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20学年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2单元 第二章 第3节 物质运输的路线同步测试(无答案)(新版)冀教版

2020学年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2单元 第二章 第3节 物质运输的路线同步测试(无答案)(新版)冀教版

2020学年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2单元 第二章 第3节 物质运输的路线同步测试(无答案)(新版)冀教版
2020学年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2单元 第二章 第3节 物质运输的路线同步测试(无答案)(新版)冀教版

第3节物质运输的路线

一、单选题

1.血液流经肺循环后,发生的变化是()

A. 血液由动脉血变成静脉

血 B. 养料增多,颜色由暗红色变成鲜红色

C. 血液由静脉血变成动脉

血 D. 废物增多,颜色由鲜红变成暗红色

2.体循环和肺循环是()

A. 交叉进行的

B. 同时进行的

C. 先体循环,后肺循环

D. 先肺循环,后体循环

3.舒张压是指()

A. 心房舒张时,血压下降到的最低值

B. 心室舒张时,血压下降到的最低值

C. 心房收缩时,血压上升到的最高值

D. 心室收缩时,血压上升到的最高值

4. 人体内血液流经肺泡的毛细血管后,血液成分的变化是()

A. 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氧气浓度降低

B. 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氧气浓度升高

C. 二氧化碳浓度降低,氧气浓度降低

D. 二氧化碳浓度降低,氧气浓度升高

5.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如果2是肺部的毛细血管网,则3中是静脉血

B. 如果2是肺部的毛细血管网,则3中是动脉血

C. 如果2是臀大肌处的毛细血管网,则3中是静脉血

D. 如果2是组织的毛细血管网,则3中是静脉血

6.体循环的起点和终点分别是()

A. 左心室、左心房

B. 左心室、右心

房 C. 右心室、右心房 D. 右心室、左心房

7.瑞典科学家林奈和英国科学家达尔文进行科学研究时都运用的是观察描述法,而科学家哈维在发现血液循环时用的方法

是:( )

A. 观察法

B. 归纳演义

法 C. 对比

法 D. 实验法

8.血液循环的动力来自心脏。如图是哺乳动物心脏内部结构及与其相连的血管示意图。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③是右心室

B. ④中的血液流向⑤

C. ①中流的是动脉血

D. ②中流的是动脉血

9.图中,若甲与肺动脉相连,则丙内流的血及其首先到达的心脏的腔分别是()

A. 动脉血、左心房

B. 静脉血、左心房

C. 动脉血、右心房

D. 静脉血、右心房

10.切脉是中医最常用的诊断方法之一,人体能出现脉搏的血管是()

A. 动脉

B. 静

脉 C. 毛细血

管 D. 动脉和静脉

11.右图实线表示动脉血流动,虚线表示静脉血流动。下列可正确表示体循环途径的是()。

A. ④→⑩→⑨→⑧→①

B. ②→④→⑩→⑨→⑧→①→③

C. ③→⑤→⑥→⑦→②

D. ①→③→⑤→⑥→⑦→②→④

12.下列血管内流动的血液为动脉血的是

A. 上腔静脉

B. 下腔静

脉 C. 肺静

脉 D. 肺动脉

13.测量血压和中医“切脉”的部位分别是()

A. 股动脉处和肱动脉

处 B.

桡动脉处和肱动脉处

C. 肱动脉处和桡动脉

处 D.

颈动脉处和桡动脉处

14.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产生于()

A. 血液

B. 肺

泡 C. 组织细

胞 D. 呼吸道

15.人体内动脉血变为静脉血,是血液经下列哪一途径实现的 ( )

A. 肺循环

B. 体循

环 C. 肺循环与体循

环 D. 肺循环与冠脉循环

16.下面有关血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血液运输氧的能力降低,会影响体内各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

B. 血液中的白细胞是数量最多的血细胞

C. 加柠檬酸钠后血液中会出现血液凝固现象

D. 根据血液中营养含量的多少可把血液分动脉血和静脉血

17.当血液由心室泵入动脉时,心脏的心房和心室的舒缩状况是()

A. 心房和心室同时收

缩 B.

心房舒张,心室收缩

C. 心房和心室同时舒

张 D.

心房收缩,心室舒张

18. 血液流经肺循环后发生的变化是()

A. 废物增多,颜色由鲜红变成暗红

B. 养料增多,颜色由暗红变成鲜红

C. 由静脉血变为动脉

血 D.

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

19.下列与血液循环系统有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肺循环的起点是左心

室 B. 静脉血经过体循环后变成动脉血

C. 红细胞的功能只有携带、运输氧

D. 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

20.人体部分血液循环模式图,阿拉伯数字表示人体内的某些器官或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在器官1处,吸气时静脉血才能变成动脉血,呼气时动脉血才能变成静脉血

B. 在血管6处的血液中,含氧少,含营养物质丰富

C. 血管3处与2处相比较,血液含氧、营养物质、含尿素等废物均少,含二氧化碳多

D. 往血管5处注射药物前,应该在7处扎胶皮管

21.静脉血与动脉血相比()

A. 含氧少,颜色暗红

B. 含营养物质少

C. 含二氧化碳等废物

少 D. 静脉血存在于毛细血管脉中

22.人体内的体循环和肺循环汇合于:

A. 主动脉

B. 肺动

脉 C. 肺

部 D. 心脏

23.人体的血液循环路径分为()

A. 心室循环和心房循环

B. 体循环和肺循环

C. 动脉循环和静脉循

环 D. 心脏循环和血管循环

24.下列血管中,流动着静脉血的是

①主动脉②肺动脉③肺静脉④上下腔静脉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25.人体内氧浓度最大的部位是()

A. 动脉血

B. 肺泡内

C. 静脉血

D. 肺部毛细血管

二、非选择题

26.如图为人体部分血液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血液在心脏和血管内按一定方向流动,其动力器官是;血液之所以不能倒流是由于具有________ 结构.

(2)若⑤为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则④变为含________ 较多的静脉血.

(3)若⑤为肾脏内的毛细血管,则④比⑥内血液中明显减少的成分是________ .

(4)若给病人静脉注射药物,则药物通过心脏四腔的先后顺序是________ (用序号和箭头表示)(5)若⑤为下肢处毛细血管,请用数字和箭头表示肌肉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经血液循环排出体外的途

径: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外.(用序号和箭头表示)

27.血液有两种:含氧量高、颜色鲜红的________ 和含氧量低、颜色暗红的________ .

28.下图为人体血液循环途径示意图,请据退回答下列问题

(1)B是血液循环途径中的________ 。

(2)a、d分别表示________ ,________

(3)c中流的血液是________ 血,血液中的氧气含量________ 。

(4)发生气体交换的部位是在________

29.人体不断地将从外界获取的营养物质如氧气运输到组织细胞,将代谢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如图是与之相关的部分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人体内物质运输主要是通过________ 系统来完成的.根据循环路线的不同,可以将血液循环分为________ 循环和________ 循环两部分.在人体中,它们是同时进行的,并且通过________ 连通组成一条完整的血液循环路线.

(2)食物中的蛋白质最先在消化系统的________ 内被初步消化,然后进入________ (器官)最终分解成________ 才能吸收,该器官的管壁上有许多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请举出2点________ .(3)富含氧气的动脉血,是在图中[________ ]________ 部形成,汇集于________ (血管)流

回心脏的[________ ]________ ;再由[________ ]泵入[5]________ ,将氧运输到各组织器官,此时氧将与血液中的________ 细胞分离,进入组织细胞中线粒体,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4)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含氮废物主要经过结构[________ ]的滤过作用形成原尿,再经肾小管的

________ 作用浓缩形成尿液排出体外.尿液与原尿相比,不含有________ .

30.体循环是指血液由________ 进入主动脉,再流经全身的动脉、________ 、静脉,最后流经腔静脉流入________ 的循环。

31.请你结合下图及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解答抗震救灾中对伤员的救援及处理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1)地震发生后,不论是自救还是他救,都必须首先保证________(填图中字母代号)系统的畅通,才能保证________的供给。

(2)某人被救时上肢动脉出血,救援人员应在他上肢的________用止血带止血。

(3)李东同学不幸受伤,失血过多急需输血。经化验他是A型血,在没有A型血的紧急情况下,医生可以给他输少量________型血。

(4)某伤员头部受伤感染,通过上肢静脉注射药物,则药物随血液循环经过心脏各腔的先后顺序是

________(用图中字母和箭头表示)。

32.如图为人体血液循环简图,其中代码A、B分别表示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方向,a、b、c、d表示心脏的四个腔,1﹣6表示有关的血管,请分析回答:

(1)当肺内的气体按照B所示方向被排出体外时,膈肌所处的状态是 ________ ,肺内的气压变化趋势是 ________ .

(2)当血液流经1所示的血管后,血液成分发生的显著变化是________ ,若4为小腿骨骼内的血管,则它能为周围的肌肉细胞不断运来________ ;若某人因外伤引起上述骨骼肌发炎,则4内血液中的

________ 会穿出4,吞噬侵入的病菌,这种防御作用属于保卫人体的第________ 道防线.

(3)心脏的[________ ]________ 肌肉壁最厚,收缩时能产生强大的动力,推动血液在3、4、5所示血管中流动.

33.如图是人体心脏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G所指的血管是________ ;B所指的瓣膜是________ .

(2)下列关于心脏左侧血液的流动方向,正确的是

A. I→J→K→G

B. G→K→J→I

C. G→J→K→I

D. H→J→K →G

(3)心脏的________ 是人体血液循环中的肺循环的起始部位,通过肺循环,血液中的氧气含量会

________ (升高、降低),然后回流入心脏的________ .

34.心脏是人体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它不停地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在血管里循环流动。如图是人体心脏工作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B,D,2,6的结构名称是:B:________ D:________ 2:________ 6:________

(2)图中C、3内流动的血液分别是:________ 、 ________

(3)图中B、D所处的状态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4)若一个红细胞从D出发,随着血液循环,它将沿着怎样的路径再回到D?请你用数字、字母和箭头表示红细胞所经过的路径:________。

(5)胃炎的病人,手臂处静脉注射药物,问药物________次经过心脏到达胃部?

七年级生物教案:呼吸作用

七年级生物教案:呼吸作用 初一在整个初中阶段很重要,有扎实的基础,会使学习更加轻松。下面就为您推荐内容呼吸作用。希望您学习成绩突飞猛进。 呼吸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描述肺通气的过程,概述呼吸运动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演示呼吸的多媒体课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分组制作呼吸运动模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探究呼吸运动,肺通气的原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比赛吹气球,培养学生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好习惯。 教学策略: 1、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真实的教学情景,构建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形式。 2、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基本理念,采用科学探究形式,通过模拟制作的探究活动,构建平等、愉快、合作、开放的课堂教学环境。引导探究,创设学生有所发现的教学情景。 3、学法:亲身体验、讨论、交流、模拟制作。

4、通过学生演示、测量、提问、抢答、合作、游戏等活动,提供自我展示的空间,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体现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理念。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1.通过多媒体教学达到直观,形象的效果。 2.引导探究,创设学生有所发现的教学情景。 教学资源: 充分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力图将教材资源(呼吸作用概念,呼吸运动模型);生活资源(学生亲身体验到的,亲自经历过的);媒体资源(网上下载的录像,杂志和书中获得的知识);再生资源(课堂上随机产生的,老师根据学情拓展的,根据教材创生的模拟探究)等有机结合,拓展学习的路径。 教学评价: 快乐人生三句话。现代中学生追求时尚,崇尚个性,喜欢快乐地获取知识。在教学中要有评价的意识,适时地运用教学评价,激励他们自主学习。 老师随机的鼓励性评价,如:太棒了,你真聪明等。 学生相互之间的评价,如:我们认为他的看法很有创意。 学习小组相互的评价,如:快乐小组的模型做得很形象。 教学过程: 接下来请欣赏我的教学过程: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 第二章 检测卷及答案

第二章检测卷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最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下列营养物质中,在消化道内能够直接被吸收的是() A.脂肪 B.蛋白质和糖类 C.糖类 D.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 2.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离不开营养物质,下列有关营养物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糖类是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主要提供者 B.蛋白质是身体构建与修复的重要原料 C.脂肪是人体内重要的备用能源物质 D.维生素是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原料 3.下列营养物质中,能为人体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是() ①糖类②脂肪③蛋白质④水⑤无机盐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⑤ 4.青春期是人一生中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营养师建议这一时期的青少年要适当多吃奶、蛋、鱼、肉等食品,有利于身体生长发育。这是因为这些食品中富含() A.糖类 B.脂肪 C.蛋白质 D.无机盐 5.由于一直吃精面馒头很少吃粗粮,某同学患上脚气病,这说明他体内长期缺乏() A.维生素A B.维生素B1 C.维生素C D.维生素D 6.由于小李经常偏食,导致他的皮肤干燥,而且还出现了牙龈出血现象。这可能是由于他体内缺乏() A.维生素A、维生素B1 B.维生素A、维生素C C.维生素C、维生素D D.维生素C、维生素B1 7.通过小涛和医生的对话可了解到小涛生病了,为尽快恢复身体健康,小涛应多摄入

() A.薯条、油条 B.猪肝、牛奶 C.青菜、水果 D.肥肉、花生 8.青少年因挑食、偏食常导致某些疾病的发生,下列疾病与病因对应错误的是() A.夜盲症——缺乏维生素B1 B.佝偻病——缺乏含钙的无机盐 C.坏血病——缺乏维生素C D.地方性甲状腺肿——缺乏含碘的无机盐 9.某同学测定花生种子中的能量,三次重复实验的数据分别为1244千焦、1249千焦、1248千焦,则该花生种子中所含能量为() A.1249千焦 B.1244千焦 C.1247千焦 D.1248千焦 10.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是() A.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B.肝脏、唾液腺、胃腺、肠腺、胰腺 C.肠液、胰液、唾液、胆汁 D.消化道和消化腺 11.细细咀嚼米饭一段时间后,我们会感觉到甜味,这是因为() A.米饭本来就是甜的 B.米饭中部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 C.米饭中部分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 D.米饭中部分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12.人饥饿时,肚子会咕咕叫,这是胃部肌肉挤压其内部的水和空气而发出的声音。以下关于胃的说法,正确的是() A.胃位于腹腔的右上方,上连食道,下接十二指肠 B.胃壁内有胃腺,可分泌胃液,能对脂肪进行初步消化 C.胃内形成的食糜中含有淀粉、麦芽糖、氨基酸、脂肪酸 D.胃的主要功能是暂时储存食物,并对食物进行初步消化 13.关于人体消化和吸收的说法正确的是() A.胃液能够将吃下的大块肥肉乳化成脂肪微粒 B.大肠能够吸收部分维生素 C.胃不能消化淀粉但可以吸收葡萄糖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呼吸作用

( 《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复习教案 课题《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课型复习课:课时1课时 复习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和实质。 2、阐明呼吸作用的过程及实质。 3、能够尝试着描述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情感目标:1、通过了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初步树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基本观点。 2、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达成目标:加强知识的巩固,在练习中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复习重点:1、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阐明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2、掌握呼吸作用的概念,理解呼吸作用的过程,了解光合作用与呼 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3、训练重点,夯实基础,培养思维能力、分析能力提高。 教学策略:学生自主探究、讲练结合。 导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二、夯实基础强化提高 (一)光合作用知识整合: 对照课本和复习提纲归纳总结加强记忆。 1.说出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产物归纳光合作用的概念。 2.概括光合作用的公式。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可以用下列式子概括二氧化碳+水——→有机物贮存能量+氧气 3.分析光合作用的实质:物质转变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能量转变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 4.由光合作用的公式来分析说出光合作用对于生物圈的意义。 基础巩固 1.绿色开花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其中光合作用的条件是( ) ;光合作用的原料是( );光合作用的产物是( ) A氧和有机物B二氧化碳和水C光能和叶绿体D水和无机盐

2.下列各项中不是光合作用提供的是( ) A空气中的氧气B食物中的养料 C维持人类生存的水D煤燃烧时放出的能量 3.若要提高温室蔬菜的产量可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中耕松土 B 提高室温C增加氧气D增加二氧化碳 4.农业生产上下列种植方法收成最好的是() A同种植物种得稀疏些 B 同种植物种得稀疏些 C几种植物种得紧密些 D 高矮植物合理密植 (二)光合作用实验 实验一:对照课本梳理《绿叶在光下制作有机物》实验的实验目的、过程、实验现象和结论。 精选例题: 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实验的正确顺序是( A ) ①用不透光纸从上下两面遮盖叶片的一部分 ②把实验材料放在光下照射几小时 ③把盆栽的天竺葵或其他绿色植物放于暗处一昼夜 ④用清水漂洗叶片后滴加碘夜 ⑤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 ⑥摘取一片部分遮光的叶片除去不透光纸 A、③①②⑥⑤④ B、④③②⑤①⑥ C、②③④⑤①⑥ D、②④③⑤⑥① 实验二:对照课本梳理《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实验目的、过程、现象、结论。 (三) 呼吸作用:对照课本和复习提纲归纳总结 1.说出呼吸作用的原料、产物。 2.概括呼吸作用的概念和公式。植物体吸收空气中的氧气,将体内的有机物转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的过程。 公式子概括:有机物贮存能量+氧气——→二氧化碳+水+水能量 3.分析呼吸作用的实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为生命活动提供了动力. 实验:参照课本梳理三个演示实验的实验目的、过程、现象和结论。 基础巩固 1、呼吸作用是指植物吸收空气中的______ 将体内的有机物转变成 ______ 和______ 并释放出储存在有机物中的______的过程。 2、植物体进行呼吸作用的部位是( ) A.只在叶片中 B.只在萌发的种子中

物质运输的途径知识点

1.心脏壁由肌肉组织构成。 2.心脏的左心室连接主动脉,右心室连接肺动脉,左心房连接肺静 脉,右心房连接上下腔静脉。 3.心脏中壁最厚的是左心室。 4.心房与心室之间的瓣膜是房室瓣,保证血液由心房流向心室而不 倒流;心室与动脉之间的瓣膜是动脉瓣,保证血液由心室流向动脉而不倒流。 5.心脏内血液流动方向是:心房→心室→动脉。 6.心脏中流动脉血的腔是左心房、左心室;流静脉血的腔是右心房, 右心室。 7.血液流经全身毛细血管网后血液名称的变化是:由动脉血变为静 脉血,血液成分的变化:含氧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加;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网后血液名称的变化是:由静脉血变为动脉血,血液成分变化是:含氧量增加,二氧化碳含量减少。 8.如果向主动脉注水,水将从主动脉里流出;如果向肺动脉注水, 水将从肺动脉流出。 9.如果向肺静脉注水,水将从主动脉流出;如果向上腔静脉注水, 水将从肺动脉流出。 10.心脏的功能是为血液循环提供动力。 11.心脏工作原理: ①心房收缩心室舒张时,房室瓣打开,动脉瓣关闭,血液由心房 流入心室; ②心室收缩时,房室瓣关闭,动脉瓣打开,血液由心室流向动脉; ③心房心室同时舒张,房室瓣打开,动脉瓣关闭,血液继续流回 心房。

12.体循环循环路线: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网 →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血液变化:动脉血变成静脉血。 血液成分变化:含氧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血液变化部位:全身各处毛细血管网。 13.肺循环路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 房。 血液变化:由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 血液成分变化:含氧量增加,二氧化碳含量减少。 血液变化部位:肺部的毛细血管网。 14.试述手背静脉滴注药液到达患处(脚趾)所经过的途径。 ①上肢静脉→上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 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下肢动脉→下肢毛细血管处(患处) ②药物到达伤口经历的血液循环路线是先体循环,接着肺循环, 后体循环。 ③药物到达其患病部位需要经过心脏的次数是2次。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二章知识点汇总(20200903104640)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二章知识点汇总 第二章:人的生活需要空气 第一节: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1、呼吸系统的组成两大部分:①呼吸道;②肺: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 2、呼吸道:(①鼻腔;②咽;③喉;④气管⑤支气管。) 1)鼻腔:①鼻毛:阻挡灰尘→清洁空气。 ②黏膜:分泌黏液→清洁、湿润空气。 ③黏膜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温暖空气。 2)咽:①气体和食物的共同通道 ②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共同器官。 3)喉:①以软骨为支架 ②使气体畅通 ③是发声的器官 4)气管:①以“C”形软骨为支架 ②使气体畅通 5)支气管:①树枝状的分支,越分越细 ②分支末端形成肺泡 3、肺:1)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 2)肺泡:①气体交换的主要部位; ②肺泡数目多,肺泡外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 ③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组成 ④这样的结构利于气体交换(②③)。 4、呼吸的四个环节:①肺的通气(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通过呼吸运动实现; ②肺泡内的气体交换;通过气体扩散实现 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通过血液运输实现 ④肺泡内的气体交换,通过气体扩散实现 5、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肺的通气):

③呼吸运动:通过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完成吸气和呼气的过程; ④呼吸肌两大类:①肋间肌(包括肋间外肌和肋间内肌;)②膈肌 ⑤呼吸肌与呼吸的关系:吸气都收缩,呼气都舒张。 1——脊柱2-----胸骨3-----肋间肌 4 ----肋骨 A状态:呼气肋间肌和膈肌均舒张 B状态:吸气肋间肌和膈肌均收缩 呼气吸气

6. 总结吸气和呼气这两个动作是怎样完成的。呼吸运动肋间肌 前后左右径膈肌膈顶上下径胸廓肺容积肺内气压 气流方向吸气收缩变大下降增大扩大低于大气压进肺呼气 舒张变小 上升 缩小 缩小 高于大气压出肺 6、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包括两大部分:1)肺泡内的气体交换:①发生在肺泡与血液之间;②原理通过扩散作用来实现;③静脉血变为动脉血; ④目的:①肺泡为血液提供氧气; ②血液把二氧化碳排入肺泡。 2)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①发生在组织细胞与血液之间;②原理:通过扩散作用来实现;③动脉血变为静脉血; ④目的:①血液为组织细胞提供氧气; ②组织细胞把二氧化碳排入血液。 ①、AB 段:①表示肺内气压小于外界气压; ②表示吸气; ③肋间肌和膈肌:收缩;④肺内容积:增大。 ②、BC 段:①表示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 ②表示呼气; ③肋间肌和膈肌:舒张;④肺内容积:缩小。 图3.2-1-5 肺泡内的气体交换示意图 图3.2-1-6 组织里的气体交换示意图

七年级生物植物的呼吸作用教案

第三单元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第二节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描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的过程。 2.说出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3.认同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过程与方法】: 参与探究实验的过程,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及创新意识;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绿色植物在制造有机物方面对于生物圈有重要意义,反思人与生物圈的关系,树立生物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又服务于生活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 重点:呼吸作用的概念和探究呼吸作用的三个实验。 难点:呼吸作用过程中的有机物的分解和能量的释放。 三、教学设计思路: 围绕绿色植物呼吸作用的过程,以实验为依托,以生活和环境事件为载体,从分析实验现象入手,推测出呼吸作用的原料、产物以及有机物分解和释放能量的实质,揭示呼吸作用的实质与普适性。然后从生物圈的角度探讨碳-氧平衡,反思人与生物圈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 准备实验所需要的仪器和器材。提前一周黄豆,装在玻璃瓶中的白菜。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学案 自主学习 一、植物的呼吸作用 1.概念:细胞内有机物在___的参与下被分解成___和___,同时释放___的过程。 2.反应公式:_________。 3.观察种子呼吸现象的演示实验。 温度计示数上升说明___。 蜡烛熄灭说明呼吸作用吸收___。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___。 4.呼吸作用释放能量,一部分以___的形式散失,其余主要用于维持___。 二、呼吸作用的应用 1.田间松土、及时排涝有利于根的___。 2.粮食、蔬菜、水果贮藏需要抑制呼吸作用。 课堂练习 1.白薯、白菜堆放久了会发热的原因是() A.光合作用产生了热量 B.蒸腾作用产生了热量 C.呼吸作用产生了热量 D.都有可能 2.在农业生产上,为了利于植物呼吸,常采取的措施是() A.大量使用有机肥料 B.大量使用无机肥料 C.大量浇水 D.中耕松土 3.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部位是() A.绿色部分 B.叶片 C.种子 D.植物体有生命的部分 4、讨论:我国北方农村里常将马铃薯储藏在地窖中,进入地窖取物前,农民往往把一盏油灯吊入地窖内,你知道这一做法的目的是什么?

生物北师大版七年级上《运输作用》教案(附教学反思)

运输作用(附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植物茎中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部位及运输方向,说出茎中运输有机物的部位及运输方向; (2)在实验设计中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在分析与讨论中发展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设计“茎对水分和无机盐运输”的实验,使学生进一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2)在以讨论为主的学习过程中,穿插学生实验、教师演示及讲授等教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和观察过程中,使学生树立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了解茎的运输作用,使学生懂得保护树皮的重要意义,并使之产生爱护树木、热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情感。 〖设计思路〗

探究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和发现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进一步培养科学精神和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能够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提高。 本节课是“运输作用”一节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是基于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在“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实验方案的设计中,通过自主选材、合作设计方案,拓宽了探究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想像力。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同时,注重保护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尽情展现其新思路、新方法,把学生培养成创造性人才。通过对“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实验现象和枝瘤的形成过程的观察,意在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讨论的过程中,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研究和评价,加强学生与人沟通、与人合作的能力。为了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迁移思维,学以致用,在掌握茎的运输作用的基础上,通过演示树木被伤害和破坏的现象,意在激发学生爱护树木、保卫家园的深切感情,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境保护意识,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具有基本的科学常识,并对生物学科有强烈的求知欲,本学期学过有关“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导管和筛管的输导作用、根吸收水分、植物体的构成” 等知识,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前提和铺垫,学生可以用已有知识通过分析、讨论来完成此课。但学生属于“五-四”制,在初一年级学习七年级的教材过程中,有些知识尚不能表述得很清楚,需要教师的点拨和补充。生活在城市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没有看到过枝瘤的现象,不太明白其形成原因。 本校具有必要的硬件设施,能够提供多媒体辅助教学,如“演示枝瘤的形成过程”。新建的实验室宽敞明亮,设备完善。另外,在实验材料采集方面,本地木本植物的枝条很好选取,只是季节原因,没有带叶片的枝条,但用这样的枝条进行实验,现象仍然很明显,只是实验需要较长时间。

七年级生物呼吸作用

第五章有机物的分解利用和水分的散失 第一节有机物的分解利用——呼吸作用 教学目标 1.通过证明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实验,使学生掌握呼吸作用的概念,理解呼吸作用的过程;了解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区别与联系;了解呼吸作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2.通过证明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以及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3.通过了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初步树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基本观点。 重点、难点分析 植物呼吸作用实验的设计和分析,以及呼吸作用的概念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呼吸作用是植物体的一种重要的生理活动,主要表现在对有机物的分解,产生能量,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呼吸现象在人体的表现非常明显,但是植物体有没有呼吸作用?如果有怎样证明它的存在?最好的办法就是用实验来检验。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完成实验操作的同时,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做完每一个实验后,在对实验现象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从直观实验现象中总结出知识内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使学生自己总结出呼吸作用的概念。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引言的设计: 上好本节课的关键之一就在于做好实验,并且引导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经过分析得出结论。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以启发、引导学生得出检测植物是否进行呼吸,可以用检测植物周围气体成分是否改变的方法。可提问: (1)什么是呼吸?请举出身边可见到的呼吸现象。 (2)人在呼吸时,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在成分上有什么不同? (3)植物有没有呼吸?可以用什么方法证明? 如果植物也进行呼吸,植物周围的O2就会减少, CO2增多。所以,要知道植物是否进行了呼吸作用,可以通过检测植物周围气体成分是否改变来证明。怎样检测植物周围气体成分是否改变了呢、教师可以让学生去考虑,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的方案。为了使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有可行性和科学

第三节物质运输的路线

第三节物质运输的路线 第三节物质运输的路线 教材分析 肺循环、体循环的途径这部分知识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它既是对前面所学的血液,血管、心脏等知识的深化,又是后面学习消化、呼吸、排泄等章节的前提和关键。淋巴循环这部分内容学生比较陌生,但在生理学中却占有重要的位置。可以通过探究法让学生了解血浆、淋巴、组织液三者的关系并找出血液循环、淋巴循环的联系。 学生分析 本节课从复习血管和心脏等方面的知识入手,来探究血液循环的路线及血液成分变化的情况,学生便于掌握。这节课的教学的难点应当是如何通过犬颈部淋巴与血浆成分的比较作为突破口,打破学生对淋巴的形成及意义的陌生感。 设计理念 对学生加强科学素质的培养,即通过已有知识的整合,培养学生设计试验的能力、推理和概括能力,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2.阐述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基础知识。. 3.知道淋巴循环及其意义,识记淋巴。 技能性目标 1.通过探究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及血液成分变化情况,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通过探究淋巴的形成等内容,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对比、语言表达、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性目标 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究的精神,实现自主性学习。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提示和建议

引入:同学们有没有亲身体验过或见过在医院“输液”的情景?你能说一说护士在“输液”过程中的具体操作步骤 么?先消毒然后将输液针扎入静脉血管中。 教师适时引导并补充 药物是怎样到达病造部位的 呢?通过血液循环将药物送达病 灶部位 提问:血液循环系统是由那些 结构组成的?课件展示心脏和血管 与心脏相连接的血管的名称 分别是什么?略 多媒体展示血液循环模式图 中其他结构的名称。 讲述:图中蓝色表示静脉血,红色表示动脉血。动脉血是指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血。静脉血是指含氧较少、颜色暗红 的血。展示血液循环的模式图 根据已有知识,你能用箭头标出血流的方向么? 血液循环的路线有几条?两

【教育资料】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5.5《运输作用》同步练习(含答案)学习精品

5.5《运输作用》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24.0分) 1.某生物小组的同学在探究“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后,得出了如下结论,你认为 正确的是() A. 根尖吸水的主要部位是分生区 B. 根、茎、叶的导管是连通的 C. 筛管是运输水和无机盐的附属结构 D. 导管中水和无机盐的运输方向是“根一叶一茎” 2.下列有关植物生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枝条是由芽发育成的 B. 许多植物的茎含有形成层,可以不断长粗 C. 植物在不同生长时期需水量不同 D. 植物的生长只需要含氮、含磷、含钾的三种无机盐 3.取一段木本植物的茎,将其下端插入滴有红墨水的水中,经过一段时间后,枝条的 一部分会变红,变红的部位是() A. 树皮 B. 所以浸入水中茎的部分 C. 茎中的木质部 D. 茎中的韧皮部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导管存在于木质部,主要用来运输水分和无机盐 B. 筛管存在于韧皮部,主要用于运输有机物 C. 木质部与韧皮部之间有形成层 D. 根吸收的水分通过导管运输,无机盐通过筛管运输 5.我国北方农村里常将马铃薯贮藏在地窖中。进入地窖中取物之前,农民往往把一盏 油灯用绳子吊入窖内,这一做法的具体目的是() A. 测量窖内二氧化碳含量 B. 测量窖内氧气含量 C. 主要为了照明 D. 测量窖内一氧化碳含量 6.岱庙里的千年古树,有的树心已经朽烂,变成空心洞.可是,这样的古树还是照样 枝繁叶茂.由此推断,朽烂掉的“树心”主要是古树的() A. 全部韧皮部 B. 部分韧皮部 C. 全部木质部 D. 部分木质部 7.园林工人给移栽后的绿化树“挂吊瓶”,补充水和无机盐,以提高成活率。“挂吊瓶” 的针头应插入到茎的() A. 韧皮部 B. 筛管 C. 导管 D. 分生组织 8.如图是绿色植物部分生理过程示意图。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①过程向上运输水分主要用于光合作用 B. ②可以表示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七年级下册生物第二章重点、难点、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下册生物第二章重点、难点、知 识点整理 www.5y kj.co m 第二章 人体的营养 第一节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教学目标 ①说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知道主要营养物质的作用和营养物质的食物。 ②了解无机盐和维生素的和缺乏症状。 ③加深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进一步提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并实施探究计划,处理数据和分析探究结果的能力。 ④让学生关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认同人类的营养物质主要是来自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⑤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正确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①营养物质的类别,探究的一般过程,学生对探究数据

的处理。 ②探究活动的组织,如何减少实验的误差是该节的难点。 知识点 一.糖类 . 作用:人体主要的供能物质。 2. 食物:馒头、米饭、白薯、马铃薯、白糖等。 二.脂肪 .作用:作为备用的能源物质储存在体内。1克脂肪中所含的能量相当于2克糖类或蛋白质所含能量。 2.食物:油、花生、黄豆、肥肉等。 三.蛋白质 .作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物质,也能为人体提供能量。 2 食物:鱼、瘦肉、蛋、奶、黄豆等。 四.维生素 .作用:既不参与构成细胞,也不为人体提供能量,人体需要量很少,但维生素对人体的重要作用是其他营养物质所不能替代的。 2.缺乏症状及饮食治疗

维生素A缺乏:皮肤干燥、夜盲症、干眼症(多吃胡萝卜、肝脏及蔬菜瓜果) 维生素B1缺乏:神经炎、脚气病、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多吃粗粮、全麦面) 维生素c缺乏:坏血病、抵抗力下降(多吃蔬菜、水果。辣椒中含量最高) 维生素D缺乏:佝偻病、骨质疏松症、腰酸背痛腿抽筋(虾皮、肝脏) Vc能使高锰酸钾褪色 五.水是细胞的主要成分,约占体重的60%---70% 六.无机盐 .缺含钙的无机盐,儿童易患佝偻病,中老年易患骨质疏松症。(虾皮、肝脏) 2.缺含铁的无机盐,易患缺铁性贫血。(肝脏、血液制品) 3.缺含碘的无机盐,儿童患呆小症,成人患地方性甲状腺肿。(碘盐、海带) 趣味导读 俗话说:“药疗不如食疗”。很难想像食物还可以治病吧。很早以前,古希腊、古罗马和阿拉伯的医生,用动物肝脏能够治疗夜盲症,这种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雀目",我国古代名医孙思邈在他的医书中也提出用猪肝治疗这种病,他还提

七年级生物植物的呼吸作用练习题

第四节植物的呼吸作用练习 1. (2009恩施)在我州建始县花坪乡的关口村,由于那里特殊的地理位置,白天光照强、气温高,夜间气温较低,所产的“关口葡萄”特别甜。这是因为与别处相比: A.关口村的土地特别肥沃 B.关口村的葡萄品种与别处不一样 C.关口村的葡萄只进行光合作用,不进行呼吸作用 D.关口村的葡萄白天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多,晚上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相对较少 答案:D 2.(2009济宁)下列哪一项既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又是呼吸作用的产物?() A. 氧和二氧化碳 B. 氧和有机物 C. 水和二氧化碳 D. 水和有机物 答案:C 3. (2009济宁学业水平)以下对绿色植物各种生理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光照下只进行光合作用 B.在光照和黑暗中都能进行呼吸作用 C. 蒸腾作用产生的蒸腾拉力,促进植物释放二氧化碳 D. 气孔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各种物质交换的“窗口” 答案:B 4. (2009锦州)下图表示一昼夜中二氧化碳、氧进出植物叶片的情况,你认为哪幅图所示的现象发生在夜间( ) 答案:D 5.(2009东营)如右图所示,原来置于黑暗环境中的绿色植物移置光下,二氧化碳的 吸收量发生了变化。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曲线AB段表示绿色植物没有进行光合作用 B.曲线BD段表示绿色植物仅进行光合作用 C.在B点显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速率相等 D.整段曲线表示,随着光照强度递增光合作用递增,呼吸作用停止 答案:C 6.(2009龙岩)某校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在玻璃温室里进行植物栽培实验,并在一晴天对室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进行了24小时测定,下列曲线能正确表示测定结果的是

七年级生物:《植物的呼吸作用》教学设计方案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教材 生物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生物教案 / 初中生物 / 七年级生物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植物的呼吸作用》教学设计方案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生物这门课程,可以让学生打开对世界的认识,提高自身的见识,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七年级生物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一、教学目标 1、概述呼吸作用的过程。 2、通过证明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实验,使学生掌握呼吸作用的概念,理解呼吸作用的过程。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试验现象的除试验结果。 4、认同绿色植物在制造有机物方面对与生物圈的重要意义。 二、重点和难点 1、植物呼吸作用实验的设计、分析,以及呼吸作用的概念、公式是重点。 2、呼吸作用的实质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三、教学过程 1、引言的设计:用微机课件展示:一只小白鼠生活在密闭的玻璃钟罩里,另一只小白鼠生活在有绿色植物的密闭玻璃钟罩内。教师配合课件,提出问题:(1)这两只小白鼠哪一只

先死去?(2)能用学过的知识分析一下原因吗? 学生回答之后,进一步用课件展示小白鼠生活的环境,将b装置用黑布罩起来。教师讲述“有一个科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如图中装置,结果,他发现b装置中的小白鼠不久就死了,而且寿命比a装置中的还短”。这时,请全班同学讨论:这是为什么呢? 从而得出:不仅动物的呼吸作用需要氧气,植物呼吸作用也需要氧气,引出本节课课题:植物的呼吸作用(板书)。 由此导入配以形象画面,提出问题,引出思考,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也从中引入下一阶段的教学。 2、过渡:如果植物也进行呼吸,植物周围的o2就会减少,co2增多。所以,要知道植物是否进行了呼吸作用,可以通过检测植物周围气体成分是否改变来证明。 3、讨论:怎样检测植物周围气体成分是否改变了呢?教师可以让学生去考虑,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的方案。为了使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有可行性和科学性,课件展示以下启发性的问题,帮助学生思考。 (1)选择什么材料做实验好?一棵树,一株小草或是植物的某些器官如种子。 (2)选择实验场所:在开放的空间(如教室)做实验,还是在密闭的容器里(如广口瓶)做实验?为什么?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同步检测5.5运输作用

第5节运输作用 知识点1 植物体内物质的运输 1.将带叶的新鲜枝条插入红墨水中,放在光下一段时间后,制作茎的横切片并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茎内被染成红色的结构主要是木质部,说明水和无机盐就是在木质部中运输的. 2.对木本植物的枝条进行环剥,露出木质部,经过一段时间,切口上方的树皮膨大而形成枝瘤.说明茎输导有机物的管道位于树皮的韧皮部中,运输方向是自上而下. 知识点2 导管和筛管 3.植物体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结构是导管,位于木质部里.植物体运输有机物的结构是筛管,位于韧皮部里.韧皮部是树皮的一部分. 4.每根导管由许多管状的导管细胞连接而成,导管细胞均是死细胞,它们之间的端壁上有穿孔,形成中空的管道. 5.筛管细胞是长形的活细胞,两个筛管之间的横壁形成筛板,上面有筛孔. 6.根和叶脉内也有导管和筛管,它们与茎内的导管和筛管彼此连接和贯通,形成一个完整的管道系统,完成植物体运输水分、无机盐和有机养料的功能. 知识点1 植物体内物质的运输 1.把一段带叶的茎下端插入装有稀红墨水的瓶子里,放置在温暖的阳光下,待到叶脉微红时,用肉眼观察茎的横切面,染红的结构是(A ) A.导管 B.筛管 C.木质部 D.韧皮部 2.根据“探究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选择带有叶片的枝条,实验装置最好放在阳光直射处,目的是提高蒸腾作用的强度,使实验结果明显. (2)烧杯中的红墨水在实验中的作用是有利于观察. (3)为了验证茎可运输水和无机盐这一实验结论,又设计了一个实验,如上图(烧杯中已滴入了红黑水): ①预期的实验现象是:A枝条未变红,B枝条变红.

②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相符,该实验的结论是木质部运输水分和无机盐. ③这一实验设计思路的目的是: 证明茎的木质部能运输水分和无机盐. 知识点2 导管和筛管 3.筛管输送的物质和方向是(A ) A.有机物,从叶到其他器官 B.有机物,从其他器官到叶 C.无机物,从叶到其他器官 D.无机物,从其他器官到叶 1.导学号71384104(广东东莞期末)某生物小组的同学在探究“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后,得出了如下结论,你认为不正确的是(D ) A.根尖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成熟区 B.根、茎、叶的导管是连通的 C.导管中水和无机盐的运输方向是“根→茎→叶” D.筛管是运输水和无机盐的附属结构 2.导学号71384105(广东汕头月考)下图为植物体部分物质运输示意图,箭头表示运输方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 A.甲表示释放氧气、散失水分 B.乙表示输送水分 C.乙表示输送无机盐 D.丙表示输送有机物 3.观赏植物滴水观音的叶片会“吐水”,这些水分是根从土壤溶液中吸收来的,将根吸收的水分运输到叶的结构是(D ) A.叶脉 B.根毛 C.筛管 D.导管 4.某同学家中的一棵枣树,在枣成熟前由于某种原因损伤了部分树皮,收获时果实反而又大又好吃,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C ) A.木质部输送给果实更多的水分 B.没有受伤的树皮的运输能力更强了

运输线路优化

任务优化物流运输的线路 ●任务描述 面对高油价以及公路计重收费的到来,物流运输企业的成本剧增,如何应对挑战运输公司普遍的做法是:强化经营管理,在降本减耗上下功夫,抵御高物流成本经营风险。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不断优化运输线路,减少人为加大的运距,节约油耗,避免油资源浪费,提高运输效率。案例就是广西运德物流公司成功地为康鑫全药业集团运输药品的经验。 ■案例放送 【案例】康鑫全药业集团公司有4个药品生产厂:A1(南宁四塘)、A2(巴马)、A3(南丹)和A4(柳州),2008年第二季度生产供应高科技产品——“护肝王”特效药(针剂)分别为+20、+60、+100、+20万盒(供应量记“+”);有5个批发配送中心B1(平果)、B2(合山)、B3(宜州)、B4(河池)、B5(贵州黔南县),负责推销配送“护肝王”分别是-30、-30、-50、-70、-20万盒(需求量或销售量记“-”)。“护肝王”配送的交通线路用图表示,见图。图中○表示生产供应点,□表示配送点,站点旁边的数字表示生产(正数)或配送(负数)“护肝王”数量。线路旁括号内标注的数字表示相邻两点间的距离(为了计算方便,未取实际准确数)。 ■案例研讨 优化物流运输线路与运输线路开发有区别,它是在已知货物名称及数量、货源地和目的地的情况下,根据运输合理化原则对运输线路的选择与优化。 物流运输合理化要求以最佳的运输线路、最快的运输速度和最低的运输费用等将物品从原产地运送到目的地,案例中康鑫全集团的4个生产供应点,5个批发配送点,线路图中有成圈的,有不成圈的,属于相对复杂的情况。应该如何安排,才能达到路程最近和时间及费用最省经过本单元以下内容的学习,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二章《人体的营养》知识点

第二章 人体的营养 一、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1、六大类营养物质 能源物质:糖类、脂肪、蛋白质。 非能源物质:水、无机盐、维生素 。 2、六大类营养物质的主要作用 糖类:人体最重要的能源物质。 脂肪:作为备用能源物质在体内储存。 蛋白质: 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参与受损细胞的修复和更新。 水:约占体重的60%~70%,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 无机盐: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材料。 维生素:含量少,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 3、无机盐缺乏症: 含钙的无机盐:儿童患佝偻病、中老年人患骨质疏松症 含磷的无机盐:厌食、贫血、肌无力、骨痛 含铁的无机盐:缺铁性贫血 含碘的无机盐:地方性甲状腺肿、智力障碍 含锌的无机盐:生长发育不良,味觉障碍 4、维生素的作用: 维生素A——皮肤干燥、夜盲症、干眼症——肝脏、鱼肝油、胡萝卜、玉米 维生素B1——神经炎、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脚气病——粗粮、谷类种皮、豆类 维生素C——坏血病、抵抗力下降——新鲜的水果蔬菜,青椒等 维生素D——佝偻病、骨质疏松——肝脏、鱼肝油、鸡蛋、奶酪等 二、消化和吸收 1、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淀粉在口腔中消化与唾液的分泌、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都有关系 1号试管馒头碎屑+2ml唾液 搅拌,37℃温水中滴加 碘液不变蓝 2号试管馒头碎屑+2ml清水变蓝 3号试管馒头块+2ml唾液不搅拌,37℃温水中部分变蓝 (1)放在37℃温水中,——37℃时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最强,模拟口腔温度。 (2)1号试管不变蓝,原因:淀粉被唾液淀粉酶分解成了麦芽糖; 2号试管变蓝,原因:淀粉没有被分解; 3号试管部分变蓝,原因:淀粉部分被分解。 (3)1号和2号,变量是唾液。 2、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 消化道(消化管)包括:口腔、咽(食物与气体的共同通道)、食道、胃、小肠(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 、大肠和肛门。(见图) 阑尾在右下腹部。

运输及配送路线的规划

第八章运输及配送路线的优化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各种运输方式的特点及运输方式选择的原则,掌握运输方式选择的定量分析法,理解存在中间运转的物资调配方法,掌握旅行 商问题和中国邮递员问题的解法以及扫描法和节约法。 基本要求:1、理解各种运输方式的特点; 2、掌握运输方式选择的定量分析法; 3、理解存在中间运转的物资调配方法; 4、掌握旅行商问题和中国邮递员问题的解法。 教学重点:扫描法、节约法 教学时数:6学时 第一节运输方式的选择 ?运输方式选择的原则 当同时存在多种运输方式可供选择的情况下,就需要进行选优抉择。通常根据各种运输方式的经济特性和服务特征来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即主要依据运输成本、运输速度、可靠性、安全性等指标进行判断和选择。 安全性原则——首要的原则 及时性原则 准确性原则 经济性原则——主要原则 货物运输的六大方式: 根据运输工具的不同,可分为:水路、公路、铁路、航空、管道和多式联运等运输形式。 在各种运输方式中,如何选择适当的运输方式是物流合理化的重要问题。可以选择一种运输方式也可以选择使用联运的方式。 运输方式的选择,需要根据运输环境、运输服务的目标要求,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方法进行考虑。 ?运输方式选择的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主要是依据完成运输任务可用的各种运输方式的运营特点及主要功能、货物的特性以及货主的要求等因素对运输方式进行直观选择的方法。 1.单一运输方式的选择 单一运输方式的选择,就是选择一种运输方式提供运输服务。公路、铁路、水路、航空和管道五种基本运输方式各有自身的优点与不足,可以根据五种基本运输方式的优势、特点,结合运输需求进行恰当的选择。 一般要考虑的因素是:

七年级生物思维导图及知识点

第一单元认识生命 第1、2章生命的世界探索生命 思维图导航 认识生命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考点全解读 考点一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其中物种多样性强调的是生物种类的多种多样,遗传多样性主要强调的是同种生物不同个体的基因不同,当然也包括生物种间的基因不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中要弄清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地球上有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但没有最小的生态系统。 考点二生物的特征 生物有应激性、生长、繁殖、新陈代谢(包括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够排除体内产生的废物)四个基本特征(其实根据后面所学我们应该知道生物的遗产和变异也是其基本特征),这是我们判断一个物体是不是生物的依据;同时我们还要能够根据具体的情景描述判断属于生物的那个基本特征。 考点三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生态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某个生物的环境指的是除了这个生物外其他的

所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是一个高频考点,其中的温度、光照、水分、土壤等都是考试的范围,这就要求我们能够认真领悟情景材料(或诗句)的内涵作出正确的选择,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包括有利的和不利,我们也应该能够分辨出来;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主要是通过生物的结果特征来适应的。 考点四科学探究的方法 实验法是考试的重点,除了熟记实验法的步骤外,我们一定要注意:假设要依据收集到的信息或已经获得的知识作出的较合理;设置实验时应注意:a设置对照实验、b设置单一变量(其它条件不能影响实验对象的正常生活)c实验材料达一定数量(避免偶然性引起的误差);实验现象描述的准确性和结论归纳的正确性(实验结论是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和提升)。 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 第3、4章细胞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思维图导航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考点全解读 考点一显微镜的结构与功能 显微镜中能够调节视野明暗的有反光镜和遮光器(要使视野变亮,用大光圈、凹面镜、要使视野变暗,用小光圈、平面镜);视野内污点的判断方法是移动玻片、污点动、则污点在玻片上,转动目镜、污点动、则污点在目镜上,如果都不动,污点就在物镜上;由于显微镜呈的像是上下倒置、左右相反的,因此我们要把像还原成物的最简单的方法是把像旋转180°看到的就是物体了;要将标本移至视野中央时,向一个方向移动标本,视野内物像则向相反方向移动,如玻片左移,视野内物像则右移,因此我们只需要把玻片标本向像所在的位置的那个方向移到就能够把像移到视野中央;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物镜倍数乘以目镜倍数,放大倍数越小视野中看到的视野范围越大、视野越亮,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视野范围越小、视野越暗,所以有:第一次的放大倍数乘以细胞数等于第二次的放大倍数乘以细胞数。

七年级(初一)生物 呼吸作用(一)

呼吸作用(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知道无氧呼吸的类型及其与有氧呼吸的异同点;理解酵母菌酒精发酵的方法和原理;知道分解代谢释放的能量是如何被利用的。 2.能力方面:能设计相关实验,提高实验的设计能力、操作能力、分析评价能力,以及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方面: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养成团结合作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 实验设计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作用实验设计 四、课前准备:把教室内的桌子合并起来,全班分成6组。 五、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每班请一位生物研究型小组的同学先展示自制的酒酿,然后再介绍自制酒酿的过程。为什么这么做呢?酒酿的主要原理是酵母菌在缺氧的条件下,将淀粉分解,生成酒精和二氧化碳,并释放能量。这样的过程叫做无氧呼吸。 复习上节课内容(一、呼吸作用的概念: 呼吸作用又称生物氧化,是生物体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的过程。分解的有机物主要是以葡萄糖为代表的糖类。 二、呼吸作用的类型: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1、有氧呼吸的概念和反应式: 有氧呼吸是细胞在有氧的条件下,将糖类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 2、无氧呼吸 (1)、概念和过程 自然界中的某些生物或生物的某些组织,可以在缺氧的条件下把糖分解,并释放能量的过程。因为未彻底分解有机物,所以能量释放较少。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内与有氧呼吸相同 (2)类型: (3)微生物的无氧呼吸类型: 能量酶++?→?++O H CO CO O H O H C 22226 12612666能量酶+?→?36361262O H C O H C 能量酶++?→?25261262CO OH H C O H C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