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央银行作为一国的中心金融机构

中央银行作为一国的中心金融机构

中央银行作为一国的中心金融机构
中央银行作为一国的中心金融机构

中央银行作为一国的中心金融机构,代表国家制订(或参与制订)和执行货币金融政策,统一管理全国的银行和其他非银行机构,是代表国家进行金融控制与金融管理的特殊金融机构,是现代经济与金融体系中的“信用制度枢纽”。因此,本文试图从经济史学科独特的历史视角,运用历史和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对1948—1998年我国中央银行的制度变迁进行回顾,探讨制度发展的特点和原因,以期有助于中国中央银行历史研究的全面展开,并为完善当代中国中央银行的模式提供历史借鉴。

按照中央银行是否是“发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和银行的银行”基本职能将建国后的中央银行史划分为比较大的三个阶段:1、中央银行变迁的初始阶段(1948—1978);2、过渡的中央银行体制时期(1979—1992);3、逐步完善的中央银行体制(1993—1998)。在对每个阶段进行分析时,为保证各个阶段分析连续性和可比性,

78年以前,中国人民银行基本上是国内唯一的金融机构,概括起来这一时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1948—1952年,国家银行体系的创建时期;(2)1953—1978年,大一统的国家银行体系形成时期。

第一阶段:1948—1952(历史叙述略),在本期内其制度选择具有以下特点。

1、集中的国家银行制度。这种体制的形成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核心领导力量和基础,首先对旧中国的金融业进行了整合,取得了领导地位。另一方面是在“三反”、“五反”运动之后,又在国家对资本主义金融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组成一个统一的公私合营银行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中央银行职称与商业银行职能并存。中国人民银行一方面开展存款、贷款、汇兑和对外结汇等商业性业务行使商业银行的职能;另一方面,通过发行人民币,统一了全国货币发行,承担了制定和执行统一的金融政策,管理全国的金融物价和外汇交易,代理国库收支,建立清算制度,管理现金收支等中央银行职能。

3、行政、法律、经济手段并举。比如,人民银行依据各大区已颁布的有关金融法律,重新制定了金融机构资本额的标准;同时,人民银行还组织成立了利率委员会,引导市场利率。

4、货币政策的核心是稳定金融物价。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1)提高放款利率;(2)举办折实储蓄和定活两便储蓄,以疏导社会游资;(3)实行有松有紧的贷款政策,有重点有选择的扩大放款;(4)减少货币供应量。

第二阶段;1953—1978(历史叙述略),在本期内其制度选择有以下特点。1、人民银行独家垄断金融业。即国内所有的金融活动几乎都是经由中国人民银行进行的,所有的信贷资金不论是来源或用途,完全在中国人民银行的统存统贷下管理,各级银行吸收的存款全部上缴总行统一使用。银行的各种贷款,则由总行按核定的计划指标逐级直达,各级银行在其指标范围内发放贷款。2、带有浓重的“计划”色彩,既非真正的商业银行,又非真正意义上的中央银行。人民银行是完全依据国家的实物生产计划来发放信贷和发行货币,并根据国家计划来集聚社会资金,是全国的“货币发行中心、会计出纳中心和结算中心”。3、忽视用经济手段调节国民经济运行。以利率机制为例,档次少且结构不合理,不能充分反映资金的稀缺程度和灵活调节资金的供求关系,不能反映资金供贷的期限长短和风险大小。4、货币政策实际上就是综合信贷政策且目标单一。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利国有商业银行对信贷的计划和分配实为同一体,货币政策目标是单一的。在通货膨胀时,以稳定货币为目标;在一般经济条件下以经济发展为门标。

国家银行体制的合理性和弊端:1、合理性。(1)1948—1952。以人民银行为主体的银行体系能够将各种所有制的金融机构结合起来,以国家信用为依托,有利于提升金融业在人民群众中的心理预期,同时,这种集体的制度结构,能够将有限的金融资源集中到国家,通过行政体系由上至下的执行结构将政策意图迅速贯彻到基层,与政府的行政力量互为依托,有力配合了政府打击投机,统一财经的工作,稳定了物价。(2)1953-1978。大一统的国家银行体制是为适应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目标的赶超战略设计的制度,其作用是把有限的资金优先安排到国民经济的计划重点产业和项目中,实现了资金配置与发展战略目标和低利率宏观政策环境衔接。2、体制的弊端体现在体制内的无效率。(1)经营机制导致无效率。

(2)信息传递机制导致无效率。(3)计划管理的无效率。

效率的低下,使得整个体系内容运行的机会成本越来越大,集中的计划管理虽然暂时压抑了制度变迁的内在要求,然而,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后期,随着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分工不断细化,横向经济交流越来越密切,原有体制的弊端便越来越明显的暴露出来,并日益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在计划经济时期,并没有确立现代意义上的中央银行体制,其国家银行体制虽然具有某些中央银行体制的功能,但并不完备也不充分,不过它为中央银行体制的制度变迁提供了现实准备,其本身的制度结构的效率低下则提供了变迁的动力。

随着中国逐步地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伴随着资源配置方式的改变,,户国的经济条件发生了一些变化:1、国民收入构成发生变化;2、国家财政能力的下降;3、经济货币化的存在潜在收益。从而使各方面都感到,多年来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建立的国家银行体系已经不适应国民经济多元化和市场化的发展,制度变迁是必然趋势。在本阶段国家银行体制向中央银行体制的变迁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概况起来经历了两个阶段:(1)1979—1983年:向中央银行体制过渡时期;(2)1984-1992:中户央银行体制形成时期。

第一阶段:1979-1983。(历史叙述略)其制度选择如下:1、混合式的中央银行体制。

(1)从职能来考察。作为发行的银行,作为政府的银行,作为银行的银行,人民银行的中央银行职能还不健全。(2)从业务范围来考察。中国人民银行仍然从事商业银行业务。2、宏观调控的手段逐步多样化。反映在(1)直接调控方式即信贷管理起主导作用。(2)以利率为杠杆的间接调控也开始发挥作用。3、货币政策比较稳定。这段时期央行货币政策的目标是“发展经济、稳定币值”,政策工具还是综合信贷计划,做法是通过适当增加货币供应,调整信贷结构,支持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经济的适当增长。

第二阶段:1984—1992(历史叙述略)。其制度选择如下:1、仍属于过渡时期的中央银行体制。(1)从职能结构上来考察。中央银行体制虽然已经形成但职能结构还不完善。(2)从业务范围来看。商业性业务由新成立的中国工商银行承接,但这种剥离并不彻底,中国人民银行还承担了部分专项贷款业务,兼办一些政策性贷款业务。(3)在独立性方面。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很小主要体现在与财政的关系上。2、开始采用多种手段来调控经济。首先,改革了信贷资金管理体制。其次,是确立存款准备金制度。第三,强化中央银行职能和法规建设。第四,开办商业票据的再贴现。3、货币政策仍然对经济增长负责。中国人民银行的行为

是服从于发展经济和稳定货币双重目标,但实际上在我国经济发展优先的情况下,稳定货币的目标必然处刁:从属和次要的地位。

体制变迁的原因分析:国民收入结构的变化和国家财政能力的下降,使得以往国家通过财政获取和控制经济剩余的能力下降,经济货币化的潜在收益又为国家对金融制度选择提供了动力。国家为了保证获得货币发行收益开始发展中央银行制度,为了获取金融剩余则在鼓励商业性金融机构发展的同时,健全中央银行的调控和监督机制,强化其促进经济增长和货币稳定的双重作用。

小结:经济体制改革使中国的经济条件发生了变化,促进了国家银行体制向中央银行体制的变迁,但在制度选择上只有过渡的特征,具有进一步完善的需要。

制度选择的特点如下:

1、中央银行体制逐步完善(1)从中央银行的职能来考察。《中国人民银行法》出台标志我国中央银行体制走向成熟。(2)从业务范围来考察。中国人民银行逐步与商业性业务剥离,中国人民银行只承担中央银行职能,不再承担商业银行或政策性银行职能。(3)央行的银行监管职能加强。中央银行专事银行监管。(4)央行的独立性增强。体现和政府的关系上,人民银行成为国务院的直属机构,但又向全国人大汇报工作,与国务院保持相对独立;和财政的关系上,中国人民银行不准对政府财政透支,不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

2、以间接调控为主的宏观金融调控体系基本确定。一是从1993年下半年开始研究公开市场业务;二是再贴现业务进一步发展;三是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四是完善利率形成机制;五是从1998年起取消对国有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的限制。六是灵活利用利率政策,配合总量调控。

3、央行管理体制框架形成。总行下设9个分行(包括20个金融监管办事处)。各级机构的职责分工进一步明确,货币政策权集中于总行,分行集中力量加强金融监管,金融服务面向基层。这次改革有利于加强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

4、货币政策目标是稳定货币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稳定币值,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中国人民银行调控的中介目标开始了由信贷规模向货币供应量的转化进程。从1994年第三季度起,中国人民银行推出了货币供应量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定期向社会公告。

变迁的原因:中央银行制度的逐步完善主要动力来源于国有金融改革陷入困境,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陷入困境。因此,中国一方面开始加快收缩国有金融产权的规模,加快体制外非国有金融产权的增长,并且开始逐步培育金融市场;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中央银行体制,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中央银行,以适应金融产权多元化的趋势,并注意防范由于国有产权的收缩而可能带来的金融风险。

中央银行制度变革的特征:1、中央银行制度变迁的转轨性或过渡性。(1)、我国的中央银行制度变迁是一个独特的制度变迁过程。我国是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构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中央银行制度,面临着对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的国家银行体制的改造和具有鲜明市场经济特征的新兴商业银行的规范。这一特定的转轨经济或过渡经济背景,决定了同西方中央银行制度相比较,我国中央银行制度的构建和变迁是一个十分艰巨和复杂的过程。(2)我国中央银行制度变革带有明显的“非帕累托改变”特征。制度变迁必然会存在利益分配和利益冲突,各种利益的矛盾和冲突,使中央银行的制度变革经常陷入变革的僵持状态。因此,我国的中央银行体制往往不得不采取“先易后难”、

“双轨过渡”的改革战略。

2、中央银行制度变迁的渐进性。(1)制度变迁目标的动态化。表现在:在改革前的经济体制初始结构中,人民银行只是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制度安排,是计划和财政的附属;从1979—1984年,随着市场调节的逐步引入,金融作用也逐渐显露出来,但在当时对金融体制并没有一个改革总体的设计,更多人是根据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明显的“试错”特征;中央银行制度的全面推进的标志是1995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法》的颁布。(2)改革成本与改革方式的选择。

1979年以来,我国的中央银行制度的构建与制度变迁,针对金融体制改革所面临的困境,主要选择了改革阻力较小,摩擦成本低的渐进式改革方式。首先,将大一统的中央银行体制中单一的金融产权多元化,以中国人民银行中分离出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机构;其次,逐步的中国人民银行中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职能逐步分离,直至中国人民银行仅仅承担中央银行的职能。第三,逐步削弱政府对中央银行的行政指挥作用,割断中央银行和财政的联系,从立法、组织、政策、财务和资金运用上加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3、中央银行制度变迁中国家的作用。金融体制变迁本身与金融利益主体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过程紧密关联,或者说只有从金融主体自身的效用函数出发,才能深刻而准确地理解金融体制的变迁过程。只要国家从中央银行体制的发展中所获的收益大于所付的成本,中央银行体制就不会停止发展,国家就会千方百计地设法去更好地健全和发展中央银行体制。

几点思考:1、关于货币政策的目标。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应该保持是单一的,即“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此外,随着近年来经济和金融开放度的扩大,加入WTO的临近,国际收支的规模及经济影响日益显著,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也应包括国际收支平衡的内容。2、关于宏观调控的手段。从发展趋势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的大背景下,计划手段正在逐渐失去其存在的理由和条件。3、关于加强独立性的问题。从长远的眼光来看,赋予中央银行一定的独立性,使其不会为政府的短期目标所左右,这不仅有利于我国短期内保持宏观金融形式的稳定,而且对于我国实现长期的经济增长是极为重要的

《中央银行与金融监管》复习题

《中央银行与金融监 管》复习题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复习题 一、单选题() 1、美国中央银行正式形成的标志是(A.美国联邦储备体系依法正式成立)。 A.美国联邦储备体系依法正式成立 B.美国第一国民银行的正式成立 C.美国第二国民银行的正式成立 D.美国全国货币委员会的正式成立 2、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中央银行都采用(B.一元式单一中央银行制度)。 A.大一统式的中央银行制度 B.一元式单一中央银行制度 C.二元式单一中央银行制度 D.多元的中央银行制度 3、(B.法定存款准备金)是存款机构按照法定要求缴存到中央银行的存款。 A.法定贴现金 B.法定存款准备金 C.超额存款准备金 D.备付金 4、1936年,(B.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发表,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诞生。 A.弗里德曼 B.凯恩斯 C.哈耶克 D.威克塞尔 5、(C.货币的外生性)是指货币供给的变动主要取决于货币当局的政策行为,而不取决于经济体系中的实际变量和微观主体。 A.货币的中性 B.货币的非中性 C.货币的外生性 D.货币的内生性 6、经过商业银行的存贷款业务,能够扩张或收缩货币供应量的货币,是(D.基础货币)。 A.存款货币 B.贷款货币 C.法定货币 D.基础货币 7、(A.物价指数)是目前各国衡量通货膨胀程度的主要指标。 A.物价指数 B.利率指数 C.收入指数 D.信用指数 8、由于需求转移而引发的通货膨胀,属于( A.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A.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B.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C.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 D.结构型通货膨胀 9、凯恩斯主义者主张将(B.长期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A.短期利率 B.长期利率 C.短期货币供给量 D.长期货币供给量 10、以下不属于金融监管对象的是(D.商业银行聘用员工的行为)。 A.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行为 B.商业银行吸收存款的行为

中国银行业概况及发展趋势

中国银行业概况及发展趋势 (一)全国银行业概况 1、中国经济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数据,201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74.41万亿,位列全球第二。2012年至2016年GDP的年均复合名义增长率达8.64%,中国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2、国内银行业市场格局 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同时,中国银行业亦得到快速发展。根据中国人民银 行数据,2012年至2016年中国银行业人民币贷款与存款总额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15.42%和14.35%。下表列示了2012年至2016年中国银行业人民币和外币的贷款和存款数据: 根据中国银监会统计口径,国内银行业金融机构主要分为大型商业银行、股 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机构和其他类金融机构等。

(1)大型商业银行 大型商业银行是指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其在中国银行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是企业、机构及个人客户的主要融资来源。截至2016年12月31日,五家大型商业银行资产总额占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37.29%,负债总额占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负债总额的37.21%。 下表列示了截至2016年12月31日,五家大型商业银行的总资产、总负债和股东权益数据。 (2)股份制商业银行 根据中国银监会统计口径,除五家大型商业银行,中国共有12家股份制商 业银行。近年来,股份制商业银行把握有利的市场机遇,取得持续较快发展,市 场份额不断提升,逐渐成为中国银行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16年12月31 日,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产总额和负债总额分别占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 和负债总额的18.72%和18.99%。 下表列示了截至2016年12月31日,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总资产、总负债和股东权益数据。

中央银行在金融稳定中的作用

中央银行在金融稳定中的作用 摘要: 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得金融稳定又一次成为热点研究对象,本文从维护金融稳定所涉及到的几个问题入手,描述了金融稳定的基本特征,进而对中央银行如何履行维护金融稳定职责进行了理论分析,最后对中国人名银行履行维护金融稳定职责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 关键词:中央银行,金融稳定,职能

The central bank in the financial stability of role Abstract The subprime crisis caused by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makes financial stability is again hot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from the maintain financial stability involved several problems, describe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financial stability, and then for the central bank to how to perform responsibility of maintaining financial stability theory analysis, and finally to Chinese of the bank to maintain financial stability duty puts forward som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Key words: the central bank's,financial stability,function

《货币金融学》课程习题参考答案-第八章-201009[1]

第八章存款货币银行 一、填空 1.英格兰银行 2.职能分工型银行全能型银行 3.从中央银行借款银行同业拆借 4.储蓄存款 5.再贴现直接借款 6.信汇票汇 7.支票卡记帐卡 8.关注次级可疑损失 9.流动性安全性 10.金融风险国际化 11.最低资本要求监管当局的监管市场纪律 二、判断 1.错2.错3.对4.错5.对6.对 7.对8.错9.错10.对11.对12.错 13.对14.对 三、单选 1.C 2.A 3.B 4.A 四、多选 1.ABCD 2.ACD 3.ABC 4.ABCD 5.AB 6.BCD 7.ABC 8.ABCD 9.ABD 10.ABC 五、问答 1.试述商业银行的作用。 答:(1)充当资本家之间的信用中介; (2)充当资本家之间的支付中介; (3)变社会各阶层的积蓄和收入为资本; (4)创造信用流通工具。 2.试述存款货币银行负债业务的种类。 答:存款货币银行的负债业务是指形成其资金来源的业务。其全部资金来源包括自有资本和吸收外来资金两部分。自有资本包括其发行股票所筹集的股份资本以及公积金和未分配的利润。外来资金主要是吸收存款、向中央银行借款、向其他银行和货币市场拆借以及发行中长期金融债券等。 3.试述存款货币银行资产业务的种类。

答:存款货币银行的资产业务是指将自己通过负债业务所聚集的货币资金加以运用的业务。这是取得收益的主要途径。对于所聚集的资金,除了必须保留一定部分的现金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以应付客户提存和转账结算的需求以外,其余部分主要是以贴现、贷款和证券投资等方式加以运用。 4.试述我国强调分业经营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 答:我国在1995年颁布的《商业银行法》中确立了严格的分业经营原则。在此之前,我国四家国有商业银行长期以来通过自己拥有的信托投资公司、证券营业部来经营证券、信托等业务。这种情况给金融业带来一定程度的混乱。银行大量信贷资金流入证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不仅造成股市的剧烈波动和一系列违规事件的发生,而且使商业银行损失惨重,呆账、坏账激增,加大了金融领域的系统性风险。为了避免和防范金融风险,保证金融业健康发展,我国于1995年确立了分业经营原则。 就我国银行业的管理水平和外部环境来看,选择分业经营、分业管理制度,定位存款货币银行于职能分工型是有其理由的。但分业经营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的活力,不利于提高资金的配置与使用效率。 5.简述贷款的五级分类法。 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推荐把贷款分为五类,即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的五级分类法。通过国际比较,我国吸取了五级分类法。 6.试述存款保险制度的功能及存在的问题。 答:存款保险制度的功能:维护存款人的利益,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 存款保险制度在实际执行中也产生了一些负面作用: 对存款人来说存款保险制度降低了他们关心银行经营业绩和对银行业务经营活动进行必要监督的积极性,使低效率、甚至是资不抵债的银行能够继续吸收存款。 对投保机构来说,存款保险对存款人的保护意味着存款人挤提威胁对存款货币银行可能施加的惩戒力量受到削弱。无后顾之忧的银行,更倾向于从事风险较高,利润较大的银行业务。 对于监管当局来说,存款保险制度还有延缓金融风险暴露的作用,容易导致风险不断累积,由此加大解决问题将要付出的代价。 7.试述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 答:商业银行的经营有三条原则: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 (1)盈利性: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中必须追求盈利。 (2)流动性:是指银行能够随时满足客户提取存款等方面要求的能力。 (3)安全性:是指管理经营风险,保证资金安全的要求。 三原则既有统一的一面,又有矛盾的一面。一般说来,安全性与流动性是正相关的:流动性较强的资产,风险较小,安全有保证。但它们与盈利性往往有矛盾;流动性强,安全性好,盈利率一般较低;盈利性较高的资产,往往流动性较差,风险较大。对此,银行只能从现实出发,统一协调,寻求最佳的均衡点。 8.试述西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的演变过程。 答:西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经历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资产负债综合管理演变过程。

央行维护金融稳定的方法

央行维护金融稳定的方法 金融稳定是一个广义概念,是指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市场基础设施运行良好,能够与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协调,并能抵御各种冲击而不会降低运行效率的一种状态。该状态下,金融机构作为资金媒介的功能得以有效发挥,金融业本身能保持稳定、有序、协调的发展,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协调。 维护金融稳定不仅是金融发展本身,更是促进经济进步的重要保障,因此,维护金融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维护金融稳定也是中央银行的重要任务。 中央银行维护金融稳定的主要方法有: 1.央行防范金融风险的职能 中央银行承担维护金融稳定这一天职的原因在于其处于金融体系的核心地位。 首先, 中央银行是法定支付手段和即时流动性的唯一提供者,其次,中央银行是一国支付系统平稳运行的维护者,再次,只有通过银行体系,货币政策才能通过超导机制发挥作用,并首先作用于实体经济,最后货币稳定和金融稳定直接相关, 当金融不稳定时,货币不稳定也会随之而来。 中央银行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运用货币政策, 稳定物价,促进经济稳定增长。货币稳定是金融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金融稳定的重要前提。相对较低且稳定的通货膨胀可以给市场主体以稳定的预期, 为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在货币不稳定的情况下, 市场主体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加,金融交易及金融制度运行的成本增加, 从而加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此外,货币政策的操作不当也可能对金融稳定产生不利影响, 例如, 央行采取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 这可能导致信贷过度扩张, 影响商业银行的贷款质量, 从而危及金融稳定。虽然金融稳定与货币稳定在多数情况下是互相促进的, 但中央银行可能会面临金融稳定与价格稳定目标相冲突的情况。如果商业银行的生存能力严重依赖于存贷利差, 当中央银行不得不通过提高利率( 主要影响短期存款利率) 的方式来紧缩银根时,可能会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造成较大的冲击, 增加金融不稳定因素。因此, 中央银行应尽量避免金融稳定与货币稳定的冲突, 保持两者的长期一致性。 1、充分运用货币政策,奠定金融稳定基础。首先,货币政策的制定要充分考虑经济周期因素。其次是保持物价稳定,物价稳定是金融稳定的重要表现之一。在长期价格稳定的总体目标约束内,我国中央银行可以采取灵活盯住通胀率的操作策略,将CPI增长控制在2%以内。第三是创新货币传导机制,提高实施货币政策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2、完善金融服务,促进全国支付清算体系的顺利运行,确保金融稳定。首先,央行有责任维持金融体系基础设施的稳定,并致力于金融基础设施的发展与完善,科学地论证大额实时支付系统的设立范围,加快大额实时支付系统的推广进程,防止一家银行的问题蔓延到整个支付体系,导致支付瓶颈和广泛的“多米诺效应”;其次应创新支付结算手段,加速资金流通,增加金融系统的流动性,保证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畅通。 3、切实发挥“最后贷款人”的职能,必要时救助高风险金融机构,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在发生危机时,央行对机构进行复查,分析危机产生原因,对缺乏流动性但具有偿付能力的机构进行救助,行使“最后贷款人”的职能。 2. 建立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加强金融稳定评估

高等教育金融学第八章作业12-2 - 答案

8章 一、 名词解释 1,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又称货币当局,是负责某国或某一区域(如欧盟)货币政策的主体机构,通常也是一个经济共同体的唯一货币发行机构。 2,金融基础设施 金融基础设施的界定存在不同的理解。一般来说,狭义的金融基础设施主要是指以中央银行为主体的支付清算体系。广义的金融基础设施还包括确保金融市场有效运行的法律程序、会计与审计体系、信用评级、监管框架以及相应的金融标准与交易规则等。 3,支付清算系统(上海财经大学2011年考研题) 支付清算系统又称支付系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交易者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进行清偿的系统。具体说来,它是由提供支付服务的中介机构、管理货币转移的规则、实现支付指令传递及资金清算的专业技术手段共同组成的,用以实现债权债务清偿及资金转移的一系列组织和安排 二、 简答题1, 1,简述中央银行的三大职能。(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考研题)  答 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能主要为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和国家的银行三大职能。 i.发行的银行。发行的银行就是垄断银行券的发行权,成为全国唯一的现钞 发行机构。银行券的发行是中央银行的重要资金来源,为中央银行调节金 融活动提供了资金实力。 ii.银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是指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仍是办理 “存、放、汇” 这些银行固有的业务,只是其业务对象不是一般的企业和个人 而是商业 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作为银行的银行,其职能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 集中存款准备。通常法律规定,商业银行及有关金融机构必须向中央银行存入一部分存款准备金。该举措的目的在于,一方面保证存款 机构的清偿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中央银行调节信用规模和控制货币供应 量。 第二 最后贷款人的作用表现为,一是支持陷入资金周转困难的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以免银行挤兑风潮的扩大并最终导致整个银行业的 崩溃,二是通过为商业银行办理短期资金融通,调节信用规模和货币供给 量,传递和实施宏观调控的意图。 第三 组织全国的清算。 iii.国家的银行。国家的银行是指中央银行代表国家贯彻执行财政金融政策、代理国库收支以及为国家提供各种金融服务。 第一 代理国库 。 第二 代理国家债券的发行。 第三 对国家财政给予信贷支持。中央银行作为国家的银行,在国家财政出现收不抵支的情况时,事实上负有提供信贷支持的义务,主要采取

央行维护金融稳定的方法

央行维护金融稳定的方法 金融稳定就是一个广义概念,就是指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与市场基础设施运行良好,能够与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协调,并能抵御各种冲击而不会降低运行效率的一种状态。该状态下,金融机构作为资金媒介的功能得以有效发挥,金融业本身能保持稳定、有序、协调的发展,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协调。 维护金融稳定不仅就是金融发展本身,更就是促进经济进步的重要保障,因此,维护金融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维护金融稳定也就是中央银行的重要任务。 中央银行维护金融稳定的主要方法有: 1、央行防范金融风险的职能 中央银行承担维护金融稳定这一天职的原因在于其处于金融体系的核心地位。 首先, 中央银行就是法定支付手段与即时流动性的唯一提供者,其次,中央银行就是一国支付系统平稳运行的维护者,再次,只有通过银行体系,货币政策才能通过超导机制发挥作用,并首先作用于实体经济,最后货币稳定与金融稳定直接相关, 当金融不稳定时,货币不稳定也会随之而来。 中央银行的主要职责之一就就是运用货币政策, 稳定物价,促进经济稳定增长。货币稳定就是金融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金融稳定的重要前提。相对较低且稳定的通货膨胀可以给市场主体以稳定的预期, 为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 创造有利的条件。在货币不稳定的情况下, 市场主体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加,金融交易及金融制度运行的成本增加, 从而加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此外,货币政策的操作不当也可能对金融稳定产生不利影响, 例如, 央行采取过于宽松的 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 这可能导致信贷过度扩张, 影响商业银行的贷款质量, 从而危及金融稳定。虽然金融稳定与货币稳定在多数情况下就是互相促进的, 但中央银行可能会面临金融稳定与价格稳定目标相冲突的情况。如果商业银行的生存能力严重依赖于存贷利差, 当中央银行不得不通过提高利率( 主要影响短 期存款利率) 的方式来紧缩银根时,可能会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造成较大的冲击, 增加金融不稳定因素。因此, 中央银行应尽量避免金融稳定与货币稳定的冲突, 保持两者的长期一致性。 1、充分运用货币政策,奠定金融稳定基础。首先,货币政策的制定要充分考虑经济周期因素。其次就是保持物价稳定,物价稳定就是金融稳定的重要表现之一。在长期价格稳定的总体目标约束内,我国中央银行可以采取灵活盯住通胀率的操作策略,将CPI增长控制在2%以内。第三就是创新货币传导机制,提高实施货币政策的及时性与有效性。 2、完善金融服务,促进全国支付清算体系的顺利运行,确保金融稳定。首先,央行有责任维持金融体系基础设施的稳定,并致力于金融基础设施的发展与完善,科学地论证大额实时支付系统的设立范围,加快大额实时支付系统的推广进程, 防止一家银行的问题蔓延到整个支付体系,导致支付瓶颈与广泛的“多米诺效应”;其次应创新支付结算手段,加速资金流通,增加金融系统的流动性,保证货币政策

金融机构划分

关于金融统计中各类金融机构划 分的最新通知 境内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是指由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督管理的,吸收公众存款的金融机构。包括银行、城市信用社(含联社)、农村信用合作社(含联社)、农村资金互助社和财务公司以及三大国家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 境内银行业非存款类金融机构:是指由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督管理的,不吸收公众存款的金融机构。包括信托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贷款公司和货币经纪公司。 境内证券业金融机构:是指由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督管理的,具备从事证券业合法资格的金融机构。包括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和投资咨询公司。 境内保险业金融机构:是指由中国保险业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督管理的,具备从事保险业合法资格的金融机构。包括财产保险公司、人身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保险经纪公司、保险代理公司、保险公估公司和企业年金。 境内交易及结算类金融机构:是指为金融交易提供交易场所、服务以及安全环境等活动,并具备一定监督管理职能的金融机构。包括交易所和登记结算公司。

境内金融控股公司:是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设立,拥有或控制一个或多个金融性公司,并且这些金融性公司净资产占全部控股公司合并净资产的50%以上,所属的受监管实体至少明显地在从事两种以上的银行、证券和保险业务独立企业法人。包括中央金融控股公司和其他金融控股公司。 境内特殊目的载体(SPV):是指为持有特定资产而对外发行新金融工具,并合法拥有该特定资产,具备完整独立账户的金融实体。包括证券投资基金、资金信托计划、代客理财项目、资产证券化项目。 境内其他金融机构:除上述机构之外的其他金融机构。包括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

关于中央银行与银行监管体制的思考

关于中央银行与银行监管体制的思考-----------------------作者:

-----------------------日期:

更多资料请访问.(.....)

中央银行与银行监管体制 的思考 摘要关于中央银行和银行监管体制的问题一直是近年来理论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也为实际部门所广泛关注本文从回顾我国中央银行和银行监管体制变迁的过程出发对中央银行和银行监管体制的现实矛盾进行了分析具体讨论了中央银行与银行监管体制既相对独立又保持一定粘连的必然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央银行与银行监管确立“大统一、小分设”体制的方案相应给出了具体解决银行监管体制若干矛盾的思路对改进银行监管的基础性工作也进行了展开分析 自从证券业监管和保险业监管从人民银行陆续分离出去以后人民银行虽然还负责着对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

司、租赁公司等的监管但银行业的监管已成为人民银行的主要监管职能因此人民银行的体制变动就成为银行监管体制的连名词1998年作为金融体制改革的标志性改革——人民银行管理体制改革后由于其在运行过程中的矛盾和困惑使人们对我国中央银行及其银行监管体制的问题产生了新的争议和讨论争议的内容不外乎有三一是中央银行和银行监管的关系问题;二是银行监管的体制问题;三是银行监管的路径依赖和基础问题本文对此作一探讨 一、中央银行与银行监管体制的历史回顾与主要经验 从1948年12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一直行使着国家银行职能改革开放后随着农业银行、中国银行等机构的建立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履行从国家银行向中央银行的过渡1984年1月1日随着中国工商银行的建立中国人民银行开始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从此中国的中央银行体制开始确立并不断发展应该说从1984年以来的18年间中国的中央银行在调整中改革在改革中不断探索始终谨慎从事这与我国各方面对中央银行作用的认识和要求不断发生变化有关同时中央银行的地位在不断调整之中中央银行的体制也在不断改革之中大致来说中央银行体制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中级经济师金融-第九章中央银行与金融监管知识点

第九章中央银行与金融监管 第一节中央银行概述【知识点1】中央银行的产生及独立性 (一)中央银行的产生 1. 两个基本前提 商品经济的发展比较成熟; 金融业的发展对此有客观需求:集中货币发行权、代理国库和为政府筹措资金、管理金融业、国家干预。 2. 历程 最早设立的中央银行是瑞典银行。 英格兰银行成立晚于瑞典银行,但被公认为近代央行的鼻祖。英格兰银行的演变过程是典型的央行的演变过程。 3. 三个途径由商业银行转化为中央银行。 专门设置的央行:美联储。由综合型银行改革为单一职能的央行:中国人民银行。 (二)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1. 界定:不能把中央银行看作一般的政府机构,但是也不能完全独立于政府之外,而是应该在国家总体经济发展战略和目标之下,独立地制定、执行货币政策。 2. 表现:独立的货币发行制度,稳定货币。 独立制定、实施货币政策。 3. 独立性的模式独立性较大的模式:直接对国会负责,如美德。 独立性稍弱的模式:名义隶属于政府,实则独立性较大,如英日。独立性较小的模式:接受政府指令,如意大利。 知识点2】中央银行的性质与职能一)中央银行的性质: 中央银行是一国最高的货币金融管理机构,在各国金融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二)中央银行的职能(常考的重要考点) 1. 发行的银行 2. 政府的银行 3. 银行的银行 4. 管理金融的银行 1. 发行的银行:垄断货币发行,具有货币发行的特权、独占权。适时适度发行货币,保持货币供

求基本一致。 以稳定货币为前提,适时适度增加货币供给。适时印刷、铸造或销毁票币等,满足流通中货币支取的不同要求。 2. 政府的银行: (1)代理国库。主要是预算收入的缴纳、划拨和留用,预算支出的拨付。 (2)代理政府金融事务:代理国债发行等。 (3)代表政府参加国际金融活动。 (4)充当政府金融政策顾问。(5)为政府提供资金融通,以弥补政府在特定时间内的收支差额。(6)作为国家的最高金融管理机构,执行金融行政管理职能。 (7)保管外汇和黄金储备。 3. 银行的银行 (1)集中保管存款准备金商业银行及有关金融机构:相互调剂准备金、增强清偿能力;机构稳定;为非现金结算创造条件。 存款人:保障资金安全。中央银行:调节信用规模,控制全社会货币供给量;强化中央银行资金实力。 (2)充当最后贷款人:票据再贴现、票据再抵押 (3)组织全国银行间的清算业务 (4)组织外汇头寸抛补业务有利于商业银行外汇头寸管理、稳定市场汇率。 4. 管理金融的银行 (1)制定实施货币政策:在稳定前提下谋求经济增长。 2)颁布金融法律法规。 3)管理境内金融市场。 知识点3】中央银行的业务一)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中央银行学题库(附答案)18

第十七章中央银行与金融稳定 一、填空题 1.一般而言,金融稳定具有、、的特征。只有在金融稳定的状态下,金融机构作为___________的功能才能够得以有效发挥。 2.___________是金融稳定的重要表现,____________是金融稳定的核心。 3.从中央银行理论及各国央行的实践来看,所有国家都把__________作为中央银行的第一目标。 4.FSAP通过三个层次评估金融体系是否稳健,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5.金融稳健指标是基金组织为了监测一个经济体中金融机构和市场的稳健程度,以及金融机构客户的稳健程度而编制的一系列指标。它包括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类。 二、单项选择题 1.中央银行关注金融稳定并将其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之一与中央银行的( B )地位有关。 A.发行的银行 B.最后贷款人 C.政府的银行 D.银行的银行 2.金融稳定性评估框架中( C )是核心部分。 A. 当前金融市场条件的监督 B. 宏观金融联动效应监督 C. 宏观审慎监督 D. 宏观经济状况的监督 3.原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职能分离,中国人民银行专司货币政策职能是在( C )年。 A.2001 B.2002 C.2003 D.2004 4.以下( D )项属于广义协调但不属于狭义协调的监管主体。 A.中央银行 B.政府有关部门

C.专门的金融监管机构 D.金融行业公会 5.( A )对本国金融业实施伞式监管制度。 A.美国 B.德国 C.波兰 D.英国 三、多项选择题 1.金融稳定的“三根主要支柱”包括( ADE )。 A.适宜的宏观经济环境 B.市场主体的适应性 C.市场交易和秩序的稳健性 D.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体制 E.健全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 2.FSAP框架下进行的金融稳定评估,通常采用的三种分析工具有( BCD )。 A. 宏观审慎监督 B. 金融稳健指标 C. 压力测试 D. 标准与准则评估 E. 巴塞尔协议 3.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金融稳定局的主要职责有( ABCDE )等。 A.评估金融系统风险 B.会同有关部门综合研究金融业改革发展规划 C.研究银行、证券和保险业协调发展问题 D.参与有关机构市场退出的清算或重组工作 E.负责金融控股公司和交叉性金融工具的监测 4.外汇业务统计指标体系包含( ACE )等。 A. 外汇交易市场的统计 B. 银行资本充足率统计 C. 国际储备统计 D. 相对通货膨胀率统计 E. 对外投资统计 5.《区域金融稳定报告》中各项指标包括( ABCD )。 A.金融发展情况指标 B.银行类金融机构监测指标 C.证券类金融机构监测指标 D.保险类金融机构监测指标 E. 金融市场监测指标

国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概览

国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概览 截至2011年底,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包括2家政策性银行及国家开发银行,5家大型商业银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44家城市商业银行,212家农村商业银行,190家农村合作银行,2,265家农村信用社,1家邮政储蓄银行,4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40家外资法人金融机构,66家信托公司,127家企业集团财务公司,18家金融租赁公司,4家货币经纪公司,14家汽车金融公司,4家消费金融公司,635家村镇银行,10家贷款公司以及46家农村资金互助社。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共有法人机构3,800家,从业人员319.8万人。 1、政策性银行 (1)国家开发银行 国开行,全称国家开发银行(China Development Bank),于1994年3月成立,直属国务院领导。目前在全国设有32家分行和4家代表处。十年来,开行认真贯彻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发挥宏观调控职能,支持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在关系国家经济发展命脉的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重大项目及配套工程建设中,发挥长期融资领域主力银行作用。 (2)中国进出口银行 中国进出口银行成立于 1994 年,是直属国务院领导的、政府全资拥有的国家银行,其国际信用评级与国家主权评级一致。

中国进出口银行总部设在北京。截至2011年末,在国内设有21家营业性分支机构;在境外设有东南非代表处、巴黎代表处和圣彼得堡代表处;与1250多家银行的总分支机构建立了代理行关系。 中国进出口银行的主要职责是为扩大我国机电产品、成套设备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推动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开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境外投资,促进对外关系发展和国际经贸合作,提供金融服务。 (3)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直属国务院领导的我国唯一的一家农业政策性银行,1994年11月挂牌成立。主要职责是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筹集资金,承担国家规定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代理财政支农资金的拨付,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全系统共有30个省级分行、300多个二级分行和1800多个营业机构,服务网络遍布除西藏自治区外的中国大陆地区。 2、国有商业银行 指工、农、中、建、交5大行,即: 1)中国工商银行 2)中国农业银行 3)中国银行 4)中国建设银行

论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重要性

财经管理学院论文 论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重要性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二零一二年十一月

目录 摘要 (2) 引言 (2) 1.金融监管的定义 (2) 2.金融监管的对象与内容 (3) 3.金融监管的方式 (3) 4.金融监管的结构 (4) 5.金融监管的手段 (5) 6.金融监管的目的和原则 (6) 7.金融监管的重要性 (7) 8.金融监管案例分析 (8) 结束语 (9) 参考文献 (11)

论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重要性 【内容摘要】在金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正进入混业经营时期,国内金融业正面临更大挑战,中央银行进行金融监管的重要性、有效性更为突出。本文主要从当前银行业面临的现实问题入手,用成本收益分析法分析央行监管的效率,并提出对策建议。金融监管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我国加入WTO后,金融业将进一步融入国际金融体系中,将在更大范围和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现行金融监管体制的内外矛盾日益突现。我国金融监管的内容、方法手段、模式体制等方面都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创造性地革新成为我国金融监管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金融监管主体中央银行商业性金融机构货币政策人民银行商业银行金融业监管机构微观运行机制金融监管问题 【引言】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 是政府的基本职责之一。如今, 在金融信息化、混业化不断加深, 金融自由化与深化不断推进, 金融创新与国际资本流动日益活跃, 金融风险频繁发生的背景下,加强对金融业的监管已成为十分必要的手段。特别是今年以来,我国金融改革全面进入“后WTO过渡期”的加速调整阶段, 改革的速度和力度逐渐加快, 因此,通过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保证金融业的稳健运行越来越成为经济与社会健康发展的关键。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重要性更为突出。 一.金融监管的定义 金融监管是金融监督和金融管理的总称。金融监管是指政府通过特定的机构(如中央银行)对金融交易行为主体进行的某种限制或规定。金融监管本质上是一种具有特定内涵和特征的政府规制行为。综观世界各国,凡是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无不客观地存在着政府对金融体系的管制。从词义上讲,金融监督是指金融主管当局对金融机构实施的全面性、经常性的检查和督促,并以此促进金融机构依法稳健地经营和发展。金融管理是指金融主管当局依法对金融机构及其经营活动实施的领导、组织、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的活动。 金融监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金融监管是指中央银行或其他金融监管

第八章 中央银行-1

第八章中央银行 本章摘要 1.中央银行产生的必要性:货币统一的需要;票据清算的需要;最后贷款人的需要;金融管理的需要。 2.中央银行所有制形式:全部资本国有;国家资本与民间资本共同组建;私人持有全部股份;无资本金的中央银行;多国共有资本的中央银行。 3.中央银行的组织结构类型:(1)单一的中央银行制度,最主要最典型的中央银行制度,由国家设立专门的中央银行,全面、纯粹的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具体分为:一元式中央银行,一个国家内建立统一的中央银行,实行总分行设置;二元式中央银行,设立中央和地方两级中央银行,联邦制国家多采用此类形式,如美联储;(2)复合中央银行制度,由一家大银行执行中央银行和一般存款货币银行的职能;(3)跨国中央银行,由参加货币联盟的成员国联合组成的中央银行,如欧洲中央银行;(4)准中央银行,某些国家或地区只设置类似于中央银行的机构,部分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如香港的金融管理局。 4.中央银行的职能:(1)发行的银行的职能:垄断银行券的发行权,是货币政策最高决策机构;(2)银行的银行的职能:集中存款准备金,组织全国的资金清算,充当最后贷款人;(3)国家的银行的职能:代理国库,对国家财政予以信贷支持,制订并监督执行有关金融管理法规,充当政府的金融代理人,代办各种金融事务。 一、名词解释 最后贷款人、准中央银行制度、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支付清算体系 二、单项选择 1. 世界各国中央银行的组织形式以()最为流行 A.单一制 B.复合制 C.跨国型 D.准中央银行制 2.英格兰银行的建立标志着现代银行业的兴起,它成立于() A.1765年B.1921年C.1694年D.1473年 3.最先具有中央银行名称的是() A.英格兰银行 B.瑞典国家银行 C.法兰西银行 D.荷兰银行 4.美国如今的中央银行是() A.美国联邦储备体系 B.美国第一银行 C.美国第二银行 D.美洲银行 5.属于准中央银行体制的国家或地区是() A.马来西亚B.印度尼西亚C.缅甸D.新加坡 6.下列国家或地区的中央银行所有制形式属于无资本金类型的是() A.韩国B.日本C.加拿大D.瑞士 7.从()年起,中国人民银行开始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

第八-十章 中央银行金融监管和金融稳定

中央银行练习与答案(第八/九/十章) 中央银行金融监管与金融稳定 一.判断题 1 金融监管伴随着近代银行的产生而开始,最初金融监管主要体现在商业银行自身的内部管理上。(T) 2 按监管机构的划分,金融监管体制可分为集中监管体制和分业监管体制,我国目前属于分业监管体制。(F) 3 业务范围的限制属于金融监管的预防性管理。(T) 4 价格稳定是金融稳定的核心,银行稳定是金融稳定的重要表现。(F) 5 中央银行的第一目标是币值稳定。(T) 6 金融部门评估规划(FSAP)通过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评估金融体系。(F) 7 我国银行体系中以商业银行为主体。(F) 8 从维护金融稳定角度看,在金融监管协调和稳定机制的制度设计中要确立中央银行为主的主协调制度。(T) 9.金融稳定的基本制度框架可主要包括市场结构与秩序、金融调控与监管、市场支持保障 三方面。(F) 10.中央银行关注金融稳定并将其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之一与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地 位有关。(T) 11.金融稳定具有全局性、动态性、综合性等特征。(T) 12.从目前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来看,属于集中监管的模式。(F) 13.中国的台湾省目前实行分业监管体制。(F) 14.金融监管是金融监督与金融管理的复合称谓。(T) 15.金融监管体制按监管机构的监管范围划分可分为单一监管体制和多元监管体制。(F) 16.金融监管的具体内容主要有预防性管理、存款保险制度和紧急救援等三方面。(T) 二.简答题 1. 简述金融监管的必要性。 1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体系是全社会货币的供给者和货币运行及信用活动的中心,金融的状况对社会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有特殊的公共性和全局性出现问题,因此对金融业的监管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 2 金融业是一个存在诸多风险的特殊行业,又关系千家万户和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如金融机构,将对整个经济与社会产生很大的影响,金融监管可以帮助管理者将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保证金融体系的安全。 3 金融监管可以维护金融秩序,保护公平竞争,提高金融效率。 4 金融监管是实施货币政策和金融调控的保障。 2. 金融监管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和目标是什么? 基本原则 1监管主体的独立性原则;2 依法监管的原则;3 “内控”与“外控”相结合的原则;4 稳健运营与风险预防原则;5 母国与东道国共同监管原则 主要内容 1预防性管理;2 存款保险制度;3 紧急救援 目标 1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2保护存款人、投资者和其它社会公众的利益;3促进金融体系公平、有效竞争,提高金融体系的效率。

中国人民银行的金融监管

第八章中国人民银行的金融监管 本章主要讲解我国当前金融监管体制的形成和中国人民银行的金融监管。通过本章学习,要了解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演变的基本情况和目前体制下各监管主体之间的基本分工,理解中国人民银行履行监管职责和建立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重要性,掌握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的主要内容和法定权力,掌握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演变 一、1992年以前的金融监管体制 1.1984年以前,中国人民银行一方面经营普通银行业务,另一方面全面行使金融监管职责。 2.1984年1月1日开始,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成为我国的货币当局和全面承担对金融各业监管职能的金融监管当局。一直到1992年底,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基本上属于集中单一型监管体制。 二、分业监管格局的逐步形成和调整 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二十年来,金融监管体制经历了几次重大调整。 1.1992年12月,国务院证券委员会(证券委)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证监会)成立,与中国人民银行共同管理证券业。证券委是国家对证券市场进行统一管理的主管机构,证监会是证券委的执行机构,中国人民银行负责证券经营机构的审批和归口管理。 2.1993年我国正式将“分业经营、分业管理”作为我国金融监管改革的目标,并在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和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有明确规定。 3.1997年11月,国务院将中国人民银行对证券经营机构的监管权划归证监会。 4.1998年4月,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证券委与证监会合并组成了新的证监会,全面负责对证券、期货市场的监管。 5.1998年11月,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负责监管全国商业保险市场。至此,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分业监管的体制得以确立。 6.2003年4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统一监管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职能转变为“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三、现行体制下各监管主体的基本分工

中央银行制度比较复习资料

中央银行制度比较复习资料 1.填空 1、中央银行制度的组织结构:权力分配结构、内部职能结构、分支机构设置 p23 2、中央银行的最高决策权≠最终决策权 p5 3、货币发行按其性质划分:经济发行、财政发行 p80 4、央行发行准备金的种类:现金准备(包括黄金、外汇)、证券准备(短期商业票据、 财政短期国库券、政府公债) p82 5、央行负债业务中央行票据的定义:中央银行债券是为调节金融机构多余的流动性, 而向金额机构发行的债务凭证。中央银行债券发行时可以回笼基础货币,到期则体现为投放基础货币。特殊性:一是期限较短,二是其目的是为了实现金融宏观调控而发行。发行中央银行债券是中央银行的一种主动负债业务,其实施对象主要是国内金融机构。P88 6、央行能否控制货币(货币供给是否是外生变量):p189 货币供给是内生变量:指货币供给主要是由经济体系中的收入、储蓄、投资、消费等实际经济变量和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决定的,而不是由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决定的。 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指货币供给主要不是由经济体系中的实际变量和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决定的,而是由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决定的。 中央银行可通过各种货币政策措施的使用来调控货币供给量,即认为货币供给是外生决定的。(央行能否控制货币) 7、央行的统计信息体系主要包括:金融统计、景气调查 p156 8、可供选择的中介指标主要有:货币供给量、利率、(贷款量、汇率)p202 9、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可选择的主要操作指标:准备金、基础货币。 P205 10、货币政策工具分为: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P216 11、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异同:(1)着眼点存在差异(2)运用的工具与手段存在差异p261 12、货币危机:是由货币严重贬值带来的货币信用危机。货币危机通常演变为金融危机。 13、金融危机:主要指由银行支付危机带来的大批金融机构倒闭,并威胁到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行。金融危机处理不当通常引发经济危机。 14、经济危机:是经济的正常运行秩序遭受严重破坏,企业大量破产,失业大幅上升,经济严重衰退,甚至濒临崩溃的一种恶性经济灾害。P199 2.单选 1、判断出不同央行制度优劣,并知道代表性国家 p18 (一)单一式中央银行制度(大多数国家会采取的)

银保监发〔2018〕22号 银行业金融机构数据治理指引

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银行业金融机构数 据治理指引的通知 银保监发〔2018〕22号 各银监局,机关各部门,各政策性银行、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邮储银行,外资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其他会管金融机构:现将《银行业金融机构数据治理指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2018年5月21日(此件发至银监分局和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

银行业金融机构数据治理指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指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数据治理,提高数据质量,发挥数据价值,提升经营管理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本指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经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设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本指引所称银行业金融机构,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吸收公众存款的金融机构、政策性银行以及国家开发银行。 第三条数据治理是指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建立组织架构,明确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及内设部门等职责要求,制定和实施系统化的制度、流程和方法,确保数据统一管理、高效运行,并在经营管理中充分发挥价值的动态过程。 第四条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将数据治理纳入公司治理范畴,建立自上而下、协调一致的数据治理体系。 第五条银行业金融机构数据治理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全覆盖原则。数据治理应当覆盖数据的全生命周期,覆盖业务经营、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流程中的全部数据,覆盖内部数据和外部数据,覆盖监管数据,覆盖所有分支机构和附属机构。

(二)匹配性原则。数据治理应当与管理模式、业务规模、风险状况等相适应,并根据情况变化进行调整。 (三)持续性原则。数据治理应当持续开展,建立长效机制。 (四)有效性原则。数据治理应当推动数据真实准确客观反映银行业金融机构实际情况,并有效应用于经营管理。 第六条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将监管数据纳入数据治理,建立工作机制和流程,确保监管数据报送工作有效组织开展,监管数据质量持续提升。 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对监管数据质量承担最终责任。 第七条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依据本指引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数据治理情况实施监管。 第二章数据治理架构 第八条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建立组织架构健全、职责边界清晰的数据治理架构,明确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和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建立多层次、相互衔接的运行机制。 第九条银行业金融机构董事会应当制定数据战略,审批或授权审批与数据治理相关的重大事项,督促高级管理层提升数据治理有效性,对数据治理承担最终责任。 第十条银行业金融机构监事会负责对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在数据治理方面的履职尽责情况进行监督评价。 第十一条银行业金融机构高级管理层负责建立数据治理体系,确保数据治理资源配置,制定和实施问责和激励机制,建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