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单元练习四

单元练习四

单元练习四
单元练习四

单元练习四

(中国近代史第七章至第九章)

一、选择题

1、清政府于1905年派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1906年8月,五大臣回国,向慈禧密陈立宪的益处是()。

A、皇权永固

B、外患渐轻

C、内乱可弥

D、军备渐强

2、清政府为应付国会的请愿运动,于1908年9月宣布“预备立宪”,以9年为限,9年后正式召开国会;同时,颁布了()。

A、《钦定宪法大纲》

B、《议院法要领》

C、《选举法要领》

D、《逐年筹备宪政事宜清单》

3、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严格意义上说,是从()开始的。

A、康有为

B、梁启超

C、严复

D、孙中山

4、1903年6月,在《苏报》上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的革命党人是()。

A、邹容

B、秋瑾

C、章炳麟

D、徐锡麟

5、辛亥革命时期,曾写作《警世钟》、《猛回头》的革命家是()。

A、陈天华

B、廖仲恺

C、胡汉民

D、黄兴

6、同盟会的纲领是()。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

7、南京临时政府期间,孙中山公布了许多法令,内容极为广泛,主要有()。

A、保障人权

B、革除封建陈规陋习

C、保护私人财产,发展资本主义事业

D、改革文化教育事业,实行新闻自由

8、《新青年》创刊初期,高举的旗帜是()。

A、民主

B、科学

C、自由

D、平等

9在1918年7月至11月,李大钊先后发表了()文章,这标志着中国人民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学说。

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B、《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C、《庶民的胜利》

D、《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10、高度评价十月革命,说从“刀光火色”中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的是()。

A、陈独秀

B、李大钊

C、胡适

D、鲁迅

11、五四运动的宗旨是()。

A、爱国

B、进步

C、民主

D、科学

12、在中国最早酝酿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是()。

A、毛泽东

B、李大钊

C、董必武

D、陈独秀

13、1920年8月,()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

A、毛泽东

B、李大钊

C、董必武

D、陈独秀

14、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

A、1921年7月

B、1922年7月

C、1923年7月

D、1924年7月

15、1922年至1923年中国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起点是()。

A、香港海员罢工

B、安源路矿工人罢工

C、开滦煤矿工人罢工

D、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16、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A、中国共产党一大

B、中国共产大二大

C、中国国民党一大

D、中国国民党二大

17、1925年6月至1926年10月,苏兆征和邓中夏领导的(),这不仅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是空前的,而且在世界上工人运动史上也是罕见的。

A、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B、安源路矿工人罢工

C、开滦煤矿工人罢工

D、省港大罢工

18、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失败的标志是()。

A、整理党务案

B、“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C、“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D、中山舰事件

19、1928年12月29日宣布东北易帜的是()。

A、张作霖

B、张学良

C、冯国璋

D、阎锡山

20、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军阀混战是()。

A、中原大战

B、蒋桂战争

C、直奉战争

D、蒋冯战争

21、彻底清算大革命后期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会议是()。

A、三湾改编

B、中共六大

C、八七会议

D、遵义会议

22、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地点是()。

A、陕西延安

B、湖南长沙

C、广东广州

D、江西瑞金

23、1928年6月,中共中央将各地工农革命军统一改称为()。

A、八路军

B、工农红军

C、解放军

D、国军

24、开始确立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共中央领导地位的会议是()。

A、三湾改编

B、中共六大

C、八七会议

D、遵义会议

25、晏阳初认为,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是农民的()。

A、愚

B、贫

C、弱

D、私

二、填空题

1、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它的宗旨是(),(),()。

2、1905年11月,同盟会的机关报()创刊。孙中山在该报的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纲领归结为()、()、()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3、1905年-1907年,革命派与改良派在思想领域内展开了一场激烈论战。革命派的主要阵地是();改良派的主要阵地是()。

4、1915年12月25日,()在云南宣布独立,组织护国军兴师讨袁,发动()。

5、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职位,与在中央掌握实权的段祺瑞争权夺利,发生()。

6、新文化运动是从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的()开始的。

7、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是()。

8、1919年5月4日,北京13所大专院校学生3000千多人在天安门示威游行。高呼口号,一致要求严惩亲日派卖国贼()、()和()。

9、以1919年6月5日的()为标志,五四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0、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的中心议题是()。

11、1926年7月,以推翻()为目标的北伐战争开始。

12、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一党专政统治建立标志是()。

13、国民政府统一全国后,宣告“军政时期”结束,()开始。

14、1933年1月,()规定每年8月1日为我军的建军节。

15、“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科学地阐述了共产党领导的()、()、()这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16、早期的中国青年党鼓吹国家主义,以(),()为口号,因创办《醒狮》杂志而被称为()。

17、第三党的创始人和领导人是()。

三、名词解释

1、《革命军》:

2、黄花岗起义:

3、武昌起义:

4、护国运动:

5、护法运动:

6、新文化运动:

7、京汉铁路工人在罢工:

8、黄埔军校:

9、中山舰事件:

10、“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1“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12、中原大战:

13、南昌起义:

14、“八七会议”

15、工农武装割据:

16、《井冈山土地法》:

四、简答题

1、简述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

2、中国同盟会成立及意义。

3、简述南京临时政府的内外政策。

4、试述五四运动的简要过程和历史意义。

5、简述乡村建设派的主张

五、论述题

1、试述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

2、试析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3、为什么说新文化运动史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4、试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简要经过和历史意义。

5、试述中共二大的主要功绩。

6、试析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及其经验教训。

7、为什么说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8、试述遵义会议的内容及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BC

2、ABCD

3、A

4、C 4、A 6、ABCD 7、ABCD 8、AB

9、BCD 10、D 11、ABCD 12、BD 13、D 14、A 15、A 16、C 17、D

18、C 19、B 20、A 21、C 22、D 23、B 24、D 25、ABCD

二、填空题

1、兴中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2、《民报》,民族,民权,民生

3、《民报》,《新民丛报》

4、蔡锷,护国战争

5、府院之争

6、陈独秀,《青年杂志》

7、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

8、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

9、上海“三罢”斗争

10、讨论和制定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

11、北洋军阀统治

12、宁汉合流

13、“训政时期”

14、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15、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

16、内除国贼,外抗强权,“醒狮派”

17、邓演达

三、名词解释

1、《革命军》:1903年邹容出版了《革命军》一书,以浅近明快的语言,揭露清政府的暴虐统治,论述中国不可不革命的道理,明确提出要建立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中华共和国”。《革命军》问世后,发行量逾百万册,为清末最畅销的书籍,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黄花岗起义:1911年4月,黄兴率领革命志士120余人,猛攻两广总督衙门和督练公所,与清军展开激烈的巷战,终因寡不敌众而起义失败。在战斗中牺牲和被捕后就义的革命志士,合葬于广州郊外的黄花岗,这次起义被称为“黄花岗起义”。

3、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驻武昌的新军工程第八营熊秉坤等打死反动军官,率领士兵起义,占领了楚望台军械库。其他标营的士兵相继起义。经过激战,起义军攻占了湖广意督衙门,光复了武汉三镇。次日,成立湖北军政府,以黎元洪为都督。武昌起义在全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4、护国运动:195年12月,袁世凯复辟帝制,并加紧筹备登基大典。在梁启超积极筹划下,蔡锷、唐继尧等宣布云南独立,组织讨袁军,揭开了护国战争的序幕。接着,蔡锷率护国军在四川浴血奋战,顶住了北洋军的攻势。全国人民掀起了护国运动,迫使袁世凯取消帝制。袁世凯死后,护国运动宣告结束。

5、护法运动:1917年7月,北洋军阀政府国务总理段祺瑞拒绝恢复国会和《临时约法》,并积极推行“武力统一”政策。孙中山南下广州,举起护法大旗,召开非常国会。9月他就任大元帅,成立南方护法军政府,并下令讨伐段祺瑞,护法战争在湖南爆发。到1918年5月,孙中山受到排挤,被迫辞职,护法运动至此失败。

6、新文化运动: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兴起。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是其主要倡导者。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学。从1917年起又大力提倡文学革命。这一运动是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领导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打

击了封建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

7、京汉铁路工人在罢工:1923年2月,京汉铁路总工会在郑州召开成立大会,遭到军阀吴佩孚的禁止。总工会命令铁路工人总罢工,京汉铁路完全瘫痪。7日,吴佩孚在帝国主义支持下,血腥屠杀罢工工人,造成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共产党员、罢工领导人林祥谦、施洋牺牲,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失败,中国工人运动转入低潮。

8、黄埔军校:1924年6月,孙中山在广州建立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由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党代表,直属于国民党中央。共产党人周恩来、熊雄先后担任政治部主任。军校聘任了一批苏联顾问,并以苏联红军为榜样,实行军事和政治并重的教育方针。军校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和政治的骨干力量。

9、中山舰事件:1923年3月,国民党右派分子以蒋介石的名义调派“中山舰”到黄埔候用。蒋介石宣称“共产党阴谋暴动”,下令扣押“中山舰”,逮捕海军局代理局长、共产党员李之龙,并拘捕了黄埔军校和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中的共产党员。事件发生后,陈独秀、张国焘对蒋介石妥协退让,共产党员被迫退出第一军,而蒋介石的军权得到加强。

10、“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在帝国主义和大资产阶级支持下,1927年4月12日,按蒋介石预定的计划,大盘流氓向上海工人纠察队进攻。反动军队以“调解纠纷”为名,收缴纠察队的枪支,并占领上海总工会和工人纠察队总部。次日,反动军队用机枪打死游行示威的工人群众100多人,打伤数百人。接着反动派疯狂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这就是“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1“七·一五”反革命政变:1927年7月15日,武汉国民政府主席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公开背叛孙中山所决定的国共合作政策和反帝反封建纲领,并在其辖区内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实行搜捕和屠杀。“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标志着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最终失败。

12、中原大战:国民党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采取不触犯其根本利益的妥协政策,因此,自近代以来所发生的中国社会基本矛盾并没有得到解决,反而因为政局动荡而表现得更为突出,国民党新军阀之间的战火又起。1930年4月初,蒋介石下“讨伐令”,空前规模的军阀混战在中原地区全面展开。中原大战历时7个月,双方死伤30多万,战火波及20多个县,给中国人民造成巨大的灾难,它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军阀混战。

13、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国民革命军2万余人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全歼敌军,占领了南昌城。随后成立革命委员会,重申反帝反封建的政治主张。起义军在南下广东途中遭到敌军围攻,损失严重。余部由朱德、陈毅率领,开展游击战。这次起义是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

14、“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总结了国民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成立了以瞿秋白、李维汉、和苏兆征为常委的新的中央领导机构。会议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并把在湘、鄂、赣、粤等省发动农民举行武装秋收起义作为当时党的最主要任务。

15、工农武装割据:1928年l0月和11月,毛泽东就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文章。文章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科学地阐述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与根据地建设这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强调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共产党和割据地方的工农群众必须具备的一个重要思想。这个思想的提出,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16、《井冈山土地法》:1928年12月,毛泽东在井冈山主持制定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其主要内容包括: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以分给农民个别耕种为主,也可共同耕种,禁止买卖;分田按人口平均分配,同时以劳动力为标准,能劳

动者可多分土地;主要以乡为单位分配土地。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制定的第一个土地法。它以满足农民需要土地耕种的要求为中心,对土地革命起了推动作用。由于缺乏经验,这个土地法关于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禁止土地买卖等方面的规定,并不适合中国农村的实际,而且侵犯了中农的利益。

四、简答题

1、简述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

从1901年到1905年,清政府下了十几道谕旨,采取了30多项措施推行“新政”,其主要内容有:

政治方面,改革官制,修订刑律,整顿吏治。

经济方面,振兴商务,奖励实业。

军事方面,改革兵制,编练新军,创办巡警。

文化教育方面,废科举,兴学校。

除以上内容外,新政还涉及到社会习俗方面的一些问题,如准许满汉通婚,禁鸦片、禁妇女缠足等。自1906年起,新政又进入了改革政治体制的“宪政”改革时期。

综观整个清末新政,就其内容而言,可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近代化改革运动。清政府推行新政的目的,固然是为了挽救和维护自己的统治,但新政措施中有不少是其迫于时势对资产阶级作出的让步,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文化、科技、教育、近代军事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有利于中国近代化。因此,清政府推行新政的结果,不但没有起到维护自己统治的目的,反而挖了封建统治的基础,培养和造就了异己的社会力量,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2、中国同盟会成立及意义。

2O世纪初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和革命团体的纷纷涌现,为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19O5年8月,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确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其纲领,推举孙中山为总理。后来孙中山将这十六字概括为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同盟会在东京设立本部,在国内和海外设立支部。其成员主要是中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

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有明确政治纲领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使中国革命运动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核心,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新起点。

3、简述南京临时政府的内外政策。

南京临时政府期间,孙中山公布了许多法令,内容极为广泛。大体可分为四类:

(1)保障人权。

(2)革除封建的陈规陋习。

(3)保护私人财产,发展资本主义事业。

(4)改革文化教育,实行新闻自由。

所有这些政策、法令和措施,都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性质,充分反映了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但对地主阶级的利益没有根本的触动,对广大农民的要求也缺乏任何积极的反映。

南京政府成立后,由于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对外政策表现出了明显的软弱和妥协性。为了能够得到列强的承认,临时政府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负责偿还清政府所借的一切外债和剩余赔款,保护列强在中国的各种特权。企图以此来换取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华民国的承认。尽管临时政府与列强多次进行交涉,但是列强一直不承认临时政府,为此,临时政府的领导者们都感到很大的压力。

4、试述五四运动的简要过程和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1919年春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经过是1919年5月4日,

北京3000多爱国学生集会和游行,要求“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并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北洋政府派军警进行镇压。上海工人阶级于6月5日举行大罢工,运动进入了新阶段,中心由北京转到上海。北洋政府被迫罢免卖国贼的职务,出席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是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使五四运动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5、简述乡村建设派的主张

乡村建设派是20世纪30年代主张通过推行农村改良来振兴农村、复兴民族的政治派别。乡村建设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梁漱溟。他们有系统的理论主张,所从事的乡村建设、乡村改良实验是很有影响的社会运动。在众多的乡村建设团体中,梁漱溟主持的山东农村建设研究和晏阳初主持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影响最大。

乡村建设派的主要内容是建立政治和教育合一的乡农学校,同时推行“新乡约”,建立“乡村自卫组织”,举办供销、信用等合作社,推行农业技术的改进措施。其基本理论是,中国是一个“伦理本位”、“职业分立”和精神上“调和持中”的社会,中国的问题只是“文化失调”,不存在阶级和阶级对立,应从乡村建设入手,然后扩及整个社会,恢复中国儒家伦理。

晏阳初的乡村建设模式与梁漱溟的稍有不同,晏阳初认为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不在帝国主义和地主买办阶级的压迫与剥削,而是农民的“愚、贫、弱、私”造成的,主张用教育手段改造社会,即以文艺教育救“愚”,以生计教育救“贫”,以卫生教育救“弱”,以公民教育救“私”。

随着乡村建设运动的发展,碰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无论是扫盲教育、农村合作经济,还是乡村自卫,在实践过程中往往真正有利于贫民的地方不多,反而更有利于乡村富人,并且国民党政府官方势力也随之加入进来,形成了民间乡村建设与政府逐渐结合的趋势,乡村建设派想通过乡村建设改造中国社会政治制度,形成一种新文化、新制度的初衷,受到了更多的制约,因此,梁漱溟们的试验对改造整个中国社会而言,也只是试验而已,没有实质效果。

五、论述题

1、试述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

从1905年至1907年间,革命派与改良派在思想领域内展开了一场激烈论战。论战的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斗争之激烈,影响之深远,在中国近代历史上都是罕见的。双方论战的中心战场在日本,革命派的主要阵地是《民报》,由章太炎主编,改良派的主要阵地是《新民丛报》。另外,两派在新加坡、檀香山、旧金山、香港等地的报纸也都投入了这场论战。

这次论战的内容和范围相当广泛,涉及到了民主革命的对象、任务、方法、前途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但概括起来,论战的焦点主要还是围绕着同盟会提出的三民主义纲领进行的,即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王朝的统治,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要不要改变封建的土地制度。

在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王朝的问题上,改良派认为,满族已被汉族同化,不存在民族歧视问题压迫,满汉在各方面已经完全平等,清政府是四万万人的政府,根本没有必要用革命手段来推翻它。他们说革命派实行民族革命的主张是无的放矢,攻击“革命排满”是种族复仇主义。认为暴力革命是杀人盈野的残酷行动,不仅会引起下等社会的暴动,从而造成内乱,而且会招致帝国主义的干涉和瓜分,最后导致亡国。

针对改良派的攻击,革命派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揭露了清政府实行民族压迫和专制统治以及投降卖国的罪行,有力地论证了推翻清政府的必要性和正义性。他们指出,革命固然难免“杀人流血之惨”,但如果不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结果是苦痛会更加剧烈。强调只有通

过暴力革命,社会才会进步;中国“欲求免瓜分之祸”,只有进行革命;“外人之所以敢觊觎中国者,以中国政府之敝败也。颠覆政府,当以兵力去其敝败,而瓜分之途塞”。因此,只有推翻清政府,使中国富强起来,才能避免帝国主义的干涉。

在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问题上,改良派认为,中国人民“未有共和国民之资格”,“中国不可以实行民主”。认为只有在“开明专制时代或君主立宪时代”,才能有这种资格。在他们看来,中国人民当时连立即实行君主立宪的资格都没有,还必须实行“开明专制”。

革命派从“天赋人权”的理论出发,认为“民权”的兴起是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由君主专制变为民主共和是“进化之公理”。阐明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相信通过革命实践,人民的政治程度能够得到迅速提高,完全有能力建立世界上最完善的“共和政体”。同时,革命派揭露改良派鼓吹“君主立宪”和“开明专制”的目的,是要中国人民永远做满清王朝的奴仆;指出“政治革命”的真实含义是推翻清王朝、建立共和国,这与“君主立宪”和“开明专制”毫无共同之处,进一步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

在要不要改变封建的土地制度的问题上,改良派认为,地主占有土地是“正义”的权利,应当得到保护,攻击革命派的“平均地权”、“土地国有”政策是危害“国体”,是煽动“下等社会”革命。他们诋毁平均地权是革命派“欲夺富人之所有以均诸平民”,借以博得下等社会的同情;斥责土地国有违背了私有制的“自然法制”,必将妨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文明的进步。

革命派认为,土地掌握在少数地主手里,是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组织的最大弊端;土地属于自然资源,理应由全民所共享,地主阶级垄断土地,徒手坐食,不仅陷亿万贫民于苦难深渊,而且也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必须废除封建的土地制度,实行平均地权或土地国有,这样才能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革命派强调指出:如果不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势必会导致贫富不均,引起新的社会革命。坚持“社会革命”不仅能够与“政治革命”并行,而且必须与“政治革命”并行,阐明了改变土地所有制的极端重要性。

通过持续两年的激烈论战,革命派揭露了改良派抵制民主革命的面目,进一步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进一步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宣传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为即将到来的资产阶级革命高潮做好了舆论准备。同时,革命派关于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张受到了当时进步人士的普遍拥护,使许多知识分子冲破了君主立宪的思想束缚,投身革命事业,扩大了革命的影响,壮大了革命的阵营。

但是,由于阶级的局限性,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这场论战中,也暴露出了自身难以克服的严重缺陷,尤其是在论战围绕的三大焦点问题上,表现更为突出。

在关于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王朝问题的论战中,革命派在驳斥改良派关于革命会导致帝国主义干涉、招致被瓜分的谬论时,不敢理直气壮地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只是含混地说明中国革命合乎“世界各国潮流”,帝国主义不会干涉,甚至还天真地认为帝国主义会赞助中国革命,表现了革命派对帝国主义的不切实际的幻想和软弱的妥协立场。

在关于要不要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问题的论战中,革命派没有提出发动群众参加革命斗争的主张,也不敢承认革命就是被压迫阶级反抗统治阶级的暴力行动,而是希望“有秩序”地进行革命。这说明资产阶级革命派并不真正相信人民群众,不可能依靠人民群众将革命进行到底。

在关于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问题的论战中,革命派对于改良派关于平均地权和土地国有是“夺富予贫”的指责,没有进行有力回击,甚至还极力否认土地国有是“夺富人之有”,不敢断然宣布剥夺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为资产阶级的国家所有,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对地主阶级的妥协态度。

2、试析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仍以失败而告终。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整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由于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软弱,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革命失败了。主要原因是:

(1)资产阶级革命派提不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因此就不能识别真正的朋友和真正的敌人,放过了主要的民族敌人帝国主义。革命党人不仅不敢触动帝国主义在华特权,而且还幻想得到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同情和支持。对于封建势力,革命党人强调反满和建立共和政体,却没有去触动封建土地制度和彻底摧毁旧的国家机器,结果是袁世凯反动政权代替了清王朝。

(2)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因此也不可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农民。虽然他们也曾联络过同农民、手工业者有密切联系的会党和新军,但对于广大农民和手工业者,几乎没有做广泛的、深入细致的发动和组织工作。武昌起义后,革命形势日益高涨,资产阶级革命派强调“有秩序革命”,视群众反帝反封建斗争为“越轨”行为,不仅束缚了群众的手脚,甚至还站在群众的对立面,因此失去了群众,孤立了自己。

(3)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组织松散,内部派系纷杂,在革命胜利发展时已经四分五裂。他们没有正确的思想武器,来制止革命党迅速而普遍妥协倾向,甚至有不少革命者转化为新官僚、新军阀和新政客。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一部分革命者,力图挽救垂败的革命,未能获得成功。

辛亥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是仍然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发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打倒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失去了政治优势。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在中国再也不能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统治,从而为中国人民斗争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

(2)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社会中新气象不断。当袁世凯、张勋先后复辟帝制时,都受到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和人民群众的坚决反对。

(3)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自古以来,神圣不可侵犯的绝对权威被打破。辛亥革命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人们更加容易接受新思想、新事物。

(4)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设立实业部,先后颁布了一些列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革命政府还提倡社会新风,扫除旧时代的“风俗之害”。这些变化不仅改变了社会风气,也有助于人们的精神解放。

(5)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在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总之,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完全的就是民主革命,它的地位和功绩不可磨灭。但是,代表大地主、大买办利益的袁世凯窃取革命胜利果实后,中国仍然处在帝国主义列强的残酷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的根本任务还没有完成,中国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依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从这些方面来说,辛亥革命失败了。

3、为什么说新文化运动史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这个运动是从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开始的。1917年1月,蔡元培聘请陈独秀为北大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也随之迁至北京,这是新文化运动的标志。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和鲁迅等先后成为《新青年》的编辑或主要撰稿人,他们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倡导者。

《新青年》创刊初期,便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反对封建专制和迷信,抨击以孔孟为代表的封建文化思想道德。它又高举文学革命的大旗,主张建立宣传新思想和反映现实生活的新文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

(1)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迷信。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认为民主和科学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两个车轮,中国要从专制和愚昧下求得解放,摆脱落后状态,赶上资本主义强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民主和科学的提出,反映了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迫切需要,因而成为五四时期文化思想战线上的两面旗帜。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新文化运动把批判的锋芒指向被历代专制帝王、尊孔复古派坚持推行的封建礼教、伦理纲常和家族制度,响亮地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提倡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的伦理原则。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其中胡适、鲁迅等人鲜明打出了“文学革命”的旗帜,利用白话文这种通俗易懂的新的文学形式,向旧文化发动了猛烈的攻击。《狂人日记》是鲁迅的一篇短篇小说,成为新文学的典范。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这股潮流冲决了禁锢人们思想的闸门。而这个闸门一被打开,各种新思潮的涌动就不仅不可避免,而且是无法遏制的了。正因为如此,在那时,这个运动是活泼的、前进的和革命的。

4、试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简要经过和历史意义。

1921年6月初,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尼克尔斯基来中国,他们到上海后,与主持上海党组织工作的李达、李汉俊建立了工作联系,建议及早召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宣告党的成立。经过上海党组织的发起,并做了大量筹备工作,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召开。由于会场受到密探注意和外国巡捕的骚扰,最后一天的会议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艇上举行。参加会议的代表是上海的李达、李汉俊,北京的张国焘、刘仁静,长沙的毛泽东、何叔衡,武汉的董必武、陈潭秋,济南的王尽美、邓恩铭,广州的陈公博,日本东京的周佛海。他们来自7个地方,代表全国50多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科尔斯基列席了会议。

大会通过了党纲,确定党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规定党的奋斗目标是:以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废除资本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联合共产国际。党纲还规定了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和党的纪律。大会确定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大会选举产生了由三人组成的中央局,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张国焘和李达分别负责组织和宣传工作。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时开天辟地的大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中国共产党与以往任何政党不同,它以最先进的思想武器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以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它接受的是马克思主义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是在革命时代发展了的列宁主义,是同资产阶级的各种社会划清界限的科学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政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工人阶级深受三座大山重压,具有坚强的革命性。它适应了中国近代以来社会的进步和民族民主革命发展的需要,深深根植于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土壤之中,不仅代表着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这使得反动势力极度恐慌,但中国共产党却在斗争中强大。中国共产

党的成立,在当时虽然没有多大的影响,但它却改写了历史,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坚强的领导核心,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希望。“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旧焕然一新了”。

5、试述中共二大的主要功绩。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开展反帝反封建的斗争。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迫切要求共产党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明确而具体的革命纲领,为现阶段革命的斗争指明方向。列宁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革命的思想,为中国共产党制定民主革命纲领提供了理论依据。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陈独秀、张国焘、王尽美、邓恩铭等12人出席了会议,代表着全国195 名党员。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讨论和制定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宣言在正确分析国际形势和国内状况的基础上,提出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政党。他的目的是要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这是党的最高纲领,也是党的最终奋斗目标。宣言同时指出,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奋斗目标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这是党的最低纲领,也就是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

大会选出举了中央领导机关。陈独秀、李大钊、张国焘、蔡和森、高君宇五人当选为中央委员;邓中夏、向警予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陈独秀任委员长。

中共“二大”有着伟大的历史功绩。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提出,初步解决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的问题。特别是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第一次明确了革命的对象,并初步解决了革命性质、革命动力、革命方式、革命前途等问题,这对当时的革命斗争有着极大的现实指导意义。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提出,反映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情况的进一步结合,为以后探索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奠定了基础。

6、试析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及其经验教训。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是在国共两党合作下进行的,以打倒北洋军阀为直接目标的反帝反封的大革命。通过这场革命,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组建了国民革命军,广泛开展了工农运动、统一了广东革命根据地,胜利地进行北伐战争,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使国民革命的思想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进步,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但大革命最终失败了。

从客观方面来讲,是由于反革命力量的强大,是由于资产阶级发生严重的动摇、统一战线出现剧烈的分化,是由于蒋介石集团、汪精卫集团先后被帝国主义势力和地主阶级、买办资产阶级拉进反革命营垒里去了。

从主观方面来说,是由于中共中央领导机关在大革命的后期犯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放弃了无产阶级对于农民群众、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武装力量的领导权,使革命遭到了失败。当时的中共还处在幼年时期,没有经验,缺乏对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基木问题的深刻认识,还不善于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所以,右倾机会主义在大革命后期才在中共中央领导机关中占据了统治地位。

中国共产党在1922年7月召开的二大上,即决定参加共产国际。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它当时直接受共产国际的指导。共产国际及其在中国的代表虽然对这次大革命起了积极的作用,所出的主意有些是正确的,但由于并不真正了解中国的情况,也出了一些错误的主意。幼年的中共还难以摆脱共产国际那些错误的指导思想。这对酿成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有直接影响。

大革命的失败为中国提供了深刻的经验教训:(1)在中国民主革命中,必须建立包括工、农、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在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必须对资产阶级实行既联合又斗争的政策。(2)在中国民主革命中,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无产阶级只有发动广大农民,满足农民的地位要求,才能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增强革命势力,保持和巩固无产阶级的领导权。(3)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主要的组织形式是军队。在武装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如果不建立一支自己直接领导的、拥有一定数量的革命军队,革命就不能胜利。(4)加强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首先是加强党在思想、政治上的建设,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是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

大革命虽然失败了,它的历史意义仍然是不可磨灭的。这场失败了的革命,实际上是未来胜利的革命的一次伟大的演习。因为正是在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轰轰烈烈的革命工作,领导了全国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荣的一页,同时开始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途径,初步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并且从大革命的失败中汲取了严重的历史教训,开始懂得进行土地革命和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性。正是由于经历了这场大革命,中国人民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有了明显的提高,中国共产党开始掌握了一部分革命武装。所有这些,为把中国革命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土地革命战争阶段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7、为什么说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由于国民党统治集团的叛变和对革命人民极端残酷的镇压,中国革命转入低潮,但是,引起革命的矛盾一个也没有解决,中国社会的两大基本矛盾不但依然存在,而且在国民党新军阀统治之下,还越来越激化。因此,新的革命高潮的到来是不可避免的。中国共产党选择了一条高举革命的大旗,进行武装反抗的革命道路。

1927年8月1日,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及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率领共产党掌握或影响下的北伐军(即国民革命军)2万多人在南昌起义。为了争取和团结国民党中愿意继续革命的人,南昌起义仍然使用国民党的旗帜。革命军占领南昌以后,按预定计划迅速南下广东。在广东东部,革命军遭到敌人优势兵力的围攻,损失严重。革命军一部分由朱德、陈毅率领,转战湘南,坚持斗争;另一部分进入海陆丰,与当地农民军汇合。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因此,它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就是在这次起义中诞生的。1933年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规定每年的8月1日为我军的建军节。

8、试述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中实行路线和政策。

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之一。中共八七会议通过的《最近农民斗争的决议案》,决定用革命的手段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中共的一批优秀分子在领导各地农民秋收起义时,就以“打土豪,分田地”为号召,开创了革命的新局面。1928年12月,毛泽东在井冈山主持制定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其主要内容包括:①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以分给农民个别耕种为主,也可共同耕种,禁止买卖;②分田按人口平均分配,同时以劳动力为标准,能劳动者可多分土地;③主要以乡为单位分配土地。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制定的第一个土地法。它以满足农民需要土地耕种的要求为中心,对土地革命起了推动作用。由于缺乏经验,这个土地法关于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禁止土地买卖等方面的规定,并不适合中国农村的实际,而且侵犯了中农的利益。

1929年4月,毛泽东在兴国主持制定第二个土地法《兴国土地法》,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这是一个原则性的改正,保护了中农的利益

不受侵犯。1931年2月,毛泽东进一步总结根据地土地革命的经验,和邓子恢等一起制定了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坚定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以乡为单位,按照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至此,中国共产党就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制定了可以付诸实施的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纲领和路线。

在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纲领和路线的指引下,根据地开展了“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生产和参军参战的积极性。中国没有单独代表农民的政党,民族资产阶级的政党没有坚决的土地纲领,因此,只有制订和执行了坚决的土地纲领、为农民利益而认真奋斗、因而获得最广大农民群众作为自己伟大同盟军中国共产党,成了农民和一切革命民主派的领导者。在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极其严重的条件下,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得到坚持和发展,根本原因,就是在于中国共产党紧紧地依靠了农民,领导农民进行了土地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所呈现出来的生机勃勃的景象,同国民党统治区民不聊生的悲惨景象形成鲜明的对照。根据地成为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雏形,它使陷于苦难深渊的中国人民看到了一线光明和希望,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生产和参军的积极性。

8、试述遵义会议的内容及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召开了遵义会议。

会议的主要内容:①会议集中全力纠正了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②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并委托张闻天起草《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即遵义会议决议)。③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会后,政治局常委进行了分工,根据毛泽东的提议,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的责任;博古任红军总政治部代理主任;并成立了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团(三人军事指挥小组),作为最高统帅部,负责指挥全军的行动。会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是在中共同共产国际的联系中断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作出的。

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开始确立以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而这些成果,又是在中共同共产国际中断联系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取得的,它是标志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会议。这次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表明,作为一个严肃的、对人民负责任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是敢于正视自己的错误,并注意从自己所犯的错误中学习并汲取教训的。在领导中国革命全过程的某一个时期内,由于经验不足以及其他原因,党和党的领导人难免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甚至严重的错误。但是,错误有两重性。它一方面损害党,损害人民;另一方面又很好地教育了党,教育了人民。在大革命失败以后的这个时期内,中国共产党正是通过总结成功的经验和教训,一方面反对右倾机会主义,又一方面反对"左"倾机会主义,使自己"从两条战线斗争中巩固和壮大起来"。从而把党领导的革命事业坚持下来并推向前进的。

最新《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练习题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练习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4题,48分) 1、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催生着人们观念的更新。“笑不露齿,行不摆裙”的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矜持因素,被时下“想唱就唱,我最闪亮”的观念所取代,当代青年更倾向于张扬个性,展示自我。这表明() 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 D.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2、漫画所蕴含的哲理有( ) ①任何社会意识的产生都有物质原因②事物发展不同阶段的矛盾各 有其特殊性③人的欲望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④社会意识和社会存 在如影随形 A.①② B.③④C.①③D.②④ 3、“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 解决当前我们面临的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因为先进的社会意识( ) ①先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②可以正确预见和引领社会发展的方向 ③与社会存在在变化发展上具有同步性④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4、我国的计生政策改革,经历了从“单独二孩”政策到“全面二孩”政策的过程,其哲学依据是( ) ①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更新②计生政策改革必然从量变开始 ③社会实践推动计生政策的发展④政策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5、近十年来,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下图所示的这一变化有利于( )①解决市场调节失灵问题②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③优化政府管理,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④促进上 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2016年1月1日起,我国实行宪法宣誓制度, 各级人大选举或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一府 两院”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就职时都要进行宪法宣誓。从唯物史观看,推进依宪治国的哲学依据是 ①社会存在具有客观物质性②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客观要求③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4单元练习题

预习单位换算(抄写两遍并背过) 时间单位:(时、分、秒、) 1时=60分1分=60秒 质量单位:(克、千克、吨) g kg t 1000克=1千克 1吨=1000千克 长度单位:(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公里) mm cm dm m km 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1米=100厘米 1千米=1000米 四年级数学第四单元知识 一、口算。 2.51×10= 2.63×10= 0.645×1000= 0.03×100= 4.03÷10= 7÷100= 63.5÷1000= 5.63×10÷100= 0.1÷100= 1.02×10= 2.1÷1000= 0.56÷10×1000= 二、脱式计算。(写背面) 5×18+650÷13 70×84÷(43-29) (70+80)÷(68-18) (23×16-368)÷9 720÷[(24-18)×5] 170-45÷15×23 三、怎样计算简便就怎样计算。(写背面) 48×9+42×9 39×25-25×19 6400÷4÷25 76×5×6 125×16 327+33+273+267 684-184-238-62 79+21×5×2 99×38+38 87×2÷87×2 102×15 2014+133-914+167 二、我会填。 1、一个小数由()、()和()三部分组成。 2、小数点左边第二位是()位,它的计数单位是(),第四位是 ()位,它的计数单位是()。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是()位,它的计数单位是(),第三位的计数单位是()。 3、小数2.05读作(),2表示(),5表示()。 4、3个1,5个0.1和1个0.01写成小数是()。 5、8.02的计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计数单位。0.256 的计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6、大于8而小于9的一位小数有()个。 7、把16800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是();省略万位后面 的尾数是();把995000000元改写成以“亿元”为单位的数是() 8、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原数就(),向左移两位,原数就() 9、把1.5扩大()倍是15,缩小()倍是0.015。 把0.73缩小为原数的十分之一是()。

六年级第四单元单元测试题

人教课标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检测试卷 设计案例 陕西省铜川市印台区陈炉镇雷家坡小学张峰 基础知识(50分) 一、读拼音写词语。(8分) héǎi zīyuán kūjiéāi dào ( ) ( ) ( ) ( ) juàn liàn xióng yīng yūníēn cì ( ) ( ) ( ) ( ) 二、用“√”划出句子中带点字的正确读音。(2分) 1、树汁流经树干(gān gàn),就像血液流经我们的血管一样。 2、河水为我们解除干(gān gàn)渴,滋润我们的心田。 3、陈明在教室里等待(dāi dài)家长来接他放学,待(dāi dài)了一会儿,只见他的妈妈出现在教室门口。 三、比较下面的字,并组词。(8分) 指()揭()剔()坑()脂()竭()赐()炕()四、查字典填空。(5分) “顾”字用音序法应查音序_______,再音节______;用部首法查_____部首,再查_______画,字形结构是______,第四画名称是______ 。它的解释:A.到商店来买货物的;B.拜访; C. 珍惜,顾念; D.看或转过头看。依次写出含有这些意思的四字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五、日积月累,按要求积累成语。(6分) 1.含有“天”或“地”字的: 2.含有“草”或“木”字的: 六、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并试着写一个环保标语。(6分) 1、善待地球就是。 2、就是拯救未来。 3、但存方寸地,。 4、有限的,无限的。 5、自然资源,生命绿色。 环保标语: 七、按要求写句子。(12分) 1.不少科学家提出了在火星或者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等许多设想。 缩句: 2.地球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非常小。 改为比喻句: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通信连万家》教案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并遵守通信的基本礼貌和有关法律法规。能力:能根据实际情况,正确选择、使用相应的通信方式来解决各种问题。 知识:联系身边的实际事例,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通过调查,知道现代通信的方式及各自的特点。 教学重点 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现代通信的方式及各自的特点,懂得并遵守通信的基本礼貌和有关法律法规。 教学难点 能根据实际情况,正确选择、使用相应的通信方式来解决各种问题。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了解现代通信方式有哪些;了解学校老师、家人常用的通信方式及具体的通信事例。 第1课时完成话题“我们生活中的信使”“多种多样的通信方式”的教材内容。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活动一我们生活中的信使 [播放动画:我们生活中的信使]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通信。大家说一说,通信有哪两种基本方式,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方便? 小结:我们邮寄的信函、包裹,通过火车、飞机、邮递员等看得见的“信使”,到达亲朋好友的手中;而有些信息,则通过电波、光波等看不见的“信使”,传达到对方。在现代社会中,这些信使每天都为我们传递信息,同时也带去了人们相互之间的惦念、祝福和友情……(板书:通信连万家邮政电信) 【设计意图:了解通信的两种基本方式及传递用途,知道通信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活动二多种多样的通信方式 [播放动画:几种通信方式的特点]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这些通信方式各有什么特点?自己和家人使用过哪些通信方式,给自己生活带来了哪些方便,解决了生活中的哪些问题?学生可分组进行表演。(板书:邮政:点多、面广、线长;电信:快捷、方便) 小结:通信架起了人们之间交流的桥梁,传递着祝福,生活中离不开它们。 【设计意图:了解现代各种通信方式的特点,感受通 信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为正确选择合适的通信方式打下基础。】 活动三我们的主意 1.[出示图片:我们会选择]

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练习题

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练习题 班级:姓名: 一、我会填空。 1.把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可以得到一条()。 2.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就是(),记作()。 3.时钟在2时整时,它的时针和分针成()度角,6时整时成()度角,也就是()角,9时整时成()度角,也就是()角,12时整时成()度角,也就是()角。 4.120°比平角小()度,比直角大()度。 5.过一点可以画()条直线,过两点可以画()条直线。 6.手电筒,太阳和汽车尾灯等射出来的光线,都可以近似地看成是()。 7.线段有()个端点,射线有()个端点,直线有()个端点。 8.用一个放大10倍的放大镜看一个30°的角,看到的这个角的度数是()。 9.大于()而小于()的角是钝角,小于90°的角是()。 10.时钟在5时的时候,时针和分针成()角。 11.1个周角=()平角=()直角=()度。 12.钟面上,分针走了一圈,是()度,这时,时针走了一大格,走了()度。 二、判断。 1.平角就是一条直线,周角就是一条射线。() 2.用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出15°、120°和150°的角。() 3.两个锐角的和一定比直角大。() 4.直线比射线长。() 5.大于90°的角是钝角。()

三、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里) 1.角的大小与()有关。 ○1角两边的长短○2角的开口方向○3角的两边张开的大小 2.8时整,钟面上的时针与分针成()。 ○1锐角○2直角○3钝角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1李东画了一条5厘米长的射线○2两点间线段的长度就是这两点间的距离○3三角板上的直角比黑板上的直角小。○4过一点只能画两条线段。 四、画一画。 1.画一个80度的角。 2.画一个比直角大50°的角。 3.画一条比6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4.在下面直线上截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五、量一量。 ()()六、看图求出角的度数。 已知 1 = 50° 2 = ()2 1 3 3 = () 4 = () 4 ∟ 6 5 5 = () 6 = ()

第四单元单元测试题

第四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 1.大圆的半径是小圆直径的2倍,小圆的周长是大圆周长的(),大圆的面积是小圆面积的()。 2.用圆规画一个直径是8厘米的圆,圆规两脚张开的距离是()厘米,所画的圆的周长是()厘米,面积是()平方厘米。 3.大圆和小圆的半径比是3∶2,它们的周长比是(),面积比是()。 4.一个圆的周长是18.84厘米,这个圆的半径是()厘米,面积是()平方厘米。 5.在一个长6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中画一个最大的半圆形,这个半圆形的周长是()厘米,面积是()平方厘米。6.一块边长10分米的正方形铁片,剪成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周长是()分米。 7.一个圆的周长为31.4厘米,若半径增加2厘米,则直径增加()厘米,周长增加()厘米,面积增加()平方厘米。 8.把一个圆分成若干(偶数)等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长方形的宽就是圆的()。 9.一个圆环的内圆直径是8厘米,外圆直径是10厘米,它的面积

是()平方厘米。 10.一个扇形的圆心角是90°,半径是10分米,这个扇形的面积是()平方分米。 11.一个圆的半径扩大到原来的2倍,直径扩大到原来的()倍,周长扩大到原来的()倍,面积扩大到原来的()倍。 二、判断。(对的画“√”,错的画“×”) 1.两个半圆一定可以拼成一个圆。() 2.圆的周长比半圆的周长长。() 3.车轮转动一周所行的路程是车轮的直径。() 4.如果两个圆的周长相等,那么它们的面积也相等。() 三、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号里) 1.若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a厘米,则画出的圆的周长是()厘米。 A.πa B.2πa C.πa+a D.2πa+a 2.一个圆的周长是6.28米,它的面积是()平方米。 A.3.14 B.6.28 C.0.785 D.12.56 3.一个圆环,内圆半径是4厘米,外圆直径是10厘米,这个圆环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A.263.76 B.28.26 C.3.14 D.6.28 4.周长相等的正方形、长方形、圆这三种图形中,()的面积最大。 A.正方形B.长方形C.圆D.无法判断

人教版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全册教案

四年级品社教案 第一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教学设计 第一课:《我的家乡在哪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认识自己家乡的地理位置,知道家乡所属的行政区。 在地图上查找本地(社区、县、市)、本省及省会城市的位置。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 重点难点:能够认识自己的家乡,并能够正确地向别人介绍家乡所在的地理位置。 知道思念亲人,想念家乡,是爱家乡的表现。 教学准备:中国地图、宁夏省地图。学生准备彩笔,剪刀胶水、信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歌曲导入:播放《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问:听听这首歌描写了什么? 二、谈话引导,导入。 是啊,家乡是生我们养我们的地方,家乡在你的眼里是怎样一个地方? 在同学们的眼里,家乡是美丽的,也是可爱的。每个人都对自己的家乡都怀着一种深深的眷恋之情,每个人都热爱着自己的家乡。 今天,就让我们先认识自己家乡的地理位置。 三、看地图,找家乡。 指名学生,问:你的家乡在哪里? 用“我的家乡在()省()市()县”填空说话。 2、出示中国地图,“让我们一起来找找自己的家乡”。 以一人为例,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找找家乡所在的省和省会城市。 说一说在地图上的大概位置。 四、全课小结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上节回顾 二、新授 1、小组合作,找一找家乡。 2、游戏:“12345,你的家乡在哪里?”“在这里,在这里,我的家乡在这里。” 3、老师这里有几位小朋友一下子找不到自己的家乡,请大家帮帮他们。 4、竞赛:老师缩小地图的范围,请大家自己找找家乡,比一比,看谁找得快找得准。 三、找家乡,画家乡。 1、每个学生拿出自己带来的小地图,在地图上把自己的家乡所在省份剪下来,然后贴在彩色纸上。 2、说说你对家乡的了解。 3、用手中的笔在贴画的四周画上一些美丽的图案,把自己的家乡打扮得更美丽。 4、学生上台展示。 四、遐想:二十年后的我。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试卷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试卷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试卷试卷Ⅰ 一、选择题(本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问题 C.社会 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的关系问题 2、“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荫学种瓜。”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无关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人的意识与自然环境无关 D.自然环境决定人 的意识 3、鲁迅先生说:“穷人绝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方捡煤渣老婆子深受的酸辛,灾区的饥民,大约总不会去种兰花,像阔老太爷一样……”这段话包含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道理是①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 具有反作用③每个人的意识,要受到社会生活的制约,取决于他们 的社会地位、生活环境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②④ 2009年3月27日至28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动员会议在北京召开。回答4―5题: 4、科学发展观是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产物,同时它又指 导我们不断取得改革开放的新胜利。这一论述主要体现了 A.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道理 B.社会历史由人的目的决定的道理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5、从社会历史观的角度看,我国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哲学依据是 A.意识对于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B.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C.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D.社会意识总是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 2009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国务院机构改革基本完成,地方机构改革稳步推进。回答6―8题: 6、政府机构改革是 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这主要说明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 B.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 C.生产力一定要适合生产关系 D.经济基础一定要适合上层建筑 7、一定社会上层建筑所包括的内容 A.是一切阶级的意识形

第四单元单元测试

第四单元单元测试 一、填空 1.我们学习的统计方法是指:搜集(),()整理,制作(),绘制()。 2?常见的统计图有()统计图、()统计图和()统计图。 3?要表示数量的多少需要画()统计图,要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需要画() 统计图,要表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之间的关系需要画()统计图。 二、前进汽车厂去年1?6月汽车产量如下图: 4SC k 300 150 算一算: 1.平均每月制造汽车多少辆? 2?六月份制造的汽车比一月份增长白分之几? 三、育才小学五年级男女生人数如下表: J*生女生 五⑴2020 五⑵r is24 五⑶2119 根据表中的数据制成统计图. 四、育红小学1997年植树情况统计图如下: / S00 400 2TO 根据上图解答下面的问题: 1?植树最多的与最小的年级相差多少棵? 2.六年级植树棵数占全校植树总数的百分之几? 答案 一、填空 1、数据分类统计表统计图

2、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 3、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 _ 、 1.(400+ 415 + 439+ 450+ 470 + 502)- 6= 2676十6= 446 (辆) 2.(502- 400)- 400 = 25.5% 1.645 - 200 = 445 (棵) 2.500-(200 + 305 + 400 + 450 + 645 + 500)= 20% 一、填空。 1?简单的统计图有()统计图、()统计图和()统计图。 2.扇形统计图的优点是可以很清楚地表示出()。 3. ()统计图是用长短不同、宽窄一致的直条表示数量,从图上很容易看出( )。 4?为了表示某地区一年内月平均气温变化的情况,可以把月平均气温制成() 统计图。 二、将下面的两个表格填完整。 (表1)某服装厂去年和今年产量情况统计表

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

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 第一课;我的家乡在哪里 目的要求; 学生能够认识自己家乡的地理位置,知道家乡所属的行政区。 在地图上查找本地[社区.县.市].本省及省会城市的位置。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 重点难点; 能够认识自己的家乡,并能够正确地向别人介绍家乡所在的地理位置。 知道思念亲人,想念家乡,是爱家乡的表现。 教学准备; 中国地图.浙江省地图。 学生准备彩笔,剪刀胶水.信封。 第一课时 一.歌曲导入;播放《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问;听听这首歌描写了什么? 二.谈话引导,***导入。 是啊,家乡是生我们养我们的地方,家乡在你的眼里是怎样一个地方? 在同学们的眼里,家乡是美丽的,也是可爱的。每个人都对自己的家乡都怀着一种深深的眷恋之情,每个人都热爱着自己的家乡。 今天,就让我们先认识自己家乡的地理位置。 二.看地图,找家乡。 指名学生,问;你的家乡在哪里? 用“我的家乡在省市县”填空说话。 2.出示中国地图,“让我们一起来找找自己的家乡”。 以一人为例,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找找家乡所在的省和省会城市。 说一说在地图上的大概位置。 3.小组合作,找一找家乡。 4.游戏;“12345,你的家乡在哪里?”“在这里,在这里,我的家乡在这里。” 5.老师这里有几位小朋友一下子找不到自己的家乡,请大家帮帮他们。 6.竞赛;老师缩小地图的范围,请大家自己找找家乡,比一比,看谁找得快找得准。 三.找家乡,画家乡。 1.每个学生拿出自己带来的小地图,在地图上把自己的家乡所在省份剪下来,然后贴在彩色纸上。 2.说说你对家乡的了解。 3.用手中的笔在贴画的四周画上一些美丽的图案,把自己的家乡打扮得更美丽。 4.学生上台展示。 四.遐想;二十年后的我。 一转眼,你长大成人了。你会为家乡做点什么? 你对家乡会有一种怎样的感情? 五.小结 第二课;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 教学目标; 1.了解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2.能用画笔记录下自己眼中家乡的美景和自己对家乡的感受。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练习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练习卷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 一、我会填(20分) 1、160的40倍是(),278与36相乘的积是()。 2、125×80的积是()位数,积的末尾有()个0。 3、最小的两位数与最大的三位数的积是()。 4、两个因数的积是560,其中一个因数除以2,另一个因数不变,积是()。 5、根据6×50=300直接写出下面两题的积。 18×50=() 42×50=() 6×150=() 6×450=() 6、一只猎狗奔跑的速度可达每小时35千米,可写作()。 小东骑自行车可达每分钟300米,可写作()。 7、小明的步行速度是50米/分钟,他从家到学校走了12分钟,学校离家有()米,利用的数量关系是()。 8、妈妈买了4千克苹果用了24元,可以求出苹果的单价是()元每千克,利用的数量关系是() 9、一支钢笔要23元,小红买了11支钢笔一共需要多少钱? 10、两个因数相乘,如果其中一个因数乘15,要使积不变,另一个因数应该() 二、我会选(10分) 1、3750×9800积的末尾有()个0。 A.1 B.2 C.3 D.4

2、用竖式计算463×72时,4与7相乘的实际意义是()。 A.4×7 B.400×7 C.400×70 D.40×70 3、8□□×2□的积的最高位是()位 A.百 B.千 C.万 D.十万 4、与580×50的积一样的算式是() A.58×50 B.29×1000 C.580×500 D.58×5000 5、学校的图书馆有50个书架,每个书架3层,每层放书50本,学校图书馆一共有图书() A.7000本 B. 150本 C.2900本 D. 7500本 6、如果A×B=460,那么(A×2)×(B÷2)=( ) A.230 B. 460 C.920 D.464 7、下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路程×时间=速度。 B.计算360×40,可先算36×4,再在得数的末尾添上2个零。 C.20×40=800,如果两个因数都乘2,积就变成了1600。 D.如果两个因数的末尾都没有0,那么它们的积的末尾也一定没有0。 8、下面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路程不变时,用的时间越少,车的速度就越快。 B.150千米/时读作一百五十千米每时。 C.在100米赛跑中,小明每秒钟跑5米,那么小明的跑步速度为5米/秒。 D.两数相乘,积是48,如果一个因数加上3,另一个因数不变,积是51。 9、下面的计算正确的有( )道。 A.1 B. 2 C.3 D.4 10、下面的说法错误有( )句。 (1)一个因的末尾有2个0,积的末尾至少有2个0。 (2)一个因数乘以10,积也一定乘以10。 (3)两个因数同时乘4,积也乘4。 (4)一个因数与1相乘还得这个数。 A.1 B. 2 C.3 D.4

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第一课:我的家乡在哪里 目的要求: 学生能够认识自己家乡的地理位置,知道家乡所属的行政区。 在地图上查找本地(社区、县、市)、本省及省会城市的位置。知道家乡就是祖国的一部分。 重点难点: 能够认识自己的家乡,并能够正确地向别人介绍家乡所在的地理位置。 知道思念亲人,想念家乡,就是爱家乡的表现。 教学准备: 中国地图、浙江省地图。 学生准备彩笔,剪刀胶水、信封。 第一课时 一、歌曲导入:播放《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问:听听这首歌描写了什么? 二、谈话引导,***导入。 就是啊,家乡就是生我们养我们的地方,家乡在您的眼里就是怎样一个地方? 在同学们的眼里,家乡就是美丽的,也就是可爱的。每个人都对自己的家乡都怀着一种深深的眷恋之情,每个人都热爱着自己的家乡。 今天,就让我们先认识自己家乡的地理位置。 二、瞧地图,找家乡。 指名学生,问:您的家乡在哪里? 用“我的家乡在省市县”填空说话。 2、出示中国地图,“让我们一起来找找自己的家乡”。 以一人为例,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找找家乡所在的省与省会城市。 说一说在地图上的大概位置。 3、小组合作,找一找家乡。 4、游戏:“12345,您的家乡在哪里?”“在这里,在这里,我的家乡在这里。” 5、老师这里有几位小朋友一下子找不到自己的家乡,请大家帮帮她们。 6、竞赛:老师缩小地图的范围,请大家自己找找家乡,比一比,瞧谁找得快找得准。 三、找家乡,画家乡。 1、每个学生拿出自己带来的小地图,在地图上把自己的家乡所在省份剪下来,然后贴在彩色纸上。 2、说说您对家乡的了解。 3、用手中的笔在贴画的四周画上一些美丽的图案,把自己的家乡打扮得更美丽。 4、学生上台展示。 四、遐想:二十年后的我。 一转眼,您长大成人了。您会为家乡做点什么? 您对家乡会有一种怎样的感情? 五、小结 第二课: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 教学目标: 1、了解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哲学生活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一、社会历史观 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方法论】1、从客观存在的社会实际情况出发。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1、表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动用(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的表现)2、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与社会存在不完全同步,落后于或超前于社会存在。 【原理内容】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方法论】2、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克服错误的社会意识。 反对唯心史观。 注意: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体现。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 3、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地位: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 生产关系一定要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原理内容】1、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性质。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就会阻碍以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4、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原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方法论]: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注意:如果材料涉及经济体制改革的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如果材料涉及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5、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途径: ①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②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通过改革加以解决。(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这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四年级数学第四单元练习题

四年级数学第四单元练习题 (第47-55页) 一.填空。(每空1.5分,共15分) 1. 160×50积的末尾有()个0。25乘80的积的末尾有()个0。 2. 莉莉每分钟看10页书,照这样计算,半小时可以看()页。 3. 一列火车每小时行驶200千米,可以说这列火车的速度是()。 一辆汽车每小时行78千米,6小时行了()千米。 4.28的5倍是(),28的25倍是()。 5.最大的三位数和最小的两位数的积是()。 6. 根据积的变化规律填空。 ①两个因数的积是88,其中一个因数乘10,另一个因数不变,积是()。 ②两个因数的积是140,其中一个因数乘2,另一个因数乘5,积是()。 二、判断:(每小题2分,共12分) 1.79乘29的结果一定比2500小。() 2. 三位数乘两位数,积一定是五位数。() 3. 两个因数的乘积是190,如果其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5,积就变成950。() 4. 单价=总价÷数量。() 5. 150乘20的积末尾有两个0。() 6.两个因数相乘,一个因数乘2,另一个因数除以2。积不变。() 三、选择:(每小题2分,共10分) 1.350×14,积的最高位是() A.千位B。万位C。十万位 2.两数相乘得96,一个因数乘2,另一个因数乘3。积为()A.96 B.192 C.576 3.与320×60的积相等的是()A.(320×2)×(60×2B.(320 ÷2)×(60÷2)C.(320×2)×(60÷2) 4.一千克苹果8元钱,妈妈买苹果用了32元,妈妈买了多少千克苹果?问题是求() A.单价B.数量C.总价 5.大雁从南方飞到北方,行程17000千米,如果每天飞780千米,20天()飞到。 A.能B.不能C.不确定 四、计算。 1、直接写出得数。(每小题0.5分,共4分) 320×30= 80×30= 125×80= 32×300= 46×20= 190×40= 210×5= 72×30= 2.用竖式计算。(18分) 304×50= 450×30= 109×26= 289×14= 52×123= 504×18= 3、脱式计算:(每题4分,共12分) 400+156×10 170×7-230 134-100÷5

第四单元测试卷(附答案)

第四单元测试卷 一、填空题。 1.有5个女同学、3个男同学玩击鼓传花游戏,花停在()同学手上的可能性比较大。 2.盒子里有20枚红棋子,有5枚黄棋子。任意摸出一枚,可能是()色的,也可能是()色的,摸到()色棋子的可能性小一些。 3.一个正方体,六个面上分别写有A、B、C、D、E、F,掷一次,朝上的面可能会出现()种结果。 4.袋子中有8个红球、2个黄球,从中摸出一个,()是白球,是()球的可能性大。 5.小华一星期共写了84个大字,平均每天写()个大字。 6.五(2)班有69人,平均每人向学校捐2本书,一共捐了()本。 7. 平均每堆有()个小方块。 二、连一连。 三、我国2004年第一季度每月新增电话业务情况如下。 1月份:农村固定电话116.1万户,城市固定电话446.7万户,移动电话810.9万户。 2月份:农村固定电话97.3万户,城市固定电话462.6万户,移动电话552.5万户。 3月份:农村固定电话210.8万户,城市固定电话444.2万户,移动电话797.8万户。 根据上面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用计算器算出合计数。 我国2004年第一季度每月新增电话 业务情况统计表

年月 根据以上数据回答。 1.农村固定电话哪个月增加最多?城市固定电话呢? 2.这三类电话哪个月用户增加最多? 四、某公司各级职工工资情况如下表。

1.这个公司有职工多少人? 2.这个公司的职工月平均工资是多少元? 五、解决问题。 1.一辆汽车给工厂运送原料,上午运了4次,共运25.5吨,下午运了5次,比上午多运7.5吨,这辆汽车这天平均每次运原料多少吨? 2.五位裁判员给一名体操队员打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平均得9.64分;只去掉一个最低分,平均得9.72分;只去掉一个最高分,平均得9.61分,求最高分和最低分各是多少。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第一课:我的家乡在哪里 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认识自己家乡的地理位置,知道家乡所属的行政区。 在地图上查找本地(社区、县、市)、本省及省会城市的位置。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 重点难点:能够认识自己的家乡,并能够正确地向别人介绍家乡所在的地理位置。知道思念亲人,想念家乡,是爱家乡的表现。 教学准备: 中国地图、宁夏省地图。 学生准备彩笔,剪刀胶水、信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歌曲导入:播放《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问:听听这首歌描写了什么? 二、谈话引导,导入。 是啊,家乡是生我们养我们的地方,家乡在你的眼里是怎样一个地方? 在同学们的眼里,家乡是美丽的,也是可爱的。每个人都对自己的家乡都怀着一种深深的眷恋之情,每个人都热爱着自己的家乡。 今天,就让我们先认识自己家乡的地理位置。 三、看地图,找家乡。 指名学生,问:你的家乡在哪里? 用“我的家乡在省市县”填空说话。 2、出示中国地图,“让我们一起来找找自己的家乡”。 以一人为例,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找找家乡所在的省和省会城市。

说一说在地图上的大概位置。 四、全课小结 第二课时 一、上节回顾 二、新授 1、小组合作,找一找家乡。 2、游戏:“12345,你的家乡在哪里?”“在这里,在这里,我的家乡在这里。” 3、老师这里有几位小朋友一下子找不到自己的家乡,请大家帮帮他们。 4、竞赛:老师缩小地图的范围,请大家自己找找家乡,比一比,看谁找得快找得准。 三、找家乡,画家乡。 1、每个学生拿出自己带来的小地图,在地图上把自己的家乡所在省份剪下来,然后贴在彩色纸上。 2、说说你对家乡的了解。 3、用手中的笔在贴画的四周画上一些美丽的图案,把自己的家乡打扮得更美丽。 4、学生上台展示。 四、遐想:二十年后的我。 一转眼,你长大成人了。你会为家乡做点什么? 你对家乡会有一种怎样的感情? 五、小结 第二课: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 教学目标: 1.了解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知识点

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知识点-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一、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 1.什么是社会存在什么是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是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和。(既包括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①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完全同步和完全均衡,有时候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候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②社会意识的发展既由社会存在的发展决定,又有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3.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 4.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5.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6.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这一规律的内容是什么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7.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这一规律的内容是什么 1)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的状况不同,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性质是不同的。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提东社会进步;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阻碍社会前进。 8.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发展的动力是什么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3)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4)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9.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练习

四年级英语练习(Unit 4) 一。写出下列的问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It’s snowy in Beijing.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Yes, it is. It’s cold today.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No, it isn’t . It’s hot today.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No, it’s cool tomorrow. 5.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B: It’s warm today .____________________ tomorrow? A: It’s cool. 二.写出答句。 1.What are you doing ? (没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What colour are your jeans ?(白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re your pants blue ?(肯定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Is it cool today ?(否定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单元测验卷

2017学年第一学期语文第四单元测验卷(满分:100分) 一、基础,共30分 1、默写诗句(每空1分,共10分) (1)结庐在人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饮酒》)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恨别鸟惊心。(《春望》) (3)天接云涛连晓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渔家傲》) (4)白头搔更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春望》)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光向日金鳞开。(《雁门太守行》)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报路长嗟日暮。(《渔家傲》) (7)角声满天秋色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雁门太守行》)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将磨认前朝。(《赤壁》) (9)《与朱元思书》中抒发了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拼音,填写汉字(每空1分,共10分) (1)父亲的差事jiāo xiè()了 (2)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láng jí()的东西。 (3)我看见他pán shān()地走到铁道边,慢慢地探身下去。 (4)黄和绿zhǔzǎi()着,无边无垠,tǎn dàng rúdǐ()。(5)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bù zhé bù náo()。 (6)它所有的丫枝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páng yì xié chū()。 (7)对人类苦难不可èzhì()的同情,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bīn lín()绝望的边缘。 (8)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就可以脱下它来xǐdí()。 3、下列句中加横线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和兴衰荣辱,往往照射出时代和社会的世态人情与精神风貌。 B、神舟发射基地的广大官兵,个个身怀绝技,却因工作的机密而鲜为人知。 C、夜晚的苍梧绿园霓虹闪烁、美轮美奂、给港城人的休闲提供了一个好的去处。 D、这么多大树的根在地下触类旁通,吸收着大地母亲给予的营养。 4、下列选项中对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据统计,地球上的森林每天大约有2000万公顷左右被砍伐或毁坏。(删掉“大约”或“左右”) B、开展“无烟日”活动,可以增强人们的自我健康保护。(在句末加上“意识”) C、发扬并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是我们每个华夏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将“发扬”和“继承”互换位置) D、他的学习成绩不仅在全校拔尖,而且在班里也名列前茅。(把“不仅…而且…”改为“虽然…但是…”) 5、仿照划线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两句话,要求句式相同、字数基本相当,语意连贯。(4分) 信心是什么?信心是洒在大地上的阳光,一丝一缕温暖; 信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信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拥有了信心,我们就能挺起胸膛,战胜困难,迎接所有挑战! 二、阅读,共30分(一)阅读文段,完成6-8题(10分)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