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三政治哲学知识点梳理

高三政治哲学知识点梳理

高三政治哲学知识点梳理
高三政治哲学知识点梳理

高三政治常识知识点梳理

基本理论

我国的国家制度

我国的国体和政体

国家的国体、政体及其相互关系:

(1)国家的国体,即国家性质,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即哪个阶级处于统治地位,哪个阶级处于被统治地位。国体体现着国家的阶级本质和内容。

(2)国家的政体,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即统治阶级用来组织自己政权机关的形式。

(3)国家的国体与政体的关系是国家政权的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辩证统一的。国家的国体决定着政体。国体是政体的本质归宿,

国家的政体反映着国体。适当的健全的政体,对于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实现其阶级利益和意志,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国家政体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一国的历史、阶级力量对比、传统习惯、国际环境等,也在不同的程度上影响国家的政体。因此,在相同性质的阶级掌握政权的条件下,不同的国家也会采取不同的政权组织形式。

当代国家政体类型:(略)

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

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这是我国的国家阶级性质的体现,是我国的国体。它表明,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

(1)工人阶级的领导,是我国国家性质的首要标志。

(2)工农联盟是我国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工农联盟是我国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

(3)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新型的民主和新型的专政,表现在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4)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一方面,是在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内部实行高度的民主,因此,这种民主是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真实的民主。另一方面,是对于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敌人实行专政。

民主和专政的关系。

(1)民主和专政,是国家的阶级性质在国体方面的具体体现。民主,是指在一定的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专政,则是依靠国家政权的暴力对于被统治阶级实行的政治统治。

(2)民主和专政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民主与专政是相互区别的。两者适用的范围不同;两者的实施方式不同;两者的功能不同。另一方面,民主与专政又是相辅相成,互为前提的。民主是专政的社会政治基础;同时,专政是民主的政治保障。

我国的国家职能

(1)国家职能是国家性质在国家实际运行和作用方面的具体体现。一般来说,任何国家都具有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的基本职能。具体内容(略)

(2)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国家职能体现国家性质。

(2)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又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我国的国家性质和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决定了我国具有特定的对内和对外职能。具体说来,在对内职能方面主要是:依法打击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破坏活动;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管理公共事务,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在外对职能方面主要是:防御外部敌人的侵犯和颠覆,捍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发展国际交流和合作,创造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促进经济发展,积极发挥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的权力机关,制定法律和法规,统一领导国家事务,监督其他权力机关,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政治制度。这一制度直接体现着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同时,它又是建立其他有关的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因此,它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其具体体现(略)(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它具有最高立法权、最高任免权、最高决定权、最高监督权,其常设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是本行政区域内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它们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起构成了我国国家权力机关体系。

人民代表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

地位: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宪法赋予他们特有的权利和义务,保证他们完成行使国家权力的使命。

权利:发言、表决免责权;提案权;质询权。

义务: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机密;密切联系群众;接受选民或原选举单位的监督等。

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

(1)国家的结构形式,是指国家的整体和部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方式。根据国家权力的集中程度不同,当代国家的结构形式主要有单一制和复合制两种。单一制和复合制(联邦制)的特点(略);区分的标志:单一制国家中的地方权力是由中央政府授予的,联邦制国家中央政府的权力是地方政府让予的。

(2)我国实行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具体体现(略)

“一国两制”的含义、内容和意义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我国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

“一个国家”是指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不容分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种制度”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统一主权的国家内,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和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是:实行“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权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行使,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中央政府,香港、澳门和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组成部分;在这一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而香港、澳门和台湾则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两种制度将长期并存、互惠互利;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与香港、澳门及台湾的资本主义制度在国家中的地位不同,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主体,在“一国两制”下设立的香港、澳门和台湾特别行政区,是我国的地方行政区域,它享有高度的自治权。除了外交和国防事务属于中央人民政府管理以外,它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台湾将享有更多的自治权)。此外,在国务院授权下,它可以在经济文化方面处理某些涉外事务。

意义:有利于实现国家的统一;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利于港、澳、台地区的稳定、繁荣与发展。

我国的国家机构

国家机构及其组织体系

(1)国家机构,是一国统治阶级为了有效行使国家权力,实施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职能而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国家机关的总和。

(2)国家机构的组织体系:在横向上,国家机构一般由国家元首、立法、司法、行政以及暴力等机关构成国家权力组织体系。在纵向上,国家机构一般由中央政权、地方各级政权构成国家权力组织体系。

我国国家机关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1)我国的国家机关由五个部分组成,即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审判机关,国家检察机关,国家军事机关。同时,按照层级体系,我国的国家机关又由中央机关和地方各级机关组成。

(2)我国国家机关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指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

在国家机关的组织方面,民主集中制具体体现(略)

(3)我国国家机关的活动原则是对人民负责的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做到:密切联系群众;克己奉公,廉洁自律,接受人民监督;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4)依法治国的原则(见下)

依法治国

(1)依法治国,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2)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

(3)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4)要实现依法治国,必须做到:立法机关严格按照立法程序制定法律,确保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行政机关严格依法行政。司法机关公正司法,严格执法。此外,还要进一步完善法律监督体系,加强执法监督工作,以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要做好普法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政府机构改革

政府机构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政府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干部队伍,逐步建立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

我国的公民与国家

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1)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我国公民享有如下政治权利和自由:第一、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第二、政治自由权利,包括按照法律具有言论、出版、结社。集会、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第三,监督权利,包括批评和建议、申诉、控告、检举等权利实行。

(2)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它以捍卫和保障公民的权利为自己的根本使命。国家不仅以宪法和法律确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而且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这种保护集中体现在:国家制定法律、法规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国家制裁和惩罚一切侵害公民政治权利和自由的行为。

公民应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

第一、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第二、维护国家安全,第三、维护国家荣誉,第四、维护国家的利益。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是我国公民享有法定权利和履行法定义务的重要原则,是公民同一切违法侵权和腐败现象斗争的基本依据。

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主要的含义是: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和平等地承担宪法、法律规定的义务,不承认任何人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受到法律保护。国家在依法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方面,对任何公民都一律平等;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受到法律的制裁。国家在依法实施处罚方面对任何公民都一律平等。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在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性集中体现在: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在法律上是同时产生又相对应而存在的。公民在法律规定的权利义务关系中,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不可分离的。同时,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在量上也是相互对应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又是相辅相成的。

根据公民权利和义务统一的原则,我国公民应该认真享有和行使公民的权利,同时,应该自觉履行公民的义务。

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在这一制度下,公民的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根本上是一致的。

在实际社会生活中,公民的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之间在具体问题上,也会发生一些矛盾。

我国的宪法、法律和法规,是调整和规范公民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关系的基本法律依据,应该按照宪法、法律和法规的规定,行使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

我国的政党与政党制度

政党与政权

政党的特征

政党的基本特征是:政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阶级性是政党的本质属性。

政党具有特定的政治纲领。政党的政治纲领明确规定了政党的政治目标和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和措施。

政党与国家政权有密切的关系。夺取和维护特定的国家政权,是政党的政治纲领和活动中区别于其它政治组织的特点。

政党具有特定的组织纪律。政党的纪律,是政党的基本行为规范,是政党进行政治活动的必要保证。

政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

在现代,各国一般是由政党领导国家政权的。一个国家的性质通常是与其执政党的性质相一致的。政党是阶级力量中最重要的组织力量,在一个阶级夺取国家政权的过程中,政党是这一阶级夺取国家政权活动的领导力量。

在一个阶级夺取和建立了国家政权以后,政党就成为国家政权的领导力量。这是因为,一方面,领导国家政权是政党实现本阶级利益的根本途径。另一方面,政党具备领导国家政权的条件。作为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作为有纲领、有纪律、有领导集团的组织,政党有能力承担领导国家政权的任务。

政党制度的类型

按照不同国家的阶级性质,通常可以把政党制度划分为资本主义政党制度和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两种类型。

资本主义政党制度有不同的形式,这其中主要的形式有两党制和多党制。

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工人阶级政党代表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领导国家政权和政治生活的政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一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

(1)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亲密的友党。

(2)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对于民主党派实行政治领导。四项基本原则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

(3)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以宪法和法律作为根本活动准则。(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机构和政治途径。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

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首先体现在其阶级特性上,还体现在其利益代表性上,也体现在其指导思想上。

2、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

这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和政治环境;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胜利完成。

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方式

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以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的方式予以实施。

(1)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我国国情及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的特点。制定党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确定奋斗目标,并通过法定程序使之上升为。国家意志,成为全体人民共同遵循的规范。同时,党领导人民依法治国,保证国家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

(2)中国共产党的思想领导,是以各种途径,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教育党员和人民群众,提高其思想觉悟和贯彻执行党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遵守和实行国家法律、法规的自觉性。

(3)中国共产党的组织领导,一方面是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从组织上保证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实施。另一方面,是培养、选拔、考核和监督党的干部,并向国家机关推荐合格的干部,承担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任务。

(4)中国共产党对于国家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是统一的有机整体。这其中,政治领导是根本,思想领导是灵魂,组织领导是保证。

加强党的建设

加强党的建设,改善党的领导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是保证我国各项事业取得胜利的关键。而要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就必须加强党的建设。

目前,加强党的建设主要任务是: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要地位。这其中根本的是坚定不移地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在全党形成优良的学风,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水平;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牢牢把握党的组织建设这一重要环节。这其中最根本的任务是把党建设成坚强的领导核心,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深入持久地进行党的作风建设,这其中根本的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继续发扬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加强廉政建设,把反腐败斗争摆在突出位置,深人持久地进行下去。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中国共产党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党的这一基本路线具有总揽全局的指导性和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稳定性。这是一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是一条合乎国情,深得民心的正确路线。必须长期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在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同时,还必须把改革开放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

我国的民族与宗教

民族的基本特征

民族的基本特征

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稳定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民族的基本特征是: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心理素质。民族的这些基本特征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它们是识别民族的依据。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又是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有效保证。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的重要政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民族区域自治,以国家的统一为前提,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在中央统一领导下,保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充分发挥民族自治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行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政权机关除了要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之外,还有自治权。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有助于把国家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具体特点结合起来;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有助于把各民族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我国的宗教政策

我国的宗教政策:我国对于宗教实行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宗教信仰自由的含义(略)

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和法律、政策的范围内进行。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反对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不得利用宗教干预国家行政、司法、学校教育和公共教育;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义务教育实施的活动;不得恢复已经被废除的宗教封建特权和剥削压迫制度。

我国宗教实行独立、自主、自办的方针。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支配。在这一原则基础上,发展宗教方面的对外友好关系。在宗教的管理方面,必须依法加强对于宗教事务的管理,即政府对有关宗教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贯彻实施进行行政管理和监督,使宗教活动纳入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范围。同时,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反对封建迷信:一般迷信思想属于思想认识问题,要通过教育,普及科学知识,破除封建迷信。

国际社会与我国的对外政策

当代国际社会

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

国际关系,主要是指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国际关系表现为共处与竞争、合作与冲突、屈服与对抗、和平与战争等多种形式,这其中,竞争、合作和冲突是基本形式。

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是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国家利益是国家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和推行对外政策的依据,是其对外活动的目的。在国际关系中,各国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利益关系,其中包括它们相互的共同利益,也包括其相互之间的利益差异和矛盾。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其相互之间的利益差异和矛盾,则是引起国家之间摩擦和冲突的根源。国家力量,是主权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是捍卫本国利益的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作用的重要尺度。正是在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的作用下,各国形成了处理国际关系的政策,而各主权国家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的发展变化,则导致了国际关系和各国对外政策的发展变化。

主权国家及其权利

主权国家是国际社会的基本成员,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

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享有国际法确认的权利并承担相应的义务。在国际关系中,主权国家享有的基本权利是:独立权,即国家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内政和外交事务,而不受他国控制和干涉的权利。平等权,即一切国家在国际法上地位一律平等的权利。自卫权,即国家保卫自己生存和独立的权利。管辖权,即国家对其领域内的一切人和物进行管辖的权利。

国家在享有基本权利的同时,也负有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外交以及和平解决国家之间争端的义务。

联合国

联合国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大、包容范围最广泛的国际组织。

联合国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为宗旨,其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的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的国际问题;作为协调各国活动的中心。按照联合国宪章规定,联合国及会员国应遵循如下原则。各成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禁止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确保非成员国遵守上述原则;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

联合国设有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秘书处等机构。在国际社会和国际事务中,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和解决地区冲突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协调国际关系,促进各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是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中国为联合国的筹建和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我国一贯遵循联合国宗旨和原则,支持联合国根据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

国际法

国际法,是各国公认的调整国家关系的有特定约束力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和。简言之,国际法就是调整国家关系的法律。

国际法是国家之间在长期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它不是一个国家单独制定的,而是各个国家在相互交往过程中,通过协议方式制定的。国际法对于国家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国际法对于国际关系发展的意义在于:它确立了辨明国际问题是非曲直的标准和法律依据;它规定了国际社会的基本行为准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确保正常的国际秩序;它建立了国际交往过程中的各种权利和义务关系,明确了国际责任。

当今时代的主题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今天,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全球性问题是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

和平问题是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发展和其他全球性问题解决的前提。和平是国际社会的主流。目前,世界的和平局面又是不稳定的。在世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能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避免战争是可能的。

发展问题是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发展和繁荣是人类永恒的课题。今天,全球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即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

和平与发展是彼此联系而又互相影响的。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维护和平的有力保障。

2、实现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而抑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建立以世界各国共同利益为基础,并有利于和平与发展的国

际新秩序。

3、我国关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内容:(略)

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⑴当前,世界正形成若干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包括中、美、日、俄、欧盟等,第三世界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⑵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助于扼制美国搞单极世界、由它来“领导”国际社会的图谋,从而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和发展。

国际竞争的实质

当今世界,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所谓综合国力,是指一个主权国家生存和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及国际影响力的合力。这其中包括主要由政治决策、动员和组织能力、反应能力构成的政治力,主要由国民生产总值、经济构成和经济发展前景构成的经济力,主要由科技研究、应用和发展水平、科技人员状况等构成的科技力,主要由军队的数量和质量、武器装备、战术技术等构成的国防力,主要由教育水平和受教育者的素质构成的文教力,主要由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作用、影响和外交上的能力构成的外交力,主要由人口的数量和质量、地理位置、气候、资源等因素构成的资源力。在综合国力的构成因素中,最重要、最具有决定意义的是经济力和科技力。经济是基础,科技是龙头,因此,各国的竞争也越来越转向经济和科技领域。我国近现代历史和当今世界各国的现实都表明,经济落后就会受制于人。因此,我国应该抓住有利时机,加速发展我国经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我国的对外政策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⑴外交政策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目标及所采取的方式和手段。它是国家总政策的重要内容、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一个图家的外交政策由其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所决定。

⑵我国的对外政策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的。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不存在屈从于外国侵略、奴役的社会根源,也不存在对外侵略的社会根源。我国的国家利益主要包括: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和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制度的巩固;我国的资源利用和经济活动的利益;我国的统一、民族团结、安全、荣誉和尊严等。我国的上述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我国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点: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这就是在国际事务中坚决捍卫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对一切国际问题都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这五项原则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立足点;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平共处五项原则

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就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五项原则有核心和基础;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各国和平共处的保证;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是五项原则的目标。五项原则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成为国家间和平共处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

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建立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基础上的,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必须维护国家主权、民詶独立和祖国尊严。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一、哲学的产生 1. 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 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二、哲学是什么 (一)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哲学≠智慧) 哲学的任务: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二)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1. 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 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不等于哲学 3. 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①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 方面②世界观(看法想法)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做法)体现世界 观③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三)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1. 具体科学的分类 具体科学举例 自然科学知识物理学 社会科学知识经济学 思维科学知识心理学 2. 具体科学和哲学的关系 ①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个性、个别、具体) ②哲学对其进行概括和生活,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共性、一般、抽象)③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不是科学之科学不可取代具 体科学),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易错句:哲学是科学的时间观和方法论(×)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1.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内容 (一)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谁决定谁) ①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②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为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为唯心主义 (二)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①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②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 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 根本分歧: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 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意识决定物质 2. 唯物主义基本形态 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基本形态特点局限性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但没有科学依据,把物质归结为具体本质上是正确地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主义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 史唯物主义律 3. 唯心主义基本形态 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基本形态本原举例 主观唯心主义人的主观精神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

2015届高考政治知识点归纳必修4生活与哲学

第四部分生活与哲学 1.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是什么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1)区别、 ①含义不同、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②世界观人人都有,而哲学只有经过系统学习的人才能掌握。 ③一般人的世界观往往是自发的、零散的、缺乏理论论证的,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有一套理论体系。 (2)联系、 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和基础,没有世界观就没有哲学,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二者不能截然分开。 整个世界包括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主观世界指人的意识领域。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1)区别、含义不同。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人们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为方法论。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观点。 (2)联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世界观与方法论和哲学的关系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我们可以说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区别、 ①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个别的规律和特性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②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2)联系、 ①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那种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是错误的。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任何轻视哲学,否认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的看法,都是错误、有害的。 哲学与时代精神

【精品】2020年高考政治专题之生活与哲学主观题必备知识点

【精品】2020年高考政治专题之生活与哲学主观题必备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体原理 一、辩证唯物主义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 (物质和意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共8条原理)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 2.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原理: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和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 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4.人与规律的关系 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在规律

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5.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6.意识的能动作用 原理内容:⑴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⑵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也即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要求要重视意识的作用、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7.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5+原理6 原理内容:⑴物质决定意识;⑵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要求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8.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 1、哲学和时代的关系 ①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是因为它正确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②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对社会变革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它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还体现在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2、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容 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4、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5、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 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自在事物的联系在人类产生以前就存在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具有“人化”的特点,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6、联系、矛盾与发展 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7、矛盾特殊性的三种情形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三是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8、创新的作用 推动了生产了的发展(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促进了生产技术的进步,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了更广阔的劳动对象,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创新促进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高中哲学知识点总结

一、唯物论部分 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辨证唯物论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表现: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也是客观的),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1)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2)还要求人们在实践中必须要首先承自然界的客观性,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2、意识的反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物质和意识辨证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我们要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反对割裂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4、规律客观性的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抗拒的。 【方法论】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主观主义。 5、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1)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2)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3)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人们办事情的过程,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而要把事情办好,就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辩证法部分 (一)联系的观点 1、普遍联系原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当中,事物的联系不仅是普遍的,而且是客观的,整个世界就是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是具有客观性、普遍性、条件性、多样性、系统性)。 【方法论】我们必须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地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的看问题。 2、原因和结果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结果是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在每一事物的具体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有严格的区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这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或者说要求人们自觉提高实践活动的预见性)。 。 3、整体和部分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1)区别:①二者的内涵不同;②地位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③功能不同,这又有两种情形:当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体的功能就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2)联系:①二者不可分割:整体有部分构成,没有部分就无所谓整体;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没有整体就无所谓部分; ②二者相互影响: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反之,部分也制约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③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整体和部分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办事情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什么是哲学?(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2)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2、什么是世界观和方法论?两者的关系如何?(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2)方法论(3)关系: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什么?(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5、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什么?他们的根本分歧是什么?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本分歧: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 6、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7、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8、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 9、什么是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1)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2)是社会变革的先导1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2)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3)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其中最主要的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产生的伟大理论成果;(2)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二、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1、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2、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3、为什么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1)自然界是物质的;(2)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具有客观的物质性;(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4)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4、什么是运动?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5、物质和运动的关系(1)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2)世界上不

高三政治哲学常识知识归纳.doc

高三政治哲学常识知识归纳 高考政治五:怎样坚持(做)类知识归纳一、哲学常识(一)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1、必须承认“实际”是客观的、坚持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2、是要注意“客观实际的全面性”,既看到实际的这一面,又看到实际的那一面,做到对客观实际的全面把握,防止片面地把握实际; 3、要注意“客观实际的变化性”,坚持从变化发展的实际出发,做到主观与客观的历史的统一。 4、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主观主义,特别要反对主观主义的两种典型表现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但是,并不意味着拒绝学习先进地区的经验,而是要将正确意识、科学理论以及先进经验与本地、本部门、本人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5、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还必须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从实际出发不是被动的,要在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与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的统一。(二)如何发挥正确意识的促进作用? 1、自觉树立正确意识,这是发挥正确意识作用的前提。人们自觉树立正确意识,有利于发挥正确意识对实践的促进作用,引导实践活动顺利开展。 2、使正确意识同具体的客观实际相结合,实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统一。 3、根据客观实际的变化发展来正确发挥意识的作用。客观实际是变化发展的,意识只有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发展而发展,才能不断指导人们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实现主观与客观的历史的统一。 4、发挥正确意识的促进作用要不断解放思想。只有解放思想才能打破传统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与客

观相统一。 5、发挥正确意识的促进作用,还必须反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三)怎样才能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1、要掌握科学理论,科学理论对事件有巨大指导作用只有掌握它,实践才可能成功 2、要做到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来源于实践的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发挥指导作用 3、要根据实际的变化发展来运用理论,实践是发展的,理论只有接受实践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断解决新问题,才能正确发挥其指导作用。(四)如何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1、首先要承认并尊重规律的客观性。任何人的活动要想取得成功都必须首先正视客观规律的存在。 2、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3、按客观规律办事,实际上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因此,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认识规律并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利用对事物规律性的认识,变害为利,造福人类。 4、必须解放思想,坚持发展的观点。在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中把握规律。 5、按客观规律办事,还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一切从实际出发,不仅要区分不同事物的不同规律,而且要区分同一事物的同一规律在不同条件、不同阶段下的不同表现,做到具体的、历史地把握规律。(五)如何解放思想的?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思想与实际相符合,使主观与客观相统一。 2、解放思想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 3、坚持发展的观点,要与时俱进,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3456 2020-01-26

高考政治哲学大题唯物论答题方法

高考政治哲学大题唯物论答题方法 高考政治大题哲学之唯物论怎么答题? 1、自然界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在人类产生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方法论】:⑴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⑵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因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物质和运动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和运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

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3)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方法论】:(1)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2)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和离开运动谈物质 的形而上学错误观点。 4、运动和静止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l)区别:二者含义不同;二者性质不同: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 (2)联系: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 (l)要求我们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还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既要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又要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5、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1)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改变或消灭规律,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2)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

高中必修四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必修四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高中必修四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部分 1、发展的实质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2、发展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发展具有普遍性。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 4、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辩证关系原理 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原理内容】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果断抓住机遇,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当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稳定时,要坚持适度原则。 1、树立创新意识的哲学依据 (1)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 原理: ①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②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 ③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 的因素。 方法论: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因此,我们要尊重书本,尊重权威,又不能迷信书本和权威,要立足 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 新与发展。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 原理: ①世界永远处在不停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任何事物对于它发生的那个时代和那些条件说来,都有它存在的理由; 但是对它自己内部逐渐发展起来的新的、更高的条件来说,它就变成过时的和没有存在的理由了;它不得不让位于更高的阶段,而这 个更高的阶段也有走向衰落和灭亡。 ②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 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

2019人教版高中政治哲学生活知识点总结

2019人教版高中政治哲学生活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一、哲学的产生 1.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二、哲学是什么 (一)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哲学≠智慧) 哲学的任务: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二)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1.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不等于哲学 3.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 ①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②世界观(看法想法)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做法)体现世界观 ③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三)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①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个性、个别、具体) ②哲学对其进行概括和生活,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共性、一般、抽象) ③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不是科学之科学不可取代具体科学),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易错句:哲学是科学的时间观和方法论(×)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内容 (一)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谁决定谁) ①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②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为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为唯心主义 (二)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①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②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根本分歧: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

高考政治全套哲学知识点总结

2020备战高考——高中政治全套哲学知识点总结 哲学核心知识 是什么为什么 哲学①从本义上看,哲学是指爱智慧和追求智慧②从与世界观的关系看,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③从与方法论的关系看,哲学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④从与具体知识的关系看,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⑤从与生活的关系看:是美好生活的向导,是指导人们生活的更好的艺术。①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②从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哲学就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③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地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④从哲学的任务上看,哲学能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⑤(期中卷26题)时政意义: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发挥哲学的思想库作用,有利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有利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①它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②它是一切哲学

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它贯穿于一切哲学的始终。③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区别联系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①含义不同: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②主体不同:世界观自发形成,人人都有;而哲学只有经过系统学习的人才能掌握。(哲学家)③特点:世界观往往是零散的、朴素的、缺乏理论论证的,而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有序、逻辑和完整的体系。①人们把世界观形成体系,用某种理论形式表现出来就有了哲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②都把整个世界当作研究对象,都是对整个世界否认根本看法和总的看法。③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 哲学与时代的关系哲学属于思想文化范畴,时代包括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文化等。①哲学来源于时代,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哲学属于思想文化范畴,是对一定时代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它的内容来源于时代。真正的哲学能够正确地反映自己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②哲学反作用于时代,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和推动力量。哲学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哲学还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指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同时能够动员和掌握群众,

高中政治哲学必背详细知识点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 《哲学常识》 一、唯物论(辩证唯物论) 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原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上帝创世说”。 2、物质决定意识 【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从主观出发。 3、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性。意识不仅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且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正确处理主客观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5、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原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二、辩证法(唯物辩证法) 1、事物是普遍联系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内部诸要素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叫做联系。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世界上根本没有不依赖于周围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的事物,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多样的。 【方法论】坚持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 2、整体和部分关系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各个部分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全局高于局部、统帅局部。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与部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一定的条件下,关键性的部分对整个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 【方法论】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3、事物是发展变化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物质世界就是一个永恒变化发展着

高考政治知识点物质的哲学含义

高考政治知识点:物质的哲学含义 一、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哲学中的物质是自然和社会中万事万物的共性,不是指事物本身,事物本身只是这一共性的载体。所以我们把自然和社会中万事万物叫物质现象或物质的。很多人没有搞清这一点,说明他还不知道什么叫哲学。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领域的一般问题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哲学上“物质”定义以及“矛盾”的定义,都必须从“一般”意义上去理解。不能把哲学上的“物质”等同具体的物质形态,也不能把哲学上的“矛盾”等同于生活中的矛盾。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明白了哲学。 二、“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指出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这是物质的唯一特性。相对于意识现象来说只有物质现象才具有这种属性。因此称“唯一”。这也是物质和意识的区别。凡是物质现象必然有客观实在性。无论它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还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也不管它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无论是自然界中的还是人类社会中的;只要具备了“客观实在性”就属于物质范畴。“客观实在性”是所有物质现象的共性。不具有这一属性的就是意识范畴。“客观实在性”是判断一种现象是不是物质现象的依据。如有人提出:“我的思想不依你的意识为转移”,于是得出思想是“客观”的结论。并且为证明这一结论的正确性给所谓“客观思想”取名为:“客观存在”。因为不敢取名叫“客观实在”,结果叫了“客观存在”。“物质的当然还是物质的,而意识的也成了物质的”是典型的庸俗唯物主义,是拉美特利的哲学在21世纪的再现。 三、“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 说明物质具有独立性,意识没有这种属性。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存在,但意识不能脱离物质而存在。就算社会意识具有独立性也是要加上“相对”二字的。“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也意味着单纯的意识活动是不会使物质现象发生变化的,但通过人的意识指导下的物质行为可以改变它的存在状态或具体形态。“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是理解物质定义难点所在,有人提出:一条不好走的路,他想变得好走一些,后来政府真的修了这条路。于是得出:这路变得好走是以他的意识为转移的结论。试想这个人或政府主要领导就是单纯凭“想”而不实际去做,路会不会修好?这个修路的过程是物质运动的过程,不是单纯的意识活动的过程,当然这个过程是有意识指导的过程。意识的指导和单纯的意识活动是不同的。 四、“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说明物质是可以被人们所认识的。这是可知论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者是可知论者。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首先是认识客观存在的物质现象,然后才发现了他们的“客观实在性”这一共性。这正是遵循了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的认识规律。但这种“客观实在性”无论是人们认识事物之前还是之后,它都以具体物质形态做载体而呈现着自己的属性。

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

《生活与哲学》重要观点和原理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生活处处有哲学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3)、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2、什么是哲学?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一句话,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联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对个别规律和特性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联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5、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有两个方面内容: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2)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 6、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派生。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物质依赖意识。 7、什么是辩证法?什么是形而上学? 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8、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1)它可以通过对社会弊端、旧制度、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2)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的物质力量。 9、马克思主义哲学: 是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武器。 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伟大的变革。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重要观点和原理 第四课 探索世界的本质 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派生。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2018年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生活》知识点总结(精华版)

2018年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生活》知识点总结 1、哲学与生活 (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①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②在一定意义上,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因此,哲学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它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①哲学就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②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的含义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注意:①具体把握哲学与世界观、世界观与方法论、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②哲学、世界观、方法论都正确与错误之分,不一定科学 3、哲学的基本问题 (1)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一方面,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为什么?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③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物质形态,如水、火、气、 土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机械性、形而上学 性、唯心史观)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人的主观精神是唯一的实在,是第一性的东西。 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 精神等) 5、正确理解“真正的哲学” (1)含义: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的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2)作用: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①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②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③总之,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客观要求和历史趋势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

一、唯物论(辩证唯物论) 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原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上帝创世说”。 2、物质决定意识 【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从主观出发。 3、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性。意识不仅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且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正确处理主客观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5、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原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二、辩证法(唯物辩证法) 1、事物是普遍联系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部诸要素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叫做联系。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世界上根本没有不依赖于周围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的事物,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多样的。【方法论】坚持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 2、整体和部分关系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各个部分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全局高于局部、统帅局部。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与部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一定的条件下,关键性的部分对整个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 【方法论】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高三政治哲学常识复习提纲

高中政治复习提纲哲学常识 第一课一切从实际出发 第一节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2.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3.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指示的概括和总结。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主要、最显著的特点。 5.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物质的;世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物质的;意识也是物质世界发展的产物和反映。 6.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在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 发展也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7.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1)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2)人类有意识的利用自然物和改造自然物,虽然体现了人的本质能力,但人们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有益成果,都是首先肯定自然的客观存在观并服从自然的属性与规律的结果。 (3)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8.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 方式是客观的;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客观的。 9.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 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支配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 10.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叫做物质,指明整个世界是 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第二节人们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11.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技能; 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本质)(无论正确与否,无论具体与否,无论发生的时间如何)。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12.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只是人脑特有的技能。 有了人脑并不等于就有了意识。因为,一时的内容不是来源于人脑,而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人们只有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客观存在通过人的实践作用于人脑,人脑才会形成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这才有了意识。 13.第一,正确的思想意识与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第二,无论是人的具体感觉还是人的抽象思维,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第三,无论是人们对现状的感受与认识,还是人们对过去的思考与总结,以至人们对未来的预测,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14.宗教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虚幻的歪曲的反映。 15.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16.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不等于说人们的意识都是一样的。 意识能够正确的反映客观事物,更不等于说每个人的意识随时随地都是正确的。 17.形成正误意识的原因:a.客观——主要是社会历史条件制约;b.主观——立场不同,世界观、人生观、 思维方法不同;知识构成不同;心理因素不同。 18.只要我们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不断 充实我们的科学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我们就一定能够在正确认识世界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