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练习
地理2015.11
本试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长9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本卷共25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所选答案前的代表字母填写在答题纸上。(每小题2分,多选、错选、漏选,该小题均不得分)
《两小儿辩日》中有这样的描述,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据此,回答第1题。
1. 文中描述的现象可以解释为
A . 日出时看太阳较大,是因为地球在近日点附近
B. 正午是看太阳较小,是因为太阳光被大气吸收
C. 日出时气温较低,是因为地面辐射较弱
D. 正午时气温较高,是因为太阳活动强烈
北京时间2015时间9月3日上午10时,几年中国人民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正式开始,许多媒体进行了现场直播报到。据此,回答第2、3题。
2. 阅兵式开始时
A. 东半球均为白昼
B. 大洋洲部分地区已是4时
C. 伦敦正值深夜
D. 东经60?正值日出时刻
3. 中国空军飞行编队“米毫不差”通过天安门广场,主要采用了
A. RS技术
B. GPS技术
C. GPRS技术
D. GIS技术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变化。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进行划分的。读图1,回答第4-6题。
4. 图中
A. 立春—我国各地正午的日影朝北
B. 立夏—北半球各地日出方向为东南
C. 立秋—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
D. 立冬—南极大陆仍有部分地区处于极夜
5. 从秋分到冬至期间
A. 地球公转速度渐慢
B. 亚马孙河流量渐小
C. 非洲草原逐渐枯萎
D. 亚洲高压逐渐增强
6.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雨水前后,江淮地区出现连续性降水,称为梅雨
B.处暑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一年中最热时期
C.霜降前后,冷空气活动逐渐增多,北方降温明显
D.大雪前后,云贵高原多发生寒潮,降雪量达最大
图2中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某地市区和郊区气压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读图,回答第7、8题。
7. 图中
A.随海拔高度的增加市区和郊区间气压差逐渐减小
B.a代表市区近地面的气压状况
C.近地面b地的温度高于a地
D.气流运动方向为b→a→c→d
8.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市区气流上升的根本原因是垂直方向上存在气压差异
B.市区和郊区之间大气运动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C.市区和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易导致城市产生“热岛效应”
D.郊区农民大量燃烧秸秆会加强市区和郊区间的热力环流
图3为2015年6月11日某时海平面等压线图(单位:百帕)。读图,回答9~11题。
9. 此时
A.甲地气压小于1010百帕
B.乙地风向为偏北风
C.丙地风力大于乙地
D.丁地盛行上升气流
10.图中
A.①锋面将会向西北方向移动
B.②锋面过境时可能带来降水
C.③锋面过境后气温会降低
D.④线区域受到冷锋的控制
11.锋面①过境时可能带来的灾害性天气是
A.寒潮
B.伏旱
C.沙尘暴
D.暴雨
图4为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局部)。读图,回答第12、13题。
12. 图示
A.N为低纬信风带
B.P为副热带高气压带
C.M给大陆西岸带来降水
D.反映的时间为1月份
13.图中的气压带和风带
A.若影响南美洲东部,受N控制形成温带落叶阔叶林
B.若影响南美洲西部,P、N交替控制形成热带草原
C.若影响非洲东部,受M影响形成常绿阔叶林
D.若影响非洲西部,P、M交替控制形成荒漠
昆仑山雪山矿泉水的水源地常年冰雪覆盖,地下水经过50年的过滤和矿化,形成珍贵的雪山矿泉水。目前,当地政府在水源地建立了保护区,实行全天候水源保护。读图5,回答第14、15题。
14.矿泉水形成过程中
A.依次经过了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B.增加了矿物质含量,实现物质迁移
C.地下径流的流向仅受到地势的影响
D.水源的出露得益于独特的向斜构造
15.对水源地的保护说明
A.各种水体构成的水圈空间分布不连续
B.水资源是不可循环和再生的自然资源
C.水体污染会破坏水资源补给的循环性
D.地球淡水资源的主体冰川需加强保护
图6为世界某海域年平均水温与洋流分布图。读图,回答第16、17题。
16.图中
A.等温线的弯曲主要受海陆分布影响
B.等温线数值的递变受大气环流影响
C.洋流a的形成是受季风环流的影响
D.洋流b的形成是受中纬西风的影响
17.图中洋流
A.a对沿岸的气候有降温减湿的作用
B.a北部海域寒暖流交汇,易形成渔场
C.b流经海域易形成海冰影响航行安全
D.b可提高北美洲到欧洲船舶的航行速度
图7为某河谷剖面图。读图,回答第18、19题。
18.该河谷
A.最可能位于河流上游
B.位于背斜构造的顶部
C.乙处位于河流的凸岸
D.右岸侵蚀,左岸形成沙洲
19.图中
A.地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④①②
B.③处地层断裂下陷
C.沉积岩层因地壳运动而弯曲
D.甲地适合聚落的发展
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的万神庙(图8),是罗马最古老的建筑之一。该建筑的地基和墙体的材料是凝灰岩(岩浆岩),外墙采用大理石(变质岩)装饰。图9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第20、21题。
20.建造万神庙的石材所属岩石类型及其成因对应正确的是
A.凝灰岩—甲—①
B. 凝灰岩—乙—③
C.大理石—丙—④
D. 大理石—丁—②
21.上述建筑材料在意大利广泛分布,是因为该地处于
A.亚欧板块与大西洋板块的张裂地带
B.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消亡边界
C.亚欧板块内部的地壳稳定地带
D.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的西部
图10为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各省区功能定位图。读图,回答第22、23题。
图10
22. 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
A.设计我国西北、东北和西南的全部省区
B.核心区是我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区
C.面向南亚的省区有甘、青、宁、陕和滇
D.向北开放的窗口是黑、吉、辽、津和蒙
23. 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跨越了
A.四大高原和三大盆地B.黄河、长江和闽江流域C.热带、北温带和北寒带D.常绿硬叶林和针阔混交林读图11,回答第24、25题。
24. 图中
A.曼德海峡沟通印度洋和太平洋
B.苏伊士运河两侧是中亚和北非
C.红海是世界重要的石油运输通道
D.沿海地带为该区域主要的农耕区
白尼罗河和青尼罗河是尼罗河的两大支流,它们在喀
土穆汇合后,史称尼罗河。
25.关于尼罗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A.白尼罗河流经热带沙漠气候区
B.青尼罗河流量稳定,流速平缓
C.干流流向自南向北有凌汛现象
D.其定期泛滥孕育了古埃及文明
第Ⅱ卷(综合题共50分)
26.(10分)图12为“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判读甲村和丙村所处的地形部位,并判断在丙村是否可以直接看到乙村。(3分)(2)量算图中甲村到乙村的直线距离,说出从甲村开车沿公路驶向乙村的大致方向。(3分)
(3)图中公路线路比较曲折,试分析其选线的原
因。(4分)
27.(14分)读图表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表1 甲地(39°57’N,116°17’E)和乙地(33°55’S,18°25’E)气候资料
(1)判断甲地气候类型并简述其气候特征。(3分)
(2)比较甲、乙两地降水的季节分配差异并说明原因。(6分)
图13为丙地()气温降水统计图,日均高温是指一个月中各日的最高气温的平均值,日均低温是指一个月中各日的最低气温的平均值。
(3)丙地从12月到次年4月日均高温较高且日
均低温较低,试分析原因。(5分)
28.(10分)读图14,回答下列问题。
五大湖位于加拿大和美国之间,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群。湖水流入圣劳伦斯河,注入大西洋。
(1)说明湖泊对该区域气候与河流的影响。(3分)
尼亚加拉瀑布位于五大湖的伊利湖和安大略湖之间,瀑布在1842年至1905年间平均每年向上游方向移动170厘米,这与其软(页岩)硬(白云岩)相间的地址条件有关。(2)说明尼亚加拉瀑布向上游方向移动较快的原因。(4分)
为保护尼亚加拉瀑布景观,美、加两国政府耗巨资修建工程,在瀑布上游引水发电。(3)简述这一做法对瀑布的影响。(3分)
29.(16分)读图15,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图中渭河平原以北的地形区的地形特征。(3分)
(2)比较图中两个水文站所在河段水文特征的异同。(4分)
太白山是秦岭的主峰,动植物资源丰富多样。
(3)与北坡相比,说出南坡自然带的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6分)
山阳县地处秦岭南坡,是陕西省钒矿资源的主要富集地。近年来山阳县提出打造“中国钒都”的口号,吸引了大批企业入驻。2015年8月12日山阳县发生山体滑坡,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4)简述山阳县发生山体滑坡的主要原因。(3分)
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练习
地理参考答案 2015.11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本卷共25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所选答案前的代表字母填写在答题纸上(每小题2分,多选、错选、漏选,该小题均不得分)。
第Ⅱ卷(综合题共50分)
26. (共10分)
(1)(3分)
甲村位于山谷,(1分)丙村位于山脊。(1分)在丙村看不到乙村。(1分)
(2)(3分)
1700~1800米。(1分)
从甲村到乙村的行驶方向:先向北(西北),(1分)再向西南。(1分)(只写向西北方向行驶,不得分)
(3)(4分)
多沿等高线修建,减少道路起伏,(1分)降低修建难度,(1分)保证行驶安全;(1分)尽可能连接各居民点,保证出行需要(或带动山区经济发展)。(1分)
27. (共14分)
(1)(3分)
温带季风气候。(1分)冬季寒冷干燥,(1分)夏季高温多雨。(1分)
(2)(6分)
甲地降水夏(秋)多,冬(春)少(1分);乙地降水冬季多,夏季少(1分)。
甲地夏季受(来自太平洋的东南)暖湿季风影响,降水较多;(1分)冬季受(来自蒙古-西伯利亚的西北)干冷季风影响,降水较少。(1分)
乙地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较少;(1分)冬季受中纬西风带影响,降水较多。(1分)
(3)(5分)
此时段降水较少,云量少,(1分)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1分)到达地
面的太阳辐射多(或:地面辐射强),(1分)所以日均高温较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1分)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或:地面损失热量多),(1分)所以日均低温较低。
28. (共10分)
(1)(3分)
调节气候,年较差、日较差减小,(1分)降水量增加;(1分)调节河流径流量,减少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1分)
(2)(4分)
水流量大,(1分)流水侵蚀作用强;(1分)较软的岩层易被流水侵蚀,(1分)较坚硬的岩层易塌落。(1分)所以,瀑布向上游移动速度较快。
(3)(3分)
减少水量(调节水量),(1分)减弱了对岩层的侵蚀作用,(1分)减缓瀑布向上游移动的速度。(1分)
29.(共16分)
(1)(3分)
地形以高原为主,(1分)地势北高南低,(1分)千沟万壑(流水侵蚀地貌为主;地表崎岖)。(1分)
(2)(4分)
相同:径流量(水位)季节变化大,(1分)河流的汛期出现在夏秋季。(1分)
不同:径流量张家山站比汉中站小,含沙量张家山站比汉中站大,张家山站有结冰期。(回答其中2项,得2分)
(3)(6分)
特征:南坡垂直带谱的数量多,(1分)同一自然带在南坡大多分布海拔较高,(1分)南坡基带为常绿阔叶林。(1分)
原因:南坡为阳坡,热量充足,(1分)南坡为迎风坡,降水量较大,(1分)受地形阻挡,南坡受冬季风影响较弱。(1分)
(4)(3分)
该地位于秦岭山地,地势起伏大(山高沟深、地形较陡),(1分)夏季(或:8月)降水集中,强度大;(1分)开采钒矿和工程道路建设,破坏山体(地表物质不稳定),破坏植被等。(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