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案及知识要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案及知识要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理解词语举、空乏、拂、所以、曾益、恒过、作、征、喻、恒的含义。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1)理解词语举、空乏、拂、所以、曾益、恒过、作、征、喻、恒的含义。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
1)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
教学时数:2 课时 学时数: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 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 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 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二、资料简介 资料简介: 资料简介 孟子与《孟子》 孟子(公元前 372~公元前 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 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继 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 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 ,称暴君为“一夫” ,认为人性本 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宋元 以后, 地位日尊, 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 明嘉靖九年定为 “亚圣孟子” , 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 越,锐不可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 民的同情, 对别家学说的敌视, 对贯彻自己. 主张的强烈愿望, 以及那种 “如 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 刚厉、理直气壮。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 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 感。
2、学生齐读课文。 3、学生个别朗读课文。 投影显示: 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畎亩( ) 傅说( .



胶鬲( .
)行拂( .

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顿: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 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四、再读课文,理解课文。 再读课文,理解课文 再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2)小组交流,讨论,解答翻译中的疑难问题。 3)学生讲解课文大意。 4)师生共同补充。 五、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 1)抄写解释 2 遍、课文 1 遍。 2)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名句 2 句和事例 1 个。
第二教时
一、检查复习 检查复习: 检查复习 1)注明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曾益其所不能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 ④所以动心忍性 2)背诵课文。 二、分析课文内容 分析课文内容: 分析课文内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 论证思路。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先以六个 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 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 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 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接着由个人说到 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 出论点。 2)这篇文章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这篇短论采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如把 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类比,如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罗列,如把成就 伟人与国家灭亡对比,如先分析论证,后归纳观点等等。
三、内容拓展 内容拓展: 内容拓展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你知道有哪些名句与此意思相同?请列出 两句。 (2)哪些事例可以证明这一道理?请列举几例。 四、比较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把握 比较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把握 比较阅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孟子》散文的逻辑性和文采。 《孟子》散文的逻辑性和文采。 1.逻辑性——层层深入的论证特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从战争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 人和这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由此再加引 申,推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短 文结构形式“总起——分承——阐述——结论” ,体现了作者由点到面, 由个别到一般的逻辑思路,使文章极富说服力和感染力。而《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先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再推及与此相似的“是人” ,从 个别到——般,阐述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炼的,接下来从个人作为推论 到治国,最后归结出全文论点。作者论述的逻辑思路,外化为一种“层进 式”结构。 2.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明确:这两篇短文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染力,这与孟子 善用排比等修辞不无关系。章一“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 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用的是双重否定。排比有力; “域民不以……固国 不以……威天下不以……” 层递排比, 更有气势。 章二开首列举历史人物, 自然用的是并列排比;而“人恒过……”用的则是句式排比。足见孟子说 理散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既给文章平添了气势,又给 人以美不胜收之感。 两篇短文中名言警句迭出,句式工整.表意蕴藉。闪烁着哲理的光华。 五、谈谈学习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谈谈学习了《 ,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谈谈学习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 六、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在物质生活日渐丰裕的今天,该如何认识“生于忧 患.死于安乐”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要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文句翻译 文句翻译] 文句翻译
1、 舜 发 于 畎亩 之中,傅说举于 版筑 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 士 , 畎亩之中 傅说举于版筑 之中, 版筑之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 市 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
舜从田野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提拔,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 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 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 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而登上了相位。
2、故 天将降 大任 于 是 人也,必先 苦 其心志,劳 其筋骨,饿 其 体肤 ,空乏 其身, 故 天将降大任 大任于 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其筋骨, 体肤,空乏其身 其身, 所为, 其所不能。 行 拂 乱 其 所为 , 所以 动 心 忍 性, 曾 益 其所不能。
所以, 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个人, 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 使他的筋骨劳累, 使他受饥挨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行动不顺遂,颠三倒四,使他的所 作受干扰,用来(通过那样的途

径)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以不断增加 他的才干。 3、 人 恒 过 ,然后能改 然后能改 4、 困 于 心, 衡 于虑,而后 作 于虑,而后作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5、 征 于 色 , 发 于声,而后 喻 。(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 于声,而后喻 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6、 入 则无 法家 拂士 , 出 则无 敌国 外患 者,国 恒 亡。 则无法家 拂士, 则无敌国 外患者 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弼的贤士,国外没有相与抗衡的邻国和 外患的忧惧,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7、 然后 知生 于 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然后知生 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知生于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
[内容理解 内容理解] 内容理解
1、 文章的中心论点 、 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 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 这一章讲的是人才和治理国家 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造就 人才是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所以 人才和治理国家 人才是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造就 说“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有了这样的磨练,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 短文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 、 入则无法家拂士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 首段列举古代六位贤士的事例,是为了证明人才是在艰难困苦中造就 、 人才是在艰难困苦中造就的道理。 人才是在艰难困苦中造就 4、 联系自身的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忧患意识 、 联系自身的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忧患意识。 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不可以掉以轻心,要时时提醒自己勤奋学习,努力拼搏,积极进 取,与是俱进,否则就会停滞不前,甚至落后落伍。 6、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开始就列举了六个著名历史人物的事例,这对阐明观点有什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开始就列举了六个著名历史人物的事例, 么作用? 么作用? 这六个事例很好的支撑了其后的论证。
[思路结构 思路结构] 思路结构
本文先接连举事例,再讲道理,最后明确观点,全文 4 节,可以分为三段。 第一段(1-2) :列举历史上圣贤们大苦大难的遭遇,论述担负大任并有所成就的人,必须先 经历一番苦难的磨练。
第二段(3) :论述人常处于困境之中才能振作奋发,国家没有忧惧则要灭亡的道理。 第三

段(4) :点明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达标检测 达标检测] 达标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畎( ) (2)傅说( ) (3)胶鬲( ) (4)拂士( ) 2.指出下面通假字,并予以解释 .指出下面通假字, ①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 )同( ) ,义( ) ②动心忍性( )同( ) ,义( ) ③曾益其所不能( )同( ) ,义( ) ④衡于虑( )同( ) ,义( ) ⑤入则无法家拂士( )同( ) ,义( ) 3、 入则无法家佛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对此句理解有误的项是( 、 入则无法家佛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对此句理解有误的项是( “ ” A.全文只有此句是用来论证“死于安乐”的。 B.此句是对历史上大量亡国事实的高度概括。 C.此句是针对国君治国而言,告诫国君要居安思危,否则死于安乐。 D.此句是从正面论证受磨炼的益处。 4、解释句中加框的词语。 、解释句中加框的词语。 1)舜发 于 畎亩 之中 畎亩之中 2) 管夷吾 举 于 士 舜 ) 管夷吾举

3)故 天将降 大任 于 是 人也,必先 苦 其心志,劳 其筋骨,饿 其 体肤 ,空乏 其身,行 拂 乱 ) 天将降大任 大任于 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其筋骨, 体肤,空乏其身 其身, 所为, 其所不能。 其 所为 , 所以 动 心 忍 性, 曾 益 其所不能。
4)人 恒 过 ,然后能改 ) 于声,而后喻 6) 征 于 色 ,发 于声,而后 喻 。
于虑,而后作 5) 困 于 心, 衡 于虑,而后 作
则无法家 拂士, 则无敌国 外患者 7) 入 则无 法家 拂士 , 出 则无 敌国 外患 者,国 恒 亡 然后知生 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知生于 8) 然后 知生 于 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课内语段练习: 1、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字义:
(1)曾益其所不能 同 (2)衡于虑 同 (3)无法家拂士 同 2、仔细阅读本文,找出课文中运用排比修辞手法的句子,说说这种修辞手法在文中的 作用?
3、本文一开头为什么要先列举出古代圣君贤相的事例?这样写有什么表达作用?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 。 ”翻译成现代汉语是: 。
答案: 1、 (1)曾同增 增加 (2)衡同横 堵塞 (3)拂同弼 辅佐 2、文中一开头列举六人的事例和“人恒过”至“而后喻”都是排比句。这些排比句不仅 将事实和道理说得很充分,而且使语句气势磅礴,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文中一开头列举六人的事例,意在以事实来证明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必定先经 受一番艰难困苦的磨砺。这些事实直接为中心论点服务。 4、 “生与忧患,死与安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