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政治经济学试题及答案大一

政治经济学试题及答案大一

政治经济学试题及答案大一

【篇一:政治经济学大一考试例题】

1分,共20分;从第21小题到第25题中列出的五个备选项选择至少两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10分)

1. 与一般劳动产品相比较,商品的特点在于( c )

a. 它是用来满足自己需要的劳动产品

b. 它是用来馈赠他人的劳动产品

c. 它是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劳动产品

d. 它是为自己消费而生产的有用劳动产品

2.商品经济是( a )

a. 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统称

b. 是自给自足的经济

c. 是以市场为基础来配置资源

d. 以商品交易为主的经济活动方式

3. 解决商品内在使用价值和价值矛盾的关键是( c)

a. 货币的出现

b.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划分

c. 商品交换的实现

d. 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

4. 执行价值尺度指职能的货币是( a )

a. 观念上的货币

b. 现实的货币

c. 足值的金属货币

d. 纸币

5. 货币的本质是( a )

a. 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的商品

b. 财富的象征

c. 商品

d. 交换的手段

6.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 d )

a. 创造劳动力的价值

b. 转移劳动力价值

c. 创造剩余价值

d. 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

7.平均利润的形成是( b )

a.部门内部竞争的结果

b.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c.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结果

d.资本积累的结果

8.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 d )

a.劳动者的全部劳动报酬

b.劳动者创造的全部价值

c.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d.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9、某产业资本家,依靠200万元借贷资本经营产业,年利息率为6%,一年后得到20万元利润,该资本家得到的企业利润应为(b )

a.12万元 b.8万元

c.20万元

d.6万元

10. 剩余价值的实现是在产业资本循环的( c )

a. 购买阶段

b. 生产阶段

c. 销售阶段

d. 流通阶段

11. 资本周转速度与( b )

a. 周转时间成正比,与周转次数成反比

b. 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

c. 周转时间成正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

d. 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反比

12.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d )

a.社会总产品从价值上分为三个部分问题

b.社会生产部门分为两类问题

c.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问题

d.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13.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 a )

a. i(v + m) =Ⅱc

b. i(v + m) Ⅱc

14.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 b )

a. i(v + m) =Ⅱc

b. i(v + m) Ⅱc

15. 商品的生产成本是( d )

A. c+m b. c+v

c. v+m

d. c+v+m

16. 资本主义利润率反映的是( d )

a. 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b. 预付不变资本的增殖程度

c. 预付可变资本的增殖程度

d. 全部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

17. 我国现阶段,不同国有企业的职工,付出同样的劳动,获得的劳动报酬会有所差别,这是因为( c )

a.按劳分配会使一部分企业先富起来

b.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是结合在一起的

c.按劳分配要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d.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与企业的经营成果联系在一起

1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在于( d)

a.它实行计划与市场的有机结合

b.它强调政府对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

c.它使市场机制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

d.它是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19.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 c )

a.科学技术现代化

b.产业结构合理化

c.资源配置全球化

d.国际贸易自由化

20.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 a)

a. 现代企业制度

b. 有限责任公司

c. 股份公司

d. 国有独资企业

21. 当货币具有了支付手段职能后,决定货币流通量的因素有( a )

a. 待售商品价格总额

b. 赊销商品价格总额

c. 到期支付总额

d. 相互抵消的支付总额

e. 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

22.构成劳动力商品价值的要素是( b )

a.劳动者在必要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

b.维持劳动者自身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

c.延续劳动力供给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

d.培养和训练劳动者所需要的费用

e.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

23.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 c )

a.公有制经济在各地区都占支配地位

b.公有制经济在各行业均占支配地位

c.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d.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e.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量上具有绝对的

优势

24.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基本构成有( d )

a.商品市场

b.金融市场 c劳动力市场

d.产权市场

e.技术和信息市场

25.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企业制度,其基本特征是

( e )

a.产权清晰

b.政企分开

c.责权明确

d.管理科学 e自我发展

二、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

1、某一年度社会商品价格总额为36000亿元,货币流通速度9次,求流通中货币需要量?若发行的纸币流通量是为6000亿元时,货币

的购买力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对物价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发行的纸币数量为6000亿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数量,将会

引起纸币购买力的下降,进而引起物价的上涨。(5分)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1. 简述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之间的关系。:(1)在一定的劳动时间内,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商品的数量,增加商品总

的价值量,单位商品价值量不变;(4分)(2)在一定的劳动时间内,提高部门劳动生产率,可以降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商品价值

总量不变。

2. 货币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4分)

(1)货币是价值形式长期发展的历史结果。(2分)(2)货币的

本质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2分)(3)货币的职

能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4分) 3.简述产业资本循环的几个阶段及实现资本循环的条件。1)资本

在循环中依次经历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采取货币资本、生

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不同的职能形式,分别执行各自的职能。(4分)

(2)要实现资本循环的必要条件有两个,分别是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资本循环在空间上并存和在时间上继起。(4分)

4. 简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和部分先富的关系。(1)部分先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共同富裕是部分先富的最终目标。(2分)(2)只有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和一部分人依靠诚实

和勤奋劳动先富起来,才能对大多数人产生强烈的吸引和鼓舞作用,并带动越来越多的人一批接一批地走向富裕。(3分)

(3)由部分先富带动后富去实现共同富裕,这种共同富裕不是同步

富裕,也不是同时富裕,更不是平均富裕。先富起来的人和后富起

来的人只是先富后富的差别,是富裕程度暂时不同的差别,不会形

成两极分化的。(3分)

5. 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企业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企业具有的基本特征:(1)自主经营;

(2分)(2)自负盈亏;(2分)(3)自我约束;(2分)(4)

自我发展(2分)。(对各要点展开说明)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20分,共2 0分)

试论述现阶段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及建立这一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1.现阶段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

发展。(2分)

2.建立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客观必然性是:(1)我国的社会主义的

性质决定的,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6分)(2)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决定必须坚持公有制

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6分)(3)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已是我国现实经济中客观存在的事实。

(6分)(对每个要点展开说明)

【篇二:2015-2016学年大一上学期政治经济学期末考

试试题猜想】

主备人:张伟浩

1.怎样认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

(1)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迟早被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

新的生产关系代替。

(2)新的生产关系只有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才能确立和巩固。

(3)超越生产力发展要求,而人为建立的生产关系阻碍,甚至是破

坏生产力的发展,不

可能长久保持下去。

(4)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

性质,生产力的变

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

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

生产力发展时,它对生产

力发展起阻碍作用。所以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2.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的关系?答:(1)商品的二因素的内涵:

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自然属性,是指商品的使

用价值;

价值:商品中凝结或物化了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离开了价值的使用价

值就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2)劳动二重性的内涵具体劳动:

是指具有特定的具体形式的劳动,它所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了各种具体形式的、一般的或者无差别的人类

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也是对立统一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是同一劳动劳动过程的两个不同

的方面。

(3)无论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还是价值,都是劳动的产物,即具体劳

动创造了商品的使

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价值。商品之所以具有二因素,其

原因在于生产商品的劳动

具有二重性,它们之间是结果和原因之间的关系。

使用价值和具体劳动:每一种具体劳动,都能够生产出一种特殊的

产品,而每种特殊

的产品又都能满足人们一定的、特殊的需要,即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因此,具体劳动

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但不能形成商品的价值;

价值和抽象劳动:商品的价值是由一般的或者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创

造的,而一般的或者无

差别的人类劳动正是抽象劳动,即抽象劳动创造商品价值。

(4)所以,劳动的二重性决定商品的二因素。

3.货币与资本的区别以及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什么?

区别:(1)它们存在的形式不同。作为货币的货币只存在货币状态,而资本则存在于货

币、资本品(即生产资料)等多种状态。

(2)它们使用的目的和结果不同。作为货币的货币发挥购买手段和

支付职能,

媒介商品交换,获取使用价值。而资本作为支付手段和购买手段的

目的是为了谋取更多的

财富,带来价值增值。

(3)它们活动的领域不同。货币是在流通领域不断循环和周转,资

本流通速度

越快,带来的增殖价值量越多。

(4)它们在数量上不同,全社会的资本量大于去全社会的货币量。

仅从全社会

的货币流通量来看,则货币流通量等于一般购买力和支付手段的货

币加上作为资本的货

币量的总和。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1}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

值的价值。货币

不是生来就是资本,当它能带来剩余价值时才成为资本。

2)流通中的等价交换和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剩余价值

之所以能产生,是因为资

本家在流通中买到一种特殊商品劳动力,劳动力不仅能创造自身价值,而且能创造超过

自身价值以上部分的价值。 3)资本主义条件下劳

动力是商品,它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力商品

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

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三

部分:维持劳动者自身生

存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劳动者繁衍后

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

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

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劳动力商品的价值还受历史和道德因素的影响。

4)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它不仅能

创造自身价值,而且能创

造比自身价值大的使用价值。资本家的货币只要和劳动力进行交换,就能使其带来剩余价值。

所以,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4.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以及解决条件和方法(包含四个问,第一问

资本总公式是什么,

它的矛盾,解决条件和解决方法)

(1)资本总公式:g-w-g

(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与价值规律存在着矛盾:按照等价

交换原则,商品交换过程只能使价值形式在商品与货币之间转换,而不能引起价值量

的变化。但是,资本总公式在流通过程中发生了价值量的增值。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

矛盾。

(3)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关键是要说明剩余价值是

在什么条件下从哪里产生的。对资本总公式的分析说明,在流通领域无论是等价交换

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发生价值增值;离开流通领域,也不能产生剩余价值。所以,

从货币到资本的转化,既不能发生在流通领域,也不能离开流通领域,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

式矛盾的条件。

(4)资本总公式矛盾的解决:价值增殖不能发生在g—w阶段的货币上,也不能发生

在w—g′阶段上,只能发生在g—w阶段的商品上。货币所有者购买到的这种特殊

商品,通过对它的适用能创价值,而且创造出比这个商品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种

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并使资本总公式

的矛盾得到解决(马克思劳动商品理论)。

5.价值规律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1)主要内容: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

间来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中生产者

相互之间实现经济关系的形式。

(2)表现形式: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如果问原因,可结合书本

49页3点作答)

(3)作用:1)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分之间按比例的分配;

2)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3)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会引起和促进小商

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6.比较说明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产生方法及其关系。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从

而绝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

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

动时间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

(2)关系:其一,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一般基础。因为只有把

工作日绝对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外,才能产生剩余价值,否则就

是价值形成过程。同

时,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又是相对剩余价值的出发点。

其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也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7.资本集聚和资本集中的联系与区别。

(1)联系:资本集聚使个别资本实力增长,从而加速资本集中的进展;资本集中使个别资本

规模扩大,加速资本集聚的发展。

(2)区别:1)资本积聚是指个别资本通过把自身所获得的剩余价

值转化为资本,即通过资

本积累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而资本积中是单个资本依靠剩余价

值的资本化来增大自己的

资本总额。

2)资本积聚不仅增大个别资本,而且随个别资本的不断增大,社会总资本数

量也在增加;资本集中只是原有资本在资本家之间的重新分配和重

新组合,不会增加社会资

本的总量。

3)资本积聚的速度比较慢,必须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使个别资本逐渐扩大;

资本集中却不能在短时间内集中大量资本,完成巨大的生产建设。

4) 资本积聚的数量要受到原有资本数量、剩余价值的绝对量、剩余

价值分割

为积累基金和资本家个人消费的比例条件的限制;资本集中却不受个别资本数量等条件的限

制。

8.怎样理解产业资本循环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又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产业资本是指投入物质生产领域的资本,产业资本的运动包括单个资本(又叫个别资本,

指投入一个企业的资本)的循环和周转,也包括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动。资本循环,是

指产业资本从某种职能形式出发,顺次地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执行三种职能,

实现了价值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产业资本运动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相应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

资本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

生产资本和职能是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结合,生产剩余价值;商品资本的职能是通过商品的

出售,收回预付资本的价值和实现剩余价值。产业资本运动的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属于流通过程,第二阶段属于生产过程。所以,产业资

本的循环过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而资本要保存和增殖自己的价值,必须连续不

断地进行循环。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中的每一种职能形式上的资本,都要经过循环的三个

阶段而回到原来的出发点。所以,产业资本的循环,从不同的角度看,就有货币资本循环、

生产资本循环和商品资本循环,也就是三个循环阶段,因此产业资本循环也是三种循环形式,

即三个循环阶段的统一。

9.产业资本正常循环条件是什么?

一: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同时并存。

也就是说,资本家必须根据生产的内容和规模,按一定的比例把预付资本分成三部分,同时并存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这三种职能形式及三种循环形式上。

二: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在时间上继起。

也就是说,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和循环形式,都必须经过三个

阶段,依次变换他们的形式,最后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不间断的

循环下去。货币资本要不断转化为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最后再回

到货币形式上。

13、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1) 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所应具备的基本实现条件是:第一部类的

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价值,

即Ⅰ(v+m)=Ⅱc。这个条件表明,两大部类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

制约的关系,即两大部类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2) 从这个基本实现条件可以引申出另外两个实现条件:一是第一

部类生产的全部产品在价值上必须等于两大部类所消耗的不变资本

之和,即Ⅰ(c+v+m)=Ⅰc+Ⅱc。这个条件表明整个社会的生产资料

的供给与整个社会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二是第二部类生产的全部产品在价值上必须等于两大部类的可变资

本和剩余价值之和,即Ⅱ(c+v+m)=Ⅰ(v+m)+Ⅱ(v+m)。这个条件表

明整个社会的消费资料的供给与整个社会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必

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3) 以上三个条件客观要求的比例关系如果遭到破坏,社会总资本

简单再生产就不能顺利进行。

13、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1) 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所应具备的基本实现条件是:第一部类的

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价值,

即Ⅰ(v+m)=Ⅱc。这个条件表明,两大部类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

制约的关系,即两大部类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2) 从这个基本实现条件可以引申出另外两个实现条件:一是第一

部类生产的全部产品在价值上必须等于两大部类所消耗的不变资本

之和,即Ⅰ(c+v+m)=Ⅰc+Ⅱc。这个条件表明整个社会的生产资料

的供给与整个社会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二是第二部类生产的全部产品在价值上必须等于两大部类的可变资

本和剩余价值之和,即Ⅱ(c+v+m)=Ⅰ(v+m)+Ⅱ(v+m)。这个条件表

明整个社会的消费资料的供给与整个社会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必

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3) 以上三个条件客观要求的比例关系如果遭到破坏,社会总资本

简单再生产就不能顺利进行。

9、平均利润率如何形成?

是指以预付资本大小按平均利润率计算归每个生产部门资本家所获

得的利润。平均利润是不同部门的资本家,根据资本的大小,按照

平均利润率获得的利润,是通过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的。它仍然是

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各生产部门由于资本有机构成不同或资本周转

速度不同,其利润率

不同。资本有机构成高或资本周转速度慢的部门,其利润率较低;

资本有机构成低或者资本周转速度快的部门,其利润率较高。

在利润率不同的情况下,等量资本不能获得等量利润。这同资本的

本性相矛盾。

于是便发生了资本的转移。资本由利润率低的部门转向利润率高的

部门。这种转移必然引起各部门生产比例的变化,进而引起各部门

的商品在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变化,最终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化。原来

利润率较高的部门,由于新的资本的涌入,生产的扩大,商品的增加,价格的降低,其利润率必然趋向于下降;原来利润率较低的部门,由于许多资本的撤出,生产的缩小,商品的减少,价格的上涨,其利润率必然趋向于上升。

资本转进转出,不断分配,直到各个部门能够大体上形成平均利润

率的时候才会大致地停止下来。

平均利润率形成之后,资本家就可以实现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

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被各部门的资本

家重新分配的过程。平均利润率形成之后,资本有机构成高或资本

周转慢的部门,所获得的平均利润量高于本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量;资本有机构成低或资本周转快的部门,所获得的平均利润量低于本

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量

10 社会总产品构成及其实现

(1)社会总产品构成;社会总产品是指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在一定的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出来的全部物质资料的

总和。社会总产品即社会的总商品资本。社会总产品从价值上看,

是由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和剩余价值(m)三部分构成。其

中不变资本价值是旧价值的转移,代表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

预付不变资本。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在商品生产过

程中创造出来的新价值,可变资本价值用来补偿生产中消耗的资本。剩余价值用于资本家的个人消费和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资本积累;从实

物形式上看,是由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构成的。生产资料用于补偿

生产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和用于扩大再生产。消费资料则用于资本

家和工人的个人消费的需要。

(2)如何实现?

【篇三:大学政治经济学复习重点及考题详解】

产关系、上层建筑、政治经济学的任务、经济规律)

参考答案

一、辨析题(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人是生产力中的决定因素,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们可以创造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人

是生产力中的决定因素,但人不可以创造经济规律,因为经济规律

是客观的。经济规律产生的经济条件是客观的,有什么样的客观经

济条件,就会产生与它相适应的经济规律;经济规律的作用是客观的,经济规律的作用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消灭、废

除或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创造或制定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要求人们必须尊重经济规律,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同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认识和利用客观经济规律为

自己服务。

二、简答题

1,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社会生产力就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和生产资料

结合起来,在生产过程中征服和改造自然界创造物质资料的能力。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由于科学技术日益广泛和深入地渗透到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中,引起它们素质的提高,促进了社会生产

力的发展。科技越是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管理,就越能提高生产力的

水平,可见,科技包括在生产力之中,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变化。 2,

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创新需要解决哪些主要问题?

(1)关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问题(2)关于如何对待

西方经济学的问题;

(3)关于拓宽经济学研究范围的问题;(4)关于改进经济学研究

方法的问题。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

(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私人劳动与社

会劳动,商品价值的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三、辨析题

商品价值的变化必然引起价格的变化。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是商品价值与货币价值的比率。当货

币价值没有变化时,商品价值的变化必然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化。当

货币价值与商品价值按同一方向、相同程度变化时,则商品价格并

不随商品价值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商品价值的变化引起价格的变

化是有条件的,离开了这种条件,笼统地这样说是不对的。

四、简答题

1 商品的价值是什么决定的?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

价值是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价值是在商品中的无差

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商品价值是由

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生产商品的劳动有简单劳

动与复杂劳动的区别。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商品的价值量会随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单位商品的价值量,

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

劳动量成正比。

2 、货币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本质是什么,有哪些职能?

货币萌发于最早的偶然交换中,随着生产的发展,简单价值形式发

展为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货币是商品交换

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货币的本质就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体现社会经济关系。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

五、论述题

1 试述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其作用。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其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是: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必须以价

值量为基础,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即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是:受供求等因素的影响,价格围绕价值

上下波动。商品价格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这并不违反价值规律。

因为: (1) 从较长时期来看,价格的上涨部分和下跌部分可以相互抵消,价格总额与价值总额是相等的。 (2) 商品的价格无论怎样波动,

都是以各自的价值为基础变动的。

价值规律的作用是: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

产各部门之间按比例地分配;第二,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2 、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差异对于商品生产者有何

重要意义 ?

同样的商品通常有许多生产者在同时进行生产,他们的生产条件有

好有坏,劳动熟练程度有高有低,劳动能力有强有弱,因而生产同

种商品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也就各不相同。各个商品生产者在生产

商品时耗费在商品中的各自劳动时间,叫做个别劳动时间。商品的

价值量不是由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只能由

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

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

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一方

面由生产的客观标准条件,即“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决定。

这是指在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上,某一生产部门大多数商品生产者

已经具有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其中最重要的是劳动工具。

另一方面是由生产的主观标准条件,即“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

劳动强度决定”。生产同一种商品由于劳动者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

强度不同,所耗费的劳动时间也是不同的。因此,社会必要劳动时

间的客观规定对商品生产者命运具有决定意义。

第二章资本与剩余价值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及其解决,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剩

余价值的产生,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

三、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20 分)

1 、什么是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g-w-g 这个公式适用于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所以它表

现为资本的总公式。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指它与价值规律的矛盾,

因为无论是 g-w ,还是 w-g 都应等价,而不能增殖,但资本总公式

呈现出来的现象是经过流通过程,价值增殖了。

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是劳动力成为商品。因为劳动力商品具

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它能创造比其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2 、简述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联系和区别。

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时,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

对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其源泉

也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个别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相对剩余价

值生产是在各资本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中实现的。个别资本家追求超

额剩余价值,结果使所有资本家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所以超额剩余

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特殊形式。

3 、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货币所有者要使自己的价值增殖,必须购买到某种特殊商品。这种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通过对

它的使用能够创造价值.而且能够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价值和价值具有不同于一般商品的特点。劳动力价值是由三部分生

活资料的价值构成的,劳动力使用价值的重要特点就在于,它是进

行生产劳动的能力。它的使用或消费就是劳动。雇佣劳动者的劳动

不仅能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能创造出大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这个

大于部分就是剩余价值。正是劳动力商品的这种特性,才使货币转

化为资本。所以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4 、为什么说在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来源仍然是雇佣工

人的剩余劳动?

在某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厂里,机器人之类的自动化装置和机

器体系代替了人的一部分体力劳动甚至脑力劳动,但是剩余价值的

来源仍然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这是因为:

机器人之类的自动化装置和机器体系再先进也仍然是机器,在生产

过程中它们只能作为劳动资料发挥作用,而劳动资料的价值是通过

工人的具体劳动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不可能发生价值增殖。

机器人之类的自动化装置和机器体系,不能改变劳动者在生产中的

主体地位,机器再先进也是由工人的劳动制造出来并由工人的劳动

进行控制的。使用自动化装置和机器体系的企业,虽然在生产现场

直接操纵机器的工人大量减少,但在现场以外为自动化生产设计产

品型号、规格及工艺过程,编制生产程序向计算机输送信号等的科

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增加了,他们是“总体工人”的一

部分,他们的劳动属于复杂劳动。在“总体工人”中,劳动的复杂程

度大大提高。复杂劳动是自乘或倍加的简单劳动,因此可以创造出

更多的价值和剩余价值。这更多的剩余价值是“总体工人”更多的剩

余劳动共同创造的。

个别企业的资本家首先采用自动化装置和机器体系,可以大幅度地

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该企业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从而获

得更多的超额剩余价值。而这更多的超额剩余价值的来源是劳动生

产率特别高的工人的劳动。

如果自动化装和体系在全社会得到普及,导致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普

遍提高,则全体资本家可以得到更多的相对剩余价值。这更多的相

对剩余价值的来源是工人相对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也是工人的剩

余劳动创造的。

四、论述题(每题 15 分,共 30 分)

1 、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其实质是生

产剩余价值。

劳动过程就是生产使用价值即产品的过程.这是任何劳动过程的一

般性。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殊性在于它有两个特点;一是工人的

劳动属于资本家,即资本家在得到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即劳动以后、

工人就在资本家监督下进行强制性劳动;二是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价值增殖过程要用劳动二重性来加以说明。首先,它是具体劳

动转移生产资料的旧价值的过程,工人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把生产

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了;其次,它是抽象劳动创造新价值

的过程,在生产过程中,工人的抽象劳动则凝结成新价值,并加入

到新产品中去了.

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

定点就是工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工人劳动时间超过这

个一定点,价值形成过程就转化为价值增殖过程。工人的工作日分

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必要劳动时间用来再生产

劳动力的价值;剩余劳动时间用来生产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源泉

就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剩余价值的本质是雇佣工人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

家无偿占有的价值部分,它直接体现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2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 这种划分有何意义 ?

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在剩余价值

生产中的不同作用。因为:不变资本( c )是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

的这部分资本,它在生产过程中消耗自己的使用价值并转移自己的

价值,不发生价值增殖。可变资本( v )是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

分资本,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不仅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并且生

产出剩余价值,价值量发生了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殖。

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

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为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

学的依据。

第三章资本积累与再生产

(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资本积累、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资

本有机构成的含义及其提高趋势、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失业是生

产社会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经济现象的原因?)

三、简答题

资本积累的实质是什么,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有哪些?

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利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扩大生产规模,从而进一步无偿地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 a.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b.社会劳动生产率

的水平;c.所有资本的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d.预付资本的大小。四、论述题

为什么说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又是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

相对过剩人口是相对于资本对劳动力需求而表现为过剩的劳动人口。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必然出现两种完全对

立的趋势:一方面,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地,甚至绝对地

减少;另一方面,劳动力的供给却在迅速地增加。不可避免地造成

大批工人失业,产生相对过剩人口。相对过剩人口,是在资本主义

制度下表现出的特有的人口规律。相对过剩人口也是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第一,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使资本

家可以及时找到可供剥削的劳动力;第二,大量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有利于资本家加重对工人的剥削

第五章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与经济危机

(社会总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及其经济含义;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及其经济含义;) 1 、怎样理解生产资料的优先增长?

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指第 i 部类生产比第 ii 部类生产增长得快的

现象。其增长最快的是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其次是制造

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最慢的是消费资料生产。

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原因: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使剩余价值追加资本中,转化为不变资本比重越发增大,可变资本比重越来越小。因而对生产资料需求的增长,比对消费资料需求的增长更快。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