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西藏广告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_李娜

浅谈西藏广告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_李娜

浅谈西藏广告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_李娜
浅谈西藏广告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_李娜

第6卷第10期

Vol.6 No.10

29

一、西藏广告业的现状近年来,伴随着西藏经济的稳步发展,广告逐渐被西藏人所接受,广告业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然而,在将广告业视作文化产业核心部分的普遍认知下,西藏广告业面临严峻现实,难以起到推动西藏文化产业和经济发展的作用。

西藏广告市场规模小,制约自身发展。西藏地广人稀,受众数量有限,这对寻求发展的广告业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由于客观条件限制,西藏的广告经营单位、从业人员人数、广告营业额都难以与内地匹敌。

西藏广告公司缺乏竞争的核心价值,即策划和创意能力。当前普遍存在的现状是,绝大多数在西藏媒体投放广告的客户,都选择了将广告的策划和创意委托给成都等地的广告公司,本土的广告公司即使愿意提供策划创意,也有价无市,只能承接横幅、灯箱、印刷、喷绘、路牌等广告终端产品的制作与发布。西藏广告业逐渐沦为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

二、西藏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问题从全世界的范围来看,独特而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成为各地塑造文化品牌、发展文化产业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同时,现代广告被普遍运用,使得这些民族文化产品和品牌在最大程度上得以传播。例如,“爱尔兰国宝”《大河之舞》和《云南印象》等品牌的成功,一定层面上是借力于现代广告的表现形式和传播覆盖范围,被世界人民广泛知晓和认可。

西藏无疑具有丰富多彩的特色文化资源,许多传统的文化形态如民间说唱艺术格萨尔、藏戏、歌舞、音乐等,各具特色,独一无二,在全世界都是无法被复制的。无论国家还是地方政府都将西藏文化产业的发展放在重要地位,西藏自治区第八次代表大会决定将提升特色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促其成为支柱产业。由此看来,西藏文化产业的未来可谓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然而,文化产业在西部民族地区尚处于起步、探索、培育的初级阶段,国内关于西部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已然落后于实践。

可以看到,在西藏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在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广告业都是文化产业的核心部分。作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广告业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而西藏广告市场仍处于初级阶段,无论从规模还是成熟程度上来看,都存在局限性,其发展潜力有待挖掘;另一方面,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首先要使文化产品在生产或传播的过程中不断向外部彰显自己的特色,又需要找到能和市场取得一致,并与社会共同认可的价值体系尽可能相契合的要

素。因此,

广告与民族文化产业的联结并不仅仅限于在广告中借用民族文化要素,更重要的是借助广告巨大的传播能力,使西藏民族文化产品进入主流社会中,使西藏文化

品牌得到主流社会和消费者的认可。然而,西藏民族文化

产业的开发和品牌塑造的现实不容乐观,文化信息含量低、文化功能效益不高,缺乏对文化产品“质”的挖掘。如何合理在广告中运用西藏元素,塑造西藏文化产品的民族品牌,这既是理论上需要探讨和分析的问题,也是实践中需要应对的具体现实。

三、广告对于西藏文化产业发展的意义

广告与西藏文化产业之间存在互动发展关系。广告作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从宏观层面上来看,广告业是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组成部分,在塑造品牌、展示形象,推动创新、促进发展,引导消费、拉动内需,传播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2009年7月发布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广告被列入了第一梯队的重点文化产业。国家工商总局在《广告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各地政府应高度重视广告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要重视实施广告业与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等国家专项规划的衔接部署。“十二五”期间,广告业发展势头强劲,显示出了广告业的内在活力和市场潜力。2014年,全国广告营业额突破5600亿元,广告经营单位达到54万户,从业人员达217万人。就西藏自治区而言,由于本土广告公司策划创意能力和品牌运作理念的制约,广告业市场规模和总营业额就全国平均水平相对落后,但蕴含广阔的发展前景。如政府能加大扶持力度,重视人才培养,西藏广告业于经济的助推力作用必将更明显地显现出来。

从微观层面来看,将广告嵌入在文化产品的设计生产中,已经是文化产业中的普遍现象。我们所熟知的各种文化活动、文化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多是利用广告在现代传媒中传播出去的。西藏文化产业发展同样可以借助广告的表现形式,将西藏旅游、演艺活动、出版物、美术作品、工艺品等的信息在区外乃至国外广为传播。近年来,西藏与内地联合拍摄《西藏风云》《文成公主》《拉萨往事》等电视连续剧,与内地企业联合推出大型乐舞《珠穆朗玛》,以及在上海等地举办才旦卓玛音乐会等活动,都借助于广告进行推广,有效介绍和宣传了西藏的传统文化,获得广阔的生存空间,从而为西藏经济的发展闯出一条道路。普通人可能并不会关注西藏的新闻、西藏的文学作品等等,但是他逃不开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广告。当他在观看喜爱的电视节目时,看到45秒关于西藏风景和民俗的电视广告片,他可能会被这片土地打动,产生去西藏旅游的念头;当他在下班途中等待地铁,看到显示屏上藏戏演出的活动广告,也许会产生兴趣,订票前往观看。

在广告中创造文化认同,能提升西藏文化产品的吸引力。社会文化价值体系和民族文化资源是(下转第80页)

浅谈西藏广告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

李 娜 曾 洁 脱慧洁

(西藏民族学院 新闻传播学院,陕西 咸阳 712082)

摘 要:西藏拥有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资源,而西藏也将文化产业视为支柱产业。本文从西藏文化产业和民族经济的视角,讨论广告于西藏文化产业发展的意义,对广告进行新的理解和分析,以期为西藏从文化资源大区向文化发展强区的转变提供可资借鉴的思路。

关键词:广告;文化产业;西藏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5)10-0029-01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4年西藏自治区高等院校教师专业实践实战能力提高计划项目《“西藏传媒集团广告事业部运作流程”实践》;

西藏民族学院一般项目《新媒体与西藏民族文化传播》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5MYY10

80

影视动漫

篇章。

青春系列《九降风》(2008)、《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2010),友情亲情《艋舺》(2010)、《不能没有你》(2009),励志题材《翻滚吧,阿信》(2011)、《逆光飞翔》(2012),纪录片《一首摇滚上月球》《看见台湾》(2013)等。合作电影发展壮大。林书宇2011年拍摄的具有奇幻色彩的《星空》,钮承泽的《LOVE》(2012)、陈正道的《101次求婚》(2013)、朱延平的《刺陵》(2009)等。

魏德圣、钮承泽等导演,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从事电影制作,但却未能有较好成绩。2008年后,魏德圣因《海角七号》成功跻身著名导演,2011年将台湾本土人民抗日的历史巨作《赛德克?巴莱》搬上荧幕。《赛德克?巴莱》改编于邱若龙的小说《雾社事件》,魏德圣将其改编后获得台湾地区新闻局优良电影剧本奖,而后电影入围第69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第36届多伦多国际电影界特别放映单元,获得第48届金马奖最佳剧情片、男配角等多项提名。钮承泽,与戴立忍一样,都是以演员身份入行,并逐步拍摄电影。《艋舺》不仅捧红了台湾当红小生赵又廷及阮经天,也使钮承泽一举成名。

2008年到2013年的台湾电影,可用“兴”来表述。一扫前期十年之久的低迷,重现复苏趋势。

(1)扶持力度加大。早年李安与兄弟李岗联合推出“推手计划”,旨在培养台湾有潜力的新人导演。例如,郑有杰《阳阳》,吴念真等导演都是通过李安的支持而出道。台湾“电影辅导金”加大了对新人导演的培养力度和资金扶持,对电影人的激励和影片拍摄的运作大为帮助。2002年始,金马奖设立“年度最佳台湾电影”奖项,以促进台湾电影发展。本土电影奖项的设置,大大促进了台湾电影产业的积极性。2005年,由台湾官方主导举办的“台湾国际影视创投会”也为台湾电影产业转变提供了契机。(2)充分合作,利用多方资源。加大与内地、香港地区及国际之间的合作。两岸三地及国际实力导演、演员相互

合作。更多电影台湾取景,多地拍摄,导演合作单元剧等方式,将两岸三地的有效资源组合利用,促使电影影响更加广泛。

(3)电影类型增多。伦理、励志、纪录片和类型片。主题从平凡人物的平凡生活入手,从小事中透析人物形象。对台湾本土风情、人物形象的刻画也更为突出,影片类型中也加入了音乐、旅行、公益等元素。例如,杜家毅的剧情片《转山》,是台湾与大陆联合制作的成功的公路电影,讲述了台湾青年为完成哥哥遗愿从丽江出发一路骑行到西藏,不断寻找自我和人生方向的故事。这一阶段微电影也不断发酵,成为电影市场上较为卖座和有影响力的电影类型。(4)国际与平凡的融合。这里的国际和平凡并不是单纯地指影片制作方面的特点,更多的是这一时期的台湾电影通过学习,以国际视角出发,来搜寻身边的平凡故事,以其平凡为原型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例如,台湾拍摄的励志题材电影《翻滚吧,阿信》和《逆光飞翔》,都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从平凡的人生、追求的梦想、艰辛的过程、最后的成功入手。

参考文献:[1] 韩雪松. 21世纪台湾电影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

论文,2010.[2] 孟岩. 1987-2012台湾电影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硕士

论文,2013.[3] 齐隆壬. 2005-2008台湾电影与新新导演显像[J].电影

艺术,2009(05).[4] 朱水兵.新世纪以来的台湾小清新电影研究[D].福建

师范大学硕 士论文,2013.[5] 黄匀祺. 2000年后台湾电影产业的转向——去在地话语

在此在地化[J].当代电影,2012(10).

(上接第29页)广告业、旅游业等西藏文化产业创作灵感的源头,扩大社会大众对西藏民族文化的认同是西藏文化产业能够实现最大范围的影响的前提,只有社会大众接受了藏民族的文化,才可能接受西藏的诸多文化产品。因此,要着力展现具有共同审美趣味和符合普遍价值取向的西藏民族文化要素。与新闻、科普知识等传统的宣传方式相比,广告具有一定的优势,不失为展现美好西藏和藏族人民朴素形象的重要窗口。广告比新闻节目和科普知识等更加灵活,形式更加随意,又不显得高高在上的权威和距离感。因此,大众愿意通过这个渠道来接受信息。无论是平面广告中色彩鲜艳的图片、广播广告中伴随的藏族音乐,还是电视广告中的声情画并茂,又或者是新媒体广告巧妙设计让人“主动”跟随点击,广告无疑会在潜移默化之中让大众接受自己所要传达的信息。当奇正藏药广告里的小姑娘用天真淳朴的眼神看着你,当中国移动广告中转经筒、风马、经幡、唐卡依次展现,当悠扬而粗犷的藏族音乐在耳边响起,我们对这个民族产生好奇和好感,对它的文化产生向往和认同,它所承载的文化产品会更具吸引力。

通过广告挖掘西藏文化的独特性,增强文化产品的竞争力。文化产业作为普遍看好的朝阳产业,从国家层面到各地区都非常重视。由此带来的影响是,市场上的文化产品种类繁多,五花八门。怎样从众多的文化产品中脱颖而出?怎样让游客选择到西藏旅游而不是新疆?怎样让观众选择观看《格萨尔王》而不是《刘三姐》?回答这些问题的答案之一,就是要对西藏文化资源独特性和差异性的开发和提升,着力形成文化产品的差异化,塑造民族文化品牌,然后通过广告广而告之,提高西藏文化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从而占据有利地位。

广告对西藏民族的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保护和发展意义。从深层的目标来看,助推西藏地区经济发展之余,广告

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无疑对西藏文化有着塑造和传播的作用。从宏观的层面来看,广告中西藏民族文化的彰显,能够在最大的范围内创造文化共识和争取文化认同,将西藏民族文化元素和理念上升为社会中所有群体共同认可的文化,西藏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因此具有提升民族形象和维护发展民族文化的作用。

四、结语

文化元素是当今经济竞争的重要手段,也是民族文化产业最根本的市场竞争力。广告对于西藏文化产品的传播和特色塑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此只做了初步讨论,还有更多的议题等待我们去研究。广告与西藏民族文化资本化的实现:如何利用广告将西藏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和社会大众能够接受的产品,使民族文化产品进入主流社会中,并挖掘借助广告实现西藏民族文化资本化的可能性和具体路径。广告与西藏民族文化元素运用:在西藏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哪些西藏民族文化元素能够被运用、如何被有效运用、以什么方式被运用,以及这些文化元素如何为西藏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开辟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广告与西藏民族品牌塑造:从实践的层面,对在广告中利用西藏民族文化的丰富资源和独特的差异性来建立西藏民族品牌的思路、方式和途径进行分析和诠释。

参考文献:[1] 大卫?赫斯蒙德夫(美).文化产业[M].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2007.[2] 让?鲍德里亚(法).消费社会[M].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6.[3] 丁汉青.广告经济学[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4] 陈培爱.论广告与文化产业的互动发展[J].今传媒,

2005(11).

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态势分析

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态势分析 中国贵阳政府门户网站 | 更新时间:2018-03-25|来源:中经网 字号:【大】【中】【小】【复制本页地址】【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摘要]现阶段,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具有脆弱性、区域特色的显著性、快速成长性、发展阶段递进性、产业结构的相对稳定及演进性等特质。本文在全面审视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和趋势的基础上,对推动农村文化产业持续发展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中经评论·北京)我国农村人口众多,但市场化的文化消费贫乏,文化产业落后,与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相比存在严重不平衡,因此,深入研究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相关问题显得十分重要。从已经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看,一些学者已经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独到的思考和探讨,郭玉兰<2007)就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逻辑合理眭、政策支持度以及经营操作环节等突出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对我国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发达国家农业文化产业的发展给我们的启示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李新市<2006)认为应当采取激发农村文化人才创新能力、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农村文化体制改革、形成产业链和集约化发展等措施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刘彦武<2008)强调了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阶段性、差异性、组合性和客观性问题。但是关于农村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还刚刚起步,公开发表的成果数量非常有限,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新的视角对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态势作出研判,并提出发展思路。 一、农村文化产业的脆弱性:微观基础薄弱及产业体系耦合不牢 <一)农村文化产业的微观基础比较脆弱 产业发展的微观基础是企业,农村文化产业的主要微观基础包括农民<农户)、个体户、私营企业、集体企业等。但是“为数不多的农村文化经营者大都是分散的个体户,所经营的文化活动多数品位不高,有些甚至可能有害。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不少农民的文化娱乐生活仍然单调乏味,加之现代文明知识缺失,很多农民的精神领域出现了空白和断层。”从整体来说,许多农村地区的文化产业仍然带着小农经济的典型特征,以小型化、松散化为主要特点。以家庭为单位,以户主为主管,以亲朋为主力,在原材料采购、生产组织、市场营销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没有形成完整的价值链。有的企业虽然有电脑,能上网,但对如何利用互联网进行经营知之甚少,也缺乏相应的人才来搜集信息,销售渠道单一。企业融资能力差,主要靠自筹资金及贷款,吸引外资能力弱。高新技术文化企业比例很低,企业实力不强,抵御风险能力差,谈判能力弱。农村文化产业组织形式还存有一定局限,农民往往处于产业供销链条的最低端。由此可见,目前,农村文化产业的微观基础正在逐渐发育和成长,但仍然十分脆弱。 <二)农村文化产品核心竞争力不足 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和重要核心竞争力,是市场竞争中的利器,别人无法模仿。相当多的农村文化企业不重视商标注册,品牌无形资产得不到有效保护,缺乏核心竞争力,产品容易被仿制,如果效益显著,极易被具有雄厚资本和技术实力的企业掌握生产技术并进行规模化生产。同时,因为科技和人才力量十分薄弱,以及现代经营理念和创新意识缺乏,导致农村文化资源产业化程度低,许多文化产品加工手段和制作水平不高,产品生产主要依靠传统经验,技术含量低,缺乏原创性或个性化的文化产品和文化精品,优秀文化产品市场占有率低,影响力有限。“农村文化产品在开始难免会形成低俗、陈旧、庸俗、落后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内涵,缺乏时代气息和精品文化烧香拜佛、占卦算命、看风水封建迷信仍然盛行,聚众赌博、色情演出违法事件时有发生。” <三)农村文化市场体系不完整 我国的农村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比较落后,市场主体不够成熟,如前所述,大量的农村文化生产主体是农户、个体户、私营小企业,他们视野狭窄,缺乏现代经营理念,经营条

采矿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采矿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世界采矿工业的现状 由于世界上人口的增加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各类矿物的需要量逐年在增加,但随着开采技术的进步,矿石的产量增加了,可是品位都在下降,例如:铁矿石平均品位,苏联在65年为40.8%,70年为37.3%,到76年为36.1%;美国51年为49.5%,71年为34%,到77年大部分为20-36%。美国在1900年只开采含铜6%以上的矿石,70年代平均开采品位则为0.7%,80年代开采的斑铜矿平均品位为0.53%,在本世纪(21世纪)预期要降到0.2%,至于边界品位以下的金属资源,回溶浸法生产的铜,已占其年产量的5%,75年美国用此法浸铜,占其年产量的20%,76年开采12,600吨铀,其中用溶浸法的有500吨。用这种方法还可以回收矿石中的钼,镍,金和其他有色金属,能够取得很有希望的成果。 另一个增加矿石的来源,是加大开采深度。现在开采较深的一些矿床,主要是有色金属,其开采深度已超过2000米的地下矿山,有美国南达科塔州的铅矿区为2280米和爱达荷州的科马尔德,艾林铅矿区为2340米;加拿大镍矿有的达到2400米;印度科拉尔金矿已到3240米;南非西部底卜斯金矿开拓深度到达3800米,估计到5000米时,在经济上仍为合算,国外许多金属矿露天开采深度都在增大。最深的老矿—美国宾汉姆露天铜矿,深度已到800米。而我国的某些矿山的开采深度也在逐年增加,例如云锡公司的地下开采也将要达到2000米左右。 由于陆地上矿产资源日益枯竭,人类开发海底矿物的时代已经到来。海底矿产资源储量极为丰富,初步探明深海中的锰结核矿石储量约为2-3万亿吨,其中以太平洋的含矿品位较高,约为150亿吨(含锰24%,镍1.06%,铜0.53%,钼0.9%,钴0.35%)磷结核约100亿吨,软泥为1000万亿吨。而且这些含有多种金属和非金属的矿产储量,均属于自生矿物,如锰结核在一年中的自生量,锰可供世界用三年,钴四年,镍一年。由此可见,海洋采矿的发展,前途是十分壮观的。 矿石的产量增加了,可是矿山数目的增加,远不及矿山规模加大来得快,国外已投产或正在建设中的年产矿石1000万吨以上或采剥总量超过2000万吨的大型露天矿山,至少有60-70座,仅美国和苏联,就各有20座,其中年产矿石4000万吨或采剥总量8000万吨左右的特大型露天矿,即有20多座,如美国明塔克铁矿为年产矿石6000万吨,矿岩采剥总量1亿2千万吨,美国宾汉姆铜矿年产矿石量为3780万吨,矿岩采剥总量1亿6千万吨。至少地下矿山也同样趋向大型化,西方地下开采的矿山,无论是金属矿山及一些主要非金属矿山,从69年到79年的10年内,虽然是产量增加了,但矿山个数却保持在590座左右,年产量大于1百万吨的有197座,其中有56个大于3百万吨。目前最大的地下矿山,有超过2000万吨的,如瑞典基律纳铁矿,有超过1000万吨的,如美国圣曼略耳铜矿和来麦格斯铜矿。 由于矿石开采量大和贫矿多,在开采方式上露天矿得到发展,以美国为例,过去20年来,地下开采平均每年只增加矿石量0.36%,而露天开采却每年平均递增采剥总量80%,按金属品种:铁铜,铝,钼等矿石开采,露天矿的比重较大。以铁为例,苏联为85%,美国94%,澳大利亚为100%,加拿大,巴西,利比里亚,南非,智利,委内瑞拉和印度也主要是露天开采,铜矿方面,美国和苏联也分别各占60%和65%。 二、世界采矿科学技术的成就及发展趋势 世界采矿工业的科学技术成就及发展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机械化、自动化和计算机应用: 矿山规模的扩大,主要取决于贫矿开采和设备大型化,但大型设备的发展,基本趋向于稳定,现在主要是对已有设备进一步改进,特别是注意节能,适当提高效率,加强预防,维修来延长设备寿命,要求具有更好的灵活性和耐用性,以及提高辅助作业的机械化程度,这是当前的奋斗目标。 1、露天矿技术装备水平,在穿孔上普遍采用铅头直径为200-380毫米的牙轮钻机,而最大直

西藏的特征与文化

世界猛犬之首——藏獒 在世界各种名犬中,西藏牧羊犬——藏獒以其勇猛机敏闻名遐迩。西藏地区海拔高、气温低、风沙雪雨变幻无常。在这样严酷的自然环境中,为了保护牛羊,藏獒长期与兽类斗勇斗智,形成了粗犷凶猛、灵活敏捷的特有秉性。藏獒是一种英勇无畏的动物,不论对手多么强大,它们从来不会退缩,而是勇敢地战斗。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在布达拉宫脚下,居住着一群勤劳善良的游牧民族——藏族。有一年冬天,山洪暴发,大地被冰雪覆盖,瘟疫横行,正当藏族人民和他们赖以自下而上的牲畜在饥寒交迫中挣扎时,忽见许多身披袈裟、手摇禅铃盘坐在高大凶猛的坐骑上的活佛从天而降。活佛的坐骑就是藏獒,他们的到来,使冰雪融化、大地复苏、瘟疫消除。善良的藏族人们因此而获救。故在高原上,藏民一提起藏獒,都无不对它崇敬有加,认为藏獒是上天派来的使者,是神犬,是牧民的保护神。 同是还有另一个传说: 在广阔的高原,游牧民族主要的食物来源是牛、羊、豹子、熊和一些野生动物。在放牧间歇时,许多男性牧民带着弓箭、刀在山区打猎。有一次,一个猎手正带着弓箭在山中狩猎,忽然间从草丛中蹿出一只凶猛的豹子,他对着猎人发出震天的吼声,猎人面对突如其来的猛兽吓呆了,上箭拉弓也来不及了。等待猎人看来只有死亡。忽然一只大狗从天而降,站在猎人与豹子之间。这条大狗对着猛兽发出一声怒吼,声如狮哮。转眼间一场惊天动地的厮杀在猎人的面前展开了。 猎人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当这条大狗带着身的血迹咬住豹子的致使部位——脖子时,猎人迅速上前,拔出腰刀朝着豹子的胸部狠狠地刺了进去。豹子发出一声惨叫,倒在地上挣挣扎几下就死了。至此以后这条狗就伴随在猎人的身边。猎人为了感谢这条大狗,给它起了一个名字“藏獒”(意思是弓弦上的狗)。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条大狗渐渐和其他野兽交上了朋友,到了交配的季节,这条大狗和熊、豹子、狼、狐交配,生下了许多小狗。这些小狗有的外型像熊,有年像豹子,有的像狼,有的像狐,它们就是现在广大藏牧区多种犬类的祖先。 人们称藏獒是力可敌狮的高原圣犬,藏民通常会给藏獒戴上一个鲜红的项圈:一是让藏獒更威风漂亮,二是保护它在与野兽搏斗时免遭致命攻击。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古人云:“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苏轼《赤壁赋》中有这样一句:“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关于藏獒最早的记载是来自旅行家马可?波罗的游记公元1275年,他在游记里写到:“西藏人有如此大的犬只,如此凶猛,其形如藏驴,吠声如狮。”中国人说:“大智若愚,大勇若怯”。藏獒的目光很典型,总是微微闭着双眼,眼神之中含有一种蔑视的神态,那种处变不惊的沉稳气度颇具王者风范。 在一个西藏人家,如有人敲门,藏獒会机警地把头朝向门的方向,像往常一样眯着眼睛,用一种警觉的目光等待着事态的进一步发展。开门后,如果家里只有小孩子,而进来的人还是一直往屋里走,似乎有什么企图,藏獒就会用低沉的、浑厚的、具有无穷穿透力的、轻轻的呜鸣声,警告来人,它会维护主人的一切,不要乱动…… 藏獒虽然凶猛,但是它在与野兽的争斗中所体现出的精神却是非常令人钦佩的,它不会故意去伤害其他动物,只要对方肯后退,它就会适可而止,不会非把对方制于死地才肯罢休。牧民达穷养了一只4岁的藏獒扎巴,一天深夜,达穷被一阵狗叫声惊醒,他赶紧起身观望。只见在羊圈旁边,扎巴正和一只野兽搏斗,两只黑影斗成一团,达穷站在一旁不敢上前。野兽一味地在攻击扎巴,而扎巴并没有使出它全部的力量,而是一次次的退让,似乎只是为了赶走野兽,并没有把野兽咬死的意思。但那只野兽似乎不达目的不肯罢休,就这样它们斗成了一团。大约二十分钟后,达穷一摇一摆地回来了,它的身上沾有血迹。达穷以为野兽死了,

〈〈藏族传统文化在新世纪中的作用和发展趋势〉〉

藏族传统文化在新世纪中的作用和发展趋势 四川甘孜州档案局研究馆员得荣·泽仁邓珠 藏族传统文化的定义及内容 藏族文化是藏民族的历史、社会、政治、经济、宗教、生活、习俗与地理环境的特点在意识形态中的反映,是藏民族智慧的结晶,她凝聚着藏民族的情感意志和精神追求,体现着民族的精神,是藏民族的灵魂和标志。藏族传统文化内容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包括宗教文化、世俗文化、大众文化、宗教密宗文化、地域文化、农耕文化、草原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婚丧文化、节日文化、山文化、水文化、石文化、树文化等;狭义的按藏民族传统的分类法可将上述内容分为大小十大明:声明、内明、因明、医明、工巧明为五大明;修辞学、辞藻学、韵律学、戏剧学和星算学称之为五小明。内容包括语言文字、宗教经典、历史文献、逻辑哲学、天文历算、文化教育、医药卫生、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伦理道德等。这一切不仅是藏民族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财富,在任何时候都应该坚定不移地继承和弘扬。 藏族传统文化的特点 一、藏族传统文化的特征 藏族传统文化具有以下五大特点,一是藏族传统文化是以本教文化为根基和源泉,外来佛教文化为充实、丰富并起到先导作用的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雪域文化。二是伴随着这个民族的产生而随之形成的具有顽强生命力的藏族文化,它的发展经历了远古、古代、近代和现代社会,人类进入太空时代的今天,她依然以根深叶茂充满生机和活力活跃在世界文化百花园中,除了她具有人类文化的共同特征外,还有其他的八种个性特征:即民族性、地域性、多样性、神奇性、稳定性、开放性、导向性和国际性。三是藏族文化越来越成为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都喜爱、都享用、都欣赏和研究的“热门共享”文化。四是藏族文化和文化产业具有全球性的交流传播发展空间和经济效益空间。五是藏族文化将日益面临国内外强势文化的冲击和同化,迫切需要保护抢救和合理利用。 二、藏族传统文化与宗教的联系 宗教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这样说:不懂宗教文化就不能全面弄懂藏族文化。这是因为:本教和佛教对藏族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外交、文学、艺术和伦理道德、社会心理、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宗教经典中包含有历史、文学、艺术、哲学、天文、历算、医药、建筑、工艺、雕刻、绘画、戏剧等内容。 在不少人看来,宗教与科学如同水火,是一对孪生冤家,他们两者之间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然而,实际上两者有一定的联系。这里只举五个例子:一是古今中外不少宗教徒曾在科技方面做出过重大贡献,例如哥白尼、加利略、一行和尚、龙树、马鸣、登巴西绕米沃齐、莲花生、大译师仁青桑布、俄洛登西绕、仲顿甲瓦迥勒、布顿仁青珠、萨迦根呷坚贞、五世达赖喇嘛昂旺洛桑嘉措、第司桑吉嘉措、宗喀巴洛桑扎巴、夏扎扎西坚贞、工珠月登降措、局迷旁朗吉降措、松巴益西班觉等;二是宗

关于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探索

关于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探索 [ 摘要 ]农村文化产业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兴衰成败。由于文化经费普遍投入不足、认识偏差、缺乏人才、农民文化消费观念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相比严重滞后,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早日实现,必须采取多种措施来促进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 关键词 ]农村文化产业;因素;措施 一、推动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传统文化资源丰富,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和种类众多,拥有文化产业发展得天独厚的条件,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意义重大。一是农村文化产业具有能耗低、污染少、附加值高、收益多等特点,有望成为不少地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二是农村文化产业在解决农民就业上具有一定优势,农村富余劳动力可以通过发展文化产业实现就业;三是随着人们对娱乐性、消费性文化产品需求上升,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可以满足文化需要和精神需求;四是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不仅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同时还可以保护传统文化,增进文化交流。 二、制约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贫富差距较大。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离不开经济的支撑。只有经济实力增强,农民收入增加,农村文化消费才有足够的增长空间,农村文化建设才能长足发展。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地区贫富差距较大,有些农村地区虽然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由于资金

缺乏而无力开发。同时,由于经济贫困,许多农民还在为温饱苦苦挣扎,对文化的消费便成为奢望了。 (二)文化产品质量不高,发展氛围不浓。目前,从整体上看,农村文化产品质量普遍不高,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大多数农村,特别是文化资源相对丰富的地方,大都比较封闭,交通不便;二是,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农民整体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小农意识严重,文化精品意识淡漠。文化产业发展缺乏浓厚的氛围,一些农村,农民缺少高层次、高质量的娱乐活动,公共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不多,健康地、高层次的文化活动未能占领文化市场的主阵地。 (三)产业基础薄弱,发展任务艰巨。农村基础设施不健全,文化产业发展配套条件差,城乡公共服务分配的不均等,导致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较差,制约了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很多传统文化资源丰富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落后,公路、电力、广播电视、通讯等建设滞后。例如,我国中西部的少数民族地区,有相当丰富的文化资源可以用来发展文化产业,但是由于其主要分布在交通闭塞的山区,基础设施的落后致使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配套条件不能满足,导致文化产业发展无从下手,即使有了较好的发展也很难实现“走出去”的目标。 (四)管理相对薄弱,服务还不到位。对于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一些地方还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管理机构缺失,有的地方虽然设立的管理机构,但人员配备不足,人员素质较低,管理手段滞后,服务还不到位。对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的管理停留在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没能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转模式加强管理,管理缺少必要的制度保障,文化产业法制法规还不健全。

中国金属采矿业发展现状

?矿业工程? 中国金属采矿业发展现状 张 强 李夕兵 (北京矿冶研究总院 北京 100044) (中南工业大学 长沙 410083) 摘 要 概述了我国有色、钢铁矿藏资源的特点,分析了我国现有矿业的开采方法、开采设备及矿业理论研究发展现状,也简要介绍了我国二十一世纪的海洋采矿发展前景。 关键词 中国采矿 资源特点 开采研究 现状 1 我国金属矿藏资源现状及前景预测 矿产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社会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生产力构成的主要因素之一。据统计,世界95%的能源以及80%的工业原料来自矿物原料。矿产资源是一个国家经济起飞的首要条件以及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在世界已发现的200余种矿产中,我国就发现了约160多种,矿产资源储量位于世界第三位,其中20种重要矿产的探明储量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位于世界第80位。在主要的矿产资源中,只有锑超过世界人均占有量、超过世界人均水平50%的有铁和锡,其它均低于世界人均值的1 5。其资源特点是分布不均,贫矿多富矿少。 铜在我国自给率为60%左右。我国是世界上重要的铜进口国。主要受铜资源制约,我国铜矿山发展缓慢。预计十几年以后大部分矿山将陆续闭坑,供需矛盾更为突出,进口量将有加大趋势。我国铜资源特点是,大型铜矿少,中小型铜矿多。全世界探明金属储量超过500万t的巨型铜矿54座,而我国只有江西德兴铜矿和西藏玉龙铜矿两座。我国德兴铜矿正在开发,全部建成后预计年产铜14万t。玉龙铜矿由于外部建设条件较差,至今尚未开发利用。 我国铝的生产量增长较快,进口铝明显减少,还出口一部份。我国铝土矿资源虽然丰富,但质量不理想, 98%的铝土矿属于高铝硅低铁的难溶矿石,溶出性能差,只能采用流程长、工艺复杂、能耗高的方法进行处理。其次氧化铝厂建设投资大,周期长,生产成本高,而且达产期长。虽然冶炼铝能耗较高,建设投资较大,经济效益不很理想,但丰富的铝资源为铝工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铅锌是我国的优势资源,其品位特点为锌高铅低,符合市场需要。近年来,产量激增除满足了国内外市场外,还开始进入国际市场。 目前我国钢铁已达到1亿t的生产能力,国产铁矿石的自给率为75%左右。由于各种原因,我国铁矿平均每年消失300万t矿量,到2000年,我国铁矿石的自给率将下降为65%。其新增钢铁产量所需铁矿石将主要依靠进口来解决。 2 我国矿业发展现状 2.1 露天开采技术、设备现状 在世界固体矿物年开采量中,露天占75%以上,而且还在逐渐增大。我国1993年产量在露天开采中占96%;有色金属矿石产量中露天开采中占50%;化工原料约占70%;建材近100%和煤占4%。随着市场经济的矿石价格竞争,低成本的大型露天开采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矿石开采方式。而在强化露天开采和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一过程中,其主要手段是采用高效、大型的露天设备。 我国已研制成功千万吨级露天采矿成套设备,大型矿山斗容4m3~13m3电铲配用载重量30t~256t以下的汽车为主,但辅助设备规格小、数量少。穿孔设备为牙轮钻,采用直径为125mm~350mm钻头穿孔。钻机的改进主要集中在提高设备可靠性,穿孔过程自动化,以及缩短安卸钻杆和穿孔定点辅助作业时间等方面。 由于汽车运费上涨和矿岩运输量的增大,出现了汽车—破碎机—胶带运输机这种间断连续的运输工艺。由于铁路运输费用低廉,能耗较少,而可靠性又较高,因此到21世纪初单一铁路运输或汽车—铁路联合运输,其合理深度可达360m左右。 在爆破技术上,露天矿已趋向于采用大区多排微差爆破技术,以增加每次爆破的矿岩量,减少爆破量,提高设备利用率,改善爆破质量。 露天生产工艺,是随着所采用的设备和爆破工艺而变化。其主要工艺有:间断—连续运输工艺、陡帮开 47W est2Ch ina Exp lo rati on Engineering V o l.11№4 Ju ly.1999

西藏传统风俗文化

西藏传统风俗文化 每个民族风俗文化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经济、政治、社会、宗教、心理、地域、语言等方面的因素都有可能决定和影响风俗的产生和发展,而且,其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1]在此,本文通过对地缘、宗教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考察,对以藏族为主体民族的西藏传统风俗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作一简要的讨论。 一、西藏传统风俗文化与地缘关系 简单地说,地缘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不同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影响下形成的不同的文化传承和习俗惯例中,或者相似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中形成的相同或相似的文化传承和习俗惯例中。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表达的就是这种特有的内容与形式。在风俗文化中,地缘因素的影响是复杂的。山河、湖泊等地理因素的影响,可以构建人类风俗文化的不同空间组合。这些因素既促进又制约着一个地区的风俗,乃至整个文化的发展。同时,人类文化的演进与发展又反作用于地理环境和空间的变化。 根据西藏高原生态的特点,可以分为5个区:藏北高原区;藏中、藏南河谷区;喜马拉雅高山峡谷区;东喜马拉雅高山峡谷区;藏东“三江”流域峡谷干热河谷区。[2]实际上,上述5个生态区可概括为农业、牧业和农牧结合的3个区。在这种特定的自然环境中形成的居住、服饰、饮食、节庆、婚姻、信仰、娱乐等方面都会烙印着各个区域所具有的文化特征。 以居住方式为例,高海拔、低山丘陵、宽谷、湖盆、高寒草甸等为主的地貌地形和生态环境的藏北及具有类似特征的西藏其他地区,其主要的居住方式是易于搬迁移动的牛绒编织的帐篷。这种居住方式与在特定地缘关系作用下而形成的畜牧业生计和经营方式是相适应的。几千年来,牧民们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中已经充分总结出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广阔无边的草原上,维系牧民世世代代延续其生命、种族与社会结构的根本物质源泉是牛羊的培育。大规模牲畜饲养的实现,并不能依靠在一两个丘陵或谷地中定点放牧而解决。由于气候等各种自然因素的影响,牧民必须找到水草丰美的草场来维持和保障他们的生产生活资料——牛羊牲畜的继续繁衍。在这种特定地理环境之下产生的生活与文化的传承中,牧民对居住方式的最佳选择是便于移动搬迁的帐篷。而居住于海拔相对较低、环境条件较优越的藏南宽谷平原、阶地和藏东高山峡谷地区,由于气温、整体生态特点等因素利于农耕、定居和饲养家畜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首先就各个城市来说。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辉煌璀璨的中华文化。但由于各个地方的民族风情、地理情况、历史资源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各个城市都在发挥自己的优势,发展具有自己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 四川是一个自然资源大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如四川的宜宾市在由亚太旅游联合会、中国生态学会旅游专业委员会和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旅游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2008中国文化生态旅游高峰论坛上被评选为“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城市”。宜宾市有世界级风景名胜区2处、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处、省级风景名胜区5处,省级湿地公园2处。 再如山东的临沂,众所周知,临沂是革命老区,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临沂市政府就在一点上大做文章,发展红色旅游。临沂市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这里诞生了与井岗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的沂蒙精神。近年来临沂市先后将孟良崮战役纪念地、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山东省政府旧址等36处红色旅游景点命名为沂蒙精神教育基地,并对全市100多处红色景点进行了重新整合规划,使全市红色景点形成完整统一的旅游网。临沂市主打沂蒙品牌的产品现在已达到600多个,涉及食品、工艺品、文化用品、旅游

产品、工业品、服务业等上百个门类。一系列旅游和文化品牌的成功打造,奠定了临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坚实基础。 其次,就文化产业的行业来说。文化产业的内涵是非常广泛的,在国家政策法规的大力支持下,中国文化产业的各个行业也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在图书出版业方面,2009年10月,中国将以主宾国身份参加法兰克福国际书展,这是中国首次成为这个具有出版业“奥运会”之称的书展主宾国,这标志着中国出版业对外开放、融入世界出版业,中国出版产业将借助国际书展平台,扩大图书版权贸易,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展示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出版业的发展成就。 中国的动漫产业起步比较晚,远远落后于美国和日本。中国的动漫产业沉默了很长时间,最近开始复苏,其标志就是《喜羊羊与灰太狼》。这部动漫片自2005年6月推出后,陆续在全国近50家电视台热播,几年来长盛不衰。在北京、上海、杭州、南京等城市,《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最高收视率达17.3%,大大超过了同时段播出的境外动画片。 会展业是一个新兴的服务行业,影响面广,关联度高。会展经济逐步发展成为新的增长点,而且会展业是发展潜力大的行业之一。中国的会展业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却非常惊人,其标志性事件就是2010年的上海世界博览会,这是首次由中国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主办机构预计吸引世界各地7000万人次参观者前

农村文化产业概论作业1

农村文化产业概论作业1 1、文化产业的概念是什么?文化产业有哪些类别? 答:文化产业属于社会文化中的经营性文化部分,是文化的经济属性的集中体现,一般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为。可将其定义为:以生产和经营文化商品和服务为主要业务,以创造为核心,以文化企业为骨干,以文化价值转换为商业价值的协作关系为纽带,所组成的社会生产的基本组织结构。 文化产业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生产与销售以相对独立的物态形式呈现的文化产品的行业(如生产与销售图书、报刊、影视、音像制品等行业)。二是以劳务形式出现的文化服务行业(如戏剧舞蹈的演出、体育、娱乐、策划等)。三是向其他商品和行业提供文化附加值的行业(如装潢、形象设计、文化旅游等)。 2、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遵循哪些规律? 答: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以下功能: 1、可以规模化生产。即可以按照一定的工业化标准对农村文化产品进行批量生产,如民间 饮食、农村手工艺等。 2、可以市场化经营。农村文化产品具有商业性,大批的农村文化产品要以市场为依托,通 过市场送达消费者手中。 3、可以复制。农村文化产品必须进行标准化生产,确保公众享受到符合国家或地方标准和 公众要求的高质量服务。 4、具有创造性。就农村文化产业及产品所承载的内容而言,它必须凝结当地人们的创造性 劳动并不断深化与提升。 5、具有层次性。农村文化产业具有基础层(地方文化资源)、核心产业层(地方文化产品)、 和延伸产业层(如民族服饰设计中蕴涵的时尚文化)三个基本层次。农村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型产业,涉及文化和经济两个领域,这种边缘性和交叉性的特点,决定了研究农村文化产业时既要以经济的眼光看待文化,又要用文化的眼光看待经济。 3、简述农村文化产业的功能有哪些? 答:总体来看,农村文化具有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和政治功能。 一、经济功能A、解决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B、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C、产业承 接功能 二、社会功能A、休闲娱乐功能B、文化传承功能C、教育功能 三、政治功能A、繁荣农村物质经济,保证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资金投入B、发展农村 文化基础,推进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阵地建设C、满足农民双重需求,提升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群体D、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生成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活动载体。 4、从你所在地方来看,可能发展哪些文化产业?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意义在哪些? 答:可发展的文化产业有:一、徐沟的背棍、铁棍。二、清徐的醋文化教育。三、农村的生态园。 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意义: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是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建设社会主义农村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和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拔。 一、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现实意义A、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B、带动农民就业创业C、拓宽文化产业空间D、形成农村新型产业;二、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长远意义。A、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1)体现民族的精神和品格(2)扩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力(3)保护民族文化遗产B、促进农村文化建设C、培育农村新型农民D、构建和谐乡村。 5、什么是农业跨界理论?如何应用到农村文化产业中? 答:都市农业跨界发展是指以都市农业为主体,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进入农业为突破口,

西藏畜牧业发展的现状

西藏畜牧业发展的现状、困难及对策 西藏畜牧业发展的现状和资源基础 西藏的畜牧业独具特色,源远流长。西藏具有丰富的畜牧业资源,有各类天然草场QS 亿公顷,占全国天然草场总面积的l / 5 左右。其中,有人区067 亿公顷,无人区013 公顷。可利用草场053 亿公顷,占全区草场面积的663 %。西藏天然草场面积占西藏总土地面积114 亿公顷的712 %。草地面积在各类土地面积中所占比例之高,为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之首。西藏拥有的草地资源丰富多彩,其中高寒地类型是草地的主体,面积为076 公顷,占草地总面积的949 %。饲草饲料是发展畜牧业的物质基础,除牧区有天然草资源和野生植物资源外,农区可为畜牧业提供大量的人工饲草饲料。 西藏发展畜牧业,优势是拥有辽阔的牧场和丰富的水源,气温适宜。但是,西藏由于受地域环境的限制,家畜种资源远不及新疆、内蒙古等其他地区丰富,但却具有独特的生产性能和开发价值,耗牛、羊、马为主要牲畜,除此之外,还有黄牛、驴、骡、猪等牲畜。近几年,随着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不断变化,鸡、鸭、鱼等的饲养量也开始增加。 目前,西藏的畜牧业得到了巨大发展。直到今天,传统的畜牧业仍在西藏的经济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其产品加工、流通等相关产业对全区国民经济的贡献非常大,年相关产业产值达到8 亿多元,西藏75 %以上的外贸出口商品是畜牧产品或以畜牧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制成品。畜牧业累计对城镇经济和二、三产业提供的原始积累已达15 亿元

以上。历史悠久的传统畜牧业仍然是西藏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 西藏畜牧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传统的自然经济观念仍束缚西藏畜牧业经济的发展 长期以来,由于西藏高原草的脆弱性,限制了草原畜牧业的发展。放牧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迁徙,这种拯水草而居”的游牧方式,在西藏的大部分牧区沿袭至今。无论从商品经济的发展上,还是经营思想上,都已不符合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规律长期作用下,西藏草原畜牧业的生产者商品经济观念淡薄,轻商、鄙商观念浓厚,历来不重视商品的价值形态,而把牲畜、畜产品等这些商品的使用价值作为财富的象征。在这种观念支配下,牧民中普遍存在滞后的商品经济意识,从而影响了牧区经济的发展和畜牧业生产的发展,并使其失去了与其他行业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在这些传统观念影响下,畜牧业很难彻底摆脱自然经济下的落后状态,而牧民确立商品经济意识还须相当长的历史过程。目前,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否认生产商品为主要目标,寻求自然发展,并以满足自身生存需要为主的自然经济特征,在广大牧区仍十分突出。 牧区资源开发利用不足,破坏和浪费严重 从西藏过去四十余年牧业外延扩张的过程来看,普遍存在对牧草资源的可再生性认识不足、深度开发利用不够等问题,致使畜牧业发展经济效益低下。在草资源的利用上,忽视草地的可再生性和生态作用,无限制扩大对天然草场自然

西藏民俗文化论

西藏民俗文化论 西藏,这个耸立于地球之巅、平均海拔4000余米的雪域高原,以其恢宏的气势傲然于世。千百年来,生活于这块高天厚土神奇大地上的藏门珞各族人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西藏文化。西藏民俗文化是西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厚重的文化内蕴和特有的高原风采深受世人的瞩目和关注。 一 民俗是生活于某一特定地域的民族或人们共同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习俗惯制,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类的活动方式。显然,民俗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 民俗文化产生的历史十分久远。人类要生存,离不开基本的物质生产活动,衣、食、住、行的物质民俗行为便与人类的活动相伴相生。人类要繁衍发展,离不开两性交媾与生育,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至关重要,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婚、育习俗。其他诸如信仰、礼仪、节日、游艺等精神民俗也都是在人的活动过程中逐渐出现和形成的。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的活动,便有了文化的创造,也就有了民俗活动形式。民俗文化是人类文化中最古老和最具有生命力的。 民俗文化一般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和精神民俗几大类别。物质民俗指人们日常的衣、食、住、行等生产生活方式及相关的习俗礼仪;社会民俗包含家族村社、婚丧嫁娶及人生礼仪等相关内容;精神民俗则以信仰、节日、民间文学和游艺为其代表。西藏民俗文化囊括和涵盖着人类民俗文化的一切领域和方面,同时,又自成体系,内容极为丰富,具有浓郁的民族与地域特色。 西藏民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二 风情习俗是民族的标识和徽记。一个民族的习俗文化,又是最能体现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精神和民族审美情趣的文化现象。西藏民俗文化,表现了西藏各族人民坚忍不拔的奋进精神、刚毅、强悍的民族性格和诚信无私的道德原则,折射和展示出西藏各族人民的精神风貌。 坚忍不拔、生生不息的奋进精神,是西藏民族精神中最重要的特质。西藏高原,自然环境极为严酷。或冰天雪地、高寒缺氧,或峡谷纵横、山高路险。在这样一个近乎生命禁区的严酷自然环境中,西藏各族人民以顽强的毅力,百折不挠的精神,生生不息、奋斗不止,创造了令世人为之惊叹的灿烂文化。在洪荒远古时代,食物极为匮乏,先民们或采集或狩猎,后又驯养牦牛绵羊,以肉为食以皮为衣。狩猎、耕种缺乏工具,先民们以石以骨以木为器,一步步创造着人类的古老文明。地震、冰雹、洪水、瘟疫等天灾,攻伐、争斗、杀戮等人祸,虽然给高原人带来过种种磨难,但人们仍一以贯之,不屈不挠地顽强生存了下来。经过长达数千年的不懈奋斗,雪域高原上出现了巍然耸峙的雍布拉康、布达拉宫和金碧辉煌的佛堂庙宇。还有汗牛充栋的典籍,独具特色的藏医,瑰丽多姿的艺术,异彩纷呈的民俗文化。正是高原人那坚忍不拔、生生不息的奋进精神,才有了如此辉煌的西藏文化的伟大创造。这种坚忍不拔的奋进精神,今天仍是建设新西藏,开创新生活的动力源泉。 西藏民族刚毅、强悍的民族性格,来自于生存环境的压力和严酷自然环境的磨砺。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代,人在大自然面前显得渺小而无助,惟有力量、勇敢、坚毅与自强不息,才能维系生命的延续和保证民族的发展。因而,崇尚雄健、力量和勇敢成为人们普遍的审美倾向。正是由于大自然的严酷和生存环境的艰难,以及与这一特殊环境相伴相生的生产生活方式,才造就了西藏民族刚毅、强悍的民族性格。 跑马射箭是藏族人普遍喜爱的体育竞技活动,是藏民族勇敢、强悍民族性格的形象表现。赛马场上,一队队骁勇强健的骑手激烈角逐,斗勇斗智,优胜者会受到人们英雄般的崇拜。藏族男子腰挎长刀,头缠色线,身着藏袍,衣饰上缀以虎皮豹皮,处处显现出男子汉的英武阳刚之气。而珞巴族男子头戴熊皮盔帽,身挎弓箭,腰插砍刀,男女饰物均用虎、豹、熊、鹰等猛兽猛禽的爪、牙、骨和羽作装饰。在居室的屋檐和墙壁上吊挂一排排兽角兽头,这也是对力量和勇敢的崇尚和夸耀。@①人亦如此,挽弓佩刀,喜用兽角、牛头作饰。从衣饰、居住、游艺等民俗形式和活动中无不表现出西藏各族人民刚强、豪放的民族性格。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摘要:文化作为第三产业,对一个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的作用越来越大。中国作为拥有上千年历史文化底蕴的大国,其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国家各领域的发展更有巨大的意义。这种“以点带面、以面推动整体”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是未来的主流,如何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怎样突破困难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大数据时代,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也面临巨大的挑战,本文将通过分析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解决策略,保证文化产业朝着正确方向更好、更快发展。 关键词:文化产业;现状;趋势分析 “2016年江苏文化产业领域引进海外高端人才暨跨境项目合作洽谈会”近日在意大利罗马开幕。参加此次洽谈会的意大利文化领域高端人才纷纷表示,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改革突破,第三产业取得飞速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但中国的文化产品在数量上和质量上与欧美等大国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文化创新作为文化产业的核心,发展文化产业实际就是不断创新。中国作为经济大国、人口大国,发展好文化产业,不仅可以带动经济增长、提高就业、促进政治经济发展,还可以提升普通民众的思想境界,丰富

业余生活。 1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结构系统不够完善,产量和质量相对较低 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的文化产业正在迅速发展,其问题也日益体现。中国文化产业作为第三产业,发展模式没有突破传统,结构系统不完善,缺失一些相应的法律条文和管理机构,不仅结构不完善,还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1]。一些落后的理念在文化创造过程、生产过程、宣传过程等处处体现,导致中国文化产品产量低,其中高质量的产品更是少之又少,老百姓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 (二)文化产业发展技术和人才缺失,依靠国外 对于高科技的文化产业技术,制作和后续操作等阶段,中国这方面在技术上和人才上都相对缺失。比如一些影视作品场景合成、特技制作,还有一些道具和拍摄手段,国内也有这方面的技术和人才,但相对落后,人员也不专业,制作效果不尽人意,还是要花大价钱聘请国外团队。还有中国的一些综艺节目,制作团队全部使用外国人,给文化创新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三)文化产品“吃旧”现象严重,浪费资源,且创新度不高 文化产业发展成果是全民共享的,无论是国外的创造还是国内的成果,但近些年报纸网络等媒体上到处出现“抄袭”

浅析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视角下的农村经济

浅析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视角下的农村经济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国整体经济实力,尤其是在当前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推动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有助于为农村经济持续增长注入前所未有的活力。通过农村文化产业建设和发展,积极与新农村建设内容相契合,可以有效增加农户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本文就农村文化产业建设和发展进行分析,对于其中的问题,从源头上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予以改进,以求推动农村经济稳定增长。 标签:农村经济;文化产业;城镇化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加强农村文化产业建设和发展,是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受到了广大人民的关注和重视。由于农业在我国的地位,对于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较大,而不同地区的地质条件差异显著,如何对现有农村文化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和利用,打造更具特色的农村文化产业,对于缩小城乡差异,提升农村经济水平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通过对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下的农村经济进行研究,是迎合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对后续相关工作展开具有现实意义。 一、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意义 (一)传承和弘扬农村优秀文化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同时也是一个文化传承五千年的国家,文化积淀深厚,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当前我国农村仍然流传着大量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资源丰富,包括民族活动、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等。而在现代化社会进步和发展中,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却濒临灭亡,人们更加倾向于新潮的理念和文化,不利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需要注意得是,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数量占比较大,农村有大量优秀的文化资源,加强农村文化产业建设和发展,可以实现农村文化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对于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意义深远。 (二)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和新农村建设融合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按照生活富裕、生产发展和民主管理相关要求循序渐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间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注重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留存和发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需要明确当前农村整体发展现状和未来方向,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予以支持。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需要加强整治力度,改善农村的陳规陋习,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农民的整体文化水平和道德素养,对于后续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奠基作用。所以,只有不断加快新农村经济建设进程,才能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带

农村文化产业概论论文

学号《农村文化产业概论》

目录 摘要 (1) 一、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1) (一)、农民的文化生活枯燥、单调 (1) (二)、农村文化队伍力量薄弱 (1) (三)、财政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农村文化活动设施匮乏 (2) (四)、目前的乡镇文化活动缺乏吸引力 (2) (五)、青壮年多外出务工,发展动力不足 (2) 二、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措施 (2)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 (2) (二)、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确保各项文化活动有序开展 (3) (三)、政府要为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提供人才支撑 (3) (四)、制定文化产业优惠政策,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进度 (3) (五)、改革和调整乡镇文化管理体制,扩大乡镇文化机构职能 (3) (六)、实施品牌战略,走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之路 (4) 三、结论 (4) 参考文献 (5)

摘要:随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农村的文化建设难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因而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为了促进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经济发展差距,注重挖掘农村现有文化发展潜力,推动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整体布局出发,从较高的起点上对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路径进行深入的思考。本文从研究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入手,论述了农村文化发展的出路及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与社会其他各部门应作出的贡献。 关键词:农村文化产业、现状、措施 一、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广大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尽管农村文化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相对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仍不尽如人意,大多处在产业链的低端、初级的状态,与县域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差距。许多地方的农民群众已经不满足于吃饱穿暖,他们想享受与城里人一样的精神文化生活,但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乡文化建设的差距日益拉大,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产品及其文化服务虽然在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的艰苦努力下有所改变,但尚未从根本上按照和谐社会的要求,全面协调发展,农村的文化建设从总体来说还比较薄弱,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还难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突出表现在: (一)、农民的文化生活枯燥、单调,文化消费偏低 农民劳作之余,除看电视外最主要的消遣活动是串门、聚众喝酒、打麻将、打牌等活动。多数农民没有文化消费概念。 (二)、农村文化队伍力量薄弱 农村专业文化干部人员少,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匮乏,人才瓶颈使得农村文化产业大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环节如原材料的供应链和加工环节,而高附加值的创意、研发和品牌营销即“微笑曲线"的两端多在城市的文化企业或公司。近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