毯子、毛毯、地毯 毡(zhān):毡子、毡帽 (二)课文评析 四渡赤水出奇兵 1.结构内容:《四渡赤水出奇兵》是长征组歌中的第四曲。这首歌描写红军在路途难行、敌军重兵围困下,依靠毛主席的正确指挥,演出了四渡赤水、飞渡乌江、威逼贵阳、佯攻昆明、巧渡金沙江等一幕幕令人惊奇的活剧,彻底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表现了红军战士在艰难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赞扬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 歌词内容可分为两部分。

四渡赤水教案

范湖一中教案 年级七科目:音乐课题:四渡赤水出奇兵课节: 1 课时:1 教师:魏运锋 教学内容我的地盘我做主教学目标:通过讲解、分析、学习,使学生掌握音乐知识,组 歌的概念和特点,体验力度、速度的变化在作品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通过欣赏和讲解,使学生懂得组歌的概念和特点。 教学难点:速度、力度的变化在作品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再这首曲子的歌词中:越过高山, 越过平原,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以及我们领袖毛泽东,指引 着前进的方向。你们能联想到什么历史事件?(震惊中外的中 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长征 组歌中的第四个乐章《四渡赤水出奇兵》 一、音乐知识讲解。师:同学们,你们都知道,要欣赏一样艺 术作品,首先就是要知道它的创作背景:介绍长征组歌(何为 组歌) 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曾参加过长征 的一位名叫肖华的将军回顾他在长征中的真实经历,写成了12 首形象鲜明、感情真挚的史诗。随后,晨耕、生茂、唐轲、遇 秋等作曲家选择其中的10首谱成了组歌,分别描绘了10个环 环相扣的战斗生活场面,并巧妙地把各地区的民间曲调与红军 传统歌曲的曲调融合在一起,最终汇成了一部主题鲜明,内容 丰富、形式新颖、风格独特的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 整个组歌共分为《告别》、《突破封锁线》、《遵义会议放光芒》、 《四渡赤水出奇兵》、《飞越大渡河》、《过雪山草地》、《到吴起 镇》、《祝捷》、《报喜》和《大会师》10个部分,接下来我们简 要的来看看红军长征的经过! 今天我们要欣赏的《四渡赤水出奇兵》,是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 周年而编写的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当中的第4首。 3.接下来,请同学们分段欣赏视频片段《四渡赤水出奇兵》

《长征组歌》教案

《长征组歌两首》教学设计 胡元平 教学目标: 1、感受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高尚的革命情操,了解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 术。 2、学习高度概括的诗歌语言,体会词语使用的准确。 3、感悟长征精神在新时期的意义。 教学重点:毛主席用兵如神和红军的钢铁意志。 语言高度概括、用词准确生动。 课前预习:收集红军四渡赤水、过雪山草地的史实。 教学过程: 一.字词检测: 音:黔皑皑毡炊chuī毯tǎn 侵qīn 似sì水似银似乎重ch?ng 重飞渡 shì似的zh?ng 重兵 扎zhā扎营盘乘chéng 乘机,乘人之危 zā包扎 shèng 千乘之国 行háng行情,欺行霸市奇 qí奇怪 xíng 行囊,行云流水 jī奇数 解 jiè解送 jiě解嘲 xiè跑马卖解 形:渴解渴渴求渴望饥充饥饥饿饥荒 喝喝水喝彩肌肌肤肌肉肌体 皑皑皑袭袭击 铠铠甲垄垄断 锤千锤百炼钢钢铁 捶捶胸顿足刚刚强 义:皑皑 奇兵——出乎敌人意料而突然袭击的军队。 重兵——力量雄厚的军队 压——逼近 境——边境 天险——天然的险要地方。(天堑:天然形成的不可逾越的壕沟。) 弃甲——义同“丢盔弃甲”,形容打了大败仗时的狼狈相。 调虎离山——比喻为了便于乘机行事,想法子引诱有关的人离开原来的地方。 茫茫——没有边际看不清楚。 炊——烧火煮熟食物。 千锤百炼——这里比喻多次的斗争和考验。(千磨万击:多次击打锻炼。) 草毯泥毡——比喻战斗生活艰苦。 扎营盘——即扎营,军队安营驻扎。扎,驻扎。营盘,军营。

高于天——于,比。 二.创作背景 组歌是由内容上有联系但又有相对独立性的一些歌曲组成的声乐套曲,组歌的演唱形式有独唱、重唱、对唱、齐唱、合唱等。本文选自《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而作,北京部队战友歌舞团当年首演于北京。全曲由十个乐章组成:①告别②突破封锁线③遵义会议放光辉④四渡赤水出奇兵⑤飞渡大渡河⑥过雪山草地⑦到吴起镇⑧祝捷⑨报喜⑩大会师。这部大型声乐作品,采用领唱、重唱、齐唱、合唱及乐队的表现形成,融汇长征沿途各地民间音乐和工农红军歌曲而加以发展,艺术地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若干重大历史事件,构成一部宏伟壮丽的英雄史诗,塑造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光辉形象,热情讴歌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伟大胜利。《四渡赤水出奇兵》是长征组歌中的第四曲。《过雪山草地》是长征组歌中的第六曲。 三.背景资料: 1.毛泽东曾说,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笔”。四渡赤水战役,是毛泽东根据情况的变化,指挥中央红军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之间,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调动和迷惑敌人,创造战机,在运动中歼灭了大量国民党军,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这是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毛泽东运用一系列的战略战术,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如在“反围剿”战斗中,采用了“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先打弱敌,在运动战中各个歼灭”等战术;在“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中运用“调虎离山”之计;“国内革命战争”中,运用“蘑菇战斗”、“运动战”等;“淮海战役”中用“瓮中捉鳖”战术;“辽沈战役”中用了“关门打狗”之计……) 2.红军长征途中翻越了夹金山、梦笔山、岷山等若干大雪山。这些雪山海拔高,山顶终年白雪覆盖,空气稀薄,气候复杂多变;草地主要指四川松潘的毛尔盖草地,上面泥潭、沼泽遍布,且被草蔓遮盖,极具隐蔽性,一不小心,人畜就可能遭灭顶之灾。红军长征途中前有杀敌,后有追兵,空中有敌机盘旋,红军指战员连续行军作战,缺少衣食,药品奇缺,许多战士尤其是伤病员都倒在了雪山草地。雪山草地,是长征途中最难走的一段道路。丁甘如(长征时任红三十一军第九师师部测绘员,援西军司令部作战参谋。 后任成都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顾问。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诗作: 《过雪山草地》 万苦艰辛出重围,又入雪山荒原地;饥腹奇寒旦可忍,难捱高原气体稀。 三军肝胆硬如铁,经得狂风暴雨侵;饥寒交迫不挂齿,全靠主义照征程。 神兵飞夺腊子口,会师陕甘挫追敌;日寇深入民族危,为求解放战到底。 《悼战友》 三过草地苦难熬,雨夜栖身牛粪房; 篝边战友长辞去,别前鞠躬泪含眸。 四.欣赏歌曲、读懂诗歌 1.欣赏《长征组歌》音像作品 2.教师出示自读问题,学生合作讨论 (1)书后练习二——找出这两首歌词的中心句,从而明确歌词的主题 学法指点:如何判断歌词的中心句?可从中心句与其他句子内容上的联系,中心句在歌词中的具体位置(一般出现在歌词的结尾处,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中心句在表达这首歌词的主旨方面的作用,中心句与《长征组歌》主旨的关系等方面考虑。 〖参考〗《四渡赤水出奇兵》描写一系列战事(在路途难行、敌军重兵围困下,红军依靠毛主席的正确指挥,演出了四渡赤水、飞渡乌江、威逼贵阳、佯攻昆明、巧渡金沙江

长征组歌教案

教学目标: ⒈再现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与乐观豪迈; ⒉体会环境烘托与渲染的作用; ⒊学会长短句式相结合运用; ⒋品味、积累语言。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⒈了解有关四渡赤水、过雪山草地的知识,体会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与乐观豪迈;⒉体会环境烘托与渲染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长征的路线导入:;瑞金→乌江→赤水→乌蒙山→金沙江→大渡河→泸定桥→雪山草地→岷山→陕北(1935.10) 二、介绍《组歌》的创作背景 三、正音、正字、释意 ⒈正音 皑ái 黔qián 毡zhān 草毯 tǎn 扎zhā ⒉辨形 黔─铃皑─铠锤─捶 ⒊释意 调虎离山:比喻为了便于乘机行事,想法子引诱有关的人离开原来的地方。千锤百炼:比喻多次的斗争和考验。 四、释疑: ㈠《四渡赤水出奇兵》齐读 ⒈红军面临的困境有哪些?用课文中的原句回答。 ⑴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

⑵横断山,路难行,敌重兵,压黔境。 ⒉对这些困境的渲染有什么作用?(为后文突出红军的神勇作了铺垫) ⒊课文中是如何表现红军的胜利的? ⑴红军涉赤水渡天险的英勇,又写了军民鱼水般的感人亲情; ⑵毛泽东运筹帷幄、料事如神的神奇出兵; ⑶讽刺的手法把敌人溃不成军的丑态展示在我们面前。 ⒋写作画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用凝炼的语言、丰富的画面展示了工农红军的英雄性格,塑造了人民军队的光辉形象。 ㈡《过雪山草地》齐读 ⒈红军战士过雪山草地时所遇到的自然环境怎么样?所面临的生活状况怎么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⑴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 ⑵炊断粮; ⑶为下文描写部队战胜困难作铺垫,衬托了战士顽强的意志、坚强的毅力以及革命战斗的精神。 ⒉“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运用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⑴拟人、比喻、对偶 ⑵用语形象、生动歌颂了红军英勇无畏的革命战斗精神,又与诗的首句相呼应。 ⒊“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对偶的手法。句式整齐,充分再现了红军战士饥寒交迫的处境和藐视困难的精神。 五、延伸 结合有关诗句谈谈红军为什么能够“翻越雪山”“走过草地”? (千锤百炼不怕难最后一句) 六、作业 ⒈背诵两首歌 ⒉完成课后练习二 ⒊收集跟《长征组歌》有关的精彩片断

大合唱教学设计精编资料

大合唱教学设计

第二课堂教学设计 大合唱《长征组歌之到吴起镇》 第二课堂:大合唱 学习任务:《长征组歌之到吴起镇》 授课班级:合唱社团 授课教师:宋玉伟

课程 名称 大合唱授课教师宋玉伟学习 任务 长征组歌之到吴起镇 授课 班级 合唱社团课时24h 长征组歌的历史背景1934年8月至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史无前例的长征。红军超乎寻常的毅力,战胜了几十万国民党反动军队的围追堵截,越过了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经历十个省、约二万五千里的征途。终于到达目的地-------陕西省北部。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曾参加过长征的肖华回顾他在长征中的真实经历、历时半年,完成了12首形象鲜明、感情真挚的史诗。随后,作曲家晨耕、生茂、唐轲、遇秋选择其中的10首谱成了组歌,分别描绘了10个环环相扣的战斗生活场面,并巧妙地把各地区的民间曲调与红军传统歌曲的曲调融合在一起,最终汇成了一部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新颖、风格独特的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 学生现状喜欢音乐,对音乐有一定的感知度,但是对简谱,部分学生还是掌握的不是很好,对声部的概念还有点迷糊不清,部分学生普通话不是很标准,总体来说学生的个人情况参差不齐。 学习任务描述学生接受工作任务后,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长征组歌的历史背景,熟悉本歌曲的简谱,能根据伴奏进行有感情的朗诵,并能根据音乐和指挥进行分声部合唱,达到应有的音乐效果。

教学步骤课时的安排 1.原版音乐欣赏教学 集合队伍全体成员将就坐多媒体教室,由老师讲解到吴起镇的故事,人手一份带歌词的简谱。静听原唱,领略原唱歌曲的美感。并对照简谱初步学习歌曲的内容。(附简谱歌词和原唱视频音乐)由老师分组给出评价。 评价表: 声部小组姓名

七律长征(教案)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 2、学科:语文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①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的图片、故事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 4、教师课前准备: ①准备有关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视频。 ②准备“长征组歌”中的歌曲《七律?长征》。 ③制作教学多媒体课件。 二、教学课题 知识方面: 1、学会“礴、丸、岷”3个生字;正确理解“只等闲、逶迤、磅礴、万水千山”等词语的意思;并且体会词语在诗句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2、了解长征这段历史的背景以及本课的写作背景。 3、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教育方面: 1、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培养学生坚韧顽强的的意志品质和乐观的生活态度。 发展方面: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材分析 《长征》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中一首七律诗。全诗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承接"千山"。作者先用"逶迤"和"磅礴"的夸张手法极言山势雄险,用的是"扬"的手法,而后用"细浪"和"泥丸"的比喻手法言其渺小,用的是"抑"的手法,这抑扬之间更显出红军的伟大。颈联承接"万水"。一"暖"一"寒",既写出了天气情况,又写出了心理感受。尾联描述了长征的最后历程。翻越"千里雪"的岷山,其困难程度其实超过"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但这时由于胜利在望,心情舒朗,"喜"由心生,眼中望去的风雪交加路也就变得美不胜收了。最后以"开颜"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 原文及教案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 ①[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 ②[乌蒙]即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③[金沙]即金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省玉树县到四川省宜宾市这个段。 ④[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⑤[大渡]即大渡河,位于四川省中西部。 ⑥[岷山]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 ⑦[三军]这里指红军队伍。

________ 本诗作者毛泽东。 【篇二】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解“逶”、“迤”等6个生字,会写“崖”、“渡”2个生字。会理解“逶迤、磅礴、泥丸”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诗句的意思,在朗读课文中读出磅礴的气势,并背诵课文。 3.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 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难点: (1)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并读出磅礴的气势。 (2)了解文章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 教学准备: 1.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 2.播放《长征组歌》。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播放歌曲《长征组歌》,将学生带入红军长征的艰苦岁月。 板书:5.七律长征

2.解题。 (1)七律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要求诗 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2)国民党*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准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以后,因为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准确领导,造成 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保存革 命力量,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长 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确 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对党的统治,从 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 党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 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11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红军战士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 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 毛泽东同志写下了《长征》这首诗,从诗中我们能够体会到红军 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所遇到种种困难和红军战士在战胜这些困难时所表 现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理解的字和不理 解的词,并借助词典等学习工具书理解。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过雪山草地》教案

《过雪山草地》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分析《过雪山草地》了解词曲作家及组歌这种音乐体裁。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欣赏《长征组歌》体验长征的艰辛,通过分析歌词画旋律线等方式进一步理解作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回顾长征这项伟大壮举,使学生感悟长征精神,进一步在音乐的影响下发扬长征精神,同时了解长征历史充分体现音乐与历史学科的渗透。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欣赏第六乐章《过雪山草地》,理解歌曲《过雪山草地》,感悟长征精神。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运用创设情景,兴趣引入法,以提问方式师生共同回顾长征。 2、介绍《长征组歌》的作者。 3、欣赏《长征组歌》前三个乐章《告别》、《突破封锁线》、《遵义会议放光辉》。 4、重点赏析第六乐章这一乐章。第一遍欣赏歌曲,请学生谈感受,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然后分析歌词,在教师的讲解提示下引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第二遍欣赏歌曲时,对歌曲进行曲式分析,运用连接音符的方式使学生更形象的看到音乐旋律走向,而且运用多媒体把歌谱呈现在大屏幕上,让学生一目了然。然后我对两部分音乐分别进行范唱,使学生在听觉和视觉上同时感知旋律的变化。第三遍欣赏歌曲时,我请学生随音乐哼唱,共同感悟长征精神。 5、欣赏第十章乐章《大会师》共同感受长征胜利的喜悦。 6、《标准》里指出“使学生能够结合所听音乐,简单评析音乐体裁”。所以在本节课最后我让学生自己总结组歌定义,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而且了解世界上不同组歌的形式。 7、师生回顾本节课内容,加深印象,并请学生谈感受,鼓励学生勇于表述自己的审美体验,以利于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结合所听音乐,简单评析音乐体裁。所以在本节课最后我让学生自己总结组歌定义,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而且了解世界上不同组歌的形式。

二 《长征组歌》两首 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

二《长征组歌》两首教案(苏教版八年级 上) 1.了解歌词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2.欣赏歌词中表现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军事家的风采。3.体会歌词中表现红军战士过雪山、涉草地的艰难及其表现出的钢铁意志。二、教学重点:理解词句的含义及其中心教学难点 :体会歌词的音乐美 三、教学时数:1课时 教具:录音机、投影仪 预习要求:

1.制作读书卡 2.收集有关长征的资料,特别是关于红军四渡赤水、过雪山草地方面的资料 学法设计: 以学生自学为主,自行解决生字、词。品味语言时,也以学生自找喜欢的词句,或互相质疑,解答为主。为了进一步体会歌词的气势与节奏,师组织活动:学生朗诵比赛,教师指导,点评。其余由学生自主评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由《七律长征》导入 二.简介背景:作者萧华,江西人氏。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而创作。 三.朗读歌词,体会情感 听音乐艺术片《长征组歌》选段:《四渡赤水出奇兵》和《过雪山草地》 1.师范读,提问:朗读应用什么样的语调? 学生自由朗读讨论回答:朗读时抑扬顿挫,低沉,高昂,读出豪迈之情。 2.从歌词中你获得哪些信息?

四.品味语言,合作学习 再读《四》,讨论以下问题: 1.中心句是哪句? 2.说说你最喜欢的诗句,并谈谈理由。(或同学之间互相提问质疑) 3、比较本课与《七律 长征》语言上有何不同?(讨论交流) 师提示:本课内容是歌词,通俗易懂;《七》中的语言艺术化、

较深刻,需要在了解史实的基础上,体会红军长征精神。 提示: 1.中心句: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这一句画龙点睛的盛赞毛主席的用兵如神。 2.如开头三句,用短句有气势,突出当时的局势严峻,写出红军转战川、黔边境所遇到的严酷的自然环境。 再如:天如火来水似银,用比喻生动再现天气的酷热和缺水的景象,从而渲染红军行军的艰辛。 再如:又来四句三字短句,再现红军不仅面临严酷的环境,而且处于被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的艰难处境,从一个压字即可看出来。

长征组歌教案设计

《四渡赤水出奇兵》教案设计 东陈镇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王秀玲 设计思路: 教师激情导课后,巧妙点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阅读诗歌,感情充沛诵读诗歌,如痴如醉演唱诗歌,在充分体会诗歌情韵的基础上,再尝试去写诗歌,做个性练习,掌握学习诗歌的方法。在师生互动中,潜移默化,学习英雄气概,培养高尚情操。 教学目标: 这首歌词长短相间,语言精炼优美。教学中要强调学生朗读,要求学生在朗读中体会红军战士在艰难环境中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感受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并能熟读成诵,富有感染力地歌唱表演,进而写成“报幕词”,完成个性化练习。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学习诗歌高度概括生动传神的语言,领略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 难点: 理解时代背景,在学习诗歌的基础上学写“报幕词”。 辅助手段: 《四渡赤水出奇兵》歌曲视频光盘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燃起一把火 “同学们,中央电视台播出的24集电视连续剧《长征》 之所以风靡一时,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七律长征》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是因为其真实而生动的表现了革命战争时期,我红军战士在艰难环境中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重现了世纪伟人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今天,让我们学习并演唱萧华写的《四渡赤水出奇兵》,继续感受当年的革命烽烟,好吗?”学生一听唱歌,群情激沸。我趁机让学生打开课本,提出阅读要求:1.利用文下注释和字典,积累字词;2.熟读课文,正确断句,并找出中心句,感悟主旨。3.分析层次,用一句话概括段意。4.欣赏修辞,体味写作特色,勾画整理佳词妙句。5.标注作者身份,作品及写作背景。6.标出每句的重音和歌词的韵脚,然后有感情的进行朗读。7.在有疑问的地方注明“?”号,以便研讨解决。 二.巧妙点拨,训练读和说 学生自学结束后,按座次四人一组交流讨论,互相补充,修正看法,教师巡视指点,答疑解惑,表扬佳例。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板书知识重点,理清思路,然后总结:课文分两层表现了我红军战士在艰难环境中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高度赞扬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歌词长短相间,语言高度概括,巧用反复、比喻等修辞格,富有感染力。学生根据

《七律·长征》教案_《七律·长征》教案

《七律·长征》教案 学习目标 1.认识“礴”等3个生字。会写“丸”等3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诗句意思,能联系重点词语体会诗歌的感情。 3.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课前准备 1.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 2.准备有关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巧渡泸定桥的录像。 3.准备“长征组歌”中的歌曲《七律·长征》。 第一课时 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一九三五年九月红军长征经此。 诵读品悟,领略诗境 1.听一听《长征组歌》中的段落,谈一谈你所了解的长征。 2.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初步渗透与本诗歌相关的知识

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考虑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 / 等闲。 五岭 / 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 / 泥丸。 金沙 / 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 / 寒。 更喜 / 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 / 开颜。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播放长征歌曲,以唱配诵,以唱带诵 讨论 在现在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 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二 北大附小郭琼 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①出示毛泽东主席的相关图片。 导语:你认识画面上的这个人吗?你都知道哪些有关他的事迹? ②学生结合“资料袋”和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简单汇报已有知识。 过渡:他就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毛泽东。就让我们通过对这组课文 学习,来走近他、了解他、感受他那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吧! 放手阅读,整体感知

长征组歌两首

兴庆区月牙湖回民第二中学教学设计 备课教师:张晶晶第章(单元) 第一单元第2课时 课题《长征组歌》两首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及内容⒈再现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与乐观豪迈; ⒉体会环境烘托与渲染的作用; ⒊学会长短句式相结合运用; ⒋品味、积累语言。 重点再现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与乐观豪迈; 难点体会环境烘托与渲染的作用;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自主探究教具 设计思路 以学生自学为主,自行解决生字、词。品味语言时,也以学生自找喜欢 的词句,或互相质疑,解答为主。为了进一步体会歌词的气势与节奏, 师组织活动:学生朗诵比赛,教师指导,点评。其余由学生自主评论。 课前预习: 正音、正字、释意 教学活动设计: 一、情境再现: 长征的路线:瑞金→乌江→赤水→乌蒙山→金沙江→大渡河→泸定桥→ 雪山草地→岷山→陕北(1935.10) 二、介绍《组歌》的创作背景 简介背景:作者萧华,江西人氏。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而 创作。 三、正音、正字、释意 ⒈正音 皑()黔()毡()草毯()扎() 2释意 二次备课

调虎离山:比喻为了便于乘机行事,想法子引诱有关的人离开原来的地方。 千锤百炼:比喻多次的斗争和考验。 四.朗读歌词,体会情感 听音乐艺术片《长征组歌》选段:《四渡赤水出奇兵》和《过雪山草地》 五、释疑: ㈠《四渡赤水出奇兵》齐读 ⒈红军面临的困境有哪些?用课文中的原句回答。 ⑴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 ⑵横断山,路难行,敌重兵,压黔境。 ⒉对这些困境的渲染有什么作用?(为后文突出红军的神勇作了铺垫) ⒊课文中是如何表现红军的胜利的? ⑴红军涉赤水渡天险的英勇,又写了军民鱼水般的感人亲情; ⑵毛泽东运筹帷幄、料事如神的神奇出兵; ⑶讽刺的手法把敌人溃不成军的丑态展示在我们面前。 ⒋读了本文后,你们体会最深的是什么?(学生讨论交流) 用凝炼的语言、丰富的画面展示了工农红军的英雄性格,塑造了人民军队的光辉形象。 六、比较本课与《七律长征》语言上有何不同?(讨论交流,若时间不够可视为课后作业) 提示:本课内容是歌词,通俗易懂;《七律长征》中的语言艺术化、较深刻,需要在了解史实的基础上,体会红军长征精神。 提示: ⒈中心句: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这一句画龙点睛的盛赞毛主席的用兵如神。 ⒉如开头三句,用短句有气势,突出当时的局势严峻,写出红军转战川、黔边境所遇到的严酷的自然环境。 再如:“天如火来水似银”,用比喻生动再现天气的酷热和缺水的景象,从而渲染红军行军的艰辛。

《七律长征》教案 [教学目标]

《七律长征》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2、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1、重点: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难点: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逶迤(wēi yí)磅礴(páng bó)岷山(mín) 2、解释词语。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二、导入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借助多媒体播放红军长征的录像,教师介绍长征的历史事实,并让学生学歌曲《七律长征》,给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 三、听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 学生朗读诗歌之后,谈谈自己最喜欢的其中的一句诗,并说说理由。 四、学习新课 1、学生结合注释,说说全诗的大意。 讨论交流后,明确: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2、赏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示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紧承上句的“万水千山”,先具体写山。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游戏桥横铁索寒。”这两句写水,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结尾这两句写长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诗的高潮。“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这里的“三军”,专指“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但毛泽东希望并想念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3、探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