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一章第1节

第一章第1节

第一章第1节
第一章第1节

第一章静电场

第1节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1.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物理学中规定: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带负电荷.带有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有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带有等量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接触会发生中和现象.带电体的三个共同特点是: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能使验电器金属箔张角发生变化;带电体之间有相互作用力.2.电荷既不会创生,也不会消灭,它只会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不变,这个规律叫做电荷守恒定律.3.科学实验发现的最小电荷量就是电子所带的电荷量,质子、正电子与它带等量的电荷,但符号相反,人们把这个最小的电荷量叫做元电荷,e=1.60×10-19_C.

4.电子的比荷为e

m e=1.76×10

11C/kg,质子的质量为电子质量的1 840倍,则质子的比荷为9.57×107 C/kg.

5.关于摩擦起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一定会发生带电现象

B.摩擦起电的两个物体一定带有等量同种电荷

C.在摩擦起电现象中负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D.在摩擦起电现象中正、负电荷同时发生转移

答案 C

解析在摩擦起电现象过程中电子会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

6.有A、B两个物体经摩擦后,使B带上了2.4×10-6 C的正电荷,则此过程中有________个电子发生了转移,是由________向________转移的.

答案 1.5×1013B A

【概念规律练】

知识点一电荷及其相互作用

1.以下判断小球是否带电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用一个带电体靠近它,如果能够吸引小球,则小球一定带电

B.用一个带电体靠近它,如果能够排斥小球,则小球一定带电

C.用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它后,如果验电器的金属箔能改变角度,则小球一定带电D.如果小球能吸引小纸屑,则小球一定带电

答案BD

解析用一个带电体靠近它,如果能够吸引小球,小球可能带异种电荷,也可能不带电,A错误;如果能够排斥小球,则小球一定带同种电荷,故B正确;用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它时,还需知道验电器金属球的带电情况才能予以判断,因此C不对;带电小球能吸引轻小物体是带电体的性质,D正确.

图1

2.绝缘细线上端固定,下端悬挂一轻质小球a,a的表面镀有铝膜,在a的近旁有一绝

缘金属球b,开始时a、b不带电,如图1所示,现使b球带电,则() A.a、b之间不发生相互作用

B.b将吸引a,吸在一起不分开

C.b立即把a排斥开

D.b先吸引a,接触后又把a排斥开

答案 D

解析b球带电就能吸引轻质小球a,接触后电荷量重新分配,那么a、b球带同种电荷,然后就要相互排斥.因此本题突出“近旁”,以表示能吸引并能接触.

点评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另外,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若带电体与不带电的物体相接触,由于电荷的重新分配,两物体会带上同种电荷,电荷之间就会有相互的排斥力.

知识点二起电的三种方式

3.关于摩擦起电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摩擦起电现象使本来没有电子和质子的物体中产生电子和质子

B.两种不同材料的绝缘体互相摩擦后,同时带上等量异种电荷

C.摩擦起电,可能是因为摩擦导致质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了另一个物体而形成的

D.丝绸摩擦玻璃棒时,电子从玻璃棒上转移到丝绸上,玻璃棒因质子数多于电子数而显正电

答案BD

解析摩擦起电实质是由于两个物体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约束能力不相同,因而电子可以在物体间转移.若一个物体失去电子,其质子数就会比电子数多,我们说它带正电.若一个物体得到电子,其质子数就会比电子数少,我们说它带负电.使物体带电并不是创造出电荷.

点评使物体带电的三种方式的实质都是电子的转移:

(1)摩擦起电是由于不同物体束缚电子能力的不同,而使物体得或失电子,即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

(2)感应起电是在电荷的相互作用下导体中的自由电荷从导体的一端转移到导体的另一端,使导体两端分别带上等量异种电荷.

(3)接触起电,是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使电荷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

4.如图2所示,A、B为两个相互接触的、用绝缘支柱支持的金属导体,起初它们不带电,在它们的下部贴有金属箔片,C是带正电的小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图2

A.把C移近导体A时,A、B上的金属箔片都张开

B.把C移近导体A,先把A、B分开,然后移去C,A、B上的金属箔片仍然张开

C.先把C移走,再把A、B分开,A、B上的金属箔片仍然张开

D.先把A、B分开,再把C移去,然后重新让A、B接触,A上的金属箔片张开,而B 上的金属箔片闭合

答案AB

解析把C移近导体A时,A、B上的金属箔片都张开,A上带负电荷,B上带正电荷,A项正确;把C移近导体A,先把A、B分开,然后移去C,A、B仍带电,再重新让A、B 接触,A、B上的电荷就会相互中和,故B对,D错;先把C移去,再把A、B分开,A、B 上的电荷已相互中和,都不再带电,故C项错误.

点评先分开A、B,再移去C,A、B的电荷不会中和;先移去C,再把A、B分开,A、B的电荷会发生中和,本题中,分析A、B中的电荷能否发生中和是解题的关键.

知识点三元电荷与电荷守恒定律

5.关于元电荷,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元电荷实质上是指电子和质子本身

B .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一定等于元电荷的整数倍

C .元电荷的值通常取e =1.60×10-19 C

D .电荷量e 的数值最早是由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用实验测得的

答案 BCD

解析 实验得出,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或者等于e ,或者是e 的整数倍,这就是说,电荷是不能连续变化的物理量.电荷量e 的数值最早是由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用实验测得的,由以上分析可知正确选项为B 、C 、D.

点评 点电荷的电荷量都等于元电荷的整数倍.

6.一带负电绝缘金属小球放在潮湿的空气中,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该小球上的电荷几乎不存在了,这说明( )

A .小球上原有的负电荷逐渐消失了

B .在此现象中,电荷不守恒

C .小球上负电荷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潮湿的空气将电子导走了

D .该现象是由于电子的转移引起,仍然遵循电荷守恒定律

答案 CD

解析 绝缘小球上的电荷量减少是由于电子通过空气导电转移到外界,只是小球上的电荷量减小,但这些电子并没有消失,就小球和整个外界组成的系统而言,其电荷总量保持不变,因此C 、D 选项均正确.

点评 电荷既不会凭空创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方法技巧练】

接触起电的电荷分配

7.有A 、B 、C 三个完全相同的金属球,A 带1.2×10-4 C 的正电荷,B 、C 不带电,现

用相互接触的方法使它们都带电,则A 、B 、C 所带的电荷量可能是下面哪组数据( )

A .6.0×10-5 C,4.0×10-5 C,4.0×10-5 C

B .6.0×10-5 C,4.0×10-5 C,2.0×10-5 C

C .4.5×10-5 C,4.5×10-5 C,3.0×10-5 C

D .5.0×10-5 C,5.0×10-5 C,2.0×10-5 C

答案 C

解析 A 项中三个球电荷量的总和大于原来A 球的电荷量,由电荷守恒定律排除A 项;无论什么时候,若三个球同时接触,则每球各分总电荷量的1/3,且之后无论怎样接触,各球的电荷量都不会再发生变化.若三球电荷量不相等,最后一次必为两球接触,则必有两个球的电荷量相等,从而可排除B ;选项C 、D ,均满足电荷守恒定律,设从第一次两球接触

开始,如A 、B 接触,A 、B 各带电荷量6.0×10-5 C ;第二次B 、C 接触后B 、C 各带电荷量

3.0×10-5 C ,三球所带电荷量分别为6.0×10-5 C 、3.0×10-5 C 、3.0×10-5 C ;第三次用A 、

B 接触,A 、B 各带电荷量4.5×10-5

C ,即选项C 的分配结果,由此又可推知,此后无论怎

样接触,电荷量也不会多于4.5×10-5 C ,从而选C 而否定D.

8.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电绝缘金属小球A 、B ,分别带有电荷量Q A =6.4×10-9 C ,Q B

=-3.2×10-9 C ,让两绝缘金属小球接触,在接触过程中,电子如何转移并转移了多少?

答案 电子由B 球转移到了A 球,转移了3.0×1010个.

解析 当两小球接触时,带电荷量少的负电荷先被中和,剩余的正电荷再重新分配.由于两小球相同,剩余正电荷必均分,即接触后两小球带电荷量

Q A ′=Q B ′=Q A +Q B 2=6.4×10-9-3.2×10-92

C =1.6×10-9 C 在接触过程中,电子由B 球转移到A 球,不仅将自身电荷中和,且继续转移,使B 球带电荷量为Q B ′的正电,这样共转移的电子电荷量为

ΔQ B =Q B ′-Q B =1.6×10-9 C -(-3.2×10-9) C =4.8×10-9 C

转移的电子数n =ΔQ B e =4.8×10-9 C 1.6×10-19 C

=3.0×1010(个). 方法总结 使物体带电的实质是电子发生了转移,而不是创造了电荷,并且在转移的过

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当两球接触时,由于它们带相反电性的电荷,所以带电荷量少的负电荷先被中和,剩余的正电荷再重新分配.如果两球完全相同,剩余的正电荷平均分配.

1.感应起电和摩擦起电都能使物体带电,关于这两种使物体带电的过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感应起电和摩擦起电都是电荷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B.感应起电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C.感应起电和摩擦起电都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D.摩擦起电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答案 D

2.把一个带正电的金属小球A跟同样的不带电的金属球B相碰,两球都带等量的正电荷,这从本质上看是因为()

A.A球的正电荷移到B球上

B.B球的负电荷移到A球上

C.A球的负电荷移到B球上

D.B球的正电荷移到A球上

答案 B

3.如图3所示,挂在绝缘细线下的小轻质通草球,由于电荷的相互作用而靠近或远离,所以()

图3

A.甲图中两球一定带异种电荷

B.乙图中两球一定带同种电荷

C.甲图中两球至少有一个带电

D.乙图中两球至少有一个带电

答案BC

解析带电体对不带电导体也吸引,A错;只有同种电荷相互排斥,D错.

4.如图4所示,将带电棒移近两不带电的导体球,两个导体球开始时互相接触且对地绝缘,下述几种方法中能使两球都带电的是()

图4

A.先把两球分开,再移走棒

B.先移走棒,再把两球分开

C.先将棒接触一下其中的一球,再把两球分开

D.棒的带电荷量不变,两导体球不能带电

答案AC

解析B中若先移走棒,两球电荷又中和掉,不再带电,B错;两球是导体,可接触带电,也可以感应带电,A、C对,D错.

5.如图5所示,原来不带电的绝缘金属导体MN,在其两端下面都悬挂着金属验电箔.若使带负电的绝缘金属球A靠近导体的M端,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图5

A.只有M端验电箔张开

B.只有N端验电箔张开

C.两端的验电箔都张开

D.两端的验电箔都不张开

答案 C

解析当带电体A靠近导体M端时,导体由于静电感应,两端出现异种电荷,故金箔都会张开.

6.使带电的金属球靠近不带电的验电器,验电器的箔片张开.下列4个图表示验电器上感应电荷的分布情况,其中正确的是()

答案 B

解析由于验电器原来不带电,因此,验电器的金属球和箔片带异号电荷,A、C两项错误.验电器靠近带电金属球的一端感应出与带电金属球异号的电荷,D项错误.正确选项为B.

7.原来甲、乙、丙三物体都不带电,今使甲、乙两物体相互摩擦后,乙物体再与丙物体接触,最后,得知甲物体带正电1.6×10-15 C,丙物体带电8×10-16 C.则对于最后乙、丙两物体的带电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乙物体一定带有负电荷8×10-16 C

B.乙物体可能带有负电荷2.4×10-15 C

C.丙物体一定带有正电荷8×10-16 C

D.丙物体一定带有负电荷8×10-16 C

答案AD

解析由于甲、乙、丙原来都不带电,即都没有静电荷,甲、乙相互摩擦导致甲失去电子而带1.6×10-15 C的正电荷,乙物体得到电子而带1.6×10-15 C的负电荷;乙物体与不带电的丙物体相接触,从而使一部分负电荷转移到丙物体上,故可知乙、丙两物体都带负电荷,由电荷守恒可知乙最终所带负电荷为1.6×10-15 C-8×10-16 C=8×10-16 C,故A、D正确.8.小华在旅游景点购买了一本物理参考书,回家后发现是窃版书.其中一道习题给出四个带电体的带电荷量为如下四个选项,你认为其中带电荷量合理的是() A.Q1=6.2×10-18 C B.Q2=6.4×10-18 C

C.Q3=6.6×10-18 C D.Q4=6.8×10-18 C

答案 B

9.如图6所示,不带电的枕形导体的A、B两端各贴有一对金箔.当枕形导体的A端靠近一带电导体C时()

图6

A.A端金箔张开,B端金箔闭合

B.用手接触枕形导体,A端金箔张开,B端金箔闭合

C.用手接触枕形导体,后将手和C分别移走,两对金箔均张开

D.选项C中两对金箔带同种电荷

答案BCD

解析 根据静电感应现象,带正电的导体C 放在枕形导体附近,在A 端出现了负电荷,在B 端出现了正电荷,这样的带电并不是导体中有新的电荷产生,只是电荷的重新分布.金箔因带电相斥而张开,选项A 错误.用手接触枕形导体后,A 端带负电,B 端不是最远端了,人是导体,人的脚部甚至地球是最远端,这样B 端不再有电荷,金箔闭合,选项B 正确.用手接触导体时,只有A 端带负电,将手和导体C 分别移走后,不再有静电感应,A 端所带负电荷便分布在枕形导体上,A 、B 端均带有负电,两对金箔均张开,选项C 、D 正确.

点评 手接触导体后,导体与大地形成一个带电体,导体为近端,大地为远端.

10.有两个完全相同的绝缘金属球A 、B ,A 球所带电荷量为q ,B 球所带电荷量为-q ,

现要使A 、B 所带电荷量都为-q 4

,应该怎么办? 答案 见解析

解析 先用手接触一下A 球,使A 球带电传入大地,再将A 、B 接触一下,分开A 、B ,

此时A 、B 所带电荷量都是-q 2

,再用手接触一下A 球,再将A 、B 接触一下再分开,这时A 、B 所带电荷量都是-q 4

.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 人们对宇宙的探索早在人类的文明初期就开始了,那时人们只能用肉眼观天象,看日月星辰。后来,人们用天文望远镜,发现了星云和星系。再后来,借助于射电望远镜,人们还探测到了中子星、类星体和黑洞等。所有这些都是宇宙中存在的物质形式,人们通称天体。(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

(1)概念: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 (2)类型:恒星、卫星、彗星、流星、星云、行星、人造天体(3)特征:物质的、运动的、独立的

①星云: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主要物质是氢。蟹状星云是金牛座一团无定型的膨胀气体。 ②恒星:由炽热气体组成、能自行发光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③行星:在椭圆轨道上环绕恒星运行的、近似球状的天体。行星质量比恒星小,本身不发光,靠反射恒星的光发亮。土星是环绕太阳运行的一颗行星。 ④卫星:环绕行星运转的天体。卫星的大小也差别很大,有的直径只有几千米大。月球是地球的天然卫星。

有星光闪烁的恒星 有明亮的行星 有圆缺多变的月亮 有轮廓模糊的星云 有一闪即逝的流星 有拖着长尾的彗星 有星际物质——气体和尘埃 有形式各异、大小不一的人造天体

2、天体系统 宇宙中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天体系统有不同的级别。地球所处的天体系统,按从低到高的级别,依次为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和总星系。因此,对于每一级别的天体系统,地球都有相应的位置。 简言之: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

地球与月亮组成地月系,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也是距地球最近的天体。地月平均距离为38.4万千米。 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等构成太阳系。地球是距离太阳较近的一颗行星。日地平均距离为1.5亿千米。 太阳和千千万万颗恒星组成庞大的恒星集团——银河系。在银河系中,像太阳这样的恒星有1 000多亿颗。直径为10万光年。太阳系与银河系中心的距离约为3万光年。在银河系以外,还有大约10亿个同银河系相类似的天体系统,天文学家称它们为河外星系。银河星系和河外星系,统称为总星系。是目前知道的最高一级天体系统。

第十一章第1节

第十一章 几种重要的金属 电化学 第一节 镁和铝 1.(2009·广东理基)下列有关金属及其合金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目前我国流通的硬币是由合金材料制造的 B .生铁、普通钢和不锈钢中的碳含量依次增加 C .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可用于制作照明弹 D .日用铝制品表面覆盖着氧化膜,对内部金属起保护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金属的相关知识,主要涉及Mg 、Al ;B 项中生铁、普通钢、不锈钢 中碳含量应是依次减少的,故B 错。 答案:B 2.下列有关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镁条燃烧的火灾可用CO 2进行扑灭 B .镁不能与水反应放出H 2 C .镁制容器可用来装浓HNO 3 D .镁在空气中燃烧产物并不全是MgO 解析:镁是很活泼的金属,具有强还原性,燃着的镁条能够夺取CO 2中的氧而继续燃烧,镁条也 能与水反应放出H 2,温度低时反应较慢,加热时速度可以加快。镁条在空气中燃烧不仅与氧气化 合生成MgO ,还能与少量氮气化合生成Mg 3N 2。常温时,铝在浓HNO 3中钝化,而镁则不能。 答案:D 3.镁和铝都是较活泼的金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镁不与任何金属氧化物反应,而铝可用于冶炼金属 B .金属镁、铝作电极构成原电池时,负极反应一定为:Mg -2e -===Mg 2+ C .MgCl 2及AlCl 3溶液分别蒸发并灼烧,均可得到氧化镁和氧化铝 D .历史上曾用反应3Na +AlCl 3=====△ Al +3NaCl 制铝; 现代工业用反应Mg +2RbCl=====800℃MgCl 2+2Rb↑制铷,所以活动性:Mg>Rb>Na>Al 解析:氯化镁、氯化铝在溶液中均能水解,加热时水解生成的氯化氢从体系中不断逸出,生成的 氢氧化物灼烧后生成氧化物,故C 项正确;镁制取铷的反应实际上是利用铷的沸点比镁沸点低, 铷蒸气不断从体系中抽出从而制得铷,不是依据金属活动性大小置换原理,D 项不正确。 答案:C 4.把镁粉中混入的少量铝粉除去,应选用的试剂是 ( )

【人教版】2020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十一章 第1节 功课时练 (新版)新人教版

功 学校: 姓名: 班级: 考 号: 一、单选题 AB>AC ,沿斜面AB 和AC 分别将同一重物从斜面底部拉到顶部,所需拉力分别为F 1和F 2,所做的功分别为W 1和W 2.则 ( ). A. F 1F 2,W 1>W 2 D. F 1>F 2,W 1=W 2 2. 子弹在枪膛内受火药爆炸后产生对气体的平均推力是800 N,子弹的质量为20 g,枪膛长55 cm,射出后,子弹在空中飞行了80 m,则气体对子弹所做的功是 ( ). A. 4×104 J B. 156.8 J C. 440 J D. 1.08 J 3. 下列情况中,人对物体做功的是 ( ). A. 学生拎着书包上 楼 B. 人用力推讲桌,但没推动 C. 某同学提着一桶水沿水平路面运动了10 m D. 举重运动员举着杠铃不动 4. 甲、乙两台机器,功率之比为2∶3,工作时间之比为1∶3,则它们所做功之比为 ( ). A. 2∶9 B. 2∶1 C. 3∶2 D. 3∶1 5. 用大小不同的甲、乙两个力拉同一物体,两个力所做的功W 与在这两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关系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可知,甲、乙两个力的大小关系是 ( ). A. F 甲>F 乙 B. F 甲

湘教版七年级上地理第一章第一节教案

第一章: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地理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意识到地理与日常生活(如衣食住行等方面)、与生产建设、与社会风土人情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四: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开学第一节课,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地理这门课程,应该抓住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以讨论、交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走进地理的殿堂。 四:教学方法:情境法、探究式、参与法、采用愉快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课本第一页的前言部分,这段文字描写优美,就让我们从这里走进地理,探索地理的奥秘,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一章第一节 教师询问学生:你知道我们中国有多大吗?你能指出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吗?我们生活的地球上为什么有的地方是高山?有的地方是海洋?长江、黄河的水为什么滚滚东流?为什么黄河的水是黄颜色的?一年里为什么会有四季变化?......其实这些在我们身边的问题都属于地理知识。 讲授新课: (一)揭开地理之“谜”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你还有哪些疑惑不解的问题?请同学讨论后提出来。 学生可以提出很多问题…… 教师总结:我们把上述问题归结一下,会发现上述问题中属于地理问题的占有较大比例,它们成为存在于同学心中的地理之“谜”。如金字塔之谜、百慕大三角之谜、死亡谷之谜。其实,关于地理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我们学习了地理,就有可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解开同学心目中的地理之“谜”。 提问:地理到底是一门怎样的学科?来历如何?请同学读第二页的“地理”一词的来历。过渡:其实我们生活在地理环境之中,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日常生活、生产建设、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等。 (二)地理知识与应用 1、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 学生活动:请同学看第三页的两张图,讨论回答图中的活动与地理的关系。(滑雪--在有冰雪地方才可进行;冲浪--在海边;) 提问:你还能从日常生活中列举一些地理知识的例子吗? 学生自由发言后观看《舌尖上的中国—时间的味道》宣传片 教师总结: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生活好、工作好、学习好,我们必须了解地理知识,必须学习地理。 2、地理与生产建设 讲述:生产建设包括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等方面。人类的生产活动不能随心所欲,它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学生读一读“荷兰的风车”。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11章第1节功说课稿

第11章第1节功 教材分析 《功》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1章第三节课。功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又是与能密切联系的一个物理量,它虽然是在力学中引入的,但却贯穿在整个物理学中。对功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学习了杠杆和滑轮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力与运动关系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功的研究为以后学习功率、机械效率、能量的知识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从生产、生活的实例中,判断那些力做功,那些力不做功。 (2)理解功的计算公式W=FS中各符号代表的物理意义、单位,并能用来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讨论总结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2)利用对生活中具体事例的分析,加强对功的概念的理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抽象概念的学习方法,初步了解科学概念跟生活术语的区别。树立学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结合教材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三、教学重点难点:功概念的建立和功的计算。四、教法: 根据本节课特点,尽量使用身边常见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和实例分析,拉近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日常生活的关系。因此这节课可综合应用学生体验、讲授和分组讨论和实例演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五、学法: 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要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根据本节的内容特征,教师在做好演示实验时,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实验?并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同时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通过手势、眼神、表情等形体语言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规律,联系实际、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六、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编第一章第1节

第一编第一章第1节 一、形声字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相同的一组是 () A.蹊.跷溪.水栖.身之所休戚.与共 B.夙.愿星宿.追本溯.源沧海一粟. C.陌.路蓦.然厉兵秣.马拐弯抹.角 D.弹劾.涸.辙荷.枪实弹一丘之貉. 解析:A.溪xī:B.宿xiù:D.荷hè。 答案:C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磨.盘蓦.地秣.马厉兵暮.鼓晨钟 B.庇.护裨.益筚.路蓝缕刚愎.自用 C.对峙.窒.息叱.咤风云栉.风沐雨 D.畋.猎腼腆.恬.不知耻暴殄.天物 解析:A.磨、蓦、秣读mò,暮读mù;B.全读bì;C.峙、窒、栉读zhì,叱读chì,D.畋、恬读tián,腆、殄读tiǎn。 答案:B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俊俏.捎.带讥诮.峭.壁悄.然落泪 B.寥.落悖谬.屠戮.蓼.蓝未雨绸缪. C.黯.然歆.羡幽暗.喑.哑不谙.水性 D.诽.谤绯.红徘.徊芳菲.妄自菲.薄 解析:A项依次读qiào shāo qiào qiào qiǎo,B.liáo miù lù liǎo móu,C项依次读àn xīn àn yīn ān,D项依次读fěi fēi pái fēi fěi。 答案:B 4.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缉.拿辑.录修葺.开门揖.盗 B.逡.巡梭.镖唆.使怙恶不悛. C.砧.板玷.污粘.连沾沾 ..自喜 D.诋.毁官邸.抵.牾砥.柱中流 解析:D项都读dǐ,A项依次读jī jí qì yī,B项依次读qūn suō suō quān,C项依次读zhēn diàn zhān zhān。 答案:D 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衣袂.(mèi) 症.结(zhēnɡ) 茅塞.顿开(sè) 弄巧成拙.(zhuō) B.讣.告(bǔ) 缄.默(jiān) 炙.手可热(zhì) 岿.然不动(kuī) C.戏谑.(xuè) 熟稔.(rěn) 装模.作样(mó) 咄咄 ..逼人(duō) D.炽.热(chì) 木讷.(nà) 有恃.无恐(shì) 长吁.短叹(xū) 解析:B项“讣”应读fù;C项“模”,应读mú;D项“讷”应读nè。 答案:A 6.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崎.岖颀.长畸.形出奇.制胜 B.讥诮.俊俏.地壳.悬崖峭.壁 C.贻.误怡.然遗.失百战不殆. D.隐讳.教诲.污秽.运筹帷.幄 解析:B.全读qiào。A.“畸”读jī,其余读qí;C.“殆”读dài,其余读yí;D.“帷”读wéi,其余读huì。 答案:B 7.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绯.闻斐.然缠绵悱.恻蜚.短流长 B.应.允楹.联义愤填膺.脱颖.而出 C.馈赠.磨蹭.减员增.效爱憎.分明

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说课稿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第三节城市化 问题研究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问题研究家乡的农业园区会是什么样 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 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问题研究煤城焦作出路何在 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的布局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问题研究北京的自行车是多了还是少了 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第二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问题研究绿色食品知多少 第一单元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说课稿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 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知识内容】: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从时空两个角度阐述人口的发展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协调、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第一部分人口的自然增长,第二部分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其中第一部分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第二部分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的基础,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是人口自然增长特点的进一步具体化。 对于第一部分人口的自然增长,教师应使学生明确人口的自然增长与自然增长率及人口基数的关系,以及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并通过人口曲线图及统计图来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的时空特点。该部分内容还要求学生探讨影响人口自然增长产生时空差异的因素有哪些。 第二部分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我们可以通过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增长模式进行比较,获得对各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的认识,并可分析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在世界上的分布情况。在分析每一类人口增长模式特点的过程中,注意联系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特征等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进而综合分析区域发展与不同人口增长模式分布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自然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影响人口自然增长快慢变化的原因。 2)比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 疆域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第一节辽阔的疆域 班级:姓名 一、地理位置优越 (一)地理位置: (1)从半球位置看,中国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2)从纬度位置看,大部分处于中纬度地区;大部分在北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 (3)从海陆位置看,中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二)位置的优越性: (1)纬度位置的优越性: ①为大多数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足够的热量。 ②纬度南北跨度大,使南北气候差异大,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2)海陆位置的优越性: ①面临大洋,有利于发展海洋事业和对外经济联系。 ②我国西部深入大陆内部,有利于发展陆上交通,加强与中亚、西亚、欧洲等的联系。 ③面临大洋,背靠大陆,有利于形成季风气候,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深入我国内陆,在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形成丰富的降水。 二、疆域辽阔 (1)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管辖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陆上边界线长2.2万多千米,大陆海岸线长1.8万多千米。 (2)我国领土的四个端点: ①最北端: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的主航道的中心线上(53°N) ②最南端:海南省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4°N) (南北跨纬度约为50度,南北最大距离约为5500千米,因而冬季北方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南方绿意盎然。) ③最东端: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汇合处(135°E)。 ④最西端:新疆的帕米尔高原上(73°E)。 (东西跨经度约62°,东西相差约4个小时,东西最大距离约5000千米,因而东部乌苏里江上旭日东升时,西部帕米尔高原还是满天星斗。) (3)我国的临海与岛屿: 自北向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内海:渤海、琼州海峡; 我国最大的岛屿:台湾岛。 (4)中国的陆上邻国(14个): 朝鲜,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 (5)隔海相望的国家(6个): 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第一章 第1节 碰撞

第1节碰__撞 一、碰撞现象 1.碰撞 做相对运动的两个(或几个)物体相遇而发生相互作用,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过程。 2.碰撞特点 (1)时间特点:在碰撞过程中,相互作用时间很短。 (2)相互作用力特点:在碰撞过程中,相互作用力远远大于外力。 (3)位移特点:在碰撞过程中,物体发生速度突变时,位移极小,可认为物体在碰撞前后仍在同一位置。 试列举几种常见的碰撞过程。 提示:棒球运动中,击球过程;子弹射中靶子的过程;重物坠地过程等。 二、用气垫导轨探究碰撞中动能的变化 1.实验器材 气垫导轨,数字计时器、滑块和光电门,挡光条和弹簧片等。 2.探究过程 (1)滑块质量的测量仪器:天平。 (2)滑块速度的测量仪器:挡光条及光电门。 (3)数据记录及分析,碰撞前、后动能的计算。 三、碰撞的分类 1.按碰撞过程中机械能是否损失分为: (1)弹性碰撞:碰撞过程中动能不变,即碰撞前后系统的总动能相等,E k1+E k2=E k1′+E k2′。

(2)非弹性碰撞:碰撞过程中有动能损失,即动能不守恒,碰撞后系统的总动能小于碰撞前系统的总动能。 E k1′+E k2′<E k1+E k2。 (3)完全非弹性碰撞:碰撞后两物体黏合在一起,具有相同的速度,这种碰撞动能损失最大。 2.按碰撞前后,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沿同一条直线可分为: (1)对心碰撞(正碰):碰撞前后,物体的运动方向沿同一条直线。 (2)非对心碰撞(斜碰):碰撞前后,物体的运动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高中阶段只研究正碰)。 1.探究方案 方案一:利用气垫导轨实现一维碰撞 (1)质量的测量:用天平测量。 (2)速度的测量:v =Δx Δt ,式中Δx 为滑块(挡光片)的宽度,Δt 为数字计时器显示的滑块(挡 光片)经过光电门的时间。 (3)各种碰撞情景的实现:利用弹簧片、细绳、弹性碰撞架、胶布、撞针、橡皮泥设计各种类型的碰撞,利用滑块上加重物的方法改变碰撞物体的质量。 方案二:利用等长悬线悬挂等大小球实现一维碰撞 (1)质量的测量:用天平测量。 (2)速度的测量:可以测量小球被拉起的角度,从而算出碰撞前对应小球的速度,测量碰撞后小球摆起的角度,算出碰撞后对应小球的速度。 (3)不同碰撞情况的实现:用贴胶布的方法增大两球碰撞时的能量损失。 方案三:利用小车在光滑桌面上碰撞另一静止小车实现一维碰撞。 (1)质量的测量:用天平测量。 (2)速度的测量:v = Δx Δt ,Δx 是纸带上两计数点间的距离,可用刻度尺测量。Δt 为小车经过Δx 所用的时间,可由打点间隔算出。 2.实验器材 方案一:气垫导轨、光电计时器、天平、滑块(两个)、弹簧片、细绳、弹性碰撞架、胶布、撞针、橡皮泥。 方案二:带细线的摆球(两套)、铁架台、天平、量角器、坐标纸、胶布等。 方案三:光滑长木板、打点计时器、纸带、小车(两个)、天平、撞针、橡皮泥。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 《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对地理的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注意身边的地理知识、动态的地理知识、发展中的地理知识。 2、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 3、理论联系实际、灵活运用地理知识解释、解决日常生活、经济建设、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问题。 4、使学生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认识到地理知识就在大家身边,学习地理知识,能增强自己的生活和生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从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地理问题,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难点:让学生了解地理与日常生活、生产建设、风土人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 以学案为载体,实行小组教学形式,实施零距离课堂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创设情境(法),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的让学生参与(法)给学生提供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积极探究(法),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平时,人们常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样的词句来称赞一个人的博学多才、知识渊博。那么同学们知道什么是“地理”吗?它离我们到底有多远呢?让我们从今天开始共同走进地理,了解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揭开地理之“谜” 1、自主学习: 读“解开地理之‘谜’”一框所有内容,完成下列要求。 1).你对那些问题疑惑不解?请说出两个。 2).小组展示搜集材料:“世界上的地理之迷”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 为什么我国新疆出产的瓜果特别甜? 【教师精讲点拨】白天糖分增加的多,晚上糖分减少的少,瓜果才会甜,想想、猜猜新疆的条件会是怎样呢? 【探究结论】 新疆白天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的积累。 学习任务(二)1、自主学习:读课本22页最后一段及23页的内容,完成下列要求。 读“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一框所有内容,完成下列要求。 1).讨论课本P.3的图1-1、1-2分别反映的是什么体育活动?这两种体育活动应该在哪些地方开展?(滑雪--在有冰雪地方才可进行;冲浪--在海边。) 2).说说你了解的商品及产地?

高等代数北大编-第1章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 多项式 一 、习题及参考解答 1. 用)(x g 除)(x f ,求商)(x q 与余式)(x r : 1)123)(,13)(2 2 3 +-=---=x x x g x x x x f ; 2) 2)(,52)(24+-=+-=x x x g x x x f 。 解 1)由带余除法,可得9 2926)(,9731)(--=-= x x r x x q ; 2)同理可得75)(,1)(2 +-=-+=x x r x x x q 。 2.q p m ,,适合什么条件时,有 1)q px x mx x ++-+3 2 |1, 2)q px x mx x ++++2 4 2 |1。 解 1)由假设,所得余式为0,即0)()1(2 =-+++m q x m p , 所以当???=-=++0 012m q m p 时有q px x mx x ++-+3 2|1。 2)类似可得???=--+=--0 10 )2(2 2m p q m p m ,于是当0=m 时,代入(2)可得1+=q p ;而当022=--m p 时,代入(2)可得1=q 。 综上所诉,当?? ?+==10q p m 或???=+=2 12 m p q 时,皆有q px x mx x ++++2 42|1。 3.求()g x 除()f x 的商()q x 与余式: 1)5 3 ()258,()3f x x x x g x x =--=+; 2)3 2(),()12f x x x x g x x i =--=-+。 解 1) 432()261339109()327 q x x x x x r x =-+-+=-; 2) 2()2(52)()98q x x ix i r x i =--+=-+。

第一章第1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第一章第1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学习目标】 1、知道为什么要学习化学,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和使命感。体验化学的科学美。 2、初步认识化学对人们认识周围物质世界的意义。 3、初步认识化学对开发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意义。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4、初步了解化学对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知道化学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方面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5、初步体验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式。 【学习重点】 1.认识学习化学和研究化学的重要意义。 2.树立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课堂学习】 一、引入: [观察思考]:教师以几个趣味实验(如魔棒点灯,烧不坏的手帕,空中生烟等等),展示化学学科的神奇与魅力。同学们认真听讲、受到激发,进入学习情境。 [讨论交流]:你所知道的化学方面的科学成就有哪

些?。 你所知道的当今世界面临的与化学相关或依赖化学科学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 二、师生对话: [讨论交流]:同学们积极思考并说出自己知道的化学对于认识周围物质世界的作用。老师略加总结并板书。 你认为化学对人类认识、利用身边物质最典型的例子有:。 三、演示实验: [观察思考]:同学们分组完成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的实验,介绍简单的实验知识。同学们感悟实验探究的学习、研究思想。 四、播放录像: [观察思考]:播放有关水、钢铁、白色污染、化工生产、环境污染的影片剪辑。老师小结强调水、环保的相关知识。 水的用途有哪些——,水污染的原因有哪些————,如何保护水资源———— 五、演示实验: [观察思考]: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代表演示铁丝生锈、高锰酸钾褪色的实验。同学讨论、老师总结并板书。 你所知道的预防钢铁生锈的方法有哪些?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第1节功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十一章第一节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功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初步理解功的计算公式、功的单位,学会用功的公式,进行 简单的计算,对1焦耳的功的一个具体的观念。 【教学重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教学器具】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功 课件显示 师:与功有关的成语或词语 生:马到成功、功效、武功等 师:《神雕侠侣》中郭靖的武功降龙十八掌打到一片蒙古兵作出贡献的现象进行说明 投影出示尝试题(一): 1、如图,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木块受到几个力的作用?画出它的

受力示意图。 2、如图,用细绳拉着木块在水平桌面前进时,木块受到几个力的作用,什么力对木块的移动作出了贡献? 学生思考、教师带领完成。然后归纳小结: 师:力学中"功",主要吸收了"贡献"、"成效"的意思,指一个力作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对物体的移动作出了贡献,取得成效,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如题2中绳子的拉力对木块做了功。 二、新课教学 多媒体显示:一、功 (一)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师: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一部分的内容,然后再完成尝试题(二),体会一下力学中"功"的含义。 投影出示尝试题(二) 1、下列各图所展示的现象中,什么力对物体移动有贡献?什么力对物体做了功? ①人推小车前进②马拉车前进③起重机吊起重物 2、当你抱着一摞书不动时,你累吗?你有没有做功?为什么? 3、当你使劲地用力拉(固定在地面上的)讲台,讲台移动了吗?你累吗?你做了功没有? 4、人推木箱前进时,重力和支持力对木箱有没有做功?为什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教案]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第2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 2.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 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 ●教学重点 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教学难点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人口数量的变化是通过出生率、死亡率及自然增长率的变化体现出来的,根据这三个指标的不同特征,我们可以用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来分析。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P5[读图思考] 1.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 ¥ (1)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2)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3)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时间生产力状况自然环境与经 济发展状况社会与文化的变化“三率”的变化》 人口增长模式 18世纪中期农业经济快 速发展 环境较恶劣,土地私 有制 劳动力需求较大,受传统的生育观 念影响 高出生,高死亡, 低自然增长 原始型 工业化开始后大规模机械 化生产 环境改善,经济快速 增长 | 传统的生育观念占主导地位 高出生,低死亡, 高自然增长 传统型 二战以后生产力进一 步发展 土地开垦受到限制, 制造业快速发展 城市化快速发展,社会福利提高, 生育观念转变 低出生,低死亡, 低自然增长 现代型 [活动]P7 — 2.人口增长模式的时空分布:(1)人口增长模式的时间转变 历史阶段原因出生 率 死亡 率 自然增 长率 增长模 式 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生存条件极差,人们抵御自然灾害和 疾病的能力很差 — 高高低原始型 农业社会、产业革命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生存条件明显改善,抵御灾害能力提 高,但传统经济对劳动力数量依赖大 高低高传统型 [ 现代社会时期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劳动力数量需求减少,生产力水低低低现代型

第一章 编制说明

大连开发区73#小区一期动迁住宅楼工程 冬期施工方案 版本第一版 编号 编制 审核 审批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 2005.11

目录 第一章编制依据 (1) 1.1编制说明 (1) 1.2编制依据 (1) 第二章冬期施工综述 (2) 2.1工程概况 (2) 2.1.1 基本概况 (2) 2.1.2 冬期施工概况 (2) 2.1.3 冬期施工特点 (2) 2.2冬期施工难点和重点 (2) 第三章施工准备 (3) 3.1组织准备 (3) 3.1.1 冬期施工组织机构 (3) 3.1.2 成员主要职责 (3) 3.2技术准备 (4) 3.3物资准备 (4) 3.4施工现场准备 (5) 3.5冬期施工安排及施工方式 (5) 第四章主要分部分项工程冬期施工方法 (6) 4.1钢筋工程 (6) 4.1.1 钢筋的储存 (6) 4.1.2 钢筋的冷拉 (6) 4.1.3 钢筋的焊接 (6)

4.1.4 钢筋制作、安装 (7) 4.2模板工程 (7) 4.3混凝土工程 (7) 4.3.1 原材料的选择 (7) 4.3.2 施工准备 (7) 4.3.3 混凝土施工方法 (8) 4.3.4 混凝土的养护 (8) 4.3.5 试块的留置 (8) 4.3.6 混凝土的测温 (8) 4.3.6 混凝土冬期施工应注意的事项 (9) 4.4砌筑工程 (10) 4.5脚手架工程 (11) 4.6配套安装工程 (11) 第五章冬期施工质量、安全技术保证措施 (11) 5.1质量保证措施 (11) 5.2安全保证措施 (12) 5.3现场文明施工保证措施 (13) 5.4越冬维护措施 (13)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1:什么是宇宙? 古代,人们把空间称为“宇”,把时间称为“宙”;因此,我们可以说宇宙是空间和时间的总和。我们这样定义:宇宙是广袤的空间和其中存在的各种天体以及弥漫物质与能量的总称。也就是天地万物的总称。 1.2:什么是天体系统?地球相对的位置在哪? 根据牛顿发现的万有引力定律,天体只要有了质量,就会相互吸引。而如果天体既相互吸引又相互绕转,就形成天体系统。那么是否所有的天体都属于天体系统呢?不,只有那些既相互吸引又相互绕转的天体才能称为天体系统。 地月间的距离:38.4万km=3.84*105km 地日间的距离:1.5亿km=1.5*109km 日银间的距离:3万光年*94605亿km=2.83815*1019km

1.3:读图思考: 我们说宇宙中的天体不是同时形成的,各自都有其发生、发展、衰变的历史。黑洞是怎样形成的?怎样理解黑洞? 想要理解黑洞,可以同时了解几种事物的概念,一个是白洞,一个是虫洞,一个是负能量,一个是恒星。 众所周知,一些高质量的恒星,在其爆炸后很可能就会形成一种超高密度的天体,也就是所谓的黑洞,而黑洞能够将周围包括光等的一切物质吸引,因而我们见到的黑洞是黑色(即没有光线到达眼中)的。 至于白洞,即是与黑洞完全相反的另一天体,虽然两者完全不同,但却紧密相关,而这时,就涉及到了虫洞这一概念。 所谓虫洞,便是在我们所熟知的三维世界外的物质。如果我们把三维世界看成是一张纸,则虫洞便是由一张纸通向另一张纸的通道,至于黑洞跟白洞,便是这一通道的两个端口,即黑洞是入口,白洞是出口。 当然,在虫洞的两端的确会出现两个白洞或者两个黑洞的情况,这时,这一虫洞内的物质只会不断增加,而进入其间的物质却无法逃脱出去。可虫洞是极不稳定,虫洞的存在,需要宇宙中大量的负能量给予支持。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2.1:活动 2.1.1:试运用图1.4和表1.1,说明行星的运动特征。 2.2:通过这些比较数据,同学们看一看,地球的质量是不是最大的?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 第1节 功学案(精讲精练 答案)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 第1节功 1.功的概念 【解题依据】如果一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力学里所说的做功包含两个因素: ①有力作用在物体上; ②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①有力没有距离无功(如:人推物体物体静止不动); ②有距离无力无功(如:物体由于惯性而运动); ③力和距离垂直(如:人提着水桶在水平路面上前进)。 题目一关于做功的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做功的物体都受力的作用 B.在光滑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都做功 C.物体受到的作用力越大,力做功越多 D.物体通过的距离越大,做功越大 【解题思路】根据做功的两个条件分析:物体受到力,并且在该力的方向通过距离。 解:根据做功的两个条件知,做功的物体一定受力的作用,A说法正确;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知,在光滑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不受力的作用,根据做功的两个条件知不做功则B说

法错误;根据做功的两个条件知,若在力的方向没有通过距离,力再大也没有做功,则C说法错误;若物体没有力的作用下运动了,根据做功的两个条件知,则没有做功,则D说法错误。 答案:A 点评:本题考查了对做功的概念的理解。做功的两个条件是缺一不可的。 练习题1如图所示是桂林著名的举重运动员石智勇在奥运会上举重的情景,举重过程中经历了托起杠铃和举着杠铃保持不动两个过程。下列关于人对杠铃是否做功的判断正确的是() A.两个过程中均做了功 B.两个过程中均不做功 C.托起杠铃的过程做了功,举着杠铃不动的过程不做功 D.托起杠铃的过程不做功,举着杠铃不动的过程做了功

初一数学的第11章第一节教学计划

初一数学的第11章第一节教学计划范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观察、操作活动中,概括三角形的特征,认识各部分名称以及底和高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二)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操作活动、概括中,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概括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 教学难点:会画三角形的高。 三、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出示主题图。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儿吗?你能找出图中的三角形吗? 2.生活中的三角形。 教师:生活中哪儿有三角形?(随着学生说出示) 3.引入。 教师:真会观察,生活中的很多地方都会用到三角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三角形的世界。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找三角形,列举生活中的三角形,唤起旧知,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丰富了三角形的表象,同时体会三角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三角形的含义。 (1)教师:我们在生活中找到了三角形,现在请你画一个三角形。 (2)订正: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画出的三角形?说说你是怎么画的。(先画一条线段,从这条线段的.一个端点出发,再画一条线段,把两条线段的端点连接起来) 预设:学生会画出不同的三角形。在说画法的过程中体会“围成”。 (3)课件出示: 教师:大家看,这两个是三角形吗?为什么?(有两条线段的端点没有连上) 课件演示:画三角形的过程。 教师:大家说得非常好,三角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必须相连,这样相连的三条线段就是“围成”。 (4)教师总结:说说什么是三角形?(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设计意图】在画三角形、说画法、辨析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围成”的含义,概括三角形的含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1)教师:你画的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标在图上。 (2)汇报: 教师:大家画的三角形样子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有3个顶点、3条边和3个角。 (3)教师:如果在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分别写上三个不同的大写字母,如:A、 B、C,那么这个三角形就是“三角形ABC”,也可以称为“三角形ACB”或“三角形BAC”等。 教师:再说说,三角形ABC的3条边、3个角、3个顶点分别是什么? 3条边:AB、AC、BC;

人教版物理必修一第一章作业题详解第一章 第1节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第1节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1.物体的________随时间的变化叫机械运动,它是自然界中最简单、最基本的运动形式.2.我们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可以不考虑物体的______和______,把它简化为一个__________的点,这样的点称为质点,质点是一个__________的物理模型. 将物体看做质点是有条件的.例如,在研究地球的公转时,地球的大小______(填“可以”或“不可以”)忽略;在研究列车沿平直轨道运动的速度变化时,车厢各点的运动情况 ______(填“相同”或“不同”),可用车上任一点的运动代表列车的运动,这时______(填“可以”或“不可以”)把列车看做质点. 3.在描述物体的运动时,首先要选定某个其他物体做参考,这个被选定做参考的、假定为______的其他物体,叫参考系. 4.我们坐在校园里,欣赏毛泽东的一句诗词:“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时,我们感觉静止不动,是因为选取______为参考系,而“坐地日行八万里”,是选取______为参考系. 5.为了定量地描述物体的位置及位置的变化,需要在所选的参考系上建立适当的 __________. 如果物体沿直线运动,为了定量描述物体的位置及位置的变化,往往以这条直线为x轴,在直线上规定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建立直线坐标系.如图1所示,若某一物体运动到A点,此时它的位置坐标x A=______,若它运动到B点,此时它的位置坐标x B=______. 图1 6.下列关于质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有体积很小的物体才能看成质点 B.只有质量很小的物体才能看成质点 C.质点一定代表一个小球 D.质点不一定代表一个很小的物体 7.坐在火车里的乘客,总感到车厢外的树在“向后跑”,他选择的参考系是() A.乘坐的火车B.远处的山 C.车外的树D.太阳 8.在一段有绝缘包皮的电线上,有一个漂亮的瓢虫和一个黑色的蚂蚁在爬行,沿电线建立一个坐标系,瓢虫和蚂蚁在某一时刻的位置如图2中的x1和x2所示,则瓢虫和蚂蚁的位置坐标各是多少? 图2

十一年级-高二地理第一章第一节知识点总结

【关键字】方法、条件、空间、良好、发展、特点、位置、基础、环境、资源、水平、丰富、方向 十一年级-高二地理第一章第一节知识点总结 www.5y kj.co m 1.区域的含义 ⑴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⑵特征: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其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2、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总体影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相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不同: ⑴地理环境的差异: ①地理位置差异:位于北纬30度附近,在我国

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大致位于北纬43-48度,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②气候条件差异:长三角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三角。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三角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三角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⑵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 ①对农业:长三角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等,一年二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小麦等,一年一熟。 长三角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②对工商业:长三角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