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经典教育著作 杜威《儿童与课程》 中文译版

经典教育著作 杜威《儿童与课程》 中文译版

经典教育著作 杜威《儿童与课程》 中文译版
经典教育著作 杜威《儿童与课程》 中文译版

杜威的教育思想

杜威的教育思想 一、杜威关于教育本质的见解 什么是教育的本质呢?杜威把它概括为三句话:“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造”。 1、“教育即生长” 杜威认为,儿童心理活动的基本内容就是以本能活动为核心的心理机能的不断发展和生长的过程,教育就是起促进本能生长的作用。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他指出:“因为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学校教育的价值,它的标准,就看它创造继续生长的愿望到什么程度,看它为实现这种愿望提供方法到什么程度。”他把教育本质生物化了。 2、“教育即生活” 为什么说教育即是生活呢?杜威作了这样的解释:儿童本能的生长总是在生活过程中展开的。“生活即是发展;发展,生长,即是生活”。“没有教育即不能生活,所以我们说:教育即是生活”。他宣称,他的关于教育本质的观点与斯宾塞关于教育是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的观点是完全不同的。在杜威看来,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人不能脱离环境,学校也不能脱离眼前的生活。因此,教育即是生活本身,而不是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学校应该利用现有的生活情境作为其主要内容,而不是依靠文理教科书。“教育即生活”并没有真正反映教育的本质,但在传统教育严重脱离实际社会生活的情况下,它

有利于使教育与生活结合起来。杜威在“教育即生活”观点的基础上提出要使“每个学校都成为一个雏形的社会生活……” 3、“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 杜威在《经验与教育》一文中指出:“全部教育都离不开经验。教育是在经验中,由于经验,为着经验的一种发展过程。”他断定,一切学习都来自个体的直接经验,“没有经验”,“就没有学习”。因此,学习,受教育过程实际是使儿童不断取得个人的直接经验,即使经验不断改造或改组的过程。经验经过改造与改组,“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杜威重视儿童的直接经验,是有合理因素的;但他把儿童获取主观经验的过程看作是教育和教学的全过程则是错误的。教育的基本的、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学习,接受间接经验。二、杜威关于教育目的的见解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和《我的教育信条》中都论述了教育目的的问题。他说,教育除了过程之外并无另外的目的,过程本身就是目的。“教育应该被认为是经验的继续改造,教育的过程和目的是完全相同的东西”,教育过程外无教育目的,根据这种观点,杜威批判了教育的“外在”目的的理论。他认为,如果“遵守”外加的教育目的,青年人的个性就会被忽视,从而会违反儿童本身内在的需要,违反了本能。因此,他认为,教育除了它自身的过程之外,不应有什么外加的教育目的。在他看来,“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组织保证继续生长的各种力量,以保证教育得以继续进行”。教育过程就是目的。在这个前提下,杜威认为有两种教育目的的存在是可能的。一种是教师或家长提出来的。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导读:一、教育即生长 发展概念的教育意义 本章到这里为止,很少谈到教育。我们一直在讨论生长的条件和含义。但是,要是我们的结论是正确的,它们就带来明确的教育结果。当我们说教育就是发展时,全看对发展一词怎样理解。我们的最后结论是,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用教育的术语来说,就是:(1)教育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无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2)教育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改造和不断转化的过程。 (1)当我们用比较的术语,即从儿童和成人生活的特征,来解释发展时,所谓发展就是使能力引导到特别的渠道,如养成各种习惯,这些习惯包括执行的技能,明确的兴趣,以及特定的观察与思维的对象。但是比较的观点并不是最终的。儿童具有特别的能力;忽视这个事实,便是阻碍儿童生长所依靠的器官的发育或使它们畸形发展。成人利用他的能力改造他的环境,因此引起许多新的刺激,这些新的刺激又指导他的各种能力,使它们不断发展。忽视这个事实,发展就受阻挠,成为被动的适应。换言之,常态的儿童和常态的成人,都在不断生长。他们的区别不是生长和不生长的区别,而是各有适合于不同情况的不同的生长方式。关于专门应付特殊的科学和经济问题的能力的发展,我们可以说,儿童应该向成人方面发展。关于同情的好奇心,不偏不倚的敏感性和坦率的胸怀,我们可以说,成人应该成长得像儿

童的样子。这两句话都是同样正确的。 我们在本章已经评论过三种思想,这就是:一,把未成熟状态仅仅看做没有发展;二,把发展看做对固定环境的静止的适应;三,关于习惯的僵硬性。这三种思想,都和关于生长或发展的错误观点有关——都认为生长或发展乃是朝着一个固定目标的运动。它们把生长看做有一个目的,而不看做就是目的。这三种错误思想在教育上相应的错误就是:第一,不考虑儿童的本能的或先天的能力;第二,不发展儿童应付新情境的首创精神;第三,过分强调训练和其他方法,牺牲个人的理解力,以养成机械的技能。这三件事都是把成人的环境作为儿童的标准,使儿童成长到这个标准。 人们不是无视自然的本能,就是把它们看做讨厌的东西——看做应该受压制、或者无论如何应该遵守外部标准的可憎的特性。因为把遵守看做目的,所以青年人的个性都被忽视,或被看做调皮捣蛋、搞无政府主义的根源。同时,又把遵守等同于一律,从而导致青年对新鲜事物缺乏兴趣,对进步表示反感,害怕不确定的和未知的事情。由于生长的目的在生长过程之外,就不得不依靠外部力量,诱导青年走向这个目的。当一种教育方法被污蔑为机械方法的时候,我们可以肯定,这就是依靠外部的压力来达到外部的目的。 (2)既然实际上除了更多的生长,没有别的东西是与生长相关的,所以除了更多的教育,没有别的东西是教育所从属的。有一句平常话说,一个人离开学校之后,教育不应停止。这句话的要害是,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组织保证继续生长的各种力量,以保证教育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内容

7.方法从来不是材料以外的东西(教学的情境性) (1)反对“教材与方法的二元论,“反对忽视经验的”具体情境。“教法与方法并无区别”。 (2)方法有两种:一是长期积累的、相当稳定的方法,并为过去经验和理智分析所认可的。一是个人的方法,是发挥个人主动性、创造性的方法,是个人做事的方法,是“直接的指南”、“最有效的方法。” 8.选择教材必须以改进我们共同生活为目的(教材生活化、实用化) (1)教材先由供给学生现代社会生活内容的种种价值所构成,它“把需要传递的当前社会生活的意义转化为具体的和详细的术语”。(2)一个课程计划必须考虑课程能否适应现在社会生活的需要,选材时必须以改进我们的共同生活为目的,保证将来比过去更美好。此外,还必须把社会最基本的事物放在第一位。 9.兴趣是有目的行动的动力,兴趣和训练是相联系的(内部动机的培养) (1)兴趣(爱好、关心、动机等)表示个人的选择态度,个人对某对象所持的态度——对所遇见事物的态度。兴趣是有目的行动的动力,看兴趣可以估量其推进某种工作的积极性。(2)兴趣与生长是一种过程,兴趣有开始的阶段和完成的阶段,中间阶段需要意志、努力。(3)兴趣与训练是彼此相连的,而非对立的。儿童对功课的反映,既取决于材料所引起的兴趣,又取决于各人的天性及正确经验。 10.从经验中学习(“做中学”)(重视直接经验) (1)“经验包含主动和被动两个要素”,即“尝试的行为”、试验、实验的要素和承受结果的要素。教师应把学生的“身体活动”和“精神活动”结合起来, (2)所谓反思思维是指:辩别“所尝试的事”与“由此发生的结果”之间有什么关系。“反思的经验”有五个步骤,简单地表述为:疑难、问题、假说、推论、验证。 11.打破两类科目的牵强划分(整体的知识观) 自然科目与人文科目牵强划分是二元论,目前教育仍把科学视为是讲物质的专门知识,把文学视为属于人本的性质,这是不对的。要认识到“自然科学的材料在人事方面也占有他的地位”,“利用自然科学可满足社会的需要,解决很多的社会科学的问题,教育应使两类科目互相增加彼此的效果。” 12.个人必须有他自己的目的和问题(主体性和个性) 教育所重视的个性有两个含义:第一,一个人必须有他的目的和问题,并能自行思考。第二,个人的见解,个人所喜欢学习的对象,个人应付问题的方法等都不同。凡是一个进步社会都视个人的变异如珍宝,因为社会进步依靠个人的变异。所以杜威主张:民主社会如要与它的理想相符,必须在他的教育规划里容许个人的自由,使特异的天才与兴趣各得发展。

卢梭与杜威儿童教育观之比较

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期终作业 课程: ___中外教育名著选读____ 学号: ___03100241___ 姓名: ___钱曹倩____ 任课教师:__魏峰__

姓名钱曹倩学号03100241 专业小学教育课程名称中外教育名著选读 授课时间20 12—20 13学年 第一学期 周学时学分 论文题目卢梭与杜威儿童教育观之比较 简 要 评 语 成绩 备注 任课教师签名: 批改日期:

卢梭与杜威儿童教育观之比较 南京师范大学钱曹倩03100241 【摘要】:儿童观的发展经历了很长的历程,一般人们认为西方现代儿童观起源于十八世纪,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了以儿童为本为的儿童观。到了十九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与哲学家杜威对卢梭的儿童观做了进一步的阐释,认为教育是儿童不断成长的过程。二者的观点存在异曲同工之处,都对于旧式教育进行了批判,但是仔细推敲还是能发现其中略有不同,将卢梭与杜威的儿童观进行比较对于我们认识和构建恰当的儿童观有很大的启示。 【关键词】卢梭杜威儿童观自然人社会人 卢梭和杜威是西方教育史上能够与柏拉图齐名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卢梭的《爱弥尔》,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和柏拉图的《理想国》更是被人们成为教育史上三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标志性著作。卢梭和杜威都从反对传统的旧教育出发,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儿童教育观。在阅读了卢梭的《爱弥尔》和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两本著作之后,本文试图将二者的儿童教育观的异同进行粗略的比较。 一.时代背景与哲学起源之比较 卢梭是18世纪法国伟大的资产阶级教育家。在哲学上,卢梭属于性善论者,他认为“人人禀赋善良的天性,若能顺从人的天性,人类就可以进入黄金时代;无奈罪恶的社会扼杀了人的天性,罪恶便笼罩人间。「1」”卢梭在《爱弥尔》中讲到“上帝创造万物都是善的,而人赖于示威,便成为丑恶了。”正因为如此,卢梭才强调“顺应自然”。而且当时的统治者们无不自恃为天之骄子,认为广大的人民群众都是天性冥顽的贱种,都是低下的。卢梭则不以为然,高唱人人性善以此来反抗当时的传统思想和观念。他的这种“天性论”给他的进步的民主政治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也是他的自然主义的儿童观的哲学渊源。 杜威是现代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是资产阶级进步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现代教育思想的代言人,对于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在哲学上杜威反对古典工具主义的“目的——手段”思维方式,认为它重目的轻过程,把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看成是实现目的的一种手段。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想重视事物发展的过程,而不注重事物发展的结果。杜威不把教育看成是一种实现目的的工具,教育更应该是儿童不断成长的过程,是经验的不断改造的过程。教育的过程成为杜威首要思考的过程,教育的目的也在教育过程中,无须在教育过程之外寻找一个终极目的来指引教育过程。 二.卢梭和杜威儿童教育目的观之比较 卢梭以儿童本位价值的取向提出了培养“自然人”的教育目的——培养“自然人”。在当时的欧洲,教会垄断了教育,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学校教育成为残害儿童天性的场所。在卢梭看来,当时专制主义社会里人的本性受到了扭曲,但是好的社会制度可以改变这种扭曲。他认为儿童具有善良的天性,而这种天性却被当时“文明”的社会污染了。儿童的天性是善良的,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发展儿童的这种善良天性。在《爱弥尔》的开篇他这样写道“出自造物主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变坏了”“如果你想永远按照正确的方向前进,你就要始终追寻大自然的指引。”卢梭认为自然规律能够支配一切,自然也能够支配人的发展,教育的目的就应该顺应自然规律的要求,培养不受传统束缚,天性自由、身心发展的人。卢梭认为“在自然秩序中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命运无法使他改变地位,他始终将处在他的地位纸上。「1」”因此教师最重要的不是拿什么去教孩子,使他成为固守某种地位

教育理论著作读书笔记

杜威是现代西方教育史上著名的代表人物。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世界各国的教育理论和实践都有重要的影响。《民-主主义与教育》是杜威教育思想的代表作,其中闪烁着教育改革思想的光芒,成为一本国际性的教育名著。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通过“教育及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这三大经典命题来阐述知与行的关系,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鲜明地体现为涵盖课程、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教学所设计的重要方面的“从做中学”原则,故此,人们普遍将杜威与“从做中学”相链接。可以说,“从做中学”理论成为了杜威标志性的教育思想,在全球范围内产生着广泛的影响。 一、对杜威“从做中学”理论的基本理解通过阅读《民-主主义与教育》,我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层面对杜威“从做中学”的理论有了初步的理解。 1.“从做中学”的涵义。杜威认为“从做中学”是“涉及一切活动,它包括使用各种中介的材料、用具以及使用各种有意识的用以获得结果的各种技巧,它涉及各种工具和材料去进行的表现和建造一切形式的艺术活动和手工活动,只要它们包括为了达到目的的有意识的或深思熟虑的努力……它们还包括要动手的科学研究,对研究材料的搜集、对器具的管理、工作进行中和记录实验情况所需的活动程序”。[1]因此,杜威的“从做中学”包括艺术创作、手工活动和科学探究三层基本涵义。 2.“从做中学”的合理性依据。 (1)“从做中学”是儿童学习能力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杜威在《民-主主义与育》中,把儿童的学习分为三个阶段,说教学是“连续重建的工作,应从儿童现有的经验进入有组织的真理研究的阶段”。他认为儿童由4至8岁为通过活动和工作而学习的阶段,所学的是怎样做,方法是从做中学,所得的知识得自应用,并为着应用,不是为了储备。由8到12岁为自由注意学习阶段,在这第二阶段中儿童能力渐强,可以开始学习间接的知识,但间接知识必须融合在直接知识之中。第三阶段为12岁以后,属于反省注意学习时间,学生从此开始掌握系统性和理论性的科学知识或事物规律,并且随而习得科学的思维方法。因此,儿童不断发展自己的学习能力是从“从做中学”开始的。 (2)“从做中学”促使儿童发展真正的兴趣。杜威认为生长中的儿童的主要兴趣是活动,对于儿童来说最初的知识就是做事或工作的能力。因此,杜威认为“从做中学”可以促使儿童发展真正的兴趣,“从做中学”能促使儿童用一切的力量和情感去从事他们所感兴趣的活动。儿童所真正需要的思维方式是教会他们如何去做,如何去寻求。所以在学校中必须让儿童既要保持愉快又要保持忙碌,所以需要让儿童从课桌边解放出来,让他们有事可“做”。 (3)“从做中学”表现儿童的天然冲动。杜威认为儿童具有天然的或天赋的冲动,天生就要做事、就要工作。这种冲动来自于儿童的本能,是无法压制的。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举了一个儿童搭积木的例子:儿童从事搭积木的活动,尽管他希望积木不要倒塌并且叠的越高越好,但是积木突然倒塌了,他还是会愿意重新开始再搭建。这就表现了儿童无法压制的强烈的做事冲动。杜威认为如果抓住儿童的这个冲动加以引导和发展,满足儿童的天然冲动并让儿童从事真正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这将是儿童一生受益的转折点。 3.“从做中学”的实现途径。 (1)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从做中学”的前提。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指出:“传统的教育

杜威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下教育的启示

杜威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下中国教育的启示 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家约翰.杜威是教育思想史上的大家,他对现代教育思想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批判吸收他人思想,并通过自己丰富的教育实践,创立了一套崭新的教育理论,这是教育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变革,直到今天,还有很大的影响和借鉴意义。 一、杜威教育思想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这三个命题构成贯穿杜威整个教育思想的主旋律。 (一)教育与生活经验紧密相结合 1.“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未来生活的准备。”这是一种经过“改造了”的“新生活”,“教育即生活”有两个反面的含义:一是要求学校与社会相结合,二是要求学校与儿童的生活相结合。 2.“学校即社会”这个命题并没有将学校与社会想混同。杜威所要求的学校生活是一种经过选择的、净化了的、理想的社会生活。使学校具有简化社会生活、纯化社会生活、平衡社会社会生活的功能,使每个人都有机会不收社会团体的限制,接触更为广阔的环境。强调学生在做中学。 (二)“教育即生长”杜威提出生长论,要求使儿童得到充分的发展,要求建立新兴的师生关系,要求尊重儿童,要求教师参与学校的管理。表达了一种新的教育观和发展观。教育与生长的目的在于过程自身,生长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没有终极目标,是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儿童个体的充分生长不仅仅是达到社会目的的一个手段和工具,它本身就是民主主义的要求。生长论要求尊重儿童,使一切教育和教学合乎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兴趣和需要的要求。

(三)“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杜威认为“一切真正的教育从经验中产生”,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切经验都真正地具有或相同起着教育作用。经验起作用强调经验过程中人的主动性,要求教育过程中应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条件与水平,提高儿童参与教育过程的主动性。 (四)民主与教育教育是为了民主的,同时教育也应是民主的。民主主义不仅为教育提供了一个奋斗目标,而且还对教育提出了民主的要求,杜威认为民主主义本身便是一个教育的原则,一个教育方针和政策。杜威认为教师应是儿童生活成长和经验的启发者和诱导者。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学生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而且也是知识的探究者和创造者。而不是学生的压迫者。 二、杜威教育思想的一些片面性 1.教育即生活 杜威认为,教育不仅是一般的生活,而且是儿童当前的生活。这里所说的“生活”,是指儿童的生长要素,即游戏、讲故事、观察、手工。除了这些生长要素之外,还有许多日常生活之外的东西,他却避而不谈.”,可见我们的教育不能只重当下,不看未来。活在当下固然有其合理性,然而不能将其极端化、片面化。教育应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2.教育即社会 杜威认为学校是社会的雏形,儿童在学校不是准备进入社会参加社会生活,而是在学校过的生活就应该是儿童当前的社会生活。这种认识抹杀了社会与学校的区别。。如果学校教育也像社会教育一般零散,重经验,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就缺乏系统的理论功底,而且会有急 功近利的心态。学校固然不可变成与社会完全脱钩的“象牙塔”,但是学校亦不可

杜威与《民主主义与教育》

杜威生平简介 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功能心理学的先驱,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代表。出生在佛蒙特州柏林顿市附近的农村,祖先三代都是佛蒙特州的农民。柏林顿市人口近一万五千人,其中约半数为本地人,半数来自爱尔兰和魁北克。本地出生的人包括在佛蒙特州或新英格兰其他地方居住很久的盎格鲁撒克逊中产阶级新教徒家庭的后裔。杜威就是在这样一个群体的传统中成长起来的。 杜威在柏林顿市上公立学校,毕业后入本地的佛蒙特大学。大学第四年,他学习了基本的政治、经济、哲学和宗教理论,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学毕业后,在中学任教三年。1882年进霍布金斯大学攻读哲学。受到来自密歇根大学客座教授、新黑格尔主义的主要倡导者莫理斯和19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思想复兴的影响。他发现,这个哲学强调宇宙的精神的和有机的性质,正是他一直在模糊地探索着的东西,他热切地信奉这个哲学。 1884年,杜威获得霍布金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同年秋,受聘为密歇根大学哲学和心理学讲师。除1888~1889年曾在明尼苏达大学任哲学教授以外,杜威在密歇根工作了十年。在此期间,他主要致力于黑格尔和英国新黑格尔主义哲学研究,对霍尔与詹姆斯在美国提出的新实验生理心理学进行了深入研究。 杜威对教育的兴趣始于在密歇根的年代。他发现多数学校正沿着早先的传统路线进行,没有适应儿童心理学的最新发现和变革中的民主社会秩序的需要。寻找一种能补救这些缺陷的教育哲学,成了杜威主要关切的事情。 1894年,他离开密歇根,任芝加哥大学哲学教授,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系主任。他在芝加哥的成就使他获得全国的名望。进化论的生物学和心理学在他的思想中越来越占优势,导致他抛弃黑格尔的理论,接受工具主义的认识论。他和同事的论文集《逻辑学理论研究》(1903)的发表,宣告一个新的哲学学派——芝加哥学派的诞生。詹姆斯热情地为这本书欢呼。他在1896年创办的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使他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得到检验,吸引了国内外广泛的注意。 1904年,由于对大学的教育计划管理和财务方面的意见和芝加哥大学校长不一致,改任哥伦比亚大学哲学教授。他和哥伦比亚的联系达47年之久,先是任哲学教授,后任哲学退休教授。在任教的25年中,吸引了国内外成千上万的学生,成为美国最闻名和最有影响

杜威的教育思想及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杜威的教育思想及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一、引言 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是现代西方教育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杜威教育思想不仅在美国享有权威,而且对世界各国的教育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杜威的教育思想不是完美的,有其合理的一面和谬误的一面。但是,世界各国都认识到,他们国家在教育思想和教育实际方面受到了杜威的影响。 二、杜威的教育思想 杜威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教学理论的核心思想:从做中学;以儿童为中心。重视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强调教育的实用性、生活性,反对传统教育的形式主义、机械主义,杜威教育思想的突出特点是:以学生特别是以儿童的心理特征和本能为出发点,以使他们将来能够顺利融入社会从而成为合格公民为目的,教育不过是由此出发点而达到此目的的桥梁或渡船。他说:“成人社会是教育的目的,儿童是教育的起点,学校是二者之间一条过渡的桥。教育的目的,是要儿童走过这座桥到成人社会里去做一个有用的分子。” 杜威的“从做中学”的观点,实际上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在一定程度上,它强调了实践对于学习的重要性。知识本来源自实践,而能力的培养更离不开实践锻炼。对于缺少对自然和社会生活的实践经验的儿童来说,纯粹的理论知识是神秘而抽象的。如果只采取课堂灌输的教法和死记硬背的学法,很难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应是还原抽象理论知识于实践,使学生在亲身“做”的过程中具体生动地理解、掌握和创新知识。他指出,这种教学只是从外面对儿童进行灌输,所用教材与教法与儿童本身的需要没有联系。他批评这种教学是“三中心”教学,即仅仅以学习前人知识、课堂系统讲授和教师主导作用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而唯独不考虑真正的中心——“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他提出:“教育最根本的基础在于儿童的活动力。”因此,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最有效的方法是“从做中学”。“从做中学”要求学生运用自己的手脑耳口等感觉器官亲自接触具体的事物,通过思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知识,最后亲自解决问题。 三、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 杜威教育思想在给现代美国教育带来巨大影响的同时,也给“五四”以后中国的教育界带来了深刻影响,为人们认识和处理教育上的两难问题提供了思想营养,打开了新的思维空间。以杜威为核心的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自传入中国后,即对当时及其后一段时期中国教育实

[文]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杜威(J·Dewey,1859-1952),美国哲学和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实用主义哲学和进步主义教育哲学的最主要的创始人。生于佛蒙特州柏灵顿市附近农村零售商家庭里。幼年和少年时代,他是一个偏僻乡村里的平凡而羞怯的孩子。他两岁时爆发了南北战争,其父应征入伍,参加了林肯总统的志愿兵。因家庭没有定居一处,他快满8岁才上小学。他度过青年时代的新开发中部地区,自从南北战争结束后,开始修建铁路和工厂,建设城市。年青的杜威在那里目睹了开拓者的积极生活,这对他经验主义、实用主义哲学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此外,1859年出版的达尔文《物种起源》的进化论也深刻影响了他的思想。1875年—1889年,就学于本州大学。1879—1881年,在南方石油城一所中学里当拉丁语、代数、自然科学教师。1881年—1882年,在本州一所乡村学校执教,这时期跟着佛蒙特大学教授托莱研究哲学史。1882年,在哈利斯主编的《思辨哲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题为《唯物主义形而上学的假说》。1882年,入霍金斯大学攻读学位。1884年,以《康德心理学》获得博士学位。1884—1888年,任密执安大学哲学讲师和助理教授。1888—1889年,担任明尼苏达大学哲学教授。1889—1894年,被聘到密执安大学担任哲学系主任。研究新黑格尔主义和实验生活心理学。1894—1904年,到芝加哥大学任哲学、心理、教育系主任,这期间他抛弃了黑格尔主义,转而接受工具主义。1896年—1903年,在芝加哥大学创办实验学校,起初办小学,后来一直办到大学预科,他的进步教育就在这里实地试验。1899—1900年,任美国心理学研究会会长。19 04年,哥伦比亚大学聘他为哲学教授,直至1930年退休。1905—1906年,任美国哲学学会会长。1915年,任美国进步教育协会名誉会长。1938年,被选为美国哲学协会终身名誉主席。杜威在一生中,曾到日本、苏联、中国、墨西哥、土耳其等很多国家进行讲学和访问,并留下很多著作。据统计,共有专著44种,论文815篇,传播于几十个国家。其中有关教育学的主要著作有:《我的教育信条》(1897年)、《学校与社会》(1899年)、《儿童与课程》(1902年)、《逻辑理论研究》(1903年)、《教育上的道德原理》(1909年)、《教育上的兴趣和努力》(1913年)、《明日之学校》(与他女儿合著)(1915年)、《民主主义与教育》(19 16年)、《进步教育与教育科学》(1928年)、《教育科学的资源》(1929年)、《我们怎样思维》(修订本,1933年)、《经验与教育》(1938年)、《人的问题》(1946年)。 杜威教育思想兼有儿童中心和社会改造思想,这与其经验主义、民主主义哲学思想是相适应的。杜威教育思想作为当时进步教育运动(资本主义改良主义)的一种产物和对传统教育思想的一种批判,对当时美国新教育体制的产生与建立做出了突出贡献。 《民主主义和教育》(Democracy and Education,1916)副标题是《教育哲学概论》,门罗(P.Monro e)编教育学教科书系列书之一,麦克米兰社出版,后由FPPE出版,有20多种译文。中译本《民本主义与教育》,1928年由商务印书馆印行,邹恩润译述,陶行知校订,1947年和1949年再版,全书共424页。1 990年10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纽约麦克米兰社1937年版翻译出版,译者王承绪,共399页,30余万字。杜威的代表著《民主主义和教育》系统而全面地阐述了他在芝加哥实验学校实验以及当时教育改革理论研讨中基本形成的教育思想。该书被誉为教育的经典著作,进步教育理论的总纲。下边根据1990年中译本,全书的结构、主要观点介绍如下。 序 1915年,杜威写于哥伦比亚大学。简要地指出本书讨论所包括的范围:指出建设教育的目的与方法,探索和阐明民主主义社会所包括的思想和把这些思想应用于教育事业许多问题的努力。本书的指导思想是把民主主义与科学上的实验方法、生物学上的进化观念和工业的改造相互联系起来,并指出这些在教育中引起的变化。 除了序以外的26章的题目是:(1)“教育是生活的需要”;(2)“教育是社会的职能”; (3)“教育即指导”;(4) “教育即生长”;(5)“预备、展开和形式训练”;(6)“保守的教育和进步的教育”;(7)教育中的民主概念;(8)“教育的目的”;(9)“自然发展和社会效率作为教育目的”;(10)“兴趣和训练”; (11)“经验与思维”;(12)“教育中的思维”;(13)“方法的性质”;(14)“教材的性质”;(15)“课程

杜威与卢梭的儿童教观之比较

基础教育 杜威与卢梭的儿童教观之比较 万承业 (广东商学院广东·广州510320)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3)03-0144-02 摘要杜威和卢梭在尊重儿童主体性上一脉相承,但杜威和卢梭的儿童教育观之思想基础、教育主体、教育目的、教育方法与方式仍有区别。比较杜威与卢梭的儿童教育观,对当代儿童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儿童教育观比较杜威卢梭 The Comparison of Dewey's and Rousseau's Childhood E-ducation Ideology//Wan Chengye Abstract Though Dewey and Rousseau in respect for children's subjectivity have the same opinion,the respects on the ideological foundation for children education ideology,the subject of educa-tion,educational purposes,the method and manner of education still hold a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52069095.html,paring with the difference between Dewey's and Rousseau's childhood education ideology still make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the role of contemporary children's ed-ucation. Key words children education ideology;comparison;Dewey; Rousseau 儿童观是成人对儿童的认识、态度、看法以及与儿童有关的一系列观念的总和。儿童期是否能够健康成长对个人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西方文艺复兴之前,人们不承认儿童具有独特的成长需要,被当成是“小大人”,在压抑中成长。文艺复兴到19世纪末,儿童的灵性被人们发现,人们认为儿童具有巨大的潜能和发展的可塑性,不再是大人的翻版。特别是卢梭提出教育应遵循儿童内在的自然法则。20世纪初期至今,儿童成为教育的中心,特别是杜威提出儿童中心说。比较卢梭、杜威的儿童教育观,对于当代以儿童为本位、培养儿童创新能力和拓展儿童个性的儿童教育而言,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1杜威与卢梭的儿童教育观思想基础之比较卢梭是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学者,资产阶级教育家,他的儿童教育观思想来源于自然法学派的思想和性善论。自然法学派萌芽于古希腊哲学,认为“自然”是明智的、永恒的,盛行于17、18世纪,宣扬人生于自然,人的权利也即来自于自然。卢梭在此基础上认为自然赋予人人自由和平等,成人与成人之间、成人与儿童之间、儿童与儿童之间、每个人的不同年龄阶段之间,都应该是平等的。同时卢梭认同性善论,认为万物生于自然,本性都是善良的。传统教育模式下,成人是强者,儿童只不过是微型的成人,要学习成人的礼节、成人说话的口吻等,成长后会像成人一样都在掠夺他人谋取自身利益,而原本在儿童身上可以体现的天性的善良,被教育抹杀了。只有对人进行自然教育,延续或者恢复人的本性,才能在顺应人的自然本性的基础上,完善和发展人。 杜威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认为当时美国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而非经学院教育模式下复制的人才。杜威认为传统教育忽视了宇宙处于变化之中的事实,过分追求那种绝对的、标准的、权威的、具有确定性的知识,而真理不是神赐之物,不是绝对的、永恒的,传统哲学家所认为的那种先验的、绝对的、永恒的真理是不存在的,所谓绝对、所谓标准和所谓权威,都须经受社会生活的鉴定和考验,提出要用经验解放力量,用经验挑战传统。同时杜威十分认可卢梭关于儿童教育的理论,认为儿童应处于教育的中心,教育应顺应儿童的自然,而不是教师灌输。在实用主义经验论和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基础上,杜威提出了“教育即自然发展”的理论。 2杜威与卢梭的儿童教育观教育主体之比较首先,卢梭和杜威都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卢梭是儿童的发现者,在《爱弥儿》一书中首次使用儿童这一概念,“在万物中人类有人类的地位,在人生中儿童期有儿童期的地位,所以必须把人当人看待,把儿童当儿童看待”[2],充分肯定了儿童的价值。虽然卢梭并未直接提出儿童中心说,但毫无疑问,在卢梭看来,儿童是儿童教育的主体。杜威在卢梭的基础上首次提出儿童中心说,两人在尊重儿童主体性一脉相承。所不同的是卢梭认为儿童的教育者应该是天性,而不应该是人。他将儿童的自然天性视为第一教育者,随后才是人,最后是事物。而杜威更强调的是学校教育,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教育的实施者。 其次,卢梭和杜威都强调儿童具有能力并不断发展。卢梭认为自儿童出生那刻起,儿童就受自然教育而具有能力并不断发展。如在婴儿阶段,婴儿的呀呀学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0~12岁的儿童,记忆力和想象力处在静止状态,虽不具有理性思维,但可以通过手、眼睛感觉事物,此时感觉能力得到发展。杜威认为儿童是未成熟状态,具有发展的潜力和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儿童是社会的正式成员,要将学校教育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儿童培养成有能力的和有用的社会成员。 最后,卢梭和杜威都强调儿童是自由的,但侧重点不同。卢梭在遵循儿童自然天性的基础上,认为儿童期具有儿童期的地位,是不可被取代的,成人不能过多干预或约束儿童自然天性的发展,这里的自由更多是指给儿童自然天性自由。杜威认为儿童的自由就是生长和发展的自由。但并不意味教师完全不干预儿童的学习,教师可以通过设计课程、活动形式或内容,引导儿童成为有能力和有用的社会成员。同时儿童的自由是在社会规范认可下的自由,儿童作为一名正式的社会成员,一样要遵守纪律。 作者简介:万承业(1988-),广东商学院2011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 (下转第146页)144

杜威的现代教育理论

“按几何图形排列着一行行简陋的课桌,紧紧地挤在一起,很少有移动的余地;这些课桌的大小几乎都是一样的,仅能够放置书、笔和纸;另外,有一个讲台,一些椅子,光秃秃的墙壁,还可能有几幅画。”“这一切都是有利于‘静听’的,单纯地学习书本上的课文,标志着一个人的头脑对别人的依赖性。”这是杜威对十九世纪美国学校教室的形象描述。然而,这样的情景却惊人相似地还出现在21世纪中国的教室里。当我们的教育迈入新时代的时候,或许我们会突然发现,今天面临的许多教育问题,在杜威那儿都能给予我们新的启迪。 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功能心理学的先驱,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代表。 1859年10月20日杜威生于美国佛蒙特州的农业小镇柏林顿。父亲是一个零售商,母亲是地方法官之女,哥哥后来成为著名的经济学家。1879年,他从佛蒙特大学毕业后,在乡间任教两年。1882年,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哲学。188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884~1894年在密歇根大学和明尼苏达大学任教。1894~1904年任芝加哥大学哲学教授,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系主任。他在芝加哥的成就使他获得全国名望。1904年,改任哥伦比亚大学哲学教授。他和哥伦比亚的联系达47年之久,先是任哲学教授,后任哲学荣誉(退休)教授。在任教的25年中,吸引了国内外成千上万的学生,成为美国最闻名和最有影响的教师。 杜威一生获得过多个博士学位。1884年霍普金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04年威斯康星大学法学博士学位,1910年佛蒙特大学法学博士学位,1913年密歇根大学法学博士学位,1915年霍普金斯大学法学博士学位,1917年伊利诺伊学院法学博士学位,1920年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学位,1929年哥伦比亚大学法学博士学位,1930年巴黎大学法学博士学位,1946年奥斯陆(挪威)大学荣誉哲学博士学位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理学博士学位。 杜威于1899~1900年任美国心理学会会长,1905~1906年任美国哲学学会会长,1915 年参加创立美国大学教授联合会并任首届主席,1928年任美国进步教育学会名誉会长。 杜威从小喜爱阅读,对当时学校里死记硬背的传统教学方法颇为不满,感到这种学校是一个惹人讨厌的地方。在密歇根大学期间,他发现多数学校仍沿着早先的传统路线进行,没有适应儿童心理学的最新发现和变革中民主社会的需要。寻找一种能补救这些缺陷的教育哲学,成为杜威最关切的事情。1896~1906年在芝加哥创办“芝加哥实验学校”,成为他哲学、

杜威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下教育的启示

杜威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下 教育的启示 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

杜威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下中国教育的启示 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家约翰.杜威是教育思想史上的大家,他对现代教育思想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批判吸收他人思想,并通过自己丰富的教育实践,创立了一套崭新的教育理论,这是教育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变革,直到今天,还有很大的影响和借鉴意义。 一、杜威教育思想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这三个命题构成贯穿杜威整个教育思想的主旋律。 (一)教育与生活经验紧密相结合 1.“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未来生活的准备。”这是一种经过“改造了”的“新生活”,“教育即生活”有两个反面的含义:一是要求学校与社会相结合,二是要求学校与儿童的生活相结合。 2.“学校即社会”这个命题并没有将学校与社会想混同。杜威所要求的学校生活是一种经过选择的、净化了的、理想的社会生活。使学校具有简化社会生活、纯化社会生活、平衡社会社会生活的功能,使每个人都有机会不收社会团体的限制,接触更为广阔的环境。强调学生在做中学。 (二)“教育即生长”杜威提出生长论,要求使儿童得到充分的发展,要求建立新兴的师生关系,要求尊重儿童,要求教师参与学校的管理。表达了一种新的教育观和发展观。教育与生长的目的在于过程自身,生长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没有终极目标,是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儿童个体的充分生长不仅仅是达到社会目的的一个手段和工具,它本身就是民主主义的要求。生长论要求尊重儿童,使一切教育和教学合乎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兴趣和需要的要求。 (三)“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杜威认为“一切真正的教育从经验中产生”,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切经验都真正地具有或相同起着教育作用。经验起作用强调经验过程中人的主动性,要求教育过程中应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条件与水平,提高儿童参与教育过程的主动性。

关于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关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的一点看法 文学院2008级四班王帅1044408024 关于杜威先生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我在卓越买的那本还没到货,于是我其实没看原书,只看了点介绍,加上在外国教育史和教育哲学课上对杜威的学习。我实在不敢说我能一篇又体系的文章,于是我想分几个标题来谈。 这几个标题有:1、国家主义到社会主义2、教育要不要有目的?3、工作的训练 一、国家主义到社会主义 此社会主义不是共产主义,而是接近于社会契约论里社会的意义,也就是人类社会吧,人类的社会性是不能更改的,但国家则是不具备自然的合法性的。换句话说,人生下来就应该是社会的一员而非国家的一员。我说这个呢,用意也很简单,杜威先生在书中强调培养孩子们的团结合作,和谐共处的精神,我以为这是很好的,是服务于社会的,这比培养孩子们爱国爱党要更具有自然法上的合理性。所以我以为我们的教育也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爱社会,应该淡化国家意识形态的灌输,淡化爱国爱党教育,我想,当学生们爱社会之后,出于维护社会秩序的目的,他们自然会爱国爱党。 教育确实是可以强国的,但是强国并非教育本身应该负责的事,教育应该对社会负责,社会主义的教育,绝不是少数文化精英和广大蒙昧人民的对立结构,而是为全体社会成员服务的教育。教育不应该努力使人分出级别的高下,纵然教育确实是可以区别人的,但是区别是不分高下的。区别每个人有利于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 二,教育要不要有目的? 杜威先生的书中比较反对教育的目的,他认为如果要找一个目的,那么教育的目的就是生长。我觉得这种理论和孔子所谓“君子不器”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我看来孔子也是不主张给教育定下个目的的,定了目的,就会过于注重教育的结果而非过程,我觉得“君子不器”的意思大概可以认为是“教育是使人成为人,而不是使人成为某种人。”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这表明孔子认为问道本身就是意义所在,孔子的内圣外王,仁义礼智,都是解释这个道的,这个道并不是目的,而是方向,所以才有“吾道一以贯之”,也就是按照我设计好的方向一直走下去。杜威的生长与孔子的道,也是相通的,杜威为改革传统教育,强调把儿童从书本记诵中解放出来,教育并不是强制儿童静坐听讲和闭门读书,教育就是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中国古代称识字为小学,而“大学之道,在于亲民,在于明明德,在于止于至善”儒家的学说强调实际生活中的经验,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其中的习就是练习,这个练习可不是我们现在的做练习册。儒家传授的六艺是“礼、乐、射、御、书、数”。那么练习的也多是驾车,射箭,奏乐这类活动,这些活动虽然与农业生产有区别,但是对于当时的人确实是有意义的实践性活动。 杜威认为真正的目的是含有理性因素的而不是武断决定的,是随环境变化而变化的。它是由现在向未来发展而逐步实现的。一个老师怎么能为着追求可望而不可及的遥远目的否定儿童的当前兴趣与需要呢?他反复申论,生长和生活无止境、无终极,因而也没有最后的目的。生长和生活永远前进,在其扩充、提高、更新、重组的过程中,儿童和青少年便逐步成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 为响应国家大力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的号召,进一步提升教师群体的文化修养,让阅读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常态,20xx年4—11月渝中区教委、渝中区教育学会在渝中名师、特级教师工作室中重点推广教师阅读,开展“阅读阅快乐”读书交流及展示活动。该活动得到工作室主持人的大力推崇,收到50余份学员读书心得。本公众号将陆续发布优秀的读书心得,希望能带给用户借鉴与启发。 《民主主义与教育》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论专著,初读时觉得很难理解,但耐心读完后却有很多收获与启发。杜威在书中提出了许多与传统不同的教育观念,他以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来解释教育,创造了崭新的教育理论。 这本著作的作者是杜威,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民主主义与教育》全面地阐述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是其教育着述的代表作。在教育史中既能提出新颖教育哲学,又能亲见其实施之获得成功者,杜威是第一人。 杜威认为:我们假定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个人能继续他们的教育,或者说,学习的目的和酬报,是继续不断生长的能力。但是,除非一个社会人与人的交往是相互的,除非这个社会的

利益能平等地分配给全体成员,从而产生广泛的刺激,并通过这些刺激,适当地进行社会习惯和制度的改造,这个思想就不能适用社会的全体成员。这样的社会就是民主主义的社会。所以,我们探索教育目的时,并不要到教育过程以外去寻找一个目的,使教育服从这个目的。我们整个教育观点不允许这样做。我们所要做的,是要把属于教育过程内部的目的,和从教育过程以外提出的目的进行比较。当社会关系不平等均衡时,一定会出现后一种情况。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整个社会的某部分人,将会发现他们的目的是由外来的命令决定的;他们的目的并不是从他们自己的经验自由发展而来,他们的有名无实的目的,并不真是他们自己的目的,而是达到别人隐藏着的目的的手段。 杜威提出“从做中学”,就是说教学不应该直接了当地注入知识,而应诱导儿童在活动中得到经验和知识,教学要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并且附着于儿童的现实生活。而有些教师却脱离儿童生活向学生提出问题,或者有的老师把儿童视为容器而以高压手段灌输知识,其结果只能使儿童学而不思和记而不解,或招致学生的反感。想想我们现在的教育状况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不间断的模拟、各级统考,迫使老师不得不给学生布置大量的作业,挤占学生的体育、音乐、美术等其他课程的时间,学生真的要成为只会学习的机器了,哪里还有什么自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