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推理与证明教案课程

推理与证明教案课程

推理与证明教案课程
推理与证明教案课程

推理与证明教案课程 Revised by Chen Zhen in 2021

富县高级中学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高二科目:数学授课人:授课时间:序号:第节

纪20年代,才有人开始向它靠近。1920年、挪威数学家布爵用一种古老的筛选法证明,得得出了一个结论:每一个比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99)。这种缩小包围圈的办法很管用,科学家们于是从(9十9)开始,逐步减少每个数里所含质数因子的个数,直到最后使每个数里都是一个质数为止,这样就证明了“哥德巴赫”。 2、数学建构

●把从个别事实中推演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称为归纳推理(简称归纳).

注:归纳推理的特点;简言之,归纳推理是由部分到整体、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 3、师生活动

例1 前提:蛇是用肺呼吸的,鳄鱼是用肺呼吸的,海龟是用肺呼吸的,蜥蜴是用肺呼吸的。蛇、鳄鱼、海龟、蜥蜴都是爬行动物.

结论:所有的爬行动物都是用肺呼吸的。

例2 : 前提: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0,凸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0,凸五边形的内角和是5400,…… 结论:凸n 边形的内角和是(n —2)×1800。

例3: ,3

33

232,232232,131232++<++<++< 探究:述结论都成立

强调:归纳推理的结果不一定成立! “ 一切皆有可能!” 三、课堂练习 四、课堂小结

(1)归纳推理是由部分到整体,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通常归纳的个体数目越多,越具有代表性,那么推广的一般性命题也会越可靠,它是一种发现一般性规律的重要方法。 (2)归纳推理的一般步骤:

通过观察个别情况发现某些相同的性质 从已知的相同性质中推出一个明确表述的一般命题(猜想) 证明

五、作业:

教 后 反 思

审核人签字:

富县高级中学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高二 科目:数学 授课人: 授课时间: 序号: 第 节

富县高级中学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高二科目:数学授课人:授课时间:序号:第节课题第三章§直接证明--综合法第 1 课时

教学

目标

1、结合已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之一综合

法;

2、能够运用综合法证明数学问题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感受逻辑证明在数学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养成言之有理,论证有据的习惯。

重点了解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中心

发言

难点用综合法证明时的解题过程

教具课型新授课

课时

安排

1课

教法讲练结合学法归纳总结个人主页教

一、新课引入

1、比较222

a b ab

+与的大小关系.

生:ab

b

a2

2

2≥

+。

2、

2222

,0,:((4

a b a b c b c a abc

>++≥

已知:求证)+)

生:讨论、交流完成,对比解答

二、新课学习

1、综合法:一般地,利用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定义、

公理、定理等,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最后推导出所要

证明的结论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做综合法。(也形象地

称为“顺推证法”或“由因导果法”)

例2、若实数1

x,求证:.)

1(

)

1(32

2

4

2x

x

x

x+

+

>

+

+

证明:采用差值比较法:

2422

3(1)(1)

x x x x

++-++=

3

2

4

2

4

22

2

2

1

3

3

3x

x

x

x

x

x

x-

-

-

-

-

-

+

+

)1

(23

4+

-

-x

x

x

=)1

(

)1

(22

2+

+

-x

x

x

.

)1()1(32

242x x x x ++>++ 例3、已知

,,+

∈R b a 求证.a b b a b a b a ≥ 本题可以尝试使用差值比较和商值比较两种方法进行。 证明:1) 差值比较法:注意到要证的不等式关于b a ,对

称,

不妨设.0>≥b a 从而原不等式得证

2)商值比较法:设,0>≥b a

,0,1≥-≥b a b a

.

1)(≥=∴-b a a b b a b a b a b a 故原不等式得证。

注:比较法是证明不等式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

用比较法证明不等式的步骤是:作差(或作商)、变形、判断符号。

三、课堂练习 四、课堂小结

综合法的一般思路: 五、作业布置 教 后 反 思

富县高级中学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高二 科目:数学 授课人: 授课时间: 序号: 第 节 课题

第三章§直接证明—分析法

第 1课时

教学 目标 1、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直接证明的基本方法之二分析法; 2、了解分析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3、多让学生举命题的例子,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 了解分析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中心发言人

王 晓 君

难点 分析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教具

课 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2

sin cos sin

θθβ

=②

求证:

22

22

1tan1tan

1tan2(1tan)

αβ

αβ

--

=

++

证明:因为2

(sin cos)2sin cos1

θθθθ

+-=,所以将①②

代入,可得

22

4sin2sin1

αβ

-=. ③

另一方面,要证

22

22

1tan1tan

1tan2(1tan)

αβ

αβ

--

=

++

即证

2

2

2

2

22

22

sin

sin1

1

cos

cos

sin sin

12(1)

cos cos

β

α

β

α

αβ

αβ

-

-

=

++

即证2222

1

s sin(s sin)

2

co co

ααββ

-=-,

即证22

1

12sin(12sin)

2

αβ

-=-,

即证22

4sin2sin1

αβ

-=。

由于上式与③相同,于是问题得证。

三、课堂练习

四、课堂小结

综合法的一般思路:

五、作业布置

富县高级中学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高二科目:数学授课人:授课时间:序号:第节课题第三章§3间接证明—反证法第 1 课时

教学

目标

1、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间接证明的一种基本方法──反证法;了解反证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2、多让学生举命题的例子,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了解反证法的思考过程、特点中心

发言

君难点反证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的公共点,这

.

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如果不在一个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和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那么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平

正是

2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在有理数之外,还有一类数与 1 是不可公度的,这就是无理数;从而引发了数学史上的第一次危机,大大推动了数学前进的步伐。

例3、已知0>>b a ,求证:n n b a >(N n ∈且1>n ) 证明:假设n a 不大于n b ,即n n a b <或n n a b =. ∵a >0,b >0

∴由n n a b

(注:应由学生讨论回答上述步骤转化的目的是什么) ?a <b(推理利用了不等式的传递性). 又由n n a b =?a b =

但这些都与已知条件,a >b >0相矛盾. ∴n n b a >成立.

例4、设233=+b a ,求证.2≤+b a

证明:假设2>+b a ,则有b a ->2,从而

因为22)1(62≥+-b ,所以233>+b a ,这与题设条件233=+b a 矛盾,所以,原不等式2≤+b a 成立。 四、课堂练习

1.设0 < a , b , c < 2,求证:(2 a )c , (2 b )a , (2 c )b ,不可能同时大于1

2.若x , y > 0,且x + y >2,则x

y +1和y x

+1中至少有一个小

于2。 教 后 反 思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