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兴经济体的崛起

新兴经济体的崛起

新兴经济体的崛起
新兴经济体的崛起

二、新兴经济体的崛起

“金砖四国”来源于英文BRICs一词,是指巴西(Brazil)、俄罗斯(Russia)、印度(India)和中国(China)四国,因这四个国家的英文名称首字母组合而成的“BRICs”一词,其发音与英文中的“砖块”(bricks)一词非常相似,故被称为“金砖四国”。

“金砖四国”(BRICs)一词最早由高盛证券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在2001年11月20日发表的一份题为《全球需要更好的经济之砖》(The World Needs Better Economic BRICs)中首次提出,2003年10月,该公司在题为《与BRICs一起梦想:通往2050 年的道路》(Dreaming with BRICs:The Path to 2050)的全球经济报告中预言,BRICs将于2050年统领世界经济风骚,其中:巴西将于2025年取代意大利的经济位置,并于2031年超越法国;俄罗斯将于2027年超过英国,2028年超越德国;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中国可能会在2041年超过美国从而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印度可能在2032年超过日本;BRICs合计的GDP可能在2041年超过西方六大工业国(G7中除去加拿大),这样,到2050 年,世界经济格局将会大洗牌,全球新的六大经济体将变成中国、美国、印度、日本、巴西和俄罗斯。

高盛的这份经济报告,使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四国作为新兴经济体的代表和发展中国家的领头羊受到世界更多的关注,由此BRICs(译称“金砖四国”)的称谓便风靡世界。

高盛的研究报告认为,中国、俄罗斯、巴西和印度的经济发展前景极好,四国将在2050年位列世界最强经济体。这篇研究报告是由高盛的全球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主持编写的。“金砖四国”都是重要的新兴市场国家,在许多国际地区问题上看法接近,近几年经济增长都很快,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四个国家无论从面积、人口、资源、市场等方面都有独特优势,四国国土面积占世界领土总面积的26%,人口占全球总人口的42%。根据国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2006年至2008年,四国经济平均增长率为10.7%。四国在国际事务中都具有重要影响。

据预测,这四个国家将拥有超过全球40%的人口和14.051万亿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无论从任何方面讲,它们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实体。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这四个国家,既不是像欧盟一样的政治联盟,又不是像东盟一样的贸易联盟。但是,这四个国家已经逐步开始开展政治合作,来加强其政治地位,比如影响联合国的决定;或者通过不成文的政治合作协议,来迫使美国让步。

经济现状:

综合国际经济权威机构的统计,目前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经济体外汇储备迅速增加,到2007年已占世界外汇储备的3/4,“金砖四国”的中、俄、印三国都是“大户”。新兴国家经济占全球经济比重已由1990年的39.7%上升到2006年的48%。按购买力平价计算,“金砖四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50%。“金砖四国”中除“中国速度”的发展举世瞩目外,印度经济发展十几年来平均年增长率一直保持在6%~7%左右,2007年高达8.9%。中、印已成为全世界投资最具吸引力的三个国家中的两个(另一个是当前最发达国家美国)。俄罗斯经济近7年来也保持了高速发展,GDP平均年增长率达到7.8%,黄金外汇储备达4048亿美元,苏联解体时遗留的2000多亿美元外债,现已基本提前还清,重新跨入了世界十大经济体行列。巴西发展相对稍慢一些,2007年经济增长也达4.4%。

2008年,金砖四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初步数据都已出来了,四国GDP总计为87902.8亿美元,其中中国一家就占49.25%,俄罗斯其次,占19.06%,巴西第三,17.89%,印度居末,只有13.79%。

人均GDP方面,四国平均人均GDP为3087.56美元。俄罗斯由于2008年的国际油价长期处于历史高位,加上高达两位数的通胀率和卢布年平均汇率升值,突破1万美元,达11796.92美元,高居四国之首,巴西以8235.49美元紧随其后,中国以3312美元排第三,印度首次突破1000美元,以1022.34美元排最后。

人口中国继续保持世界第一位,总量达到13.28亿,印度以11.86亿紧随其后,巴西1.91亿人,俄罗斯人口继续负增长,2008年还有1.42亿人。

经济增长方面,中国以9.0%高居榜首,印度以 6.0%紧随其后,俄罗斯5.6%,巴西只有5.1%。

中文版--Corporate Governance in Emerging Economies(新兴经济体中的公司治理)-翻译

摘要 在处理发达经济体的大多数研究中,委托-代理冲突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委托-代理冲突,而是被确认为新兴经济体公司治理的主要问题。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委托—代理冲突主要是由于股权集中、家族制和控制范围广、企业集团结构、中小股东法律保护薄弱等原因造成的。这种委托-代理冲突改变了公司治理过程的动态,反过来,需要采取与处理委托-代理冲突不同的补救措施。本文从战略、金融、经济学等角度对委托—代理冲突的研究进行了回顾与综合,着重分析了委托—代理冲突的制度前因和组织后果。由此产生的集成提供了一个基础,未来的研究可以继续建立。 介绍 研究人员日益认识到,没有一个单一的机构模型能够充分地描述所有国家背景下的公司治理(La Porta等人,1997,1998;Lubatkin等人,2005a)。公司治理的主要模式是发达经济体(主要是美国和联合王国)的产物,其中体制环境有助于相对有效地执行长臂机构合同(Peng,2003)。在发达经济体,由于所有权和控制权常常是分离的,法律机制保护所有者的利益,因此受到极大关注的治理冲突是所有者(委托人)和管理者(代理人)之间的委托代理(PA)冲突(Jensen 和Meckl)。ING,1976)。然而,在新兴经济体,体制环境使得执行机构合同成本更高,问题也更大(.,1990;Wright等人,2005)。这导致集中的企业所有权的盛行(DHARWADKAR等,2000)。所有权集中,加上缺乏有效的外部治理机制,导致控制股东和少数股东之间的冲突更加频繁(Morck等人,2005)。这导致了对公司治理的新视角的发展,该视角关注公司中不同主体之间的冲突。这种模式被称为公司治理的主体-主体(PP)模式,它集中于公司的控制股东和少数股东之间的冲突(参见Dharwadkar等人,2000)。 (出现的问题,委托和代理委托和委托也就是大股东和少数股东)PP冲突的特点是所有权和控制集中,对少数股东的体制保护不力,以及治理薄弱的指标,例如公开交易的公司较少(La Porta等人,1997),公司估值较低(Claessens等人,2002;La Porta等人,2002;Lins,20)。03、较低的股息支付水平(La Porta等人,2000年)、较少的股价信息(Morck等人,2000年)、低效率战略(Filatotchev等人,2003年;Wurgler,2000年)、较少的创新投资(Morck等人,2005年),以及,在许多情况下征用少数股权。ERS(CalsEs等人,2000;FasCIO 等人,2001;约翰逊等人,2000 B;MITTN,2002)。在过去的十年中,金融和经济学研究者越来越认识到,传统的詹森和梅克林(1976)的PA冲突概念不能解释支配新兴经济体的PP冲突的现实。在新兴经济体,许多经历PP冲突的公司可

金砖国家对当今世界经济政治体系的影响--新兴国家崛起对国际经济秩序的影响

新兴国家崛起对国际经济秩序的影响 摘要: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国际经济结构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由西方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共同构建的二十国集团成为代替G7的新的全球经济治理机制,以发达国家群体为高层的等级制的全球经济秩序发生动摇。现行国际经济制度体系是一个具有包容性的体系,通过新兴国家与传统发达国家的良性互动和渐进性变革,国际经济秩序将逐步实现从等级制向多元平衡的转变。 关键词: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国际经济结构,国际经济秩序国际经济秩序是指特定时期和特定阶段国际社会中的国际行为体(主要是主权国家)为了某种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进行相互竞争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力量对比均衡状态。国际经济秩序随着国家间经济实力对比关系的不同而发生改变。近年来,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势头强劲,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大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逐步从体系边缘向体系中心迈进。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际经济结构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融合西方发达国家与新兴大国的G20在应对此次金融危机中的良好表现,G20的出现与发展势必将对国际体系与国际秩序产生深远影响。 一、新兴国家崛起使国际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2001年,吉姆·奥尼尔在高盛集团全球经济报告中首次提出“BRICs国家”的概念。2003年高盛集团第99号报告《与BRICs一起梦想:通往2050的道路》预言:到2050年,世界经济格局将会大洗牌,全球新的六大经济体将变成中国、美国、印度、日本、巴西和

俄罗斯。“BRICs国家”作为新兴国家的领头羊受到世界的关注,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成为21世纪国际经济发展的最大特征和国际经济格局变化的最显著标志。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加快了新兴国家崛起与国际经济结构变化的步伐。西方传统发达经济体受到本次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2010年希腊引爆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欧洲国家经济面临极大困难并严重影响了世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在世界经济衰退危险加剧的现实情况下,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依然保持强劲的经济增长势头,四国对全球经济增幅贡献率超过45%,成为金融危机下世界经济“火车头”。据世界银行数据统计,2010年“金砖四国”国内生产总值均进入世界前十二位,按购买力平价法(PPP)计算的各国国内生产总值排名中,中印两国进入世界前五的行列,俄罗斯、巴西分别位列第六位和第九位。 尽管在人均GDP、经济结构与经济发展质量等方面,新兴经济体照比西方发达国家还有一定距离,但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经济实力增强,新兴经济体地位上升,西方发达经济体地位相对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国际经济力量对比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动摇了过去几百年时间里形成的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中心的“中心—边缘”经济格局。新兴经济体正以极快的速度从国际经济体系边缘地带向中心区域靠近,国际经济中心区的国家数量增加,在成员上向新兴国家偏移,“七国集团”垄断世界经济权力的局面将发生变化,国际经济权力分配分散化趋势将逐步加强,权力将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传统强

新兴经济体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9月4日,世界经济论坛在瑞士面向全球发布了《2014—2015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下称《报告》)。《报告》对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全面的量化分析,并对各国的未来经济走势给予了进一步预测和判断。 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克劳斯·施瓦布(Klaus Schwab)说:“紧张的全球地缘形势,收入不平等的扩大,以及财务状况可能出现的紧缩,都会给前途未卜的暂时性复苏带来风险,这就需要结构性改革,以确保更加可持续且具有包容性的增长。”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沙维尔·萨拉-伊-马丁(Xavier Sala-i-Martin)补充道:“全球经济衰退之后的几年,新兴经济体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最近,我们看到这种特征消失了。但是现在,我们看到了一种新的差距,这种差距存在于新兴国家和发达国家内部的高增长与低增长经济体之间。在这一点上,能够快速增长的经济体的显著特点是,它们有能力通过结构改革来获得竞争力。” 《报告》指出,尽管不同发达经济体之间仍有差异,但相较于过去几年发达经济体总体上面临更好的增长前景,而新兴经济体则面对更为温和的增长态势。美国的复苏得到了良好的出口与就业指数的支撑,欧洲的经济形势在内部出现分化,中国则继续面临调整经济结构的压力。 《报告》显示,中国、日本和东南亚最大的五个经济体取得了积极进步,进一步拉大了东盟和南亚的竞争力差距。《报告》同时指出,在采纳并落实长期经济增长所必须的结构改革方面,进展尚有不足。在决定世界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方面,创新、人才开发和制度保障继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全球竞争力指数排名是《报告》最受关注的内容。今年进入前十名的国家和地区有哪些?世界经济体前三名的美、中、日的国家竞争力如何?欧洲、亚洲以及金砖国家的排名又如何? 欧洲:瑞士连续6年排第一,前十位中欧洲国家占六席 今年的全球竞争力指数排名中,前十名依然是去年的10个国家或地区。瑞士连续6年拔得头筹,欧洲,尤其是北欧国家继续保持了强有力的竞争力水平,在前十名中占据六席。 瑞士排名第1,芬兰第4,德国下降一位到第5,荷兰、英国与瑞典分居第8到第10位。 出色的学术机构,在研发领域的高投入,以及科研与商业的紧密关联使得瑞士具有一流的创新能力;瑞士劳动力市场平衡劳工权益与雇主需求的能力也位居世界第一。此外,瑞

新兴经济体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新兴经济体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来源:《求是》期号:2013/07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在率先摆脱国际金融危机实现强劲复苏之后,新兴经济体正在面临新一轮的困境:从巴西、阿根廷、墨西哥到南非、土耳其,从印度到中国,经济增速普遍放慢。就短期而言,经济增速放慢的直接诱因是国际金融危机留下的后遗症;但长期来看,这种放慢很可能是结构性的。新兴经济体潜在增长率有可能下调,难以恢复到国际金融危机前的高速增长状态。因此,新兴经济体的出路在于调整其经济增长模式,实现新的可持续增长。 短期内新兴经济体增速放慢源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后遗症 在经历了2009—2010年的强劲复苏之后,多数新兴经济体从2011年开始经济明显减速。印度经济增长率从2010年的10.1%降到2011年的6.8%,2012年预计会进一步降到5.0%,创下自2004年以来的最低增速;同期,巴西从7.5%降为2.7%和1.9%;土耳其从8.9%降为8.5%和3.0%。过去3年间,中国经济也呈现出类似的发展趋势。尽管新兴经济体整体增速仍然高于全球平均增速,发挥着经济复苏火车头的作用,但增速放慢趋势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外部环境恶化是新兴经济体减速的直接诱因。发达国家复苏乏力,尤其是欧洲债务危机恶化对新兴经济体构成了巨大的外部冲击。新兴经济体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对外部需求的依存度较高。发达国家的需求疲软客观上抑制了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增长。 面对外部环境的恶化,新兴经济体的宏观经济政策面临两难选择:为应对外部需求冲击,迫切需要实施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但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实施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后已限制了政策空间。通货膨胀压力加大,财政收支状况恶化,成为很多新兴经济体的隐患。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与发达国家一直实施宽松经济政策不同,新兴经济体的经济政策先后经历了三轮方向性调整。第一轮是危机爆发之后,新兴经济体尾随发达国家的经济刺激措施,普遍扩大了财政支出,降低了利率,信贷投放规模迅速增长。这一做法对率先摆脱经济衰退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也刺激了其国内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考虑到一些国家原有的资产泡沫并未随国际金融危机而减少,经济过热的压力更为明显。因而,从2011年开始,多数新兴经济体不得不进行第二轮宏观经济政策调整:从扩张转向紧缩的经济政策。内部的经济紧缩政策与外部的欧洲债务危机交织在一起,新兴经济体在尚未有效遏制通胀与资产泡沫的情况下,经济增速放慢。这迫使其进行第三轮经济政策调整:从紧缩转向有选择的经济扩张。近来,美日欧同时实施量化宽松政策,货币战的风险加大,新兴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又将面临新的调整压力。这种频繁的被动政策调整凸显了新兴经济体还远不能实现与发达国家经济“脱钩”;更重要的是,国际金融危机留下的后遗症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障碍。 长期内新兴经济体潜在增长率有可能下调 进入后危机时代,新兴经济体面临的内外部环境都将发生重大变化。目前的经济减速有可能成为中长期内潜在增长率下调的一个标志:尽管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会继续高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也会高于全球的平均水平,但很难再恢复到危机前10年的高速增长状态。 第一,发达国家经济“去杠杆化”与全球经济低速增长还会持续相当长一个时期,全球总需求增速放慢是不可避免的。以外向型为特征的新兴经济体增长将会受到需求不足的制约。国际金融危机的第一阶段,发达国家政府干预的目标是促使家庭与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缓解家庭债务与金融机构债务的压力。这一过程也被称为私人债务的国家化。经过近4年的调整,这一目标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进入国际金融危机的第二阶段,政策的重点开始转向政府机构的“去杠杆化”,以化解主权债务危机。主权债务危机并不局限于欧洲,美国、日本同样存在主权债务危机的风险,按照“公共债务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指标来看,日本

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地区经验

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地区经验 摘要:新兴工业化国家,在较短的历史时期内克服了社会经济的落后性并在工业化进程中一定程度上接近于发达国家水平的国家和地区。以亚洲四小龙新加坡、韩国、台湾、香港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取得举世瞩目的最高经济增长率和现代化发展速度。实践证明, 像韩国、台湾新加坡等以出口主导型发展政策的国家(地区) 比起那些实行出口替代型政策的国家或地区, 在经济上取得了更大的成功。我国作为转型时期的发展中国家,应从中得到启示。 关键词:出口导向对外贸易战略经济发展产业调整 一、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的发展 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共同经济特点是缺乏天然资源, 是以加工出口工业作为其国民经济的基础。自六十年代起, 这四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或先或后地转向出口主导型。当时美国沉在加紧进行侵越战争, 军需品供应需要就近加工和采购; 日本则致力于重化工业的发展, 把部分轻纺工业转移到国外, 这就为这些国家和地区发展轻型消费品出口工业提供了有利的机会。二十多年来, 它们一直按照利用宝贵的、低廉的人力资源, 大力引迸外资、积极实施出口工业的战略来发展经济, 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随着经济的发展, 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对外贸易也稳步地迅速增长, 对外贸易的发展速度大大地超过了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新加坡的对外贸易总额1970 年比1955 年增长了近一倍, 1980年又比1970年增长了近十倍, 香港的对外贸易总额1970年比1955年增一长了近四倍, 1980年又比1970年增长了约七倍。台湾与韩国的对外贸易增长速度远远超过新加坡和香港, 自七十年代中期起,其对外贸易规模已基本上与新加坡和香港相当。以1970 年与195 5 年相比, 台湾与韩国的对外贸易总额分别增长了八倍与七倍,198O 年又比197O年分别增长了十二倍多与十三倍多。 新加坡、香港、台湾和韩国经过六、七十年代的经济高速增长, 已经发展成为众所周知的所谓“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在六十年代已经开始经济“起飞” , 但它们在七十年代期间的经济高速发展却更加引人注目。七十年代世界各先进国,家经历了“石油危机”的冲击。经济发展速度普遍下降, 而这些国家和地区却仍能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水平。1970 年至1978年期间, 韩国经济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1.11%,台湾9.7%,香港9.5% ,新加坡8.3 %。同一时期, 日本的年平均经济增长率却只有5.5% ,其他各先进国家也均只停滞在2一3 %的水平上。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高速增长与对外贸易的扩展是分不开的, 对外贸易的扩大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二、出口导向型外贸政策与经济增长 2.1新加坡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 2.11新加坡的经济发展

2012年 新兴经济体仍将领跑世界

2012年新兴经济体仍将领跑世界 2012年的全球经济形势复杂而多变,新兴经济体依然领跑并带动世界经济走向复苏。 越来越多的人承认,新兴经济体崛起是一种不可逆转的长期发展趋势。这主要是因为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经济中的权重不断上升,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增加。在新兴经济体中,“金砖国家”是核心,据统计,“金砖国家”国土面积占世界领土面积的30%,人口占世界的42%,经济总量大,2010年占全球GDP的18%,贸易额占世界总量的15%,过去10年来,世界总产出增加值的近一半都是由金砖国家贡献的。 2007年至2012年间,中国经济增长幅度将接近60%。新兴亚洲总体增幅将接近50%。同期,高收入国家的经济增幅将仅为3%。高收入国家与新兴经济体之间人均收入的趋同速度,正驱使双方的经济增长呈现出惊人的差距。新兴市场经济的高韧性增长缓冲了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冲击。 其实东欧和中亚也属于新兴经济体,但这个地区落后了,东欧和中亚国家受到了全球危机很大的冲击,因为他们在全球经济危机之前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外国资本,当出现全球金融危机时候,他们就很难继续的从国外借款保持自己的经济增长,他们没有足够的资本为自己的增长融资。除了这些国家之外,所有其他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都做的非常好。 新兴经济体的崛起说到底是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作用的结果。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金砖国家”、“钻石十一国”、“展望五国”和“灵猫六国”等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崛起,国际经济力量对比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金融危机后,亚太新兴经济地区在全球经济中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更加明显。2009年在世界平均增长率为-1.1%的情况下,亚洲新兴国家达6.2%,亚洲经济带动了世界经济的复苏。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比发达国家以更快速度增长,南北差距就会趋于缩小,世界经济格局乃至政治格局就会发生改变,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新兴经济体与经济高增长伴随的是高通胀,2011年,新兴市场国家一直与通货膨胀作斗争。有数据显示,2011年前10个月,新兴市场经济体的CPI(消费物价指数)一直呈现出单边劲升的格局。其中,1月至10月,巴西CPI累计上涨7.74%,俄罗斯通胀率累计达5.20%,印度物价涨幅累计达10.40%,中国CPI累计升幅达5.55%,越南更是成为“重灾区”,物价涨幅不仅连续10个月保持在20%的高位,而且2011年前10月物价创出了累计涨幅21.8%的历史新高。 回顾历史,高通胀出现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首先是经济高增长,一般来说GDP增速持续在10%以上,或者大幅超过10%,伴随着投资高增长,例如实际增速超过25%;其次是信贷高投放,一般来说增速超过20%;第三是粮食减产。为了遏制通货膨胀发展,新兴经济体普遍采取收缩货币政策,自2011年10月起,新兴市场国家物价上涨势头得到遏制并出现了下拐的趋势。

亚太地区新兴工业化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原因以亚洲四小龙为例

<<前言>> 近幾世紀以來,新興工業化國家(NICS)快速興起,且在世界經濟體系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經濟潛力極被看好,在這些國家中,「亞洲四小龍」─台灣、韓國、香港、新加坡的表現尤其搶眼。在1970年代,這四國的平均年度經濟成長率是9.4%,比日本的3%,美國的6%都要高;在1980年代,即使面臨經濟不景氣的影響,仍以倍於先進國家的速度向前衝,到底是什麼樣的背景因素,造就了這四條龍的興起?這將是我們這篇報告要探討的重點。 壹、韓國 從1960年代開始,韓國經濟突發猛進,創造了所謂的「漢江奇蹟」,我們把它成功的因素歸納為以下五點: 一、政府政策的領導:韓國政府為求經濟的快速成長,實行了一連串的經濟政 策,包括了降低稅率,貶值韓幣,實行低利優惠貸款,補貼外銷…等,積極地保護國內新興工業、限制外國產品進口,以政策領導經濟的發展。 二、文官制度健全:在韓國,文官制度相當健全,因此所有的政策都是早就擬定 好的,不會因為換了經理或部長,而影響到整個國家的制度和政策的推行,此點有助於維持經濟的穩定。此外,他們的分層負責做得相當好,在交涉事情時,科長級或局長級就相當有擔當,科長告訴你可以,就是可以;不必再拿給次長、部長核准,有相當完善的制度。 三、以大企業帶動經濟成長:在經濟的發展過程中,韓國政府集中資源,以關稅 保護、管制進口、低利又易得的融資,扶持大企業,使其鶴立雞群,帶動國家經濟快速成長。例表一,在1982年列名財星雜誌上美國以外的世界前五百大關係企業中,韓國就有十家,且全是民營企業,此時的台灣才只有兩家,且其中一家還是國營企業。 四、戰鬥精神:有人說「戰鬥精神」是韓國模式之所以能致勝的關鍵,不論一般 勞工或是民間企業,都秉持著「做了,就有成果」、「錯了,再改就好」的一

{财务管理财务知识}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银行业开放及其影响新兴市场经济体

{财务管理财务知识}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银行业开放及其影响新兴市场经济体

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银行业开放及其影响 一、银行业开放对金融发展和稳定的影响 对于新兴市场经济体来说,金融的发展和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国内银行业市场的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外资银行的数量和市场份额显著扩大时,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金融发展和稳定究竟会产生怎样的变化?下面拟进行简要分析。 1.对金融发展的影响 从理论上讲,外资银行的进入,对于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金融发展将产生一系列积极的影响。其一,外资银行将直接提供高质量的银行服务,并且推动现代银行体系的建立;其二,通过展开竞争,刺激东道国(地区)的银行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成本,进而提高整个银行体系的效率;其三,促进金融产品的创新、先进交易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传播;其四,推动会计、审计、评估机构的建立和发展,促进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其五,促使政府建立和健全相关法律和监管体系,特别是促使政府将金融监管体系与国际接轨。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这些积极影响的实证研究却并不总能获得确定的结论。以外资银行进入新兴市场经济体后是否有助于提高银行市场的“效率”为例,多数研究认为,外资银行的进入促进了竞争,因而提高了金融服务的效率。比如,BaahandLevine(2001)运用1999年107个国家的监管性限制所形成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较自由的市场准入会导致更小的存贷款利差和更低的管理成本,从而意味着较高的银行效率。Mihalje(2005)的研究表明,1999~2004年,在外资银行大量进入的主要新兴市场经济体中,除了中国香港特区和土耳其以外,银行的存贷款利差从平均6.1%下降为4.1%,其中,国有银行的利差下降幅度最大,外资银行的利差基本未变(见下图)。StijnClaessens,AsliDemirgucKuntandHarryHuizinga(2001)研究也发现,外资银行的进入将降低银行部门的利润空间,从而意味着更高的效率。同时,他们还分析了外资银行如何影响东道国(地区)的银行效率。通过对1988-1995年间8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50个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或转型经济体)共计涉及7900家银行的资料分析,他们发现,是外资银行的数量而不是其市场份额与国(地区)内银行的利润率和总管理费用负相关。 不过,也有一些研究得出了相反的结论。比如,LevyYeyatiandMicco(2003)分析了8个拉美国家的资料,结果发现,外资银行的进入将削弱而不是促进国内银行业的竞争,从而降低了新兴市场国家银行部门的效率。其解释是,因为外资银行凭借其特定的产品优势(即提供东道国(地区)银行无法替代的产品)而获得了垄断地位和垄断利润。 虽然实证结论是否可靠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研究者对方法和数据的恰当使用,不过,综合起来看,上述这些实证结论与经济学关于竞争和效率的分析保持了很好的一致性。可以相 信,银行业开放对于新兴市场经济体银行部门的效率是否具有积极影响,主要取决于外资银行进入后是否能够带来更多的竞争。如果外资银行进入并没有带来更多的竞争,而是在打破开放前的旧垄断的同时又制造了某种新的垄断,那么,开放的一个基本利益——提高银行部门的效率——可能就大打折扣甚至不复存在。因此,如何在银行业市场对外开放后维持必要的竞争态势,应是银行监管部门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2.对稳定的影响 银行业开放对新兴市场经济体金融稳定的影响同样可能是双重甚至是模棱两可的。一方面,通过以下这些途径,外资银行的进入将有助于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金融稳定。首先,由于大多数来自工业化国家的外资银行在母国都受到严格的监管,并且受到“巴塞尔协议”的制约,因此,这些外资银行的进入会改善并提高东道国(地区)的银行构成,从而提高金融体系的总体稳健程度。其次,外资银行成熟的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技术在合作伙伴和同业之间的传播,也有助于加强东道国(地区)金融体系的稳定性。资料显示,银行业开放后,新兴市场经济体的不良资产率呈现下降趋势(见下表)。再次,外资银行通常拥有充足的来自母行的资金后援和在国际市场上的融资能力,因此,在需要资金时更容易获得支持。在某些情况下,母国的最后贷款人机制也会有效地发挥作用。最后,由于外资银行的存在,国内居民在金融动荡时期会优先考虑将存款转入这些境内的外资银行,从而减轻面向境外的“资本外逃”倾向(dotheircapitalflightathome)。 另一方面,外资银行的进入至少可能从以下三个方面引起或者加剧金融部门的不稳定性。首先,外资银行会产生“摘樱桃效应”(cherrypickingeffect)。所谓“摘撄桃效应”是指外资银行进入造成国内银行优质客户

新兴经济体发展及世界经济布局转变

新兴经济体发展及世界经济布局转变 全球金融危机过后,大多数发达经济体增长率低迷、债台高筑,饱受“二次衰退”风险的折磨;美国经济复苏过程跌跌撞撞,正经历着无就业的增长;欧洲正处于十字路口,虽然已经采取了艰难的步骤,但至今仍未跳出主权债务危机的怪圈;日本在金融危机过后又遭受巨大灾难,经济复苏面临严峻考验。但是对于新兴经济体而言,这场危机似乎成为一场胜利,中国在20XX年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印度、巴西、俄罗斯等国经济发展势头迅猛,为全球经济复苏做出了巨大贡献,已经越来越多的人承认这个世纪将见证新兴经济体的强势崛起,全球经济版图正处于变革的边沿。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将如何通过贸易和金融实力重塑现有的世界经济格局?新兴经济体在这一进程中面临着哪些风险和挑战?面对新形势新兴经济体该如何应对?本文尝试对以上问题进行解答。 一、新兴经济体的崛起 过去的20年,世界目睹了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生产、贸易以及金融领域的成长,他们快速地与全球市场融合,为我们讲述了增长的故事,同时也引起了全球经济重心的转移。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95年的30%跃升至20XX年的45%左右;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国际直接投资占全球总投资额的三分之一;与此同时新兴经济体所持有的财富和金融资产也大幅度增加,外汇储备占全球官方外汇储备的三分之二,它们的主权财富基金和其他形式的资产已经成为国际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然而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其中也经历了种种挫折。 1990年代初,注定会成为一个标志性的历史阶段,正是从那时起新兴经济体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开始重塑未来的全球经济与政治。首先,最为重要的莫过于前苏联的正式解体,这个国家在矛盾重重的背景下踏上了艰难的经济转型之路。其次,印度1991年举行的选举将纳拉席哈?拉奥()推上了权力的宝座,印度开始推行经济自由化、积极参与全球化。再次,1990年代,中国加快了自1978年就开始的经济改革的步伐,从那时起,中国创造了连续二十年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最后,1990年纳尔逊?曼德拉(NelsonMandela)总统将南非带入了国际舞台。这一系列事件汇集在一起,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并标志着全球化新纪元的到来。然而事实证明1990年代的改革并未能够促成新兴经济体的长期繁荣与稳定增长。华盛顿共识的盛行使得大多数新兴经济体面对金融自由化的诱惑时改革太

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与全球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与全球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摘要: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崛起是当今全球经济格局最显著的变化,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和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全球经济重心正从发达经济体向新兴经济体偏转。拥有庞大人口的新兴和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正在重塑人类经济版图,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历史性事件。庞大的人口若继续沿着传统工业化道路前进,地球将难以承受如此巨大的资源环境压力。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人类必须找到新的出路,即坚决摒弃传统工业化增长模式,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实现经济增长的绿色转型。 关键词:新兴经济体;金砖四国;七国集团;绿色经济 全球经济格局是指各国间经济实力对比和经济影响强弱的一种结构性体系和势能状态。当今时代,全球经济格局最显著的变化是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日益崛起,新兴和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发动机,发达国家要走出金融危机也越来越依赖于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需求,而拥有庞大人口的新兴和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正在重塑人类经济版图,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历史性事件。新兴经济体的崛起要求必须转变传统工业社会的发展模式,向着绿色化方向转型,人类社会才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新兴经济体已成为驱动全球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发动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 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和政治中的一个突出变化,就是所谓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大量兴起。2001年,高盛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奥尼尔首次提出“金砖四国”概念,囊括了全球最大的四个新兴市场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由于这些国家的首字母组成与英文中的砖块(Brick)类似,因此被称为“金砖四国”。2006年,高盛公司的奥尼尔等人又创造“新钻11国”(Next-11,简称N-11)概念,包括墨西哥、印度尼西亚、尼日利亚、韩国、越南、土耳其、菲律宾、埃及、巴基斯坦、伊朗和孟加拉11个国家,认为这些国家在经济发展潜力上仅次于“金砖四国”,不仅目前在经济发展上有良好表现,其前景也一片光明。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进一步验证了高盛公司预言的正确性。 肇始于2007年的一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在发达经济体的中心地带美国爆发,席卷全球。首先是美国的次贷危机,进而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美国、日本、尤其是欧洲国家经济低迷,多数国家深陷债务危机不能自拔。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增长已经更换了发动机,新兴市场经济体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重要的驱动力。发达经济体与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在危机中的“双速复苏”到目前的“双速增长”以及未来很可能的“双速发展”正在深刻地改变全球经济的格局。 事实上,新世纪以来,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长情况显著好于发达经济体。其中,“金砖四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普遍高于七国集团国家3~6个百分点,一般地,前者是后者的2~4倍(见表1)。图1则显示,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等和低收入国家增长速度开始快于高收入经济体,摆脱了此前两者在经济速度

亚洲新兴工业国与世界第八大工业国——韩国

亚洲新兴工业国与世界第八大工业国——韩国 秦为胜 韩国又叫南朝鲜,位于东亚朝鲜半岛南部,总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主体民族为朝鲜族,总人口约5041.85万(2014年)。首都为首尔(旧称:汉城)。韩国三面环海,西濒临黄海,东南是朝鲜海峡,东边是日本海,北面隔着三八线非军事区与朝鲜相邻。 朝鲜半岛,周为箕子封地与三韩领土,汉武帝在朝鲜设置汉四郡,后为新罗、高丽、百济时代,李氏朝鲜时期获得统一,为中国明清两朝的藩属国,清末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正式脱离与中国的藩属关系。1910年朝鲜半岛沦为日本殖民地,1945年8月15日光复取得独立。1948年8月和9月,依北纬38度线,朝鲜半岛南北先后成立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1950年爆发朝鲜战争,1953年7月27日依朝鲜停战协定,朝韩双方停战。20世纪60年代以来,韩国政府实行了“出口主导型”开发经济战略,创造了被称为“汉江奇迹”的经济高速增长期,并跻身所谓的“亚洲四小龙”之一。 山地占朝鲜半岛面积的三分之二左右,韩国地形具多样性,低山、丘陵和平原交错分布。低山和丘陵主要分布在中部和东部,海拔多在500米以下。太白山脉纵贯东海岸,构成半岛南部地形的脊梁;其向黄海侧伸出的几条平行山脉组成低山丘陵地带,有太白山脉、庆尚山脉、小白山脉等,其中雪岳山、五台山等山峰以风景优美著称。东北至西南走向的小白山脉最高峰为智异山,海拔1915米。汉拿山位于济州岛的中心,海拔1950米,是韩国的第一高峰。平原主要分布于南部和西部,海拔多在200米以下。黄海沿岸有汉江平原、湖南平原等平原,南海沿岸有金海平原、全南平原及其它小平原。韩国最长的河流分别是洛东江和汉江,是半岛南部地区两条主要河流。洛东江长525千米,流入东海;汉江长514千米,流入黄海,是中部地区的重要水系。其他河流还有:锦江、蟾津江、临津江等。韩国湖泊较少,最大的天然湖是位于济州岛汉拿山顶火山口的白鹿潭,海拔1850 米,湖面直径约30 米,周长1 公里,深约6 米。最大的人工湖是昭阳湖,位于江原道春川市东北13 公里处,1973 年建成,面积6930 万平方米。 韩国北部属温带季风气候,南部属亚热带气候,海洋性特征显著。冬季漫长寒冷,夏季

【发展】2018人教版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跟踪测试八版含解析

【关键字】发展 课时跟踪检测(八) (时间:40分钟满分:40分) 一、新闻阅读(2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亚洲的“出口” 此次博鳌论坛发布的围绕论坛主题“变革中的亚洲:迈向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兴经济体发展2012年度报告》中指出:和发达经济体相比,新兴经济体更具活力。不过外需放缓、贸易摩揩、政权更迭、地区性政治冲突等将对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增长产生威胁。 “全球经济正处在非常关键的时期。”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在博鳌亚洲论坛发言时判断,“近段时期以来,世界经济显露恢复的迹象,一些国家出现好的增长兆头,但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尚未消除,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还在持续,实现世界经济全面复苏仍然是一个长期艰难曲折的过程。” 此时,当世界把目光转向东方时,中国和印度在2012年同时对GDP的预期增速下调,这成为此次博鳌论坛的讨论重点。IMF总裁拉加德指出,新兴经济体,特别是像中国这样的经济领袖,自然会受到国际其他经济体衰退的影响。 此次博鳌论坛发布的《新兴经济体发展2012年度报告》中称,发达国家的欧债危机蔓延至何处将成为影响新兴经济体金融市场走势的重要因素。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周文重表示:“亚洲国家多数都是出口导向型,外围市场比较疲软,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保持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是亚洲国家普遍面临的非常紧迫的任务。” 《新兴经济体发展2012年度报告》中警告,美国等发达经济体普遍实施了出口增加计划,发达经济体成为亚洲诸国在国际市场上的重要竞争对手。这种压力对亚洲诸国而言并不对称,很可能导致亚洲诸国出现分歧。此外,很多新兴经济体将面临政府换届选举,可能会凸显或淡化某些特定的议题,某些政策选项亦可能发生变化或调整。 福田康夫提醒,能源环境应该成为亚洲各国亟待重视的问题。中国目前有20座核电站,并将迅速提升数量,以应对能耗和环境问题。日本在经济快速增长时期也经历过这些问题,但中国如今的问题恶化更快、更广泛也更严重,印度在这方面也不乐观。伴随着新兴经济体快速发展,各国围绕能源资源开展的竞争也将越来越激烈。 在本次博鳌论坛上,众多企业代表也提出未来的公司发展看好新兴经济体。爱立信副总裁比约克认为:“亚洲将是一个有力的增长点。”印度第一大财团塔塔集团旗下塔塔咨询服务公司首席执行官兼执行董事N.Chandrasekaran认为:“专注内需将为亚洲的经济体带来更多的增长。即使印度和中国调低了经济增长率,仍然是相当可观的经济增长。”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近期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更新报告显示,亚洲仍然是增速最快的地区。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体整体经济增速2012年预计为7.3%,2013年为7.8%。

新兴工业化国家

新兴工业化国家(Newly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简称NICs),是指经济发展程度介于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之间,又称“半发达国家”、“半工业化国家”,这一定名是在70年代末期的《经济合作发展组织报告书》里提出的。总的说来所谓新兴工业化国家是指具有一定资本主义基础的发展中国家在较短的历史时期内克服了社会经济的落后性并在工业化进程中一定程度上接近于发达国家水平的国家和地区。例如亚洲的韩国、台湾、香港和新加坡;拉丁美洲的巴西和墨西哥;欧洲的葡萄牙、西班牙、希腊和南斯拉夫等。 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发展道路 拉美借贷拉动模式:依赖借贷 拉美殖民地国家独立较早,有很强的城市传统,是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非常突出的地区。由于拉美在工业化进程中普遍采取依赖借贷的货币、金融政策及发展战略,导致到上世纪80年代发生了严重的债务危机。进入90年代,拉美国家实行经济结构调整,普遍推行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模式。在前期,经济发展是比较迅速的,但不久这种经济模式的负面作用也逐渐暴露出来了。到了90年代的后期,拉美经济发展比较缓慢。当然,债务危机还与其严重的产业结构与产值结构相脱节有关。可以说,过分依靠国际力量,超过本国经济发展承受能力的经济政策,虽然促进了城市化发展,但其背后的负面作用很大,也制约了发展的潜力。 韩国 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鼓励企业技术进步,增高企业消化、吸收和创新的能力。战后30多年,韩国引进国外技术3000多项,所花资金占同期外国直接投资的55%,引进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13.65%。 台湾 注重更新传统技术。对于在国民经济中占很大比重的农业和传统工业实行技术改造。大规模推广水稻、甘蔗、玉米、大豆、水果的优良品种,发展农产品加工技术,农产品综合利用技术等收复明显效果,农业机械、遥感、核能、计算机、生物调节剂等现代技术越来越多地进入农业,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新加坡 优化产业结构,由资源密集、劳动密集向资本密集与技术密集产业发展。1965-1973年改变过去主要依靠转口贸易的经济结构,建立起劳动密集型的轻工、纺织工业,1974-1978年大力

新兴力量的崛起

二新兴力量的崛起 教材整理1“欧洲人的欧洲” 1.背景 (1)20世纪50年代初,西欧国家工业生产大体恢复到战前水平。 (2)欧洲的政治家们认识到,欧洲各国的联合有助于欧洲的稳定与发展。 2.进程 (1)经济一体化 ①1951年4月,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等六国建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为欧洲统一奠定了较好的政治基础。 ②1958年,六国又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③1967年,三个机构正式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 ④欧共体的主要目标是争取在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 (2)政治一体化 ①法国总统戴高乐提出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欧洲联合为基础抗衡美国的政治控制。 ②1973年,欧共体提出要努力做到在国际舞台上“用一个声音说话”。 ③1975年,共同体的立法机构“欧洲议会”成立,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④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欧共体的政治联合进一步加强,共同体内成员

国间的防务合作也加快了步伐。 [深度点拨]欧洲一体化的根本原因 欧洲一体化的根本动因即在于加强自身的经济实力。西欧各国只有加强联合、协同利益,才能共同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增强地区综合经济实力,也才能够扭转与经济、政治大国竞争过程中的不利地位。 教材整理2迅速兴起的日本 1.背景 (1)经济上:把发展经济作为立国的主要方针,制定合乎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2)外交上:坚持以日美关系为基轴,依赖美国的保护,发展对外经济关系。 (3)教育、科技上:重视教育,发展高科技。 2.进程 (1)20世纪60年代末,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2)1987年,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美国。 (3)1990年,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在海外的纯资产居世界第一位,并成为世界上主要的贸易出口大国和对外援助大国。 3.影响 日本经济的崛起,推动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目标,力图成为世界政治格局中重要的一极。 [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161“学习思考”,日本在战后迅速勃兴,成为经济大国,请探究其中的原因。 【提示】美国的扶持;朝鲜战争美国的军事订货;制定了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调整国内产业结构,大力出口;重视教育和科技。 教材整理3东方巨龙的腾飞 1.发展历程 (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大大改变了国

博鳌亚洲论坛发布新兴经济体发展2017年度报告

博鳌亚洲论坛发布新兴经济体发展2017年度报告 (原标题:博鳌亚洲论坛授权《中国经济周刊》发布《新兴经济体发展2017年度报告》) 为了拓展亚洲经济体的对外交流渠道,建立更为广泛的跨区域联系,博鳌亚洲论坛自2010年开始组织编写和发布新兴经济体发展年度报告。 2016年新兴经济体增长缓中趋稳 2016年,得益于大宗商品价格缓慢回升以及经济政策调整与改革的成效逐步释放,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速大幅下滑势头得到抑制,总体呈现缓中趋稳的发展态势。从国别来看,由于俄罗斯、巴西等经济体经济走出衰退,经济增速触底反弹,E11各经济体之间的经济增速分化有所收窄。物价温和上涨、就业与收入分化加大、国际贸易持续低迷、国际直接投资增长大起大落亦是一年来新兴经济体经济运行的总体 特点。 各国的增长率差距缩小 2016年,E11经济增长总体缓中趋稳,各经济体经济增长分化收窄,物价温和上涨,大宗商品市场在波折中复苏,但就业与收入分化加大,国际贸易持续低迷,国际直接投资阴晴不定,债务持续攀升。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数据,预计2016年E11的GDP增长率约为4.4%。尽管E11

的经济增速放缓,但各国的增长率差距缩小。 占E11国家GDP总量约50.7%(按照2015年的现价GDP计算)的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原因在于其经济运行中仍存在不少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如产能过剩和需求结构升级矛盾突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金融风险有所积聚,部分地区困难增多等。为了解决这些难题,中国正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稳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等,由此导致的经济增速放缓在所难免。随着结构调整不断加快,改革红利逐步释放,中国经济有望实现“软着陆”,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基于此,2016年中国GDP增长率约为6.7%。 通货膨胀压力较大 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升、货币贬值压力加大以及国内经济状况的影响,2016年E11国家通货膨胀率普遍较2015年有所上升。根据IMF的统计,2016年南非通货膨胀率为6.3%,相比2015年上升1.7个百分点;中国通货膨胀率为2.0%,相比2015年上升0.6个百分点;印度、韩国、墨西哥、沙特阿拉伯、土耳其等国的通货膨胀率也都有所上升。巴西、俄罗斯等国的通货膨胀率虽然在2016年有所下降,但是依然维持在较高水平。 生产者价格指数增长率也显示出E11国家仍面临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2016年巴西、印度尼西亚、南非、墨西哥等

浅析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金融市场的发展

浅析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金融市场的发展

浅析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金融市场的发展 ——基于国际收支比较的视角1.研究背景 20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全球国际收支失衡问题日益突出,引来关注无数。就经常账户而言,一方面,很多新兴经济体国家的经常账户盈余持续增加,如中国、韩国、日本等,经常账户的顺差使其陷入与他国贸易及汇率方面的冲突;另一方面,包括美国、英国和德国在内的主要发达国家却面临着经常账户赤字的困境,他们正为弥补赤字而伤神。 而从金融资本账户来看,在2008年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中,巨额资本从以亚洲国家为主的新兴经济体流向了发达国家。 由此观之,世界金融和经济发展正在经历一场全球失衡的风波,造成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因素很多,而本文欲以较为深层次的原因——金融市场发展的差异为切入点来探讨国际收支全球失衡这一问题。 2.概念理解 2.1 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的净金融交易的账目表,通常分为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 经常账户包含有形贸易(净货品的出口和进口之间的差异)和无形贸易差额(如航运,银行和旅游服务的支出和收入);资本账户则包含短期和长期资本的流入和流出(如来自直接投资、证券、地产等收入)。有形及无形贸易、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都有机会出现盈余(如出口大于进口)或赤字(如进口大于出口),但原则上整体国际收支则应该没有盈余或赤字。 2.2 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是资金融通市场,是指资金供应者和资金需求者双方通过信用工具进行交易而融通资金的市场;广而言之,是实现货币借贷和资金融通、办理各种票据和有价证券交易活动的市场。

2.3 全球失衡 全球失衡是指诸多国家同时存在的经常账户高额盈余或赤字问题。 3.现状 3.1 国际收支状况 3.1.1 经常账户 经常账户占GDP比例(%): 中国 韩国 日本 各国经常账户余额占GDP比例(%)(2009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