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治燥剂

治燥剂

治燥剂
治燥剂

第一章 治燥剂

润燥法就是滋润内脏的一种治法。脏腑干燥缺津的原因很多,多数系由内热灼津化燥,也有内脏平素津液亏损,外感燥邪,形成燥证。燥证有内伤、外感,故治法也各自不同。“燥者濡之”为本法的立论依据。

一、含义

凡是利用轻宣润燥或甘凉滋润药物为主,组成具有轻宣外燥或滋润内脏的作用,用以治疗燥证的方剂称为治燥剂。

二、作用

具有轻宣燥邪及生津增液,滋润脏腑症状等作用。

三、运用

主要适用于两个方面,一为外感秋令及干旱无雨之燥邪致病者,二为内脏功能失调所致各种缺津证候者。

四、注意事项

为邪易于化热,热病又易伤津化燥。

1. 润燥剂中应适当配伍甘寒清热或益气生津之品。

2. 忌用辛香苦寒耗津伤气之品。

3. 脾胃虚弱,气滞血瘀,湿痰内盛者不宜用润燥剂。

4. 应辨清内燥,外燥而分别先方用药。

五、类型

根据发病原因不同,治燥剂分以下两种:一轻宣外燥,二滋润内燥。

轻宣外燥

轻宣外燥法,重点是对感受自然界的干燥邪气致成的燥证而设。特点是秋天较多。如秋深气凉外感凉燥,燥邪骤束肺气,肺气不宣,疾病与外感 风寒近似,(燥为次寒),证见咳嗽、鼻塞、头痛、恶寒、咽干唇燥、干咳少痰。属于外感凉燥,治宜轻宣温润,常用药物以辛温解表药为主,如苏叶、豆豉、桔梗、前胡、葱白等。燥伤肺,多见咳嗽,常配宣肺止咳药如杏仁、前胡等,代表方为杏苏散。 或秋天久旱无雨,气候干燥,外感温燥,燥伤肺津,清肃不行,证见干咳无痰,发热头痛,咽喉干痛,心烦口渴,舌干无苔等证,属于外感温燥,治宜轻宣凉润,常用药物桑叶(杏仁、沙参、麦冬、玉竹)、薄荷、连翘等,以辛凉宣肺药为主,代表方剂为桑杏汤等。

伤津成痰,常用天花粉,芦根,玉竹,贝母,杏仁等。 燥证 外燥(秋燥无雨) 温燥 凉燥 内燥(内脏津亏) 上燥(肺) 中燥(胃) 下燥(肾)

杏苏散

一、概述

本方的主要作用是温宣凉燥,宣肺化痰。

主治外感凉燥,证见恶寒头痛,咳嗽咽干(肌表与肺)。

二、病理

看主治证与麻黄证之别。

原方“燥伤本脏,头微痛,恶寒咳嗽稀痰鼻塞嗌塞,脉弦无汗,杏苏散主之”。本脏者肺气感受外邪,上焦之病,自此始。

燥伤皮毛,故头痛、恶寒,微痛者,不似伤寒之痛甚,凉燥较严冬风寒为轻。

咳嗽痰稀者肺气不宣。鼻为肺窍,嗌为肺系,凉燥伤肺,鼻塞咽塞。

《素问》“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肺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开窍于鼻,主一身之治节,且肺为退休干部脏,不耐寒热,若凉燥外袭,肺气不宣,痰湿内阻,而出现诸证。

当与风寒有别:

风寒——头痛体痛,恶寒重等。

凉燥——头痛轻,咽干唇燥等。 三、治法

温散凉散,宣肺化痰。

四、方药

《内经》云: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

苏叶辛温微发其汗,使凉燥从表而解。

枳壳桔梗前胡——理气疏表宣肺为辅

枳壳桔梗一升一降助杏仁宣肺止咳,枳壳有利于排痰,气行痰消,前胡疏风降气化痰助主药轻宣达表,祛痰,三药合用理气宣降疏表。

二陈汤主祛痰——降气除痰利肺为佐

上药使肺脾双调。

甘草姜枣为使,调和营卫,协会调诸药。

共组成表里双医,脾肺双调,温宣凉燥之剂。

诸药配合使表解,气畅痰消。

五、运用

1. 本方为治凉燥代表方,对秋季燥气流行所患之伤风咳嗽更为适合。

2. 加减:恶寒重加葱白、淡豆豉,头痛甚加防风、川芎。

3. 用于慢支,支气管扩张,肺气肿之咳嗽属凉燥伤肺者。

凉燥外袭 凉燥外束于表证似风寒——恶寒头微痛无汗 皮毛受邪,合于肺肺气不宣——咳嗽痰稀舌淡 凉燥伤肺,肺气不宣,津液内结 杏仁苦温而润——降肺止咳除痰 苏叶辛温走表——宣肺解表散寒

为主轻宣肺燥

桑杏汤

一、概述

本方的主要作用是清宣凉润(轻清宣表,生津润肺)。

重点治证是外感温燥,身热干咳,脉浮数。(皮毛和肺)

二、病理

外感温燥,灼伤肺阴所致。

由于秋天久晴无雨,气候干燥,温燥外袭,肺阴受灼,温燥外袭,卫气被郁,所以身热头痛,燥气伤肺,肺阴不足,口渴干咳无痰。

一、治法

温燥外袭,燥伤肺阴,故宜轻宣解表,凉润肺燥。

二、方药

温燥外袭,灼伤肺阴,病在肺卫,以轻宣凉润而立法。

桑叶杏仁入肺——宣肺透表,润止咳为主

桑叶轻宣燥热,杏仁苦辛温而润,降利肺气。

淡豆豉北沙参——宣肺解表,生津润肺为辅

淡豆豉助桑叶轻宣透表,沙参生津润肺。

象贝母栀皮梨皮——清润肺热化痰止咳为佐

贝母止咳化痰,栀皮清泄上焦肺热,梨皮清肺生津。

上药共组成清宣表里,生津润肺,轻宣温燥之剂。本方为辛凉甘润之方,气燥自平而愈。 方中:

桑叶豆豉——辛凉宣肺透表

贝母杏仁——润肺止咳化痰

沙参梨皮——滋阴清热生津

栀子皮——清泻上焦肺热。

三、运用

本方以辛凉甘润而立法,适用于温燥外袭,肺阴受灼,燥气犯上则肺气先伤,耗津灼液,故见身热口渴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脉浮数等证。

此方辛凉我眸轻宣温燥,内以凉润肺金,使燥热除而肺津复,则诸证自除。

1. 临床用于秋季上呼吸道感染,有利于燥热者,以干咳无痰,苔薄白而燥,脉浮数为辨证要点。对于燥热伤肺咳血者亦可应用。

2. 加减:咽干痛加玄参牛子,咳血加鲜茅根,鲜藕节,茜草,痰黄稠不易咯者加兜铃、蒌仁、海浮石等。

3. 亦可用于麻疹收没期,证见皮肤干燥,干咳等证,加芦根、蒌仁、麦冬等。

外感温燥 卫气被郁——身热头痛 燥灼肺阴——干咳口渴 舌红苔燥)——外感温燥证偏表 脉浮在表 脉数为热 外感温燥证 外燥 凉燥——杏苏散——轻宣凉燥,宣肺化痰——外感凉燥 温燥——桑杏汤——轻宣温燥,凉润肺金——外感温燥

清燥救肺汤

清·喻昌《医门法律》论述辨证 的法则,即所谓“法”,指一般医生在辨证论治上易犯的错误,提示禁例,即所谓“律”,故以“法律”为其书名。

一、概述

本方的主要作用是清燥润肺

重点治证是温燥伤肺之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口干无苔等(肺)。

二、病理

本方亦为温燥伤肺,但疏解力稍逊,重在清润,本方主治气逆而喘咳,对于喘满之证,除宣肺行气降气等治法之外,不可忽视燥热之证,燥热伤肺,导致气阴两伤,肺失肃降,而见气逆而喘。 但凡治燥证当先辨其凉温,本方证系秋令久晴无雨,气候干燥,燥热伤肺的温燥证。

气阴两伤,以阴虚肺燥为主。

至于头痛之证,乃是由于燥伤肺卫,肺主皮毛,故见身热头痛。

三、治法

清燥润肺。

非清则热不去非润则燥不除,故以清润而立法。清肺是大肠可滋,润肺则脾胃燥热亦除。

四、方药

证属燥热伤肺,气阴两伤,肺失其清肃润降之常,当此之时,既不能用辛香之品(行易伤气耗津,以防耗气伤阴),亦不能用苦寒泻火之品(以防伤津),只宜甘寒清润,既清燥热又养阴液以治燥热伤肺。

两药合用能清泻肺胃燥热,以治其致病之源。

《难经》“损其肺者益其气”,燥热伤其气阴当调其气。

《素问·藏气法时论》“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故用枇杷叶杏仁味苦之品,泻肺气兼润肺燥以治咳喘。

甘草为使,清润保金,调和诸药。

共组成清燥润肺之剂。

诸药合用,使肺金之燥得以滋润,肺气愤郁得以肃降,则诸证自解。

肺属燥而主气 燥热伤肺 燥热伤阴 肺阴不足 肺气亦虚 咽喉干燥 鼻燥口干

气逆喘咳干咳无痰 心烦口渴舌干少苔 燥热伤肺 燥热伤肺 肺燥影响脾 大肠燥影响胃

四脏化燥以肺燥为主 调理肺气 人参甘草益气生津 杷叶杏仁降肺润燥

以补气降逆定喘为佐 燥热伤肺 桑叶轻宣肺燥以达表 石膏以清肺胃燥热 以治燥热为主 燥者濡之 杏仁麻仁润肺滋肠 麦冬阿胶润肺生津

以润肺除燥为辅

总之本方是

五、运用

1. 本方清润肺燥作用较桑杏汤为强,疏解力稍逊,临床可根据症状灵活运用,燥热重者用本方,表

证重者用桑杏汤。

2. 本方为治燥热伤肺的主要方剂。以干咳无痰气逆而喘舌干无苔为辨证要点。痰多贝母、瓜蒌,阴

虚血热加干地黄,咳血加侧柏叶、藕节、白芨等。

3. 此方配润肠通便药物,治肺燥便秘效果很好,加火麻仁、大云、桃仁等。

4. 用于治疗痿证加宰肾药,如杜仲、狗脊、菟丝子等。

5. 本方常用于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白喉、百日咳等。具有阴虚肺燥证候者。

6. 本方滋腻,对脾胃虚弱或舌苔黄腻内有湿热者均不宜使用本方。

附方:沙参麦门冬汤

肺胃兼治,具有清养肺胃,生津润燥之功。

沙参麦门冬汤——肺胃并治——重在养胃阴佐以宣肺,证属温燥初伤肺胃,病情较轻。

清燥救肺——重在治肺——以清宣肺燥为主——证属燥热伤肺,气阴两伤,病情重。

滋润内燥

滋润内燥法,重点是对内脏化痰缺津的各种证候而设。

形成原因是感受温热邪气,化燥伤阴或久病内脏功能失调,化燥伤阴所致。

从发病部位上看,有上燥中燥下燥之分。从脏腑看,肺主燥,燥又属阳明,肺为水之上源,肺燥必灼肾阴,肾主一身之阴液,燥则伤阴,肾水不足,所以多与肺胃肾有关。

上燥在肺——干咳咽燥咳血咯血——治宜清燥润肺为主,常用百合、天冬、沙参等。

中燥在胃——肌热易饥,气逆反胃——治宜生津养胃,常用药为玉竹、励麦冬等。

下燥在肾——咽干便秘,面赤烦躁——养阴滋肾,常用药为生地熟地、玄参、女贞子等。

但应注意脏腑间相互关系。

燥易伤气,常须配益气药,党参、炙草等。 温燥伤肺 肺阴不足 肺气亦虚

气阴两伤治以 甘草为使 清燥润肺 燥热伤肺 燥者濡之 调理肺气 桑叶 石膏 麻仁杏仁 麦冬阿胶 人参甘草 杷叶杏仁

增液汤

一、概述

本方的主要作用是增液润燥,

重点治证是津亏便秘(即无水行舟),脉细无力(胃大肠)。

二、病理

温病日久或素体阴虚,热结阳明,伤津耗液肠中津液亏少,大便传导不利而致。

从脏腑关系看,燥属阳明,湿属大肠。

总的来说,本证是由于邪热入里,形成阳明燥热,燥热耗津形成便秘。对于热结阳明形成的便秘应分虚实,若偏于邪热炽盛,腑实壅结的实证,当用承气以急下存阴,若偏于阴亏津耗,属于“液干多而热结少者应增液润燥”,用本方,若用承气攻下则攻伐太过,有误下亡阴的危险。

吴鞠通创此方适应“液干多,热结少”,“津液不足无水舟停”之证。吴氏曰“阳明温病,无上焦证,数日不大便,当下之”,若其人阴素虚,不可行承气者,增液汤主之“,若大便不下者,合调胃承气微和之”。

由此可知,本方之功:增液有余,攻下不足,全从润燥增水着手,故名增液汤,由此可知与承气作用有别。

三、治法

增液清热润燥通便。

四、方药

热结阳明,须分虚实论治,实证用承气急下存阴,虚证阴亏液耗“无水行舟”,应“增水行舟”,(以前讲过“逆流挽舟”败毒散治痢疾,邪由表入里,治疗使邪由里出表,即逆流挽舟)。

玄参咸寒归经肺胃肾——养阴生津,润燥清热为主

玄参咸寒下行,又能软坚,有利于大便下行。

《本草正义》“玄参禀阴之性,专主热病,味苦则泻降下行,故能治脏腑热结等证”,清肺则大肠可滋,清胃则脾脏可润,入肾则滋水。

麦冬甘寒归经肺胃——清热生津,滋阴润燥

辅助清肺润肠,又可清胃滋脾。

配合生地甘寒滋阴增液清热要药。

三药均属质润之品,共组成滋液清热,润燥通便之剂。

本方药少力专,录在寓泻于补,以补药之体,作泻药之用,既可攻实,又可防虚。

本方原书比喻为“无水舟停”,并指出“非重用不为功”,“不便再作服”,说明本病津伤严重,故存津极为重要,即所谓“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

五、运用

1. 本方不便对温病伤阴导致大便秘结有效,凡属热性病,伤阴致燥者,均可用本方加减治疗,如便秘热结较甚可合调胃承气汤。

2. 本方为清热养阴生津的基础,临床单独用者很少,多合并到其它方剂中运用。 阳明 手阳明大肠——手太阴肺 足阳明胃——足太阴脾 太阴 阳明温病 手阳明大肠化生燥热——影响肺 足阳明胃化生燥热——影响脾 四脏化燥生热——燥热灼津,无水行舟——形成便秘 口渴舌干 舌红脉细数

3. 本方增液有余,攻下不足,是为津液少,而燥结不甚者而设,若阳明实热引起便秘,则非所宜,

如津液不足,燥结已甚,则非本方所能胜任。

养阴清肺汤

全书上下二卷,为中医喉科专书,作者是清化喉科专家,对喉科有深刻的研究,并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这部著作在我国喉科专著中很有地位。

本书有两个特点,上卷末附有“梅涧论症”一则,对白缠风(类似白喉)的治疗有独到之处,其二是针灸疗法配合应用于喉科病中。

该书解放后有影印本。

一、概述

本方的主要作用是养阴清肺,凉血解毒。

重点治证是阴虚白喉,及其咽喉病属阴虚燥 热者。

二、病理

白喉现代医学谓白喉杆菌引起急性传染病,根据部位有咽、鼻、喉白喉之分,发病特点为喉部起白如腐,揩之不去,并拌有严重全身症状。

祖国医学认为感受时行疫疬之邪,所谓疫喉,时行疫毒,从口鼻而入,或兼感风热而诱发,多见于阴虚体质。“此证发于肺肾本质不足者,或于燥气流行,或多服辛热之物,感钥触而发”。《重楼玉钥》 故从病因看,内因肺肾阴虚,外因疫毒燥气流行。从脏腑关系看

四脏化燥为热。

因系燥热,务存津液,“存得一分津液,便是一分生机”,整个发展过程中呈现一系列燥热灼津证候,素体阴虚 温热燥气流行 时行疫毒感染 燥热疫毒犯肺 初起在卫——发热头痛 喉为肺门——喉起白腐 (喉为肺之门户,疫毒搏结于喉为本病特点) 由上焦入中焦,由卫入气分,肺胃燥热,发为白喉,腐烂肿痛 鼻干唇燥 呼吸困难 甚则饮食即呛(为喉肌麻痹症状,燥

伤肺胃气机不降)——进一步发展

脉微昏迷 痉厥烦躁 为热入营血之证

无半点寒象,无半点湿象。

三、治法

养阴清肺,凉血解毒。

非养阴燥证不除,非清热毒不去,系急性传染病,病势严重,且传变最速。必入营血,故必辅以凉血,化瘀解毒之品,可否辛温,辛燥,病不在表,可否苦寒?

四、方药

重点是燥,必先回护津液,以润肺胃之燥热,故用基础方剂增液汤为主。

增液汤——养阴清热润肺为主

养阴则肺燥可润,养阴有助于清热,热清则燥可除,故以为主,生地亦可凉血,然热入营血,犹须凉血散血。

白芍——甘酸性寒养血敛阴为辅

白芍亦可清热助主药养阴清肺润燥。

丹皮——辛苦性寒凉血化瘀为辅

助主药凉血解毒而消痈肿,燥热灼肺,不仅肺阴不足,亦可导致全身津液不足,阴虚生燥热,肝木从而化火,二药清热养阴入血分,凉血化瘀,使阴滋,肝火清,则火不刑金,肺燥从而得除。

贝母——甘寒入肺,清热润肺

贝母中川贝——甘寒滋润强,主治肺热燥咳,宜川贝。

浙贝——辛苦寒,开泄性强,治外感热咳。

贝母能润肺止咳,又能清清热化痰。

薄荷——辛凉宣肺利咽,疏散风热为佐。

辛散能透热邪外出。

甘草——清火解毒,调和诸药为使

共组成养阴清肺,凉血解毒,润燥之剂。

综观全方,针对燥热而设,以清润而立法,以增液为主者,归经肺胃为润燥基础方剂,具有增液润燥清热之功,燥热灼津,法宜清润,养阴可助于清热,木枯化火,故用白芍、丹皮、生地,实即犀角地黄汤(犀——心,丹芍——肝),今不用犀角者,主入肝经,其意专主,木枯化火而刑肺金,可助于折其亢旺之热势,此为主要成分。

贝母清热润肺而化痰结,薄荷有助郁热之外达,并疏解肌表,对初起者尤为必要。

药物组成严谨,实为白喉之良剂,,历经150余年,《中国医学大辞典》谓“此方为治白喉,大中至正之药,不可妄疑增减,初起发热照方服,其热自除……,至重者,日三剂,轻者日二剂,切忌妄用表散。”

不可妄疑加减有道理否?

福建中医研究所资料:酊剂很很高的抗菌和杀菌能力,高煎剂4~5倍,而养阴清肺汤的煎剂比其它方剂(神仙活命汤、降瘟化毒汤)高出很多。白喉杆菌的敏感也比其它细菌高,所以本方对白喉杆攻有很强的拟杀能力。

其中生地、丹皮、甘草对白喉杆菌有极高的拟杀作用,重用可提高疗效。

相反采取用拆方的方法,八个拆方的疗交均有所降低。虽然有的药如玄参,本身抗菌能力并不强,说明有调动其它药物积极性的作用。

中和毒素:

实验见酊剂中和毒素的作用,肯定而强,若应用拆方作用下降,其中玄参、麦冬、贝母三药中和毒素力量较强,白芍抗生与中和作用均强,薄荷二者作用都差。

五、运用

1.本方为治白喉的良好方剂,肾阴虚者加熟地,热毒重者加连翘、二花、土牛膝(加此药可提高治白喉的疗效),初起有表证加桑叶、葛根、荆芥、蝉蜕等。

2.本方对急性扁桃体炎,初起未化脓者疗效亦好,慢性扁桃腺,有急性复发感染者,连服二三剂,

要预防复发。

3. 本方亦可治一般咽痛,咽炎失音(蝉蜕、玉蝴蝶、郁金等),喉癌(加抗癌药)属阴虚者。

百合固金汤

一、概述

本方的主要作用是养阴清肺,润肺化痰。

重点治证是肺肾阴虚的咳血证,(肺结核咳血)(肺与肾)。

二、病理

本方用于治疗肺结核咯血,肺结核,古称肺痨。临床以阴虚者为多,有的以潮热骨蒸盗汗为主,有的以咳嗽咯血为主,本方主治咳嗽咯血。

咳嗽咯血,因于肺阴不足,火热刑金,热伤肺络,所谓肺肾阴亏。

三、治法

本方系阴虚火旺,阴虚是其本,所以养阴清热,润肺化痰。

四、方药

证由肺肾阴虚,故当滋肺肾,肺为水之上源,肺得滋,燥热可除。

百合二地归经肺肾——养阴清润,两滋肺肾为主

百合润肺滋燥,清热宁心为保肺宁神,清金润燥之品,熟地甘温,滋补肝肾之阴,肝阴得补则火不刑金,生地甘寒,滋阴养血,补肾水,滋真阴之不足。

三药合用养阴清热,润肺,两滋肺肾。

麦冬玄参归经肺肾——润肺滋肾清热降火为辅

麦冬甘寒滋养肺胃之阴,加强主药滋补肺肾。

玄参苦咸寒,能启肾水上潮于肺,滋阴液而降虚火,能壮水制火而宁金,二药泣肺滋肾清热降火。 当归白芍归经入肝——养血活血,补阴敛营为佐

二者补肝以保肺金。

贝母桔梗归经入肺——清热润肺化痰止咳为佐

甘草为使清热生津,调和诸药

共组成养阴清热,润肺化痰,两滋肺肾之剂。

诸药合用肺肾得养,阴液充足,虚火自降,诸证愈。

本方主治肺肾阴亏而见证于肺者,肺肾为子母之脏,肺为水之上源,肺金受伤,肾水之上源不足则肾阴虚,虚则火邪上炎(肾脉挟咽,足少阴肾系舌本),部优咽为肺系,所以咽喉燥痛,木火刑金则咳喘咯血,所以两滋肺肾,韶养肝经之阴血。百合手太阴药,养阴润肺,二地玄参滋肾水,玄参又长于泻阴虚之火,皆足少阴药,以使肺肾两清,况润肺又可开水之上源,肾水旺上可润肺,又可涵木,以清肝火,更助以归经补肝体之阴血,使木不枯而得阴血以涵养,不致化火刑金。更用贝母散肺郁而除痰结,甘草桔梗协助宣肺清金,上下结合而奏养阴清补,润肺化痰止咳之功,阴液充足,虚火自消,肺为水之上源 肺阴不足 不能下滋肾阴 肾水亦亏 肾水则不能涵木 势必木枯化火 火刑肺金形成肺经燥热证 肺主气咽为肺系——阴虚肺燥则咽痛

(火刑肺金,火邪上炎) 肺主降,下行为顺,肺燥上逆则喘咳 木生火,木火刑,阴伤咯血,舌红少苔

肺肾阴亏,阴虚火旺 手足烦热 脉细数 肺肾阴亏,火热刑金

痰化热退,则咳血自愈。

五、运用

1. 本方用于肺结核,慢支属于肺肾阴虚者。临床以咽喉燥痛,干咳气喘舌红少苔,脉细数为辨证要

点。痰多加瓜蒌仁桑皮,咳血多加茅根、仙鹤草、侧柏叶,喘甚者去桔梗。

2. 应用本方治疗肺结核获效后,即宜调养脾胃,使土旺金生,体力自易康复,正如古人(李士材)

云,“土为金母,清金之后,亟宜顾母,否则金终不可足也”。

3. 可用于治疗肾阴虚而致的失音有显效。

4. 本方甘寒滋腻药较多,若脾虚便溏,饮食减少者,忌用本方。

麦门冬汤

一、概述

竹叶石膏汤去方名君以麦冬加大枣。

本方的主要作用是滋润肺胃。重点治证是虚热肺痿,即虚劳咳嗽之类。

二、病理

本方主治胃有虚热津液不足,气机上逆,肺阴受伤所致的肺痿证。病位在肺,病本在胃。

“痿者萎也,如草木之萎而不荣,为津烁而肺焦也”,尤在泾

肺痿的成因很多,证候不一,凡因病肺枯萎者皆是。大体原因有二:

“或从汗出呕吐、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此属津亏虚热也”。

又曰“肺萎吐涎沫而不咳者,此为肺中寒”,此属虚寒也,就就是说,肺痿有寒热之分。

本证是虚热型肺痿,病在肺,源于胃。

唾久不已,干者自干,唾者自唾,愈唾愈干,痿证成矣。

病属虚寒者,当温肺复气,甘草干姜汤主之。

虚热者,麦门冬汤主之。

“大逆上气,咽喉不利,上逆下气,麦门冬汤主之”,《金鉴》中“大”字当是“火”字。

胃阴不足,火气上逆,津液枯燥,虚火上逆,气向上冲,则咳喘,短气,咽喉干燥。

故其病机

(本应干咳无痰,今反吐涎沫乃肺痿特点) 发汗太过

呕吐频作 消渴小便利数 便难又被快药下利

重亡津液,虚火上炎,长期咳嗽——肺痿 发汗太过

呕吐频作 消渴溲多

快药下利 重亡津液——胃阴不足,虚火上炎 灼伤肺阴

肺失濡养(母病及子) 火逆上气,咳喘成痿 气阴两伤——咽干口燥气喘短气 热邪灼津——炼液为痰,咳吐涎沫

唾久不已,干者自干,唾者自唾,愈唾愈干,痿证成矣。

三、治法

生津益胃,降逆下气

证属虚热津亏之燥咳,必用生津滋润之剂,则虚火降咽喉利故……

四、方药

胃有虚热,灼肺伤阴,其本在胃,其标在肺,是属母病及子,遵《内经》“燥者濡之”,故选

麦冬甘寒两滋肺胃——养阴清热,润肺止咳为主

麦冬甘寒清胃中虚热而滋,肺胃津液,以滋阴润燥,养阴即清虚热,为肺胃虚热之良药。虚热清肺得润,则逆气自降,故养阴清热润肺止咳。

母病及子,土为金母,滋肺必先调脾胃,“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肺者补其脾”,所以选

参草枣粳米归经入中——健脾益胃,补气生津为辅

益气生津而复气阴,胃充足,津液自能上输于肺,使肺得润,“脾气散精,上归于肺”也,肺得其养,咳嗽吐涎沫之证自愈。

半夏辛开归经肺胃——下气降逆开胃化痰为佐

半夏性燥,用量独轻,在各甘润生津药的制约下,其温燥之性大减,取其开通胃气,下气降逆,肺痿则不能通调水道,津烁为痰,痰阻气机,肺胃更不能肃降,半夏开结行滞,下气消痰,使逆气降则咳喘平。故用半夏非但不嫌其燥,且能直到相辅相成的作用,正如喻嘉言云“此非半夏之功,实善用半夏之功”,这说明了本方配伍之妙。

半夏且有临制三药过于甘寒之性。

甘草生用清中具补——益胃润肺兼调诸药为使。

上药共成清热养阴,降逆下气,滋胃润肺之剂。

诸药合用。使阴津复,虚火降,痰涎化,逆气除,而诸证自愈,实为“为胃中津液枯燥,虚火上炎,治本之良法也”。喻嘉言

徐灵胎“此即竹叶石膏汤去竹叶石膏加大枣也”。专清肺胃之火,若火逆甚,乃用竹叶生姜汤为妙。

五、运用

1. 本方为肺痿阴虚常用方,津伤甚加沙参、石斛、玉竹等。潮热加银柴胡、地骨皮等。

2. 本方去粳米加山药、白芍、丹参、桃仁治妇女倒经。

3. 本方对胃阴不足,气火上逆,胃失和降的呕吐,呃逆以及对慢性溃疡病灵活加减均有一定疗效。 4. 肺痿恪地虚寒者不能使用本方。

小结

百合固金汤——偏于滋肾润燥,清热化痰——肺肾阴虚。

燥者濡之 外燥——轻宣 内燥——滋润 凉燥——辛开温润——杏苏散——肺燥脾湿(不宜辛散须防伤津) 温燥——清燥润肺 桑杏汤——表邪重 清燥救肺——燥热伤肺 重在清热,注意保津 上燥(肺)——养阴清肺——阴虚白喉咽痛 中燥(胃) 麦门冬汤——阴虚肺痿 增液汤——无水停舟

下燥(肾)——六味、大补阴——肾水不足 养阴柔润为要

治燥剂

方剂学——第十五单元治燥剂 细目一概述 要点一治燥剂的适用范围 治燥剂适用于燥邪侵袭人体肌表、肺卫,或脏腑津液亏耗所致的燥证。 要点二治燥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应分清外燥和内燥。燥邪最易化热伤津耗气,常佐清热泻火或生津益气之品。 细目二轻宣外燥 要点一杏苏散《温病条辨》 【组成】苏叶杏仁桔梗枳壳前胡半夏茯苓陈皮甘草生姜大枣 【功用】轻宣凉燥,理肺化痰。 【主治】外感凉燥证。头微痛,恶寒无汗,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苔白,脉弦。 【组方原理】 君:苏叶—发表散邪,开宣肺气; 杏仁—宣利肺气,润燥止咳。 臣:前胡—降气化痰,疏风散邪; 桔梗、枳壳—一升一降,理肺化痰。 佐:半夏、橘皮、茯苓—健脾燥湿化痰,理气行滞; 佐使:生姜、大枣、甘草—调理脾胃,调和诸药。 方歌:杏苏散内陈夏前,枳桔苓草枣姜研,

清宣温润治凉燥,咳止痰化病自痊。 趣记:苏杏姐将找二陈支钱。 苏杏桔姜枣二陈(汤)枳前。 要点二桑杏汤《温病条辨》 【组成】桑叶一钱杏仁一钱五分沙参二钱象贝香豉栀皮梨皮各一钱 【功用】清宣温燥,润肺止咳。 【主治】外感温燥证。头痛,身热不甚,微恶风寒,口渴,咽干鼻燥,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舌红,苔薄白而干,脉浮数而右脉大者。 【组方原理】 君:桑叶—清宣燥热;杏仁—宣利肺气,润燥止咳。 臣:豆豉—辛凉透散;贝母—清化热痰;沙参—养阴生津。 佐:栀子皮—清泻肺热;梨皮—清热润燥,止咳化痰。 方歌:桑杏汤中浙贝宜,沙参栀豉与梨皮, 干咳鼻涸又身热,清宣凉润温燥医。 趣记:伤心吃只沙梨呗! 桑杏豉栀沙梨贝 【鉴别】桑杏汤与桑菊饮均可用于外感咳嗽。 桑菊饮为辛凉解表之法,侧重于疏散风热,主治风温初起,津伤不甚之证; 桑杏汤辛凉与甘润合法,主治外感温燥,津伤程度相对较甚者。 要点三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

14方剂学治风剂的简单归纳(含方歌)

第十四章治风剂 第一节疏散外风剂 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川芎茶调散荆防,辛芷薄荷甘草羌, 目昏鼻塞风攻上,偏正头痛悉能康。 【组成】薄荷叶不见火,八两(12g)川芎荆芥去梗,各四两(各12g)细辛去芦,一两(3g)防风去芦,一两半(4.5g)白芷羌活甘草,各二两(各6g) 【功用】疏风止痛。 【主治】外感风邪头痛。偏正头痛或巅顶头痛,恶寒发热,目眩鼻塞,舌苔薄白,脉浮。 菊花茶调散(《丹溪心法附余》) 上方再加僵蚕菊,菊花茶调力更强。 组成:菊花川芎荆芥穗羌活甘草白芷各二两(各60g)细辛洗净,一两(30g)防风去节,一两半(45g)蝉蜕僵蚕薄荷各五钱(各15g) 功用:疏风止痛,清利头目。 主治:风热上犯头目之偏正头痛,或巅顶痛,头晕目眩。 苍耳子散(《重订严氏济生方》) 苍耳散用辛夷芷,薄荷葱茶并煎汤; 鼻塞涕浊风热扰,清热疏风又通阳。 组成:辛夷仁半两(6g)苍耳子炒,二钱半(5g)香白芷一两(9g)薄荷叶半钱(3g) 功用:疏风止痛,通利鼻窍。 主治:风邪上攻之鼻渊。症见鼻塞、流浊涕,不辨香臭,前额头痛等。 【鉴别】川芎茶调散、菊花茶调散、苍耳子散均可治疗外感风邪头痛。川芎茶调散总体药性偏温,对于外风头痛偏于风寒者较为适宜;菊花茶调散在川芎茶调散基础上加菊花、僵蚕、蝉蜕以疏散风热,清头明目,故对头痛及眩晕而偏于风热者较为适宜;苍耳子散用辛夷、苍耳子宣通鼻窍,配白芷、薄荷辛散祛风、清利头目,故适用于鼻渊头痛伴有鼻塞、流浊涕者。 大秦艽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大秦艽汤羌独防,芎芷辛芩二地黄; 石膏归芍苓术草,养血祛风通治方。 【组成】秦艽三两(9g)甘草川芎川独活当归白芍药石膏各二两(各6g)川羌活防风吴白芷黄芩白术白茯苓生地黄熟地黄各一两(各3g)细辛半两(1.5g) 【功用】祛风清热,养血活血。 【主治】风邪初中经络证。口眼斜,舌强不能言语,手足不能运动,风邪散见,不拘一经者。 小续命汤(《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麻黄防己人参桂心黄芩芍药甘草川芎杏仁各一两(各9g)防风

中医方剂学 目录 打印版

第一章解表剂 第一节辛温解表1.麻黄汤1.麻黄加术汤2.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3.大青龙汤4.三拗汤5. 华盖散2.桂枝汤1.桂枝加葛根汤2.桂枝加厚朴杏子汤3.桂枝加桂汤4.桂枝加芍 药汤 3.九味羌活汤大羌活汤 4.香苏散1.香苏葱豉汤2.加昧香苏散 5.小青龙汤1.射干麻黄汤2.小青龙加石膏汤 6.止嗽散金沸草散 7.正柴胡饮 第二节辛凉解表 1.银翘散银翘汤 2.桑菊饮 3.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越婢汤 4.柴葛解肌汤柴葛解肌汤 5.升麻葛根汤1.竹叶柳蒡汤2.宣毒发表汤 葱豉桔梗汤 第三节扶正解表 1.败毒散1.荆防败毒散2.仓廪散 2.参苏饮 3.麻黄细辛附子汤1.麻黄附子甘草汤2.再造散 4.加减葳蕤汤1.葱白七味饮2.千金葳蕤 第二章泻下剂 第一节寒下 1.大承气汤1.小承气汤2.调胃承气汤3.复方大承气汤 2.大黄牡丹汤1.清肠饮2.阑尾化瘀汤3.阑尾清化汤4.阑尾清解汤 3.大陷胸汤大陷胸丸 第二节温下 1.大黄附子汤 2.温脾汤1.三物备急丸2.三物白散 第三节润下 1.麻子仁丸(脾约丸)五仁丸 2.济川煎 第四节逐水

1.十枣汤控涎丹 2.舟车丸 3.疏凿饮子 第五节攻补兼施 1.黄龙汤新加黄龙汤 2.增液承气汤 3.承气养营汤 第三章和解剂 第一节和解少阳 1.小柴胡汤柴胡枳桔汤 2.大柴胡汤厚朴七物汤 3.蒿芩清胆汤 4.达原饮1.柴胡达原饮2.清脾饮 第二节调和肝脾 1.四逆散1.柴胡疏肝散2.枳实芍药散 2.逍遥散1.加味逍遥散2.黑逍遥散 3.痛泻要方 第三节调和肠胃 1.半夏泻心汤1.生姜泻心汤 2.甘草泻心汤3.黄连汤 第四章清热剂 第一节清气分热 1.白虎汤1.白虎加人参汤2.白虎加桂枝汤3.白虎加苍术汤 2.竹叶石膏汤第二节清营凉血 3.清营汤清宫汤 4.犀角地黄汤(芍药地黄汤)1.神犀丹2.化斑汤 第三节清热解毒 1.黄连解毒汤1.泻心汤2.栀子金花汤3.清瘟败毒饮 2.凉膈散 3.普济消毒饮 4.仙方活命饮1.五味消毒饮2.四妙勇安汤 第四节清脏脏热 5.导赤散清心莲子饮 6.龙胆泻肝汤1.泻青丸2.当归龙荟丸 7.左金丸1.戊己丸2.香连丸

中医执业医师方剂学练习题及答案:治燥剂

中医执业医师方剂学练习题及答案:治燥剂 一、A1 1、阳明温病,津亏便秘者,治当首选 A、济川煎 B、增液汤 C、麦门冬汤 D、麻子仁丸 E、地黄饮子 2、组成药物为细生地、玄参、麦冬的方剂是 A、生化汤 B、益胃汤 C、增液汤 D、麦门冬汤 E、地黄饮子 3、下列各项中,除哪项外均属杏苏散的组成药物 A、橘皮、前胡 B、半夏、生姜 C、枳壳、桔梗 D、荆芥、防风 E、茯苓、甘草 4、清燥救肺汤原方配伍用量最大的药物是

A、石膏 B、麦冬 C、人参 D、阿胶 E、桑叶 5、以清宣温燥,润肺止咳为主要功用的方剂是 A、杏苏散 B、增液汤 C、桑杏汤 D、养阴清肺汤 E、清燥救肺汤 二、B 1、A.2:1 B.3:1 C.5:1 D.6:1 E.7:1 <1> 、麦门冬汤原方中麦冬与半夏的配伍比例是 A B C D E <2> 、竹叶石膏汤原方中麦冬与半夏的配伍比例是 A B C D E 2、A.玉液汤

B.炙甘草汤 C.麦门冬汤 D.养阴清肺汤 E.清燥救肺汤 <1> 、治疗肺胃阴虚之肺痿,宜用 A B C D E <2> 、治疗气阴两亏之肺痿,宜用 A B C D E 3、A.凉燥外袭,营卫受邪 B.温燥外袭,肺津被灼 C.温燥伤肺,气阴两伤 D.肺肾阴虚,虚火上炎 E.肝肾阴虚,虚火上炎 <1> 、清燥救肺汤证的病因病机是 A B C D E <2> 、杏苏散证的病因病机是 A B C D E 答案部分 一、A1 1、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增液汤增液润燥,主治阳明温病、津亏便秘证。

2、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增液汤的组成是玄参一两、麦冬八钱、细生地八钱。 3、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杏苏散的组成是苏叶、半夏、茯苓、前胡、苦桔梗、枳壳、甘草、生姜、大枣、杏仁、橘皮。 4、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本方所治乃温燥伤肺之重证。方中重用桑叶为君药,桑叶质轻性寒,轻宣肺燥,透邪外出。 5、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桑杏汤功擅清宣温燥、润肺止咳,主治外感温燥证。 二、B 1、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麦门冬汤原方中,麦门冬七升,半夏一升,故比例为7:1。 【正确答案】 A

精选方剂学解表剂练习题

1.败毒散的功效是: A.发汗解表,散风祛湿 B.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C.益气解表,理气化痰D.助阳益气,解表散寒 E.辛温解表,宣肺平喘 2.具有发汗祛湿,兼清里热功效的方剂是: A.桂枝汤 B.九味羌活汤 C.麻黄汤 D.羌活胜湿汤 E.败毒散 3.麻黄汤的功效是: A.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B.解表祛湿,化痰止咳 C.发汗解表,散寒祛湿 D.宣肺解表,祛痰止咳 E.以上均不是 4小青龙汤组成药物中无: A.麻黄 B.桂枝 C.生姜 D.炙甘草 E.五味子 5.桂枝汤的功效是: A.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B.温通心阳,平冲降逆 C.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D.发汗祛湿,止咳平喘 E.发汗解表,散寒祛湿 6.有关桂枝汤组成原则的论述,以下哪一项有错误: A.桂枝为君,解肌发表,温助卫阳,温通经络 B.白芍为臣,益阴敛营 C.生姜为佐,助桂枝辛散风寒,和中止呕 D.大枣为佐,助芍药益气补中 E.炙甘草为使,调和诸药

7.组成中含有黄芩、生地黄的方剂是: A.麻黄汤 B.桂枝汤 C.九味羌活汤 D.小青龙汤 E.败毒散 8.体现“逆流挽舟”法的方剂是: A.银翘散 B.麻杏甘石汤C.败毒散 D.麻黄汤 E.桂枝汤 9. 风寒束表,水饮内停证,治宜选用: A.桂枝汤 B.麻黄汤 C.小青龙汤 D.香薷散 E.以上均非 10.九味羌活汤组成药物中无: A.白芷 B.川芎 C.生地 D.黄连 E.苍术 11.麻杏甘石汤的功效是: A.辛凉宣肺,凉血解毒 B.辛凉解表,清热止咳C.辛凉宣肺,清热平喘 D.清热解表,止咳化痰 E.以上均不是 12.麻杏甘石汤中麻黄配石膏的作用是: A.宣肺平喘 B.清肺止咳 C.宣肺泄热 D.止咳化痰 E.清胃宣肺 13.患者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疫楚疼痛,口苦微渴,苔白或微黄,脉浮。治宜选: A.麻黄汤 B.桂枝汤C.九味羌活汤 D.小青龙汤 E.败毒散

中医执业医师方剂学练习题及答案:治风剂

中医执业医师方剂学练习题及答案:治风剂 一、A1 1、消风散中配伍蝉蜕的用意是 A、疏散风邪 B、明目退翳 C、宣散透疹 D、息风止痉 E、疏风清热 2、消风散的君药是 A、荆芥、防风、蝉蜕、牛蒡子 B、当归、胡麻仁、生地黄 C、石膏、知母、苍术 D、苦参、苍术、木通 E、荆芥、防风、苦参、苍术 3、消风散的组成药物中含有 A、胡麻 B、秦艽 C、薄荷 D、桑叶 E、细辛 4、川芎茶调散的组成药物中含有

A、牛蒡 B、羌活 C、苍术 D、当归 E、蝉蜕 5、消风散的功用是 A、祛风胜湿,益气养血 B、祛风化痰,通络止痉 C、疏风除湿,清热养血 D、祛风清热,养血活血 E、祛风除湿,活血止痛 6、大秦艽汤的功用是 A、疏风养血,清热除湿 B、祛风胜湿,益气养血 C、祛风化痰,通络止痉 D、疏风清热,养血活血 E、祛风除湿,活血止痛 7、牵正散的功用是 A、祛风除湿,化痰通络 B、祛风化痰,定搐止痉 C、化痰通络,活血止痛 D、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E、祛风化痰,通络止痉 8、下列各项中,除哪项外,均是大定风珠的组成中药物 A、白芍 B、牛膝 C、龟板 D、甘草 E、牡蛎 9、羚角钩藤汤与天麻钩藤饮二方均具有的功用是 A、清热平肝息风 B、滋阴增液舒筋 C、清热活血止痛 D、滋阴潜阳息风 E、滋阴清热安神 10、羚角钩藤汤中配伍霜桑叶和滁菊花的用意是 A、清肝明目 B、缓急柔筋 C、清热平肝 D、祛风解痉 E、息风止痉 11、天麻钩藤饮的组成药物中含有 A、生龙骨 B、生牡蛎

C、川牛膝 D、生龟板 E、生鳖甲 12、下列各项中,除哪项外,均是镇肝息风汤的组成药物 A、白芍、甘草 B、龟板、牛膝 C、鳖甲、天麻 D、白芍、牡蛎 E、龟板、牡蛎 13、羚角钩藤汤的组成药物中不包括 A、霜桑叶 B、淡竹茹 C、茯神木 D、石决明 E、滁菊花 14、大定风珠所主证候的病因病机是 A、真阴大亏,虚风内动 B、痰浊上逆,引动肝风 C、阴血不足,风自内生 D、阳阳偏亢,化风上旋 E、邪热亢盛,热极动风 二、B

中医方剂学顺口溜

1.解表剂 麻黄汤--干妈贵姓(炙甘草麻黄桂枝杏仁) 桂枝汤--大勺炒姜汁(大枣芍药甘草生姜桂枝) 九味羌活汤--皇帝尝百草,细心防穿胸枪。(黄芩生地黄苍术白芷甘草细辛防风川芎羌活) 小青龙汤--少将为嘛甘心下跪(芍药干姜五味子麻黄炙甘草细辛半夏桂枝) 止嗽散--陈庚借钱去百草园(陈皮桔梗荆芥白前** 百部甘草紫箢) 银翘散--金牛和银猪吃草根更俏。(荆芥子牛蒡子薄荷银花竹叶豆豉甘草芦根桔梗连翘) 桑菊饮--荷叶杏花,草根更俏。(薄荷桑叶杏仁菊花甘草芦根桔梗连翘)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组成与方名一样) 败毒散--独身生活更幸福,何止钱财少(独活人参生姜羌活桔梗川芎茯苓薄荷枳壳前胡柴胡甘草) 2.泻下剂 大承气汤--小黄识谱(芒硝大黄枳实厚朴) 大黄牡丹汤--大人忙担冬瓜(大黄桃仁芒硝牡丹皮冬瓜子) 温脾汤--黄夫人当家炒姜忙(大黄附子人参当归** 甘草干姜芒硝) 麻子仁丸--朴实妈要黄杏蜜(厚朴枳实麻子仁芍药大黄杏仁蜂蜜) 十枣汤--甘愿着急(甘遂芫花大枣大戟) 3.和解剂 小柴胡汤--生芹菜炒大虾仁(生姜黄芩柴胡甘草大枣半夏人参) 大柴胡汤--秦皇只要半壶枣酱(黄芩大黄枳实芍药半夏柴胡大枣生姜)蒿芩清胆汤--皇陵青竹,半壁植皮(黄芩茯苓青蒿竹茹半夏碧玉散枳壳陈皮) 四逆散--柴草制药(柴胡甘草枳实芍药) 逍遥散--龄少才当干,逍遥逐江河(茯苓白芍柴胡当归甘草** 白术烧生姜薄荷) 半夏泻心汤--秦莲婶炒枣拌姜(黄芩黄连人参甘草大枣半夏干姜) 4.清热剂 白虎汤--师母炒米(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清营汤--瞧皇帝住西单卖银元(连翘黄连生地竹叶犀角丹参麦冬银花元参) 黄连解毒汤--百子练琴(黄柏栀子黄连黄芩) 凉膈散--住黄山大忙敲草核(竹叶黄芩山栀子大黄芒硝连翘甘草薄荷)普济消毒饮--黄牛白马联合巧耕陈草根,胜元胡(黄芩牛蒡子 仙方活命饮--贾母造房,没花金银,只要陈甘归乡(穿山甲贝母皂角刺防风没药天花粉金银花白芷赤芍药陈皮甘草当归乳香) 导赤散--草地牧主(甘草生地木通竹叶) 龙胆泻肝汤--皇帝通知龙龟卸柴草车(黄芩生地木通栀子龙胆草当归泽泻柴胡甘草车前子) 左金丸-- 昨进黄鱼(“黄连与吴茱萸用量比为6:1”) 苇茎汤--冬桃已萎(冬瓜子桃仁薏苡仁苇茎) 泻白散--赶白骨精(甘草桑白皮地骨皮粳米)

中医经典方剂

.' 中医经典方剂 一.实证用方 (一)治风剂 1.疏散风寒剂 人参败毒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代表方】【组成】人参、柴胡、前胡、枳壳、桔梗、羌活、独活、茯苓、川穹、甘草。 常用剂量:原方诸药各等分。现成人常用上药各10克,3岁以上小儿上药各6克。 风寒感冒伤寒时气,头痛项强,壮热恶寒,身体烦痛,及(原方主治:【主治】。寒壅咳嗽,鼻塞声重,呕岁寒热,并皆治之。) 【方解】本方针对外感风寒之邪所设。方中羌活、独活并用祛风散寒、除湿解表,辅助正气祛邪外出,为君药。柴胡、前胡,一升一降,一表一里,宣肃气机;柴胡助羌活、独活以解表,前胡助桔梗、枳壳而理肺。风寒邪气侵犯皮肤肌表,皮毛内合于肺,皮毛受邪则肺气不利为咳嗽。方中桔梗宣提,枳壳肃降,令肺气和平,以助解表。此四药合力助君,为臣药。肺主气,现在肺受风寒所困,气机不利,气不行则血不行,气不行则津液不行。故方中又以茯苓除湿,川穹行血,以防气滞之后出现进一步的津血问题。方中另用人参(今常代之以党参),其意在辅助正气,托邪外出,兼可固护人体,防邪深入。正气不足时,参之用尤其重要。此三药或防患于未然,或祛邪于轻微,为佐药。生甘草调和表里上下,为使药。 本方制法完备,考虑周详,备受历代医家推崇。并在此方基础上进行加减,形成了一批败毒散荆防败毒为表邪较重可增加荆芥、正气充实可去人参为防风解表;败毒散类方。如散。本方除可治疗风寒外感外,对于咳嗽、脾胃虚弱也有很好的疗效。被后世称作“咳门第一神方”同类常用中成药 (1)感冒清热颗粒 【组成】荆芥穗200克,防风100克,白芷60克,紫苏叶60克,柴胡100克,薄荷60克,芦根160克,葛根100克,桔梗60克,苦杏仁80克,苦地丁200克。 【方解】此药是北京地区治疗感冒最常用的中成药之一。方中用药较繁,既有辛温解表之荆芥、防风、苏叶、白芷,又有辛凉解表之柴胡、薄荷、芦根、葛根。两类药分量相当,普通感冒,寒热表现不明显,或偏于风寒者,所以对于解表之力独彰。寒热之性不显,皆可服用。(2)午时茶 【组成】紫苏叶75克,防风50克,白芷50克,羌活50克,广藿香50克,连翘50克,柴胡50克,桔梗75克,前胡50克,枳实50克,苍术50克,厚朴75克,陈皮50克,甘草50克,山楂50克,六神曲(炒)50克,麦芽(炒)75克,川穹50克,红茶600克。 【方解】本方是我国南方地区常用的一种感冒中成药。针对南方多湿热的环境特点,本方解表药多选性味温和,兼有和里作用的药物(苏叶、藿香)。同时增加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即平胃散,为燥湿和胃的经典方剂),以健脾和中;加山楂、麦芽等消食药以消食滞,从而更加适合当地的感冒病症。

中医综合-方剂学治燥剂模拟题

中医综合-方剂学治燥剂 (总分:34.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A型题(总题数:13,分数:13.00) 1.阳明温病,津液不足,大便秘结,或下后二三日,下证复现,脉沉无力者,治宜选用 A.增液汤√ B.麻子仁丸 C.增液承气汤 D.新加黄龙汤 E.以上都不适宜 2.桑杏汤的功用是 A.轻宣凉燥 B.宣肺解表 C.疏风解表 D.清宣温燥√ E.清燥润肺 3.由桑叶、杏仁、人参、石膏、甘草、胡麻仁、阿胶、麦门冬、枇杷叶组成的方剂是 A.桑杏汤 B.止嗽散 C.补肺阿胶汤 D.麦门冬汤 E.清燥救肺汤√ 4.患者头痛身热,干咳无痰,气逆而喘,胸满胁痛,口渴,咽干鼻燥,舌干无苔,脉虚大而数,治宜选用 A.桑菊饮 B.桑杏汤 C.清燥救肺汤√ D.养阴清肺汤 E.当归补血汤 5.由桑叶、杏仁、人参、石膏、甘草、胡麻仁、阿胶、麦门冬、枇杷叶组成的方剂是 A.桑杏汤 B.止嗽散 C.麦门冬汤 D.清燥救肺汤√ E.补肺阿胶汤 6.百合固金汤、养阴清肺汤和清燥救肺汤均含有的药物是 A.生地 B.玄参 C.沙参 D.麦冬√ E.白芍 7.秋感小寒,头微痛,恶寒无汗,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苔白脉弦者,治宜选用 A.加味香苏散 B.小青龙汤 C.杏苏散√ D.苓甘五味姜辛汤 E.以上都不适宜 8.某患者,身热不甚,干咳无痰,咽干口渴,鼻燥,右脉数大,治宜选用 A.杏苏散

B.桑杏汤√ C.桑菊饮 D.清燥救肺汤 E.小青龙汤 9.养阴清肺汤中少佐薄荷的主要用意是 A.疏肝解郁 B.清利头目 C.芳香辟秽 D.散邪利咽√ E.清热透疹 10.患者干咳,连声作呛,喉痒,咽喉干痛,唇鼻干燥,痰中带有血丝,口干,舌红而少津,苔薄黄,脉数。治疗应首选 A.止嗽散 B.桑菊饮 C.桑杏汤√ D.泻白散 11.由半夏、茯苓、橘皮、前胡、桔梗、苏叶、甘草、大枣、生姜、杏仁、枳壳组成的方剂是 A.半夏厚朴汤 B.杏苏散√ C.清燥救肺汤 D.败毒散 12.头痛身热,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咽喉干燥,胸满胁痛,心烦口渴,舌干无苔,脉虚大而数者,治宜选用 A.桑菊饮 B.桑杏汤 C.麻杏甘石汤 D.清燥救肺汤√ E.养阴清肺汤 13.杏苏散的功用是 A.轻宣温燥,止咳化痰 B.轻宣凉燥,宣肺化痰√ C.清燥润肺,止咳平喘 D.解表散寒,止咳平喘 E.宣肺解表,祛痰止咳 二、B型题(总题数:5,分数:15.00) ?A.半夏、白前 ?B.桔梗、枳壳 ?C.半夏、前胡 ?D.桔梗、甘草 (1).杏苏散与苏子降气汤中均含有的药物是(分数:1.50) A. B. C. √ D. (2).杏苏散与止嗽散中均含有的药物是(分数:1.50) A. B.

治燥剂用药指南

治燥剂用药指南 1、杏苏散 【组成】苏叶(9g)杏仁(9g)半夏(9g)茯苓(9g)橘皮(6g)前胡(9g)苦桔梗(6g)枳壳(6g)甘草(3g)生姜(3片)大枣(3枚)【功用】轻宣凉燥,理肺化痰。 【主治】外感凉燥证。头微痛,恶寒无汗,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苔白,脉弦。 【临床应用】本方常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证属外感凉燥(或外感风寒轻证),肺失宣降,痰湿内阻者。 【方解】方中苏叶辛温不燥,发表散邪,宣发肺气,使凉燥之邪从外而散;杏仁苦温而润,降利肺气,润燥止咳,二者共为君药。前胡疏风散邪,降气化痰,既协苏叶轻宣达表,又助杏仁降气化痰;桔梗、枳壳一升一降,助杏仁、苏叶理肺化痰,共为臣药。半夏、橘皮燥湿化痰,理气行滞;茯苓渗湿健脾以杜生痰之源;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以利解表,滋脾行津以润干燥,是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 【用法用量】水煎服 2、桑杏汤

【组成】桑叶(3g)杏仁(5g)沙参(6g)象贝(3g)香豉(3g)栀皮(3g)梨皮(3g)【功用】轻宣温燥。 【主治】外感温燥证。头痛,身热不甚,口渴咽干鼻燥,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舌红,苔薄白而干,脉浮数而右脉大者。 【临床应用】本方常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咯血、百日咳等证属外感温燥,邪犯肺卫者。【方解】方中桑叶清宣燥热,透邪外出;杏仁宣利肺气,润燥止咳,共为君药。豆豉辛凉透散,助桑叶轻宣透热;贝母清化热痰,助杏仁止咳化痰;沙参养阴生津,润肺止咳,共为臣药。栀子皮质轻而入上焦,清泄肺热;梨皮清热润燥,止咳化痰,均为佐药。 【用法用量】水煎服 3、清燥救肺汤 【组成】桑叶(9g)石膏(煅,8g)甘草 (3g)人参(2g)胡麻仁(3g)阿胶(3g)麦门冬(4g)杏仁(2g)枇杷叶(3g) 【功用】清燥润肺。 【主治】温燥伤肺证。头痛身热,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咽喉干燥,口渴鼻燥,胸膈满闷,舌干少苔,脉虚大而数。

治燥剂

第十四章治燥剂 一、含义 凡以轻扬宣散药或甘凉滋润药为主组成,具有轻宣外燥,或滋润内燥的作用,用于治疗燥证的方剂,统称治燥剂。《素问·至真要大论》“燥者润之”是其理论依据。 二、适应范围 燥证有外燥、内燥之分。外燥系感受秋季燥邪所致。初秋夏季暑热未尽,燥与热合而伤人,症见发热口渴,咽痛鼻干,干咳无痰,舌红脉数,此为温燥;深秋有近冬之寒邪,燥与寒合而伤人,症见恶寒头痛,鼻塞嗌干,咳嗽痰稀,苔白脉浮,此为凉燥。故外燥有温燥与凉燥之分。内燥多因嗜食辛辣,或攻伐太过,吐利亡津,或房劳太过等因素,导致体内阴液耗伤,脏腑失其濡润所致。因其病变脏腑不同,临床表现各异。从发病部位上,内燥有上燥、中燥、下燥之分。从病变脏腑来说,有肺、胃、肾、大肠之分。一般上燥在肺,以干咳气逆为主;中燥在胃,以呕逆食不下为主;下燥在肾与大肠,以消渴大便燥结为主。 三、分类 燥证的治疗虽总以“燥者濡之”为主,但由于燥证有外燥、内燥之分;外燥又有温燥、凉燥之别,内燥有上燥、中燥、下燥之异,所以具体治法又有所区别,大体外燥宜轻宣,内燥宜滋润;温燥宜清宣,凉燥宜温宣。因此本类方剂按治法相应分为轻宣外燥和滋阴润燥两类。 四、组方大法 燥者润之是治疗燥证的总原则,无论外燥或内燥,治疗均以濡润之品为主组成。温燥之证,多因秋阳以曝,燥热伤肺,治宜清宣燥热,佐以润肺止咳、生津止渴之品,使温燥得以宣散凉润;凉燥之证,多发于晚秋气候偏凉之时,治宜辛温宣散祛邪,佐以理气化痰和宣肺止咳药。对于内燥,常用甘寒和咸寒滋润之品为主,但应分辨燥邪偏盛的部位,上燥在肺,治宜滋阴润肺药为主,中燥在胃,治以生津养胃药为主,下燥在肾,以补肾养阴药为主。 五、使用注意 使用本类方剂时,首先宜辨明病证,分清燥证的内、外、温、凉及上、中、下证型,然后根据病证准确立法处方。同时人体内外,脏腑之间是相互联系,病理上每多相互影响,以致内外相兼,上下互见,治法亦相互配合使用,但用时要

考研中医综合方剂学治风剂 试卷2

考研中医综合方剂学(治风剂)-试卷2 (总分:6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15,分数:30.00) 1.小活络丹的药物组成不包含 (分数:2.00) A.地龙 B.天南星 C.乳香 D.全蝎√ 解析:解析:小活络丹的药物组成包含:川乌炮、草乌、地龙、天南星、乳香、没药。小活络丹的趣味方歌:二乌南星乳没龙。 2.小活络丹的功用不包含 (分数:2.00) A.祛风除湿 B.化痰通络 C.活血止痛 D.补益肝肾√ 解析:解析:小活络丹的功用:祛风除湿,化痰通络,活血止痛;主治:风寒湿痹。 3.温病热邪久羁,灼伤真阴,症见神倦,瘛疭,脉气虚弱,舌绛苔少,有时时欲脱之势治宜选用 (分数:2.00) A.增液汤 B.复脉汤 C.大补阴丸 D.大定风珠√ 解析:解析:大定风珠所治证乃温病后期,邪热久羁,灼伤真阴;或者误汗、妄攻、重伤阴液所致,治当滋阴养液,以填补欲竭之真阴,平息内动之虚风。主治手足瘛疭,形消神倦,舌绛少苔,脉气虚弱,时时欲脱者。 4.羚角钩藤汤的功用是 (分数:2.00) A.凉肝熄风,滋阴养血 B.清热凉肝,滋阴潜阳 C.凉肝熄风,增液舒筋√ D.清热凉肝,镇惊安神 解析:解析:羚角钩藤汤的功用:凉肝熄风,增液舒筋;主治:热盛动风证。综观全方,以凉肝熄风为主,配伍滋阴、化痰、安神之品,标本兼治,为凉肝熄风法的代表方。 5.凉肝熄风法的代表方 (分数:2.00) A.羚角钩藤汤√ B.镇肝熄风汤 C.天麻钩藤饮 D.半夏白术天麻汤 解析:解析:羚角钩藤汤的功用:凉肝熄风,增液舒筋;主治:热盛动风证。综观全方,以凉肝熄风为主,配伍滋阴、

方剂学-治燥剂练习

第十六单元治燥剂 一、A1 1、下列各项中,除哪项外均属杏苏散的组成药物 A、橘皮、前胡 B、半夏、生姜 C、枳壳、桔梗 D、荆芥、防风 E、茯苓、甘草 2、清燥救肺汤原方配伍用量最大的药物是 A、石膏 B、麦冬 C、人参 D、阿胶 E、桑叶 3、以清宣温燥,润肺止咳为主要功用的方剂是 A、杏苏散 B、增液汤 C、桑杏汤 D、养阴清肺汤 E、清燥救肺汤 二、B 1、A.2:1 B.3:1 C.5:1 D.6:1 E.7:1 <1> 、麦门冬汤原方中麦冬与半夏的配伍比例是 A B C D E <2> 、温经汤原方中麦冬与半夏的配伍比例是 A B C D E 2、A.玉液汤 B.炙甘草汤 C.麦门冬汤 D.养阴清肺汤 E.清燥救肺汤 <1> 、治疗肺胃阴虚之肺痿,宜用 A B C D E <2> 、治疗气阴两亏之肺痿,宜用 A B C D E

3、A.凉燥外袭,营卫受邪 B.温燥外袭,肺津被灼 C.温燥伤肺,气阴两伤 D.肺肾阴虚,虚火上炎 E.肝肾阴虚,虚火上炎 <1> 、清燥救肺汤证的病因病机是 A B C D E <2> 、杏苏散证的病因病机是 A B C D E 答案部分 一、A1 1、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杏苏散的组成是苏叶、半夏、茯苓、前胡、苦桔梗、枳壳、甘草、生姜、大枣、杏仁、橘皮。【该题针对“治燥剂”知识点进行考核】 2、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本方所治乃温燥伤肺之重证。方中重用桑叶为君药,桑叶质轻性寒,轻宣肺燥,透邪外出。【该题针对“治燥剂”知识点进行考核】 3、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桑杏汤功擅清宣温燥、润肺止咳,主治外感温燥证。 【该题针对“治燥剂”知识点进行考核】 二、B 1、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麦门冬汤原方中,麦门冬七升,半夏一升,故比例为7:1。 【该题针对“治燥剂”知识点进行考核】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温经汤中麦冬一升、半夏半升,故其比例为2:1。 【该题针对“治燥剂”知识点进行考核】 2、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麦门冬汤清养肺胃,降逆下气,治疗肺胃阴虚之肺萎。 【该题针对“治燥剂”知识点进行考核】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炙甘草汤益气滋阴,通阳复脉,治疗气阴两亏之肺萎。

治燥剂考点总结

1.治燥剂的适用范围 治燥剂主要适用于燥证。燥证,分外燥证与内燥证。外燥证是燥邪外袭所产生的病证,以咳嗽、头痛、鼻塞咽干等为主。内燥证以咽喉干痛、干咳少痰或无痰、舌红少苔等为主。 2.治燥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1)应辨清外燥内燥,外燥宜疏散,内燥宜滋润。 (2)疏散外燥药易伤津,药量宜轻;滋润内燥药易壅滞,应酌情配伍理气药。 (3)燥证夹湿者,治宜相互兼顾,用药应有主次之分。 轻宣外燥 杏苏散(《温病条辨》) 【组成】苏叶、杏仁、前胡、苦桔梗、半夏、茯苓、橘皮、甘草、枳壳、生姜、大枣 【方歌】杏苏散内夏陈前,枳桔苓草姜枣研 清宣温润治凉燥,止咳化痰病自痊 【趣味记忆】夏苓姓苏,只找姜草橘借钱 【功用】轻宣凉燥,理肺化痰。 【主治】外感凉燥证。恶寒无汗,头微痛,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苔白脉弦。 【配伍意义】本方所治之证乃凉燥伤肺,营卫受邪所致。 君——苏叶发表散邪,宣发肺气,使燥邪从外而散;肺气上逆,以杏仁降肺止咳化痰,与苏叶相配,一宣一降,调理肺气,宣降气机。 臣——前胡疏散风寒,降气化痰;桔梗宣利肺气止咳,枳壳宽胸理气,二药相配,一升一降,助君药理肺化痰。 佐——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橘皮理气化痰燥湿,茯苓健脾渗湿以杜绝生痰之源,生姜、大枣调和营卫,滋脾行津以助润燥。 使——甘草调和药性,合桔梗宣肺利咽。 诸药配伍,共奏轻宣凉燥、理肺化痰之效。 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 【组成】霜桑叶三钱煅石膏二钱五分麦门冬一钱二分甘草一钱人参七分胡麻仁一钱阿胶八分枇杷叶一片杏仁七分 【方歌】清燥救肺参草杷,石膏胶杏麦胡麻 经霜收下干桑叶,解郁滋干效可夸 【趣味记忆】失业人胡麻仁,卖芭蕉炒杏仁 【功用】清肺润燥,益气养阴。 【主治】温燥伤肺证。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头痛身热,咽喉干燥,鼻燥,胸满胁痛,心烦口渴,舌干少苔,脉虚大或数。 【配伍意义】本方所治之证乃温燥伤肺,气阴两伤所致。 君——桑叶质轻气寒,清透肺中燥热之邪。 臣——石膏辛甘而寒,甘寒润肺滋燥,辛寒清泄肺热;麦冬甘寒清热,养阴润肺。君臣相配,体现清宣润之法,是清宣润肺的常用组合。 佐——人参补益肺脾,生化津液;麻仁养阴润肺滋燥;血可化阴,以阿胶补血养阴润肺;杏仁苦润,苦降肺气,兼以润肺;枇杷叶清降肺气止咳。 佐使——甘草益脾胃,补肺气,调和诸药。 诸药合用,共奏清肺润燥、益气养阴之效。 桑杏汤(《温病条辨》) 【组成】桑叶一钱杏仁一钱五分沙参二钱象贝一钱香豉一钱栀皮一钱梨皮一钱 【方歌】桑杏汤中象贝宜,沙参栀豉与梨皮 身热咽干咳痰少,辛凉甘润燥能医 【趣味记忆】傻贝母只吃桑杏梨皮

考研中医综合方剂学(治风剂)-试卷1

考研中医综合方剂学(治风剂)-试卷1 (总分:62.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15,分数:30.00) 1.大秦艽汤的药物组成中不包含 A.生地黄 B.熟地黄 C.防风 D.黄连√ 大秦艽汤的药物组成:秦艽、甘草、川芎、当归、白芍、细辛、川羌活、防风、黄芩、石膏、白芷、白术、生地黄、熟地黄、白茯苓、川独活。 2.大秦艽汤的主治不包含 A.口眼歪斜 B.舌强谵语√ C.恶寒发热 D.运动受限 大秦艽汤主治:风邪初中经络证。口眼歪斜,舌强不能言语,手足不能运动,或恶寒发热,苔白或黄,脉浮数或弦细。B中谵语一般多属邪热内扰神明,属实证,见于外感温热,温邪内人心包或者阳明湿热证、痰热扰乱心神等。C中恶寒发热是由于风邪外袭,邪正相争所致。A、D是由于体虚风邪乘虚内入,加之血弱不能养筋所以会出现口眼歪斜,舌强不能言语,手足不能运动等运动受限表现。 3.大秦艽汤的药物组成中具有能够体现“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的药物不包含 A.生地√ B.当归 C.白芍 D.川芎 大秦艽汤所治证是由于体虚外受风邪,风邪初中经络所致,方中用四物汤来达到养血活血,使血足而筋自荣,络通则风易散,寓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并能制诸风药之温燥,此题具有诱惑的是生地和熟地,考生容易混淆,应该引起注意。 4.大秦艽汤的加减应用中“如遇天阴,加下列哪味药七八片” A.附子 B.生姜√ C.砂仁 D.豆蔻 大秦艽汤的加减应用:若无内热,可去黄芩、石膏等清热之品,。专以疏风养血通络为治。原方有“如遇天阴,加生姜煎七八片;如心下痞,每两加枳实一钱同煎"的用法,可资参考。作为重点方子,考生要仔细认真,对于组成、主治、功用、方义、加减变化等都应知道。 5.大秦艽汤的加减应用中如心下痞加下列哪味药 A.紫苏 B.桔梗√ C.枳实 D.厚朴 大秦艽汤的加减应用:若无内热,可去黄芩、石膏等清热之品,。专以疏风养血通络为治。原方有“如遇天阴,加生姜煎七八片;如心下痞,每两加枳实一钱同煎"的用法,可资参考。作为重点方子,考生要仔细认真,对于组成、主治、功用、方义、加减变化等都应知道。 6.镇肝熄风汤方中的君药是 A.怀牛膝√ B.生赭石 C.川楝子

治燥剂

第一章 治燥剂 润燥法就是滋润内脏的一种治法。脏腑干燥缺津的原因很多,多数系由内热灼津化燥,也有内脏平素津液亏损,外感燥邪,形成燥证。燥证有内伤、外感,故治法也各自不同。“燥者濡之”为本法的立论依据。 一、含义 凡是利用轻宣润燥或甘凉滋润药物为主,组成具有轻宣外燥或滋润内脏的作用,用以治疗燥证的方剂称为治燥剂。 二、作用 具有轻宣燥邪及生津增液,滋润脏腑症状等作用。 三、运用 主要适用于两个方面,一为外感秋令及干旱无雨之燥邪致病者,二为内脏功能失调所致各种缺津证候者。 四、注意事项 为邪易于化热,热病又易伤津化燥。 1. 润燥剂中应适当配伍甘寒清热或益气生津之品。 2. 忌用辛香苦寒耗津伤气之品。 3. 脾胃虚弱,气滞血瘀,湿痰内盛者不宜用润燥剂。 4. 应辨清内燥,外燥而分别先方用药。 五、类型 根据发病原因不同,治燥剂分以下两种:一轻宣外燥,二滋润内燥。 轻宣外燥 轻宣外燥法,重点是对感受自然界的干燥邪气致成的燥证而设。特点是秋天较多。如秋深气凉外感凉燥,燥邪骤束肺气,肺气不宣,疾病与外感 风寒近似,(燥为次寒),证见咳嗽、鼻塞、头痛、恶寒、咽干唇燥、干咳少痰。属于外感凉燥,治宜轻宣温润,常用药物以辛温解表药为主,如苏叶、豆豉、桔梗、前胡、葱白等。燥伤肺,多见咳嗽,常配宣肺止咳药如杏仁、前胡等,代表方为杏苏散。 或秋天久旱无雨,气候干燥,外感温燥,燥伤肺津,清肃不行,证见干咳无痰,发热头痛,咽喉干痛,心烦口渴,舌干无苔等证,属于外感温燥,治宜轻宣凉润,常用药物桑叶(杏仁、沙参、麦冬、玉竹)、薄荷、连翘等,以辛凉宣肺药为主,代表方剂为桑杏汤等。 伤津成痰,常用天花粉,芦根,玉竹,贝母,杏仁等。 燥证 外燥(秋燥无雨) 温燥 凉燥 内燥(内脏津亏) 上燥(肺) 中燥(胃) 下燥(肾)

精选方剂学解表剂练习题

1.败毒散的功效是: A.发汗解表,散风祛湿 B.散寒祛湿,益气解表C益气解表,理气化痰D.助阳益气,解表散寒E?辛温解表,宣肺平喘 2.具有发汗祛湿,兼清里热功效的方剂是: A.桂枝汤 B.九味羌活汤 C.麻黄汤 D.羌活胜湿汤E败毒散 3.麻黄汤的功效是: A.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B.解表祛湿,化痰止咳 C.发汗解表,散寒祛湿 D.宣肺解表,祛痰止咳 E.以上均不是 4 小青龙汤组成药物中无: A.麻黄 B.桂枝 C.生姜 D.炙甘草 E.五味子 5.桂枝汤的功效是: A.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B.温通心阳,平冲降逆 C.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D.发汗祛湿,止咳平喘 E.发汗解表,散寒祛湿 6.有关桂枝汤组成原则的论 述,以下哪一项有错误: A.桂枝为君,解肌发表,温助卫阳,温通经络B?白芍为臣,益阴敛营 C.生姜为佐,助桂枝辛散风寒,和中止呕 D.大枣为佐,助芍药益气补中 E.炙甘草为使,调和诸药

A .麻黄汤 B .桂枝汤 C.九味羌活汤 D .小青龙汤 E.败毒散 7.组成中含有黄芩、生地黄的方剂是: A .麻黄汤 B .桂枝汤 C.九味羌活汤 D . 小青龙汤 E.败毒散 8.体现“逆流挽舟” 法的方剂是: C .败毒散 麻黄汤 E .桂枝汤 A .银翘散 B .麻杏甘石汤 D . 9. 风寒束表,水饮内停证,治宜选用: A .桂枝汤 B .麻黄汤 C .小青龙汤 D .香需散 E.以上均非 10.九味羌活汤组成药物中无: A .白芷 B .川芎 C.生地 D . 黄连 E .苍术 11.麻杏甘石汤的功效是: A .辛凉宣肺,凉血解毒 D .清热解表,止咳化痰 12.麻杏甘石汤中麻黄配石膏的作用是: A .宣肺平喘 B .清肺止咳 C .宣肺泄热 13.患者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疫楚疼痛,口苦微渴,苔白或微黄,脉浮。治宜 选: B .辛凉解表,清热止咳 E .以上均不是 C .辛凉宣肺,清热平喘 D .止咳化痰 E .清胃宣肺

中医(专长)-方剂学-治风剂

第十四单元治风剂 (一)概述 1.治风剂的适用范围 凡以辛散祛风或息风止痉的药物为主组成,具有疏散外风或平息内风作用,治疗风病的方剂,统称治风剂。 风病的范围很广,病情变化也比较复杂,概言之,可分为外风与内风两大类。外风是指风邪外袭,侵入人体,病变在肌表、经络、肌肉、筋骨、关节等,及其他如皮肉破伤、风毒之邪从伤处侵入人体所致的 破伤风等。主要表现为头痛,恶风,肌肤瘙痒,肢体麻木,筋骨挛痛,关节屈伸不利,或口眼斜,甚则角弓反张等。内风是内生之风,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其发病机理,有热极生风、肝阳化风、阴虚风动及血虚生风等。常表现为眩晕,震颤,四肢抽搐,口眼斜,语言謇涩,半身不遂,足废不用,甚或猝然昏 倒,不省人事等。 2.治风剂的使用注意事项 (1)首先应辨别风病属性。外风宜疏散,不宜平息;内风宜平息,而忌用辛散。 (2)应分别病邪的兼夹以及病情的虚实,进行适当的配伍,才能切合病情。 (3)外风与内风,亦常相互影响,外风可以引动内风,内风又可兼夹外风,这种错综复杂的证候,应该分清主次,全面兼顾。 (二)疏散外风剂 川芎茶调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薄荷叶八两川芎荆芥各四两细辛一两防风一两半白芷羌活甘草炙,各二两 【功用】疏风止痛。 【主治】外感风邪头痛。偏正头痛,或颠顶作痛,目眩鼻塞,或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 【配伍意义】本方是为外感风邪头痛而设,重用辛温之血中气药川芎为君,祛风活血而止头痛,尤长于治少阳、厥阴经头痛(头顶或两侧痛),乃治诸经头痛之要药。薄荷、荆芥辛散上行,助君药疏风止痛,并能清利头目,为臣药。其中,薄荷用量独重,以其之凉,可制诸风药之温燥,又能兼顾风为阳邪、易于化热化燥之特点。 羌活、白芷均能疏风止头痛,其中羌活长于治太阳经头痛(后脑牵连项痛),白芷长于治阳明经头痛(前额及眉心痛),细辛散寒止痛,长于治少阴经头痛(脑痛连齿),防风辛散上部风邪,上述诸药协助君、臣药以增强疏风止痛之效,均为佐药。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佐使。服时佐以茶清调下,取其苦凉轻清之性,既可上清头目,又能制约风药过于温燥与升散。诸药合用,共奏疏风止痛之效。 消风散 《外科正宗》 【组成】当归生地防风蝉蜕知母苦参胡麻荆芥苍术牛蒡子石膏各一钱甘草木通各五分【功用】疏风除湿,清热养血。 【主治】风疹、湿疹。皮肤瘙痒,疹出色红,或遍身云片斑点,抓破后渗出津水,苔白或黄,脉浮数。 【配伍意义】本方所治之证乃风热或风湿病郝侵袭人体,浸淫血脉,不得向内外透达疏泄,郁于肌肤腠理所致。治当疏风除湿,清热养血。方中荆芥、防风、蝉蜕、牛蒡子,辛散透达,疏风散邪,使风去痒止,共为君药。苍术祛风燥湿,苦参清热燥湿,木通渗利湿热,是为湿邪而设;石膏、知母清热泻火,是为热邪而用。以上共为臣药。风热内郁、湿热浸淫,易耗伤阴血、瘀阻血脉,佐以当归、生地、胡麻仁养血活血,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生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药性,为佐使药。诸药配伍,以奏疏风除湿、清热养血之效。 (三)平息内风剂 羚角钩藤汤

传统中医方剂

解表剂 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炙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 桂枝汤(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草)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外感风寒表虚证 九味羌活汤(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生地黄芩草)发汗祛湿兼清里热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 小青龙汤(麻黄桂枝干姜细辛五味白芍半夏炙草)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外寒里饮证 止嗽散(紫菀百部桔梗白前荆芥陈皮草)宣利肺气疏风止咳风邪犯肺证 香苏散(香附紫苏叶甘草陈皮)疏散风寒理气和中外感风寒气郁不舒证 银翘散(银花连翘卜荷牛蒡子芥穗淡豆豉芦根竹叶桔梗生草)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温病初起 桑菊饮(桑叶菊花卜荷杏仁桔梗连翘生草)疏风清热宣肺止咳风温初起表热轻证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黄石膏杏仁炙草)辛凉疏表清肺平喘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 柴葛解肌汤解肌清热(葛根柴胡羌活白芷黄芩石膏桔梗白芍大枣草)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 败毒散(羌活独活川芎柴胡桔梗枳壳前胡茯苓人参生姜卜荷甘草)散寒祛湿益气解表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 麻黄细辛附子汤助阳解表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证;暴哑 加减葳蕤汤(生葳蕤生葱白桔梗东白微淡豆豉苏卜荷炙草红枣)滋阴解表素体阴虚外感风热证 泻下剂 寒下 大承气汤(大黄芒硝厚朴枳实)峻下热结阳明腑实证;热结旁流证;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发狂等 大黄牡丹汤(大黄丹皮芒硝桃仁冬瓜仁)泻热破瘀散结消肿肠痈初起温热瘀滞证 温下 温脾汤(附子大黄芒硝干姜人参当归草)攻下冷积温补脾阳阳虚寒积证 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细辛)温里散寒通便止痛寒积里实证 泻下 麻子仁丸(麻子仁杏仁芍药大黄枳实厚朴蜂蜜)润肠泄热行气通便胃肠燥热脾约便秘证 济川煎(肉从蓉当归牛膝枳壳泽泻升麻)温肾益精润肠通便肾阳虚弱精津不足证 逐水 十枣汤(甘遂大戟芫花大枣)攻逐水饮悬饮;水肿 攻补兼施 黄龙汤(大黄芒硝枳实厚朴人参当归桔梗姜枣草)攻下通便补气养血阳明腑实气血不足证 和解剂 和解少阳 小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生姜人参枣炙草)和解少阳伤寒少阳证;热入血室证;黄疸、疟疾及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大柴胡汤(柴胡黄芩大黄芍药半夏生姜大枣)和解少阳内泻热结少阳阳明合病 蒿芩清胆汤(青蒿黄芩竹茹枳壳半夏陈皮碧玉散<滑石甘草青黛>赤茯苓)清胆利湿和胃化痰少阳湿热证 调和肝脾 四逆散(炙草枳实柴胡芍药)透邪解郁疏肝理脾阳郁厥逆证;肝脾气郁证 逍遥散(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炙草卜荷烧生姜)疏肝解郁养血健脾肝郁血虚脾弱证 痛泻要方(白术白芍陈皮防风)补脾柔肝祛湿止泻脾虚肝旺之痛泻 调和肠胃 半夏泻心汤(半夏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大枣炙草)寒热平调消痞散结寒热错杂之痞证 清热剂 清气分热

《方剂学·解表剂》

各论的学习方法 组成:(剂量为参考剂量,三因思想,注意用量比例) 用法: (直接影响疗效的服法是学习重点) 功用或治法★(与病机、主治密切相关) 方解:(病机分析、组方结构、配伍特点、类方比较) 运用:(辨证要点、随证加减、现代运用、使用注意) 最重要的是巧记 名老中医龚志贤对青年中医的要求 三得:记得,解得,用得 四戒:戒自高自大 戒弄虚作假 戒好体面,不接受病人意见 戒懒惰散漫 江而逊:“救治疑难重症先从自己身上取得经验最好,可惜我不能广患诸疾” (余国俊《我的中医之路》)解表剂 概述 1.定义:以解表药为主,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的作用,治疗表证的方剂。 2.适应病证 表证 麻疹、水肿、疮疡、痢疾初起有恶寒发热表证 3、分类 辛温解表 辛凉解表 扶正解表 4、使用注意 (1)不宜久煎。 (2)温服,避风寒。 (3)勿发汗太过,以微汗为佳。 (4)忌生冷油腻之品,以免影响药物吸收。 (5)疮疡已破、虚性水肿、吐泻失水等勿用汗法。 清代程钟龄把“汗法”列入“八法”之首 病邪在表,及时治疗,治之愈早,疗效愈佳 邪不外解,深入于里,病情加重,或转为他患。 麻黄汤(Ⅰ类) 学习意义 典型的组方结构 外感风寒表实的基础方 主治:风寒表实证

方解 君:麻黄:散风寒、平喘 臣:桂枝:解肌发表、温通经脉 佐:杏仁:降肺气;通腑 使:甘草: 基本配伍组合 麻、桂相须 麻、杏宣降 (气的运行正常,不仅要通畅,还要维持升降出入的平衡) 辨证要点: 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 使用注意: 1、表虚、血虚、阳虚者、淋家、疮家禁用。 2、中病即止,不可过服。 3、麻黄的剂量 4、体质弱或咳喘甚,用蜜炙麻黄 5、高血压患者慎用 6、红汗 红汗可发生在服药前或服药后 1、服药前 47条: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为什么是鼻衄? 2、服麻黄汤后,未得汗出,发烦目眩,乃因阳气内扰,不得泄越所致。剧者则发生 鼻衄,邪可从衄而解。 新用: 风水(急性肾小球肾炎) 本方加五皮(生姜皮、陈皮、大腹皮、茯苓皮、桑白皮)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