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徐景藩_粗茶淡饭__从容一生

徐景藩_粗茶淡饭__从容一生

徐景藩_粗茶淡饭__从容一生

所言“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一日三餐粗茶淡饭,五味适度,不吃得过饱,劳逸结合。如今虽耄耋之年,但思维敏捷,行动自如,这得益于他“饮食有节、防怒戒满、愉悦为贵、劳逸适度、丝竹琴声、体育强身”的养生之道。

知足常乐 修心养性

徐老在人生路上悟出很多道理:要有一颗平常心,学会“随缘”二字,便能除却许多烦恼;对人宽厚仁慈,生活顺其自然,为人低调谦和,不受名利羁绊。他一生平稳,身心愉快,加上师徒和谐,同事和合,家庭和睦,生活得自在舒畅。

他认为,读书养性是莫大之乐。特别对中医典籍及各家学术,他反复阅读,温故知新,其中乐趣难以言表。他还喜欢书法,曾经学写王羲之《兰亭集序》,字如行云流水,沉稳端庄。新中国成立60年之际,徐老书写了一个条幅,字体娟秀隽永,挥洒自如,既抒发了自己对祖国、对事业的热爱之情,也诠释了一位共产党员对未来充满期待的拳拳之心。

自幼喜爱音乐的徐老,一生中没有离开过乐器,业余时间也常吹拉弹唱。到了老年,他改学电子琴,学习工作之余,自娱自乐,有益身心。他坚持体育锻炼,自编自练松筋操、颈子操、呼吸操和眼操等,经常练习。他还多年如一日,精心照顾因糖尿病而眼睛近乎失明的老伴,并与她早晚牵手散步,相濡以沫,被人们传为美谈。

活到老,学到老,服务到老,是徐老一生的不懈追求。保持本色,提倡和谐,乐在自然,是他所领悟的岐黄之道。

生化等西医知识贯通朴素宏观的中医学理论,体会到中医特色及中西医各有所长。到江苏省中医院后,他虚心向当时院内孟河、吴门等诸多名家学习,兼收各家之长,医术续有提高,成为中医高层次人才。

潜心研究 造诣深厚

徐老潜心脾胃病诊治研究60余年,引领学科建设,使江苏省中医院中医消化科成为全国唯一的中医脾胃病研究基地。他首创“糊剂方卧位服药法”,解决食道炎中药附着难题;对胃肠、肝、胆、胰腺等脏腑病证形成自己独特见解和辨证方法,令同行叹服。他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改进剂型和服用方法,取得了较好疗效。治胃病,他主张从三型论治,参用护膜法;治疗以便泄为主证的慢性结肠炎,他创“连脂清肠汤”内服和“菖榆煎”保留灌肠法;治疗残胃炎症,他创制了“残胃饮”。

运用中医综合疗法是徐老的一贯做法。如诊治肝病重症阴虚膨胀,他采用内服、鼻饲、外治用药、针刺并进及养阴利水方等法,取得较好效果;对于胃脘疼痛,他选用中脘、足三里等穴位针刺,或结合耳针治疗,效果明显。徐老善于运用和借鉴现代医学知识和技能,更好地为中医服务。他联系现代医学对胃生理功能的认识,提出“胃能磨谷论”;治疗急性胰腺炎,他采用清化通腑消滞法和外治法;他也常将现代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成果在辩证基础上参用于临床,提高疗效。

徐老对自己的身体小恙,从来不打针输液,总是自己开点中药汤剂,少则1~2付,多则5~6付,药到病除。他始终遵循《黄帝内经》

【医家简介】徐景藩,男,汉族,1928年1月出生,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江苏省名中医。他潜心脾胃病诊治研究,悉心培养高水平中医人才,曾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被授予“白求恩奖章”。2009年被授予“国医大师”称号。

如今,徐老虽已年至耄耋,桃李满园,但他仍坚持每周三查房。不改济世救人、服务患者之初衷,献身振兴中医药之目标,尽显“大医精诚”风范。而徐老屡为患者解囊的义举,精研典籍、勤于临床的态度,甚至挥毫泼墨、吹拉弹唱的生活雅趣,无不显露大师风采!

熟谙经典 师从名医

徐老出生在江苏省吴江县盛泽镇一个中医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名医。他幼时就熟读《药性赋》、《汤头歌诀》等启蒙医籍,后拜当地名医朱春庐为师,一边侍诊,一边精心研读中医经典及各家医籍。如今,他对主要经典医籍内容仍出口成诵。1952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取北京医学院“中医专门研究人员”班,5年时间内系统学习了西医学。这使徐老能以人体生理、解剖、病理、

徐景藩——粗茶淡饭 从容一生

□冯 瑶

(江苏省中医院 南京 210029)

国医大师谈养生

45

家庭医学(上)2010.12

名人养生●养生篇

慢性胰腺炎的中医辨证治疗及病例

慢性胰腺炎的中医辨证治疗及病例 慢性胰腺炎是指胰腺反复发作性或持续性炎症病变,使胰腺腺泡组织逐渐为纤维组织代替,造成胰腺功能的严重破坏,出现食物消化明显障碍。病人多有反复发作的上腹痛,疼痛剧烈时常伴有恶心呕吐,吃油腻食物后无法入睡。 上腹部饱胀不适、腹泻,并常因饮食减少而致体重逐渐下降。本病归属于中医学“胃脘痛”、“腹痛”及“胁痛”的范畴。 慢性胰腺炎早期症状并不是很严重。不过早期胰腺炎症状主要也是腹痛。慢性胰腺炎的症状轻重不等,可无明显临床症状,亦可以有明显的多种临床表现,临床常见的主要有以下三种。 [转载需保留出处 - 胰腺炎网] 慢性胰腺炎的症状表现: 1、腹痛。多至90%的患者存在程度不同的腹痛,间隔数月或数年发作一次,为持续性疼痛。多位于中上腹部,为钝痛或隐痛。亦可偏左或偏右,常放射到背部。疼痛部位与炎症部位一致。根据实验,用电刺激胰头部,疼痛发生在右上腹,刺激胰尾部,疼痛在左上腹。除向背部放射外,少数向下胸部、肾区及睾丸放散。横膈受累,可有肩部放射性疼痛。疼痛为持续性,轻者只有压重感或灼热感,少有痉挛样感觉。 2、腹泻。轻症病人无腹泻症状,但重症病人腺泡破坏过多,分泌减少,即出现症状。表现为腹胀与腹泻,每天大便3~4 次,量多,

吸收障碍,粪便中的脂肪量增加。此外,粪便中尚有不消化的肌肉纤维,由于大量脂肪和蛋白质丢失,病人出现消瘦、无力和营养不良等表现。 3、其他。一些消化不良症状如腹胀、食欲下降、恶心、乏力、消瘦等症状常见于胰腺功能受损严重的患者。如胰岛受累明显可影响糖代谢,约10%有明显的糖尿病症状。 此外,合并胆系疾病或胆道受阻者可有黄疸。假性囊肿形成者可触及腹部包块。少数患者可出现胰性腹水。此外,慢性胰腺炎可出现上消化道出血。慢性胰腺炎的症状表现: 1、腹痛。多至90%的患者存在程度不同的腹痛,间隔数月或数年发作一次,为持续性疼痛。多位于中上腹部,为钝痛或隐痛。亦可偏左或偏右,常放射到背部。疼痛部位与炎症部位一致。根据实验,用电刺激胰头部,疼痛发生在右上腹,刺激胰尾部,疼痛在左上腹。除向背部放射外,少数向下胸部、肾区及睾丸放散。横膈受累,可有肩部放射性疼痛。疼痛为持续性,轻者只有压重感或灼热感,少有痉挛样感觉。 2、腹泻。轻症病人无腹泻症状,但重症病人腺泡破坏过多,分泌减少,即出现症状。表现为腹胀与腹泻,每天大便3~4 次,量多,

阻塞性黄疸

阻塞性黄疸 阻塞性黄疸是由于肝外胆管或肝内胆管阻塞所致的黄疸,前者称为肝外阻塞性黄疸;后者称为肝内阻塞性黄疸。 阻塞性黄疸的诊断 (1)巩膜(白眼珠)和皮肤发黄,早期呈金黄色,中期呈黄绿色,晚期呈绿褐色甚至近于黑色。(2)尿像浓茶样,系血中胆红素增高的原因。(3)大便灰白色或呈白陶土样,乃因胆管受阻粪便不能被胆汁染黄造成。(4)皮肤瘙痒,是胆盐沉积在皮下刺激末梢神经的结果。(5)心动过缓,为胆盐刺激迷走神经所致致。在临床诊疗方面,主要采用B超、CT、PTC(经皮肝穿刺)、MRCP(磁共振胰胆管成像)、ERCP(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等有创或无创的影像学、介入学检查措施,以明确梗阻原因。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简称ERCP,是十二指肠镜逆行插管造影诊断胆道和胰腺疾病的重要手段。胆道和胰管共同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十二指肠镜经口插入十二指肠内,找到乳头,将造影管通过乳头插入胆管或胰管后注入造影剂,使胆道或胰管显影,从而达到诊断胆道和胰腺疾病的目的。 阻塞性黄疸的病因病机 任何原因,只要使胆管受到阻塞,就会产生阻塞性黄疸。 一、是良性的病因,像是最常见的 (1)胆管结石或胆囊结石。石头阻塞了胆管,造成胆汁无法排入十二指肠。 (2)慢性胰脏炎病人形成胰头部假性肿瘤,从外而内压迫胆管。 (3) 胆管因发炎或手术后造成之狭窄。 (4)其他如罕见的胆道出血,血块阻塞了胆管,造成黄疸;肝吸虫或误入胆道的蠕虫等。 二、是恶性的病因, (1)胆管本身或胆囊的恶性肿瘤(胆管癌) (2)胰脏头部癌 (3)华特壶腹癌──即十二指肠乳头癌 (4)肝癌栓塞子堵住胆管─即所谓的黄疸型肝癌 (5)癌症病患胆管旁之肿大的淋巴结压迫胆管造成胆管阻塞。 阻塞性黄疸的发病机理 肝外阻塞性黄疸的常见病因是造成胆管腔堵塞和狭窄的疾病,如胆管结石或肿瘤、胆管壁炎症、手术后狭窄和胆道蛔虫症等。肝癌、胰腺癌,肝门淋巴结和胆总管周围淋巴结转移癌等则可从外压迫胆管,造成胆管阻塞。肝外胆管阻塞时,阻塞近端的胆管内压力不断增高,302胆管逐渐扩大,最后使肝内胆小管淤胆或破裂,胆汁遂经肝组织间隙与淋巴管进入体循10环,1引起血中以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的黄疸。 阻塞性黄疸体征 皮肤呈暗黄或绿褐色,因胆盐在血中潴留刺激皮肤神经末梢而多有搔痕。因胆道阻塞,胆汁不能进入肠道而粪色变淡或呈陶土色,尿胆原减少或缺如。胆道阻塞后,肠道内缺乏胆汁酸、胆固醇等,加以脂溶性维生素的缺乏,临床上可表

针灸病案

针灸病案一 胃痛 【概述】 胃脘痛又称胃痛,以胃脘部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古代文献也将胃脘痛称为心痛,心下痛等。但它与真心痛不同,《灵枢·厥病》指出:“真心痛,手足青志节,心痛甚,旦发夕死。”从症状体征及预后方面,与胃痛做了明确区别。 胃痛的病变在胃,与肝脾的关系密切。胃脘痛按病因分为寒邪犯胃、饮食停滞、肝胃郁阴虚胃痛、脾胃虚寒、瘀血停滞六型。 本证多见于现代医学所指的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胃癌,胃神经官能症等。 【针灸治疗】 循经取穴,以足阳明胃经穴为主,佐以脾胃之俞穴募穴。 寒邪犯胃:取足三里、中脘、脾俞、胃俞。针用补法,多灸。 饮食停滞:取中脘、足三里、建里。针用泻法或加灸治。 肝气犯胃:取中脘、内关、足三里、期门、阳陵泉、太冲。针用泻法,不灸。 脾胃郁热:取中脘、内关、足三里、阳陵泉、太冲、内庭。针用 泻法,不灸。 脾胃虚寒:取足三里、内关、脾俞、胃俞、中脘、关元。针用补法,多灸。 瘀血停滞:取足三里、内关、膈俞、血海、梁丘、公孙、三阴交。

针用泻法,加灸。 针灸病案二 腰痛 【概述】 腰痛是以腰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症,是临床常见症候之一。表现为腰部的一侧或两侧,因腰为肾之府,腰痛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临床上根据病因分为寒湿腰痛、湿热腰痛、肾虚腰痛和瘀血腰痛四型。 现代医学的肾脏疾病、风湿病、类风湿病、腰部肌肉骨骼的劳损及外伤等,以腰痛显著时,可参考本证辩证施治。 【针灸治疗】 循经取穴,以足太阳经为主,佐以辨证取穴。 寒湿腰痛:取肾俞、大肠俞、委中、腰阳关穴。针用泻法,加命门、肾俞穴,以隔姜灸。 湿热腰痛:取肾俞、大肠俞、三焦俞、委中穴。针用泻法,可灸,或加梅花针腰部叩刺后拔火罐。 瘀血腰痛:取膈俞、脾俞、天应、委中、次髎穴。针用泻法,或加梅花针腰部叩刺后拔火罐。 肾虚腰痛:取肾俞、志室、太溪、八髎、命门穴。肾阳虚针用补法,多灸;肾阴虚针用补法,不灸。 针灸病案三 感冒

阻塞性黄疸的治疗

阻塞性黄疸的治疗 全网发布:2011-06-23 21:39 发表者:朱刚剑4359人已访问 恶性阻塞性黄疸在临床上常表现为皮肤和巩膜黄染、尿黄、皮肤瘙痒、白陶土样便、多呈进行性加重及进行性消瘦、衰竭,合并感染者可出现寒颤、发热、腹痛,甚至休克症状。在治疗上有外科手术根治切除术和姑息性外科胆肠吻合术;介入治疗包括内镜逆行置管引流(ERCP)或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并可辅助以支架置入治疗。 对于早期阻塞性黄疸,外科手术治疗是目前最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手术主要为切除病变,取出合并的结石,胆管改道等。但恶性阻塞性黄疸被发现时多已晚期,且手术创伤大,中—重度的阻塞性黄疸患者往往由于高龄、肿瘤的侵蚀、低蛋白血症、肝肾功能损害、营养不良等,使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不容乐观。目前,先采用介入的方法,缓解阻塞性黄疸,使全身情况改善,进一步判断肿瘤分期,有助于判断手术切除率,减少不必要外科创伤,减低术后并发症,对选治疗阻塞性黄疸方案起举足轻重的作用。 内镜逆行胆道造影及支架置入

胰十二指肠镜技术是将十二指肠镜经口、胃进入十二指肠,观测十二指肠乳头,行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该技术已由最初的诊断技术发展成为一项集诊断和治疗为一体的内镜技术。 该技术是解除手术无法切除的恶性胆道梗阻很好的一种方法,并且创伤小,术后患者恢复快,对患者体质要求低,主管干扰较小,不会丢失胆汁引起胆汁丢失综合征,与外引流相比内引流符合生理状况,没有长期带管引起的不适,也不会导致水、电解质紊乱。而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和鼻胆管引流均属外引流,导管容易填塞和脱落,难以长期保留,且胆汁大量流出,可导致水电解质紊乱及消化功能障碍,尤其对中晚期胆管、胰腺肿瘤引起的梗阻性黄疸应用十二指肠镜放置胆道内支架具有近期解除胆道梗阻,缓解黄疸,改善肝功能延长患者生命之效果,具有创伤与风险小,病人易于难受。 胆管癌内镜治疗的方法与患者是否有手术机会密切相关,如果患者可以接受手术治疗,内镜治疗的目的主要是术前减黄,可以放置鼻胆引流管、塑料支架及可回收支架等。 如果患者已不能接受手术治疗,内镜治疗将成为姑息治疗的方法之一,可以在胆管放置支架,首选通畅时间较长的支架,如金属支架。如果患者的生存时间在1年半左右,一般考虑放置金属支架,支架长度一般选择两端超出肿瘤2 cm左右为宜。 胆管结石内镜治疗的方法结石超过1.5cm先碎石,再用取石篮取石,结石直径在0.5cm左右可直接用气囊取石。乳头切开处用1:1万

阻塞性黄疸的鉴别诊断

阻塞性黄疸的鉴别诊断 黄疸是血中胆红素含量升高,组织被染成黄色,从而巩膜、皮肤和体液出现黄染。黄疸主要见于肝胆系统疾病,亦可见于其他引起胆经素疾病。根据其发生机理可分为: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和阻塞性黄疸。他们在鉴别诊断上还存在一些困难,是临床研究的项重要课题。近年来,虽发展了如逆行胰胆管、经皮经肝穿刺胆管造影等介入性检查方法,然而由于不可避免地给病人带来一定的损伤和痛苦,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所以超声诊断仍然是黄疸性疾病的最重要的首选诊断方法之一。 一、解剖概要 胆道是指肝脏排泌的胆汁输入十二指肠的管道结构。胆道系统的超声显像可分为胆囊和胆管两大部分,胆管以肝门为界,分为肝内及肝外两部分。肝内部分由毛细胆管、小叶间胆管,以及逐渐汇合而成的左右肝管组成;肝外部分由肝总管,胆囊管胆总管及胆囊组成。 胆囊位于肝右叶脏面的胆囊窝内,呈梨形,长约7~~9厘米,宽3~~4厘米,前后径约3厘米,胆囊颈位于肝门右端作"S"关扭转,先向前上方弯曲,继而转向下方与胆囊管相接,胆囊管长约4~5厘米,内径0.2~0.3厘米。胆囊颈膨出的后壁形成一个漏斗状的囊,称哈氏囊,胆石常嵌顿其内,是超声探测须注意的部位。 肝总管:长约3~4厘米直径约0.4~0.6厘米 胆总管:长约4~8厘米直径约0.6~0.8厘米 二、阻塞性黄疸的超声表现: 胆道系统显示扩张,是超声诊断黄疸的根据。 (一) 肝内胆管扩张 1、肝内胆管内径>3mm,或大于肝门静脉支的1/3。 2、中度胆管扩张的特征与伴行的门静脉支形成"平等管征"。 3、重度扩张时,门静脉支受压而显示不清。胆管极度扩张则呈"树叉状"或"放射状"、"丛状"向肝门部汇集。 4、扩张的肝内胆管,其后方回声增强,管壁不规则,管道多叉,边缘串珠状突起,可一直延伸到肝实质周边。 三、阻塞性黄疸的部位诊断:

胃脘痛病例分析

病例分析 胃脘痛 郝某,男性,49岁。主诉:胃脘胀满、疼10余年。患者10余年前因饮食无规律而致胃脘满、疼痛,伴胃脘嘈杂、烧灼,食欲不振,大便时秘结。曾经某医院胃镜检查,诊断为“萎缩性胃炎合十二指肠球炎”。口服丽珠得乐、三九胃泰等药,无明显效果,舌淡暗,苔少而黄腻,脉濡细。诊为胃脘痛、证属湿热中阻,气阴不足,治以升清降浊、理气通腑。方用柴平饮加减: 党参15g 、柴胡10g黄芩9 半夏10 g,枳壳14 g旋复花12 g,延胡索15g,苍术15g陈皮15g厚朴10g,枳实14,吴茱萸9g,黄连6 g,炒大黄30 g患者服药5剂后,大便调畅,诸症稍轻。以上方加减用药2个多月,而获痊愈。15g,12g,15g,、为佐药;槟榔15g,焦山楂15g,神曲15g,炒麦芽15g,助消和胃为使药。患者服药5剂后,大便调畅,诸症稍轻。以上方加减用药2个多月,而获痊愈。 按:“腑以通为补”,大便正常是胃腑保持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浊气在上,则生嗔胀”,说明浊气不能通降会直接影响胃腑功能;同时胃腑功能正常与否,又决定着大便是否正常,《内经》中“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的记载就说明这一点。胃病伴腹泻或便秘,若采用升清降浊、宽中下气之辛味药为君药,并以燥湿坚胃、通腑宽中之苦味药为臣药,共达调畅通腑之效,则胃病诸多症状常随之消失。《灵枢·平人绝谷》载“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又进一步说明调畅通腑与顾护胃肠对全身气

机条达的重要性。综上所述,可以认为调畅通腑是保持正常升清降浊生理功能的基础。 指导老师批阅意见(不少于100字): 签名: 年月日 - 2 -

金匮要略中西医结合病案

急性胃炎 一、典型病案 邓某,女,45岁,农民。 主诉:反复胃脘剧痛20余天,复发1天。 现病史:患者因天热酷夏,贪凉过度,感受风寒,且进食生冷,便觉胃脘不适,旋即发作剧烈胃痛,痛则呕吐清水,立即送至某医院急诊,诊断为“急性胃炎”,住院8天,经输液,注射止痛剂,疼痛缓解。出院半月余,病复发,遂来就诊。 初诊:胃脘阵阵剧痛,频频泛吐清涎,纳呆,神疲,形体消瘦,手足不温,面色萎黄无华,舌淡苔白厚腻,脉沉。 中医辨证:胃脾阳虚,寒凝水聚。 治法:温中补虚,降逆止痛 方药:大建中汤。蜀椒12克,干姜15克,党参12克,饴糖60克。 复诊:上方服三剂后,自觉胃脘发热,气串动,咕咕有声,疼痛缓解,泛涎停止。宜再进温中健脾之剂,扶正气,驱余邪,以竟全功。 处方:党参12克,白术13克,炙甘草6克,干姜15克,砂仁10克,法半夏15克。 连服三剂,病愈。追访8年,患者胃痛从未复发。 二、提出问题 1.急性胃炎的诊断依据是什么? 2.简述急性胃炎的诊断鉴别。 3.简述急性单纯性胃炎的西医治疗方法。 4.阐述急性胃炎的中医辩证论治。 5.本案例为什么辩证为脾胃阳虚,寒凝水聚证? 6.对本案里的处方用药进行分析。 三、问题解答 (一)急性胃炎的诊断依据 1.病史有暴饮暴食、进不洁食物、进过冷过热和粗糙食物及酗酒或刺激性药物史 2临床表现发病急、突然出现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腹痛或伴有腹泻。 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多数患者白细胞总数在正常范围内或轻度增高,沙门菌属感染者可轻度减少。呕吐物或可疑食物培养可能发现致病菌,血培养阴性。如治病的毒性食物明确或食者集体发病,则诊断为食物中毒。 (二)急性胃炎的鉴别诊断 1.急性腐蚀性胃炎有服强酸(硫酸,盐酸,硝酸)强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或甲酚等历史。服后引起消化道灼伤,出现口腔,咽喉,胸骨后及上腹部剧烈疼痛,伴有吞咽疼痛,困难,频繁恶心,呕吐。严重者可呕血,呕出带血的黏膜腐片,可发生虚脱,休克或引起食管,胃穿孔的症状,口腔,咽喉可出现接触处的炎症,充血,水肿,糜烂,坏死黏膜剥落,溃疡或可见到黑色,白色痂。 2.急性阑尾炎早期可出现腹痛,恶心,呕吐,但随着病情的进展,疼痛逐渐转向右下腹,且有规定能够的压痛及反跳痛,多半有发热,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增多。 3.胆囊炎,胆石症有反复发作的腹痛,常以右上腹为主,可放射至右肩,背部。查体时注意巩膜,皮肤黄疸。右上腹压痛,墨菲征阳性,后可接触到肿大的胆囊。血胆红素定量,尿三胆检测有助于诊断。 4.其他大叶性肺炎,心肌梗死等发病初期可有不同程度的腹痛,恶心,呕吐。如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及必要的复制检查,不难鉴别。 (三)急性单纯性胃炎的西医治疗 1.一般治疗祛除病因,卧床休息,给予清淡易消化之流质饮食,呕吐严重者禁食。 2.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口服葡萄糖盐水或补液盐(ORS),脱水明显或禁食者,予以静脉输液。 3.抗菌治疗由细菌引起者口服阿莫西林0.25~0.5g,每天3次;或黄连素0.3g;每天3次;伴腹泻者可用诺氟沙星或庆大霉素。 4.对症治疗保护胃粘膜如西咪替丁0.4g,口服,每天2次;硫糖铝1.0g,口服,每天3次;麦滋林颗粒1包,口服,每天3次。腹痛明显者可用解痉药颠茄片8mg,每天3次,或

梗阻性黄疸

梗阻性黄疸的诊治 一、定义:梗阻性黄疸是由于肝外胆管或肝内胆管阻塞所致的黄疸, 前者称为肝外阻塞性黄疸;后者称为肝内阻塞性黄疸。 二、分类: 1.肝外梗阻:如胆囊炎、胆管结石、胆管肿瘤、胰腺癌、十二 指肠乳头癌等; 2.肝内梗阻:如胆淤型病毒肝炎、药物性肝内淤胆、原发性胆 汁性肝硬化、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 三、临床表现: 1.皮肤、巩膜等组织黄染; 2.尿和粪的色泽改变:尿色加深,呈浓茶水样;粪色变淡,甚 至完全灰白; 3.消化道症状:常有腹胀、腹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 泻或便秘等症状,常因原发病不同而稍有差异; 4.胆盐血症表现:如皮肤瘙痒、心动过缓、出血倾向、脂肪泻、 夜盲症、乏力、精神萎靡等。 四、诊断: 1.详细了解病史、临床表现及全面的体格检查; 2.影像学检查 当前常用的检查方法有彩色B超、CT、MRI、ERCP等,对发 现肝内胆管是否扩张都很敏感、可靠。判断肝内胆管的扩张 程度、范围是梗阻性黄疸的诊断的第一步。

3.实验室检查 (1)肝功能:血清胆红素,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一般>170 μmol/L,同时有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丙氨酸转氨酶 及谷草转氨酶的异常增高。 (2)癌胚抗原(CEA):健康人CEA值为1.8μg/L,患胰腺癌时 多在25μg/L以上, (3)CAl9-9(糖链抗原19-9):以CAl9-9>37 U/ml为参考值。80.3% 的胰腺癌患者血清CAl9-9大于参考值。 (4)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是胰岛素源同系肽类,为分子量 7 KD的单链多肽。其在恶性梗阻性黄疸时明显升高,对良、恶 性梗阻性黄疸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意义。 五、治疗 1.病因治疗:如药物性肝损害可停用导致肝损害的药物。 2.一般治疗:患者应注意休息及进食富含蛋白、维生素、高热量、低脂肪饮食。尽量避免应用损伤肝脏的药物,注意保护肝功能。 3.药物治疗: (1)熊去氧胆酸:熊去氧胆酸可使胆汁淤积症的血清标志物得到改善,3个月内可使血清胆红素明显下降,血清碱性磷酸酶、转氨酶、胆固醇及IgM均明显下降,某些患者肝组织病变得到改善。 (2)免疫调节治疗:

徐景藩教授论治胃心同病的经验

徐景藩教授论治胃心同病的经验 江苏省中医院(210029) 周晓波 提 要 胃与心,解剖位置上相互毗邻,生理上息息相关,病理上互相影响。临床上,中老年胃病患者不少兼有冠心病心律失常的病症,并互为诱发或加重的因素,可谓之胃心同病。徐景藩教授诊视胃心同病,尤其注重对舌象和脉象的观察。其分证治疗常规是:胃心气痛者,理气宽胸;胃心虚痛者,补虚宁络;胃心饮痛者,通痞化饮;胃心瘀痛者,行瘀通络。 关键词 胃心同病 胃心气痛 胃心虚痛 胃心饮痛 胃心瘀痛 舌脉 徐景藩 徐景藩教授业医50载,学验俱丰。笔者有幸侍诊多年,受益良深。现就其诊治胃心同病的经验简介于下。 临床上中老年胃脘疼痛、痞胀、嘈杂等胃、十二指肠慢性炎症、溃疡病患者,不少兼有胸闷、心悸,甚至心痛彻背等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的病症,并且往往因为一病的病情加重而导致另一病的诱发或加重。此可谓胃心同病也。早在《灵枢?厥病》中有谓:“厥心痛,腹胀胸满,心尤痛甚,胃心痛也。”这似是古人对胃心同病证的早期认识及典型症状的描述。1 胃居心下 脏腑相关 胃与心在解剖上相邻,胃居心下,经脉络属,关系密切。如《素问?平人气象论》曰:“胃之大络,名曰虚里……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灵枢?邪客》曰:“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宗气乃由自然界吸入之清气和经由脾胃消化吸收来的水谷之精气结合而成,积于胸中,助心以行血,故胃与心生理上息息相关,胃气旺盛,气血充足,则心脉流畅。胃居中焦,脾升胃降,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若脾胃虚弱,精微亏乏,气血不足,宗气乏源无以贯注心脉,心脉痹阻则可致心痛。或因脾胃升降失常,气机阻滞,痰瘀内停,心络闭阻,发为心痛。心主血脉,有助胃的受纳、腐熟。若胃阳虚微,阴寒内盛,可上逆心胸,如《灵枢?经脉》曰:“胃足阳明之脉……是动则病……心欲动……贲响腹胀。”因此,胃与心的生理、病理相互影响,病症可以相兼,应认真诊察,慎为辨治。 2 辨证分析 重视苔脉 胃心同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胃脘疼痛,痞满不适,呃逆嘈杂,恶心呕吐,同时兼有胸闷心悸,甚则心悬痛,心痛彻背,面白汗出,头昏乏力。舌为心之苗,舌为胃之镜,心主血脉,胃气贯脉,故在四诊时应细心注意舌象和脉象。胃心气虚阳弱者舌多淡胖,边有齿印,或兼有紫气;阴虚者舌多瘦小,舌质偏红,或红绛少津;血虚者更见舌淡无华;气滞者苔薄白;寒饮湿阻者苔多白腻滑;痰热瘀阻,阴液亏虚则舌苔黄焦干。脉率的徐疾,节律的不整,强弱的不均,都是常见的病理脉象。阳虚寒凝脉多徐缓或沉迟;阴虚内热,脉多细数;气滞者多弦脉;有痰浊则多见滑脉、濡脉;血瘀多涩脉;气血衰弱,心脉不畅,则脉结代,叁伍不调。重视舌脉的同时,更应参合四诊,应根据心或胃病的主次、轻重、缓急,辨证治之。 仲、狗脊、菟丝子等,佐以活血化瘀,加味红花、莪术、桃仁等,或清热凉血,加味丹皮、生地等;对类风湿因子阳性患者,注重健脾祛湿,重用茯苓、白术等;对类风湿因子阴性患者,注重补脾益肾平肝,重用黄芪、甘草、杜仲、菟丝子、山萸肉、龙骨、牡蛎等。 4 诸法并施,引导动静结合,重视树立信心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顽固的慢性病,发病隐匿,病情发展变化多端,患者晨僵、多部位关节肿胀疼痛,恐惧锻炼,多卧少动,日久强直致残;并常忧心忡忡,心理压力极大,而医者也颇感棘手,以致一些西医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不可逆转。崔师总结几十年的临床实践经验,结合现代研究的最新进展,认为该病只要治疗恰当,是可以阻止病变的发展或长期缓解的。每临诊病,常欢颜劝慰,向患者解释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病机,使其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和心理准备,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鼓励患者适当活动,注意四肢小关节的锻炼,减少强直的发生。锻炼要适度,勤动、少动,忌疲劳,即做到动静结合。告诫病人慎起居、避寒湿、戒烟酒、卧平板床。并叮嘱患者要坚持治疗,一般要服药3~6个月或更长,在症状缓解后,要坚持服药,调节机体状况,争取长期缓解。 (收稿日期:2000-03-20)

阻塞性黄疸的中医治疗

阻塞性黄疸统属于中医学“腹痛”、“胁痛”、“黄疸”、“蛔厥”等范畴,认为其成因是肝胆气郁,湿热壅滞,胆汁郁积,煎熬成石,或热毒炽盛,化腐酿脓,或虫体内扰,上窜胆道,导致肝胆阻塞,腑气不通,引发本病。胆总管为胆囊之延续部分,中医并无此论述,其相关疾病散见于“胁痛”、“黄疸”等相关论述,胆附于肝,为奇恒之府,亦藏亦泄,以通降下行为顺,受肝之余气而藏为胆汁,赖肝之疏泄而排于小肠以助消化,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若因寒温失调,肝郁气滞,湿热蕴结,日久煎熬成石,胆汁排泄受阻,贮留而不泄则泛溢肌肤,发为黄疸,闩久还可热郁尘火,热腐成脓,热毒内陷而生变症。中医认为湿热蕴结于肝胆,肝络失和、胆不疏泄,故胁痛口苦:湿热中阻,升降不利,则胸闷纳呆,恶心呕吐。肝开窍于目,肝火上炎,则目赤:湿热交蒸,则出现目黄,身黄,小便黄赤;且有舌苔黄腻,脉弦滑数,均为一派肝胆湿热之象。在临床诊疗方面,主要采用B超、CT、PTC(经皮肝穿刺)、MRCP(磁共振胰胆管成像)、ERCP(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等有创或无创的影像学、介入学检查措施,以明确梗阻原因。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简称ERCP,是十二指肠镜逆行插管造影诊断胆道和胰腺疾病的重要手段。胆道和胰管共同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十二指肠镜经口插入十二指肠内,找到乳头,将造影管通过乳头插入胆管或胰管后注入造影剂,使胆道或胰管显影,从而达到诊断胆道和胰腺疾病的目的。西方医学主要着重研究其阻塞性黄疸疾病的病因治疗,手术治疗受到梗阻部位,肿瘤侵袭范围,患者年龄和全身状况等诸多限制,手术切除率低,因此腔镜技术介入方法为缓解症状和接受进一步治疗赢得了时间。针对有介入或手术指征的病例,力争以介入或手术方式清除梗阻病灶、解除梗阻,而对不具备手术条件的病例多采用姑息性治疗,如胆道内支架(BiliaryStent)、胆肠吻合等方式予以解决。而对肝功能的保护,体内蓄积胆汁酸的代谢,胆汁的排泌的治疗上,仅仅依靠西药制剂,治疗费用高,治疗时间长,疗效不够理想。阻塞性黄疸的发生,从六淫来看,以湿邪为主,多为湿热,亦有寒湿,《金匮要略。黄疸病篇》曰:“黄家所得,从湿得知。”但阻塞性黄疸除了湿,更要突出一个“瘀”字,瘀血、痰浊瘀阻胆腑,不通则痛,不通则黄。从脏腑来看,不外乎肝胆脾胃受之于湿热、疫毒及饮食不节所致;病理产物多为瘀血与顽痰。阻塞性黄疸由于胆汁排入肠道发生障碍,胆道内压力升高,胆汁从肝细胞和毛细胆管逆流入血窦,使血中结合胆红素显著增加,引起全身皮肤黄染和脏器功能损伤,病情发展快;不仅如此,阻塞性黄疸还造成机体发生内毒素血症、肝脏血流动力学改变、氧自由基、肿瘤坏死因子、钙稳态失调等因素从而破坏了肝脏细胞、损害肝脏功能,进而导致机体各种酶学改变(丙氨基酸氨基转移酶、腺苷脱氨酶、碱性磷酸酶)、各种化学介质改变(白三烯、前列环素等)、各种细胞因子改变(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等),从而对机体其他脏器如:肾功能、肺功能、胃肠道功能的产生影响。基于上述中西医病机和理论,将阻塞性黄疸病人的证型分为阳黄之湿热蕴蒸型、热毒炽盛型;阴黄之寒湿阻遏型、痰瘀交阻型四类。在治疗上,中医依黄帝《内经。五脏别论篇》“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后世医家又有六腑以通为用之说,故阻黄的治疗多以疏、清、通为原则,通过辨证对原因不同的证型分别施以:茵虎合剂(清热利湿、利胆导滞);牛黄五花散(清热凉血、利胆解毒);茵陈术附汤(温中化湿、健脾利胆);隔下逐瘀汤(活血化瘀、化痰退黄)等治疗,“阻塞性黄疸”是湿、瘀为患,因此去湿利小便、通腑化瘀则成为其重要治法。纵观目前国内中医诊治现状,虽然中药的临床运用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由于其对阻塞性黄疸病症仍以医师个体的主观判断为依据,缺乏客观的理化指标支持,很大程度上存在着不确切性、主观性和个体差异性,从而使中医中药疗效的验证缺乏可重复性和可操作性,标准化治疗十分困难。目前国内学者尚没有系统的、完整的对阻塞性黄疸中医分型的量化标准,更没有基于某一标准对阻塞性黄疸的治疗进行立体的、系统的、阶段化的研究。辨证施治一直是中医学的重要思想,针对四型黄疸病人的不同特点,我们采用了不同的治则及与之相应的特色方剂。①茵虎合剂组方为:茵陈、虎杖、大黄、生姜。方中茵陈为君,因其具有苦泄下降,清热利湿,利胆退黄之功能。虎杖性苦寒,

胡希恕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的经验

胡希恕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的经验 外寒里虚胃脘痛易攻为补常建中 西医诊断胃、十二指肠溃疡,因有x线、内窥镜等检查确诊,易形成统一认识,但中医辨证治疗,因临床经验不同、学术观点不同等原因,往往出现分歧。例如六十年代曾有一位老中医在杂志发表论文,说什,胃溃疡病多数是虚寒,治疗应用黄芪建中汤。论文一出即受到众人质疑。说明多数中医重视辨证论治,并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但从杂志、书籍看,不少人往往忽略外邪与溃疡病的关系。胡老在临床研究中注意到这一问题。 例1王某,男,46岁,病案号181985。 初诊日期1965年11月30曰:10年多来胃脘痛疼,近来加重,在当地中西医治疗无效,中药多是温中理气、活血祛瘀之品。西药治疗无效,动员其做手术,因惧怕拒绝手术而来京治疗。近症:胃脘刺痛,饥饿时明显,背脊发热,午后手心发热,有时烧心,心悸,头晕,身冷畏寒,汗出恶风,口中和。不思饮,大便微溏,苔白舌尖红,脉细弦。X线钡剂造影检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溃疡面积0.4×0.4平方厘米。胡老与小建中汤,处方: 桂枝三钱,白芍六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炙甘草二钱,饴糖一两半(分冲)。 二诊1965年12月3曰:疼减,手心发热亦减,但仍胃脘刺痛.背脊发热.大便日行一次。上方加炒五灵脂二钱,元胡粉五分(分冲)。 三诊1965年12月9曰:胃脘痛巳不明显,唯食后心下痞,四肢发凉,夜寐不安。将返东北原籍,改方茯苓饮(茯苓五钱。党参三钱,枳壳三钱,苍术三钱,生姜三钱,陈皮两,半夏四钱),带方回家调理。按:胡老在患者走后讲道:当表邪存在时,治疗不解表,专温补或理气血,造成外邪久不去,且引邪入内,故胃脘痛长期不愈。当治以温中同时解表,则胃脘痛很快缓解。本患者因有汗出恶风、头晕心悸等症,即有邪在表,并现表虚证.应为小建中汤的适应证,故服药三剂即效,服九剂症状基本消除。小建中汤乃是桂枝加芍药再加饴糖而成,桂枝加芍药汤原治胃腹痛,今加大量甘温补虚缓急的饴糖,虽仍治胃腹痛,但已易攻为补,故名之为建中。谓之小者,以其来自于桂枝汤,仍兼解外,与专于温补的大建中汤则比较为小也。 乍看是虚实是实本是瘀血怎温中 一些人囿于溃疡病多是虚寒的认识,因此临床往往不仔细辨证,动辄就与温中补气之药,不见疗效则加大药量,患者难以忍受.不得不换他医诊治,胡老的医案中就有不少这样的病例。 侧2张某,男,40岁,病案号178517。 初诊日期1965年10月28曰:1962年即确诊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去年又查出有慢性肝炎,经常疲乏无力,纳差,右胁痛,胃脘痛。时有头晕、吐酸烧心,怕冷,前医辨证为脾胃虚寒,投与黄芪建中汤加味,服六剂,头晕加重.每早起右胁痛,胃脘痛更明显,咽干思饮,大便干,苔白腻浮黄,舌尖有瘀点,脉沉细。胡老认为是瘀血胃脘及胁痛.为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方证,用药: 柴胡四钱.枳实三钱,黄芩三钱,半夏三钱,赤芍三钱,桂枝三钱,桃仁三钱,生姜三钱,大枣三枚,大黄二钱, 结果:上药隔日一剂,服第二剂后胃院痛巳,服九剂后胁痛巳.纳增.大便如常。 按:本例因有乏力、怕冷.纳差等,很易看作虚寒,但如能仔细辨证,则不难发现,患者有头晕、胁痛、咽干思饮等,其证当属:少阳阳明合病。又有头晕、吐酸、烧心、大便干等,为气上逆,胃气不降。此时应以降为法,用黄芪升提中气,必然加重气逆.因此出现头晕、胁痛、胃脘痛更重。本例还有两个特点,即一是右胁痛,一是舌尖有瘀点,为有瘀血的特征,因此,本例证属少阳阳明合病并扶瘀血,用大

首次病程记录关于阻塞性黄疸的鉴别诊断书写

1.胰头癌:多见于40岁以上男性,缓慢起病,黄疸常为慢性进行性加重,上腹疼常为首发,呈持续性且向肩背部放射,进餐后更加重。食欲减退,体重下降,小便色深,大便色淡或灰白陶土色。查体可触及肿大胆囊。B超及CT可发现胰头部有占位性病变。 2.壶腹周围癌:缓慢起病,黄疸出现较早,进行性加重,由于肿瘤发生溃疡,梗阻可部分缓解,黄疸为渐进加深,自觉食欲不振、消瘦,但不如胰头癌明显。腹痛不明显或仅有上腹部不适。有淤胆性肝硬化时常可触及肿大胆囊,粪隐血呈阳性。B超、CT、ERCP有助于诊断。 3.胆管结石:多见于女性。起病急,有反复发作剑突下、右上腹痛史,多为绞痛,阵发性发作或持续性发作阵发性加剧,向右肩背放射,腹痛发作时有恶心、呕吐、寒战、高热等症状,以后出现黄疸多呈间歇性及波动性,易发生感染性休克,可有腹膜刺激症状。WBC升高,B超、MRCP、ERCP、PTC有助于诊断。 4.胆管癌:多发于50-70岁,根据发生部位可分为上、中、下段胆管癌。中、下段胆管癌可早期出现黄疸,上段胆管癌因肿瘤所在部位不同黄疸出现早晚亦不同。黄疸一旦出现则进行性加深,不会缓解。半数病人有皮肤瘙痒及体重减轻,中、下段癌一般有胆囊肿大。B超、ERCP、CT及MRCP有助于诊断。 5.先天性胆管扩张症:多在2岁以前发病,亦可在成人时始出现,典型腹痛、腹部包块、黄疸三联症,黄疸为间歇性发作,常伴有急性胆管炎症状。平时有右上腹不适,发作时有明显腹痛。B超、放射性核素扫描有助于诊断。 6.原发硬化性胆管炎:一种进行性胆管炎性闭塞性疾病,多见于30-40岁,临床表现为慢性梗阻性黄疸,黄疸初期间歇性加重,后期可持续性逐渐加重,伴瘙痒及间歇性右上腹隐痛,伴恶心、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常出现肝硬化、门脉高压表现,常死于肝衰竭。B超不能发现肝内外胆管扩张,而显示胆管壁增厚、弥散性管腔狭窄,或间断性多处狭窄。最终发展为胆汁性肝硬化。ERCP、MRCP 有助诊断。 7.肝癌:不论原发性或继发性肝癌,都可有肝内外梗阻性黄疸,并有进行性肝肿大及明显肝硬度增加,而胆囊不肿大。有肝硬化,血清AFP阳性,提示原发性肝癌,有其他脏器肿瘤病史者,提示继发性可能。B超、CT均能显示肝内占位性病变。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