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琼东南盆地高精度层序地层学研究

琼东南盆地高精度层序地层学研究

琼东南盆地高精度层序地层学研究
琼东南盆地高精度层序地层学研究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油气成藏条件和勘探潜力

第23卷 第1期2011年2月 中国海上油气 CHIN A OF FSH O RE O IL A ND G AS V ol .23 N o .1 Feb .2011   *国家“十一五”重大专项课题“南海北部深水区有利区带和目标评价(编号:2008ZX 05025-06-04)”、“南海北部深水区富烃凹陷识别、储层预测与烃类检测技术(编号:2008ZX 05025-03)”部分研究成果。 第一作者简介:王振峰,男,高级工程师,1982年毕业于山东海洋学院海洋地质学系,2006年获中国地质大学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博士学位,现任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总地质师,长期从事含油气盆地石油天然气地质勘探研究与管理。地址:广东省湛江市坡头区中 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邮编:524057)。E -mail :w angzhf @cn ooc .com .cn 。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油气成藏条件和勘探潜力* 王振峰 李绪深 孙志鹏 黄保家 朱继田 姚 哲 郭明刚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 摘 要 受新生代大陆边缘拉张、印-欧板块碰撞、南海海底扩张等多种构造活动控制与影响,琼东南盆地经历了多期构造演化,形成了多凸多凹的构造格局。该盆地深水区负向构造单元主要有乐东、陵水、北礁、松南、宝岛、长昌等6个凹陷,正向构造单元主要包括陵南低凸起、松南低凸起和北 礁凸起。通过层序地层和沉积相研究以及油气成藏条件分析认为,深水区凹陷内普遍发育始新统湖相泥岩和渐新统崖城组海岸平原相—半封闭浅海相泥岩2套主力烃源岩,存在渐新统陵水组、中新统三亚组2套区域储盖组合和滨海相砂岩、扇三角洲相砂岩、盆底扇砂岩、中央水道砂岩、生物礁(滩)灰岩等5种类型储集层,发育由一批大中型背斜、断背斜构造圈闭及大型地层岩性圈闭组成的6个有利构造带。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划分出以陵水、松南-宝岛、长昌、北礁凹陷为烃源灶的深水区4个含油气子系统,优选出中央峡谷构造-岩性圈闭带和长昌凹陷中央背斜构造带作为勘探首选的2个有利构造带,提出以钻探陵水X -1、长昌Y -1等目标为突破口,通过解剖中央峡谷构造-岩性圈闭带和长昌凹陷中央背斜构造带推动深水区勘探进程。 关键词 琼东南盆地 深水区 油气成藏条件 有利构造带 勘探潜力 1 基本地质特征 琼东南盆地是我国南海北部深水区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之一[1]。琼东南盆地位于南海海域西北部,夹持在海南隆起区和永乐隆起区之间,以1号断层与 琼东南盆地为在前第三系基底基础上发育的新生代大陆边缘拉张断陷型含油气盆地,其构造演化受到印度-欧亚大陆碰撞、澳大利亚板块快速向北漂移以及太平洋-菲律宾板块新生代运动等因素的联合控制 [3-4] 。受始新世—早渐新世南海北部大陆边 莺歌海盆地相隔。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是指该盆地水深大于300m 的区域,面积约50000km 2 ,主要包括中央坳陷和南部隆起2个一级构造单元,中央坳陷深水区部分主要由乐东凹陷、陵水凹陷、北礁凹陷、松南凹陷、宝岛凹陷、长昌凹陷以及陵南低凸起、松南低凸起组成(图1)。该盆地深水区最大水深超过3200m ,新生界最大沉积厚度超过10000m ,具有下断上坳的双层结构 [2] 。 图1 琼东南盆地构造单元划分图

转换面的概念及其层序地层学意义

第15卷第2期2008年3月 地学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大学) Earth Science Frontiers (Chin 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Peking University)Vol.15No.2M ar.2008 收稿日期:2007-09-15;修回日期:2007-11-0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672078) 作者简介:王红亮(1971)),男,副教授,主要从事沉积储层及层序地层研究工作。E -mail:w h l4321@sohu 1com /转换面0的概念及其层序地层学意义 王红亮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北京100083 Wang H ong liang S ch ool of E nerg y Re sour ces ,Ch ina Univ e rsity of Ge osciences (Be ij ing ),Beij ing 100083,Ch ina Wang Hongliang.Concept of /Turnaround Surface 0and its signif icance to sequence stratigraphy.Earth Science Frontiers ,2008,15(2):035-042 Abstract:It is t he basic view of t raditio nal sequence stratigr aphy (V ail sequence)to t ake unconform ity as se -quence bo undary.Fo r hig h -frequency sequence ana lysis,it is obvio usly limited if only taking unco nfo rmit y as sequence boundar y due to the co nt inuit y of sedimentary pro cess,limitatio ns of unconfor mity distributio n and u -nifo rmity is not a rig or ous isochronous sur face.So /T ur nar ound Surface 0is int roduced to hig h -r eso lutio n se -quence stratigr aphy./T urnaro und Sur face 0has tw o implicatio ns:o ne is turnar ound surface o f base -lev el rise and base -level fa ll,the other is turnaround sur face o f sedimentat ion due t o base -level r ise and base -lev el fa ll.T urnaro und sur faces are classified into two t ypes:o ne is base -level fall to base -lev el rise turnaround sur face,which are usually present ed as unco nformity,top -lap sur face and pro gr adat ion to r et rog radatio n tur nar ound sur face ;ano ther is base -lev el rise to base -level fall turnaro und surface,w hich ar e usually pr esented as flo oding sur face.T he implicat ions of all these surfaces ar e discussed in detail.T he pr esentatio n of /T ur nar ound Sur -face 0is of sig nificance to high -fr equency sequence (4th and 5th or der sequence)divisio n,w hich pro mo te the applicatio n o f sequence str atig raphy in o il and gas ex plor at ion and develo pment.A case study is fr om delta to turbidite depositional system o f 3rd member o f Shahejie F ormat ion,Bo xing sub -depression o f Jiy ang sag.T hro ug h recog nitio n of turnaround sur face,fo ur larg e -sca le cy cles and eig ht intermediate -scale cycles ar e div id -ed in 3rd member of Shahejie F or matio n.Based o n above division and cor relation of wells and seismics,the higher resolution sequence framew ork is fo rmed. Key words:turnaround surface;base -level;unco nfo rmity;sequence st ratig ra phy 摘 要:不整合面作为层序界面,是经典层序地层学派的基本观点,对沉积盆地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对高频层序分析而言,由于三维空间中沉积作用的连续性、不整合面分布的局限性,以及不整合面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等时面。因此以不整合面作为层序界面具有明显的局限性。由此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中,引入了/转换面0的概念。转换面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基准面由上升变为下降或由下降变为上升的转换,一是由于基准面的升降转换所引起的沉积作用的转换。转换面可分为两大类,基准面由下降变为上升的转换面,包括不整合面、顶超面及进积与退积转换面;基准面由上升变为下降的转换面,主要为洪泛面。作者探讨了顶超面、进积与退积作用的转换面和洪泛面的特征及层序意义。/转换面0概念的提出对高频层序(如四级、五级层序)划分具有重要的意义,使层序地层理论与分析方法能更有效地应用于油气勘探与开

层序地层学

教学内容提要 层序地层学(Sequence Stratigraphy,Van Wagonar et. Al, 1988)代表了地质学领域里的一场革命,是一种划分、对比和分析沉积岩层系的新方法,是油气、煤、铀等矿产勘查与盆地地质研究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层序地层学来源于地震地层学,但这并不意味可以不加任何改动地将其标准模式搬入地震解释中,必须注意地震剖面和地质剖面的差异。 地震地层学(Seismic Stratigraphy)是1975年在美国石油地质家协会(AAPG)召开的一次研讨会上确定的(P. R. Vail, 1977)。 一.现代地层学的启示 地质学已经诞生近200年。它的诞生起源于人们对成层沉积岩的观察,并从而产生地质学的核心——地层学。古生物学、构造地质学、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矿床学以及种种为找寻矿产资源或者为解决国计民生中重大课题的应用科学(如测井、勘探地球物理学等),就是在这个古老的地层学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20世纪以来,地球科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早年毕业的大学生们还会记得,地层学是相当乏味的。它的中心任务是按照业已成文的地层术语规范,机械地对地层进行描述、对比、划分、作图。无数的地区性命名,大量的地方性运动,把长于记忆的学生搞得疲惫不堪,甚至一些地层的命名人,在经过一段的闲置后,对自己的命名也感到生疏。地层学实际上处于停滞状态。少数地层学家甚至宁愿说自己是沉积学家。然而,在过去的20多年间,地层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部分地层学家会同沉积学家,开始冲破了单纯的文牍式地描述地层的旧习,致力于研究地层的成因。结果发现,现今看到的基本地层单位,都是由一些三角洲、扇体、河道、碳酸盐岩台地、礁、滩、沼泽、潮坪等沉积体组成的。它们在空间上,组合成有一定规律的沉积体系,这些沉积体系又组合成有一定分布规律的体系域。地层层序就是由一定类型的体系域构成的。而在纵向上,地层层序又以某种周期性的方式重复叠置着,像框架与砖石一样,构筑成完整的地层记录。这些最新研究成果不但把地层学从描述阶段推向成因地层学的新高度,而且为深入探索油气以及其它与沉积现象有关的金属非金属矿产的分布规律开辟了新的途径。 二.海面变化的启示——地震地层学诞生 现代的地层学,已经从岩性的描述,进入对其成因的追溯与分析,而沉积模式的研究以及沉积体的成因解释,则导致层序地层学的发展,特别是与全球海平面变化有关的沉积体系的建立。 近三十年来,反射地震勘探的仪器设备,从光点记录,经过模拟磁带记录,发展到数字磁带记录,并利用瞬时浮点增益,可以无畸变地将反射纵波记录下来。野外观测方法中,广泛使用共深点(common depth point)技术采集,使有效信号得到极大的加强。利用电子计算机对反射地震资料的处理,使用包括反褶积(deconvolution)在内的各种数字滤波,可以将未畸变的反射地震信息显示出来。从而,反射地震勘探的发展已经跨进了一个新的阶段,即用来进行地质解释的信息,不再单纯是研究构造的运动地震学参数,同时还应利用与地层或岩性

琼东南盆地断裂系统特征与演化

收稿日期: 2014-04-14; 改回日期: 2014-09-01 项目资助: 国家油气重大专项(2011ZX5023-004-012和2011zx05006-006-02-01)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72160和40772086)联合资助。 第一作者简介: 谢玉红(1961–), 男, 教授级高工, 从事海上油气勘探开发的研究和管理工作。Email: xieyh@https://www.wendangku.net/doc/af3072241.html, doi: 10.16539/j.ddgzyckx.2015.05.004 卷(Volume)39, 期(Number)5, 总(SUM)148 页(Pages)795~807, 2015, 10(October, 2015) 大 地 构 造 与 成 矿 学 Geotectonica et Metallogenia 琼东南盆地断裂系统特征与演化 谢玉洪1, 童传新1, 范彩伟1, 宋 鹏1, 张 昊2, 童亨茂2 (1.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湛江分公司, 广东 湛江 524057; 2.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2249) 摘 要: 在对二、三维地震资料系统解释的基础上, 通过不同区域断层分布特征和演化及盆地结构的差异性分析, 将琼东南盆地北部坳陷带划分为两个断裂系统(东部断裂系统和西部断裂系统)及8个子系统, 并阐述分析了各子断裂系统的断层分布特征和规律。再利用平衡剖面技术, 研究分析了琼东南盆地断裂系统的演化阶段和断层的活动期次, 确定“长期活动型”、“早衰型”、“中期活动型”(分“中期活动Ⅰ型”和“中期活动Ⅱ型”)、“晚成型”等4个系列的断层占主导地位。分析确定琼东南盆地复杂的断裂系统是在先存构造条件下, 两期不同方向伸展变形叠加而成, 其中南北向伸展的递进变形起主导作用; 不同区域先存构造分布和活动的差异是造成琼东南盆地断裂系统复杂性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 琼东南盆地; 断裂系统; 先存构造; 构造样式; 两期伸展 中图分类号: P5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1552(2015)05-0795-013 0 引 言 琼东南盆地位于海南岛东南、南海北部, 呈北东东向延伸, 其范围约西起108°51′E, 东至114°41′E, 北起18°50′N, 南到17°00′N(图1中的黄色区域)。东西长290 km, 南北宽约181 km, 面积约60000 km 2, 大体上围绕海南岛南部呈一弧形展布(蔡乾忠, 2005; 谢文彦等, 2008, 2009)。盆地西以1号断层与莺歌海盆地为界, 东接珠江口盆地, 北部为海南隆起, 南部向南海海盆开口(图1)。系一个以前古近系为基底的新生代伸展型盆地, 沉积厚度达10000 m 以上, 由古近系(裂陷层系)和新近系(坳陷层系)组成(表1), 最大水深超过1000 m(蔡乾忠, 2005)。其中裂陷层系断层十分发育, 坳陷层系也有少量的断层发育。 断层是伸展型盆地构造研究的核心, 也是此类盆地油气勘探的关键(童亨茂等, 2009), 伸展型盆地 内沉积物的充填、沉积层序的发育和分布、油气藏的形成、分布和演化(包括圈闭的形成及有效性、油气运移、聚集和成藏等)等都与断层的分布和活动密切相关。同时, 盆地的结构和演化也主要受断层控制(能源等, 2012; 王文君等, 2012; 张林等, 2012; 王玺等, 2013)。因此, 断裂系统研究对于解决琼东南盆地的基础地质问题、深化油气勘探有重要意义, 同时对南海形成演化的深化认识也有重要意义。 由于特殊的大地构造位置(Taylor and Hayes, 1980; Tapponnier et al., 1982; Briais et al., 1990)及丰富的潜在油气资源, 长期以来, 琼东南盆地一直是一热点研究地区, 断裂系统研究也是如此。茹克(1990)很早在琼东南盆地识别出半地堑, 并对断层的剖面组合进行了分析和归类, 在此基础上, 一些研究者对琼东南盆地的结构和构造样式(李绪宣等, 2006)、断裂系统的方位(李绪宣和朱光辉, 2005;

琼东南盆地第四纪块体搬运体系的地震特征

2009年6月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V ol.29,No.3第29卷第3期 M ARINE GEOLOGY&QUA TERNARY GEOLOGY June,2009 DOI:10.3724/SP.J.1140.2009.03069 琼东南盆地第四纪块体搬运体系的地震特征 王大伟1,吴时国1,董冬冬1,姚根顺1,2,曹全斌2 (1中国科学院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266071; 2中石油杭州地质研究院,杭州310013) 摘要:第四纪以来,琼东南盆地的陆坡区域广泛发育深水块体搬运体系。深水块体搬运体系是广泛发生在外陆架/上陆坡的一种沉积物搬运机制,包括滑动、滑塌和碎屑流等重力流作用过程。利用深水3D地震资料,提取振幅和相干数据,通过地震剖面、构造图和时间切片分析,揭示块体搬运体系具有丘状外形、波状反射结构、弱振幅和连续性差的地震特征,内部整体比较杂乱,主体发育褶皱,趾部发育逆冲断层,具有塑性流体特征。结合南海构造背景分析,认为研究区第四纪沉积速率高并位于地震多发带,构成了块体搬运体系的形成条件和触发机制。 关键词:深水盆地;外陆架/上陆坡;块体搬运体系;琼东南盆地 中图分类号:P73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6-1492(2009)03-0069-06 在全球 从源到汇 研究计划中,块体搬运沉积体系(Mass transport depo sitio ns,简称M TDs)和海底峡谷-水道搬运沉积体系是大陆坡-深海平原最重要的两种搬运沉积过程。块体搬运体系的沉积物称为块体沉积物,构成了大量的深水沉积,在世界范围内的深水盆地中都有发现。例如,位于墨西哥湾Brazos-Trinity系统的4号盆地,50%~60%的深水层序由块体搬运体系组成[1];尼日尔近海区也有50%的块体沉积物,并且在某些地区,块体搬运体系组成了差不多90%的层序[2];特立尼达东部近海区,第四纪沉积层序包含了50%的块体沉积物[3]。 作为深水沉积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之一,南海外陆架/上陆坡也广泛发育块体搬运体系。目前,在南海南部的文莱深水区中发现了块体搬运体系,并且认为沉积层序中包含了50%的块体沉积物[4]。在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开展约7 104km2的1 200000海洋工程地质调查中,发现113 ~117 E 之间的外陆架/上陆坡存在多个块体搬运体系[5-7],最新估算面积为1 3 104km2。得益于我国深水油气勘探的推进,本次研究利用最新采集的2D和3D地震资料(图1),在南海西北陆坡的第四纪层序中发现了多个块体搬运体系。本文以琼东南盆地第四纪地层中的块体搬运体系(QM T D)为例探讨块 基金项目:海洋沉积与环境地质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中国科学院重要方向性项目(KZCX2-YW-229);山东省博士后创新项目(200803109) 作者简介:王大伟(1976 ),男,博士,主要从事深水油气研究, E-mail:david_p etrol@https://www.wendangku.net/doc/af3072241.html, 收稿日期:2009-02-23;改回日期:2009-04-28. 周立君编辑体搬运体系的地震特征。 1 概念的提出与历史回顾 深水块体搬运体系是广泛发生在外陆架/上陆坡的一种沉积物搬运机制[8-9],包括滑动、滑塌和碎屑流等重力流作用过程。块体搬运体系的发育规模不等,最大可以达到几千平方千米,对原地沉积具有极大的破坏和改造作用,它能将沉积物运移至数百甚至上千千米之外。 Weimer最初使用 块体搬运复合体 (M ass transport complexes,简称MT Cs)这个术语,指出现在沉积层序下部,底部发生侵蚀,被水道和天然堤所上覆的一种沉积地层单元[8-9]。块体搬运复合体具有明显的地震识别特征,在地震识别尺度内具有丘状外形、波状反射结构、弱振幅(局部中-强振幅)、连续性差的地震特征。最初定义 块体搬运复合体 的目的是为了区别传统概念 滑坡 ,并且赋予 块体搬运复合体 层序地层学含义。 许多沉积学家从沉积学的角度研究深水块体沉积物,提出了块体搬运体系的沉积学含义。块体沉积物指海相地层中由泥岩基质和悬浮在其中的杂乱、分选差的碎屑构成的沉积岩,碎屑物质主要包括深成、火山和变质的鹅卵石、粗砾和巨砾,并且块体沉积物的内部构造具有塑性流体特征[10]。水下块体沉积物通常在上部包含一些未成岩沉积物,也包含了部分压实的海相胶结沉积物[11-12]。随着研究的深入,MTDs渐渐成为一个通用的术语,用来描述各种类型的块体搬运[13-14]。作者认为,MTDs和MTCs是

沉积体系及层序地层学研究进展

沉积体系及层序地层学研究进展 沉积学的发展整体上经历了从萌芽到蓬勃发展,再到现今的储层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地震沉积学等派生学科发展阶段。这期间,沉积学的形成和发展一直服务于油气和其他沉积矿产的勘探和开发。到目前为止,针对层序研究,相关的理论和方法已比较系统、成熟。但在层序内部体系域划分、裂谷盆地层序地层模式研究及层序地层控制因素分析等方面仍然需要开展大量的研究工作才能使沉积体系及层序地层学研究更精细。 1 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层序地层学是近20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其基础是地震地层学与沉积相模式的结合。层序的概念最初由Sloss(1948)提出,当时将层序作为一种以不整合面为边界的地层单位。但层序地层学的真正发展阶段是在P. R. Vail, R. M. Mitchum, J.B.Sangree1977年发表了地震地层学专著之后,层序的概念定义为“一套相对整合的、成因上有联系的地层序列,其顶底以不整合或与这些不整合可对比的整合为界”,并将海平面升降变化作为层序形成与演化的主导因素。1987年Vail和Wagoner等在AAPG上发表的文章首次明确了层序地层学的概念,开始了层序地层学理论系统化阶段,提出了体系域等一系列新概念,建立了层序内部的地层分布规律和成因联系。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层序地层学理论出现了多个分支学派,丰富发展了理论,也扩展了应用领域。 层序地层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现已发展为与岩石地层、年代地层、生物地层及地震资料相结合的综合阶段,并且已从在理论上有争议的模型演化成一种在实践上可采纳的方法(蒋录全,1995)。 1.1 国内外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 层序地层学理论建立之初是以海相层序地层为基础的,国外应用较多的有三种海相层序概念模式,发展至今,理论上形成了Vail层序地层学、Cross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Galloway成因层序地层学三大主流派系。沉积层序与成因层序的最根本区别在于层序界面的不同,沉积层序以不整合和与该不整合可对比的整合面为界,强调海平面变化是层序形成的主导控制作用;成因层序是以最大海侵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中央峡谷砂体成因与展布规律

第29卷第6期2017年12月岩性油气藏LITHOLOGIC RESERVOIRS V ol.29No.6Dec.2017收稿日期:2017-09-17;修回日期:2017-11-12 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南海北部深水区潜在富生烃凹陷评价”(编号:2011ZX05025-002)资助 作者简介:毛雪莲(1986-),女,硕士,工程师,主要从事深水油气地质方面的研究工作。地址:(524057)广东省湛江市坡头区南油二区商业 楼806室。Email :maoxl5@https://www.wendangku.net/doc/af3072241.html, 。 文章编号:1673-8926(2017)06-0060-09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7.06.008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中央峡谷砂体成因 与展布规律 毛雪莲,朱继田,姚哲,徐守立,唐历山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研究院,广东湛江524057) 摘要: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新发现了陵水A-2大气田,钻井揭示其中央峡谷黄流组内充填有多期优质厚层的浊积水道砂岩,且被后期泥质水道切割及块体流改造,各期砂体的叠置关系复杂。为此,利用三维地震、最新钻井岩心、壁心、岩屑化验及测井等资料,综合分析了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充填砂体的成因及其展布规律。结果表明:中央峡谷内黄流组至少发育4套厚层优质储层,且以灰色细砂岩、粉砂岩为主,砂体为浊流沉积。砂体的堆积样式为垂向孤立式和侧向加积复合式。砂体的分布具有分段性,纵向上HL_Ⅰ砂组和HL_Ⅱ砂组在中央峡谷内均有发育,HL_Ⅲ砂组和HL_Ⅳ砂组在中央峡谷中下游段发育;横向上,峡谷平直段—低弯曲段砂体一般连片分布,中—高弯度段砂体呈独立块状分布。另外,根据中央峡谷内砂体在纵向上相互叠置、横向上连片分布的特征,建立了中央峡谷黄流组5期砂体在空间上的立体展布模式,对预测类似砂体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深水区;中央峡谷;砂体成因;展布规律;琼东南盆地 中图分类号:TE122.2文献标志码:A Sandbody genesis and distribution regularity of Central Canyon in deepwater area of Qiongdongnan Basin MAO Xuelian ,ZHU Jitian ,YAO Zhe ,XU Shouli ,TANG Lishan (Research Institute of Zhanjiang Branch ,CNOOC ,Zhanjiang 524057,Guangdong ,China ) Abstract :Lingshui A-2gas field was discovered in deepwater area of Qiongdongnan Basin.Well drilling reveals that multi-period high quality thick layer of turbidity channel sandstone developed in Huangliu Formation in Cen-tral Canyon.The filled channel standstone was cut by the late muddy channel and reformed by MTDs.The stacked relationship of multi-period sandbodies is very complex.So ,the genesis and distribution regularity of the Central Crayon filling sandbody in Qiongdongnan Basin were studied using 3Dseismic and the latest drilling data.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entral Canyon at least developed four sets of thick and high-quality reservoirs which are sand of turbidite deposits and the lithologies are primarily grey fine sandstone and siltstone.The accumulation styles of sandbody are vertical isolation and lateral accretion ,and it is segmented in the distribution of sandbody.Vertically ,Ⅰand Ⅱsand groups developed throughout the entire canyon ,but Ⅲand Ⅳsand groups only devel-oped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of the canyon.Horizontally ,sandbodies developed contiguously in the straight-low 万方数据

层序地层学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层序地层学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一、层序地层学简述 1.1 什么是层序地层学 层序地层学通过对地震、测井和露头资料的分析,研究在构造运动、海面升降、沉积物供应和气候等因素控制下,造成相对海平面的升降变化及其与地层层序、层序内部不同级次单位的划分、分布规律;研究其相互之间的成因联系、界面特征和相带分布。以建立更精确的全球性地层年代对比、定量解释地层沉积史和更科学地进行油藏以及其他沉积矿产的钻前预测。 1.2 层序地层学的提出 层序的基本概念在18世纪晚期即已提出;到了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地质学家威尔(Vail)等,在研究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于1965年提出第一代的全球海平面相对变化曲线和地震地层学基本原理,引发震撼,并于1977年出版书籍《地震地层学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1987年,美国哈克(Haq)、威尔(Vail)等,在总结各项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第二代海平面相对变化曲线,并系统地提出层序地层学的基本理论与概念。《层序地层学原理》一书的出版标志着层序地层学进入成熟和蓬勃发展阶段。

1.3 层序地层学的基本概念 1、基本层序:层序是由不整合面或其对应的整合面限定的一组相对整合的、具有成因联系的地层序列(Mitchum等,1977)。 2、体系域:由小层序和组成层序的次级单元的一个或多个小层序组形成的同期沉积体系的联合体称为沉积体系域。体系域的解释是建立在小层序堆叠型式、与层序的位置关系和层序边界类型的基础上。 3、海泛面和最大海泛面:一个分隔年轻的和年老的地层的界面,穿过此面水深明显增加。 4、全球海平面变化:全球海平面指一个固定的基准面点,从地心到海表面的测量值。 5、密集段或凝缩层:密集段是薄的海相地层单位,由远洋到半远洋沉积物组成,以极低的沉积速度为特征。在地震剖面上,通常由高水位体系域的前积斜层的底面来证实,每个斜层都下超到下伏的海进和低水位体系域上。因此,下超面通常是密集段存在的一个很好标志。在露头剖面中和测井曲线上,下超面被用来定义一个与密集相伴生的、在无沉积作用或者沉积作用极缓慢时期形成的一个面。海平面与沉降作用相结合的协同作用,产生一个大的、区域广泛分布的密集段。 概念的内容还有很多,在这里不再赘述。

琼东南盆地异常压力分布与形成机理探讨_祝建军

天然气地质学 收稿日期:2010-05-10;修回日期:2010-09-23.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编号:2008ZX05025-006);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编号:2009CB219400)联合资助.作者简介:祝建军(1985-),男,山东兖州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油气储层地球化学研究.E -mail :zhu jianjun831211@https://www.wendangku.net/doc/af3072241.html, . 琼东南盆地异常压力分布与形成机理探讨 祝建军1,2,张晓宝1,张功成3,刘 方3,张明峰1,陈国俊1,夏燕青1 (1.中国科学院油气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00; 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 3.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北京研究中心,北京100027) 摘要:基于测井资料和地震层速度预测盆地地层压力,结合实测压力和泥浆数据,从琼东南盆地测井资料和地震资料入手,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分析了琼东南盆地地层压力分布特点,总结了琼东南盆地异常地层压力分布规律,认为此盆地单井压力类型可以划分为常压、微超压、超压;超压出现 的层位,层速度剖面上出现速度反转现象,在凹陷中心易形成强超压体;上渐新统陵水组压力平面上发育陵水凹陷、松南宝岛凹陷、乐东凹陷等强超压凹陷,具有从北向南、从西向东超压逐渐增强、超压范围增大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琼东南盆地的超压成因机理,认为该盆地上高达110m /Ma 的沉降速率造成的不均衡压实是该盆地上超压层形成的主要成因;高达105m /Ma 的沉降速率、较高的地温梯度引起的生烃作用以及断层活动性减弱、封堵性增强共同控制着下超压层的形成。关键词:琼东南盆地;速度谱;超压成因机理;封堵性 中图分类号:TE122.2+ 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926(2011)02-0324-07引用格式:祝建军,张晓宝,张功成,等.琼东南盆地异常压力分布与形成机理探讨[J ].天然气地球科学,2011,22(2):324-330. 0 引言 琼东南盆地的温度、压力在油气运移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异常压力,它直接参与了盆地中几乎所有的地质作用过程。此外,现今压力的分布还涉及到油气井的安全建设、油气田的开采等方面,压力研究的成功与否影响到一个油气田的开采效率,对于节省开采成本、提高油气井成功率有着很大的帮助,因此,现在各个油田对于盆地内异常压力的分布越来越重视。 关于异常压力机制的研究和讨论由来已久,经过多年来前辈 [1-3] 的积累总结发现,在盆地中起着主 导作用的压力机制有:不均衡压实作用、构造应力(包括断层活动、褶皱、底辟盐丘等等)、有机质的生烃裂解及与矿物相变相关的成岩作用等。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研究琼东南盆地现今压力场分布与成因机制。 1 地质背景 琼东南盆地位于海南岛东南、西沙群岛以北的海域中,总体上由北东—北北东方向向西南方向延 伸,是一个典型的在新生代发育起来的陆缘拉张型含油气盆地,与莺歌海盆地毗邻,两者以Ⅰ号断裂为界,盆地东侧为神狐暗沙隆起,南界为西沙群岛和中建南盆地。琼东南盆地水深为50~2000m ,总面积为3.4×104 km 2 ,最大沉积厚度为12000m [4] ,盆地在构造演化上经历了特征显著不同的2个发育阶段:始新世至渐新世的早期断陷阶段,以及渐新世以来的晚期拗陷阶段,形成了以T 60为界的上、下2个不同的构造层。上构造层为统一坳陷,断裂不发育;下构造层由9个凹陷构成(图1)。琼东南盆地由北西向南东方向依次划分为北部坳陷带、中央隆起带、中央坳陷带、北礁低隆起带和南部断坳带,形成了两隆三坳且隆坳相间的构造格局。其中北部坳陷带包 第22卷第2期2011年4月 天然气地球科学 NAT URAL GAS GEOS CIENCE Vo l .22No .2 Apr . 2011

高频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基础

第1章 高频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基础 1.1 高频层序的基本概念和研究现状 1. 高频层序的基本概念 高频层序的概念起源于地质学家们对于准层序的研究。准层序最初被定义为“由海泛面所限定的层或层组组成的一个相对整合的序列”。作为准层序界面的海泛面被进一步定义为:一个将老地层与新地层分开的面,穿过该面水深突然增加[1]。这一定义主要是基于海岸沉积环境提出的,因此其定义不具有普遍性而造成概念的欠完整。Van Wagoner和Mitchum[2]随后将类似于准层序的地层单元重新命名为“高频层序”,对于准层序定义的欠完整性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修正作用。郑荣才等[3]、Cross等[4]所提出的短期基准面旋回和超短期基准面旋回,Anderson和Goodwin[5]提出的“米级旋回”,包括王鸿祯等[6]所称的“小层序”都属于高频层序的范畴。综合众多学者的观点,高频层序应是包含基准面上升期和下降期沉积的完整的地层序列,在不同沉积环境,高频层序的结构特征有差异。 2. 高频层序级次划分研究现状 Exxon的经典层序地层学、Cross的成因层序地层学、Galloway - 1 -

扇三角洲高频层序界面的形成机理及地层对比模式 的成因层序地层学以及Miall的储层构型要素分析理论关于高频层序单元的级次划分、高频层序的时限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异。 经典层序地层理论源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Peter Vail[7]和来自Exxon公司的沉积学家继承了Sloss[8]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层序—体系域—准层序”这样一个完整的概念体系。层序是以不整合面或与之相应的整合面为边界的、一个相对整合的、有内在联系的地层序列。层序内部可以根据初始海泛面和最大海泛面进一步划分为低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体系域内部则包含若干个具有相互联系的准层序组或准层序。基于这一理论体系,众多学者根据海平面持续的时间周期提出了层序划分方案[9]。受限于勘探程度、资料分辨率和现有技术手段,在三级层序内部进行高频层序划分时所能够识别的高频层序级次也不相同,但大多数划分至准层序组、准层序的级别,相当于四级和五级层序。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四级层序时限在0.08~0.5 Ma,五级层序的时限在0.01~0.08 Ma。 Cross[4]及其成因地层学小组提出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与研究方法,其理论基础包括四个方面:地层基准面原理、体积划分原理、相分异原理与旋回等时对比法则。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并没有根据海平面变化持续的时间来进行旋回级次划分,而是以不同级次的基准面变化将地层划分为不同的旋回,依据钻井和测井资料可以识别出来的最高级次的旋回称为短期旋回。Cross 指出完整的短期旋回是具有进积和加积地层序列的成因地层单元。郑荣才等[3]根据其对多个盆地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成果,建立了各级次基准面旋回的划分标准,并且厘定了各级次旋回的时间跨度,将基准面旋回划分为六个层次:巨旋回、超长期旋回、长期旋回、中期旋回、短期旋回和超短期旋回。超短期旋回与短期旋回具有相似的沉积动力学形成条件和内部结构。 - 2 -

琼东南盆地沉积环境及物源演变特征

万方数据

第4期邵磊等:琼东南盆地沉积环境及物源演变特征549 笔者拟采用微体古生物以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方法,对琼东南盆地渐新世一中新世地层的沉积环境及物源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其石油地质特性。 2材料及方法 采用微体古生物以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方法对取自琼东南盆地7口探井渐新统一中新统590个岩心及岩屑样品进行了分析研究(图1)。微体古生物分析主要采用钙质超微化石、浮游及底栖有孔虫和孢粉藻类分析,涉及样品主要为盆地西部的崖城组和盆地东部的陵水组一三亚组。在沉积地球化学分析中,稀土元素(REE)由于性质稳定,相对较少受到沉积作用的改造,在沉积盆地研究中能更好地用来分析母岩的变迁演化,是沉积盆地分析母岩变迁演化的有力工具[11|。进行地球化学分析的样品均被压碎至200目以下,然后在高温炉中保持680℃恒温2h,以剔除有机质及沉积物内黏土矿物中的结晶水,用HF+HNO,混合酸进行分解,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VGX7ICP-MS)测试。样品处理过程中。每30个样品加一个空白样、一个重复样和两个标准样,最后样品测试结果都根据标样数据进行校正,精度由空白样及重复样控制,分析工作在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分析方法详见参考文献[123。 图1研究区和样品位置 Fig.1Locationofthesamplesandthestudiedarea 3沉积环境演化 琼东南盆地自始新世开始较大规模接受沉积,沉积环境受古地形控制,以洪积~河流相为主。盆地何时开始接受海侵,一直存在争议。针对该问题重点开展了以微体古生物为手段的古生态学研究,在YCl3—1一a2井约300m连续取心揭示的崖城组可以看到,在崖三段下部(4055.9rrl)产有大量PDzypDd沱fe口Ps—poritesspp.,Pozy户odiis户。一£P5spp.等淡水蕨类孢子以及裸子、被子植物花粉,未发现典型海相藻类,综合 考虑为淡水环境。到3890.13ITI处出现大量如Im- pletosphaeridiumsp.,Spiniferitesspp.等海相浮游藻类化石,但是,钙质超微化石及有孔虫均未产出,也未发现淡水属种。由于在海陆过渡带不利于钙质超微化石及有孔虫化石的保存,结合该段沉积的连续性以及潮汐沉积构造极为发育等特点。认为本区崖三段沉积环境是从淡水滨岸环境逐步演化为滨浅海环境。同样,在与YCl3—1一a2井相邻的YCl3—1—2井崖三段中也未见到沟鞭藻孢囊等海相藻类,而在同区的YCl9—1—1井崖三段顶部样品中开始出现大量海相沟鞭藻孢囊,可以认定琼东南盆地西部在崖三段早期为近岸过渡环境。崖三段晚期开始发生明显海侵,而在崖城组之下的始新世则发育有淡水湖相沉积。 渐新世早期海水可能从东西两个方向进入琼东南盆地。形成东西两个浅海区,中间有滨海相和剥蚀区将其分隔开来。从YC8—2—1井的崖二段发育高浓度值的沟鞭藻孢囊,以及崖城组一段(3377.9m)包含smallReticulofenestra,Cyclicargolitnusabisectus,Cyclicargolitnusfloridanus,Coccolithusmiopelagi—CUS以及Coccolithuspelagicus等钙质超微化石来看,崖北凹陷西侧的水深此时已经达到外陆棚的海湾环境。陵水一乐东凹陷北部发育滨岸平原一滨海体系,南部断层下降盘发育滨海一低位扇体系;在陵水凹陷北部和东南部发育扇三角洲沉积;松南一宝岛凹陷除发育滨海相边缘相带外,以浅海相沉积为主[1州。 琼东南盆地崖城组形成于裂陷晚期,当时古湖消亡,大规模海侵行将开始,普遍存在海陆过渡相沉积环境。在不同地区沉积环境及物质输送能力的不同,导致有机质物源和输入量的差异甚大。有利烃源条件应在于能形成含煤地层的沼泽环境,因为其有丰富的陆生植物补充源。使得有机质能够高度集中堆积。有机屑浓度指标在YCl3-1-2井崖三段显示极高值,指示这里的崖三段显然形成于与众不同的条件下,是陆源有机物异常丰富的沼泽环境。所以,崖城组的富气源岩应与含煤地层发育有关,滨海沼泽沉积环境是崖城组时期最有利于烃源岩形成的环境。 渐新世晚期全区发生海侵,海水从东、西两个方向进入盆地,继承崖城期的海侵方向。琼东南盆地深水区陵水层序低位体系域沉积时期,中央凹陷带以及北礁凹陷主要为浅海相沉积,东南部为滨海相沉积。在LS4—2—1井、ST24—1-1井、BDl9-2-2井和BD20-1-1井发育大量沟鞭藻孢囊以及海相微体古生物化石,说明 此时琼东南盆地已经完全进入海相沉积环境。在陵水万方数据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中自旋回作用的探讨_黄彦庆

[收稿日期]20060103 [作者简介]黄彦庆(1980),男,2002年大学毕业,博士生,现主要从事层序地层和油气成藏方面的研究工作。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中自旋回作用的探讨 黄彦庆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能源学院,北京100083) 张尚锋,张昌民,汤 军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荆州434023) [摘要]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强调异旋回作用对地层层序的控制,但是自旋回作用造成的特殊粗碎屑岩层 段在我国东西部的含油气盆地地层中经常可以见到,自旋回作用在短期基准面旋回中、湖盆水体较浅、 基准面缓慢升降等情况下对地层层序的控制作用较大。自旋回作用的研究可以在避免高分辨率层序划分 误区、验证层序对比的正确性、对具有事件沉积性质的沉积环境进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和寻找特 殊储集层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自旋回;异旋回;储层预测 [中图分类号]T E121 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752(2006)02000603 高分辨率层序摆脱了海平面升降对地层层序的控制,适用于我国的陆相含油气盆地[1~4],在进行 地层对比[5~7]、油气勘探阶段的储层预测和生储盖发育规律研究[8~9]等方面,逐渐得到地质学家和油田地质工作者的广泛认可。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是在基准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4],导致基准面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基底沉降、沉积物供给和气候控制[4,8],即以外界因素控制基准面旋回层序。在基准面旋回上升的早期和下降的晚期,由于基准面很低,侵蚀区范围很大,侵蚀作用强烈,能够形成厚层粗碎屑岩。随着基准面的上升,剥蚀区范围减小,砂体逐渐变薄,粒度变细,到了最大洪泛面位置,以发育泥岩为主。但事实并非如此,如辽河盆地西部洼陷双208井沙河街组的扇三角洲前缘浅湖亚相[6]中期基准面旋回的最大湖泛面附近,形成了比基准面上升早期形成的含砾砂岩粒度更粗、对下部地层冲刷更强烈的厚层砂砾岩体,这种现象不仅在东部沉积盆地中可见,在我国西部含油气盆地中常见;吐哈盆地台北凹陷含油层段可见多套层厚砂体在最大湖泛面附近发育。分析这些现象的形成原因,只能是比基准面上升初期更加强烈的水动力条件,即河道水动力的大小,是下面要讨论的自旋回的一部分。笔者认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不仅要考虑基底沉降、沉积物供给和气候等外部因素控制下的基准面变化,同时自旋回因素亦应该受到重视。 1 自旋回作用分析 对地层层序的形成机制有 自旋回 和 异旋回 两种观点[9]。自旋回作用强调搬运和沉积碎屑物质的流体对地层层序的控制作用。自旋回作用一般表现为:河流自身水动力的强弱变化,较强持久的水动力能够形成较粗较厚的碎屑岩层;河流的摆动;水流形成下粗上细的砂体等。自旋回作用不具有规律性,例如由于特殊原因使下山体跨塌或泥石流等,造成的物源变的充分;或洪水事件的出现,水动力反常的突然增强等。异旋回作用具有规律性,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强调异旋回作用对地层层序的控制,但是自旋回作用是一种实实在在存在的现象,在层序地层中必然留下痕迹和记录。经过分析,笔者认为在以下4种情况下进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时要考虑自旋回作用。 1)事件沉积作用为主的环境,如水下冲积扇;或具事件沉积作用的环境,如山前冲积扇和山前直接入湖的扇三角洲环境。这些环境紧靠物源,冲积扇远离湖盆,沉积物的体积分配受基底沉降和气候等异旋回作用的控制较小,搬运和沉积粗碎屑的水流水动力变化具有突发性,且变化频率较高,这种自旋回作用对沉积物在这些环境中的分配起了很大作用。 6 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2006年4月 第28卷 第2期 Journal of Oil and Gas Technology (J JPI) Apr 2006 Vol 28 No 2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