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孝道

孝道

孝道
孝道

孝道,从点滴开始

百善孝为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为人儿女,孝道是最重要的。羊有跪乳之情,鸦有反哺之义,孝更是做人的基础。世上最大的恩情,莫过于父母的养育之恩。值得我们用生命去珍爱,用至诚的心去感激,用实际的行动去报答。孟子说“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不善待父母就难取善于人,与人不善则不能取信于人,失去做人的基本道德,为社会所不容,为人们所鄙视,一个如果不知孝敬自己父母的人,就很难相信他的为人了。

我们的生命不是上天给予的,我们来到世间的那一刻,便会与两位伟人脱不了干系——那就是我们的父母。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付出了多少心血,倾注了多少爱?是他们迎接我们的第一声啼哭,帮助我们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当我们遇到困难,能倾注所有一切来帮助我们的人,是父母。当我们受到委屈,能耐心听我们哭诉的人,是父母。当我们犯错误时,能毫不犹豫地原谅我们的人,是父母。苦口婆心教育我们诚实守信的人,是父母。当我们取得成功,会衷心为我们庆祝,与我们分享喜悦的,是父母。即便是现在我们在外地学习,依然牵挂着我们还是父母。也许在我们年幼无知的时候,讨厌父母的说教和唠叨,等到自己受伤后,才知道父母的怀抱是最温暖的避风港。天下只有一种爱是无私的,不图回报的,这就是亲情。亲情是人一生的依靠,安慰和陪伴。至今仍然记得一个寒假,在拥挤的火车上触动我的一个画面。一个父亲一手抱着熟睡的女儿,一手扶着椅背,他真的很累,但他忍受着,父亲宽大的臂膀包裹着她这个小小的身体,小女孩睡得很踏实,说不定还做着美梦。父亲看着女儿熟睡的脸蛋,也是满脸的幸福。这是什么?这就是爱,父母的爱。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份感恩父母的心,感恩父母含辛茹苦把我们教育成人,给我们最好的物质条件和教育资源。当岁月碾过父母的青春留下皱纹和白发,我们扪心自问,是否做到了及时孝顺父母。也许我们有很多的幻想,想着等自己工作稳定了,有了雄厚的经济基础,有了足够大的房子,有了使自己感到很体面的车子,再去孝敬父母,让父母过上衣食无忧的所谓的幸福生活。这种想法是幼稚的。熟不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千万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憾。其实我们的父母对子女的孝心是很容易满足的,他们对儿女的期待也只不是物质上的。我们不需要用精湛的词藻和唯美动听的音乐来歌赞父母,一个电话,一句问候,一杯茶,一碗汤,帮他们做做家务,捶捶背,甚至听听他们唠唠家常,都使父母感到满满的温暖和幸福。此刻我想到了我的母亲,不仅仅是她对儿女无私的爱,也想到了她对姥姥的那种感恩和孝顺。姥姥是九十高龄的耄耋老人,但是在母亲的细心照料下身体健康,精神矍铄。俗话说“家有一老,胜似一宝”。姥姥就是我们家的核心,每天享受着天伦之乐,使我们这个大家庭充满着幸福快乐。母亲承欢膝下的这份孝心教育了我,从母亲的身上学会了懂得尊老爱幼。前不久,我的母亲曾因一个小手术住院治疗,我日夜陪伴左右,百般呵护,悉心照料,虽有身体的病痛,但母亲每天精神焕发,满脸的幸福与骄傲。这就是我们的父母,不图儿女有多大的回报,我们对父母小小的付出与回报他们就非常的满足。

什么爱,厚重而深沉;什么爱,细长而深远。什么爱,如泉水如泰山;什么爱,如天空如大海。父爱如山,母爱如水,每一个孩子无不享受着父亲母亲给予的幸福和快乐。哪怕我们真正的长大成人,他们也会带着那几十年如旧的目光,默默的望着你,默默的开心,默默的微笑,默默的为你祝福。母亲的唠叨里,满满是爱的情愫,父亲的沉默不语中,却尽承载着无声的挚爱。父爱如同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母爱是如同一泓清泉,让你的

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依然纯洁明净;父爱是一种默默无闻,寓于无形之中的一种感情,像大山般,肩负万钧重量背挡千层风浪。母爱似水,无声却又温暖在我身边。而父母的辛勤是我们无法体会的,甚至觉得父母的爱是天经地义的。所以我们的心里要有父母,要有孝敬父母,使他们幸福的那份责任,用点滴的行动来报答父母对我们的爱。

山迎又一春,滴水都是情,滴水之情,难以涌泉相报。感恩我们的父母,就是常回家看看。当他们老了,头发白了,有我们陪伴左右,一起回忆以前幸福的时光。当他们老了,走不动了,有我们陪伴,迎朝霞看夕阳。当他们老了,眼睛花了,有我们陪伴,为他们歌唱。时光如水,年华易逝,始终不改的是我们对父母的感恩之心。感谢父母赋予我们的一切,让我们用生命去珍惜,用感恩的心去呵护。

让我们行动起来,点点滴滴,感恩父母!

孔子的孝道名言警句以及解析

孔子的孝道名言警句以及解析 关于孔子的孝道名言警句以及解析 1.出入扶持须谨慎,朝夕伺候莫厌烦。意思是:父母出入(门)要小心搀扶,早晚伺候父母不要厌烦。出自《劝报亲恩篇》。 2.爹娘面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儿男;翁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意思是:孝敬父母就是好儿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个既孝敬又贤惠的名声。出自《劝报亲恩篇》。 3.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爱兄长。出自(春秋)《论语·学而第一》。 4.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意思是:父母呼唤,要赶快答应;父母有命令,应赶快去做。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5.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意思是:孝是天经地义的。出自《孝经》。意,面带欢笑。出自《劝报亲恩篇》。 6.呼唤应声不敢慢,诚心诚意面带欢。意思是:父母召唤,应马上答应,不能怠慢,要诚心诚意,面带欢笑。出自《劝报亲恩篇》。

7.好饭先尽爹娘用,好衣先尽爹娘穿。意思是:好饭先给父母吃,好衣先给父母穿。出自《劝报亲恩篇》。 8.家贫知孝子,国乱识忠臣。意思是:在家庭贫困的时候,才能发现真正的孝子,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才能识别真正的忠臣。出自《名贤集》。 9.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意思是:不尊敬别人父母的人,肯定也不会敬重自己的父母。出自《三国志·魏书》。 10.孟子曰:“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意思是:孟子说:“(在舜的眼中看来)儿子与父母亲的关系相处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儿子不能事事顺从父母亲的`心意,便不成其为儿子。”出自(春秋).《孟子·离娄上》。 11.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思是:孟子说:“尊敬自家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尊敬别人家的长辈;爱抚自家的孩子,推广开去也爱抚别人家的孩子。”出自(春秋)《孟子·梁惠王上》。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征文-孝道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征文:孝道 “多少人记得自己喜欢偶像的生日?”老师问道。讲台下面一片喧闹,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报出喜欢明星的生日、星座甚至血型。“那么,还有多少人记得爸爸妈妈的生日呢?”老师又问道。此时,渐渐清静的同学面面相觑,竟无语默然…… “养儿一百岁,长忧九十九”、“可怜天下父母心”等俗语无不写出了父母的含辛茹苦。从诞生的一刻开始,被父母赋予生命的我们在成长中处处受到他们的悉心照顾。在呼呼脚步声中,我们一步步长大,母亲从如花的少女变成打点生活的家庭主妇,父亲从怀梦的少年变成打拼事业的坚强男子。 是的,他们在渐渐老去,我们,能够如他们小时候照顾我们大凡去照顾日益年老的他们么? 这个女孩能。 她叫孟佩杰,没能在悉心照料中成长,却用以反哺之心去照顾她的后妈-一位身残志坚的普通女人。 当女人对着镜头述说孟佩杰的成长时,这位面对残疾仍旧微笑的妇女,止不住她眼中的热泪。没能为孟佩杰带来童年的欢乐,却让她不辞辛劳的从八岁开始照顾残疾的自己。 已有十数年头了吧。这位母亲心中包含着的是多大的感激和歉意?可女孩只想着她的妈妈,从女孩长成了少女,心中仍旧第一个想到的是妈妈。 不是父母辛劳教子育女的情景,却是女儿不辞辛劳地照料病床上的母亲。在这里,好好地反思自己吧,无论能否如此的无怨无悔地报答哺育之恩,想想自己有多久没能静下心来和父母心平气和地聊聊天,听听他们的喃语了? 社会上频频出现虐待老人,抛弃父母的令人痛心的事件。 古谚:百行孝为先。到底都遗失在了哪里?难道都失去了现实的意义了吗?一个连生养你的父母都可以暴虐地置之不理的人如何能够得到胜利的青睐?如何可以以身作则去养育自己的下一代啊?

论《论语》中的孝道观及其现实意义

论《论语》中的孝道观及其现实意义 提纲:一、孝的本质与核心 二、如何尽孝 三、再倡孝道的现实意义 自古以来,“孝”即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儒家经典《论语》更是将“孝”提升到道德的最高境界——“仁之本”的高度。本文阐述了《论语》中孔子的孝道观:仁是孝的本质,礼是孝的核心,并探究其对当前社会的现实意义。 2008年《杂文报》10月刊登了一组主要针对当今居民家庭成员隔代人之间的表情以及脸色变化的调查数据。该调查一共调查了100位老人对后辈儿孙及100位后辈儿孙对长辈的表情及脸色。调查显示,有100位老人见到后辈儿孙时,有91人表情愉悦,面带微笑;有5人显得很平静;有4人面带期待与希冀。而100位儿孙遇见长辈时,有46人板着面孔,显着冷淡,脸色难看;有41人面无表情,无动于衷;只有13人笑脸相迎,嘘寒问暖,情谊融融。这项调查让人想起《论语》中孔子关于“色难”的看法: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孔子认为:“子女在父母前经常有愉悦的容色,是件难事。有事情,年轻人效劳;有酒有肴,年长的人吃喝,难道这竟可认为是孝么?”子女孝的态度很重要,要竭力做到和颜悦色地侍奉父母。几千年过去了,晚辈对长辈依然“色难”且有加重的趋势,有必要从经典中对孝道做一番回顾,以启发当前。 一、孝的本质与核心 在春秋时代人们的心中,父母和君王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国语》中说:“民生于三,而事之如一。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非父不生,非食不养,非教不知。”没有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导和君主的恩赐,我们是无法生存的。因此我们要感恩于父母的养育,感恩于师长的教诲,感恩于君主的恩赐,落实到行动上就是要尽孝、尽忠、重言诺。儒家学说的显着特点就是注重家庭和伦理,夫

从孔子的观点延伸思考如何对待孝道

【论文关键词】孝道孔子《孝道》 【论文摘要】孝道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孝道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中,孝道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儒家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道德规范体系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儒家用以规范父母与子女关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之一。 孝道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孝道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中,孝道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儒家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道德规范体系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儒家用以规范父母与子女关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家、国、天下是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应该立足于最小的一点——家,从自我做起,弘扬孝道,孝敬父母。弘扬孝道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也是响应创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的具体做法。 孝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一种晚辈对长辈的伦理道德。《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尚书》上对孝的解释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孑L子说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就是说年轻人在父母身边就要孝敬父母,离开家里就要敬爱兄长。“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卒为难。”圆可见孝的内容很多,主要包括的内容有:一为养,即赡养父母。二为敬,即孝敬父母。三为安亲,四为终身孝敬。此外《论语>中多次提及的丧葬及其丧葬的礼节问题也被孔子认为是孝敬父母的延伸。 “仓廪实而知荣辱”,物质是基础,所以尽孝道的首要条件是赡养父母。子夏问孝,子日:“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喔说子女侍奉父母能经常和颜悦色是件难事。遇到有事,子女去操劳;有好吃好喝的,让父母享用,仅这样就可以认为是孝了吗?从孔子的疑问中就可以知道,孔子认为仅仅有这些是不够的,要孝敬父母肯定要做更多,那么更多的是什么呢?《论语》中对这个问题又做了进一步的阎释,即“敬”。 子游问孝,子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说了,现在称作的孝,是仅仅能供养父母就行了。然而就是狗、马也能得到人的饲养;如果没有对父母的一片孝敬之情,那赡养父母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孔子驳斥了那个时代普遍存在的“孝”的概念,认为孝不仅仅是能够供养父母,还必须要敬,要对父母有一片孝敬之情,孔子在这里着重强调了“敬”。羊羔跪乳,乌鸦反哺,那是一般动物的本能,而人类如果只停留在这种初级阶段,把妥善安置父母的衣食住行问题作为孝顺的最高境界,就未免愧对于“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的称谓了。孑L子认为在养父母的同时必须对父母“敬”。子日:“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ft恃奉父母,(如果发现他们有不对的地方,应该婉转地规劝,如果父母没有听从的意思,仍然应当恭敬的侍奉,不要冒犯他们,尽管内心忧虑,对父母却不怨恨。 在孔子及儒家看来,孝敬父母不仅要“养亲”、“敬亲”,还要提倡“安亲”。所谓“安亲”.就是说子女在父母生时立身行道,不犯刑律,不做冒险的事,不做不义的事,以免父母为自己的过错和安全担惊受怕。《论语·里仁》提到的“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也是孔子提及的安亲的重要内容。131(p17) 子日:“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父亲在世时,因为儿子不能享有独立行动的权力,所以只观察他的志向,父亲去世之后就要看他的行为,如果他能长时间地遵照父亲生前的道德规范而没有改变的话,就可以称他是孝子了。孔子总结性的指出:“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孑L子构架了一个生命的轮回的框架,子女不改变父母生前奉行的准则,继续继承他们的事业或者是遗愿。“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三”是虚指.指很长的时间,甚至是一生。因此这是一个自觉性太强、时间又长的过程,是需要很多毅力的,所以笔者觉得这是孔子所认为的敬父母的最高标准了。这也是终身孝敬的难能可贵之处。子日:“(父母)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孔子不但重视对父母的养、敬、安和终生尽孝,还特别重视对父母的丧葬极其礼记。孔子说“丧事不敢不勉”即说办丧事不敢不尽礼。但他又提倡丧礼的朴素节俭,他明确指出更应该做好的是在父母生前尽的孝道,孝敬父母。这在《论语·八佾》中体现出来,林放问礼之本。子日:“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孔子指出,就一般礼节仪式而言,与其过分奢侈,宁可朴素节俭;就办丧事而言与其在仪式上大操大办,不如内心真正悲哀。 孔子的学生曾子在孝道问题上又有了进一步的研究,他曾经写过《孝经》。曾子日:“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曾子主张父母的葬礼要谨慎对待,祭奠祖先要敬重、真诚,这样

孔子的孝文化思想

孔子的孝文化思想 08历史2班 0806010063 夏艳 【摘要】孝之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中孝显的尤为重要。孔子认为孝为“仁之本也”,是一个人所有德行的根本。并且认为真正的孝子不仅要在物质上关心其父母,更要在精神上关心敬爱其父母。同时孔子提倡的“孝”与“礼”是密不可分的,而且当孝与其他德行发生冲突时,孝先于一切。但孔子在当时那种“礼崩乐坏”的社会背景下,过度地强调礼这种外在表现形式,有些矫枉过正的趋势。在当今这个社会转型时期,价值取向混乱的阶段,复行孝义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孔子孝文化礼 一:孝:“仁之本也” 中国传统的文化里头,孝敬父母的“孝”文化是重要的一部分。孝文化是传统儒家思想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在《论语》中系统的阐发了他对孝义的理解和要求。 首先他强调孝的重要性,把孝放在一个很高的高度。他认为“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在孔子看来,孝不仅仅只是一家庭伦理道德观念,也是一种社会伦理的源头,马克斯·韦伯在《儒家与道教》中说道“在一个家产制社会里,子女对父母的孝被转化到所有的从属关系里,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一个官员——孔子有段时间也做过大臣——会认为孝是所有其他德行的源头,孝是对履行官僚体制最重要的等级大臣——无条件的纪律——的考验和保证”。从这我们又可看出孔子的“推己与人”的思想,“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孝经·圣治》),孟子对孔子的孝义进行了继承和提升,在《孟子·梁惠王上》中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只有在爱自己的父母子女的基础之上才有可能去尊敬别人的父母与小孩。试想,一个连对把自己含辛茹苦抚养成人的父母都不尊敬和爱护,他会爱护社会上与他没有血缘关系甚至可能互不相识的老人和儿童吗?

孝文化与中国古代政治的家国同构模式研究

孝文化与中国古代政治的家国同构模式研究 刘海洋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 【摘 要】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深远的影响;家国同构是中国古代社会长期以来倍受推崇与鼓吹的政治社会结构模式,在历史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二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孝文化是家国同构政治模式的伦理基础和道德保障。 【关键词】孝 孝文化 家国同构 【中图分类号】D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6-0021-02 就中国长期以来约定俗成的文化涵义而言,所谓“孝”,就是指敬老爱老、惜老养老、事亲以善行;所谓“家国同构”,就是指家庭、家族、宗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着相当的共同性与共通性。纵观五千年来中国社会发展史与政治发展史,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那就是,“孝”文化与“家国同构”政治模式是紧密联系在一起而相辅相成的。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表述,家国同构政治模式是以孝文化作为伦理基础与道德保障的。 一 孝是家国同构政治模式的伦理基础 从目前可见的相关文献及论说中可以看到,古人对孝的诸多繁琐而细微的定义中有不少都明确表达出了孝与政治的接近。例如,孟子就曾经这样说过:“惰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离娄下》)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孟子对“不孝”的定义与理解是从家族伦理生活的角度出发的,而阐明“不孝”恰恰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表明什么是“孝”,亦即是说,对这些行为予以反证,就是“孝”。以上只不过是“孝”的部分内容。接着我们再来看《孟子》中关于“孝”的另外的阐述:从社会政治生活的角度来看,“居位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不勇,非孝也”,这里就鲜明地体现出了“孝”在家庭伦理道德约束之外,还包含着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强制规定性,这点从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孝经》中也可以得到明证。《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云:“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汉代以后的官吏的选拔,通常都有“孝廉”一科,也就是孝行端正者可以直接由朝廷获官受职。作为中国职官制度的独有特色,它鲜明地突出了“孝”在社会国家政治伦理生活中的特殊地位。 相对于孝来说,忠的观念则产生得较晚一些。中国古代文化所谓的“忠”主要是包括了忠于君主、忠于国家、忠于朋友、忠于承诺、忠于道德等方面的内涵。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在诸子百家的重视和研究之下,尤其是在儒家的极力倡导的推行之下,“忠”和“孝”的含义已经基本上在文化上形成了孝亲、忠君的共识,并且发展成为两个在中国古代政治中极为重要的伦理观念。例如,“先王之道,忠臣孝子之极”(《荀子?礼论》)。又如,“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韩非子?忠孝》)。从这些言论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孝”早已不再是单纯的家庭道德与家族伦理,而是已经与政治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 “孝道”之所以能突破中国文化中家庭、宗族的血缘范畴,成为更为广阔的社会政治生活领域中的一个占据极大分量的组成部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母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可见,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水之滨,莫非王臣”的“家天下”的政治理念与思维模式出发,家与国之间是互通的,二者并没有十分严格的分野。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家”即是“小国”,“国”即是“大家”,这就使二者在治理原则上具有了“通约性”,我们常听到的所谓“家之长子,国之重臣”就是在表达这个理念。这种思维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为人们奉行孝道,按照由己推人、由家及国的路径,在理论与实践上泛化孝行原则奠定了相当坚实的客观基础。因此,这一制度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对中国政治社会和文化氛围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一直到辛亥革命取得胜利,封建皇权统治被推翻之前,它都保持着一种相对的稳定。之所以在中国政治社会会有这种现象出现,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其中的牢固的家庭伦理道德思想所造成的。从现代政治哲学的角度分析,它具有十分鲜明的政治本体论的意义,孝文化因而也自然而然地成为渗透于家庭、宗族、社会和国家关系之全过程的内在精神,从而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演进的社会发展产生着全方位的不可忽视的影响。 二 孝是家国同构的政治模式道德保障 古人对“孝”的定位极高,将之作为为人的基本准则,认为它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如《孝经》中便征引孔子之说,曰:“夫孝,德之本也,道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在漫长的历史进展过程中,据不完全统计,历代给《孝经》作注的多达五百余家,其中甚至有不少是皇帝的亲赐御注,这种现象的出现就充分说明了统治阶级对“孝”实施与推行的重视程度。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就是因为统治者们清醒地认识到,为了在政治生活中使家国同构这一政治生活模式得到广泛的认同,从而达到维护其权威和统治的目的,就首先必须在理论上加以强有力的支持,并且在伦理秩序基础之外给予它坚实而有效的道德上的保障,而《孝经》立足于中国古代社会宗法制度的现实,提出了“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的观念,对不同等级的社会角色所应该履行的孝道、义务、责任等做出了十分具体的规定,恰恰满足了统治阶级的这个要求。 孔子、孟子这两位先哲深谙中国“伦理-政治”的社会本质,于是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仁政礼治的治国安民方略:“不有君子,其能国乎?”在这里,“君子政治”可以说是中国社会进入“文明时代”后就开始形成,并且在以后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一直坚守着的一种理念。孔子是竭力主张仁政德治的,他将“孝悌”原则通过政治、伦理、社会等层面的多重解读,细化 -21-

孝道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孝道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活动背景: 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继承并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孝文化,是我们作为炎黄子孙的一份责任与光荣。同时,孝道文化的建设,是构建和谐家庭的重要手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俗语说“百善孝为先”,孝文化,在中华文化史上,是一切人论道德的基石,它所蕴含的伦理观念,也体现了现代和谐社会深刻内涵。然而,在我们谈及千古流传的感人孝义故事,歌颂着我们孝道文化的灿烂源远时,却忽略了现代青少年的孝道文化现状。 近些年来,兄弟相残、不尊重师长、啃老、自杀、虐亲、甚至弑父杀母案件累见报端,这样的现状继续蔓延下去,势必危及每个人、每个家庭、甚至危及我们民族的存亡。孝道的淡化已到了危急关头。著名作家、中国孝文化专家宋乃裕就什么是“孝”?与“孝道”?人为什么要践行孝道?人应该怎样践行孝道?做了详实的分析。他说,羊羔跪乳、乌鸦反哺就是动物存在的“天孝”。“孝”是人类与天俱来的天性,是人类最为光辉的人性。孝敬父母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智慧、是维系人类传承与发展的根本纽带。我们应创新学习被古代人奉为最高行为准则的《孝经》《弟子规》《二十四孝》等古代孝文化佳作,温故知新,了解孝文化、抛弃愚孝愚忠,修正孝文化意识,培养具有“孝道、感恩、责任、忠诚、奉献”的品格。因此,孝道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情分析 通过开学这几周的观察,孩子们都或多或少对父母有些无理的要求,并强制要求父母满足,如父母满足则直接睡地上等行为,对父母缺乏最基本的孝道。所以,期望孩子们能通过这次孝道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真正了解父母亲为家庭付出的辛苦,做到在家孝顺父母,在校尊敬师长,从而做到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活动目标 1、情感目标: 通过围绕“孝道教育”这一主题研究,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兴趣。在研究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坚韧的科学精神。2、能力目标: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合作能力,与人交往能力,是非判断能力等。通过活动,发展学生调查访谈、数据统计、资料搜索、报告撰写等基本的的综合能力。并在实践中增强团队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3、认知目标: 过收集、整理资料,初步了解知孝、行孝、扬孝的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孝敬父母教育。引导学生通过参与活动,体验活动,体验生活,引导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既当活动实施者,也当活动开发者,

孔子孝道观今析

孔子孝道观今析 摘要:孔子孝道观的基本内涵包括:物质上“能养”,精神上“敬”、无违与谏诤、子承父志、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孝体现了内在亲情,包含了礼和仁。孝和礼、仁的特殊关系使孝道具有特殊的政治功能。孔子孝道观有利于培养人们的道德意识、感恩意识和人文精神,对家庭美德建设和社会和谐有一定的现代意义。 “孝”最早出现在“奉先思孝,接下思恭”(《尚书·商书·太甲中》),其主要含义是尊祖祭祖,后来逐渐加进了孝亲的伦理内涵。到西周时期,孝已是普遍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由虔诚祭祀祖灵、祈求佑护逐渐向善事活人、孝敬父母的方向过渡。春秋战国到西汉时期,经过孔、孟的理性提升及《孝经》的理论化、系统化,孝逐渐上升到百德之首、百善之先的地位。汉代以后,出现“以孝治天下”、“举孝廉”、“九品中正”之类,孝被赋予了政治化的内涵。 一、孔子关于孝的基本观点 “孝”在孔子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给孝注入了新的内涵,使“孝”从宗族道德转化为家族道德。孔子的孝是一种富有人情味的家庭伦理道德,其具体内涵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子女对父母“能养”且“敬” 孔子认为,孝敬父母,最基本的就是能够伺候父母,从物质上赡养父母,不让父母为自己担忧,并关心父母的年龄和身体健康。子日:“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子女要紧随父母身旁多加伺候,不要使年迈的父母担忧自己。更重要的是作为儿女,还要做到时时刻刻惦记着父母的身体。子日:“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父母的年纪不能不时时记在心里,一方面因其高寿而喜欢,另一方面又因其寿高而有所恐惧。但仅此是不够的,还要从内心尊敬父母,让父母心情愉悦。子游问孝,子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如果孝仅仅是够养活爹娘变行了,而狗马都能够得到饲养,若不诚心诚意地孝顺父母,那养活爹娘和饲养狗马还有什么区别呢?对母的孝包括物质和精神二个层面,物质层面是基本的,精神层面是更高要求。孝要求子女对父母要和颜悦色,要从内心去尊敬他们。子夏问孝,子日:“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子女在父母前经常有愉悦的容色是件难事。有事情年轻人效劳、有酒有肴年长的人吃喝,难道这竞可认为是孝吗?关键在于在侍奉父母时态度要好。 2.无违与谏诤 孟懿子问孝有明确记载。子日:“无违。”(《论语·为政》)无违就是不违背礼节,顺从父母的意志。孔子认为孝敬父母就是顺从父母的意志,维护父母在家庭中的核心地位,但无违并不是听父母所有的话。父母错了,要谏,不谏就是陷父母于不义,这种谏是建立在亲情基础之上的谏。孔子对孝的规定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谏亲,就像君臣关系一样,当父母有错我们要谏,这是大孝。谏诤也是为了维护家庭总体的利益。子女对父母的错误的正确态度是谏诤,但要讲究方方式,态度要好,不要伤害亲情。子日:“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轻微婉转地劝止,看到自己的心意没有被

国旗下讲话:孝道是人的立身之本

国旗下讲话:孝道是人的立身之本 老师们,同学们,早上好! 我今天讲话的题目是《孝道是人的立身之本》 孝道是中国人传统的礼仪,是从古到今延续的一种美德。古往今来,人们常说,百善孝为先。孝,是一切美的事物的根源,孝道是立身之本,是万业之始。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无论是伟人,名人他们都是尽守孝道,深怀孝心的。从伟大领袖毛主席的《祭母文》和朱德总司令的《母亲的回忆》到闻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都无不证明了这一点。他们之所以成为伟人,名人,最基本的是他们首先具有孝心。只有具备起码的孝心;才可能有爱心,才可能有感恩之情。一个人具备了爱心和感恩之情,才可能有博大的胸怀;才可能有努力奋斗的动力。这样才有最起码的立身之本;成功之基。 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如果一个人连基本的孝心都没有,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就不可能爱人、爱家、爱国,就不可能有一丝一毫的仁爱之心,这种人就会连狗都不如!这种人心中只会有自己,只会为自己而想;为自己而为。这样的人是没有立身之本的,一个连立身之本的能力都没有的人,是不可能成器大事的。如果他想有所为,必然是唯利是图,损人利己,不择手段。即使是小有成就,偶有成功,那

也是暂时的。最终必然失败,分文不名,以致成为人渣,被社会所唾弃。 各位同学,当一个人具备了孝心也就有了责任心,他就会谨言慎行。《弟子规》中说: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父母、老师所期望的,比如学业好、品行好、身体好,努力去做到,父母、老师不希望有坏习惯,尽快把它去掉,这就是尽孝;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努力不使自己的身体受到伤害,不叫父母担忧;不干违法乱纪、伤风败俗的事,不使父母蒙羞,这就是尽孝;努力学习掌握一技之长,找到一份好工作,尽快自强自立,这就是尽孝,……孝是人们与生俱来的品质。可是在我们同学中,不孝敬父母之事时常发生,有些同学厌烦父母的唠叨,常常与父母顶嘴,殊不知,那些唠叨满载着父母的爱;有些同学从未关怀过父母,把父母当成自己的金库;有些同学视父母的爱为理所当然,……这样的事时常发生,不由得令人心忧。 乌鸦能反哺,羔羊会跪乳,而我们,新时代的小学生,难道真的不如乌鸦,不如羔羊吗?孝心,并非是长大后才有的责任,也并非是用金钱就能弥补。孝心的终极含义,就是爱。孝心其实很简单,比如,为家里清扫一次房间;为母亲倒一杯水;为父亲捶一次背……这是多么简单,可是同样是这些小事,却能让父母感动很久很久。也许你的孝心不豪华,只是一次优秀的作业,一张100分的试卷。这才是给予父母

中国文化概论-孔子孝道思想极其当代意义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期末论文 题目:孔子孝道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姓名: X X 学号: X X 院部:中国语言学院 专业: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班级: 2011-1班

提纲:自古以来,“孝”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不重视“孝”,并做出一些违背“孝”的本质的事情。本文主要通过对孔子的《论语》中关于“孝”的部分思想进行浅析并探讨孔子的这些孝道思想对现在人们的指导意义及对社会的积极与消极作用。 本文共分为三大部分: 一、孝的起源 二、孔子的“孝” <一>“孝”是根本 <二>“孝”与“敬”的合一 <三>报恩 <四>无违与几谏 <五>父子相隐 <六>以孝治天下 三、“孝”的当代意义 <一>积极意义 <二>消极意义

一、孝的起源 “孝”作为一个伦理观念正式提出是在西周。在西周,孝的含义有两个,第一个是尊祖敬宗。尽孝的方式主要是祭祀,在宗庙通过奉献供品祭祀祖先,尽孝的对象是死去的人,这带有一定的宗教形式。第二个是传宗接代。在周朝的人们看来,祖先是我辈的生命之所生,因此,崇拜祖先就是把祖先的生命延续下去,生生不息。总之,西周时期的孝是一种封建宗教伦理。 二、孔子的“孝” 春秋战国是我国奴隶制走向灭亡,封建制逐步确立的时期。随着宗法奴隶制的日趋瓦解,“礼崩乐坏”。当时的孔子认为要稳定社会秩序,必先稳定家庭,如果不树立父母家长的权威,就无法达到家庭的稳定,进而也就无法稳定社会。所以,孔子提倡“孝”并对西周的“孝”进行了继承发展、改造创新。 <一>“孝”是根本 孔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是说:有德行的正人君子,都非常重视做人的根本,根本牢固了,人的道德才会产生,而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这就是做人的根本!孝敬父母是我们应该做的,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父母含辛茹苦养育我们几十年,我们理应孝顺父母,从点滴小事中关心父母,不要做让自己后悔的事。 <二>“孝”与“敬”的合一 孔子强调“孝”要建立在“敬”的基础上。《论语·为政》中说

孔子关于孝道的名言

孔子关于孝道的名言 导读:本文是关于孔子关于孝道的名言的文章,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3、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4、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5、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6、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7、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8、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9、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 10、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11、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12、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

我对曰无违。” 13、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14、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15、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1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17、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8、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19、子曰: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20、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21、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子 22、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23、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游问孝。 24、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25、子曰:“安。”“汝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汝安,则为之。” 26、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孝道内涵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主要内涵及历史作用 2009-05-08 16:54来源:一元一国学网作者:佚名浏览:1064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是一个复合概念,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礼仪。从敬养上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用十二个字来概括,即:敬亲、奉养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是一个复合概念,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礼仪。从敬养上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用十二个字来概括,即: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1、敬亲。中国传统孝道的精髓在于提倡对父母首先要“敬”和“爱”,没有敬和爱,就淡不上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也就是说,对待父母不仅仅是物质供养,关键在于要有对父母的爱,而且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没有这种爱,不仅谈不上对父母孝敬,而且和饲养犬马没有什么两样。同时,孔子认为,子女履行孝道最困难的就是时刻保持这种“爱”,即心情愉悦地对待父母。 2、奉养。中国传统孝道的物质基础就是要从物质上供养父母,即赡养父母,“生则养”,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纲领。儒家提倡在物质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如果有肉,要首先让老年人吃。这一点非常重要,孝道强调老年父母在物质生活上的优先性。 3、侍疾。老年人年老体弱,容易得病,因此,中国传统孝道把“侍疾”作为重要内容。侍疾就是如果老年父母生病,要及时诊治,精心照料,多给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关怀。 4、立身。《孝经》云:“安身行道,扬名于世,孝之终也”。这就是说,做子女的要“立身”并成就一番事业。儿女事业上有了成就,父母就会感到高兴,感到光荣,感到自豪。因此,终日无所事事,一生庸庸碌碌,这也是对父母的不孝。 5、谏诤。《孝经》谏诤章指出:“父有争子,则身不陷於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於父”。也就是说,在父母有不义的时候,不仅不能顺从,而应谏诤父母,使其改正不义,这样可以防止父母陷於不义。 6、善终。《孝经》指出:“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儒家的孝道把送葬看得很重,在丧礼时要尽各种礼仪。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历史作用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孝道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1、修身养性。从个体来讲,孝道是修身养性的基础。通过践行孝道,每个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则,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码的德性。因此,儒家历来以修身为基础。在今天,倡导孝道,并以此作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融合家庭。从家庭来说,实行孝道,可以长幼有序,规范人伦秩序,促进家庭和睦。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则社会稳定,家庭不稳定则社会不稳定。故此,儒家非常重视家庭的作用,强调用孝道规范家庭。在新时代,强调子女尊敬和赡养老年父母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 3、报国敬业。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导报国敬业。在封建时代,君与国有时候是同一

论孔子孝道观的时代价值_对_论语_中_孝_的解析.

第 20卷第 1期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Vol. 20No. 12011年 1月 Journal of Chongqing College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 Jan. 2011 孝道思想是中国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语》中关于孝道的内容十分丰富和全面 , 对当下所提倡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论语》中孝的内容 1.1行孝要怀仁 “ 仁” 是孔子道德思想的核心 , 也是其伦理学说的根本内容。孔子认为 , 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就必须有仁爱之心。孔子的“ 仁爱” 思想 , 不仅是指“ 爱亲人” , 而且还指“ 爱众人”, 即泛指爱自己以外的所有人 , 可以是地位显赫的人 , 也可以是平民 ; 既可是好人 , 也可是坏人。同样 , 一个人有了仁爱之心 , 就会真心实意地孝敬父母。子曰:“ 其为人也孝弟 , 而好犯上者 , 鲜矣 ; 不好犯上 , 而好作乱者 , 未之有也。君子务本 , 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 , 其为仁之本也! ” 由此可见 , 孔子把行孝作为是否为仁的前提条件。一个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的人 , 是不太可能去冒犯长辈和上级的 ; 一个人不喜欢冒犯长辈和上级 , 反而喜欢犯上作乱 , 那也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孔子认为,“ 仁” 是从孝悌开始的。在儒学的教材中就有这种观点:“ 夫孝 , 天之经也 , 地之义也 , 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 可见 , 孝对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没有孝 , 就没有君臣之义 , 就没有家庭和睦。人是有感情的高级动物 , 是知恩图报的 , 我们应该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兄长的关怀之情。同理 , 一个国家也是如此 , 没有贤臣的忠孝 , 一个国家就不可能繁荣强盛 , 甚至有走向灭亡的境界的可能。 1.2行孝要守礼 孔子所说的“ 礼” , 指的是当时社会的伦理规范和政治秩序 , 对个人的行为具有强制性的一面。孔子讲“ 克己复礼”, 就是用“ 礼” 的规范约束自己。如孟懿

论语中孝道思想总结

论语中孝道思想总结 篇一:关于论语中孝的思想 关于论语中孝的思想 刘文刚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论行事的著作, 它涵盖了极其丰富的思想内容, 如学习论、为政之道、道德修养论、孝悌说等等。本文在此阐述下我对论语中孝的思想的一点看法和感悟。 先看这段:子游问孝。子曰: 今之孝者, 是谓能养。至于犬马, 皆能有养, 不敬, 何以别乎?也就是说尽孝道, 首先得赡养父母, 但这远远不够, 还得尊敬他们。否则就和养狗、养马毫无区别。也就是说孔子眼中的孝在能赡养的前提下要尊敬父母。此为其一。 其次,子夏问孝, 子曰: 色难。有事, 弟子服其劳; 有酒食, 先生馔, 曾是以为孝乎?这就告诉我们要和颜悦色地奉侍父母, 把最好的奉献给父母, 始终如

一, 不可因时间、情绪、环境不同而有所改变。 再次,子曰:父母在, 不远游, 游必有方。意思是说, 父母在世时, 不出远门游学或者做官; 如果真要出远门, 一定要讲清去处, 安顿好父母。 再次, 尽孝道不可违礼, 态度要谦和。孟懿子问孝, 子曰: 无违。也就是说尽孝道不可违背礼制。孔子在此还从为政的角度叙述孝道原则, 孝不单是对父母要孝,还要扩充到行大孝于天下, 爱天下之人, 这是施行德治的根本。大孝发展到现在即为追求道义, 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谋福利。子曰:事父母几谏, 见志不从, 又敬不违,劳而无怨。即对于父母的错误要耐心、委婉地劝谏, 讲究方法, 希望他们接受, 但又不可违礼。 最后, 行孝要继承父志或父道。子曰: 父在, 观其志; 父没, 观其行; 三年无改父之道, 可谓孝矣。 曾子曰: 吾闻诸夫子, 孟庄子之孝也, 其他可能也; 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

孔子提倡的孝道文化

孔子提倡的孝道文化,其内涵可以从如下5方面来理解: 敬养父母。这是对双亲而言。敬养父母双亲是人类的天性。孔子认为:“父子之道,天性也”意思是说,父母培养教育子女,子女奉养父母,这是人类一种天性。又说:“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这是孝敬父母的天性五种表现:在日常起居生活中以最诚敬的心情任劳任怨地服侍父母;父母生病时以最忧虑的心情照料父母;父母过世时以最哀痛的心情来料理后事;举行祭祀时以最严肃的态度来追思父母。这五方面做到,才称得上是能侍奉双亲的孝子,也才能算是真正体现了人的孝亲的圣洁本性。 中国人讲孝,既重赡养,也重视心里关怀和内心愉悦。在有些人看来,父母到了老年,不能自食其力了,做子女的从经济物质上养活他们,使他们吃穿不愁,也就算报答生育之恩了。孔子不同意这种观点。他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语出《论语?为政》)。孔子强调“敬”,认为仅仅“能养”是不够的。所以,孝敬父母应在既养又敬上下功夫。在家不仅应主动承担家务劳动,减轻父母家务负担,而且应从思想上,尊重父母意见和教导,经常把生活、学习、思想情况告诉父母。外出和到家,向父母打招呼。在外地读书或工作,经常写信或电话汇报情况,或经常回家看看,免去父母挂心。 孝敬不等于盲从。孔子在《孝经?谏诤章》说:“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

孔子态度十分鲜明,他反对一味盲从,反对愚忠愚孝。主张做父亲的若有能谏诤的儿子,就不会陷于不义的行为之中,作儿子的若看到父亲有不义的行为,就应该直言相劝;对父母有意见,有礼貌的提出,不应和父母吵架耍态度。为人臣子的若看到君王有不义的行为,就应该进言劝止。体现了孔子的辨证思想和民主思想。 生育后代。这是对后人而言。人类生命是一个链条,民族兴衰关键在后代。生育后代既是生命延续与民族繁衍的需要,也是承继孝道文化的责任与义务。生育后代,提高后代的质量,在当代绝不是个人一家的行为,而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强我、壮我中华民族之后的需要。 推恩及人。这是对他人而言。孝道分养亲、敬亲、尊亲三个层次外,还强调“推恩”。孟子说过:“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又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其意思就是在人与人相处中,应当推己及人,推恩及人,使孝道得以升华。把孝亲敬老的美德推广到同学、师长及社会每个成员,既尊敬热爱自己的父母长辈,也兼及他人的父母长辈,使全社会人与人之间都能够互尊互爱,和谐相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进一步继承发扬了“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共和国的宪法中不仅将赡养父母列为儿女的义务,而且在公共福利事业中,建立、发展、壮大了社会主义的敬老事业,形成了良好的健康的社会道德环境。

(七年级政治教案)孝敬父母

孝敬父母 七年级政治教案 课型:活动课 主题: 学习目标:通过情境教学使学生获得心理体验,增强、尊重父母的责任感,并以实际行动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重点难点:学会理解父母,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能尽自己所能和长辈。难点在于如何消除父母子女之间的“代沟”。 教学设计的基本构思:课前准备: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询问你生活周围的老人有哪些心理需要.本课从《一小口》的故事引入,把学生引进教学情境,通过学生讨论、故事分析、小品表演、实话实说等栏目,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选用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而又有教育意义的话题,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父母子女关系,学会换位思考,成功的交往。 教学过程: 出示材料:一道佳味的食物,有人只尝了一小口,就给另一个人吃,这是谁和谁?有人吃到只剩下一小口,才给另一个人吃,这又是谁和谁? 教师:答案很简单。前者是母亲与孩子,后者是孩子与母亲。只能是如此。母亲尝一小口只为了知道那食物是否烫嘴,是否走味,甚至,是否有毒,然后,

才放心地让孩子吃;孩子想到应当与母亲分享母亲尝一小口只为了知道那食物是否烫嘴,是否走味,甚至,是否有毒,然后,才放心地让孩子吃;孩子想到应当与母亲分享的时候总是只剩下一小口了,因为这时他已经吃不下了。也只有母亲才会愉快地接受这一小口,并因此夸赞她的孩子孝顺。他们之间的爱也是如此分配的,无论是留给自己的或是孩子给予的,母亲得到的总是一小口。她为此心满意足。所谓孝与不孝的区别就差这一小口。 录像:电影《九香》……吃孩子的碗底的镜头……。 组织学生讨论: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心理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请听学生配乐朗诵:《母爱如佛》 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个年轻人与母亲相依为命,生活相当贫困。后来,年轻人由于苦恼而迷上了求仙拜佛,母亲见儿子整日念念叨叨,不事农活的痴迷样子,苦劝过几天,但年轻人对母亲的话不理不睬,甚至把母亲当成他成仙的障碍,有时还对母亲恶语。有一天,这个年轻人听别人说起远方的山上有位得道的高僧,心里不免仰慕,便想去向高僧讨教成佛之道,但他又怕母亲阻拦,便瞒着母亲偷偷从家里出发了。他一路上跋山涉水,历尽艰辛,终于在山上找到了那位高僧。高僧热情地接待了他。席间,听完他的一番自述,高僧沉默良久。当他向高僧问佛法时,高僧开口道:“你想得道成佛,我可以给你指条道。吃过饭后,你即刻下山,一路到家,但凡是遇有赤脚为你开门的人,这人就是你所谓的佛。你只要悉心侍奉,拜他为师,成佛又有何难?”年轻人听后大喜,遂叩谢高

孝道综合实践活动

孝道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中与镇中心校:杨秀刚 活动背景: 孝道文化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继承并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孝文化,就是我们作为炎黄子孙的一份责任与光荣。同时,孝道文化的建设,就是构建与谐家庭的重要手段,就是构建与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俗语说“百善孝为先”,孝文化,在中华文化史上,就是一切人论道德的基石,它所蕴含的伦理观念,也体现了现代与谐社会深刻内涵。然而,在我们谈及千古流传的感人孝义故事,歌颂着我们孝道文化的灿烂源远时,却忽略了现代青少年的孝道文化现状。 近些年来,兄弟相残、不尊重师长、啃老、自杀、虐亲、甚至弑父杀母案件累见报端,这样的现状继续蔓延下去,势必危及每个人、每个家庭、甚至危及我们民族的存亡。孝道的淡化已到了危急关头。著名作家、中国孝文化专家宋乃裕就什么就是“孝”?与“孝道”?人为什么要践行孝道?人应该怎样践行孝道?做了详实的分析。她说,羊羔跪乳、乌鸦反哺就就是动物存在的“天孝”。“孝”就是人类与天俱来的天性,就是人类最为光辉的人性。孝敬父母就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智慧、就是维系人类传承与发展的根本纽带。我们应创新学习被古代人奉为最高行为准则的《孝经》《弟子规》《二十四孝》等古代孝文化佳作,温故知新,了解孝文化、抛弃愚孝愚忠,修正孝文化意识,培养

具有“孝道、感恩、责任、忠诚、奉献”的品格。因此,孝道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情分析 通过开学这几周的观察,孩子们都或多或少对父母有些无理的要求,并强制要求父母满足,如父母满足则直接睡地上等行为,对父母缺乏最基本的孝道。所以,期望孩子们能通过这次孝道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真正了解父母亲为家庭付出的辛苦,做到在家孝顺父母,在校尊敬师长,从而做到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活动目标 1、情感目标: 通过围绕“孝道教育”这一主题研究,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与兴趣。在研究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与坚韧的科学精神。2、能力目标: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合作能力,与人交往能力,就是非判断能力等。通过活动,发展学生调查访谈、数据统计、资料搜索、报告撰写等基本的的综合能力。并在实践中增强团队合作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