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

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

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
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

一.重点:

1.土地的概念: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是一个由各项自然因素并综合了人类劳动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自然和经济属性:自然:位置的固定性面积的有限性质量的差异性功能的永久性。经济:①土地供给的稀缺性②土地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③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

3.④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⑤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4.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①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资源在各经济部门中分配和使用。研究人与土地之间的关系问题。②土地财产制度:制度的制定是土地利用的重要内容,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③土地资产流转:土地权属转移和收益分配中的土地关系问题

5.土地市场的特点:地域性竞争不充分性供给滞后供给弹性较小低效率性政府管制较严

6.土地市场的运行模式和运行机制:(1)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土地市场两种模式: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完全市场模式以土地国家所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竞争模式(2)机制:土地的供求机制和价格决定机制是土地市场运行机制的核心土地的供给机制土地的需求机制供求决定价格,价格也会影响供求.

7、中国城市土地市场有:消费品市场劳动力市场生产资料市场技术市场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

8.土地的经济供给影响因素:各类土地的自然供给利用土地的知识和技能社会需求产品价格土地利用计划土地供给者的行为

9.土地的需求及其供需平衡关系:农用地需求非农用地需求经济发展对土地需求的影响

10.增加土地经济供给的措施:扩大土地利用面积提高集约经营水平建立合理的土地制度调节消费结构利用新技术保护土地资源

二.思考题:

1.土地功能:生产(养育)功能承载功能资源功能生态功能资产功能

2.土地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特点1、国度和地域的差异性(因为土地经济学是一门实用学科,要求学科研究必须与该国的经济发展实际密切结合)2、发展阶段的差异性(土地经济学研究要服务于社会实践,随着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研究的领域和研究的重点也在不断发展与变化)3、研究日益深化和细化城市土地经济学、农村土地经济学、土地资源经济学、土地市场学、土地资产估价学、土地金融学

3.土地与国土、土壤有何区别:国土是一个主权国家的全部疆域,即其所管辖的领土、领海和领空的总和,包括这一区域范围内的全部资源条件。比土地广泛,针对某一个国家主权而言。土地是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市场功能:优化配置土地资源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有利于保护土地权利人的利益

3、建立土地市场的必要条件:①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②土地产权明晰③发达的金融市场④良好的市场中介机构

5.中国建立土地市场的必要性:①是合理配置土地资源的有效途径②土地市场是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有机组成部分③土地市场是加强土地管理、保障土地权益的基本前提

6.中国土地市场体系的特点:①中国土地市场的建立与发展主要是由政府推动的②中国土地市场以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为基础③中国城镇国有土地市场是一个垄断竞争型市场④中国目前还未建立起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

8.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国家将一定时期的土地使用权让予土地使用者,土地使用者一次性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和其他费用的行为。

土地使用权转让:国有土地使用者将土地使用权再转让的行为,包括出售、交换和赠与。

土地使用权租赁:是指土地所有者或土地使用者作为出租人将土地使用权出租给承租人使用, 由承租人向出租人支付租金的行为。

土地使用权抵押:是指土地使用权人(抵押人)以其合法的土地使用权以不转移占有的方式向抵押权人提供债务履行担保的行为

9.土地市场管理的原则:1.实现土地调节为主,政府干预为辅的原则2.符合中国国情3.要以实现土地资源的最佳配置,提高土地资源的综合效率为最高目标

10.政府管理土地市场的基本手段:1.法律手段,以立法的形式对土地市场进行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经济手段①税收措施②金融措施③财政手段3.行政手段,通过对土地利用,交易等做出各种规定,用行政方法进行约束①制定土地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②提出土地利用导向④建立交易许可制度和交易预报制度⑤建立土地储备制⑥建立产权、交易等市场信息公开查询制度

11、土地征收是指人民政府按法律规定,将属于集体所有的土地强制转变为国家所有土地的行为,是国家为了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将集体土地转变为国有的强制手段.

12.土地的自然供给:地球供给人类可利用的土地的数量。经济供给是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的土地的有效供给。自然供给:是经济供给的基础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及动植物的生长而言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一定的、无弹性的难以增加土地的自然供给经济供给:只能在自然供给范围内变动针对

土地具体的不同用途而言变化、有弹性的,不同用途土地的供给弹性不同可在自然供给基础上增加

13.土地需求:人类为生存和发展利用土地进行各种生产和消费活动的需求

如何理解人口和土地需求的关系?

14.怎样解决中国各类土地的供求平衡:耕地①开发后备耕地资源②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现有耕地单位面积产量③开发非粮食食物资源。实现非农用地供求平衡的措施①搞好城市规划,实现城市土地合理功能分区,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益②实行城市综合开发建设,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③进行旧城区拆迁改造,充分利用城区闲置土地和利用率低下的土地④向空间发展,实行城市土地的立体利用。正确利用地价杠杆调控土地供求①地价上涨时,分析上涨原因,采取相应对策②地价下降时,必须减少土地供应量政府应作好市场调查与预测,合理确定土地出让计划③政府每次出让的土地面积不宜过大对旧城改造项目实行优惠政策

15.地租是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它与土地租金、土地资本利息有何区别?

16.资本主义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自然力或者优越的自然条件原因:土地有限而产生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保证了以劣等地的个别生产价格作为社会生产价格)来源是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17.资本主义绝对地租条件: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来源: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而产生的农产品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差额形成的超额利润原因: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18.社会主义条件下是否存在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原因:社会主义制度下仍然存在级

差地租形成的客观物质条件社会主义制度下仍然存在级差地租形成的社会经济条件

19.社会主义条件下地租范畴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地租范畴是实行土地有偿使用的理论依据地租是加强土地管理的重要经济杠杆地租是制定农产品价格的重要依据地租也是制定土地价格的基础

地租的概念、及其产生机制,地租理论的应用

20.地租的类型:马克主义地租理论的分类:级差地租绝对地垄断地租。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分类:契约地租经济地租

21.土地价格:土地收益现值的总和,是土地未来地租的资本化特点:是土地的权益价格不是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一般不依生产成本定价由土地的供给与需求决定,主要是土地需求所决定的呈总体上升趋势土地价格具有强烈的地域性

22.土地价格的影响因素:一般因素(经济发展状况、财税体制、相关政策、城市规划、城镇化速度、土地资源禀赋、土地产权状况、社会安定状况)区域因素(位置、基础设施条件、规划限制、环境质量)个别因素(宗地面积、位置、形状、临街宽度、宗地开发程度、土地利用状况、规划条件、土壤肥力、地质条件)

23.中国的土地价格体系:基准地价标定地价(政府根据管理需要,评估的具体宗地在公开市场和正常经营管理条件下某一期日的土地使用权价格)交易地价(指土地买卖双方按市场交易规则,在土地市场中实际成交的价格)其他价格形式

24.中国的土地价格管理制度:土地估价制度估价机构和估价人员的资格认证制度基准地价和标定地价定期公布制度地价监测体系土地供应计划制度和土地储备制度土地交易最低限价制度土地增值税制度

25.土地集约利用:在土地上合理增加物质与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目的:提高土地收益措施:向土地增加物质与劳动投入

26.集约度:指在同一土地面积上投入的生产资料和劳动数量的多少

27.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增加劳动投入后,产品产量增加的比例会大于投资增加的比例,直到这一比例达到它所能达到的最大限度为止。超过这一点再增加投资,产量的增加会越来越少,直到土地的肥力被耗尽,投资的增加不会使产量有任何提高

28.土地报酬递增、递减变化规律的阶段分析与土地集约经营有何关系

29.运用报酬递减规律,根据我国人口、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论述我国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与中低产田改造的必要性。

30.土地规模利用的基本理论:土地利用规模土地规模报酬与土地规模经济土地规模经济的来源集聚经济:空间意义上的规模经济外部性问题“内部化”产生的规模经济

31.如何确定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

32.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的标志

33.扩大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经济机制

34.实现农业土地规模经营的条件

35.如何实现城市土地的规模利用?

36屠能的农业区位论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37按照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应如何寻求工业的最优区位?

38聚集和分散因素的作用

39克里斯特勒的中心地理论及其对我国城镇布局的借鉴意义

40城市土地利用有哪些特点?城市各项活动在空间上应如何布局?

41中国在土地区位利用上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中国城市土地问题与对策:大城市、特大城市的土地利用问题

中小城市土地利用问题

三.其他:

1.200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12一级,56二级。一级类包括: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特殊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其他土地

土地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抽象思维方法系统分析方法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2.土地市场:是指土地这种特殊商品在流通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总和。

3.两种运行模式异同点:共同点:土地市场的基础是资本主义市场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相结合土地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决定土地价格土地市场的进出是自由的政府都对土地市场进行干预不同点:土地所有制不同(以美国、日本为代表模式,其土地所有制度是土地私有制。在英国,全部土地在法律上属于英王所有)市场客体不同(前者包括土地所有权及其派生的各种权利,后者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不进入市场,市场上交换是所有权以外的一切其他权利)市场竞争程度不同

4.土地供给: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在某一土地市场,某类用途土地在某一价格下可供出售或出租的数量。

土地的自然供给无弹性土地的经济供给是有弹性的,是随着市场价格的变化的①一般情况下, 某种用途的土地市场价格越高, 其供给量越大; 市场价格越低,其供给量越小。②土地的经济供给一般跟不上需求的变化, 表现为滞后性。

5.土地需求: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在某一土地市场,某类用途土地在某一价格下被购买或租出的数量

①土地是一种生产要素, 其需求是一种引致需求。②土地价格越高, 对土地的需求越小, 土地价越低, 对土地的需求就越大。

③土地需求是有弹性的。

6.土地价格和地租是由土地的供给与需求二者相互作用在某一价格上相等, 这时, 既没有过剩, 也没有短缺, 出现了市场均衡, 这时的价格就称为均衡价格。

7.(1)行政划拨方式:国家行政机关以行政手段把土地资源分配给土地使用者, 使用者可以无限期无偿使用禁止转让。

行政划拨特点:无偿、无限期、无流动禁止土地转让

(2)市场配置方式:以土地价值为基础, 以土地市场为依托, 对土地实行有偿有限期使用, 并允许土地使用权转让。

市场特点:有偿、有限期,使用权可以转让

9.土地使用权转让与土地使用权出让的区别与联系:区别:出让是土地使用权与土地所有权相分离,其出让方必定是土地所有者一国家(或其代表);转让是在土地使用者之间的横向流动,其转让方是土地使用者,不是国家。出让都是有偿的,转让可以是有偿的,可以是无偿的。联系:土地使用权的转让人是原土地使用权出让关系中的受让人,转让的土地使用权是由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设立的。

10.土地征收的特点:一种强制性行为,具有市场行为(1) 它有市场的主体供给者是农村集体,需求者是国家和各用地单位(2) 有市场客体集体土地所有权是中国土地市场中唯一具有土地所有权流转的土地市场(3)它有市场机制的作用,即价格部分地由市场决定

11.土地私有权是产生地租的直接和根本原因

12.级差地租:是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所获得的并最终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

13.级差地租I:是由于等量资本投入等面积不同质量的土地上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来的地租。影响它的大小的因素与资本无关,仅仅是土地肥沃程度与土地位置优劣。

14.级差地租II:集约化经营程度不同也即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产生的劳动生产率不同而带来的超额利润。

15.级差地租Ⅰ与级差地租Ⅱ的关系(1)两者实质一致,都是由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之间的差额所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的(2)级差地租Ⅱ要以级差地租Ⅰ为前提和基础:从历史上看,级差地租Ⅰ的产生先于级差地租Ⅱ从一定时期的运动看,级差地租Ⅰ也是级差地租Ⅱ的出发点

16.资本主义垄断地租:由产品的垄断价格带来的超额利润转化成的地租

17.社会主义级差地租的性质与特点:反映的是在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条件下,国家、(企业)集体和个人对超额利润的分配关系其实质是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由土地条件优越的企业单位的劳动者创造的超额利润

18.级差地租归属:主要应归土地所有者所有(1)在土地集体所有制条件下级差地租Ⅰ主要归土地所有者集体经济组织级差地租Ⅱ主要应由土地经营者所有级差地租Ⅰ、Ⅱ的一部分应归国家所有(2)在土地国有制的条件下级差地租Ⅰ应全部归国家级差地租Ⅱ在租期内主要归土地所有者,但国家也应得一部分

19.级差地租的分配形式:价格税收收费财政与信贷

20.社会主义绝对地租条件: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来源:农业资金有机构成低于工业,农产品价值大于其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原因:土地所有权的垄断,并要求在经济上实现

21.社会主义绝对地租的具体形式:土地出让金租金土地转让费土地承包费土地转包费土地使用费

22.对某种商品的需求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消费者愿意购买②消费者有支付能力

23.需求: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对某种商品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24.供给要具备两个条件:①有出售的愿望②有供应能力。两者缺一不可

25.影响共给的因素:该商品价格生产的技术水平生产成本其它商品的价格还有:厂商的目标、相关产品的价格、厂商对

未来行情的预期

26.均衡价格:是商品的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时的价格。也就是商品的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商品的供给价格与需求价格相等时的价格

27.土地市场的构成:①市场的主体:土地的供给者,购买者和其他参与者②市场的客体:是各种内涵不同的土地权利

28.土地市场运行的基本条件:①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②土地产权明晰③发达的金融市场④良好的市场中介机构

29.土地使用权出让年限:居住用地七十年工业用地五十年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用地五十年商业、旅游、娱乐用地四十年综合或者其他用地五十年

30.土地使用权市场主体:一方是市、县人民政府(受国务院委托)一方是中国境内外的公司、企业、其他组织和个人客体:国有土地使用权方式:协议、招标、拍卖和挂牌特点:垄断性市场(土地的供给者:国家)

31.土地使用权市场主体:一方是拥有中国境内土地使用权的土地使用权人,一方是中国境内外的公司、企业、其他组织和个人客体:国有土地使用权特点:竞争性市场

32.马克思主义地价形成理论:土地不是劳动产品,没有价值但土地有使用价值,并存在价格土地价格实质是地租的资本化土地租金是出租土地的资本化收入

33.土地价格变动趋势及规律:土地价格呈总体上升趋势土地价格变动呈现周期性特征土地价格的变动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性地价在房地产价格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34.土地价格评估作用:有助于土地交易的顺利进行土地估价有助于企业投资决策有助于土地市场的完善有助于土地市场管理

35.土地价格评估的原则:公平原则最有效利用原则替代原则预期收益原则供需原则

36.土地价格评估的基本方法:市场比较法收益还原法成本逼近法剩余法基准地价系数修正法农地宗地价格评估方法

37.土地肥力:土地的经济肥力,是土地生产某种产品的潜在能力构成:土地的自然肥力土地的人工肥力

38.生产要素: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投入物品和劳务,土地劳动资本管理四类资源,统称为四大生产要素。

39.投入物品或劳动力的数量与产品产量之间的关系,称为生产函数

40.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应用1. 正确地认识投入2. 正确掌握农业土地利用的集约度3. 农业土地集约利用4. 非农用土地的集约利用

41.合理确定农业土地利用的集约度:以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程度、农业技术发展水平和投入能力为依据以土地本身的肥力、土地位置和交通条件为依据结合具体的经营目标

42.土地的受容力(转化力):指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土地对人类给予的各种投入的承受能力和产出能力

43.集约边际土地经营集约度的最高限度

44.粗放边际土地经营集约度的最低限度

45.土地利用规模是指经济活动中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如企业、城市等)占用土地面积的大小

46.规模经济:指扩大生产规模引起经济效益的增加,它反映生产要素的集中程度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47.规模报酬(效益):由纯粹规模变动而引起的企业经济效益的变化

48.传统农业:土地经营规模是农业生产经营规模的衡量指标。

49.现代农业:还需考虑资本投入量规模以及产值、销售额等综合产出规模。

50.农业经营规模:指农业生产单位中生产力要素的聚集程度和组合关系,即土地、劳动力、资金等要素结合起来,发挥作用的范围和数量界限.

51.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影响因素:农业生产工具的类型农业劳动对象的不同土地资源和劳动力的数量农业劳动力的素质

52.城市土地规模利用问题,主要表现在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和房地产开发项目的用地规模上

53.土地规模扩大与规模报酬变化之间有三种情况(变动类型)①递增土地规模报酬:当土地规模扩大的幅度小于规模报酬扩大的幅度②固定土地规模报酬:当规模报酬增长的幅度等于土地规模扩大的幅度③递减土地规模报酬:当规模报酬增长的幅度小于土地规模扩大的幅度

54.土地规模经济:在土地规模利用情况下,土地规模的扩大所能获得的经济利益

55.土地规模经济的来源1、内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不经济(1)内部规模经济:是指企业经营实体规模扩大而在企业内部产生的效益(2)内部规模不经济:规模扩大时由自身内部所引起的收益下降2、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不经济1)外部规模经济:整个行业的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得个别生产经营单位得到的经济利益2)外部规模不经济:整个行业或者整个区域的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得个别生产经营单位成本增加、收益减少

56.集聚经济:生产经营活动集中在某一地点所得到的空间意义上的规模经济。产生原因①规模扩大中大数规则的作用:大量企业共存的情况下,企业销售额的变动一般会小②劳动力供给的互补性和生产的互补性:存在各种劳动力;生产两种以上产品可以降低成本③企业间交通、通讯费用的节约④消费的多样性⑤公共产品的存在

57.扩大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经济机制和条件1、扩大机制:缩小收入差距,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摆脱小规模经营在市场竞争中的不利地位,享受购销阶段的规模经济充分利用农业机械,获得生产阶段的规模经济2、扩大规模:非农产业发达,农业劳动力已大量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且这些劳动力转移后获得长期稳定的职业和收入农机化水平的提高农业社会化服

务的加强经营者素质的提高

58.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能取得最佳土地规模效益的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特征:地区性;动态性;层次性;适应性

59.农业土地规模效益的多样性,决定了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标志的多元性和评价方法的多样性(1)当效益限定为纯收益时,适度经营规模就是在一定时期内能取得最大纯收益的规模评价方法:生产函数分析法;对比分析法(2)当把土地规模效益确定为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综合时,需要一指标体系评价:商品生产类(商品量、商品率、销售额、收购计划完成率)劳动生产率类(劳均年产量、劳均年产值、劳均年收入)土地生产率类(单位面积产量、单位面积产值、单位面积纯收益)资金生产率类(资金产出率、资金利润率、成本产出率、成本利润率、单位产品成本)生态效益类(土地肥力、自然资源利用效率)(3)从解决现实矛盾的角度,以提高收入和生产水平为标志,则形成中国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的特定含义:使农业专业劳动收入达到或者略高于其他行业同等劳动力收入水平时,一个务农劳动力所应经营的耕地面积。

60.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的评价方法:直观评估法分组比较法综合评价法生产函数分析法

61.实现农业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组织形式:家庭经营型集体经营型联合经营型规模服务型

62.区位:客观事物分布的地区和地点区位论: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在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63.农业区位论中心内容: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土地的天然特性,而且更重要的是依赖于当时的经济状况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其中尤其是农业生产地到农产品消费地(市场)的距离

64. 区位因素:在特定地点或在某几个同类地点进行一种经济活动比在其他地区进行同种活动可能获得更大利益的因素,这种利益也就是生产成本的节约

65.工业寻求最优区位的三个阶段:一(假设劳动费和聚集因素不起作用,研究运费因素单独起作用的情况下,工业最合理的布局模式)二(研究在加进了劳动费因素的作用时,上述工业分布模式将发生何种变形)三(研究当加进聚集效益因素的作用时,工业分布模式又会相应地发生何种变形)

66.运费决定于距离远近原料性质

67.劳动费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运费最低点不一定是生产成本最低点当另外存在着一个劳动费最低点时,它同样会对工业区位施加引力工业区位的确定取决于它们之间的力量对比

68.劳动费指数:生产单位产品所耗用的劳动费(劳动成本)

69.分散因素的作用:在聚集规模扩大的同时,地租与劳动力的价格会随之上涨,原料供应与产品销售距离也会随之增大。这些分散因素给聚集规模的扩大造成某种阻力。当阻力增大到一定程度时,聚集的经济效益就会完全丧失,以致走向反面,这时分散因素的作用开始占上风

70.中心地理论的基本内容:是关于一定区域内城市和城市职能、大小及空间结构的学说,即城市的“等级-规模”学说

71.城乡各业用地区位过程特点1、商业用地的区位特点:集聚于市中心、交通路口、繁华街道两侧、大型公共设施周围2、工业用地的区位特点:不断向市区边缘迁移自动集结成团的倾向寻求交通方便的低平地带3、居住用地的区位特点:交通方便、环境较为优越的外围地带

72.土地区位效益的实践意义:揭示了不同位置的土地收益与利用方式、利用程度以及运费间的关系,阐明了土地纯收益的空间分布,为认识以城市为中心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差异的形成机制及特点提供了理论依据

73.土地合理配置原则:地域分异原则区位利用原则生态系统平衡原则系统综合原则

74.中国农业的地域差异规律:三大自然区域(东部季风区, 西北内陆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1. 东西之间的差异2. 南北之间的差异

75.城市土地利用的特性:位置的特殊重要性利用途径的多样性面积的限制作用较小交通运输的重要性用途改变的艰难性

76.土地利用在城市中的经济地位和作用1. 土地是城市各种经济活动的运行空间2. 城市是工业、商业、科教文化事业等的中心3. 城市土地是居民居住生活的基本空间4. 城市承接及转运功能的发挥,是其土地利用的具体功能体现5. 土地是城市生态经济的基础

土地经济学 重点简答题

农村土地流转的必要性 由于农业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与生产技术的提高,劳动力的转移,城市建设的发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也随之发生。推动农村土地合理流转有利于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城市转移;有利于农业的社会分工和专业化,有利于农业的科技化投入,有利于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与生态化农业发展,实现土地和其他资源的优化组合,形成循环农业:有利于农业市场化的形成;有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扮演好自己在土地流转中的角色;从而确保农民收入增加、财政增收、与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及其含义 方式: 土地承包经营权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当事人双方应当签订书面合同。采取转让方式流转的,应当经发包方同意;采取转包、出租、互换或者其他方式流转的,应当报发包方备案. 转让是指承包方有稳定的非农职业或者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经承包方申请和发包方同意,将部分或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让渡给其他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户,由其履行相应土地承包合同的权利和义务。 转包是指承包方将部分或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以一定期限转给同一集体经济组织的其他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经营。 出租是指承包方作为出租方,将自己承包期内部分或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以一定期限租赁给他人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并收取租金的行为。 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应该如何兼顾公平与效率? 土地利用规划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意义和作用 (1)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合理利用土地的基础(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国家实

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文字题)

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题 1. 土地开发 2.土地抵押权 3.行政划拨 4.垄断地租 5.土地纯收益 8. 土地所有制 9.土地产权 10. 市场比较法 11. 区位地租 12. 土地计划利用 13. 土地利用规划 1 4.土地制度 16. 土地租赁权 19.地役权 20. 土地使用权出让 22. 地租 23. 经济地租 24.城市土地分等定级 25. 土地使用权出租 27. 土地 29.土地利用结构 31.土地权属管理 32. 土地市场 34. 收益还原法 35. 土地利用管理 36.土地市场的微观管理 37. 土地使用权终止 33. 土地分区 39. 土地流转 40. 土地人口承载力 41. 土地制度 42.土地利用集约度 43. 区位因素 44. 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 45.土地计划利用

46.土地财产制度 二、简答题 1.简述实现土地利用目标的手段 2.简述土地管理的具体任务。 3.简述要在尽量减少占用农地的条件下实现非农用地的供求平衡,应采取什么措施? 4.中国城市土地使用制的改革的突出表现? 5.简述土地合理配置的原则。 6.简述农业土地规模效益的内涵。 7.社会主义级差地租的性质与特点? 8.简述影响土地价格的政策因素? 9.土地市场宏观管理的任务和内容。 10.简述土地利用的基本经济原则。 11.简述我国应如何实现耕地供求平衡。 12.土地资源管理的特点。 13.简述中国土地市场的特点。 14.现行土地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15.简述土地利用的必然性。 16.如何改革和完善现行农村土地使用制? 17.影响资本主义绝对地租量的因素 18.简述实现农业土地规模经营的基本条件。 19.影响资本主义绝对地租量的因素? 20.影响土地价格呈总体上升趋势的因素 21.简述人类利用土地的四个阶段。 22.简述土地管理的基本目的。 23.简述土地所有权具有的基本属性。 24.简述土地自然供给的制约因素。 25.简述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影响因素。 26.简述土地所有权具有的基本属性。 27.最坏耕地产生级差地租的几种情况? 28.中国城市土地使用制的改革的突出表现 29.简述建立土地管理制度的客观必要性。 30.简述实现土地管理目的与任务的主要手段。 31.简述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原因、来源。 32.简述土地的经济特性 33.如何理解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涵义 34.土地利用效益评价一般步骤 35.画出土地报酬变化三阶段曲线图,并分析土地资源利用的最适宜投入点 36.我国适度土地经营规模的内涵 37.中国土地利用计划体系的主要特点

土地经济学答案

1.土地的概念是就土地作为( C )而讲的。 A、矿产资源 B、生产资料 C、自然资源 D、可再生资源 2.土地的经济特性,是以土地的( C )为基础。 A、历史特性 B、地理特性 C、自然特性 D、使用特性 3.把土地类型分为山地、高原、丘陵、平原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D )。 A、质地 B、所有权形式 C、经济用途 D、地貌特征 4.把土地分为粘土、壤土、沙土,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C )。A、所有权形式B、经济用途C、质地D、地貌特征 5.把土地分为私有、国有、集体所有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B )。 A、质地 B、所有权形式 C、经济用途 D、地貌特征 6.狭义的土地利用计划是由( C )作出的。 A、单位 B、个人 C、政府 D、都不是 7.下列属于狭义土地利用计划范围的是( A )。 A、政府制定的计划 B、一个农场的规划 C、一个农民的规划 D、村庄的规划 8.土地的( A )决定了人类利用土地的活动必须合理安排。 A、有限性 B、固定性 C、差异性 D、可再生性 9.土地经济供给的( D )决定了土地实行计划利用,确定合理的利用方式。 A、固定性 B、差异性 C、可再生性 D、稀缺性 10.在社会形态中,土地法权制度形成的基础是( C )。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经济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11.土地法权制度的决定因素是( C )。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经济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12.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 C )。 A、土地经济制度 B、土地使用制度 C、土地所有制度 D、土地管理制度 13.土地关系的基础是( A )。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使用制度 C、土地管理制度 D、土地分配制度 14.土地所有制的法律体现形式是( C )。 A、土地分配权 B、土地处置权 C、土地所有权 D、土地使用权15.迄今,人类社会已经经历的社会生产方式有( C )。 A、3种 B、4种 C、5种 D、6种16.下列土地所有制中属于公有制的是( B )。 A、奴隶主土地所有制 B、社会主义土地所有制 C、封建土地所有制 D、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 17.下列土地所有制中属于公有制的是( B )。 A、奴隶主土地所有制 B、原始社会土地所有制 C、封建土地所有制 D、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 18.土地使用制的法律体现形式是( B )。 A、土地所有权 B、土地使用权 C、土地占有权 D、土地处置权 19.在整个土地制度中,土地使用制是由( C )决定的。 A、土地管理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所有制度 D、土地占有制度 20.在整个土地制度中,土地所有制决定着土地的( D )。 A、土地管理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占有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21.土地所有制的反映和体现是( D )。 A、土地管理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占有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22.实现和巩固土地所有制的形式和手段是( A )。 A、土地管理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占有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23.在封建社会,占有大量土地的是( C )。 A、农民 B、手工业者 C、地主 D、商人24.就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相互关系而言,“两权”合一的是( C )。 A、地主 B、佃农 C、自耕农 D、农奴25.土地租赁权人为取得土地租赁权就必须向出租方缴纳( C )。 A、管理费 B、使用费 C、地租 D、以上都是 26.现实的土地不仅是一个单纯的自然综合体,而且是一个由各项自然因素并综合了人类劳动成果的( C )。 A、自然——历史综合体 B、自然——地理综合体 C、自然——经济综合体 D、自然——政治综合体 27.可以作为土地自然属性反映的是( A )。 A、自然特性 B、经济特性 C、历史特性 D、地理特性 28.人类在对土地的利用过程中产生了( B )。 A、自然特性 B、经济特性 C、历史特性 D、地理特性 29.在奴隶社会中占有大量土地的是( B )。 A、奴隶 B、奴隶主 C、农奴 D、商人30.迫使人们必须节约、集约地利用土资源的是( B )。 A、位置固定性 B、面积有限性

智慧树知 到《土地经济学(黑龙江联盟)》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土地经济学(黑龙江联盟)》章节测试答案 绪论 1、土地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的概念。() A:对 B:错 答案:对 2、土地是一个动态概念,其内涵和外延随人们认识的深入而变化。() A:对 B:错 答案:对 3、土地资源利用是指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与使用。() A:对 B:错 答案:对 4、土地经济学的三大研究领域包括土地报酬递减、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财产制度。()A:对 B:错 答案:对 5、土地的自然特性包括() A:位置固定性 B:面积有限性 C:供给稀缺性

D:质量差异普遍性 答案:位置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普遍性 6、土地的功能包括()。 A:生产(养育)功能 B:仓储功能 C:承载功能 D:景观功能 答案:生产(养育)功能,仓储功能,承载功能,景观功能 7、土地的经济特性是以土地的()为基础。 A:历史特性 B:地理特性 C:自然特性 D:使用特性 答案:自然特性 8、土地的概念中包括以下哪几部分()。 A:岩石 B:矿藏 C:土壤 D:水分 答案:岩石,矿藏,土壤,水分 第一章 1、按其最终发挥的作用来划分,土地利用的目标是()。

A:经济目标 B:生态目标 C:社会目标 D:物质产品 答案:经济目标,生态目标 2、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评价包括农田的生态效益分析、农业能量投入产出效果分析、农业生态效益分析、非农建设项目的环境效益评价。() A:对 B:错 答案:对 3、()是人们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殊功能和一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是指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 A:土地开发 B:土地利用 C:土地复垦 D:土地整理 答案:土地利用 4、土地利用中的问题包括() A:经济问题 B:社会问题 C:生态问题 D:技术问题 答案:经济问题,社会问题,生态问题,技术问题

土地经济学题库

《土地经济学》章节作业、思考题(按章节先后排列) 一、单项选择题 1.土地的概念是就土地作为()而讲的。 A、矿产资源 B、生产资料 C、自然资源 D、可再生资源 2.土地的经济特性,是以土地的()为基础。 A、历史特性 B、地理特性 C、自然特性 D、使用特性 3.把土地类型分为山地、高原、丘陵、平原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A、质地 B、所有权形式 C、经济用途 D、地貌特征 4.把土地分为粘土、壤土、沙土,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A、所有权形式 B、经济用途 C、质地 D、地貌特征 5.把土地分为私有、国有、集体所有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A、质地 B、所有权形式 C、经济用途 D、地貌特征 6.土地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的产生时间是()。 A、20世纪30年代 B、20世纪40年代 C、20世纪20年代 D、20世纪50年代 7.第一个提出级差地租的概念的古典经济学家是()。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威廉·配第 D、亚当·斯密 8.对级差地租理论作出完整而系统研究的是()。 A、威廉·配第 B、马克思 C、恩格斯 D、大卫·李嘉图 9.区位论的最早提出者是()。 A、马克思 B、屠能 C、李嘉图 D、韦伯 10.工业区位论的提出者是()。 A、马克思 B、屠能 C、李嘉图 D、韦伯 11.城市区位论的提出者是()。 A、克里斯塔勒 B、韦伯 C、屠能 D、廖什 12.市场区位论的提出者是()。 A、克里斯塔勒 B、韦伯 C、屠能 D、廖什 13.狭义的土地利用计划是由()作出的。 A、单位 B、个人 C、政府 D、都不是 14.下列属于狭义土地利用计划范围的是()。 A、政府制定的计划 B、一个农场的规划 C、一个农民的规划 D、村庄的规划 15.土地的()决定了人类利用土地的活动必须合理安排。 A、有限性 B、固定性 C、差异性 D、可再生性 16.土地经济供给的()决定了土地实行计划利用,确定合理的利用方式。 A、固定性 B、差异性 C、可再生性 D、稀缺性 17.在社会形态中,土地法权制度形成的基础是()。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经济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18.土地法权制度的决定因素是()。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经济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19.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 A、土地经济制度 B、土地使用制度 C、土地所有制度 D、土地管理制度 20.土地关系的基础是()。

土地经济学期末考试试题库含答案

《土地经济学》期末考试试题库含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土地 2、土地的自然供给 3、土地的经济供给 4、土地需求 5、级差地租 6、绝对地租 7、地租 8、地价 9、土地利用 10、土地集约利用 11、土地的规模利用 12、土地的利用规模 13、土地利用计划 14、土地计划利用 15、可持续发展 16、土地可持续利用 17、土地人口承载力 18、土地所有制 19、土地使用制

、产权20 21、土地所有权 22、土地使用权 23、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 24、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 二、名词辨析 1.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 2.土地报酬和土地肥力 3.土地市场运行模式和土地市场运行机制 4、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 三、辩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原因) 1、土地的自然供给是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动植物的生长而言的《土地经而土地的经济供给则主要是针对土地具体的不同用途而言的因此两者之间没有关系《土地经济学 2、土地市场是依靠以土地的供求机制为核心的市场机制的作用来运行的土地价格的形成是由土地的供给与需求来决定的 3、土地规模经济的来源包括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 外部规模经济是指整个行业或者整个区域的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得个别生产经营单位成本增加收益减少 4、土地利用规模即土地规模利用《指一个单位经营土地数量的

大小《土地. 5、农业区位论与工业区位论的中心思想都是通过合理布局以减少运输费用来获得最大利润 6、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即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指国家以有偿的方式将国有土地出让或转让给他人使用 四、单项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不属于土地的经济特性的是:() A、功能的永久性 B、供给的稀缺性 C、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 D、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2、属于政府管理土地市场的法律手段的是:() A、土地储备制度 B、土地交易许可制度 C、土地登记制度 D、土地计划利用制度 3、影响土地经济供给的基本因素的是:() A、气候条件 B、具有可供人类利用的生产资源 C、交通条件 D、社会需求 4、耕地的供求的变化 主要受下列哪个因素的影响?() A、人地关系的紧张程度 B、人均粮食占有量 C、土地的利用率 D、人均耕地占有量 )(首次系统地论证了土地位置与地租的关系的科学家是:、

土地经济学复习重点

土地经济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导论 1.土地的概念 地水面。 2.土地的特性 (一)自然特性(1)位置固定性——就地利用 (2)面积有限性——节约、集约地利用 (3)质量差异性——因地制宜 (4)功能永久性——保护与循环利用 (二)经济特性 (1)供给的稀缺性(2)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 (3)报酬递减的可能性(4)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土地资源的自然供给——E SP=0 经济供给——0

土地经济学试题

土地经济学试题 土地经济学试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102条) 1(土地的概念是就土地作为( C )而讲的。 A、矿产资源 B、生产资料 C、自然资源 D、可再生资源 2(土地的经济特性,是以土地的( C )为基础。 A、历史特性 B、地理特性 C、自然特性 D、使用特性 3(把土地类型分为山地、高原、丘陵、平原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D )。 A、质地 B、所有权形式 C、经济用途 D、地貌特征 4(把土地分为粘土、壤土、沙土,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C )。 A、所有权形式 B、经济用途 C、质地 D、地貌特征 5(把土地分为私有、国有、集体所有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B )。 A、质地 B、所有权形式 C、经济用途 D、地貌特征 6(土地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的产生时间是( C )。 A、20世纪30年代 B、20世纪40年代 C、20世纪20年代 D、20世纪50年代 7(第一个提出级差地租的概念的古典经济学家是( C )。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威廉?配第 D、亚当?斯密 8(对级差地租理论作出完整而系统研究的是( D )。 A、威廉?配第 B、马克思 C、恩格斯 D、大卫?李嘉图 9(区位论的最早提出者是( B )。 A、马克思 B、屠能 C、李嘉图 D、韦伯 10(工业区位论的提出者是( D )。 A、马克思 B、屠能 C、李嘉图 D、韦伯 11(城市区位论的提出者是( A )。

A、克里斯塔勒 B、韦伯 C、屠能 D、廖什 12(市场区位论的提出者是( D )。 A、克里斯塔勒 B、韦伯 C、屠能 D、廖什 13(狭义的土地利用计划是由( C )作出的。 A、单位 B、个人 C、政府 D、都不是 14(下列属于狭义土地利用计划范围的是( A )。 A、政府制定的计划 B、一个农场的规划 C、一个农民的规划 D、村庄的规划 15(土地的( A )决定了人类利用土地的活动必须合理安排。 A、有限性 B、固定性 C、差异性 D、可再生性 16(土地经济供给的( D )决定了土地实行计划利用,确定合理的利用方式。 A、固定性 B、差异性 C、可再生性 D、稀缺性 17(在社会形态中,土地法权制度形成的基础是( C )。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经济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18(土地法权制度的决定因素是( C )。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经济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19(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 C )。 A、土地经济制度 B、土地使用制度 C、土地所有制度 D、土地管理制度 20(土地关系的基础是( A )。 1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使用制度 C、土地管理制度 D、土地分配制度 (土地所有制的法律体现形式是( C )。 21 A、土地分配权 B、土地处置权 C、土地所有权 D、土地使用权 22(土地所有者拥有的受法律保护的排他性专有权利叫做( C )。

最新土地经济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土地经济学》课程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1、土地 2、土地的自然供给 3、土地的经济供给 4、土地需求 5、级差地租 6、绝对地租 7、地租 8、地价 9、土地利用 10、土地集约利用 11、土地的规模利用 12、土地的利用规模 13、土地利用计划 14、土地计划利用 15、可持续发展 16、土地可持续利用 17、土地人口承载力 18、土地所有制 19、土地使用制 20、产权 21、土地所有权 22、土地使用权 23、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 24、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 二、名词辨析 1.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

2.土地报酬和土地肥力 3.土地市场运行模式和土地市场运行机制 4、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 三、辩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原因) 1、土地的自然供给是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动植物的生长而言的,而土地的经济供给则主要是针对土地具体的不同用途而言的。因此,两者之间没有关系。 2、土地市场是依靠以土地的供求机制为核心的市场机制的作用来运行的,土地价格的形成是由土地的供给与需求来决定的。 3、土地规模经济的来源包括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是指整个行业或者整个区域的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得个别生产经营单位成本增加,收益减少。 4、土地利用规模即土地规模利用,指一个单位经营土地数量的大小。 5、农业区位论与工业区位论的中心思想都是通过合理布局以减少运输费用来获得最大利润。 6、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即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指国家以有偿的方式将国有土地出让或转让给他人使用。 六、简述题 1、如何理解人口与土地需求的关系? 2、简述土地经济供给的影响因素。 3、为什么会存在土地市场失灵? 4、土地市场的运行机制是什么? 5、实现土地集约经营的途径。 6、如何实现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 7、简述城市集聚经济及其表现。 8、农业区位理论对我国农业布局的借鉴意义。 9、土地产权的权能结构是怎样的?

土地经济学复习重点

(1)地租: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它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实现的形式,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 (2)级差地租: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获得的,并最终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其来源是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因为这种地租与土地等级相联系,故称为级差地租。 地价:指土地所有者向需求者让渡土地使用权所获得的收入。 (5)绝对地租:不管租种什么样的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 (6)土地:由地球陆地一定高度和深度范围内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3)级差地租Ⅰ:由于土地肥力差异和土地位置的不同而造成的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4)级差地租Ⅱ: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各个连续投资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的地租。 (6)垄断地租:由于土地所有者拥有对土地的所有权而产生垄断,因而由产品的垄断价格带来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的地租。 (7)建筑地段地租:工商业资本家和房地产资本家为了使用土地,获得建筑场所而缴纳的地租。 (8)城镇基准地价:在城镇规划区内,在设定的土地开发程度、容积率等条件下,对现状利用条件下不同级别的土地按商业、住宅、工业等用途,分别评估确定的某一估价时点法定最高出让年期土地使用权的单位土地面积的区域平均价格。 (9)农地基准地价:在划分土地均质地域的基础上,以农用地纯收益为依据,采用对一定均质地域取样本地价数据加权平均作为农用地的基准地价。 10)标定地价:根据政府管理需要,评估的某一宗地在正常土地市场条件下,于某一估价期日的土地使用权价格。它是该类土地在该区域的标准指导价格。 土地财产制度:土地财产制度是指土地财产的权属制度,具体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以及土地国家管理体制的建立、演变及实施等方面的问题 土地资产流转:土地资产流转指土地作为资产其权属进入市场流转和随之产生的土地价值实现问题 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资源利用指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和使用 土地利用结构:一般指一定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用各种利用类型土地占该区域总面积的比例来表示 区位理论:关于自然物体和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在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是指导土地分区利用的基本原理 地域分异规律: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是另一确定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 土地集约利用: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资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土地经济学考点总结

★土地: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 结果,它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自然特性:位置的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性、功能永久性 经济特性:供给的稀缺性、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功能:承载功能、生育功能、资源功能、生态功能、财产和资产功能 ★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领域):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资源在国名经济各部门的分配与使用,研究人与土地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土地财产制度(土地财产的权属制 度,研究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土地资产流转(土 地作为资产其权属的市场流转和随之产生的土地价值实现问题,研究的是土 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的另一个侧面) 研究方法:抽象思维、系统分析、微观与宏观结合、定量与定性结合、静态与动态结合、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结合 ★土地利用: 是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 内容:⑴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和统计;⑵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程度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分析\土地利用效益分析;⑶编制土地利用规划;⑷土地开发 (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⑸土地保护 基本原则:农业优先与统筹安排用地结构相结合\坚持集约利用与保持适量耕地相结合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合理开发利用与科学保护相结合影响因素:(土地能否被利用及利用效率高低):自然因素\经济因素\行政因素\社会因素,各因素在不同时期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表现出的作用不同生产力水平较低 时,自然因素是第一因素,提高后,人类具备了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较高 能力,就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决定土地利用的方向与方式 ★农业区位论——杜能的《孤立国》: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土地的天然特性,而且更重要的是依赖于当时的经济状况和生产力发 展水平,尤其是农业生产用地到农产品消费地(市场)的距离 ★工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通过对运输劳动力及集聚因素相互关系的分析,找出工业产品生产成本最低的点作为工业企业的理想区位运输费用和劳动成本:原 材料系数=地方性原材料总重量/制成品总重量,小于1,设在产品中心消费 区;大于1,设在地方性原材料产区;等于1,之间的任何一点劳动系数=劳 动成本/地域重量 ★城市土地分区利用的问题与对策: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大城市特大城市的土地利用:A城市规模大,人流物流剧增,公共设施不堪重负、工业布局、土地区位利用不合理、交通堵塞B从城市土地利用的区位调整开始, 借鉴城市布局原理,优化城市空间各项用地,特别是各功能区的组合关系。 遵循土地分区原理调整城市不同类型土地利用 中小城市:1.以土地利用的区位原理为基础,在分析土地利用区位效益的基础上,从微观角度安排好各业用地;在分析研究城市各功能区之间关系的基础上,从 宏观角度规划好功能区的空间组合。2.充分研究各个中心城市的形成过程特 点与城市定位,并据此确定预期相适应的城市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3. 注重市场机子的调节作用。

土地经济学复习题有答案

土地经济学复习提纲(有答案) 考试题型:名词解释,15分;填空,20分;单项选择,30分;问答35分; 一、名词解释: 1、级差地租:所谓级差地租就是那些利用较好生产条件的土地(主要指质量,位置等)产生的农业超额利润。 2、土地所有权:国家或农民集体依法对归其所有的土地所享有的具有支配性和绝对性的权利。 3、土地经济供给:土地在自然供给及自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土地供给量随着土地某种用途利益的提高而增加的现象。 4、土地受容力:在一定经济状况和技术水平下,投入土地的劳动与资金达到最有利的比例(最佳适合度)时,土地吸收劳动、资金的数量。 5、基准地价:对不同地域或不同级别的土地,按照商业、居住、工业等用途,分别评估确定的最高年限期土地使用权的平均价格。 6、土地金融:以土地作为获得信用的担保,来获得资金融通,并主要用于同土地开发利用有关的生产经营活动。 7、集约边际:集约度的最高限度。 8、农业区位论:以城市为中心呈同心圆状分布的农业地带,由于区位条件的差异导致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 9、土地制度: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制约人们利用土地所形成的经济关系和法律关系而设定的行为规范。 10、土地资源:指已经被人类所利用和在可预见的未来能被人类利用的土地。 11、土地市场:进行土地交易活动的场所,或指各种土地交换关系的总和。 12、耕地占用税:对占用耕地建房或者从事其他非农建设的单位或个人征收的一种税。 13、资本化原理:把那些源源而来的收入之流转变为一个价值资金的过程就叫做资本化。 14、土地增值税:对转让土地使用权及地上建筑物与附着物时所产生的增值额征收的税种。 二、填空: 1、在分析级差地租Ⅰ的形成时,关键要掌握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是由劣等地生产条件决定的个别生产价格决定的, 劣等地可以获得平均利润。

(0708)《土地经济学》网上作业题及答案

(0708)《土地经济学》网上作业题及答 案 1:第一批 2:第二批 3:第三批 4:第四批 5:第五批 6:第六批 1:[论述题] 1.土地的经济特性有那些?土地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有哪些表现? 2.在同一地区和同一时期,利用三种评价方法得到的适度土地经营规模往往是不同的,这时如何进行选择? 参考答案: 土地的经济特性有那些?土地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有哪些表现 答:土地的经济特性有:(1)土地供给的稀缺性;(2)土地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3)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4)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5)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土地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的表现有:(1)其位置固定不变;(2)自然供给不变;(3)经济供给弹性也是有限的;(4)买卖双方不能自行决定土地的位置和用途;(5)土地价格受当时社会和政治局势稳定的影响;(6)土地价格受经济的繁荣与衰退的影响极大。 在同一地区和同一时期,利用三种评价方法得到的适度土地经营规模往往是不同的,这时如何进行选择? 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进行综合权衡:(1)当必要规模小于可能规模时,必要规模即为适度经营规模;(2)当必要规模大于可能规模时,则可能规模中的较小者即为土地适度经营规模;(3)当外部可能规模最小时,说明农村非农产业不够发达、农业劳动力转移不出去,这一点成为土地经营规模的主要制约;(4)当内部可能规模最小时,则说明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和水平的提高,已经成为发展土地规模经营的瓶颈。 1:[论述题] 简述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和原因,并完成下表1和表2。 表1级差地租I的形成及地租量

表2级差地组Ⅱ的形成及地租量 参考答案: 答:资本主义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是自然力,即优越的自然条件。资本主义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由土地有限而产生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级差地租因为形成条件的差异分为级差地租I和级差地租Ⅱ。 表1级差地租I的形成及地租量 表2级差地组Ⅱ的形成及地租量 1:[论述题] 1.什么是土地自然供给与经济供给,二者有何区别? 2.土地金融有哪些特点?

土地经济学-答案

《土地经济学》 [单选题] 1:狭义的土地是指参考答案:C A:土壤B:陆地及其陆地上水域C:纯陆地部分D:地球表面 2:提出工业区位理论的是参考答案:B A:屠能B:韦伯C:克里斯塔勒D:勒施 3:对生产活动来说,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最佳选择的范围应在报酬变化的()阶段之内 A:第一B:第二C:第三D:第四参考答案:C 4:适用于城市及郊区土地市场发育较好的地区而不适用于农村和农用土地价格评价的方法是 A:土地批租法B:市场比较法C:预期价值法D:剩余法或假设开发法参考答案:B 5:广义的土地是指参考答案:B A:土壤B:陆地及其陆上水域C:纯陆地部分D:地球的表面 6:衡量农业土地利用程度的指标是参考答案:B A:建筑密度B:水面利用率C:容积率D:土地利用系数 7:在实际中人们应该节约使用土地,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是由于土地参考答案:B A:位置固定性B:面积有限性C:质量差异性D:功能永久性 8:耕地占用税属于参考答案:C A:所得税类B:财产税类C:行为税类D:流转税类 9:设市场的供求函数为:S:P=40+2Q,D:P=100-Q,则均衡价格为参考答案:A A:80元B:95元C:40元D:100元 10:[单选题]设市场的供求函数为:S:P=40+2Q,D:P=100-Q,则均衡价格为参考答案:A A:80元B:95元C:40元D:100元 [论述题] 1.什么是土地自然供给与经济供给,二者有何区别? 答:土地的自然供给是土地天生的可供人类利用的部分,又称为土地的物理供给或实质供给,它是指地球供给人类可利用的土地的数量; 土地的经济供给是指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土地的供给。 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土地经济学重点

土地经济学 土地是有地球陆地及其水面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现实的土地已不仅是一个单纯的自然综合体,而是一个由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并综合了人类正反面活动成果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的特性:位置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性功能永久性 土地的经济特性: (1)供给的稀缺性 (2)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 (3)报酬递减的可能性 (4)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土地的功能 (一)承载功能 土地由于其物理特性,具有承载万物的功能,因而成为人类进行一切生活和生产活动的空间和场所,成为人类进行房屋道路等建设的地基。 (二)生育功能 在土地的一定深度和高度范围内,含有许多滋生万物的生育能力,如土壤中含有许多营养物质以及水分,空气,还可以接受太阳光、热等,这些事地球上一切生物生长,繁育的基本环境和条件。 (三)资源功能 (四)生态功能:土地生态系统是地球生态系统的基本系统 (五)财产和资产功能 土地的分类:按照地貌特征分: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 按照土壤质地分:黏土、壤土、沙土 按照土地生产能力分:高产田、中产田、低产田 按照土地权属性质分:集体所有、私有等 1924年,美国经济学家伊利和莫尔豪斯合著的《土地经济学原理》的出版,标志着土地经济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土地利用是技术问题同时又是经济问题 垦殖系数=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 建筑密度=建筑物占地面积/用地总面积 容积率=总建筑面积/用地总面积 土地利用系数=已利用土地/土地总面积 土地开发:指对未利用或利用效率低下的土地,通过工程、生物或综合性的措施,使其成为可利用的或效益更高的土地的过程。 土地利用的原则:(1)农业优先与统筹安排用地结构相结合 (2)坚持集约利用与保持适量耕地相结合 (3)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 (4)合理开发利用与科学保护相结合 (5)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 农业区位论——杜能《孤立国》 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土地的天然特征,而且更重要的是依赖于当时的经济状况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尤其是农业生产用地农

2017土地经济学作业题答案.docx

土地经济学作业题答案 土地经济学作业题答案(一) 第一章导论 名词解释 1、土地:由地球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分、空气和植被等构成的自然综合 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且由于人类投入了大量劳动,现实的土地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自然综合体,而是一个由各项自然因素并综合了人类劳动的自然一一经济综合体。 2、国土:一个主权国家的全部鴉域,即其所管辖的领土、领海和领空的总和,包括这一区域 范围内的全部资源条件。 填空题 1、土地的特性包括(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 2、土地的自然特性包括(位置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性)和(功能永久性)。 3、土地的经济特性是以土地的(自然特性)为基础的。 4、土地的经济特性包括(供给的稀缺性)、(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报酬递减的可 能性)、(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5、土地自然差异性是(土地级差生产力)的基础。 6、(土地供给的稀缺性)是引起土地所有权垄断和土地经营垄断的基本前提。 7、土地的基本功能有(承载功能)、(生产功能)、(资源功能)。 8、“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在一定意义上比喻了土地对于人类的(承载)功能。 9、(土地供给的稀缺性)要求人们集约地利用土地。 10、按照地貌特征,可以把土地分为(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 11、按照土壤质地,可以分为(黏土)、(壤土)、(沙土)。 12、按照生茶能力,可以分为(高产出)、(中产出)、(低产出)。 13、按照土地权属性质,可以分为(国有的)、(集体所有的)、(私人所有的)。 14、按照土地的实际用途,可以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 15、国土资源部于2001年8月21日以国土发[2001年255号文]印发了新的《土地分类(试 行)》标准。一级(3个)、二级(15个)、三级(71个)。 16、农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 17、土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包括三个方面,即(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财产制度)和(土地 资产流转)。 18、从土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来看,土地经济学的对象可归结为两个方面,即土地利用中的 (人与土地的关系)和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 19、土地经济学的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有(抽象思维方法)、(系统分析方法)、(定性分析与

土地经济学期末考试重点整理终极版

土地经济学(第三版)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一、土地资源:指土地是生产要素和生态环境要素.作为人类生 产、生活和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来源。 二、土地资产:是国家、社会、企事业单位或个人占用土地作为其财产的权力 三、土地的特性 A 土地的自然特性 1)土地的原始性 2)土地面积自然总量的绝对有限性 3)土地位置的固定性,不可搬动性 4)土地质量的差异性 5)土地的耐用性和生产潜力的无限性 6)土地利用的生态整体性、多异性、多样性、 B土地的经济特性 ①土地经济供给的稀缺性 ②土地利用中土地用途和地价变动的滞缓性 ③农业用地和城乡建设用的均有一定的合理利用的集约度 此外,还存在有土地利用的适度规模性和集约性、粗放性;土地投资效益的积累性和扩散性;土地和土地市场的特殊性;土地经济区位的可选择性及土地价值的二元性 四、土地的功能

A 承载功能 为人类提供一切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基地、场地、空间、道路和立足地,而成为生存和生产活动的基地在发生作用。 B生育或生产功能 土地作为基本生态环境要素、基本资源和生产资料,为人类社会和生命系统提供产品所具有的生育和生产功能,包括为人类和一切生物提供各种必须的生物产品、营养品和矿产品、原材料和动力资源。 C可耕功能 D资源功能 土地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 E土地的其他功能 ①土地的生态功能 ②土地用途与功能的社会化和多元化 ③土地的资产积蓄和增值功能 ④土地的景观功能 第二章人地关系理论 一、土地人口承载力 1、概念:在未来不同时间尺度上,已预期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及与此相适应的物质生活水准为依据,一个国家和地区利用其自身的土地资源所能持续稳定供养的人口数量。 2、影响土地人口承载力的因素 土地生产潜力(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土地所能提供的农林牧渔

土地经济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

Importance for Aki 第一章导论 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现实的土地还综合了人类正反活动的成果,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特性:①自然特性(位置固定、面积有限、质量差异、功能永久) ②经济特性(供给的稀缺、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土地功能:承载、生育、资源、生态、财产和资产 国土:①狭义(主权国家管理下的领土、领海和领空的政治地域概念) ②广义(还包括国家所拥有的一切资源) 土地分类:地貌特征、土壤质地、生产能力、利用现状、权属性质 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与使用。具体包括土地资源的勘查、技术经济评价、土地资源利用的规划与计划、土地分区利用、土地集约利用、土地规模利用及土地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经济问题。归结起来研究的是人与土地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 土地财产制度:土地财产的权属制度,具体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以及土地国家管理体制的建立、演变及其实施等方面的问题。它所研究的是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 土地资产流转:土地作为资产其权属的市场流转和随之产生的土地价值实现问题。所研究的是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另一个侧面。 ———————————第一编土地资源利用——————————— 第二章土地资源利用概论 土地利用:人类通过与土地结合获得的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过程,这一过程是人类与土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过程。 土地利用结构:在一定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用各种利用类型土地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例来表示。 土地开发:把尚未利用的土地经过清理、政治,使之投入利用,包括把无法利用的土地加以改造,然后投入利用的活动。 土地保护:通过对土地的合理利用和经营,是当代人得到最大的综合效益,并能保持土地的潜力,以满足后代人对土地的需要。 土地综合利用:在各个地区除了种植一种最适宜的农作物,同时要尽可能种植各类农作物,发展林牧渔业,把各种土地都充分利用起来。 土地专业化利用: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适当的“集中连片”,以便于进行专业化管理和专业技术指导。 土地利用效益:①经济效益(对土地的投入与取得有效产品或服务之间的比较) ②社会效益(土地利用后果对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及其相应产生的政治和社会影响) 土地利用的目标:①经济目标(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物质生产和生活对土地的需求) ②生态目标(保护土地利用的良好生态系统,这是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 ③社会目标(也是现代人生活所要求的一个重要目标) 中国利用土地的基本原则:①农业优先与统筹安排用地结构相结合 ②坚持集约利用与保持适量耕地相结合 ③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 ④合理开发利用与科学保护相结合 ⑤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结合 第三章土地分区利用 土地区位:客观物体分布的地区和地点(区位) 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①农业区位论: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土地的天然特性,而且更重要的是依

土地经济学练习题(压缩)

《土地经济学》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土地的概念是就土地作为( C )而讲的。 A、矿产资源 B、生产资料 C、自然资源 D、可再生资源2.土地的经济特性,是以土地的( C )为基础。 A、历史特性 B、地理特性 C、自然特性 D、使用特性3.把土地类型分为山地、高原、丘陵、平原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D )。 A、质地 B、所有权形式 C、经济用途 D、地貌特征4.把土地分为粘土、壤土、沙土,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C )。 A、所有权形式 B、经济用途 C、质地 D、地貌特征5.把土地分为私有、国有、集体所有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B )。 A、质地 B、所有权形式 C、经济用途 D、地貌特征6.土地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的产生时间是( C )。 A、20世纪30年代 B、20世纪40年代 C、20世纪20年代 D、20世纪50年代 7.第一个提出级差地租的概念的古典经济学家是( C )。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威廉·配第 D、亚当·斯密8.对级差地租理论作出完整而系统研究的是( D )。 A、威廉·配第 B、马克思 C、恩格斯 D、大卫·李嘉图9.区位论的最早提出者是( B )。 A、马克思 B、屠能 C、李嘉图 D、韦伯 10.工业区位论的提出者是( D )。 A、马克思 B、屠能 C、李嘉图 D、韦伯 11.城市区位论的提出者是( A )。 A、克里斯塔勒 B、韦伯 C、屠能 D、廖什 12.市场区位论的提出者是( D )。 A、克里斯塔勒 B、韦伯 C、屠能 D、廖什 15.土地的( A )决定了人类利用土地的活动必须合理安排。 A、有限性 B、固定性 C、差异性 D、可再生性 16.土地经济供给的( D )决定了土地实行计划利用,确定合理的利用方式。 A、固定性 B、差异性 C、可再生性 D、稀缺性 17.在社会形态中,土地法权制度形成的基础是( C )。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经济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18.土地法权制度的决定因素是( C )。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经济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19.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 C )。 A、土地经济制度 B、土地使用制度 C、土地所有制度 D、土地管理制度 20.土地关系的基础是( A )。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使用制度 C、土地管理制度 D、土地分配制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