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欧阳修山水文学作品分析——论《醉翁亭记》

欧阳修山水文学作品分析——论《醉翁亭记》

欧阳修山水文学作品分析——论《醉翁亭记》
欧阳修山水文学作品分析——论《醉翁亭记》

题目欧阳修山水文学作品分析——论《醉翁亭记》

摘要

欧阳修是宋代文坛领袖,是一代文学宗师。他不仅成功地领导了北宋的诗文革新运动,为宋代文学的健康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而且在自已的文学创作中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欧阳修在山水文学创作方面的成就历来不太被人重视,在这些山水作品中,贬谪生涯一直影响着欧阳修的山水作品,例如欧阳修的著作《醉翁亭记》便是如此。本文主要对欧阳修山水文学作品进行讨论,并以《醉翁亭记》为例,主要讨论了欧阳修的借景抒怀,议论见长的言志特色、聚象摄神,借景寄情的写景特色以及平易自然的语言特色。最后,本文对于《醉翁亭记》中蕴含的贬谪生涯进行详细的解读。

关键词:贬谪生涯;欧阳修;山水文学;《醉翁亭记》

目录

摘要 (1)

目录 (2)

一、欧阳修生活的时代背景分析 (3)

二、欧阳修的山水作品简介 (3)

(一)借景抒怀,议论见长的言志特色 (3)

(二)聚象摄神,借景寄情的写景特色 (5)

(三)平易自然的语言特色 (5)

三、欧阳修山水文学作品的分析-----以《醉翁亭记》为例 (6)

四、贬谪生涯对于欧阳修山水作品的影响和意义 (7)

(一)为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 (7)

(二)激发了欧阳修的山水创作激情 (8)

结论 (9)

注释 (10)

文献综述 (11)

注释 (11)

致谢 (11)

一、欧阳修生活的时代背景分析

笔者查阅资料发现宋代的山水文学作品最早可追溯到唐代的时候,和唐朝的时候一样,宋代的游历山水之风也是很盛行的。第一,虽然宋代的国土相对比较狭小,但是水陆交通条件是非常发达的,这在一个方面为宋代文人游历山水提供了一种交通上的便利,所以宋代文人们依托这些比较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远涉山川、畅情书怀,在全国各地都不同程度上留下了大量文人墨客的足迹,这成为了后人寻幽访古的宝贵遗产。第二,受到宋初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那时的文人大多都是喜游历山水的,文人从游历山水之中结识志同道合的诗友,并且相聚一起吟诗。第三,宋代的时候,社会经济发展是处于相对不错的状态下,这样富庶的社会环境使得文人能够游历山水,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文人墨客们有了这些基本条件,宋代的世风和游风跟六朝呈现不同的面貌,人们在温饱之后开始寻求视听之余的满足,上至帝王,下至庶民。然而出游热情最高涨的仍然是文人阶级,文人的游历山水风气就此养成了。文人们普遍认为的是自己身在如此安定太平的社会环境中,不禁要把酒临风、畅游天下、周游江南塞北一番,并且战事很少的社会也给了文人们以安全感,游历山水自然成了文人士大夫抒展豪情、体验生活、开阔视野的最好途径了。可以说,宋代安定的社会环境为文人们的游历山水活动提供了安全保证。

二、欧阳修的山水作品简介

(一)借景抒怀,议论见长的言志特色

欧阳修初上仕途和文坛的时候,北宋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已日趋严重,统治阶级内部改革派与保守派的斗争异常激烈。欧阳修自然也被卷进新旧党派之争的漩涡之中。但他却坚定地站在改革派一边,关切国事,同情人民,主张减轻赋税,革除积弊,实行“宽简政治”1。由于他直言进谏,因而遭到了保守派的诬陷,被朝廷贬斥。欧阳修人虽被贬,但心存革新。他在诗文中,抒写情怀,议论国事,表现自己的理想和主张,为革新而呐喊。宋仁宗庆历五年,他被贬后,并未消极处世,而是“志气自若”,“不求声誉,宽简而不忧”。力图在政事上继续奉行已被保守派挫败的

革新精神。他的这种感怀与理想在这一时期所写的山水游记中,继承了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特色,使我们在他的游记散文中既领略了山水风光之美,又在字里行间体会作者倾注于其中的真实感情。

《醉翁亭记》这篇游记散文就是通过尽情描写琅琊山的景色之美、宾主游宴之乐,含蓄地表现了他寄情于山水的志趣和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此时的深沉痛苦恰好借写游玩之乐的曲笔,真实地表现了出来。细致而真切地表现出他“举杯浇愁愁更愁”的无可名状的苦闷情绪。他本想在山水和美酒之中忘记自己的烦恼,但事实上却不可能。结尾中欧阳修落笔于太守与民醉归之乐:“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乐其乐也。”2这就含蓄地道出了太守欧阳修革新失败的处境和痛苦。欧阳修的山水游记散文,不乏以借景抒怀来寄寓自己的感慨,但是更主要的还是以议论见长,靠议论来表情达意。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之后,“宋文长于议论”,而作为诗文革新运动领袖的欧阳修,他的山水游记散文尽管多写山泉院舍,亭台楼阁,但不象前人那样注重具体景物的精心描写,而是在山水景物的描写中,有的采用抒情性的,有的属于政论性的,有的则是哲理性的。他的议论,并非像议论文那样感情直露,而是借议论叙事言志。

在《丰乐亭记》中,比较明显地体现了这种议论的特点。作者一开头,在写了泉与亭之后,便笔锋一转,对宋太祖平滁大加议论:“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皇甫辉、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3在“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为敌国者何可胜数”的情况下,“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4。初看这是为宋统治者歌功颂德,其实这些议论的目的,是要人们珍惜今日的升平景象。结尾的一段议论:“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从另一方面显示自己按照理想治理滁州的功绩,从深层意义上说明自己有德有才,就不该遭此厄运,而应召进宫廷,更好地为国为民尽心竭力。

欧阳修的议论,往往是避实就虚,以丰富的联想来弥补图画的不足。通过对比的手法,横生烟波。在《真州东园记》里,他这样进行对比:“芙蕖芰荷之的历,幽兰白芷之芬芳,与夫佳花美木列植而交阴,此前日之苍烟白露而荆棘也;高甍巨桷,水光日景动摇而上下;其宽闲深静,可以答远响而生清风,此前日之颓垣断堑而荒墟也;嘉时令节,州人士女啸歌而管弦,此前日之晦冥风雨、鼪鼯鸟兽之嗥音也。”5。作者在这里,把昔日之荒冷与今日之繁华,一一对比而论,既概括描绘了原图中提供的亭台楼阁,鲜花美草,又比原图画更显美丽,给人以充分想象和回味的余地。在

游乐之中,得到了陶醉,欣赏到了自己的功绩,同时通过议论,更好地反射出不被人理解的苦闷情绪。

(二)聚象摄神,借景寄情的写景特色

欧阳修的山水游记散文,计写亭的七篇,记园院的五篇,述堂殿的六篇。在这些游记散文中,他并不是停留在对一山一水,一石一木的小景描摹上,而往往是目极大观,聚象摄神,“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寄情于景,创造出优美的境界,给人以雄浑壮阔、气势磅礴之感,渲染出一种美感气氛。他的《丛翠亭记》,开篇第一句就气势不凡:“九州皆有名山以为镇。”可见其意境的广阔、壮美,使人观之襟怀顿开,令人心旷神怡,产生“宠辱皆忘”“超然飘乎”之感。以下又以“而洛阳天下中,周营汉都,自古常以王者制度四方,宜其山之川势雄深伟丽”做进一步论述。这种聚万象于眼底的笔法,恰似范仲淹《岳阳楼记》“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6的气势,如行云流水,一气而呵成。《夷陵至喜堂记》的开头,“峡州治夷陵,地滨大江”一句,也是意境开阔,景象万千。在《丰乐亭记》中,一个“特立”的雄伟姿态,给我们展现了突兀耸立,“危乎高哉7”的雄姿,不由便令人联想到“五千初岳上高天”的西岳华峰。同样,写园:“园之广百亩”。一个“广”字,使人眼前视野广远。然后又用“流水横其前,清池浸其后,高台起其北。台,吾望以拂云乞亭,吾俯以橙虚之阁,水,吾泛以画舫之舟,”来具体写园周围美景对我的用处。廷释写,锐与园“广,互相辉映,渲染了景致的怡静与优美。而欧阳修对大观之景的创造,人们历来首推《醉翁亭记》中,“环滁皆山也8”一句。仅仅一个“皆”字,就描绘出了滁州琅琊山峰峦连绵。

(三)平易自然的语言特色

《石林诗话》卷上说:“欧阳文忠公诗,专以气格为主,故意多平易疏畅。”欧阳修的散文也有这种特点。他的山水游记散文,多以散句为主,在叙述描写中似行云如流水,显得平易而自然,回环而婉转,读之若行走于风景秀丽的山林,陶醉不己。《醉翁亭记》,由“环滁皆山也”开篇,接着先写环山的西南诸峰,继而写出伫立其中的琅琊山,并由此写出流泉,最后由泉而亭。这样款款写来,由近及远,步步深入,条理井然,示物列陈而现。全文又以二十多个“也”字贯通全篇,由二十多个

“而”勾连承接,运用描述句、判断句、陈述句,徐缓回旋,一唱三叹,令人咏诵称绝。

三、欧阳修山水文学作品的分析-----以《醉翁亭记》为例

欧阳修热爱山水。“环滁皆山也9”, 只有胸中韬略非凡, 平生遍览众山, 才能如此高瞻远瞩, 气魄宏伟壮阔。“峰回路转”,“渐闻水声潺潺”“,有亭翼然10”, 可以想见欧阳修在山中信步游历山水,雍容闲适。无论朝暮阴晴, 冬去春来,滁州的山水, 无时不美, 无处不美, 欧阳修时时刻刻与之倾心交谈, 乐而忘忧, 山山水水与欧阳修形影不离。他所描绘的, 是欧阳修式的滁州山水美, 是他的独特审美观和人格精神力量的外化与物化, 达到了物境与心境的高度融合。

欧阳修始终坚信, 尽管晦明变化, 四季轮回, 美却是永恒的。而且他一生致力于追求美, 创造美, 一生都不能忘情山水, 他坚决辞官告老, 就为的是能徜徉在心仪已久的颖州西湖之畔。一生中他写就了许多美文佳作, 被尊为北宋文坛领袖, 唐宋八大家之一;而且一生光明磊落, 都是受正直高贵的灵魂所驱使的。在贬谪遭谗, 穷愁寂寞时, 能有几人如欧阳修一样自强、自信、自在?

欧阳修融入了山水之中, 融入了百姓之中。热爱山水是他的人格基础和感情源泉, 与民同乐则是他的志向抱负和精神源泉。被贬滁州后, 欧阳修“为民父母行政”, 使百姓安居乐业, 跟从太守游而乐,“行者休于树, 负者歌于途, 前者呼, 后者应, 伛偻提携, 往来不绝”,“太守宴”,“众宾欢”: 此地物产丰饶,“溪深鱼肥”,“泉香酒冽”,“山肴野蔌, 杂然前陈”。人们和善热情, 民风淳朴“,宴酣之乐, 非丝非竹, 射者中, 弈者胜, 觥筹交错, 起坐而喧哗”, 滁州城成了现实中的桃花源。在这里, 欧阳修远离了勾心斗角的官场, 远离了浮躁喧嚣的尘世, 而能与民同乐, 得以谈笑风生, 获得心灵的慰藉, 给枯竭的心田注入了一股清泉, 使他畅饮“天伦之乐”的美酒。

其实欧阳修只是有节制的喝酒,“饮少辄醉”,“醉”字别有用意。欧阳修就曾嘲笑屈原的“世人皆醉我独醒”, 这里也许欧阳修更认为有些人使身处醉乡不知醉,自认清醒过人, 实际上是十足的糊涂虫!“苍颜白发, 颓然乎其间者, 太守醉也”, 借写太守的醉态,写出了太守的乐态, 也写出了太守的自信和忧愁。这不是一个只顾饮酒的太守, 饮酒的时候, 他仍注视自己的影子, 观察众宾欢乐和美

好, 思想着社稷苍生, 天下安危。

文中还把“醉”和“翁”连用,构成“醉翁”一词。“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饮少辄醉”, 这“醉”并非指太守真的醉了, 而是指太守“人自醉”了;“而年又最高, 故自号醉翁”。欧阳修于被贬滁州的第二年写作此文, 年仅 39, 正值年富力强之际, 怎么说“苍颜白发”呢?这正反映了欧阳修无法大展宏图的悲哀和志向不为众人所理解的寂寞。文中提到跟从太守游而乐的百姓中就有“伛偻”———弯腰弓背的老人, 39 岁的太守怎么能称得上“年又最高”, 怎么又称得上醉翁呢?既然“乐亦无穷也”, 为何“辄醉”,“颓然乎其间者11”?这一处处的矛盾, 将欧阳修的委屈居中奋发, 奋发中却又无奈, 只好把自我解嘲的心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使人们不由自主地想起辛弃疾的“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醉翁亭记》是一种表白, 既诉说了自己治理滁州的辉煌业绩———“醉能同其乐”, 又诉说了自己骄人的文学才华———“醒能述以文12”;同时,《醉翁亭记》更是一份宣言, 欧阳修借此表明了自己“与民同乐”的志向抱负, 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的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强执着。最后一句“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自信和旷达洋溢纸上。因此,《醉翁亭记》不妨看作一篇戴着面具、饱含隐情的欧阳修自传。

四、贬谪生涯对于欧阳修山水作品的影响和意义

(一)为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

由于长期的贬谪生涯固然造成了欧阳修精神和肉体的巨大伤痛,但是诗人始终以一种旷达、积极的态度来对待。游历山水使欧阳修有机会看到异地的山水景物、人情风俗,带给诗人新奇的审美情趣。

景枯三年——庆历五年,欧阳修因范仲淹被贬之事致书高若讷,得罪朝廷权贵,于景枯三年五月被贬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第一次游历生活使他大大深化了对现实生活和自然山水的体验,也对其思想性格与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夷陵是长江水路交通要冲,江水西来,为两岸千丈峭壁所阻,湍急如瀑,形成很多奇险瑰伟的景观。欧阳修不以游历为意,自此探三游洞、下牢溪,至黄牛峡祠、甘泉寺,山水游览活动十分频繁。他还将自已的居所命名为“至喜堂”,说“夷陵风俗朴野,少盗争,而今之日食,有稻与鱼,又有橘袖茶笋四时之味,江山美秀而邑居缮完,无不

可爱”,表现出虽贬犹喜的乐观精神。他还寄书被贬的尹沫13“每见前世有名人,当论事时,感激不避诛死,真若知义者。及到贬所,则戚戚怨磋,有不堪之穷愁形于文字,其心欢戚无异庸人”。勉励尹沫振作精神,勿作“戚戚之文”。

这一时期,欧阳修自拔于落寞抑郁的情怀,与山水建立深厚感情。因为这时的山水在他眼里,已不是自然状态的山水,而是他去京离乡、身在天涯的唯一精神安慰和寄托。如《千叶红梨花》、《黄杨树子赋》等作品中的自然物象,已不是单纯审美意义上的对象,而是被人格化,成为象征其命运,带着强烈主观色彩的意象了。因而在这时的创作中,他似乎是在刻意美化夷陵山水来故作放达,聊以慰藉。如这时所作的《夷陵九咏》等诗,像“可怜胜境绝穷塞,翻使行人恋此邦14”、“崎岖几日山行倦,却喜坡头见峡州”、“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磋15”这类句子,充分传达出欧阳修失望中有希望,落寞中有振奋的复杂精神状态。

可以说,游历为欧阳修进行山水文学创作提供了机会,即客观上使异地的山水景物进入他的视野,贴近他的生活。深居简出在京城禁苑、书斋花园中的文人,一旦遭贬异乡、浪游隐居,就获得了创作的新生,拥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源泉。各种各样的物象景观、人情风俗都会纷至沓来,成为山水文学的丰富素材,这即是古代文论中所说的“江山之助”。因“游历”乃得走进自然,因走进自然乃得江山之助,因江山之助乃得作品之“工”,这是山水文学创作的自然流程。(二)激发了欧阳修的山水创作激情

欧阳修本人的山水文学作品是一种穷而后工的典型实例。首先,游历为欧阳修进行山水文学创作提供了机会,即“外见虫鱼草木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如上节所述。其次,游历激发了欧阳修的山水创作激情,即“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而写人情之难言”16,当作家一腔悲愤穷愁只有在远离尘俗的清灵山水中才能得到释放时,他会以极执着深切的感情去关注自然。山水不再是闲情逸致的点缀,娱乐遣兴的佐料,而是融为欧阳修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游历生活使欧阳修深入民间,融身山水,会心于自然人情之间。他在追求沉醉中淡化着自己的主体意志,表达着“花开鸟语辄自醉,醉与花鸟为交朋”的逍遥自适情怀。但同时,他在山林自放中仍然始终不忘他在山林自放中仍然始终不忘宣上恩德、与民同乐,遂使山水人情之美在其作品中交相映发。

欧阳修一生,历仕三朝,备位两府,直做到参知政事,不可谓不达。然而,纵观“公仕宦四十年,上下往复,感世路之崎岖17”,贬官外放,宦游南北的时间亦不可谓不

多。

结论

本文通过贬谪生涯对欧阳修山水文学的影响,论述了贬谪生涯的由来,以及欧阳修的山水作品的历史背景,这些都是跟欧阳修的仕途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欧阳修不仅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同时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但是由于他倡导的改革并不顺畅,仕途也几经挫折,这些动荡使得欧阳修长时间游离于朝廷之外,因此才有了欧阳修的大量的山水作品的诞生,由于欧阳修几经贬谪,使得他在贬谪过程中,以另外一种方式进行着游历作品的创作。而《醉翁亭记》就是他在贬谪时抒发内心感情的最好作品,通过《醉翁亭记》使人们感受到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潇洒自适的心理。作品充满了士大夫悠闲自适的情调,并从侧面显示了作者自己治理滁州的政绩。同时,也正因为欧阳修的高远的心志与和谐、悠远的山水情结去礼赞如画的美好河山,再现出了人与大自然之间一种本能的亲和感,也将贬谪生涯作品拉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注释

1黄震.黄氏日抄[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707 册).

2管笛.醉翁亭记研究[M].合肥: 黄山书社, 1999: 55- 55.

3吴承学.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2: 428- 428.

4吴纳.文体明辨序说[M].于北山校点,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 41—41.

5陈鹄.西堂集耆旧续闻[M].北京: 中华书局, 2002: 394- 394.

6欧阳修,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M].北京: 中华书局, 2001.

7程大昌.演繁露[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852 册).

8黄震.黄氏日抄[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707 册).

9张虹.论欧阳修两次被贬后的记体文创作[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10苏轼.东坡志林[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863 册).

11张虹.论欧阳修两次被贬后的记体文创作[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12高莹.欧阳修亭台记的游记特色[J]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J]2013年第6卷第2期

13陈鹄.西堂集耆旧续闻[M].北京: 中华书局, 2002: 394- 394.

14缪向勇.论欧阳修散文的语言美[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15欧阳光.宗论欧阳修小品杂记的艺术特色[J]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6月第13卷第2期

16陈鹄.西堂集耆旧续闻[M].北京: 中华书局, 2002: 394- 394.

17方勺.泊宅编[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3: 69- 69.

参考文献

[1][明]程敏政.明文衡[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374 册).

[2][明]钱.吴都文萃续集[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386 册).

[3][清]何焯.义门读书记[M].北京: 中华书局, 1987, 696—696.

[4][宋]王之.渑水燕谈录[M].北京: 中华书局, 1981: 85- 86.

[5][宋]魏庆之.诗人玉屑[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481 册).

[6][宋]黄仲元.四如集[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188 册).

[7][宋]李衡.乐庵语录[M].龚昱编,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849 册).

[8][宋]魏了翁, 方回续.古今考[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853 册).

[9][宋]宋祁.宋景文笔记[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862 册).

[10][宋]朱弁.曲洧旧闻[M].北京: 中华书局, 2002: 120- 120.

[11][宋]陈师道.后山集[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114 册).

[12][宋]苏轼.东坡志林[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863 册).

[13][金]王若虚.滹南遗老集校注[M].胡传志、李定乾校注, 沈阳: 辽海出版社, 2006.

[14][宋]黄震.黄氏日抄[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707 册).

[15][明]吴纳.文体明辨序说[M].于北山校点,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 41—41.

[16][宋]黄庭坚.山谷集[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113 册).

[17][宋]陈鹄.西堂集耆旧续闻[M].北京: 中华书局, 2002: 394- 394.

[18]吴承学.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2: 428- 428.

[19][宋]王禹.小畜集[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086 册).

[20][宋]欧阳修,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M].北京: 中华书局, 2001.

[21][宋]程大昌.演繁露[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852 册).

[22]管笛.醉翁亭记研究[M].合肥: 黄山书社, 1999: 55- 55.

[23][宋]方勺.泊宅编[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3: 69- 69.

[24][清]汪森.粤西文载[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466 册).

[25]杨宁宁.试论柳宗元与欧阳修的山水记[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26]洪本健.略论”六一风神饰”[J]文学遗产2012年第1期

[27]缪向勇.论欧阳修散文的语言美[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28]刘德清,.欧阳修的创新与辟怪[J]吉安师专学报2012年9月第19卷第3期

[29]汤安邦.六一风神论欧阳修的散文风格[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61999年第4期

[30]欧阳光.宗论欧阳修小品杂记的艺术特色[J]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6月第13卷第2期

[31]张虹.论欧阳修两次被贬后的记体文创作[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32]高莹.欧阳修亭台记的游记特色[J]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J]2013年第6卷第2期

[33]陈晓兰从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看唐宋山水散文的发展[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6月第3期

附录:文献综述

在欧阳修的文学创作中,山水作品所取得的成就最高,影响也最大。欧阳修的山水作品在21世纪及新世纪的近10年来受到研究者的广泛重视,其山水作品艺术的各个方面都被论及。如艺术渊源、风格特色、“六一风神”、创作分期与分体评说等。刘若愚《欧阳修研究》(1973)一书共分上下两篇:上篇叙述欧阳修的生平,下篇讨论欧阳修的学术。下篇中关于欧氏“山水作品”的论述分为欧文总体的评价、从历代选本看文章的分析、历代评价几个部分"作者根据传统的山水作品概念,祭文、辞赋等韵文和骄文未包括在山水作品范围之内,这属于早期山水作品研究者的看法。

洪本健《醉翁的世界》(1990)共有十九章,自第一至十五章是欧阳修评传,自第十六至十九章讨论了欧阳修的文学成就。此书虽是一部欧阳修评传,但它分析了欧阳修的主要文学作品,其中对山水作品部分有不少精彩而独到的见解。作者客观分析了欧阳修在宋代古文运动中的领袖地位,十分中肯。关于欧文作品的论述,从用词、句式、结构、美学特点至后世评价等问题,系统综合地作了探索,突出了欧文独具的艺术风格。

刘德清《欧阳修论稿》(1991)是全面系统论述欧阳修经学、史学、文学诸方面成就、家世人格、政治理论、地位影响等的著作,对此后欧阳修研究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关于欧阳修的山水作品主张、山水作品创作及山水作品艺术成就,著者在本书第七章《欧阳修的文学创作(上)》第一节和第八章《欧阳修的文学创作(下)》里作了集中论述。他根据艺术手法把欧阳修的山水作品划分为议论文、记叙文和抒情文三大类,充分肯定欧阳修的山水作品创作“文备众体”,“开创平易自然、委婉曲折的一代文风,对北宋以及后世山水作品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研究欧阳修山水作品的专著有陈必祥《欧阳修的山水作品艺术》(1993),韩国学者黄一权《欧阳修山水作品研究》(2013)等.后者对欧阳修山水作品作了全面的整体性研究,以欧阳修山水作品的创作历程、山水作品分类与内容、艺术成就和影响分析四个板块架构全书,纵的历时性描述与横的共时性分析相结合,颇具整体感和有序性。

但多数学者对欧阳修山水作品的研究都是基于其整体山水作品特色而言,并未就其某一类文体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与欧阳修记体山水作品有关的论文有数篇,如《论欧阳修两次被贬后的记体文创作》1、《欧阳修亭台记的游记特色》2、《试论柳宗元与欧阳修的山水记》3、《略论欧阳修的记体文》4、《欧阳修的记体文及其对桐城派的影响》5、《论欧阳修小品杂记的艺术特色》6等。其实,文体类型、功用的不同也会导致作者在创作中投入心力的多少及成就的高下。明茅坤说欧阳修“序、记、书、论,虽多得之昌黎,而其姿态横生,别为韵折,令人读之一唱三叹,徐音不绝"予所以独爱其文,妄谓世之文人学士得太史公之逸者,独欧阳子一人而已”。7清刘大柑《海峰先生精选八家文钞》卷首论唐宋古文八大家各有所长,也说“欧之所长者三:曰序,曰记,曰志铭。”8可见前人己觉察出欧公山水作品中不同文体取得成就的差异了。本文通过游历山水之风对于欧阳修山水文学的影响,论述了游历山水之风的由来,以及欧阳修的山水作品的历史背景,这些都是跟欧阳修的仕途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

欧阳修于山水文学创作方面的成就,确实在当时达到了“众莫能及”的地步。欧阳修的山水之作精炼含蓄,意蕴深远,具有相当高的审美价值,不仅至今传诵不衰,使作者名声大震,也宣传了地处僻远的秀丽山水,使之由埋没而知名。对于于今天发展旅游业,欧公可谓功不可没。因为欧阳修几经贬谪,使得欧阳修在贬谪过程中,以另外一种方式进行着游历山水作品的创作。欧阳修的散文诗歌因为其风格的飘逸洒脱深受时人和后人的喜爱,得到了广泛的流传。欧阳修是宋代游历山水欧阳修的代表,欧阳修的游历山水期间诗歌占了所作全部诗歌的很大比重,欧阳修的游历山水诗歌又因为其独特的特色在欧阳修诗歌的国内外传播中占据了不可忽视的地位。而《醉翁亭记》就是欧阳修在贬谪时抒发内心感情的最好作品,通过《醉翁亭记》使人们感受到了作者寄情山水,和民同乐,潇洒自适的心理。作品充满了士大夫悠闲自适的情调,并从侧面显示了作者自已治理滁州的政绩。同时,也正因为欧阳修的高远的心志和悠远的山水情结去礼赞如画的美好河山,再现出了人和大自然之间一种本能的亲和感,也将游历山水之风作品拉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笔者个人知识水平有限,所以在论文创作中的有关论点的论述还不够深入,希望指导老师给予我中肯的评价和指导,笔者在日后的学习中也会深入对于本课题的研究。

注释

①张虹.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②高莹.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6卷第2期.

③杨宁宁.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

④王红丽.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6,2009年第5期.

⑤刘相雨.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⑥欧阳光宗.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6月第13卷第2期.

⑦唐宋八大家文钞-欧阳文忠公文钞引,茅鹿门先生文集卷三十一,洪本健《中国古典文学资料汇编》欧阳修卷),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558页.

⑧海峰先生精选八家文钞卷首,洪本健《中国古典文学资料汇编》(欧阳修卷),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916页.

致谢

首先要感谢的是我的导师——刘美玉老师。本课题的选题及研究过程是在刘美玉老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她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激励着我。这篇毕业论文从开题、资料查找、修改到最后定稿,都经过董老师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大到整个论文框架,小到一个句读标点,刘老师都很耐心地审核和指导,我才能完好并如期完成我的论文,在此谨向董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其次还要感谢在论文完成过程中给予我很多帮助的同学、朋友以及其他老师,正是由于他们,我才能在各方面取得显著的进步,在此也向他们表示我由衷的谢意。

中考文言文《醉翁亭记》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醉翁亭记》全文详细翻译导读:醉翁亭记 作者:欧阳修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面的许多山峰,树林、山谷尤其优美,远望那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水声潺潺,从两座山峰中间倾泻出来的,是酿泉。山势回环,山路转弯,有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上边的,是醉翁亭。修建亭子的人是谁?是山中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和客人到这里来喝酒,喝一点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最大,所以自己取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它在心里,并寄托它在酒上。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消散,暮云回聚拢来,山岩洞穴就昏暗了,阴暗明朗(交替)变化,(就是)山间的早晨和傍晚。野花开放,散发清幽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水位低落,石头显露,这是山里的四季的景色。早晨上山,

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因而乐趣也没有穷尽。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答应,老老少少来来往往不间断的,这是滁州人出游。到溪水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水酿酒,泉水香甜而酒色清净,山中野味,田野蔬菜,杂乱地在前面摆着,这是太守的举行酒宴。酒宴上畅饮的乐趣,不在于管弦音乐,投壶的人投中了,下棋的人得胜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人们有时站立,有时坐着,大声喧嚷,宾客们(尽情)欢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在宾客们中间,太守喝醉了。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不久夕阳落山,人影纵横散乱,太守返回,宾客跟随。这时树林里浓荫遮蔽,鸟儿到处鸣叫,游人离开后禽鸟在快乐了。然而禽鸟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人的乐趣,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在享受自己的乐趣。喝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享受快乐,酒醒了能够用文章记述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人欧阳

《醉翁亭记》比较阅读附答案

《醉翁亭记》比较阅读附答案 一、(10分)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①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①掇:(duō)拾取,采取。(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2)遂书以名其亭焉() 15.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2分)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 16.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译文: (2)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译文: 17.从《醉翁亭记》、《丰乐亭记》中,你能体会出作者的一种高尚情怀,这种情怀可以用《丰乐亭记》中的四个字加以概括:__________。(2分) 答案:14.(1)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的样子)(2)命名 15.既得斯泉 / 于山谷之间 16.(1)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2)于是每天和滁州的人(一道)抬头观看山景,低头倾听泉水声。(每小题2分,译错1处扣1分,扣完为止) 17.与民共乐(如答成“与民同乐”得1分) 二、 【甲】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大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予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

《随园记》《醉翁亭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金陵自北门桥西行二里,得小仓山。山自清凉胚胎①,分两岭而下,尽桥而止。蜿蜒 狭长,中有清池水田,俗号千河沿。河未干时,清凉山为南唐避暑所,盛可想也。登小仓山,诸景隆然上浮。凡江湖之大,云烟之变,非山之所有者,皆山之所有也。 康熙时,织造隋公当山之北巅构堂皇②,都人游者,翕然盛一时,号曰隋园,因其姓也。后 三十年,园倾且颓弛,禽鸟厌之,百卉芜谢。余购以月俸,茨③墙剪阖④,易檐改涂。皆随 其丰杀繁瘠,就势取景,而莫之夭阏⑤者,故仍名曰随园,同其音,易其义。 落成叹曰:“使吾官于此,则月一至焉;使吾居于此,则日日至焉。”遂乞病,率弟香亭、甥 湄君移书史居随园。闻之苏子曰:“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然则余之仕与不仕,与居兹园 之久与不久,亦随之而已。夫两物之能相易者,其一物之足以胜之也。余竟以一官易此园, 园之奇,可以见矣。 己巳三月记。 (节选自袁枚《随园记》,有删改) 【注释】①胚胎:此指小仓山为清凉山余脉。②堂皇:广大的堂厦。③茨:用茅或苇盖屋子。 ④阖:草帘子。⑤夭阏(è):阻塞。 【乙】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6. 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 余购以月俸 7.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①自北门桥西行________________ ②为南唐避暑所________________ ③以一官易此园________________ ④太守之乐其乐________________ 8.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使吾居于此,则日日至焉。 ②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9. 阅读【甲】文,概括“随园”名称的由来。 10. 【甲】【乙】两部分文字分别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志趣?请简要分析。 【答案】6. 余/购以月俸 7. (1). 向西 (2). 处所,地方 (3). 交换 (4). 以……为乐 8. (1)让我居住在这里,那我每天都到这里来。(2)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 文章记述这事的,是太守啊。 9. ①最初建造它的主人姓“隋”,人们称之为隋园;②三十年后作者修葺颓圯荒芜的隋园,因 势取景,取了和“隋园”同音的“随园”的名称;③表现作者洒脱放任的处世观,辞官后憧憬在 此处悠游山林,享受自在随性、洒脱不羁的生活。 10. 甲文作者愿意花三百两银子买下颓圯荒芜的园子并修葺取名“随园”,并以辞官来换取与园子的日日相伴,体现了作者不慕官场名利,享受自在随性,向往洒脱不羁生活的人生志趣; 乙文作者寄情于山水,享受山水之乐,且能与游人同乐,表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陶醉于山 水的喜悦,体现了他与民同乐的志向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解析】

《醉翁亭记》原文译文及注释

醉翁亭记 【作者】欧阳修【朝代】宋代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散去,云聚拢过来,山里就昏暗了,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间早晚的景象。野花开了,散发出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看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水面低落下去,石头裸露出来,是山中四季的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那乐趣也是没有穷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老小小,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游山啊。到溪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酿酒,泉水香甜,酒水清澈,山中的野味野菜,杂乱地摆放在前面,这是太守在举行酒宴。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人得胜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哗的,是众位宾客欢乐的样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落到山顶,人的影子散乱一地。太守下山回家,宾客跟随着。树林茂密阴蔽,鸟儿到处鸣叫,那是因为是游人离开后鸟儿们在快乐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宾客的快乐为快乐。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人欧阳修。 注释 (1)环:环绕。

《醉翁亭记》案例分析

《醉翁亭记》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 《醉翁亭记》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文章在结构上前后紧相呼应,行文严谨,浑然一体。全篇也多用“也”字句,形成一种一唱三叹的吟咏句调,极有特色,读来朗朗上口。为此,要让学生强加诵读,仔细阅读课文注释,疏通文意,督促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以加深理解。这些工作在学生课前预习中做了充分而必要的强调。增强诵读教学,在诵读中让学生欣赏、领悟文章优美的语言特色,体会景物描写之美。诵读时,除了注意句式的错落变化,还注意每个句子节奏的划分。理解文章内容,理解本文从“乐”和“醉”中所抒发的“与民同乐”的思想。深入探究的问题放在作者所流露出的复杂情感以及对写景和抒情名句的鉴赏上。 【案例题旨】 传统的语文教学几乎是教师一个人的独白,教师的讲解和灌输替代了学生的思考和发言,所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缺少主动性和自主性,完全是被动式接受和机械式记忆。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学要求建构对话式语文课堂。在“对话式”语文课堂中,教师与学生间不再是那种传授与接收、灌输与接受的主客体关系,而是一种精神性对话交流关系。在课堂对话的氛围中,教师和学生都处于自由开放的精神状态,能够不受教师预设问题和固有概念的束缚,充分表达各自的意见,在交流意见的同时,提升自己已有的感受和理解,从而达到一个更高更深层次的理解。 古代散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如何在学生自主解决文章字词、初步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实行深层次对话式交流和探讨是本案例思考

的核心问题。 【案例过程】 教学设计:以“乐”字为切入点,带动全文,品析文章的思想内容并体会文章的写作特色。努力将学生的想象力、分析概括水平和朗读水平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水平: 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2、理解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想象并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所描绘的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的场景,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通过点拨引导学生探究感悟作者的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懂得并学会在遭遇挫折不幸时,应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理解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教学难点: 1、感受简洁精练的文字所描绘的优美自然风光。 2、理解“醉”与“乐”的关系。

《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的对比阅读

《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的对比阅读《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两文在思想感情与写作手法上都有很多相似与不同之处,下面就让我们来对两文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比较,从而更好的理解课文。 从思想感情上进行比较: 相同点:两文作者欧阳修与范仲淹是同一时期的人,且身居高位,而且正是因为欧阳修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思想才被贬,文章写于两人被贬之后,都是寄情于山水表述了自己虽遭贬谪却仍怀济世安民之心的高尚情感。 不同点:《岳阳楼记》中范仲淹所追求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思想,主要突出一个“忧”字,但《醉翁亭记》中欧阳修所追求的是与民同乐,突出一个“乐”字,这两种思想是截然不同的。 从写作手法上进行比较: 相同点: 1、两文都是写景的文章,在写景时都注意了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如《岳》中“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迹涯”这句话就充分抓住了水的那种波澜壮阔的特点,让人很容易就联想到那种宏伟的景象,再比如说《醉》中“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短短2句话就将早晚的景象描绘了出来,写出了山谷“晦明变化”的特点; 2、两篇文章都注意了骈散结合,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 3、两篇文章都注意了动静结合,如《岳》中“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这句话,描写了宁静的夜晚岳阳楼的景象,其中“静”字突出了夜晚的宁静,“浮光跃金”中“跃”又给人一种灵动的感觉,两者相结合,就将夜晚宁静却又不乏生气的特点写了出来,《醉》中“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既写出了树林枝叶繁茂,又写出了鸟的叫声,给人以一种生动,不乏味的感觉; 4、两篇文章语言都很生动凝练,如《醉》中“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只有21个字,却将四季的景象都描绘了出来,且都抓住了它们的特点来写。 不同点:1、《岳》中的景物描写给人以一种波澜壮阔、气势宏伟的感觉,《醉》中一开始的景物描写则给人以一种九曲回肠的感觉,如第1节中“林壑尤美”中一个“尤”字,就将琅琊山从众多山中突出了出来,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中一个“闻”字就将读者从琅琊山带到了泉水,下文又从一个“峰回路转”由泉写到了泉上的亭,这样环环相扣,吸引着别人去往下看; 2、虽然两篇文章都是骈散结合,但《岳》文在语言上骈句散句结合,抑扬顿挫,参差溢美;四字短语成双成对,琅琅上口,婉转有力。文章既整饬严密,句丽辞畅,又张弛有度,议论纵横。且立意深刻,造词精警。读之,音调铿锵;思之,文情壮美。而《醉》文虽也使用骈散结合的句式,但多用长句,且又有创新。仅用对偶句式就别具一格,独领风骚。有单句成对的,有双句成对的;还有三句成对的。醉翁用它叙事,则明快简洁;用它写景,则物美境幽;用它抒情,则深沉含蓄。特别是二十多个“也”字的运用使得文章层次分明,声律节奏起伏,音韵和谐悦耳。这些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情的陶冶,思的飞升。 3、《岳阳楼记》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如课文开头两段,用概括的语言交待了写作缘由,进而引出岳阳楼景色特点以及“迁客骚人”的不同观感,这是叙事。第3、4段,把岳阳楼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景物及“迁客骚人”或

醉翁亭记练习题及答案

醉翁亭记练习题及答案 醉翁亭记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琅琊()环滁()晦明() 伛偻()觥筹()林霏() 2.指出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 ②泉香而酒洌() ③负者歌于途() ④树林阴翳() 3.填空。 ①《醉翁亭记》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字提挈全篇。文中的脉络关系极为密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结尾部分用____________一句就把“醉”和“乐”统一起来,点明全文的主旨。 ②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了四时景物的特征。其中最突出的四句是:____________。 4.课文里连用21个“也”字作句尾。这些“也”,表示了不同的语气和作用。请把下面的判断句中“也”的不同表达作用填在相应括号中。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②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③环滁皆山也。 ④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⑤而乐亦无穷也。 ⑥故自号曰醉翁也。 ⑦庐陵欧阳修也。 表示判断语气的:()

表示解释语气的:() 表示肯定语气的:() 表示感叹语气的:() 二、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5.这个片段写了四种情况,从原文中找出最能概括每种情况的短句,依次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 6.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7.将“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翻译成现代汉语。 8.联系全文看,对作者在这个片段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山水之乐 B.与民同乐 C.被贬后的抑郁心情 D.“醉”与“乐”的和谐统一 9.从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境界,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一样具有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所展露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旷达胸襟。 (二)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0.“醒能述以文者”中“文”指《____________》。 11.概括本段大意。 12.把“醉”与“乐”统一起来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醉翁亭记原文、注释及译文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 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 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 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 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 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 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城西南方向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美丽,远望那树木 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行走了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流水声, 从两座山峰中间倾泻而下的,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亭子四角翘起, 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修建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老僧 智仙。给它起名字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 喝酒,喝一点就醉了,而年纪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名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欣赏山水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是领会在心里,而寄托在喝酒上的。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散去,云聚拢过来,山里就昏暗了,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间早晚的景象。野花开了,散发出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看的树木枝叶繁茂, 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水面低落下去,石头裸露出来,是山中四季 的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那乐趣也是没有穷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老小小,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游山啊。到溪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 水酿酒,泉水香甜,酒水清澈,山中的野味野菜,杂乱地摆放在前面,这是太守在举行酒宴。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人得胜了,酒杯和酒筹 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哗的,是众位宾客欢乐的样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 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落到山顶,人的影子散乱一地。太守下山回家,宾客跟随着。树林茂密阴蔽,鸟儿到处鸣叫,那是因为是游人离开后鸟儿们在快乐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 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宾客的快乐为快乐。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 人欧阳修。

《醉翁亭记》结构分析

《醉翁亭记》 一、写作背景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富弼、杜衍、韩琦等推行“庆历新政”失败,相继被贬职。欧 阳修上书为他们辩护,也被贬为滁州知州。这篇游记就是欧阳修到滁州任上的第二年所作。 二、中心思想 通过对滁州复杂多变的优美山水和有关情景的描写,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三、结构分析 第一段:写醉翁亭之所在,并引出人和事。 “环滁皆山也”五字领起,将滁州的地理环境一笔钩出(全景)。 “西南诸峰,林壑尤美”(局部) 层层递进“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局部)托出主景 引人入胜“……酿泉也”(局部) “……醉翁亭也”(局部) “水声潺潺”泉水都形神兼备 “峰回路转”山路 “有亭翼然”美亭似身临其景 “醉翁之意不在酒,全文的核心命意 在乎山水之间也”为写景抒情定下了基调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和“乐”是表象和实质的关系,就是将游玩观赏之乐融化在宴饮之中。

第二段:写山中景色和出游之乐。 ①写早晚晴阴烟云变化。(A层)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一写早,一写晚,各尽其妙而又互为照应。在写景中,又蕴含着事理的逻辑关系——因“日出”,故“林霏开”;因“云归”,故“岩穴暝”。这样,在静态的描写中又体现了动感,丰富了表现力。 ②写四时景物的不同。(B层) “野芳发而幽香,”春 “佳木秀而繁阴”夏善抓景物的典型特征 “风霜高洁”秋用精练语言进行刻画 “水落而石出者”冬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总结陈述,写朝暮四时的游赏,照应前面的描写,总归为“乐亦无穷”,余韵不绝。 第三段:写滁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 “负者” 滁人“行者”这游乐场景在就更多了一层 之游“伛偻”往来不绝在太守的眼里政治清明的意味 “提携”十分热闹 鱼(“溪深而鱼肥”)就地取材,不用外求 酒(“酿泉为酒”) 肉(“山肴”) 菜(“野蔌”)夸耀滁地的富足,表明野餐的简朴 宴饮虽无王公贵族府第那样高雅,无管弦(音乐)来助兴, 之乐

九上《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对比阅读及答案

— 一、《岳阳楼记》对比阅读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嘻!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 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 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着为令。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改)— 【注释】①殍殣(piáo jǐn):饿死的人。②募民存饷:指招募灾民服役,使服役者有饭吃。③敖仓:粮仓。④晏然:安宁的样子。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是时范文正领浙西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 B.为术甚备世人甚爱牡丹(《爱莲说》) C.及公私兴造宫妇左右莫不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D.发司农之粟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5分) < (1)又新作敖仓吏舍,日役千夫。 (2)两浙惟杭州晏然,民不流徒,皆公之惠也。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 10.依据选文,回答问题。(4分) 古代仁人志士,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未尝废替。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情怀既体现在“A”的抱负中,也体现在为政一方的实际行动里,【乙】文中范仲淹在浙西救灾时采取了“B_”和“C”两项措施,后来这两项措施被著录于令典。 ! (A处请用【甲】文语句回答,B、C两处请用【乙】文语句回答。)

醉翁亭记原文、译文及解析

欧阳修 环滁(ch u)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h e )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I a ngy a)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ch a n)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zh e )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f U)日出而林霏(f e i)开,云归而岩穴(xu e )暝(mi ng),晦(hu i)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丫口)偻(I 0)提携(xi e ),往来而不绝者,滁(ch u)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li e),山肴(y a o)野蔌(s u),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h a n)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y i)者胜,觥(g o门9)筹(ch o u)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tu i)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y i),鸣声上下,游人去 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 环绕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面的各个山峰,树林、山谷尤其秀美,远远望过去那树木茂盛,(景色)幽深秀丽的地方就是琅琊山。在山中行走六、七里路,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从两座山峰中间奔泻而下的山泉,就是酿泉。山势回环路随山转,有座四角翘起像鸟展翅欲飞、紧靠泉边的亭子,(那就)是醉翁亭。建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中的和尚智仙。给亭子取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命名的。太守和客人到这里饮酒,稍微饮上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是席间最大的,所以自己取名号叫醉翁。醉翁的真意不在于(喝)酒,而在于(欣赏)山水之中(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是领会在心里而寄托在酒上。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岩谷山洞便昏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的,是山中早晨和傍晚的景色。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秋风高爽霜色洁白,溪水低落山石显露的景色,就是山里四季的景色。早晨前往(山里),傍晚归来,四季的景致不同,因而乐趣也无穷无尽。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答应,老人小孩来来往往不间断的场景,是滁州人出游。来到溪水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水酿酒,泉水香甜,酒色清澄,山中野味野菜,(横七竖八)错杂地在(大家)面前摆放

《醉翁亭记》的教学案例分析

《醉翁亭记》的教学案例分析 学习目的: 1、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文章,感受优美的语言,力求背诵文章。品析解读文章, 理解其主突旨,提高语文水平。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学习语文的方法和能力,以及分析文章,积累语言,再现 美文意境的方法和能力,从而发挥创造想像,激发思维创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懂得并学会在受到挫折不幸时, 应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具有旷达 的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 学习准备: 1、从书刊、网站中查阅有关欧阳修,有关《醉翁亭记 》的资料。 2、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难句、了解文意。 3、熟读《醉翁亭记》。 学习重难点: 欣赏作者构造的优美意境、 感受欧阳修“山水之乐”表达出的旷达情怀, 积 极的“与民同乐”的思想。 学习方法: 诵读、赏析、探究。 学习用具: 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欣赏课件,激发兴趣。 课件一: 醉翁亭的环境:环滁——琅琊山——酿泉——命名之意。
1/7

课件二: 亭名由来:作亭者——命名者——命名之意。 课件三: 风景画:朝暮之景——四时之景——总括、点出“乐”字。 课件四: 风俗画:滁从游——大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课件五: 归时景象:太守归——禽鸟乐——点明全篇主旨。 导语设计:同学们刚才自由欣赏的课件就是这节课要学习的《醉翁亭记》。 二、诵读文章、整体感知。 1、利用多媒体课件,配乐范读文章,学生轻声跟读。 2、学生观听课件: 欧阳修早年曾协助范仲俺革新政治, 触动了保守派大官僚们的利益, 遭到嫉 恨,被贬滁州。这篇文章是他任滁州太守时所写的。他仕途坎坷,有志难伸,于 是寄情于山水,与民同乐。他虽被贬滴,却不消沉,他把滁州治理得政治清明, 人民生活安乐。他自号“醉翁”,文中我次提到“醉”字,其实“醉”是表象, “乐”是实质。他的志趣,不只是在山水之间,更是在一州人民,他是因百姓的 生活安乐而乐。他始终是清醒而自豪的。 3、自由朗读,充分调动想像,并找出文中叙事,写景、抒情的句子 (大部分学生找得准确)。 师指导朗读: (1) 本文共用 21 个“也”字,语气不尽相同,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 陈述(用于描述景物)。 ② 肯定(用于介绍人名)。 ③ 感叹(用于其抒胸臆)。 (2)本文还用了 25 个“而”字,读时要分辨轻重,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 的,都要重读。凡连接词语 而有调整节奏作用的,则可轻读。 (3)朗读时,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特点。注意节奏的缓急,语调的高低。 4、推荐朗读,自由评谈,进一步感受文章的美。 5、闭眼、教师以声情并茂的朗读引导想像。 三、赏析文章,渗透美育。 以下问题分组讨论,见仁见智: 1、全文叙事写景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师提示)作者描写景物往往带着自己的情感,景中自有作者的情感。 学生 A 说:写亭子四周的景色,以“乐亦无穷”表现出喜爱山水的感情。
2/7

小石潭记和醉翁亭记对比阅读

《小石潭记》《醉翁亭记》比较阅读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Ⅰ: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Ⅱ:至于负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 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 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 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下列加点意思相同的二项是( B 、C)(2分) A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看见)//路转溪桥忽见(出现) B凄(凄凉)神寒骨,悄怆幽邃//属引凄异(凄凉) C宴酣(尽兴地喝酒)之乐,非丝非竹//对此可以酣高楼(尽兴地喝酒) D杂然而前陈(摆开)者//陈词滥调(陈旧) 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A太守谓谁?(为,是) B隶而从者(跟着) C其岸势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那样) D树林阴翳(遮盖)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 (2)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

《醉翁亭记》《丰乐亭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12~16题。(12分) 【甲】《醉翁亭记》(节选)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丰乐亭记》(节选)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摄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同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注】本文是欧阳修被贬滁州时所作。刻露:鲜明地显露。本:根据。上:皇上。刺史:即作者。 12.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2分) A.面山而居 B.吾恂恂而起 C.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D.而不知人之乐 1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树林阴翳(阴影)B.佳木秀而繁阴(茂盛) C.宣上恩德(宣扬)D.遂书以名其亭焉(写下) 14.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太守归/而宾客从也B.晦明/变化者 C.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D.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 15.对比分析甲乙两文,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A.甲乙两文在描写自然美景时,都描写了花、树、霜等自然景物。 B.甲乙两文在描绘山川美之余,还都描绘了一幅官民同游的风俗画面。 C.甲乙两文均为作者贬官滁州时所作,志趣情感一致,都表现了“与民同乐”的主旨。 D.从甲乙两文可知,“醉翁亭”“丰乐亭”都是根据作者的情趣、爱好来命名的。 16.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2分) (2)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2分) 参考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12分) 12.D 13.A 14.D 15.D 第卷:非选择题(共90分) 16.(4分) (1)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用文章记述这种乐事的人,是太守啊(2分)。 (语句通顺1分,“…者…也”,判断句标志,0.5分;“以”,用0.5分) (2)我来到这个地方,喜欢这里地方僻静,而且政事简单(2分)。 (语句通顺1分,“之”,助词不译,0.5分: “其”,这里,0.5分) 精选

《醉翁亭记》原文、译文及解析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chú)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hè)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 yá)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chán)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fú)日出而林霏(fēi)开,云归而岩穴(xué)暝(míng),晦(huì)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yǔ)偻(lǚ)提携(xié),往来而不绝者,滁(chú)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liè),山肴(yáo)野蔌(sù),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hān)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yì)者胜,觥(gōng)筹(chóu)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tuí)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yì),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 环绕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面的各个山峰,树林、山谷尤其秀美,远远望过去那树木茂盛,(景色)幽深秀丽的地方就是琅琊山。在山中行走六、七里路,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从两座山峰中间奔泻而下的山泉,就是酿泉。山势回环路随山转,有座四角翘起像鸟展翅欲飞、紧靠泉边的亭子,(那就)是醉翁亭。建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中的和尚智仙。给亭子取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命名的。太守和客人到这里饮酒,稍微饮上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是席间最大的,所以自己取名号叫醉翁。醉翁的真意不在于(喝)酒,而在于(欣赏)山水之中(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是领会在心里而寄托在酒上。 ,

醉翁亭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醉翁亭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

《醉翁亭记》比较阅读精练8篇(含答案)

《醉翁亭记》比较阅读精练8篇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5题(共14分) 【甲】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①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②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注释】①志:记。②扶风,歧山:均为地名,在今陕西省。③占:占卜。④有年:年将有粮,引申为大丰收。⑤乙卯:古代用干支纪日。乙卯:农历四月初二。甲子:农历四月十一日。丁卯:农历四月十四日。⑥忭:高兴,快乐。 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 ..的一项是()(2分) A.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 B.佳木秀.而繁阴秀:草木茂盛 C.民方.以为忧方:刚才 D.甲子又雨.雨:下雨 2.下列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 ..的一项是()(2分) A.四时之.景不同/ 雨麦于岐山之.阳 B.而.不知人之乐/而.凿池其南 C.醉能同其.乐/其.真无马耶(《马说》) D.以.为休息之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