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空间重构_李郇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空间重构_李郇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空间重构_李郇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空间重构_李郇

第29卷 第5期 热 带 地 理 V ol.29,No.5

2009年9月

TROPICAL GEOGRAPHY

Sept.,2009

收稿日期:2009-04-15;修订日期:2009-07-2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0871066);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08JJD820170)作者简介:李郇(1964―),男,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地理及城市规划,(E-mail)lixun23@https://www.wendangku.net/doc/a22624036.html,。 ① 深圳工业企业成规模外迁引发当地忧虑.https://www.wendangku.net/doc/a22624036.html,/20071113/n253211075.shtml 。

港商在珠三角从事加工贸易的最新发展情况及策略.https://www.wendangku.net/doc/a22624036.html,/econforum/tdc/chinese/tdc080102c.htm 。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空间重构

李 郇1,2,符文颖1,刘宏锋1

(1.中山大学 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州 510275;2.中山大学 港澳研究中心,广州 510275)

摘 要:探讨在全球化背景下影响产业空间重构的成本因素变化,通过对企业迁移区位和政府产业转移园区区位的分析,揭示广东产业空间重构的趋势与可能的空间格局,并且从绩效的角度对比了2003和2006年两个时间的广东省域经济增长格局,证明原有的珠三角和外围地区的“核心-边缘”结构已经被打破,产业转移不仅导致了珠三角外围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也同时促使“后厂”的空间拓展和珠三角产业空间的转型。 关键词:成本;产业转移;空间重构

中图分类号:F119.9; K9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221(2009)05-0454-06

全球化过程中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由跨国企业

首先带动的地域劳动分工正深刻影响着产业的空间重构的进行。从全球的视角看,制造业生产的全球三级(美国、欧盟、日本)的空间格局已经被东亚新兴国家和地区以及中国的崛起而打破。在这个过程中,全球化嵌入和产生于特定的地点与背景,并在其中被重构[1]。处于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广东省,从1978年开始,其产业空间就是处在全球化背景下不断被重构的过程。

广东省改革开放“先行一步”[5],其中,珠三角利用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和低成本的土地与劳动力两大生产要素加入到了全球化的过程中,以香港制造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快速向珠三角转移[6],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约80﹪的香港厂商已经在珠三角设厂,香港塑胶业的80﹪~90﹪、电子业的85﹪、钟表业和玩具业的90﹪都迁到珠三角地区[7]。其后,台湾的IT 产业,主要是电脑周边产品,通过香港持续进入珠三角地区[8],到21世纪初珠三角洲已经成为“世界工厂”。

全球化的过程促进了珠三角的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并形成了广东省产业空间的重构。这种重构表现在2个方面:一方面,以香港和台湾为主的产业转移使珠三角与香港形成“前店后厂”的地域分工模式,香港利用其国际通讯、金融保险、国际航运中心的优势,保留和扩大为这个区域生产网络提供各种服务的功能,而珠三角仍然作为其生产基

地[9];另一方面,在广东省内部,外商直接投资在

珠三角的大量集聚形成珠三角与外围地区的“核

心―边缘”结构[10–

11],

导致广东区域空间差距进一步加大。

正如迪肯在《全球性转变》[1]一书中描述的一样,全球化下的产业空间重构只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最终的状态。大约从2004年开始,广东省的产业空间开始出现变化,而到2007年这种变化更加显著,大量媒体报道了深圳、东莞、佛山等地的外商直接投资的企业开始出现关闭或迁移现象。2007年

6月份深圳市贸易工业局的调查显示①

:2005年―2007年6月,深圳市共有18个工业行业出现“企业外迁”,罗湖、南山、宝安、龙岗4区已经或打算外迁的企业达522家,其中已经外迁499家;根

据香港贸易发展局的调查②

,在珠三角受访的香港加工企业中21.7﹪表示会考虑迁移,其中24.7﹪迁往中国内地,23.3﹪迁往珠三角以外的广东地区,17.8﹪考虑迁往珠三角环保产业园,其他的考虑迁往内地其他省份。以上的这些企业行为实际上意味着在新的条件下广东产业空间开始重构。

本文通过企业行为和政府行为2个层面,揭示在全球化背景下广东产业空间重构的趋势与可能的空间格局。对该问题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探讨全球化对产业空间影响的动态模式,也有利于探讨广东产业空间格局的变化对经济全球化的响应过程。

5期 李 郇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空间重构 455

1 影响产业空间重构的成本因素变化

全球化过程中,企业的成本、组织结构与技术进步是构成产业空间重构的重要因素。成本差异是推动20世纪80―90年代的香港与珠三角“前店后厂”的产业空间模式形成的直接动力。90年代末,香港贸发局对887家在内地有投资的港商调查发现,有90.2﹪选择“劳动力充足和工资较低”为内地投资的主要考虑因素,而有75.3﹪选择了“土地租金较为便宜,工厂厂房较易获得”。当时,在珠三角一般劳动力的工资在600~800元之间,而香港是这个数的10倍,工厂租金以东莞为例一般是10元/m 2,大大低于香港的水平[12]。到2005年香港企

业在珠三角成立了约52 200家制造业企业③

,形成了以香港企业为主的外商直接投资的集聚。这种格局实际上是香港制造业寻求低成本生产要素发展的结果。但从2004年开始,形成“前店后厂”的成本条件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劳动力、土地和贸易成本的上升以及交通成本的下降。

首先,2005年在珠三角出现的所谓“民工荒”,以及社会上对劳动力低收入和低保障的质疑,预示着低劳动力成本的结束。从最低工资标准的差异和变化可看出珠三角劳动力成本增加的趋势。2006年,广东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调整我省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的通知》,在这个政策推动下,广州市最低工资标准由2005年的684元/月提高到了780元/月,深圳市的最低工资标准则达到810元/月,珠海、佛山、东莞、中山的月标准则由2005年的574元提高到690元。至此,珠三角地区的劳动力最低工资水平已居全国之首,远高于粤北地区和东西两翼地区的500元和450元。2008年1月实施的新《劳动合同法》是建立全球化下新型劳资关系的基础,其对劳动力的社会保障进行了强制性的规定,导致企业对劳动力的支出增加。以家具行业为案例,一家拥有100名工人左右的家具企业,公司原有年营业额为1 000多万,年净利润为50万元,工人月薪1 200元左右,新《劳动合同法》实施以后,公司需为100名工人缴纳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等费用,公司每月需为每名工人多支出300余元,那么每年公司在一名工人身上就必须多支出近4 000元,对于这家100名工人的企业来说,1年就必须多支

出40万元,接近企业原有年净利润的80﹪④

。珠三

角地区劳动力工资较低的优势正在逐步消失。

其次,土地资源紧缺推动了土地价格的增加。珠三角30年的粗放式发展模式直接导致了土地资源的紧缺[13]。从2006年开始,国家实施土地调控政策,各类土地供给收紧;2007年,珠三角城市逐步实现工业用地的招拍挂,珠三角各城市工业用地的出让价格出现上涨,加大了企业的土地成本。如比较深圳龙华镇和河源市和平县的工业厂房租金,2007年两地的工业厂房租金相差20元/m 2·月,而2

年前,这个差距只有10元/m 2·月⑤

。土地成本的上升,导致了现有劳动密集型产业难以通过获得新增工业用地实现规模扩张。

第三,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的影响更加显现全球化的特征,它促使企业原材料的相对成本快速增长以及对外贸易产品相对价格的提高。2002年以来,中美贸易顺差的持续增加,以及美国国内财政赤字和美元存款利率的增长导致美元走弱,国际社会形成了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2005年7月国家放宽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幅度,人民币开始持续走强,从当时的8.11﹕1上升到2008年3月的7.01﹕1,而且还有继续升值的预期。人民币的升值直接引起企业原材料采购成本大幅上升,估计在2007年初人民币对港元汇率突破1﹕1之时,港资企业对内采购的成本已经比2005年上半年人民币升值前上升了10﹪左右。在产品销售方面,由于产品出口和经营收益一般采用外币结算,人民币升值相对就提高珠三角地区企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影响企业产品竞争力,极大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

第四,广东省高速公路系统的建设降低了珠三角外围地区与香港联系的时间成本。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内部已形成了以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为基础的四通八达、高效便利的交通网络。2000年以来,广东在加快东西两翼和北部山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指导下,开始加强省域高速公路系统的建设。截至2005年底,广东公路网密度达64.2 km/100 km 2,比

“九五”期末提高6.5 km/100 km 2⑥

。至此,广东省已经基本形成以珠三角为中心连接港澳,以沿海为扇形面向山区和内陆省份辐射的高速公路网络,与国道、省道一起构成了省域交通骨干网,进一步完善了广东对外高速公路联系,大大降低了珠三角与周边地区的交通运输成本。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随着全球化对中国经济

456 热 带 地 理 29卷

影响的深入,珠三角地区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以及贸易成本的持续提高,与珠三角外围地区形成明显的差别,而广东高速公路网的大幅度改善,推动珠三角与外围地区的快捷联系,使珠三角的“高成本”生产特征更加明显。原来导致香港与珠三角的前店后厂产业空间模式的条件已经发生变化,预示着新的产业空间重构的出现。

2 产业转移园:政府的响应

设立产业园区或加工工业区是发展中国家刺激产业增长和吸引投资的重要手段[2]。自改革开放以来,设立开发区或工业园区一直是中国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重要行为。

从2005年开始广东省政府就在谋求促进珠三角产业升级和广东相对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鼓励或顺应产业转移的趋势,并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通过设立产业转移园区促进珠三角产业向外围地区

转移⑦

,被称为“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从政府角度看,在珠三角外围地区设立产业转移园区出于两个目的:1)政府希望通过在粤东、粤西以及粤北山区设立产业转移园区,承接珠三角产业向外迁移的趋势,带动这些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实现区域协调;2)通过产业转移园区建设,加速珠三角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土地空间,谓之“腾笼换鸟”。因此无论是从转入地还是从转出地来看,地方政府都是有积极性的。从产业空间角度看,建立产业转移园的结果将直接影响产业空间的重构。

自2005到2007年底,在省政府产业转移工业园的政策基础上,广州、深圳、东莞、佛山、中山、珠海等市也各自出台了相关的政策规定,并通过政府合作方式与东西两翼和北部山区各市联合建立了多个产业转移工业园,其中已批的省际产业转移工业园有23个,而未批在建的37个。到2007年底,已批准的23个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已签订入园投资意向项目415个,签订入园投资意向项目(企业)467个,协议投资444亿元。其中50﹪是珠三角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整体搬迁、新建、参股等形式转移到产业园的项目。已动工建设项目162个,投资额77.5亿元,其中已建成项目79个,投资额31亿

元,已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2.7万个⑧

从已经批准的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数量看,东莞、深圳、佛山、中山是本轮产业转移最主要的转

出地,其中又以东莞为最,其与韶关、惠州、梅州、茂名4市合作共建了8个产业转移工业园,占已批省际转移工业园的35﹪,而佛山和中山分别投资建设了5个产业转移工业园,各占总量的22﹪。

从产业转移类型看,在已批的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中,纺织服装、鞋业、轻工制品、五金制造、食品加工、塑料制品、精细化工成为最主要的转移产业。从转出地来看,各个城市的产业转移都有自己的重点行业,特别是深圳、佛山、东莞等产业发展较为成熟的城市,其产业转移的集中度更高,如佛山的产业转移主要集中在陶瓷、电器制造、五金等几个行业,而东莞集中在纺织服装、五金、食品加工和电器制造等行业。

产业转移园区的分布同样表现出成本驱动下产业空间重构的两大特征,转出地区是生产成本较高的珠三角,转入的是生产成本较低的珠三角外围,而园区的产业同样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要特征。具体看产业园区的空间布局,主要存在以下三点特征:

(1)存在明显的圈层结构。从政府的政策看,产业转移园区的建设是位于珠三角外围。事实上也是如此,但从类型上看,存在两个明显的圈层,即珠三角外围区和广东省边缘区。已经批准的省级产业转移园区大部分紧邻珠三角外围如云浮、德庆、阳江、龙门、惠东、汕尾等,而待批准的产业转移园区大部分在广东省的边缘地区如高州、罗定、蕉岭、郁南、封开、梅江等地。

(2)沿高速公路轴向拓展。从图1可看出,贯穿东西和连接北部山区的高速公路成为产业转移工业园分布的轴向,沿连接珠三角地区与粤东地区的东部沿海高速公路分布的产业园共有5

个,沿连接珠三角和粤西地区的西部沿海高速公路分布的产业园有7个,沿连接珠三角和河源、梅州两市的高速公路分布的产业园共有13个,沿连接珠三角和韶关的高速公路分布的有5个,另有15个沿省内各国道蔓延分布。特别是于2001年后陆续通车的西部沿海高速和珠三角―河源、梅州的高速公路,成为产业转移园分布最密集的地带。由此可见,高速公路网的建设大大改善了交通运输条件,促进了产业空间的重构。

(3)存在东西两个转移扇面。珠江出海口以东各市的产业转移的主要指向依然是同为东部的粤东 各市及粤北偏东的城市,珠三角东部的深圳和东莞2市的转移主要为广东省东部及东北部的梅州、惠

5期 李 郇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空间重构 457

州、河源及韶关4市。深圳市参与建设的13个产业转移工业园中,只有1个是与粤西的湛江市合作共建的,其余12个均是与河源、梅州、韶关、汕头、潮州各市合作建设的;而东莞的12个产业转移工业园中仅有4个分别与粤西的肇庆、湛江、阳江、茂名4市合作建设的,其他8个则是与梅州、韶关、汕尾、惠州等东翼城市共建的。珠江出海口以西各市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向则为粤西各市及粤北偏西的城市,珠三角西岸佛山、珠海两市的产业基本转移到肇庆、云浮、阳江、茂名和湛江5市。佛山市的产业转移方向主要为粤北的清远市,珠三角延伸地带的肇庆和粤西的阳江、湛江等市,佛山尚未与粤东城市建立产业转移合作关系;珠海仅有的2个产业转移工业园分别是与粤西的茂名和湛江合作建立,同样未与粤东地区建立合作关系,中山市的产业转移方向也主要集中于粤北及粤西如韶关、阳江等市。

3 产业空间重构的绩效:珠三角外围

区的崛起

根据以上分析,企业和政府的行为正在促进珠三角的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珠三角外围地区转移,在加大这些地区的固定资本投入的同时,也带动了珠三角外围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下面将具体分析这些行为的空间绩效。

位序变动指数(RMI )是衡量一个地区在整体的区域中某项指标变化程度的指标,其公式为:RMI =(R 1-R 2)/(R 1

+R 2),其中,R 1是某地区在时间1的指标排名,R 2是某地区在时间2的指标排名。RMI 指数的范围在-1~1之间,正表示位序上升,负表示位序下降,而0表示位序不变。RMI 反映了一个地区在整体区域中的地位,RMI 越大,表示位序越高。RMI 是用于考察投资热点区域,特别是城

市或者区域的变化格局较好的指标[3]。

图1 广东省产业转移的空间格局和绩效(2004―2006)

Fig.1 Spatial pattern and performance of industrial shift in Guangdong

利用位序变动指数对广东各县市2004―2006年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进行判断,可以发现,2004年珠三角产业发展的成本条件变化以后,珠三角外围地区的经济发展地位在广东省域内呈现上升趋势,成为新一轮产业转移过程中的增长热点区域(见图1)。

从RMI 指数的空间分布可看出,RMI 指数平均数以上的各县市都有沿着高速公路分布,而且都有政府的产业转移园区,呈现围绕珠三角的圈层分布。值得注意的有两点:1)RMI 指数在平均数的1个标准差以上的县市主要分布与2001年以前建成的高速公路相连,如邻近珠三角北部的四县市(清远市区、清新、英德和佛冈)和临近珠三角东部的博罗县和惠东县;2)RMI 指数在平均数以上,1个标准差以内的县市主要分布在2001―2006年逐步完

458 热 带 地 理 29卷

工的高速公路沿线,北部以清远南部四县市向更北部韶关各县市的RMI 指数递减,以及惠州的博罗和惠东向更东北部和东部各县市的RMI 指数递减。这进一步说明邻近性和基础设施条件在产业转移中的重要性。

从图1还可发现另外一个事实,政府对产业转移的响应必须与改善交通基础设施这种间接的市场引导行为相结合,才有可能取得较好经济绩效。如在交通条件不通达的西北部县市如德庆、云浮、怀集等,虽然具有4个已批产业转移园和7个未批产业转移园,RMI 指数却小于0,而在交通通达的东西两翼地区和粤北和粤东北地区,政府产业转移园区的分布对应着较大的RMI 指数。

为进一步描述广东经济发展的空间绩效,根据钱纳里的“标准结构”分析方法[4],将广东各县市人均GDP 水平划分成4个不同水平,从低到高分别是<1 200美元、1 200~2 400美元、2 400~4 800

元和

>4 800美元,分别代表初级产品生产阶段、工业化初级、中级和高级阶段。通过对比2003年和2006年广东省各县市经济发展水平空间结构,可发现2003年后,邻近珠三角的外围地区进入工业化中级阶段,而粤西各县市全面进入工业化初期阶段,这与2005

年开始的产业转移空间相一致(图2

)。

也就是说,伴随着这种较大规模的制造业转移现象,

从80

年代开始在成本驱动因素下形成的香港与珠三角的“前店后厂”地域分工模式发生了更进一步

的空间重构过程。原有的珠三角和外围地区的“核心-边缘”结构正在被打破,

而部分“边缘”区域被纳入到“后厂”的范围,在珠三角外围形成了一个

新的发展圈层,而珠三角作为原来的“后厂”正面临产业外迁和产业转型的压力。

4

结论与讨论

2005年以后,随着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提高和人民币升值等全球化因素的加剧,以及区域交通条件的改善,珠三角企业出现了向外围区域迁移的

迹象,并与政府倡导下的产业转移园区的建设相配合,推动了广东产业空间的重构,在改革开放后形

成的香港与珠三角“前店后厂”的产业空间基础上,进一步把“后厂”范围拓展到了珠三角外围,

并促进了广东省边缘区域开发的加剧,形成了更大空间范围的“前店后厂”模式

(图3)

。这种产业空

间重组过程是市场与政府共同作用的结果。但这种产业空间重构仍然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值得进一步

的探讨。

3 全球化背景下广东省产业空间的重构

Fig.3 Reconstruction of industrial space of Guangdong Province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图2 广东省2003年和2006年各县(市)人均GDP 分级图

Fig.2 Gradient Map of per capita GDP of Guangdong in 2003 and 2006

1)在全球化下产业空间的格局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样,正在形成的新的“前店后厂”格局是否稳定?有两个因素的影响存在着不确定性:其一,尽管高速公路建设缩短了珠三角外围地区与香港或其他出海口的时空距离,但风险的成本在增加,如2008年初出现的“冰凌雪灾”严重影响了粤北地区外向企业的产品出口;其二,在珠三角地区产业集群带来的规模经济的正面影响,能抵消由于生产成本上升的负面影响的时候,产业空间重构就不会持续下去,如许多企业认为珠三角外围地区产业不配套会影响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再生产过程。

人均GDP/美元

5期李郇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空间重构 459

2)与产业空间重构相对应的就是地区产业的转型。改革开放后,香港的制造业大量向珠三角转移以后,自身产业经历了向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转型的过程。对珠三角而言,在政府和市场共同驱动下,大规模产业转移的出现一定会导致产业的转型,但产业转型或升级的路径是什么?如果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则需要进一步研究与CEPA对香港服务业外迁的影响,以及服务业外迁的区位选择,如果要实现从加工工业向高科技产业发展,就需要明确高科技产业的人才与技术的基础在哪里?

3)政府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园区建设会不会得到市场的响应?促进产业升级和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一直是政府追求的目标,推动珠三角产业向外围地区的转移可以为珠三角实现“腾笼换鸟”为新产业发展提供空间,又可以实现欠发达地区投资的增长。因此,在短短的3年里出现了大量已批准和待批准的各级政府主导的产业转移工业园,如果市场没有作出相应的反应,或转出地的产业辐射力和产业影响力不足、承接地的各种条件不足、缺乏必要的市场和产业基础等,就会导致大量的资源浪费。

4)向边缘地区转移的产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体,仍有粗放式经营模式和导致环境污染,对三角洲上游地区的生态存在着威胁。如何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实现产业转出和转入的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制定广东省产业转移政策的重要内容。参考文献:

[1] Dicken P.Global Shift:Reshaping the Global Economic Map in the

21st Century[M].London:Sage Publication,2003.

[2] Chant S,Mcilwaine C.Gender and Export Manufacturing in the

Philippines:continuity or change in female employment?The case of the Mactan Export Processing Zone[J].Gender,Place and Culture-A Journal of Feminist Geography,1995,2(2):147-176.

[3] Richard P G,James B Pick.Exploring the urban environment through

GIS[M].NJ,USA:Pearson Education,2006.

[4] Chenery H,Syrquin M.Patterns of development,1950-1970

[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5.

[5] 傅高仪.先行一步:改革中的广东[M].凌可丰,丁安华.译.广

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187-189.

[6] 许学强,刘琦.珠江三角洲的发展与城市化[M].广州:中山大学

出版社,1988:30-35.

[7] 薛凤旋,杨春.外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新动力:珠江三角洲个

案研究[J].地理学报,1997,52(3):193-206.

[8] 冯邦彦.台商在广东珠三角地区的投资及发展前景[J].特区经济,

2002(6):33-36.

[9] 薛凤旋.都会经济区:香港与广东共同发展的基础[J].经济地理,

2000,20(1):37-42.

[10] 甄峰,顾朝林,沈建法,等.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空间极化研究[J].地

理科学,2000,20(5):403-410.

[11] 李郇,丁行政.空间集聚与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基于珠江

三角洲地区的实证分析[J].地理科学,2007,27(5):636-641.[12] 李郇.港澳直接投资企业在广东的发展与影响[J].广东经济,2000

(8):35-37.

[13] 《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编委会.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

调发展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2007.

Industrial Space Reconstructing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LI Xun1,2,FU Wenying1,LIU Hongfeng1

(1.School of Geography and Planning,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275,China;

2.Center for Studies of Hong Kong,Macao and Pearl River Delta,Sun Yat-sen University)

Abstract:Industrial reconstructing is a dynamic process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This paper decomposes the cost factor changes which influences the industrial space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and reveals the trends and possible spatial pattern of industrial space reconstructing in Guangdong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location of firm migration and government established industrial shifting parks. By the comparison of the economic growth patterns in Guangdong province in 2003 and 2006, this paper shows the performance of industrial shift, i.e. the “core-periphery” structure between the Pearl River Delta (PRD) and its periphery has been break down, and the industrial shift has not only resulted in the rapid economic growth in the periphery, but also promoted the spatial expanding of “back factory” and the industrial space transition in PRD.

Key words: cost;industrial shift;spatial reconstructing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形式与推动因素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形式与推动因素 1.1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形式 1997年7月始于泰国的金融危机,迅速波及东南亚各国,继而冲击韩国和日本,引起全球震荡,使人们更深刻的认识到各国经济间那种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经济全球化的确已经成为一个不能回避的现实,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大趋势。 1.1.1 经济全球化的涵义 全球化这个概念最早由提奥多尔﹒拉维特1985年在题为《市场全球化》的文章中提出的。他是用这个词形容前20年间世界经济的巨大变化,即商品、服务、资本和技术在世界性生产、消费和投资领域中的扩展。1990年经合组织(OECD)前首席经济学家S﹒奥斯特雷在1990年也采用了这个概念,它主要是指生产要素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在全球范围内滚动,以寻找适当的位置进行最佳配置。1991年彼得﹒狄肯在其《全球变动——经济活动的国际化》一书中指出:“当前经济活动不仅变的越来越国际化,更重要的是变的越来越全球化。国际化仅仅是说跨国界活动在地理分布上的扩大,这并不是什么新现象,经济活动全球化则有质的不同,它是一种更先进更复杂的形式,它意味着国际上分散的经济活动在某种程度上运作整合。全球化是比国际化更新的现象,在范围越来越广的经济活动中,它是一种正在兴起的模式。”狄肯的观点为联合国贸发会议的世界投资报告所引用。狄肯的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各国开放度,经济相互依存度以及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加强的过程。1997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表的一份报告称: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和服务贸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传播使世界各地的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关于经济全球化的描述还有很多,如:“全球化的概念描述的是一种使世界经济接近与完全的市场这一理论的理想的发展。这种发展带来的值得向往的结果是:效率提高,商品更符合消费者的需求。” “全球化是一场革命,它使企业家能够利用世界各地的资金、技术、信息管理和劳动力在他所希望的任何地方进行生产,然后把产品销往任何有需求的地方。” 以上几位学者对经济全球化的描述反映了他们对全球化的理解以及各自的角度对全球化的认识,也体现了经济全球化这一现象本身的不断发展过程。据此,我认为,经济全球化主要是生产的全球化,它从根本上来看,是一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是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 1.1.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形式 1)生产活动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从实质上说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更自由的移动,以及随之产生的要素更合理的配置。这种趋势是以国际生产一体化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企业,尤其是作为经济全球化主要推动力量的国际化经营活动已经历了简单一体化过程而正在迈向复杂一体化进程。所谓复杂一体化生产(Complex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strategy)是指国内企业在经营活动的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当代大学生如何爱国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如何爱国 我们,当而代大学生,祖国母亲活力四射的孩子,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更应正确的认识毛阿敏在《绿叶对根的情意》里唱到绿叶总是深深依恋着根,唱出了游子对祖国的爱恋,当今时代的爱国主义,联系并把握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其影响,做到精神上爱国,行为上爱国,给我们的祖国带来活力和希望。那么,面对经济全球化的现状,我们如何爱国呢?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它的发展使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联系日益紧密,同时影响到世界各国的政治和文化。我们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坚定的捍卫自己国家的利益。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而对于我们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是挑战,这挑战不仅在经济方面,而且在政治和文化方面。此外,正如课本上所说,我们在如何把握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爱国主义的相互关系的问题上,需要树立一些重要观念:1 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2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3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始终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是的,当我们怀着一颗平等公正的心去报效祖国时,其渠道更多,空间更广了。而科学是人类的结晶,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理应为全人类服务。科学无国界,但科学事业的发展和科学家的命运与祖国却有着密切的关系。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都对国家的繁荣富强担负着重大责任。世界是多彩的,我们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既利用其带给我们的机遇发展自己,又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按照本国国情发展自己的政治制度和民族文化。 其次,坚定自己的信仰,做到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团结统一,有理想有行动亦尤为重要。如果我们只有着单一的一股爱国热情,而没有实际的行动和条件,我们又能给我们的祖国带来什么呢?如果说,革命年代战争年代对我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爱国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爱国 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源远流长。自古以来,爱国的思想和行为收到人民的褒奖和敬仰。中华民族由多民族融合而成,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共同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各民族中都涌现出了许多为国家和民族做出杰出贡献的仁人志士,他们的英雄业绩为历史所铭记。中华民族的爱国注意优良传统内涵极为丰富,要在新的形式下进一步发扬光大。 新时期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集成借了历史上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又吸纳了鲜活的时代精神,内含公家丰富。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的事业。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它的发展使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联系日益紧密,同时影响到世界各国的政治和文化,对爱国主义也提出了挑战。正确认识当今时代的爱国主义,必须联系并把握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其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错综复杂的局面.在这种背景下,

如何处理经济全球化与爱国主义的关系就是我们每个人必须考虑的问题. 一,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依赖连成一个整体,所有国家,地区和和国家集团的所有经济部门和经济环节都成为这个整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随着国际分工和国际协作的扩大,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已成为当今时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从根本上说,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高度发展的产物. 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是:贸易全球化,投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跨过公司生产经营全球化。 二,爱国主义和基本要求爱国主义体现了人们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的统一,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和国家,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三,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2)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3)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4)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论经济全球化视野下我国经济的发展

论经济全球化视野下我国经济的发展 摘要: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全世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何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将如何应对,本文提出了我国经济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策略,以便促使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机遇;挑战;应对 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概述 经济全球化的概念是1985年美国经济学家奥多尔•拉维特在《市场全球化》的文章中提出的,但至今仍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是指在当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前提下,世界各国在全球范围内以市场为纽带,在经济上不断相互交织、相互融合,逐渐组成相对统一的世界市场体系,并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实现资本、商品、技术、劳务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的过程。① (一)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随着信息技术和世界贸易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主要有如下方面: 1、科技信息的发展,使世界成为“地球村” 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使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资本、技术以及人才在世界各国之间的流动,推动了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主要体现在:一是互联网的全球普及缩短了世界各国的时空距离,使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二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了知识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经济的增长方式,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三是计算机的应用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分工与协作,使现代化的生产方式联系更加紧密,促进了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体化。 2、国际贸易迅猛增长,呈现出金融全球化 国际贸易作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内容,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应用普及,国际贸易逐渐趋于自由化,贸易自由化加快了金融在各国之间的流动,促进了金融全球化,世界经济特别是跨国金融活动采用统一的标准,在全球范围内投资和经营采取相同的金融工具,使得国际金融日趋发展。 3、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区域经济 合作的思考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区域经济合作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是不容忽视的现实,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经济现象。为了适应国际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区域经济合作应着眼于市场多元化战略,实现区域经济合作的总体协调。 一、经济全球化下的区域经济合作 经济全球化是国家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市场化、信息化和自由化的条件下,生产国际化、贸易化和金融自由化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由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其表现形式呈现出多样性,使区域经济合作与经济全球化既有互相统一的一面,也有互相对立的一面,两者是对立统一的。无论经济全球化,还是区域经济合作,经济大国和强国其间的纵横的作用,无论是建设性的还是阻滞性的,对区域经济的合作都是举足轻重。这客观上促进了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资金、技术、信息、人才、资源和市场等日趋全球化,使各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得不采取市场化取向的调整。 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区别 全球化的本质是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市场经济是一种

资源配置方式,它并不是由某种社会制度所决定的,它不具有任何社会制度的性质。经济全球化是全球化的核心,也是全球化进程的最基本动因。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各国经济均被卷入世界市场,经济活动的诸环节在世界范围内运作,各国经济相互依赖、密不可分,呈现出某种整体化、一体化的趋势。市场化有其相对独立的运行轨迹,在世界经济范围内,则表现为市场化在一国内、区域内、世界范围内的逐级演进,最终将促成一体化的全球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形成一个整体的自然发展过程。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区别有三个方面:一是本质不同。经济全球化是国际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国际生产关系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的流动与合理配置;区域经济合作是区域范围内有关各方在经济政策等方面的互利互惠合作。二是实现资源市场化配置的范围不同。经济全球化是在全球范围内。经济全球化的目标是在国际生产力的发展下,促进世界各国在总体上实现资源市场化的配置;区域经济合作是有关双方为追求区域经济内部各自利益的最大化。 三、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关系 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区域经济合作所呈现的前所未有的发展,已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但在理论层面,关于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关系,却一直是学术界所争论的热点问题。区域经济合作的产生,应当将它看作是国家

经济全球化下国家经济安全的因素

全球化时代的安全问题 经济贸易学院财政0701 李娅20074910525 摘要:传统领域下的国家安全包括:军事、政治、领土;非传统领域下的国家安全包括:经济、文化、环境、科技、自然灾害、毒品扩散、疾病传播等。而伴随着现在全球化的国际背景决定了对于现在各个国家,只有共同合作才能在新的国际局势下真正走出安全困境,给世界带来正真的和平。 关键词:国家安全全球化安全困境共同合作 “国家安全”一词来源于美国,由专栏作家李普曼在1943年首次提出。美国学界把这一概念界定为有关军事力量的威胁、使用和控制。可见国家安全概念一产生就几乎成了军事安全的同义语。在传统农业国家漫长的发展史上,国家政权是建立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的一个主要角色和典范。20 世纪70 年代以来,依据国家安全领域中出现的新情况,人们把军事安全称为传统安全,把军事以外的安全威胁称为非传统威胁,包括能源危机、金融风险、生态恶化、人口爆炸、传染病蔓延、恐怖主义及跨国犯罪等。这些威胁靠传统的军事手段已难以解决。可见,目前国家安全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军事安全,而是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即非传统安全。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有三个鲜明的标志为:第一,全球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它是伴随着冷战的落幕,两极对立格局的解体,两个平行的世界市场的消失而到来的。对于苏东剧变、苏联解体的政治事件的发生,无数的历史学家曾经探询其背后的原因,给出了各式各样的答案,但是很少有人提到,导致东西方分裂局面彻底瓦解的深层动因是市场扩张的力量,也就是说,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已经达到了这样的程度,即只有把地球作为一个统一的产生空间来进行生产,才能最有效的释放它的巨大能量,这个历史的“绝对命令”,是一切“铁幕”和“柏林墙”倒塌的真正原因。第二,计算机的普及和因特网的出现。生产工具和科学技术的革命性飞跃,历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职能转变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职能转变 发布时间: 2007-10-4 19:20:38 被阅览数: 1420 次作者:王东梅 文字〖大中小〗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商 品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贸易。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将突破传统的一国范围而在全球范围内成为基础性的调节机制。市场对资源优化配置基础性作用的扩展,极大地改变了政府的运作基础和环境,原来在一国范围内构建的传统的政府与市场关系,已经无法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现实。为更多地分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利益,2001年中国主动做出了加入世贸组织的重大战略选择,这意味着中国更深入地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之中,中国经济将面临着更为激烈的国际 竞争与考验。这种竞争,从表面上看是企业之间的竞争,但其背后是政府管理方式、机制、职能与效率的竞争。如何适应新形势,调整政府职能,从而在全球化进程中趋利避害,是当前中国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带来的挑战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又是一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 轨的国家。因此,中国政府转变职能同时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化和经济欠发达三重挑战,这就使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的任务比任何一个国家都更为艰巨。 1.要求政府必须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经济全球化是以市场经济体制的全球化为基础的,没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球化就没有生产要素国际间的自由流动,也就谈不上真正意义的经济全球化了。中国的市场化改革的任务远未完成,市场体系还很不完善。中国要在参与经济全球化中获得竞争优势,必须尽快完成本国的市场化改革,加快建立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体制环境,以吸引世界范围内的人才、资金、信息等生产要素汇聚,借以推动本国经济快速发展。 2.要求政府在开放市场过程中必须合理把握进程市场开放是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属性。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就必须开放其国内市场,这是发展中国家最终走向世界的必然选择。但伴随着市场开放而来的,往往是发展中国家国内产业受到冲击,其弱小的国内经济容易被强大的外部经济冲垮,对开放与改革进程产生不利的影响。这就要求政府在推进市场开放中要循序渐进, 在扩大开放前要加快国内改革,提高国内企业和市场对外部冲击的适应能力,同时合理把握市场开放进程,采取得力措施化解开放市场可能引起的矛盾,使负面效应尽可能降低。 3.要求政府必须建立更加完善的宏观经济调控运行机制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提高,中国既要防止内部经济的过冷与过

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形成原因

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形成原因 前言:什么是全球化全球化是一个多元概念;这个词语实际上主语是多元的;在经济发展的层面上,全球化存在着极限;在谈论经济全球化时,我们正面对一个全球化资本主义;在政治上,远没有实现全球化,相反,民族利己主义、民族霸权主义等等日益升级。全世界的物质、思想、机构以及人员的交流在成指数增长,这个现象只是一个长期历史趋势的一部分。如果全球化这个词语能够得到适当的定义和应用,人们会发现它很具有实用性。我们完全可以将全球化阐释为人类历史的主旋律。在最近的几十年当中,全球化趋势已不断增强,速度也进一步加快,但随之而来的优势与弊端也逐渐明朗化。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尤其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种势头愈加猛烈。从根本上讲,经济的全球化是一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这一次产业调整不但反映到一些产业的整体转移.更重要的是同一产业的一部分生产环节的转移。过去,产业调整大多是在一个国家内部进行的,在一国内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代价比起通过经济全球化进程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更高。所以,西方国家,特别是在投资和贸易比较开放的国家,比如美国和英国。由于在全球范围内实行了产业结构调整,经历了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过度。从而给经济带来了强劲的发展势头。这次世界范围内的产业调整.大体上采取两种形式,一是发达国家之间。通过跨国公司之间的相互交叉投资,企业兼并,在更大的经济规模基础上配置资源。开拓市场,更新技术。从而实现了发达国家之家的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的升级。这一过程主要开始于80年代,那时外国投资的95%都是从发达国家流出,然后又由他们吸收整个75%的投资。交叉投资和兼并的结果,形成了许多诸如电讯,汽车等国际化程度很高的产业,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第二种形式是发达国家把劳动和资源密集型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特别是把这些产业,包括高技术产业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一转移始于80年代,90年代愈演愈烈.促使了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吸引外资总量急剧攀升。在这个过程中,我国主要参与的市第二种形式的全球化。 一、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的应对策略

浅析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中小企业的应对策略 钟滔 (吉首大学商学院湖南吉首416000) 摘要: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不可逆转的潮流,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发挥比较优势,培养自主创新精神,规避风险,应对挑战,是中国中小企业的必然选择。那就要求中小企业要从实际出发,控制生产成本,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增强国际竞争能力。 关键词:控制成本;自主创新 According to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n the Chines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 strategy Zhong Tao (Business School of Jishou University, Jishou Hunan 416000) Abstract:Economic globalization has become a global economic irreversible trend, active integrate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process, play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cultivate autonomous innovation spirit, avoid risk, meet the challenges, it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of Chines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That requires th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want to from set out actually, control the production cost, enhance the ability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speed up the pace of economic structure optimization, the enhancement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ability. Key words:controlling cost; self-dependent innovation 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实践证明了中小企业在促进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

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的背景、含义、原因

考点: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的背景、含义、原因 背景: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发展趋势。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 含义:随着世界性经济交往的日益增多,在高新科技的推动下,世界经济迅速发展,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从总体上看,世界经济正在逐渐形成一个整体。冷战结束后,世界经济全球化呈加速发展的趋势。 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促使生产力空前提高,生产的社会化迅速发展;世界各国积极推动区域经济合作;科技发展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国的时间、空间距离;冷战结束,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发展的主要趋势。 例题1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其背景因素包括() ①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②两大阵营的互相对抗 ③区域经济合作加强④冷战结束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C 解析:两大阵营的互相对抗出现在冷战时期,是不利于经济全球华发展的因素,故选C。 例题2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 B.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 C.国际贸易大幅度增长所致 D.生产的国际化程度大大提高 答案:A 解析:第三次科技革命促使生产力空前提高,生产的社会化迅速发展,这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原因,答案A。 1.当今,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根本力量是() A.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的增长 B.跨国公司的出现 C.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 D.国际分工合作的加强

2.下列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这一趋势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 B.世界经济正在逐渐形成一个整体 C.加大了世界各国之间的矛盾 D.在高新科技的推动下,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3.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因素不包括() A.科学技术 B.国际贸易 C.跨国公司 D.战争 4.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的主要原因是() A.科技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 B.二战后世界形势的主题是和平与稳定 C.发展中国家的科技水平赶上发达国家 D.区域集团化趋势消失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如何理性爱国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如何理性爱国 摘要: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时代发展的一种潮流。贸易、投资、金融、跨过公司生产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错综交杂的局面,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弘扬爱国主义是我们每一个大学生应该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智慧爱国主义 当今世纪 经济全球化已经逐步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潮流 它在引起社会物质层面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 也对人类社会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毫无疑问 经济全球化给世界各国带来了繁荣富强的建设机遇 并加强了各国之间在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交往。而爱国主义作为一种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对祖国对民族对百姓的深厚感情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也无可避免地受到了猛烈的冲击。那么 我们大学生应该如何理性爱国呢? 首先 我们必须充分认清“经济全球化”的概念。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依赖连成一个整体,所有国家、地区和和国家集团的所有经济部门和经济环节都成为这个整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随着国际分工和国际协作的扩大,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已成为当今时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从根本上说,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高度发展的产物。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是:贸易全球化,投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跨过公司生产经营全球化。尽管经济全球化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 但事实上它却是一柄双刃剑 既是强国机遇 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 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 所遭遇的困难挫折将更加严峻苛刻。 显然地 经济全球化既然导致区域全球经济联系加深 便意味着加强民族与国家之间的交流 故在多方面促进了不同国家与民族之间的认识与认同以及生活和心理上的亲近与理解。文化方面自然也不例外。我们大学生往往只看到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世界经济繁荣和发展的一面 而没有看到其中蕴涵的深层次问题和潜伏的危机 比如文化传承上可能出现的断层 或者是新旧文化的冲击所造成的丧失抑或重生。在新世纪接受外来思想如潮涌入的同时自我思维也迎来了与时俱进的革命 那么爱国主义与传统的狭隘的地方主义、民族种族主义相比 以及传统经济下的爱国主义相比 就将呈现许多新的特点。我们爱国再不应该仅是单纯爱国盲目爱国 更应明智理性爱国。 然而.理性爱国也绝非只是泛泛长篇理论,反观现实 爱国主义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却有诸多非理性表达。比如08年北京奥运会圣火传递期间 在伦敦、巴黎和旧金山等地曾受到严重干扰 甚至是暴力性冲击。同时一些居心叵测的西方媒体不顾事实真相肆意歪曲并进行诽谤性的报道 种种行径激起了国内外中国人的强烈愤慨。但是不少被激怒的网友和白领竟通过抵制某些外资商业连锁卖场来表示抗议 却是非常不理智的。我深深明白当国家利益受损时人们迫切想要寻找一种世人看得见的方式来表明民族血性 但是经济全球化蔓延导致外资需要依赖中国市场和中国消费者 而中国经济也要依赖外国资本。若陷入以暴制暴的恶性循环之中 只能伤及自身利益 抵制自己分享全球化的合作盛宴。 在我个人看来 爱国主义的新特点以及我们应该所做的理性爱国可以存在以下几点: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它的发展使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联系日益紧密,同时影响到世界各国的政治和文化。我们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坚定的捍卫自己国家的利益。。此外,正如课本上所说,我们在如何把握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爱国主义的相互关系的问题上,需要树立一些重要观念:1 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2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3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始终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是的,当我们怀着一颗平等公正的心去报效祖国时,其渠道更多,空间更广了。而科学是人类的结晶,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理应为全人类服务。科学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对策研究(一)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对策研究(一)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主要标志的新技术革命大大促进了世界生产力的发展,使生产力发生了某种质变。信息产业创造的产值会呈几何级数增长。这不但会带动经济的高速增长,而且会降低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何去何从,文章联系实际对我国经济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发展对策 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现状 信息技术革命及其带来的世界生产力的质变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经济全球化产生了一系列新特征。信息技术革命的蓬勃发展不仅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和手段,而且造就了全球经济最具活力的新增长点。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主导产业。信息产业的优先快速增长会带动全球经济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增添新动力。信息技术及其产业的迅猛发展产生了互联网,互联网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使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利用日益扩散到全球范围。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的人瞬间就可以与全世界任何其他地方的人进行沟通和交流,鼠标一点,就可获取几千里甚至几万里以外的信息,从而打破了时间和空间对经济活动的限制,使地球变成了真正的“地球村”。这就足以说明,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已经成为当代经济全球化的新特征。 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原因分析 对于生产力质变导致的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新特征,专家学者有不同的认识。有人甚至否认这一事实的存在,认为这是某些经济理论工作者和媒体的有意炒作。然而,不管某些人承认不承认,这是客观事实,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认识世界生产力的巨大变化、把握经济全球化的新特征特别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自觉地发展高科技及其产业,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综合国力和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1.生产关系的巨变与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有人认为,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球化,主要是美国生产关系的全球化。这种观点值得商榷,从生产关系角度看,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全球经济的市场化,市场化把全球各国、各类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经济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国际化向全球经济纵深发展、进入高级阶段的产物,是经济国际化的高级表现形式。追根溯源,经济国际化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物。经济国际化于19世纪产生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巩固和发展,无限扩大的生产经营能力,“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在当今世界,商品、资本、服务、技术、信息、人才超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快速流动,实现世界资源的优化配置。哪里环境好、回报率高,资源就向哪里流动,谁也阻挡不住,因为资源的流动要靠市场。市场背后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商品和服务交换关系的总和,是不同生产资料所有者之间的生产关系。 2.全球经济的市场化使全球性竞争更加激烈、更加复杂。思想理念竞争、制度竞争、机制竞争、政策竞争和产品竞争、技术竞争、资本竞争、人才竞争交织在一起,使竞争呈立体化趋势。竞争的基础和中心环节是企业,企业之间的竞争特别是跨国公司之间的全方位激烈竞争促进了全球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世界经济的增长,使经济全球化不断上新台阶。日趋激烈的竞争有可能激化企业与企业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矛盾,这就更需要各大企业之间、各国政府之间加强合作,更需要国际机构发挥越来越多的协调作用。现在各种国际组织,特别是国际经济组织越来越多,区域化、一体化经济机构也越来越多。例如WTO、IMF、OPEC、APEC等,其国际政策协调越来越重要,这也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结果。 三、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1.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平衡,不平衡发展是事物发展的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分析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分析 内容提要:经济全球化是经济、政治、技术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经济全球化时代,要融人世界经济竞争体制,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正在对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要融人世界经济竞争体制,“自由处置天然财富和自然资源”的绝对主权思想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世界经济的联系方式已从过去以国际贸易为主,转向以资本跨国界流动为主、国际贸易迅速扩大的新的发展态势。 关键字: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经济主权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分析 一、经济全球化的成因、实质以及影响 无论人们怎样描述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恐怕都很难回避“经济全球化”这样的字眼。从经济角度上讲,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配置,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日益融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日益加深的状况和进程。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客观的历史现象或过程,对整个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进程对于不同的主体会产生不同的甚至对立的作用或意义。因此,研究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原因、实质、影响以及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道路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一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跨国公司为主要推动力的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这种产业结构调整一是在发达国家之间,通过跨国公司的相互交叉投资、企业兼并,从而实现了发达国家间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的升级,形成了电讯、汽车等国际化程度很高的产业。二是发达国家把劳动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包括高技术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发挥比较成本优势。如波音公司飞机零部件由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生产,包括中国西安飞机制造厂为其生产机翼。美国波音飞机由近450万个零部件组成,这些零部件就是由1600家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公司生产和供应的。美国福特公司生产的轿车,外国部件占27%。日本本田公司在美国制造的协和轿车有25%的零部件在海外制造。 二、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经济全球化确实是一柄双刃剑,它把可口可乐、摇滚乐连同艾滋病、海落因等一起传播到世界各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较量,是不同重量级别的拳击手同台竞争。发达国家从理论和实践上积极维护着自己的经济主权,发展中国家一直为争取自己的经济主权进行不懈的努力。这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动力是不同的,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它们的目标是希望在市场体系扩大的过程中,巩固自身的优势,包括新技术的控制,保持和扩大市场份额,维持和增强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发达国家对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跨国公司的扩展,以及通过多边机构特别是世界贸易组织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推动贸易、投资和金融自由化进程来体现。发展中国家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希望获得贸易投资自由化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外开放.docx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外开放 随着人类迈入21世纪,国际经济格局也发生了变革,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中国自加入WTO以来,与世界其他大国的经济交往加深,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之中。在这场潮流中,趋利避害,将使中国的对外开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一、关于经济全球化的概述 经济全球化是在经济社会化和经济国际化的基础上形成的。经济全球化得以实现,有赖于经济的跨国发展,而经济的跨国发展可以追溯到16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跨国经济的发展得以加强,于二战后,真正意义的经济全球化开始了。20世纪80年代,经济全球化引起国际的广泛关注,进入90年代,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经济全球化的定义在不同的机构有不同的理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为:“全球化是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由此可见,经济全球化在商品生产、服务交易、技术交流与市场共享等方面均有所表现[1]。 二、经济全球化为中国对外开放带来的机遇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日益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之中,中国是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大量引进了外国的资金、技术、商品。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经济深受经济全球化影响的过程,而中国要在21世纪取得更大的经济上的成就,就要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对于中国来说,经济全球化

带来的机遇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中国对外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和加深,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的重要因素。”中国对外贸易的数额占我国经济增长的比重逐渐加大,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 2.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加快。作为发展中国家,完成产业结构的升级,需要引进大量的资金和技术,而处于改革开放中的中国,产业结构升级所需要的技术,已非国内的供给能力可以实现的,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了机遇,大量的国外先进技术,有力地支撑了我国的产业结构的升级。 3.我国市场化改革步伐加快。经济全球化能够有效地削减限制生产要素在全球流动的各种障碍和限制商品自由流动的贸易壁垒,从客观上扩大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市场范围。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也是中国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 三、经济全球化为中国对外开放带来的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为中国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中国也承受着来自全球背景的巨大压力,中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同样也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 1.国际舆论环境的挑战。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崛起,是西方霸权主义者不愿意看到的,他们时不时地制造不利于中国的言论,以达到阻止中国发展的目的。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发展,已经受到了这种论调的制约。 2.产业安全环境的挑战。中国借助外国先进技术加速产业结构的

政治全球化原因

政治全球化原因 内容摘要:政治全球化是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到来而出现的,它客观存在的出现在人们的面前,任何个体、组织、团体、政府、以及国际间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都无法回避它,本文简单的分析了政治全球化的原因,它既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政治区域化的促进,也是发展中国家对政治价值普世化和政治文明的追求,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维系世界秩序的需要。 关键词:政治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世界秩序、民主和平论、政治价值普世化、政治民主化 全球化(globalzation),包括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全球全球化、科技全球化、和社会生活方式的趋同化、人才流动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已经被学术界所认同,它指的是投资、贸易、金融、生产、劳动力等全球化,即生产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佳配置,最优分配。世界贸易组织WTO(the world trade orgnization)就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中国已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社会生活方式、人才的流动,都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民族国家(nation-state)的范围,而走向全球化、趋同化。文化的全球化包括文化的同质化、文化的殖民化、文化的高度互动及相关化。军事在全球也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这主要体现在人类重大利益受到威胁损害时,而出现的军事联合,如各国联合打击索马里海盗,保护印度洋航线,以及最近在美国召开的和安全峰会(the nuclear sacrelity summit),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军事现代化。而这其实,政治全球化似乎成为人们最难理解的,因为各国利益不同,政治分歧客观存在于国家之间。政治全球化是是在政治领域的国际局势缓和,国际治理,全球治理孕育发展,以及国际间对话合作加强出现的。政治全球化并不是指政治的完全同一,而是指各国政治之间的共同性日益增加,各国间的政治交往也日益频繁,一些普遍的政治价值和政治体制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普遍的政治规则也日益具有真正的国际性。 一、政治全球化产生的原因 <一>经济全球化是政治全球化产生的最重要的因素 经济全球化的出现,直接推动着政治全球化的出现、发展。根据马克思的基本观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关系的转变必然要求上层建筑政治体制、政治制度、政治价值方面上的转变。经济全球化,主要指的是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和金融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中的一系列原则、规则、以及经济全球化中出现的冲突矛盾都需要国家这一政治主体之间加强合作、协商、对话,促进国际间的交流发展。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市场经济具有贸易自由、主体平等、公平竞争和开放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等原则,发达国家的企业主要是那些跨国公司要求本国政府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施压,使发展中国家的政府进行适合自由开放的市场经济发展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并要求在政治上保护人权,实行议会民主制度。三权分立,权力制衡,政党竞选,舆论公开等民主政治制度,目前大部分的发展中国家很多是权威主义国家,有的甚至是全能主义国家,集权主义政治体制国家。同时在全球化经济发展中,国际分工、国内产业分工,这促进了发展中国家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各种行业性、垄断性利益集团的出现,而这些利益集团成长壮大时,

基础知识复习《经济全球化》(二十三)

高三政治专业班复习资料《经学常识》第一轮复习之二十三 基础知识复习《经济全球化》(二十三) 第十二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我们耳熟闻详的外国品牌…… 我们的国产名牌也走向世界……. 空中客车A380 上图中空中客车A380宽体客机,是由英国、西班牙、荷兰、比利时、德国、法国等欧洲许多国家联合生产的。

为什么一架飞机要由许多国家共同生产? 有利于发挥各自的优势,节约社会劳动,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 考点讲解 一、经济全球化趋势 1、什么是经济全球化 是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所谓经济全球化,指 注:一定意义上上,经济全球化就是市场经济全球化,即市场经济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 为什么会出现经济全球化趋势? 2、经济全球化产生的原因? 1)根本原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结果。科技进步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2)具体原因 (1)-打破地域和国界的限制,到国外寻找市场和货源。 (2)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 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开放性、竞争性等特点,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商品、资本、劳务等市场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推动市场在全球优化资源配置 (3)资本为了追逐利润,在全球到处奔走、哪里有利润资本就到那里去,哪里利润高资本就到哪里去。资本的流动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形成。科技革命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4)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以及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加强了国家之间的联系,使各国之间经济联系与往来更加简单、快捷。 考点拓展 经济全球化产生的原因? (1)根本原因:发展的结果。科技进步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 (2)具体原因 第一,使生产要求打破地域和国界的限制。 第二,要求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 第三,资本为了追逐,在全球到处奔走。 第四,的发展加强了各国的联系,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信息技术和现代交通工具的出现,极大的缩短了人们时间、空间的距离,推动了全球化的发展。 3、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说明经济全球化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样的,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市场全球化、科技开发与应用全球化、信息传播全球化,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内容提要: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错综复杂的局面.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处理经济全球化与爱国主义爱国主义的关系就是我们每个人必须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爱国主义国家 正文:一,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依赖连成一个整体,所有国家,地区和和国家集团的所有经济部门和经济环节都成为这个整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随着国际分工和国际协作的扩大,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已成为当今时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从根本上说,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高度发展的产物. 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是:贸易全球化,投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跨过公司生产经营全球化 二,爱国主义和基本要求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们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国土,家园,种族,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的统一,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和国家,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三,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2)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3)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4)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四,新时期的爱国主义和任务 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既承接了历史上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又吸纳了鲜活的时代精神,内涵更加丰富.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任务: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献身现代化事业,献身祖国统一的事业 五,经济全球化并不意味着全球政治经济文化一体化 (1)经济全球化非经济利益一体化,各民族国家仍然有自己的经济利益,仍需保护民族工业和品牌,维护国家经济利益; (2)经济全球化难以导致政治一体化,在全球化条件下,一些西方强势国家倚仗其经济实力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企图称霸世界.但是各国的政治制度是不同的,这不仅是对别国的侵害,而且是根本行不通的,只会危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所以,要弘扬爱国主义. (3)经济全球化难以导致文化一体化.文化的民族化,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国文化的发展需弘扬爱国主义. 六,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怎样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1)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是国际社会活动的独立主体,只要国家存在,爱国主义就有其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意义. (2)正确处理全球化与国家利益的关系,树立民族自信心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只有积极勇敢的参与世界经济全球化竞争,才能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坚定的捍卫自己国家的利益,维护国家的安全,这些都需要爱国主义的支撑.作为一个国民,需要有全球战略的眼光,用理性而积极的心态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在竞争中, 力争互利双赢.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给发展中国家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不断开放市场,发达国家一方面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利用他的经济, 科技, 军事等方面的优势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输出其政治观, 文化观以及生活方式, 力图主导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把发展中国家纳入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轨道.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国民,更应该坚定爱国主义信念,捍卫国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