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案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教学基本要求:本章是全书的绪论,其核心是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学习这一章,在理论上要弄懂哲学及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派别;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其所引起的哲学的革命变革;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特征及作用,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程及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关注时代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

重点与难点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哲学的时代性、民族性和阶级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必然性和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

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1、哲学释义:

①词源:philosophy是从古希腊文演化而来的。哲学一词由两个词根组成:philein爱和sophia智慧。所以,单从字面上解释,哲学是使人聪明、给人以智慧之意,表示对智慧的一种追求。到了十九世纪,日本学者西周在介绍西方哲学时首次创造了“哲学”一词,把英文中的philosophy 转译为汉语“哲学”。

②东西方对哲学的不同理解:

2、马克思主义中哲学的含义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表现形态。(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a【世界观】即宇宙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b【方法论】:当人们形成了一定的世界观,就会按照这些观点去解释一切现象、处理各种问题,这时,世界观作为指导人们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原则,就表现为方法论。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二者是相互统一的。

c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般和特殊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德终结》中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①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第一性即本原、本质、基础之意。就是说,思维和存在何者更为根本,

哪一个是世界的本原、基础,谁决定谁。两种回答:

a思维决定存在,是世界的本原——唯心主义(唯心论)

b存在决定思维,是世界的本原——唯物主义(唯物论)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②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

同一性即统一性,指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和反映存在,存在是否可以被反映。两种回答:

a肯定回答,认为思维可以反映存在,世界是可知的(可知论)

b否定回答,认为思维不可反映存在,世界不可认知(不可知论)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唯一标准。

在哲学史上,绝大多数哲学家(唯物主义者和彻底的唯心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不可知论的代表:康德和休谟(英国著名怀疑论者)。

3、为什么说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主要是由它在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可归为两大类: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②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③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的回答是研究和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④哲学基本问题在历史观中表现为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三、哲学发展的历史线索

1、唯物主义发展的历史线索

①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

泰勒斯被称作古希腊第一哲人。他提出的“水是万物的始基”

阿那克西曼德提出“气是万物的本原”、赫拉克利特提出“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按一定的规律燃烧、按一定的规律熄灭”。

古中国:“五行说”

总特征:从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出发来解释世界,是朴素、直观的。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典型观点:原子论

拉美特利《人是机器》

总特征:用孤立、片面、静止的观点看问题,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等严重缺陷。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结合,唯物辨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结合,成为科学的、完备的唯物主义。

2、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

古希腊: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德国古典哲学先驱康德“人为自然立法”

英国大主教贝克莱“存在即是被感知”

中国宋朝王阳明“心外无物”

陆九渊认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总特征:均从人的主观精神出发,把主观精神视为至高无上,认为万事万物都是主观精神的产物。

②客观唯心主义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理想国》“理念论”

德国古典哲学集大成者黑格尔“绝对观念”

中国宋朝著名理学家朱熹“理在事先”

总特征:把人之外的一种客观精神当作是世界的本原,决定万物。

3、辩证法发展的历史线索

①古代朴素辩证法

古希腊辩证法思想发展最高峰的杰出代表:赫拉克利特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一切皆流,无物常住”

“存在又不存在”

古中国:老子“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依”“有无相生,长短相形,高下相盈,声音相和,前后相随”“反者道之动”

②近代唯心辩证法

突出代表:黑格尔

“事物因矛盾而存在,因矛盾而发展。”“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割下来的手不再是人手”

③唯物辩证法

辩证法发展的最高阶段,是马克思在继承了黑格尔思想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思想的基本内核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①阶级基础

②理论基础

③自然科学前提: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构成

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唯物辩证自然观和唯物辩证历史观的统一,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3、马哲的特征:

①实践性和阶级性;

②科学性和创新性;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一、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固有的理论品质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品质,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要随着时代、科学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调整自己的内容和形式,要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方法论,不断分析和解决不同时代和历史条件下出现的新问题,从而得出创新性的结论。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辩证统一关系

【解放思想】就是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从那些不合乎适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实事求是】就是一切要从实际出发,在客观事物中发现事物固有的联系和规律性,以客观规律性为行动的向导,使我们的认识和实践合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达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三者的关系

区别:各有侧重

联系:①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前提和条件。②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根据和目的。③与时俱进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要求和归宿。

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核、根本实质就在于,要变革旧的世界,推动社会的发展,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线。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现时代精神之精华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技革命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突飞猛进,既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提供了机遇,同时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起挑战。

首先,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新的认识课题,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宇宙观,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其次,现代科技革命所取得的丰硕成果,进一步证实、丰富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关系问题上,我们既要反对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代替具体科学研究的错误倾向,又要反对以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成果动摇和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错误观点。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

1、现代西方哲学

包括两大思潮,即科学主义哲学思潮和人本主义哲学思潮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本质区别:

①阶级属性不同。②功能不同。③理论实质不同。④发展形态不同。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

1、世界三大哲学传统

一般认为世界上有三大哲学传统,即中国哲学、印度哲学和发源于古希腊并盛行于欧洲的西方哲学。

2、中国传统哲学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发展的历史文化基础

3、中国传统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区别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毛泽东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3、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

新阶段

第四节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终生受益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世界观功能和方法论功能。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还具有认识功能和意识形态功能。

最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人生价值观的功能。

二、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

1.理论与实际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特征

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要深刻地领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其二是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有的放矢地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方法包含两层涵义

3.注重理论学习

4.注重与实践相结合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教学基本要求:本章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学习本章要求弄懂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理解社会的物质性,搞清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及人工智能的实质和意义。正确把握实践的基本观点。加深对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解。

重点与难点问题: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形式。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意义。实践的本质、地位和作用。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关系。意识的本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一、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物质观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从物质具体形态出发解释哲学上的“物质”范畴。如把金、木、水、火、土看作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础等。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机械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如“原子论”,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把物质的属性归结为原子的属性。

(二)科学的物质定义

1、恩格斯

“物质的范畴不外是移入人脑,并经过人脑改造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2、列宁的科学物质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选集》,第2卷,第89页)

(三)科学物质定义提出的意义

1、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了唯心主义和二元论;

2、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反对了不可知论;

3、对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做了最高的哲学概括,指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二、物质形态的多样性和结构的层次性

三、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1、运动的定义:

【运动】恩格斯指出:“就是一般的变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0卷,591页),是标志一切事物、现象以及过程变化的哲学范畴。

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①运动离不开物质:②物质离不开运动:③在运动和物质关系问题上的两种错误观点:唯心主义运动观\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运动观

3、运动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绝对运动、相对静止)

①运动的绝对性(绝对运动)

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中,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②运动的相对性(相对静止)

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态,指在物质运动过程中,事物处于暂时的稳定或平衡状态,这种状态称为相对静止。

两种基本形式:一是事物没有发生机械位置的移动。二是事物处在量变阶段,没有发生质变。

③反对两种错误观点:

A相对主义诡辩论:只承认运动、否认静止

B形而上学不变论:只承认静止,否认运动,把相对静止绝对化

四、物质运动的时空存在方式

1、定义:

①【时间】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特点:一维、单向流动、不可逆的。

②【空间】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

特点:三维(立体)

2、时间和空间同运动的物质的关系。

①运动的物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

②时间和空间离不开运动的物质

③在时空同运动的物质的关系上的两种错误观点

a【唯心主义的时空观】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时空观】

3、时间、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①【时空的绝对性】具体物质都有时间和空间的规定性,这是绝对的。

②【时空的相对性】随着物质运动速度的变化,具体物质的时间和空间是可变的。

4、绝对的时空观和相对的时空观

①【绝对的时空观】指承认时空的绝对性而否认时空的相对性,认为具体物质的时间和空间与外界事物无关,不论外界怎样变化,时空不变。

②【相对的时空观】既承认时空的绝对性,又承认相对性,认为时间和空间同物质运动又密切的联系。

5、时间、空间的有限性、无限性

①时空的有限性

【时间的有限性】具体物质在其持续性和顺序性上是有限的。

【空间的有限性】具体物质在其广延性和伸张性上是有限的。

②时空的无限性

【时间的无限性】整个宇宙在时间的持续性上是无限的。

【空间的无限性】整个宇宙在空间的广延性上是无限的。

③有限与无限的关系

“有限之中有无限,无限之中有有限。”

第二节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一、实践是人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1、实践的本质

【实践】是人们有目的地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2、实践的特征:

①主观能动性(自主性、目的性)

②客观现实性

③社会历史性。

二、实践的构成(主体、中介和客体)

1、实践主体(唯一能动的因素)

①【实践主体】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的具有实践能力的人。

②实践主体能力结构:(基本要素)

a物质基础——“人本身的自然力”。

b智力技能因素——知识和经验。

c精神动力因素——情感和意志。

③实践主体的社会结构。

从社会构成来看,实践的主体可以划分为个人主体、集团主体、社会主体和人类主体四种形式。

2、实践客体(制约性因素)

①【实践客体】指社会主体所要探索和改造的对象。

②特征:

a客观性。b对象性。

3、实践手段

【实践手段】主体在探索或改造现实世界活动中所使用的工具。

就实际构成来看,实践的工具和手段可以分成两类:

①作为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②作为人的感官和大脑的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

三、实践的基本形式和环节

1、实践的基本形式

①生产实践: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③科学实验。

2、实践的环节:

①实践决策、目标的制定。②实践的组织与管理。③实践结果的检验。

四、自在世界、人类世界与人的实践活动的相互关系

1、【自在世界】天然世界,指在人的因素干扰之外的世界。

2、【人类世界】又称属人世界,指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3、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关系:

①区别:自在世界是独立于人的活动或尚未被纳入到人的活动范围内的自然界,其运动变化完全是自发的、盲目的。

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与人的活动密不可分,具有主体性、自觉性、能动性,必然体现人的意志和愿望。

②联系:第一,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相互依存。a自在世界构成了人类世界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b天然自然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转化为人化自然,并在人化自然、人类世界中延续了自己的存在。

第二,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相互制约。a在人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然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b人类世界在满足人的需要时可能违背自然规律,从而出现生态失衡等负面效应。

4、实践是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第三节意识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1、意识的起源

①自然前提:意识发展过程中的三个决定性的环节:

a由无生命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b由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c由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的产生。

②社会基础——劳动

“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创造了人本身”-恩格斯

劳动在意识产生的过程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a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的需要和可能。

b劳动促使了语言的产生。

C人脑的产生和健全。

2、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①意识的主观形式

②意识的客观内容

二、意识的结构

1、从意识的具体内容来看,意识是知、情、意三者的统一。

2、从意识的活动主体看,意识可区分为社会意识、群体意识、个人意识。

3、从意识的自觉程度看,意识又可划分为潜意识与显意识。

4、从意识发展的角度看,意识又可区分为传统意识、现实意识、未来意识。

5、从意识活动的指向性来看,意识又可以区分为对象意识与自我意识。

三、意识的能动作用及物质对意识能动作用的制约性

1、意识的能动作用:

①目的性、计划性。②主动性、创造性。③改造世界的特性。④对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2、如何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①正确认识和遵循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②把意识的成果付诸于实践。③发挥意识的能动性,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3.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①人工智能的本质:

是对人的思维的模拟。

②“机器思维”同人类思维的区别:

a人工智能是无意识的机械的、物理的过程;而人类智能主要是生理的和心理的过程。

b人工智能没有社会性;人类智慧有社会性。

c人工智能没有主动创造力;人类思维能够主动提出新问题。

d人工智能只有接受人脑的“指令”才能工作。

四、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2、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几种观点: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是建立科学的、完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起点,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立足点。

第三章: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教学基本要求:本章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要求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全面理解对立统一规律。学会运用辩证思维方法。

重点与难点问题:发展的本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系统的特征。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辩证思维方法

第一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一、世界的普遍联系

1、【联系】指一切事物、现象、过程及其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2、特征:

①客观性;②普遍性;③多样性;④条件性。

3、整体和部分的辨证关系:

①相互依存。②相互作用。③整体不等于各部分之和。

4、坚持普遍联系的意义:

①有助于科学的发展。②有助于社会的全面进步。③有助于对外开放。

二、世界的永恒发展

1、【发展】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是由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决定的。

①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强大的生命力。

②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

③在社会领域,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运动、变化和发展

三、世界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

1、【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中确定不移的秩序。

2、规律的特点:

①客观性。②稳定性和重复性。③普遍性。

3、决定论、非决定论

第二节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质量互变规律

(一)质、量、度

1、【质】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属性】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互联系中,通过事物之间的区别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特性。质通过属性表现出来。

2、【量】事物的规模、发展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3、质与量的关系:

①质与事物是直接同一的。量与事物是非直接同一的。

②区分质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和基础、认识量是对事物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在科学研究中,确定事物及其运动状态的性质——定性研究(基础);对事物进行数量分析——定量研究(精确化)。

③质和量是事物两种不同的规定性,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4、【度】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幅度、范围,是质和量的相互规定。

把握度,对于人们认识和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

①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才能准确地把握事物的质。

②坚持适度原则。

(二)质变、量变及其辨证关系

1、【质变】事物质的规定性的变化。(根本性质的变化)

两种形式:①爆发式飞跃。②非爆发式飞跃。

2、【量变】事物量的规定性的变化。

两种形式:①事物自身数量的增减;②事物构成成分在空间上排列顺序和结构形式的变化,简称为场所的变更。

3、区别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在于事物变化是否超出了度。

4、辨证关系:

①区别:定义

②联系:

A量变和质变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B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C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

二、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揭示了事物产生的源泉和发展的动力。

(一)矛盾及其基本属性

1、辨证矛盾与逻辑矛盾的关系

2、矛盾的基本属性。

①【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表现:a相互依存。b相互贯通。

②【斗争性】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辨证关系:

A二者相互区别。

B二者相互联结。

④同一性、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A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构成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第二,矛盾双方相互包含,吸取各自有利因素得到发展。

第三,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事物转换的方向和趋势。

B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在量变过程中,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的变化,为质变做准备。第二,在质变过程中,斗争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促进矛盾的转化,实现质变。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结合起来共同推动事物的发展。

(二)内因、外因及其相互关系

1、【内因】事物的内部矛盾。

【外因】事物的外部矛盾,是一事物与他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2、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①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

②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

③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3、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国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理论依据。

(三)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及其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2、【矛盾的特殊性】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以及每个矛盾的不同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矛盾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不同的事物矛盾不同。

第二,同一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所具有的矛盾不同。

第三,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

①在矛盾体系中,有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

②在矛盾双方中,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

③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第四,解决矛盾形式的多样性。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也就是共性和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辩证统一的。

首先,两者相互区别。其次,两者相互联结。再次,两者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辩证关系原理是我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思想的重要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和思想武器。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1、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

①【肯定方面】指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

②【否定方面】是事物中促使它灭亡的方面。

③关系:对立统一。

A相互对立、相互排斥。

B相互联结、相互依存。

C相互包含、相互渗透。

2、辩证的否定观

3、形而上学的否定观的错误:

4、否定之否定规律

事物的发展不是经过一次否定就能完成的。事物的发展是一个由肯定

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三个阶段的周期性运动,使事物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这就是【否定之否定规律】。

5、反对循环论(只见曲折,不见前进)和直线论(只见前进,不见曲折)

四、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呢?

第一,揭示了事物联系的实质内容和发展的源泉、动力。第二,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它规律和环节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其它规律和环节的钥匙。第三,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第四,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最根本分歧和斗争的焦点。

2、系统论与矛盾论

第三节世界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一、原因和结果

1、【原因】指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

【结果】指被一定现象所引起的现象。

2、关系:对立统一

①相互区别。②相互依存。③相互转化。

3、因果联系的特点

①原因在先,结果在后。②一种现象引起另一种现象的联系。

4、因果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5、决定论、非决定论、神学目的论

6、掌握原因和结果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承认因果联系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其次,正确把握因果联系,有利于总结经验教训。再次,准确地把握因果联系,能够及时地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不利结果,推动积极的结果。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

1、【必然性】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的合乎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势。

【偶然性】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的并非确定发生的不确定的趋势。

2、关系:对立统一。

①相互区别。②相互依赖、相互渗透。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反对机械决定论和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4、掌握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①必然性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发现必然性,按必然规律办事。②偶然性对事物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不能忽视偶然性,利用有利,避免不利。③科学研究中,抓住偶然现象提供的机遇,揭示背后的规律。

三、现实性和可能性

1、【现实性】指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是客观事物和现象种种联系的综合。

【可能性】指包含在事物内部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区分下列概念:

2、关系:辩证统一。

①相互区别。②相互依存。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意义。

①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一切工作都要从现实出发。

②可能性可以转化为现实性,我们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自觉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四、内容和形式

1、【内容】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即事物的各种内在矛盾以及由这些矛盾所决定的事物的特征、成分、运动过程、发展趋势的总和。

【形式】是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和表现内容的方式。

2、关系。对立统一

①相互对立。②相互统一。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④相互作用构成了它们的矛盾运动。

3、掌握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内容决定形式。(处理问题时,必须首先注重事物的内容,根据内容发展的要求来决定需要保持或改变形式。)

其次,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处理问题时,应该学会选择、利用和创造适当的形式,促进内容的发展。)

五、本质和现象

1、【本质】指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指组成事物的各个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指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

2、关系。对立统一

①相互区别、相互对立。②相互依存、相互统一。

3、掌握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二者的辩证关系,说明科学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其次,二者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科学研究的根本方法即透过现象把握本质。

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认识论)

教学基本要求:本章阐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要掌握认识的本质,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理解认识的辨证过程、真理的属性和检验标准;深刻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及党的思想路线。

重点与难点问题: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对实际的指导作用。认识的本质。真理及其相对性和绝对性。真理的检验标准。认识过程中非理性的作用。价值的本质。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

1、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不可知论

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1、认识的主体

①定义:在认识活动中居于

②主导地位并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等特点和功能的一方。

②属性:

第一,主体具有自然属性。

第二,主体具有社会属性。

第三,主体具有意识属性,即主体是具有一定的感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的人。

③构成:

A个体主体;B群体主体; C社会主体。

2、认识的客体

①定义:指人们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的对象。

②属性:

第一,认识的客体具有客观性。

第二,认识客体具有对象性。

第三,认识的客体具有社会历史性。

③构成:

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物质客体,另一类是精神客体

3、认识的中介即认识的工具

①定义:指联结主体与客体两极,使主体与客体发生相互作用的媒介、手段以及运用和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②构成:主要由物质性的认识工具、观念性的认识工具和作为感性符号系统的语言工具所组成。

4、主客体关系

①实践关系,②认识关系,③价值关系。

三、认识过程中反映与主体能动性的统一

1、反映过程包含着选择。

2、反映离不开建构。

3、反映具有创造性。

四、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检验认识的标准。

2、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第二节认识的辨证过程

一、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第一次飞跃)

1、感性认识(认识的初级阶段)

①定义:是人们通过感观所感知的关于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认识的初级阶段)

②感性认识三环节:

A感觉:B知觉:C表象。

2、理性认识:(认识的高级阶段)

①定义: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由理性思维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改造抽象概括而成的。它所反映的是事物的内部特征和根本性质。

②理性认识三环节:

A概念:B判断:C推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

①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前提和基础。

②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4、反对唯理论和经验论。

二、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第二次飞跃)

1、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2、从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理论联系实践。

第二,实践理念的建立。

第三,要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

第四,要使理论掌握群众。

三、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发展

认识运动的无限性是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的无限性,即认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无限性。

四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

五、主体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1、认识的主体性。

所谓认识的主体性是主体在认识活动中自觉地将自身因素投入到认识过程,融合或凝结于认识结果而使认识不可避免地带有的主体属性。

2、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第一,它对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具有激活和驱动作用。

第二,它在认识辩证运动中具有参照作用。

第三,它对人的认识过程具有调节作用。

第四,它有助于认识运动对善和美的追求。

第三节认识的真理性及其检验标准

一、真理的客观性

1、真理

①【真理】指主观对客观的正确反映,或主观与客观的相符合。

②特点:真理具有客观性

2、【谬误】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的反映,是主观与客观相背离的认识。

3、二者关系:

区别:正确认识与错误观点。

联系:①相互依存②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①真理的绝对性(绝对真理)

两方面的含义:第一,任何真理都是客观真理,都包含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第二,人类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

②真理的相对性(相对真理)

两方面的含义:第一,广度上的相对性。第二,深度上的相对性。

③关系。

④反对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5、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的标准。

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②逻辑证明是实践检验的补充。

③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二、价值

1、【价值】是事物对主体的需要而言的某种有用性,是对个人、群体及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换句话说,价值是客体的属性、特性同主体尺度的相一致、相符合、相接近,是客体对主体的效益关系。

2、价值是客观性和主体性的统一。

3、价值具有多样性

三真理的价值性

【真理的价值性】就是从真理对主体的意义和效用上的考察,是对真理的作用、意义、功能的揭示和反映,是真理对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功能性。它揭示了真理对人的社会存在、社会发展、社会生活的指导意义。

第四节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一、思维方法是正确认识世界的中介

1、思维方法具有客观性。

2、思维方法具有主观性。

二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1、归纳与演绎。

2、分析与综合。

3、抽象与具体。

4、逻辑与历史的相一致。

1.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基础知识点汇总精简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基础知识点汇总 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一)物质观的发展 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各种物质运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从低级运动形式发展而来的;高级运动包含低级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同时并存、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运动是无条件的和绝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试题及答案1

马克思主义哲学试题及答案1 2009-06-20 14:21:09| 分类:默认分类|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请将项填写在下面对应表格中。 1、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指_______ A、世界的本原性 B、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C、世界的物质性 D、世界的精神性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_______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 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3、“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这一命题表明意识对物质具有_______ A、决定性 B、预见性 C、能动性 D、主动性 4、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度”是指_______ A、事物质变的临界点 B、事物保持一定量的质的限度 C、事物保持一定质的量的限度 D、事物质变的关节点 5、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是_______ 1

A、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B、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统一体 C、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体 D、人类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6、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是_______ A、向任何一个方向转化 B、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C、由低级到高级转化 D、由坏向好的方面转化 7、“感觉到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_______ A、人的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的起点 B、感性认识的局限性 C、感性认识对认识事物本质没有实际意义 D、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8、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_______ A、劳动工具的状况 B、劳动者的本质 C、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 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9、社会运动最主要的物质基础是_______ A、自然环境 B、阶级关系 C、生产方式 D、从事物质生产和自然生产的人们的总和 10、社会形态是 A、存在与意识 B、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C、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下列各题给出的五个选项中,至少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请将选项填写在下面对应表格中。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框架体系-内容超级经典完整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专题复习 专题一辩证唯物论 辩证唯物论的知识归纳 *一个核心:世界是物质的 *三对关系: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四个基本概念:物质、意识、运动、规律 *八个基本原理: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派生。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二)、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1、【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进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行动的依据。 (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它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3、【反对】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三)、意识能动作用原理 1、【原理】: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2、【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反对】: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 (四)、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重点】 1、【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公务员考试)

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四个部分: 唯物论 辩证法 认识论 历史唯物主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相信和依靠群众。 一、唯物论 唯心主义:1、主观唯心主义 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王阳明“万物皆在吾心中”“吾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我一起同归于寂”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 叔本华“意志是一切存在和运动的根源” 2、客观唯心主义 老子的“道” 黑格尔提出的”绝对精神” 上帝、真主、玉皇大帝等宗教 唯物主义: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金木水火土 2、近代机械唯物主义 认为原子为世界的本源。所有的一切都已经被注定

了,人没有主观能动性。 3、辩证唯物主义 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 意识反作用与物质:人能认知世界;人能改造世界。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是物质存在根本形式和根本属性;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二、辩证法 普遍联系、永恒发展、全面。 1、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两点论)。 2、发展: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趋势: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状态:量变到一定阶段发生质变。坚持量的积累;坚持适度原则。 发展的一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 (1)矛盾是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2)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3)内因和外因:内因是根本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矛盾的不平衡性:抓住主要矛盾(重点论和两点论) 三、认识论 1、实践: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2、认识:认识的两个阶段——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 识到实践 真理: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3、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认识能推动事物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复习题最新教材含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题(2015年版新教材) 一、单项选择题(160题) 1、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C ) A. 哲学与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 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 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哪些派别的标准( A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D.一元论和二元论 3、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哪些派别的标准( C)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反映论和先验论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4、自然科学的具体物质概念随着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但无论出现怎样的情形,都不可能改变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范畴的唯一特性。这里,物质范畴的唯一特性是指( D ) A.普遍性 B.特殊性C.科学性D.客观实在性 5、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根本属性是( B )A.静止B.运动C.存在D.发展 6、在谈到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时,恩格斯指出“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化起直到思维。”这里的“它”指的是( B )

A.实践B.运动C.静止D.时间和空间 7、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 B ) A.发展B.运动C.变化D.时间 8、世界唯一不变的是变。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C ) A.变是世界的本原B.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 C.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D.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 9、“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 B ) 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试题(选择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试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的理论来源是(C) A.古希腊罗马哲学 B.中世纪唯名论哲学 C.德国古典哲学 D.近代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 )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经济和政治的关系问题 C.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结束了(A) A.作为“科学之科学”的哲学 B.一切唯心主义哲学 C.一切唯物主义哲学 D.一切思辩的哲学 4.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C ) A.掌握基本理论 B.亲自参加实践 C.理论联系实际 D.虚心向人求教 5.物质的惟一特性是(D ) A.实际存在 B.运动变化 C.可感知性 D.客观实在性 6.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D ) A.夸大运动的绝对性 B.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 C.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 D.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 7.时间和空间(C ) A.同物质运动无关 B.是一种先验的形式 C.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D.是运动着的物质自身 8.医学科学证明,如果人的大脑皮层受损,就会丧失思维能力,没有意识。这说明(B)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C.人脑健康自然会有正确的意识 D.意识是对外界事物的正确反映 9.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C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A.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 B.实践第一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对立统一的观点 10.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B ) A.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 B.量变和质变关系的原理 C.重点论和两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D.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11.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尽管在发展中曾遇到和仍将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它已经取得并将继续取得巨大的成就和胜利。这说明(D ) A.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B.事物的发展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间断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整理

马克思主义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产生背景: 1,自然科学: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进化论 2,阶级基础: 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3,社会科学: 英国古典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德意志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组成部分 1.唯物论 物质: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时绝对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是相对 ! 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空间是运动的物质的广延性和方位性; 物质的运动具有一定的客观规律。 意识:意识的起源是自然界长期发展和社会劳动; 意识起源的基本环节有三个:第一,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级生物的刺激 感应性;第二,由刺激感应的反映形式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第三,由一般动物的 # 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的产生; 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意识具有能动性,主要表现在意识反映世界是自觉的有目的反映,意识不仅仅反映事 物的现象,而且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可以通过思维操作实现对客观事物的、 超前的观念的改造,指导并通过实践把理想变成现实;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主体拥有意识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拥有人脑,而是必须参与到人类社会实践# 中去。 规律:事物的联系和运动构成规律,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向。 客观规律是事物内部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固有的联系。 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不能被改变、创造、消除的。人只能认识规律、尊 重规律、利用规律。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一,朴素唯物主义;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辩证法 ! 两个特征: 联系观:联系是指一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即系统观) 发展观: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事物发展的总方向、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 三个基本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 矛盾的对立性与统一性,或称斗争性与同一性(矛盾的基本属性); 矛盾的对立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统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含义: 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前提,共处在一个统一体中,而 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 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事物的外部矛盾;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两点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重点论”)。 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主要矛盾反映了复杂事物中诸多矛盾的不平衡性,矛盾

马克思主义哲学阅读书目

阅读书目 一、马克思恩格斯原著 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2、《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3、《德意志意识形态》 4、《共产党宣言》 5、《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6、《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二、中文专著 陈先达.处在夹缝中的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黄枬森.哲学的科学之路.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高清海.找回失去的“哲学自我”.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陶德麟.哲学的现实与现实的哲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孙正聿. 哲学通论.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 孙正聿. 思想中的时代.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俞吾金. 重新理解马克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俞吾金. 俞吾金集.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李德顺. 价值论(2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欧阳康. 哲学研究方法论.武汉:武汉汉大学出版社,1998 吴晓明. 形而上学的没落.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吴晓明等.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及其当代意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张一兵. 神会马克思.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张一兵. 回到马克思.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丰子义. 发展的反思与探索.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王南湜. 后主体性哲学的视域.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衣俊卿. 文化哲学.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1 任平. 当代视野中的马克思.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仰海峰. 形而上学批判.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邹诗鹏. 生存论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贺来. 边界意识和人的解放.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刘森林. 辩证法的社会空间.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袁贵仁.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袁贵仁.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杨耕. 为马克思辩护.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杨耕. 杨耕集.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张曙光. 个体生命与现代历史.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张曙光. 生存哲学.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吴向东. 重构现代性——当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兰久富. 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念.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沈湘平. 理性与秩序.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罗松涛. 面向时间本身——胡塞尔〈内时间意识现象学(1893-1917)〉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6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六)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每小题1分,共40 分) 1. 哲学基本问题是(B) 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D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 2."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 ,这是一种 ( B ) 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B. 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3.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A) A、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是否承认社会发展有规律性 D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上的根本变革,这表明(C) A马克思主义哲学已成为"科学之科学"

B、马克思主义哲学穷尽了一切真理 C马克思哲学是哲学思想继续向前推进的新起点 D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思想发展的顶峰 5.在哲学上,二元论的根本错误在于(A) A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B、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C否认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D否认世界是运动发展的 6.科学证明,人脑是(C) A思维的源泉 B、思维的产物 C思维的器官 D思维的对象 7.唯心主义运动观的根本错误在于(D) A否认物质是运动的 B、否认运动是绝对的 C否认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否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8.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最基本的前提是(B)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D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 9."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就能办得到。" 这种说法从哲学上看是( A ) A.坚持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B.坚持客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C.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表现 D.坚持形而上学的表现 10.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在哲学上是犯了(C) A.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B.经验论的错误 C.形而上学否定观的错误 D.激变论的错误 11."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这是一种(D) A不可知论的观点 B、相对主义的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12.对立统一规律提示了(B) A事物发展变化的程度和趋势

马克思主义哲学考试试题6

马克思主义哲学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 1、解放思想体现着()。 A.唯心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B.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C.唯心主义与认识论的统一 D.唯物主义与可知论的统一 2、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 A.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B.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C.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D.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的过程 3、白天和黑夜之间的先后相继现象是()。 A.必然联系 B.偶然联系 C.因果联系 D.间接联系 4、经济基础是指()。 A.一定历史阶段上生产了的总和 B.一定历史阶段上生产了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C.一定历史阶段上科学技术和经济管理的总和 D.一定历史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5、一切真知都来源于()。 A.间接经验 B.社会实践 C.人的意识 D.客观事物 6、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 A.事物双方之间的相互斗争 B.事物双方之间的相互转化 C.矛盾双方互相调和的结果 D.矛盾双方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7、真理就是()。 A.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B.大多数人同意的观点 C.对人类生存有用的理论 D.对客观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8、社会历史规律与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共同点是()。 A.它们都是不包含偶然性的必然过程 B.它们都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C.它们的实现都是元需人参与的客观过程 D.它们都是人类思维发展的客观过程 9、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认识看成()。 A.人们纯思维的理性活动 B.不断反复、无限发展的认识过程 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照镜子似的、直观被动的反映 10、马克思主义从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中规定实践的科学含义()。 A.把实践归结为纯主观的、纯精神的活动 B.把实践看成个人的生活实践或犹太人的利己主义活动 C.认为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D.把实践看成人为应付环境所采取的生物性的活动 11、所谓系统是指()。 A.组成事物各个部分的简单相加 B.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按一定方式组成的统一整体 C.事物之间的普通联系 D.事物之间的复杂性和可变性 12、人的价值的最显著特点在于()。 A.人在价值关系中既可以是客体,又可以是主体的二重性 B.在价值关系中只能作为客体 C.在价值关系中只能作为主体 D.只具有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满足自身和他人需要的特性 1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联余的观点 C.发展变化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重点知识归纳

◆绪论 一: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 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他们在这一时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作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 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四: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五: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六: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第一章 一: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 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理论意义

2011年中山大学812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马哲原理和马哲原著)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1年中山大学812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马哲原理和马哲原著)考研真题及详解 —、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简述马克思《莱茵报》时期苦恼的“疑问”及在其思想发展历程中的影响。 答:马克思在《莱恩报》时期最苦恼的就是形而上学和现实世界的关系以及物质利益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问题。该问题对其思想发展历程的影响如下: (1)辩证唯心主义 早年马克思深受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他认为只要有一套正确的理论就能使得人类向前发展。马克思在这时期在哲学上的基本倾向属于辩证唯心主义。 (2)转向社会主义 《莱茵报》同官方以及其他报刊的论战是推动马克思转向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动因,也是推动他研究法国社会主义的原因。 (3)批判形而上学 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进一步强调了哲学对时代、对人民的依赖性。在《第179号“科隆日报”社论》中,他批判了形而上学和现实割裂开来的错误观点,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家“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尽管这时马克思仍然把哲学看成是世界发展的动力,但是注重哲学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强调哲学不能脱离时代、脱离人民,预示了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发展方向。马克思对形而上学信仰开始产生怀疑和动摇,而且马克思这时期哲学思想的进展还导致他与以布·鲍威尔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分道扬镳。 (4)转向唯物主义 《莱茵报》时期的斗争实践使马克思的思想已发生变化。他接触到大量的社会现实问

题,特别是物质利益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问题。尽管当时马克思还是从理性原则出发,力图用“普遍理性”战胜私人利益,但是现实社会生活却总是私人利益占了上风。宣传“普遍理性”的《莱菌报》被查封使马克思认识到个人的实践生活才是历史的本源,形而上学的发展不能代替现实的发展。这时期马克思完成了他同形而上学真正的决裂,逐渐向唯物主义转变,并第一次批判了黑格尔思辨唯心主义。 2.简述“旧唯物主义的立足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佘化了的人类”这句话的内涵。 答:这句话出自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条。马克思指明了自己的哲学即新唯物主义同旧哲学即旧唯物主义在理论立足点和根本目的上的对立。 (1)旧唯物主义的立足点和根本目的 ①立足点 旧唯物主义忽视人的实践性,因而不了解人的社会性及其历史发展,它的立脚点是脱离社会关系的抽象的个人。旧唯物主义是“从口头说的、思考出来的、设想出来的、想象出来的人出发。”他们把作为私人利益关系总和的社会,看成纯粹私人根据个人动机不受约束地去追求私利的领域。 ②根本目的 旧哲学家们不懂得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因而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目的只是“认识世界”,而马克思认为重点在于“改造世界”。 (2)新唯物主义立足点和根本目的 ①立足点 新唯物主义的立足点是人们的实践活动以及由此而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长点,

马克思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试卷九 一、单项选择题:(选项中只有一个最为准确的答案。每题1分,计20分) 1. 理性认识的三种基本形式是() A.感觉、知觉、表象 B.概念、判断、推理 C.概念、计算、试验 D.概念、范畴、规律 2. 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基本形态是()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朴素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 C.古希腊唯物主义、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D.古中国唯物主义、近代欧洲唯物主义、现代西方哲学 3. “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这是() A.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观点 B.取消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观点 C.夸大了客观条件作用的观点 D.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4.中国宋代著名哲学家陆九渊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这是()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B.古代朴素辩证法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5.认识的本质是()

A.人的精神的自我创造 B.是主体对于客体的直观反映 C.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是人脑分泌出来的一种特殊物质 6.唯物辩证法的“扬弃”是指() A.新事物彻底抛弃旧事物 B.事物发展过程的非连续性 C.事物发展过程的连续性 D.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 7.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 A.阶级斗争 B.改革开放 C.科学技术革命 D.社会基本矛盾 8. 主观唯心主义的极端形式是() A.唯我论 B.唯心论 C.唯理论 D.经验论 9.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 A.真理的标准是多重的 B.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 C.真理和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 D.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认识都是真理 10.“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之一”,这是()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考试试题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考试试题

考查范围或考试内容概要 (一)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马克思是如何提出和阐述科学实践观的,其重要意义是什么 2.如何理解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涵义及其意义 (二)马克思:《共产党宣言》 1.《共产党宣言》的历史地位与当代意义 2.《共产党宣言》所阐发的共产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及其关系 3.《共产党宣言》对“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的阐述 4.《共产党宣言》关于对“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问题的理解 (三)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1.恩格斯是怎样分析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和根本缺陷的 2.恩格斯是如何论述哲学基本问题的 3. 恩格斯是怎样分析和评价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和核心 2、如何理解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相对性和绝对性的道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3、为什么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八)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1、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是如何论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坚持改革开放的 2、邓小平“三个有利于”标准和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有何重大意义 3、如何理解“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和“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 (九)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业绩和基本经验;正确认识和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十)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大纲

衡水学院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教学大纲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大纲 衡水学院教务处印制 二〇一三年七月

教学大纲目录 一、课程定位和目标 (3)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4) (一)第一章哲学及其发展规律 (4) (二)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与发展 (4) (三)第三章世界的物质性 (5) (四)第四章实践与世界 (6) (五)第五章世界的联系与发展 (7) (六)第六章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 (8) (七)第七章社会历史运动的规律性 (9) (八)第八章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10) (九)第九章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1) (十)第十章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2) (十一)第十一章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3) (十二)第十二章认识活动及其规律 (14) (十三)第十三章真理及其检验标准 (15) (十四)第十四章价值与价值观 (16) (十五)第十五章人类解放与人的自由发展 (17) 三、本课程教学建议 (18) 四、本课程学业评价 (19) 五、建议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19)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教学大纲专业适用:政治学与行政学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学时数:72学分数:4 课程号:开课学期:第2学期 大纲执笔人:大纲审核人: 一、课程的定位和教学目标 课程定位: 《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学科基础平台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课程。对于政治学与行政学的学生只有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懂得马克思的政治立场,才能更好的理解与把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先序课程对后续课程的开设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同时对于大学生来说,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但能够提高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可以帮助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历史观和人生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具有科学性、时代性与批判性,通过本课程的系统学习是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与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同时学会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方法与理论技巧,可以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去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时代性和创新性。 2、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明确自己的理想和价值追求。 3、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培养学生的怀疑、批判、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哲学思维能力,从而为更好的理解党的的路线、方针、政策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一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第小题1分,共30分)在第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C、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 D、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2、把可直接感知的某种具体实物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 A、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C、庸俗唯物主义 3、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C、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D、人们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观点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 A、肯定世界的统一性还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B、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 C、认为世界统一于主体还是统一于客体 D、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 5、相对静止是指?(?) A、事物绝对不动? B、事物永恒不变 C、事物运动的特殊状态? D、事物运动的普遍状态 6、时间和空间是?(?) A、物质的唯一特性? B、物质的根本属性 C、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D、物质运动的根本原因 7、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数量的增加? B、事物的一切变化 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8、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都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 A、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的原理? B、量和质相统一的原理 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D、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原理 9、有的哲学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有原因的,因而一切都是必然的,偶然性是不存在的。这是一种(?) A、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观点 C、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观点 10、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在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普遍起作用的规律,它在(?) A、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后表现出来? B、事物经过一次辩证的否定后表现出来 C、事物发展的任何阶段上都表现出来? D、事物经过量变向质变转化后表现出来

马克思主义哲学 教材重点 (附部分答案)

绪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狭义的、广义的) P3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直接来源P8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政治经济学和英法德空想社会主义 3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P21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 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第1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P29 1、哲学的基本问题、基本派别及其划分依据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唯物主义可知论形而上学 唯心主义不可知论辩证法 2、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表现)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 3、唯心主义的两种形态(主观、客观)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及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世界的本源)P30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马主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存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试题答案

1、世界观就是( )。 A 、观察世界形势的根本方法 B 、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观点 C 、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 D 、对社会某些领域具体问题 的看法 2、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是( )。 A 、唯心主义 B 、相对主义 C 、不可知论 D 、反映论 3、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观辩证法是( )。 A 、头脑中自生的 B 、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C 、“绝对观念”固有的 D 、从书本上学来的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 )。 A 、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 B 、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C 、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D 、人类各种知识的总汇 5、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 A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 系 B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C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D 、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关系在于( )。 A 、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B 、世界观是人生观的理论基础 C 、人生观是世界观在个人、自我生存意义上的特殊表现 D 、世界观不同,人生观也必然不同 E 、世界观也就包含着人生观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因为( )。

A、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反映了时代的潮流 B、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继承了以往哲学发展的全部优秀成 果,推进哲学的发展 C、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是行动的指南 D、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人们提供了研究和解决当今一系列全球 问题的正确方法 E、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今时代最正确的哲学 3、现代西方哲学可分为两股思潮,它们分别是( )。 A、人本主义思潮 B、存在主义思潮 C、科学主义思潮 D、实证主义思潮 E、唯心主义思潮 4、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分别是( )。 A、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 B、社会革命理论 C、剩余价值学说 D、劳动价值理论 E、历史唯物主义 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完备的唯物主义,这是因为( )。 A、它做到了辩证法同唯物主义的结合和统一 B、它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结合和统一 C、它使得哲学第一次成为科学形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它认为世界是运动、发展、变化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自用整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1836-1848) 问题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理论来源?(1)时代背景(2)思想背景 (1)时代背景(实践条件)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资产阶级要求进一步的政治权利,资产阶级革命蓬勃发展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作为新兴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2)思想背景(理论条件) 1.马克思主义的德国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费尔巴哈: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者 2.马克思主义的英国理论来源:英国政治经济学 3.马克思主义的法国理论来源:法国社会主义学说圣西门、傅利叶等人的思想的影响 问题2: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基本内容和哲学史意义? (参见:教材16页到17页) 1)基本内容: 1.论述人与现实环境的关系时,强调通过改变环境来实现人的自由。 2.把自我意识看作世界发展的决定力量,强调哲学在改造现实世界中的作用。(同 青年黑格尔派一样) 3.反对黑格尔调和哲学和宗教的思想,反对宗教神学就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 4.马克思十分重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高度赞扬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同时也揭 露了黑格尔哲学的保守性、妥协性及其根源。 2)哲学史意义: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中的思想,不仅同黑格尔哲学有重大差别,而且也开始越过青年黑格尔派。 问题3:名词解释物质利益难题 参见:教材16页到17页 问题4:简答在黑格尔那里,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思想? (参见:教材22页到23页) 回答:黑格尔把国家看作自在自为的现实的理念,他认为,家庭和市民社会在国家之前只是现象和经验关系,本质的关系则是家庭和市民社会从属于国家。 问题5:马克思、恩格斯如何在莱茵报时期开始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转变的? 回答:在《莱茵报》期间,马克思的基本倾向仍然属于辩证唯心主义,但开始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特别明显地表现在他对国家、法和社会现实的关系问题的认识的发展上。在马克思参加《莱茵报》工作期间,恩格斯在思想趋向上和马克思一致,同急剧转向主观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青年黑格尔派发生了日益深刻的分歧。这突出地表现在:恩格斯坚持革命民主主义立场,对普鲁士君主专制制度展开了尖锐的、无情的批判,积极投身于现实的政治斗争;在哲学上,当时恩格斯虽然还把世界历史看作是精神的辩证发展,但他坚持哲学和行动、主体和客观力量的结合,强调实践上的批判是必要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