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原生型文化与边际文化一从发生学视角对比中俄文化的发展特性

原生型文化与边际文化一从发生学视角对比中俄文化的发展特性

原生型文化与边际文化一从发生学视角对比中俄文化的发展特性
原生型文化与边际文化一从发生学视角对比中俄文化的发展特性

原生型文化与边际文化一从发生学视角对比

中俄文化的发展特性

郭小丽

(内容提要) 中国文化在本土发生,属于原生型文化;古罗斯被多种文明所包围,其文化发生于各种相对发达文化的边际上,故而称之为边际文化。地理位置相对封闭的中国,其原生型文化与他者文化相比,常常具有较高的文化势能,逐渐形成以“我一我”对话形式为主的文化发展模式;俄罗斯地理位置开放,其文化发端起源于与他者文化的对话,并在不断的对话过程中完善自身,形成了以“我一他”对话形式为主的文化发展模式;“我一我”的对话模式伴随的是“稳定和连续”,但也带来“保守和停滞”;“我一他”的对话模式伴随的是“分裂和离散”,但也带来“发展和创新”。

(关键词) 中国俄罗斯原生型文化边际文化对话模式

(作者简介) 郭小丽,1968年生,河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石家庄 050016)中国文化的特点是超稳定性和连续性,俄罗斯文化的特性是离散性和断裂性,这已是大多数学者的共[1]。中国文化比较理性平和,求稳而慎变;俄罗斯文化相对感性好胜,外张而嬗变。而这种特性不是偶然而有,突然而生的。因为文化是人类的活动,也是一种发展过程。民族的特性表现在它的早期历史中。文化的起源部分地决定了民族的价值观和发展特性。因此,研究文化的产生和起源显得尤为必要。

一原生型文化与边际文化

原生型文化指在本土发生的文化类型,如中国、古埃及和古印度等;俄罗斯学者鲍格诺认为,处在多种文化边界上的文化类型属于边际文化[2]。俄罗斯、中东、巴尔干和西班牙等都属于边际文化。

尽管存在多种关于中国文化起源的猜想,尽管中国文化的发生呈现“多源”和“多元”的特征(比如甘肃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青海孙家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东南沿岸的菘泽文化、良渚文化、福建的昙石山文化以及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等等),但不可否认的是,源自本土的儒家思想和道家理念使得中国文化具备了与其他文化截然不同的特质,而独特的汉语和汉字更是“原生型”文化的见证。古罗斯则不同,它处在东(伊斯兰世界)、西(基督教文明)、南(拜占庭文化)、北(斯堪的纳维亚文化)多种相对发达文化之间,接受他者文化——基督教(东正教)为国教后其文化才逐渐发展起来:“罗斯受洗之前东斯拉夫的多神教文化既没有形成古罗斯的社会史,也没有形成文化史。东斯拉夫的多神教只是罗斯的一种史前形态……本质上讲,古罗斯的文化,包括整个俄罗斯的文化都开始于罗斯接受基督教之后,因此,罗斯受洗的日子(公元988年)成为俄罗斯民族文化历史的开端”[2]。此外,古罗斯的地理环境和生活方式也具备边际性特征,它处在欧洲和亚洲之间、森林和草原之间,生活方式是定居和游牧交替等等,这些因素都加强了俄罗斯边际文化的特性。

地理条件不仅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文化发生时间的早晚[3],而且对民族心态的形成和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俄国学者杜洛夫、米洛夫等都强调地理因素在民族文化中起到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后者,用严谨的科学方法考察了地理因素对俄国历史的影响。普列汉诺夫在《论一元论历史观之发展》中透彻地阐述了地理环境对民族文化的影响。而历史学家克留切夫斯基也特别强调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称地理因素是文化的摇篮。他在自己的巨制《俄罗斯历史教程》中指出,俄罗斯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俄罗斯的民族心态和民族性格[4]。较之更早的西方派鼻祖恰达耶夫也曾经说,地理环境“像一根红带贯穿着我们全部的历史,它包含着历史之所有哲学,它体现在我们社会生活的每一个时代,并确定着各个时代的特征”[5]。当然,“地理环境决定论”并不可取,但不可否认的是,地理环境

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条件。社会存在(包括地理环境)决定社会意识,自然物质的差异是绝对的,历史与文化不是空中楼阁,它的生成与发展不可能脱离赖以滋生的地理条件,历史与文化的许多特点可以寻根到民族栖生地的特性上。

地理环境之差别是造成中俄文化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历史与文化的差异,注重地理环境背景的分析,这无疑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

中国地形是半封闭的,北方是沙漠和冰雪,西边和南边是崇山峻岭,东边是浩瀚的海洋。偏居一方的地理位置、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条件优越的农耕世界以及幅员辽阔的文化领地等因素都造成了中国文化独特的内向型气质。在这个地理和历史条件都不适于与外族文化交往的古老国度里,各地方的亚文化一方面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中相互影响、互相借鉴,以潜移默化的方式缓慢地交融;另一方面又在战争中,特别是春秋战国和大秦帝国时期,以“尊王攘夷”的强制形式捍卫华夏传统,从而使中原华夏文化成为中国本土文化的主要核心和精髓。

古罗斯恰恰相反,它的地理位置比较开放,处在多种文明之间。尽管古罗斯具有自己独具特色的多神教文化,但与周围的文化相比,毕竟相对落后。处在各种相对成熟的文化包围之中的古罗斯,不得不与一些较之先进的、因而在文化上很难同化的民族打交道。处于文化边界的地理位置、相对开放的地理环境、条件艰苦的生存环境以及迁徙运动的生活方式都形成了俄罗斯独特的外张型文化性格。另一方面,文化上的弱势常常需要武力的强大来弥补。为了生存和发展,它不断地南征北战,几乎与所有的邻国都发生过战争。果戈理曾经慨叹道:“人民……的全部生活,它不由自主地被邻国、地理位置、生存的危险所引导而去干一番事业,建立功勋”[6]。俄罗斯一直在“攘夷”的过程中发展自己,并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多种文化的影响。这与中国在历史上始终保持同一种族、同一文化的发展模式不同。

早期的古罗斯文化也存在“多源”与“多元”的现象。一方面,古罗斯本身就是个多民族国家,据《往年记事》记载,奥列格曾率领着瓦良人、斯洛维涅人、楚德人、克里维奇人、默里亚人、德列夫利安人、拉基米奇人、波利安人、塞维利安人、维亚迪奇人、克罗地亚人、杜列布仁和底维尔人等部落的人远征[7]。另一方面,包围罗斯的外部文化也呈现出多元的现象。一般认为,与罗斯“多元”并存的主要有东方和西方两种文化。也有人认定,南、北文化,特别是北方文化给罗斯带来的影响最大。俄罗斯文化学家利哈乔夫认为,南方的拜占庭和北方的斯堪的纳维亚文化对古罗斯文化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如果不考虑俄罗斯自己民间的多神教文化的话,俄罗斯文化在其发生学上主要受到拜占庭和斯堪的纳维亚的影响”[8]。

中国文化虽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历尽磨难,但其原生的文化传统却始终一以贯之,恰似那“不废江河万古流”,成为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迹。俄罗斯文化属于边际文化,不同文化的介入导致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文化断层”,即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中断现象。公元988年,罗斯大公带领罗斯加入西方的基督教世界,而蒙古鞑靼200年的统治则给罗斯烙上了东方文化的印记。18世纪彼得大帝的改革再一次打开朝向西方的窗口,而20世纪的苏联却成为东方阵营的领袖,但最终却被西方的民主所瓦解。俄罗斯著名文化学家孔达科夫总结道:“在东西方文化不断对话的过程中,俄罗斯历史上出现了各种不同而又相互关联的断层事件:比如,罗斯受洗、蒙古人侵导致罗斯转人成吉思汗帝国的轨道、莫斯科公国的建立以及第三罗马思想的高昂、彼得改革、1812年卫国战争……俄罗斯参加二次世界大战、1980—1990年间在苏联发生的苏维埃政权和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危机。”[9]在每一次发生文化断裂的时候,俄罗斯都会陷入痛苦的思索:“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俄罗斯思想与俄罗斯道路问题成为一个挥之不去的永恒话题。而相关的民族认同问题却很少困扰属于原生型文化的中国。中

国人知道自己从何而来,并且从不忘记自己的祖先。中国古代的思想传统和文化精神从孔子(甚至更早)起一代代因袭下来:“殷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论语·为政》),孔子本人又维护“周礼”:“周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淆》)。孔子整理了周代典籍,修订了《春秋》,创立了儒家学说,而汉代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儒家思想进入政治文化层面,并在官方的支持和互动中绵延不绝,长盛不衰。儒家思想是中国思想文化的核心部分,儒家思想的延续代表着中国文化的延续。

二原生型文化与“我-我”对话和边际文化与“我-他”对话

苏联哲学家巴赫金认为,所有文化都在对话关系中丰富自己并延续生命[10]。对话关系是指具体话语一来一往之间的意义关系,是不同说话人的话语中思想、见解、信息的相互交流和相互作用。文化对话就是文化主体之间的交流和相互作用。按照巴赫金的理论,文化对话主要有两种形式:共时态视阈的对话和历时态视阈的对话[11]。所谓共时态视阈就是“横向”观察多种文化共存并发生文化交流和对话的角度,以“我一他”的对话形式为主。所谓历时态视阈就是“纵向”观察一种文化内部进行对话的方式,常常表现为“我一我”的古今对话。施宾格勒、汤因比的历史文明理论以及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都属于“我一他”对话的研究视阈。而中国儒家文化通过孔子与后世墨子、孟子和荀子等人的对话而不断丰富着原有内容,基本属于“我一我”对话的研究视阈。后人可以对前人进行诠释和再创造,因为后人具备他特有的做人的特性,总是在表现自己,在说话,亦即在创造文本,该创造过程就是历时态视阈对话的过程。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为人们研究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刘康在《对话的喧声》一书中写道:对话“是巴赫金打开错综复杂、头绪万千的文化现象之谜的一把钥匙”[12]。

任何一种文化都是由“我一我”和“我一他”两种对话形式构成。现实中的文化无不在两种模式之间摇摆,但每一种文化又有自己的取向:或者自我对话占主导地位,比如中国;或者以与外部“他者”对话为主,比如俄罗斯。可以说,中俄文化在历时态视阈和共时态视阈上都曾发生过对话行为,但是中国“横向”(我一他)对话较少,而俄罗斯“横向”对话较多。中国“纵向”(我一我)对话较多,俄罗斯“纵向”对话相对较少,原生型文化和边际文化正是形成不同的对话模式的重要因素。

古代中国在地理上远离世界其他文明中心,在鸦片战争之前,长期处在难以与外界交流和对话的隔离机制中。这种很少受外界影响的文化在原创的儒、道和中国化的佛教思想的指导下,形成了以自我对话、向心凝聚为宗旨的发展方针和独立自足、稳定绵延的历时态视阈的对话,其对话形式以“我”与“我”的对话为主。

古罗斯地处各种文明交汇处,从一开始就是一种开放的格局。在它的文化视阈中不仅有“我”,还有“他者”。斯拉夫人最早自称为“словене”或者“слнвене”。这个字来源于“словене”(语言)一词,代表“我”这个民族具有说话的能力和天分,是针对“他者”一немцы(不会说话的人)而给自己命名的。

在早期,斯拉夫人用“немцы指称所有的欧洲人,特别是他们的近邻日耳曼人。也就是说,斯拉夫人对自己的认识就建立在“他者”的背景之下,通过“他者”来辨认和确立自己。俄罗斯古文化研究专家扎比亚科认为,在古罗斯人的世界图景中存在两个对立的观念:“‘善的’——‘我的’、‘人类的’范畴,‘恶的’——‘他者的’、‘阴险的’地方,那里住着野蛮的另类生物,不是人类栖息的地方,‘那里没有罗斯精神’。”[14]这样,在古罗斯人的世界图景中,

明确地划分出“我”和“他者”两个范畴,并在此后的发展历史中,始终与“他者”相伴:“他者”或者是统治罗斯200年之久的鞑靼文化,或者是彼得改革之后的西方文化;或者是西方的公开与民主;或者是东方的集权与专制。与中国的自我对话不同,俄罗斯的文化贯穿着“我”与“他者”的对话。

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农立国的生产方式、儒家思想和科举制度等因素都促成了历时态视阈的对话形式,表现为中国文化一直强调经典的解读和诠释,这一过程即是历时态视阈“我一我”的对话过程。孔子宣称自己是“好古敏而求知者也”(《论语·述而第七》),他是与古人对话、向前人学习的倡导者。继之孟子提出“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孟子·卷二》),苟子总结出“百王之无变,足以为道贯……理贯不乱”(《荀子·天伦》),由此形成“道也者,不可须臾离者也”(《中庸》)的观念。

后人在与古人的对话中,不断地强调“天不变,道亦不变”(董仲舒:《举贤良对策》),中国历史上不断出现类似“复古更化”的运动。

中国历来都有尊经尚古、重传承的道统,儒生们言必称先贤,而且以“信而好古,述而不作”(《论语·述而第七》)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很多人只阐发继承和传播三代及周公的礼乐美政而不求有所创。历时态视阈的对话结果是学术界形成尊孑L读经的经学传统。传、注、疏、证、考据学、训诂学成为中国大多数知识分子皓首穷经、孜孜以求的学问。学术如此,政治、伦理和民俗莫不似之。统治者也形成了“以古为鉴,可知兴替”的思维模式。因此,梁漱溟先生认为,中国文化的特征之一便是“历久不变的社会,停滞不前的文化”(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

在中国文化史上,“我”与“我”的对话形式是主流,少有与外部“他者”文化的对话,即使有之,也总能以本位文化为中心同化或改造异质文化。

由于中国文化早期的高度发展,与外来文化这个“他者”相比,它总是处在较高的文化势能上,“他者”很难成为一个势均力敌的对话者,其结果自然是中国文化以雍容消纳的气度把某些外来文化因子如物种、艺术、宗教等转化为自己文化的一部分,即使遭到异族的武力征服时也能保持文化的统一和延续。

与中国的崇古尚史不同,古罗斯人对先辈的东西并不十分在意。比如,俄罗斯文学史上的杰作《伊戈尔远征记》(1185—1187)的命运,其历史意义不亚于中国的《诗经》,然而直至18世纪末才被人们发现,且作者不详。在俄罗斯,由于对前人的研究相对较少(特别是中世纪时期[15]),因而历史资料相对贫乏。时至今日,众多版本的《俄罗斯文化史》都存在“厚今薄古”的现象。一个共同的现象是,在许多文化通史中,对公元9~17世纪这800年的文化常常着墨不多,而对18—20世纪这300年的描写则是浓墨重彩。国外的俄罗斯研究也大体如是,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干脆省却了对“古罗斯”的描述,直接从16世纪俄国的扩张开始写起[16]。这并不是因为古罗斯没有历史,而是因为俄罗斯历史上关于中世纪的文献资料很少,而俄罗斯思想的勃发期始于19世纪,俄罗斯的经典作品也大多出于这个时代,特别是19~20世纪之交,俄国文化中出现了类似春秋战国时期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象,俄罗斯哲学也在此时达到了巅峰,“诸子百家”们你方唱罢我登场,先后踏上了俄罗斯思想的历史舞台。而对此前的历史,俄国思想家们常常为查不到自己需要的文献资料而苦恼。1843年,果戈理在致斯列兹涅夫斯基的信中喟然长叹:“我对我们的编年史变得冷静了,我花了很大力气从中寻找想要寻找的东西,白费力气。关于一个本该有许多事件的时代,却在任何地方都找不到记载。”[17]历史的记载相对较少这一客观现实,使得古罗斯文化研究具有两个与中国不同的特点:一是通过大量的域外历史文献资料进行研究。通过“他者”的文献记载研究自己古老的文化也是边际文化的共同特性。

另一个特点是,经典作品的相对缺乏使得思想史的研究往往从民间生活开始,传说和神话成为揭示俄罗斯思想文化的主要材料,因此,古罗斯文化的研究类似中国学者葛兆光提倡的思想史的研究方法,即放弃经典,“研究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的历史”[18]。

以上特点说明,古代罗斯的关注点并没有局限在自己身上,因为它没有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也少有尧舜禹汤和文武周公可以效仿。与中国不同的是,外部的“他者”始终在它的视阈内。“他者”与之共生共存,在边际文化的开放形势下,它不得不去应对“他者”,思考“我”与“他者”的关系问题。这一点从俄罗斯思想的主旋律的发展中便可窥见一斑。从基辅罗斯开始,罗斯人就开始关注“我”在世界上的“地位”以及“我”和“他者”的关系。一些重要典籍如伊拉利昂的《法与神赐说》、涅斯托尔的《往年记事》直至第一部《罗斯法典》关注的主要问题不是伦理问题,而是罗斯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这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强调“内圣外王”的中国文化精神不大相同。从神圣罗斯(古罗斯时期)到神选罗斯(莫斯科公国时期)、从世界帝国(彼得堡俄罗斯时期)到苏维埃是人类的救世主(苏联时期)再到“伟大的俄罗斯”(当下),俄罗斯思想始终没有离开那个挥之不去的旋律:俄罗斯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归根结底,这是俄罗斯与其他国家和民族在共时态视阈中的对话关系问题。莫斯科公国时期“第三罗马说”明确提出俄罗斯在世界上的作用,它自认为是第三个罗马和最后一个罗马,承接拜占庭的衣钵成为它的神圣使命,它似乎挑起了世界上“唯一正宗基督教”的义务和责任。莫斯科罗斯把“我”和“他者”的关系确定为“拯救者”和“被拯救者”、或者“我”和“假想敌”的关系。“他者”伴随在俄罗斯的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俄罗斯通过不断与他者的对话来确立和确信自己的世界使命[19]。

我”对话与传承和他”对话与断裂

综上所述,与中国的原生型文化相伴随的是以“我一我”对话为主的对话模式。与俄罗斯边际文化相匹配的是以“我一他”对话为主的对话模式。归根结底,自然环境是成因之一,因为“人在思想时,总不免受到生活环境的制约,处于某种环境之中,他对生活就有某种感受,在他的哲学思想里就不免有些地方予以强调,而另一些地方又受到忽略,这些就构成了他的哲学思想特色。”[20]中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使得人们安于土地,因为农民靠土地生活,而土地无法移动,加之对战争的反感,于是便产生了“小国寡民……邻国向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道德经·第80章》)的思想主张。古罗斯人在定居和游牧之间游移不定,变化莫测的自然环境、突如其来的异族攻击、一望无际的辽阔草原都激发了古罗斯人的征服欲望,浸润着神圣罗斯理念的祖国统一的思想同样在“尊王攘夷”的实践中,筑起了一道移动的边疆,不仅一次地接近世界帝国的梦想。

在中国,有两个词常常用来表示“世界”,一是“普天之下”,一是“四海之内”,素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的心理。在古代人的心态中,“我”是唯一的,是最大的。古代中国习惯于以高高在上的天朝上国的鄙夷目光打量四周的“蛮夷异族”,它不愿意或者不屑与他者对话。孟子曾言:“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与夷者也。”(《孟子·滕文工上》)宋代学者石介写道:“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国内也。”(《石介·中国论》)基于此认识,古代人很难建立起人类文明多元的“我一他”的对话观念。

当然,中国文化的历史上也有过“我一他”的对话形式,如汉唐时代。正是他者文化的介入使得汉唐文化得到蓬勃发展。遗憾的是,这种开放的胸襟并没有持续很久。而当民族文化只进行“我一我”的历史性对话时,就无法突破已经形成的思维定势,况且任何面向未来的变革主张均有人搬出“成规”、“成例”或

“成法”来加以阻挡,不违祖制、为古是法、尊古炮制的传统使得“我一我”的对话成果收效甚微。

而另一方面,正是“我一我”的对话模式形成了文化上的一脉相承,这在某种程度上保证了中国文化的绵延和连续性,不管朝代如何更迭,不论社会怎样动荡,中国文化始终少有变动,儒家思想与政治形态的高度契合使得权威不会受到削弱,也就是说,统一而又单一的意识形态中心总会得以巩固。而且在少有外部文化冲击的情况下,中国文化的内部结构就会起到关键的作用。庞朴认为,中国文化的结构特征是一分为三[21]。这与俄罗斯文化的一分为二有根本的区别。三级,是中国人的智慧,是中国文化结构的特色,也是中国文化超稳定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强大的中和之力牵制和平衡着矛盾双方构成的巨大张力。

俄罗斯文化一分为二,因此常常被冠以“双中心”、“双重结构”、“二律背反”和“二元结构”等名称,甚至还有人将俄罗斯文化形象地称为“双黄蛋”和“人头马”,而那紧张地注视着东西方的双头鹰更是表达了俄罗斯文化双重性的特点。究其原因,“我一他”的对话模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来自东、西方的他者文化的一次次冲击下,并非原生的俄罗斯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发生断裂,时而倾向东方,时而摆向西方,像一个巨大的钟摆,不停地摇摆于欧亚大陆之间。

他者文化的介入从一开始就给俄罗斯带来了双重信仰:“‘多神教一基督教’的双重信仰,从罗斯受洗开始一直绵延了1 000年”,多神教是“我的”,而基督教是“他者的”。从罗斯受洗开始,他者文化便不断地介入俄罗斯本土文化,并转化为文化内部结构的二元对立。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潘琴科认为:“17世纪时俄罗斯内部存在两种文化:光明罗斯的‘农民的’(自己的)文化和‘学者的’

(他人的)的巴洛克文化”。他指出,俄罗斯文化内部存在着“信仰(Bepa)”与“文化(культура)”的对立。

“信仰”是我的、自己的、本土的、农民的和亲切的,而“文化”是他者的、异己的、上层的和陌生的。

“信仰”代表俄罗斯本土的“我”,而潘琴科所说的“文化”则代表“他者”。“我”和“他者”的文化永远无法融合,逐渐形成俄罗斯文化在内部结构上的矛盾,特别是在彼得大帝改革之后,明显地形成两种文化:底层的平民文化和上层的贵族文化,且转化为两股分裂的力量:斯拉夫派和西方派、爱国主义和世界主义、国家集权和无政府主义、无民族性和民族主义……两者常常表现为“离心力”和“向心力”,这两种相反的力量同时并存并贯穿始终,这种双重性是俄罗斯文化不稳定性、多变性以及逆转性的根源,当两种力量得以保持微弱的平衡时,俄罗斯社会可以比较平稳地向前发展,而当力量对比稍有失衡,就会造成俄罗斯文化的断裂和灾难性后果,使其一直试图通过“爆发”的方式、利用剧烈而坚决的新的(往往是出乎意料的)的质变来摆脱双重矛盾的束缚。结果是急速地发生文化向东方或者西方的转型,其社会表现就是大的动荡和混乱局面。孔达科夫认为,正是二元对立的文化结构“使得俄罗斯文化充满了某种‘涵义上的不确定性’、不定型性和不稳定性”。

俄罗斯文化学家洛特曼在生前最后一本著作《文化与爆发》中,对导致20世纪俄罗斯历程发生灾难性断裂的文化历史做出了自己的解释。他指出,俄罗斯文化是二元对立结构,在二元结构中爆发可能中断连续发展的链条,这必然导致深刻的危机和剧烈的变革,在三元结构中的爆发只中断部分文化层。他认为,三元结构是后苏联时期的俄罗斯的发展方向,俄罗斯应该抛弃“彻底砸烂旧世界,在废墟上建立新世界”的乌托邦思想,否则,错过这个机会将是“历史的灾难”。

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二元结构中矛盾双方构成的巨大张力常常变为动力,给俄罗斯文化带来了独一无二的创造力。那种为中国文化所陌生的极端主义有时是健康的,甚至可以说是“择善而固执”。它表现出一种外向追求、勇往直前、追求真理和开拓疆土的精神,有一种强烈的旧约主义和希伯来精神,使得俄罗斯的民族文化具有朝气和活力,可以跳跃式地向前发展,在短短1 000年的历史中,便为世界贡献出最美丽的精神文化瑰宝。

正是这种多元的对话、向心力与离心力的相互斗争与冲撞,最终造就了普希金、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柴可夫斯基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等文化巨匠。

四结语

全球化过程客观地把许多民族都放在“我一他”对话的框架下,如何面对他者文化以及如何对待自我文化成为地球村每一个成员不得不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一方面,原生型的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当他者文化介入时,它就会产生本能的抵制,而且外来文化愈是强劲,中国文化的反作用力也越大,比如,在西方化席卷全球的情况下,中国的国学也在悄然复兴,甚至出现全民读经典的趋势。另一方面,人们也在思考,如何创新中国文化,使它获得新的生命力,而不是原地踏步在两千年前。很多学者发现,对于中国文化来说,与他者文化的对话才是文化创新的主要机制。张岱年在《文化发展的辩证法》中指出:“从文化发展的历史来看,文化交流是必要的……必须虚心吸收外来的文化成就,借以丰富自己。同时又应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借以保持民族的主体性。”尊敬“他者”同时又不失去自“我”,从本质上讲,张岱年先生提倡的正是“我一他”的对话模式。不同文化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互动,是两个世界模式、世界图景、不同文化语言的交流和交融。这一过程可以扩大双方的视野,丰富双方认知客观世界

的视角和方法。一种文化在接受另一种新的思想资源的文化文本时,不可避免地会用自己民族的需求去阐释和理解,因而在文本中发现新的意义和新的功能,使自己的文化获得新的生命。如果过分强调自己民族文化的完善性和自身创新能力,轻视或排斥他者的文化文本,那么民族文化就会失去持久发展的动力。即使有的文化在某个历史时期曾以文化输出为主,但是接受输出的他者文化经自己融合创新以后,完全有可能超过前者,并反向输出文化,中国文化面临的是如何创新的问题,俄罗斯文化面临的则是如何解决双重性问题,而边际文化则是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巴格诺认为:“边际文化很容易受到来自外部的影响,与此同时又极度珍惜自己的特性。因此边际文化最典型的特征就是不停地徘徊于两个极端:因循守旧与世界主义,墨守成规与‘世界同情心’,两者的结合不仅是自然而然的,而且是此类文化唯一可能的发展因素和途径。”世界主义不仅是边际文化的特性,而且是边际文化的“使命”,因为他们自认为应该起到“连接”世界的作用。孔达科夫分析说:“边际文化要么希望把全球的各种极端特性综合在一起(‘万物统一’),要么通过分裂、对抗和极端思想的斗争形式把一个整体分化为对立的两极。”于是,俄罗斯文化爆发的时间和方式便充满了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

中国文化绵延不断地发展,俄罗斯文化断裂式地进步,这是文化不同的生存方式,无所谓好与坏,因为连续也能带来保守和停滞,而断裂也意味着变革和创新。俄罗斯学者巴赫金和洛特曼认为,“我一他”的对话是文化的创新机制,也是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但同时也要避免“二选一”的模式。

在这个“我一他”创新的对话过程中,需要强大的中和之力——中庸的力量。中国文化需要创新,俄罗斯文化需要稳定,这正是中俄文化进行对话的前提。

[本文为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中俄非传统安全合作研究”(项目批准号:04JZD0003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责任编辑向祖文)

注释:

[1] 关于中国文化的连续性问题尚存争议,但更多的中外学者,如庞朴、汤一介及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等都认为,与其他民族相比,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连续性特性。20世纪初,俄罗斯的一些宗教哲学家,如别尔嘉耶夫等人指出,俄罗斯文化的发展具有断裂性特征。苏联解体后,一大批文化学家,如洛特曼、德拉奇和孔达科夫等学者再次指出俄罗斯文化的断裂性及其根源。

[2] B. E.Багдан, Пограничноесознание ,пограничныекультуры//полярностьвкультуреКанунАльманахвып. 2.СП

Б. 1996.c.8.

[3] ИКондакокультураРоссииМ. 1999,M.,c.99.

[4] 梁启超认为,温带适合人类生存与发展,因此文明发源比热带寒带早。参见梁启超《梁启超哲学思想论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74页。[5] B.O.КлючевскийКурсрусскойистории//соч.: B 9 T.M.,1987.T.c.83—84.

[6] (俄)恰达耶夫著,刘文飞译:《箴言集》,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中文版,第15l页。

[7] [俄)果戈理著,李淑榛译:《果戈理书信集》,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中文版,第110页

[8] ПовестивременныхлетПореводуДС

Лихачева.http://hronos,km.ru/d0knmpovest.html.

[9] Д. С. Личачев, РусскаякультурбМ.,2000,c.22.

[10] И. Кодков. Культурология: культура

РоссииМ. 2003.c.561—562.

[11] 巴赫金著、白春仁等译:《文本、对话与人文》,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年中文版,第364~371页。

[12]参见郭小丽《巴赫金文化观研究》,载《北方论丛)2003年第1期。

[13] 刘康:《对话的喧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89页。

[14] А.П.Забино,Началодревнертсскойкультуры, M.,2002,c.44.

[15] 俄罗斯许多学者将俄国公元9~17世纪的文化称为“中世纪文化”。

[16] 斯塔夫里阿诺斯著,董书慧等译:《全球通史》,第7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中文版,第441页。

[17] 前引书:《果戈理书信集》,第110页。

[18]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导论:思想史的写法》,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页。

[19] 参见郭小丽《俄罗斯弥赛亚意识的起源及其文化语义内涵》,载《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20]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版,第15页。

[21] 庞朴:《文化一隅》,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229~254页。

《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7年第2期

最新浅谈中西方服饰文化差异知识分享

浅谈中西方服饰文化差异 中国传统服装是平面型的服装,崇尚装饰,自然宽松。西洋服装是立体型的服装,讲究穿着效应,善于显示优美的人体体态,以服装抽象的形式美追求外在造型的视觉舒适性。其实,中西服饰文化差异并不如此简单,一个民族的服饰特点渗透着一个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中西方服饰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貌和体系。 1. 差异的主要表现 1.1色彩 一个民族对颜色的喜好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这个民族潜意识的性格特征。在夏、商、周时,黑色被中国的先人认为是支配万物的天帝色彩。后来人们把对天神(黑色) 的崇拜转向对大(黄色) 的崇拜,所以形成“黄为贵”的传统观念。传统服装色彩受阴阳五行影响,有青、红、黑、白、黄五色之说,它们被称为正色,其他颜色为间色。正色在大多数朝代为上等社会专用,表示高贵。在民间,正色也是人们衣着配色所喜爱和追求的颜色。我国古代封建等级制度森严,这一点也表现在服装上:先开始于民间,一旦被皇家贵族看中,就禁止民间使用,否则,轻者杀身,重者株连九族;如果一种服装的色彩开始是皇家贵族所穿,后来不穿了,成为一般民间服装,则这种服装的色彩立即被视为卑贱的色彩。 而在西方,在罗马时代最流行的色彩是白色和紫色。白色象征纯洁、正直、神圣,也代表魅力。这也是西方人喜欢选择白色作为婚纱礼服的原因。人们也曾对服饰上充满宗教气氛的色彩也十分向往。欧洲文艺复兴以来,随着服饰奢华程度的升级,明亮的色彩受到人们的欢迎。法国人钟情于丁香色和蔷薇色,也很迷恋含蓄的天蓝和圣洁的白色;西班牙人却崇尚高雅的玫瑰红和灰色调;在英国,黑色有意想不到的复杂及强烈感,因为黑色被认为是神秘、高贵的色彩,但有时也被用于沉默、不吉利或悲哀的丧服。

从文化角度浅析中美两国幽默的特点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中美时间观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2 象征在表现主题方面的作用——分析爱伦坡的《一桶白葡萄酒》 3 《欲望都市》中的女性语言分析 4 论《弗兰肯斯坦》中贾斯汀的悲剧 5 《老人与海》中的象征主义 6 从功能翻译理论看科技英语与科普英语的汉译 7 《儿子与情人》与《雷雨》中母子关系的对比 8 从礼貌原则看《威尔与格蕾丝》的对话 9 Charlotte Bronte’s Concept of Marriage--Comment on Jane Eyre from angle of true love 10 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之对比研究 11 从话语权力的角度看电影《换子疑云》 12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初探 13 跨文化交际策略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应用 14 An Interpretation to The Characters in Nella Larsen’s Novel—Passing 15 汉英习语翻译及其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16 从世纪后服饰发展比较中西文化差异 17 《红楼梦》中文化词的翻译 18 中国奢侈品的营销之道 19 美国电影与文化霸权—以好莱坞大片《阿凡达》为例 20 游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21 论《海浪》中体现的死亡意识和生命意识 22 从《透明的东西》探讨纳博科夫的时间意识 23 论《呼啸山庄》中希斯克里夫性格的双重性 24 跨文化营销策略研究--以宝洁为例(开题报告+论) 25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二元主角的运用 26 浅读不同语境下的跨文化沟通 27 中国民族主义的新表现:“中国威胁论”——构建民族认同的一种手段 28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玛姬的性格 29 电影名称的翻译特点 30 理智胜于情感 31 “庸人”自扰——《普鲁弗洛克情歌》主题探究 32 反思《夜访吸血鬼》中的同性恋现象 33 交际教学法在中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34 论影视字幕翻译的特点及应注意的方面——以美剧绝望主妇为题材 35 浅析《小王子》的象征与哲学 36 守望爱情的孤独勇士--论电影《暮光之城》爱德华的永恒魅力 37 论《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的悲剧之源 38 《哈利?波特》的成功销售及其对中国儿童文学营销的启示 39 从文化角度看英汉习语翻译 40 从“鱼”浅谈中西文化差异 41 Grammatical Analysis of Academic Writing 42 从接受美学视角看中式菜肴的英译

中俄商务文化对比

中俄商务文化对比 [摘要]在世界贸易和流通不断加深加速的国际大环境之下,加强国际贸易各方相互理解与交流,促进贸易活动顺利进行并取得良好成果,避免误会而导致的贸易活动失败,了解贸易各方的文化和商务文化非常必要。良好的商务文化知识可以促进各方企业的交流合作,体现企业的修养和形象。本文对比了中国与俄罗斯两国商务文化方面的异同点,以期对不断深化的中俄贸易往来和经贸联系提供一点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商务文化;商务活动;社会关系 商务文化是商务活动过程中各个方面和环节所具备的文化现象,是人类在商务活动中产生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商业的一种集约式的发展,对商务活动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1]。中国自2010年来连续四年是俄罗斯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俄罗斯是中国的第八大贸易伙伴,中俄贸易总额自本世纪以来保持持续增长的趋势。2014年五月中俄鉴定俄国向中国供应天然气条约,标志着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发展到了新的阶段。信任是国际间商务活动的基础,由和谐融洽与可靠可信两种关系构成。商务活动的双方应该了解对方国家的文化(包括文化知识、文化行为、文化价值与态度、文化倾向与文化适应性)、概况、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2]。本文从以下六个方面对比了中俄两国的商务文化差异,为促进两国的贸易发展提供有用的信息。 1 价值观与文化因素 世界各国的商务文化大致有两种信任关系:其一,商务活动的双方通过工作建立友好的社会关系,工作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基础,没有工作关系就没有社会关系,比如北欧、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其二,正好相反,工作关系是建立在友好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的,倾向与自己喜欢与信任的伙伴做生意,比如中国、日本、俄罗斯。中国与俄罗斯是处于同一种商务信任关系之下的,因此在很多方面存在共性[2]。 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对人们的影响根深蒂固,中国人尊崇中庸之道,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重于任务或工作,对美德的追求胜于追求真理。中国人信奉孔夫子,崇尚职业道德,推崇集体主义、子女尽孝、耐心、谦逊与忠诚的美德。在商业界人们推崇礼尚往来,注重质量,态度诚恳,建立友好的人际关系,尊重老人和领导,注重建立良好的关系,礼貌互助。冲动急躁、丢面子、傲慢、对老人不敬和铺张浪费是中国人所不齿的行为。 俄罗斯幅员辽阔气候寒冷,拥有光辉灿烂而富有悲剧色彩的历史。因此俄罗斯人非常注重性格刚毅,隐忍忠诚,精神原则和道德底线与集体主义的俄罗斯精神。俄罗斯人享受工作,倾向于做长期计划并且富有行动力,尊重对方的时间习惯与地位差异,尊重领导,注重建立友善的个人关系。他们与欧美人不同,不刻意区分硬逻辑和情感。与俄罗斯人做生意,必须得到他们的认可与喜爱。成功的

中俄文化差异与对俄汉语教学

中俄文化差异与对俄汉语教学 语言是交际与思维的工具,它既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因此我们在解析一种语言的同时,也在阐释这种语言的文化。而中国文化与俄罗斯文化,由于历史背景、自然风貌、民俗传统、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等不同,差异迥然。这就要求我们汉语教师在对俄汉语教学中针对这种文化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以提高汉语教学水平。 标签:文化差异;对俄汉语教学;策略 语言是交际与思维的工具,它既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文化支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也影响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因此,在语言教学中除了要传授语言知识外,还要加强文化因素的传授。中国文化与俄罗斯文化,由于两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自然风貌、民俗传统、生活习惯和宗教 信仰等的不同,而差异迥然。这就要求我们汉语教师在对俄汉语教学中针对这种文化差异而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一、中俄文化差异 由于人们观察文化的角度不同,所以给文化下的定义也不同。据不完全统计,从不同侧面对文化所下的定义不少于250种。英国文化人类学家泰勒在其《原始文化》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中心概念提出,认为“文化是一种复杂的统一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①按最广泛的定义,文化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在第二语言教学,或具体说在对俄汉语教学中也经常涉及到文化分类,但其中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交际文化”。“语言交际文化”就是指隐含在语言系统中的反映一个民族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道德标准、是非标准、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这种文化因素主要体现在语言的词汇系统、语法系统和语用中。语言中的这类文化因素对语言和语言交际有规约作用,且本族人不易察觉,只有通过语言和语言交际的对比才能显现出来。我们主要从两方面来考察一下这种差异: 一是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而体现在语言文化中的差异。大家知道,不同的文化在思维方式上是有差异的。从宏观上看,虽然俄罗斯文化既不是纯粹的西方文化,也不是纯粹的东方文化,它是兼有两者文化特征的一种独立的文化体系。但它的思维模式以逻辑分析为主,呈线性。而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偏爱逻辑和分析不同,它以直觉的形象分析为主,呈一种圆式思维模式。体现在语言形式上,如词语的不对应性。这种词语的不对应性,最典型的当数亲属的称谓词。俄语中除了отец(父亲)、мать(母亲)、сынь(儿子)、дочь(女儿)这四个表直系亲属

浅谈中俄传统节日的文化对比_王阿琴..

浅谈中俄传统节日的文化对比 王阿琴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本文比较研究了中俄传统节曰的文化习俗,指出了两国主要传统节曰的文化差异和相似之处。本文介绍了中俄主要传统节日来源上的异同,比较中俄两国在过新年、三八妇女节以及祭祀死者节日的风俗习惯,研究中俄传统节曰文化,并分析其异同,探寻在俄语教学中渗透节曰文化知识的方法,以增强大学生俄语学习习得能力和培养跨文化语言交际的能力,以便促进中俄两国人民更好地交流 关键词:中俄;传统节曰;文化对比 作者简介:王阿琴(1990.06.21-),女,汉族,籍贯: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语言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2139(2014)- 1斗191- 01 一、中俄传统节日的文化对比 1、中俄新年节日比较 在俄罗斯人看来,新年是最重要的节日,节期是1月1 日。但以前不是这样,最初俄罗斯新年在每年的3月1日庆祝,会举行祭祀太阳的仪式。1699年,彼得大帝下令把新年定到每年的1月1日庆祝,并命令人们用柏树、枞树等树装饰房屋。之后,枞树成为了新年重要的标志。1930年,新年被定为全国法定节日。为了庆祝新年,俄罗斯人会早早地置办新年食品,如水果、马铃薯、蜜饯等,采购松树、枞树或云杉。在他们看来,装饰新年枞树是件大事,所以,常常会全家人一起动手用枞树装饰房子。新年的庆祝中当然少不了严寒老爷爷和他的孙女雪姑娘。在新年来临之际,他们会背着一大口袋礼物,以便赠送人们新年礼物,向人们祝贺新年。在午夜12点钟,克里姆林宫的大自鸣钟会传出响亮的钟声,电视机和收音机将把这个钟声传遍全国,此刻,举国欢庆,人们都举杯祝福,相互祝贺。 丰盛的晚餐也是庆祝新年的必需品,俄罗斯人认为,新年要吃得好,来年才能吃饱;新年要着新装,一年将不愁穿;除夕若不痛快,全年都将倒霉。这也反映了俄罗斯人新年讲究吃好,穿好,玩好的传统风俗习惯。 新年是中国人最重视的传统节日,期限是从正月初一持续到正月初五,正月十五元宵节新年才结束。 过年之前,每个家庭都会把屋子打扫的非常干净,被叫做“扫尘”。家庭主妇还要置办好年货,包括过年食物,新年衣服。其中鱼是新年必不可少的食品,要知道在汉语里,“鱼”和“余”是谐音,为祈求连年有余,表达人们美好的祝愿,鱼就成了新年独特的食品。中国新年讲究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亲人早早就计划好何时乘何种交通工具方能准时回家,以便和家人共度春节。大年三十,家家户户就会贴上春联,挂好年画,贴好福字。除夕,中国人喜欢一家人围在一个桌子上吃年夜饭,饭后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春节期间,不管大人,小孩都会走亲访友,俗称“串门”。所以,拜年是中国传统新年的特点之一,为新年增添了活跃的氛围。 俄罗斯的新年和中国的新年都凸显了家人的大团聚而营造的一种祥和和快乐的气氛。但中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_英文_

综 合 191 #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 文/黄文娟 摘 要:中西方文化差异导致了中西方交流中的误解,引起了很多不便。本文针对日常生活中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典型现象如婚姻家庭,餐厅礼仪和日常招呼等进行分析,阐述了这些文化现象后所隐藏的文化内涵和其所植根的文化根基,从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平等概念和等级观念,自我中心和牺牲精神等方面做出解释,为困顿于中西方文化的学习者提供参考。关键词:中西方文化;现象;文化内涵;文化根基作 者:湖南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 ?1Cited phenomena A 1Mar riage A Chinese gir l got mar ried with an Amer ican boy and sett led down in Los Angeles not far away from wher e her par ents-in -law lived.T he fir st few months went by much smoothly and the Chinese girl got along very well with her new family. Six months later,she got pr egnant and infor med her par ents -in-law at the fir st moment.The r eady grandparents blessed her and her baby and went to Europe where they planned to enjoy a half -year holiday.The Chinese gir l was surprised at their decision:/Don .t you stay to take car e of me and my baby?Don .t you think the baby is the most import ant thing in the family now?0T he parents-in-law also got confused:/We love this baby,but does it mean we should give up our own life and do everything for it?0 B 1Rest aur ant customs A young Chinese tourist sat in a Par is caf and or der ed tea.Twice he asked for more hot water to top it up while putting the saucer on the cup to keep the tea warm,as he would have done at home. T he waiter grew impatient./This Chinese is too stingy t o pay for mor e tea.And doesn .t he know t he saucer goes under the cup to cat ch the dr ips?0 T he Chinese man noticed the displeasure on the wait er .s face and lost pat ience himself./This Wester n waiter is r ea lly stingy and silly!Why is he so reluctant to serve me hot water?Why does he put the lid under the cup?0he got angry,and left the caf st eam ing with resent ment. C 1Greeting An American student Charlie went to China and continued his study in Peking University.Ever ything went well with him except that the Chinese people were hard to understand for him somet imes. One day afternoon,he was on his way back from the super market when he encounter ed two Chinese classmates./H i,Charlie,wher e are you going?0one of the Chinese classmates greeted him./I .m just back from the supermar ket.0H e answer ed./What did you buy?0T he Chinese student continued./Er ,0Char lie felt ver y awkward,/I bought a bar of bread,five apples,a bott le of salad jam and ,0/You don .t have to tell us all these specific t hings,we ar e just greeting you by asking you questions.0/What?You confused me!0 ò.Analysis on the cited phenomenon and the cor responding cultur al implications In the fir st case,both the Chinese girl and her par ents-in -law can keep their own opinion.In China,it is par ents .dut y t o be responsible for their childr en and this responsibility will last (4)勤巡视病房,观察生命体征、面色、意识及有无感染、周围组织坏死等。当出现因插管技术而导致的并发症(如穿破脐血管造成出血插进或堵塞腹主动脉分支、空气栓塞、血栓形成、误插在门静脉沟处、穿破肝实质等)时,应通知医生尽早拔管,同时给予对症治疗,使症状得以改善。 (5)细菌学检测。每周1次分别做外周血和脐部穿刺处皮肤的细菌培养。本组病例共做16次外周血和脐部穿刺处皮肤的细菌培养,无1例发生院内感染等插管并发症。 参考文献: [1]余波,李莎莎.新生儿126例脐静脉插管末端细菌培养的临床分析[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7(4) [2]宋新志,曹明艳,何咏梅,等.新生儿窒息血肌钙蛋白T 变化[J ]湘南学院学报,2005(1) [3]周宇,周晓光.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临床分型与特点的初步探讨[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0(5) [4]高树辉,周杰,张映辉,等.早产儿血脂水平与出生体重的关系[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3(3)

从文化角度看中俄关系

从文化角度看中俄关系发展 文化与国家关系 文化交流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对国家之间的经贸发展、政治互信、文明进步以及两国人民的情感具有重要意义。中俄两国是彼此相邻的两个大国。中俄两国关系的和平与稳定对于地区乃至全球的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其中作为纽带作用的文化交流自然也应该起到重要作用。然而,从中俄文化交流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来,笔者认为中俄两国文化交流面临很多困境需要破除,否则会直接影响中俄两国关系的稳定发展,使两国良好关系缺乏文化根基。 中俄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状 中俄两国大规模文化交流始于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五四运动时期,它是在特定的政治背景下产生的,而其后来的发展也一直与政治因素密切相关。以中国的角度为例,从中苏蜜月期苏联文化作品大量引进,到中苏交恶后对苏联修正主义文学的批判,到后来中苏关系正常化之后文化交流的恢复,以及现在中俄基于巩固和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需要而有官方推动的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无不渗透着政治的影子。 冷战结束以来,随着两国关系的升温,中俄文化交流在两国政府的推动之下发展较快。政府主导、顶层推动是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特征。1992年,两国签订《科学技术合作协定》,1995年,中俄达成《中俄相互承认学历学位证书的协定》,近年来,中俄互办国家年、语言年、旅游年等文化交流平台。这些都是两国政府努力推动两国文化交流的结果。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年来两国文化交流的快速发展。然而,历史经验向我们证明,政府主导下的两国文化交流对两国关系的发展所发挥的维系作用有限,在中苏交恶时期,两国相互妖魔化的背景下,之前由政府主导的两国文化交流对维系两国关系起的作用有限。 下面,我将从两国文化传统、科技、文艺、地域等方面进行分析。 俄罗斯地跨欧亚,其历史文化具有两面性,即兼有东西方文化特征,形成了独特的东正教文化,而中国则是典型的东方文化。民族主义是俄罗斯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以第三罗马自居的俄罗斯,具有强烈的民族优越感和济世情怀。这种民族主义情绪在苏联时代的典型表现是大国沙文主义。而在苏联解体之后,面对国际地位的巨大落差,则催生了排外情绪。同时,俄罗斯文化产生于无地理屏障的平原地区,历史上战乱不断,形成了尚武精神,喜欢走极端路线,缺乏妥协精神。而中国则传统文化则主张和而不同,兼容并包,强调中庸之道。两国文化传统上的巨大差异使得两国文化交流面临挑战。 科学技术是中俄两国文化合作的重点,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两国面临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冲击和西方发达国家的挑战,迫切需要进行科技合作,提升两国的国际竞争力。且在能源、航空航天、电子、机械等领域成果丰硕。但是,两国在科技领域的合作存在不平衡的现象。以其中典型的军事科技合作为例,其合作形式多为中国提供资金,俄罗斯向中国输出军事科技的形式。而中国科技实力逐渐上升,俄罗斯则继续吃苏联遗产,进步缓慢,俄罗斯军事技术对中国吸引力逐渐下降,中国逐渐摆脱了对俄罗斯的军事技术依赖,甚至对俄罗斯的军火

浅谈中俄的社会文化差异

浅谈中俄的社会文化差异 外国语学院08级日语系韩惠明 学号:20083442

现今世界,随着全球化的脚步日益加快,地球已愈发变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国与国之间需要不断的合作和相互学习,以达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目的。而在合作的过程中,由于各国地理,文化,历史等各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必然会产生一些误解甚至隔阂,因此分析并了解这些差异是十分迫切且必要的。了解这些差异之后,只有互相理解和加以尊重,才能更好的促进国与国之间的深入合作。 中国和俄罗斯,作为欧亚大陆上的两个大国,在长久以来就保持了紧密的联系。在历史上,两国有着极其复杂的渊源。而在近些年以来,两国又不断的在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开展了深入的合作。这个时候,研究中俄间的社会文化差异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和俄罗斯地理、民族、宗教、历史和社会制度不同,社会文化必然有差异。即使是普通的数字,中国人和俄罗斯人的爱好也不一样,中国喜欢偶数,俄罗斯喜欢奇数;中国封建时代偏爱“九”和“五”,现代民众钟情“六”和“八”,俄罗斯喜欢“七”。 上世纪50年代尤其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中苏“蜜月时期”,共同的意识形态掩盖了两国社会文化的差异,此后两国一度反目成仇,又无限放大了这种差异,抹杀了社会文化的共性。

了解两国的社会文化差异,有助于在双边交往中减少误解,增进互信。本文将从多方面浅析中俄两个大国之间的社会文化差异。 国家概况 俄罗斯国土面积1707.55万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一大国。中国国土面积690万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三位。俄罗斯虽然横跨欧亚大陆,其主要国土位于亚洲,但它在历史上就一直认为是个欧洲国家。而中国是亚洲国家的显著代表。 政体上,中国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几个社会主义国家之一,而俄罗斯的前身苏联是当时世界上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1991年8月24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共和国宣布独立,成为俄罗斯联邦,苏联解体。现在俄罗斯是一个联邦制国家,由89个联邦主体构成。 对外:包容与排外 中国自古以来主张“世界大同”,华夏文明有极强的包容性,对外来文化相当厚道。 在中国哈尔滨,中央大街和果戈理大街这两条最繁华的大街,是重建的俄罗斯风情区。满洲里建了俄罗斯套娃广场。绥芬河有个新建的住宅区赫然冠名俄罗斯。旧上海的外滩建筑群今天成了万国建筑艺术博物馆,现在,上海投资50亿元,在松江区建了1平方公里的“泰晤士镇”,还要建意大利镇和德国镇。

浅谈中西方文化之差异

暨南大学 本科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浅谈中西文化之差异 学院:理工学院 学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课程名称:文史哲通论 学生姓名:梁嘉欣 学号:2011051506 指导教师:勾利军 2014年 6 月18 日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不同的文化背影和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有相当的文化差异。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是极其必要的。 一、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 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其思想基础都是源自欧洲文艺复兴时,源头则是古希腊罗马文化,受基督教影响深远,看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注重实践和探索,他们注重于对自然的探索和求证,从物质层面去考量生命的本源。以“爱”为社会核心。同时具有开放性的外向型文化,以新海路开辟时对新大陆的侵略为代表。 而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受到儒家思想和佛教、道教文化的影响深远,其根源可以上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以孔子编纂修订的“六经”为其文化基础,这种文化总的表现为:注重个人修养,注重道德力量,反对武力,注重与他人、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精神的超脱,以“仁”和“孝”为社会核心。同时更注重于自给自足的内向型文化。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弦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经典,这便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中”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人生处世要以儒家仁、义、礼、

从文化角度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从文化角度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上) 方朝晖,安徽枞阳县人,哲学博士。曾赴美国哈佛大学进修,担任韩国首尔大学、台湾佛光大学等校客座教授。多年热心国学的传播,10余年来一直担任清华大学学生社团西麓学社指导老师。现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研究领域:中国思想史、中国历史等。 主要著作:《文明的毁灭与新生:儒学与中国现代性研究》、《学统与迷失与再造:儒学与当代中国学统研究》、《“中学”与“西学”:重新解读现代中国学术史》、《儒家修身九讲》、《春秋左传人物谱》等9部专著;在国内外学术期刊杂志、国内国际学术会议、学术网站等发表论文近百篇。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需要让中华文化在世界舞台上再次闪耀光芒。本课程首先由汤因比对中华文明的预言着手,引出如何从文化角度看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这个命题。然后讲解了什么是文化,文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接着详细解读了中华民族文化三个基本特征中的此岸取向、关系本位这两个特征。 从文化角度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上) 从文化角度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上) 方朝晖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

各位学员朋友大家好,我叫方朝晖,是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的。我们今天课程的题目是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题目跟我们今天社会现实关系比较紧密。 一、引言 (一)汤因比对未来中国文明的预言 在正式上课之前,我想先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汤因比先生在1974年所曾经写下过的几段话,这几段话专门是针对中国文化或者是中国文明的未来而写的。 汤因比先生是这样说的,他说将来统一世界的大概不是西欧国家,也不是西欧化的国家,而是中国。恐怕可以说正是中国肩负着不止给半个世界,而且给整个世界带来政治统一与和平的命运。在过去的21个世纪中,中国始终保持了迈向全世界的帝国,成为名副其实的地区性国家的榜样。实际上中国从公元前221年以来,几乎在所有时代都成为影响半个世界的中心,西欧在人类历史的最近阶段掌握了主导权,扮演了支配的角色,在人类历史的下一个阶段,西欧将把其主导权交给东亚。 这是汤因比先生在1974年也就是说中国的文革还远远没有结束的迹象,明显的迹象的情况下,对中国文明在未来世界文明进程中的作用,所做的一种极高的评价。那么汤因比先生是一个历史学家,他曾经对人类历史六千多年来所出现的所有重要的文明,主要有20多个重要的文明的兴衰、起落做过比较全面的宏观的研究,堪称是20世纪西方最杰出的历史学家之一。那么汤因比先生做出这样一种预言和判断应当不是出于自己一时的直观判断,不是一种直觉,而是基于自己对人类几千年文明历史的研究。 (二)从世界文明的样式展望未来中国文明 汤因比先生曾经把人类历史上所出现的,所有重要的文明做过一些大致的分类。那么我们把汤因比先生对人类历史上所有重要的文明,这样一种分类与美国哈佛大学杰出的政治哲学家亨廷顿先生,在上世纪90年代对人类重要文明的分类结合到一起。可以发现他们大体上认为,今天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一些文明体系不外如下几种,第一是西方文明,第二是中国文明。汤因比所讲的中国文明并不仅限于中国,而是把日本、越南、朝鲜也通通包括在内,那么西方文明也是包括古代的犹太文明和的犹太文明,还有就是印度文明,这个印度文明也包括今天南亚一些接受了印度佛教的这些国家和地区。另外就是阿拉伯文明,所有的伊斯兰教国家在内。还有就是东正教文明,东正教文明是包括俄罗斯和东欧一些国家,还有就是拉美和非洲。那么所有这些文明加起来总共是七大文明。

中俄文化差异之比较

中俄文化差异之比较 【摘要】中国和俄罗斯,作为欧亚大陆上的两个大国,长久以来就保持了紧密的联系。在历史上,两国有着极其复杂的渊源。而在近些年以来,两国又不断的在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开展了深入的合作。这个时候,研究中俄间的社会文化差异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俄罗斯;中国;比较;建筑风格;宗教意识;对外态度;民族性格 1.建筑特点 中国建筑有较明显的阳刚阴柔之分。自古以来,我国传统建筑艺术就存在着两大体系。其一为正规的官式建筑,主要包括直接为皇帝服务的皇宫殿庭。为封建宗法礼制服务的祭词性坛庙,以及京师及各地的官衙、府邸和防卫性建筑,这些建筑一般均按中央政府工部颁布的法式和规范进行设计施工。这类建筑的共同特点是规正,严谨,高大,常采用颜色亮艳的琉璃瓦屋顶。檐屋亦常二重甚至三重,以加强气势。斗拱及彩画装饰华丽庄重,较强地表现出雄伟壮丽的阳刚之美来。与之相对的另一类是分布在大江南北,边远村寨的各式民居,这些古代最大量的建筑,营造自由,不拘一格,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密切地溶化为一体,它们的平面布置灵活,结构上也随宜地采用当地的物产,因村致用,从而变幻出极为丰富多样的形式来。就说江南丘陵的农村住宅,三间四柱,白墙青瓦,依山傍水,与清风,白云,烟霞晨曦,幽林曲溪,自然地融化在一起,表现出一种亲切、秀丽而又含蓄的美,那些专门为观赏自然风景美而设置的,各名山胜水的风景建筑,以及再造山水美的小巧园林,亦以清丽,明秀,脱俗而有韵味取胜,是表现阴柔之美建筑的主要组成部分。 俄罗斯民族早先居住在森林周围,就地取材搭建居所,木材资源又取之不尽,传统建筑是以木造为主。自10世纪末接受基督教后受了拜占庭影响开始出现石造建筑,但多用於公共建筑。然而,俄罗斯人传统的木造建筑技术仍保留下来,混用於石造建筑上。 石造建筑,形式上则是典雅大方高阔端正,这样的主建筑结构搭配多个矗立上端的半圆形顶盖。 这种建筑形式最主要目的,就是一切以神为依归,塑造庄重典雅伟大高尚的气氛,让信徒心生崇敬之感。在那个多神信仰的时代,对於一般老百姓,的确有此神胜过一切的感受。 归纳下来,可以发现俄罗斯传统建筑的几个特色:从木结构发展出来的技巧,如层次叠砌架构与大斜面帐幕式尖顶,还有衍生而来的外墙民俗浮雕;另外,独立的塔形结构与堆砌成团的战盔形剖面装饰则是时代背景下的产物。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 摘要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中西方文化各有各的特点,也在社会礼仪、社会关系、社会风俗、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差异。关键词文化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差异 一、关于中西方文化 1、文化的定义 著名人类学学者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这样给文化定义:“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则、法律、风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这个定义已经比较权威。在此,我们将文化定义为人和环境互动而产生的精神、物质成果的总和。这个总和中可以包括生活方式、价值观、知识、技术成果,以及一切经过人的改造和理解而别具人文特色的物质对象。 2、中国文化定义 中国文化一般指中国传统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是中国各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干民族,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他少数民族也对中国文化做出过不可抹杀的贡献。 3、西方文化定义 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一样,源远流长,气象万千。一般是指发源于古希腊、罗马时期,浸染了中世纪的基督教传统,兴盛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经启蒙运动而最终确立,并且近几百年来大盛于西欧北美的文化系统。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 1、社会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见面喜欢问对方姓名、年龄、单位及收入等。而西方人很讨厌人家问及年龄与收入等个人私事。对于别人的赞扬,中国人通常表示谦虚,并有一套谦虚之词,像“惭愧”、“哪里”、“寒舍”、“拙文”等。而西方人总是高兴地回答“thank you(谢谢)”以表接受。中国人用“谢谢”的场合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亲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不常说“谢谢。”而西方人整天把“thank you”挂在嘴边,即使是亲朋好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也常如此。中国人收到礼物时往往放在一边,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说贪心)。而西方人收到礼物时要当着客人的面马上打开并连声称好。中国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使西方人觉得难以对付。而西方人的习惯是:Help yourself,Please(请随便用)!中国人送客人时,主人与客人常说:“慢走!”“小心点!”“再见,走好啊!”“你们进去吧!”“请留步”等。而西方人只说:“Bye bye(再见)!”“See you next time(下次见)!”“Good night(晚安)!” 2、社会关系的差异 (1) 等级观念 中国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早已深入人心。无论是在社会上, 还是在家庭里, 等级意识的氛围都十分浓厚。“上下有等、亲疏有间、长幼有序、男女有别贫富有差”就是等级观念的具体表现。虽然封建制度早已被废除, 但等级观念仍在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在中国,年轻人很少被委以重任, 他的经验是遭到质疑的首要原因。在西方, 大多数国家都提倡平等, 尤其是在美国, 机会面前, 人人平等, 只要努力, 牛仔也能当总统。西方人平等意识较强, 无论贫富、贵贱, 都不允许别人侵犯并充分尊重他人。在家里, 西方人也不讲究等级, 子女甚至可直呼父母的名字; 在中国, 这恐怕要被看作大逆不道了。

从跨文化角度看英汉习语的对应关系

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不同的国家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特征,甚至在同一国家之内也有多种地域文化共同存在。语言为各种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充当了最重要的传播媒介。 语言作为文化的分支和特殊组成部分,是保障文化传承的纽带。与此同时,文化又塑造了语言并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语言和文化紧密联系主要体现在语言本身是文化的一部分。人们的多数行为包含在言语之中,如典礼仪式、歌曲朗诵、谈判交流等。每一种语言都提供了与其紧密关联的标志。每一种语言都能成为与其紧密关联的文化的象征〔1〕。习语作为语言中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不仅是语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有丰富历史和文化内涵,以及反映民族思维方式和思想表达习惯的语言现象〔2〕。语言是文化和思维的外壳, 习语的研究很难做到只从单纯的语言角度出发,因为语言归根 究底受文化的左右。由此,英汉习语的对比研究中,考虑文化因素势在必行。那么研究习语的目的何在呢?当今全球化趋势的劲风横扫世界每一个角落,各国间政治经济、科学教育各方面合作空前紧密。跨文化交流就必不可少,成功的交流带来的是机遇、财富与和平,否则冲突、偏见和对立就紧随其后。习语是语言中晦涩难懂,较难掌握的部分,也是作为衡量外语学习者的英语流利和地道程度的准绳。从跨文化的角度看,英汉习语的对比研究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使用价值。对习语深入全面的把握,不仅可以提高语言学习者的语言水平,更能够促进各国的交流合作,为世界和平添砖加瓦。 一、英汉习语的对应关系 在对英汉习语的对比研究中可以发现,尽管两者间存在着相似或相近的对应关系,但整体来看不 从跨文化角度看英汉习语的对应关系 段学勤1,蔺朝坤2 (1.大理学院外国语学院,云南大理671003;2.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摘要]习语是语言在漫长岁月中沉淀下来的精华,其形式简明扼要,但是表达的意思却很深刻。它们与社会、历史、宗教等诸多文化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对比中英两种语言中的习语可以发现,两者间存在着一些差异。造成这些差异的深层原因主要源于文化的影响,其中包含了文化倾向、自然地理、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诸多文化元素。所以要透彻地研究习语就要挖掘隐藏在它们之后的文化元素。 [关键词]英汉习语;对应关系;文化因素;差异 [中图分类号]H313.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345(2011)11-0022-05 Corresponding Relati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from 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DUAN Xueqin 1,LIN Chaokun 2 (1.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Dali University,Dali,Yunnan 671003,China;2.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Guangxi 541004,China ) 〔Abstract 〕Over the long course of history,idioms established themselves as the gem of language with concise form but profound meaning.Moreover,they are linked to society,history and religion intimately.It can be found that idioms from English and Chinese correspond with each other to different extent by comparison.The deep roots which influence their differences lie in cultural factors,including cultural inclination,geography,custom and religious beliefs and the like.Therefore the intensive study of idioms is to find out the cultural influents behind them. 〔Key words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corresponding relation;cultural factor;difference 大理学院学报 JOURNAL OF DALI UNIVERSITY 第10卷第11期2011年11月Vol.10 No.11 Nov. 2011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中俄文化差异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中俄风俗文化差异 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专业:文化产业管理 班级:14级2班 姓名:赵雪 学号:20140404078 指导教师:王改侠

1.国家概况 俄罗斯国土面积1707.55万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一大国。中国国土面积690万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三位。俄罗斯虽然横跨欧亚大陆,其主要国土位于亚洲,但它在历史上就一直认为是个欧洲国家。而中国是亚洲国家的显著代表。政体上,中国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几个社会主义国家之一,而俄罗斯的前身苏联是当时世界上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1991年8月24 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共和国宣布独立,成为俄罗斯联邦,苏联解体。现在俄罗斯是一个联邦制国家,由89个联邦主体构成。 2.宗教意识 中国虽然庙宇众多,但由于历史上的几次宗教灭绝运动,国民中虔诚信徒的比重并不高。中国的宗教不参与政治,这在宗教意识甚重的欧洲人看来是不可想象的。 中国的宗教往往宣扬向善和普世救人,所以没有强烈的排他性或扩张意识。 俄罗斯人被认为是最具宗教品格的一个民族,在现实生活和文学作品中,东正教所宣传的爱与宽恕的思想处处可见。在陀思妥耶夫斯基、果戈里、列夫·托尔斯泰等著名俄罗斯作家的作品中都充满了种种宗

教的哲理。东正教对俄罗斯文化影响深远,其宗教思想已经渗透进日常生活,成为传统思想的组成部分。近年来俄罗斯信教的人增加,宗教,特别是东正教的社会地位迅速提升,宗教参与政治的趋势逐渐明晰,新下水的军舰、新落成的楼房往往要举行祝圣典礼,总统就职典礼的贵宾中必有东正教大牧首和其他主要宗教领袖,这些人已经成为本国政治精英的一部分。用东正教凝聚人心、扩展俄罗斯价值观和文化影响、促进国家复兴的意图越来越强烈。 3.人际交往 俄罗斯人素来以热情、豪放、勇敢、耿直而著称于世。而中国人则是传统、内敛、含蓄、谦恭的。在交际场合,俄罗斯人惯于和初次会面的人行握手礼,这和中国的风俗是相同的。但对于熟悉的人,尤其是在久别重逢时,他们则大多要与对方热情拥抱。在比较隆重的场合,有男人弯腰吻妇女的左手背,以表尊重。长辈吻晚辈的面颊3次,通常从左到右,再到左以表疼爱。晚辈对长辈表示尊重时,一般吻两次。妇女之间好友相遇时拥抱亲吻,而男人间则只互相拥抱。亲兄弟姐妹久别重逢或分别时,拥抱亲吻。在宴会上喝了交杯酒后,男方须亲女方嘴。而对于传统的中国人而言,则基本上没有亲吻这种热情豪放的礼节。 4.言谈举止 遇见熟人不能伸出左手去握手问好,学生在考场不能用左手抽考卷。因为俄罗斯人认为每个人身边都有两个神,凶神在左善神在右,所以很忌讳伸左手去握手问好。中国人在握手问好时也用右手,但没有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