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刘二中老师自然辩证法重点2015完整版

刘二中老师自然辩证法重点2015完整版

刘二中老师自然辩证法重点2015完整版
刘二中老师自然辩证法重点2015完整版

名词解释

1.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自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

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它是由恩格斯首先提出来的2.新颖性:指在申请日以前,没有同样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在国内外出版物上

公开发表过、在国内公开使用过、或者以其他方式为公开所知,也没有同样的发明或实用新型由他人向专利局提出过申请,并且记载在申请日以后公布的专利文件中。

3.创造性:同申请日以前已有的技术相比,该发明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

的进步,该实用新型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

4.实用性:该发明或实用新型能够制造或使用,并产生积极效果。

5.创造:是产生新颖,而且有特殊效果的思想活动。

6.机遇:是在科学研究中偶然发现的重要意外现象。

7.灵感:发散思维中自由联想产生出来的具有特殊价值的想法

8.分析:在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用归纳法进行论证,从结果到原因,从特殊

原因到普遍原因,一直到最普遍的原因。

9.综合:假定原因已找到,并且找它们列为原理,再用这些原理解释由它们发

生的现象,并用观察和实验证明这些解释的正确性。

10.发明:专利法所称的发明,是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

方案。

11.实用新型:专利法所称的实用新型,是指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所

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

12.观察:获取研究对象自然信息的过程。

13.归纳:由特称命题过渡到全称命题的思维方式、非逻辑过程。

14.演绎:由全称命题过渡到特称命题的思维方式、逻辑过程

15.从众性:有意无意地保持和其他人一样。是一种对创造力不利的个性。

16.可证伪度:一种理论容易被证伪的程度。一种理论普遍度、精确度越高,可

证伪度越高

17.确认和确认度:一种理论被有限次"证实"的程度--确认度(代表了波普证伪主

义理论的妥协)

18.逼真度:一个理论中真实性内容与虚假性内容之差。允许科学存在虚假性内

容实际上允许了科学理论中真实性内容和虚假性内容共同性存在

1.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容?产生的背景?

内容:一切僵硬的东西融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永久存在的特殊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的运动中。这是恩格斯在机械唯物论基础上提出的。

背景:三大突破:(1)太阳系的星云假说

(2)尿素的人工合成

(3)地质理论

三大发现:(1)细胞学说

(2)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3)进化论

2.柏拉图的老师是谁?他们两人的自然观?

师生关系: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亚历山大

苏格拉底

(1)目的论:世界之所以如此,是神有目的的创造。故人不应该寻找其根本,学问的目的在于领会神的智慧和目的。

(2)辩论法:通过双方的一问一答,互相诘难,使对方陷入矛盾,承认其无知,从而导致真理。

柏拉图:理念观

(1)理念是真实的世界

(2)物质世界是理念的影子

(3)物质世界是由造物主造出来的

(4)认知就是回忆

3.结合观察的易谬性解释“特异功能”的人为欺骗。

观察的易谬性表现为同一事物各自都有看似合理的观点。

第一阶段:信息产生、传播、接收过程中出现错误。

第二阶段:判误。(感觉器官的判误、头脑直觉的判误、错误认识和理论的误导)特异功能:

(1)眼见未必为实

(2)事实未必等同于解释

(3)人为欺骗的复杂性(“特异功能”的表演包含了大量的专业技术)(4)托词4.亚里斯多德的归纳和演绎方法

(1)归纳:特称命题到全称命题的思维过程

归纳方法:由事实的知识过渡到这个事实的原因的知识

归纳法分类:A.简单枚举法:若干单称命题的成立导致全称命题的成立

B.直接归纳法:依靠洞察力感觉经验资料中看到的本质(2)演绎:全称命题到特称命题的思维过程

演绎方法:从解释性原理得出对现象的解释

演绎法的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大前提所有的M都是P

小前提所有的S都是M

结论所有的S都是P

前者需要大量观察,后者从原理中找到一些原理去解释现象,以少解释多。演绎法的过程就是插入中项的过程。即:找一个概念(中项),它包括在两个命题(大小)中命题迭加起来。

第一章:序论

一、什么是自然辩证法:关于自然界、自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由恩格斯首先提出。

二、自然辩证法的发展

第二章:自然观

一、自然观的几大类及其要点。

(一)古代自然观

1. 中国古代:

(1)五行说: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就认为水、火、木、金、土这五种物质元素构成世界万物。战国时代“五行说”:出现了“五行相生相克”

的原理,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水

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以土与金木水火

土杂之,则成万物)

(2)八卦说:取自然界的八种东西作为世界的本原,这八种东西是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卦说”较好地解释了世界的多样性。来自殷商末代周

文王的《易经》(阴阳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

物)。

(3)元气说:宇宙天地和世界万物都是由“气”构成的。“气”稀微无形,人眼察觉不到,但又充满宇宙太空。元气还处在不停的运动状态之中,

它的聚集生成万物,而万物的离散又成为元气。由于元气的运动,

由于元气中阴与阳两种属性的矛盾冲突,从而构成了宇宙万物及

其运动的多样性。(聚则生形,散则归之太虚)→精气说(凡物之

精,比之则生,下为五谷,上为列呈)

(4)宇宙观:郄萌的“宣夜说”(太阳日月星辰悬浮着);张衡“浑天说”(5)五音律:宫、商、角、徵、羽

2. 赫拉克利特(古希腊流派)

(1)火为本源:动力问题,认为火最活跃,最能解释万物的运动性

(2)罗格斯(规律):一切变化均按罗格斯规律变化

(3)万物皆流:我们永远不可能同一次踏进同一条河

(4)对立面的同一、转化和斗争。(列宁称赫拉克利特为辩证法的奠基人)

3.毕达哥拉斯学派(古希腊流派)

(1)灵魂转世说:具有半宗教色彩,认为人死后灵魂会变成别的事物(不吃肉,不吃豆子,剪下来的头发、指甲不能用脚踩,男小便不能面对

太阳)

(2)数即万物:万物皆由数来公度(有理数到无理数)

(3)和谐说:认为和谐无处不在,绝对的,构成其宇宙哲学(黄金分割点0.618,开普勒是其受益者)

4.诡辩学派(代表人物:巴门尼德、芝诺)

(1)自然观点:世界即存在,存在就是唯一,永恒的,不运动的,不变化的,不生不灭

(2)偷换概念:巴门尼德的学生:芝诺:二分辩、追龟辩、飞矢辩(后两者模糊了时间概念)

(3)穷竭法:正N边形逼近圆

5.苏格拉底

(1)目的论:世界之所以如此,是神有目的的创造。故人不应该寻找其根本,学问的目的在于领会神的智慧和目的。

(2)辩证法(实际上是辩论法):双方一问一答,互相诘难,使对方陷入矛盾,承认自身的无知,逐步修正意见,从而导致真理。——因为过程

之痛苦,又被称为“催产术”。

6. 柏拉图

理念观:(1)理念是真实的世界。并且是唯一的真实世界,所有抽象事物在理念世界中都存在

(2)感觉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或摹本。

(3)理念世界是巨匠或造物主的杰作。物质世界的事物是由巨匠以理念世界的理念为蓝图,以善的理念为指导,使原始混沌的物

质成为一个有秩序的世界

(4)认知即回忆,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回忆的过程

7. 德谟克里特(前460-前370)

原子论:一切物质由原子和虚空组成。(物态的变换预示着其有基本结构)原子不可分,不可穿越,运动时其固有的。原子结构发生变化,

事物性质发生变化。区别在于大小形状,火为其本源。

8. 亚里士多德(求学于柏拉图,为亚历山大的老师)

(师生关系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亚历山大)

(1)逻辑学:

矛盾律:一个命题必须有真有假,但是不能即真又假

同一律: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在什么意义上使用某项概念,就自始至终在这个唯一确定的意义上使用这个概念。

排中律:任何正确的思维都有明确性。在同一思维、议论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不能同假必有一真。排中律的公式是“要么A,要

么非A”。

(2)反对柏拉图的理念观:

一种理念不能说明多种同一事物

理念世界的存在不能被检验

没能证明理念向物质世界的变化

理念不能证明事物的运动变化

(3)实体论的主张者:存在即实体,是一切东西的主体、机制或基础(与唯物

观有联系,但他相信上帝,承认实体、客观事物)(4)四因说:质料因:事物因构成质料不同而不同

形式因:保存自己的存在模式

目的因:引导物体

动力因:决定其变化

(5)地心说的宇宙体系(轻物上升,重物下降):所有天体围绕本轮中心转,本轮中心围绕均轮中心转

地心说:天体运动是神的运动,是圆形而永恒的,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重的物体先落地

(6)生物阶梯论:分三类,动物、植物和人

(植物有营养的灵魂;动物还有感觉的灵魂,有快乐、痛苦和欲望;人除了这两个,还有理念的灵魂。)

(二)中世纪神学自然观

1.教父哲学(代表人物奥古斯汀)

(1)创世说:上帝从虚无创造了世界,上帝是世界的主宰(人性化)

(2)原罪说:人生下来就有罪

(3)救赎说:受罪是自救,信奉上帝,忍受苦难

(4)来世赏罚说:

(5)天启说:人的认识和理性要服从信仰,不能与其相抵制

2.经院哲学(代表人物托马斯阿奎那)

上帝存在的五大论证:

(1)不动之推动者之论证:(第一推动是上帝)

(2)最终因论证:(因果链上,上帝是因论的原因)

(3)自身必然性的论证:(无中不能生有,各种存在必然有一个必然的存在,即上帝)

(4)真实性等级论证:(事物的真实性是存在的,但真实性的等级是不同的,上帝的真实性最高)

(5)目的因的论证:(上帝赋予目的,万物的生存都是有目的的生存)(三)机械唯物论的自然观

认为机械可以解释万物

三种倾向:

1)机械观(任何动物也是机械)

2)没有飞跃,只有量变没有质变,认为自然界不会变化;

3)只承认必然性,不承认偶然性。

恩格斯称之为“自然是绝对不变的”

形而上学作为一种方法是正确的,但作为世界观是错误的。

(四)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1.背景:

(1)三大突破:太阳系的星云假说:拉普拉斯“宇宙是由星云凝结而成的”

尿素的人工合成(维勒):打破了所有有机物只能通过动植物产

生,不能通过化学反应产生的理论

地球运动:1830年英国的赖尔提出了完整的地质理论

(2)三大发现:细胞学说:德国的施来登和施旺发现植物和动物的细胞构成

能量守恒和转化:迈尔、焦耳等人发现在不同领域的能量守恒,

统一自然界的现象

进化论:达尔文提出选择学说、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2.内容:(1)一切僵硬的东西融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永久存在的

特殊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永恒的流动

和循环的运动中。(恩格斯在机械唯物论基础上提出的)(2)物质的可分性和不可分性是并存的

(3)物质的连续性和间断性是并存的(如波粒二象性)

(4)简而言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多样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3.意义:辩证唯物主义是对当时的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倾向的纠正和补充

(1)这种自然观既克服了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局限性,又摆脱了古代自然观的朴素的、自发的属性,而且是根据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

果建立的新的自然观,它是建立在精确的观察材料上的(2)它以自然界本身的真实联系代替了以往的哲学思辩的幻想的联系;

(3)是以事物内部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说明自然界的多样性、统一性的。

第三章:科学研究方法论

一、观察

1.观察的定义:观察是获取研究对象自然信息的过程。(观察具有客观性,靠实践,靠观察来自客观事物)

2.观察的过程:第一阶段感观接收对象信息;

第二阶段头脑对有关信息的直接判断

3.观察的易谬性(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都有看似合理的观点):

(1)第一阶段信息产生、传播、接收过程中出现错误(因有常识,第一阶段出错概率较小)

(2)第二阶段:判误。

感觉器官的判误:(局限性和错觉)~~~~眼能看东西与眼睛有相对运动(青蛙)

头脑直觉的判误:(习惯性印象、粗略)

错误认识和理论的误导

*在看不清的情况下,往往你希望看到什么就觉得看到的是什么

4.“人为演示”的剖析(魔术和特异功能)

(1)眼见未必为实(幻术)

(2)对事实的证实不一定等同于对事实解释的证实(现象真,解释错),要将验证和解释分开

(3)人为欺骗的复杂性(表演中包含了大量“专业”技术)

(4)托词(不成功时)

5.气功的剖析

(1)气功的来历:唐孙思邈《千金药方》;1958年出现“气功”一词(河北邯郸)为老干部治失眠

(2)气功的疗效:多数情况下,气功疗效确实存在,---〉解释(因为使神经系统更安稳协调,是客观的。)

(3)气功的机理:自我心理暗示,作用有限,效果不等同于解释

双盲实验(吃药或者接受治疗时,排除心理暗示作用)

二、实验

1.什么是实验:在控制和干预研究对象的情况下获取信息

2.实验的主要类型及特点:

(1)析因和判决型实验:简化或纯化自然现象,排除干扰,把复杂条件变为简单条件

例:析因-自由落体;判决:地球自转傅科摆

(2)探索性实验:创造新的条件

例:核爆炸、超导、创造高温、高压、无阻力等条件

(3)测量性实验:获取精度数据

例:利用方法、仪器测量。如光速的测量

(4)优化性实验:寻找适用的手段或条件

例:正交试验:成批产品,设计农药

(5)模拟实验:替代困难的实验过程

例:计算机模拟天气、电路等

3.观察实验的重要意义

(1)科学发现的突破口许多科学发现都是以观察实验为突破口的

实验:改变环境、条件、控制、干预;观察:细心

(2)观察实验中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

全面完整地保存原始数据:坦诚、平常心、不求名利

4观察实验中的机遇:

(1)什么是机遇:(在科学研究中)偶然发现的重要意外现象。

(2)捕捉机遇的重要性和难度:真正的机遇和庞大的现象混合在一起

(3)捕捉机遇对研究人员的要求:

(1)留心意外知识。细心,琢磨(塑料鱼饵)

(2)不要怕费力气,要勤勉

(3)减少成见和想当然(避免先入为主,ex:

居里失去了发现种子的机会)

(4)相信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有基础知识

和想象力,将观察资料上升为理论。)

三、归纳和演绎:

1.归纳与演绎的定义:(最早由亚里士多德提出)

归纳:由单(特)称命题到全称命题的思维过程、非逻辑过程(有跳跃性)大量事实→结论(不是逻辑推理)我们用一千个归纳法也不能把一切事情弄清(恩格斯)

演绎:由全称命题到单(特)称命题的思维方式、逻辑过程

大量原理→选出适当的原理→严格推出(是逻辑推理)

2.亚理士多德的归纳演绎方法:

(1)归纳和归纳法

归纳:单(特)称命题到全称命题的思维过程

归纳法:由事实的知识过渡到这个事实的原因的知识

归纳法分类:A.简单枚举法:若干单称命题的成立导致全称命题的成立(a1具有性质p,a2具有性质p,……推出所以的a具有性质p)

B.直观归纳法:依靠洞察力,感觉经验资料中看到的本质(2)演绎和演绎法

演绎:全称命题到单(特)称命题的思维过程

演绎法:从解释性原理得出对现象的解释

演绎法的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大前提所有的M都是P

小前提所有的S都是M

结论所有的S都是P

前者需要大量观察,后者从原理中找到一些原理去解释现象,以少解释多。演绎法的过程就是插入中项的过程。即:找一个概念(中项),它包括在两个命题(大小)中把命题迭加起来。

example: (1) 苏格拉底说:所有的人都是会死的;苏格拉底是人;所以苏格拉底是会死的。

(2) 所有的动物会呼吸,所有的马是动物,所有的马都会呼吸。

3.亚理士多德对科学解释中的前提要求:

(1)前提必须是真的;

(2)前提必须是无法证明的(不能用别人的前提证明);

(3)前提比结论更为人所知;

(4)前提必须是结论所作归属的原因。

4.归纳法的扩展

i>. 穆勒五法:求同法,差异法,求同差异法,共变法和剩余法;

ii>. 作图法;

iii>. 相关性分析;

四、分析与综合(牛顿的方法)

1.背景:手工业生产在英国兴起,牛顿提出新的归纳法,即分析与综合法(《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2.牛顿的分析方法:(是归纳方法的深化、提升,是归纳法的一部分。)

在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用归纳法进行论证,从结果到原因,从特殊原因到普遍原因,一直到最一般的原因。

3.牛顿的综合方法:假定原因已经找到并且把它们立为原理,再用这些原理去解

释他们发生的现象,并用观察和实验证明这些解释的正确性。

举例:从找出蜡烛燃烧的条件原因到得出其他物质的燃烧4.牛顿分析综合方法的两个特点:(1)从少数对象的深入研究入手(“解剖麻雀”)ex:买车调查:“想买车有钱的话”,应找家庭作支出调查

(2)通过观察实验来决定“原因”(大大提高科

研效率)

5.牛顿分析综合中对原因的要求:

牛顿的科学态度?什么因素能做原因?原因多好,还是少好?

真实:除那些真实而已足够说明现象者以外,不必去寻求自然界事物的其他原因简单:自然界不做无用之事,因为自然界喜欢简单化,而不爱用什么多余的来夸耀自己

普遍性:对于自然界中同一类结果,必须尽可能归之于同一原因。

[五、科学抽象与理想化方法

1.科学抽象

(1)科学抽象的定义:透过现象抽取本质的过程。

(2)抽象的过程:A.通过大量的观察和实验,在头脑中对于对象从感性的具体

上升到抽象规定;

B.从抽象的规定上升到思维中的具体。

2.理想化方法

(1)理想化方法的定义:用与研究对象有差别的便于处理的简化形式,代替对

象的研究方法

(2)理想化方法的运用:A.形成科学理论的概念基础(严格、明确、简单、便

于数学处理;与真实对象的差别尽可能小);

B.设立理想条件,建立理想定理,或者进行理想实验。理想化概念的特征:严格明确,便于数学处理,与真实对象的差别尽可能小(3)理想化方法的理论依据:科学理论的正确性与可操作性的对立统一关系。]【今年没讲】

3.公理化方法。

(1)从欧几里德(几何公理体系)到牛顿(的力学体系)。

(2)自然科学公理化的条件(牛顿标准):

A.严格明确的基本概念:这些概念不一定等于感知的测量如质量,但是对应;

具有极高的概括性,而且是必不可少。

B.与观察实验一致的几条公理和法则(如牛顿三定律);

C.相应的数学工具。(如微积分)

(3)公理化的优越性:形式简明、逻辑性强;

数值精确、运算方便;

普遍性高、可靠性高

(观察直接但不可靠,不可作为推翻公理的条件,需验证)

第四章:创造性原理

一历史的回顾

从30年代起,考证“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等,苏美军备竞赛等

一、创造与相关研究

1.创造的定义:产生新颖,而且有特殊效果的活动和方案。

2.创造性思维:人们从事创造时产生的思维活动(创造是头脑中发生的思维活动)

3.创造的基本过程:

(1)发现事实阶段。发现有创造价值,值得创造的问题

(2)发现思想阶段

(3)发现解决方案阶段

4.创造度:

(1)定义:某种创造性的思维富含创造性的程度

(2)创造度评价的参考标准

A.创造过程中思维的新颖性和独特性

B.创造活动在创新前是否具有未知性和不确定性

C.创造性思维所解决的问题的难度

D.成果对于目标或人们的期望所满足的程度

二、创新能力与相关因素

1.创新能力与智力

(1)认知能力:一个人获取信息的能力(观察力、领悟能力、自学能力)(2)记忆力:人脑保持和检索已获信息的能力(创造往往是已有知识的组合、使用和变化)

(3)发散思维:思路能够多方向发展的思考

特征:(1)丰富性:数量多

(2)灵活性:多方面思考

(3)新颖性:新的办法

(4)精细性:细致入微

(4)联想、想象、形象思维

联想:把不同的概念、想法联系到一起,或从某种想法概念推想到其他的想象:把不断浮现在脑海中的种种想象、概念进行重现组合编排

(5)收敛思维:思路向单一方向发展的思维(大大提高了形成方案的效率;)(发散思维的爆炸性

借用数学分析

典型形式:有条件地向单一方向发展——推理

单一方向的联想

直觉

优点:快

创造性思维的大部分是收敛性思维,只有少数关键环节是发散

思维,考虑到效率。

(6)评价能力:根据各种逻辑标准,对各种信息进行比较,得出恰当判断和决策的能力。

(7)智商对创造力有一定的影响,系数0.30

(智商=心理年龄/生理年龄*100)

2.创新能力与个性:

有利的个性:

(1)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防震安全玻璃,地磁感应现象,亨特式法手术(侧枝循环的存在及扩张的可能性)

(2)独立性与自主精神;爱迪生,布朗

(3)富于冒险精神;爱迪生

(4)决心毅力和责任感;牛顿,爱因斯坦

(5)具有批判与怀疑精神;贝尔,爱迪生

(6)兴趣广泛知识面广富于幽默感;阿兰图林,贝尔

不利的个性:

(1)从众性:有意无意地保持和其他人一样

(2)偏执:性格的片面和狭隘

(3)刻板:对新变化的反抗、对新事物的反感、先入为主

3. 创新能力与年龄、性别;

i>. 年龄,人有智力顶峰和体力顶峰的自然规律;

ii>. 性别,男女心理是有区别的;

4. 创新能力与环境教育

第五章:技术创新方法

一、技术创新

1.技术创新的基本过程

(1)典型过程:发现目标、确定任务、提出设想、实验试制、确定设计、申办专利、实施投产、开拓市场例子:自来水笔的发明

(2)技术创新的复变过程

i>. 步骤次序可能有变化;

ii>. 各步骤可能反复并行;

(3)技术创新与一般技术过程的区别

i>. 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难以确定规划;

ii>. 发明创造的突出标志:专利权的获得;

iii>. 新技术需要比旧技术优越,才能称为成功;

2.寻求技术创新的目标(举例):

(1)需求是发明之母,找到一种需求并满足它(大众需要)----安全剃须刀;纽约黄金交易-爱迪生电报,议员表决-电报表决

(2)幻想与愿望----贝尔发明电话

(3)解决存在的问题----冰箱的异味-活性炭;

(4)消除缺点----索尼起家,便携式收音机声音失真,晶体管取代电子管便携式

收音机

(5)增进功能----电风扇-摇头-定时

(6)降低成本----静电喷漆法喷漆,许多时候喷不到目标上,造成成本高,通上静电;汽车组装(节约原料、工序、操作动作)

(7)提高效率----乒乓球拍原来没有海绵,50年代初日本人加上了海绵。

3.技术创新的构思技巧:

(1)任务表述与思路:表达要准确,否则影响思路----如三峡工程就表达不明确过河:修桥——〉造桥的材质——〉石桥、木桥、铁桥……如何过河——〉方式——〉隧道、大坝、轮渡……

牙刷的功用:这把破牙刷的作用——〉刷

这个东西的作用——〉多种多样

(2)观察分析与联想:看到一个现象、资料,听到一个消息,收到启发,联想到现有的问题,经过思考解决问题

eg:近视眼治疗手术,眼部受伤后反而视力恢复了(晶状体的放射性划线)钓鱼使用假鱼饵

桔园的雪——〉人工造雪——〉人工滑雪场

(3)科学技术原理的活用:(热管导热、记忆合金制卫星天线、纳米技术;激光

的原理发明後推广到各种应用)

(4)组合法(组合法的关键:1+1>2的效果。)

元件组合:瑞士军刀、多功能拐杖、带橡皮头的铅笔;

材料组合:钢筋混凝土、电线(内钢[提供钢性]外铜[提供导电性]);

方法组合:激光、超声波杀菌

(分解组合)

概念组合

(5)变化法

变形状:心形巧克力;【握力练习器(网球——〉椭圆形的网球——〉握力器)】变材料:纸尿布;【硅胶的彩色沙漏】

变方法:生产工艺、加工方法等,飞机机翼、派克钢笔(改进奥特曼公司的外形,笔帽改为一下就可拔出)

变思考的角度:吸墨纸、二战期间苏联飞机速度的提高——〉机翼变薄、杀虫剂变成除草剂

(6)转化观察问题的角度----杀虫剂变除草剂

(7)转用法:把一个领域的技术加以变化转用到另一个领域中:

钢筋混凝土---钢材与木材复合做建筑材料

发泡法的转用——小麦发泡——〉橡胶发泡成海绵——〉泡沫塑料、冰激凌、香皂发泡变轻

(8)其他法(类比法、异想法、移情及换位思考;仿生法:蝙蝠----雷达等)。类比(仿生):尼龙粘扣—对带钩子的植物种子“苍耳”的仿生;泳衣——鲨鱼皮;雷达---蝙蝠;构盾法挖隧道—船蛆

移情及换位思考:暖气的回流,形象思维,想象自己为暖气管子里的水

异想:变换思考问题的角度

4.灵感及其捕捉方法

(1)灵感的定义:发散思维中自由联想产生出来的具有特殊价值的想法高斯数学、瓦特蒸汽机

(2)灵感的特点:偶然得到,有价值,不靠逻辑思维得到

(3)灵感的浮现几率:

50%的灵感~~~床上、洗手间、散步、或公车上;10%的灵感~~~办工作或会议中(往往产生于半放松或者全放松的状态下)为什么?

a.工作时效率要求高,只能采用常规方法,没时间“胡思乱想”

b.工作时任务多紧张,使人中规中矩,不能产生新思想

(4)灵感捕捉的方法:

A.变换环境,松弛交替

B.随时记录产生的灵感

5.创新中的头脑风暴法

(1)什么是头脑风暴法:一个小组汇集其成员自动贡献的全部思想,以便寻找

某个问题解决方法的开会技巧

(2)头脑风暴法的四条规则:

A.禁止批评,(对各种主意的消极批评必须留到以后)

B.欢迎畅所欲言,(主意越怪越能使人得到启发)

C.出主意要求数量,(数量越大出现有主意的几率越大)

D.寻求综合与改进,(与会者除自己的主意外,要求对别人的主意加以改进

或者综合多人的建议)

(3)会前准备:A.选择适当的主持人,确定会议主题(具体激发思想要解决的词)

B.确定参加人及人数,10-20人(不要有让人产生顾虑的权威)

C.给参加者发备忘录,时间,地点,主题。要求主意越多越好,甚至可举例

(4)会议进行:重申规则及具体要求:一个人发言1分钟左右;一至两个记录人

员;鼓励每个参加者面前摆白纸,记录主意;会议时间根据热烈程度

而定,避免冷场,一般40分钟左右

会议结束:主持人会后分析、筛选与完善

(5)会后的分析,筛选,完善

(6)行之有效的原因

i>. 思想、主意的出现,主要依赖于联想及其链式反应;

ii>. 竞争的气氛促使灵感的出现;

iii>. 放松幽默的气氛;

6.创新构思评判的参考原则

(1)尊重科学与技术原理

永动机、水代油、

(2)具有实际可行性

例:特斯拉无线传输电能;

(3)市场接受的程度决定成败;

(4)相对最优原则(带刺铁丝网就是改进了原来发明人的设想,重新申请专利;,高铁和磁悬浮的优劣;)

(5)机理简单原则(导弹发射器里的定时装置用弹簧;如要使螺丝宁不紧有很多方法而把垫圈反过来是最简单有效的)

(6)构思独特原则

(7)防止轻率推断:(不轻易完全否定和不简单比较)

二、技术创新的研制

1.研制的一般过程:

(1)机理的验证

如用风筝代替飞机验证飞行原理;冰箱除臭剂(活性炭的用量);气垫船的验证;电子加速器

(2)初步设计与优化实验

如对飞机进行风洞试验(详细内容?);爱迪生发明灯泡寻找灯丝的实验过程(3)制出样品与评价

如制出飞机的模型后通过用绳索牵引放飞验证其性能并加以改进;反面例子:自动炒菜器,充电电池

(4)解决生产工艺

吉列剃须刀的刀片需要一次性的刀片,因当时无法生产一直无法推出,后来由于工艺的改进生产出了良好的一次性刀片才使得吉列刮胡刀得以推广。

2.研制的策略:

量力而行;精打细算(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共花1500美元);

掌握方案设计与试验的平衡(莱特兄弟放风筝);

合理安排研制步骤。

第六篇:知识产权

1.专利知识的标准

(1)新颖性:指在申请日以前,没有同样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在国内外出版物上没有公开发表过、在国内公开使用过、或者以其他方式为公开所知,也没有同样的发明或实用新型由他人向专利局提出过申请,并且记载在申请日以后公布的专利文件中。

(2)创造性:同申请日以前已有的技术相比,该发明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该实用新型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

判断创造性的参考:首创性发明(望远镜,蒸气机)

解决了长期以来力图解决的问题

简单但效果特别的

(3)实用性:该发明或实用新型能够制造或使用,并产生积极效果。

第七篇:科学哲学(波谱的证伪思想)

1.否定归纳法:

(1)归纳是从有限的实例推广到无限的定律,有限不能证明无限,在哲学上也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

(2)归纳是已过去的事情证明未来的事情,过去不能证明未来

(3)从单称命题过渡到全称命题缺乏逻辑根据

(4)归纳不是一个严密的逻辑形式推理,而是一个概率推理,概率推理是错误的,

评:归纳是认识理论,不是逻辑理论,其本身是一个探索过程,而不是一个逻辑推理过程

2.理论先于观察:

(1)理论指导观察:

eg:达尔文周游世界得出进化论

同船的水兵什么也没有得到,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

(2)理论指导理解观察:

观察到的东西如何理解离不开理论。

如,如何理解太阳从东边升起,由不同理论解释不同的观察:

评:在观察过程中带有一些不成熟的理论,在观察的基础上完善理论,在理论的指导下理解观察,两者相互促进

3.理论是大胆的猜测:常识反映论是错误的;感觉只是信息,认识是译码;感觉

无法反映成理论(有限不能反映无限);所有的普遍性都是随意设想的;科学决不是认识,我们只能猜测

4.理论不能证实,只能证伪:多次验证不能保证普遍陈述的正确;一次证伪即可

否定普遍陈述的正确;证实与证伪之间存在着逻辑不对称性

5.约定主义:

(1)科学理论必须是一个严格的普遍陈述

(2)科学理论要是有一个或几个理论被证伪,整个理论也就被证伪,这种理论的软肋是不允许科学理论的证伪存在

6.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标准:

从逻辑可能性上可以证伪的理论是科学,从逻辑上可能性上不能被证明的理论就是非科学

列举了所有可能性或者重言式的理论不是科学

数学不是科学

科学不是科学

宗教神话不是科学

马克思主义不是科学

7.可证伪度:一种理论容易被证伪的程度。一种理论普遍度、精确度越高,可证

伪度越高

8.确认和确认度:一种理论被有限次"证实"的程度--确认度(代表了波普证伪主

义理论的妥协)

9.逼真度:一个理论中真实性内容与虚假性内容之差。允许科学存在虚假性内容

实际上允许了科学理论中真实性内容和虚假性内容共同性存在10.科学增长的试错性

四个步骤(循环):问题;猜想与假设;筛选出逼真度最高的理论;理论被证伪

论述波普的证伪主义思想

内容:

(1)否定归纳法

(2)理论先于观察

(3)理论是大胆的猜想

(4)理论不能被证实,只能证伪

(5)波普的两个约定

(6)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标准

(7)可证伪度

(8)确认和确认度

(9)逼真度

(10)给出科学增长的试错法

否二理,伪约界,三度错

总评:

(1)再一次强调了归纳法的局限性,但是有夸大了这种局限性

(2)强调了理论先于观察,对已到理论的依赖,没有提对观察的依赖(3)有夸大猜测的倾向

(4)将证实和证伪都绝对化

(5)缺点:不允许科学理论的证伪存在

(6)确认和确认读代表了波普证伪主义理论的妥协

(7)实际上允许了科学理论中真实性内容与虚假性内容共同存在(8)试错法确实能够反映科学理论发展的一些规律

自然辩证法课后习题答案.docx

自然辩证法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 3、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辨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5、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如何理解 18、19 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 2、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3、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5、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 2、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3、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4、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5、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通有何方法论意义? 6、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 7、观察是否渗透信念? 8、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9、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三者的关系如何?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为什么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2、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3、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和组织机构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 4、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5、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 6、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 1、怎样认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与时俱进? 2、如何理解胡锦涛“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思想? 3、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4、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 5、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与其他创新型国家有何异同? 6、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一个重要分支科学,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地一般方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自然辩证法也象马克思主义的其他组成部分一样,本身是科学。科学是让人研究的,而不是要让人供奉起来膜拜的。它来源于实践,并且随时受实践的检验。它不是僵化的教条和空洞的说教,而是实际的行动的指南。它应该使人扩大眼界,活跃思想,而不是要使人墨守成规,固步自封。它是自然科学的前哨和后卫,并且要不断地从自然科学吸取养料,不断地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是:学习,研究,运用,发展。 我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它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发展的需要。当前,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技术化、经济全球化时代,科学技术得到全面迅速的发展,近一个世纪的科技成果超过了过去几百年甚至几千年所获得的成果的总和,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和广泛应用,一方面扩大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领域,提高了人类向自然作斗争的能力,从而把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进到一个前人无法想象的高度;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不少未曾预料的消极后果,引起

了诸如环境、生态、资源、人口、粮食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这清楚表明,科学技术所带来的人对自然界平衡的干预已超过了自然界的再生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人和自然的关系出现严重对立。如果不协调人与自然地关系,必然带来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后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认真进行反思:我们如何正确发展科学技术?如何促进科学技术积极作用的发挥,同时抑制和减少其消极后果?解决这一问题,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正确树立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观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更深刻地把握和自觉地遵循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所以,学习自然辩证法,对于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经济乃至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尤为重要。 第二,它是提高个人辩证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学习、理解和掌握了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使我们在学习和工作实践过程中能够自觉接受辩证法的指导,加强辩证思维方法的训练,克服思想上的极端化和工作中的片面性。通过学习自然辩证法,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全面的观点对待问题,学会用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原则理解问题,学会从事物的联系和发展中观察问题,从而掌握矛盾分析的方法,加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全面性,构建个人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所以,学习自然辩证法,也是增强个人素质和提高工作能力的最佳途径。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考试题目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科学的三种类别。3′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 2、科学技术的三种哲学反思。3′ 对科学进行辩护-捍卫科学;对科学进行批判-质疑科学;对科学进行审度-必要的转换 3、《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内容和知识体系。4′ (1)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它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2)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它是从整体上概括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3)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人们对科学技术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它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规律性理论。 (4)科学技术社会论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哲学反思。它是关于科学技术性质、作用(正、负)及其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观点。 4、《自然辩证法》的学科由来和学科性质。2′ (1)由来:自然辩证法的历史源远流长,其萌芽形态可以上溯到古希腊的自然哲学,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则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下半叶共同创立的。自然辩证法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历史发展及其基本成就的科学总结,特别是十九世纪中后期自然科学最新发展和最新成就的科学总结,同时也是恩格斯本人多年刻苦学习和精心研究自然科学的科学总结。有关《自然辩证法》的材料是恩格斯1873─1886年这一时期写成的。整部著作没有写完,并且在恩格斯生前没有发表过。 (2)性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5、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三种类型。3′ 系统层次观,进化历史观,持续发展观 6、系统的基本特点。4′

整体性;层次性;有序性;动态性 7、“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8、科学和技术的本质特征。2′ 科学:人对自然的理论关系、一般生产力。 技术: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直接生产力。 9、四大产业体系的分类。4′ (1)第一产业体系(农、林、牧、畜、渔); (2)第二产业体系(制造、采掘、建筑、运输); (3)第三产业体系(通信、商业、金融、医疗、饮食、公共服务); (4)第四产业体系(科学、文化、教育、咨询) 10、科学的五大解释。5′ (1)知识体系:发展着的认识 (2)认识活动:科学研究活动 (3)社会建制:科学家共同体 (4)思维方式:科学方法 (5)精神气质:科学精神 11、作为知识体系的科学的内容。4′ 科学事实、科学定律、科学假说、科学理论 12、科研选题的四个原则。4′ 需要性原则,创造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 13、获取科学事实的主要方法。2′ 科学观察方法;科学实验方法 14、科学实验的主要方法。4′ (1)纯化和简化研究对象(减法实验):与隔离有关。 (2)强化和激化研究对象(加法实验)。 (3)再现和重演自然过程(过程模拟实验,乘法实验1)。 (4)替代物理过程和数学关系(结构模拟实验,乘法实验2) 15、整理科学事实的主要方法。4′

自然辩证法考试答案

自然辩证法 1.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与方法 性质: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主要内容: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研究方法: (1)科学问题的提出 (2)(2)科学事实的获取—观察与实验 (3)科学假说的形成 (4)科学理论的创立 科学思维方法—非演绎方法 ①分析与综合②归纳与概括③类比与联想④思想模型 2.近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点 (1)直观性:从某种有形的、直观的东西去寻求自然现象多样性的统一。用猜测和想象去说明自然现象; (2)辩证性:把自然界看成一幅由种种联系和过程交织起来的画面。 3.系统自然观、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系统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1)自然界是一个系统.系统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过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的整体. (2)系统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系统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①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不能脱离部分而独立存在. ②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其具体表现在: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即所谓“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整体小于部分之和(即所谓“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2)自然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人类的创造必须把改造自然与美化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是合乎人性的行为. 3)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统一.人要按自然规律办事,自然才会朝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否则,人类就会遭到自然的报复. 4)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相统一的生态思想揭示了生态自然观的本质. 5)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具有整体性、公平性和正义性等特点.人类是一个整体,可持续发展要求超越不同国家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并采取联合的共同行动.生态文明所

自然辩证法研究生一年级课程包括课件试题答案

1、什么叫自然辩证法?其性质和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 对象: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内容: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仍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织部分。 范围: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体系: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2、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周期性(可能出辨析题) 答: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结构的层次是无限的,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运动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非平衡态自组织理论证明,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从环境中获取负熵流来抵消系统内部的熵产生,就可能在一定条件下使系统从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演化为一种稳定有序的结构。同样,混沌理论也揭示了通向混沌的道路,说明了系统从有序向无序的转化过程。在自然界的演化过程中,正是由于以上两个演化才使得自然界经历了“混沌——有序——新的混沌——新的有序”的循环发展过程。 自然界的系统演化,既不是单调地走向有序和进化,也不是单调地走向无序和退化。有序和无序的不断转化,进化与退化的不断交替,使自然界处于永恒的物质循环之中。 3、自然演化的自组织机制。自组织理论及其意义 答:自组织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行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其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能够形成有序的结构,或从低序向高序的方向演化。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是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通过对自组织理论的认识,我们可以分析现在的各个国家甚至社会的发展。我们在对自组织理论有更深入了解的同时,还可以将得到的实际经验应用到社会中去,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4、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关系,有没有本质区别? 答:天然自然是大自然中已经存在的并且未经人类利用的自然。人工自然是人利用或改造天然自然,创造天然自然中所不存在的人类文明,可分为两类:①人工自然界,即人工生态系统;②人工自然物。 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关系:天然自然是“第一性客体”,人工自然属“第二性客体”;天然自然中存在的是“自发性作用”的规律,在人工自然过程中,则有“应用性作用”的规律;天然自然只有自然属性,而人工自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天然自然的演化节奏是缓慢的,人工自然的演化是快节奏的。人工自然是科学技术的物化,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中介。 5、混沌理论的定义 答:“混沌理论”是对确定性非线性动力系统中的不稳定非周期性行为的定性研究。在 没有变量的情况下,系统运动是一项有规律的重复行为,通过研究认识这一系统状态,非周期性行为就变成了可以观察的对象。不稳定非周期行为则复杂得多:它不做重复运动,不断展现出任何细微变化动乱对系统造成的影响。根据当代数学理论的定义,混沌系统就是对“对初始条件极度敏感”的系统。换句话说,为了精确预测系统的未来状态,需要知道它无限精确的初始状态,即便很小的误差,都将立刻导致预测错误。混沌理论:是系统从有序突然变为无序状态的一种演化理论,是对确定性系统中出现的内在“随机过程”形成的途径、机制的研讨。 6、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P70) 答: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有: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努力减少环境污染;树立生态自然观;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实现人类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世界各国即不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共同发展;实现人类世世代代的共同发展。并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原则;发展的可持续性--可持续性原则;人类根本利益和行动的共同性--共同性原则;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公平性原则。 7、科学的本质是什么?(可能出辨析题) 答:马克思对科学本质的论述:(1)科学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2)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 (3)科学是生产力;(4)科学既是观念财富又

(完整版)自然辩证法课后思考题题答案整理

e a n d A l l e i 2012《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3.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4.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5. 如何认识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2.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4.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5.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 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1.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2.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3.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 4.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5.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 6.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7.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贯有何方法论意义8.观察是否渗透信念 9.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三者的关系如何?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2.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2017自然辩证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1.什么是技术创新?它有哪些机制? 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不同于技术发明,它主要是指技术成果在商业上的首次成功应用。技术创新包含技术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它是技术进步的基本形式。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是当前我国科技界和产业界关注的焦点所在,国家创新系统是市场经济架构下企业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的环境。 技术创新的机制 技术创新的机制分为两个层次:国家层次是指国家创新体系,它主要是从国家竞争力考虑;企业层次主要是指,企业在其内部和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通过创新建立相应的组织结构,并对社会经济发挥作用的机理和原理,它主要是从企业竞争力考虑。 2.怎样正确地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关系,谈谈你对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的想法。 (1)人与自然的三重矛盾关系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有限性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关系;尊重自然的价值与尊重人类发展权利的矛盾关系;技术开发与自然保护的矛盾关系。 (2)人与自然的关系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与此同时,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 中国和世界正处在关键的十字路口。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消耗以及随之产生的废物也大幅度增长,为了取得长期的经济增长,中国必须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的环境恶化很严重,加上庞大的人口和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这些都对中国走向可持续发展形成了重大障碍。这些都导致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一)人口方面的挑战(二)资源方面的挑战(三)生态环境方面的1、自然生态环境破坏日趋严峻2、自然生态环境污染日趋严峻:(1)水污染严重2)大气污染严重(3)土地污染严重(4)固体废物问题严重(5)噪声污染(6)电磁污染(7)光污染(8)热污染 在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要改变观念,科学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发展,科学地协调、改造自然,善待自然,改变过去那种“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其次要珍惜资源,节约资源;最后要唤起公众可持续发展意识,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但这条道路同时是十分艰难的,首先经济实力薄弱是一大障碍,其次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科学技术的支持,要达到这一点尚需长期努力,最后是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西部地区水土流失等生态恶化现象更加严重。虽然有上述不足,但我们同时要看到,只要中国政府坚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运用科技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公众参与,再加上国际社会的有力支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增长方式转变和科技进步的支持,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前景是光明的 3.什么是科学精神?举例说明它的重要性。 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与之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它是科学价值的核心。科学精神有广泛而深刻的涵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自然辩证法简答题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答案 1、雅典时期自然哲学的重要成就及其自然观意义? 重要成就1)米利都学派。泰勒斯关于世界万物本原是“水”的主张2)毕达哥拉斯学派。该学派提出了“万物皆数”的世界本质论,认为“宇宙万物的结构及其运行服从数的和谐”,这一学说在科学思想史上意义深远。3).原子论思想。该派别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肉眼所不能看见的物质微粒,永恒运动是原子的本性,自然界变化的实质是原子的聚散及其运动,整个世界由原子和虚空所构成。4)亚里士多德学说。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是一位承上启下的人物,在他的哲学中,哲学和自然科学已开始分化。a在世界本源问题上,提出了两种“实体”说,并用“四因说”加以论证;b在宇宙结构问题上,主张地心说,建立了同心球宇宙模型,第一次把几何学和天文学结合起来;c在物体运动问题上,认为物体只有在外力推动下才能运动,重物坠落的速度较轻物快。 自然观意义1)亚里斯多德和其他希腊思想家的最大功绩就是把自然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2)古希腊科学是哲学的一个方面,所以它一开始就有重视理论思维、重视理性探索的特征,具有朴素辩证法的思想和物活论的色彩,由于毕达哥拉斯主义和柏拉图主义的影响,古希腊科学中含有特别重的数学尤其几何学的成分。公理化和演绎推理的方法被运用到各门学科中去。在科学研究方法上,在希腊化时代的阿基米德那里,也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逻辑推理的方法、严格定量的数学方法都已趋成熟,实验的方法也初露端倪。3)这些都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做好了准备。近代自然科学就是从古希腊自然科学演进而生。 2、从科学发展模式的角度,比较库恩与波普尔的科学哲学思想。 波普尔的科学发展的证伪主义模式与库恩的科学发展的范式论模式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科学发展的起点不同。波普尔科学发展的起点是“问题”。他认为科学是从问题开始的,并把问题分为①实际问题,即需要通过理论来说明的问题,②疑难问题,即用现有的理论解决不了的问题。在库恩的视角中,“范式”则成为了科学发展的起点,有了范式指导下的解决疑难活动,科学才开始发展。 2.科学进步的标准不同。波普尔的科学进步标准是理论的可检验度(可证伪度),在波普尔看来进步的理论就是可证伪度高的理论,也即“具有最大可能的经验内容的理论。在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中有两种进步:(1)在常规科学时期,解谜能力是进步的标准。(2)科学革命的进步,也就是科学共同体“把范式转换看成进步 3.两种模式所强调的发展过程的重点不同。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模式和库恩的范式论模式都强调了革命的作用,但波普尔似乎对科学发展中的量变重视不够,库恩在他的范式论模式中则强调了常规科学的发展作用,同时明显地突出了量变到质变之间的转化。波普尔突出了动态的进攻性的“证伪”,而库恩则动静结合,强调辩护性的“范式”。 3、试比较中国封建时代科学与古希腊科学的异同。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1. 中国封建时代形成了实用科学技术体系;2. 大一统技术和手工业技术在科学技术体系结构中占主导地位;3. 科学研究成果大多处在经验形态,理论知识相对不足;4. 科学研究受大一统的社会环境制约。 古希腊科学的特点:古希腊科学是哲学的一个方面,所以它一开始就有重视理论思维、重视理性探索的特征,具有朴素辩证法的思想和物活论的色彩。由于毕达哥拉斯主义和柏拉图主义的影响,古希腊科学中含有特别重的数学尤其几何学的成分。公理化和演绎推理的方法被运用到各门学科中去。在科学研究方法上,在希腊化时代的阿基米德那里,也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逻辑推理的方法、严格定量的数学方法都已趋成熟,实验的方法也初露端倪。这些都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做好了准备。近代自然科学就是从古希腊自然科学演进而生。 4、如何理解“李约瑟悖论”的涵义,并思考探讨这一命题的重大现实意义。 李约瑟悖论涵义:“从公元1世纪至公元15世纪的漫长岁月中,中国人在应用自然科学知识满足于人的需要方面,曾经胜过欧洲人,那么,为什么近代科学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呢?为什么近代以来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突然落后了?” 现实意义1)从社会经济发展上找原因,认为导致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自然经济的阻碍,没有确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2)从观念上层建筑找原因,认为儒学文化对科学的排斥是近代科学末在中国发展起来的深层次原因。3)从政治上层建筑找原因,认为明清封建大一统政治体制的专制统治阻碍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兴起。4)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进行探讨,认为中国古人重思辨轻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分离导致近代科学在中国不发达。 5、试比较第一、第二、第三次科学革命的特征。 第一次科学革命特点:1、近代科学作为一种革命力量,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走上历史舞台,争取了崇高的社会地位2近代科学作为一种实验科学,在实验与理论认识的基础上,实现了科学理论体系的第一次变革。3近代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建制,率先在欧洲国家确立起来,开展了科学社会化的发展道路。 第二次科学革命特点:1、这次科学革命是自然科学的全面变革。2、这次科学革命同第一次技术革命相互交织而同步进行。3、这次科学革命席卷欧

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概论》答案

1、“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恩格斯《自然辨证法》 材料反映了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主要内容: 1.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恩格斯指出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在这里,恩格斯不仅说明了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而且还说明自从有了人,便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自然对于人的这种母体性无疑是人与自然关系的逻辑起点,也是人与自然共同发展的前提。 2.人与自然是依赖性与能动性的统一 首先,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其次,人还能够能动地改造自然界,这一点也是人与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人类在对自然界进行能动改造的同时,使自己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极大提高,人类成为自然界的主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人类开始在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不断地趋向了统一。 3.人类变革自然引起后果的多元性 恩格斯认为人类变革自然引起后果的多元性不仅表现在自然方面的结果,还表现在它在社会方面的后果。 4.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是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象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象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恩格斯提醒人们:损害自然就是损害人类自己,要防止自然界对我们的报复,就是要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必须和自然和谐相处、协调一致。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这是恩格斯对人类历史特别是近代史演变过程一种有分量的科学总结。这个总结严肃地告诉我们,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而自然界本身的发展是有序的即有理性的,人类在向大自然谋取自身发展所需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时,只能按照自然规律行事;否则,必然要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同时还告诉我们,人类在现实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必须摒弃“人定胜天”即人统治自然、征服自然的价值观,因为这种价值观将人与自然摆在对立或对抗的地位;而必须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发展的价值观。应当说,后种价值观,正是我们目前所奉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其相应的一切策略的哲学基础。 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首先,必须确立大自然观,真正视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从整体上把握住规律,并以此作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础。其次,必须走出“人类中心”的误区,建立人与自然全面和谐共处和协调发展的关系。其三,必须全方位的探讨自然的价值。不仅要征服自然、利用

自然辩证法考试答案

自然辩证法题库 1.谈谈你对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具体设想 21世纪初是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依然沉重。基于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困境与挑战,中国们必须继续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为主线,以经济发展为核心,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体制创新为突破口,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一是加强生态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生态道德素质。生态道德意识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精神依托和道德基础。只有大力培育全民族的生态道德意识,使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转化为自觉的行动,才能解决生态保护的根本问题,才能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把道德关怀引入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树立起人对于自然的道德义务感,养成良好的“生态德性”。尤其要抓好学校教育的环节,特别要重视青少年生态道德意识的培育和提高,帮助学生树立环境生态观念、环境资源观念、环境道德观念。 二是改革生产方式,做强生态产业。对现行的生产方式进行生态化改造是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现阶段发展生态产业的重点,是要建立起资源节约、环境少污染型的国民经济体系,走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的发展道路。要下决心关停并转那些能源消耗大、经济效益差、环境污染重的企业。发展生态农业,主要包括绿色农业食品和绿色食品原料,生态林业、草业、花卉业,生态渔业,观光农业,生态畜牧产品,生态农业手工业等方面。为此,要研究开发生态技术,防止土壤肥力退化,进行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实现生活用能替代和多能互补、废弃地复垦利用和陡坡地退耕还林,发展山地综合开发复合型生态经济、以庭院为主的院落生态经济,以及农村绿色产业和绿色产品,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村生态经济的发展。另外,还要重视生态旅游业和环保产业的发展。 三是实施生态工程,全面推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生态工程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中国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特点,“十五”期间,应重点解决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社会最为关心的环境问题:一要加强城乡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加强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的生态处理,抓好重点流域、区域、海域的污染防治工作;二要抓好退耕还林还草和植树造林工程,特别是北京地区风沙源治理、天然林保护和沿海防护林等生态工程建设;三要防治大中城市空气污染、危险废物污染,防止生态破坏; 四要加快自然保护区、环境优美城市和生态省(市、自治区)的创建工程;五要继续推进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提高全社会的计划生育意识,确保控制人口数量,确保提高人口质量;六要在鼓励使用可再生资源的同时,控制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不能超过其再生和自然增长的限度,提倡少用或不用不可再生资源,防止资源骤减,力争全面推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 四是完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体系和法律体系。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道德力量的推动,也需要政府和权力机关出台必要的政策、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进行硬约束。要建立综合决策制度,用政府的权威保证生态环境免遭破坏。特别是在制定规划、计划及重大经济行为的拟议过程中,充分发挥政府综合决策的作用,把生态环境目标和经济发展目标结合起来、统筹考虑,以从源头上解决对生态的危害问题。要适时出台相关政策,用宏观调控手段引导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包括:引导生态型项目开发的扶

自然辩证法答案(供参考)

7.结合具体事例,分析科学技术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及其产生的原因。 不论指向何处,科技双刃剑的一个基本特征是“不对称”。不对称有五个含义,分别为时间不对称、空间不对称、可预见性不对称,在大多数情况下,剑与持剑者的知识含量越来越不对称,以及对“双刃”的价值判断不对称。 时间不对称,指当下的积极效应与滞后及长期的消极后果。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几乎所有由技术导致的负面影响都是在事后,在技术发挥其正面效益之后,这也就是所谓不良“后果”。大自然的“报复”也是如此,是一种“反作用”,与“作用”并非同时发生。一项技术在全力实现其目标之时,负面影响仅仅作为“副作用”(甚至并不知晓)而存在,其影响有待积累,一直到被影响者有所感知。这是双刃剑在时间上不对称的根源。上世纪40年代,DDT作为有效农药大行其道,然而,在接受过DDT喷撒后,许多种昆虫能迅速繁殖抗DDT的种群;DDT会积累于昆虫的体内,这些昆虫成为其他动物的食物后,那些动物,尤其是鱼类、鸟类,则会中毒而被危害。所以喷洒DDT就只是获得近期的利益,却牺牲了长远的利益。直至1962年卡逊出版《寂静的春天》后,问题才开始得以纠正,事隔已近20年。在此意义上,所谓“先发展后治理”,并非没有一点道理,而是在某种程度上暗合了技术双刃剑在时间上的不对称。人们不可能或至少很难在发展之初,即去着手去治理尚未发生的不明不白的后果。 空间不对称,其一,技术的获利者和负面影响的损害者不是同一个或一群人、一代人。刚才已经分析了技术双刃剑在人际关系上的影响。其二,有限人群的利益与公众的代价。获利者相对集中或至少是边界清楚的一群人,而受损害的人群广泛且边界模糊。使用冰箱和空调者获利,但其中的氟利昂导致对臭氧层的破坏,影响到极圈附近的人。CO2排放导致全球气温升高则波及全人类乃至后代,如此等等。好在人类的共同利益已经日益提升而超越利益集团甚至国家利益。技术双刃剑在时空上的不对称,要求人类一起经营“公共草地”,以长远的和全球的视野看待每一项个别的技术,或者说,每一项个别的技术都要经由长远和全球目光的审视。哥本哈根气候会议表明,在这一点上人类路途之遥远,达成共识之艰难。转基因食品的影响很可能要几代甚至更长的时间才会显示出来。 可预见性不对称,也就是可预见的积极效应与未预见的消极后果。由哈定所提出的生态学中的多效应原理认为,我们的任何行动都不是孤立的,对自然界的任何侵犯都具有无数的效应,其中许多是不可预料的。在几乎所有的双刃剑中,正面的积极效益本身就是技术的目的,在效益的聚光灯下清晰可见,而负面影响差不多都是未曾预见,加之于强光投射之下,往往使事物的另一面变得黑暗。研究者还指出,作为技术基础的科学知识本身的缺陷及由此可能带来的风险和负面影响[i]。诺贝尔奖的授予要经过时间的考验,DDT及其毒性的发现者、瑞士化学家保罗·赫尔满·米勒获194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无论是发现者本人还是诺贝尔奖的评委们,都未曾料到施用DDT的严重后果。双刃剑的负面影响在时间的长河中积淀,在全球甚至更大的范围中扩散,没法预期南美蝴蝶的翅膀究竟何时以及在何处掀起风暴。技术的积极效应在“计划内”,而负面影响在“计划外”。人类又如何防范未知或至少不是清晰知晓的后果?在三项不对称中,可预见性不对称是时空不对称的根源,是根本性的不对称。双刃剑的负面效应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逐步传递和积累在自然界、社会和个人层面的影响有所不同,在砍向自然界时最为残酷无情。社会和个人因主体的自我感

自然辩证法学习心得——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自然辩证法学习心得——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通过章教授的自然辨证法课程,我对自然辨证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体会.自然辨证法为我们提供了科学方法训练,对提高能力和开 阔视野有很大的帮助.我大体明白了自然辩证法所研究和揭示的内容: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即自然界的辩证法;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实践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研究的辨证法;作为一种认识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科学技术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发展的辨证法.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自然辩证法可 以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启迪,以帮助和促进科学技术的认识和实践,同时自然辩证法不可能也不应该以自己的哲学研究来代替自然科学的实证研究. 关于自然辨证法,虽然通过学习我收获很多,但是,我更为感兴趣的是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的探索.要想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我们必须明确这么一个信息,即人类是自然选择的 产物.这不仅是达尔文关于物种起源思想的最好解释,同时也是当今 科学界的共识.其次,在确定上个观点后我们就要从源头来了解自然 和人类的起源.关于这个方面,美国加州大学历史学教授斯塔夫里阿 若斯教授在其著作《全球通史》中给了我们很好的解释.他认为,在 地球的发展进程中,与生命有关的大的事件有三个.第一是生命在地 球中的出现,第二是人类的出现.在第一个大转折点中,生命从非生命物质转化过来,所有的生物种类都是通过适应其生存环境,以基因突 变和自然选择的方式进化而来.也就是说,生物的基因能够适应环境 的变化.在人类出现以后,这个方式改变了.人类通过改变环境来使环境适应自己的基因,也就是说,不再改变自己的基因来适应环境.今天,随着人类关于基因结构和功能的知识不断增加与深入,人类能够很快既改变自己的基因,又改变其所处的环境,这样,地球发展进程中的第三个划时代的转折点也就即将到来了. 了解了上述三个转折点,我们知道了人类而且只有人类能够创造一个自己想要的环境.由于我们拥有独有的变革环境的能力,人类不

自然辩证法试题答案

1.从各自所学的专业来谈为什么要学习自然辩证法,将对你的科学研究有何帮助?其意义 是什么? 一为什么要学:数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与自然辩证法有着密切联系.自然辩证法为数学 理论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而数学理论的研究和学习有利于自然辩证法的发展.作为数学教师,应掌握自然辩证法原理,并将其应用于教学.这样能使学生了解数学理论的发展规律,加深对数学知识的透彻理解,掌握数学学科的精髓,更能激起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帮助:数学发展的历史表明,数学愈向前发展,数学探索的难度就愈大,就愈需要更 加准确的计算。更加精密的实验仪器和更加高超的哲学武器。进行创造性、探索性的数学研究工作,必须借助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维。唯物辩证法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最高度的概括,但它并不能自动地解决具体的数学问题,这里关键是要真正通晓唯物辩证法,勇于实践、善于探索,解决数学中的疑难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数学研究方向的正确性。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指导数学学习,有利于帮助提高辩证分析能力,理解数学系统关系的整体性。这种数学整体性的修养,有利于获得哲学观点和数学知识,同时,它也是发展思维结构整体性的基础。从事数学学习、研究与应用的人们应当成为辩证唯物主义者。数学作为人民生产活动知识的结晶,在人类历史上是一种起推动作用的力量,它在本质是同宗教蒙昧和唯心主义对立而同辩证唯物主义紧密相联的。它为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提供了与日剧增的新材料,证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正确数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数学工作者要想取得成功,首先必须自觉地学习和运用唯物辩证法这一锐利的思想武器,坚持唯物主义的理论,排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对数学研究的阻碍,在科学实践中捍卫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应划清一些界限:一是把数学性质的问题同哲学性质的问题区分开来,既要强调用唯物辩证法来指导,又不要搞“代替论”;二是要正确区分社会历史观与自然观,既要看到人们由于受社会的影响而存在唯心史观,又要看到大多数人在自己的数学研究中会自觉地存在唯物主义的倾向,努力把唯物辩证法这种高度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到自己的数学研究中去,指导和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三意义:研究生的学习和本科生的学习有很大的不同。本科生更多的是学习书本上的知 识,主要是学习基本的、理论性的知识,这是为了打好基础为以后进一步的学习或是工作做准备。而研究生的学习则是把学习和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同时又反过来用实践的结果去检验书本上学到的知识。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在学习过程中让动脑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得到锻炼。作为一名研究生,除了基本的学习能力外,还必须要拥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因此,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研究生,我们要把学习和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锻炼自己具备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而自然辩证法正是系统地介绍如何进行科学研究以及如何将自然科学的一般原理应用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一般方法。通过对自然辩证法的学习,使我们不再僵化思维,呆板地学习,而是用哲学的思想指导我们的学习和实践,有效地、合理地、巧妙地把自然科学的一般原理运用在我们的学习和实践过程当中。每一门科学都有一个哲学概括,自然科学的哲学概括就是自然辩证法,数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支,其罗辑的严密性、高度的抽象性、应用的广泛性, 决定了与哲学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数学作为科学技术中的重要代表,其发展进程即体现了社会的发展进程。 2.在近代自然科学产生阶段,人类在自然观和方法论方面有什么样的局限性?为什么会造 成这种情况?

自然辩证法答案整理版29题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1.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它强调自然界存在的客观性、物质性和发展的规律性,冲破了中世纪神学自然观的羁绊,传承了古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传统。 2.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它培植了求实和崇尚理性的科学精神;它促进对自然界的认识从注重神学教义到注重经验事实、从注重思辨和想象到注重观察、实验和数学推理、从注重把宗教作为判定认识标准到注重把实践作为判定认识标准的转变;它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等科学方法分门别类地研究自然界。 3.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系统自然观: 1.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2.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 3.它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 4.它重视系统演化中实践的作用,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系。 人工自然观 1.它研究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关注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创造领域,超越了以往认识狭义天然自然的范围,拓展了天然自然观的研究领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2.它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克服了近代唯物主义的经验论自然观和唯心主义的思辨论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受动性和能动性、自然史和人类史的辩证统一,使得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成为能动的、实践的自然观和既反映天然自然界又反思人工自然界的科学的自然观。 3.它不仅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还强调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共存,并主张尊重自然和社会规律的理性原则和客观方法,突出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革命性、科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