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网络文化的含义与特点

网络文化的含义与特点

网络文化的含义与特点
网络文化的含义与特点

网络文化的含义

1、百度百科词条

网络文化是指网络上的具有网络社会特征的文化活动及,是以网络物质的创造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创造。

网络文化是一种只在互联网上流通,而较少为非网民所知的独有文化。由于网络于全世界流通,各地的自身文化在被“提上”网络予人认识之外,也同时在网上被同化、融合、产生,甚至衍生成现实世界的文化,有些网上文化又会因着本身已经存在的同类演变出来,故此变化和传送的速度很快。

广义的网络文化是指的人类文化,它是人类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延伸和多样化的展现。

狭义的网络文化是指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以及网络经济基础上的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是人们在互联网这个特殊世界中,进行工作、学习、交往、沟通、休闲、娱乐等所形成的活动方式及其所反映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等方面的总称,包含人的、、知识结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行为方式等方面。

2、学术论文

(1)关于网络文化的定义存在很多版本,总的来说有两种观点:

一种是从网络的角度看文化,强调从网络的技术性特点切入,突出由技术变革所导致的文化范式变迁。

代表性的观点有:匡文波先生1999年在《论网络文化》一书中的定义:“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融合为物质基础,以发送和接收信息为核心的

一种薪新文化。这是一种与现实社会文化具有不同特点的文化。”

范晓红在《网络信息文化:花开谁家》一文中的定义:“以遍布全球的物理网络为物质基础,并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信息管理技术等技术的融合为手段,进行多元化的信息搜集、加工、传递和利用,构成了网络文化的核心,而这正是它的独特所在。因其信息量的空前丰富的特点,故又称网络信息文化或信息文化。”

藏学英2001年在《网络时代的文化冲突》一文中的定义:“网络文化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现代层面的文化。就其所依附的载体来说,它是一种彻底理性化的文化,任何文化若想加盟网络文化,就必须改变自己的既有形态,即变革传统的非数字化文化形态。”

另一种则是从文化的角度看网络,主要从文化的特性出发,强调由网络

内容的文化属性所引发的文化范式转型。如:

国外学者Michael Joyce认为:“网络文化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新的思维,涉及一种不断进化的意识与认识,但不是一种技术决论。”

杨鹏认为:“网络文化是一种新型媒介文化,是人们以计算机网络为媒介所进行的特殊方式的传播活动及其产物。”“对于网络的研究,宜从狭义方面入手,着眼点放在人们在网络空间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范围限定在网络

文化中有关语言文字、道德伦理观念、网络文学艺术、网络社会行为等方面”。

苏振芳认为:“网络文化作为一种社会亚文化”,“是一种以电子为介质的高科技文化”,“是一种开放性的文化”,“是一种具有交互性的文化”,“是一种虚拟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文化”。

冯鹏志认为:网络文化是一种“以网络技术为基础,以网上生存为核心内

容的新文化形式,它不仅造成了人们对以往传统的占主流地位的文化价值规范的反思和检讨,而且也极大地扩充了现代社会中人们文化生活的深度和范围,并正在塑造出全新的文化价值规范体系”。

于文秀在《当下文化景观研究》一书中对网络文化的定义,即:“网络文化是以网络为载体和媒介,以获取、传播、交流、创造文化信息为核心,

并影响和改变现实社会中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的文化形式总和。”

网络文化的两个层面,首先是技术层面,强调网络文化必须是建立在计

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以及网络经济基础之上的以信息为核心的传播活动;其次是文化层面,强调人们在互联网这个特殊世界中,如何进行工作、学习、交往、沟通、休闲、娱乐等活动方式,并且互联网如何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社会心态,包含人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知识结构、道德修养、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行为方式等方面。

(2)网络文化的概念在西方的理解是很广泛的,具有代表性的如美国

学者Dav1dP0rter将网络文化的概念定义为:以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基础,依靠网络产生、形成或者借助网络得到延伸发展的各种文化现象的综合。

与文化的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逻辑层次相对应,网络文化也具有三个层面上的内涵:

首先,网络文化表现为一种自由、民主、平等的网络精神和在长期网络活动中形成的各种共识。这些道德、价值、审美等方面的内在心理因素是各种网络文化形式中最基础、最根本的东西。简言之,就是在网络社会中形成的新的世界观和生活方式。

其次,网络文化有制度层面的内涵。这是维系网络关系的规范与准则的

集合体形成并调控着整个网络社会的正常运行。网络制度既包括基于计算机系统本身的各种网络协议,也包括人们在长期使用中形成的对网络使用行为的规范。

最后,网络文化也有外化的物质形态。这也是网络文化最初级的形态,

包括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本身。当计算机和网络的硬件和软件为人们开创了新的传播方式的同时,这些外化的物质就和它们提供的可能性一起,成为新媒介文化的组成部分。

在我国,较早研究网络文化的学者是吴伯凡,他在1996年出版的《孤独的狂欢》一书中引入了Cyberculture的英文单词。1997年郭良主编的《网络文化丛书》,则从中国人的视角研究和阐述了网络文化。

魏宏森、刘长洪认为,网络文化“是一种由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以及依靠这些新技术形成的全新的社会基础结构带来的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通讯方式、工作方式、决策方式、管理方式等各方面的变革,进而引起思维方式和观念变革,引起社会文化发生结构性变革的新文化,是一种融意识文化、行为文化与物质文化为一体的新文化”。

多数学者都认为网络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并给出了广义和狭义的概念,如李仁武在《试论网络文化的基本内涵》一文中提出,从狭义的角度理解,网络文化是指以计算机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所进行的教育、宣传、娱乐等各种文化活动;从广义的角度理解,网络文化是指包括借助计算机所从事的经济、政治和军事活动在内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

张革华认为:一般说来,网络文化是指以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

的信息时代的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要素。物

质文化是指以计算机、网络、虚拟现实等构成的网络环境;精神文化主要包括网络内容及其影响下的人们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其范围较为广泛;制度文化包括与网络有关的各种规章制度、组织方式等。这些要素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转换,显示出网络文化的特殊规律和特征。

2007年,杨谷在光明日报中发表的“网络文化概念辩析”一文中给出的概念是:网络文化是人们与网络相关的生活、学习、娱乐、工作方式及其产物,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对象,主要是指网络相关活动中的道德伦理、社会行为、语言、文学、艺术等精神活动及有关的产品、服务。

而尹韵公对网络文化的表述多少带点新闻媒体的鼓惑色彩,他认为“所谓网络文化,是一种全新的文化表达形态。它以人类最新科技成果的互联网和手机为载体,依托发达而迅捷的信息传输系统,运用一定的语言符号、声响符号和视觉符号等,传播思想、文化、风俗民情,表达看法观点,渲泄情绪意识等等,以此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联系和友谊,共同垒筑起一种崭新的思想与文化的表达方式,形成一种崭新的文化风景。它气势磅礴,威荡宇内,示囊括四海之心,显并吞八荒之意。

网络文化的特点

1、百度百科词条

网络文化特征是由网络文化的特性决定的,由于正在形成过程中,它的许多特征还未尽显露,因而其特征也还在发展变化之中。

(1)主要特征

就目前其主要特征有:网络文化的衍生性决定了网络文化必须具有很强的继承性特征;网络文化的人际传播性决定了网络文化的非中心性特征;网络文化技术基础的网络化决定了网络文化的开放性特征;网络文化的集群化决定了网络文化的多变性特征;网络文化的信息化决定了网络文化的及时性特征;网络文化的民俗性决定了网络文化的特征。

网络已经成为普通大众的另一个活动空间,成为重要的信息来源之一,其作用和渗透力还将不断扩大。目前,对网络文化褒贬不一。从网络文化的基本特征入手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全面、深刻地认识网络文化,促进网络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概括地说,网络文化具有补偿性、极端性和大众性等三大特征。

(2)三大特征

补偿性

互联网是有着巨大吸引力的虚拟空间。在这里,人们可以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展现自己的闪光点,并相互交流、相互帮助,获得尊重、友情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对于很多人来说,现实生活中难有这样的机会。因此,网络文化具有“补偿性”特征。

既然是补偿性文化,就必然夹带着很多牢骚和不满。网络上出现的很多问题,其根源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通过在网上发泄,以补偿难以实现的愿望。正是由于这种原因,网络成为一种,为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诉求和情绪宣泄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渠道,客观上起到化解情绪、缓和矛盾的作用。社会上的不公平、工作中的重压、怀才不遇的感慨,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发泄,并得到呼应,从而获得心理上的平衡和满足感。

极端性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通过群体讨论,无论最初的意见是哪一种倾向,其观点都会被强化,称之为效应。人们普遍有着从众倾向,并希望自己表现得更加突出,于不知不觉中把原有的观点推向极端化。网络具有实时性、互动性和开放性,使得在极短时间内,数量巨大的人群卷入到讨论之中。人们相互攀比、逐步强化,产生了极其强大的群体极化效应。

互联网放大了个体行为影响,聚合了个体行为能量。原本一些分散在各处、被社会忽略的少数人聚集起来,形成了小的群体,并有着不断增大的趋势。善的力量是如此,恶的力量也是如此。在现实生活中分散的、不受人注意的丑恶现象,往往能通过网络集中地反映出来。这是有的人对网络文化大加抨击的主要原因之一。实际上,在网络文化中,这些丑恶现象及其散布者只占有很小的比重。

大众性

网络文化是“”,有着很强的大众性。从互联网上可以及时搜集到大量信息,使得少数人对信息和知识的垄断难以为继。人们不再仰视专家和学者,而是将他们的观点与自己掌握的知识进行比较、进行分析,从新的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在传统媒介上,普通民众缺少话语权。只有在网络上,他们才能畅叙胸怀、指点江山,表现出对传统的颠覆和对权威的挑战。

2、学术论文

(1)超时空性

网络文化打破传统文化的线性结构,塑造了一种全新的超越时间、空间限制的数字文化。传统文化中的时空是具体的、可感知的,我们一般只能真

真实实地置身于某一个具体的地点、确定的时间之中。而网络世界中,人们可以完全超越这种局限,任何一个地点的事件我们都可以以“在场”或“出场”的身份即时参与其中进行发言。网络的超时空性在即时性和全球性两者之间得到有效实现。一方面,互联网的即时性完美的诠释着时间和互联网之间、时间和网民之间微妙的关系。如果说即时性是互联网时间上的维度,那么全球性就是互联网空间上的维度。全球性从空间维度弥补了时间维度不能企及的范围,提升着网民的生活效率和节奏。网络文化生来就是全球性的标志文化,从“地球村”到“信息高速公路”,网络文化一步步践行着文化的全球化。总之,一句话,网络的即时性和全球性使我们在时间维度上达到每时每刻,空间维度上达到无处不在。网络文化是超越时空限制的媒介文化。

虚拟性和真实性

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最大差别在于网络文化具有很强的虚拟性,首先,网络技术先天就是一种依靠一系列软硬件设备开发的虚拟技术;其次,网络文化主体的身份建构建立在虚拟的时空环境基础之上,且是一种虚拟的身份建构。这种主体的虚拟性造成对现有文化极大的冲击力,它所带来的优势和弊端是以往任何社会的文化特点所不能比拟的。如争议很大的匿名性带给人们的自由和危险就是明显的例子。同时伴随诸如此类网络活动耳孺目染侵入我们的生活,这种主体的虚拟性已经是活生生的无法阻挡的真实,以至于人们一方面不断沉浸于虚拟的网络活动之中,一方面却质疑网络虚拟性和真实性的悼谬存在。

自由性和开放性

网络提供给网民的环境是自由的、开放的,与传统媒介相比,它是迄今为止赋予网民最大权力的媒介。首先,网络的准入门揽较低。一方面上网的硬件条件相对简单。一般网民只要拥有可以上网的电脑就能轻松的从互联网上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或是冲浪、或是学习、或是聊天交友、或是购物等等。而且随着宽带技术的不断提高,上网己经成为随时随地都能办到的事情,基

本上不给网民的使用带来障碍。另一方面上网的软件要求也非常简单。网民无需大学毕业,甚至无需高中毕业,只要学习简单的计算机使用知识并熟练

操作就能轻松上网。其次,网民的自由性和网络的开放性逐步提升。因为网络给大家提供了匿名的可能和更为放的舆论环境,网民无需为自己的某些

言论甚至是自己是谁而大伤脑筋。

平等性和交互性

秉承互联网创生之初的理念,互联网天生就是一个去中心的、平等的技术网络。在这里,没有贫富贵贱之分,没有等级权谋之分,没有职业好坏之分,没有文化高低之分,没有性别歧视,也没有年龄限制……权威不在,所谓的官方言论逐渐隐匿,所有人,只要遵守网络传播的规律进行网络活动,都是合法的,合情亦合理的。任何人的观点只要有新意,就可以是万众瞩目的翅楚;任何人只要你愿意加入,互联网的节点随时为你而开,哪怕是一句多么微不足

道的闲谈。网络完全打破了现实社会的樊篱,使人人体会到更为理想的平等,同时延伸了建立在平等之上的交互性。因为平等的实现,交互得以进一步实现。网民利用网络沟通和交流成为家常便饭一样简单的事情。这种格局打破了传统社会单一的“教—受”模式,颠覆了传统媒介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信

息传输方式,使信息的传递按照新的方式进行“互动”,从一对一、一对多发展到多对一、多对多的多级共动,涉及的环节和过程也异常复杂。

海量性和共享性

网络文化开放性的技术架构本身就是要达到资源共享,最终使参与者都便捷的各取所需,各展其能。发展到今天,网络的共享途径已经相当丰富,除了一对一各取所需的互动分享外,如今很多网络信息都是铺天盖地袭来,形成前所未有的“超富裕”和“高流量”,致使人们不得不看到很多信息,通过网络的超链接性还能浏览更多资源。从信息获取方面讲,共享性确实带来了网络文化的空前繁荣和方便快捷,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如此多的信息资源也使人们一方面淹没于信息的汪洋大海之中,网络信息的海量性也会使部分人在没有正确方法导引的情况下进行资源共享时如同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飞。

多媒体性和多样性

网络文化发展速度之快、影响面之广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它的“多”方发展。从最初偏安一隅的非主流文化挤身为一呼百应的主流文化,多媒体性一直给网络注入着新鲜的血液。与传统媒介不同,网络集合视听于一体,文字信息、图片信息、视频信息……一步步触动着人们敏感的小神经,当前有人甚至呼吁网络文化就是文化从“文字的转向”走向另一个“图像的转向”的时代。可见多媒体性对文化的影响之深。同时,网络文化也是一种多样性的文化。它涵盖着不同种族、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大文化,也包含着各种社会地位、各个年龄阶段、各个时代时期的小文化,同时还吸纳着数以亿计的“个人文化”。网络是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的交战地,也是传统文化和消费文化、大众文化、后现代文化等的交流区。

创新性

对于网络而言,创新是灵魂,但同时伴随越来越多问题的暴露,创新遭到了人们的质疑。明显的例子是,自从网络进军商业领域步入民用阶段以来,技术创新逐步取代资本成为发展的第一动力。可以说,每一轮计算机商业领域的大战都是以网络技术创新为前提的。在不断的技术创新中,微软、苹果等生产商获取了暴利,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经济的发展,提升着网民数字化生活的质量。但是一味的追求技术的创新只为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不去关注这种技术是不是非常必要或是被需要使生产商陷入了无尽的“技术膜拜”之中。创新大都流于形式,内容上的创新寥寥无几,而形式上的创新是否必要已经成为争议的话题。

以上这些都是网络文化的特点,这些特点可能单独存在,也可能共同出现,有时会带来正能量,有时会产生负面影响,同时根据不断推出的网络应用形式,网络还在不断的向我们生活的角角落落蔓延,可能还会产生更多的新特点。对于所有这些,我们都必须以发展的眼光兼容并蓄,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网络、使用网络。

(2)网络文化是立体的、全方位的,我们可以从很多角度来探讨网络文化的特征。事实上,每个角度都可以看到不同的特征。如有的学者认为,网络文化的基本特征是网络文化的开放性、虚拟性、互动性、渗透性、共享性。也有学者认为,网络文化是以电子为介质的高科技文化,是一种高时效性文化,具有虚拟性、开放性、集群性、共享性、多元性、平等性和交互性等特征。还有学者认为网络文化是全球同步的文化,是全民参与的文化,是个性十足的“客”文化,是集大成的文化,是强势的文化,是增大社会风险的文化。

这些说法都不无道理,从各自的侧面探索网络文化所具有的特征。但是作为基本的和本质的特征,应该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也就是网络文化所特别具有的,或者说在网络文化中反映最集中或最突出的,最能体现网络文化核心的

特征。从这样的思路出来,本研究认为可以从技术性、文化精神性和主体性组成的三维度空间,来表达网络文化所具有的三维度12种特征模型(图2—l)。

网络文化的技术特征

网络文化首先是一种技术文化,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进步催生出的文化。每一次技术的革命性突破,都会推动网络文化新方式新内涵的产生扩展。伴随着互联网从Web1.0、Web2.O到Web3.O换代性跳跃发展,网络文化也经历了信息浏览、资源共享、交互沟通到信息生产的不同发展阶段。可以说技术特征是网络文化最基本的属性,其它特征都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

从技术特征层面观察,网络文化的特性体现的是互联网的特性,最主要

的是其虚拟性、交互性、共享性和时效性。

虚拟性

网络文化具有虚拟性。它产生并依赖于虚拟的“赛博空间”而存在,这是网络文化一切特性的基础所在。在网络产生前,人们一直生活在一个实体的空间,即物理空间。网络产生以后,人们的生存空间发生了全新的变化,“赛博空间”是一个由无数符号组成的数字化的虚拟空间,在这种虚拟空间中每一个人都可以尽情地表现,人们实现的交往实践行为,是在物理空间中难以

实现的,相反许多在物理空间中难以寄托的梦想、行为可以在虚拟空间中得以实现。在物理空间里人们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的准则和习惯正在被打破,

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全新的网络虚拟世界。人的角色意识在两种不同的空间里进行转换,当

人们在网络社会环境中把虚拟现实作为一种真实时,虚拟意识和观念也由此产生,现实世界表现的有限性与内心世界倾泄的无限性冲突都会在网络行为中体现出来,真实与虚幻的界限在网络世界中容易变得模糊不清。虚拟性使网络文化呈现为一种隐匿特征,匿名性就是因为虚拟而延伸出来的一个特性。网络交往表现为计算机和计算机之间数据的交换,相互交往的人并不知道对方的身份。在网上交流,人们可以隐藏自己的相貌、年龄、性别、穿着、谈吐等在物理空间里所不能隐藏的东西,而“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假如狗也学会了上网。更重要的是,人们在网络空间里完全摆脱了在真实社会中受到的各种约束、规范和心理压力,可以完全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表现自我,尤其是表现一些无法在现实世界里表达的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人生观、价值观,甚至行为活动。

交互性

交互性是指人们在网络活动中发送、传播和接收各种信息时表现为互动的操作方式。这种交互操作方式可以实现一对一的信息双向流动,也可以达到一对多、多对多的互动关系;可以是延时的,也可以是实时的。互联网作为一种崭新的传播媒体,区别于其他传统传播媒体的最本质特征,就是交互性。在互联网出现以前,传播媒体的传播交流方式基本上是单向的,互联网改变了这一切。互联网的交互式操作方式表现出多方向、大范围、深层次的特征,使人们的沟通交流方式面临深刻变革。由于交互性,在网络中,每一个网民都不仅是信息资源的消费者,同时又是信息资源的生产者和提供者。人们

的信息获取方式由传统的被动式接受,变为主动参与,在沟通碰撞中相互引导,提高了信息的传播效果。

共享性

信息和资源的高度共享性,是网络文化的又一基本特征。互联网的并行能力很强,它允许在同一时间内对同一信息源进行同主题的多用户访问,基

本实现了资源供给与需求的一致性原则,避免了信息资源的浪费,减少了重

复建库的时间和经费浪费等问题。共享性使得网络文化在存在特点和表现形式上都具有极大的趋同性,将本属于个别文化区域的资源转变成了所有文化的共同资源。这大大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渗透、融合,有助于促进各文化间的互动影响。

时效性

互联网的传播不受时间、地点和空间的限制,只要能上网,就可以在网上尽情地浏览、下载、冲浪,人们传播和交流信息的方式彻底打破了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限制,这种网络上跨时空的特点也在网络文化上刻上了深深的印记。

互联网的普及大大加快了信息的传输速度,使信息的收集、资料的查询变得更加快捷和有效。通过网络随时可以了解世界各地正在发生的事。无论是上网查询资料还是下载信息,网络是迄今为止速度最快的传播工具。

这种高时效性特征使网络文化传播迅速,更新快速。通过网络,人们可以几乎与面对面同步的速度传输文字、声音、图像、视频,且不受印刷、运输、发行等因素的限制,可以在瞬间将信息发送给千家万户,而且用户也可以随

时方便、快捷地获取所需信息。高时效性使全社会更紧密地连结在一起,极大地加快了社会生活的运行节奏。

网络文化的精神特征

文化的精神属性体现了文化的价值取向和追求,标识着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本质特征。从网络文化的精神属性观察,网络文化具有开放性、平等性、多元性、自由性。

开放性

网络文化的开放性来源于网络运行机制的开放性,开放性是互联网的根本特性之一,也是互联网的基本价值之一。任何人只要有一台电脑,就可以接入互联网,充分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互联网对任何人都是开放的,用户可以自由地访问网络上的各种资源,也可以发表各种言论,上传各种信息。

开放性意味着跨民族、跨宗教、跨国家、跨地域、跨时空。在网络文化中,开放性得到了最深刻而具体的体现。网络是一个开放的传播载体,就信息使用来说,网络空间是一个可以任意存取的环境,是思想自由交流的场所。互联网上的不同主题的网站、新闻组、论坛、聊天室、博客等,基本上都是开放的,任何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需要,去获取自己想得到的信息,任意地与世界各地网民进行联络、交流,自由地访问各种信息资源。各种观点、思想、民族文化在这里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任何人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可以自由表达其观点,无论这种观点是多么奇异,都不必受到压制而被迫

保持沉默或一致。这也就意味着人类开始有了一种无时不在、不限时空、无意识形态障碍的交流,突破了以前任何形态的文化都是区域性的局限,人类

的文化交融有可能在网络中得以很好地实现。

开放性还体现在个性的张扬和情感、思想的流露上,和传统的文化形态相比,网络制约的松散性和网络交流的匿名性,导致监督机制的弱化,即网络交流没有了其他交流的社会监督、文化禁忌,交流中就少了许多心理防御,使得交流容易是最真实的,最能表达内心情感的,更有利于个性张扬的,更有益于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了解与沟通,从而深刻影响传统的文化与伦理。

平等性

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体相比,基于个人电脑的网络更富有民主性,网络文化是没有屏障的。人们在面向庞杂的网络资源时被尽可能地以兴趣、爱好、需要等不同而分化,个人能够更从容地选择和吸纳信息。

信息时代的网络文化,在参与上是垂直的,在交流上是平行的,在关系上是平等的,在选择上是自主的。因为网上交流可以是匿名的,甚至可随时更改或虚拟身份,所以它是一个没有上下级关系、没有等级障碍的平台和自由空间。

人们在走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金钱面前人人平等”的艰难历程后,将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步入一个“网络面前人人平等”的新天地。正如1996年约翰·巴罗在《电脑网络空间独立宣言))声称的:“我们正在创造一个可以自由进入的新世界。不会由于种族、经济实力、军事力量或出生地的不同而产生任何特权或偏见。”

网络为人们提供了平等参与的机会,由于网络的平等性和自主性满足了大众多层次交流的需求,极大地拓宽了大众的视野,调动了大众使用网络的积极性,共同创造网络文化的积极性。

多元性

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使网络具备了人类历史上几乎一切传播方式的

功能。在网络中不仅能够实现用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传输信息,而且还形成了具有网络特色的一套符号系统,这套符号系统为一些固定

群体的网民所接受和掌握,并迅速传播,形成了新的网络文化。

网络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信息来源的开放性带来了信息内容的多元化。网络上的文化产品没有数量限制,并且兼容各色各类文化产品和价值理念。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并存,高雅文化与低俗文化共处。形形色色的文化样式、价值观念通过网络的高速传递呈现在大众面前,满足不同品位、不同心理需求的人们需要。

多元性也反映在包容性上,网络文化使人群与人群之间的差异性、独立性、创新性、宽容性得到认同;同时,网络文化使不同文化完全冲破了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不同文化之间有了更多的机会得以相互了解和沟通。在网络文化的熏陶下,人们的需求多元化、多样化、多层次,从而在相互交流、相互碰撞、相互冲突、相互适应之上,最终建立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理解、相互促进的多元化社会体系。多元文化又是一体的,人们共存于信息世界中,这种既多元又一体的文化共同存在,彼此竞争,互相依存,共同发展。

自由性

网络文化的自由特性体现在人们可以自由参与,自由发表言论,自由表

达观点,自由选择行为方式,自由决定价值取向等方面。网络空间无边无际,近在咫尺,又远在天涯,想近可近,想远可远。网络文化求同存异,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宽容度。

由于网络突破了传统文化的各种限制,它为每一个上网的用户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自由对话的领域。网络文化不仅增强了不同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之间的接触与交流,而且扩大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之间的接触,为个体的

异地远程联系提供了方便。人们在网上可以进行任意主题的、长时间的、多媒体形态而且低成本的联络,这种文化联系的自由度是前所未有的。

网络文化的主体特征

文化的主体是参与其中的人,无论这人是个体还是群体,网络文化也不

例外,因为在虚拟的环境背后,主宰者还是活生生的参与其中的人。从主体特征的角度看,网络文化具有个性化、大众化、平民化和集群化。

个性化

文化主体个性化的特征,在网络空间里尤其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由于网络里是虚拟、匿名的,就给人们提供了充分展现自己个性的舞台。在网络空间,没有既定的价值标准,不存在统一的是非观念,没有强制的规范约束,

只要不危及社会,不有意伤害他人,人们可以尽情展现自我,敞开心扉,无所

顾及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张扬自己的个性。个性的发展在网络文化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个人的自由与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

在网络上,由于人们需求个体化、产品定制化、管理自治性、交流私有性显示出更多的个性色彩,个人的生活方式得到更多的尊重,个人的精神情

感得到更多的满足,因此,网络文化比其他任何文化形态都更强调个人价值

的尊重及个人价值的实现。人们比从前任何时候更加容易接纳众多与众不同的观点,不论有些观点是多么奇异。人们更加理解个性,接纳个性,张扬个性。

客文化流行就是网络文化个性化特征酣畅淋漓的体现。在第二代互联网上,“客媒体”层出不穷。几乎所有的门户网站、新闻网站和部分专业网站都为适应网民需要,纷纷搭建了博客、播客、掘客等平台,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客文化。许多与客媒体有关的名词和概念令人目不暇接,如博客、播客、威客、炫客、掘客、闪客、维客、印客、拼客、黑客、骇客、粉客、拍客、换客等等。博客是想写就写,播客是自导自演,威客是智慧财富,炫客是音影时尚,掘客是众淘信息,闪

客是创意无限,维客是分享知识,印客是出书圆梦,拼客是圈子活动,黑

客是网络攻击,骇客是恶意入侵,粉客是串联追星,拍客是影像记录,换客是

享受交换。网络成了造客的地方,客是网民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专栏频道。

大众化

网络文化的大众化体现在覆盖范围的广泛性和参与受众的广泛性上。网络是全球性的,世界各个地方,不管是繁华大都市,还是偏僻小村庄都可以进行联网;网络使用者也是不分阶层、民族、贫富、老幼、男女等,都可以上网访问。互联网使用价值高、上网成本低、操作简易便捷,吸引着众多的消费人群,它是一种几乎没有门槛、没有限制的文化交流与沟通载体,凡是有条件有能力上网的人都可以进入其中。

在网络上,网络信息内容无所不包,每个网民既是文化的生产者、创造者,又是文化的传播者、消费者。互联网赋予了社会大众以选择信息、享用信息和传播信息的平等权利,人人可以随时搜集到大量信息,及时提供自己所掌

握的信息,使得少数人对信息和知识的垄断难以为继。对一种观点、一种说法,网民往往会从新的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由于互联网的匿名性和互动性,

在网络上淡化、模糊甚至消除了作家与读者、记者编辑与受众的区别和界限,使人人参与、人人是主角成为了可能。比如《两只蝴蝶》、《老鼠爱大米》这些网络歌曲,没有参加任何权威的国家级音乐比赛,没有经过任何电视台的宣传包装,而在一夜之间迅速唱遍大江南北,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就足以说明网络文化在大众中的影响力。网络文化就是一种大众文化。

平民化

网络文化又是“草根文化”,有着很强的平民特征。在传统媒介上,普通民众缺少话语权。但在网络上,任何百姓,甚至是未成年的青少年,、都可以畅叙胸怀、指点江山,随意自由发表观点,表现出对传统的颠覆和对权威的挑战。人们不再仰视专家和学者,而是将他们的观点与自己掌握的知识进行比较、进行分析,从新的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对于社会热门话题,甚至是国家政策,大到强国富民,小到菜蓝民生,普通百姓都可以说三道四,评头论足。网络孕育了无数的“草根”名人。

网络文化的平民化特点还取决于网络信息结构的无中心性。互联网是一个信息高度离散化的国际文化网络,从它一开始具有公众服务功能时,这个网络就失去了信息的专门化特点,而向高度综合性和广泛性发展。没有一个门类的信息可以用一种排斥法的方式对其他信息种类、信息库进行限制。而且互联网没有专门的唯一的观察机构,没有一家大公司可以完全控制它,数万个子网络的所有者都是以自己为中心的,独立平行地发布信息。因此,网络文化无论是信息的来源、信息的分布、信息的传播都显现无中心的特征,互为连接又不单纯依附。给平民百姓参与提供了极大的空间。

集群化

到底互联网是什么意思

到底互联网是什么意思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到底“互联网+”是什么意思 那么到底什么是互联网+去百度搜索,出来的结果大多都是总理在两会提出来的,同时也指明了“互联网+”已经处在了国家级战略的高度。这写解释代表什么呢我的理解是,第一,“互联网+“已经是个国策,其落实与执行是会有相关部分参与及推动的;第二,“互联网+”是个方法论,以后社会各界都要用这个方法论来指导千万中国企业的转型及升级;第三,“互联网+”具有极强的使命感,是必须执行与推行的。 试着给“互联网+”下个定义 以上背着所述,是笔者对政策的一种片面或者不严谨的解读,大概各级政府的官员们于政治方面对“互联网+”会了解的更深。伟哥当然不是为大家解读政策的,还是需要在互联网及商业角度说一下“互联网+”的。纵观整个互联网的发展史,自从互联网诞生、到、及时代,所有的互联网商业模式都是“互联网+传统商业”的模型。时代是互联网+信息,时代是互联网+交易,时代是互联网+综合服务。互联网技术不断推陈,商业模式不但出新,只是万变不离其宗,一直遵循“互联网+360行”的模式。以此,“互联网+”是互联网融合传统商业并且将其改造成具备互联网属性的新商业模式的一个过程。 几十年来,“互联网+”已经改造及影响了多个行业,当前大众耳熟能详的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在线影视、在线房产等行业都是“互联网+”的杰作。这种模式是经历了时间考验的,有大量例证证明其可行性,所以由政府牵头立这个项目并推广、督促社会各界执行,是件非常靠谱的事,也是在将来能够改善民生的事,是符合的大方针的。 “互联网+”的几层含义 当前非常流行“解构主义”,无论是商业、行业,还是电影、音乐,都会因为解构而焕然一新,同时也能够让人们能够看透其本质上的一些东西。说白了,就是把一个词或者一个事用更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一遍,将其内涵也挖掘出来展示在用户面前。这里,伟哥也试着对“互联网+”做一个解构,以挖掘“互联网+”更深的几层含义。

网络文化文献综述

网络文化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文化成为信息网络时代人类文化演进的一种新形态,引起了学术界和理论界的广泛关注。网络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生活的一个日趋重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和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近年来,学界对网络文化的研究不断扩展和深化。本文尝试对目前网络文化研究所集中的网络文化概念、网络文化特征、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网络文化产业研究这几个领域进行系统回顾和文献梳理。 关键词:网络媒体网络文化文献综述 20世纪90年代开始,网络媒体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网络文化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日益凸显。鉴于此,对于网络文化的研究也显得愈发重要。近年来,学界对网络文化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对网络文化的研究视角不断扩展,从而使得对网络文化概念的相关研究内容也逐渐丰富。 一、网络文化概念研究 “文化”一直被认为是学术史上最复杂的术语之一,对文化的定义一直众说纷纭。网络文化属于文化的范畴,因此对网络文化的界定自然也是有所差异。“网络文化”是什么?这一问题因研究者不同的研究视角而得到了不同的答案。当前,学界对网络文化的研究视角主要由以下几种: 1、从网络本身的技术特性出发,强调网络这一载体,认为网络文化是以网络物质的创造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创造,是对网络文化的一种狭义理解。例如,李仁武在《试论网络文化的基本内涵》一文中提出:从狭义的角度理解,网络文化是指以计算机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所进行的教育、宣传、娱乐等各种文化活动;从广义的角度理解,网络文化是指包括借助计算机所从事的经济、政治和军事活动在内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1。匡文波认为,网络文化是指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融合为物质基础,以发送和接收信息为核心的一种崭新文化2。尹韵公也认为网络文化是“以人类最新科技成果的互联网和手机为载体,依托发达而迅捷的信息传输系统,运用一定的语言符号、声响符号和视觉符号等,传播思想、文化、风俗民情,表达看法观点,宣泄情绪意识等等,以此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联系和友谊,共同垒筑起一种崭新的思想与文化的表达方式”3。 1鲍宗豪.《网络与当代社会文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2匡文波.《论网络文化》,《图书馆》,1999,(2)。 3尹韵公.《论网络文化》,《新闻与写作》,2007(5)。

互联网传播媒介的优缺点 特征和解决方案

互联网传播媒介 特征: 一.无可比拟的时效性和全时性 二.传播内容的海量性和开放性 三.传播过程的双向性和交互性 四.传播方式的虚拟性 五.传播形态的多媒体 六.传播环境的个性化 优点: 1.匿名性。减少产生信息传递和反馈的顾虑,一定程度上保证公众的话语权,使得调研能够进行; 2.大众传播的宠儿。最广泛的影响,最低成本的投入,最丰富的媒介应用,最宽阔的信息平台,最受关注的经济成长方式,最广大的发布载体; 3.互动性。实时互动,无边界交流和反馈,已经成为重要的公关利器,尤其是在公关危机处理方面; 4.公共会议。表现在公共关系有线和可视会议方面。 缺点: 1.信息的选择困难; 2.对虚假信息和不利信息的处理非常棘手; 3.3.垃圾信息导致相关公共关系调研的效果大打折扣; 4.安全危机时刻出现。网络病毒和黑客已经成为威胁企业信息的重要对象。 分析原因: 1.信息量巨大,甄别困难,不确定信息多; 2.由于信息发布者可以采用假名,并且网络信息发布商和论坛非常多,对这些信息的阻截不会有太大成效,对流言和恶语无法有效地直接制止; 3.政府对小程度上的信息欺瞒采取放之任之的模糊态度; 4.部分网民涵养不够,对于发布信息的态度不严谨,导致信息良莠不齐。 解决方案: 1.完善政府管理和监督机制,加强政府互联网的掌握力度,有效杜绝不确定或不良信息的发布及传播; 2.进一步发展教育,提高网民的自我修养和素质,净化消息来源,传播正面消息; 3.对网络环境的改善:完善网络自我监管,对不确定或不良消息进行屏蔽和删除; 4.建立有效的法律体系,对传播不良信息者进行适当的惩罚,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严厉打击违法者。

互联网金融的基本定义

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区别不仅仅在于金融业务所采用的媒介不同,更重要的在于金融参与者深谙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精髓,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工具,使得传统金融业务具备透明度更强、参与度更高、协作性更好、中间成本更低、操作上更便捷等一系列特征。理论上任何涉及到了广义金融的互联网应用,都应该是互联网金融,包括但是不限于为第三方支付、在线理财产品的销售、信用评价审核、金融中介、金融电子商务等模式。 互联网金融不是互联网和金融业的简单结合,而是在实现安全、移动等网络技术水平上,被用户熟悉接受后(尤其是对电子商务的接受),自然而然为适应新的需求而产生的新模式及新业务。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已经历了网上银行、第三方支付、个人贷款、企业融资等多阶段,并且越来越在融通资金、资金供需双方的匹配等方面深入传统金融业务的核心。 目录 1市场价值 2当前格局 3模式 4模式分析 5典型案例 6中国现状 1市场价值

互联网金融不会对银行造成颠覆[1]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最基本功能是融通资金,资金供需双方的匹配(包括融资金额、期限和风险收益匹配)可通过两类中介进行:一类是商业银行,对应着间接融资模式;另一类是股票和债券市场,对应着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模式。这两类融资模式对资源配置和经济增长有重要作用,但交易成本巨大,主要包括金融机构的利润、税收和薪酬。2011年全国银行和券商的利润约1.1万亿元,税收约5000亿元,员工薪酬1万亿元。 对人类金融模式产生根本影响,从广义上讲,具备互联网精神的金融业态统称为互联网金融。狭义的金融角度来看,互联网金融则应该定义在跟货币的信用化流通相关层面,也就是资金融通依托互联网来实现的方式方法都可以称之为互联网金融。国内涌现了P2P等广义上的互联网金融企业,也出现了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互联网金融实验室这样的研究机构,同时也可以看到很多狭义上的互联网金融企业悄然出现。 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手段,最终可以让金融机构离开资金融通过程中的曾经的主导型地位,因为互联网的分享,公开、透明等等的理念让资金在各个主体之间的游走,会非常的直接,自由,而且低违约率,金融中介的作用会不断的弱化,从而使得金融机构日益沦落为从属的服务性中介的地位。不再是金融资源调配的核心主导定位。也就是说,互联网金融模式是一种努力尝试摆脱金融中介(金融脱媒)的行为。 2当前格局 当前互联网金融格局,由传统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组成。传统金融机构主要为传统金融业务的互联网创新以及电商化创新等,非金融机构则主要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金融运作的电商企业、人人贷(P2P)模式的网络借贷平台,众筹模式的网络投资平台,挖财类的手机理财APP,以及第三方支付平台等。 3模式

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及简答

1.广域网覆盖范围从几十千米到几千千米,可以将一个国家、地区或横跨几个洲的计算机和网络互联起来的网络 2.城域网可以满足几十公里范围内的大量企业、机关、公司的多个局域网互联的需要,并能实现大量用户与数据、语音、图像等多种信息传输的网络。 3.局域网用于有限地理范围(例如一幢大楼),将各种计算机、外设互连的网络。 4.无线传感器网络一种将Ad hOC网络技术与传感器技术相结合的新型网络 5.计算机网络以能够相互共享资源的方式互联起来的自治计算机系统的集合。 6.网络拓扑通过网中结点与通信线路之间的几何关系来反映出网络中各实体间的结构关系 7.ARPANET 对Internet的形成与发展起到奠基作用的计算机网络 8.点对点线路连接一对计算机或路由器结点的线路 9.Ad hOC网络一种特殊的自组织、对等式、多跳、无线移动网络。 10.P2P所有的成员计算机在不同的时间中,可以充当客户与服务器两个不同的角色,区别于固定服务器的网络结构形式 1.0SI参考模型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0制定的网络层次结构模型。 2.网络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层次结构模型与各层协议的集合。 3.通信协议为网络数据交换而制定的规则、约定与标准。 4.接口同一结点内相邻层之间交换信息的连接点。 5.数据链路层该层在两个通信实体之间传送以帧为单位的数据,通过差错控制方法,使有差错的物理线路变成无差错。 6.网络层负责使分组以适当的路径通过通信子网的层次。 7.传输层负责为用户提供可靠的端到端进程通信服务的层次。 8.应用层.0SI参考模型的最高层。 1.基带传输在数字通信信道上直接传输基带信号的方法 2.频带传输利用模拟通信信道传输数字信号的方法 3.移频键控通过改变载波信号的角频率来表示数据的信号编码方式 4.振幅键控通过改变载波信号的振幅来表示数据的信号编码方式 5.移相键控通过改变载波信号的相位值来表示数据的信号编码方式。 6.单模光纤光信号只能与光纤轴成单个可分辨角度实现单路光载波传输的光纤 7.多模光纤光信号可以与光纤轴成多个可分辨角度实现多路光载波传输的光纤 8.单工通信在一条通信线路中信号只能向一个方向传送的方法 9.半双工通信在一条通信线路中信号可以双向传送,但同一时间只能向一个方向传送数据 10.全双工通信在一条通信线路中可以同时双向传输数据的方法 11.模拟信号信号电平连续变化的电信号 12.数字信号用0、1两种不同的电平表示的电信号 13.外同步法发送端发送一路数据信号的同时发送一路同步时钟信号 14.内同步法从自含时钟编码的发送数据中提取同步时钟的方法 15.波分复用在一根光纤上复用多路光载波信号 16.脉冲编码调制. 将语音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的方法 1.纠错码让每个传输的分组带上足够的冗余信息,以便在接收端能发现并自动纠正传输差错的编码方法 2.检错码让分组仅包含足以使接收端发现差错的冗余信息,但是不能确定哪个比特出错,并且自己不能纠正传输差错的编码方法。 3.误码率二进制比特在数据传输系统中被传错的概率 4.帧数据链路层的数据传输单元 5.数据链路层协议为实现数据链路控制功能而制定的规程或协议。

如何看待网络热词

如何看待网络热词 第一,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份,伴随着网络的发展,出现了一些网络新兴词汇,比如说“给力”、“神马都是浮云”等,对于这些新兴词汇的出现,我们不能简单的说好还是不好,更不能草率地评价对错,而是应该全面地、辨证地看待。 第二,我们要看到,这些新兴网络词汇的出现有其积极的一面。这些新兴词汇的出现,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科技进步的体现,也是群众个性化表达的一种方式。从人类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善待这样的文化,它是网络时代的代表,网络时代的烙印,新兴词汇是网络语言简便使用的体现,丰富了多元的文化体系,活跃了人们的生活,方便人们在网上进行交流,体现了文化的创新运用,在某些领域和范围内也发挥了汉语博大精深的作用。 第三,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些词汇的出现,并不都是好的,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低俗的词汇会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一些网络语言泛化也对汉语文化的规范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容易让人们尤其是青少年产生误解;一些容易使人混淆含义的网络词语,也对人民传承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存在着一定的负面影响。 因此,对于这些网络新兴词汇,我们应该承认其在多元文化体系和价值观背景下存在的价值,这是网络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要注意扬长避短,发扬其有利的一面,改善其不利的一面,通过一种合理的方式将汉语文化创新并传承下来,使网络语言更加规范和发展,大家使用起来更加方便易用。 对社会上的热门事件,在网上有很多简练的热词,对于热词有什么看法? 【试题类别】综合分析类之社会现象【考查要素】综合分析能力【解题思路】 这是一道综合分析类题目,要求考生谈谈对热词的看法,这是一种要求考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考查形式,因此在答案中应当包含考生对于热词的态度,能够辨证看待热词的影响,深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全面阐述自己对于热词的看法。【参考要点】 在互联网日新月异的成长之下,网络信息更新的速度到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地步。随之而来的是近些年网络热词的不断产生,比如打酱油、富二代、躲猫猫这些词语只有几个字,但在词语后面却深入反应了一种社会现象。就网络热词本身而言,它是多元的:从内容来说,既有针砭时弊的,也有弘扬正气的,既可直指国计民生的大事,也不排斥细枝末节的小事;从形式来看,既有符合语言规范和发展规律的创新,也有随心所欲、兴之所至的“编造”;而在品位方面,则更是集合了高雅、平淡乃至低俗等各种“品类”。因此,我们应当辨证地看待网络热词这一社会现象。 第一,网络热词反应了网民的智慧,丰富了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无论是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还是舶来词语的灵活运用,热词在网络环境中都以最快的速度传播着,时不时引发大家的关注和会心一笑。 第二,网络热词是当今社会文化的一个缩影、一面镜子,是社会多元文化的集中体现。无论是面对生活上的压力,还是在生活中的种种遭遇,以及对于社会现象的评论,都可以通过网络热词予以宣泄,精辟的热词直抒胸臆的将情感释放。 第三,网络热词的出现,加快社会热点、新闻等的传播速度,吸引公众目光。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网络环境中充斥的大量新闻热点,热词的出现,使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事件从众多的信息中脱颖而出,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也形成对政府的监督。 但我们同时要看到热词大量涌现也可能带来一些问题,包括: 第一,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当网络热词所反映的社会问题集中在那些有损于社会正义与公平的方面时,时常具有明显的褒贬倾向,由此在网络上体现出很强的批判意识,并通过网络的扩大效应,可能造成不良影响,如控制不当可能给社会带来一些不稳定因素。 第二,热词的大量涌现可能会对传统语言文字的接受形成一定的挑战,尤其是正在学习

网络文化的含义与特点

网络文化的含义 1、百度百科词条 网络文化是指网络上的具有网络社会特征的文化活动及文化产品,是以网络物质的创造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创造。 网络文化是一种只在互联网上流通,而较少为非网民所知的独有文化。由于网络于全世界流通,各地的自身文化在被“提上”网络予人认识之外,也同时在网上被同化、融合、产生,甚至衍生成现实世界的文化,有些网上文化又会因着本身已经存在的同类演变出来,故此变化和传送的速度很快。 广义的网络文化是指网络时代的人类文化,它是人类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延伸和多样化的展现。 狭义的网络文化是指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以及网络经济基 础上的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是人们在互联网这个特殊世界中,进行工作、学习、交往、沟通、休闲、娱乐等所形成的活动方式及其所反映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等方面的总称,包含人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知识结构、道德修养、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行为方式等方面。 2、学术论文 (1)关于网络文化的定义存在很多版本,总的来说有两种观点: 一种是从网络的角度看文化,强调从网络的技术性特点切入,突出由技术变革所导致的文化范式变迁。 代表性的观点有:匡文波先生1999年在《论网络文化》一书中的定义:“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融合为物质基础,以发送和接收信息为核心的一种薪新文化。这是一种与现实社会文化具有不同特点的文化。”

范晓红在《网络信息文化:花开谁家》一文中的定义:“以遍布全球的物理网络为物质基础,并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信息管理技术等技术的融合为手段,进行多元化的信息搜集、加工、传递和利用,构成了网络文化的核心,而这正是它的独特所在。因其信息量的空前丰富的特点,故又称网络信息文化或信息文化。” 藏学英2001年在《网络时代的文化冲突》一文中的定义:“网络文化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现代层面的文化。就其所依附的载体来说,它是一种彻底理性化的文化,任何文化若想加盟网络文化,就必须改变自己的既有形态,即变革传统的非数字化文化形态。” 另一种则是从文化的角度看网络,主要从文化的特性出发,强调由网络内容的文化属性所引发的文化范式转型。如: 国外学者Michael Joyce认为:“网络文化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新的思维,涉及一种不断进化的意识与认识,但不是一种技术决论。” 杨鹏认为:“网络文化是一种新型媒介文化,是人们以计算机网络为媒介所进行的特殊方式的传播活动及其产物。”“对于网络的研究,宜从狭义方面入手,着眼点放在人们在网络空间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范围限定在网络文化中有关语言文字、道德伦理观念、网络文学艺术、网络社会行为等方面”。 苏振芳认为:“网络文化作为一种社会亚文化”,“是一种以电子为介质的高科技文化”,“是一种开放性的文化”,“是一种具有交互性的文化”,“是一种虚拟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文化”。 冯鹏志认为:网络文化是一种“以网络技术为基础,以网上生存为核心内容的新文化形式,它不仅造成了人们对以往传统的占主流地位的文化价值规范的反思和检讨,而且也极大地扩充了现代社会中人们文化生活的深度和范围,并

网络人际传播的特点

网络人际传播的特点 人际传播是网络中最常见的传播形态之一。对网上人际传播的需求,使网络日益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人际传播也与网络中的其它传播形态相互交融、相互作用。本文对网络人际传播的方式、特点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分析,并以此说明网络人际传播对于物理世界人际传播活动、人的社会化等方面可能带来的影响。最后本文探讨了受众和传播者如何利用网络人际传播的问题。当Internet开始以一种传播媒介进入人们生活时,最早承载的形态就是“人际传播”。直到今天,网络上的人际传播也是十分频繁的。人们对网络人际传播的需求,甚至可能超过对网络的大众化传播的需求。网络人际传播为什么有如此大的魅力,它会取代人们现实世界的人际交流吗,网络的人际传播又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理解这一系列问题,是理解整个网络世界的必经之路。一、网络中进行人际传播的方式 人际传播也称人际交流。它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传统的人际传播的方式有:谈话、书信、打电话等。 人们寻求人际传播的动机可以表现为四个方面: 1(获得与生产、生活和社会生活有关的信息从而进行环境适应决策。也就是说,人们要能在社会中生存与发展,就需要了解环境的变化,并以此为依据来调整自己的行为。而要获得关于环境的信息,人们常常要借助人际传播。 2(建立社会协作关系。通过了解他人,和让他人了解自己,来达到协作目的。而有效的渠道,就是人际传播。 3(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自我认知常常是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形成,即通过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这面“镜子”来认识和把握自己。相互认知更是离不开人际传播。而这两方面是建立社会协作关系的必要条件。

网络的相关概念

网络的相关概念 1.1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1969年,美国国防部的高级研究项目局(DARPA)开始资助高速、分组通信网的开发项目以用来把各个实验室和研究中心连接起来,这就是ARPANET,并且这个网络是首先采用层次结构的通信系统之一。ARPANET模型比ISO的OSI参考模型早十年。率先采用了目前对等和分组交换网络使用的许多通讯方法。随着ARPANET的发展,他所面临的技术商业化的挑战,主机互连问题的重要性、协议的开放性和互操作性把TCP/IP推向市场。回头看来,我们选择TCP/IP是正确的,经过20多年的风风雨雨,也有人怀疑TCP/IP是一个过时的协议,可以肯定,不能期望这个协议能够解决现代连网的全部要求,在这一期间内出现了许多通讯协议,显然TCP/IP现在非常成熟,是更现代化的协议,后来加入的如OSPF(1989)、PPP(1990)和SNMP(1993),继续显示了TCP/IP的演化性质,而且大多数的ISO协议的发展都沿用这一开放性的模式,于是TCP/IP便成为了“永不消亡的协议”。 开放性的标准化协议带给网络互联的是又一个春天,从80年代末开始,局域网技术发展成熟,出现光纤及高速网络技术,多媒体,智能网络,整个网络就像一个对用户透明的大的计算机系统,发展为以Internet为代表的互联网。三十年时间,网络技术已全面影响了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网络革命带来的冲击,用美国人的说法:变革之巨大犹如10月工业革命和基督教改革加在一起发生在一代人之内。 网络发展必将影响和改变我们生活、工作的方式;通过对互联网、内域网、外域网的整合,我们正在逐渐地用网络化来武装劳动力,以创造新的工作效率。今后电子商务的网络平台是一个集成了数据、语音和视频应用的一体化平台,这一点无庸置疑。三网合一的网络平台以千兆以太网为核心,提供IP QoS的城域和局域骨干网,它是企业数据、语音、视频一体化应用的基础。目前IP语音和视频应用已经开始在运营商市场上普及,在企业中加速其应用的时机已到。网络设计和管理人员必须确保基础设施有处理IP语音和视频应用所需的高可靠、高性能和智能性,这要求高可靠和可用性;成熟的QoS机制;基于策略的网络管理;以及高性能的一致性。 “最后一公里”一直是0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瓶颈,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实现宽带接入。目前存在着多种宽带接入方式,ADSL和Cable Modem接入是面向个人和小型商业用户的低成本高效率宽带接入方案,这两种方式是目前最被看好、也是最有潜力的宽带接入方式;通过局域网来实现高速接入在中国独特的密集型居住方式下也很有潜力,发展速度也非常迅速;宽带无线技术也是发展趋势之一,目前主要的宽带无线接入技术有三类,即多路多点分配业务(MMDS)、直播卫星系统(DBS)和本地多点分配业务(LMDS),为了满足未来Internet/Intranet访问的需求,业界正在开发新一代的无线局域网和蜂窝网络技术,如

网络基本概念..

第1章计算机网络基础 习题: ⒈什么是计算机网络? 答:所谓计算机网络是指利用通讯手段,把地理上分散的、能够以相互共享资源(硬件、软件和数据等)的方式有机地连接起来的、而又各自具备独立功能的计算机系统的集合。 ⒉计算机网络有哪些基本功能? 答:计算机网络具有下述功能: ⑴数据通信。网络中的计算机之间可以进行数据传输,这是网络最基本的功能。 ⑵资源共享。入网的用户可以共享网络中的数据、数据库、软件和硬件资源,这是网络的主要功能。 ⑶可提高系统的可靠性。用户可以借助硬件和软件的手段来保证系统的可靠性。 ⑷能进行分布处理。可以把工作分散到网络中的各个计算机上完成。 ⑸可以集中控制、管理和分配网络中的软件、硬件资源。 ⒊计算机网络由哪些部分组成? 答:计算机网络都应包含三个主要组成部分:若干台主机(Host)、一个通讯子网和一系列的通信协议。 1.主机(Host):用来向用户提供服务的各种计算机。 2.通讯子网:用于进行数据通信的通信链路和结点交换机。 3.通信协议:这是通信双方事先约定好的也是必须遵守的规则,这种约定保证了主机与主机、主机与通信子网以及通信子网中各节点之间的通信。 ⒋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是何含义? 答:网络体系结构:是指用分层研究方法定义的网络各层的功能,各层协议和接口的集合。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77年提出了一个试图使各种计算机在世界范围内互相连通的标准框架,即“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简称OSI/RM。OSI参考模型共分七层结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⒌简述广域网和局域网的区别。 答:局域网在距离上一般被限制在一定规模的地理区域内(如一个实验室、一幢大楼、一个校园。主要特点可以归纳为:⑴地理范围(小)有限,参加组网的计算机通常处在1~ 2km 的范围内;⑵信道的带宽大,数据传输率高,一般为1~ 1000Mbps;⑶数据传输可靠,误码率低;⑷局域网大多采用总线型、星型及环型拓扑结构,结构简单,实现容易;⑸网络的控制一般趋向于分布式,从而减少了对某个节点的依赖性,避免一个节点故障对整个网络的影响;⑹通常网络归一个单一组织所拥有和使用,不受公共网络管理规定的约束,容易进行设备的更新和新技术的引用,不断增强网络功能。 广域网最根本的特点就是机器分布范围广,一般从数千米到数千千米,因此网络所涉及 的范围可以为市、省、国家,乃至世界范围,其中最著名的就是Internet。广域网常常借用传统的公共传输(电报、电话)网来实现。数据传输率较低,再加上传输距离远,因此错误率也比较高。网络的通信控制比较复杂,要求联到网上的用户必须严格遵守各种标准和规程。

浅析网络热词

浅析网络热词 【内容摘要】:近年来,网络热词像长了翅膀的流行元素一样,迅速地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中盛行开来,他们由虚拟的网络社会逐渐走进普通人的现实社会中,影响可谓及其广泛。本文就通过探讨网络热词的一些基本因素来理性分析网络热词现象。 【关键词】:网络热词社会变化特点利弊影响 正文: 网络热词之所以能“热”遍中国,必然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网络作为其肥沃的土壤,为流行语供了广阔的平台,而数量庞大的网民则是其成长的辛勤施肥者,中国特定社会发展状态与网民作为自身和群体所具有的特点又是其必不可少的空气和水分。热词在网络构建的虚拟社会中大行其道,并逐渐走向现实社会,影响到普通人的生活。 网络流行语被冠以“热”的称号,就在于他们能在短时期内迅速流行开来,并被广泛应用。此外,它们的特点还有,一是这些热词多来源于网络、电影电视作品中语言,歌曲名的谐音变化,或者根据当前某种社会现象发展而来,他们最初在网络上受到广泛欢迎并大肆流行,为网民所钟爱,尤其是对年轻群体;二是热词的影响力渗透到现实生活中,其中部分热词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认可;三是大部分情况下,网络热词“来得快,去得也快”,它们一两年之后便会淡出人们的视野,届时又会有新的热词来取代它们,部分热词也转化成生活的常用语,甚至进入字典的编辑之中。同时,还有反映某种社会现象的新词,这些热词的传播表达产生了网络民意,被广泛使用;此外,混杂其中的不乏炒作之嫌,一些企业和个人出于种种盈利或出名的目的,雇佣大批网络水军为其劳动,知名度如直升飞机般上升。但总而言之,网络热词是在整个现实社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网络社会发展的一种表现。 网络热词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它的影响也是方方面面的。热词的种类不

近年来关于网络文化的研究综述

综 述 近年来关于网络文化的研究综述 向英明 (中南大学图书馆 长沙 410083) 摘 要 对近年来学术界、理论界研究的热点 网络文化,从概念的界定、特点、价值、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其负面效应、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网络文化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作了系统的回顾。 关键词 互联网 网络文化 研究综述 近年来,随着国际互联网的扩展和延伸,网络文化成了众多学者关注的热点。这些关注构成了学术界关于文化研究的一大亮点。本文对近年来关于网络文化的最新研究成果作一综述,希望能引起更多的学术界人士参与讨论这个问题。 1 关于网络文化的概念界定 网络文化 是什么?这是人们在研究网络文化的时候碰到的第一问题。厘清网络文化的真正内涵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是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基础。专家们普遍认为,网络文化的概念虽然已经被广泛使用,但是作为一种新的文化模式应该如何科学、准确地界定,仍是一个十分困难的问题,关于 文化 的界定,学术界至今存在争议;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发展速度迅猛,人们还来不及对网络文化做出更深入地思考。即使如此,许多学者仍从自身对网络文化的理解,以不同的视角对网络文化的概念作了界定。 李仁武副教授在 试论网络文化的基本内涵 一文中提出,从狭义的角度理解,网络文化是指以计算机互联网作为 第四媒体 所进行的教育、宣传、娱乐等各种文化活动;从广义的角度理解,网络文化是指包括借助计算机所从事的经济、政治和军事活动在同人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 1 臧学英在 网络时代的文化冲突 一文中对网络文化作了这样的界定;网络文化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现代层面的文化。就其所依附的载体来说,它是一种彻底理性化的文化。任何文化若想加盟网络文化,就必须改变自己的既有形态,即变革传统的非数字化文化形态。 2 万俊人则认为,网络文化是由网络经济这一全新的生活方式所引起的、以网络构成和信息交流的全球普遍化和实践操作的高度技术化为基本特征的信息方式所引起的、以网络构成和信息交流的全球普遍化和实践操作的高度技术化为基本特征的信息文化。 3 翁寒松在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网络文化 一文中关于网络文化的概念界定是:数字化生存已日益成为我们的主流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文化作为折射生活基础的精神世界,其形式和内容自然会发生某些 变异 ,自然要大量地体现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的特征,因而形成带有自身鲜明特征的网络文化,广义地说就是网络时代的人类文化。 4 郭良把网络文化界定为 由于电脑网络的应用和普及而给人们带来的新的、与众不同的体验和感受及其形成的观念和行为上的特征 。 5 而李贤民教授和匡文波博士认为,网络文化是指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融合为物质基础,以发送和接收信息为核心的一种崭新文化。以上几种界定,不仅文字表述上有差异,而且在实质内容上也存在差异,反映了大部分学者对网络文化的理解是不同的。关于网络文化的内涵界定仍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6-7 2 关于网络文化的特点 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相比,具有哪些特点?对此,学者们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和归纳。 匡文波博士认为,作为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融合而生成的新型文化,网络文化是与现实社会文化具有不同特点的文化,表现在:(1)网络文化是以电子为介质的高科技文化;(2)网络文化是高时效性文化;(3)网络文化具有开放性;(4)网络文化具有交互性;(5)网络文化具有虚拟性。 8 傅治平教授对网络时代的文化范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认为,互联网时代给文化带来了一个全新的界面,将使文化范式发生剧烈的改变,这种新的文化范式的特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现实文化与虚拟文化的兼容。现实文化是指人类一切习惯、 35 2004年第1期(No.1.2004) 图书馆(Library)

网络信息传播特点浅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18044287.html, 网络信息传播特点浅析 作者:李厚仁金琦 来源:《活力》2009年第13期 网络信息传播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一是开放性。互联网是一个四通八达,没有边界,没有中心的分散式结构,体现的是自由开放的理念。二是虚拟性。互联网的存在状态是无形的,传播者与接受者都可以以匿名的方式存在。网络是一个布满幻想的虚拟世界,除非你告诉对方或对方 告诉你,否则对方的一切真实信息,你无从知道。三是自主性。网络技术使得信息的发布和选择都变得空前自由。四是交互性。互联网的实时互动和异步传输并举的技术结构实现了信息交流的实时互动。 一、开放性 互联网带来了全新的交流方式,在网上,几乎所有的信息资源都是公开的,任何个人和机构都可以轻而易举地通过网络发布与接受信息。并且,任何信息的发布都不需要有大规模、有组织 的专业审查和审核程序。广大网民拥有信息采集和发布的权利,他们可以向全世界发言,享受着高度自由的信息传播权。网络传播中的信息对每个人都是开放的,同时送达时间极短,但其影响却不可低估,有时甚至能起到改变人的观念和态度的作用。网络让每一个网民都具有充当“把关人”的可能,社会上的很多事件就这样进入了公共舆论空间。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网络在很大程度上处于“把关人”缺失的状态。每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上成为自由的、不受控制的信息传播者。“把关人”这个概念,最早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劳因提出。1947年,他在《群体生活中的渠道》一书中,再次论述这个问题,指出群体传播中存在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传统 媒体的信息控制通过各个层级的把关人来完成,“把关人”在传统媒体中处于决定媒体内容的支配地位。网络出现以前,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几乎不可能出现在公共视野之下,只有那些政府要员或是大腕明星等公众人物才会频繁出现在报纸、广播和电视上,成为众人议论的焦点。网络的出 观彻底改变了这一信息传播模式。网络是一种“去中心化”的“新型互动媒体”,在网络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并不存在着一个固定的传播者的概念,传播者和受传者的区别很小。任何个人或是群体 都可以将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发布到网络上,也可以几乎毫无障碍地转发他人的信息。网络传播 使昔日的把关人失去了在信息传播中的特权,“把关人”这一传统角色逐渐弱化。网络信息传播的迅捷性和无障碍性大大降低了“把关”的可行性。比如,网络论坛上的网民可以自由地发布信息,导致无数个体化的传播主体浮出水面,无数个信息发布点在世界范围开放。

互联网广告的基本概念

互联网广告 基本含义 网络广告就是在网络上做的广告。利用网站上的广告横幅、文本链接、多媒体的方法,在互联网刊登或发布广告,通过网络传递到互联网用户的一种高科技广告运作方式。与传统的四大传播媒体(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广告及近来备受垂青的户外广告相比,网络广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实施现代营销媒体战略的重要一部分。Internet是一个全新的广告媒体,速度最快效果很理想,是中小企业扩展装大的很好途径,对于广泛开展国际业务的公司更是如此。 简单地说,网络广告就是在网络上做的广告。利用网站上的广告横幅、文本链接、多媒体的方法,在互联网刊登或发布广告,通过网络传递到互联网用户的一种高科技广告运作方式。 与传统的四大传播媒体(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广告及近来备受垂青的户外广告相比,网络广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实施现代营销媒体战略的重要一部分。Internet是一个全新的广告媒体,速度最快效果很理想,是中小企业扩展壮大的很好途径,对于广泛开展国际业务的公司更是如此。 目前网络广告的市场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网络广告发挥的效用越来越显得重要。以致广告界甚至认为互联网络将超越路牌,成为传统四大媒体(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之后的第五大媒体。因而众多国际级的广告公司都成立了专门的“网络媒体分部”,以开拓网络广告的巨大市场。 起源 追本溯源,网络广告发源于美国。1994年10月27日是网络广告史上的里程碑,美国著名的Hotwired杂志推出了网络版的Hotwired,并首次在网站上推出了网络广告,这立即吸引了AT&T 等14个客户在其主页上发布广告Banner,这标志着网络广告的正式诞生。更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网络广告点击率高达40%。 发展史 中国的第一个商业性的网络广告出现在1997年3月,传播网站是Chinabyte,广告表现形式为468×60像素的动画旗帜广告。Intel和IBM是国内最早在互联网上投放广告的广告主。我国网

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

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 因特网的迅速发展给社会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这主要是得益于因特网络的开放性和匿名性特征。然而,正是这些特征也决定了因特网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信息安全隐患。本章介绍网络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即网络通信中的数据保密技术和签名与认证技术,以及有关网络安全威胁的理论和解决方案。 6.1.,网络安全威胁的类型 网络威胁是对网络安全缺陷的潜在利用,这些缺陷可能导致非授权访问、信息泄露、资源耗尽、资源被盗或者被破坏等。网络安全所面临的威胁可以来自很多方面,并且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网络安全威胁的种类有如下几类。 (1)窃听。在广播式网络系统中,每个节点都可以读取网上传输的数据,如搭线窃听、安装通信监视器和读取网上的信息等。网络体系结构允许监视器接收网上传输的所有数据帧而不考虑帧的传输目标地址,这种特性使得偷听网上的数据或非授权访问很容易而且不易发现。 (2)假冒。当一个实体假扮成另一个实体进行网络活动时就发生了假冒。

(3)重放。重复一份报文或报文的一部分,以便产生一个被授权效果。 (4)流量分析。通过对网上信息流的观察和分析推断出网上传输的有用信息,例如有无传输、传输的数量、方向和频率等。由于报头信息不能加密,所以即使对数据进行了加密处理,也可以进行有效的流量分析。 (5)数据完整性破坏。有意或无意地修改或破坏信息系统,或者在非授权和不能监测的方式下对数据进行修改。 (6)拒绝服务。当一个授权实体不能获得应有的对网络资源的访问或紧急操作被延迟时,就发生了拒绝服务。 (7)资源的非授权使用。即与所定义的安全策略不一致的使用。 (8)陷门和特洛伊木马。通过替换系统合法程序,或者在合法程序里插入恶意代码,以实现非授权进程,从而达到某种特定的目的。 (9)病毒。随着人们对计算机系统和网络依赖程度的增加,计算机病毒已经构成了对计算机系统和网络的严重威胁。

浅谈网络热词

浅谈网络热词“给力”研究 摘要:网络热词“给力”因登上《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标题而引起争议。本文针对“给力”一词存在的必要性、如何正确使用以及其背后存在的文化创造力问题进行研究,力争还大家一个真实的“给力”。 关键词:给力来源使用文化 互联网时代,网络词汇盛行。新颖的网络词汇刺激了人们的神经,缓解了紧张的工作气氛,释放了生活压力,愉悦了身心。“抛砖”、“拍砖”生动形象,“我闪”、“我倒”诙谐幽默,被人叫一声“斑竹”的人,也是乐此不疲。人们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用网络语言抒发着自己的情感,享受着其中的乐趣,尽情发挥着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2010年11月10日,原本只属于网民自娱自乐的网络热词“给力”登上了《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标题——《江苏给力“文化强省”》,从此引发舆论强震。有人认为《人民日报》使用网络词语很有亲和力,体现了大众的创新能力,认为官方主动亲近网络顺应网络潮流;有人认为“给力”一词的使用并不准确;还有学者对于这个流行词是否符合语法规范、是否可作为常规词被收进汉语词典等诸多问题提出质疑。 “给力”一词最早出现于2010年5月,出自日本搞笑动画片《西游记:旅程的终点》中文配音台词。5分钟的动画一开始,孙悟空对唐僧说了一句:“这就是天竺吗?不给力呀,老湿(师)!”“不给力”形容和自己预想的目标相差甚远。由此,“给力”在网络上频频出现,对“给力”一词的解释也是众说纷纭。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打破常规惯例,在头版头条大胆启用“给力”后,“给力”由网络进入了社会。如: (1)央行给力货币政策名义宽松转紧缩(《重庆晨报》11月12日) (2)CPI创25月新高食品给力74% (《沈阳晚报》11月12日) (3)抗通胀工资是否能“给力”?(《成都商报》11月12日) (4)中石油“给力”五大措施力保甘肃油品供应(《西部商报》11月12日) (5)新能源公交“不给力”故障频发引乘客不满(《生活新报》11月12日) 此外,“GEiLI给力”被注册成服饰类、体育用品类、饮料类、酒类、食品类、保健品类、化妆品类的商标。就连湖南卫视的跨年演唱会也取名叫做“2010给力跨年演唱会”。那究竟该如何看待这一社会中最火的网络新词呢?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下探讨。 首先看一下“给力”一词是否有存在的必要性。语言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任何一种语言都和使用这一语言的特定人群共生同灭,在长期的使用中形成其完整独立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语法是其最为稳定的部分,而词汇是其最为活跃的部分,社会的任何变动,任何新的事物的出现,都会及时反映在词汇上,也就是说,有新事物的产生,就会有新词的出现,这些新词不断进入词汇系统,从而满足人们交流的需要。比如我国早期社会是以狩猎和畜牧业为主的,那么语言中便出现了“黍”、“稻”、“耕”、“矢”、“弓”等等一些词语。五千年的文明史所留下的词语,都是当时历史新事物产生的反映。时至今日,特别是近30年社会的进步发展,出现了大量过去从未有过的词语,如“特区”、“网络”、“按揭”等等。这些新词语的出现说明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不断出现新事物,是充满生气的,而不是死水一潭。语言为人们的交流而存在,词汇紧贴社会生活,第一时间反映社会变化,这就是“给力”一词出现并被大量使用的原因。 但是在这些每年几乎要增加一千多个的新词语中,有些因为经得住时间的考验而稳固地留在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有些则如过眼云烟,昙花一现。比如我们前几年听到的“巨”、“囧”等词,现在已经相对较少听到了,更早些年,比如文革时期流行的词语,现在几乎都听不到了。所以对于“给力”一词究竟是否有存在的必要、辞典该不该收入或者新闻报道应不应该使用这一问题,应该取决于人们在多长时间、多广范围里接受它、使用它,而不是通过官方介

当前网络文化低俗化的表现、成因与对策研究

当前网络文化低俗化的表现、成因与对策研究 摘要:网络作为一种走在世界前列的产业,因此它所带来的影响是我们始料未及的,网络文化低俗化作为其中的一种影响着我们。然而,它的表现和成因也是多方面的,所以我们要全民行动,从政府管理、网站自律、社会监督、全民素养提升等几方面, 建立抵制网络低俗内容的长效管理机制, 净化网络文化环境, 从而保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建立和谐的网络文化环境。 关键词:网络低俗文化;表现;成因;对策 从远古时候人类的符号、实物文化到后来人类开始出现的文字文化;从古战事烽火传递到现在这个信息迅猛发展的时代,可以看出人类历史上的文化是不断向前演变和发展的。不可否认,网络文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流趋势,它不同于传统的文化,网络文化没有时间、地区、国家等的限制,它涉及经济、政治、科技、军事、生活、体育和娱乐等各个方面,布满互联网时代的每一个角落,他的出现和存在以及发展,也正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的各个方面,为我们带来了不少方便。然而,它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其中一种就是网络低俗文化今天我从个人角度,浅谈一下关于网络低俗文化的看法(主要包括网络文化低俗化的定义及表现、成因与对策)。 一、网络低俗文化的定义及表现 1、网络低俗文化的定义 网络低俗,“网络低俗文化”的简称,即网络上发布不符合法律法规的内容,包括宣扬血腥暴力、凶杀、恶意谩骂、侮辱诽谤他人的信息;容易诱发青少年不良思想行为和干扰青少年正常学习生活的内容,包括直接或隐晦表现人体性部位、性行为,具有挑逗性或污辱性的图片、音视频、动漫、文章等,非法的性用品广告和性病治疗广告,以及散布色情交易、不正当交友等信息;侵犯他人隐私的内容,包括走光、偷拍、露点,以及利用网络恶意传播他人隐私的信息等;违背正确婚恋观和家庭伦理道德的内容,包括宣扬婚外情、一夜情、换妻等的信息。 2、低俗文化的表现 现如今,网络正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我们生活在网络提供的新的空间与环境中,不免会有深深的不安与忧虑。很多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网络也不例外,它在创造着新的创作方向、文化方式、传播途径的同时,也无可厚非的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网络文化的低俗化。这种现象尤其是以网民自主发帖为主的网络社区中,例如论坛BBS、博客、微博客、QQ群等存在大量庸俗、低俗等的内容,主要是以视频、语言、图片等的方式发表的一些暴力、淫秽、恶意侵犯他人隐私、虚假等的内容,这些都大大降低了新事物的文化品位,严重污染了网络文化环境。 网络低俗文化主要表现在这些方面:1、根据网络谣言或恶意诽谤,报道低俗新闻;2、大肆炒作违反社会公德、违背公共秩序的新闻;3、报道商家和名人庸俗炒作行为。例如因为一系列雷人言论在网络上一路走红的“凤姐”。罗玉凤是重庆綦江人,被人称为“凤姐”。她自称懂诗画、会弹琴,精通古汉语,自称“9岁起博览群书,20岁达到顶峰,智商前300年后300年无人能及”。社会心理学者韦志中教授认为,凤姐是典型的病态型自恋人格。一个自我认同有病态的人,可能是两个极端的表现:一种是过分贬低自己;一种是过分夸大自己,凤姐属于第二种。她会继续活在自我建构的自怜的环境中,由于当下人们爱猎奇,她还会吸引一些人的眼球一段时间。过了这段时间之后,会有两种结果:一种是尽管没有人关注了,她还会继续“建构”;另一种是终于有一天她所建构的自恋的大厦会倒塌,自我也就崩溃了。所以,她是一个悲剧人物。我们要做的只有抵制这类低俗的炒作方式,只有全民行动,凤姐这类的物才能消失。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