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卡拉胶的化学组成和结构

卡拉胶的化学组成和结构

卡拉胶的化学组成和结构
卡拉胶的化学组成和结构

卡拉胶的化学组成和结构

作者:卡拉胶厂家时间:2011-01-21 来源:网友供稿

卡拉胶是从红藻的角叉菜属、麒麟菜属、杉藻属及沙菜属等品种海藻中提取的海藻多糖的统称。不同的来源有不同的卡拉胶精细结构,其胶体性质也不尽相同。研究表明,不同的卡拉胶来源或片段有多种方式的精细结构及联结方式,已命名的有kappa(卡帕),iota(阿欧塔),lambda(莱姆达),mH(缪),nu(纽),theta(塞塔),xi(西)型卡拉胶(见图5.2)等,但商业化生产的主要是前三种。卡拉胶是一种线形的半乳聚糖结构,其中的n半乳糖基由”l,3和p一1,4一键交替组成。由*1,3一键合的半乳糖基主要有3,6一脱水一半乳糖,并部分或全部半乳糖单位上接有硫酸酯基团。典型的聚合度为1000,相应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70000。含有卡拉胶的海藻中的天然物相对分子质量一般在50万左右,经萃取后的商品卡拉胶相对分子质量不应低于10万,10万以下的卡拉胶已不再具有食品胶凝剂的一般功能性质,严格说来,已不再称为卡拉胶.

型(kappa型)卡拉胶:由d(1—3)n半乳糖4一硫酸盐和p(1—4)3,6-脱水一n 半乳糖的部分硫酸酯基所组成。在*型卡拉胶的海藻提取物中,有一部分n半乳糖上由6硫酸酯基取代,而部分3,6-脱水一n半乳糖上接有2一硫酸酯基团。6一硫酸酯基团能显著降低凝胶能力,但在生产过程中如用碱处理,有可能转移掉6一硫酸酯基团,结果形成3,6脱水n半乳糖,这使它的分子成为高度规律的结构形式,并提高了胶凝能力。

c一型(iota)卡拉胶:在所有n半乳糖基r的4一位E衍生有硫酸酯基团,在3,6一脱水一n半乳糖上衍生有2一硫酸酯基团。

^一型(iambda)卡拉胶:与其他两种不同的是,在口(1—4)口半乳糖上有两个硫酸酯,而在a一键合的半乳糖基4硫酸盐上有不等量的2一硫酸盐,分子与某些阳离子(主要是钾和钙)一起组成三维的网状结构或凝胶。^一卡拉胶的结构则不是这样有序排列,而且即使有钾或钙盐存在,也无法起凝胶作用。

不同的海藻品种含有卡拉胶的类型和数量各异,如主产于菲律宾海域的

Euc“t~Fllafomnii品种主要含卡帕型卡拉胶,产于印尼海域的E~pznc—m则主要含阿欧塔型,产于摩洛哥海域的杉藻属Gl”ddf2fular主要含莱姆达型卡拉胶;而来自chondr“s“5,Gimndstellata,Jridaeasp.等许多品种则含几种类型的卡拉胶,是混合型,需通过特殊工艺处理将其分开。同一类型的卡拉胶也有精制或半精制及粗制品之分,区别主要在凝胶强度,溶液透明度等,当然也表现在价格方面。所以不同的用途应该选用不同型号及等级的卡拉胶,从而获得最经济有效的选择。

在受控条件下凝胶的成型是卡拉胶最重要的一种性质。一型和r-型卡拉胶的结构允许由两个分子中的片断,在三维网络结构中通过分子键的结合而形成双螺旋结构,即形成凝胶。而A一型卡拉胶的结构却不具备形成双螺旋结构的条件。卡

拉胶结构的多样性,以及它们与其他胶的相互作用,就可形成在组织结构和效能、性能等方面各不相同的凝胶。

κ-卡拉胶与魔芋粉混合载体固定酵母细胞生物合成谷胱甘肽

谢雷波段学辉王锦肖海群

【摘要】:提出了κ-卡拉胶与魔芋粉混合载体固定化微生物细胞的技术,确立了较好的凝胶条件.并利用该混合载体固定酵母细胞进行生物合成谷胱甘肽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反应液pH 值7.0,反应温度37℃,反应时间6 h,磷酸盐缓冲液0.1%的条件下,固定化细胞具有较高的GS H合成酶活力.

将魔芋精粉、卡拉胶与白砂糖按1∶1∶6的比例混合均匀,将搅拌混合料慢慢撒入冷水中,要求分散而不结团,浸泡20min 30min,使果冻粉充分吸水---------一种果冻的制备

卡拉胶对明胶/卡拉胶混合物性质的影响

摘要:高黏度的明胶一直备受关注.当前,照相明胶的黏度大约为4.5~5.0mPa·s,通过一些加工调整可能

将黏度提高到9~10mpa·s.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一种黏度高于30mPa·s的明胶.为什么需要高黏度

的明胶呢?

卡拉胶的复配性能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

胡国华

上海师范大学工程食品研究所功能与复合食品添加剂研究室

由于卡拉胶具有形成亲水胶体、凝胶、增稠、乳化、成膜、稳定分散等诸多物理化学特性,故可作为胶凝剂、乳化剂、增稠剂或悬浮剂使用,用于稳定乳液、控制脱液收缩、赋形、胶结和分散等,另外卡拉胶安全无毒的特性已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所确认,这都使得卡拉胶工业迅速发展,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日化工业及生化、医学研究等领域中。最近几年,由于应用技术的日趋成熟及应用领域的不断增加,国内外市场对卡拉胶的需求也获得大幅度上升,卡拉胶在我国已经成为在食品中应用得最为广泛的胶体之一。

一、卡拉胶的复配性能

卡拉胶具有胶凝、增稠、乳化、成膜、稳定分散等优良特性。卡拉胶形成凝胶所需浓度低、透明度高,但存在凝胶脆性大、弹性小、易脱液收缩等问题,不过这些问题可以通过与其它食品胶的协同增效作用来解决,因此有关卡拉胶协同作用的研究对于卡拉胶在食品中的应用十分重要。

(一)卡拉胶与槐豆胶的复配性能

卡拉胶为凝胶多糖,而槐豆胶为非凝胶多糖,但两者共混可以得到凝胶,这是两种多糖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卡拉胶和槐豆胶体系中,卡拉胶是以具有半醋化硫酸酯的半乳糖残基为主链的高分子多糖。槐豆胶是以甘露糖残基组成主链,平均每四个甘露糖残基就置换一个半乳糖残基,其大分子链中无侧链区与卡拉胶之间有较强的键和作用。在槐豆胶和卡拉胶形成的凝胶体系中,卡拉胶的双螺管结构与槐豆胶的无侧链区之间的强键合作用,使生成的凝胶具有更高的强度。而另一种与槐豆胶结构相似,但侧链平均数增加一倍的瓜尔豆胶,因为其侧链太密而不具有这么明显的增稠效应。

κ-型卡拉胶单体所形成的强而脆的凝胶,其收缩脱水性在许多应用中会带来不利。但当与其他胶结合后所引起的组织结构的变化,使之具有很多实用价值,尤其在食品方面,当κ-型卡拉胶加入槐豆胶后,卡拉胶的双螺旋结构与槐豆胶的无侧链区之间的强键合作用,使生成的凝胶具有更高的强度,不仅使该体系的弹性和刚性因之提高,并随着槐豆胶浓度的增加,其内聚力也相应增强。当两种胶的比例达1:1时,凝胶的破裂强度可相当高,因而产生相当好的可口性。从

感官的角度来看,槐豆胶可使κ-型卡拉胶凝胶的脆度下降而弹性提高,使之接近于明胶凝胶体的组织结构,但如果槐豆胶的比例过高,凝胶体会愈益胶稠。

只有卡帕型卡拉胶与刺槐豆胶有增进胶强度的协同作用,2:1可达到最大凝胶强度,而1:4为最弱。为使刺槐豆胶充分水化,溶液需加热至82度以上,形成的凝胶仍为热可逆型凝胶;达到同样的凝胶强度,卡帕卡拉胶与刺槐豆胶的复合胶用量约只有卡帕卡拉胶单用量的 1/3。卡帕卡拉胶在水系统中0.5% 以上的浓度就能形成凝胶, 在牛奶系统中成胶浓度可低达0.1~0.2%。ι-型和κ-型两种卡拉胶配合时,凝胶的脆度将下降,破裂强度降低而不至于脱水收缩,内聚力的稳定和破裂强度的下降,说明ι-型卡拉胶也能提高凝胶的持水性和弹性,由此所制得的凝胶比由槐豆胶配合制得的将更接近于明胶的结构。

(二)卡拉胶与魔芋胶的复配性能

魔芋胶主要化学组成为葡萄甘露聚糖,其中的葡萄糖和甘露糖的分子比约为2:3,因为甘露糖单位的第6位C上有乙酰基,故其水溶液不能形成凝胶,但在稀碱性溶液中水解去掉乙酰基后则可形成有弹性的凝胶。魔芋胶和κ-卡拉胶都是食品工业常用的胶凝剂,但前者必须在2%以上的浓度,pH>9即强碱性条件下才能形成凝胶。除了用量大之外,应用于碱性食品常有咸味和涩味,口感欠佳,不受欢迎;后者在有钾或钙等离子存在时,具有形成凝胶所需浓度低、透明度高等优点,但其凝胶脆性大,弹性小,易出现收缩脱液现象。这些缺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二者作为胶凝剂在食品工业上应用。将卡拉胶与魔芋胶进行适当复合,在中性偏酸性的条件下,可以形成对热可逆的弹性凝胶,且所形成的凝胶还具有所需胶凝剂用量少、凝胶强度高、析水率低等特点。魔芋胶可全部或部分取代槐豆胶,而获得卡拉胶与槐豆胶混合体所具有的凝胶结构。总之,魔芋胶和κ-卡拉胶有很强的协合作用,能显著增强卡拉胶的凝胶强度和弹性,减少卡拉胶的泌水性,其作用效果比槐豆胶还强,在食品工业上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三)卡拉胶与其它胶的复配性能

酰胺化低酯果胶对κ-型卡拉胶的形成没有显著的影响,但由于它具有良好的持水性,从而可降低κ-型卡拉胶的使用浓度,并使凝胶柔软可口。但如果还将少量的槐豆胶的复合在内,则可增加其凝胶的内聚力。采用酰胺化低酯果胶的另一长处是可使凝胶有很好的风味释放能力。但这

种果胶的不利因素是可使凝胶呈浑浊状,即由酰胺化低酯果胶配合制成的凝胶甜食,不能像由单纯卡拉胶所制得的凝胶那样透明。

黄原胶对κ-型卡拉胶有类似的影响,即可形成较柔软、更有弹性和内聚力的凝胶。此外,黄原胶能象κ-型卡拉胶那样降低失水收缩作用,瓜尔豆胶却不能左右κ-型卡拉胶的收缩析水作用。由于瓜尔豆胶含有两倍量的半乳糖,且未被取代的区域的长度远短于槐豆胶,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卡拉胶与槐豆胶有良好的复配共伍作用而与瓜耳豆胶无明显共伍作用。

另外,卡拉胶的凝胶强度取决于分子链的整齐程度,但KCL 添加量的增加可提高强度。卡拉胶及复配胶的凝胶强度测量值会随时间延长而不同;强度值也会因凝胶体的温度而不同,温度越低强度越高,在5~10 度时达到极限。因此比较凝胶强度时应以凝胶后相同的时间和温度下测量为条件。胶体溶液加入柠檬酸量越多,冷却后强度越低,并且加酸温度越高强度降低越显著。然而,过低的温度下加酸也会干扰凝胶的形成,因此最适的加酸温度在60~70度。同样,卡拉胶溶液体系在不同的PH下加热,PH降低则凝胶强度降低,PH3.5以下基本不能形成凝胶,有意思的是已形成的凝胶既使在pH3.5这样低pH下凝胶态仍稳定。复配胶体系所观察到的结果与卡拉胶相似,一般在碱性环境下,强度会降低。而卡拉胶在PH9左右仍稳定。

二、卡拉胶在食品中的应用

1.在乳制品中的应用

卡拉胶在乳制品中主要作用是增稠、稳定、赋形、悬浮、凝胶等。如可可奶中加入卡拉胶后,κ-酪蛋白和卡拉胶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细微的胶体结构保持可可粉的悬浮,防止其沉淀,并使饮料具有饱满口感;炼乳通过加入低浓度的ι-型或κ-型卡拉胶使乳脂肪稳定,并能模拟全脂奶的口感与外观;卡拉胶还可用来稳定果味酸奶,使酸奶滑爽并增加质感。

在冰淇淋和雪糕制作中,卡拉胶可使脂肪和其它固体成分分布均匀,防止乳成分分离和冰晶在制造与存放时增大;使冰淇淋和雪糕组织细腻,结构滑爽、可口;在冰淇淋生产中,卡拉胶因可与牛奶中的阳离子发生作用,产生独特的胶凝特性,可增加冰淇淋的成型性和抗融性,提高冰淇淋在温度波动时的稳定性,放置时也不易融化。在冰淇淋生产中卡拉胶虽然不适合作为主稳定

剂,但它在很低浓度下能作为很好的防止乳清分离的辅稳定剂使用。因为卡拉胶虽然会增加体系的粘度,但不能包容足够的胶以稳定体系。刺槐豆胶,瓜尔豆胶以及羧甲基纤维素单独使用或组合使用是较好的主稳定剂,然而,它们具有相同的缺点:在冰淇淋混合物中会导致乳清分离。所以加入卡拉胶能抑制这种现象的发生。

2.在饮料中的应用

卡拉胶在水中的作用主要是凝胶、悬浮、赋形和增稠等。如:ι-卡拉胶能形成柔顺的有弹性的凝胶且形成的胶不会在室温下融化,对于在不需使用冰箱的场合很有用,它形成的凝胶不会随老化时间延长而变硬,对于即可使用的甜食是很重要的,但是它的融点较高,致使产品的口感下降。κ-型卡拉胶产生的凝胶较硬,脆性大,不象ι-卡拉胶所形成的凝胶那样柔顺。在κ-型卡拉胶加入槐豆胶或琼脂可获得柔软的质构,κ-和ι-型卡拉胶的混合物与纯净的槐豆胶可用于生产低热型产品,其中酸的加入必须在处理后期,以防止卡拉胶的过度水解。水果饮品冲剂一般含糖或甜味剂、酸、香精,ι-型卡拉胶或κ-卡拉胶在制成的饮品中含量为0.1%或0.2%时就可提供良好的质感和令人愉快的口感。另外,由于卡拉胶能与蛋白发生络合作用,从而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植物蛋白饮料在受热时的稳定性。

3.在肉类制品中的应用

卡拉胶用于禽肉制品可提高并能给保持水分,风味、质构、切割性、冷冻融化及稳定性带来益处。如卡拉胶用于火腿及火腿肠就能起到凝胶、乳化、保水、增强弹性的作用,尤其是提供适当的保水性,即使是制造高出品率的产品时,它也能有良好的持水性,并且由于它能够与蛋白质络合,就能提供相当好的组织结构,使产品具有细腻、切片良好、口感好,弹性好、韧脆适中,嫩滑爽口等性能,从而提高了产品质量,降低了成本,是制作火腿必需的食品添加剂。另外,因为卡拉胶在冷盐中分散且不会使盐水粘度上升,因此在禽肉给水处理中不

刺槐豆胶80元/公斤,卡拉胶好点的86元/公斤,魔芋胶76,罗望子胶50,明胶18。

瓜尔豆胶15元/公斤。

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

第三节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 (第一课时教案) 涟水县教研室李夕九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学会如何表示物质的组成。 2、学会元素符号的书写和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并了解元素符号的应用。 3、掌握物质的简单分类及其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交流、讨论、活动与探究,进行自主学习。 2、学会运用对比、归纳的方法处理信息,获取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对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2、逐步积累化学用语,让学生逐步走进化学世界。 【教学重点】 1、规范书写元素符号,了解元素符号有哪些应用。 2、掌握物质的简单分类及其方法。 【教学难点】 1、元素概念的引入,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的切换与应用。 2、物质的简单分类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 自学、讨论、类比、质疑、归纳与总结。 【教学过程】 [导入] 前面我们从微观的角度认识了物质,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今天我们换一个角度:从宏观的角度来认识物质。黄金搭档的广告词大家很熟悉吧!(投影商品广告) 老师:“黄金搭档补足钙铁锌硒维生素……”这里的“钙、铁、锌、硒”指的是什么呢? A、分子 B、原子 C、离子 D、元素 学生:元素 老师:“蓝瓶的钙,纯净的钙,好喝的钙”其中含有钙元素,“补锌的,我要蓝瓶的”其中含有锌元素,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板书:第三节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 一、元素与元素符号 (一)元素 老师:下面请大家先看3幅图:(投影水、氧气、二氧化碳3幅图,问,群答)

老师:水中的氧原子、氧气中的氧原子、二氧化碳中的氧原子是否完全相同呢?学生:相同(或不相同、不一定相同等) 老师:我不清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它们都属氧原子,都属同一类的原子。如同人类一样,有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等等,但他们都属同一类——人类。同 理,H 2、H 2 O 、HCl 、H 2 CO 3 、NH 4 HCO 3 中都含有氢原子,都含有同一类的氢原子。 由此你能给“元素”一个简单的定义吗? 板书: 1、元素: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老师:元素既然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那么元素与原子就应该有区别。(投影“元素与原子的区别”) 板书: 2、元素只讲种类不谈个数;元素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 做【学案】第2题,一名同学板演。 3、原子既讲种类又讲个数;原子用来表示物质的构成。 做【学案】第3题,一名同学板演。 (投影):桌上有三种物质,一个老外看了三只标签他不认识,原来这个老外不懂中文,为了各国间交流方便,元素符号应世界统一。 板书: (二)元素符号 大家朗读:P 73 第三节:“元素符号……” 板书: 1、表示与书写:(投影)拉丁文,一大二小 注意:CO与Co的区别 大家朗读:P 73 第二节:“元素是……” 老师:元素共有110余种,一种元素只有一种符号,一种名称,一种编号;为了便于查找与运用,科学家编制了一张表,叫元素周期表。(投影) 学生看书:P149 板书: 2、元素周期表 (1)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 老师:大家仔细观看各种元素的名称,你发现汉字书写上有何规律?谁来告诉大家?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物质的分类教案

必修《化学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初中化学主要根据物质的组成介绍了物质的分类,如将元素分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将化合物分为氧化物、酸、碱、盐等。在初中化学学习基础上,高中化学介绍了物质的简单分类法——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分类的标准侧重于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这样有利于学生认识化学物质及其性质,帮助学生树立分类思想,进一步形成分类观。 一、初高中衔接教学中的知识断点 初中化学中,有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的概念及其跟酸或碱反应的性质,在本节有关氧化物的分类和以后有关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教学中,需要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等概念,对此,初高中教材均未涉及,需要补充。 关于几种常见的酸及其分类,初中只要求几种常见的酸,知道是强酸还是弱酸,不要求从电离的角度去认识酸,也不要求从离子的角度去认识酸的通性。而高中则要求从电离的角度去认识酸,从电离程度去理解强酸和弱酸,从H+去感受非氧化性酸,从硝酸、浓硫酸去感受氧化性酸。为此,教学中应补充酸的其它分类,如含氧酸和无氧酸、一元酸、二元酸和多元酸、强酸和弱酸、氧化性酸和氧化性酸等、应该让学生知道盐酸>醋酸>碳酸。 关于碱,初中只要求几种常见的强碱,如NaOH、KOH、Ca(OH)2等,不涉及弱碱,但简单介绍NH4+的检验。 关于盐,初中也只简单介绍了几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可根据酸跟碱是否完全被中和分类但不作要求,没有正盐、酸式盐的概念,学生虽然初步认识了盐的组成,但是对盐的性质知之甚少。而高中则要求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盐进行分类,从物质的组成认识盐可分为正盐、酸式盐、碱式盐和复盐,从物质的溶解性认识盐可分为可溶性盐和不溶性盐,在盐类的水解中,还可以从盐所对应的酸、碱的电离能力来分类等。学生很清楚盐分为可溶性盐和不溶性盐的依据,但对于哪些盐可溶、哪些盐不溶可就迷糊了。 在初中已学溶液、浊液的基础上,高中介绍了分散系及其分类,胶体及其性质。在分散系的认识基础上,高中要求重新认识溶液,了解溶液的组成。微粒大小是分散系分类的依据,也是影响性质的一个因素,微粒大小是这部分教学内容的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 二、初高中衔接教学中知识断点的突破 1.关于氧化物分类的教学 建议在课本P25实践活动1中,设计下列问题,实行渗透性衔接教学。 (1)带领学生回忆CO2和CaO的化学性质,并写出相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从CO2和CaO分别与酸或碱的反应不同,引导学生分析得出酸性氧化物 和碱性氧化物的定义,并整合归纳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的通性, (3) SO2是酸性氧化物,请写出SO2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组成细胞的分子测试题

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一、选择题(共40分) 1.下列元素中属于组成生物体的微量元素的是() A.K B.P C.B D.Ca 2.C、H、N三种化学元素在组成人体的化学成分中,质量分数共占73%左右,而这三种元素在组成岩石圈的化学成分中,质量分数还不到1%。这一事实说明了() A.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相似性B.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 C.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差异性 D.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元素组成是不同的 3.组成玉米和人体的最基本元素是() A.氢元素B.氧元素C.氮元素D.碳元素 4.下列有关组成生物体化学元素的论证,正确的是() A.组成生物体和组成无机自然界的化学元素中,碳元素的含量最多 B.人、动物与植物所含的化学元素的种类差异很大 C.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 D.不同生物体内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比例基本相似 5.下列能正确表示蛋白质分子由简到繁的结构层次的一组是() ①氨基酸② C、H、O、N等化学元素③氨基酸分子相互结合④多肽⑤肽链⑥形成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分子() A.①②③④⑤⑥B.②①④③⑥⑤ C.②①④③⑤⑥D.②①③④⑤⑥ 6.人体的肌肉主要是有蛋白质构成的,但是骨骼肌、心肌、平滑肌的功能各不相同,这是由于()A.肌细胞形状不同B.在人体的分布部位不同

C.控制它们运动的神经不同D.构成肌细胞的蛋白质分子结构不同 7.下列关于蛋白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各种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氨基酸 B.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 C.蛋白质是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 D.组成每种蛋白质的氨基酸都有20种 8.甲硫氨酸的R基是—CH2—CH2—S—CH3,它的分子式是()A.C5H11O2NS B.C3H7S C.C4H11O2S D.C5H10O2N 9.烟草、烟草花叶病毒、噬菌体的核酸中碱基的种类依次是() A.4 4 4 B.5 5 4 C.5 4 4 D.4 4 5 10.大豆根尖所含有的核酸中,含有碱基A、G、C、T的核苷酸种类数共有 () A.8 B.7 C.5 D.6 11.对细胞中某些物质的组成进行分析,可以作为鉴别真核生物的不同个体是否为同一物种的辅助手段,一般不采用的物质是 () A.蛋白质B.DNA C.RNA D.核苷酸 12.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时,低倍镜换用高倍镜的正确操作顺序为() ①转动反光镜使视野明亮②在低倍镜下观察清楚后,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③转动转换器使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孔④观察并用细准焦螺旋调焦,使视野清晰 A.①②③④B.③④①②C.②③④①D.④①②③ 13.真核细胞内遗传物质的载体是() A.只有遗传物质B.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

九年级化学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分类

中考化学专题练习:《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真题热身】 1.(2011.重庆)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 A.寒冷的干冰 B.清澈的泉水C.清新的空气 D.坚硬的大理石2.(2011.衡阳)下列各种“水”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 A.蒸馏水 B.自来水C.海水 D.矿泉水 3.(2011.龙东)关于水的组成叙述正确的是 ( ) A.水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的 B.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C.水分子是由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分子构成的 D.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4.(2011.永州)某井水中含有钙离子、镁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等,该井水属于 ( ) A.纯净物 B.氧化物C.化合物 D.混合物 5.(2011.攀枝花)下列物质是自来水厂对水净化过程常用的消毒剂,其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 A.氯气(Cl2) B.氧化氯(ClO2) C.臭氧(O3) D.次氯酸钙[Ca(ClO)2] 6.(2011.泰安)掌握物质的分类是学好化学的基础,指出下列物质中属于碱的是 ( ) A.NaCl B.KOH C.MgO D.Cu 7.(2011.广州)下列物质中属于盐的是 ( ) A.NaOH B.Na2O C.Na2SO4D.Na 8.(2011.鸡西)“黑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由硝酸钾、硫黄、木炭组成。“黑火药“属于 ( ) A.纯净物 B.化合物C.单质D.混合物 9.(2011.南通)从物质分类角度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石油属于混合物 B.氮气属于单质 C.甲烷属于化合物 D.干冰属于有机物10.(2011.赤峰)分别向两杯蒸馏水中加入冰块和蔗糖,得到冰水和糖水,从化学组成上分析,它们分别属于( ) A.单质和化合物 B.化合物和化合物 C.化合物和混合物 D.混合物和混合物11.(2011.德阳)当前,在食品生产经营中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已成为影响中国食品安全的突出问题。如一些不法生猪饲养户为使商品猪多长瘦肉,在饲料中非法添加“瘦肉精”(化学式为Cl2H18Cl2N2O).对消费者身体造成了极大危害。下列有关说法中

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说课稿

物质的分类(第1课时)说课 广西柳州铁一中学唐震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位于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如果说第一章是从化学研究手段、化学实验方面展开化学的话,那么,本章则是从化 二、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刚上高一的学生,处于初高中过渡时期,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还很少。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只是简单掌握了一些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其实,初中阶段纯净物、混合物及酸、碱、盐等的学习,就是物质分类方法的具体应用。但在思维上,学生正从直觉型经验思维向抽象型思维过渡,学生还没有把分类形成一种方法,没有形成化学学习的思想。本部分教学内容正好对初中化学中学习过的化学物质及反应进行总结和归纳,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和提高,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化学物质,进而掌握分类方法,形成分类观。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定: 1.教学目标(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 1.知识与技能 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知道分类的多样性,知道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2.过程与方法 从日常生活中学生所遇见的一些常见的分类事例入手,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将所学过的化学知识从自己熟悉的角度进行分类,将不同的知识通过某种关系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迁移。并进一步通过探究活动,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研究、探讨科学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建立物质分类的思想,体会掌握科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体验活动探究的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增强学习化学、探究物质变化奥秘的兴趣。 2.教学重点难点: 本部分教学,知识性内容较为简单,故重难点落在了为学生建立起分类的思想上。 知识、能力、思想是体系的三个要素。常规的教学中我们往往重视知识、能力的培养,而忽视思想的培养。思想是的灵魂,分类思想是化 四、教学过程与方法: 教学主线

高中化学: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知识点

高中化学: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知识点 考点1 物质的组成 1.元素——宏观概念,说明物质的宏观组成。 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统称。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不一定是同一种元素,因为微粒的含义要比原子广泛。 2.分子、原子、离子——微观概念,说明物质的微观构成。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单原子分子、双原子分子、多原子分子) (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3)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基:中性原子团) 3.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同素异形体——同种元素形成的结构不同的单质 特别提醒: 1.离子与基团: 2.同位素与同素异形体: [知识规律] 物质到底是由分子、原子还是离子构成?这与物质所属的晶体类型有关。如金刚石(C)、晶体Si都属原子晶体,其晶体中只有原子;NaCl、KClO3属离子晶体,其晶体中只有阴阳离子;单质S、P4属分子晶体,它们是由原子形成分子,进而构成晶体的。具体地: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晶体): ①非金属单质:如H2、X2、O2、O3、N2、P4、S、C60、稀有气体等 ②非金属氢化物:如HX、H2O、NH3、H2S等 ③酸酐:如SO2、CO2、SO3、P2O5、N2O5 等 ④酸类:如HClO4、HClO、H2SO4、H3PO4、H2SiO3等 ⑤有机物:如烃类、烃的衍生物、糖类、氨基酸等 ⑥其它:如NO、N2O4、Al2Cl6等 (2)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原子晶体):稀有气体、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碳化硅、石墨(混合型晶体)等; (3)由阴阳离子构成的物质(离子晶体):绝大多数盐、强碱、低价金属氧化物。 (4)由阳离子和自由电子构成的物质(金属晶体):金属单质、合金

2020年化学物质之分类观

专题讲座 化学物质之分类观 ——物质的分类方法和分类依据复习目标: 考纲要求要求层次考点细化 (1)从组成上对物质进行分类,如: 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等 (2)根据物质组成和性质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分类及其相互联系Ⅱ Ⅱ 1.根据物质的分类方法,掌握物质的类别的 判断。 2.根据物质的类别,初步学会物质性质推测 的基本方法。 【引言】分类的思想是中学化学中的一种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思想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整体把握学科知识体系、理解学科基本概念和系统掌握化学各板块知识,所以它在中学化学的学习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讲解】我们必须弄明白:为什么要分类?如何来分类? (1)化学物质有很多,在研究中,我们总是利用同类物质具有“相似性质”,来推测物质的性质,然后有目的地验证这些性质,最终认识物质的性质。简单地说,给物质分类就是归纳物质的共性,为推测“陌生物质”性质服务。 (2)分类的依据: 根据物质之间的共同点 ...和差异性,把研究的对象区分为不同种类的逻辑方法。 一般来说,凡是归为同一类的对象,它们必然在质上有共性,必然有质的内在联系,异类必有质的差异性。即同类物质具有相似点,这些“相似点”包括: 物质的组成、物质的结构、物质的性质、物质的其他特征等。 (3)分类方法:树状分类法(可以理解为:系统中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交叉分类法 【活动一】下列物质:金属铁、金属锌、木炭、CuO、CaCO3、H2SO4、NaOH、Ba(O H)2、NaCl、CuSO4。有人根据不同的依据进行了如下分类,请指出分类的依据和物质类别。 分类依据分类类别名称 类别一:金属铁、金属锌、木炭 类别二:CuO、CaCO3、H2SO4、NaOH、 Ba(OH)2、NaCl、CuSO4 类别一:SO2、SO3、N2O5 类别二:CuO、Fe2O3、Na2O 类别三:Al2O3、ZnO 类别四:NO、CO 类别一:稀H2SO4、NaCl(aq) 类别二:Fe(OH)3胶体、鸡蛋白液、淀粉液 类别三:Cu(OH)2浊液 类别一:NH3、CO2、NO、Cl2O7、CH3CH2OH

组成细胞中的元素及其无机化合物教案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细胞中的无机物 [考纲要求]1.水和无机盐的作用(Ⅰ)。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 基础知识: 一、组成细胞的元素及化合物 1.最基本元素:C。 2.主要元素:C、H、O、N、P、S。 3.大量元素:C、H、O、N、P、S、K、Ca、Mg等。 4.微量元素:Fe、Mn、Zn、Cu、B、Mo等。 5.细胞鲜重含量最多的元素是O。 6.细胞干重含量最多的元素是C。 7.组成细胞的化合物:组成细胞的化合物分为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前者中HO的含量最多,后者中蛋白质含量最多。 2特点提醒①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划分依据是含量。 ②记忆微量元素可利用口诀:铁猛碰新木桶(Fe、Mn、B、Zn、Mo、Cu)。(谐音记忆法) 想一想为什么组成细胞的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能找到?而含量又大不相同? 答案组成细胞的元素最终是生物体有选择地从无机环境中吸收的。 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鉴定物质鉴定试剂颜色变化 还原糖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 淀粉碘液蓝色 苏丹Ⅲ染液橘黄色(或脂肪(或苏丹Ⅳ染红色) 液) 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 你知道吗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都包含NaOH溶液和CuSO4溶液两种试剂,使用时有什么不同? 答案斐林试剂使用时是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注入,斐林试剂现配现用,水浴加热2分钟;双缩脲试剂使用时是先加入A液1mL,再加B液4滴。 三、细胞中的无机物. 1.细胞中的水 (1)存在形式:自由水和结合水。 (2)含量变化:生物体的含水量与生物种类和生物的生长发育期 有关。

(3)功能 ②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 (4)自由水与结合水的联系 自由水结合水?你查了吗心肌呈固态是因为结合水含量高,血液呈液态是因为自由水含量高,对吗?为什么? 答案不对。原因是二者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例不同。 2.细胞中的无机盐 (1)存在形式:细胞中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的形式存在。 (2)功能:①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正常的生命活动,如哺乳动物 的血液中若钙离子含量太低,会出现抽搐等症状。 ②它是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 课堂活动: 探究点一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 化合物质量分数/% 水占85~90 无机盐占1~1.5

2010高考二轮复习化学教学案:专题一《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化学用语》

《专题一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化学用语》〉 【专题要点】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化学用语是化学最基础的主干知识,是对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特征的反映。它们涉及的化学概念、物质的分类方法和它们相互转化的方式,是中学化学最基本的知识,也是学生从化学视觉观察和思考问题的必备知识,同时也是高考的重点内容。复习本考点是应深刻理解化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掌握不同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及物质间相互转化的方式和转化条件;要理解各个化学用语的的实际含义,掌握反应的条件与本质,正确、科学、规范的进行运用。本考点在高考中的题型主要以选择题为主,常常结合元素化合物来进行考查。从09年和08年高考考题来看高考题除了直接考查基本概念外,还考查以物质组成和分类的概念为出发点,以反映高新科技和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为切入点,逐步向环保、高科技、生产等方面渗透发展。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看出来元素、物质的组成与分类、化学用语,以成为高考的一个热点,而且融入其他专题进行考查。 【考纲要求】 1.理解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等概念的涵义,初步了解原子团的定义。 2.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3.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 4.了解同素异形体的概念,注意其与同位素、同系物、同分异构体等的区别。 5.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6. 熟记并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离子符号 7. 熟悉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能根据化合价正确书写化学式(分子式),或根据化学式判断化合价。 8. 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的表示方法 9. 掌握溶液、悬浊液、乳浊液、胶体的概念,区别及鉴别它们的方法; 10.掌握胶体的本质特征及性质; 【教法指引】 复习此专题时要做到―准确‖、―系统‖、―灵活‖,可以从三点入手: 1.以高考的热点、考点、难点为依据,合理设置复习内容和练习题,熟练掌握解题思路、注 重方法、技巧,不求面面俱到,但求在某些考点的深度和广度的挖掘上有所突破 2.加强区别相似概念的异同,理顺不同概念间的联系,进而形成连贯的知识系统。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教案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教案 【教学目的】 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主要有20多种,包括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2.组成生物体的主要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 3.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教学重点】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种类(大量元素及微量元素)和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教学用具】 玉米和人体的主要化学元素的种类和含量对比表图片。 【教学方法】 教师讲述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 【教学安排】 10分钟 【教学过程】 引言 在绪论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了生物体有6个基本特征。首先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六个特征?分别是共同的物质基础、细胞、新陈代谢、生长、繁殖和遗传、应激性。对于地球上已知的大约800多万种生物来说,无论它们个体的大小、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如何,它们的生命活动都有共同的物质基础。而这些物质主要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这一节课我们来了解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一、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种类有许多,它们 的含量也各不相同,下面我们以玉米和人体为 例(如左图),来说明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的种类和含量。 思考题:组成玉米和人体的各种化学元素在含量有 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共同点:在这些元素中,C、O、H、N 这4种元素的含量最多。 不同点:(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虽然大体相同,但是,在不同的生物体内,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相差很大。例如:元素O在玉米体内占44.43 %,而在人体内只占14.62 %;元素N在玉米体内占6.24 %,而在人体内只占9.33 %。 (2)在同种生物体内,各种化学元素的含最相差也很大。例如:人体内,C占55.99%,而S只占0.78%,Zn更少,只占0.01%。 图中所列的化学元素并不是组成生物体的所有化学元素,在生物体的细胞内至少可以找到62种元素,其中常见的约有29种,其中重要的有24种。所以,一般情况下可以说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主要有20多种。从图中我们可以知道,组成玉米和人体的基本元素是C。C、H、O、N、P、S这6种元素是组成原生质的主要元素,大约共占原生质总量的97%。 由于不同生物的元素种类大体相同,常见的有20多种,而不同生物的同种元素的含量不同,同种生物不同元素含量不同。因此,根据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的含量,我们将这些主要的生物元素分为两大类: 1.大量元素:指含量占生物体总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例如C、H、O,N、P、S、K、Ca、 Mg等。其中,C、0、N、H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2.微量元素:通常是指生物进行生命活动所必需,但需要量却很少的一些元素。例如Fe、 Mn、Zn、Cu、B、Mo等。 强调:微量元素在生物体内的含量很少,却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 例如:微量元素B(硼)能够促进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当柱头和花柱中积累了大量B时,有利于受精作用的顺利进行。在缺少B时,花药和花系萎缩,花粉发育不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花而不实”。 二、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 主要有两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是化学元素进一步组成多种多样的化合物,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如蛋白质、核酸、糖类、脂肪等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例如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酶蛋白,具有免疫作用的抗体蛋白,就是由C、H、O、N等元素组成的。所有的生物的遗传物质--核酸就是由C、H、O、N、P等元素组成的。 二是能够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举例:Mg:叶绿素的组成元素,植物缺镁,患“黄叶病”。 B:促进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缺少B时,“花而不实”。 Fe:血红蛋白的组成元素,缺Fe患“缺铁性贫血”。 I:甲状腺素的组成元素,当缺乏时会造成甲状腺合成减少,引起甲状腺肿胀,俗称“大脖子病”。

化学 说课稿:物质的分类

《物质的分类》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化学....号,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物质的分类》。 (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物质的分类》是人教版高一年级第一册第二章中的第一节内容,如果说第一章是从化学科学研究手段、化学实验方面展开化学科学的话,那么,本章则是从化学学科内容方面展开化学科学,是连接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对大量繁杂的事物进行合理的分类是一种科学、方便的工作方法,它在学习和研究化学当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章的基本线索就是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因此,本章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功能,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结合单元要求和本节课特点,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知道分类的多样性,知道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2.过程与方法 从日常生活中学生所遇见的一些常见的分类事例入手,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将所学过的化学知识从自己熟悉的角度进行分类,将不同的知识通过某种关系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迁移。并进一步通过探究活动,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研究、探讨科学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建立物质分类的思想,体会掌握科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体验活动探究的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增强学习化学、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刚上高一的学生,处于初高中过渡时期,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还很少。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只是简单掌握了一些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其实,初中阶段纯净物、混合物及酸、碱、盐等的学习,就是物质分类方法的具体应用.但在思维上,学生正从直觉型经验思维向抽象型思维过渡,学生还没有把分类形成一种方法,没有形成化学学习的思想。本部分教学内容正好对初中化学中学习过的化学物质及反应进行总结和归纳,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和提高,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化学物质,进而掌握分类方法,形成分类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形成物质分类思想上。 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基础知识还很少的难点确定为:在掌握交叉分类和树状分类的基础上,学会找标准。 二、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采用的教学法是教授法,点拨法,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

组成细胞的元素及化合物训练题

组成细胞的元素及化合物训练题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C、H、O、N、Fe、Cu属于组成细胞的大量元素 B.磷脂分子仅由C、H、O、P四种元素组成 C.线粒体、核糖体和叶绿体中都含有P D.酶和ATP都含有N,但酶一定不含有P 解析:选 C C、H、O、N、P、S、K、Ca、Mg等为大量元素,Fe、Mn、Zn、Cu等为微量元素;磷脂分子由C、H、O、N、P五种元素组成;线粒体、核糖体和叶绿体中都存在RNA,因此都含有P;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因此少数酶也含有P。 2.某无土栽培的培养液中含有Mg2+、K+、Ca2+、Fe3+,其浓度都是0.1 mol·L-1,培养一段时间后,培养液中剩余最多的是( ) A.Fe3+B.Mg2+ C.K+D.Ca2+ 解析:选A Fe属于微量元素,植物需求量较少,故培养一段时间后,培养液中剩余最多。 3.(2018·南通模拟)下列关于细胞中元素和化合物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脂肪酸与吲哚乙酸的元素组成相同 B.RNA分子携带大量遗传信息,是绝大多数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 C.与糖类相比,脂肪中C的比率较高,C是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D.蛋白质是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生物大分子,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解析:选 D 脂肪酸的元素组成是C、H、O,吲哚乙酸的元素组成是C、H、O、N,二者的元素组成不同;只有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均为DNA;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O。 4.下列关于无机盐和水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某些无机盐是组成ATP和RNA的必需成分 B.由氨基酸形成多肽时,生成物H2O中的氢来自氨基和羧基 C.无机盐与神经元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有关,与传递兴奋无关 D.水既是细胞代谢所需要的原料,同时也是细胞代谢的产物 解析:选 C 某些无机盐是组成ATP和RNA的必需成分,如磷酸;氨基酸脱水缩合时, 一个氨基酸的羧基与另一个氨基酸的氨基反应脱去1分子水,因此H2O中的氢来自氨基和羧基;无机盐与神经元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有关,与传递兴奋也有关;水既是细胞代谢所需的原料,同时也是细胞代谢的产物,如在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需要水的参与,而在有氧呼吸的第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一)掌握基本概念 1.分子 分子是能够独立存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1)分子同原子、离子一样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2)按组成分子的原子个数可分为: 单原子分子如:He、Ne、Ar、Kr… 双原子分子如:O2、H2、HCl、NO… 多原子分子如:H2O、P4、C6H12O6… 2.原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确切地说,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核不变,只有核外电子发生变化。 (1)原子是组成某些物质(如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等原子晶体)和分子的基本微粒。 (2)原子是由原子核(中子、质子)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3.离子 离子是指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1)离子可分为: 阳离子:Li+、Na+、H+、NH4+… 阴离子:Cl–、O2–、OH–、SO42–… (2)存在离子的物质: ①离子化合物中:NaCl、CaCl2、Na2SO4… ②电解质溶液中:盐酸、NaOH溶液… ③金属晶体中:钠、铁、钾、铜… 4.元素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类原子的总称。 (1)元素与物质、分子、原子的区别与联系: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宏观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微观看)。 (2)某些元素可以形成不同的单质(性质、结构不同)—同素异形体。 (3)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质量分数各不相同,占前五位的依次是:O、Si、Al、Fe、Ca。5.同位素 是指同一元素不同核素之间互称同位素,即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同一类原子互称同位素。如H有三种同位素:11H、21H、31H(氕、氘、氚)。 6.核素 核素是具有特定质量数、原子序数和核能态,而且其寿命足以被观察的一类原子。 (1)同种元素、可以有若干种不同的核素—同位素。 (2)同一种元素的各种核素尽管中子数不同,但它们的质子数和电子数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因而它们的化学性质几乎是相同的。 7.原子团 原子团是指多个原子结合成的集体,在许多反应中,原子团作为一个集体参加反应。原子团有几下几种类型:根(如SO42-、OHˉ、CH3COOˉ等)、官能团(有机物分子中能反映物质特殊性质的原子团,如—OH、—NO2、—COOH等)、游离基(又称自由基、具有不成价电子的原子团,如甲基游离基·CH3)。

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doc

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 第三节 [课前准备] [学习任务] 1.认识氢、碳、氧、氮等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常见元素。 2.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3.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4.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 5.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 [知识准备] 1.回忆原子、分子概念及本质区别 2.复习回忆常见原子的结构、相对原子质量以及一些常见物质的成分 [物质准备] 准备一些食品、药品、化肥、土壤等实验用品等[课堂练习] [资料查询]现提供若干微量元素的补充来源。请查询它们分别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如何? 元素名称 来源 铁(fe) 肝、肉、豆类、麦类、菠菜、西红柿、水果等铜(cu) 坚果、豆类、谷类、水果、鱼、肉、蔬菜锌(zn) 谷类、豆类、麸皮、肝、胰脏、乳汁锰(mn) 萝卜缨、小麦、扁豆、大白菜、糙米、茄子碘(i) 海带、海参、紧菜、发菜、蛭子、蚶、蛤、干贝、海蜇硒(se) 大白菜、小麦、玉米、小米、南瓜、红薯干[问题研究] 1.完成课本p70页的填表 2.我们知道原子、分子、离子通过化学反应形成了数以千计的物质。这些物质的基本成分都是元素。什么叫元素?常见的元素有哪些?如何表示呢? 3.完成下列表格(元素与原子的比较) 元素原子

概念 区别 联系 使用范围 举例 4.100余种元素组成了数千万种的物质,这些物质可简单分成下列几类,请完成下表宏观组成 微观构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举例 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 [讨论交流] 1.讨论了解下列六类物质的定义并完成填空混合物 :如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等物质按组成物质的种类分金属单质:如___ ___ ___ ___ ___等纯净物单质非金属单质:如__, __, __, __, __, __, __等按组成元素稀有气体单质:如_____ _____ _____等 的种类分氧化物如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等 化酸如___ ___ ___ (在老师指导下填写下同) 合碱____ ____ ____ 物盐____ ____ ____ 有机物____ ____ ____ 2.同学之间相互督促默写课本中列出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同时了解相对原子的质量。 3.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并说出理由。 (1)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最新化学物质分类

1.化学物质的分类 (1)交叉分类法 Na 2 CO 3 钠盐 Na 2SO 4 钾盐 K 2SO 4 硫酸盐 K 2CO 3 碳酸盐 [归纳与整理] 1.将事物进行分类时,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会产生不同的分类结果。 2.在认识事物时,运用多种分类方法,可以弥补单一分类方法的不足。交叉分类法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3.对同类事物可以通过树状分类法进行再分类。 (2)树状分类法 提示:氧化物、酸、碱、盐等还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一步进行分类,化合物也可以分为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等。 2.化学反应的分类: ?? ? ?? ????? ???? ??? ?????? ?还原反应氧化反应失氧根据反应中物质得氧或分解反应化合反应的多少根据反应前后物质种类 复分解反应置换反应类别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反应 小总结:1.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仅能使有关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2.在认识事物时,运用多种分类方法,可以弥补单一分类方法的不足。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是化学分类中常用的两种分类方法。 1.分散系及其分类 ⑴分散系: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容纳分散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 [归纳与整理]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归纳与整理] 1.当光束通过Fe(0H)3胶体时,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而光束通过CuSO4溶液时,则看不到此现象。这条光亮的“通路”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光波偏离原来的方向而分散传播)形成的,叫做丁达尔效应。利用丁达尔效应是区分胶体与溶液的一种常用物理方法。 2.胶体的分散质能通过滤纸孔隙,而浊液的分散质则不能。这说明浊液的分散质粒子比较大。 [归纳与整理] 胶体:分散质粒子在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 胶体的本质特征:分散质粒子在1nm~100nm之间(在超显微镜下可见)。 胶体的性质具有丁达尔效应 [回顾与总结]

高中化学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化学基本概念一 从知识网络看,化学基本概念可分为5个方面:物质组成、物质的分类、化学用语及化学基本定律、分散系、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在复习时,应先明确“知识网络”,并针对知识网络,从“基本知识点”进行展开复习。即:此部分的复习从“知识网络”和“基本知识点”两个层次进行。 另外,复习时注意穿插计算方面的内容。 需要特别说明的问题: 从近年高考试题,尤其是北京考试试题可以看出一个明显特点:即在试题中不再局限于知识分块的考察,往往一个试题(选择题及第Ⅱ卷大题)包括概念、理论、元素化合物、实验、有机、计算等多项内容。07年北京试题中的II卷大题中每题都有不同的综合,可以较好考查学生对化学知识和能力的掌握。 所以,虽然我们复习时分块进行,但练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块知识的融合,尤其在综合练习中更要体现知识的融合与整体性,使整个高三复习即要在不同时间阶段突出该阶段特点,又要时刻从整体上进行把握,使学生总能从整体上感觉到化学各部分知识的综合运用。 同时,化学的考察均为题中主干知识;此外还要注意新教材引入的内容或与旧教材不同的内容,它们也是考察的重点。 一、物质的组成 知识网络 1.原子 概念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的最小粒子。 概念剖析 原子与分子、离子一样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最典型的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有:稀有气体、金刚石、晶体硅等。

思维点拨 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可再分”的意义是指化学变化中不会产生新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核是不发生变化的,那么质子和中子数也不发生变化,但在化学反应中,核外电子数可以发生变化。若原子核发生了变化,则不属于化学反应,而属于核反应。 思维拓展 相同或不同元素原子按一定的比例组成通过化学键(稀有气体分子内没有化学键)结合成分子。原子的主要特点: (1)原子体积很小,原子半径最小的是氢原子,原子半径最大的是钫原子。 (2)原子质量很小,最轻的原子是氢元素的一种同位素——氕。 (3)原子在不断地运动。在化学变化中,原子可以失去电子变为阳离子,也可以得到电子变为阴离子。 2.分子 概念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 概念剖析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是以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为前提的,定义不包含物理性质。 注:物理性质是宏观性质,只有构成物质的多个粒子共同才能体现出来;而化学性质则由构成物质的一个“粒子体”(即构成该物质的基本单元)体现。 思维点拨 同种物质的分子,其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其性质一般都不同。 思维拓展 分子有一定的大小和质量,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分子间有一定的作用力。分子是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许多物质是由原子构成分子,再由分子构成物质。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有:氢气、氧气、氮气、液溴、硫、磷以及稀有气体等多数非金属单质,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酸性氧化物,硫酸、硝酸等含氧酸,氯化氢、硫化氢、氨气等气态氢化物,水,有机化合物等。其中除稀有气体是由单原子构成的分子外,其他分子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子构成。由分子构成的固态物质为分子晶体。分子晶体质地松脆、熔点沸点较低,多数可溶于有机溶剂。 3.离子 概念 离子是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概念剖析

《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教学设计

《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教学设计 潞城市微子镇中学李红燕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位于第三章第二节,包括元素与元素符号、自然界中元素的分布、元素与人体健康等知识点。在前两章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些常见物质的性质及可能发生的变化;在第一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学习时,已经建立了分子、原子的概念;本节课帮助学生建立元素的概念,形成物质分类的概念,理解如何给物质分类,这些内容的学习可以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今后的学习极其重要。 二、学情分析 从知识的掌握上看,学生对“元素”这个概念并不陌生,已经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在学习第一章第二节《化学研究些什么》时,知道火柴、蜡烛、葡萄糖、砂糖和面粉中均含有碳元素,当时已经初步建立了“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的观点;在学习第二章第三节《自然界中的水》时,知道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依据已有的生活经验也知道,人体缺少某些元素(如钙、铁、碘等),会影响健康,甚至引起疾病。 从年龄上看,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初级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完全有能力进行粗浅的科学探究活动。 三、学习目标 1、知道元素的定义及其简单分类,掌握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2、认识自然界中的常见元素,了解元素摄入量多少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3、掌握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基本概念,初步形成物质分类的思想。 4、初步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知道元素的定义、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元素的简单分类; (2)认识自然界中存在的元素、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教学难点: (1)掌握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 (2)掌握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思想。 五、设计思路 本课的重要环节有三个:一是通过已学知识和生活经验粗略地认识到元素的概念,进而通 过学案上“自主学习”部分1~3题理解元素的定义及其简单分类,掌握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二是通过“自主学习”部分第4题,让学生书写比较熟悉的化学式,按照学案要求进行分类,以形成物质分类的思想,掌握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三是通过阅读课本结合生活经验,认识自然界中存在的元素、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领会自然界的物质性,认识到养成良好饮食习惯的重要性。

“物质的分类”教学中分类观培养的实践探索-2019年文档

“物质的分类”教学中分类观培养的实践探索分类观是化学核心观念之一。本文介绍了福州第八中学杜开颜特级教师执教的“物质的分类”示范课,对这节课的过程与特色进行了观察与思考,认为采用问题教学法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真正形成分类观,并取得很好的教学成效。 问题教学法;分类观;物质的分类 近日,笔者有幸观摩了福州第八中学杜开颜特级教师执教的“物质的分类”示范课。杜老师采用问题教学法,将“知识问题化,问题情景化”,层层递进,步步深化,不仅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一个全面正确的理解,而且在过程中完成了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确实初步完成了学生分类观的培养任务。 一、教学设计概述 杜老师将本节内容设计成三个总问题,每个总问题下又按照思维的深度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形成一系列的问题串。问题串环环相扣,脉络清晰地将教学的思路呈现出来。学生在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逐渐达成对知识点由浅到深、由点到面的全面理解。最后的总结说明,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清晰明朗地让学生了解到本节课讲授的内容,有助于他们进行归纳和反思。 问题一:什么是化学? 1.谈谈你对化学的认识? 2.物质的组成如何表达? 3.物质的结构如何表达? 4.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关系? 小结: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的一门学科。 2.化学研究范畴是微观领域。 问题二:研究物质的方法是什么?

1.什么是分类? 2.分类的标准是唯一的吗? 3.分类的目标和意义是什么? 4.学生活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如下物质,如硫酸铵、空气、乙醇、碘酒、碘、石墨、铜、食盐水、氢气。请对这些物质进行合理分类,并说明你分类的理由和依据。 小结:1.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得出不同的分类体系。 2.要正确地分类,必须熟悉各种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问题三:物质的组成分类 1.通过组成对物质进行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2.学生活动:实验室中有下列物质,请根据物质的组成对它们进行分类。镁、氯气、氯化铁溶液、醋酸(CH3COOH)、碳酸钙、二氧化硫、氧化钙、葡萄糖。 3.学生活动:推测醋酸可能的化学性质。举出实例,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小结:同一类物质因为在组成上的相似,致使它们在化学性质上具有相似性。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1.简单了解关于分类的一些常识。 2.学会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物质进行分类。 3.认识同一类物质在组成和性质上的相似性。 4.复习初中化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 二、教学过程的观察与分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