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有界与无界

有界与无界

有界与无界
有界与无界

《中国语文》1995年第5期

又见《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沈家煊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63-190页。

“有界”与“无界”

沈家煊

提要本文从探究数量词对语法结构的制约作用的原因着手,论述人在认知上形成的“有界”和“无界”的对立在语法结构中的具体反映。事物在空间有“有界”和“无界”的对立,动作在时间上有“有界”和“无界”的对立,性状在程度或量上有“有界”和“无界”的对立,这些并行的对立关系不仅统一解释了与数量词起制约作用有关的一系列语法现象,而且对词类理论有很重要的意义。

1.数量词对语法结构的制约作用

数量词对语法结构的制约作用是陆俭明先生在《现代汉语中数量词的作用》一文中提出的。这种制约作用按陆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某些句法组合没有数量词就不能成立或是不自由的,二是某些句法组合排斥数量词。

为论述方便,现将陆文中列举的主要事实归纳如下:

①某些句法组合没有数量词就不能成立(用*标示)或是不自由的(用(*)标示)。

(1)双宾语结构,如果间接宾语是表示位移终点的处所或是表示“给予”的对象,那么直接宾语得带数量词。

*盛碗里鱼盛碗里两条鱼

(*)送学校油画(送学校油画的是五五年的毕业生) 送学校一幅油画

(2)双宾语结构,如果直接宾语是结果宾语,那么这个结果宾语得带数量词。

*(蚊子)叮了小王大包叮了小王两个大包

*捂了孩子痒子捂了孩子一身痒子

(3)带结果补语或趋向补语的动补结构后面带上名词性宾语(包括施事宾语)形成的这种动宾结构,宾语得带数量词。

(*)打破玻璃(打破玻璃的人找到了吗?) 打破两块玻璃

(*)飞进来苍蝇(飞进来苍蝇就打) 飞进来一个苍蝇

(4)“动词+了+名词”这种动宾结构,作宾语的名词得带数量词。

(*)吃了苹果(吃了苹果又吃梨) 吃了一个苹果

(5)非谓形容词(状态形容词)作定语(不带“的”)的偏正结构,其中心语一定得带数量词。

*雪白衣服雪白一件衣服

*白花花胡子白花花一大把胡子

*热热儿茶热热儿一碗茶

*干干净净鞋干干净净一双鞋

②某些句法组合排斥数量词

(6)表示动态行为的处所主语句“主[处所]+动词+着+宾”,其宾语成分排斥数量词。例如,“山上架着炮”如果是表示“山上正在架炮”的动态行为(而不是“山上有炮”的静态存在),那么“炮”不能带数量词。

*山上架着两门炮山上架着炮

其实不仅是处所主语句,表示动态行为的“动词+着”后面的宾语一般都不能带数量词,

例如:

*他正吃着三碗饭他正吃着饭

*他正写着五行字他正写着字

(7)性质形容词作定语(不带“的”)的偏正结构,其中心语也不能带数量词。这正好与(5)状态形容词作定语的偏正结构得有数量词的情形相反。(陆文未提及这一点) *白一只孔雀白孔雀

*干净一件衣服干净衣服

吕叔湘先生在《怎样学习语法》一文和石毓智(1992a)还指出两种排斥数量词的句法结构,我们把它们补充在这里:

(8)“动词重叠式+名词”这种动宾结构,宾语不能带数量词。

(*)今天要谈谈两个问题1今天要谈谈问题

*星期天在家洗洗一件衣服星期天在家洗洗衣服

(9)在用“不”否定的结构里,动词即使不是重叠式,其宾语一般也排斥数量词:

(*)今天不谈两个问题今天不谈问题

(*)这个月不演三场电影这个月不演电影

本文的目的不在罗列更多的事实,而是想对上述现象和其他有关现象作出统一的解释。有一种可能的解释,某些句法组合非有数量词不能成立或不自由,那是受名词性成分“有定”“无定”的制约。例如:

*倒缸里水倒缸里一桶水把水倒缸里

(*)送学校油画送学校一幅油画把油画送学校

(*)吃了苹果吃了一个苹果把苹果吃了

左列中充当宾语的光杆普通名词“水”“油画”“苹果”是有定的还是无定的并不明确,前面加了数量词才明确为无定的。如果这些成分是有定的,则应用右列的“把”字句来表达。

用有定和无定来解释数量词对句法结构的制约会遇到一些困难。动词后宾语大多是无定的,但也可以是有定的。首先,有些不用数量词不能成立或不自由的句法组合,如果把动词后的宾语换成明确的有定成分反倒变成成立或自由的了,例如:

(*)前面走来老太太前面走来张老太太

(*)他吃了苹果他吃了那个烂苹果

(*)我一口气读完小说我一口气读完王蒙那篇意识流小说

其次,有些排斥数量词的句法组合,如果把带数量词的名词性成分换成有定的,结果就能成立,例如:

(*)他正吃着三碗饭他正吃着你刚做的饭

(*)今天要谈谈两个问题今天要谈谈这个问题

(*)今天不谈两个问题今天不谈这两个问题

另外,有定和无定也无法解释“*雪白衣服”和“*白一件衣服”这种不能成立的偏正句法组合。

我们认为,数量词对句法结构的制约作用实际上体现了人类认知上“有界”(bounded)和“无界”(unbounded)这样一种基本对立。人们感知和认识事物,事物在空间有“有界”和“无界”的对立;人们感知和认识动作,动作在时间上有“有界”和“无界”的对立;人们感知和认识性状,性状在“量”或程度上也有“有界”“无界”的对立。人类认知上的这种基本对立必定会在语法结构上有所反映,语法分析的一个任务就是要把这种反映揭示出来。

1陆丙甫(1984)指出这个组合和下面的“今天不谈两个问题”都不是不成立而是不自由的句法组合,如“今天要谈谈两个问题:X问题和Y问题。”

2.事物和名词的“有界”和“无界”

事物占据空间,事物在空间有“有界”和“无界”之分。例如,一张桌子要占据一定的空间,而且有一定的边界,它是一个“个体”,是有界事物。相反,水也要占据空间,但没有一定的边界,水不是一个“个体”,是无界事物。有界事物和无界事物的区别特征按Langacker(1987)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无界事物的内部是同质的(homogeneous),有界事物的内部是异质的(heterogeneous);例如水,不管怎么分割,分出的任何一部分都仍然是水。相反,一张桌子是由不同的部分(桌面、桌腿等)组成的,把桌子分割的结果可能不再是一张桌子。

②因为无界事物具有同质性,所以有伸缩性;因为有界事物具有异质性,所以没有伸缩性。水加上或减去一些水仍然还是水,一张桌子加上或减去一张桌子就不再是一张桌子。

③有界事物具有可重复性(replicability),无界事物没有可重复性。可以有一张桌子,两张桌子,三张桌子,……,n张桌子,水没有这种可重复性。

要着重说明的是,“有界”和“无界”主要是指人的认识,不是指客观实际。例如,坑儿,实际是洼下去的一块地方,开口处并没有边界,但是人的“完形”(Gestalt)心理把坑儿看做是四周都是边界的个体,如下图所示:

其次,边界往往是模糊的。比如说,墙角,很难说墙角有一定的边界,我们无法在墙上画出一条界线,说超过这条线就不再是墙角,但我们仍然把墙角看做有边界的个体,说“一个墙角”。再次,边界可以是抽象的。例如,主意,是抽象事物,但我们可以把它看做是有头有尾有边界的个体,说“一个主意”。同样,说“一种水”时,是认为它有跟其他种类的水区分开来的边界。总之,有界和无界的区分主要以人的感知和认识为准。

这种对事物形成的概念上“有界”和“无界”的对立在语法上的典型反映就是名词有可数和不可数的对立。世界上许多语言有“数”这个语法范畴。拿英语说,可数名词,如table(桌子),前面可以有不定冠词(a table)和数词(one table, every table),可以有复数形式(tables)。不可数名词,如water(水)一般不能用不定冠词(*a water)和数词(*one water, every water),一般也没有复数形式(*waters,除非专指矿泉水)。汉语虽然没有“数”的区分,但是有量词。可数名词有自己适用的个体量词,如:书(本)、灯(盏)、笔(枝)、马(匹)、商店(家),不可数名词没有适用的个体量词,只能使用度量词(一尺布、一斤肉)、临时量词(一桶水、一袋面粉)或不定量词(一点儿水、一些药)。(朱1982:41)普遍的语言调查发现,“数”范畴和量词是互补的。凡是有“数”的语言一般不需要量词,凡是有量词的语言一般不需要“数”。无论“数”还是量词,都是为了区分概念上有界事物和无界事物的一种语法手段。(见Lyons 1977:227)

有界事物是个体,只有个体才是可数的,可数的事物一定是个体。事物的可数性和个体性是一回事。在句法组合里,我们把指称有界事物的名词性成分叫做“有界名词”,指称无界事物的叫做“无界名词”。凡是有数量修饰语的名词性成分都是有界名词,例如:两条鱼,四桶水,(睡)一个觉,(买)一辆车,好些人。有界名词最典型的是“数量名”,但不限于“数量名”。专有名词专指一个或一类事物,因此也是有界的,如:鲁迅,张大妈,电影《红高粱》。专有名词前面加“(一)个”修饰,指称的对象可以不变,例如:“张大妈就是热心肠/这个张大妈就是热心肠”,“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带指示词“这、那”的名词性成分大多也

是指称个体事物,因而是有界的,如:这个苹果,那种药,那房子,但也有一些是通指性的(generic),并不指称个体事物,因而是无界的,例如:

我发觉这女人全是死心眼儿。

这烟对身体有害是谁都知道的,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抽?

正如方梅和张伯江(1995)所指出的,“这女人”和“这烟”里的“这”已经虚化。这和英语里作通指用的定冠词相仿。(英语例子:The German is a good musician.德国人都懂音乐)句法组合中的光杆普通名词要作具体分析,多数是通指性的,不指称个体事物,因而是无界的,作宾语时尤其如此,例如:(他不常抽)烟,(后面又来)车(了),人(离不开)水,但作主语或“把”字宾语的光杆普通名词往往专指某个个体,因而是有界的,如:书(读完了吗?),(把)苹果(吃了)。

“有界一无界”这对概念跟“有定一无定”这对概念不是一回事。“买两条鱼”和“买这两条鱼”里的名词性成分,一个无定,一个有定,但都是有界的。这就是说,虽然有定名词一般也是有界名词,但无定名词往往不是无界名词。“有界一无界”跟“专指一泛指”也不完全重合。“他在找一个会讲广东话的人”,这里的“一个会讲广东话的人”可以专指某一个人,也可以泛指任何一个会讲广东话的人,但两者都是有界的。这就是说,虽然专指名词一般也是有界名词,但泛指名词不一定是无界名词。有界名词的本质是它所指事物的个体性和可数性,无界名词的本质是它所指事物的非个体性和不可数性。

3.动作和动词的“有界”和“无界”

动作也要在空间进行,但动作的主要特征是占据时间,不占据时间的动作是不可想象的。在时间上,动作有“有界”和“夕界”之分。有界动作在时间轴上有一个起始点和一个终止点,无界动作则没有起始点和终止点,或只有起始点没有终止点。例如,“我跑到学校”这个动作,开始跑是动作的起点,到学校是动作的终止点,这个动作因此是一个“个体”动作或“有界”动作。相反“我很想家”这个动作,我们不能确定一个起始点和终止点,这个动作因此是一个“非个体”动作或“无界”动作。有界动作和无界动作的对立跟有界事物和无界事物的对立具有平行性(Langacker1987),具体说明如下。

①无界动作的内部是同质的,有界动作的内部是异质的。把我很想家在时间上任意分割,取任一部分仍然是我很想家。相反,我跑到学校这一动作,只有在终止点才算跑到学校,其他时刻只是在跑或开始跑。

②无界动作具有伸缩性,有界动作没有伸缩性。我很想家在延续时间上增加或减少一些仍然是我很想家,我跑到学校在时间上增加或减少一些就可能不再是我跑到学校。

③有界动作具有可重复性,无界动作没有可重复性。我可以跑到学校一次、二次、三次,n次,我很想家一般不能想几次。

也必须强调的是,动作的“有界”和“无界”也是以人的认识为准,和客观实际不一定完全一致。说“我想家想了好几次”时,我是把我想家“看做”一个有明确时间界线的动作。

这种对动作形成的概念上“有界”和“无界”的对立在语法上的典型反映就是动词有“持续动词”(imperfectives)和“非持续动词”(perfectives)之分。有的语法书用了其他名称,如“性质动词”和“动作动词”,“常态动词”(static verb)和“变态动词”(dynamic verb),名称不一样,本质大同小异。例如英语,动词最重要的分类就是持续动词和非持续动词。(Quirk, et al. 1972)典型的持续动词如resemble(像)、like(喜欢)、belong to(属于)、need(需要)等有简单现在时,没有进行态:

Harry resembles his father.*Harry is resembling his father.

Paul likes swimming.*Paul is liking swimming.

相反,典型的非持续动词如arrive(来到)、jump(跳)、eat(吃)等有进行态,没有简单现在时:* The train arrives.The train is arriving.

*Tom jumps. Tom is jumping.

另外,非持续动词可以用表示重复进行的状语again and again修饰,持续动词则不行,例如:Tom hit the target again and again.

*Tom resembled his father again and again.

汉语动词也有类似的分类。例如赵元任先生(1968)曾将及物动词分出“动作”动词(Vt)和非动作动词(包括“性质”动词(V a)、“分类”动词(Vc)等)。前者可以加“着”,有重叠形式,如“吃着”、“吃吃”,后者一般不能加“着”,也没有重叠形式,如“*爱着”、“*爱爱”、“*姓姓”。马庆株(1981)也根据能不能加后缀“着”将动词分为持续动词和非持续动词两类。这两类动词的成员,汉语和英语虽然不完全对应,但各类的典型成员或基本成员是对应的。英语持续动词不能有进行态,汉语的持续动词(性质动词、分类动词)不能加表示动作持续的“着”,都是因为持续动词在时间上是无界的,本身已有持续或正在进行的意思,再加上进行态或“着”就成为多余,这叫做“同性相斥”。英语的非持续动词可以用again and again 修饰,汉语的非持续动词(动作动词)可以有重叠形式,都是因为这类动词在时间上是有界的,具有“可重复性”,这叫做“同性相容”。

4.“活动”和“事件”

第一节中列举的不用数量词不能成立或不自由的句法组合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动宾式,一类是定名偏正式。我们先来分析动宾式这一类中必须要有数量词的情形。必须要有的数量词出现在宾语中,前面的“动”本身也是一些复杂的动词短语,它们包括:

(1)动词+间接宾语组成的动宾式

盛碗里(两条鱼)/来这儿(两个人)/掉地上(五分钱)/送学校(一幅油画)

其中的间接宾语有的是表示位移终点的处所宾语(碗里,这儿,地上),有的是表示“给予”对象的与事宾语(学校)。

(2)动词+结果补语组成的动补式

打破(一块玻璃)/飞了(一只鸽子)/洗完(两件衣服)

(3)动词+趋向补语组成的动趋式

走来(一个老太太)/飞进来(一只苍蝇)/拿来(三本书)

(4)动词+表完成或实现的后缀“了”

吃了(一个苹果)/写了(两封信)/看了(两场电影)

(5)动词+了+间接宾语组成的动宾式

烫了他(一个大燎泡)/叮了小王(两个大包)/捂了孩子(一身痒子)

这些复杂的动词短语当然也是表示动作,但它们与相应的简单动词“盛、掉、送、打、飞、洗、走、吃、写”等等表示的动作有明显的区别。前者表示的动作在时间上不但有一个起始点,而且有一个内在的自然终止点,因而是“有界的”;后者表示的动作虽然有起始点,但没有一个内在的自然终止点(或者说终止点是任意的),因而是“无界的”。这里要说明一点,“有界”和“无界”是在一定范围内相对而言的。上一节说“吃”、“写”等动词是有界的,那是在整个动词范围内相对“像”、“姓”这样的持续动词而言。这里说“吃”、“写”是无界的,那是在非持续动词性成分(不限于单个动词)的范围内相对“吃了”、“写好”这样的复杂成分而言,两者并不矛盾。试比较“(把鱼)盛碗里”和“盛(鱼)”这两个动作。对前者而言,开始盛是动作的起始点,鱼到达碗里是动作的终止点。因此“盛碗里”是一个“个体”动作或“有界”动作。这一动作的内部是“异质的”:盛碗里这个过程的一部分不是盛碗里,而

只是盛或开始盛。相反,“盛鱼”这个动作没有内在的终止点,它不是一个“个体”动作或“有界”动作。这一动作的内部是“同质的”,在盛鱼的过程中取任一部分仍然是盛鱼。动结式和动趋式也都含有完结的意思(参看吕叔湘1984,1987,张伯江1991),跟“动+了”一样有一个内在的自然终止点,因而表示有界动作。下面我们把有内在终止点的有界动作称作“事件”(event)把没有内在终止点的无界动作称作“活动”(activity)。“盛碗里”跟“盛”,“打破”跟“打”,“飞进来”跟“飞”,“吃了”跟“吃”都是前者表示“事件”,后者表示“活动”。

在语法形式上,上述表示事件的动词性成分(简称“事件动词”)跟表示活动的动词性成分(简称“活动动词”)至少有以下的对立:

①活动动词大多既可跟“在”连用又可跟“着”连用,事件动词有的既不能跟“在”连用又不能跟“着”连用,有的只能跟“在”连用,不能跟“着”连用。

在盛,盛着*在盛碗里,*盛碗里着

在打,打着*在打破,*打破着

在飞,飞着在飞进来,*飞进来着

在吃,吃着*在吃了,*吃了着

很明显,事件动词一般不能跟“着”或“在”连用是由它的有界性决定的。以盛鱼为例,“正在盛着鱼”蕴含着“盛鱼”(前者为真,后者必为真),但并不蕴含“鱼盛到碗里”(前者为真,后者不一定为真)。换句话说,事件动词的有界性或完结性跟“在”或“着”的进行性或持续性是矛盾的。

②跟表示时段的词语连用,活动动词表示动作持续的时间,即起始点到说话时刻的时间长度,而事件动词则可以表示动作持续的时间(如果动作本身要持续一段时间的话),也可以表示动作终止后状态持续的时间。马庆株(1981)、陈平(1988)、Smith(1991)都有这方面的论述。

盛鱼盛半天了,还没有盛完。

开始盛半天说话时刻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鱼盛碗里半天了,早就凉了。

开始盛鱼到碗里半天说话时刻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盛碗里”、“打破”等事件的起始点跟终止点的间隔很短,短到可以忽略不计。或者说这样的事件是瞬间完成的,因此时段词语只表示事件终止后状态持续的时间。有的事件动词表示的事件本身要持续相当一段时间,时段词语还表示事件持续的时间。(见下)

③活动动词和事件动词跟表示时点的词语如“马上”和“一下”连用有不同的表现。(详见邓守信1986)以“写信”(活动)和“写好信”(事件)为例,“马上”能用于活动动词和事件动词,但分别指向活动的起始点和事件的终止点。“一下”只能用于事件动词,指向事件的终止点。

我马上写信(指向起始点) *我一下就写信。

我马上写好信了(指向终止点) 我一下就写好信了(指向终止点)

④活动动词只能用“不”否定,事件动词一般只能用“没”否定。

不盛鱼*没盛鱼(*)不盛碗里没盛碗里

不飞*没飞(*)不飞进来没飞进来

不打玻璃*没打玻璃(*)不打破玻璃没打破玻璃

这里给“没盛鱼”、“没飞”、“没打玻璃”等打上星号,因为许多人都指出过“没V”实际否定的不是“V”,而是“V了”,不是“盛鱼”、“飞”、“打玻璃”这样的活动,而是“盛了鱼”、

“飞了”、“打了玻璃”这样的事件,这可以从它们相应的肯定式(盛了鱼,飞了,打了玻璃)来验证。石毓智(1992a)全面论证,汉语里“没”和“不”最基本的分工是“没”专门否定“离散性”(即有界性)成分,“不”专门否定“连续性”(即无界性)成分。

“单个动词+宾语”的组合也有“活动”和“事件”之分。陈平(1988)根据时相结构特点将这类组合分为“活动类情状”和“结束类情状”,跟我们“活动”和“事件”的分法是一致的。宾语如果是普通光杆名词,整个组合表示“活动”;宾语如果是专有名词、这/那+(量)+名、数量+名,整个结构表示“事件”。

活动:读书,写字,看电影

事件:读《红楼梦》,写几个字,看那场电影

表示事件的动宾组合跟上面考察的那些事件动词一样包含一个内在的自然终止点:《红楼梦》读完、几个字写完、那场电影的结束就意味着动作的自然终止。它们在语法表现上又跟上面那些事件动词有所差别,它们能和“在”或“着”连用,这是因为它们表示的事件不是瞬间完成的,而是要持续一段时间,也正因为如此,它们跟时段词语连用时既能表示事件终止后状态持续的时间,又能表示动作本身持续的时间:

他读《红楼梦》读了一年了。

(a)到现在还没有读完(动作持续时间)

(b)内容有点忘了(动作终止后状态持续时间)

正如陈平正确指出的,这里的“书”、“电影”等都是无指(non-referential)或通指性成分,它们“并不指示具体的单个事物”,用本文的观点说,它们都表示“无界”事物。而《红楼梦》、“几个字”、“那场电影”等都“具备明确的空间……界线”,表示的是“有界”事物。

现在我们可以看出,数量词对句法结构的制约实际上是“有界”“无界”对句法结构的制约。“盛碗里鱼”、“打破玻璃”、“飞进来苍蝇”、“吃了苹果”等句法组合之所以不成立或不自由,那是因为其中的有界动词(事件动词)跟后面的无界名词不匹配,换句话说,事件动词的后面跟上有界名词宾语,动作的自然终止点才有了着落,变成“实际的”终止点,整个组合才能表示一个完整的事件。如第2节所述,有界名词不光是数量名组合,还包括专有名词、这/那+(量)+名,以及一些带限制性定语的名词。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不用数量词不自由的句法组合将宾语换成专有名词等之后也能变成自由的。总之,事物的有界和动作的有界是相通的,两者“存在着清晰的对应关系”(陈平1988:415)。这种相通还有一个例证,那就是有界事物和有界动作可以采用相同的语言形式来表示。例如“苹果”、“水”作为类名是无界的,加上数词“一”,“一个苹果”、“一桶水”变为有界的。同样,“烧”、“坐”表示的动作是无界的,加上“一”也变为有界的。例如詹开第(1987)指出,以下例子中的“一+动”是表示一个短暂动作的“完成或出现”,也就是表示事件:

把他那份儿神像一烧!

这位老道进到屋里,往那这么一坐。

……每人三十个羊肉冬瓜馅的煮饺子,吃完了一散。

英语中表现形式不一样,但同样说明问题,例如下面(a)的动词表示“事件”,将其“名词化”之后可以加不定冠词“a”,而(b)的动词表示“活动”,“名词化”之后不能加不定冠词:(Mourelatos 1981)

(a)Mary capsized the boat.(玛丽把船弄翻了)→There was a capsizing of the boat by Mary.

(b)John pushed the cart for hours.(约翰推车推了几小时)→For hours there was pushing of the cart by John.

要使有自然终止点的动作变为有实际终止点,除了用有界名词作宾语外还有其他手段,最常用的是在动词前加“已经”之类表示动作完成的时间词语,或在动词后或句末加“了”,现以“弄脏”和“响起”这两个事件动词为例:

(*)小张弄脏衣服(*)礼堂响起掌声

小张已经弄脏(了)衣服礼堂已经响起(了)掌声

小张弄脏了衣服礼堂响起了掌声,

小张弄脏(了)衣服了礼堂响起(了)掌声了

小张弄脏(了)一件衣服礼堂响起(了)一阵掌声

加了“已经”或“了”之后,后面的光杆普通名词有转向有界名词的倾向,如“小张已经弄脏衣服”的“衣服”要理解为某一件或某一些衣服而不是泛指的衣服。可见数量词、“已经”之类的时间副词和“了”都有共同的语法功能,能使无界概念变为有界概念。注意上面例子中动词后“了”的自由隐现,李兴亚(1989)在讨论这一现象时谈到五个因素,说其中四个因素都好理解,如动词前有“已经”之类的词语,动词后有表示结果意义的补语,句末有“了”等,惟独动词后面有数量短语这个因素“还找不到合理的解释”。现在我们明白正是数量短语的“有界性”使它成为制约动词后“了”自由隐现的一个因素。数量词和“了”有相同的作用,都能使无自然终止点的动作变为有自然终止点(如由“吃饭”变为“吃一碗饭”和“吃了饭”)或使动作的自然终止点变为实际终止点(如由“吃一碗饭”变为“吃了一碗饭”或“吃一碗饭了”,由“吃了饭”变为“吃了一碗饭”或“吃了饭了”)。2动作有了实际的终止点,相应的句子才成为“事件句”。所谓事件句就是叙述一个独立的、完整的事件的句子。下面的句子都属于“非事件句”,没有实际的终止点,上述制约也就不起作用。3从属句飞进来苍蝇就打她吃了苹果就吐

惯常句食堂老飞进来苍蝇他常送我礼物

祈使句给我吃的!付她工钱!

疑问句送学校油画?谁出的主意?打碎花瓶?那不是我干的!

标题句售货员气跑顾客小厂引进外资

“事件句”和“非事件句”的对立是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有人把这两种句子叫做“叙述句”和“非叙述句”,“陈述句”和“非陈述句”等等。4石毓智(1992a)则把这两类句子分别叫做“现实句”和“虚拟句”,并对汉语和其他语言中两者的句法对立作了较详细的论述。这两类句子的对立也是“有界”和“无界”这对概念在语法上的反映。对连续事件的叙述总是一个事件接着一个事件,事件与事件之间要有界线,人就是这么来认识世界的,也就按这样的认识用语言来描述世界。

事件1 事件2 事件3 事件4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所谓不自由的句法结构实际上都是“非事件句”,自由的句法结构有的是“事件句”,有的也是“非事件句”(如惯常句、疑问句、祈使句)。自由的句法结构和不自由的句法结构之间的对立是“有界”和“无界”在句子层面上的反映,“事件句”和“非事件句”之间的对立则是“有界”和“无界”在篇章(discourse)层面上的反映。

2我们这里不强调“了l”“了2”的区分,而是强调它们的共同点,即两者都能使无界概念变为有界概念。李兴亚(1989)用实例说明“了1”和“了2”有时可以互相替换而意思不变,这是两者相通的证据。石毓智(19926)也持两者相通的观点。

3“非事件句”的种类还很多,例如陆文指出表示“给予”意义的双宾语结构,如果间接宾语是人称代词,直接宾语可以不带数量词,如“送他衣料/*送学校油画”,这里的“送他衣料”是承接问话“你说,我送他什么好呢?”说的,这种答问句也不表示独立的事件,独立的事件仍要说“送(了)他一块衣料”。在语感上“送他衣料”确比“送学校油画”显得自由,原因还可探讨。我们认为这是因为“送他”这个动作的有界性比“送学校”弱。代词指称个体事物的作用远不如一般名词,在承接上文时代词常可以省略,如对“你说,我送小王什么好呢?”的问话,可以回答“送他衣料”或“送衣料”,“送他”接近于“送”(无界)。

4近来有多篇文章讨论使汉语句子“自足”的条件,也都涉及这两类句子的区分,见贺阳(1994)、孔令达(1994)、黄南松(1994)。

5.“延续动作”和“定时动作”

现在考察动宾式句法结构排斥数量词的情形。按照上面的分析,“架(炮)”是无界动词,表示活动,而“架山上”、“架好”、“架了”等是有界动词,表示事件。那么“架着(炮)”属于什么?“架着炮”有两个意思,一是表示静态的存在(山上有炮的意思),一是表示动作(正在架炮的意思)。静态的存在跟动作在时间上的有界无界没有什么关系,这里不予考虑。问题是表示动作的“架着炮”是属于活动还是事件。“架着炮”跟“架炮”一样在时间上没有一个自然的终止点,因此不是事件。但是“架着炮”又跟“架炮”这种活动有区别,“架炮”虽然没有一个自然的终止点,但还有一个“任意的”终止点,而“架着炮”连任意的终止点也没有:

架炮n天,架完了。

*架着炮n天,架完了。

“n天”给“架炮”规定了一个任意的终止点,而跟“架着炮”是不相容的,或者说,“架着炮”跟架炮动作的终止是不相容的。数量宾语恰恰跟动作的终止密切相关,这就是表示动作的“山上架着炮”排斥数量词的原因。我们可以把“动+着”表示没有任意终止点的动作称作“延续动作”,以区别于“活动”和“事件”。

动词重叠式也排斥数量宾语,如“*洗洗一两件衣服”,“(*)谈谈两个问题”。石毓智(1992)在分析动词重叠式排斥数量成分的原因时指出,“动词重叠式所表示的是一个程度较小的确定量”,如“看看书”、“下下棋”表示时量短,等于说“看一会儿书”、“下一会儿棋”,“伸伸舌头”、“找找老师”表示动量小,等于说“伸一下舌头”、“找一下老师”。也就是说这里包含的数量总是“一”这个短小的“确定量”。从这个意义上说,动词重叠式表示的动作不仅有一个终止点,而且有一个“固定的”终止点,动作有了固定的界线也会跟数量成分发生抵触,这就好比一只大小做死了的微型箱子不能随意容纳各种数量的东西。5我们可以把动词重叠式表示的有固定终止点的动作称作“定时动作”。下面我们把“活动”、“事件”、“延续动作”和“定时动作”这四种动作跟宾语中数量词的关系归纳一下:

[

时值中午,她正吃着一碗牛肉拉面,面条里稀疏点缀着几根青菜。

等你回到座位上,发现面前已多了一堆包装袋,计有——两袋酸奶,一包话梅,一包牛肉干,她正吃着一根小甜肠对你阳光灿烂的笑。

我对面坐着一个大学生摸样的年轻人,正吃着几碟小吃。

闷得无聊,就开始放开肚皮狂吃,当我正吃着第二包方便面时,她忽然静了下来,直盯着我。我的胃忽然就像被掏空了似的,空空荡荡,感觉自己像一只被捉到的偷食的老鼠,等待猫的宣判。

正吃着一大堆心爱的甜品,又听得她问:“喂,大学生,想不想试试这个?”

虽然知道这是女人的常见病,但也不敢大意,所以现在正吃着几种中药,还真巧,那药都是他们那块儿产的。

来到街上,对面过了一个老农夫,正吃着一个玉米饼子,手里还拿着一个。

正吃着好几片指头那么厚的难吃透顶的英国腌牛肉

正吃着一大盘热腾腾的蔬菜馅饺子,一边听着她喜爱的112重金属音乐。]

5陆丙甫(1984)也提到“两个数量信息相重复而冲突”,但又说目前还无法很好解释其原因。

无终止点的延续动作和有固定终止点的定时动作都排斥数量词,有自然终止点的事件必须有数量词,有任意终止点的活动可以带数量词(带上数量词后整个组合变为事件,如“架一门炮”,这个事件本身包含数量词)。

最后,用“不”否定的动宾结构,其宾语排斥数量词的原因也十分明显。上面说过,“没”专门否定有界成分,而“不”专门否定无界成分。正是由于“不”的这一性质,所以“(*)今天不谈两个问题”和“(*)上星期不上四节课”这种带数量宾语(有界名词)的句法结构是不自由的(见注1)。把“不”换成“没”,“今天没谈两个问题”和“上星期没上四节课”就都可以说了。

6.性状和形容词的“有界”和“无界”

人在感知和认识事物和动作的同时也感知和认识它们的性质和状态(简称“性状”)。事物在空间有“有界”和“无界”之分,动作在时间上有“有界”和“无界”之分,性状则在程度或量上有“有界”“无界”之分。举例说,“白”这种颜色是事物的一种性状,“白”可以有各种程度上的差别,雪白是白,灰白也是白,“白”是对各种程度的白的概括,代表一个不定的“量幅”,或者说“白”表示的性状是“无界”的。相反,“雪白”和“灰白”则代表这个量幅上的某一段(“量段”)或某一点(“量点”)。6虽然它们跟其他白之间的界线是模糊的,但我们总是“觉得”有界线存在,它们表示的性状是“有界”的。同样,我们感知某人走路慢,“慢”是走路这一动作的性状,但“慢”是相对“快”而言,有各种程度不等的慢,“慢”代表一个量幅,是“无界”的。相反,“慢慢地”、“慢腾腾”、“很慢”则表示一定程度(较高程度)的慢,是“慢”的一个量段或量点,因而是“有界”的。要指出的是这种量上的有界和无界也是以人的主观估价为准。

性状的“有界”和“无界”在汉语语法中的表现就是形容词有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之分。朱德熙先生(1956)从语法功能(分布)出发把形容词分为这样两类,并指出两者的区别在于后者总是“跟一种量的观念……发生联系”,用我们的话说就是后者总是表示一定的量段或量点。状态形容词“雪白”、“慢腾腾”等因为是量点,所以不能像性质形容词“白”和“慢”那样再加“很”、“比较”、“非常”这样的程度词修饰,没有“很雪白”、“非常慢腾腾”的说法,而“很白”、“非常慢”已由量幅变为量点。我们要着重指出的是,形容词的有界和无界跟名词和动词的有界和无界具有平行性,这在语法形式上至少有以下一些反映:

①本文第1节列举的数量词对定名偏正结构的制约都可以用形容词跟中心名词在有界和无界上是否匹配来解释。

白衣服*白一件衣服*雪白衣服雪白一件衣服

红脸*红一张脸*红通通脸红通通一张脸

糊涂人*糊涂一个人*稀里糊涂人稀里糊涂一个人

干净鞋*干净一双鞋*干干净净鞋干干净净一双鞋

好车*好一辆车*很好车很好一辆车

左边的“白一件衣服”等不成立是因为无界形容词(如“白”)跟有界名词(如“一件衣服”)不匹配,右边的“雪白衣服”等不成立是因为有界形容词(如“雪白”)跟无界名词(如“衣服”)不匹配。

“*白一件衣服”和“*雪白衣服”不成立,但是加进“的”之后,“白的一件”(如“这儿有两件衣服,我要白的一件”)和“雪白的衣服”都能成立,原因何在?“的”的作用不能小看,吕叔湘先生(1979)指出,“把大的树和大树等同起来,好像有没有一个的字没有什么关系,这就小看了这个的字了。”陆丙甫(1988)从意义上区分定名偏正结构的粘合式“小

6形容词有“量幅”和“量点”的对立是石毓智(1991)首先提出的。

牛”和组合式“小的牛”时认为,“小牛”具有称谓性,是“牛犊”的称谓方式,实际上就是泛指或通指形式,而“小的牛”具有非称谓性,可能指一条成年牛,个头较小,也就是单指或专指形式。因此一棵大的小树是“大的树”但不是“大树”。从这个意义讲,“的”的作用是可以将无界概念变为有界概念。这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证明。按朱德熙先生(1961)的分析,“白”是形容词,而“白的”则是名词性成分,我们同意这一点,但还想指出,名词和形容词相对而言,名词具有“有界性”,形容词具有“无界性”。这一点是石毓智(1992a)首先提出并加以论证的。石用了“离散”和“连续”两个名称,跟我们“有界”和“无界”的区分完全一致。名词一般可用数量词称数,形容词不行。另外,如前所述,“没”否定有界成分,“不”否定无界成分。名词具有有界性,所以一般只用“没”否定,不用“不”否定(没书/*不书,没水/*不水);形容词具有无界性,所以一般用“不”否定,不用“没”否定(不重/*没重,不远/*没远,这里“没重”、“没远”打上星号,因为“没”实际否定的不是“重”和“远”而是“重了”和“远了”)。正因为“的”和数量词都具有使无界变为有界的功能,所以要使“干干净净衣服”变为实际能说的有界名词有两个办法,一是加数量词,使它变成“干干净净一件衣服”,一是加“的”,使它变成“干干净净的衣服”。要使“*干净一件(衣服)”变为实际能说的有界名词,也可以加“的”,使它变成“干净的一件”。值得注意的是,这跟动词后的“了”将无界动作变为有界动作十分相似,如:买票(无界),买了票(有界)。第4节讲到,有界动词后面有了数量宾语,动词后的“了”可以自由隐现,如“买回来(了)两张票”。这里我们发现有界形容词后面有了数量名词,形容词后的“的”也能自由隐现,例如“干干净净(的)一件衣服”。7“的”跟有界和无界相关的语法功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②性质形容词因为是无界的,所以不能单独做谓语,做谓语总是含有比较或对比的意思,状态形容词因为是有界的,所以可以单独做谓语:(朱德熙1982:7.7)

人小心不小。个儿小小儿的。

昨儿冷今儿不冷。今儿怪冷的。

还需指出的是,形容词作谓语时跟主语名词之间也会在有界和无界上互相影响。8下面例子中同样是光杆普通名词“纸”作主语,性质形容词“薄”作谓语时,“纸”可以理解为泛指的无界名词,而状态形容词“薄薄的”作谓语时,“纸”必须理解为专指的有界名词:

(a)纸薄,(不比玻璃,)一捅就被。

(b)(那层)纸薄薄的,一捅就破。

③作状态补语时,状态形容词可以受“早已”、“已经”、“马上”这类表示动作有界的词语修饰,性质形容词不行:(朱德熙1982,9.8.4)

早就想得很透彻*早就想得透彻

已经走得很远*已经走得远

马上忘得干干净净*马上忘得干净

7.结语

“有界一无界”的对立是人类“一般认知机制”(general cognitive mechanism)的一部分,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概念之一。人最初从自身的人体认识了什么是有界事物,又按有界和无界的对立来认知外界的事物、动作和性状。(Johnson 1987)按照“认知语法”的观点,人的

7跟“了”一样,我们也不强调状态形容词后的“的”(即朱德熙先生(1961)的“的2”)和性质形容词后的“的”(即朱的“的3”)的区别,而是强调两者的共通点。见注2。

8主语和谓语在有界和无界上互相影响,Carlson(1981)以英语为例有令人信服的论述。主语名词是有界还是无界会影响谓语动词按有界还是无界理解,例如“A guest arrived”,动词“arrived”是非持续性的,而“water came in”,动词“came in”要理解为持续性的,即水在不断地(all the time)涌进来,虽然arrive和come in属于同一类动词。

语言能力是人的一般认知能力的一部分,认知上“有界一无界”的对立必然在语言结构中有所反映。我们为了探究数量词对语法结构起制约作用的原因,结果发现“有界一无界”的对立在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上都有类似的体现。这就对与上述制约有关的一系列语法现象作出了统一的解释,也说明从人的认知特点来解释语法现象是可行的。这里还要着重指出的是本文得出的结论对词类理论的意义。

传统语法从意义出发划分词类,如说名词是表示事物的名称,动词表示动作或行为,形容词表示性质和状态。根据词的意义划分词类,问题出在循环论证。例如在确定“真理”、“电”、“良心”是名词时,说它们是表示事物的名称的惟一理由就是我们事先已经确定它们是名词。Lyons(1968:4.2.9)在批判这种词类理论时指出传统语法混淆了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一个是划分词类的依据问题,一个是给划分出来的词类取名的问题。划分词类的依据是词的语法功能(分布),给划分出来的词类取个恰当的名称是凭意义。例如按分布划分出一类词X,其成员包括“男孩,女人,草,原子,树,牛,真理,电,良心”等,虽然不能说所有成员都表示事物,但可以反过来说凡是表示事物的都属于X类,因此可以把X类叫做“名词”类。

结构主义语法明确提出并实践从形式出发(即从语法功能或分布出发)划分词类,比传统语法从意义出发更加严谨,是词类理论的一大进步,应该充分加以肯定。但是任何完美的理论也有它的局限,结构主义也无法完全摆脱循环论征。石毓智(1992a:348)在批评结构主义的词类理论时说,给名词分类事先根据一个分布标准“不能用‘不’否定”,如果你问“不桌子”为什么不能说时,结构主义者又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因为桌子是名词。”总之,语法研究的目的如果只是为了描写语言结构,结构主义跟传统语法相比有很大的优越性,但如果我们的目的还要对语言结构作出解释,就还需要另辟途径。本文发现的问题也是结构主义无法作出合理解释的,具体说明如下:

按形式标准甲将词类A划分出两个小类Al和A2,例如按能否加适用的个体量词这一标准将名词分为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

按形式标准乙将词类B划分出两个小类BI和B2,例如按能否加助词“着”这一标准将动词分为持续动词和非持续动词。

按形式标准丙将词类C划分出两个小类C1和C2,例如按直接修饰名词是否受限制等标准将形容词分为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

这是结构主义划分词类的方法。要问为什么选择甲、乙、丙分别作为A、B、C三类分小类的标准,回答是用这样的标准建立起来的小类能够充分反映出词的语法分布情况。如果甲乙丙之间有什么联系或共通之处,那就只能归之于偶然的巧合了。然而我们的研究发现,甲乙丙之间的共通之处可能不是出于巧合,而是建立在人的认知特点的基础之上,例如“有界”和“无界”的对立就是一个这样的认知特点。既然名词、动词、形容词各自划分重要小类的形式标准都由“有界一无界”这对概念所统摄,这说明在划分词类的形式标准背后还隐藏着概念或意义上的理据。

“认知语法”探索从“概念”或意义出发划分词类并不完全是回到传统语法的老路子上去,而是给“意义”赋予了新的含义。“意义”不再局限于客观的意义或所谓的“真值条件”,而是把人的认知因素考虑在内。譬如说,按照以往的意义理论“椅子”一词的意义可以用一组客观的语义要素或真值条件(四条腿,有靠背,可坐的平面等)来描写,但是一把断了一条腿的椅子人们仍然“认为”它是椅子。可见“椅子”的意义是客观标准和主观认识的结合。同样,过去说名词表示事物,动词表示动作,“事物”和“动作”的意义无法确定,那也是因为我们把意义局限于客观标准。“认知语法”从认知出发来界定“事物”和“动作”已经作了一些尝试(详见Langacker 1987a, b),一些新的认知概念(“有界一无界”是其中之一)的提出超越了传统语法的研究范围,为一些过去认为没有任何联系的语法现象找出了联系,从

而加强了语法理论的解释力量。这条路子能不能走通,还有待实践的检验。

参考文献

陈平.论现代汉语时间系统的三元结构.中国语文,1988(6)

邓守信.汉语动词的时间结构.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6

方梅、张伯江.北京话指代词三题.吕叔湘先生九十华诞纪念文集.商务印书馆,1995

贺阳.汉语完句成分试探.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4)

黄南松.试论短语自主成句所应具备的若干语法范畴.中国语文,1994(6)

孔令达.影响汉语句子自足的语言形式.中国语文,1994(6)

李兴亚.试说动态助词“了”的自由隐现.中国语文,1989(5)

陆丙甫.从“要谈谈两个问题”等格式为什么不合格谈起.中国语文通讯,1984(1)

陆丙甫.定语的外延性、内涵性和称谓性及其顺序.语法研究和探索(4).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陆俭明.现代汉语中数量词的作用.语法研究和探索(4).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1979

吕叔湘.怎样学习语法.吕叔湘语文论集.商务印书馆,1983

吕叔湘.与动词后得与不有关之词序问题.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商务印书馆,1984

吕叔湘.疑问·否定·肯定.语文近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

马庆株.时量宾语和动词的类.中国语文,1981 (2)

石毓智.现代汉语的肯定性形容词.中国语文,1991 (3)

石毓智.肯定和否定的对称与不对称.台湾学生书局,1992a

石毓智.论现代汉语的“体”范畴.中国社会科学,1992b (6)

詹开第.口语里两种表示动相的格式.句型和动词.语文出版社,1987

张伯江.关于动趋式带宾语的几种语序.中国语文,1991(3)

赵元任吕叔湘译.汉语口语语法.商务印书馆,1968

朱德熙.现代汉语形容词研究.语言研究,1956(1)

朱德熙.说“的”.中国语文,1961(12)

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82

Carlson, Lauri 1981,Aspect and quantification.Syntax and Semantics 14,eds.by P.Tedeschi &A.Zaenen,New Y ork:Academic Press,31-64.

Johnson, Mark 1987,Body in the Mind:The Bodily Basis of Meaning,Imagination,and Reason.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Langacker,Ronald W.1987a,Nouns and verbs.Language V ol.63,No.1.Langacker,Ronald W.1987b,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V ol.1&2,Standford: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Lyons,John 1968,Introduction to Theoretical Linguistic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yons,John 1977,Semantics.V ol.1,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Mourelatos,A.P.D.1981,Events,processes,and states.Syntax and Semantics 14,eds.By Tedeschi &Zaenen,New Y ork:Academic Press,191-212.

Quirk, Randolph,et al.1972,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Longman.

Smith, Carlota S.1991,The Parameter of Aspect.Dordrecht: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指示语_自我中心性和主观性

指示语:自我中心性和主观性 摘要:自我中心性是指示语的最基本的特性。自我表达是说话人的主观性的反映,所以主观性亦为指示语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指示语;自我中心性;主观性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 收稿日期:200727 作者简介:贾军红(1973 O 图1,Buhler :117 比勒认为,如果用此图表示人类语言的指示场的话,有三个指示词必须放在原点O 的位置,即“这里”、“现在”和“我”。或者说,指示场(或指示坐标)是以说话人“我”、说话时刻“现在”及说话地点“这里”为中心(或原点),指示语的意义便是在这样一个指示场中获得填充的。只有当“我”确定后,才能确定 “你”和“他”;只有当“现在”确定之后,才能确定“过 去”和“将来”;只有当“这里”确定后,才能确定“那里”。 后来研究指示语的学者们大多沿袭了Buhler 的“我—这里—现在”的系统,普遍承认指示语具有自我中心的特性。罗素(Russell B.)对指示语也有专门的研究。罗素把指示语称作自我中心词(egocentric particulars ),并认为“自我中心词的意义会随着说话人及其所在时空位置这一变量的变化而变化,这类词中最基本的四个词是‘我’、‘这个’、‘这里’和‘现在’”。(转引自孙蕾,2002) 在指示语研究中具有重大影响的另一位学者是莱昂斯(Lyons J.),他在专著《语义学》(1977)中对指示语的具体问题作了深入细致卓有成效的研究。他指出,指示是人称代词、指示代词、时态和其他一些语法及词汇手段的功能,这些语法及词汇的手段将话语与言语行为的时空坐标联系在一起。典型的语境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就是说,说话人给自己安排了ego (自我)的角色,叙述每一事物都以他自己的视角为出发点,他处在语境时空的零点位置。(孙蕾,2002) Levinson (2001:63—64)认为,指示系统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即指示词语的中心或指示中枢(deictic centre )是:(i )中枢人物是说话人,(ii )中枢时间是说话人说话的时间,(iii )中枢地点是说话人在说话时间所处的位置,(iv )话语中枢是一句话中说话人当时正说到的部位,(v )社会中枢是说话人相对于说话对象的社会地位和等级。 认知语言学家Langacker (2001:267)把指示中 第21卷第2期2008年3月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21No.2 Mar.2008 贾军红(许昌学院,河南许昌,461000)

五大基本初等函数性质及其图像

五、基本初等函数及其性质和图形 1.幂函数 函数称为幂函数。如,, ,都是幂函数。没有统一的定义域,定义域由值确定。如 ,。但在内 总是有定义的,且都经过(1,1)点。当 时,函数在上是单调增加的,当时,函数在内是单调减少的。下面给出几个常用的幂函数: 的图形,如图1-1-2、图1-1-3。 图1-1-2

图1-1-3 2.指数函数 函数称为指数函数,定义域 ,值域;当时函数为单调增加 的;当时为单调减少的,曲线过点。高等 数学中常用的指数函数是时,即。以与 为例绘出图形,如图1-1-4。 图1-1-4 3.对数函数

函数称为对数函数,其定义域 ,值域。当时单调增加,当 时单调减少,曲线过(1,0)点,都在右半平面 内。与互为反函数。当时的对数 函数称为自然对数,当时,称为常用对数。以为例绘出图形,如图1-1-5。 图1-1-5 4.三角函数有 ,它们都是周期函 数。对三角函数作简要的叙述: (1)正弦函数与余弦函数:与定义域都是,值域都是。它们都是有界函数,周期都是,为奇函数,为偶函数。图形为图1-1-6、图1-1-7。

图1-1-6正弦函数图形 图1-1-7余弦函数图形 (2)正切函数,定义域,值 域为。周期,在其定义域内单调增加的奇函数,图形为图1-1-8 图1-1-8 (3)余切函数,定义域,值域为 ,周期。在定义域内是单调减少的奇函数,图形如图1-1-9。

图1-1-9 (4)正割函数,定义域,值域为,为无界函数,周期的偶函数,图形如图1-1-10。 图1-1-10 (5)余割函数,定义域,值域为 ,为无界函数,周期在定义域为奇函 数,图形如图1-1-11。

语言的主观性

语言的主观性 本文综述了沈家煊先生近十年的相关研究,简单介绍了沈家煊先生运用认知语言学原理进行研究的相关论文,重点阐述了语言的主观性及汉语语法教学方面的论文。“主观性”是语言的一种特性,即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 标签:认知语言学主观性汉语语法教学 一、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不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而是跟生成语言学一样代表一种解释语言现象的路向(approach)。认知语言学对语言持这样的一些假设: 1.语言能力是人的一般认知能力的一部分,因此语言不是一个自足的系统; 2.句法不是语言的一个自足的组成部分,跟语义、词汇密不可分; 3.语义不仅仅是客观的真值条件,还跟人的主观认识密切相关。 沈家煊先生的大部分论文中都渗透着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认知语法的概括性》以三个个案研究为例来说明认知语法以追求概括性为首要目标,力图找出一些基本的认知原则对语言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存在的并行现象作出同一的解释。《转指和转喻》从认知语言学对待转喻的观点出发,论证汉语“的”字结构转指中心语的现象本质上是一种“语法转喻”。转指的规律跟认知上转入的规律基本一致。《“在”字句和“给”字句》以“在”字句和“给”字句为例,说明只有把握句式的整体意义,才能解释许多分词类未能解释的语法现象,才能对许多对应的语法现象作出相应的概括。句式整体意义的把握跟心理上的“完形”感知一致,都受一些基本认知原则的支配。沈家煊先生在介绍语义演变的动因和机制时,也运用了语用学及认知语言学等语言学原理,阐释了语言演变不是源自语言本身,而是源自语言的使用,而且大部分是源自成人的语言使用。说话人和听话人在语用预测支配下的“在线”(on-line)交谈是语义演变的最主要的机制。语义既有语用的性质又有认知的性质,跟“转喻”和“隐喻”的认知能力有关。 《李白和杜甫:出生和“出场”——论话题的引入与象似原则》描述了语言的意义是客观和主观的结合,语言学的研究可以而且应该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结合起来。沈家煊先生认为“他是去年生的孩子”这类句子属于一种独立的句式,表达一种独有的“移情”义——主观认同,这种意义是糅合产生的“浮现意义”。主观认同句是语言“主观性”的一种表现,表达的是一种主观认同的移情义。 接下来我们重点探讨沈家煊先生近几年对汉语的主观性及汉语语法教学的相关研究。

用词语无界怎么造句

用词语无界怎么造句 词语无界意思是没有边界。那么了解了它的意思之后,下面是为你整理的造句,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无界造句 【无界解释】:暂无。相似词:无国界世界无烟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来无影,去无踪 1 慈悲为草木根本,人和乃花朵果实。慈悲无疆,人和无界,要培养慈悲之本,应始终以人和为念,并以此作为生意成功的根本。有公有私,各得其宜,方为人生上上之策。 2 不同事业部之间无界限的交换意见应该是很正常的事情。 3 基于分部傅立叶变换法,建立了宽角抛物方程在二维无界空间的格林函数。 4 七夕之夜情浪漫,牛郎织女鹊桥会。真情真爱无界限,男欢女爱阻隔难。你我幸亏非神仙,没有仙条戒律管。珍惜现在莫迟延,恩恩爱爱白头偕。祝七夕快乐无限! 5 并进一步选择最佳吸收边界参数,仿真得到无界空间中稳定的场。 6 求解了运动媒质中电磁势方程的格林函数,给出了无界空间的

推迟势。 7 笑话的范围是无界限的。弗洛伊德 8 很清楚,一个无界序列是不可能收敛的,因此,我们需要证明的是:一个有界的单调序列必定收敛。 9 通过对贵州中部黄壤旱坡地进行采样以及采用无界径流小区法收集地表径流样品,探讨长期施肥下旱地磷素水平与地表径流磷浓度的变化及其对水环境的影响。 10 讨论半无界空间上退缩抛物型方程解的存在性与爆破性质。 11 学术无界,文化无墙,永远不能画地为牢。余秋雨 12 母爱无界亲情似海,无怨无悔终生奉献,不计回报爱深似海,幸福快乐儿女同享,母亲节到祝福送去,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平安健康幸福快乐,终生快乐儿女心愿。 13 基于达朗贝尔公式,讨论了半无界弦自由振动时的非齐次边界条件的延拓问题。 14 世界是这个样子的么?极目之处,无边无界,我却不能再进一步?今何在 15 给出基于自相似形定义于无界集的多元小波构造方法,利用此方法,可以构造非张量积形式的多元小波。 16 层层叠叠的意识,丰富多彩的世界;无边无界的保障,自由自在的人生。 17 将无界区域分解成为一些不重叠的子区域,自然积分算子被用作计算区域外边界上的人工边界条件。

突显度、主观化与短时义副词“才”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5期 突显度、主观化与短时义副词“才”3 齐沪扬 李文浩 提要 短时义副词“才”的表义类型与其在全句中的信息突显度相关联。“才”字句(包括小句)处于前景地位时,“才”在表示短时义的基础上兼表“比预期时间晚”;处于背景地位时,“才”只表示单纯的短时义。前者主观性强,后者客观性强。处于前景位置的“才”容易主观化,处于背景位置的“才”则不易主观化。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这样的假设:突显度和语言的主观性相关联。处于前景位置的语言成分容易主观化,处于背景位置的语言成分不易主观化。 关键词 才;短时义;突显;主观性;主观化 我们注意到,下面这个例句中副词“才”的表义问题引起了学界的争议: (1)他才来。(大衣还没脱呢。) 白梅丽(1987)认为例(1)中的“才”表示“一个事件刚发生过”,“才”跟“刚”同义。陈立民(2005)认为白梅丽(1987)对例(1)的分析是错误的,其中的“才”不仅表示短时义,还表达了说话人的主观看法:“他”来得迟,“他”原本应该早一点来。即与预期时间比,“他”来晚了。沈敏、范开泰(2008)则指出,陈立民(2005)没有注意到例(1)的后续句,它使得句中的“才”并没有表示“比预期时间晚”的意义。 一 也说“他才来”中“才”的表义类型 我们觉得,在下面例(2)的语境中,“才”的确可以只表示单纯的短时义: (2)他才来,大衣还没脱呢。(你去帮他把大衣挂起来。) 但是,有了“大衣还没脱呢”这样的后续句,“他才来”一定只可以表示单纯的短时义吗?请看例(3)提供的语境: (3)他才来,大衣还没脱呢。(其他代表早就入座了。) 由此可见,“他才来”即使有“大衣还没脱呢”这样的后续句,仍然有可能在表示短时义的基础上,兼表“比预期时间晚”的含义。再如,沈敏、范开泰(2008)认为以下例句中的“他才来”“完全可以只表单纯短时义”: (4)他才来。(正喘气儿呢。) (5)他才来。(屁股还没坐热呢。) 在我们看来,例(4)(5)同样排除不了“才”可以表示“比预期时间晚”的意义。请看下面3本研究得到上海市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SJ0705)的资助。

无界是指没有界限

无界是指没有界限,但是并没有一个趋势 无穷大是有确定趋势的 你也可以从定义上把它们区分开 例如: 自然数列1,2,......,n,......在n增大的过程中稳定地趋于正无穷,它的通项是无穷大。 数列1,0,2,0,......,n,0,......在n增大的过程中肯定是无界的,但不是无穷大,因为无穷大要求从某一项开始后面的所有项都要大于某个大正数M,这个数列办不到这点。 无穷大一定无界,无界不见得是无穷大。 补充说明:上面的例子不是特例,一般来说无界而又不是无穷大的变量都是由于它们时大时小,不能稳定地趋于无穷。 无穷大,是x的某个变化过程中,|f(x)|无限增大。 对于f(x)=xsinx,x趋向于无穷大时,|f(x)|不是趋向于无穷大,因为它总有为零的点。 所以xsinx是无界变量,但不是无穷大变量。 (当X m(m下标)= m*pi 时,f(x)等于0) 无穷大:我的函数值在这里摆着,你来一瞧,哇,好大啊!那到底有多大呢?不管你随便说一个多大的正数M,我的函数值都比你的M大,就是说要多大有多大,很大,非常大,这个就是无穷大! 无穷大是和自变量一个点x0或者一个极限过程(如趋向于x0或正无穷或负无穷) 有界和无界:无界就是有界的对立面,所以我先说有界,有界和无界都是区间!特性,一定和一个区间对应。 有界:在一个区间内,函数值就那么多,值域也就是一个集合,你来了,随便说了一个正数M,一看所有的函数值的绝对值都小于你说的那个M,也就是说所有的函数值都在-M到M之间,被你这个M圈住了,这个就是有界; 无界:在一个区间内,函数值就那么多,值域也就是一个集合,你来了,随便说了一个正数M想把所有的函数值都圈住,发现有的函数值的绝对值小于你说的那个M,但总有的函数值大于你说的M,最糟糕的是,发现不管你说一个多大的M总能找到圈不住的函数值,完了,看来是无边无界了。。。

罗宾斯《管理学》第四章课后习题答案

4.2 课后习题详解 一、思考题 1.无边界组织对管理造成的潜在影响是什么? 答:无边界组织指消除产生人为的地理界限的结构划分,从而使管理结构更有效的实现全球化的组织。其对管理造成的潜在影响有: (1)企业的生产管理活动范围将拓展到全球。不能仅靠利用本国资源来谋求发展,而是必须广泛地利用世界各国的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发展自己,以求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同时,其生产协作关系也不再局限于国内,而是要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合作伙伴;而且,企业的发展也不仅仅受国内经济形势、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同时也要受到国际经济形势、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制约。 (2)在无边界组织产生的背景下,企业管理必须建立高效、便捷、可靠的全球化要素传输流动网络,采用各种先进的要素传输手段,特别是信息传输手段。否则,企业就无法在国际竞争中取胜,这对企业的组织结构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管理组织将呈现追求网络化、扁平化、柔性化的发展趋势,21世纪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将一改占主流地位的“金字塔”式的层级组织结构形态,中间管理层将失去原有的价值,企业的管理组织将呈现扁平状态,弹性化。 (3)企业管理的重点已从内部控制性管理转向了外部适应性管理,要素效率不再成为企业追求的惟一目标。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一方面拓宽了企业竞争和合作的边界,另一方面则增大了企业的外部不确定性。因此,如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先进手段来重新设计企业内部组织和企业之间的界面关系,充分关注企业的顾客资本以及客户关系管理,这些课题都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4)无边界组织对管理的影响还要求处理好各国文化的差异。各国的文化对雇员与工作相关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企业在进行跨国经营之前,必须对东道国的投资环境做出具体的分析与评估,从而做出理性的决策。而在投资环境的因素中,文化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子,尤其是文化距离。否则,这会给企业跨国经营带来一定的投资风险与经营阻碍。 2.本章所述的霍夫斯泰德结构框架,能用于指导泰国一家医院或委内瑞拉一个政府机构的管理者吗?试讨论之。 答:霍夫斯泰德结构框架能用于指导泰国一家医院或委内瑞拉一个政府机构的管理者。任何组织的管理者都应该关注组织的社会文化环境,然而文化环境不像政治、法律和经济环境那么容易把握。要掌握好文化环境的特征,需要使用一定的工具和模型,霍夫斯泰德提出的文化维度模型就是一个很好的分析工具。 (1)霍夫斯泰德的国家文化模型是由荷兰科学家格尔特·霍夫斯泰德(Geert Hofstede)提出的,它是基于不同文化在工作目的上存在的价值观和信念差异建立的文化模型,从四个价值维度研究了文化差异:①权力距离。指社会对一个企业中最高权力与最低权力之间距离的接受程度。它表达了一个社会对企业中最高级别的权力和最低级别的权力之间的差异的接受能力;②不确定性的规避。低不确定性规避的社会使其成员沉着地接受环境的不确定性,在这种社会中,人们或多或少地对风险泰然处之,他们相对来说更能容忍不同于自己的行为和意见。高不确定性规避的社会特征是人们的高度焦虑,具体表现为神经紧张、高度压力和进取心;③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个人主义是指一种松散结合的社会结构,在这一结构中,人们只关心自己和直系亲属的利益;相反,集体主义以一种紧密结合的社会结构为特征,在这种结构中,人们希望群体中的其他人在他们有困难时帮助并保护他们;④生活的数量与质量。有的民族文化强调生活数量,其特征表现为过分自信以及追求金钱和物质财富;有的民

语言的_主观性_和_主观化_

2001年7月 第33卷 第4期 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bimonthly) J uly2001 Vol.33No.4 ?语言学? 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  沈家煊 提要:本文综述当前国外关于语言“主观性”(subjectivity)和“主观化”(subjectivisation)的研究情况。 “主观性”是指语言的这样一种特性,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主观化”是指语言为表现这种主观性而采用相应的结构形式或经历相应的演变过程。重视这方面的研究跟近来语言学“人文主义”的复苏有关,特别是功能语言学、语用学、 “认知语法”的兴起,使长期以来占主导地位的结构语言学和形式语言学所主张的“科学主义”受到挑战。文章首先对研究比较集中的三个方面作了介绍,即1)说话人的视角(perspective);2)说话人的情感(affect);3)说话人的认识(epis2 temic modality)。对“主观化”的研究有侧重历时相和侧重共时相两种取向,前者以E.Traugott的“语法化”(grammaticalisation)研究为代表,后者以https://www.wendangku.net/doc/ab2793554.html,ngacker的“认知语法”为代表。本文对这两种取向的差异和相通之处作了介绍。 关键词:主观性、主观化、语法化、认知语法 [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429(2001)04-0268-8 一、什么是“主观性”和“主观化”? “主观性”(subjectivity)是指语言的这样一种特性,即在话语中多多少少总是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也就是说,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参看Lyons1977:739)。“主观化”(subjectivisation)则是指语言为表现这种主观性而采用相应的结构形式或经历相应的演变过程。按照这个定义,“主观化”既是一个“共时”的概念,即一个时期的说话人采用什么样的结构或形式来表现主观性,又是一个“历时”的概念,即表现主观性的结构或形式是如何经历不同的时期通过其他结构或形式演变而来的。当前对“主观化”的研究取向,有人侧重“共时”,有人侧重“历时”。 人们早已注意到语言的“主观性”。有的语言表现“主观性”的形式很明显,例如日语,说日语时几乎不可避免地要用明确的语言形式来表达说话人对所说内容和对听话人的态度或感 情。因此日本的学者很早就开始注意日语中的“主观性”成分。像英语这样的语言“主观性”的表现方式比较隐晦,但仍然大量存在。Ben2 veniste(1971:225)指出:“语言带有的主观性印记是如此之深刻,以致于人们可以发问,语言如果不是这样构造的话究竟还能不能名副其实地叫作语言”。然而在结构语言学和形式语言学占主导地位的情形下,语言学家对语言的“主观性”长期不予重视。这主要是因为他们认为语言的功能就是“客观地”表达命题,不愿意承认话语中还有表现自我的主观成分。对语言“主观性”的研究因而至多限于文学研究的范围,而没有进入语言学的领域。连四卷本《语言学国际词典》(Bright1992)都没有给“主观化”列条。Lyons(1982:103)指出:“现代英美语言学家……一直有一种唯理智论的偏见,即认为语言基本上是(即便不完全是)用来表达命题式思维的。” 近些年来,语言学家开始对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给予充分的关注,这跟近来语言 862

管理学原理 B卷答案

武汉科技大学 2015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830管理学原理(B卷)答案 一、名词解释(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1、权变管理——所谓权变就是权宜变化,在完成或实现特定目标的过程中,因条件不同采用不同 的办法和措施。在处理管理问题时没有一个一成不变的、最好的、普遍适用的管理理论和方法,而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不能教条地生搬一套理论和办法来处理所有的管理问题。 2、行为决策——是以“有限理性人”假设为前提,以直觉思维为主的决策。行为决策的特点是: ①直感性,行为决策着重从整体上把握对象;②无阶段性,行为决策只追求结果的清晰,而得 出结果的过程是不清晰的;③突发性,行为决策靠直觉做出判断,有时当决策者集中精力费尽心机寻求答案时可能毫无所获,而一旦放松思考时答案可能会突然产生。 3、改变航道原理——改变航道原理可以表述为:计划的总目标不变,但实现目标的进程(即航道) 可以因情况的变化随时改变。 4、纳什均衡——是指这样一种两人或多人互动的结果:没有任何人可以通过单方面改变其策略(即 其他人所选策略不变时)而取得更好的结果。 5、流程型组织结构——又称横向型结构,是以工作流程作为组织设计的基本着眼点,通过把与该 流程相关的一系列业务活动纳入一个专案员或工作团队的职责范围而构建起来的一种新型的组织结构。其主要特征是:①按跨职能的核心流程而不是任务、职能或地区来设立结构,消除了部门之间的界限;②经充分授权的、自我管理的团队或通才的专案员取代了专业化人员,成为组织设计和绩效评估的依据;③流程作业者对各自流程的结果负起全面的责任,有权自主而独创性地思考问题,并对出现的新挑战做出灵活的反应;④顾客推动着整个组织的运作;⑤组织中形成一种开放式的,充满信任和合作,并注重持续改进的组织文化。 6、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赫茨伯格提出了双因素理论,又称为激励保健理论。双因素理论认 为引起人们工作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保健因素,二是激励因素。只有激励因素才能够给人们带来满意感,而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但不会带来满意感。 二、简答题(共6小题,每小题10分,共60分) 1、简述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泰罗在他科学管理的研究和实践中,提出了一种从管理经验到管理知识再到管理实践的思维模式,他贡献的关键在于他促使思想家们思考工作的本性以及如何能最佳地管理人和资源。(2分) 归纳起来,泰罗创立的科学管理理论主要包括八个方面的内容:①制定工作定额;②选择第一流的工人;③实施标准化管理;④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⑤强调雇主与工人合作的“精神革命”;⑥主张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⑦实行职能工长制;⑧在组织机构的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每个1分) 2、简述SWOT分析矩阵。 答:SWOT分析矩阵是进行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分析,从而寻找二者最佳可行战略组合的一种分析工具。其中S代表企业的优势或长处,W代表企业的

汉语主观化研究综述

2010年3月 第11卷 第1期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Mar.2010 Vol.11 No.1  汉语主观化研究综述 陈秋娜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开发处,广西柳州545006) 摘 要:在介绍主观化理论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历时、共时研究视角分项引入近年来汉语主观化研究的成果,以展示本专题的研究概况,并对研究的新视角有一定思考。 关键词:汉语主观化;研究成果;新视角 一、主观化理论概述 (一)“主观性”与“主观化”的概念 “主观性”(subjectivity)是指语言的一种特性,即在话语中多多少少总是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也就是说,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参看Lyons1977: 739)。“主观化”(subjectivisati on)则是指语言为表现这种主观性而采用相应的结构形式或经历相应的演变过程。按照这个定义,“主观化”既是一个“共时”的概念,即一个时期的说话人采用什么样的结构或形式来表现主观性,又是一个“历时”的概念,即表现主观性的结构或形式是如何经历不同的时期通过其他结构或形式演变而来的。 (二)主观化理论提出的背景 尽管主观性作为语言的一种特性客观存在,却被结构主义与形式主义主导的语言学领域长期忽视。近年来,语言学家开始对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给予充分的关注,这跟语言学“人文主义”的复苏有关,特别是功能语言学、语用学、认知语法的兴起,使长期以来占主导地位的结构语言学和形式语言学所主张的“科学主义”受到挑战。这些新起的学派都强调,语言不仅仅客观地表达命题式的思想,还要表达言语的主体即说话人的观点、感情和态度。 20世纪之初,布龙菲尔德把语义的研究排除在语法研究之外,而到了世纪之末,语义成了注意的焦点,而人们对意义的认识和运用必然带有很大的主观性。这也是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得到重视的原因之一。1992年在剑桥大学召开了一次关于语言中“主观性”和“主观化”的专题研讨会, Lyons到会致开幕词,会议论文编集出版,书名就叫《主观性和主观化》(Subjectivity and Subjectivisati on, D.Stein&S. W right主编,剑桥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 (三)主要研究视角 1.说话人的视角(pers pective) “视角”就是说话人对客观情状的观察角度,或是客观情状加以叙说的出发点。这种“视角”主观性经常以隐晦的方式在语句中体现出来,最典型的例子是动词的“体”(as pect)可比较下面两个英语句子: (a)M ary is gone. (b)Mary has gone. (a)只是客观地报道过去发生的一个动作(玛丽离去)及其结果(玛丽不在这儿)。(b)是现在完成体,虽然也是表示过去的动作以及结果,但是还涉及说话人的视角;说话人从“现在”(即说这句话的时刻)出发来看这个动作及其结果,主观上认为它跟“现在”有关系,比如说,困为玛丽走了,所以她帮不上忙了。因此(b)的主观性程度高于(a)。 2.说话人的情感(affect) “情感”一词应作宽泛的理解,包括感情、情绪、意向、态度等。一个社会交往的成功人士无论在情感意义的哪方面都处理的恰到好处。幼儿虽小,也会看大人脸色行事,同样是与情感意义分不开的。看看语言的表情功能: (a)I a m m issing you terribly”!我可真是想死你了!在英语中,现在进行时态可用来表达各种感情。句中说话人对听话人强烈的思念之情不而喻。 3.说话人的认识(ep iste m ic modality) “认识”主要跟情态动词和情态副词有关。就语言的“主观性”而言,要数这方面的研究最为深入。例如: (a)She must be married.(她必须结婚了。) (b)She must be married.(她必定结婚了。) 英语情态动词must表示“必须”时属于行动情态或道义情态(de monic modality),如(a)是表示客观上她有采取某项行为(结婚)的必要;而表示“必定”时属于认识情态(ep iste m ic modality),如(b)是说话人主观人对命题“她结婚了”是否真实所出的判断。换一个角度说,(a)句的she是“句子主语”或“语法主语”,(b)句除了这个语法主语,还隐含一个高层次的“言者主语”,是说话人认定“她结婚了”。显然,(b)句的主观性比(a)句强。 其实以上这三个方面在言语中是相互交叉,紧密联系的,很难截然分开,仅是为了体现叙述的条理性而简单区分而已。 6713收稿日期:2009-12-15 作者简介:陈秋娜(1980-),女,广西北海人,讲师。

“没有比X更Y的(了)”构式的主观性和主观量研究

“没有比X更Y的(了)”构式的主观性和 主观量研究 摘要:“没有比X更Y的(了)”是现代汉语口语常用结构之一,而且是主观性极强且具备主观大量(程度量)的结构。本文对构式的主观性和主观量进行了详细描写和解释。 关键词:“没有比X更Y的(了)” 构式主观性主观量 沈家煊(2001)认为,“主观性”是指语言这样一种特性,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情感,即在话语中多多少少总是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认知语言学告诉我们语义是主客观的结合,在人际交往当中,人们不可避免地带有自己态度、立场和情感。 “主观量”是语言主观性在数量范畴上的具体体现,是一种带有主观感受、态度和评价意义的量。本文对主观量的考察主要指主观评价自身所显示的程度的量级,即说话人在话语中所表现出的自我表现的量性的程度的大小。 “没有比X更Y的(了)”构式的主观性很强,它所表现出的主观量是主观程度大量,量多且超过标准。

一、“没有比X更Y的(了)”构式的主观性 主观性主要体现在说话人的视角、情感和认识三个方面。 (一)说话人的视角 “视角”是说话人对客观情状的观察角度,或是对客观情状加以叙说的出发点(沈家煊,2001)。不同的人看同一件事情的角度不同会有不一样的情感态度或认识,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而不同“视角”的产生也是由于我们对事物抱有不一样的情感态度或认识,所以说视角、情感和认识互相影响,对“视角”的研究,可以通过分析语法形式来实现。 (1)他跑了。 (2)他已经跑了。 例(1)和例(2)表达的客观事实是一样的,都是“他不在这儿,跑了”的意思。但是我们从两个例子中得到的信息是不一样的。第一个句子只是说明发生一个动作结果“跑了”,第二个句子中用时间副词“已经”修饰“跑”这个动作,不仅表现出动作结果“跑了”,更涉及到说话人的“视角”。以“现在”基点来看这个动作所表达的意思可能是:他什么都来不及做就跑了。综上我们可以看出第二个句子的主观性程度比第一个句子强。 在语料分析中,我们发现,“没有比X更Y的(了)”

函数有限和有界的关系

可测函数有界和有限的关系 设()f x 是可测集n E ?? 上的可测函数. 1. 称()f x 在E 上有界, 如果存在某个0M ≥, 使得 |()|f x M ≤, (x E ?∈); 2. 称()f x 在E 上几乎处处有界, 如果存在某个 0M ≥, 存在零测集0E E ?, 使得 |()|f x M ≤, (0\x E E ?∈); 3. 称()f x 在E 上(处处)有限, 如果 |()|f x <+∞, (x E ?∈); 4. 称()f x 在E 上几乎处处有限, 如果存在零测集 0E E ?, 使得 |()|f x ≤+∞, (0\x E E ?∈). 5. 称()f x 在E 上几乎有界, 如果对于任意的 0δ>,存在可测集E E δ?,使得mE δδ<且() f x 在\E E δ上有界,即存在0M M δ=≥,使得 |()|f x M ≤, (\x E E δ?∈). 思考题 可不可以定义:“几乎有限”, “几乎处处几乎有界”,“几乎几乎处处有界”,……? 有限和有界的关系如下 (i) ()f x 在E 上有界, 则()f x 在E 上一定(处处)有限; 例 设(,)E =-∞+∞, 1 ,0,()0, 0.x e x f x x -?? ≠=??=? (ii) ()f x 在E 上几乎处处有界, 则()f x 在E 上一定几乎处处有限; 例 设(,)E =-∞+∞, 21,\,(), .x e x f x x -??∈=??+∞∈?·¤ (iii) ()f x 在E 上(处处)有限, ()f x 未必在E 上有 界; 例 (有限但无界) 设(0,1]E =, 1 ()f x x = . 则()f x 在E 上每一点都有限, 但()f x 在E 上无界. (iv) ()f x 在E 上几乎处处有限, ()f x 未必在E 上几乎处处有界; 命题 设mE <∞并且()f x 在E 上几乎处处有限, 则()f x 在E 上几乎有界,即对于任意的0δ>,存 在可测集E E δ?,使得mE δδ<且()f x 在\E E δ 上有界,即存在0M M δ=≥,使得 |()|f x M ≤, (\x E E δ?∈). 【证】 因为函数f 在E 上是几乎处处有限的,则 {||()|}E x f x =+∞是零测集,而 1 {||()|}{||()|}k E x f x E x f x k ∞ ==+∞=>I . 又E 是测度有限界集而{}1{||()|}k E x f x k ∞ =>是单调减少(渐缩)集列,因此 0{||()|}mE x f x ==+∞ lim {||()|}k mE x f x k →∞ =>. 故对于任意正数δ存在0k ,使得 0{||()|}mE x f x k δ><. 记0{|()}E E x f x k δ=>,则E δ是可测集,且在 0\{||()|}E E E x f x k δ=≤上,()f x 是有界函数:

国内外语言的主观性研究概览

国内外语言的主观性研究概览 孙启耀 (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摘要: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研究在国内外语言学界均取得了很大的成果,文章分别对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其中,国外的主观性研究以Benveniste,Lyons, Langacker和Traugott的研究最具代表性,且其对主观性的定义和研究角度也有所不同。国内关于主观性的研究主要分为理论研究和现象研究两类,且以后者为主。其中,理论研究以理论评介为主,现象研究主要包括主观性的话语标识和不同语域中的话语使用。最后,对语言的主观性的未来研究方向做了展望。 关键词:主观性,话语标识,话语使用 Review of the Language Subjectivity and Subjectivitisation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Abstract: Great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language subjectivity and subjectivitisation both at foreign and domestic world, which have been reorganized in this paper. Among the achievements, the researches on language subjectivity by Benveniste,Lyons, Langacker and Traugott are typical with different definitions about the language subjectivity and different research perspectives. The research on language subjectivity at home falls into two categorie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with latter as the focus. Also,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centers on the evaluation of the theories and the practical research includes the study on subjective discourse logo and the discourse application in different registers. Finally, the prospect about the future research area of the language subjectivity has been made in this paper. Keywords: subjectivity, discourse logo, discourse application 1. 引言 1992年在剑桥大学召开的有关语言主观性和主观化的国际研讨会会议论文集结成书,书名为“Subjectivity and Subjectivisation”,并于1995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从此之后,语言的主观性全面进入语言学家的视野。 认知语言学认为, 在人们感知世界的过程中, 说话者/认知主体的态度、信仰和情感会不可避免地掺入其中, 影响人们对事件及其关系的认识过程和结果。也就是说,语言不仅仅客观地表达命题式的思想,还要表达言语的主体即说话人的观点、感情和态度。语言的主观性“已逐渐成为语言学研究中的核心内容,并成为认知语言学、功能语言学和语用学的元理论基础”(刘瑾,2009)。 2. 国外关于语言的主观性研究 2.1 Benveniste的研究 法国语言学家Benveniste 从语言角度对主观性的探讨被语言学界作为语言主观性研究的开端。在Benveniste 看来,语言的主观性是“说话人言语时将自己看成主体的一种能力。它并不是以每个人感受到自身的存在来定义,而是被定义为超越整个实际经验和形成持久意识的心灵统一体……是由“人”的语言身份来决定的”( 1958/1971: 224)。这里,Benveniste 将“主观性”视为说话人作为主体存在的一种属性。 Benveniste认为,最为明显的主观性表象就是人称代词“I”。当它和一些表示思维活动的动词构成主谓结构(如I think,I presume和I conclude)时表现的不是客观命题而是说话人对后续命题的判断、态度或评价,是最典型的主观性语言(冯光武,2006)。这种主观性并非是由行为动词而是由与之相连的人称代词“I”体现出来的。如“I suppose”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语用身份构建中责任情态的人际意义的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3YJA740046) 现的就是一种主观行为,而“She suppose”体现的则是一种客观陈述。

无穷大与无界

无穷大与无界 一、数列 无穷大:0,,G N ?>?当n N >时,有n a G >,则称数列{}n a 为无穷大量。 记为lim n n a →∞ =∞。 类似定义:lim n n a →∞ =+∞,lim n n a →∞ =-∞ 例如:1,2,3, 是正无穷大,1,2,3,--- 是负无穷大,它们都是无穷大 1,2,3,4-- 是无穷大,但不是正无穷大,也不是负无穷大。 无界:0G ?>,0n ?,使0n a G >,则称数列{}n a 为无界。 即{}n a 所对应的数集是无界的。 类似定义:无上界({}sup n a =+∞),无下界({}inf n a =-∞) 显然:无穷大一定无界,但无界不一定是无穷大。 例如:1,0,2,0,3,0, 是无界的,但不是无穷大。 定理:{}n x 无界的充要条件是{}n x 有一个子列是无穷大量。 证明:()?由{}n x 无界,取1G =,则?1n x ,使11n x >; 取2G =,则?2n x ,21n n >,使22n x >(否则,如果对所有1n n ≤,都有2n x ≤, 则{}n x 有界) 如此继续下去,可得子列{} k n x ,(1,2,)k n x k k >= {}k n x 为无穷大量。 ()?显然。 例题:设{}n x 是一个无界数列,但非无穷大量。证明:存在两个子列,一个是无穷大量, 另一个是收敛子列。 证明:第一部分见上面定理。 由{}n x 非无穷大量,故?M ,对?k N ,?k k n N >,使k n x M ≤。 取11N =,?11n >,1n x M ≤;

取21N n =,?21n n >,2n x M ≤; 如果继续下去,得子列{} k n x ,(1,2,)k n x M k ≤= ,{} k n x 有界。 由致密性定理(以后学),{} k n x 有收敛子列,这收敛子列也是{}n x 的子列。 二、函数 无穷大:0,0,G δ?>?>当00(,)x U x δ∈时,有()f x G >,则称f 为当0x x →时的 无穷大量。记为0 lim ()x x f x →=∞。 类似定义:0 lim (),lim (),lim ()x x x x x f x f x f x →→→+∞ =+∞=-∞=+∞等。 有界:若f 在某00()U x 有界,则称f 为当0x x →时的有界量。 无界:0δ?>,f 在00(,)U x δ无界,则称f 为当0x x →时的无界量。 显然:无穷大量必是无界量,反之不然。(约定x 是同一趋向) 定理:f 为当0x x →时的无界量的充要条件是存在数列{}0 0()n x U x ?, 0()n x x n →→∞,使得{}()n f x 是无穷大量。 证明:(必要性)0δ?>,000,(,)G x U x δ'?>?∈,使得()f x G '> 取00δδ=>,01001,(,)G x U x δ=?∈,1()1f x > 取0 2 δδ= ,0 202,(, )2 G x U x δ=?∈,2()2f x > 如此继续下去,得0 00n x x n δ<-< ,()n f x n > 显然,0()n x x n →→∞,且{}()n f x 为无穷大量。 (充分性)0δ?>,0G ?>,由于0()n x x n →→∞,{}()n f x 是无穷大量, 1N ?,当1n N >时,0n x x δ-<, 2N ?,当2n N >时,()n f x G >, 从而0n ?(只要012max(,)n N N >),就有000(,)n x U x δ∈,且0()n f x G >。 例题:(见P61最后一行)

9组织行为学课后习题

第九章组织理论与设计 1.为什么工作专门化并非提高生产率的不竭之源? 工作专门化指在组织中工作任务被划分成若干步骤来完成的细化程度。工作专门化的实质是:一个人无法完成整个工作,因而需要把工作分解成若干份,每一个个体完成其中一个步骤。其核心就是:每个人专门从事工作活动的一个部分,而不是全部活动。 工作专门化并非提高生产率的不竭之源,原因是:在某些工作领域,由于工作专门化而造成的“不经济”因素——表现为员工的厌烦情绪、疲劳感、压力感、低生产率、低质量、高缺勤率和高流动率等,超过了它带来的经济优势。这种情况下,通过扩大而不是缩小工作活动的范围,才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因而,通过让员工从事不同的工作,允许他们从事完整的工作,以及让他们加入到需要相互交换工作技能的团队中这些方式,会大大提高他们的产出和工作满意度,工作专门化不是提高生产率的不竭之源。 2.如果其他条件相同,控制跨度宽和控制跨度窄哪一种更有效?为什么? 控制跨度指一名主管可以有效指挥的下属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组织要设置的层级和配备的管理者的人数。 当其他条件相同时,控制跨度宽比控制跨度窄更有效。原因如下: (1)其他条件相同,控制跨度窄的管理层次会比控制跨度宽的层次多,因而管理成本会大大增加。显然,就成本来说,控制跨度宽的组织效率更高; (2)控制跨度窄使组织的垂直沟通更加复杂。并且,管理层次增多也会减慢决策速度,并使高级管理层趋于隔离状态; (3)控制跨度过窄容易造成对下属监督过严,妨碍下属的自主性。 3.管理层可以采取哪些方式进行部门化? 部门化指对工作单元进行合并的基础。管理层可以采取5种方式进行部门化,具体如下: (1)根据职能划分部门,其适用于所有类型的组织; (2)根据组织生产的产品类型进行工作任务的部门化; (3)根据地域进行划分; (4)根据过程进行部门化; (5)根据顾客的类型进行划分; 4.什么是矩阵结构?什么时候管理层可以采用这种结构? 矩阵结构是一种流行的组织设计方案,是两种部门化形式的融合——职能部门化和产品部门化。矩阵结构最明显的特点在于,它突破了统一指挥的框架。在矩阵结构中,员工有两个上司——职能部门经理和产品线经理,因此,它的命令链是双重的。 其优点:(1)当组织的各种活动比较复杂但又相互依存时,矩阵结构有助于各种活动之间的协调;(2)矩阵结构可以减少“官僚主义”现象——因为双重权威可以避免组织成员只忙于保护本部门利益而忽视组织整体目标的现象;(3)有利于对专业人员进行高效配置,实现规模经济的优势; 其劣势:会带来混乱,使组织增加争权夺利的倾向,并给员工带来较大压力。当为了实现职能部门化和产品部门化的互补时管理层可以采用这种方式。职能部门化的优势在于把同类人员组织在一起,从而最大程度降低了所需人员数目,在生产不同产品时可以实现具体资源的集中和共享。其主要不足在于:需要协调不同专业人员之间的工作任务,使他们在预算范围内按时完成任务,而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