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产业集群理论综述

产业集群理论综述

产业集群理论综述
产业集群理论综述

产业集群理论综述

谌迎春

摘要:作为一种空间产业组织形式,产业集群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区域经济组织形式,现代的产业集群理论发展已经引起了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的广泛关注。本文从国外、国内两方面入手,按照大致的时间顺序系统地总结了不同理论渊源的产业集群理论。

关键词:产业集群;区域竞争;工业区位;交易成本

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在90年代以后,地方产业集群的发展速度很快,出现了一大批成功的产业集群,比如国外的美国硅谷的高科技产业群,英国剑桥的生物产业群,印度班加罗尔信息产业群等等,在国内主要的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广东、浙江和北京等地,这些集群的成功首先要得益于集群理论的指导,同时也为产业集群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和研究材料,促进了产业集群理论的更进一步的深化。

关于产业集群的概念定义,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1990)一书中正式提出了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的概念,后又在“产业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1998)一文中进一步对其完善。他认为,“产业集群是在某一特定领域中,在地理位置上集中,且互相联系的公司和机构集合,并以彼此共通性和互补性相联结”。

波特关于竞争优势理论的经典论述,使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成为国内外经济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许多学者基于竞争、合作中的竞争、创新环境、经济增长、社会资本等不同的视角研究产业业集群理论。下面将重点介绍产业集群理论的理论渊源、形成、发展等几个阶段,尽管各个阶段的划分没有明确的界限,做这样的分类也只是为了清晰地介绍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历程。

1产业集群理论的形成

1.1马歇尔的外部经济理论

新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马歇尔在继承亚当·斯密劳动分工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描述和研究了产业的集聚问题,被认为是第一个阐述产业集群理论的经济学家。他提出了“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的概念。外部经济包括三种类型:市场规模扩大带来的中间投入品的规模效应、劳动力市场规模效应、信息交换和技术扩散。马歇尔认为“外部经济”促使中小企业的集聚并最终形成产业集群。外部规模经济是指企业利用地理接近性,通过规模经济使企业生产成本处于或接近最低状态,使无法获得内部规模经济的单个企业通过外部合作获得规模经济。他指出,集中于特定地方的“地方性工业”即产业区的本质是具有分工性质的企业在特定地区的集聚。马歇尔将集聚企业的地区称为“产业区”。马歇尔认为产业集聚的原因是为了获得外部规模经济的好处,许多性质相似的企业集中在一起就能获得外部经济的好处。马歇尔还用随着产业规模扩大而引起知识量的增加和技术信息的传播来说明产业集群现象。马歇尔认为外部规模经济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原因,外部经济理论是他的小企业集群理论的基础。

1.2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

阿尔弗雷德·韦伯是工业区位理论的创立者,他从微观企业的区位选择角度,阐明了企业是否集聚靠近取决于集聚的好处与成本的对比。他认为,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可以分为区域因素和位置因素,并且在探讨影响集群的一般因素中利用了等差费用曲线来解释产业集群的程度。韦伯认为当集聚所带来的好处能抵消或超过由此引起运费的增加时,迁移就会有可能发生。并且认为集聚是企业为追求集聚经济而自发形成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在集聚过程中不需要政府参与。韦伯的集聚经济理论有一定的创造性,从企业的微观角度出发,阐明了企业按自身利益的要求来选择是否集聚。

1.3佩鲁的增长极理论

佩鲁认为经济增长应该是不同部门、不同行业或者地区按照不同速度不平衡的增长,增长不是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它以不同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一些经济单位处于支配地位,称为推进产业,而另一些则处于被支配地位,称为被推进产业。增长极具有技术、经济方面的先进性,通过其吸引力和扩散力不断增大自身规模并对所在部门和地区产生支配作用。推进型企业和被推进产业通过经济联系建立起非竞争性的联合机制,并在一定地域上聚集,形成产业间的关联效应。佩鲁认为,占支配地位的企业是高效率的,能够有效地利用创新增加产出;占支配地位的企业实现规模经济,反过来又刺激了创新。增长极理论中的集聚不能称为自发型的,政府在产业集聚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产业集群理论的全面发展

2.1波特的新竞争经济理论

1990年,波特通过对丹麦、德国、意大利、日本、英国和美国等10个发达国家进行考察的基础上,出版了《国家竞争优势》一书,认为一国的竞争力取决于产业创新与升级的能力,竞争优势是通过高度本地化过程而产生并持续发展的,各国只能在本国有特色的产业中获得国家竞争优势。在该书中,提出了产业国家竞争优势的“钻石体系”,“钻石体系”由四个相互作用的关键要素构成,分别是生产要素,需求条件,企业战略、结构与同业竞争,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它们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他认为,国家只是企业的外在环境,政府的目标是为国内企业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因而,评价一个国家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是该

科学决策

政界

16

广东科技2010.2总第231期

国能否有效地形成竞争性环境和创新。地理集中性使得各个关键要素的功能充分发挥,在互动的过程中,推动产业集群的出现。1998年,波特又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一文,系统地提出了以产业集群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新竞争经济理论。

2.2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科斯、威廉姆森、诺斯、张五常等。科斯在1937年发表的《企业的性质》一文中认为企业是作为市场的替代物而产生的,并通过形成一个组织来管理资源,可以节约市场运行成本。威廉姆森认为,在介于纯市场组织和科层制组织之间,存在大量的中间性组织,这种中间性组织是克服市场失灵和科层组织失灵、节约交易费用的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在新制度经济学看来,市场和企业只是一种可选择的组织形式,他们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他们之间存在很多中间组织形式,集群就可以看作是介于市场和科层组织之间的中间组织,这种中间组织的存在大大的降低了交易费用的作用,同时聚集区内企业的地理位置接近,有利于提高信息的对称性,克服交易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并节省企业搜寻市场信息的时间和成本,大大降低了交易费用,因而新制度经济学从交易费用的角度很好地解释了产业聚集的成因。

2.3新经济地理学派

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得主保罗·克鲁格曼以规模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为前提,借用规模报酬递增的分析工具,通过其擅长的国际贸易理论,把经济地理理论纳入了主流经济学。认为产业集聚是由规模报酬递增、运输成本和生产要素转移等通过市场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他的中心-边缘模型证明工业活动空间集聚的一般趋势,认为一个国家和地区要实现规模经济而使运输成本最小,制造业应该选择在市场需求大的地方,而反过来市场需求又取决于制造业的分布。而且空间集聚一旦形成通过”路径依赖性”就很有可能自我延续下去。他还指出产业政策和贸易保护政策只是影响产业集聚的因素之一,产业集聚中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因而克鲁格曼并没有提出政府选择扶持重点产业的观点。

2.4新产业区和新产业空间理论

新产业区与新产业空间理论意大利学者别卡提尼等人在对“第三意大利”的研究中发现这些地区的共同特征是:由中小企业集聚而来,企业间的“竞合关系”十分明显,企业间的合作不仅包括正式的经济合同、战略联盟、投入产出联系,还包括非正式的交流、沟通等,在平等竞争的同时,共同面对国际市场。为区别于马歇尔的古典“产业区”,后来学者们在讨论中把这些区域称为“新产业区”。根植性、机构稠密性、创新性、学习性和社会文化性是新产业区理论中最主要的概念。

新产业空间理论代表人物是斯哥特和斯托波,20世纪80年代早期,斯哥特在研究洛杉矶妇女服装工业时开始把劳动分工、交易费用和集聚联系起来,80年代后期斯哥特和斯托波深入研究了法国和意大利产业,在此背景下新产业空间理论应运而生。交易费用和地理距离有关的生产费用成为最为重要的生产费用,因此,本地化的生产协作网络可以降低交易费用和保护合作,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为了使得交易费用最小化,企业必须集聚,新技术运用、灵活的生产技能带

来的外部规模经济很大程度上是来源于企业间的交流、沟通的

可能性和本地生产支撑性组织等公共生产要素的发展与应用。

该理论过度强调投入产出关系的本地化、贸易相互依赖的本地

化等。

3国内产业集群理论综述

以上介绍的是国外产业集群理论的相关研究,与国外产业

集群理论相比,我国产业集群研究的起步较晚,但是随着我国

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政府、学术界也越来越重视集群的理论

探讨。

北京大学王辑慈教授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陆续把国外的

产业集群的研究成果介绍到国内,并对我国部分有代表性的地

方产业集聚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她的《创新的空间—企业集

群与区域发展》是国内研究这一理论的经典,该书评价了经济

地理学研究的新产业区理论,并且对国内外著名产业区进行了

实证研究。陈剑峰、唐振鹏(2002)介绍了国外学者对产业集群

的定义和分类,从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社会资本、经济增长等

方面总结了国外产业集群的关联研究,阐述了国外产业集群的

集群政策以及集群研究的逻辑关系,并综述了国外产业集群研

究成果。梁琦(2003)对“新工业区”理论作了介绍,以及对克鲁

格曼集聚理论、波特集聚理论和其他主要经济学家集聚理论也

作了介绍和研究。蔡宁(2002)等人对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体系

及其集体学习机制进行了探讨;魏江(2003)以浙江产业集群现

象为研究对象,对集群创新系统和技术学习问题做了系统研

究;盖文启(2002)运用交易费用、规模经济、创新等理论从研究

区域创新网络的视角下探讨在新技术革命和全球一体化背景

下的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机制;仇保兴(1999)从专业化分工的角

度分析了企业集群的形成机制,对小企业集群从历史与现实、

理论和实践等角度分析了其形成、制约因素以及其创新意义和

深化趋势;魏守华(2002)是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角度研究产业

集群的,他认为产业集群理论是继梯度推移、增长极和地域生

产综合体理论之后的新型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2000年左右,

马宪民、路平、王珺、李新春等广东学者就广东产业集群发展的

实践和经验,创造性地提出了专业镇的概念,具有重大的实践

意义,为政府扶持产业集群的发展指出了方向,随后广东省科

技厅等政府职能部门陆续选择了一部分地方产业集群试点,在

全国引起极大的反响。符正平(2002)、龙志和(2004)、熊晓云(2004)、曾祥效(2003)、陈雪梅(2005)等以专业镇中的各个产

业集群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探讨,为广东产业

集群研究作出了有益贡献。

我国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现在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虽然近

年来发表了大量文章,但大多数还只是介绍性文章,实证研究

比较少,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专业化分工、竞争优势、规模经

济、柔性生产方式、技术创新和知识溢出等角度,在全球价值链

环境的今天,只有那些成功升级了的产业集群才能走出地方经

济发展的陷阱,因此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应在此基础上更加深

入、完善,理应受到学者的重视。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科学决策政界

17

广东科技2010.2总第231期

河南工业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近日,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根据河南省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和河南省工业产业集群专项调查资料,对全省范围内年工业总产值达到亿元以上的工业产业集群基本状况进行了分析,具体情况如下。 1、亿元产值工业产业集群已达388个,在河南工业经济中占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份额。 工业产业集群是指在以一个工业主导产业为核心的某一特定领域和特定地区中,一定数量产业联系密切的工业企业(单位)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群体。根据河南省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显示,全省现有年工业总产值1亿元以上的工业产业集群388个,涉及全省1399个乡(镇、街道)的6909个村(居)委会,共有企业单位12.9万个,实现工业总产值4501.6亿元,吸纳从业人员303.2万人,上缴税金257.6亿元,产品出口131.6亿元,产业集群已成“燎原发展之势”。 从河南工业产业集群在河南经济中的地位看,单位数虽然只占全部工业的18.0%,但工业总产值占37.1%,从业人数占35.0%,上缴税金占42.1%,产品出口额占37.3%,在河南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2、工业产业集群以资源开发型、传统产业型、大企业带动型和市场带动型为主。 工业产业集群是一个群的概念,是由多种因素作用发展形成的。为大致了解河南工业产业集群的形成类型,我们从河南工业产业集群形成的主要因素进行归纳分析,按形成因素的作用大小主要归纳为传统产业型、资源开发型、大企业带动型、市场带动型、政府规划型、科技驱动型、自发成长型、能人带动型等八种形成类型。 一是传统产业型产业集群。河南省传统产业型工业产业集群最多,达83个,占全省的21.4%。其中农副食品加工类29个,占34.9%;机电类16个,占19.3%;纺织服装类13个,占15.7%;冶金建材类和工艺品加工类各有8个,均占9.6%;化工医药类和木材加工类分别有6个和3个。 二是大企业带动型产业集群。河南省大企业带动型工业产业集群73个,占全省的18.8%。其中机电类19个,占26.0%;冶金建材类17个,占23.3%;农副食品加工类14个,占19.2%;纺织服装类11个,占15.1%;化工医药类10个,占13.7%;木材加工等其它类工业产业集群5个,占6.8%。

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趋势

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趋 势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关于《中国产业集群高层论坛》的报告——中国产业集群现状、趋势及招商建议报告 一、中国产业集群现状 1、中国产业集群类型和形成机制 ◆资源驱动型产业集群:如广东的五金、家电产业集群、山西的煤炭产业集群 该产业集群包括社会资源驱动型和自然资源驱动型两类,前者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依靠当地的工商业传统、文化等社会资源;后者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依靠当地的矿产、农副产品等自然资源。 ◆贸易驱动型产业集群:如温州打火机产业集群、中山古镇灯饰产业集群 以本土企业为主的国内贸易和出口贸易带动的产业集群。特点是小规模企业成功创业后,迅速带动其他企业的跟进,并有相应的配套企业共同成长,最终形成面向全国和全球市场的产业集群。 ◆外商直接投资型产业集群:如昆山台资企业群 外商直接投资产业集群以以IT产业为典型,主要有两类:一是围绕个别外商投资的龙头企业形成众多企业配套的产业集群,如北京以诺基亚为龙头的移动通信产业集群;二是全球行业内大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齐聚的产业群,如苏州昆山的2583个外商投资企业集群。 ◆科技资源衍生型产业集群:如中关村产业集群 形成以科研资源为依托,科技创新为重点,技术推广应用为内容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大企业种子型产业集群:如青岛家电产业集群 大企业专注于某一环节的核心能力建设,将其他业务外包出去,吸引了众多中小企业依附在周边,提供配套服务。

◆产业转移型产业集群:东部劳动密集型、土地等资源依赖型的产业集群转 移,如成都女鞋产业 此类产业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相比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在资金、技术、市场、人才、对外贸易等方面处于弱势,但在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等方面具有优势。随着东部地区产业容量的缩小,劳动密集型、土地等资源依赖型产业进行产业转移。 2、中国产业集群的宏观特点: ◆产业集群分布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尚处于培育期 ◆东部地区的产业集群对市场环境依赖性高,外向型和创新型产业集群所占比 例较大;中西部地区以资源依赖性为主 ◆产业集群的主导产业以制造业为主,尚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其中技术、 资源和市场对产业聚集的影响程度依次降低; ◆产业集群主体以中小企业为主,少数大型企业正在引领产业集群发展 ◆近年来,产业集群的现象在服务领域中日趋突出,文化创意、金融服务、商 务服务、物流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集群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逐步壮大起来,现代服务业集群保持较快的发展。 表1:典型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区域分布

产业集群理论文献综述-2011.6.5

汤连帮 技术经济及管理 科学研究院 一、引言 从历史环境地来说,在人类社会历史文明出现地那一时刻开始,伴随着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地产业集群地现象就早已存在.从产业集群产生地理论基础来看,经济学上地分工思想为产业集群提供了一个思想环境背景.从古代地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古尼罗河流域和古黄河流域地下游地集中灌溉农业区,再到经济全球化地今天,如美国硅谷、号公路电子产业集群、底特律汽车工业区,印度产班加罗尔软件地软件开发区、日本地筑波和关西,以及台湾地新竹等等,都说明了产业集群这一经济现象在提高和促进国家国际竞争力和推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着独特地作用.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二、问题地提出 世纪年代开始,产业集群已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在当代颇具特色地产业组织形式.在当代,产业集群是一个重要地经济组织现象.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都对经济发展有巨大作用.在大量研究和阅读文献地基础上,得出世界产业集群组织发展地基本特征就是相似或相关地产业在相同地区域集聚,并变得日益相互依赖而具有产业集聚优势,形成产业集群.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世界各地地产业集群地发展已成为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背景下地一种世界性地经济现象.纵观世界地地理版图,产业集群在世界地各个角落都可以找到.在美国,有硅谷和公路地电子产业群、好莱坞地影视娱乐产业群、纽约麦迪森大街地广告业群、明尼阿波利斯地医学设备业群、克利夫兰地油漆和涂料业群、西密歇根地办公室家具业群、达尔顿地地毯业群、加利福利亚地葡萄酒业群、马萨诸塞地制鞋业群等等.在意大利,根据统计局地标准,年,专业集群有个,其中纺织品集群个、制鞋集群个、家具集群个、机械集群个、食品集群个、金属制品集群个,化学制品集群个,造纸和印刷集群个、首饰集群个.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然而,产业集群并非发达国家所独有,在发展中国家也存在着大量类似地有竞争力地产业集群,这些集群在推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地经济增长和推动出口方面做出了巨大地贡献.在秘鲁、巴西、墨西哥、韩国、巴基斯坦、南非、津巴布韦和坦桑尼亚等国都有产业集群存在.在南非,产业集群历史从年才开始地,并且主要由国家政府机构发动地,分别于年发布了铝业集群地动议,年又宣布了珠宝制造业地集群地动议.在东欧,波兰、匈牙利等国发展了相关地产业集群,在亚洲,中国、日本、韩国、巴基斯坦、斯洛文尼亚、印度尼西亚等国也不同程度地发展了相关产业地集群.在印度,旁遮普邦地路德海阿那得金属加工和纺织工业集群、古吉拉特邦地苏拉特地钻石加工业集群、卡纳达卡邦地班加罗尔电子软件业集群、北方邦德阿格拉地鞋业集群.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因此从上述可以得出,产业集群在世界经济范围内是一种普遍地经济现象,世界各国和各地地经济增长无一不闪烁着产业集群地光芒,产业集群正逐渐成为全球经济发展地潮流,其正呈现蓬勃生机、繁荣发展.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在我国沿海地区,改革开放以来,也迅速崛起了一批高度集聚、高度专业化地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广东、浙江、江苏、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如广东佛山地陶瓷、潮州市地食品加工与不锈钢器具、东莞地电子、家具和服装、中山地灯具、顺德地木工机械、花卉与家具、花都市地皮革和皮具、澄海市地玩具与工艺品业等,浙江嗓州地领带业、温州地服装和眼镜、

产业集聚理论综述

产业集群理论综述 摘要:产业集群在经济地理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此文将对产业集群的概念与定义进行归纳总结。随后对于产业集群的结构、产业集群形成原因、产业集群的功能效应进行分别阐述。 关键词:集群产业空间组织综述 在西方对产业集聚进行大量的研究,但在数量众多的理论成果中并没有形成一个真正成熟的理论。其原因是众多的学派各自站在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和在不同的制度背景下对这个问题加以研究,所以使结论也并不相同。对于不同的理论成果我们只能取其相似之处,并对不同之处加以阐述并分析。 一、产业集群的概念与定义 (一)地理资源、运输成本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早期产业集群 这些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马歇尔的产业区理论、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帕鲁的增长极理论、科洛索夫斯基的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这些理论在对产业集群进行定义的主要从产业链在地缘上集中所能获取外部经济角度出发的。如马歇尔对产业区的定义:大量种类相似的中小型企业在特定地区的集聚现象称作“产业区”。当然在这些理论中能看出,研究者也看到了产业集聚带来的专业化的劳动力市场、齐全的产业基础设施配套、买方和卖方的市场以及经常性开支成

本的减少。研究者也相信企业集聚能带来创新的产生。但是在早期的产业聚集研究中更倾向于物质方面能获取的好处。将研究的主要目光锁定在能轻易看到的各种成本的降低上。 (二)社会文化、知识溢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现代产业集群 这些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新产业区理论、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新社会经济学派、波特的新竞争理论。这些理论相比起早期的产业集群理论更加重视交易费用的减少、社会文化的根植性和知识溢出带来的创新。波特在综合各家理论之精华对于产业集群理论下了这样的定义:“集群是一组在地缘上接近的相关企业和相关机构,由共同性和互补性联系在一起。”对于现代产业集群研究者更认识到社会文化的重要性,产业集群内网络的建构成为最为关注的地方。无论是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机构和科研学校之间、还有企业与地方文化制度之间的信任网络构建成为现代产业集群更为显著地特点。在现代产业集群里对于创新的理解更为透彻,认为创新是产业集聚获得的看不见的巨大利益,是产业集群的核心与竞争优势获取的源泉。 二、产业集群的类型 (一)马歇尔产业区 马歇尔产业区是产业集聚初期的理论,主要针对的中小企业的集聚。这些中小企业的聚集虽然能获得规模经济但其收益甚少,且相互之间只是地缘上的临近却将一部分交易内部化从而节约成本,但在企业之间的网络构建上却鲜有形成。

产业集群文献综述

国内外产业集群研究综述 一、国外产业集群研究 (一)传统产业集群理论 1、外部经济论 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以阿尔弗雷德·马歇尔(1890)为代表的外部经济理论。马歇尔把经济规模划分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经济两类,并发现了外部规模经济与产业集群之间的密切关系。马歇尔认为产业集群是因为外部规模经济所致,生产和销售同类产品的企业或存在产业关联的上中下游企业集中于特定的地方会使用专门人才、专门机构、原材料产生很高的使用效率,而这种使用效率是处于分散状态下的企业所不能达到的。 2、工业区位论 韦伯(1909)是工业区位理论的创立者,他从工业区位理论的角度阐释了产业集群的现象。工业区位论是农业区位论在微观层次上的发展,是在给定“向心力”和“离心力”基础上的企业定位决策理论。韦伯认为,定位决策的决定因素是成本最小化。在决策过程中,韦伯利用了等运费线等工具,构造了集聚地区发展的模型,提出了技术设备的发展、劳动力组织的发展、市场化以及经常性开支成本的降低四个因素影响着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 3、增长极理论 佩鲁(1955)提出了增长极理论。佩鲁认为经济空间在成长过程中,总是围绕着极核进行,空间发展如同部门发展一样,增长不是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它以不同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佩鲁认为,当政府将某种推动性产业植入一地区后,将产生围绕推动性产业的集聚,然后再通过乘数效应以及关联效应,就会导致地区经济的增长。因此,根据增长极理论,一个地区要想取得经济增长,关键是在本地区内建立起一系列的推动性产业,通过产业的集聚,推动经济增长,这种推动性产业的建立可以依靠国家政策或地区政策自上而下地完成的。 (二)现代产业集群理论 1、新产业区理论 新产业区的研究始于70年代初对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研究。意大利的社会学者马格那斯科(1977)首次对意大利东北部地区的特点进行了研究后提出了

中国产业集群名单

中国产业集群名单 一、浙江省 温州鹿城区 1、中国皮鞋产业集群 2、中国打火机产业集群 温州龙湾区 3、中国人造革产业集群 瑞安市 4、中国汽车摩托车配件产业集群 5、中国休闲鞋产业集群 苍南县 6、中国印刷产业集群 温州瓯海区 7、中国锁具产业集群 乐清市 8、中国中低压电器产业集群 永嘉县 9、中国拉链产业集群 平阳县 10、中国塑编包装产业集群 嘉善县 11、中国木业及家具产业集群

12、中国皮革加工产业集群桐乡市 13、中国毛衫产业集群 平湖市 14、中国光机电产业集群海盐县 15、中国紧固件产业集群湖州市吴兴区 16、中国童装产业集群 安吉县 17、中国竹加工产业集群杭州市萧山区 18、中国钢结构产业集群桐庐县 19、中国制笔产业集群 富阳市 20、中国白板纸产业集群宁波市 21、中国西服衬衣产业集群余姚市 22、中国模具产业集群

23、中国家用小电器产业集群宁海县 24、中国文具产业集群 义乌市 25、中国小商品产业集群 东阳市 26、中国木雕产业集群 永康市 27、中国五金产业集群 诸暨市 28、中国制袜产业集群 玉环县 29、中国中低压阀门产业集群台州市路桥区 30、中国金属固废处理产业集群温岭市 31、中国注塑鞋产业集群 黄岩区 32、中国塑料模具产业集群 台州市 33、中国缝纫机产业集群

34、中国轻纺产业集群 嵊州市 35、中国领带产业集群 舟山市 36、中国渔业加工产业集群 二、广东省 深圳市 37、中国通信电子产业集群 广州黄埔区 38、中国日用消费品产业集群广州市增城市 39、中国牛仔服装产业集群 广州市 40、中国汽车制造产业集群 广州市番禺区 41、中国珠宝首饰加工产业集群广州市花都区 42、中国皮具产业集群 广东汕头市澄海区 43、中国玩具礼品产业集群 东莞市

产业集群论文产业经济论文

产业集群论文产业经济论文 基于主观博弈的产业集群动态共生稳定研究摘要:产业集群具有较高的产业竞争优势和产业经济效率,是我国加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实现区域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然而,产业集群并非天然的具备产生协同效应的能力,现有成果也未能深入研究产业集群结构动态变化机理,这对合理引导产业集群动态共生发展造成了一定的缺失。针对这一问题,本文运用主观博弈理论分析产业集群动态共生稳定制度的内生演化机理。研究表明,产业集群的动态共生稳定条件取决于集群企业博弈收益差距程度、实现自身收益变化方式等因素。通过对底特律汽车产业集群动态共生的发展历程分析完成对该模型的检验。 关键词:产业集群;主观博弈;动态共生 新产业竞争理论的研究结果表明,产业集群模式具有较高的产业竞争优势和产业经济效率。在当今世界经济版图上,产业集群表现出了辉煌的业绩,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经济发展快速的区域都有产业集群的影子。理论和实践结果表明,作为一种新型产业空间组织形态,产业集群具有较高的产业经济效率和强大的竞争优势,对区域经济有强大的带动作用,是加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实现区域经济稳定、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1]。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来源于构成集群的各主体之间的互动所产生的协同效应。然而,产业集群与协同效应之间

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线性关系,产业集群并非天然的具备产生协同效应的能力。产业集群中企业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松散的非正式联结,面临技术、供给与需求的不确定性以及自身路径依赖所造成的锁定效应等潜在风险。现有的研究文献主要采用价值链治理和网络治理的分析工具展开对集群发展不同侧面的研究[2-6],对产业集群结构动态变化机理更替等深层次问题的研究则显得不足。博弈论是一种分析两个或更多参与者其决策相互影响的矛盾冲突与合作的数学方法,已成功应用于产业集群组织理论研究中。然而,经典博弈论对博弈主体的理性要求过于苛刻,并且,在纳什均衡下任何理性的参与人都没有动力单方面改变策略,难以解析产业集群动态共生稳定的深层次原因。作为对经典博弈论的改进,主观博弈论以参与者的有限理性为基点,认为有限理性并不能否定参与者的主观能动性,相反,正是因为理性的有限性,参与者才能有主观的能动性去创造某种机制来弥补理性的不足,以提高参与者的决策效率及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本文利用主观博弈理论研究产业集群网络中的认知危机扩散问题,用以解释产业集群动态共生稳定制度的内生演化机理,为产业集群管理的理论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一、主观博弈理论 经典博弈论主要在于研究均衡问题,这使得它能够较好地解释制度存在或生成的效率问题,但很难解释制度的内生演化问题。青木昌彦[7]所发展的主观博弈论为制度分析提供了新的工具,它把制度变迁模型化为博弈参与人“共有信念”系统的改变。主观博弈模型放弃

中国的产业集群发展特征、类型及案例分析

《中国的产业集群发展特征、类型及案例分析》试卷及答案 《中国的产业集群发展特征、类型及案例分析》试卷本试卷共有单选题10 道,多选题10 道,判断题10 道,总分100 分,60 分及格。 所属课程《中国的产业集群发展特征、类型及案例分析》 一、判断题(10 道) 1. 产业集群的空间尺度和范围取决于发展集群的地方经济的能力,没有固定的规定。 正确 2. 市场驱动型集群所包含的外源企业内部的网络化程度比较高。 错误 3. “三来一补”指的是来料加工、来件加工、来样加工和补偿贸易。 正确 4. 中国发现地质储量50亿-300亿立方米的中型气田64个。 错误 5. 事实上,产业集群可能是单一的横向关联,也可能是单一的纵向关联。 正确 6. 湖北十堰汽配城是一种典型的销地驱动型产业集群。 正确 7. 产业的纵向关联是指围绕一个企业,从原材料的筛选、加工、制造、组装到精深加工、产品的多元化等方面的延伸。 正确 8. 产业关联分为两类,分别是横向关联和纵向关联。 正确 9. 中关村科技园是一类技术转化型产业集群。 错误 10. 中国发现地质储量大于300亿立方米的大型气田64个。 错误 二、单选题(10 道) 1. ()的烟草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 B. 云南省 2. 广西的铝资源没能形成有规模的产业集群,关键原因是() B. 资源数量不能够适应大规模工业化的要求 3. 知识技术研发产业集群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瓶颈因素是()。 A. 产品生命周期相对短 4. 在我国从研发到产业化投资强度大约为()。 A. 1:50 5. 产业集群的第一特征是()。 A. 产业关联 6. 以下各项属于知识技术型产业集群的是()。 D. 美国微软 7. 我国煤炭产业集群最有代表性的地区是()。 A. 山西省

产业集群风险及其治理的文献综述

产业集群风险及其治理的文献综述 摘要:集群作为一种产业组织形式存在风险。理论界一般从四个角度对集群风险进行分类但就集群风险预警、识别的研究相对薄弱这导致对集群风险治理的研究缺乏针对性。应加强集群风险预警、识别和干预的研究。在治理集群风险过程中既要关注某一具体风险更要注意集群风险的系统性。基于集群具有公共性的特点及转型期政府相对强势的考虑集群风险治理还要注意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关键词:集群风险;分类;治理;综述产业集群理论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引入我国后受到理论界的广泛关注但其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据统计1990~20__年浙江省就发生45次集群危机。鉴于此本文就国内产业集群风险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以期厘清集群风险类别及治理思路。一、产业集群风险类别(一)以产业集群风险形成机理划分为四种风险从产业集群风险形成机理的视角考察国内学者对集群风险的分类基本还是按西方学者的分类标准进行划分即分为周期性风险、结构性风险(FritzMehfinger and Valderrama1998)、网络性风险(Abrahalnson&Formbrun1994)和“自闭性”风险 (Markuson1996)。其中周期性风险是指外部经济周期性波动给产业集群带来的风险而结构性风险则是指产业集群自身生命周期各阶段面对不同的风险网络型风险与自闭性风险的区别并不大都强调集群的优势可能在集群发展过程中成为集群衰败的诱因只是

前者更强调与集群网络性特征相关的因素。因此一些学者认为集群风险表现形态只有周期性、结构性、网络性风险(蔡宁、杨闩柱、吴结兵20__)。我国学者在西方集群风险表现形态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细化提出并发展了自稔性风险理论。吴晓波、耿帅(20__)较早将网络化特征概括为四个方面:专业化分工、地理性临近、群内相互关联、协同与溢出效应并认为这四大特征在构成集群竞争优势的同时也滋生了集群自身内生的风险即“自稔性”风险。易明、陈伟和彭晶(20__)引入演化经济学以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为核心的分析框架并结合集群自稔性风险特点构建产业集群自稔性风险成因的扩展模型。陈金波(20__)所说的近交衰退和传染病风险很大程度上也指自稔性风险只是其中传染病风险更强调对集群发展的不利因素。 (二)以集群风险来源为依据分为两种风险导致集群风险的因素有很多有必要从集群风险诱因出发进行归类。需要强调的是有人指出与集群相关的更大风险在于通货膨胀和过热的经济。集群可能会造成劳动力成本上升、土地和房屋的价格上升加剧收入分化地方拥挤和环境压力(田慧蓝、陈雪梅20__)。笔者认为这可能也是我国浙江省和广东省在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与此前的高速增长形成强烈落差的重要原因。刘斯敖、吴莉云(20__)根据产业集群产生来源将集群风险分为外生风险和内生风险。其中外生风险包括:经济风险、政治风险、自然灾害风险;内生风险包括结构性风险、网络性风险、生态性风险。值得注意的是内生性风险与外生风险

产业集群理论According to Porter

产业集群理论According to Porter (1990), a business cluster is a geographical location where enough resources and competences amass and reach a critical threshold, giving it a key position in a given economic branch of activity, with a decisive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ver other places, or even a world supremacy in that field. However, before the classic theory of cluster, there were also somerelevant researcheswhich had prepared the basis of cluster theory. For example, the initial theory describingmanu facturers’ assembling may be backward to Weber’s (1929) theory of the location of industries. According to Weber, manufacturers tend to gather in a particular location in pursuit of lower cost. In most instances, getting together can facilitate cooperation between different manufacturers, and hence reduce the operation and transaction costs; thus a certain district where main and big manufactures are located can have the geographical advantage to attract more newcomers (Weber, 1929)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文献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关于规模经济和分工理论,英国经济学家A. Marshal(1890)在其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中对产业聚集进行了集中的研究,他用三个要素对产业的地区性聚集做出了解释,即劳动力市场共享、中间产品投入和技术外溢,这也被称为外部经济理论。此理论在当今仍然被众多学者用来分析产业集群形成的机制。注:Marshall (1920) first claimed that integrated industries could enable the health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n ind ustrial district. Besides Marshall’s theory,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ory also implied the inherent mechanisms of geographical assembling. Resources tend to gather together where the efficiency is higher, that is why manufacturers are attracted to the higher productive district together with its resources (Case and Fair, 1999). This theory was based on the assumption that distribution of resources is unbalanced, while the efficiency of each industrial area is different, and they had the inherent power to approach to balance ( 继A. Marshal对产业集聚给出解释之后,工业区位理论创始人Alfred. Weber(1909)又从工业区位理论角度对产业聚集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包括产业集聚优势的因素并且量化了集聚的形成规则,其研究成果具有相当的价值。此后,又有来自各个学派的研究学者对产业集聚进行了研究。以谢费尔·克里斯泰勒、弗里德曼等人为代表的市场学派批判Alfred. Weber 忽视了市场因素,他们更加注重市场因素对产业集群的影响,将信息成本引入集群分析之中,并考虑政治、文化、教育发展阶段等方面对市场信息流动和企业的影响,开阔了研究视野。与市场学派一同成长的还有产业联合体理论和增长极理论,他们分别从各自的角度对产业集聚进行了经济分析。进入到20世纪80年代之后,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黄金阶段。这其中又以新经济地理学家P. Krugman的研究更为典型,他把地理区位作为分析市场和竞争的一个重要因素,建立了区域经济集聚的分析模型,在此基础上对产业集群进行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产业集群概念的正式提出是在1990年,著名管理学家Michael E.Porter(1990)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正式提出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的概念,比较具有代表性,被众多学者所接受。

河南省产业集群现状与发展对策

河南省产业集群现状与发展对策 一、河南省产业集群的基本状况 1.河南省产业集群发展的规模 根据国家统计局河南省调查总队2010年发布的专项调查资料显示,河南省现有年工业总产值2亿元以上的工业产业集群304个,涉及全省1142个乡镇、街道的5986个村(居)委会,共有企业单位12万个,实现工业总产值4384.5亿元,吸纳从业人员286.2万人,上缴税金252.9亿元,产品出口129.2亿元,产业集群已成“燎原发展之势”。从河南省工业产业集群在河南省经济中的地位来看,单位数虽然只占全部工业的18.0%,但工业总产值占37.1%,从业人数占35.0%,上缴税金占42.1%,产品出口额占37.3%,在河南省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从河南省产业集群规模构成情况看,工业总产值2亿-5亿元的产业集群数占39.8%,实现总产值占9.2%;工业总产值5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数占60.2%,实现总产值占90.8%。其中5亿-10亿元的占25.3%,实现总产值占11.8%;10亿-20亿元占16.4%,实现总产值占16.2%;20亿-50亿元的占13.5%,实现总产值占27.7%;超过50亿元的占5.0%,实现总产值占35.1%。2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实现工业总产值占62.8%,是河南省产业集群发展的龙头和重点。 2.产业集群形成的时间特征 从河南省产业集群形成年代情况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形成的产业集群最多,占全省的47.4%;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产业集群占全省的32.9%;以20世纪80年代以前聚集的企业为基础形成的产业集群共占全省的19.7%。 从各形成年代产业集群的工业总产值看,以20世纪80年代以前聚集的产业相近的企业为基础形成的产业集群实现的总产量占全省的16.9%;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产业集群实现的总产值占全省的44.2%;20世纪90年代以来形成的产业集群实现的总产值占全省的38.9%。河南省的产业集群基本上是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 3.河南省产业集群的行业分布 1

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和区域品牌效应毕业论文中英文资料外文翻译文献

中英文资料 中英文资料外文翻译文献 The analysis on regional brand effect and industrial cluster in the industrial park Industrial cluster is an internal regularity of the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also the objective demand of resource allocation. As America's high-tech information industry clusters in silicon-valley, Wall Street's finance, Hollywood entertainment, and California wine industrial are the core of sustained economic growth pole of these countries and regions. More than 70 percent of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Italy realized the achievement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in the world.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cluster in Tokyo Japan forms "the together foundation of mechanical industry". India Bangalore, known as "silicon valley of Asia", is a strong typical in using industrial cluster to develop software, and quickly gain global industrial competitive advantage. China Taipe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ial park, Zhejiang and Guangdong characteristic industrial manufacturing bases are presenting exuberant vitality. As Michael porter (Port), professor of Harvard University, pointed out, "cluster is the factors that govern the economy in the world today, it is the remarkable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national economy and regional economy and even urban economy, economically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are so". First, characteristics and trends of industrial cluster development

产业集群发展工作方案

产业集群发展工作方案 一、充分认识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意义 产业集群是相互关联的企业在同一区域形成产业链接和聚集发展,并形成一定规模和竞争优势的经济群体,现代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形态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力“助推器”近年来,市已在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发展形成了产业集群的雏形,呈现出龙头企业快速发展、集聚效应开始显现的特征,石化装备制造产业已连续5年纳入全省重点扶持产业集群范畴水产品加工园区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二十个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之一但与省内外先进地区相比,市产业集群发展水平还较低,主要是规模小,企业个数和知名品牌少,产业链短、市域内配套率低。加快产业集群发展,有利于发挥全市工业优势,实现资源配置优化和生产要素有效集中,促进企业集聚、行业整合、产业集中,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发展产业集群的重要意义,不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加快产业集群发展。 二、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企业主体和市场导向,围绕我市主导产业,优化资源配置,延伸产业链条,培植骨干企业,加速生产要素集聚和产业升级,引导产业聚集,不断提升全市工业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 (二)主要目标。期间,按照“规划科学、主业突出、特色明显、竞争力强”要求,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资源整合,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整合优势人

力和技术资源,发展壮大石化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汽车零部件、纺织服装和医药化工五大产业集群,力争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两大产业纳入全省重点扶持的产业集群范畴。末,力争我市机械制造业和农产品加工行业总产值均达到100亿元,成为全国石化设备重要制造基地和主要研发基地,全国农产品加工大市。 三、工作重点 (一)科学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布局合理、适度超前”原则,以政府为主导,龙头骨干企业为主体,遵循产业集群形成、演进、升级的内在规律,与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相结合,对产业集群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充分发挥行业龙头骨干企业、行业高层次专业人员的作用,把产业集群规划编制的过程作为政府、企业、协会和专家等各方资源综合和融合的过程,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行动指南。 (二)加强产业聚集区的建设。经济开发区、临港工业园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载体,要采取产业链带动、品牌带动、市场带动等多种模式,搞好产业园区的规划发展。充分利用工业园区的资源,进行整合、优化、提升。不断提高投资强度和土地集约化程度,促进产业集聚升级。加强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科学确定园区主导产业,引导龙头企业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实现聚集。 (三)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积极培育产业集聚中关联度高、主业突出、创新能力强、带动作用大的龙头企业,发挥其产业辐射、技术示范和销售网络中的龙头作用。推动龙头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提升产品档次,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有力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骨干企业集中。期间,重点支持产值过亿元的10家骨干企业。 (四)突出抓好产业链条延伸。以产业集群主导产业为基础,明确产业延伸的方

汽车产业集群文献综述

汽车产业集群文献综述 近年来汽车工业迅猛发展,中国汽车产销量连续三年位居世界榜首,汽车产业也一直是我国的支柱产业。国内汽车产业集群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已经形成了六大汽车产业集群,对经济增长带来了巨大的拉动作用。对于汽车产业集群的研究更是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本文总结归纳了国内外比较典型的汽车集群研究成果,从而有利于更好地发展汽车工业。 一、国外汽车产业集群研究现状 自从上世纪50年代国外学者就开始关注汽车产业集群,他们对世界三大成型的汽车产业集群进行了系统分析,重点研究了汽车产业集群绩效评价机理、如何提高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和完善汽车产业集群内部结构,但对于汽车产业集群产生原因、发展动力以及不发达国家汽车产业集群研究较少。 Dowel(1999)研究指出田纳西区汽车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问题,并且详尽地叙述了如何克服存在的问题以提高竞争优势,作者使用投入产出法和地点系数法研究汽车产业集群,并且从这两个角度入手解决如何提高汽车产业集群发展。 Matthew(1999)则在Dowel的基础上系统地叙述了提高田纳西区汽车工业的方法,主要包括:政府成立汽车产业领导小组、发展汽车服务业、建立集群与其他交通部门的广泛联系、人力资本的开发、税收的合理利用等。 Nel,Makuwaza(2001)以南非为样本,研究了汽车产业集群形成产生的正、反两种因素,并进一步论述政府应该制订相应政策以提高企业技术能力和企业效率等。同时提醒政府应对南非可能出现汽车产业集群城市给予高度关注。 Szilasi,Kalseu(2003)研究了匈牙利的汽车产业集群(PANAO,从集群的形成与发展、集群的结构、集群发展目标以及集群对地方经

产业集群理论的应用探讨

产业集群理论的应用探讨 发表时间:2008-11-11T16:44:04.047Z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作者:王雍欣[导读] 摘要:产业集群理论的具体应用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涉及到很多方面,在实践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要正确认识产业集群,立足实际,选择恰当的产业集群模式,科学发展,避免陷入产业集群发展的误区。关键词: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模式误区摘要:产业集群理论的具体应用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涉及到很多方面,在实践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要正确认识产业集群,立足实际,选择恰当的产业集群模式,科学发展,避免陷入产业集群发展的误区。 关键词: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模式误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迈克·波特(1990)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首先提出产业集群一词。波特通过对10个工业化国家的考察发现,产业集群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在所有发达的经济体中,都可以明显看到各种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由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一些产业集群还包括由于延伸而涉及到的销售渠道、顾客、辅助产品制造商、专业化基础设施供应商、各级政府、其他提供专业化培训、信息、研究开发、标准制定的机构以及同业公会和其他相关的民间团体。因此,产业集群超越了一般产业范围,形成特定地理范围内多个产业相互融合、众多类型机构相互联结的共生体。产业集群有助于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加强集群内企业间的有效合作,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促进企业增长,发挥资源共享效应,形成“区位品牌”。产业集群的概念提供了一个思考、分析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并制定相应政策的新视角。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已经成为考察一个经济体或者其中某个区域和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但是产业集群理论具体应用起来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涉及到很多方面,在实践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比如,有的地方对产业集群理论不甚理解,操作起来自以为是、生搬硬套;有的地方急于求成,缺乏科学规划和正确引导,最终结果与理想预期南辕北辙。 二、正确认识产业集群 总体而言,产业集群有六个方面的特征:第一,每个地理区域的大部分企业基本围绕统一产业或者相关产业或者有限的几个产业从事产品开发、生产和销售等经营活动。第二,产业内部企业之间具有某个或某几个显著的产业特征作为联接。产业内部企业之间实行专业分工,最常见的是以供应商-客户作为联结模式。第三,通过集群成员之间供需关系的连结,实现采购本地化,形成整个集群的成本优势。第四,产业内部的单个企业绝大部分属于中小企业,规模不大,但是整个集群却具有显著的规模优势和很高的市场占有率。第五,集群产品销售具有极强的市场渗透力,部分集群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产业集群和地区专业市场互动发展的局面。第六,自发起步,逐步发展。对于中小企业集群而言,基本从自发起步,依靠当地一批精英带动,逐渐形成某一种产业雏形,当形成一定气候后,政府部门再给予适当扶持和培育,逐步发展成为具有相当规模的产业集群。 值得注意的是,产业集群不等同于“开发区”或“工业园区”,它强调产业之间的紧密联系,其实质是依靠内力发展,集群区域内相互协作,不仅共同利用区域内资源,外在资源也共享。不能把相关企业在特定地域“扎堆”,称之为产业集群。单纯的地理“扎堆”只是产业集聚或地理集中,而并非一定就是产业集群。产业集群不等于主导产业,主导产业中的企业或产业之间没有形成地理上的聚集,更谈不上资源共享。 产业集群的内在机制表现在:一是分工、竞争和合作。产业集群的一大优势在于柔性生产。柔性生产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集群内单个企业以分工为基础,可以使生产集中于有限的产品和过程,形成专业化的特点;另一方面,集群内的企业在互相竞争的同时互相联系、互相合作和补充。这样集群形成一个整体,其生产就可以相当灵活和多样化。二是非正式交流。企业之间除了正式的交流与合作之外,更多能体现集群内各主体互动的是各主体之间的非正式交流,而产业集群形成的作用之一就是便于集群内的各个主体之间频繁地进行非正式交流。集群内的各个主体之间通过非正式交流可以推动企业的创新行为,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1] 三、立足实际,选择恰当的产业集群模式 Markusen(1996)将产业集群分成四类,一是马歇尔式产业集群,意大利式产业集群为其变体形式;二是轮轴式产业集群,其地域结构围绕一种或几种工业的一个或者多个主要企业。三是卫星平台式产业集群,主要是跨国公司的分支工厂组成;四是国家依赖型产业区。Peter Knorringa和Jorg Meyer-stamer(1998)在上述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把产业集群分为意大利式产业集群、卫星式产业集群和轮轴式产业集群并分析了的不同类型产业集群的特征(见下表)[2]。我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司综合处也将我国产业集群分成了三类:一是古典的产业集群——“马歇尔产业区”;二是“龙头+网络”的形式,其特征是龙头企业在研发、生产、营销中发挥创新和导向作用、横向支撑作用、纵向纽带作用;众多中小企业和家庭工厂形成为网络状,实现生产社会化。三是以核心大企业为主导、中小企业配套形成的产业集群。 四、科学发展,避免陷入产业集群发展的误区 产业的集群化发展,与产业的融合化、生态化发展共同成为当今世界产业发展的三大趋势发展。产业集群具有竞争力效应、区位品牌效应、资源吸收和利用效应以及产业集群的创新效应。产业集群,是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实现地区经济较快发展的捷径之一。但是在发展产业集群过程中,也要避免陷入以下误区[3]:一是“抓大放小”,指政府在集群的支持中,过分偏爱大企业,偏重对大企业的扶持和培育,而忽略对小企业的扶持甚至对小企业存在歧视。二是“重硬轻软”,指政府只重视硬件环境,而把引导建立具有本地特色的产业结构、建构中介服务体系和劳动力教育培训机构等重要任务束之高阁,忽视学习、创新和促进关联等软件环境。三是“落地无根”,指外来引进的主导型产业集群内,由于地方工业基础薄弱,配套条件差,或者本地企业创业、创新和学习能力差,导致外资企业和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两张皮”,难以融合,一旦成本上升,使外资企业大幅度外逃,导致产业集群发展受挫。四是“营养不良”,指集群发展过程中“目光短视”,缺乏对技术创新投入的力度,或者本身就缺乏科技资源和创新能力,而仅仅依靠短期的土地价格、政策优惠等措施发展集群。集群内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消化吸收能力差,集群技术创新不足,产品更新换代差。集群在经历短暂的辉煌后,发展后劲不足,甚至消亡。五是“乱点鸳鸯”,指产业集群“名不副实”,企业仅仅是空间的集聚,而缺乏关联、配套与协同效应。企业的非“集群”化倾向突出,地方政府对许多企业“行政捏合”,半强制性地外部“植入”,市场机制难以发挥作用,不能形成良性循环效果。入园企业非“集群”化还有一个负面影响,就是房地产项目的过分开发。虽然硬件环境得到改善,但是使园区用地紧张,土地与劳动成本上升。六是“拔苗助长”,指政府本来期图加快集群发展,盲目直接参与,但是事与愿违,效果比较差,甚至是彻底失败。如果地方政府不致力于引导、服务职能,而是“亲自上阵”,以自身掌握的资源直接介入经济活动,大多难以适应市场机制的要求和变化,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参考文献: 1.唐志锋,产业集群的内在机制与外部效应分析,沿海企业与科技[J],2008年第2期; 2.尤振来.李春娟,产业集群的分类研究综述及评价,统计与决策[J],2008年第3期; 3.产业发展的十大陷阱,https://www.wendangku.net/doc/a03465376.html,,特别策划,中国乡镇企业,2008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