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灾难性英语新闻的话语建构与事实再现

灾难性英语新闻的话语建构与事实再现

XINWEN AIHAOZHE2010·9(下半月)新闻大学

灾难性新闻由于其异常性、突发性等特点,一直是国际新闻传播研究中的一个重点领域,本文以《中国日报》对5·12汶川地震英语新闻的报道为文本,运用韩礼德(M.A.K Halliday)和梵·迪克(Van Dijk)的“话语分析”理论来研究中国灾难性英语新闻的话语建构及其特点。同时本文试图说明新闻作为一种话语,在构建与表达思想方面都是以符合社会价值为目的的。

理论基础

以话语分析的路径来研究大众传媒,是在21世纪后才进入国内新闻传播学者的研究视野的。丁和根教授最先在国内呼吁将话语分析方法应用于新闻传播研究。曾庆香教授翻译出版了梵·迪克的《作为话语的新闻》,为此国内出现了第一次传媒话语研究的小高潮。以下简要介绍相关理论:

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该理论由著名语言学家韩礼德创立,以使用中的语言为研究对象,通过描述语言功能来说明语言的系统性。他创立的系统功能语法把语言功能高度概括为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

“及物性”是语言概念功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是把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分成若干种“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等。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主要分析《中国日报》5·12汶川地震新闻话语的及物性系统。

梵·迪克的新闻话语结构分析理论认为:话语分析的主要目的是对我们成为话语的这种语言运用单位进行清晰的、系统的描写。这种描写主要有两个视角,即文本视角和语境视角。文本视角是对各层次的话语结构归属进行描述,本文对灾难英语新闻话语的结构分析即是从文本视角入手的。他认为,文本具有不同的结构层次,从宏观结构到微观结构无不体现作者

的观点和意识形态。命题与命题之间按照

一定规则组织起来。他提出了其新闻话语

分析的一关键性概念:新闻图式(News

Schema)。话语的总体意义不仅有自己的

组织原则,还需要某种总体的句法来限定

话题或主题在实际文本中插入或排列的

可能形式。本文主要通过对灾难性新闻的

宏观结构进行分析,考察该类新闻的构建

是否是按照一定的“新闻图示”进行的,并

试图得出该类新闻话语建构的一般特征。

样本分析

本文以2008年5月13日至2008年

5月23日《中国日报》头版有关汶川地震

的所有新闻报道作为分析文本,共24篇。

首先,谈一谈及物性分析。

如前所述,及物性系统就是我们句子

的意义被表征的方式,表明了说话人是如

何编码他们对现实的心理景象,以及他们

是如何解释自己对于周围的心理世界的

经验的。因此,分析新闻话语的及物性系

统,我们可以从微观的视角来观察新闻话

语的语言建构:灾难性英语新闻以何种方

式建构自己特有的“新闻图示”。梵·迪克

在论述话语的主题推导时指出,主题在文

本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新闻话语的主题

常以标题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导语则是对

标题进行的稍微具体化的扩充。因此,我

们只要统计这24篇报道的导语部分的各

小句的及物性,就能从微观的视角来观察

灾难性英语新闻话语的语言建构。从这

24篇新闻导语中,我们总共统计出58个

小句及物性系统,发现物质过程占34%,

言语过程占18%,关系过程只有6%,其余

过程均未发现。

物质过程分析。物质过程表示做某件

事的过程,包括行动过程和事件过程。时

期不同,人们对信息的需求程度也不同。

当所有环境变化剧烈,不确定性比较大

时,人们急于通过尽可能真实完整的信息

把握环境。所以灾难性新闻中多用表示动

作、行为的物质过程是符合其硬新闻的特

质的。通过动作过程建立这样的新闻图示

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因

此,小句中物质过程占大部分比例(59%)

是灾难性新闻作为一种特定话语超结构

的主要特征之一。

从更微观的角度来分析,在这34个

动作过程中,意图性过程占了大多数

(66%)。这样的语言建构传达这样的信

息:中国人民在灾难面前打不倒,以及在

灾难面前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价值取向。

如:

1)Rescuers were last night racing a-

gainst time to find survivors a day after

the strongest quake…(地震发生一天后,

救援者时刻与时间赛跑寻找生还人员。)

2)Gynecologist Wang Li was prepar-

ing to deliver a baby in a Pengzhou

county hospital when the massive quake

struck on May12.(地震发生时彭州医院

的妇产科医生正准备为孩子接生。)

通过这样的建构,《中国日报》为受

众呈现的现实图景是积极的:面对每一

个生命都不放弃,努力去拼的感人抗震

场面。

言语过程分析。“话语源分析”是新闻

话语分析的重点之一。记者通过“使用有

等级的信息源,引用他们的话作为事实陈

述”,“构成一个相互证实的事实网络”。言

语过程在56个小句中也占了不少比例

(31%)。在这18个言语过程中,其中代表

官方立场、权威的消息源占了绝对地位

(90%),如:

3)Wen said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entral Committee and the State

Council had ordered officials at all levels

to the frontline to organize disaster relief.

(温总理说党中央和国务院已经命令各级

组织奔赴灾区组织抗震救灾工作。)

灾难性英语新闻的话语建构与事实再现

□赵星植

摘要:本文基于“话语分析”的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检视《中国日报》在5·12汶川大地震中英语新闻的话语建构及事实再现的特点。

关键词:话语分析灾难性英语新闻《中国日报》话语建构

108

XINWEN AIHAOZHE2010·9(下半月)

新闻大学

4)A senior official yesterday reiterat-ed the government's call for more tents to shelter an estimated5million people left homeless by the May12earthquake.(一高层官员重申需要大量的帐篷,因为目前还有大约500万人无家可归。)言语源是设定议程建构新闻框架的重要因素。地震报道的语境中,官方消息与谣言始终处于相互角力的状态,在大难面前,为了避免造成大面积的恐慌局面,官方信息尽最大力量占据各大媒体,掌握话语权。因此对官方权威消息源的选择也是灾难性新闻图示建构的主要特征之一。

通过上述过程的描写,《中国日报》笔下的中国人民在重大灾难面前的那种坚毅精神,通过词语的选择和言语策略被表示出来了;在重大危机面前,第一时间援引官方言语源以达到消除恐慌的目的。任何陈述都是判断,任何描写都是表态。该报纸灾难性新闻通过这样的方式反映了社会价值的需求,以及按照受众的心理需要建构了新闻话语,以再现的方式呈现了社会现实。

其次,谈一谈新闻话语结构分析。

本文通过对这24篇文章的分析发现,《中国日报》5·12汶川地震新闻的宏观结构大致有两种模式,以《中国日报》2008年5月14日头版两个文本为例,并作宏观结构分析如下:

样本一:Rescures Race against Time (《救援者与时间赛跑》)

样本二:Funeral follows wedding for heroic village teacher(《乡村英雄教师:一个婚礼,一个葬礼》)

叙事视角

(Narrative Per-

spective)就是指

叙述者观察和叙

述故事的角度,无

论所涉及的“事

实”是真实的还是

虚构的,只要通过

话语将其反映出

来,就带有一定的

叙事角度,通过不

同侧面探寻事实。

曾庆香教授

认为,中国媒体在

灾难性报道中一

般以政党、政府行

为为主题进行报

道,其新闻图示是有着深刻的心理机制和

深厚的历史内涵的。样本一和样本二是典

型的中国灾难性报道的逻辑,分别从集体

与个人两个叙事角度相互切换,再现抗震

救灾的现场图景。样本一反映的是我国集

体主义的价值取向。样本二则是从个人的

角度切入,报道一个感人的故事。图1和

图2也有着深刻的联系,图2从微观的个

人角度反映宏观的抗震救灾的精神,其本

质上是包含于图1内的:个人的牺牲也是

为了集体的安危。此类新闻一般都从不同

的微观角度,赞同集体叙事,颂扬人性之

美。这印证了曾教授的观点,也从另一个

侧面反映了语言体现文化模式和建构世

界的方式。即便是再有技巧或者毫无痕迹

地修饰,根深蒂固的文化模式和知识体系

也会通过话语体系的建构而显现出来。

结语与讨论

本文通过对《中国日报》关

于5·12汶川大地震英语报道

的话语分析,总结了中国灾难

性英语报道的话语建构特点。

首先,在及物性系统中,该类英

语新闻多用意图性动作过程,

以表达在灾难面前发挥人的能

动精神的价值取向。在言语过

程中多使用官方权威话语源,

以表示消息的权威性和准确

性,打破谣言。其次,在话语的

宏观结构中多以集体和个人的

两个叙述视角相互切换,提倡

集体主义的宏伟叙事和“自力

更生、艰苦奋斗”的传统价值取

向。总之,该报为我们在灾难新

闻报道中建构了更为透明、负责的大国形

象。

新闻话语从来都不是中立的产物,其

通过多种建构手段与社会真实进行互动。

在话语的选择与取舍、出场与不出场中再

现社会真实,体现新闻控制者的价值立

场。值得推敲的是,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

现中国官方的英语新闻的建构与表达与

中文媒体的报道逻辑似乎没有太大差别。

《中国日报》作为中国国际传播的主力军,

其欲影响的受众是国外的广大受众,中外

受众群体的语言思维习惯存在很大差别,

如果在新闻报道的模式与框架中仍以中

国传统的话语形式为主,其传播效果可想

而知。因此,要想做好国际传播,赢得国外

受众的关注和支持,应该改变灾难性英语

新闻的报道思维,使类似的报道更加符合

国际传播的一般规律。

参考文献:

1.丁和根:《梵·迪克新闻话语评述》,《新闻

与传播研究》,2003(6)。

2.盖伊·塔奇曼,麻争旗、刘笑盈等译:《做

新闻》,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

3.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系统

功能语言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4.托伊恩·A·梵·迪克,曾庆香译:《作为话

语的新闻》,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5.黄敏:《“新闻作为话语”——

—新闻报道话

语分析的一个实例》,《新闻大学》,2004(1)。

6.曾庆香:《新闻叙事学》,北京:中国广播

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

(作者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

闻系硕士生)

编校:张红玲

(图1)(图2

109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