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母语迁移

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母语迁移

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母语迁移
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母语迁移

2009年第8期兰州学刊No.82009总第191期Lan zhou xue kan Genera.l No.191

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母语迁移

凯丽比努

(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200433)

[摘要]在二语习得中应开发利用母语迁移这一不可缺少的背景资源,实现二语习得效率的最大化。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母语思维的积极作用,提高学生的目的语基本技能。母语是获得目的语的支持者,是第二语言习得的润滑剂,我们应该积极运用母语的这种功能快速并有效地获得目的语。因为在我们大脑里的母语语言模式架对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它能帮助学习者建立新的目的语语言模式架。对母语迁移的研究有助于帮助了解第二语言学习的特点,指导第二语言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母语迁移;第二语言习得;母语语言模式架;润滑剂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2.01文献标识码2A1文章编号21005-3492(2009)08-0165-04[收稿日期]2009-03-30 [作者简介]凯丽比努,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生。

一、母语的迁移功能

以往的研究大多侧重于母语思维的消极作用或负迁移作用上。人们一般认为母语是学习第二语中的阻碍物,我们学习第二语时,应该以目的语思考,尽量抛开母语的影响,因为母语结构阻止目的语结构快速构架,导致我们以母语构架目的语的现象,如用母语的语法结构构造目的语结构。事实上,母语思维的影响并不是消极的,我们不能发现以母语的语法结构来构成母语式外语的例子就断定母语的消极作用,这种母语式外语结构的产生是正常的,这是外语知识还没有完全掌握的表现,是残缺的外语语言模式架的体现.从根本上说母语思维对目的语具有积极作用,利用母语思维的迁移,可以提升二语教学的质量。母语思维参与二语学习过程中起着润滑剂作用。当学习者不知道目的语的结构时,就算是母语的负迁移也能暂时解决学习者的交际需要,说错了没有关系,就怕不说,越不说越不会说,这就是为什么越说的学习者的听说能力越容易提高,因为语言最基本的任务是交际,如果不能满足这最基本的需求,语言学习是失败的。从交际的角度上母语迁移在第二语言学习中起绝对的积极作用。

迁移是一种知识、技能,甚至方法,态度的学习对另一种知识、技能学习的影响。在教学与学习中,掌握知识的基本原理及其衔接点,可以促进知识的迁移,使学生易于理解新知识,同时可以发展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能力。产生迁移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当新旧知识技能不同时,而且学生还没有把这种不同性归类时,只能用旧语言模式架构架新语言信息了。这不是母语的错,不是母语的消极影响,而应该被看作为母语的积极作用。母语式目的语结构的产生,只不过反映了学习者目的语知识的欠缺,即学习者把母语的使用当作填补其二语知识空缺的一种交际策略。如果学习者不能正确使用新语言信息或者只能构架母语式目的语结构,那证明他对新语言信息的构架不够清晰,对它的分析不够彻底。而这种被母语承担的消极性,实际上证明语言学习者对新语言知识的低水平,表现出语言学习者还没有达到构架新语言模式架水平。

二、母语语言模式架的功能

我们来看一看这一群语言学习者即民考汉学生(例如母语是蒙古语,但入小学开始上的是汉语学校)。他们有母语,在学校学汉语,在家里用母语,为什么他们的母语语言模式架不对汉语学习产生消极影响呢?为什么这些民考汉学生母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的各个层面没有影响到目的语结构呢?原因非常简单:因为民考汉学生天天用汉语,汉语信息每天刺激脑海里正在建立中的汉语语言模式架,巩固和完善不断成熟的汉语语言模式架,而母语这时成为民考汉学生只在家里用的语言模式。我们学习任何知识,只要每天跟它接触,跟它交流,我们就越熟悉它,一旦我们对它不理不睬或漠不关心,它也同样远离我们。语言也一样,从这个角度上讲,母语确实只有积极的作用而没有消极的影响。

我们通常认为,小孩有语言天赋,他们能短时间内轻易地掌握语言,他们可以不学语音、语法结构,也不必记单词等。但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观点有片面性,小孩掌握语言过程中,他们的努力并不少于成人,只是因为我们忽略了孩子学语过程中的吃力性,所以总觉得孩子是自然而然地掌握语言的。小孩入学前父母总会在身边教他这个,教他那个。尤其是母亲从孩子生下来开始不停地跟孩子交流,不管他能

165

不能听懂。这种单一的交流一直持续到孩子呓呀学语。孩子会说单词会在1)3岁左右(1岁时只说爸爸、妈妈等,女孩说话比男孩相对早一些),就算3岁,孩子的听说能力还是有缺陷的,例如不能表达完整的意思,有很多语法错误等。然而成人用三年的时间学习第二语的话,即成人学习者用三年的时间,常住在目的语家庭里,并且由目的语家庭的成员天天跟他交流,(就像对待小孩一样)我们敢保证他的听说能力绝对比3岁的孩子强。

因为孩子在学语言时,需要建立一个语言模式架,并且给这语言模式架分类,儿童肯定需要较多的时间把语言信息组合、归纳、总结,并且儿童的理解、思维、判断等能力还没有成立,分析这些语言信息时当然不如成人,儿童需要较长时间(一般5)6年)才能较完整的理解与表达自己。而成人可以利用2-3年的时间就可以较完整地掌握目的语。例如出国人员在零基础上住在外国人家里,一两年他可以基本能听懂并标准地表达自己。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强调环境的重要性,为什么提倡一对一的教学方式,为什么寻求交目的语言伙伴等。

孩子从入学开始不停地学和用,如果成人也同样不停地学和用目的语,那么成人的学习和掌握能力远远超过儿童的学习语言的能力。这就是为什么民考汉学生对母语的反映比民考民学生(如,母语是蒙古语,入小学开始上的也是蒙古语学校)来说较迟钝。就算民考汉学生的母语再好也好不过那些民考民学生的母语能力,同样民考民学生的汉语再好也不可能超过那些民考汉学生的汉语能力。因为入学以后,民考汉学生以汉语授课,因此与母语的接触仅局限于家庭(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与同学之间),母语在构架语言模式架过程中出现缺陷,导致母语语言模式构架的间断性,缺乏完整性。因此民考汉学生对母语的应用表现弱势。而那些以母语授课的学生的语言模式架就不断地被新的母语信息刺激和灌输,并构成完整的语言模式架。所以他们的母语语言能力比民考汉学生强。

大脑灌输的是哪一种语言信息,所构成的也是哪一种语言的模式架,而这种模式架需要不断地激活,如果被中断,就会影响语言模式架的完整性,导致语言信息的缺陷性。这就如我们有一段时间不接触外语就会忘得很快一样,语言学习也需要不断的刺激反映。就算是对以母语授课的母语学生或成人来说,如果他们长时间居住在其他语种群体里而不用母语,他们也会在表达中出现一些问题,如忘记要用的单词就用外语来充当或以外语的语法结构来构架母语语言信息等。例如,常住在英美国家的人的汉语倾向于有英语特色,若不能及时想到对应的汉语词就拿英语单词来充当,多用转折式用法等。

从知识的迁移性角度讲,成人的语言学习过程比儿童的语言认知相对来说容易。成人的大脑由母语模式,或多种语言模式(例如双语人等)构架起来的,这样的大脑在掌握新的语言信息过程中自动地把那些与旧的语言模式架中的旧语言信息相同的元素放在已被复制的旧语言模式架子上,然后把这旧语言模式该名为新语言模式,并且把那些不同于旧语言模式架上的信息的新信息放在重新建立的新语言模式架里,就这样新的语言模式架很容易地构架起来了。深入研究就可发现,实际上正是借助于头脑中已有的中文语言框架我们才有勇气也有可能完成一些近乎正确的英文表达,达到交流目的。这正是二语习得的第一步:简单模仿,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发现和纠正错误了。通常学习者在双向交流中当习得者缺乏足够的目标语知识时可求助于他们的母语来启动话语表达。因而,借助母语不仅是一种学习策略,更是二语习得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步骤。学习中犯错是难免的,没有错误就很难找到正确的结构,因此错误其实是成功之母。

三、母语迁移的润滑剂作用

(一)母语知识能力的增加帮助学习者提高二语能力

1.提高学习者对目的语语音的归类及辨别能力

语音学习是基础,发音的准确与否影响着张开说话的勇气。世界各语言都有一些共同的因素,语音也同样。相同的语音可以不记,相似语音联想,不同语音不会很多,只要死记硬背就可以。如果你懂的语言多,那么所掌握的语音信息也相对多,这样在学习语音时,就可以忽略好多语音,这既省时又省力。只要人类能发出来的音,任何人都可以发出来,只要努力。

中国人发英语元音,出错原因多为把握不准音位和强弱,而辅音错误多为用母语或方言辅音代替英语辅音所致。如thank you发作[sank ju];th i s发作[zi s];每一个词都是有文化来源的,它标志着那个语言文化的特点,如果不输入新语言知识,就不能输出。但在初级学习阶段,母语的迁移功能大大激励了学习动力,使学习者对自己的表达能力持有积极的态度,当他掌握一定的新语言知识时,这些新知识自然而然地被应用到正式的结构里。就像小孩的语言学习过程。如果小孩的语言学习被中断了(例如有些民考汉学生根本不能很好地组织母语信息表达自己,例如他们的语句不符合母语语法,用词不当,发音不准,在文化知识方面他们甚至不能完全地了解对方等),他们对以往的语言学习知识只保存旧的信息,当然不能构成真正意义上的语言模式架。民考汉学生的这种现象表明不断地刺激反映过程尤其重要。学习是一种模仿的过程,就像古汉语强调背诵,因为通过背诵才能牢记语法组合规则。人们掌握知识的基础是模仿,创造的基本是知识。人类通过模仿来学习任何东西,在这模仿过程中,我们必须会犯错,这不危险,危险的是我们连犯错的勇气都没有。所以母语能给学习者提供一个很好的模仿潜力,

166

在这个潜力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较容易地学习任何东西,而没有这种潜在的知识,我们很难达到目的。二语学习过程中总是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这并不是母语的过错,而是学习者对目的语言知识的欠缺。当目的语知识足够时,学习者就能获得母语学习者那样的语言知识,而这也许需要学习者用一生的经历,因为甚至母语学习(应用)也是终生的事情(虽然不是专门学语法结构等),如果间断就会出现空隙,就像多年居住在国外的人士的母语里存在一些不适于母语的成分一样。也许通过学习者的第二语言语音情况,我们能判断他来自哪个国家或哪个民族,因为他说的是二语,那是因为他们的目的语在没有完整化的语言模式架基础上构建的,只有当它完全模式化了,它才能丢弃它的标记,听话人才能听不出来他是哪里人。例如:b l ue/b l u:/经常被汉族学生读成了/be l u:/,pr i nt/pri nt/经常被学生读成/perint/。当学习者完全把英语语言模式架里的1b2/b i/和汉语语言模式架里的1b2/be/分清楚以后,才能正确地发出1b2/b i/的音,不能发出1b2/b i/的音不是汉语的消极影响,而是学习者对目的语学习的欠缺性。从交际的目的上讲,在学习者没有足够地掌握目的语知识之前,汉语里的1b2/be/起到了交际作用,它没有产生理解上的混淆,因为英语语音系统里1b2/be/和1b2/bi/是没有区别意义的。

2.提高联想功能增加词汇量

词汇是语言层面上占最大空间的一类,掌握一定的词汇等于掌握了一定意义上的语言。词汇如此庞大,我们如何掌握它呢?联想词汇记忆法就是建立在母语和目的语旧信息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学习者通过联想的方式把目的语词汇的音跟母语词汇的音联系在一起,把以前学过的目的语旧信息的音或形与新的目的语信息联想在一起,就能较容易地、较快地、较扎实地掌握词汇,而且不容易忘记。例如: /m an0和/wo m an0。/m an0是/男人0,而wo man是/女人0初学者通过/wo man0里的/wo0与汉语里的/无0联想起来,就变成了/无男人0,既然不是/男人0,那就是/女人0了。如果学习者已经获得的语言较多,这种联想手段尤其好用,基本上学习者通过联想就能把每一个目的语单词容易地掌握,因为旧语言信息的种类越多,它们所提供的联想领域越多,给目的语提供的联想机会也多。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少数民族学生掌握外语(除了学习汉语外)较快的原因之一,因为这些学习者具有学习外语的经验,并且有一种以上的语言模式架提供学习者学习目的语较宽泛的联想机遇,联想得越丰富,掌握的目的语信息越多、越稳固。

3.加强目的语语言模式架的建立和目的语写作能力

世界上的语言种类繁多,尽管各种语言之间存在着大小不等的差异,但从本质上说,语言是人类共有的属性,与人类思维有着密切联系,同时也是人类表达思维最有效的手段。人类的思维是有共同性的,因此用来表达思维的语言也具有共同性。这说明人类的语言尽管千差万别,仍有其相同的地方。所以母语既是外语学习不可缺少的背景和基础,又是可以开发利用的资源。在我们学习和掌握母语的过程中,对语言的普遍现象即共性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当我们开始学习第二语言时,就会把我们通过母语而获得的对语言共性的认识,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到二语习得中去,从而加深对所学语言的理解并提高语言学习的效率。这些普遍现象中有一些是词汇现象,而有一些是句法现象,例如词的组合、句子类型等。

在汉语里量词词组的组合规则是:数词+量词+名词,这一现象在某些方面与英语的习惯相似。如:

一块蛋糕a piece of cake

一杯咖啡a cup of coffee

一束花a bunch of flo wer

汉语修饰成分在被修饰成分前,这跟英语的表达法是一样的。如:

红苹果red apple

好学生good st udent

大楼b i g buil ding

英语和汉语的陈述句的语序是基本相同的,中国学生在学习这类句子时比较容易。如:

我是一名学生(I a m a st udent);我们举行了晚会(W e had a party)。

我有一本书(I have a bo ok.);他打我(H e hit m e.)

我爱你(I love y ou.);她是我的老师(She is my teach2 e r.);

汉语的否定成分在被否定的成分之前,英语也同样。如:

我不喜欢他(I do n.t li ke h i m.);这不是书(It is not boo k.)

我不去(I don.t go.);他没有去(H e d i dn.t go.)

英语和汉语的介词出现在名词前面。如:

如:在学校(a t school)到飞机场(to a irport)

(二)语言知识的增多加快目的语的掌握速度

1.旧语言知识越多,目的语的掌握越快

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处于无语言自然环境下的大多数学习者一般多用翻译式的方法掌握目的语。在学习阶段,从某个角度上说,对母语掌握如何直接影响到目的语学习的结果。例如,有些学习者的汉语写作能力相当好,也因此英语写作能力也不差。又如,在二语习得中,如果学习者不是以母语来被授课的话,他们的接受力和理解力远远不如那些以母语来授课的学习者。例如,当语言学习者是少数民族,并且他们又是民考民学生,在学习英语时,授课语是汉语的话,

167

民考民学生学习英语的难度远远超过了汉族或民考汉学生的难度。这就是说,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少数民族学生脑海里因缺少汉语语言的模式架,因此他们在外语学习中少了那个可以暂时被替代的旧的语言模式架。这样当他们构建新的外语语言模式架时就会遇到很多的麻烦。如果英语学习以他们的母语来授课的话,那就容易多了,因为他们已熟悉的母语语言模式架给新的语言信息提供暂时的语言模式架,以便可以建立新的语言模式架。就算民考民学生对汉语有所了解,他们的大脑也主要由母语语言模式架构建,在思维和联想方面较容易由母语思考和联想。因此语言学习者对母语知识的了解得越多,越能在新语言学习中发挥语言模式架的作用,这是因为母语的语言知识不断地给语言学习者提供成型的语言模式架来构建新的语言知识模式架。至于那些在课堂上,根据一定环境要求,或即兴即景用目的语遣词造句,那只能算是零星半点地用目的语作片断思考,短暂地不用母语思考,这种偶发式的低水平的目的语心理活动,不能视为真正的目的语思维。只有学习者拥有足够的模仿经验时,学习者才能以正式的目的语思考方式思维,也就是说用正式的目的语语法与文化结构构成目的语句子。那些长期在国外生活或以目的语为专业的人们,因为长期接触目的语,有目的语环境或强制性的目的语交际的需要,可以培养目的语思维能力,使目的语概念和所指称事物直接联系起来,不必借用中介是可能的,但是比起他们对母语的掌握,是远远不如的。因此我们更不能一味地要求那些生活在以母语语言环境的学习者用目的语思考,对他们来说,这是不可能达到的,因为他们不可能抛掉母语来学目的语。

2.旧语言模式架越多,目的语的获得越容易

获得多种语言的人一般被称为人精,因为多了几个交际手段或工具,我们的活动范围就越广,接触的人就越多,我们在不同的文化视角下与不同的人交流,我们的思维同样也以此而活跃,并且同样多种多样,我们看问题的视角越多,分析和解释问题的能力就越强。我们还发现语言学习是个越学越容易的一门科学,有些人能掌握3)4种语言不算太稀奇了。就如少数民族学生,他们除了母语以外还懂汉语、英语,还有二外等。为什么越学越好学呢?如果母语产生消极影响的话,怎么可能学到这么多语种呢?相反是母语或多个旧语言信息的语言模式架起作用。人类大脑里的语言信息越丰富,语言信息的种类越庞大就越能帮助学习者掌握目的语。因为多个语言模式架里的多个语言信息或多或少地与目的语信息即语音、词汇、语法等吻合,这样学习者在旧的多个语言模式架基础上很容易地建立目的语的新语言模式架。这样学习者以联想、匹配、相拟等手段把新语言信息与旧语言信息联系在一起,较快、扎实地掌握目的语。

四、结语

语言的主要功能是交际,如果不能满足这一条件语言就是失败的,更不能谈任何问题。因此,解决语言的第一大问题是交际、交流。不管学习者语言语音系统里有没有母语或方言的痕迹,不管学习者用的目的语词汇里有没有出入,不管学习者的目的语里有没有出现语法错误等,都是在初级学习阶段必须面对的,而且是必须经历的,就如大部分真理来自于经验,新的语言知识只能在旧的语言知识基础上建立,人类没有办法根除旧的知识,不管这些知识对于人类的进步有益与否,我们必须承认这些旧的知识在获得新的知识过程中会影响我们的认知结构,并且以新的知识结构代替,新的不来旧的不去。在没有新的知识情况下,人类只能用旧的知识来获得理解与被理解,因为我们需要交际。有旧的知识是好事,就怕没有旧的知识,就像改装旧的比起建造新的相对来说容易。运用母语思维输出目的语知识,借以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交际目的,这即是学习者的一种策略,也是二语习得进程中的一段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彭曼君,沈迎辉.国内母语迁移现象研究综述与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7(7).

[2]李爱华.论二语习得中母语迁移的认知制约[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3]何丽冰.母语迁移的研究方法探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 (7).

[4]朱翔.母语迁移与二语习得[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8).

[5]王燕.试论英语习得中的母语迁移问题[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07(1).

[6]王燕.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母语迁移[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07(1).

[7]胡国安.跨文化交集中的文化迁移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R].硕士学位论文,2004.

[8]张毅敏.拉枯族学生母语思维方式对英语学习迁移的研究[R].硕士论文,2005.

[9]孙志慧.利用母语思维正迁移促进二语写作教学[J].江苏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7(12).

[10]孙维.语言与思维对二语习得的迁移影响[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7).

[11]邹艳辉.运用迁移规律发展学生思维[J].贵州教育,2004(4).

1责任编辑:郭洪2

168

母语负迁移

由于高中学生已经养成了母语语言行为的习惯,因此在外语学习过程中,新的语言习惯的形成势必会受到旧的语言习惯的影响,即受到行为主义心理学中迁移规律的约束。一般认为,当母语的某些特征与目的语相类似或一致时,容易产生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亦称干扰(interference),则往往产生于母语与目的语的结构差异,差异越大,干扰也越大。笔者在承认母语对外语学习的正迁移作用的同时,认为学生能够在无意识状态下利用母语迁移的积极作用来促进外语学习,同时还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负迁移上,以期能够唤起教师与学生的注意力,使高中学生在二语习得中把负迁移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一、母语负迁移现象的分类及表现 (一)语言负迁移 在英语学习中,无论学生讲多么流利的英语,都有一点Chinese accent,不可能像本族语使用者那样讲得纯正地道。究其原因,一旦学习者错过学外语的关键期(一般在十二岁以前),学习外语就不可能像学习母语那样能轻松自然。 首先,从发音学角度看,英语是由肺部气流压缩往外送音,感觉比较浑厚;而汉语则一般从口腔发音,感觉比较柔和。所以,中国人讲英语与外国人比,给人一种软绵绵的感觉,从而带上异国口音的标记。这是一种常见的中介语发音特征的僵化现象,在高中阶段尤为突出。 其次,从语音的语言系统看,英语是一种主要依靠语调来区别字义的“语调语言”(intonationlanguage),而汉语则属于以声调区别字义的“声调语 言”(tonelan guage),这两种语言在音素的数量及其组合方式上相差甚大。第一,英语既有以元音结尾的开音节词,也有以辅音结尾的闭音节词,而汉语的字基本以元音结尾。而学生往往在英语辅音后再加一个元音,于是,work被读成了worker,bet被读成了better。第二,有些英语音素在汉语中根本没有,所以,thank,sing,shy常被读成[senk][sin][sai],特别是方言很重的学生。再者,英语中的辅音簇汉语中没有,汉语辅音之间总会隔着一个元音,因此,在读英语辅音簇时,学生倾向于在中间加一个元音。第三,英语中的失去爆破、辅音浊化、连读、重音等,也往往会令学生犯难,容易导致语音方面的迁移。

论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英师11203班 201200621 姓名:肖福玉 《论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的文献综述 摘要: 第二语言研究是指学习者在已有的母语基础上怎样学习另外一种语言。大家普遍认为学习者的第一语言—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有很大负面影响。然而,在教学经验和一些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母语对第二语言的习得不但不具负面影响,而且有促进作用。本文就此作了研究和分析, 指出了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是不可忽视的、可资利用的研究基础, 它是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一个很重要的促进因素。 [关键词]:母语;二语习得;母语迁移;母语思维; 中介 一、引言 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和结果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母语是习得二语时最不容忽视和影响最为显著的因素,许多研究者对母语与二语习得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各类相似或相悖的学说。本文拟在此基础上对母语与二语习得之间的关系进行较全面的论述,探讨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为减少母语迁移对外语学习的阻碍提出切合实际的策略。 二、母语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 (一)母语与第二语言的概念 母语(Mother Tongue)是指本民族的语言,所以也叫本族语

(Native Language),与外族语或外国语相对应。本族语和母语通称为第一语言。第二语言(Second Language)是泛指获得第一语言之后再学会的一种语言。当然。它又分为在目的语环境中学习的第一语言以外的语言,这叫习得第二语言。在非目的语的环境中学习第一语言或母语之外的其他语言,则称为外语。目前,在二语习得领域,多数研究者对外语和习得第二语言不加区分,统称第二语言。 (二)母语迁移 学习任何一门语言,母语都会对其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有时这种影响是积极的,有时是消极的。所谓母语迁移,就是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母语对所学语言的影响。其中,正向迁移是指对学习有利的语言习惯迁移,在母语与目的语有相同的形式时会出现这种情况;负向迁移,它是由于套用母语模板或规则而产生的不符合目的语规则的用法。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语言迁移的中心问题就是学习者的母语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的影响问题。我国著名语言学家赵世开(赵世开序,高远,2002)明确指出:母语的迁移是二语习得研究中“根本性的问题”。近半个世纪以来,二语习得界争议最大的问题是怎样评估母语或者第一语言在二语习得的影响,这同时也就是语言迁移研究的核心问题。认知心理学认为:迁移是指在学习新知识时,学习者将以前所掌握的知识、经验迁移运用于新知识的学习、掌握的一种过程。无论是“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还是“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实质上都是迁移能力(transfer)的外在表现。迁移又可分为正迁移(positive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两

正确处理母语与英语教学的关系-

正确处理母语与英语教学的关系 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母语在英语教学中所起的作用一直是个颇具争议的话题。一方面,有些学者认为学生在学习英语之前,已经较好地掌握了自己的母语,英语的学习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为基础的,因此学生可以借助已有的母语水平,达到更轻松、更高效的学习英语的目的;另一方面,有些学者则认为母语和英语是两门截然不同的语言,无论是从两种语言学习的年龄起点、学习和使用语言的环境、学习者的认知水平、还是动机状态等诸多方面,均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学生若想学好英语,就需要完全摈弃已有的母语知识。对于以上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孰是孰非,我们不能武断地妄下定论,而应该看到母语的应用对于英语教学的影响是双重的。 二、母语对英语教学的积极作用 正如著名语言学家桂诗春所提出的:“外语习得和外语学习不是零起步,而是以母语为起点。”对于任何一个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人来说,母语对英语习得的作用都是显而易见的。 1.母语有助于对英语的理解 任何一门语言的习得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英语也不例外。大多数学生在学英语之前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母语知识,他们在初学英语时需要以母语为媒介,以实现对该词汇的理解和记忆。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会发现,往往初学者在进行自我表达时,会先用母语来思考所要表达的内容,通过心译转化成英语表达出来。所以对于初学者来说,英语和思维之间并不具有直接的联系,只有借助母语这个桥梁,不断进行反复性训练,当英语知识和技能累积到了一定的水平以后,才能脱离母语,实现英语和思维的直接联系。 2.母语有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如今的课堂教学一般要求教师采取全英语的教学模式,以便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英语思维。然而,在一些特定的英语知识传授

第二语言教学流派简介

第二语言教学法流派简介 第二语教学法流派 ?第二语教学法流派很多,有几十种,这里重点介绍以下几种。 语法——翻译法 直接法 听说法 认知法 功能法(交际法) 1、语法翻译法 ⑴产生背景 ⑵基本特点 ⑶分析评价 ⑷应用提示 ⑴产生背景 发展线索 古代拉丁语的教学——中世纪的古典语言教学,16世纪开始现代语言取代拉丁语,到18世纪末,现代语言(英语、法语)已经进入教育主流。 代表人物 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语言学家,奥伦多夫(H.Ollendorff)对这种方法进行了理论上的阐述和总结,使之成为第二语言教学法体系。 普洛茨(1819-1881)推行语法翻译法教学的重要人物(教师) 相关理论: 历史比较语言学 心理学基础——18世纪德国的官能心理学 ?⑵基本特点 ?以理解书面语、培养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不重视口语和听力; ?以系统的语法知识为主要内容,教学采用演绎的方法; ?词汇的选择由内容决定,对译生词表; ?用母语教学,翻译是主要教学手段; ?强调学习规范的书面语,注重原文,阅读名著。 ?⑶分析评价 ?积极方面: ?创建了翻译的教学形式; ?注重语法规则; ?注重阅读,注重语料的规范性。 ?局限: ?重语言知识而忽视语言运用; ?过分依赖母语; ?教学方式单一; ?忽视听说训练。 ?⑷应用提示 ?两个基本点: ?①以启发学生的目的语认知为出发点; ?②根据教学环境、对象、内容等选取合适的方式。

?在第二语言课堂上,教师容易陷入过多使用母语或媒介语的误区,而作为一个第二 语言教师,在课堂上说目的语,则永远不会多余! ?2、直接法(自然法) ?⑴产生背景 ?⑵相关理论 ?⑶基本原则 ?⑷训练方法 ?⑸分析评价 ?直接法就是直接用外语教外语,不用学生的母语,不用翻译,也不重视形式语法。 ?⑴产生背景 ?语言教师进行第二语言教学的新尝试,法国语言教育家古安(F.Gouin)(或称戈恩) 创造“序列教学法”。 ?德国教育家贝力子(M.D.Berlitz)一生主要在美国,因创建贝力子外语学院采用直 接法而闻名。 ?⑵相关理论 ?语言学 ?当时发展起来的语音学为直接法的创立和发展提供了语言学的基础。1886年国际语 音协会成立,公布了国际音标提出了第二语言教学的新原则。 ?心理学——联想主义心理学 ?理念:在语言行为中起重要作用的是感觉而不是思维,注重联想,形象化的作用, 通过感觉学习。并认为最强的感觉是由声音引起的。 ?⑶基本原则 ?直接联系:客观事物与第二语言教学直接联系 ?以模仿为主:通过大量感性材料灌输感性认识,再归纳 ?以口语为基础:从听说入门,重视语音教学 ?以句子为基本的教学单位 ?教授当代通用语言 ?⑷训练方法 ?实物法(名词类) ?动作启发法(表演法) ?环境制造(情景再现) ?重复法:模仿、重复、领会 ?词语拓展法 ?⑸分析评价 ?积极方面: 重视活的语言,重视实用性; 尝试建立第二语言教学的直接联系; 教法生动活泼; 为母语不同的教学对象的教学提供了可行方式。 ?局限: 推广受到限制,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的技巧; 教学条件有要求;小班授课效果较好; 完全排斥母语,有时“舍近求远”甚至于完全误导;

第二语言对第一语言的影响个案研究

均是精品,欢迎下载学习!!! 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中介語研究典籍讀書會」 第二語言對第一語言的影響個案研究 中山大學中文系蔡美智 2005. 11. 25 閱讀文獻: Cook, V. (ed.) 2003. Effects of the Second Language on the First.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1. Balcom, P. 2003. 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of L2 English on Middle Constructions in L1 French. In Cook (ed.), 168-192. 2. Jarvis, S. 200 3. Probing the Effects of the L2 on the L1: A Case Study. In Cook (ed.), 81-102. 參考文獻: Balcom, P. 1995. Argument structure and multi-competence. Linguistica atlantica 17, 1-18. Cook, V. 2003. Introduction: The changing L1 in the L2 user’s mind. In Cook (ed.), 1-18. Cook, V. 1993. Wholistic multi-competence: Jeu d’esprit or paradigm shift? In B. Kettemann and W. Wieden (eds.) Current Issues in Europea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pp. 3-8. Tubingen: Gunter Narr Verlag. Ellis, R. 1994.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arvis, S. 1998. Conceptual Transfer in the Interlingual Lexicon. Bloomington, IN: Indiana University Linguistic Club Publications. Kemmer, S. 1993. The Middle Voice.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avlenko, A. & Jarvis, S. 2002. Bidirectional transfer. Applied Linguistics 23, 190-214. 一、第二語言使用者腦中的第一語言 多語知能連續融合模式(Cook 2003: 9) 分隔互通融合 ←────────────────────────→ ○LA○LA ○LB LB LA & LB 二、L2英語對L1法語中間句式的影響 (一)句式選擇 1. 何謂中間句式Middle Construction (Kemmer 1993)

大学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渗透

大学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的渗透 摘要:大学英语教学经过不断的改革创新,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大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仍然未解决。分析了由这一现象引发的英语学习问题,阐述了大学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渗透的必要性,并提出了若干切实有效的解决途径。由此推论出既具备西方文化知识,同时又精通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师才是理想的知识传授者。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化失语;跨文化交际 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文化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底座。因此,外语教学一定离不开文化教学。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使文化教学得到了广泛重视,例如,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在精读课程中注重文化知识的导入,补充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但我们依然看到,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仅仅重视目的语的教学,即一味强调西方文化知识的传授,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中国文化及其表达方式的传授。以《新视野大学英语》为例,几乎所有的课文话题都围绕着西方的经济、政治、习俗、制度等,对母语相关容的提及却寥寥无几。因而出现了“中国的文化生态教学严重倾斜,学习者在学习英语及日常生活中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过分移情”。[1]有人称,一种新的“哑巴英语”诞生了。双向、主动的跨文化交际模式转为单向、被动。许多学生长期浸透于西方文化,单向地了解和获取西方文化知识,使得其

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失衡。这种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轻视主体文化教育的单向输出,最终导致了英语学习中一系列问题的产生。 一、目前大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及主要存在的问题 尽管中国英语学习者的人数居多,但并非每个人都是成功者,相反,语言学习中凸显出的问题比比皆是,例如: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缺乏,学习积极性不高,很多学生患上了“文化失语症”,导致跨文化交际能力减弱。 第一,大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不强是目前英语学习中存在的显著问题之一。众所周知,学习动机在学习者学习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它与学习者的学习态度紧密相关,因此它是学习成败的决定因素之一。调查显示,一些大学生仅仅因为英语是一门必修课,或是仅仅为了通过英语等级考试而学习英语。他们的学习兴趣尚未被激发,只是单纯的为了上课而上课,因此就会出现逃课、不愿参与课堂交流等问题。最终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 第二,大学英语教学仅仅关注于西方文化知识的教授,学生对本土文化了解欠缺,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低下,患上“中国文化失语症”。“中国文化失语症”是由大学从丛教授在光明日报一篇题为《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的文章中首次提出:“许多中国青年学者虽然具有相当程度的英语水平,但是在与西方人交往的过程中,始终显示不出来自古文化大国的学者所应具有的深厚文化素养和独立的文化人格……有些博士生有较高的基础英语水平,也有较高的中国文化修养,但是一旦进入英语交流语境,便会立即呈现出‘中国

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正负迁移作用

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正负迁移作用 【摘要】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既起着积极的作用,又起着消极的作用;既能帮助第二语言学习者,又能妨碍第二语言学习者。因此,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存在正向迁移,又存在着负向迁移。对此,本文探讨了母语迁移的形式和作用,以及对教学的影响。 【关键词】正迁移;负迁移;母语;第二语言习得 0 引言 从第二语言习得(SLA)学科史上讲,迁移(transfer)是第一个受到极大关注的习得因素,它由行为主义者提出并逐渐为广大SLA研究者所关注、接受、质疑、批判、重新定位。在现阶段,要想否定母语(即L1)迁移是SL A中的重大影响因素这个地位已经不可能了,突破自身局限性的L1迁移又被学者们在认知框架下重新定位。 “迁移”这一概念来源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由Lado在《跨文化语言学》(1957)中提出。在心理学中,“迁移”指的是人们已经掌握的知识在新的学习环境中发挥作用的心理过程。Sharwood Smith和Kellerman认为迁移就是一种跨语言的影响(crosslinguisitic influence),是中性理论(theory -neutral),与“干扰(interference)”,“借用(borrowing )”,“回避(avoidance)”等概念并提。Kellerman (1987)认为迁移即“导致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元素合并的程式(processes)”。Odlin 则认为迁移是“由目标语和已经学过的语言之间由于相似或者相异而产生的影响”。 1 母语迁移的表现形式 语言迁移研究发现,语言问的相同和差异会产生母语迁移,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Odlin): (1)正向迁移。指母语与目的语的相同之处会促进第二语言学习,加速通过中介语中某些发展序列。例如,母语为汉语的人学习英语时,就很容易学会句子的语序“He comes from Beijing”,这是因为,表达同样意义的汉语语序和英语语序相同“他来自北京”。(蒋祖康1999:20) (2)负向迁移。即母语干扰,“主要是由于母语和目的语的某些形式和规则系统不同而被(学习者)误以为相同所致”。(唐承贤1997)母语干扰会导致错误出现,延长学习者犯错误的时问,延缓其通过中介语中某些发展序列的速度。许多实证研究(Ellis 1985:29)表明,母语干扰是第二语言习得中普遍存在的现象。Odlin将负向迁移的结果概括为“过少运用”、“过度运用”、“运用错误”和“误解”。过少运用指学习者很少或根本不使用某一目的语结构,因此又称回避(avoidance)。回避可能是因学习者对目的语的某些结构与母语中相对应的结构

正确处理和使用母语

正确处理和使用母语,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中国学生生活在中国人说汉语的圈子中,终日被汉语的氛围包围着,他们已经习惯了母语,对于他们来说,英语是第二语言,所以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很自然地要受到母语的影响,无论是语音、词汇、和语法等,因此,正确处理母语和英语在学习中的关系成了英语教学的一个关键。正确恰当地利用母语,科学合理地处理母语与英语的关系,将十分有助于发挥母语在英语教学中的促进作用。根据有关专家的研究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该做好一下几个方面。 1.课堂教学以英语为主,恰当适量地使用母语 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从开始到结束的各个环节中,凡是能使用英语的地方都要尽可能使用英语。诸如开始上课时与学生的打招呼、对学生的提问、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对课本内容的讲解等,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很多英语用法。经常运用英语,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就会在教师的这种潜移默化的输入过程中得到提高。对于教学过程中的某些难点或重点词汇和概念的教学,在使用英语讲解时学生不能或难以理解时,可以恰当地使用母语进行对比解释。尤其是针对那些意义比较抽象的词汇、复杂的句子和难以理解的语法,用母语解释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同时节省大量的课堂时间,事半功倍,能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比如,在让学生理解限制性定语从句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的区别时,如果我们用英语去解释可能费时,学生还难以听懂。我们不妨换种方式,结合英语用汉语来解释。如对于限制性定语从句,给出学生一个句子She is a woman..她是一位女性,英语中的she就说明了性别,所以此句是废话,但是如果我们对这个词woman加以限定,即加上一个定语从句who loves me very much.就成了一个限制性定语从句She is a woman who loves me very much,这个句子就正确了,学生很快就能理解了。对于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同样给出学生一个句子She is my wife.她是我的妻子,这个句子本来就是对的,不需要添加什么了。但是如果还想表达对妻子的评价,我们可以再补充说明,如She is my wife, who loves me very much. 这个句子就叫做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由此可见,限制性定语从句中从句与先行词关系密切,是对先行词进行修饰或确定,如果去掉了,就会出现句子错误或表达不清楚;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中从句与先行词关系不密切,只是对先行词作一种附加说明,如果去掉,句意依然完整并合乎逻辑。这样讲解,就容易使学生明白。当然,随着学生的英语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英语教学的深入,教学过程就应当尽可能利用英语进行解释,少用或基本不用母语。 2.利用母语和英语进行有针对性的比较和对比,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思维习惯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初级阶段,学生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将母语和英语进行对比,并且倾向于利用母语来学习英语,这就为英语学习产生了障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对母语和英语进行针对性的比较和对比,找出它们的异同点,确定教学的难点和重点。这是排除母语干扰,使学生合理利用母语,克服母语的影响,养成用英语思维的有效方法。如在语音方面,我们可以进行汉英对比:我们知道,英语中的元音有长、短之分,而汉语则没有。在词汇方面,汉英两种语言差异很大,它们的语义及词在句子中的功能也存在差异,比如名词,英语中名词有数和格的变化,而汉语则没有,所以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复数名词后别忘了加“s”等复数表达形式。又如,“校长办公室”,汉语没有所有格,而英语则应在名词后加“’s”来表示所有关系,即the headmaster’s office。动词,汉语没有人称、数、时态、语态的变化形式,而英语中时时处处都必须注意这些变化。英语中有助动词,用于帮助实义动词等构成时态、语态、否定、疑问等形式,而汉语没有与它相当的词。英语中的动词一般有现在式、过去式、现在分词和过去分词等形式,汉语动词没有这些形态变化。形容词,英语中形容词有“级”的变化,而汉语形容词本身没有“级”的变化。英语中的形容词可以用作定语、表语、状语、宾语补足语,但不能用作谓语。如汉语形容词谓语句翻译成英语,一般都要加动词be,而英语形容词表语句被翻译成汉语,就不一定要将be翻译出来。如The story is exciting. (故事令人激动)。

母语对二语习得的正面影响

母语对二语习得的正面影响 提要:本文认为母语有助于第二语言习得。根据传统语言学的观点,母语对外语学习只有“负面”影响或起“干扰”作用。这种观点有一定的片面性,没有反映语言学习的本质。表面上看母语“影响”了外语表达,实际上是母语“帮助”学习者完成了语言交际任务。应该把“干扰”看成“调节”。二语习得理论认为,母语既是外语学习不可缺少的背景和基础,又是可以开发利用的资源。实证研究和问卷调查表明,中国学生的外语学习与母语学习呈正相关关系,母语对外语学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母语;二语习得;正面影响,资源 引言:母语思维是二语习得过程中较为常见的现象。二语学习者,特别是二语水平较低的学生,在进行听、说、读、写等任务时,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依赖母语帮助理解或输出。那么,母语思维对二语习得有什么影响?对这个问题普遍的看法是母语思维阻碍了二语学习,尽管这种看法并不是建立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之上。事实上在二语教学界,人们一直将母语思维对二语习得的阻碍作用当作常识来接受。然而,近年来,有研究显示母语思维问题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母语思维的影响并不总是消极的。Cohen(1998)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 中用一章的篇幅谈一语、二语思维问题,他还将一语或二语思维当作学习策略来看待。这种对母语思维现象的再认识对二语习得理论和实践都不无裨益。因此,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初级和中级阶段,由于学习者的母语水平与外语水平相差悬殊,总会在情急之中或不得已的情况下“借用”母语知识或母语能力,借以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交际目的。 一、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看母语思维 1.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语言和思维的关系错综复杂,很多问题至今也没有令人满意的答案,但大多数心理语言学家都趋向于这种认识:即思维是一种心理现象,它不是天生的,而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社会的产物;语言则是人类传达、交流和保存思维成果的主要工具,是思维的主要物质外壳。思维先发于语言,思维创造语言,但思维对语言有依赖作用,语言可固定思维的方式并协助思维的进行。由此可以看出,语言和思维是人类和客观环境的接触和相互作用中产生和发展的。 语言和思维有其各自的发展规律,也有其相互影响的规律,但两者都不能离开社会而单独存在。各个民族观察世界的方式是不一样的,这是因为任何人从出生就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一定的文化和语言环境里,客观的社会环境必定对人的思维能力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人类不同民族的思维模式有共性,也有个性,他们运用语言来体现和组织生活经验的方式自然也有同有异。 若仅探讨思维与语言的关系,那么二者中思维起着主导作用。反映在外语教学和外语学习上,强调外语思维的重要性是符合思维主导作用原则的,但事实上这种看法忽略了一点,即研究思维和语言的关系不能脱离社会环境这一基石。对大多数人来讲,学习外语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它表达自己在母语环境下的思维成果,作为思维外壳的语言,无论是母语还是外语,不带有深深的母语思维烙印是不可能的。 在学习与应用外语的过程中,外语及其所依附的外语思维在与母语及其所依附的母语思维的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是必然的,外语思维和母语思维在此过程中相互冲突,并由于思维的共同性而求同存异,相互融合,最终在母语国家产生一种新的带有母语思维烙印的外语国别变体(varieties)是非常自然的。 2.母语思维的作用 既然各种语言之间有共性,那么在外语教学中,作为已经掌握了母语系统知识的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借用母语的规则。按照Ellis的观点,母语作为一种已经获得的极为稳定的知识和习惯,当它和目的语类似的时候,学生在这些“普遍”的方面可以学得更快,这样,母语可以加快目的语的学习过程(Ellis1994)。 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关系多年来一直是外语教学所关注的问题。大多数人一谈起母语就联想到母语的干扰作用,作这方面的分析必然要涉及到知识和技能的迁移。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各个学科和各种技能之间,或者在同一学科和技能的各个不同部分之间,经常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彼此相互影响的现象,这种相互影响与学习的效率有一定的关系,心理学家把这种情况称为“学习的迁移”。如果这种影响是积极的,正面促进的,叫做“正迁移”,如果影响为负面的阻碍作用,则叫做“负迁移”。一般情况下,大多数人都是把外语作为自己的一种辅助语言工具来使用的,他要知道某个词、某句话在他的母语中是什么意思,这是合理行为,不可避免的。问题在于怎样才能处理好母语、外语与所指称或涉及事物的联系。 学习和使用外语就是为了协调两种语言的关系,力图等值的进行语言的转换。 我国外语教学中普遍多关注“负迁移”问题,而没有很好的考虑到语言共同性问题,较少考虑如何利用语言共性来促进“正迁移”,提高外语学习效率。因此,掌握好“正迁移”是外语学习成效大小的关键之一。 3.中国英语的客观存在说明母语思维在外语学习中存在的必然性 以英语为例,英语正越来越被看做是一种国际交往的工具,它不再为一国或一个民族所专有,而是一种中性的信息媒介,“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也不再被看作仅有的两种标准语,而只不过是英语的两种国别变体”(汪榕培1991)。这种现象是在不同环境下思维方式影响语言的一种表现,像生态环境的多样性一样,汉语典故“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晏子春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英语一旦在某一地区被采用,不论其目的是科学、技术、文学还是人的名望、地位或是现代化,它都会经受一个再生过程,部分是语言上的再生,部分是文化上的再生”(孙骊1989)。由于母语思维方式的影响,中国人在使用英语时,必然表现出一些中国特有的方式,这是英语在中国“本土化”的结果。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及对外宣传和交流的迅速增加,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日常生活等领域表达中国独特事物的英语词汇大量出现,在词汇、句法以及语篇等方面都对英语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英语在中国正在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国际交流工具,China Daily 和Beijing Review 一类的期刊充满了中国社会文化各方面特有的词汇和表达法,如one country, two system (一国两制),vegetable basket project (菜篮子工程)等具有显著中国特色的表达法,得到广泛的使用和传播。 吕叔湘先生曾指出:“语言学是一门联系实际的科学。”语言做为一种社会现象,必然离不开社会因素,

大学英语教育教学论文

大学英语教育教学论文- 大学英语学习中源于母语的负迁移的发音问题摘要:英语的语音语调被认为是英语学习的基础,是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最弱方面。根据资料和分析,这篇论文是要陈述大学生因为母语的负迁移而导致的,指出一些英语语音语调的问题,以及提高和改进的方法。 关键词:发音问题语音语调负迁移 一、引言 母语的迁移与干扰现象存在语言系统各个层面,但对于初接触外语的学习者来说,语音层面上的影响尤为明显。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在汉语内部又存在众多方言,在语音语调系统和发音规律上都存在差异,语音学习的负迁移必然存在(史清泉2002)。众所周知,掌握发音是学习一门外语的第一步以及基础,发音对听力的提高、口语的加强、词汇的记忆、和语法的掌握有很大的帮助。然而,正如很多语言学家和老师注意到的,大学生的英语发音并没有得到重视(罗立胜&张莱湘,2002.p。23)。It is believed that native language influenc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acquisition of target language phonetics and phonology (Odlin,2001,p.127). 学习外语的主要目的是能够正确运用该语言和学习了解不同的文化。由于在外语学习过程中,母语负迁移的出现是难以避免的,它对目的语的干扰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如果这种干扰不能得到及时的纠正,那么学到的语言不仅不地道,甚至有可能在交际的过程中出现障碍,引起误会甚至造成更严重的错误。因此,毫无疑问的是中国的语言和音韵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有强大的影响。汉语和英语的发音有些听起来似乎是一样的,但是事实上有很多不同的特点,其中包括听觉的特征和音节的特征以及一种语言有而另外一种语言所没有的发音。汉语和英语的差别导致了学习的困难和言语行为的错误。这就是

雅思写作中的母语迁移现象

雅思写作中的母语迁移现象北京中雅雅思培训 1. 母语负迁移 迁移(transfer)一般指的是在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先学得的知识和经验对后来学习所产生的影响。迁移分为两种:一种是当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在语素或句法等方面类似或一样,对后者的学习会产生促进作用(正迁移);反之就是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也称做干扰(interference)。在中国考生准备雅思考试的过程中,负迁移主要指的是因汉语与英语属不同的语系,在词汇、句法、思维模式及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而在英语学习中,汉语的习惯会自动地首先出现在学习者脑中,潜意识中对英语产生影响,尤其体现在书面产出上。 2.英语写作中的负迁移现象 语言的迁移可体现在目标语言的各个方面,英语写作是语言的具体运用,所以它能体现学习者对词汇、句法、语篇等各个方面的掌握情况,同时也能反映出在这几个方面汉语的负迁移影响。 2.1 在词汇方面 由于历史背景不同,英汉词汇不可能完全对照,所以有些词汇在意义和用法上可能存在差异,这样就可能出现各种现象,如: 冠词缺省:如表达某一类事物时,要么用不定冠词a/an,要么在名词后面加复数形式s/es,但汉语中无些表达,所以学习者往往忘掉。 动词的人称、数和时态和语态的形式等变化形式是汉语中没有的,所以学习者也容易忘记或用错,尤其在图表分析中,时态比较混乱的现象很普遍。议论文中被动语态的表达也是考生不善于运用的一项,过多的主动语态往往削弱文章的正式性。 搭配不当或意义混淆:如“接电话”往往译成receive the call,而正确的表达应为answer the call,“不论文化水平的高低”往往将“education”和“culture”相混。 此外议论文中的“有”除具体的某个人“有”某物以外,基本上都是there be,而不应用have。 助动词will, be going to主观性太强,在雅思的第二篇文章中应多用be to do替换; 而sb. can 多换成there is possibility that…; 至于should, must等情态词也因语气过于强硬而多换成更客观的It is necessary / imperative that sb…。.的表达形式。 2.2 句法迁移 英语中一个有效的句子只能是主语加一个谓语动词,而汉语是一种意合的表达,只要语意相关,逗号可以连接两个单句。这样就造成了写作中常出现碎句和句子粘连现象,如: Mobiles are very popular nowadays. Because they are very convenient。 第二个小句只有从句,不能单独成句。

论外语教学中母语的使用原则

论外语教学中母语的使用原则 论外语教学中母语的使用原则 论外语教学中母语的使用原则许多老师反对在外语教学中使用 母语的,主要受到是上世纪初期全身反应法和听说教学法等直接教学法(Direct Method)的影响。直接法强调通过外语本身进行会话、交谈和阅读实施外语教学,努力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那么这样的方法会不会取得令人们所期待的效果呢,答案是否定的,现实的课堂给出了答案。因此,只有在外语教学中明确两者的关系,既不全盘使用,又不全部排斥,合理的结合和运用,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语言教学的最大效果。 首先,教育工作者要明白母语对英语教学的作用和影响。 1.母语对英语学习有积极地正面的作用。对广大的学生来说,母语的影响是无法回避的现实,因为除了直接的出国学习和深造,外语教学大多是在母语国家展开的,其主要对象也主要是广大的各级学生和青年。由于通常情况下,多数人的学习都是在没有任何语言背景的前提下进行的,因此可以想象一下其中的利和弊,正如章廉中先生所评价的那样:忽视母语的中介作用,不仅浪费了时间,而且由于所学知识的抽象,造成学习的困难。因此外语的学习,在初级阶段,需要适当的借助母语的讲解来消化哪些抽象知识和语法规则。对于初学者,可先进行简单的英汉对应歌曲或者小故事,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对于多数人来说,刚开始学习外语,借助于母语是相当有必要的,甚至是不可避免的。 2.但是在谈到母语与思维和外语与思维的共同点的同时,我们必须承认,两者之间还存在着区别。这些差别主要是由掌握两种语言的不同的生理与心理特点所决定。因此,适当的时候,采用一些语法,习惯用语,对那些难点,疑惑点用翻译好的母语教学,势必会起到增加理解,增强记忆的作用。另外,在我们的外语日常教学中,我们总

汉语国际教育概论之第二语言教学法流派--北语听课整理-完整

第二语言教学法流派 一、教学法流派的研究 1.什么是教学法流派 教学法体系:由教学理论指导;在教学实践中形成、具有自身的特点。包括: (1)理论基础(语言观、学习观、教学观) (2)教学目标 (3)教学原则 (4)教学内容 (5)教学过程 (6)教学方法和技巧 (7)教学手段 (8)教师与学生的作用 (9)评估方法 1.1教学途径类 较侧重于提供教学理念和原则,对具体教学方法、程序未明确规定。 1.2教学方法类 同时规定了教学步骤和教学技巧 2.三大教学法流派 2.1传统教学法(强调语言形式) (1)认知派(语法翻译法、认知法) (2)经验派(直接法、听说法) 2.2交际性教学法(强调语言功能和语言运用)

(1)语言派(功能—意念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 (2)内容派(内容型教学法) 2.3人本主义教学法(强调学生为中心) 团体语言学习法、暗示法 3.西方学者对教学法流派的分析模式 (1)教学理念、原则(语言观、学习观、教学观) (2)教学方法、设计(目的、活动、教师、大纲、教材、学生)(3)教学实践、步骤(步骤、活动、技巧) 4.对教学法研究的主要方面 (1)时代背景、地点、代表人物 (2)理论基础:语言学、心理学 (3)教学步骤 (4)主要特点(教学原则) (5)成就和不足 二、主要教学法流派分析 现代语言(英语、法语、意大利语)

1.传统教学法 1.1语法翻译法(又称古典法) 以系统的语法知识教学为刚,依靠母语。通过翻译手段,主要培养第二语言读写能力的一种教学法。 (1)时代背景 18世纪德国语言家奥伦多夫吧语法讲解与翻译练习结合起来,成为当时一种标准的课堂教学方法。 19世纪中叶,逐渐成为教现代语言的主要方法。 (2)理论基础 历史比较语言学(语言同源)、官能心理学(思维训练) (3)教学步骤 讲解语法词汇→翻译练习 →介绍课文(母语介绍课文、逐句翻译课文、朗读课文) →巩固课文(胡毅巩固课文、回答理解题) →测试检查(通过双语翻译测验检查) (4)主要特点 A. 以系统的语法知识教学为纲,用演绎法; B. 依靠母语,用母语教目的语,以翻译为主要教学手段和练习手段; C. 以理解书面语,培养阅读和写作能力为目标; D. 重视课文教学,以文学名著典范语言为教学; E. 教师是课堂的权威,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 (5)成就 A. 第一个完整的教学法体系;

(最终)母语在英语学习中的迁移作用

母语在英语学习中的迁移作用 摘要 “迁移”最初由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提出,是指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潜意识自动的利用过程。在英语学习中,迁移现象非常广泛。其实无论在语言的形式上还是功能上,母语和英语之间有着许多有趣的相似和迥异之处,作为语言学习者或教育者,只有科学、全而地掌握这些特点,才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才能有效地利用正迁移和减少负迁移。文章在强调母语迁移对英语学习必然产生一定影响的同时,对母语迁移现象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正负效用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母语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既有负迁移,又有正迁移,本文通过大量实例分析比较母语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现象及应对措施,并指出在英语教学中适当进行双语对比,充分利用母语正迁移的效用,努力克服母语负迁移的效用,对英语素质的提高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母语迁移;正迁移;负迁移

Abstract "Migration," originally proposed by the behaviorist psychologist, refers to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new knowledge, the existing knowledge utilization process automatic subconscious.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the migration phenomenon is very widespread. In fact, whether in form or function of language, between the mother tongue and foreign language has many interesting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t place, as language learners or educators, only science, but a full grasp of these characteristics, in order to "Know thyself, know yourself."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reduce the use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migration. Article stressed up migration inevitably have an impact on English learning at the same time, the migration phenomenon of mother tongue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process positive and negative utility for a more detailed analysis. Native English learning process both negative migration, there are positive transfer, negative transfer paper analyzes the phenomenon is more up on English learning and response measures through numerous examples, noting that in English teaching appropriate bilingual contrast, take advantage of up positive transfer the effectiveness of efforts to overcome negative migration utilit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nglish will have a great role in promoting. Keywords: Mother Language Transfer; positive transfer; negative transfer

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负迁移现象分析

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负迁移现象分析 ——浅析汉语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摘要]中介语是对第二语言习得者使用目的语时所产生的不完全正确的语言系统的描述。中介语的形成与母语的负迁移有很大的关系。就中国学生学习英语而言,汉语的语音、语调、用词和语法结构与英语的不同会产生负迁移,对学习者产生影响。只有把握好母语对目的语的迁移作用,才能趋利弊害,更好的掌握目的语。 关键字:汉语母语英语中介语目的语负迁移 中介语(Interlanguage)又称过渡语,其概念最早是由塞林格提出的,该词一直以来是第二语言习得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中介语既不是母语也不是目的语,而是一种过渡语,是学习者在学习新语言时创造性使用的一种语言,它是一个动态的语言系统,是对第二语言习得者使用目的语时所产生的不完全正确的语言系统的描述。内姆塞尔(William Nemser)把中介语这一独特的语言系统称为“近似系统”(approximative systems)或“学习者的语言”(learner’s language)等。 迁移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意思是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甚至学习方法和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而语言迁移是指学习者用母语规则将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对目的语知识和技能的习得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如果这一迁移对目的语的学习产生促进作用,那么即是积极的影响,称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如果这一迁移对目的语的学习产生干扰、消极的影响,称为“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在国内,我们学生处在汉语的大环境下,几乎时时处处被汉语的声音和文字包围,眼中看到的、耳中听到的、口中说出的、甚至脑中思维的都是汉语,即使在学习英语,那也是用汉语的表达方式,用汉语思维。多数英语学习者都是在通过母语条件下所获得的整个知识系统和思维方式的基础上来学习英语,而母语学习所固有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是根深蒂固的,不可避免地影响英语学习。随着改革开放越向纵深发展,英语的社会功能和意义越为人所认识,学生们通过书籍、电视、电影等渠道接触英语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但是,这些并不可能改变汉语大环境的影响。由于母语和目的之间各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且学习者缺乏充足的模仿条件,导致汉语对英语的负迁移现象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