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历代胡氏族谱序言集

历代胡氏族谱序言集

历代胡氏族谱序言集
历代胡氏族谱序言集

历代胡氏族谱序言集

按:族谱序言乃族谱之精华所在,往往集源流、世系、名人、迁徙于一篇文章中,位居族谱之卷首,历来为后人读谱修谱所重视。胡氏宗亲网收集了历代各地胡氏族谱序言,现开出此专集帖,供宗亲查阅、跟帖。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序言资料来源不一,绝大部分是从网上收集而来,对其真实性不能保证,目前对其中某些序言文章的断句也不一定准确,请读者注意查对原文,加以修正。

本集的主要编撰者为胡氏宗亲网版主咕咚冰鱼宗亲,他为这项工作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另外还有胡铁华、胡帮兴等宗亲为其句点断句,花费时间不少。我们感谢他们的辛勤工作。本帖原计划在庆贺胡氏宗亲网开通周年纪念日时开出,因核对和增补其内容延期至现在才上网。

本网站欢迎转载胡氏宗亲网论坛的资料内容,只要在转载时注明转自“胡氏宗亲网”即可。

胡氏宗亲网网址:https://www.wendangku.net/doc/ab2048857.html,

南山2007.08.12

安定胡氏家乘序

胡氏之先,系出不一。

一则世本有胡曹者,黄帝时人,黄帝治天下衣裳之制,曹始为之王,则《左氏》载虞胡公者,为周陶正,武王以元女大姬配之,而封之陈,以备三恪。又《史记》载,虞胡公满者,虞帝舜之后也。周武王克商求舜后,得妫满,封之于陈,以奉帝舜祀,是为胡公。其后以谥为姓。《唐书》则曰:夏禹封舜子商均于虞城,三十二世孙遏父为周陶正,武王妻以元女大姬,生满,封之于陈,赐姓妫,以奉舜祀。三说虽小异,要之,胡公舜后也。

一则胡以国氏。成周时为子爵,其地在颖州汝阴西二里,胡城是也。鲁定公十五年,楚昭王灭之,其后子孙分散,有望安定者,即汝阴之支别也。或者又谓周时胡国参胡之后,其先出颛帝高阳氏,曰重黎,为帝喾火正,死后弟吴回嗣,吴回生陆终,陆终之次子参胡,董姓,封于韩墟,周时为胡国,楚灭之。

嗟夫!古者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氏,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而胡氏乃有以姓者、以谥者、以国者、以赐而改者,其原既各有所出,后世子孙蔓延于天下,分散扶苏,欲合而一之,可乎?

直孺之族,由刘宋元嘉中仕为太子左卫、谥壮侯、讳藩者,世居豫章之新吴华林,由是子孙世居之,云仍日蕃,衣冠日盛,宏谟骏烈,国史纪焉。孺惧族人散处,欣戚庆慰之礼,或不相及,恐久而至于途人,乃重修胡氏谱图,将以统其疏而合其离也。是故巨细毕录,偏全互见,要以摹写形容,备章风格,令观者仰止高山之意焉。

宋绍兴元年秋九月龙图阁学士、通议大夫、吏部尚书直孺谨序

admin发表于2006-07-1023:14

胡氏宗亲网网址:http://www.hsz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b2048857.html, 胡氏统宗统宗渊源序

胡氏之先帝舜之后也,昔帝为庶人时,娶帝尧之二女,居于妫汭,其后因为氏姓为妫氏,封虞城(河南,一说山西平陆县东北)。至周武王克殷纣,乃复求帝后,得妫满,封于陈(今河南省淮阳一带),以奉舜祀,是为胡公。

盖史所谓陈胡公满者,也夫陈国名也,胡固赐谥也。满之子曰犀,是为申公,世为陈侯。次曰皋,次曰丹及懿,世仕周。丹生孟阳,遂以胡为氏,居河南开封府。至春秋战国时,或仕齐、或流楚,皆满之支胤也。

至汉有圣始公(胡羲)从高祖入关(公元前206年),拜都护中郎将,家于咸阳。其孙计宁为车骑将军,以击匈奴有功,封安定郡(今甘肃平凉、宁夏固原一带)。东汉之际,广其苗裔也。

至三国(220—280年)时,而胡氏徙居江南。或曰为魏司徒,而随曹氏归故里,遂家凤阳寿春(今六安寿县)逝之。子质以清忠着称,封阳陵侯。质生威,威十八世孙曰伯宽(胡裕),隐德不仕,遨游新安,有功于其人,其子孙遂家于婺(今江西婺源县,古属歙州)之清华。

至唐僖宗间有瞳公,黄巢犯宣、歙(公元878—880年间),公倡议帅众讨寇

有功,生八子,枝分六邑。历数世,孙昌冀(胡昌冀,唐昭宗李晔之子,明经胡始祖)文章炫世,显于星源,号曰明经先生。

至宋兴,而簪缨阀阅世不乏人。太宗时有胡旦,登兴国三年(978年)第,官知制诰,生二子,长曰谏,次曰诏。谏徙泰州(江苏),诏生二子允包、允邑。允邑为常州教授,遂家留竣,生子曰宿富,仁宗朝(1049~1062年间)由翰林官枢密副使。

其徙泰州胡谏者,厥孙曰瑗(993—1056年),景佑初为湖州教授,世称安定先生,继擢国子监侍讲,太子中舍,致仕,卒葬湖州府城西河山,封建国公。生三子,长曰宗云,次曰宗正,季曰宗林。宗云、宗林因父墓葬湖州而遂家焉,故湖州有胡氏自此始。而次子宗正仍居海陵,其五世孙应麟,高宗南渡(1127年建炎元年)避乱播迁,自宣之泾川而择北寺巷居焉,迄今为宁川之始祖也。宗云生二子,曰伋,曰仲。

仲知庐陵(庐陵郡,就是吉州,现江西省吉安市),家于其官,后由庐陵分居饶州之瓦砾坝。故庐州有胡坑在庐陵者,椒聊蕃衍。其曾孙曰铨,枢密编修,因(1138年)上疏乞斩秦桧等,被谪居衡州,故衡州府有铨之祠,谥忠简公。有孙规(木规)、矩(榘),皆官至尚书,史臣断曰:是诚仁人有后矣。

伋为礼部尚书,封金都郎,居福建之宁府崇安县。其孙安国,官任给事,乃潜心麟经二十年,作《春秋传》。官至文渊阁学士,致仕,卒葬长沙府,赐谥文定。生三子,寅(1098—1156年)、宁、宏(1105—1161年,五峰)。其朱熹从事之师胡宪,乃文定公之从子(史说为侄儿)也。寅登科进士,官至学士,秦桧(1138年相,1156年死)所嫉,贬新州着读史管,见世称致堂先生。绍兴五年(1135年?),诏复寅等三十五人官,冬十月,召进临安,其子经随父应召。次年至湖州而卒,经遂家于故里骆驼桥居焉。生四子伯千一、仲千二、叔千三、而季千五,皆时英俊,昭庆名门。

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虞允文捍金(1161年采石之战),兵于采石,而千二独运一己之资粮,亲给三军之兵饷。是时允文获粮,大胜奏闻,朝廷诏封宁国县尹,历代恩荣。次年春月,同弟千三奉命赴任。自宣之宁,道经东溪,见山水秀丽,足为达大之业,遂家于此,别号东溪。其弟千三迁湖广岳州,自是宣城始有胡氏。

故宣城之胡,皆宗湖州骆驼桥徽猷阁直学士寅;江西嘉湖、宁川之胡,皆宗泰州建国公爰;扬州、常州之胡,皆宗清华瞳公;新安之胡,皆宗泰州质公;凤阳之胡皆宗咸阳计宁。而凡胡氏皆宗陈胡公满。

盖自满至计宁,自计宁至质,自质至瞳,自瞳至爰,自爰至寅,自寅至吾之高祖(由此可知上会公出自胡旦登、胡谏、胡瑗、胡宗云、胡伋、胡寅、胡经及千一、千二、千五世系,而非胡仲、胡铨世系。),其间,世次、生没皆不可纪,幸其来历犹有可溯者。

呜乎!自吾祖以前,而吾莫之知矣;自吾祖以及吾父仕不仕,娶母氏,享年几,卒某日,吾皆得书以传之。非笔之于谱,不唯前乎我者不可得而知,即后乎我者亦莫能使之知也。故家谱之作,作于蕃衍之日者诚急,而作于迁浙之初(以此断曰此谱从宣迁于浙之初而作?)者,尤不容缓也。予故笔为宗谱,将牒之旧序谨录于前,而统宗世系书陈于后,俾后世子孙得其谱而观之,则虽南北之殊途,也可森然雁序。譬之黄河之水,九曲穿积石而过龙门,以达于海,其始固同源星宿也,是为读之者志之耳。

宋淳佑丙午年菊月(1246.9)吉旦七十三世孙上会谨撰

admin发表于2006-07-1023:15

胡氏宗亲网网址:http://www.hsz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b2048857.html, 青山胡氏族谱序《胡氏重修族谱序》

夫三才之道混沌时以定之,日月星辰,刚气上腾;山川土石,柔气下凝;资阳以昌,用阴而成。然刚者有下济之道,施布雨露;而柔者亦具上御之德,发育万物。圣人作易以两仪而名之,而人参于其中,性能殊异,盖人备智慧心机极端灵敏,身处宇宙,设施社会集团,形成辉煌灿烂之结构。昔者上古洪荒之世,尝于野外穴居。有巢以后伐木构室,及至伏义神农乃习稼穑、医药、饲牲畜,男女婚配以成家道。俟及唐、尧、虞、舜开化改革,与日俱新,尤是别尊卑、按人伦、立纲纪、制礼乐、讲道德、守仁义、敦文艺、习科技、倡举贤慧智能。御其纲领,导之以政,齐之以刑,竟自绵绵延于今,足达数千年之经历,且而永垂不朽。斯所谓三才之道并辔而显着矣。总之三才之始,决不外乎阴阳之气,而形成矣今三才之论,祥悉其由,而人类之肇未可不究其本,圣人云:万物本乎天地,而人应考其祖宗之鞠育,据此必当追思木本水源,力求慎终追远,堪称人子之道,唐代以前各族姓氏俱未备于谱籍,民间藏查如有名贤忠孝节义者,悉由史官刊入纲鉴,惟皇室帝胄存以玉牒以作备查。自唐太宗好文开科取士,敕令拟备族谱发挥追远报本之念,继后各姓孝子贤孙积极搜经觅典,誊录本姓世系,拟稿撰谱,迄今数百年仍然继往开来。

我族胡姓远自虞舜满公之后,自满公以下有数十世沦陷稽查,殛自受姓祖以来传至廿一世澄公,澄公之后由陈州徙河东,再迁南郡华容,由华容再徙寿春、徙安定,安定原有族七,分散四方,独喜公自安定徙宿迁,而宿迁之外徙者又多。西晋时至藩公,因夷匪磁乱有功于朝,乃封土于豫章新吴,而后迁居华林。我祖清渊公适为清江令,由华林再徙新喻湖田破港之八家村,其时已生二子,长曰:山则,次曰:嵩则。嵩则未迁,其发展后之子孙移居傍村之垱上、鄱头、丰溪、滩头等各村。而山则之后嗣即迁往宜春新泽、新祉、镜赋等地。其六世孙宗之公,为唐代尚书中书令,时生有五子,长二三无传,独其四子匡邺公从镜赋迁至安福安成之城东,而匡邺公之四世孙之长孙兆昌公迁斗塘,次孙兆吉迁前村。兆昌公长孙元振公之十一世孙从望公,在明之景宗宪宗时即天顺成化年间,曾仕广西象州刺史于,明孝宗弘治十二年终世,此祖性善忠良,忠君恤民,卸任后民感其德建以生祠奉之,其人高行福厚生有十二子,自谅日后繁衍容居不敷,乃成化年间悉督眷属徙至青山,始为青山基祖。迄今已达五百余年,其发展之后嗣除其外徙全国各地者未能如数胜计,仅惟本村人口尚有二百余名,其嗣续之人才能佐国安民德高望重者在清室光绪时有瀛卿,民国初期有展堂(胡汉民),即今之清华北大毕业出国入仕者有宁琪、汀、乃中、向洋等人,上述光后毓世之英豪才斡悉系基祖阴骘所荫之至感也,先宗自有谱籍记载以来,汲汲于心尝谓改朝换代之间切宜警惕沦陷,毁溃先宗遗德,抛弃木本水源,万历中期由我先祖名望之士倡辑胡氏族谱一架,公推忠厚善良之人妥善保管,迭至明末崇祯自成之乱鲜为堕失,幸遗不溃。及至清初康熙中期,彼时文望兴隆,全国各地倡掀辑谱者急似涌潮。为是我族先祖文人亦乘趋势,乃将本期出生死亡者重新整顿世系复而辑之,保旧易新,迨至乾隆末节圣恩沐赦,汉族敕督中华诸姓凡有忠孝节义之人,概迅上呈褒

赠以表旌节,我族适迩乘隙藉机重整世系辑修以易旧迹,而增光顾,即此而后乃至民国六年丁巳。从望公十五世孙瀛卿公,因仕任湖南黔阳知县,解印退归林下休老,寻思本宗族谱自乾隆至今已百余年翻阅草谱世系誊录漏简晦谙不明,故而敦敦诚函文全国各地与我同宗一派者,会集于斯研论宗谱重任,此间各地同宗文士一涌赴会聚讨雅志,兴怀一味乐极同心,遂于丁巳仲春整稿,本岁秋末冬初乃始大功告成,当时赞襄其事者约百余名,笔下未堪祥录。以此观之瀛卿公于追远报本之情,仰观如泰山之高,俯视若东海之深情,孚意契永垂不朽而已矣。即自丁巳至今已逾八十三载,若具草谱刊登明悉时间不堪为长,其所极悲憾者惟解放以来五十多年,政治压力较泰山还重,仅然抓革命促生产,对于宗亲戚族毋得挂怀以念之耳。特在六四至七八年所颁布史无前例的破旧立新酷苛策示,大力悍毁农村名胜古迹,严促毁族灭亲,强调勒烧族谱并古典书籍,其最恶毒者逐家之生庚簿一应焚毁。从此逐户之世系极难考查其出生死亡之细节,大有碍于辑谱之重大关键,今岁孟春下旬本族嗣裔上进、正荣声闻邻村各姓俱皆倡掀辑谱高潮。为是邀集华成、尚钦、宁民、正求、德全、安庆等人共同商议整理新辑胡氏族谱。经研究酝酿一致同意,乃设立辑谱办公室,并公举执事人员。当时公推上进、宁民为主持,负责各项具体任务;正求掌握经济出纳,德全负责处理账务。其余均为缮写世系整理。所谓资金安排现已决定,凡属宗裔之男应贡献人民币陆拾元,女的三十元为支配辑谱的应用开支,此外凡属在外寄居者一律申文函告,以便迅于行事,在研究之过程中,本拟请匠代印装订,适逢本族嗣孙德平由部队转业返乡,等候分配,彼自雅志兴意参与辑谱重任,且自购电脑印刷机一架,印刷装订极为简便而且精彩,志愿敦诚负责印刷并装订,但嘱不受待遇,仅惟收纳成本费而已,似此良机偶凑之优美幸遇,乃我先祖洪福获荫之光辉成。就今据此届辑谱倡首主事人员有上进、宁民、华成、正荣、德平、尚钦、安庆德、尧德、全及岭仔下花园里等诸位之本宗后嗣孝子贤孙,心怀高尚之道义观点,志厥悠远之木本水源,频力追求先祖之丰功伟绩,培就本身之慎终报本之辉煌德化,为告诫其续后开来之儿孙敦敦诚诚谨饬先宗之遗泽,亦所谓振作三才之道恢宏三纲之义五伦之肇九族之显而是耶。圣人云:考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斯之谓乎。

余心老惭愧而乏能,身处红尘已近古稀,前程岁月仅在朝夕,凡值大小各事未能达其鞠躬尽瘁之力,以报先宗于九泉之下,兹惟搜集枯肠,片言鲜颉。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元二零零一年夏历辛巳孟秋月榖旦从望公十五世孙迪先百拜顿首谨撰

admin发表于2006-07-1123:48

胡氏宗亲网网址:http://www.hsz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b2048857.html, 江西莲花胡氏谱序(手抄)

考其源流,一出于帝舜之后为满,二出于胡子国,一为姬姓,一为归姓,后为楚所灭,子孙纪念旧国,即以国号为姓,三出于不数民族或它姓改姓。查莲花胡氏所自为帝舜之后,姓学上称为难得的贵姓。

周武王克殷,分封黄帝,唐尧,虞舜之后,将舜的子孙为满分于陈,其后得谥号为胡,子孙遂以谥号为姓其出于同一祖宗者还有陈、田、虞、姚,合称为五姓。

最早的胡姓望族为安定胡氏,安定今在宁夏固原县,北魏是达官迭出,鼎盛期贵为皇亲国戚,天下胡姓以此为自豪,安定也就成为天下胡姓电早的了祥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中,迁徙大多是由北向南的,胡姓也是如此,来到江西到唐宋时,胡姓家义务兵迅速崛起并兴盛,出现了不少一流大家,如大诗人,胡曾、齐已,理学家,经学家胡瑗、胡安国、胡宏,文学家胡宿、胡铨,史学家胡三省,诗人胡仔等等。连南宋有名的学者朱熹、吕谦都曾师从胡氏兄弟,朱、吕为胡宪的学生,也是胡安国的现转弟子。发展到当代,一些胡姓中的名人望族也多跟江西有关,连曾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就是江西奉新华林胡氏的后裔,始祖是清初从江西乐安浯塘迁过去的。

查莲花胡氏族说与有关资料,我为庐陵胡家族所出,先祖为五代末卫国公胡斌(斌下有贝字,电脑打不出)斌公有三子:为公霸(杲公)、公贞(暹公)公阻(昊公)。今泰和有三公祠,即指此三公。莲花胡氏大多为公霸之后,再上推祖宗可考者有三国时的胡质,官荆州刺史,其子胡威官徐州刺史,孙胡奕,官平东将军,其皆为安定人。

唐开元中瑜、瑱、玘并举进士,瑜任工部尚书,其后分居金陵(南京)开成胡姓大家族。而且前莲花胡氏族谱记载,一世祖为公霸,南唐时为吉州刺史,由金陵迁徙而来,为庐陵值夏始迁祖,三公子孙则皆以值夏为祖宗发祥地。传至九世胡铨,官资政殿学士,谥号忠简,为面宋名动一时的大学者,是文学家,又是政治家,曾力主搞金乞斩秦桧,结果被贬谪琼州(今海南)受尽折磨,但其忠肝义胆,名杨天下,为扣人称颂,现有[戊午上高宗封事][上孝宗封事],两篇奏疏传之于世,为古化文选所选篇目,其文采、其品德节操毕同见于文论之中。子孙后代为纪念他则称其为中简公,祠堂则称忠简第。铨公有五之子,即泳、澥、浃、洊、冲。永新,莲花胡氏大多为泳公之后。泳公官至淮西江东总领,洊一支迁泰和再迁宁都,再迁福建上杭,出了个胡文虎,为香港巨商大富“称万金油大王”,为铨公三十二世孙。泳公之后,椝公,官至户部尚书,榘公累官工部尚书,改兵部尚书,椝公生焞,焞传野,野公徙永阳院背,为永阳基祖。野公传到二十世宝公,字仁哲,号善所,跟随朱元璋破陈友说有功。授迪功郎。宝公不好其位,弃官隐居永新北郭,是为永新北郭胡氏家族基祖,在吉安通谱上则自成一派——为胡氏北郭派。宝公生子五,庸(左加王傍)、广(左加王傍)、琏、琛、瓒。庸(左加王傍)、琏、琛三公后代徙莲花较多。迁徙时间多在元明两朝,繁衍生息至今,形成了几个小村落,多者上千人,少者几十人口。

Subor发表于2006-07-1813:09

胡氏宗亲网网址:http://www.hsz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b2048857.html, 浙江缙云县五云胡氏谱序(胡图宗亲提供)

http://www.hsz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b2048857.html,/bbs/read.php?tid=1827&keyword=%D5%E3%BD%AD%E7 %C6%D4%C6%CF%D8%CE%E5%D4%C6%BA%FA%CA%CF%C6%D7%D0%F2

admin发表于2006-11-0414:11

胡氏宗亲网网址:http://www.hsz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b2048857.html,

华林胡氏族谱----秘书郎栝公原序

胡氏之先,出姚虞,居妫汭。周武王克商,得阏父之子妫满,谥胡公,而封于陈,以奉舜祀,其后因以为氏。至平王时,吴王杰使公子光伐陈,取胡沈以归,而国自此替。

然子孙之盛,历汉唐晋魏以来,或居南郡,或居河中,或居安定。若汉丞相广;金吾大将军征孺;魏都督阳宁侯质;豫州刺史威,皆其别也。宋壮侯藩,始家于豫章。齐都官郎中谐之,风雅镶润,为江右之杰,壮侯之裔也。

我祖珰,始仕南唐。兄弟五人,珰瑜琼告球。遭时离乱,珰兄弟奉母耿氏夫人寓居新吴,即今之奉新。母夫人既殁,葬邑之九皋村。珰遂因家焉。珰二子,长令严、次令斌。严居华林,斌居西山。严生元凤,元凤生八子。曰仲尧、仲宣、仲华、仲容、仲雅、仲甫、仲先、克顺。尧以三世,义居孝悌,着闻大宗。朝诏有司,旌表门闾,俾本郡给复徭役。特授本州岛岛助教,后迁国子监薄。仲容以寿宁节修贡复,授秘书省校书郎,给御书百轴,以光私第。公卿多赋诗称美。之故,有《华林书院诗集》。克顺,端拱二年以进士第,官至尚书都官。文风自此盛矣。仲容生用之;用之生况,况赠少保;况生直儒,直儒绍圣丁丑登第,雨秉州麾,历任尚书、直龙图阁兼除侍读。绍兴初元时,高宗皇帝赐经筵官扇,亲洒翰书“文物多师古,朝廷半老儒”十字赐之。盖用杜老之句也。其后名德如孙公仲益觌(音敌,义相见)杨公龟山时皆为之赞。子孙世世宝藏之。直儒生七子,长杞、次相,并选入致仕。栝假守峡州;枞贰致建州;曰楫、曰根、曰朴,并授京官。拜先君之泽也。西山之族,斌生四子,崇、志、征、训。崇生邦:志生郊;征生郡;训生举,其别有四。雍熙年间,始建华林书院,招延儒学。斌之孙邦,亦于所居作藏书阁,贮书万卷。以崇义方。时乡人以其楼曰书楼,名其里曰楼下。代多显者,皆尚书之泽也。晋陵之派始祖曰琼,琼生持,自豫章寓居常州。持生五子,曰修、曰微、曰徽、曰从、曰循。徽生林(加宝盖头);林生五子,亶、宿、饰、宾、是(加宝盖头)。后宿登天圣(1023—1032)第,累官至观文殿学士、枢密副使、太子少师、中书令、魏国公,谥文恭。持赠太傅。徽、林并赠太师,皆魏国公之封也。饰生尚书右丞宗愈。是生宗旦,端明殿学士。交修、松茂、柏悦入陪侍。枞出镇师垣,声名炫赫,不可殚举。陈留支之祖瑜,瑜生令仪;仪生绍;绍生弼,天圣中(1023—1032)授淮南转运使。江州支之祖告,其后有侍郎名则者,居婺女。发运使名师文者,居高邮。枢密使松年者居朐山(山东有临朐县),皆不得其详。切意五季南徙,独琼与珰,奉母与俱。曰瑜、瑜告、瑜球,余子未必皆在。故有详略之异。姑述所知,以示子孙。其余以俟(音四,义等待)知者。

南宋干道丁亥(1167)新吴九代曾孙朝散郎知峡州军事栝序

tjh发表于2006-11-2817:22

胡氏宗亲网网址:http://www.hsz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b2048857.html, 新纂临海黄奢胡氏宗谱序

凤览德辉而下,龙觅九渊而潜。胡氏先祖所择吉地,在乎苍山白水之间。

临海黄奢胡氏指原临海县双港区境内即今天白水洋镇辖区的胡氏宗族,该地历史上通称黄奢里。胡氏血脉渊源是从东阳(属婺州,即今金华)、处州(今丽水)迁徙而来。据旧谱序,黄奢胡氏先祖是从太祖康瑞公三子新之公自东阳迁至山下、田洋胡;其后,康瑞公长子信之公后裔伯淳兆祖暨龛山三公再自处州迁至象龛东西两村。从此,“苍山毓瑞,蔚起人文;白水锺灵,肇开世泽。”在这块苍山白水之间,开始了胡氏宗族生生不息,不断蕃衍的历史。

氏族修谱,考之古代历史,其风气可谓来源悠久,上自统治集团,下及平民百姓,无不为自己的氏族修谱建志。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这种风气尤其兴盛;迄大唐建立,以唐太宗之英明特出,亦未能免俗,命朝臣重修天下《氏族志》,定各姓氏之甲乙先后,血统源流,荣辱贵贱。自宋以降,氏族修谱建志之风,益加蔓延。明清以来,宗族修谱建志渐趋定型,大都每隔二十年左右修建一回,成为宗族内部一件大事。逮至20世纪50年代到“改革开放”前后的数十年间,对传统文化破坏毁灭之烈,将历史典籍包括氏族谱牒在内的材料大都当作所谓的“四旧”“封建糟粕”予以焚烧毁弃,致氏族谱牒纂修,被迫中断。在此期间,人口大量增加,特别是实行市场经济以来,社会变迁极为迅速,宗族观念和家族结构形态与先前大不相同,后代子孙或求学异域;或经商远方,择业迁居,难觅踪迹。今逢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建设已经成为社会普遍需要。盛世修典,乃国家之传统,宗族之遗规。因此宗族长老考虑到胡氏宗谱的纂修,已经极其迫切,经黄奢胡氏山下、田洋胡、象龛东西村等几大村落共同协商,设立理事会,以胡绍尧先生为理事长,开谱局于山下村,负黄奢胡氏新宗谱编纂之责。

综观宗族谱牒之编纂,其作用和目的虽难以遍述,然其大端主要有:

一、明血统源流

考我国古代姓氏的起源,大概在母系氏族时期,姓氏的产生,是为了区别各个氏族的血统和婚姻。汉朝班固《白虎通德论?姓名》中说:“人所以有姓者何?所以崇恩爱、厚亲亲、远禽兽、别婚姻也。”“同姓不得相娶,皆为重人伦也。”区别血统是为了建立宗族内部的伦理秩序,使得长幼尊卑,亲疏远近,各得其所。区别婚姻是为了宗族人口的兴旺发达,力量不断壮大。《左传》说:“同姓而婚,其生不蕃。”就是说同宗族的男女不能结婚,如果结婚,他们的后代便不会兴旺。宗谱在这一功能上是贯穿古今,始终不替的。姓氏原本有别,姓是氏族共同的徽号,氏是姓的分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姓氏的界限便渐渐模糊。到了战国时代,姓与氏开始混而不分,原先意义上的“氏”都成了“姓”。“胡”原先是一个氏,据《姓谱》记载:胡氏“系出妫姓,舜裔胡公满之后。望出安定、新蔡”。这是说胡氏姓妫,是上古传说中虞舜的后代,胡姓的直接祖先是被封于陈国的胡公满。胡姓的族望在安定(今甘肃天水市)和新蔡(今河南新蔡县)。

二、敦宗族德谊

编纂宗谱,过去重视其建立宗族内部的伦理纲常、尊卑秩序作用。明了血统源流,则子子孙孙,辈辈相继,彼此长幼先后,自然秩序井然。族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就有了“规章制度”可供遵循。前贤所谓“木本水源之思,敦宗睦族之谊”,就是指此而言。班固说:“所以崇恩爱,厚亲亲”,“故礼别类,使生相爱,死相哀。”“长长亲亲”就是尊敬长辈亲近亲人之意,即族人之间的辈份秩序可得之以明确,血缘远近可据之以决定。这对于重视家族宗法、伦理秩序的中国人来说,其意义非同小可。今天新编宗谱,要以新观念新思维来指导宗谱的编纂。这就是

通过新宗谱的编纂,联络同宗子孙的宗族情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无论身处何地,都要牢记自己是胡氏后裔,不忘族训,以自己的最大努力,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作贡献,为宗族争光。

三、存宗族历史

中国编纂谱牒以前大多看重其纪世系、序昭穆(祖宗死后丧葬的一种制度)的作用,因此在编纂中赞美祖先高贵的血统、光辉的业绩、出众的才华等笔墨自不可缺,而文过饰非之事亦尝有之。这固由于光宗耀祖心理驱使而然,更由于没有认识到宗谱在保存宗族历史史料上具有重大意义而有以致之。从今天的观念来看,宗谱既是宗族血统的源流图,更是宗族辛勤劳动、存亡兴衰的晴雨表,是本宗族生存发展的最真实、最可靠的历史。因此,编纂宗谱,必须本着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态度,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子孙,不虚美,不隐恶,照实纪录,才能留给后代一部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宗族历史。祖先有骄人的业绩固然令后人引为自豪,祖先若有不足甚至于过失,更足为后人镜鉴,前贤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毛泽东也说“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都是中肯之论。

历史上胡氏先祖之崭露头角,为青史所称颂,烈绩彪炳于后世者,以忠心爱国之英杰和研究国粹、从事文化教育事业称文师人师者为特出。如北宋永康胡则(胡公大帝),其出众的才华和正直的为人,毛泽东概括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南宋胡铨上书请斩秦桧之头以谢天下,举世震惊,其无私无畏,一腔浩然之气令后人仰之弥高;现代学术大师胡适,先为北京大学教授,后任民国中央研究院院长,一生获得三四十个博士,有崇高的国际地位;当代政治家中共中央主席胡耀邦为平反共和国几十年积压的冤假错案,为知识分子落实政策,赢得了全国人民由衷的爱戴……胡氏先辈在历史上作出巨大贡献,树立了良好风范。我临海黄奢胡氏宗族素来重视文教,代有闻人,前后相继,真可谓人杰地灵,济济多士。

新纂《黄奢胡氏宗谱》,对内疏理宗族派别支亲,考查辈分排列,明了长幼次序。可以了解本宗族先祖披荆斩棘,开荒拓土,在此安家发祥的历史;可以查考本宗先祖所建立的辉煌业绩;牢记先祖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处世为人的宝贵经验——族规族训。也可以作为本宗族创业发展史教育的教材,使本族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世世代代传承于久远,并不断发扬光大。对外可以作为联络其它胡氏宗人的有效手段和工具,“五百年前是一家”,以宗谱为纽带,联络天下同宗兄弟,广结族缘,密切交流,为宗族的共同发展创造更加广阔的空间。谚语曰:“世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建非常之功。”深望胡氏后裔能够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缅怀先辈的祖德宗功,激发追迈前贤的豪情壮志,所谓“前修未密,后出转精”,涌现非常之人,建立非常之功,更加光耀我黄奢胡氏之宗业。

正武其生也晚,资质鲁钝,学殖浅薄;且值慈母患肺癌晚期,卧床积年,人命危浅,仅馀一息。华佗术尽,扁鹊计穷,武忧心如捣,无法解散,本无缘亦无心作谱序。而谱局常务理事会诸长老以武任教于高校中文系,从事古代文史之学,对谱牒之类文字尚称对路,以新谱序跋及姓氏源流考诸事见委,言辞恳恳,期望殷殷,盛情不容复却。乃不揣愚陋,为作序云。

临海黄奢胡氏四十六世孙正武谨序公元2002年8月于台州学院

南山发表于2006-12-2221:29

胡氏宗亲网网址:http://www.hsz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b2048857.html, 中湘涌田胡氏族谱谱序——初修(宋嘉定十三年)

我中湘涌田胡氏自南宋理学大师胡安国来楚开派,至今已繁衍达30余世,子孙遍及湖南中湘(衡阳湘潭益阳长沙)及江苏贵州等地,本人族谱初修系胡安国之孙常原(守志),在明嘉定十三年(公元1221年),谱中记载:守志,一字季履,名大壮,一名大履,别号近霍,世称西园先生。宋高宗绍兴十三年(公元1143年)癸亥正月初五酉时生,丁丑补弟子员,一统志称受业朱子、张子,世其家学。孝宗干道九年癸巳迁居南岳,读书谈道。宁宗庆元元年乙卯科举人。宁宗嘉定十三年庚辰纂修族谱。敬塑父五峰公、祖文定公、伯致堂公、茆堂公、从伯籍溪公、双峰公诸像于父墓对岸恭承。大宋明君高宗敕建贤堂,旨每风登位新君,隐临二祭,每秋遣官率胡族众祭.卒于宋孝宗淳熙元年(公元1241年)辛丑三月十五日子时,享年九十八,葬岳庙右序班桥右侧,金星壬山丙向。墓下有春秋堂楼屋五进即公书房,有传详志。

初修族谱序

吾族世家闽之崇安,而今占籍楚南,则自吾祖文定公始先是。公以绍圣丁丑登进士,廷试擢探花第,就禄养亲于兴田村,宣和六年以地当兵冲遂由崇安徙荆门,绍兴二年复徙湘潭筑室碧泉。与张南轩讲学往来隐山珂里桥,父子师友游咏不辍,若将终身焉。七年慕衡霍之胜,憩息紫云峰下,八年捐馆舍,窀穸隐山。吾先子五峰公暨伯致堂,茆堂二公皆恬退着书,优游林壑,及吾身三世于兹矣。叨承祖泽,子孙渐至繁衍,倘无以联,属之恐失敦睦之道,而贻前人憾,乃率和,贞两儿而谋曰:人本乎祖,谱明其系,自吾祖卜宅,斯至尔历四世矣,回首崇安渊源可溯,先人矩荞佩服难忘,窃虑世变无常,生聚不一,荡析离居,保无鸿雁之于郊于泽乎,升沉存没之无可稽考乎。连其支派,序其昭穆,俾知水源木本,不至于如路人也。生没坟墓必详,恐传久而祭扫失也。渊连必纪知生育之所出也,奏疏史论讲学笺言诗文传记必录,关朝廷之政事得失,圣学之是非异同存,祖父之手泽不敢遗也。捐金任事阅数月,而谱始竣,非曰扬先人以夸后裔,正欲励后裔以念先人,令千百载下得知。吾族散布于衡湘永宁间虽支分派别,溯其源自昆仑也。嗟呼,人既蕃庶讵无贤愚,愚者称先人以勉之,贤则推先泽以进之。况世不能有乱而无治,人不能有衰而无兴,谱牒无失,续修有人,一展牒而镜也。昔韩魏公位高族,繁感念先德,遍访茔域而封之,搜先人之文章言行而梓之,此仁人孝子之用心也。吾愿吾之子若孙,尚其师魏公之仁孝也可。

宋嘉定十三年庚辰季秋月乡进士三世孙常原守志氏敬撰

胡氏宗亲网网址:http://www.hsz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b2048857.html,

初修族谱序

谱,谱之一族也,同一姓谓之族也。上古无姓,人皇之后有五姓至十姓始分焉。胡氏之源发于公满,郡于安定所自来矣。胡君守志之谱牒也,以文定公始焉,公之高祖必先公位列银青光禄大夫,声施赫,奕世所共传,然以闽楚两隔,其庐墓与其事绩俱详载于崇安旧谱,惟文定公以提举湖广学事,乐楚南风景之盛,辞荣避地于湘潭之碧泉,衡岳之紫云峰,着书自适,与季子五峰优游廿余年后因家焉,故曰衡湘胡氏。迄今守志,继公之三世,其于公之著作无不谨书而备录之,念祖父之来衡湘,肇开弓冶厥,功茂矣不可泯也。于是而作斯谱,爵氏世讳存其实,山川冢基记其存,渊姓连族志其亲,田塘宅宇传其故,兴替盛衰纪其变。谱成问序于余,余固曾闻行知于南轩先生者也,而南轩之学实得之于五峰先生,渊源有自,未忘瓣香,晋有杆头之益,世为故旧之雅,敢惚不律,绥率荒卤代守志而为之说。

宋嘉定三十年庚辰冬月赐进士第前微猷学士除京湖制置太史同里世弟赵方顿首拜撰

注:文中标点符号系本人加注,不当之处请宗亲指正。

胡铁华发表于2007-02-1509:07

胡氏宗亲网网址:http://www.hsz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b2048857.html, 中湘涌田胡氏族谱谱序——二修(明洪武二十九年)

我族谱二修在明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66年),系安国公派下九世孙胡志华、胡志仁主修,为衡湘合修,谱名“闽楚胡谱”当时也是全国兴修谱的一个兴盛时期,二修从谱序上记载是奉旨敕修,因当时明朝已将胡安国缟写的《春秋传》作为科举考试的必考书,所以对胡安国这一支的修谱物特予以下旨敕修,志华公时任礼部主事是衡邑枫木桥支脉祖,志仁公是我后称“中湘涌田”八大房中的长房脉祖,他二人在谱中的记载是:

志仁——字心颜,号净斋。长房“脉祖”。元顺帝至正二十四年甲辰九月初三日寅时生,明太祖洪武十五年壬戌入文庠。二十五年壬申由水东迁居大塘湾建宅兴家,二十九年丙子与志华纂石刻二修族谱。明成祖永乐二十二年甲辰十一月十五日午时没,寿六十一,葬涌田人形,附德五公祖墓右,巽山干向。有传。子三。

志华——字一岳,号升谷。明太祖洪武十七年甲子以廷元授礼部主事,二十九年丙子奉诏纂修闽楚胡谱。志华系震春之次子,彦黄之孙。属衡邑枫木桥支。二修族谱序

从来族姓繁衍非谱不可考,谱所以信今而传后也。吾家有谱始于三世祖守志公,公盖二世祖五峰公之子也,其作谱也略纪武夷源流,以文定公由闽来楚取别子为祖之义。当奉之为楚始祖也,于是奉致堂公为大宗,茆堂公为小宗,五峰公

为弥宗,宗派既明,然后列其行派,录其名号,志其里居,纪其生没,庐墓考其出处,之大致文章经济之昭垂,无不一一笔而谱之,既明且备,可谓极仁孝之用心矣。越宋至今二百余载,迭历劫波,旧谱虽存,读之未免有磨朦落壳之叹,阴陶帝虎之疑,且支派愈分,生聚日众,长幼尊卑多不可辩,甚或有遭逢道途漠然过之者。呜呼,前人作事谋取始,心苦力殚以贻来叶,而后之子孙坐视残缺紊乱,竞不肯费寸枣尺梨片纸只字,为前者大其事,后者续其传是谁之责哉?余少时才力有限,未敢轻率举事,中年弛驱王事劳劳弗遑,有志未逮,会因假归乘需次之暇,集族人而谋曰:吾今可以报守志公矣。族人无不起舞称善,各抱其宗系授予,予受而珍之,燃膏继晷,竭数月之力总其成,而付之梓用成谱,以上告先人,且俾后之子孙。持是谱者,志吾之志,亲吾之亲,庶可以知宗之有自,亦可以为千百世之稽省。

明洪武二十九年丙子岁季春月礼部主事九世孙志华一岳氏敬撰

批:

予见人谱诸书始成作序于首,先朽其序甚多其根源迄无从考,予行与俗异,嘱梓重刊于齿录之中,庶免早古书朽之叹,蒙朱世兄,为兄心颜寿序及老谱各序概录首卷之首,表扬于世。其时每因福州诸祠墓族宦常追轮祭修葺,予与心颜兄往闽数次祭修祠墓,宴饮醉后间,出辞语,族听不咸,随翻谱阅曰:同宗一派何辞祭修。予等欲言而忍,不思跋涉捐金数万,甲戍年与兄私作辞文同诣建宁府老祠前,百拜苦辞:承列老祖派我文定祖开裔于楚,经十余世,子孙年常往祭,奈路迢遥,楚已建祠,接妥先灵当祀之,辰乞祖歆鉴。如后裔再修家乘俱遵至阏父老祖六十四世,又上到元公老祖十二世止,纪其原,勿详齿录,若思前源者,隐山所藏石刊谱板百年一刷,无忘根源,免得闽族时来追费祀修。

明洪武二十九年丙子季春志仁志华叙

此批仍照敕修原本更正,惟批内上至元公老祖十二世,因敕修前半残缺则溯其无容溯,兹不补录。

二修族谱序

余与仪曹胡君一岳邻封壤接,钦为文献之裔,今得共事于朝,见其丰神凝峻,真人瑞也。一日休暇出所修谱告余曰:鼻祖文定公起家崇安,以不赴权门,辞禄徙衡湘隐居数十年,生聚渐至林,总前三世守志公有谱矣,历宋元及今九世,而子姓益蕃衍遍楚南,棋布星列,若非续修,以敬宗收族其于亲尽枝联之,谓何敢丐琳琅之章以发扬先人,可乎?余披牒而叹然曰:此贤嗣之用心也,夫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古之谊士入庙而思敬,拜鼎而知铭,盖昆仑之源万里,祭川者必先河而海,邓林之木,千寻滋树者必由本以及柯矧。君鼻祖乃严冬之松柏,挺然独秀于千古者乎,夫莫为之前,虽美弗彰为之后,虽盛弗传于今日,南岳湘水之地,人文骈臻诗书,守其业衣冠相项背,族可谓大矣,堪比足迹于崔庐王谢者矣,而犹复搜集遗编无致磨灭,一岳其嗣孙之最贤者也,观其支派之,既清亲疏之有序,尚有贱防贵,小加大,卑凌尊,欺弱者乎,且今日江浦郑济,家范克笃,屡世同居无分黉,子弟驯致孝谨,妇女惟事女红,食指千余田赋,各有所司,里人

王勋化之,洪武二十六年诏行褒异之典,征两家子弟年三十者赴缺乃以郑济为左春坊左庶子,王勋为右春坊右庶子,此已事之可验者,今君之修斯谱也,丕扬先人,启迪后昆,不将身膺殊荣如郑王二姓者乎,于以征文定公之遗泽于不朽矣,余拭目矣之,是为序。

明洪武二十九年丙子春二月既望翰林院大学士云阳刘三吾坦斋氏拜撰

胡铁华发表于2007-02-1610:18

胡氏宗亲网网址:http://www.hsz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b2048857.html, 胡氏族谱序——朱熹

谱,古所重也。欧苏作谱之典,益着是。典也,将所以明本源,叙尊卑、别亲疏、辨异同。家有谱犹国有史也,国无史,千万载帝王传统正闰隆替何从而验其实,家无谱,某昭某穆世系本源某派子孙亦何所自而考其真,谱者谱其所可知,不谱其所未知。非我族类,虽富贵且不录同本支,虽贫贱何尝弃欧苏,已矣,仕族宗之斯盛,典也讵可缺诸吉之?庐陵澹庵先生从孙宏父,志欧苏之志,法欧苏之法,某亦今日欧苏者!胡氏,其先自五季刺史霸公而上沿源求流,得姓始由妫满封陈侯谥曰胡,盖舜之裔也,自满而下承流衍派,汉之胡宽胡建,三国之胡质、胡威,晋之胡藩皆嫡系也,自建迁安定,自藩迁豫章新吴,华林则有唐之义阳申州侍郎胡元范、工部尚书胡澄咸出华林之后。我朝泰山读书胡翼之、衡山着书胡康侯因此考彼同一气也。其武宁、金陵吉袁、临江新俞、新泽、永阳白沙、永香功德胡、澹源、醴陵南城、龙凤、三州、新淦象口仁和大眼之胡皆华林之所出。

大宋绍熙甲寅年孟春月望日新安朱熹

注:此帖是胡久山版主提供,本人在上面加了标点符号后发,如有误处请宗亲指点为感。

胡铁华发表于2007-03-2116:39

胡氏宗亲网网址:http://www.hsz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b2048857.html, 朱熹胡氏族谱序

谱,古所重也。欧苏作谱之典益着。是典也,将所以明本源、叙尊卑、别亲疏、辨异同。家有谱犹国有史也。国无史,千万载帝王传统,正闰隆替,何从而验其实;家无谱,某昭某穆,世系本源,某派子孙亦何所自而考其真。谱者,谱其所可知,不谱其所未知。非我族类虽富贵且不录,同本支虽贫贱何尝弃,欧苏已矣。仕族宗之,斯盛典也,讵可缺诸。吉之庐陵澹庵先生从孙宏父,志欧苏之志,法欧苏之法,某亦今日欧苏者。

胡氏其先,自五季刺史霸公而上,沿源求流,得姓始由妫满封陈侯,谥曰胡,盖舜之裔也。自满而下,承流衍派,汉之胡宽胡建,三国之胡质胡威,晋之胡藩皆嫡系也。自建迁安定,自藩迁豫章,新吴华林则有唐之义阳申州侍郎胡元范,工部尚书胡澄,咸出华林之后。我朝泰山读书胡翼之,衡山着书胡康侯,因此考

彼同一气也。其武宁、金陵、吉袁、临江、新俞、新泽、芗城、永阳、白沙、永香、功德、澹源、醴陵、南城、龙凤、三州、新淦、象口、仁和、大眼之胡皆华林之所出。芗城出于金陵,始于华林也。本源历历,支派详明,子孙蕃盛,簪缨绵绵,谱讵可以而弗着?

故宏父据宗支图,断自霸公为始,斯即其所可知者。谱既着矣。上而本源明,尊卑叙,示有尊也,下而亲疏别,异同辨,示有亲也。尊尊亲亲,人道立矣!人道立而孝敬生,胡氏之谱愈有光焉,而不坠前闻之望也。

时维大宋绍熙甲寅年(1194)孟春月望日新安朱熹序

南山句点如有误,请指正

胡氏宗亲网网址:http://www.hsz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b2048857.html, 胡氏族谱序——文天祥

封建定而姓氏立,宗法举而族谱作,以后谱系之所由始也。夫谱者。所以合宗属叙长幼,而尽亲亲之义也,辟之木也千支万叶同乎一本,辟之水也千流万派同乎一源,人之一身,自一世再世而至千万世同乎一气。苟无谱以系之,则长幼失序,尊卑相陵,庆戚不相加患难不相恤,而亲亲之义亡矣,谱其可无作乎。予按胡氏之先其得姓,始自周封舜后满于陈谥曰胡,公其后子孙遂以谥为姓,汉之胡建、胡宽自河东徙居安定,子孙蕃衍,十有九族,衣冠华伟,散居四方。唐开元中,瑜、瑱、玘并举进士,瑜任工部尚书分居金陵城西。自南唐公霸刺吉州封庐陵郡开国侯,子孙因家焉,长子胜,号茶园府君居庐陵芗城,仲子周,国学博士居吉水澹源,三子汲,徙衡州复居永阳,四子潘回金陵,其后有徒湖南抚州、永丰、青州坳头、庐陵西街、吉水、功德源、宁都、怀乡、赣县、新田、于毋石迁徙不一。惟芗城据予乡上游世称巨族,公霸传九世孙澹庵先生,以春秋登建炎戊中第仕,终资政殿学士,时权奸主和误国,公抗疏乞斩,忠义之气至今凛凛使人兴起,卒谥忠简,其节义、丈章后必有史官书之。从弟镐举靖康榜由新淦尉升湖南参议,赐绯鱼袋。十世泳淮西总干澥江东运判浃承务郎,氵荐惠州佥判。十一世槻榘兵部尚书。是皆以忠义显着,取重当世而流光无穷者也。其后以荐辟恩封世赏拜爵者,不可胜纪。胡氏之族可不谓盛乎。予忝同乡钦仰先生之风,引颂弗及国学进士寿甫取其旧谱增葺,已昭前烈为予求序故为之,书而乐道其美,传曰,本之大者木必茂,源之深者流必长。俾胡使之子若孙有能习忠义之分,修敦睦之行,思所以清其源而培其本,则所以光于前而振于后,者宁有穷极哉。诗曰,聿修厥德毋忝祖。胡氏之后其勉旃

宋咸淳四年春二月下潮郡人文天祥序

胡铁华发表于2007-03-2116:37

胡氏宗亲网网址:http://www.hsz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b2048857.html,

真公谱初修垂丝图序(同述霸、真、阳三昆源流)

胡氏之先出颛项,颛项之后为舜,舜子商均,三十二世孙阏父,为周陶王,武王赖其利器用,以元女太姬,配其子满,赐姓妫而封之陈,谥为胡公,其后以谥为姓。

犀候,以下咸载传记,历秦至汉,有居河东名建,为渭城令,是为河东胡。有居南郡华容名刚,不仕王莽是为南郡胡。

刚六世孙广,广为黄姓,胡公取养之故名广。以广字文从黄也。于是南郡胡以黄夺。然后亦多显者,散在吴楚间。山谷先生以南郡胡称先大夫者,良出一时借称,而岂其实哉?

河东之后名敏字通达,子质字文德,仕魏为荆州刺史,迁征东将军,都督青徐诸军,子威居荆州,荆州而下有豫章醴陵之派。其在醴陵者,五季时有讳赟,字文美,先仕马殷。与廖光图等同官。后使吴,吴将李升厚礼之,遂留事升,累官至文渊阁学士,特进银青光禄大夫,爵,卫国公,赠太师中书令,卒葬金陵而家焉。

卫国公之子曰杲字公霸,家庐陵,至忠简公铨而着。曰暹字公真,尝令泰和,家邑西之南岗,至朝奉大夫衍而着。曰炅字公阳,家邑西之禾溪,孙惠徙黄漕,至南城丞笺而着。南岗之后,九世孙曰太,字宗元,吾先祖也,始自南岗徙义和。黄漕之后二世曰闻像,自黄漕徙庐陵之芳径,七世曰斗南,又从黄漕徙社溪。虽散居不一,然诗礼相丞,簮缨不乏,而昭穆亦井然矣。

于乎吾胡氏,自卫国公前溯于威、于建、于满、于舜,远不可次举者,宗法废,而未有图传也。今幸犹略有传,而遭阙可惜者多矣。然自卫国公以下,不复述其世,是大昧一本之义,而贻空桑之诮于无既也。爰自卫国公迄今,十又三世,辄次序其系为垂丝图,以贻将来,俾子若孙,知上之所来远,而下之相续不至于秦越人可焉,凡为吾胡世子孙勉哉。

南宋嘉定癸末(1223年)春三月既望泰和但都南岗始祖真公十二世孙权俊颉首谨识

胡燕寿发表于2007-03-3113:07

胡氏宗亲网网址:http://www.hsz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b2048857.html, 明泰和胡氏族谱——状元靖公分支序

岁庚辰(1400),予忝登黄甲。越辛巳(1401),授国史篡修。十一月,遭大故,丁内艰,匍匐奔丧。庐墓侧,哀毁读礼。暇阅旧谱,以寻本源。吾族肇于虞,衍于周,盛于唐宋元,迄明蕃昌,于他族。细核之,凡氏胡者,多本于南昌,奉新华林之成祖,配妣耿,生五子。瑜、琼、王告、球各徙宦土冢。珰,员外郎,孝守茔兆。令严、令赟其出也。越十五世,赟后朝坤,迁湖广之麻城。严后十五世,仪记徙通城,仪汉迁贵州之镇远、遵义。仪忠迁泰和之进龙池,为予鼻祖。传三世为万寿公,生千英、千雄。雄迁湖广之长沙,九子,甲派,一郎至九郎。又迁永州、宝庆、衡州、常德、彬州等处。惟我英祖,仍居泰和,子二,丙派。雨郎支下世系齿录,一展卷而了如指掌。夫前人著述,端赖后人之承继著述,然

谱谍何独不然,爰集族人,前翰林侍讲鸿轩,侍御菊潭诸公,重加考订,务传其实,不沦于虚。兴于壬午(1402)之春,越七月而竣事。呜呼,国家多难,万里长安不能抒;忠悃以匡,乃辟有愧于大魁。多矣,而惟是哀,依块痛彻昊天,于万物聊赖之际,与二三草莽之臣,深水木本源之思。伤哉,沐手删辑,非敢告劳,或亦报罔极于万一云尔,谨挥泪以序。

大明建文四年岁在壬午七巧后八日钦点状元及第授国史馆篡修(制)靖谨撰

注:《明泰和胡氏族谱——状元靖公分支序》摘自《四川胡氏集成新谱》,是光绪五年(1879年)编修的。

tjh发表于2007-04-1022:15

胡氏宗亲网网址:http://www.hsz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b2048857.html, 重庆綦江胡氏族谱序

谱序中多处讹误,有待考正……

纂修族谱原序

尝思族之有谱,犹水之有源,木之有本也。木无本则其叶不茂,水无源则其流不长,族无谱则先绪失传,后世益荒渺而无稽。吾族自明末兵燹之时,其谱已失,近代遂无复有谱者也。然谱虽无存,而事犹可考,余是以日夜关心,博览古今典籍,旁搜先祖遗编,参观互证而得吾族之由来焉。肇自虞舜后代胡公讳满受封于陈,其后子孙因以胡为姓,可谓有本有源也。有本则叶茂,有源则流长,故历代以来,贤哲挺生簪缨不绝。即如汉朝胡勲为保驾大将军,封镇殿侯。晋朝胡良玉官封当朝一品宰相。及隋文帝时,有胡坚为侍卫大将军,胡瀛为武英殿保驾侯。唐朝胡清、胡源、胡澄三弟兄同榜翰林院大学士,后升吏、兵、刑三部尚书,时人称其胡氏三凤。又胡杲官授大司马,为香山九老,行年八十三岁不衰,青须黑发,老当益壮。又胡明、胡高、胡升、胡荣弟兄同会进士,满朝称为胡氏四杰。及后周,世宗在位,胡元勲、胡元彪弟兄同中武举,勲升九门提督大将军,彪升九门巡风大元帅,百官称为胡氏二虎。宋朝胡瑗为苏州、湖州教授学士,四方凛为师范。胡金、胡玉于己未科同点翰林院大学士,金为户部侍郎,玉为礼部侍郎。又胡质、胡威父子,同点翰林院大学士,圣上赐其匾额御笔亲书“千载奇逢”四字。又明朝永乐时胡广为文华殿大学士。此皆仕籍所传,昭然可考也。

我始祖胡靖,宋朝庚辰科状元,系江西吉安府吉水县民籍,娶妻刘氏生四子:长子胡福(一作文福)拔贡任太和县知县;次子胡禄(一作文禄),字正,副榜任安福县知县;三子胡祯(一作文祯)举人,出任湖广荆州府巴东县知县,后升荆州府知府;四子胡祥(一作文祥)进士,娶妻李氏,出任湖广黄州府麻城县知县,秩满未归,落业于麻城县孝感乡,地名团山堡竹林塆张家咀胡家硚,生胡谦,字受益,举人,娶妻张氏,生永孝、永弟、永忠、永信俱文庠,永仁武庠,永义、永礼、永智八房。因洪武十四年辛酉红军作乱,八房由楚入蜀,各铸铜观音菩萨一尊,分落业于綦江县胡家坝,南川县土门坝,江津县李市坝,巴县天池坝,内江县胡

家坝,合江县马家坝,贵州省桐梓县黄坪坝等处。吾祖永孝落业忠州垫江县梨山坎黄金塝。至崇祯十三年庚辰,遇张献忠洗蜀,八房后裔均散,遗言后世之所阖族者,以铜观音为证。吾族之铜观音今在瑾公之裔正广家,敬可凭。永孝后裔胡明旵,逃入贵州贵阳府普定城南大街,娶妻王氏生胡玺、胡瑾二公,至大清康熙五年贵州饥馑大乱,逃转蜀郡,落业于綦江县思里包家庙胡家沟,并中山檀木沟等处。二公后裔繁衍至今,经数代已百余年矣,生齿日繁,聚散不一。若无谱以纪之,余恐愈分愈散,愈远愈忘,将不免有老死不相往来而视至亲如路人者,于是以平日所得之由来,纂编成辑,并拟以“维世文正国永安,大昌荣显自光宗”十四字为派取名,又以“茂然应元家兴远,立心先祖兆瑞祥”十四字为号派取字,以免混淆。惜乎,年衰老迈,久疏笔砚,词句潦草,未敢命诸梓人刊传族于众房,姑存一本以俟后之有心者,笔削而刊之,庶可为吾族之谱也夫。

时嘉庆八年癸亥岁南吕月旵祖四代孙文通瑾识

胡氏宗亲网网址:http://www.hsz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b2048857.html, 次序

从来国必有史,家必有乘者,谱之谓也。吾族明楚来蜀,清初入綦时,多遇变谱,遂失传,幸嘉庆初年叔祖文通综往溆事以叙族前至道光接位,堂叔正相抄遗稿以传于后,此则记载无差,固可贻留不朽也,然而族人甚众,不犹传开来,周乎,今者阖族尊卑同心刊印,确商其事,让叙予,于是览前辈之记载,识先代之渊源,统一族之纷纭,叹此时之景象,至族籍后何地,祖始何人,固已见人前篇,兹又何须赘述也。第自太祖落业以来,二百年村庄仍在,一源分派,而后八九代苗裔丛生,惜乎,穷通由命,衣食有方,望他乡而渐迁渐远者不少,幸而勤俭传家,子孙易替守故里,而愈增愈广者倍多,故此闾聚处略间外人乡炊,相逢伴我同姓大小烟火指屈,不但百家老幼丁男,眼观常见六代,要皆处善循理,恪守家风,鲜有荡检窬闲、玷辱多教柄也,蜀昭穆忝列胶庠,布衣终老,上不足以光前壮志伸,下不足以裕后裔,愿宗谱造成,族人加勉,各体先祖以励后人,长幼尊卑,务须循分尽职,富贵贫贱总宜尽人合天成,重农商或崇学校,穑事不害三时,书声常闻四境,东作西成家余三余一抟文约礼,人人立德立名,以致蓄积愈多,宏开阡百(注:疑为陌),簪缨不绝,大显门庭,庶不负修谱之原意也,或亦先灵之所甚也。

夫是咸丰元年满即月六代孙国柄号家驹撰

原序

尝读诗曰:克昌厥后。又曰:继序思不忘盖言燕翼贻谋,有作还须有述,善始尤贵善成也,如吾族之谱,胞叔文通纂辑于前,胞兄正相传述于后,其源流已备载矣,何须赘马第,吾高祖玺公生维藩、维欢、……(此处文字有缺失)……世龙、世泽、世沛,吾祖世沛娶周龄公长女,龄公无传,将伊田业以作奁资,吾祖叩其惠马,于是二老同心同德,正内正外,生吾父辈八人,伯无传,余七弟兄

各受一业,每股租谷一百余石,其遗泽可谓愿也予也。安享前业身思耄年,幸际龙飞思赐耆老,躬膺九品之职,增一门之光。要皆祖功宗德所积而流者,也念族人甚众,祖籍未传,爰将叔文通、胞兄正相昔年编辑遗本命胞侄国聘与长孙永泰协力刷刻,以传族众,一是以问族之渊源,二是以成文通公作谱之美意也,凡我族人宜体前人之美意矣,启后嗣家风,苦耕苦读,克勤克俭,富贵不可骄,贫贱不可滥,上下有礼,长幼有序,毋存盗窬之心,毋生觊觎之见,守望相助,疾病相扶,以致基业鸿蔚起,或为一族之光马斯辛(注:疑为幸)矣。

峕皇清咸丰二年南吕月五代孙正槐

旵祖四代孙文通原叙,五代孙正相正槐参述,六代孙国柄号家驹补识,国聘校刊,国尧、国全、国银、国铭尊抄

gadflycq发表于2007-05-0814:24

胡氏宗亲网网址:http://www.hsz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b2048857.html, 清华胡氏宗谱序

安徽省枞阳县破罡巢山官泊梢胡氏(寻源堂)第二谱(胡凤珠宗亲提供)

古者诸侯、世国,大夫、世家故世族之传不乱,子孙皆能知其所自出。迨周季诸侯相侵,暴国亡家,失不可稽考,汉司马子长搜古遗文,仅仅见五帝系,《尚书》集世纪诸传,而官谱氏族篇稍间,迨九品之法行,而氏族始重。迄五季乱离而谱牒复散。然自魏以来,故家巨族,历数百年,传系不绝,可谓盛矣。以语夫崇本厚始之道,尤为非浅鲜矣。今世族贤君辈,亦有重敦本源之思,实有与国相维持者,系风俗,正伦理,示劝惩,谱与史一也。

安定郡胡先生出虞帝二十五世孙曰阏父,仕周为陶正,子满。及周武王克集大统,举继绝之典,思封舜后,遂以元女大姬配满,封国于陈(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其五世幽公宁于公元前854年即位),谥胡公。子丹因谥为姓焉。九世季符事齐,十四世君已,魏文侯(公元前425~前390年)闻其贤而召之。二十一世计宁,汉景帝时七国谋叛(公元前154年),请击。封安定郡侯。胡称安定郡者,始此也。二十四世侍中谨历事成、哀、平三朝(公元前33年—公元8年),因王莽(公元8—23年称帝)篡逆,虽隐居咸阳凤凰山中,子从吉,从光武帝讨莽封镇国将军。建武初(公元25年)庐芳据安定,举家避难,涣处南阳列郡。贼平,反居咸阳。其支胤蔓延,如汉中庸(指汉朝太傅胡广)之号,在晋推练之称,代有闻人。

三十八世曰荫,唐高宗时(650—683年),任青州刺史。四十二世乐陵官兵部郎中,生福为姑孰守,道经歙州,遂占籍篁墩,生裕,裕生伸,伸生五子,曰熖居黟县黄山,曰烂居休宁环珠,曰烨居休渭桥(今休宁县渭桥乡),曰焕居黟(县)五都,曰炼,炼生瞳,以黄巢乱(公元875—883年间)避居歙之黄墩(原海宁县黄墩即今屯溪区篁墩),后以讨巢有功敕(chi)赐金紫光禄大夫。妻妾六氏,生子十有四人,寿、康、福、宁、聪、仁、广、武、靖、惠、茂、珍、学、辉,俱迁徙各郡。

谱系详明惟珍与学(据此估算珍与学应生于唐末875—907年),子十有三人:一公遵字延简,居长寿坊,后徙山坑胡村鄱阳故县。

公崇字延升,居仁寿坊,后迁回晓庄龙尾等处(据查今婺源有晓庄、龙尾山地名),其三世孙曰四公,迁池州唐口,其八世孙曰伯三,迁河南,以下有迁南陵、盏里、青阳、石埭(今石台县?)皆其派也。

三公居考川(在江西婺源)。

四公居德兴(江西)。

五公居安仁坊。

六公文字延晖,居长寿坊,其子(?)曰铨,宣和间(1119—1125年)进士(据《宋史》忠简公1128年中第五名进士),擢龙图学士,官至尚书,孙曰侃,官拜学士,三世迁饶州。

七公居长寿坊。

八公居江州。

九公武字延晞,居安仁坊,其八世孙曰铨(?),淳佑间(1241—1252年)进士,官迪功郎,世居清华。

十公居泗州。

十一公愈字延乐,居仁寿坊,三世孙曰推,宋(公元960—1276年)初(?)赐金紫;又三世曰仁昉,累官资政殿大学士;又二世曰宗智,历官尚书,曰汝坚,迁泾川罗村,今垅上南塘等处皆其裔也。

若松江华亭、祁门城东及浙江绍兴诸派则瞳公三子宸公之传也。祁门贵溪诸派则瞳公四子宅公之传也。

等而上之伯始公(汉太傅胡广)之弟曰康字仲,始迁山东青州,四世曰焱,官拜散骑常侍,东晋间(公元317—420年),(公元318年)提兵镇歙州,民赖以安,因赐宅新安,生三子,曰垢、圭、垚(相当繁体“尧”下无“兀”,也读yao),垚官居婺源清华街(江西婺源县),垢后复青州。

圭六世孙永朝迁秋浦路东流建德(今东至县?),曰楚宾,为学士。今唐溪、五松、凤凰岭、花园、青阳甲子岭、羊山、柴塘、青弋江市耆沸水、梓桐岭、紫溪、东湖、紫岩、柏冶桥、安平岭、泾川纪纲岭、建德管南岭、东流东山岭、青阳九华岭、高坦溪、港西洪龙口、南门横涧、宣州宛陵岭及洪岭珩琅山、南陵蒲桥、长塘、石埭、石矾岭俱出青州圭公之苗也。他如黟县横冈、龙川、坑口、绩溪石牌头及乌聊山、高坦贵溪河、南湖州、芜湖塔、秋浦灌口、太溪、葛里、磨子港、繁峨山、繁阳、黄浒墩、仁丰以至姑孰、苏、闽、云、贵、陕诸郡,则皆青州育公之裔也。

文绅武胄在处有之,但族蕃居涣,难以统同,惟即支属甚近及派系详明者,汇而成帙。其溯渊源明所自出也,是迁徙明所自分也,志婚嫁示得偶也,纪爵秩昭荣典也,贤者进之示劝勉也,不肖者退之示鉴戒也,录文艺垂典籍也,载坟墓防迷失也。胡氏诸公恐年远日久,涣散不一,锐志重修。立条顺以教宗族庶人知所遵守,而仁孝之心由然而生,要皆有恩以相爱,有文以相接也。由是昭穆序、尊卑明、亲疏联、遐迩一。先王淳美之风俗庶可见于胡族矣,此宗谱之功尤在所当重与。虽然修之于今,不能不敝之于后,行之于一时,不能不废之于久远数世,而下有贤子孙者,当上体先人作之之心,思诸公重修之意,凡同谱者其最诸(意“辩”)是,为序。

元至正十四年(1354)岁次甲午二月中浣之吉赐同进士出身解元、任饶州路推官、建德冯勉顿首拜撰

admin发表于2007-05-1209:00

胡氏宗亲网网址:http://www.hsz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b2048857.html, 胡氏重修谱序

祖宗者,子孙之本源也;子孙者,祖宗之支流也。本深,则支茂;支茂,则必为之探其本而析其支,使不之于或紊。源深,则流长;流长,则必为之溯其源而分其流,使不至于或淆,然后尊卑长幼之分明,而敦睦亲爱之意洽,否则有视一本为涂人者矣。此家乘之修,所系匪浅,鲜也。然余窥见前人所修之家乘,至数传而后已无复存,遂致有志续修者叹息,痛悼于本源之无可稽,而支流之莫能辨者,何也?以世际沧桑,流离琐尾,而典守者无以留之也。兹于吾舅氏之谱牒有嘉焉。舅氏胡公子通公当有明之。初其始祖胜海公偕其家人,由泗州虹县而迁居于庐之东郭致仕园,传之八世,子姓蕃衍,于是已有家乘之修,源本支流,了如指掌。无何遭壬午之变,寇氛猖獗,凡民间之所藏,焚掠殆尽。胡氏之贮有宗谱者,不一其家,皆荡然无一存者。唯我外祖振声公之元配张孺人,殷然以此为念,时举家避难江南,凡其家之所有皆不遑携持,独于宗谱则身佩焉,而不敢或离,以故兴。

朝定鼎丧乱既平,爰归乡里,虽人物有存亡之感,庐舍有凋残之悲,而宗谱则依然无恙。今胡氏之宗子子通公,孺人之冢孙也,于康熙庚辰年,既已纠其族人鼎新家庙矣,复念子姓繁衍数倍于当年,其生娶卒葬未登谱牒者,凡五世续修之举其容已乎,爰率其弟子恒公,延请谱师重新剞劂嗟平,前此之谱向非孺人有以留之,则今日者虽有令子贤孙欲探其本,而析其支,溯其源,而分其流,其不至于无可稽而莫能辨者,几何哉。然则今日之征实核疑,确然有据,明尊卑长幼之分,联敦睦亲爱之情,祖功宗德,微显幽阐,不至泯没而无传者,皆孺人之力也。余于是叹孺人诚巾帼中丈夫为,胡氏之功臣,与抱器归周之微子同心,独收图籍之酂侯并美。而子通、子恒两公者又所称善继孺人之志,善述孺人之事者也,是为序。

愚甥张绅谨识

胡氏宗亲网网址:http://www.hsz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b2048857.html, 胡氏统修宗谱序

古立宗法,汉肇谱学者所,以维持人心,匡翼世道者也。自夫秦兴而宗法废,唐衰而谱学熄,其后尊尊亲亲之义,始不明于天下矣。盖谱牒之作,宗法之遗意也,有五善焉。上知吾身之所自出,一也;下知族派之所由分,二也;近而世居,远而迁徙,不紊不遗,三也;知为望族而不忍自弃,思以振之,四也;使后之人知吾意之所在,相亲相叙而皆欲昌大其族,以光荣其祖宗,五也。五善也者皆由其尊尊亲亲之心,扩充推广而得也。故君子之学,莫先于此孝友之道,莫切于斯奈何,廖廖数百载,能行之者曾未多见,辛而胡氏之谱索叙于予,乃作而言曰。世经人纬,取法于太史公之年表者。欧阳氏也,支联派属,若家礼所为宗图者。苏氏也,其立法虽不同,而其尊尊亲亲之义未始有不同也。今观是谱,遵王牒而

胥氏第十二修宗谱序言

胥氏第十二修宗谱序言 国有史,省有乘,县有志,家有谱,皆明史明宗之举。古人云:“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郡县之有志也”,谱记一姓之渊源,志叙一方之全史,史载一国之兴衰,缺一不可。谱牒上溯姓原之始,下逮继世之宗,明昭穆以尚祖,系所生以尚嫡,序长幼以尚齿,列像赞以尚思。宗谱如实地记载了宗族的起源、流派的盛衰变迁、祖先的功名业绩,是一部诏示后人,流芳百世,亲族传家之宝。中华民族自古重家族血缘,每个家族成员都按字派(辈)命名,虽历经多年,又或远隔万水千山,同一家族成员均能按家谱论出辈分高下或亲疏,可以说,没有家族史,就没有细致入微的国家史和文明史,有鉴于此,历代都提倡修家谱。升平盛世,修志续谱,以寻根聚族访祖,知先祖之渊源,融血脉之亲情,求和谐之发展,追先辈之美德,承祖宗之遗风,集宗族之芳名,以兴国家之念,光大前人业绩,忠诚赤心为国,善良正直为人,勤奋开拓创业,传胥氏之清史。自古以来,为国尽忠,为人尽孝,乃炎黄子孙之美德;缅怀先祖,承前启后,光宗耀祖,逐辈延续,乃立世为人之根本。为继承先辈之事业,弘扬家族之传统,使后世崇尚列祖列宗,并佳行懿德,故续修《胥氏宗谱》。 九江原《胥氏宗谱》(民国以前编修)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文革时期遭焚毁,虽经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回忆补修,但记载的历史不全,脉络不清,缺漏甚多,很不完备,身为胥氏略有文化之子孙,我心有不安。修祠续谱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虽久有重修完善宗谱之心,奈资料残缺,工作繁忙,无暇顾及。戊子(2008)年冬,丰城、进贤诸支宗亲力邀修谱,九江族人共商大计,并前往进贤麻山,合议与江西胥氏进贤的麻山上、麻山中、麻山下、白墟乡麻山胥家、高子岭、湾头、濠上、丰城的白土、廖墩、闵桥、筱塘中保、铁路鸥冈、杜市星桥、小桥、印山等支同修宗谱事宜。逢此良机,在族人立荣、立森、立柱、立章、德明、德清等努力下,多方寻找资料文献,积极筹措修谱资金,寻先人古迹,觅典籍史记,查族谱碑记,实现了九江与丰城宗谱对接,使九江胥氏宗族的历史向前延伸到春秋时期。 追踪溯源,胥姓历史久远,早在公元前七千多年的原始初民时代,有燧人氏自立姓氏为“风”,燧人氏女儿“华胥氏”生伏羲,开创华夏历史的三皇五帝时代,公元前6477年至前6352年有伏义、娍义、肆杤、归纹、伏秧五位帝王为“赫胥氏”,据《续通考?同性异派》载:“赫胥氏后亦为胥氏”;四川盐亭射洪县馆光绪六年庚辰编制《胥氏宗谱》序言载:“母华胥孕帝华胥之渚”。胥姓最早应由“华胥氏”、“赫胥氏”演化而得,因岁月流失,沧海桑田,历史衍进及秦始皇焚书坑儒,很多史实已难以考证。 据我族先贤记载和考证,九江胥氏起于风姓,出于姬姓,始自春秋时期晋国曲沃桓叔姬成师第七子姬伋。春秋初期,晋国内部出现了公室与贵族长期的权利斗争,当时,晋国第九君晋穆侯生有姬仇和姬成师二子,晋穆侯死,晋穆侯之弟晋殇叔篡位,四年后,太子姬仇杀掉晋殇叔,夺回君位,是为晋文侯。公元前745年,晋文侯之子晋昭侯继位,封其叔父姬成师(公元前802~前731年)于曲沃(今山西闻喜),姬成师号曲沃恒叔,桓叔分封子姓,功臣共十八族,其第七子姬伋列为公族之一,食采于蒲地(今山西临汾蒲县),授姓胥,为胥伋,乃胥氏肇姓之始祖。【桓叔姬成师出生于周宣王姬静时,亦有说胥氏出自周宣王姬静支子,即周幽王异母弟,周幽王十一年,犬戎攻镐京,杀幽王,太子姬宜臼即位,号平王,公元前770年迁都洛阳,胥祖年幼,无奈朝中诸侯,迁山东琅琊定居,易姬为胥姓】伋公在蒲地做诸侯,其孙胥懿为蒲邑长,懿公之孙胥臣曾随晋文公重耳流亡,在晋楚的城濮决战中虎皮蒙马建奇功,官拜司空,胥氏遂显赫于晋国。公元前614年,秦晋两国交战,臣公之子胥甲因贻误军机被削官爵到卫国,甲公之子胥克被起用,晋厉公时,克公之子胥童拜为卿,童公与权臣栾书等

钱氏的来源介绍

钱氏的来源介绍 钱姓,中华姓氏之一,吴越国姓,是一个源流较少但分布广泛的姓氏,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钱姓的来源介绍,希望你喜欢。 钱氏主要分布在江苏彭城郡(今徐州市),江苏下邳郡(今江苏西北部),浙江吴兴郡(今江苏宜兴一带)。因政治原因(吴越国纳土归宋,助力中华一统)在《百家姓》中排名第二,实际上按人数排名是当时的第四十大姓。钱姓早在西周就已获姓得氏,由彭姓演变而来,但整个先秦时期见诸于史籍记载的仅有隐士钱丹一人。钱姓族人这时的活动范围仍只局限于其肇基之地的彭城及其周围地区(今江苏徐州一带),至于关中钱姓则是湮没无闻了。进入秦代,钱姓人中才有当时地属关东的下邳(如今江苏睢宁)名士钱产因才能出众、节操高雅被朝延任命为御史大夫,因此诏令一出,钱产顿时声名鹊起,一直不为人所熟知的钱姓也变得家喻户晓,从此进入天下著名姓族之列。 钱姓起源一、源于有熊氏,出自周朝颛帝裔孙彭孚的官名,属于以官职为氏。颛帝曾孙陆终生彭祖之裔孙孚,官拜周钱府上士(掌管国家财政官职)。据《通志;氏族略》、《姓谱》等书记载,相传黄帝之孙颛顼在祖父去世后继为天子,掌管中原地区。他执政期间,中原各部落氏族势力不断发展壮大,人口迅猛增长,土地日趋紧张,部族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尖锐,面对此种情况,颛顼决定重新分封天下,他将自己的八个后人分别分封到己、董、秃、坛、曹、斟、芈(mi)等地,

让他们各自建立方国独立发展。这些方国名称后来陆续演变为相应的姓氏,成为中国南方早期主要八个姓氏的来源。其中彭国传至颛顼曾孙吴回时,帝喾委托吴回接替其兄长重黎的火正之职(掌管火种的官),史称火正祝融。这些别子以后就成为这些别宗的始祖,他们的土地和名位也由各嫡长子继承,成为别宗的宗子。这些别宗的宗子,对于“大宗”而言,他们是小宗,而在自己的宗族内,则为族长,就是“大宗”,史称“别子为相,继别为宗”。因此,彭祖的各支庶子孙多改换姓氏以有别于嫡系,其中有一支把“籛”字去“竹”头简化为“钱”,于是便形成了后来的钱姓。清朝人王相所著《百家姓考略》记载:“钱,征音。彭城郡。系出铿氏。彭祖姓籛名铿,支子去竹而为钱氏。” 二、源于少数民族改姓而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是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成果,在长期的历史交往中,各族人民相互交流融合,积极汲取彼此的优秀文化成果,在许多方面,都打上了民族融合的烙印。以姓氏为例,在古今很多少数民族当中,都可发现汉姓的使用,如在当代的满、回、苗、壮、蒙古、彝、藏、黎、土家、哈尼、布依、纳西等民族中都有钱姓的存在。当然,他们无论从血统还是来源上都与由彭祖或彭孚而来的钱姓主源有所不同,情况也较为复杂,具体来分,其中有些是汉族融入者,有些则是各族中依形势自行改姓者。 三、源于改姓,属于帝王赐姓为氏。五代时钱镠曾以杭州为中心建立了吴越国,历时86年之久,是时境内安宁,人民富足,有不少

张氏家谱序言白话文(共2篇)

张氏家谱序言白话文(共2篇) 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张氏家谱序言白话文的资料2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张氏家谱序言篇1 张氏家谱序言 先祖爷自山西洪峒县迁居以来,就定居在山东省金乡县城西南八里张大庄。据碑文记载,近五百年,曾历经修谱,虽几经波折,仅幸存一部老谱,尚有不足之处,现全谱子孙芃衍昌盛,局部村庄世代有紊乱现象,据此全谱共同议决,谱当接修。老幼闻之无不欢欣鼓舞,齐声赞曰:当接老谱,永垂后世,是以为序。 张姓祭祖歌: 巍巍中华,山高水长,浩浩张姓,族史辉煌。始祖挥公, 1 英武非常,轩辕嫡后,帝胄世昌。其父玄嚣,封邑青阳,清河之滨,滋润成长。手足情深,颛顼臂膀,生而颖悟,巧技尤强。体恤民疾,苦苦思量,主祀孤星,夜观天象。顿生灵感,折枝效仿,始制弓矢,史书记详。用于狩猎,猎物盈仓,衣食无忧,黎庶赞扬。用于御敌,威力无双,大胜凯旋,拓土开疆。诸侯咸服,颛顼帝王,华夏共主,万民敬仰。挥公功德,万古流芳,颛顼嘉之,封为弓长。以职为姓,乃赐姓张,张姓始祖,肇始四方。瓜瓞绵延,繁荣盛昌,遍及全球,远播五洋。英贤辈出,峥嵘自强,为将为帅,入阁拜相。科技艺文,工农学商,不乏大家,星辰相映。而今我等,飞临濮阳,不远万里,祭祖上香。始祖功德,铭记心上,不忘故土,为国增光。挥公后裔,再创辉煌,祖神有灵,来格来尝。 张氏家谱修编

谱牒加深了豪门大族与庶族寒人之间的鸿沟,使世家大族内部嫡庶尊卑关系得以强化。它用血缘关系的纽带模糊了阶级意识,使封建宗法制度得以维持和巩固。但是,家乘、谱牒也具有不可忽视,的文献价值。就张姓的家乘、谱牒而言,它记录了张姓诸家族的氏族来源、世代系统、人物传记、迁徙居住、婚姻嫁娶、子孙繁衍和与此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不失为研究家族史、社会史的重要原始资料。在修撰谱牒之风相当兴盛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张姓这样的大姓氏,也应该有家乘、谱牒的修撰,只是因为时间久远, 2 没有能够保留下来。现在我们可以考知的张姓家乘、谱牒,有唐朝人张太素的《敦煌张氏家传》20卷,此后又有《曲江张氏家谱》一卷。 宋元明清诸代,各地的张姓家谱不断修撰,以至于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修续家谱。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张浚等人修纂的《张氏统宗世谱》有18卷,后来又扩展到2l卷,并附有《文献》l1卷,卷帙极为丰富。这部谱书将当时全国各地的张姓家族的有关情况全部收入,书中还附有《张氏古今迁居地理图》17幅。这是张姓的一部极为重要的谱书。民国时期,张姓聚族修续家谱之风方兴未艾,建国后一些地方也有续修家谱的情况。 张氏家谱祖训 笃忠敬言,急公守法。完粮息讼,营生业言。士农工商,各执其业。慎丧祭言,慎终追远。宜尽诚敬,慎婚姻言。娶媳嫁女,咸宜配择。严内外言,治内治外。不可易位,敦孝悌言。事事亲敬,敦宗睦族。笃教学言,养不废教,作养人才。厚风俗言。吉凶庆恤,孤寡有体。 敦和睦言,捍忠御灾,协力同心,严杂禁言,奸盗赌博,占欺谋吞。继承祖德

山东莱芜胡氏族谱

胡,国姓也。周步克商,得舜之后胡公满,妻以太姬,封之于陈与杞、宋,并备三恪。胡氏其为大孝虞帝之胄乎! 明德之后必有达人。汉之胡建,晋之胡奋、胡威,唐之胡证,以及宋元明间之胡沙补、胡秖(祗)遹、胡宿、胡宗炎、胡宗愈、胡一桂、胡长孺,更仆难数,皆彪炳于史册,为后世景仰,而尤莫盛于赵宋一代。注述则胡安国、胡仲仁父子,儒林则胡且、胡紘、胡斌,忠义则胡鹿老,隐逸则胡宪。其尤卓卓者胡铨《抗议斩伦桧主和》一疏,震惊朝野,以扶千秋之正气。湖州教授胡公瑗,创立经义、治事斋,分课教授,游其门者,人皆不问而知为胡公瑗之弟子,以开中外学校设科之祖。 燕天倡后。故胡氏遗育,殆遍区域。至传忠公,始自明洪步则由冀州枣强迁莱,居铜冶店庄。迁莱后之世系族处,已详于胡氏林茔碑各志及谱牒中,不赘。 夫中华自伏羲氏一画开天,神圣迭诞,创制显庸,一切表现,罔非根本人生性真之流露,此纲常伦理,虽同此生民之秉彝,乃浃洽于华夏人心,沿成为我中华数千年来独有之国粹,而非异域所可企。自海禁宏开,五种杂处,夷风丕变。耻道德,斩彝伦,甚至废姓绝氏,以同群鸟兽。为标新领异之争趋,谁复念及本支百世之引替?天道好还,无往不复。近几年来,无姓不谱,无谱不修,根本是务。固有思存即此,报本追远之一,几亦足证我中华民族决能维系万世于不替。 胡氏自明则迁莱,历年已五百余,传世已二十几。前生员肇基公曾据所见闻创谱。草本不备,且亦不存。胡君致训者,同纵堂侄兴文君,慨胡系之未谱,谓明明同宗共祖,一脉之血统,反如秦人之视越人,欣戚弗关,哀庆不闻。且木究何本,水究何源,浑浑莫辨,人之痛心,孰再逾此?爰提纲挈领于毫无可措手之谱牒,力创斯举,并谱首列创修谱诸君。或督倡,或誊录,或摩挲古碑姓字,或考询邻村父 惟其氏系稍未的确,概拒弗录。爰将根据凿凿、毫无含混之本族,条分缕析,刊印成册,分藏各支,以立将来续修之基础。此达孝之举动,洵堪与前代胡氏朗朗诸贤豪相辉映,而无愧为大孝虞帝之胄也!夫是为序。 前补用直隶州州判、巳酉科拔贡许子翼谨序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岁次丙子仲

族谱的前言后记

说明 一、本次为观音庵张氏宗族首次编修。按世祖影相推算,世系传承。以出生日期和死亡日期记寿。有地址和其他资料不全,暂缺。待后一旦有所得,另写纸条补上,以后续编时编入。 二、本谱限于夫妻及子,女子只写婚配,义子和独生女赘婿均编入谱。 三、由于年代久远,辈字已失,比较混乱。为辨一脉血缘,上下尊卑顺序,自第___世起,特订以下十六字起名。 “继、往、开、来、腾、达、兴、邦、爱、国、忠、良、道、德、统、帅” 四、修谱今后十年一小修,二十年一大修。以后每年本族众将家庭变化,添人进口资料,自书草册报于编委小组,以备修谱时补入。 编委 二〇一七年五月 序一前言 今逢盛世,国泰民安,人心思源,为晓得宗族之谱系,传国学之大义,由我们寻脉络、访亲友、汇众声、集资料。编写观音庵张氏宗谱,弘扬家风以正道主义实乃大有意义之为。其举不仅是张氏族人智慧、力量、精神的继承和延续,更是张氏一门族风。认祖归宗,追思先人,激励后人,树君子之风,行仁义之举,开万世之基业。让观音庵(俗称观庵)张氏家族的发展有了初步的统一和完善,也为百世后裔们的发展奠定基础。 本姓氏始祖,是明朝初年洪武年间被赶散的第一世祖从苏州阊门迁落于苏北淮安府山阳县仇桥(长沙)三角墩居住,后因此地原来是一片荒芜,人烟稀少,为谋计生活发展农业。第十五世组影像为嫡亲兄弟二人,搬迁于观音庵至今已有300余年。后裔多分散于现淮安区朱桥镇丁曹村、闸南村、杨槐村、五里村等一带。张氏家族首次修谱以两张世组影像为基准(该影像于文化大革命失落)。因我们没有史料考证,经我们编写人员以二十五岁为一世推算,吾辈曾祖为二十世组。(注:

以志、xx、学字辈口吻) 家谱可续百代之源流,能辨一族之血脉,知九族之远近,家谱字辈乃本族子孙根源所在。不可随心所欲,使字辈不当,以致辈分混淆。经由编委人员共议排字辈如下: “继、往、开、来,腾、达、兴、邦,爱、国、忠、良,道、德、统、帅”。此十六个字为十六代顺序排字谱名。此举可使我族字辈有条不紊,若有不妥之处,再由子孙后代便宜行事。 家谱是经过本家族人,先后记载整理出来供百世世孙后裔们继承下去,这是我们的目的,家谱是家族的历史见证。望子孙后裔们为营造人文精神,弘扬家声,在构建自我价值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编委 二〇一七年五月前言 躬逢盛世,人心思源,编普修志。淮安东乡观音庵张氏。自明初一世祖从苏州阊门迁于淮安府山阳县仇桥(长沙)三角墩。以后,十五世影祖为嫡亲弟兄。 搬迁于现址,涧河南观音庵。(今淮安市淮安区朱桥镇丁曹村)其后裔分布在闸南、杨槐、五里等一带。因年代久远,本次修谱为观音庵张氏宗族首次修谱。依据两张世组影像为基准(影像因文化大革命而失传)。分南大门和北大门两大家庭。因诸多原因,本谱中难免有支系衔接不全。线就两门家族。先后记载整理。 本次编修本着追本溯源,认祖归宗。对观音庵(俗称观庵)张氏家族的发展有了初步的统一和完善。也为百世后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编续家谱乃是上对得起列祖列宗下对得起子孙后代的功德之事。既是同根生,枝叶亦相亲。血缘相连,气血融通,追思先人,激励后人。通过修谱可以加强族人联系,促进社会和谐,传承人文精神。教育子孙后代奋发图强,弘扬家声,报效中华,其意义深远。家谱是宗族的历史见证,也是美好精神家园中的无形资产。希望族人珍惜,在构建自我价值中求采得益。

新余县地名志—马洪公社概况

新余县地名志(1986版)——马洪公社概况 马洪公社位于县城北面22公里处。东南与北岗、罗坊公社交界,西北和下村公社接壤,南与水西公毗连。总面积92平方公里。辖15个大队,171个生产队,106年自然村,4400户,2303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60人,均汉族。 公社以驻地马洪圩而得名。解放前夕,火田、堆甲、桥上、张家、桂花、库陂等6个保属罗坊区水东乡;内塘、山南、王家、上港、东港、白沙桥、南岭、马洪、鲇口等九个保属江东区三和乡。解放后白沙桥等6个保属江东区白沙桥乡;堆甲、火田属罗坊区火田乡;张家、桥上、桂花、库陂属燕山乡;山南、王家、东港属新和乡。1956年白沙桥乡改为马洪乡。1958年成立马洪公社,(含今北岗公社)1962年与北岗公社分开,仍为马洪公社。 境内属红壤丘陵地带,岗峦连绵,丘陵起伏,西北高,东南低,西部的王花岭海拔341米。西北的员岭坳海拔205.9米。几条小溪向东南流向,汇入袁河。解放前水缺田瘦,粮食亩产不到200斤。解放后大兴水利工程176座,其中小(一)型水库3个,小(二)型水库13个,塘坝144个,自然条件大有改善,旱涝保丰收面积不断扩大,农业生产发展很快。现有耕地面积34828亩,其中水田27304亩,旱地7524亩,山林面积14896亩,水产面积453亩,以种植水稻为主,年产粮食21418300斤。经济作物逐年扩大,1980年种植棉花4832亩,亩产皮棉50斤,总产2431担。油料作物4104亩。年末生猪存栏9899头,花生、西瓜产量有所增加,马洪豆和鲇口大队的油茶闻名全县。鲇口村45户人家。茶林3000亩,年产茶油超万千斤。 煤矿储量丰富,境内有县办南岭煤矿,年产有烟煤2万吨。社办企业有腐肥厂、农机厂、砖瓦厂、服务厂等四个单位,职工有120人,年产值18万元。 境内简易公路东接北岗,西通下村,与上新公路相接,向南至水西,与清萍公路相连,向北通往山南,改变了过去交通闭塞的状况。 文教卫生事业发展很快,有社办中学2所,小学28所,教职员工216人,中学学生4193人。公社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24人,其中护士3人,病床25张,医疗条件不断改善。 〔马洪圩〕紧靠洪陂西南0.2公里平地上,新余至马洪公路的终点,小江环绕于北。47户,213人。每逢阴历三、六、九赶闹(据说有54村捐资兴闹)。〔喻北华氏族谱〕该村华氏于清康熙于六年(公元1667年)从福建汀州徙喻北书坑村。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由书坑徙居于此。因处山区有小溪,每当山洪暴发时,洪流激湍如奔马,兴圩时故以名之。 〔马洪大队〕驻地马洪圩,位于公社驻地西0.3公里公路交叉处,四周丘陵,构成小块平地,小江流经中部,辖21个生产队,7个自然村。296户,1438人。耕地1874亩。解放前属江东区三和乡。解放后属白沙桥乡。1956年由白沙桥、书坑、丰塘3个初级社组成春光高级社。1958年公社化时,转为马洪大队。1962年分为南岭、白沙桥、马洪三个大队。1968年又并为马洪大队。1971年又复为三个大队。 后贤位于马洪闹北面1公里山坡下。34户,178人。〔张氏族谱〕明弘治元年,由熊坑迁居于此。传说建村时请风水先生择地,说后有贤人出,故名。 石门位于马洪闹西面0.7公里山坡下,村前两侧巨石突起,相互对峙宛若石门,故名。18户,91人。〔谢氏族谱〕明末从福建龙嵩祠迁此。 洪陂紧靠大队驻地东面0.2公里平地上,东西小溪夹流,公路交叉处,公社驻地。94户,489人。村北300米处有社办农机厂、公社第二中学。〔洪陂何氏族谱〕载:汉之比干,居卢江开阳,迁吉州之桐江,因兵迁喻北蒙山之铜坑,由铜坑而苦竹塘、而山田、而吉坑、而小塘、而东坑,其后而居车下(今年姚圩东源何家),由车下徙通城,旋居新余之云山。至明嘉靖九年,由云山迁洪溪。谱记:何治道游览至此,见一面环山,三面带水,雨季洪水暴发,名洪溪。后筑陂防水,更名洪陂。 卢家位于马洪寺南偏东0.2公里小丘上,村西紧造公路。17户,75人。〔荆陂头卢氏族谱〕明景泰年间,懋榕由玉峡虹溪迁来。 周家位于马洪圩东南0.5公里山脚下,西傍公路。30户,135人。周姓于清同治年间,由北岗堪源周家迁来。 丰塘位于马洪圩南偏东1公里山坡上,村西有公路通过。54户,257人。有何、李、华、张、王、廖六姓。〔何氏族谱〕宋景炎年间,岳申从新干县清水洲迁新余县城东观下。至元至正三年,自观下迁此。邓姓从抚州崇仁县迁入,已有20多代。村建塘畔,枫树成荫而得名。后因谐音,演变为丰塘。 〔山南大队〕位于洪陂北偏东4.5公里坑中,全境属丘陵地,西北地势高,山峦绵亘,其间有山南水库。辖17个生产队,4个自然村。373户,1751人。耕地1793亩。解放前属江东区三和乡,解放初属江东区新和乡,后划归连港乡。1956年由张家、山南、前家、竹元、连港、上下樟坑、肖家陂等九个初级社合并为星光高级社。1958年转为山南大队。1979年分为山南、王家下两个大队。 山南大队驻地。座落马洪至山南公路东侧山坡上,北靠山南水库。189户,860人。〔廖氏族谱〕南宋绍兴年间,由福建长乐顺昌高溪廖坑迁此。因村建山之南而得名。 竹元位于山南西偏北1.3公里山坑中,东邻山南水库。37户,203人。〔廖氏族谱〕明朝万历年间,由山南迁此。村建于竹林

张氏族谱

张氏族谱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数百年来这些民谣在我国广大地区祖辈相传,妇幼皆知,甚至有只知大槐树而不识其始祖者。时至今日,洪洞移民的后裔已遍及全国,而大槐树也就誉延神州大地了。据民国《洪洞县志》记载:“明洪武、永乐问,屡移山西民于滁、和、北平、山东、河南、保安等处,树下为荟萃之所”。并在“广济寺设局驻员,发给凭照川资” (民国《洪洞县志.古迹》)。我国一些历史文献,如《明实录》、《明史》、《续文献通考》等书都有明初移民记载,民间移民记载更为丰富,晋、冀、鲁、豫、苏皖、陕、甘等地大量的民间谱牒与墓碑、祠堂碑文也都有在洪洞县大槐树处移民的记载,这些资料说明,明朝洪武、永乐年间的移民,是我国历史上有组织有计划的一项重大决策。这次移民对巩固明朝的封建统治、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开发边疆、民族融合、文化交流以及尔后我国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明朝政府以移民垦荒为中心的振兴农业的措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把我国封建社会推向更高的阶段。研究明朝政府移民垦荒振兴农业的措施,对当前我国农业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张氏始祖为平阳、太原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洪洞、赵城二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至清末其后裔分布: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等地。春秋时,由周文王的姬姓后裔所建的晋国和韩国,在姬姓后人以张为姓,这一支张姓后来居上,繁衍很广,在京兆、太原等26处都形成望族。同时,也可知,张姓最

初的发祥地,应当是在今天的河南、河北、山西省境,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周宣王时有卿士张仲.其后裔事晋为大夫。张侯生老,老生耀,超生骼,至三卿分晋,张氏仕韩。韩相开地,生平,凡相五君。平生良,字子房,汉留文成侯。良生侍中不疑。不疑生典,典生默,默生大司马金。金生阳陵公乘千秋.字万雅。千秋生嵩。嵩五子:壮、讚、彭、睦、述。壮生裔,裔生皓,字叔明,后汉司空,世居武阳犍为。皓生宇,北平范阳太守,避地居万城。宇孙肥如侯孟成,生平,魏渔阳郡守。平生华,字茂先.晋司空、壮武公,生二子:祎、韪。棉字彦仲,散骑侍郎。生舆.字公安,太子舍人,袭壮武公。生次惠,宋濮阳太守。二子:穆之、安之。安之之族,徙居襄阳……韪,晋骑常侍,随元帝南迁.寓居江左。六世孙隆,太常卿,复还河东,后徙洛阳。”战国秦汉时期,张姓族人已从祖居的河南段的以北地区,逐渐繁衍到黄河南北,他们的足迹遍布陕西、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其中,巴蜀地区,战国秦时已有张姓人人蜀郡为太守,至汉代。巴蜀地区张姓人士落籍增加。同时张姓先民也有迁入吴郡的。这其间张姓已是北方的一大姓氏,如京兆杜陵张氏仍然显贵,汝南细阳张氏三相汉室,敦煌酒泉张氏威震西北。汉末,由于董卓之乱,中原地区遭受严重破坏,北方的张姓族人被迫第一次南迁;西晋末年,因“永嘉之乱”,张姓也同其他士族一起大举南迁,以至后不久,吴郡张氏首先崛起,后成为了我国东南沿海张氏的繁衍中心。同时,张姓也有的迁往东北的辽宁、吉林和西北地区的甘肃、青海和新疆等地。最南已称盛于今广东韶关。唐至五代,张姓在南迁的同时,再创辉煌,在许多州郡的显姓望族中.都有了张姓的存在。到北宋末年,即金兵占领了黄河南北到蒙古军队南下期间,北方的张姓族人又一次大规模南迁。经过几次大规模的南迁,使得张姓至宋以后,已遍及全国各

胡氏家规家训

胡氏家规家训 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发布时间:2015-06-21 19:30 《芗城胡氏宗谱》始修于宋真宗咸平年间,芗城胡氏“家规十条”当时就已列为宗谱重要内容。到2013年,胡氏宗谱已经修订了15次,“家规十条”始终名列其中,代代相传至今。 芗城胡氏家规包括礼让,士习,官箴,农桑,国课,俗尚,邪教,禁盗,备荒,表率十条。主要是礼仪教化、为官修德、农桑稼穑、缴纳田赋、禁盗安分等方面内容。 胡氏“家规十条”制定的目的是:“家规十条列诸谱次束心思也正风俗也”,“勉恪遵而力行之以无愧为忠孝之后”。意思是:“家规十条”是维护家族秩序的法则,教育子孙后代的行为规范,后世子孙要遵守家规,恪守道德,修养学识,正心修身,保持节义文章的门风,无愧为忠孝之后。 胡氏“家规十条”条条都体现了胡铨家族忠君爱国、奉公守纪的本色。如第三条“官箴”中,“凡有隶仕籍者,无论一绾半通,尚各一乃心奏乃绩。以佐圣明,是之谓忠;以绍祖烈,是之

谓孝”。要求族人入仕为官就要忠,承继祖先就是孝。如第五条“国课”里,就要求“在吾族现有田亩者,共当仰体上仁,急公早输,以无愧为淳良。慎毋顽梗拖牵滋追呼之扰。”就是要求族人主动缴纳田赋,做奉公守纪的良民。 为了能让子孙后代遵家规传家风,一向注重言传身教的胡铨,感念“祖宗创门户之艰难,未有不自子孙不肖破之”,在去世前不久,专门用古律写下家训。在家训里,胡铨告诫子孙后代要“立身忠孝门,传家清白规”。 家之有规,国之有禁。胡氏“家规十条”和胡铨家训是凝聚胡氏家族先辈智慧的结晶。写进族谱,世代延续,子孙后代人人均须遵守,如有违反,必受家规惩戒。 第一条礼让篇 “休明①之风骎骎乎②日上矣” 原文:今惟恪遵圣谕明训,佩服③圣贤遗经,朝夕而不离乎。是则周中规,折中矩④,暴戾不生,祸乱不作,休明之风骎骎乎日上矣。尚其勉旃⑤无忽。 注释: ① 休明:美好清明

张氏族谱序

张氏族谱序 丙戌年秋九月方读大雅文王之什以及裔颂长发之篇适有及门张生永传者父命来前索余坐碑记余叩厥鼻祖居东郭留侯苗裔也自东郭而徙兹艮七初不识几何年矣所可识者大勇公讳绍纲始祖生当明季遭乱在在鹿林而公独守正其所以冒险济变吸讼安民者难以仆数也一传而祖含光公讳守华兄弟鼎立农桑耳再传而祖秀如公讳洪友又复慷慨义气骨鲠刚方其救人之灾恤人之患者仍不愧为先人之家风也三传而祖应祥公讳启瑞性嗜酒娴练竹好逝田而快登临者生平乐事业姑不足论论其延师课孙忠敬交进者则卓卓乎有大志也至为祖考立石刻铭志焉未逮旋以去世不果灿然公讳文焕者永传之贤父应祥公之令子也其克家者不端而恪遗命不敢顿忘者则敬师勤学之志也由是严功课督灯火诲永传者愈以力未几学台按临幸而云程发轫故由高曾之培植实得力于庭训足多也而继父尊祖之念尔笃爰谋合族共立谱碑并置桌炉等器一以彰先人垂裕之德一以启后昆继述之志其在颂曰长发其祥绍纲有焉其在雅曰诒厥孙谋应祥有焉而无念尔祖笔修厥德之句更可为灿然公诵矣而为永传者念祖父之勤劬宜有志于秋桂春桃而不仅以采芹藻毕乃事也于是乎不避固陋而乐为之记云 本邑庠生孙梅魁轩氏撰文 乾隆三十一年十月吉旦立 张氏谱碑序 各族姓之世系所以谱之于书或勒之于石盖虑代远年湮昭穆失次贻数典忘祖之识也然亦勒诸石能寿世且续修又易为力乎滕县艮维之张家庄张氏之聚族而聚者约数十家其远祖曰绍纲始由东郭集迁于城前迤东之官庄传至文焕公则又东徙于张家庄乃为居是村张姓之始祖生子五人厥后五支并传能以耕读世其家迄今盖十余世矣而中间著名之人物则为谦益先生当清咸丰末年国家多难先生倡办团练捍御徙为官民所倚重有声滕费邹泗间一方人士思之而不忘为立丰碑于城前镇其功德入人之深概可也厥后又有字继洙名景泗者龆龀读书功苦力学中年以后教授生徒督课纂严故及门之士多所成就以此考之文焕公之后裔固多勇于任事生有益于人不乐于草木同朽者也张氏之茔兆盖在村北郭水之阳乾隆三十一年文焕公次子永传公曾立谱碑一次以昭后人迄于今又百余年矣其六代孙德谦公拟在立谱碑以绍前徽问序于余余维谦益先生之德叶不惟有功于一族而且远及于乡邦诚良好之模范也即以继洙君而论亦足为一般教师之矜式张氏祖姓如能仿而效之则文焕公之后裔其将保世而滋大乎又闻张氏之宗老言城前迤北柳峪村之张氏亦系自官庄乃同宗也合并记之庶分局两地者克顿族谊知如湘漓之同出一源也 前邹县劝学所所长张丕矩撰文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岁逢丁丑榴月中浣谷旦 创修张氏家乘序 族之有谱所以定世系辨昭穆别亲疏绵久远也世系定则知祖宗所自昉昭穆辨则知行辈之衔接亲疏别知异流而同源久远绵虽更历数代转徙靡常一展兹编由百世而下溯之百世而上五衷兴感实一父母所生而亲亲之念不觉油然勃生祖安得不收宗安得不敬者哉古云水渊必回叶落归根葛蓖葵卫理殊二致已吾张氏惟知始祖讳绍纲世居滕县艮隅东郭镇汉留侯之苗裔自明代时迄今有四百余年矣徙迁城前迤东官庄村托居数载殁后葬与村东之原银顶山西南隅先人修有谱碑志亦可考焉绍纲祖育四男长曰守华次曰守荣三曰守桂四曰守财分为四支焉后又变迁守华祖居张家庄守荣祖居张家棚守桂祖居柳峪村守财祖居张山头村即徙迁以后子孙绳绳瓜瓞绵延乡里皆称望族也自列祖相传迄今十七世恐世代远年因湮世系难以分明今有十一世孙荣仓十三世孙学盛学勤等久蓄承先启后之信心创修谱牒世系分明会商族众撰拨精明强干不惮劳悴各负其责尽其能各任其事各助其资用作谱牒之印费完成鸠祖睦宗之大义祖功宗德之真诠阙卫谨按其事实援笔而乐为之叙 公历一九六二年岁次壬寅仲春月十三世孙学贤谨叙

湖北历史人口与姓氏来源

湖北历史人口与姓氏来源 云梦县 1、人口数量 云梦县地处平川,土地肥沃,因而人口增殖较快。然而历史上易受水灾和兵燹破坏,人口散失也较快。经过宋元末季战乱,县境人烟稀少,虽经明初大力移民入境,洪武末年(14世纪末)全县也只有4000人。明朝前期社会稳定,人口以50年左右翻一番的速度递增,16世纪初全县已超过1.6万人。此后增长减慢,至17世纪初的明末.全县约3万多人。明末战乱,使人口散失大半,但清朝初年恢复较快,从丁役负担量推测,康熙初年(17世纪60年代)人口数已超过明代高峰量。此后大约以60年翻一番的速度递增,至道光二十年(1840),全县人口已达35.3万人。随后咸丰同治之世,战乱绵延14年,县境人口又亡散大半,至光绪三十年 2、人口迁徒 云梦县境大半为河滩湖沼.干百年来逐步自北向南移民拓垦,繁衍人丁。南宋以后开垦加快,现在的云梦人很多是明朗初年迁入的垦殖者的后裔。族谱反映,明初洪武年间的大批移民,或是“麻城过籍”自鄂东北迁入扩散,或是江西移民从江汉湖区辗转入境。清朝后期商业经济发展,县城和府河沿岸集镇迁入许多晋、陕、闽、浙、皖、赣的商家。民国时期,从河南逃荒迁入城关的回族居民、现已繁衍到一百多人。 (《云梦县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1994 第47页) 蕲春县 、人口数量 县内户籍记载最早见于明初。1391年(明洪武二十四年).境内计12935户、78693人。此后至清代前期,境内户口见诸册籍的不见增加。清代中期后人口增加很快,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全州人口53.48万人,是1851年(清咸丰元年)的2.64倍。此后至l 962年,人口总数在50万左右徘徊。1963年以后直线上升,1985年人口总数是1949年的1.58倍。县内居民姓氏源流,无系统记载。现查得最早见于史籍的姓为“梅”姓。民谚云:“末立薪阳县,先有童子(桐梓)梅”。说明早在东晋太元三年之前,境内今桐梓一带即有梅姓居民。在现有居民中,沿续最老的姓氏主要有梅、王、詹、操、康、张、田、管、李、周、何诸姓。 建国后,因就业、婚姻等原因,县内姓氏有所增加,如侣、仇、索等。1985年,全县查明的姓氏计292个,其中单姓288个,复姓4个。县内居民有聚族而居之习,故姓氏分布有明显的地域性。如陈姓,大的聚居区有青石、张镑、株林、檀林,张姓,大的聚居区有张策山、张高、苏野、张培;詹、田两姓以田桥、大俘最多;梅姓以桐样最多2B性以大河口为主要聚居区,有“吕大河口”之称。 1985年,全县居民姓氏以笔画(复姓以第一个宇的笔画计)排列如下: 丁、F、刀、干、于、万、山本、凡、卫、马、王、元、韦、支、历、尤、戈、冈、化、

续修家谱前言

一、续修家谱前言 (一)引子 公元2002年秋,我约诸弟妹各家共十人,齐聚西安贤侄玉虎家,为退休在广州的三弟美洲(字斌)祝贺他七十华诞。期间大家建议续修家谱并要我主笔。当时手头只一本20页的《赵氏族谱》,这本小册子是由热心族人用解放前留存下来的残缺不全的手抄本重印的。里面错误、缺失太多,难以读懂。一晃五年,也没动笔。 去年秋,我回乡探亲,又看到有热心族人新修订的赵氏家谱。据了解是由华蓥市双河镇一些热心族人做的,我借了一本新修订的家谱,同时又在族人中搜集了几种家谱手抄本或复印本。我仔细阅读了这些家谱后,感觉到一个共同的问题是,家谱中的序言难以读懂,原因是辗转传抄、错字、缺字较多所致,至今还有若干地方存疑。这里顺便指出那本新修订的家谱,对刘大瑄的《赠岳池赵氏谱序》的译文,由于译者未看懂原文,轻率臆断导致错误百出,我等后之修谱者当引以为鉴戒。 家谱前面的序言,一般人都不重视,也很少去读。实际上是很重要的,它主要是概述家族的发展史。对后代传承祖先的美德、优良传统、家风很有好处。所以,我以为续修家谱有两个主要目标:一是修订现存的家谱,使之尽可能详实,一时难查清的,则存疑留待后人去稽考。二是各支派根据自己直系脉络从家谱的某一代起,增补世代记载,成为自己的房谱。这是族人自己应做的事。但有一点要提醒的是,凡对国家、社会有贡献、事业有成就的族人应记录在案(包括简历、著作、立功受奖等等),待若干代之后,合修家谱时由其后人查证核实后录入家谱中。 (二)续修家谱事 关于续修家谱事,我在读了搜集到的多种版本后,感到应该重修,而且应该尽早重修。一是自清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由德醇公主持修谱后,至今近二百年未重修过,导致不少族人只知其父,不知其祖。二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性越来越大,子孙繁衍遍布国内外,更难以联系。家谱有助于相互联系和寻根祭祖。兄弟子侄让我主笔,我年已八十有二,文字功夫欠佳,实难担此重任。几经嘱托,也几经考虑,只好勉为其难。在大家的帮助下几易其稿,今天终于定稿。 这次续修家谱的要点是: (1)保留原谱内容 续修家谱是在保持原谱内容不变的前提下,对其中一些内容及文字上的错误、缺失,分别予以订正、增补并做必要的说明或注释,弄不清楚的,指出疑点并予以保留。 目前我广岳地区族人保存的残缺不全的赵氏家谱,均是以德醇公主持修订的赵氏家谱为母本重印或传抄的,德醇公在序言中有一段话:“……余时谨按先子之编次旧稿者,反复而详阅之。偏者,补之;略者,详焉;疑者,阙之;信者,传焉。俾先人之源流不紊……”说明在他之前是有我赵氏家谱资料的,遗憾的是这些资料至今已荡然无存,德醇公也没有在序言中指明哪些文字是先子留下的。哪些是他自己撰写的,致使原谱留下一些疑点。(2)新增内容 此次修谱增加的内容很多。其中,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源流史中,经过调查研究,我们把赵抃和赵植的关系搞清楚了,即抃是植的十世从孙,是植的长兄元宴的十世嫡孙。同时,我们把原谱中从赵抃开始世系记载往上推进了十一代。即续修谱的世系记载是从赵淑开始的,赵抃是赵淑的十二世嫡孙。赵淑是赵元宴的祖父。此乃是本次修谱的一重大收获。

胡氏族谱译文

胡氏族谱译文 家谱译文 胡氏创修族谱序 胡氏~是国姓。周武王打败商朝之后~得到了舜帝的后代胡满。周武王把太姬嫁给他做妻子~赏给他陈、杞和宋等地方~享受三恪,王侯,的礼仪。如此说来~胡氏应该是虞舜大帝的后代吧: 道德高尚的圣人~他的后代一定会有出类拔萃的人。汉代的胡建~晋代的胡奋、胡威~唐代的胡证~以及金、元、明之间的胡沙补、胡祇遹、胡宿、胡宗炎、胡宗愈、胡一桂、胡长孺~更是数不胜数~都彪炳史册~被后世的人景仰。尤其是在赵宋这个朝代~胡氏更是最昌盛。著书立说的人有胡安国、胡仲仁父子。著名的读书人有胡且、胡紘、胡斌,忠义之士有胡鹿,隐士有胡宪。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胡铨。他直言主张斩杀王伦、秦桧主和的奏疏,指《戌午上高宗封事》一疏,~震惊整个朝廷~从而匡扶了千秋正气。湖州教授胡瑗创立经义、治事两斋,类似于现在的文理分科。“经义”在于讲明“六经”,“治事”重在治民安生、讲武御寇等,~分科教学。在他门下学习过的~人们不用问~就知道是胡瑗的弟子~开创了中外分科教学的先河。 上天让他的后代繁盛。所以~胡氏子孙遍布天下。到了胡传忠~才在明朝洪武初年从河北冀州枣强县迁到莱芜~住在铜冶店庄。迁到莱芜后的世系传承~在胡氏碑刻、墓志铭以及家谱中已有详细记载~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中华民族自从伏羲氏创制文字启蒙民智~圣人不断出现。创立的制度~所有的表象无不是人类根本真情的流露。这些纲常伦理~虽然是老百姓都遵循的常理~但他们都融入华夏人民的内心~沿袭下来~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独有的国粹~这是外国人难以企及的。可惜的是~自从沿海开放以后~各种人杂居在一起~民

风大变。人们不顾道德~破坏法度~甚至废弃自己的姓氏~以致和成群的鸟兽一样~争先标新立异~谁还顾念自己家族上百代的沿袭更替,可是上天的规律就是善恶相 报、循环往复。近几年来~所有姓氏都开始修家谱~都开始重视自己的根源由来。这其中当然有借此思虑自身~报答追怀先人的意思。差不多也可以证明我中华民族一定能够维系万年~不会废替。 胡氏自明朝初年迁到莱芜~已经过去了五百多年~传了二十几代。清代生员胡肇基先生曾经根据他的所见所闻创制家谱。可惜其草稿不够完备~也没有保存下来。胡致训和他的堂侄胡兴文~有感于胡家没有家谱~明明是同宗同祖、血脉相连的一家人~反倒像陕西人看待浙江人那样生疏~人家高兴哀伤都和自己无关~有什么婚丧嫁娶都不闻不问。况且树还讲究是什么本~水还讲究源头在哪~谁和自己关系远近都糊糊涂涂不加辨别~人最痛心的事还有什么能和这相比呢,于是~在杂乱无章、无法着手的谱牒中开始寻找头绪~尽最大努力创制家谱~并在家谱开头列上诸位创修家谱的人的名字。这些人有的监督倡导~有的抄写记录~有的擦拭古碑,看上面的记载,。对于姓氏名字~有的和附近的老人查证询问~有的给泰安、新泰、蒙阴写信询问~甚至赶赴山西某地探听。总之想尽一切办法打听探查~都是殚精竭虑~以求完成这件事。只要是氏系传承不够准确的~都没有收录。只把那些证据确凿、绝对不含混的本族~详细地罗列出来~印成书册~分别收藏在各个分支~以便于为将来续修家谱打下基础。这种明达孝顺的举动~差不多可以与前代胡家各位贤达之士的事迹交相辉映~并且自己无愧于是虞舜大帝的后代啊:就将这作为序言。 前补用直隶州州判乙酉科拔贡许子翼谨序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 岁次丙子仲冬 胡氏创修族谱序

张氏家族祭祖仪式程序

张氏家族祭祖仪式程序 张氏清明祭祖纪实 横幅标语:热烈欢迎各位宗亲清明来宗祠祭祖! 时间:2013年4月4日 古历:二月二十四(清明节) 一、前期安排: 1、场地安排布置,方桌三张,上铺红布,白毛巾、水盆等所需器物,鞭炮、横幅。(正面方桌一张摆放贡品,左右两则各放一张,一边放洗手盆,一边是发言席,桌面均铺上红布)负责人:箭弓山支族张举孺,工作人员由箭弓山支族安排。 2、祭祀用三牲水果香烛等贡品等:箭弓山方圆各支族。 3、参与人员分工: 主持人:张清孺 执事两名: 诵祭一名: 主祭官一名: 从祭每支一人: 4、人员安排导引:由箭弓山支族负责。 二、礼仪程序: 第一项:开始 1、播放祭祀专用音乐开始。 2、所有参与祭祀等人贡案前肃立。 3、司仪诵读祭祀开场词:

盛世祭祖钟鼓响,光前裕后谱华章。 尊敬的各位宗亲: 大家好!时惟公元2013年,岁在癸巳,时值二月。所有张氏族人恭集宗祠,共同祭祀功德先祖。 物有报本之心,人有思祖之情。这是我们张氏家族所有族人的共同心愿和情怀。在这庄严而隆重的时刻,我们首先要虔诚地感谢我们的先祖,凭着他们的卓越智慧、高尚的品德和坚强意志,使我们的家族日渐繁荣兴旺!同时,我们要由衷地感谢张氏家族修谱理事会的全体成员、修复宗祠筹资出力的各位族人,感谢你们为这次宗祠落成、祭祖活动和我们张氏家族的修谱工作所付出的众多辛劳! 祭祀祖先,追忆先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今社会,时逢盛世。正是国家的繁荣富强和家族骨肉亲情的支撑,我们今天才得以相识、相聚,才能够在这里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一个人,一个宗族,只有在一个和谐的大环境中,才有可能发展壮大,才有可能走上阳光大道。因此,我们不仅要倡导家族的和睦团结,更要把我们这个宗族融入到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 请各位整理衣冠,庄严肃立,恭候祭祖仪式正式开始。 4、祭拜者依次进场,布仪顺序为: 依照执事、诵祭、主祭、从祭的顺序,在执事的带领下列于案前,两边前后列队站好伫(zhu)立。 5、乐止 司仪:执事官各司其事,主祭、从祭各就各位。 执事回答:就位

满族家谱歌

【满族家谱歌】 《金州镶红旗陈满洲伊尔根觉罗(赵氏)谱书》内所记的辈次是:永忠振德玉,吉广喜明声……。 《沈阳正白旗陈满洲伊尔根觉罗(赵氏)谱书》:恩鹤书达正,博济定荣延,盛隆多景福,万载宣永传,孝友国民化。清和家庭绵,世秦桂运寿,尧时仁义天,生平俊秀立,光耀居风连,大成金玉振、安肖希文宣,崇学昌明宝,溜华恒喜全,恭丰春克显,宗兴长绍先。 《正黄旗伊尔根觉罗氏(赵氏)家谱》:致仁作祥运、云和景毓隆、学清俊锡庆、天泰启文明。 《福陵觉尔察氏谱书》内所记的辈次是:庆文连德广;国恩荣世绵;吉祥常富贵;福寿永双全。 《永陵喜他拉氏谱书》内的辈次是:宝德毓英魁;永成盛世书;隆文多富贵;福寿庆双余。 《宁古塔米氏家谱》中对族人排辈规定为:德明克复初,良知兆麟螽,忠孝国教本,勤俭家业成。 宁古塔《瓜尔佳氏谱书》所列辈字的排列顺序是:裕联荣继广,庆善培永昌;文明振盛事,保元允呈祥。 《陈满洲正红旗苏克苏浒部瓜尔佳氏谱书》规定从十四代起,各辈起名应按:裕联荣继广,庆善培永昌,文明振盛事,保元名呈祥。 《满洲正兰旗果尔勒斯高氏谱书》:臣德文庆广,清福占云升,增盛富兴有,祥瑞永俊恒。 《满洲镶蓝旗萨嘛喇氏(蔡氏)族谱》按字排辈为:景运兴克昌,贵荣继德芳,世永延福寿,奕崇庆其光。 《满洲正白旗凤城赫氏家谱》:德承吉林贵崇荣,英明景会乐辅清,忠良维国安全志,世守纯真保泰平。 《凤城满族叶赫佟氏(镶黄旗)宗谱》:文明承圣志,才德殿英贤,国本佩宏业,和祥保万年。 《鳳凰城正白旗滿洲完顔氏(王氏、汪氏)宗谱》:無例傳四世,分行永爲先,布因徒此續,桂乃緊相連,肆後二十字,瓜瓞樂綿綿,萬年崇德善,百世效賢良,忠正承恩廣,文明裕泰昌。 《滿洲正紅旗鳳凰城他拉(唐)氏族谱》:文武全桂榮,純德耀顯明,福慶忠盛延,長治啓國隆,吉祥永茂順,英連廣運成。 《鳳凰城滿洲正黃旗姜佳氏(姜氏)族谱》:佑德天維作福,國文慶書貴長。殿甲承恩普玺,庭宗續世榮昌。軍景官紅常春,銀豐寶積連金。廣喜英明崇志,振家全海同馨。 《鑲藍旗甯古塔薩喇拉氏(蔡氏)族谱》:景運興克昌,貴榮繼德芳。世永延福壽,奕崇慶其光。 《鑲白旗鳳凰城吴扎拉氏(吳氏)族谱》:荣贵继世广,福庆永鸿章。华国忠明治,维新裕保良。 《正白旗边门赫舍哩氏(赫氏、康氏)族谱》:德承吉林貴崇榮,英明景會樂輔清。忠良維國安全志,世守純真保泰平。

2020年林氏家谱序言范文尚干林氏族谱字辈

林氏家谱序言范文尚干林氏族谱字辈一世穆公,二世煎公,三世望公,四世武公,五世阙公,六世斌公。七世周安公,八世开辟公,九世公选公,十世梴公,十一世傅梅公。 由一世至十一世未有世次表字,由十二世至八十三世有世次表字。八十四世后,还期待贤人续题。 十二世至十九世世次表字。 “君若维能,天必昌汝。” 十二世至十九世世次表字。 二十世至二十七世: “世克允德,宗永以兴。” 二十八世至卅五世: “用守是道,长发其祥。”

卅六世至四十三世: “善继人志,绍衣闻言。”四十四至五十一世: “孝友为本,弈叶攸敦”。五十二至五十九世: “明哲作范,垂裕后昆。”六十世至六十七世: “增进民权,致治大同。”六十八世至七十五世:“仁义礼智,合信则常。”七十六世至八十三世:

“修文振武,邦家之光。” 传化清本立世泽庆远长 我就记住这几辈,可以肯定比较长 我是本字辈,好像是77还是76世 刚在网上看到的: 我们家没有族谱! 只是听爷爷说了这么几个字“传化清本(存)立、世泽庆远长、笃恭衍之广、积厚发其祥”就算是家谱了! 今天一早看了一则 ___“我们萧氏一族人墓碑上为何刻蒋姓”,突然让我有了一个要追溯下我们的家谱,到底祖上从何而来?在网上浏览了一上午,我也没有弄明白到底祖上何处?网上林氏的分支好多好多,枚不胜举啊!迷糊啊大致如下: 福建林氏迁山东(因本人祖籍山东临沂)简介:

1)宋,林玉,莆田人,荣成林、文登林之祖; 2)宋,林尚,莆田人,文登林村始祖; 3)明,林弼,龙溪人,登州知府,蓬莱林氏始祖; 4)明,林旺,长乐人,迁居济阳; 5)明,林天骏,福州人,胶州知府,为胶州、诸城林始祖; 6)明,林守清,长泰人,崇祯九年由云南祥云卫迁福山县,为福山古现林始祖。(今属烟台福山区); 7)林东玉,守清曾孙,由福山迁长岛; 8)明,由莆田北螺村迁乳山建大孤山、西林家村,后裔移居林家庄、赵家庄、东秦家庄; 9)明永乐年间,由莆田迁乳山建东林家庄,后裔移居林家巷、果园、徐家巷、羊角盘; 10)明林尚后裔居乳山林家寨、鲁家夼,后裔移居二家村。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