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案师夷长技以制夷

教案师夷长技以制夷

教案师夷长技以制夷
教案师夷长技以制夷

八、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课前展示学习目标

问:这是前段时间热播的穿越剧,同学们知道女主角穿越到了哪个朝代吗?生:清

师:对,清是中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那个四阿哥雍正以及他的后代乾隆和道光,是如何看待中国在世界的地位呢?请同学们看材料。

学生:读材料思考,师总结

师:看了这两则材料,你有什么想法?狂妄自大,愚昧无知。皇帝是这样,当时唯皇帝命是从的臣民也是愚昧无知,对外部世界缺乏了解,以天朝上国自居。【讲授新课:】

师:过渡:然而正是这么一个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清王朝,却在鸦片战争中彻底输给了他们认为的蛮夷之邦——英夷,最终被迫屈辱求和。

展示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的内容给学生看,激发学生的愤慨

洋务运动的背景

1、民族危机---鸦片战争的失败(板书)

师:如此屈辱的条约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冲击,引起了人们的反思,正如这本书中记载的.

鸦片战争展现在中国人眼前的第一个形象就是西洋人坚船的迅速,利炮的声势……两千年来传统的夷狄观念在他们头脑里开始动摇了。”

——陈旭麓(lu)《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师:两千年来传统的夷狄观念在他们头脑里开始动摇了。你觉得他们的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想要了解西方,向西方学习等

2、新思想的萌发

师:承转:对!一些开明的知识分子开始主动关注外部世界,了解西方各国情况。林则徐和魏源就是其中的两个典型代表。

(1)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师:设问:你知道林则徐为什么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吗?他做了什么事?请看课本P69第二段回答。

生:在禁烟和抗英斗争期间组织人员搜集、翻译外文书报,购买西方的船只和大炮并加以仿制。

师总结:林则徐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

(2)魏源和《海国图志》

展示材料:“不善师(拜师,学习)外夷者,外夷制(控制,对付,制约)之;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夷:指蛮夷,当时清朝把西方国家称之为蛮夷 ) “夷之长技(指西方列强的先进工业,武器)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海国图志?叙》

师:魏源在书中提出了什么主张?请结合材料和教材P69第三段分析回答

生看课本:师夷长技以制夷

师:师夷长技以制夷是什么意思?学习西方的长处,以抵抗西方的侵略。

师:他认为西方的长技有哪些?生:战舰、火器和练兵之法。

(肯定评价)

师:你认为林魏的认识全面吗?生:不全面。还要学习……

师:虽然不全面,但魏源明确提出要学习西方的长技,在当时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师:很可惜,他们的主张几乎无人理睬甚至招致斥责和辱骂。展示材料林则徐建议朝廷用关税的十分之一制造船炮,以抵抗英国侵略者。道光帝对林则徐建议的朱批是:“无理!可恶!”“一派胡言”。

(在中国)《海国图志》问世后却很少有人问津。然而,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吏的骂声却扑面而来…最终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

——朝川济世

师:正因为如此,当时“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不能落实到实践上,直到19世纪50年代形势发生了剧变。

3、清政府面临的统治危机:内忧外患

读图《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起义》

问:19世纪50年代清政府面临怎样的内外形势?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统治危机加剧。

假如你是清朝的开明官员,你会向朝廷提什么建议?

生:向西方学习、学习他们先进的东西、学习他们的先进科技等

承转:是的,当时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洋务派,他们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洋务运动发展起来。

洋务运动的概况

出示图表,提出问题

师:请同学们看课本P69第四段到P70 6-45图及注释,同桌相互交流,找出洋务运动的起止时间、代表人物、口号、目的、内容来。

生看书P69-70页,师巡视个别指导。

起止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代表人物奕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

口号自强、求富

目的富国强兵,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主要内容军事工业(前期)创办新式军事工业、训练新式军队、筹建海军民用工业(后期)轮船铁路、电报、采矿等新式民用企业

文化教育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培养洋务人才

外交中国近代最早的正式外交机构:总理衙门

师生共同探究完成课件上表格:

引导学生根据书本回答问题

(1)看代表人物图片问:他们共同的身份是什么?是哪个阶级的代表?

官员 地主阶级(板书)

师:因此我们把洋务运动也称之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这是洋务运动的性质。

(2)展示材料,

奕 等人认为,只要在封建制度中加进一些西洋先进技术,可以镇压人民,可以自主自强,封建统治便可长治久安。

思考洋务派兴办洋务的目的是什么?目的:学习西方技术,富国强兵,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师强调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师:又是怎么做的?洋务派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当时的中国出现了很多新变化。 师:你知道社会上出现了哪些新事物?生: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文化教育、外交,顺序可能会打乱。我们来看一下当时的一些典型代表。师展示图片。

师:这些新变化是洋务派在哪些方面做的改革呢?我们来做一个活动——连连看

洋务运动的评价

师:洋务派进行的这些改革起到了什么作用?

师展示材料

材料一 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了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十万匹。

材料二 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创办之初巨大的赢利,……官僚、地主、商人纷纷投资近代机器生产,这些商办企业成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端。 材料三1862年成立了京师同文馆, ……此后又在各地相继开办了一些科技学堂和军事学堂。这些近代学堂的出现,是文化教育领域中前所未有的事物,他们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

设问:1、从材料一看民用企业的兴办对外国经济势力的侵略起了什么作用?

2、材料二的现象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3、材料三的现象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师:分析材料,并总结

积极影响:(1)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2) 引进西方科技和机器,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奠定了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基础

洋务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道路(军事、经济、教育、外交近代化)

师:这就是洋务运动的进步性。

经济 军事 外交 文化教育 新式军事工业、新式军队(筹建海军) 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新式民用企业:轮船、铁路、电报、采矿等 近代最早的正式外交机构:总理衙门

转承:洋务运动取得了这样的成就,洋务派是否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标? 生:齐读老革命家吴玉章的话:

师:指出: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洋务派标榜的“求强”“求富”目标未能实现,洋务运动基本失败。

展示材料:不可思议的是,政府(指清政府)认为这些学生(留美幼童),他们花的是政府的钱,就应该只学习工程,数学和其他自然科学,对他们周围的政治和社会影响要无动于衷。这种想法是非常荒唐可笑的……中国不可能只从我们这里引进知识、科学和工业资源模式而不引进那些政治上的改革。否则,她将什么也得不到。

——1881年7月23日《纽约时报》社论 师:结合材料分析:清政府拥有了先进的武器,为什么仍然失败了?

生:只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而不进行政治改革。

师:当时西方已出现了哪些政治制度?

生:君主立宪制、共和政体

师:它们都是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它们取代封建专制制度是历史的进步。 既然都是历史的进步,我们的清政府为什么不进行政治改革呢?

师:进行政治改革会改变封建制度,使他们丧失统治地位,他们是不会进行政治改革的。

师:

所以洋务派企图单纯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而不进行政治改革,彻底改变封建制度,是不可能让国家真正富强起来,这就是洋务运动的局限性,也是洋务运动破产的根本原因。

我们的感悟是:生答

师总结得出结论:地主阶级不能救中国。

那么,中华民族的出路到底在何方?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新的探索。

小结:

【作业布置】作业本P37-38 4、8、11、15

鸦片战

争失败 师夷长技以

制夷

新思想的萌发

洋务运动 内容 军事工业 民用工业 文化教育 外交 政治制度

未涉及

地主阶级不能救中国

结果:失败 实践 向西方

学习

师夷长技以制夷(黄方仙)

第六章第三课汇入工业革命大潮的中国 “师夷长技以制夷”教学设计 永嘉县桥头镇中学黄方仙 一、课程标准 4-3 列举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明它(他)们在社会变革中的突出作用。 6-5 在世界文明的进程中,了解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明确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二、教材分析 “师夷长技以制夷”——主要介绍了在面对西方入侵的危机时,一些开明的知识分子为了挽救国家于危亡之时,主动关注外部世界,了解西方各国情况,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通过学习西方的长处,以抵抗西方的侵略,这里面的代表人物是林则徐和魏源。之后,清朝中央和地方的一些官员也以“自强”“求富”为口号,掀起一场学习西方先进思想和技术的洋务运动。他们陆续创办了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还兴办了新式学堂,培养人才。洋务运动的失败说明中国不改变政治制度,只进行军事、经济、教育、外交的一些变革,是不能使中国富强起来的;地主阶级不能救中国。 三、学情分析 通过一个多学期的历史知识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历史素养,但对于初二的大部分学生来讲历史的基本线索还有点凌乱。对于洋务运动这一内容,学生知识储备较少,可能在一些影视作品中略有了解。所以教学中应多给学生提供一些背景史料。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地主阶级中“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魏源等的思想 2、掌握洋务运动的兴起时间、代表人物、口号、目的、内容、结果、性质 (二)、能力目标: 1、能运用史实辩证地评价洋务运动。 2、通过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和相关材料,培养学生的阅读材料、分析和归纳的能力,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学习西方的重要性 2、通过学习感受到封建君主专制的腐朽和地主阶级不能救中国。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洋务运动的概况 难点:洋务运动的评价和地主阶级不能救中国的认识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方式:讲述法、问题引导法、史料探究法、多媒体辅助 八、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图片:林则徐、魏源、李鸿章图像。 师:这些人都是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人物,虽然他们有着不同的政治追求,但却有一个共同的历史贡献:都推动了中国向西方的学习,推动了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如果让同学们用书本上的一句话归纳他们的贡献,你会用?师夷长技以制夷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局限性再评价

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在晚清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将嘉道年间之际复兴的经世思潮推到了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是对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的西方挑战的最理性的回应”,其主张“是晚清以来的中国人提出的第一个近代化方案”[1],对于其积极意义,史学界已经作出充分的评价。 同时,也有不少学者专门著文论及过这一思想所存在的局限。这些局限性概括起来,主要包括目的的局限性、观念的局限性、内容的局限性、作用的局限性[2]。以上方面的局限性分析,其中不乏合理成分,但有些评价是有失客观性的,有些评价则是似是而非的。笔者认为,这些局限性的评价必须是建立在对特定历史环境和阶级属性的充分认识基础之上,否则这将是一种有失历史客观性的评价。“如何用当时的观念合情合理地解释当事人的思想和行为”[3],这是历史研究一个十分关键却极易忽视的问题。基于以上考虑,笔者试图对前人在“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思想的局限性方面的评价分别作出自己的分析,以期对该问题评价的客观公正与“合情合理”。 关于是目的的局限性。一般我们认为魏源在鸦片战争前后看到了中西方的差距,认识到了效法西方的必要性,提出了富有远见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体现了他思想的开放性和爱国性,这在当时有着抵御外辱、挽救民族危亡的积极作用。但是魏源主张的只是通过“师夷长技”这一手段来达到“制夷”的效果,而其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这种主张的动机是一种传统的忠君思想。所以,魏源思想主张只可能维护而不可能触犯业已腐朽落后封建制度,因此这一主张的内容和作用都受到了极大束缚。 魏源作为晚清开明的思想家,其思想和主张被认为是该时代最先进的代表,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他毕竟是出生和成长于闭关锁国的晚清时代,是深受传统儒家学说影响的士大夫,同时也是晚清社会地主阶级的代表。无论从其生活环境、思想结构还是阶级属性来看,在国家危难关头,他的主张都不可避免以忠君思想为动机,以维护清王朝统治为根本目的。实际上,换了其他人,处于他当时的环境和地位也必然无法超越他的动机和目的,否则他的思想和行为也就无法用正常逻辑来解释了。再者,如果魏源萌生的想法,不是维护清王朝统治,而是通过“师夷长技以制夷”最终达到推翻封建王朝的目的,那他岂不是直接过渡到了维新思想和民主革命思想,岂不是违背了历史进程中客观规律的制约。更主要的是,在当时

师夷长技以制夷-----地主阶级的探索教学设计

师夷长技以制夷-----地主阶级的探索 教学要求:教学中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地主阶级中“开眼看世界”的开明人士的思想和希望“自强求富”的洋务派的政治主张,在感受地主阶级的爱国情感的同时,认识到封建君主专制的腐朽和地主阶级不能拯救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危机。 重点是洋务运动的内容,难点是洋务运动的影响。 导入 案例1:林则徐和魏源的主张。 讲林则徐故事,阅读材料,比较林则徐和魏源对待西方的态度同前人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林则徐是很多学生都有所了解的,可让学生来讲述林则徐的故事,一可增添课堂气氛;二可作为分析问题的背景材料。教学中应侧重分析变化的原因,从中感受到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 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魏源《海国图志》二)案例2:洋务运动。你认为,外国列强有哪些是比我们先进的?如果你是地主阶级的开明一员,又会选择哪些来学习呢? 阅读课文,说说图片《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留美儿童》、《同文馆》等。学生在阅读课文并应用相关信息解读丰富的图片信息,能发挥多媒体优势,增添学习趣味,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合作探究 阅读课本68页小字说说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失败的主要原因。 当西方各国先后建立主义制度,进行革命,发展经济,壮大国力的时候,清王朝,仍沉浸在古代的辉煌中,朝廷、国家经济实力贫弱,与资本主义列强的强大的军事优势相比,自然处于的地位。 自主学习 1、开眼看世界 ――被誉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魏源――《》提出“”,主张学习西方的长处,以抵抗西方的侵略 【合作探究:林则徐和魏源对待西方的态度和前人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 不同之处:闭关锁国时期、西方国家;鸦片战争后学习西方先进的。 产生变化的原因:在于鸦片战争失败的残酷现实,使地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只有“”才能制夷,只有学习西方先进和政治思想,倡导实行社会变革,中国才有出路。 自主学习 2、洋务运动: (1)时间:19世纪年代――年代 (2)代表人物:、、――地主阶级洋务派 (4)口号:、 (3)内容: A、以“”为口号,创办工业,训练。建

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论文

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 在近代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个人为中国开拓了视野,即使因为当时的政治原因他的思想并没有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掀起巨大的波浪,但是他作为近代中国优秀知识分子代表,仍然为中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便是——魏源。 这名伟大的人物字默深,是一名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为晚清思想家,新思想的倡导者。 如果说林则徐是“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那么魏源又何尝不是?在我看来,他更是由思想走进现实的实践者。他受林则徐的嘱托,将林则徐主持翻译的《四洲志》和历代史志等增补为《海国图志》,介绍世界各国的地理、历史、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并结合鸦片战争的经验教训,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建议制造枪炮、轮船和其他机器工业产品,加强海防、抵御外侮。 魏源思想的精华也都体现在《海国图志》一书,他在其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现今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他在该书序言中开宗明义地说:“是书何以作?曰:谓以夷攻夷而作,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他把人才不济和内政不修看作是国家贫弱的根本原因,为此提出师夷长技的主张,这些思想独具异彩,犹如夜空中的一道闪光,可惜未被当政者所采纳。后来的维新思想家王韬在《扶桑游记》中说:“当默深先生时,与洋人交涉未深,未能洞见其肺腑。然师长一说,实倡先声。”也有张维屏诗曰:“气壮群推魏无忌,心孤谁识贾长沙?太息绕朝终不闻,为君一读一长嗟。”魏源既坚决反抗侵略,又重视了解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作为对付侵略的重要方法。他在《海国图志》中很好贯彻并发挥了林则徐了解和学习西方的思想,认为“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把学习西方的“长技”提高到关系国家民族安危的大事来认识,使之在当时社会上发生了震聋发聩的重大影响,针对当时封建顽固派把西方先进的工艺技术一概目之为“奇技淫巧”的无知,为此,他提出一套具体方案,不但包括了官办军事工业,改进军队武器装备的内容,而且提出了兴办民用工业,允许商民自由兴办工业的主张。 魏源作为地主阶级先进分子的代表,表达了突破传统的向西方学习的进步愿望。客观上也反映了中国和西方当时各个方面的对比差异很大。但地主阶级本身的局限性决定了他们只能从器物层面学习西方,即便如此,这在当时依然是不小的思想上的突破。 纵观魏源一生,虽然仕途坎坷,历经很多磨难,但是他从未放弃过。为中国的改革与富强,他努力为之付出了自己的一生,而在这过程中他自己也成为了名留青史的英雄人物,深受后人景仰。 参考文献:《海国图志》 《扶桑游记》

魏源人物评价,魏源简介:师夷长技以制夷

魏源人物评价,魏源简介:师夷长技以制夷 本文导读: 著述魏源学识渊博,著作很多,主要有《书古微》、《诗古微》、《默觚》、《老子本义》、《圣武记》、《元史新编》和《海国图志》等。其它著述还有:《古微堂诗文集》、《公羊古微》、《曾子发微》、《子思子发微》、《高子学谱》、《孝经集传》、《孔子年表》、《孟子年表》、《小学古经》、《大学古本发微》、《两汉古文家法考》、《论学文选》、《明代兵食二政录》、《春秋繁露注》、《墨子注》、《孙子集注》等若干卷[8] 。2005年,作品结集为20卷《魏源全集》。 《海国图志》 《海国图志》是魏源受林则徐嘱托而编著的一部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图书。它以林则徐主持编译的不足九万字的《四洲志》为基础,将当时搜集到的其他文献书刊资料和魏源自撰的很多篇论文进行扩编,初刻于道光二十二年,为五十卷。道光二十七年增补刊刻为六十卷。随后,又辑录徐继畲在道光二十八年所成的《瀛环志略》及其他资料,补成一百卷,于咸丰二年刊行于世。《圣武记》《圣武记》书中谈到18世纪西北地区穆斯林的反清起义问题。共14卷,前10卷以纪事本末体记述清王朝建立至道光年间的军事历史,后4卷《武功余记》为作者对有关军事问题的论述。

师夷长技以制夷 师夷长技以制夷源在其著作《海国图志》中提出的著名主张。1842年《海国图志》问世,作者魏源在该书《原叙》中指出著书目的:“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所谓“师夷”主要是指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在军事技术上的一套长处,而“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魏源不仅主张从西洋购买船炮,而且更强调引进西方的先进工业技术,由自己制造船炮。所谓“制夷”,即抵抗侵略、克敌制胜。在这个主张里,师夷是手段,制夷是目的。通过“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魏源明确地把是否学习西方国家“长技”提高到能否战胜外国侵略者的高度来认识,他强调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这个主张表现出了一种光辉的爱国主义思想,向处于巨大变故中的中国人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新课题。这一思想后来成为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源头,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实践意义上,它是后来洋务运动甚至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一切革新运动的先声。

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维新变法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林则徐被称为“开演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早期维新思想和90年代维新思想; (2)理解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 (3)运用所学知识认识中国人民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探究与当时世界形势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联系必修①②的有关内容,讨论近代中国人思想解放的时代背景。 (2)运用制表或列举的方式,将学西方、寻变革的思想历程梳理清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认识到鸦片战争后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的启迪作用。 (2)为西学在中国更广泛的传播奠基,对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起促进作用;但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3)激发学生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是思想解放潮流,反对封建专制,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人民的觉醒。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师夷”与“制夷”的关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难点: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 ★教学过程及要点: 导入新课: 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中国古代的思想主流:儒家思想。这一思想统治了中国两千多年。随着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给沉寂的中国在政经济外交等领域产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影响。思想领域更是翻江倒海。 鸦片战争后到19世纪末,近代中国思想界出现了一次次思想解放的潮流。这个过程中的主流思想又是什么?(学生归纳:向西方学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主流思想。

听“师夷长技以制夷”有感

有争议的问题应慎重讲授 --------听《“顺乎世界之潮流”》一课有感 襄阳东风中学李国庆不久前听了一节复习课-----人民版必修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解放的潮流》,在这节课中,这位老师从心态的角度入手,思路非常新颖,对教材的挖掘也较深,听后很有感触。 在分析魏源思想时,这位老师说道:“《海国图志》以深邃的理性思考开启了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历史潮流。但魏源本人是否已有明确的世界观念,或者说他是否已经完全突破了传统的‘夷夏之防’呢?接着他引导学生分析魏源的‘制夷’显示了他的什么观念,学生在分析中联系前面所讲的“华夷文化观”,很容易得出了结论:魏源仍然没有以平等的眼光来看待西方,他仍然认为我们落后的只是‘技’,而非文化之‘体’,西方的船再坚炮再利,它终归是‘夷’。因为集体的无意识可以通过个人表现出来,任何一个历史个人的心态往往是他同时代其他人所共有心态的表现,这说明以魏源为代表的国人在天朝受到西方的初次重挫之后,还保持着高度的民族自信心和文化优越感,这也就必然导致他们在向西方学习什么和如何学习问题上,存在着一种‘从容自信的历史局限。’”这位老师的思路可以用这一公式展现即:夷显示了天朝上国心态决定了只师夷之“技”。 魏源本人到底是否突破了传统的‘夷夏之防’呢?在旧人教版《新思想的萌发》的序言部分是这样说的“鸦片战争使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他们开始抛弃虚骄自大的陈腐观念”,新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在序言部分也说到:“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者的坚船利炮使林则徐、魏源等清朝爱国官员从‘天朝上国’的梦幻里惊醒”。但这位老师认为魏源仍然没有完全突破传统的“夷夏之防”。“夷”到底怎么解释呢?这是一个有争议的学术问题。“魏源本人是否已有明确的世界观念,或者说它是否已经明显突破了传统的“夷夏”之防?学术界持完全不同的两种意见。”①学术问题不是高中阶段教学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但教学应该是一个比较严谨的问题,笔者认为对于有争议的学术问题,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可以讲出自己对某个知识点的理解,但不应该只讲一家之言。张分田教授在谈到对“先秦思想”教学内容的处理时说过“在中学阶段,应当以介绍事实性的知识为主,除非特别需要,尽量回避对思想家做出价值判断,甚至连褒扬与贬损的字眼都要少用或不用。必须有所判断的,也应尽可能地隐含在史实陈述之中,这类问题应当由学生独立思考,且大多有待来日。”②这对我们的教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这位老师关于魏源“师夷长技”的分析是以魏源本人仍然保持着天朝上国这一心态为前提的。如果这一前提不成立,本节教学内容该如何处理呢? 一、关于魏源本人是否完全突破了传统的‘夷夏’之防,笔者以为在讲授过程中应当是两种学术观点的简单介绍。在《近二十年〈海国图志〉研究回顾》一文中郭汉民/袁洪亮教授这样介绍到:“袁伟时认为,魏源已经明确认识到,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西方一些国家在许多方面都已超过中国,中国不但不再是世界的中心,反而应抓紧向西方学习。因此从五十卷本到一百卷本,他一再呼吁摆脱自我封闭的状态,明确否定了“夷夏之辩”的陈腐观念。郑强胜也认为,魏源并没有囿于“夷夏之防”的传统观念,而是勇敢地承认在文化上有许多国家优于中国,中国文化并不是至善至美的。他虽未突破对外国称“夷”的文化偏见束缚,却已放下了“天朝大国”的架子,视西方国家为有教化之邦。他突破了“华夏中心观”,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浅论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摘要:“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提出, 打破了传统的夷夏之辨的文化价值观, 摒弃了九洲八荒、天圆地方、天朝中心的陈腐观念, 树立了五大洲、四大洋的新的世界史地观念, 传播了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别种文化样式、社会制度、风土人情, 拓宽了国人的视野, 开辟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时代新风气。本文主要从其产生背景、思想内涵以及历史局限性来阐述。 关键词:师夷制夷背景内涵局限性 一、魏源生平简介 魏源(1794~1857年)是湖南邵阳金潭(今属隆回县)人,道光进士,曾任内阁中书。21岁时随父入京。先治王学,后转向汉学,再改为常州今文学,师承于刘逢禄。33岁时,魏源作了江苏布政使贺长龄的幕僚,后又转入两江总督陶澍幕府帮办盐务。贺、陶也是湖南人,对魏源尤有提携之力。借此机缘,魏源又与江苏巡抚、福建人林则徐相识。贺、陶、林均是朝廷中务实的封疆大吏,他们的变革思想都对魏源有所影响。人们常把魏源的历史贡献归于他把林则徐遭遇重创时未竞的事业继承下来,并将其开眼看世界的风气予以发扬光大,出色完成了《海国图志》的编撰和增订工作。 二、“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产生 包括荆楚在内的中国传统社会和文化转型,从19世纪中叶以后缓慢开始。从世界近代化的历程来看,西方国家是先有文化的变革,然后产生经济技术的变革,由此走上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中国的情形与此相反。它未能在传统社会的母体中,依靠自身力量获得新生的动力,及时步入近代社会,而是在外敌压境时,一次次被迫抗争、失败、再作抗争。由于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联系在一起,因而中国人在外来挑战面前的第一反应就是自救图存。此种由环境而生的后果自然是缺少思想文化的准备,因此,物质层面的变革就要先于思想文化的变革,即使是向西方学习,首先看到的也是其文化的外壳——坚船利炮。外来的近代文明与炮舰一道裹挟而入,使中国人如大梦初醒。在第一批“睁眼看世界”的人群中,一个于传统文化的变革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就是生于“荆楚之南”的魏源。 还在鸦片战争之前,魏源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种种危机已经有所认识。他指责官僚集团昏蒙自私,毫无理想,“除富贵而外,不知国计民生为何事,除私党

师夷长技以制夷作文600字_作文

师夷长技以制夷作文600字 中国要发展,要富强,要进步,就是要吸收和借鉴一切先进的东西,取长补短,在合作和竞争中加快自己的步伐。题记残酷的历史,一次又一次,告诉我们,落后就要被挨打,闭门锁国,就是一个错误的选择,那只是与世界强国拉长悬殊的距离。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句话出自魏源的《海国图志》,成为洋务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清朝末年,中国经历了两次侵略,两次鸦片战争,给中国的经济,尊严,国威带来了沉痛的灾难。在当时中国越来越衰败,八国侵华战争,使中国像一座金山,被各国挖的零零碎碎,中国的国威让人践踏,这是每个中国人的耻辱。 造成这个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那就是,中国的综合国力不强,封建思想的猖狂,导致而成的。 当时曾国?,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人,成立洋务派,希望学习西方技术来挽救中国的命运,但这场运动还是失败了。我们应该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学习西方高科技,一步一步来,但前提是要受到人民支持,我们应该要通过改革来改变此局势,来扭转乾坤。 其实日本就是一个例子,一次重要的改革改变了日本的命运,改变受到半殖民地的命运,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发展教育,如今也变成强国。 我们一定要向先进国家学习,实行改革,发展教育,重视农业,工业,取长补短。是不是全部照搬呢?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独立自主作为前提,要打开中国的大门,引进来,走出去的,一个国家需要的全方位人才,德智体全部要过关,教育是一个民族振兴

的基石,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们应该接受教育,为国家培养人才。 我们要相信科学,来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将中国最美的一面展现在世界各国之间,让他们知道,我们中国振兴了,不会当亡国奴了,我们有自己的尊严,国威。

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评述

“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评述 一.释义。 此句是著名思想家魏源(1794-1857)所著的中国认知海外第一书《海国图志》中的至理哲言。魏源是中国近代史上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人,他在《海国图志·叙》中指出: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所谓“师夷” 主要是指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在军事技术上的一套长处。魏源说:“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他不仅主张从西洋购买船炮,而且更强调引进西方的先进工业技术,由自己制造船炮。所谓“制夷”,是指抵抗侵略、克敌制胜。魏源明确地把是否学习西方国家“长技”提高到能否战胜外国侵略者的高度来认识。他强调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魏源从反侵略立场出发,以师夷为手段,以制夷为目的,表现了一种光辉的爱国主义思想。 二.积极性。 1.政治方面。魏源客观地介绍和评价了西方资产阶级国家的民主政治制度。他说:“廿七部酋分东西二路,而公举一大酋总摄之,匪椎不世及,且不四载即受代,一变古今管家之局,而人心翕然,可不谓公乎!议事听讼,选官举贤,皆自下始,众可可之,众否否之,众好好之,众恶恶之,三占从二,即在下预议之人亦先由公举,可不谓周乎!”,同时,他更把“不设君位”、“不立王侯”的瑞士赞誉为“西土之桃花源”。在这里,尽管魏源对于西方政治制度的理解和评价存在一些偏颇之处,但是,他对西方政治制度的介绍和推崇,对于当时中国国民接纳西方文化还是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军事方面。魏源曾指出夷之长技有三:一火器,二战舰,三养兵练兵之法。这就是说,魏源强调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发展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培养本国技术人才,建设一支近代化军队。洋务派吸取了这一思想,在“自强”的旗帜下,以制兵练兵为核心,首先设立兵工厂。与此同时,他们还提出了训练创造近代化陆海军的计划并付诸实行。他们选练陆军、改革军制,使腐败不堪的八旗、绿营经制兵逐渐变为营勇制的湘军、淮军、防军和练军所代替。他们改善武器装备,封建时代的弓箭、刀矛等冷武器逐渐为近代枪炮等热武器所代替。他们还向国外购置军舰、着力营造军港、船坞。建造了近代化的北洋海军。虽然洋务运动时期的军事改革步履维艰,成效不佳,以致在甲午战争中遭到惨败,但这些举措迈出了建设近代化国防的第一步。 3.经济方面。魏源看到了商品经济的优越性和生命力,他在鸦片战争前提出过“重本”而不“抑本”的重商思想,战后他又提出了“缓本急标”,把发展商业经济置于重要地位,并倡行发展近代民族民用工业,主张把近代机器工业引入军需品和民用的生产。他说:“今西洋器械,借风力,水力,火力,夺造化,通神明,无非竭耳目心思之力,以前民用。”他认为,开展正常的对外贸易,进口急需的军用物资、工业物资和民用物资,既可以加强国防力量,提高抵御外敌的

师夷长技以制夷_初三作文

师夷长技以制夷 中国要发展,要富强,要进步,就是要吸收和借鉴一切先进的东西,取长补短,在合作和竞争中加快自己的步伐。——题记残酷的历史,一次又一次,告诉我们,落后就要被挨打,闭门锁国,就是一个错误的选择,那只是与世界强国拉长悬殊的距离。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句话出自魏源的《海国图志》,成为洋务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清朝末年,中国经历了两次侵略,两次鸦片战争,给中国的经济,尊严,国威带来了沉痛的灾难。在当时中国越来越衰败,八国侵华战争,使中国像一座金山,被各国挖的零零碎碎,中国的国威让人践踏,这是每个中国人的耻辱。 造成这个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那就是,中国的综合国力不强,封建思想的猖狂,导致而成的。 当时曾国籓,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人,成立洋务派,希望学习西方技术来挽救中国的命运,但这场运动还是失败了。我们应

该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学习西方高科技,一步一步来,但前提是要受到人民支持,我们应该要通过改革来改变此局势,来扭转乾坤。 其实日本就是一个例子,一次重要的改革改变了日本的命运,改变受到半殖民地的命运,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发展教育,如今也变成强国。 我们一定要向先进国家学习,实行改革,发展教育,重视农业,工业,取长补短。是不是全部照搬呢?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独立自主作为前提,要打开中国的大门,引进来,走出去的,一个国家需要的全方位人才,德智体全部要过关,教育是一个民族振兴的基石,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们应该接受教育,为国家培养人才。 我们要相信科学,来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将中国最美的一面展现在世界各国之间,让他们知道,我们中国振兴了,不会当亡国奴了,我们有自己的尊严,国威。

【史料及解析】师夷长技以制夷科学救国的先声

【史料及解析】师夷长技以制夷科学救国的先声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著名思想家魏源(1794-1857)所著的中国认知海外第一书《海国图志》中的至理哲言。魏源是林则徐的好友,曾先后任江苏布政使和巡抚的幕僚,也是当时坚决主张“睁眼看世界”的著名文人。 所谓“师夷”,就是向西方学习,在今天看来,这是非常普通的主张,没有人会对此提出异议,但在魏源生活的时代,这可是石破天惊之论。因为当时中国古老而沉重的国门刚刚被打开,人们满脑子装的都是传统的“天朝上国”、“华尊夷卑”观念,只主张“以夏变夷”,对“以夷变夏”是想都不敢想的。为了说服人们接受自己的“师夷”主张,魏源不得不对中国历史上的土“夷”与如今来自欧美的洋“夷”作一番区分。他写道:所谓“蛮狄羌夷之名”,指的是那些居住在中国周边而未知“王化”的少数民族,而不是来自欧美的具有高度文明的外国人。我们虽然顺从习惯,将来自欧美的外国人称为“夷”,但实际上他们与中国历史上的土“夷”是不同的,他们“明礼行义,上通天像,下察地理,旁彻物情,贯串古今”,是天下的“奇士”、域内的“良友”,值得我们学习。他还批评那些坚持“华尊夷卑”的传统观念、反对“师夷”亦即向西方学习的人,是株守一偶、夜郎自大的“夏虫井底之蛙”。 他也提出,向西方学习,并非学习西方的一切,而是要学习西方的“长技”,也就是西方比中国先进的东西。那么,什么是西方的“长技”呢?基于对鸦片战争失败原因的反思(中国军队武器的落后是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之一),魏源认为,“夷之长技”有三:一是战舰,二是火器,三是养兵、练兵之法。 在魏源看来,“师夷”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制夷”。所谓“制夷”,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要战胜和制止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从而使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如果说“师夷”体现的是魏源思想的开放性,那么,“制夷”体现的则是魏源思想的爱国性。“师夷”与“制夷”,开放与爱国,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彼此不能分离,更不能割裂。 魏源则通过对鸦片战争失败原因的认真反省,既认识到了中国的落后,承认西方列强有其“长技”,同时又没有丧失反抗列强侵略的勇气,认为中国只要把列强的“长技”学到手,就一定能打败侵略者。正是基于这两方面的认识,他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这一思想后来成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源头,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听“师夷长技以制夷”有感

多一些材料,少一些结论 --------听《“顺乎世界之潮流”》一课有感几天前听了一节复习课-----人民版必修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解放的潮流》,在这节课中,这位老师从心态的角度入手,思路非常新颖,对教材的挖掘也较深,听后很有感触。 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历史潮流。但魏源本人是否已有明确的世界观念,或者说他是否已经完全突破了传统的‘夷夏之防’呢?接着他引导学生分析魏源的‘制夷’显示了他的什么观念,学生在分析中联系前面所讲的“华夷文化观”,很容易得出了结论:魏源仍然没有以平等的眼光来看待西方,他仍然认为我们落后的只是‘技’,而非文化之‘体’,西方的船再坚炮再利,它终归是‘夷’。因为集体的无意识可以通过个人表现出来,任何一个历史个人的心态往往是他同时代其他人所共有心态的表现,这说明以魏源为代表的国人在天朝受到西方的初次重挫之后,还保持着高度的民族自信心和文化优越感,这也就必然导致他们在向西方学习什么和如何学习问题上,存在着一种‘从容自信的历史局限。’”这位老师的思路可以用这一公式展现即:夷显示了天朝上国心态决定了只师夷之“技”。 魏源本人到底是否突破了传统的‘夷夏之防’呢?在旧人教版《新思想的萌发》的序言部分是这样说的“鸦片战争使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他们开始抛弃虚骄自大的陈腐观念”,新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在序言部分也说到:“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者的坚船利炮使林则徐、魏源等清朝爱国官员从‘天朝上国’的梦幻里惊醒”。但这位老师认为魏源仍然没有完全突破传统的“夷夏之防”。“夷”到底怎么解释呢?这是一个有争议的学术问题。“魏源本人是否已有明确的世界观念,或者说它是否已经明显突破了传统的“夷夏”之防?学术界持完全不同的两种意见。”①学术问题不是高中阶段教学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但教学应该是一个比较严谨的问题,笔者认为对于有争议的学术问题,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可以讲出自己对某个知识点的理解,但不应该只讲一家之言。张分田教授在谈到对“先秦思想”教学内容的处理时说过“在中学阶段,应当以介绍事实性的知识为主,除非特别需要,尽量回避对思想家做出价值判断,甚至连褒扬与贬损的字眼都要少用或不用。必须有所判断的,也应尽可能地隐含在史实陈述之中,这类问题应当由学生独立思考,且大多有待来日。”②这对我们的教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这位老师关于魏源“师夷长技”的分析是以魏源本人仍然保持着天朝上国这一心态为前提的。如果这一前提不成立,本节教学内容该如何处理呢? 一、关于魏源本人是否完全突破了传统的‘夷夏’之防,笔者以为在讲授过程中应当是两种学术观点的简单介绍。在《近二十年〈海国图志〉研究回顾》一文中郭汉民/袁洪亮教授这样介绍到:“袁伟时认为,魏源已经明确认识到,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西方一些国家在许多方面都已超过中国,中国不但不再是世界的中心,反而应抓紧向西方学习。因此从五十卷本到一百卷本,他一再呼吁摆脱自我封闭的状态,明确否定了“夷夏之辩”的陈腐观念。郑强胜也认为,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