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按摩医师考试大纲-2解剖生理学部分

按摩医师考试大纲-2解剖生理学部分

解剖生理学
试题、答案由:成都市成华区盲协主席张世围老师提供。

一 人体的分布与器官系统
从外形上人体可分为十个局部,及头部、颈部、背部、胸部、腹部、会阴部、左上肢、右上肢、左下肢、右下肢。
器官:是由几种组织相互结合组成的。
系统:是由诸多器官按功能的差异、分类组成。有九大系统。
二 解剖学姿势、方位术语及人体的轴与面:
姿势:是人体直立、面向前、两眼平视正前方、两脚并拢、脚尖向前、上肢下垂、掌心向前。
方位术语:上、下:近颅者为上;近脚者为下。
前与后:近腹者为前,近背者为后。
内侧与外侧:近始状线者为内侧,远离始状线者为外侧。
内与外:近内腔中心者为内,远离内腔中心者为外。
浅与深:近皮肤者为浅,远离皮肤者为深。
近侧与远侧:近肩或髋者为近侧,距离肩或髋者为远侧。

尺侧与桡侧:近尺骨者为尺侧(内侧);近桡骨者为桡侧(外侧)。
胫侧与腓侧:近胫骨者为胫侧(内侧);近腓骨者为腓侧(外侧)。
垂直轴:上下方向垂直于水平面,与人体长轴平行的轴。
始状轴:为前后方向与水平面平行,与人体长轴垂直的轴。
关状轴(额状轴):为左右方向与水平面平行,与前两个轴相垂直的轴。
始状面:于前后方向将人体分为左、右两部的纵切面,经过人体正中的始状面,称为正中始状面。
冠装面:于左右方向将人体分为前、后两部的纵切面,与水平面极始状面相垂直。
水平面(横切面):于地平面平行与始状面和冠状面。
器官的纵切面:与其长轴平行的切面。
器官的横切面:与其长轴垂直的切面称为横切面。
三 生命的基本特征与机体活动的调节方式:基本特征有三,一是新陈代谢;二是兴奋性;三是生殖能力。调节方式有两,一是兴奋;二是抑制。 四 骨的构造、分类、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
构造有三:一是骨质;二是骨膜;三是骨髓。
分类:按所在部位可分为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
按其形态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四种。
化学成分:由有机质(骨胶原纤维素和粘多糖蛋白)与无机质(碱性磷酸钙和磷)
理化性质:有机质可增强骨的弹性和韧性,使骨不易折断,但易变形;无机质可使骨坚硬挺实,但易骨折。
五 各部位骨的名称、位置、及结构:
躯干骨:包括椎骨、骶骨、尾骨、胸骨和肋骨。他们分别参与脊柱、骨形、胸廓和骨盆的构成。
颅骨:包括额

骨、筛骨、蝶骨、枕骨、颞骨、顶骨、上颌骨、颚骨、颧骨、鼻骨、泪骨、下鼻颊骨、犁骨、下颌骨和舌骨。颅骨围成颅腔、眶腔、鼻腔和口腔。
负肢骨:包括上肢骨和下肢骨,上下肢骨分别有肢带骨和自由肢骨组成。上肢成为灵活的劳动器官,上肢纤细、轻巧;下肢粗大坚固,起着支撑和移位的作用。
六 重要骨性标志
脊突:有椎弓向后方或后下方伸出的骨形。督脉穴位在脊突间。
横突:由椎弓向两侧伸出的骨形。
骶骨裂孔:骶骨中的骶管上连椎管,下端的裂孔称为骶管裂孔。腰输穴在其中。
骶角:骶管裂孔两侧向下突起的角叫骶角。
骶后孔:骶骨背面的骶正中脊外侧的四个孔教骶后孔,八髎穴在其孔中。
胸骨角:胸骨体与胸骨柄连接处微向前突称胸骨角。
颈静脉切记:胸骨柄上缘中间为颈静脉切记。
剑突:胸骨体的下端。
泪弓:胸廓前下方。
眶:眶口。
眉弓:眶上缘上方横行隆起。
颧弓:耳前方的骨形弓。
下颌头:下颌支髁突膨大处,下关穴所在处。
下颌角:下颌支与下颌骨相交处。颊车穴在其上。
乳突:外耳门后方,其下成锥状。乳突前为翼风穴。
枕外隆突:颅底外面的后跟处,枕骨下位风府穴。
上项线:枕外隆突两旁,向乳突部延伸的骨际。其下缘有安眠穴、风池穴等。
外耳门:颞骨外侧面的下部的一个圆形孔。其前为听宫穴。
肩峰:肩胛冈向外侧延伸的扁平突起。其外下方为肩盂穴。
肩胛岗:肩胛骨背侧横脊,其上有屈垣穴,其下有天中穴。
肩胛上角:平第二肋。
肩胛下角:平地七肋。
会突:肩胛骨上缘外侧有一个向前的曲指状的突起。
肱骨头:肱骨上端朝向内后上方成半球形,其外上方是肩盂穴。
肱骨大结节:肱骨头外侧隆起叫大结节。
肱骨小结节:肱骨头向前方隆起的叫小结节。
肱骨内上科:肱骨下端内侧突起,其外侧是小海穴。
肱骨外上科:肱骨下端外侧突起其外下方是曲池穴。
桡骨头:桡骨上端膨大处,其内侧是尺泽穴。
桡骨径突:桡骨下端外侧向下突出部,其内侧是太渊穴。
尺骨鹰嘴:尺骨后上方突起部,其上是天井穴。
尺骨头:尺骨的下端为尺骨头,其内前方是神门穴。
尺骨径突:尺骨头后内侧锥状突起部,其外是阳池穴。
豌豆骨:位于三角骨的前方,腕掌横纹的尺侧稍下,上方是神门穴。
髂前上脊:髂脊的前端处,其上是章门穴。
髂后上脊:髂脊的后端为髂后上脊,其内侧

是大肠输穴。
髂脊:髋骨后部上缘肥厚而成弓形的部位。
坐骨结节:坐骨后下部粗糙的隆起部,其下是承扶穴。
股骨大转子:股骨颈与股骨体的连接处上外侧的方形隆起部,其后是环跳穴。
股骨内上髁:股骨下端内侧向后膨大部,其内是阴骨穴。
股骨外髁上:股骨下端外侧向后膨大部,其下是犊鼻穴。
髌骨:是位于股骨下端的前面,其下是膝眼穴。
胫骨粗隆:胫骨上端前面的隆起部,其下三寸是足三里穴。
腓骨头:腓骨上端稍膨大部,其内下是阳陵泉穴。
内踝:胫骨下端突起部,其后侧是太
溪穴。
外踝:腓骨下端膨大部,其后是昆仑穴。
跟结节:根骨后端隆突部。
第五跖骨粗隆:第五跖骨底向后突起部,其后上方为京门穴。
七 骨连接的种类:骨连接可分为直接连接和间接连接两种。
八 关节的基本构造和辅助结构:有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三部分组成。
辅助结构有:韧带、关节盘、关节唇三种。
九 脊柱、胸廓、骨盆的组成及连接方式;脊柱的四个生理弯曲:
a 脊柱是由二十四快椎骨、一块骶骨和一块尾骨组成。椎骨间的连接是借韧带、软骨、滑膜关节相连。椎骨间的连接又可分为椎体间的连接和椎弓间的连接。椎体间的连接包括椎间盘、前纵韧带和后纵韧带;椎弓间的连接包括椎弓板、脊突、横突间的韧带和上下关节突的连接。
成人脊柱有四个生理弯曲:颈曲和腰曲突向前,胸曲和骶曲突向后。
b 胸廓的组成是由十二块胸椎、十二对肋骨、一块胸骨和它们之间的连接共同组成。构成胸廓的关节主要有肋椎关节和胸肋关节。肋椎关节由肋头关节和肋横突关节组成。胸肋关节由第二至七肋软骨与胸骨构成微动关节;第一肋与胸骨柄构成不动关节;第八至十肋的前端不直接与胸骨相连接,而依次与上位肋软骨形成软骨间连接。
c 骨盆的组成:是由两侧的髋骨和骶、尾骨以及其间的骨连接构成。
十 全身重要关节的组成、特点与运动形式:
环枕关节:为两侧枕髁与环椎侧块的上关节凹构成的联合关节。两侧关节同时活动可使头俯、仰和侧曲。
环枢关节:为环椎和枢椎间的间接连接,能使做俯、仰、侧曲和旋转运动。
腰骶关节:可做屈伸和侧弯运动。由第五腰椎的下关节突与骶骨的上关节突构成
关节突关节:由相邻椎骨的上、下关节突的关节面构成,只能做轻微的屈伸活动。
骶髂关节:由骶骨和髂骨的尔状关节面构成,关节面凸凹不平,彼此结构十分紧密。活动范围

极小。
钩椎关节:在下五个颈椎体之间,由椎体上面两侧缘向上突起的椎体钩,与上位椎体相面两侧缘的陷凹所构成椎体的侧方关节,可限制其侧向运动,防止椎间盘侧突。
胸肋关节:由第二至七肋软骨与胸骨相应的肋切记,属微动关节。
肋椎关节:肋骨与脊柱的连接包括肋头关节和肋横突关节。肋头关节由肋头的关节面与相邻的胸椎椎体边缘的肋凹构成;肋横关节是由肋结节关节面与相邻胸椎的横突肋凹构成,属联合关节,运动时可使肋上升或下降,增加或缩小胸廓的前后径或横径。
颞下颌关节:由下颌头与颞骨的下颌窝及关节结构成。关节囊松弛,关节囊内有关节盘。颞下颌关节的运动关系到咀嚼、语言、表情等功能,能做开口、闭口和左右侧运动。
胸锁关节:由锁骨的胸骨端与胸骨的锁切记及第一肋软骨的上面构成,囊内有关节盘,为多轴微动关节。
肩锁关节:由锁骨的肩峰端与肩峰的关节面构成,是肩胛骨活动的支点。
肩关节:由肱骨头与肩胛骨的关节盂构成,关节盂浅而厚,关节盂周圆有盂唇加深关节窝,关节囊薄而松弛,囊的下壁较薄弱。关节灵活,可做三轴运动,及冠状轴上的屈和伸;始状轴上的收和展;垂直轴上的旋内和旋外极环转运动。
肘关节:有肱骨下端与尺骨、桡骨上端构成复合关节,包括弓尺关节、肱骨桡关节和桡尺径侧关节三部分。
a 肱骨尺关节:由肱尺骨滑车和骨滑车切记构成。
b 肱桡关节:由肱骨小头和桡骨头的关节凹构成。
c 桡尺径侧关节:由桡骨环状关节面和
尺骨桡切记构成。
上诉关节包在一个关节囊内,前、后囊壁薄而松弛,两侧囊壁厚而紧张;位于桡骨环状关节面的周围,关节囊形成桡骨环状韧带,防止桡骨头脱出。肘关节可做屈伸、旋前、悬后。
腕关节:及桡腕关节,由手的舟骨、月骨和三角骨的径侧关节面作为关节头,桡骨的腕关节面和池骨头下方的关节盘作为关节窝儿构成。关节囊松弛,周围有韧带加强可做曲、伸、展、收极环转运动。
髋关节:由髋臼与股骨头构成。髋臼的周圆附有纤维软骨构成的髋臼唇,已增加髋臼的深度,髋臼切记被髋臼横韧带封闭,使半月形的髋臼关节面扩大为环形的关节面,增大了髋臼与股骨头的接触面。其关节囊紧张而坚韧。髋关节可做三轴的屈、伸、展、收、旋内、旋外、环转运动。
膝关节:由股骨下端、径骨上端和髌骨构成,关节囊薄而松弛附于各关节面的周圆,周围有韧带加固;膝关节内有内、外半月板,可增大关节窝的深度,又可同股骨一起做旋

转运动;缓冲压力,吸收震荡,起弹性垫的作用。膝关节可做屈、伸运动,膝关节在半曲时,小腿可做约四十度的旋转运动。
脚踝关节:由径、腓骨的下端与距骨滑车构成。囊的前、后壁薄而松弛,两侧有韧带加厚。踝关节可做背屈和直屈运动。
十一 全身重要韧带的作用:
a 前纵韧带:有防止脊柱过度后伸和椎间盘向前脱出的作用。
b 后纵韧带:可限制脊柱过度前屈的作用。
c 黄韧带:有协助围成椎管,限制脊柱过度前屈的作用。
d 脊上韧带:有限制脊柱过度前屈的作用。
e 脊间韧带:可限制脊柱过度前屈的作用。
f 汇锁韧带:可增强肩锁关节的稳定性。
g 汇肱韧带:可增加肩关节的稳定性,限制肱骨向外旋和向上脱位。
h 骶结节韧带:围成坐骨小孔有肌肉、神经、血管穿过。
i 骶脊韧带:有围成坐骨大孔、有肌肉、神经、血管穿过。
j 胫侧副韧带:有增强膝关节的稳定性,限制其内收与外展。
k 腓侧副韧带:有增强膝关节稳定的作用,可限制其内收及外展过度。
l 前交叉韧带:可防止胫骨前移。
m 后交叉韧带:可防止胫骨后移。
n 踝关节内侧韧带:有加强内侧关节囊使之增厚而稳定。
o 踝关节外侧韧带:可增厚外侧关节囊,加强其稳定性。
十二 肌肉的形态和构造及肌的辅助装置:
a 肌肉的形态:按其外形可分为长肌、短肌、阔肌和轮砸肌四种。
b 肌肉的构造:每块骨骼肌包括肌腹和肌腱两部分。
c 骨骼肌的辅助装置:有筋膜、滑膜囊和腱鞘三种。
十三 全身各部位骨骼肌的分群及主要作用:
a 臂肌:前群可屈肘和肩;后群可伸肘,还可使肩关节后伸和内收。
b 前臂肌:前群可屈腕、屈指、屈掌指关节极前臂旋前。后群伸肌可伸腕、腕外展、伸指、腕内收、前臂旋后。
c 髋肌:前群屈肌,可使髋关节前屈和旋外,可做仰卧起坐运动。后群伸肌可外旋外展髋关节、伸髋、伸躯干和旋内。
d 大腿肌:前群屈肌,可屈髋、屈膝、屈膝时旋内。股四头肌可伸膝;大腿内侧肌可是髋关节内收;大腿后群肌可屈膝、伸髋,屈膝时可是小腿旋内、旋外。
e 小腿肌:前群可使踝关节背屈、脚内翻,伸指;外侧群肌可调节脚的内翻和外翻;后群肌可使踝关节跖屈,屈膝,站立时可固定踝关节和膝关节。可屈指,脚内翻。
十四 答出下列骨骼肌的位置与起止及作用:
a 咬肌:位于面颊部,起自颧

弓的下缘和内面,止于咬肌粗隆。咬肌收缩时可上提下颌骨。
b 颞肌:位于面部,起自颞窝,止于下颌骨的关节突,颞肌收缩时下颌骨可上提。
c 胸锁乳突肌:位于颈部,起自胸骨柄前面和锁骨的胸骨段。止于颞骨乳突。一侧肌收缩时头向同侧倾斜,脸转向对侧,两侧收缩时头后仰。
d 前斜角肌:位于颈跟部,起自颈椎横突,止于第一肋。一侧肌肉收缩时颈侧屈,两侧肌肉收缩时可上提第一肋;肋骨固定则颈前屈。
e 中斜角肌:同前斜角肌。
f 斜方肌:位于项部和上背部的浅层,起自枕外隆突、项韧带、颈七和全部胸椎棘突,止于锁骨的外侧,肩峰和肩胛岗。该肌收缩时,可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拢、上提肩胛骨、下降肩胛骨、头后仰等动作。
g 背阔肌:位于下背部和胸后外侧,起自下六个胸椎棘突、腰椎、骶脊、髂际后部,止于肱骨小结节。该肌收缩时,可使肱骨内收、旋内和后伸。上肢上举固定时,可引体向上。
h 竖脊肌:位于背部,起自骶骨背面和髂脊后部。就近止于椎骨和肋骨极颞骨乳突。其作用可是脊柱后伸、仰头、脊柱侧屈。
i 胸大肌:位于胸廓的浅肌,起自锁骨的内侧、胸骨和第一至六肋软骨,止于肱骨大结节。其作用是使肩关节内收、旋内、前屈。上肢固定时可上提躯干,也可提肋,助呼吸。
j 腹外斜肌:位于腹前外侧的浅层,起自下八个肋骨的外面,止于髂脊前部。作用是保护腹腔脏器,维持腹压。
k 腹内斜肌:位于腹外斜肌的深面,起始与胸腰筋膜、髂脊和腹股沟韧带的外侧,止于下位三个肋骨。作用是保护腹腔脏器、维持腹压。
l 腹直肌:位于腹壁前面,起自耻骨上缘,止于剑突和五至七肋软骨前面。其作用是保护腹腔脏器,维持腹压。
m 腹横肌:位于腹内斜肌深面,起自下六个肋软骨的内面、胸腰筋膜和腹股沟韧带,止于白线。作用是保护腹腔脏器,维持腹压。
n 三角肌:位于肩部,起自锁骨外侧端、肩峰、肩胛岗、止于三角肌粗隆。作用是外展肩关节。屈和旋内,伸和旋外。
o 岗上肌:位于斜方肌的深面,起自岗上窝、止于肱骨大结节的上部。作用是使肩关节外展六十至一百二十度。
p 岗下肌:位于岗下窝,起自岗下窝,止于肱骨大结节的中部。作用是使肩关节旋外。
q 小圆肌:位于刚下肌的下方,起自肩胛骨外侧缘背面,止于肱骨大结节的下部。作用是使肩关节旋外。
r 大圆肌:位于小圆肌的下方,起自肩胛下角背面。止于肱骨小结节。作用是使肩关

节内收和旋内。
s 肩胛下肌:位于肩后部,起自刚下窝,止于肱骨小结节。作用是使肩关节内收和内旋。
t 肩胛提肌:位于项部,斜方肌的深面,起自上四个颈椎的横突,止于肩胛上角。作用是上提肩胛骨,并使肩胛下角转向内。如肩胛骨固定,可使颈向同侧屈。
u 菱形肌:位于上背部,起自第六至七颈椎和一至四胸椎棘突,止于肩胛骨内侧缘,作用是向上内提拉肩胛骨和旋转。
v 肱二头肌:位于臂前,长头起自肩胛盂上结节,短头起自肩胛骨喙突,止于桡骨粗隆。作用是屈肘,当前臂在旋前位时,能使其旋后协助屈肩。
w 肱三头肌:位于臂后,长头起自肩胛盂下结节,外侧头与内侧头分别起自肱骨后面桡神经沟的外上方和内下方的骨面,止于尺骨鹰嘴。作用是伸肘,兼后伸和内收。
x 臀大肌:位于臀部浅层,起自髂骨翼外面和骶骨背面,止于髂筋束和股骨的臀际粗隆。作用是伸髋和外旋;下肢固定时能伸直躯干。
y 臀中肌:位于臀部,起自髂骨翼外面,止于股骨大转子。作用是髋关节外展、旋内、旋外。
z 梨状肌:位于臀部,起自骶骨前面,止于股骨大转子,作用是外旋、外展髋关节。
ab 扩筋膜张肌:位于大腿前外侧,起自髂前上脊,止于胫骨外侧髁,作用是屈髋。
ac 髂腰肌:由腰大肌和髂肌组成。腰大肌起自腰椎体的侧面和横突,髂肌起自髂窝。止于股骨小转子。作用是屈髋和旋外。下肢固定时可使躯干和骨盆前屈。
ad 腰方肌:位于腹后壁脊柱两侧,起自十二肋和髂脊,止于腰椎横突。作用是一侧收缩使同侧腰侧屈,两侧收缩腰后伸。
ae 缝匠肌:位于大腿前面,起自髂前上脊,止于胫骨上端的内侧面。作用是屈髋、屈膝,屈膝位时可旋内。
af 股四头肌:股四头肌由四块肌肉组成,极股直肌,起自髂前下脊;股内侧肌和股外侧肌分别起自股粗线的内外侧;股中间肌起自股骨体的前面,止于胫骨粗隆。作用是伸膝、股直肌可屈髋。
ag 股二头肌:位于股后部外侧,长头起自坐骨结节,短头起自股骨粗线,止于腓骨头。作用是屈膝伸髋,屈膝时小腿可旋外。
ah 半腱肌:位于股后内侧,起自坐骨结节,止于胫骨上段内侧。作用是屈膝伸髋,屈膝时小腿可旋内。
ai 瓣膜肌:位于股后内侧深面,起自坐骨结节,止于胫骨内侧髁后面。作用是屈膝伸髋,屈膝时小腿可旋内。
aj 腘肌:位于腓肠肌两头的深面,起自股骨外侧髁后面,止于胫骨上端后面。作用是屈膝,使小腿旋内。
ak 

 小腿三头肌:位于小腿后面,腓肠肌的两个头分别起自股骨内、外侧髁的后面,比目鱼肌起自胫、腓骨上端的后面,止于跟骨结节。作用是踝关节直屈和屈膝;站立时固定踝、膝关节,维持站姿。
al 胫骨前肌:位于小腿前侧,起自胫骨外侧面,止于契骨和第一跖骨底。作用是踝背屈和内翻。
am 胫骨后肌:位于小腿后面深层,起自胫骨、腓骨和小腿骨间膜的后面,止于脚底舟骨极契骨。作用是脚直屈和内翻。
an 腓骨长肌:位于小腿外侧,起自腓骨外侧面,止于脚底契骨内侧和第一跖骨。作用是脚外翻和直屈。
ao 腓骨短肌:位于小腿外侧,起自腓骨外面,止于第五跖骨出隆。作用是脚外翻和直屈。
十五 腕、膝、踝关节等处肌腱的位置:
a 腕关节:腕关节前群浅层肌有桡侧腕屈肌肌腱、掌长肌肌腱、尺侧腕屈肌肌腱、指浅屈肌肌腱。深层有:拇长屈肌肌腱、指伸屈肌肌腱。
腕关节后群肌肌腱有:浅层,桡侧腕长深肌肌腱、桡侧腕短深肌肌腱、指深肌肌腱、小指伸肌肌腱、尺侧腕伸肌肌腱。深层有:拇长展肌肌腱、拇短伸肌肌腱、拇长伸肌肌腱、四指伸肌肌腱。 b 踝关节:前群肌腱有:筋骨前肌肌腱、指长伸肌肌腱、拇长伸肌肌腱。外侧裙有:腓骨长肌肌腱、腓骨短肌肌腱。后群浅层有:小腿三头肌肌腱。深层有指长肌肌腱、拇长屈肌肌腱、筋骨后肌肌腱。
c 膝关节:前群有,缝匠肌肌腱、股四头肌肌腱。内侧群有,股薄肌肌腱。后群有股二头肌肌腱、半健肌肌腱、办膜肌肌腱。
十六 胸部标志线和腹部的分区:
a 胸部标志线:
前正中线:沿身体前面正中线所做的垂直线。
胸骨线:沿胸骨最宽处的外侧缘所做的垂直线。
锁骨中线:经锁骨中点所做的垂直线。
腋前线:沿腋前壁向下所做的垂直线。
腋后线:沿腋后壁向下所做的垂直线。
腋中线:沿腋前后线之间的连线的中点所做的垂直线。
肩胛线:通过肩胛骨下角所做的垂直线。
后正中线:沿身体后面正中线所做的垂直线。
b 腹部的分区:共分为九个区,即右季肋区、腹上区、左季肋区、右腹外侧区、脐区、左腹外侧区、右腹股沟区、腹下区、左腹股沟区。
十七 消化系统的组成:是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
十八 咽峡的组成;咽的位置、形态极分布;唾液的作用:
a 咽的组成:咽由颚垂、左右颚舌弓和舌跟共同组成。
b 咽的形态和位置:咽成上宽下窄、前、后略扁的漏斗形畸形管道。位于颈一至六

椎的前方,上起自颅底,下至颈六椎体的下缘高度,连于食管。
c 咽的分布:可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三部分。
d 唾液的作用:是有湿润、溶解食物,引起味觉并易于吞咽;清楚口腔中残余食物;冲淡、中和口腔里的有害物质;其淀粉酶可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利于吸收。
十九 食管三处的生理性狭窄:
第一个狭窄在位于咽与食管相续处,正对颈六椎体下缘。
第二个狭窄位于食管与左支气管交叉处,约平胸四至五椎体之间。
第三个狭窄位于食管穿过隔的食管裂孔处,约平胸十椎体处。
二十 胃的形态、分布及位置;胃液的成分及作用;胃的运动形式:
a 胃的形态:受多种因素影响而不同。一般胃的最大容量为一千五百ML,空虚时可缩成管状。胃有上、下两口,前、后两壁,大、小两弯。上口与食管相接;下口与十二指肠相连;胃前壁朝向前上方,胃后壁朝向后下方。胃的右上缘是小弯,其最低点弯曲成角状,叫角切记;胃的左下缘为突缘,称为胃大弯。
b 胃的分部:可分为四部分,贲门部、胃底部、胃体部和幽门部。
c 胃的位置:胃在中等充盈时,大部分在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贲门位于胸十一椎体的左侧,幽门位于腰一的右侧。当特别充盈时,胃大弯可降至脐已下。胃前壁的右侧贴于肝的左叶下面,左侧则被隔和左肋弓所掩盖。剑突下,胃部分直接与腹前壁相贴,胃后壁与左肾,左肾上腺极胰相邻,胃底与隔、脾相贴,胃大弯的后下方有横结肠横过。
d 胃液的成分及作用:胃液的主要成分包括盐酸、胃蛋白酶、粘液、内因子、钠、钾、氯等。胃酸分泌过少时,胃内细菌容易生长,引起腹胀、腹痛和嗳气等消化不良的症状,胃酸过多可侵蚀胃和十二指肠粘膜。产生溃疡病。胃蛋白酶可使蛋白质水解而利于吸收。
e 胃的运动形式:食糜由胃经幽门进入十二指肠的过程,称为胃排空。胃运动使胃内压增高是胃排空的动力。每次排空可是一至三ML的食糜进入十二指肠。
二十一 小肠、大肠的分部及主要结构;阑尾的位置及分部的体表投影;小肠的运动形式;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方式:
a 小肠的分部及主要结构:小肠上起于胃的幽门,下接盲肠,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小肠壁的结构由内向外分为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层四层。
b 大肠的分部及主要结构:大肠围绕空、回肠的周围,分为盲肠、阑尾、结肠、直肠、肛管五部分。
阑尾是大肠的起始部,长约六至八cm。其下端为盲肠,上续

升结肠,左侧与回肠相连接。在回盲口肠壁内的环形肌增厚,并覆以粘膜而形成上、下两片半月形的皱壁,称为回盲瓣。次瓣可阻止小肠内容物过快流入大肠;也可防止盲肠内容物逆流回回肠。
c 阑尾的位置及其根部的体表投影:阑尾是附属于盲肠的一段肠管,其根较不固定,连于盲肠的后内侧壁及右髂窝内。但变化盛大。其根部的体表投影点在右髂前上脊与脐的连线中、外三分之一交点处。
d 小肠的运动形式:小肠的肌膜层由平滑肌组成,可分为内环、外纵两层。环肌、纵肌交替收缩,推动小肠内容物逐渐下移。
e 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方式:
糖的吸收:食物中的淀粉和糖源需要消化成单糖才能被吸收。吸收的单糖主要是葡萄糖,通过小肠壁的毛细血管进入血液。
蛋白质的吸收:蛋白质食物分解为氨基酸后,几乎全部通过小肠壁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
脂肪的吸收:脂肪的消化产物有甘油、脂肪酸和甘油三酯等。脂肪吸收以淋巴途径为主。
水分的吸收:水分主要有小肠吸收。
二十二 肝、胆的形态、位置及体表的投影;胆汁的成分及作用;输胆管道的组成:
a 肝的形态:肝成不规则的斜形,可分为上下两面、前、后、左、右是缘。肝的上面捧蓬拢与隔相接触,上有始状位的链状韧带附着,借此把肝分为左右两叶。左叶小而薄,右叶大而厚。肝下面凹凸不平,中部有略成H形的三条沟。其中横形的沟位于脏面(下面)正中,有肝的左、右管,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和肝的神经、淋巴管等,由此出入,故称肝门。出入肝门的这些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构成肝蒂。左侧的纵沟较窄而深,沟的前部内有肝缘韧带通过,后部容纳静脉韧带。右侧的纵沟壁左侧的宽而浅,沟的前部为一浅窝,容纳胆囊,固称胆囊窝,后部为腔静脉沟,容纳下腔静脉。肝的前面又称下缘,是肝的脏面与隔面之间的分界线,薄而锐利。肝的后缘钝缘,与脊柱相贴。肝的右缘是肝右叶的右下缘,亦钝缘,肝的左缘及肝左叶的左缘,薄而锐利。
肝的投影位置: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区,肝的前面大部分被肋所掩盖,仅在腹上区肋弓左、右肋弓之间,有一小部分露出剑突之下,直接与腹前壁相接触。
b 胆囊的形态、位置及体表投影:胆囊分底、体、颈、管、四部分。胆囊底是胆囊突向前下方的盲端。充盈时底壳贴近腹前壁。胆囊的投影位置在右锁骨中线与右肋弓交点附近。
c 胆汁的成分及作用:胆汁的成分主要是胆盐。其作用有四,

一是激活胰脂肪酶,加速脂肪分解。二是乳化脂肪利于消化。三是与脂肪酸结合形成水溶性复合物,促进脂肪酸的吸收。四是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d 输胆管道的组成:包括胆囊的输胆管道。输胆管道由肝左管、肝右管、肝总管和胆总管组成。
二十三 胰的形态位置及胰管开口部位;胰液的重要成分及作用:
a 胰的形体、位置及开口:胰位于腹后壁,是一个狭长线条,质地柔软,成灰红色,已横至于腹上区和左季肋区,平对腰一至二。胰的前面与胃相邻,右端被十二指肠环抱,左端抵达脾门。胰管开口于肝胰腹壶,胰液在经十二指肠大乳头排入十二指肠腔内。
b 胰液的重要成分及作用:胰液中含水和多种消化酶,这些酶的作用是:
胰淀粉酶:对生、熟淀粉均有催化作用,可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和葡萄糖。
胰脂肪酶:催化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胰蛋白酶:催化蛋白质的分解。
二十四 呼吸系统的组成:由呼吸道和肺组成。
二十五 鼻旁窦的位置及开口部位;喉的结构:
a 鼻旁窦的位置及开口:鼻旁窦是鼻腔周围含气颅骨腔,开口于鼻腔。
b 喉的结构:喉的支架是喉软骨,由甲状软骨、环状软骨、会咽软骨和成对的勺状软骨构成。
二十六 气管的结构,左、右主支气管的结构特点:气管由气管软骨、平滑肌和结缔组织构成。左主支气管细而长较水平位;右主支气管短而粗,较垂直位。
二十七 肺通气的过程;肺容量和肺通气量:
a 肺通气的过程:是指气体经呼吸道进出肺的过程。当肺内压低于一至二毫米时空气进入肺,及吸气,高于一至二毫米时产生呼气,肺内压与大气压相等时,停止呼吸。
b 肺容量:及肺容纳的气量。
c 肺通气量:是指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二十八 肺的位置及形态;肺的上、下界的体表投影:
a 肺的位置:肺位于胸腔内,在隔肌的上方,纵隔的两侧。
b 肺的形态:右肺宽而短,左肺狭而长,成圆锥形。分为一尖、一底、三面(肋面、纵隔面、隔面),三缘(前缘、后缘、下缘)肺尖钝缘,近胸腔上口深入颈根部。肺底在隔肌上方,成半圆形凹陷。肋面与胸廓的外、前、后壁相邻。纵隔面中央有椭圆形凹陷,称肺门。其中有支气管、血管、神经、淋巴管进出并为结缔组织包裹,称肺根。隔面及肺底。肺前缘锐利,左肺前缘下部有心切记。后缘在脊柱两侧为肋面与纵隔面。在后方的移行处。下缘为隔面与肋面、纵隔面的移行部,其位置随呼吸运动

显著变化。
c 肺上、下界的体表投影:肺尖的上界是胸锁关节至锁骨中点向上的弧形线,距锁骨上缘二至三厘米。下界沿第六肋向外后走行,在腋中线处平第八肋,在肩胛线平十肋。
二十九 肺换气与组织换气的原理;影响肺换气的因素;氧气和二氧化钛的运输形式:
a 肺换气与组织换气的原理:呼吸气体的换气(交换)是通过扩散方式实现的,气体分子从分压高的一侧向分压低的一侧扩散,气体分压差是气体交换的动力。
b 影响肺换气的因素有:分压差、溶解度、分子量、呼吸膜和通气血流比值。
c 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运输形式:有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两种。
三十 泌尿系统的组成:由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
三十一 肾的形态、位置及基本结构:
a 肾的形态:肾形式蚕豆,分内、外两缘,前、后两面极上、下两端。内侧缘中部凹陷称肾门,是动脉、静脉、肾盂、神经、淋巴进出部位。这些结构总称肾蒂。
肾的前面较为隆突,后面略微凹陷,近贴腹后壁,上端宽而薄,下端厚而窄。
b 肾的位置:位于脊柱两侧,腹膜后间隙内。左肾在胸十一下缘至腰二至三间盘之间;右肾则在胸十二上缘至腰三上缘之间,两肾相距上近下远,肾门略平腰一与第九肋软骨,在正中线外侧略五厘米。肾门的体表投影点在竖脊肌外缘与第十二肋的夹角处
c 肾的基本结构:肾实质由许多肾单位集合管组成,其中有少量的结缔组织和血管。
三十二 尿量的正常值极多尿、少尿的概念;尿生成的过程:
a 尿量的正常值:正常成人一昼夜约为一千至两千毫升。
多尿:每昼夜尿量经常超过两千五百毫升时,称为多尿。
少尿:每昼夜尿量在一百至五百毫升之间,称为少尿。
b 尿生成的过程:
尿在肾单位和激活管生成。其过程包括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管和激活管的重吸收作用,三个互相联系的环节。
三十三 输尿管的三处狭窄;膀胱的形态、位置及膀胱三角;女性尿道的特点:
a 输尿管的三处狭窄:上狭窄位于肾盂输尿管移行处;中狭窄位于骨盆上口、输尿管跨过髂血管;下狭窄在输尿管的壁内部。
b 膀胱的形态:空虚的膀胱成三棱椎体,分尖、体、底和颈四部分。尖朝向前上方,膀胱的后面朝向后下方,成三角形,为膀胱底,尖与底之间为膀胱体。膀胱的最下部称膀胱颈,与前列腺底或盆隔相接。
c 膀胱的位置及膀胱三角:空虚时位于盆腔内,膀胱尖平耻骨联合上缘,膀胱充盈时上升,

与腹前壁相贴。
d 膀胱三角:在膀胱底的内面有一个由两个输尿管口和一个尿道内口形成的三角形区,此处旁观粘膜与肌层紧密连接,缺少粘膜下层组织,无论膀胱扩张或收缩,始终保持平滑,称膀胱三角。此处为肿瘤好发部位。
e 女性的尿道特点:女性尿道短而直,泌尿系逆行性感染较为常见。
三十四 排尿反射:排尿反射的感受器是膀胱壁的牵张感受器。传入神经为盆神经的传入纤维;排尿触及中枢在脊髓低段;传出神经为盆神经的传出纤维和阴部神经;效应器是膀胱憋尿肌和尿道括约肌。膀胱内尿增至四百至五百毫升,内压超过零点九八K.PA时,刺激膀胱壁牵张感受器,冲动沿盆神经传入,到达脊髓低段的排尿反射初级中枢同时也传到脑干和大脑皮层反射高级中枢,从而产生尿意。
三十五 男性生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男性生殖系统由内生殖器和外生殖器组成。内生殖器由生殖腺(睾丸)、输精管道(附睾、输精管、射精管、男性尿道和附属腺(精囊腺、前列腺、尿道球腺)组成。男性外生殖器为阴茎、阴囊。
女性生殖系统由内生殖器和外生殖器组成。内生殖器包括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外生殖器包括阴户、大阴唇、小阴唇、阴道前庭。
男性生殖系统的功能(睾丸的功能):睾丸的兼职细胞分泌雄激素,主要是睾酮,其作用有五,一是促进男性性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和附性征出现;二是促进机体蛋白质的合成,利于机体发育,三是维持正常的性欲;四是促进精子的发育成熟;五是促进红细胞的生成。
三十六 女性生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其组成已上诉。
女性生殖系统的功能:卵巢的功能可分泌多种激素,主要是雌激素和孕激素以及少量的雄性激素。雌激素的作用有五点,一是促进女性附性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和附性征的出现;二是促进阴道上皮细胞增生合成大量糖元,糖元分解为乳酸可增强阴道抗菌的能力;三是增强输卵管和子宫平滑肌收缩,利于卵子、精子的运行;四是使子宫颈口松弛,宫颈粘液增加、变稀,有利于精子通过宫颈管;五是促进成骨细胞的活动,钠与水的保留极肌肉蛋白质的合成。
孕激素的生理功能有五点,一是促进子宫内膜增值变厚,为胚泡着床提供条件,二是抑制子宫及输卵管平滑肌的运动,有利于安胎;三是减少子宫颈粘液的分泌,使粘液连绵,不利精子通过;四是刺激机体产热;五是与雌激素一起促进乳房的发育。
三十七 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的组成:
a 心血管系统的组成包括心、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其中有血液流动。
b 淋巴系统由淋巴管道、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组成,其中有淋巴液流动,最后流入静脉中,因此淋巴系统是静脉管道的辅助结构。
三十八 心的位置、外形;心腔的出口及入口:
a 心的位置:心斜位于纵隔内,夹在两侧胸膜囊之间。相当于第二至六肋软骨或胸五至胸八之间,心的三分之二偏在正中线左侧。
b 心的外形:略成桃子的圆锥形,大小相当于本人的拳头。心可分为一底、一尖、二面、三缘,表面有三条浅沟。
c 心腔的入口及出口:
右心房有三个入口和一个出口,其中居上方的是上腔静脉口,下方是下腔静脉口,位于下腔静脉口前内侧的是冠状窦口。出口是右房室口。
右心室有一个入口和一个出口,入口是右房室口,出口为肺动脉口。
左心房有四个入口和一个出口。在左心房后部的两侧,各有两个入口,称为肺静脉口,出口为左房室口。
左心室有一个入口和一个出口。入口为左房室口,出口为主动脉口。
三十九 心的传导系统、体表投影、血管:
a 心的传导系统:心肌内的特殊心肌具有自律性和传导性,其主要功能是产生和传导冲动,控制心的节律性活动。心传导系统是由特殊心肌细胞构成,主要包括: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左、右束支和普肯野纤维。
b 心的体表投影:可用四点及两线来确定,左上点在左侧第二肋软骨下缘,距胸骨左缘约1.2厘米处;右上点在右侧第三肋软骨上缘,距胸骨右缘约1厘米处;左下点在左侧第五肋间隙,距锁骨中线内侧约1至2厘米处;右下点在右侧第六肋胸关节处。左、右上点的连线为心的上界;左、右下点的连线为心的下界;右上、下点的连线约突向右的连线为心的右界;左上、下点的连线约向左突的连线为心的左界。
c 心脏的血管:心的血液供应来自左、右冠状动脉,回流的静脉血绝大部分经冠状窦汇入右心房。心的血液循环称为冠状循环。
四十 心动周期及心脏射血与充盈的过程;心肌的生理特性:
a 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称为一个心动周期。
b 心的射血与充盈过程:血液从心房流入心室充盈后,心室收缩,室内压超过房内压时,房室半关闭,此时为心室的等容收缩期。当室内压超过主动脉压时,主动脉半开放,血液被射入动脉内,此期称为射血期。随即心室舒张,当室内压低于动脉压时,动脉瓣关闭,但此时室内压仍高于房内压,房室瓣仍处于关闭状态,此时称为心室等容舒张期。等容舒张期后,室内压低于房内压时,

房室瓣开放,心房和腔静脉内的血液进入心室。在心室的舒张的最后零点一秒,心房收缩,使心室充盈。
c 心肌的生理特性:心房的心肌较薄,心室的心肌很厚,左心室的心肌最厚,心肌纤维成螺旋状排列,可分为内纵、中环、外斜三层。肌纤维集合成束,其间有较多的结缔组织和毛细血管。
四十一 主动脉及肺动脉的主要分支:
a 主动脉的主要分支有: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腋动脉、肱动脉、桡动脉、尺动脉、髂总动脉、股动脉、腘动脉。
b 肺动脉的主要分支有:在主动脉弓下方分为左、右肺动脉。
四十二 身体各部位的动脉主干有:升主动脉、主动脉弓、降主动脉、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
四十三 动脉血压的正常值及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正常值为90至130毫米/汞柱。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有以下五点,一是拨出量;二是心率;三是外周阻力;四是循环血量与血管容量;五是大动脉管壁的弹性。
四十四 上、下腔静脉系统的组成:
a 上腔静脉的组成:左右头臂静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上肢静脉、胸部的静脉。
b 下腔静脉系包括:左、右髂总静脉、髂内静脉、髂外静脉、下肢深、浅静脉与同名动脉并行。
四十五 门静脉系统的组成:
肝门静脉有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肠系膜下静脉、胃左静脉和腹、脐静脉。肝门静脉的宿枝与上下腔静脉的宿枝的主要稳和处有食管静脉丛、直肠静脉丛、脐周静脉丛。
四十六 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
外周静脉压和中心静脉压之间的压差。但其压差较小极易受以下四种因素影响,一是心肌收缩率的大小;二是体位改变,如由卧位突然站立;三是骨骼肌挤压作用;四是呼吸运动可影响中心静脉压。
四十七 血液的基本组成及功能;血浆的成分及血浆蛋白的功能:
a 血液的基本组成:血液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血浆中含蛋白质、无机盐和非蛋白质有机物等。
b 血液的功能:有运输、防御、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和实现体液调节。
c 血浆的成分及血浆蛋白的功能:血浆的成分有水、血浆蛋白、无机盐、非蛋白含氮化合物、葡萄糖和多种脂类等。
血浆蛋白的功能:保持机体水的平衡、发挥免疫防御作用。
四十八 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数量及功能:
a 红细胞的数量:正常男性为四百至五百万右mm/c。女性为三百五十至五百万右mm/c。红细胞的功能是运输养和二氧化碳;对血液酸碱度起缓冲作用。
b

白细胞数量:安静状态下正常成人总数为4.0至10.0乘以1.1。其功能有吞噬细菌、病毒、异物和增强免疫功能。
血小板数量为一百至三百乘以1.1。其功能是保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参与生理性止血。
四十九 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极纤维蛋白溶解的概念:
a 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局部血管收缩,已缩小或封闭血管伤口,减缓血流,产生暂时性的止血效应;接着血小板粘着聚集、形成松软的止血栓;最后在血小板参与下促进血液凝固并进一步使血管收缩,形成坚实的止血栓。
b 纤维蛋白溶解的概念:能清除体内多余的纤维蛋白凝块和血管内的血栓,恢复血流通畅,利于受损组织再生。其概念是:保持血液处于液态,限制血凝过程的发展。
五十 血量极输血原则;ABO血型系统的分形原则:
a 血量极输血原则:血液总量占体重的百分之七到八,维持血量相对恒定,对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和内环境的稳定十分重要,失血不超过总血量的百分之十及500ml,不会产生不是感。健康人一次献血二百至四百ml不会有任何损害。若一次性失血达总血量的百分之二十,会出现明显的症状,达百分之三十会有生命危险。
b ABO血型的分型原则:根据红细胞膜所含血型抗原极凝集原的不同或有无将血液分为四个基本类型。凡红细胞膜只含A凝集原的为A型;只含B凝集原的为B型;A、B两种凝集原都有的为AB型;无A、B两种凝集原的为O型。
五十一 微循环的血流通路极功能:其通路有三条。
一是迂回通路极营养通路,是血液和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二是直接通路,是部分血液迅速通过微循环返回静脉,保证回心血量。
三是动、静脉短路又称非营养通路,有调节体温的作用。
五十二 降压反射: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称为降压反射。
五十三 脾的位置及形态:脾位于左际肋区,第九至十一肋的深面,其长轴与第十肋一致,在肋弓下缘不能触及。
脾的形态:脾为暗红色、质软而脆。脾的表面除脾门外,均被已腹膜。脾为扁椭圆形或扁三角形的实质,可分为前、后两端,上、下两缘,内、外两面。前端较宽,朝向前外;后端钝圆,朝向后内。下缘较钝,向后下方;上缘锐利,朝前上方并有二至三个脾切记;内面有称脏面,凹陷其中央有脾门;外面又称隔面,平滑隆突,贴于隔下面。
五十四 全身主要淋巴结的位置:
a 头部淋巴结位于头颈部交界处。
b 颈部淋巴结:位于颈前和外侧两组。
c 腋淋巴结:位于腋窝。
d 

 下肢淋巴结:位于腹股沟。
e 腘淋巴结:位于腹股沟。
f 腹股沟浅淋巴结:位于腹股沟。
g 腹股沟深淋巴结:位于髂外。
五十五 淋巴液的生成: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生成淋巴液,淋巴液经淋巴系统回流入静脉。
五十六 眼球壁的结构及眼的内容物:
a 眼球壁的结构:由外向内依次为:眼球纤维膜、眼球血管膜和视网膜三层。
b 眼的内容物包括: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
五十七 眼附器的组成:
眼附器由眼睑、结膜、泪器和眼球外肌等组成。
五十八 前庭窝器:又称耳,由强庭窝和窝器两部分组成。
五十九 外耳、中耳和内耳的结构:
a 外耳道:指耳门至骨膜之间的弯曲管道,长2.5cm。可分为软骨部和骨部。软骨部占外侧三分之一,骨部占内侧三分之二,两部交界处较狭窄。外耳道以外向内的方向是先向前上,继而稍向后,然后弯向前下,外耳道的皮肤较薄,在软骨部含有毛囊、皮脂腺及盯眝腺
b 中耳:包括鼓室、咽鼓管和乳突窦、乳突小房。鼓室由颞骨内含气的不规则空间,向前内侧经咽鼓管通咽腔,向喉下方与乳突后方相通。鼓室内含三块听小骨,彼此已关节连接成链,由外向内依次为锤骨、铮骨、凳骨。锤骨紧贴于骨膜内面,凳骨的底部固定于内耳的前亭窗。乳突窦和乳突小房是鼓室的延伸部。乳突窦是鼓室与乳突之间的空腔,乳突小房是颞骨乳突内的许多含气小腔。内耳又称迷路,位于颞骨延部的骨质内,在鼓室侧壁和内耳道底之间不规则,由鼓迷路和膜迷路组成。鼓迷路是颞骨骨密质围成的不规则腔系;膜迷路套在鼓迷路内,密闭的膜形管腔或囊。膜迷路内含有内淋巴,膜迷路与鼓迷路之间充满外淋巴,内、外淋巴互不相通。

六十 神经系统的区分和常用术语:
a 神经系统的区分:神经系统由中枢部和周围部两部分组成。中枢部及中枢神经,包括脑和脊髓。周围部及周围神经,与脑和脊髓相连的神经,及脑神经、脊神经和内脏神经三部分。脑神经与脑相连,脊神经与脊髓相连,内脏神经通过脑神经和脊神经赋予脑和脊髓。周围神经又可分为躯体神经和内脏神经两部分。
周围神经中,感觉神经冲动时至感受器传向中枢,故称传入神经;运动神经的冲动是从中枢传向周围故又称传出神经。内脏运动神经又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b 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
神经节与神经核:在中枢部皮质以外,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的包体聚集成团或柱,称为神经核;在周围部,神经元的包体聚集处称

为神经节。
灰质和皮质:中枢神经内神经元的包体及其竖突聚集的部位,因富含血管,成红色故称灰质。分布于大、小脑的表面的绘制曾称皮质。神经核也属于灰质。
白质与髓质:中枢神经内,神经纤维聚集的部位,因髓鞘含类脂质成白色,故称白质。分布于大、小脑深面的白质称为髓质。纤维素也属白质。
纤维素与神经:神经元的突起长集中成束,在周围部称为神经;在中枢内起止于功能基本相同的神经元的突起集中在一起,称为纤维束。
网状结构:中枢神经内神经纤维纵横交错穿插成网,神经元的包体散步其中的结构。
六十三 神经元的结构及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特征:
a 神经元的结构:神经元包括包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又分为轴突和竖突两种。
b 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特征是:高级中枢与感觉器或效应器之间的传导神经冲动作为传导通路。
六十四 脑的分布;脑干的位置、外形及内部结构;小脑的位置及功能;间脑的分布;端脑的外形、分叶、内部结构及大脑皮层功能定位:
a 脑的分布:脑位于颅腔内,可分为端脑、间脑、小脑、中脑、脑桥和延髓六部分。通常将延髓、脑桥和中脑合称为脑干。
b 脑干的位置:位于颅底内面的斜坡上,平枕骨大孔处与脊髓相续,上接间脑;延髓和脑桥的背面与小脑相连,它们之间的腔室为第四脑室。上通中脑水管,向下与延髓极脊髓的中央管相续。
脑干的外形:腹侧面,延髓腹侧正中有与脊髓相续的前正中裂,裂上部两侧各与纵行隆起,称椎体。椎体下方形成椎体交叉。脑桥腹侧面宽阔而捧拢,称基底部,正中有一纵行的基底沟。脑桥两侧逐渐变细与小脑相连。中脑腹侧面有一对纵行柱状结构,称大脑脚。两脚之间称脚间窝。
脑干背侧面,延髓背侧面下部有两端隆起,内侧的称薄束结节,内有薄束核;外侧的称楔束结节,内有楔束核。延髓背侧面上部与脑桥背侧面有一菱形窝,称第四脑室底。在中脑内侧面有两队隆起,上方的称上丘,是视觉反射中枢;下方的称下丘是听觉反射中枢。
脑干的内部结构:由灰质与白质构成,灰质分散成大小不等的团块或短柱,称为神经核,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与第三至十二对脑神经相连的神经核,一类不直接与脑神经相连称非脑神经核。脑干的白质大多数是几束 纤维束的延续,但其位置、走向发生迁移,并出现一些新纤维素。在脑干还有明显的网状结构。
c 小脑的位置:位于颅后窝内,在大脑半球枕叶下方,脑桥与延髓的后方。
小脑的功能:是维持身

体的平衡,调节肌张力、协调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d 间脑的分布:间脑在中脑的前上方,腹面一小部分露于表面外,其余被大脑半球掩盖。间脑外侧与大脑半球愈合。中间有一始状裂隙,称第三脑室,向下通中脑水管,向上经室间孔与侧脑室相通。间脑主要包括背侧丘脑、后丘脑和下丘脑三部分。
e 端脑的外形:端脑又称大脑,可分为上外侧面、内侧面和下面。表面凸凹不平,有许多浅、深的沟,沟与沟之间的隆起,称为大脑会。
大脑半球的分叶:被三条沟分为五个分叶。这三条沟是中央沟、外侧沟、顶枕沟。五个叶是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和稻叶。额叶在外侧沟以上和中央沟之间;顶叶在中央沟与顶枕沟之间。枕叶在顶枕沟以后。颞叶在外侧沟以下。稻叶在外侧沟的深处。
大脑的内部结构:大脑半球表面的灰质又称大脑皮质,皮质的深部为白质,又称大脑水质。白质内埋有灰质团块,称基底白。半球内排有左右对称的腔系,称侧脑室。
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
甲、躯体运动中枢:位于中央前汇合中央旁小叶前部。
乙、躯体感觉中枢:位于中央后汇集中央旁小叶后部。
丙、视觉中枢:位于枕叶内侧面的巨状沟上、下的皮质。
丁、听觉中枢:位于颞叶的颞横回。
戊、语言中枢(说话中枢)位于额下回后部。
书写中枢:位于额中汇后部仅靠中央浅回。
阅读中枢:位于顶叶的角回。
听话中枢:位于内上回后部。
己、嗅觉中枢:位于海马旁回沟的附近。
六十五 大脑皮质的体表感觉投射规律;大脑皮质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a 大脑皮质的体表感觉投射:由三级神经元组成。第一级神经元包体位于脊神经内其周围突组成脊神经的躯体感觉纤维,分布至躯干极四肢皮肤内的感受器;中枢突经后跟进入脊髓上升一到二个节段,主要止于后角。第二级神经元主要是后角神经元,分出的邹凸经中央管前方的白质前联合,止于背侧丘脑。第三级神经元包体在背侧丘脑,发出的轴突形成丘脑中央辐射,经内囊后支投射到中央管后回上,三分之二和中央旁小叶的后部。
b 大脑皮质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主要是通过椎体系和椎体外系两条传出功能系统的协同活动,共同实现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六十六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和内脏神经三部分。
六十七 颈丛、臂丛、腰丛、骶丛的组成及重要分支的支配范围:
a 颈丛的组成及重要分支的支配范围:由第一至四颈神经的前支构成。
重要分支有:
枕小神

经:支配枕部及耳廓背面上部的皮肤。
耳大神经:支配耳廓极其附近的皮肤。
颈横神经:支配颈部皮肤。
锁骨上神经:支配颈侧部、胸壁上部和肩部的皮肤。
颈丛深支主要支配颈部深肌,肩胛提肌、舌骨下肌群和隔。
隔神经:运动纤维支配隔肌,感觉纤维支配胸膜、心包、肝、胆囊、肝外胆管。
b 臂丛神经的组成及重要分支支配范围:由第五至八颈神经前支和第一胸神经前支的大部分组成。重要分支有:
腋神经:肌支支配三角肌和小圆肌;皮支支配肩部和臂外侧上部皮肤。
肌皮神经:支配喙肱肌、肱二头肌和肱肌。
正中神经:肌支支配除肱二头肌、尺侧腕曲肌和指伸曲肌尺侧以外所有的前臂屈肌,拇收肌以外的盂季肌、第一、二隐状肌以及掌心、盂季、桡侧三个半指的掌面极其中节和远节手指背面的皮肤。
尺神经:肌支支配尺侧腕屈肌的指伸屈肌的尺侧伴。手背尺侧伴、和小指、环指及中指尺侧伴背面的皮肤。浅支支配小鱼肌、小指、环指尺侧伴掌面的皮肤。深支支配小鱼际肌、拇收肌、骨间肌和第三、四隐状肌。
桡神经:皮支支配前臂背面皮肤,肌支支配肱三头肌;浅支支配手臂桡侧伴和桡侧两个半手指筋膜背面的皮肤。深支支配前臂的伸肌。
c 腰丛神经:由第十二胸神经前支的一部分,第一至三要神经和第四要神经的一部分组成(前支)。
主要分支由:
股神经:肌支支配耻骨肌、股四头肌和缝降肌;皮支支配大腿和膝关节前面的皮肤。
最长的皮支为隐神经,支配髌下小腿内侧面和脚内侧缘的皮肤。
闭孔神经:肌支支配闭孔外肌、大腿内收肌群;皮支支配大腿内侧面的皮肤。肌支还支配髂腰肌和腰方肌。
骶丛神经:由第四腰神经前支的一部分、第五腰神经前支和全部骶神经和尾神经组成。
主要分支由:
胫神经:肌支支配小腿肌后群,皮支支配小腿及脚底皮肤。
腓总神经:分布于腓骨前外侧。
六十八 胸神经前支的分布规律:胸神经共十二对。第一至十一对各自位于相应的肋间隙中称为肋间神经。第十二对胸神经位于十二肋下方,称为肋下神经。肋间神经在肋间内、外肌之间,肋间血管下方,沿各肋沟前行,在腋前线附近离开肋骨下缘,行于肋间隙中。
六十九 脑神经的分布范围:
1、嗅神经由上鼻甲上部和鼻中隔上部粘膜内的嗅神经中枢突聚集成二十多条嗅丝(嗅神经),穿腮孔入颅,进入嗅丘,传导嗅觉。
2、视神经由视网膜结细胞的轴突在视神经盘处汇聚,在穿过巩膜构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