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土壤学

土壤学

土壤学
土壤学

土壤学实验结果报告

年级:学号:姓名:

成绩:

一、土壤学实验结果汇总表

二、根据以上土壤学实验结果,分析这种土壤是否存在着影响作物生长的障碍因子?这种土壤的保水、供肥、通气状况如何?怎样进行合理地利用和改良?

根据实验结果及相关参考资料得出:

(1)黄棕壤的吸湿水含量为40g/kg,这表明黄棕壤水分条件良好,从侧面反映出土壤含水量较多;

(2)黄棕壤质地粘重,为中壤土,干旱条件下土壤板结,湿时土壤粘着性变大,耕性差,耕作阻力大(农谚曰:“干时赛金刚,湿时流黄汤”)。黄棕壤的这种性质不利于土壤水分的流动和循环,也不利于作物根系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

(3)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5.5g/kg,相对其他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养分贫瘠,不利于作物生长,特别是作为农业耕地土壤。

(4)测定点的黄棕壤容重为1.47g/3

cm,孔隙度为0.45,容重较大,造成土壤孔隙少,土体结构多为块状,通气性差,雨季滞水,旱季保水供水能力差。

(5)黄棕壤的pH为4.6,偏酸性,盐基饱和度低,宜种性较为宽广。

1、障碍因子分析:土壤质地是中壤土,质地是比较粘重的,这将导致土壤紧实僵硬,胀缩性强,耕性和透性差,养分贫瘠。其粘重的B层会有粘盘层出现,是影响作物生长的主要障碍因子。另外,土壤有机质含量15.5g/kg,偏低,这是另外一个障碍因子。还有土壤pH为4.6,土壤为酸性,有些作物是不宜种。

2、土壤的保水,供肥,通气状况:土壤吸湿水40g/kg,在保水方面是比较好的,土壤容重1.47g/kg和土壤孔隙度0.45知道该土壤的通气状况及保水性是较好(好的土壤固相与气液相比为1:1)。但由于黄棕壤处于北亚热带的湿润地区,淋溶土纲,从吸湿水含量可以看出土壤的水分条件是很好的,所以其有较强烈的淋溶作用导致其BSP值偏低,有机质含量也不高,而且在B层有非常粘重的粘化层,导致其供肥状况并不是很理想。

3、合理利用和改良:黄棕壤地区的水热条件优越,自然植被条件下肥力较高。很适宜多种林木的生长,是我国经济林的集中产地(特别是土壤偏酸适宜毛竹生长);也是重要的农作区,盛产多种粮食和经济作物。但是其质地粘重,养

分贫瘠,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怎样合理利用和改良该土壤主要有以下几点建议:(1)适地种树,发展经济林业。

山地黄棕壤要恢复和发展适于当地经济林业生产,在引种经济林木时要注意它分布于南北过渡地带的特点,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因土造林。在土层浅薄处,宜栽耐旱耐瘠的马尾松、刺槐、山杨等。土层厚、肥力好的地方,可大力发展栎类、杉木以及油茶、油桐、漆树、竹茶、桑等经济林木、排水较差处可种植经济价值较高的油料乌桕。

(2)因地制宜修筑梯地,兴修水利

黄棕壤一般处于丘陵岗坡地,质地粘重,结构不良,透水性差,容易造成水土流失,使土层变薄,肥力下降。因此可以根据坡度大小和坡向修筑梯地,重点兴修农田水利,抓好塘、库、坝、渠的配套建设,可减少地表径流,防止水土流失。扩大水浇地面积,减少小麦、甘薯种植面积,发展高产作物玉米、水稻和油菜种植。而且黄棕壤对水稻的生长发育十分有利,可以发挥其保水保肥的优点,逐步克服土壤黏、板、实的不良物理性状,大幅度提高作物产量。

(3)深耕改土、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料

对于丘岗部位大面积分布的粘磐黄棕壤,因其质地粘重,水分物理性质不良,如容重大,孔隙度低,雨季滞水,旱季则保水供水能力差,是农林业利用的主要障碍因素。而且黄棕壤的氮素,磷素(速效磷)水平较低,还缺锌,钼,硼等微量元素,因此要合理调节土壤供肥力,一般采取逐年加深耕层、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增磷补氮等措施,使土壤逐渐熟化,或施用煤渣、炉灰和利用休闲季节炕地、熏土,从而改善土壤的通气透水状况和耕作性能。在土干时深耕改良土壤质地和结构,湿时会使土壤更加粘化,不宜改良;施用少量的有机肥,刺激土壤微生物的活性,更加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和利用。土壤酸性较强的情况下,可以使用石灰中和,但要注意这会使土壤粘化加重。

(4)高度重视水土保持

坡度较大的山地,加之过去滥伐森林及不合理开垦,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使一些地区的土壤肥力大为降低,特别在大别山区尤为严重。应大力加强水土保持工作,首先应作好小流域规划,在土裸露、沟壑众多的地方,应选择速生和侧根发达的树种;在坡地上的茶、桑、果园,应采用等高种植、修筑梯田等方法,并结合绿肥覆盖,既能防止水土流失,又能达到林副双丰收。

(5)秸秆还田与草炭使用

对于的有机质含量不高质地结构差的黄棕壤,秸秆还田和使用草炭施用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结构,改善土壤不良性状和增强土壤生物活性。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再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采取免耕的秸秆还田,并补充氮肥,从而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的分解活动,提高土壤肥力。

833高级土壤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7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 科目代码:833 考试科目:高级土壤学 一、考查目标 要求考生具备较为全面的土壤学基础知识,具备较高的土壤学理论分析能力,具备较强的土壤学理论应用能力。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报考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专业学位农业资源利用领域的考生。 三、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内容包括土壤学基础知识和土壤学理论分析与综合应用两部分。 四、考试大纲 (一)土壤学基础知识 1.土壤质地与结构 2.土壤水 3.土壤热量 4.土壤胶体与特性 5.土壤酸碱性与酸碱缓冲性 6.土壤氧化还原性 7.土壤生物种类与功能 8.土壤氮素的形态与转化 9.土壤磷素形态与转化 10.土壤钾、钙、镁、硫、微量元素的形态与有效性

11.土壤母质的来源与类型 12.土壤形成因素 13.土壤形成中的物质循环与代表性成土过程 14.土壤发育与剖面 15.地带性分布概念与世界主要土壤分类系统 16.我国土壤分布状况 17.土壤质量概念与评价 18.土壤退化概念与主要类型 19.土壤调查基本原则与方法 20.土壤信息系统组成 (二)土壤学理论分析与综合应用 1.土壤肥力评价原则与实例分析 2.土壤水、气、热状况的调控手段与实例分析 3.土壤酸碱性的意义与调节途径 4.土壤生物与土传病害、连作障碍关系分析与防治措施 5.土壤有机质的作用与全球碳循环 6土壤养分有效性与调控 7.土壤过程与地表水体富营养化的关系与实例分析 8.土壤过程与温室气体排放 9.农田、园艺、草原、城市土壤特征分析 10.土壤学与现实问题(如再生水灌溉、垃圾施肥、食品安全、碳贸易,等等)

《环境化学实验》指导书(环科+环工)16学时

实验一不同水域水碱度的分析 实验项目性质:设计性实验 所属课程名称:环境化学及实验 实验计划学时: 4学时 水的碱度是指水中所含能与强酸定量作用的物质总量。 水中碱度的来源是多种多样的。地表水的碱度,基本上是碳酸盐、重碳酸盐及氢氧化物含量的函数,所以总碱度被当作这些成分浓度的总和。当水中含有硼酸盐、磷酸盐或硅酸盐等时,则总碱度的测定值也包含它们所起的作用。废水及其他复杂体系的水体中,还含有有机碱类、金属水解性盐类等,均为碱度组成成分。在这些情况下,碱度就成为一种水的综合性特征指标,代表能被强酸滴定的物质的总和。 碱度的测定值因使用的终点pH值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只有当试样中的化学成分已知时,才能解释为具体的物质。对于天然水和未污染的地表水,可直接用酸滴定至pH为8.3时消耗的量,为酚酞碱度。以酸滴定至pH为4.4-4.5时消耗的量,为甲基橙碱度。通过计算,可以求出相应的碳酸盐、重碳酸盐和氢氧根离子的含量;对于废水、污水,则由于组分复杂,这种计算无实际意义,往往需要根据水中物质的组分确定其与酸作用达到终点时的pH值。然后,用酸滴定以便获得分析者感兴趣的参数,并做出解释。 1.方法的选择 用标准酸滴定水中碱度是各种方法的基础。有两种常用的方法,即酸碱指示剂滴定法和电位滴定法。电位滴定法根据电位滴定曲线在终点时的突跃,确定特定pH值下的碱度,他不受水样浊度、色度的影响,适用范围较广。用指示剂判断滴定终点的方法简便快速、适用于控制性试验及例行分析。二法均可根据需要和条件选用。 2.样品保存 样品采集后应在4℃保存,分析前不应打开瓶塞,不能过滤、稀释或浓缩。样品应用于采集后的当天进行分析,特别是当样品中含有可水解盐类或含有可氧化态阳离子时,应及时分析。 实验目的: 1.了解不同水域水碱度的意义

黄昌勇版-土壤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土壤: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的结构表层。其基本特性是具有肥力。 2.土壤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质的特征,是土壤从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方面,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的能力。土壤肥力是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综合反映。3.土壤剖面:由成土作用形成的层次成为土层(土壤发生层),而完整的垂直土层序列称为土壤剖面。 4.土壤生产力:土壤肥力因素的各种性质和土壤的自然、人为环境条件构成了土壤生产力。 5.自然肥力:是指土壤在自然因子即五大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年龄)的综合作用下发育而来的肥力,它是自然成土过程的产物。 6.人为肥力:耕作熟化过程中发育而来的肥力,是在耕作、施肥、灌溉及其它技术措施等人为因素影响作用下所产生的结果。 7.有效肥力:在农业实践中,由于土壤性质、环境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只有其中一部分在当季表现出来,产生经济效益,这一部分肥力叫有效肥力。 8.潜在肥力:在农业实践中,由于土壤性质、环境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而没有直接反映出来的肥力叫做潜在肥力。 9.土壤圈:是地球表层系统中处于四大圈层(气、水、生物、岩石)交界面上最富有生命活力的土壤连续体或覆盖层。 10.土壤生态系统:是以土壤为研究核心的生态系统,可分为研究土壤生物的生态系统和研究土壤性状与环境关系的土壤生态系统两类。 11.矿物:指天然产生于地壳中具有一定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和内在结构的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12.风化作用:是指岩石、矿物在外界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发生崩裂和分解的过程,包括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 13.土壤母质:岩石矿物的风化产物,又称土母质。 14.土壤原生矿物:是指那些经过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未改变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的原始成岩矿物。 15.土壤次生矿物:在风化及成土过程中由原生矿物分解转化而成的新矿物。 16.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17.硅铝率:土壤粘粒部分的SiO2和Fe2O3含量的分子比。 18.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19.土壤腐殖质:是除未分解和半分解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以外的有机物质的总称。20.土壤腐殖物质:是经土壤微生物作用后,由多酚和多醌类物质聚合而成的含芳香环结构的、新形成的黄色至棕黑色的非晶形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21.矿化率:每年因矿化而消耗的有机质的量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百分数。 22.腐殖化系数:把每克干重的有机物施入土壤1年后所能分解转化为腐殖质(干重)的克数。 23.有机质土壤:一般把有机质含量20%以上的土壤称为有机质土壤。 24.矿质土壤:把有机质含量20%以下的土壤称为矿质土壤。 25.有机质的矿化过程:有机化合物进入土壤后,在微生物酶的作用下发生氧化反应,彻底分解释放出二氧化碳、水和能量,同时释放出植物可利用的矿质养料的过程。26.有机质的腐殖化过程:进入土壤中的各种有机化合物通过微生物的合成或在原植物组织中的聚合转变为组成和结构比原来有机化合物更为复杂的新的有机化合物的过程。27.C/N(碳氮比):有机物中碳素总量与氮素总量之比。 28.有机质的周转:有机物质进入土壤后由其一系列转化和矿化过程所构成的物质流通称为有机质的周转。 29.激发作用:土壤中加入新鲜有机物质会促进土壤原有有机质的降解,这种矿化作用称之新鲜有机物质对土壤有机质分解的激发作用。 30.腐殖化作用:土壤腐殖物质的形成过程。 31.菌根:存在于一些树木根的活性部分的真菌菌丝,是真菌和植物根的共生联合体。32.联合固氮:有些固氮微生物在植物根系中生活,这时的固氮作用比单独生活时要强的多,这种类型称为联合固氮。 33.根际(根圈):泛指植物根系及其影响所及的范围。 34.根际效应:由于植物根系的细胞组织脱落物和根系分泌物为根际微生物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能量。因此,在植物根际的微生物数量和活性常高于根外土壤,这种现象称为根际效应。 土壤密度:单位容积固体土粒(不包括粒间孔隙的容积)的质量(实用上多以重量代替,克/厘米3)称为土壤密度。 35.土壤容重: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土体(包括土粒和孔隙)的质量或重量(克/厘米3或吨/米3),称为土壤容重。 36.土壤孔隙度(总孔度):全部孔隙容积与土体容积的百分率。 37.孔隙比:土壤中孔隙容积与土粒容积的比值。 38.固相率:土壤固相的容积占土体容积的百分率,称为固相率。 39.液相率:土壤液相的容积占土体容积的百分率,称为液相率。 40.气相率:土壤气相的容积占土体容积的百分率,称为气相率。 41.三相比:土壤固、液、气三相的容积分别占土体容积的百分率,称为固相率、液相率(即容积含水量或容积含水率,可与质量含水量换算)和气相率,三者之比即是土壤三相比。 42.土壤粒级(粒组):土壤颗粒按粒径大小和性质不同分成若干级别(按土粒的大小,分为若干组,称为土壤粒级)。

环境土壤学知识点教学文案

环境土壤学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1.土壤: 2.土壤特性:①具有生产力;②具有生命力;③具有净化力;④具有交换力。 3.土壤圈: 4.土壤圈的功能:①支持和调节生命过程;②影响大气圈的化学组成、水分与热量的平衡;③影响水的溶质组成及其在陆地、水体和大气的分配;④对岩石起到保护作用。 第二章土壤母质与土壤的形成 1.土壤母质(P6):地壳表层的岩石矿物经过风化作用形成的风化产物。 2.土壤母质是形成土壤物质基础。 3.长石、石英和云母等是构成土壤的骨骼—土粒。 4.矿物是土壤矿物质主要来源。 5.主要的成土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6.风化过程是形成土壤的基础。 7.参与化学风化的因素主要是水、二氧化碳和氧气,作用方式包括溶解、水化、水解(最基本且最重要)和氧化。 8.五大成土因素:母质、生物、气候、地形和时间。 9.土壤是成土母质在一定的水热条件和生物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的作用而形成的。 10.风化因子=风化天数×水解离度。 11.土壤湿度影响土壤中物质的迁移;影响土壤中物质的分解、合成和转化。 12.土壤剖面(P20):从地面向下挖掘而暴露出来的垂直切面。(1~2米深)

13.淋溶作用:土壤中的下渗水,从土壤剖面上层淋溶带走土壤中某种成分的作用。 14.土壤的分层:①枯落物层(O层);②腐殖质层(A层);③淋溶层(E 层);④沉积层(B层);⑤母质层(C层);⑥基岩层(R层)。 15.土壤的重要形态特征:颜色、湿度、紧实度、结构、质地、PH、新生体、入侵体、孔隙和动物孔穴。 第三章土壤固体物质组成 1.土粒分类:矿质土粒(占绝对优势)和有机质土粒。 2.土壤质地:依据土壤机械组成相近与否而划分的土壤组合。 3.土壤质地三大类:砂土、壤土和黏土。 4.土壤质地改良:①溶土法;②深耕,深翻;③施有机肥。 5.壤质土兼具砂质土和黏质土的优点,是较为理想的土壤。 6.土壤有机质的来源(P39):①植物残体;②动物和微生物残体;③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排泄物及分泌物;④人为施入土壤中的各种有机物料。 7.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在0~5%左右,泥炭土可高达20%或30%以上。 8.矿质土壤: 9.决定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因素:①进入土壤的有机物质数量;②土壤有机质的损失;③土壤有机碳的平衡。 10.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组成元素:碳、氧、氢、氮,其次是磷和硫。 11.土壤有机质的组成:①碳水化合物;②木质素;③含氮化合物;④树脂、蜡质、脂肪、单宁和成灰物质。 12.土壤腐殖质:土壤有机质经腐殖化过程再由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分解的

耕作学实验指导

耕作学实验指导书 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 作物栽培与耕作系 2005年8月修订

目录 实验一作物种类与复种形式的确定 (1) 实验二作物布局优化方法之——原理与基本方法 (5) 实验三作物布局优化方法之二—最优化计算机软件的应用 (10) 实验四轮作制度设计 (12) 实验五土地耕作制设计 (15) 实验六土壤施肥制的设计 (17) 附录1 选修实验目录 (32)

实验一种植制度的农业资源分析 ——作物类型与复种形式的确定 一、目的意义: 农业的稳产高产是以作物与其环境的高度统一与适应为基础的。依据当地的气候、土壤及生产经济条件确定所种植的作物种类及复种方式,是安排农业生产的首要问题。在我们还不能大面积控制作物环境的条件下,因地制宜,适地适作是农业费省效宏的有效手段。本实验旨在掌握各作物生态适应性及所规划地区生态条件的基础上,运用所掌握的生态学与耕作学知识,学会分析种植制度与资源关系的方法,为耕作制度设计奠定基础。 二、原则: 1.以作物与其环境的统一为总原则。不同地区在地理、地形、地貌、气候,土壤及生产条件诸方面存在差异,而各种作物又要求不同的生活环境,只有使作物与环境相互统一,组成—个协调的生态系统,作物才能稳产高产。 2.从大农业观出发,农林草综合发展,在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大力发展商品生产的同时,要积极保护农业资源,保证农业生态系统的良好循环,以同时获得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3.既要考虑因地制宜,适地适作,又要注意满足人民群众及社会的多种需要,在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发展经济作物、果品蔬菜及饲料绿肥作物的生产。 三、依据: 1.作物对热量的要求: 热量是决定作物种类与复种方式的首要条件。多种作物在其系统发育中形成了对热量要求的不同类型。因此,可将作物分为耐寒作物、低温作物、中温作物及喜温作物,它们对温度的要求如附表1。 某作物在此地能否种植,首先取决于当地生长季内的积温状况。当一个生长季内的积温除能满足—茬作物需要(考虑一定的保证率,—般80%以上)尚有剩余时,就可考虑复种。复种形式可根据热量及其它条件采取一年两熟、二年三熟等熟制类型。根据条件可采取套作复种或平作复种。以冬小麦为前茬的平作复种作需≥0℃积温,如附表2。 2.作物对水分的要求:

土壤学考试试题1

一、是非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20分,每题2分) 1.同一种土壤对于不同的林木其肥力是一样的…………………………() 2.辉长岩和流纹岩同属基性岩类,花岗岩和玄武岩同属酸性岩类………() 3.条痕就是矿物粉末的颜色,它比矿物本身的颜色更具有鉴定意义……() 4.饱和条件下的土壤导水率Ks对特定土壤为一常数……………………() 5.一般地,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总孔隙度要小于有机质含量低的土壤…() 6.盐基饱和度,就是土壤交换性盐基离子占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百分率() 7.影响阳离子交换能力的因素有电荷价和离子的半径,据此,Ca2+的 交换能力应大于Mg2+……………………………………………………() 8. 用水制备悬液比用中性盐溶液制备悬液测得的土壤pH值要低………() 9.“最小养分”就是指土壤中含量最低的养分……………………………() 10. 中国土壤分类系统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作为分类的基础………………() 二、填充题(20分,每题2分) 1.一个成熟的典型土壤剖面一般包括、、、四个层次。 2.岩石按成因可分为、和。 3.高岭石是型粘土矿物,蒙脱石是型矿物,其中 所带负电荷较少。 4.粘土矿物的基本构造单元是和。 5.卡庆斯基划分物理性沙粒和物理性粘粒的界限是mm。 6.氮素肥料,根据其中氮的存在形态可分为、和三大类。 7.氢氧化铝是两性胶体,当pH 值高于时,带电荷,反之则带电荷。 8.硫酸铵一般为生理肥料,而硝酸钠为生理肥料。 9.影响土壤形成的五大成土因素是、、、 、。 10.中国土壤分类系统共分为7级,其中土纲、亚纲、、 属于高级分类单元,、和亚种属于基层分类单元。 三、名词解释(15分,每题3分) 1.土壤肥力: 2.土壤腐殖质的矿质化过程: 3.交换性酸: 4.土壤密度: 5.土壤诊断层: 6、土壤有机质:

土壤学习题与答案

土壤学试题与答案 一按章节复习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 1.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创立了(矿质营养)学说和归还学说,为植物营养和施肥 奠定了理论基础。 2.土壤形成的五大自然因素是(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 3.发育完全的自然土壤剖面至少有(表土层)、(淀积层)和母质层三个层次。 4.土壤圈处于(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的中心部位,是它们 相互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换的枢纽。 5.土壤四大肥力因素是指(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 6.土壤肥力按成因可分为(自然肥力)、(人工肥力);按有效性可分为(有效 肥力)、(潜在肥力) 二、判断题 1.(√)没有生物,土壤就不能形成。 2.(×)土壤三相物质组成,以固相的矿物质最重要。 3.(×)土壤在地球表面是连续分布的。 4.(×)土壤的四大肥力因素中,以养分含量多少最重要。 5.(×)一般说来,砂性土壤的肥力比粘性土壤要高,所以农民比较喜欢砂性 土壤。 6.(√)在已开垦的土壤上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紧密结合在一起,分不出哪是 自然肥力,哪是人工能力。 三、名词解释 1. 土壤:是具有肥力特性因而能生产植物收获物的地球陆地疏松表层。 2. 土壤肥力:土壤能适时地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所需的水、肥、气、热、固着条件和无毒害物质的能力。 3. 土壤剖面:在野外观察和研究土壤时,从地面垂直向下直到母质挖一断面。 四、简答题 1. 土壤在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中有那些重要作用? (1)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和生物生产的基地,是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 (2)土壤耕作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环节。 (3)土壤是农业生产中各项技术措施的基础。

土壤学试题及答案1

土壤学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土壤肥力 土壤能够持续不断供给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水、肥、气、热,协调它们之间的矛盾及 抵抗不良自然环境的能力。 2. 次生矿物 原生矿物在H2O、CO2、O2生物等作用下,矿物组成、结构、性质发生改变而形成 的矿物。 3. 土壤腐殖质 除未分解和半分解动植物残体及微生物体以外的有机物质的总称。 4. 土壤机械组成 土壤中各级土粒所占重量百分数组合。 5. 土壤粘闭现象 土壤在压力和剪力共同作用下,土粒趋向紧密排列,通气孔隙大量减少,毛管及无 效孔隙急剧增加,土壤通透性减弱甚至消失的现象。 6. 田间持水量 土壤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时土壤含水量。 7. 土壤热容量 单位体积或单位重量的土壤每升高1℃所需热量。 8. 土壤比表面 单位质量土壤表面积的大小。单位m2/g 9. 盐基饱和度(BS) 指交换性盐基离子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10. 活性酸 土壤溶液中游离的H+表现出来的酸度,用PH表示 11.同晶替代:层状硅酸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其它大小相近,电性相同的离子取代,而矿物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12.土壤污染: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 13.土壤容重:指单位体积自然土体(包含孔隙)的干重; 14.土壤退化:指土壤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降低; 15.土壤养分:指主要由土壤供给的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 16.土壤圈:覆盖于陆地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17.CEC:单位质量的土壤所含有的交换性阳离子(+)的多少; 18.粘化作用:指土壤中粘粒的形成和积累过程。 19.可变电荷:在介质的酸碱度影响下产生的,其电荷类型和电荷数量均决定于介质的酸碱度,又称pH依变电荷; 20.土壤结构性:土壤中单粒、复粒的数量、大小、形状、性质及其相互排列和相应的孔隙状况等综合特性;

《土壤学》考试大纲

生态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土壤学》考试大纲 本《土壤学》考试大纲适用于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生态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土壤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是农林业生产的必需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之一。土壤学是许多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土壤组成和性质、土壤环境过程、土壤退化与保护和管理等部分。要求考生对土壤学的基本概念有较深入的理解,能够系统地掌握土壤形成、土壤性质、土壤退化与管理等内容,掌握土壤研究的基本方法,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简答题,5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论述题,4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二、考试内容 (一)土壤学概况 1、土壤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重要性及作用 2、土壤的基本概念 3、土壤的主要功能 4、土壤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5、近代土壤学科的发展及主要观点 (二)土壤矿物质 1、土壤矿物质的元素组成和矿物组成 2、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非硅酸盐粘土矿物 3、土壤粘土矿物的分布规律 (三)土壤有机质 1、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含量及组成 2、简单有机化合物、植物残体、土壤腐殖质的分解和转化,影响分解和转化的因素 3、土壤腐殖质的形成、性质,土壤腐殖质-粘土矿物复合体,土壤腐质酸的分组,土壤腐质酸的性质 4、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土壤有机质管理 (四)土壤生物 1、土壤生物组成,包括土壤微生物种群、土壤微生物指标及其表征;土壤动物;土壤中的植物根系 2、影响土壤生物的环境因子,包括温度、水分、pH、氧气和Eh等 3、土壤生物的分布及土壤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五)土壤水、空气和热量 1、土壤水的类型划分及有效性,水分含量表示方法,水分含量测定方法 2、土水势及其分势,土壤水吸力,土壤水能态的定量表示,土水势测定,水分特征曲线 3、土壤空气的组成和运动、土壤通气性 4、土壤热量来源,土壤表面的辐射平衡,土壤的热量平衡 5、土壤热容量,导热率,导温率 6、土壤温度变化规律、影响土壤温度的因素及土壤温度的调节

土壤侵蚀原理实习实验指导书

The Principle of Soil Erosion 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

目录 目录 (1) 前言 (3) 一、室内实验部分 (4) 实验一不同粒径沙粒休止角测定 (4) 1实验目的 (4) 2实验原理 (4) 3实验样品制备 (5) 4实验用具 (6) 5实验步骤 (6) 6数据整理与分析 (8) 7实验报告编写 (8) 实验二人工模拟降雨侵蚀实验 (9) 1实验目的 (9) 2实验原理 (9) 3人工模拟降雨机的主要性能 (9) 4实验物品准备 (10) 5实验设计 (10) 6实验步骤 (10) 7数据整理与分析 (19) 8实验报告的编写 (20) 实验三不同粒径泥沙起动流速 (21) 1实验目的 (21) 2实验材料准备及沙粒粒径组的粒径值计算 (21) 3实验仪器及用品 (21) 4实验原理 (24) 5地面坡度设计和沙粒起动的判别标准 (24) 6实验步骤 (24)

7实验数据整理 (28) 8实验报告的编写 (29) 二、野外实习部分 (30) 实习一山洪泥石流调查与分析 (30) 1实习地点 (30) 2实习内容方法 (30) 3实习报告编写 (30) 实习二黄土地区常见土壤侵蚀形式调查与分析 (30) 1实习地点 (30) 2实习内容方法 (31) 3实习报告编写 (31) 实习三水土保持综合措施的规划与设计 (31) 1实习地点 (31) 2实习内容及方法 (31) 3实习报告编写 (31)

实验二人工模拟降雨侵蚀实验 1 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了解人工模拟降雨机的工作原理,掌握降雨导致的土壤侵蚀作用、降雨侵蚀的发生过程、影响降雨侵蚀量的主要因素等。 2 实验原理 降雨导致的土壤侵蚀量大小,主要取决于降雨历时、降雨强度和降雨量等,同时还受到土壤种类(不同土壤的可蚀性不同)、地面坡度、地表覆盖物种类及其覆盖物数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实验室内人工模拟降雨系统,采用特定土壤(限于教学时数只能选择一种土壤),通过改变有限的因素(降雨量、降雨强度、降雨历时、地面坡度)探讨土壤侵蚀量(土壤流失量)的大小,进而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得到以上因素与土壤侵蚀量的相关关系。 3 人工模拟降雨机的主要性能 产品厂家:日本大器株式会社; 有效降雨面积:1.5m×1.5m; 雨滴发生器至地面垂直高度:2.0m; 降雨强度:10 mm/h ~ 200 mm/h 连续可调; 雨滴直径:1.7 mm ~3.0mm; 降雨历时:0~24 h 自动控制; 工作方式:手动、半自动、全自动三种方式任选。 4 实验物品准备 可变坡度土壤侵蚀槽1个(0.5m×1.5m); 供试土壤适量(1.0 m3以上)装入土壤侵蚀槽; 1000 ml 量筒10个;

土壤学课后习题及答案

《土壤学II》学习指导 ——供大农学各专业用 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土壤教研室编 二零一一年八月 绪论 一、填空

1、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创立了()学说和归还学说,为植物营养和 施肥奠定了理论基础。 2、土壤圈处于()、()、()、()的中心部 位,是它们相互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换的枢纽。 3、土壤四大肥力因素是指()、()、()和()。 4、土壤肥力按成因可分为()、();按有效性可分为 ()、()。 二、判断题 1、()没有生物,土壤就不能形成。 2、()土壤在地球表面是连续分布的。 3、()土壤肥力的四大因素中,以养分含量多少最重要。 4、()一般说来,砂性土壤的肥力比粘性土壤要高,所以农民比较喜欢砂性土 壤。 5、()在已开垦的土壤上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紧密结合在一起,分不出哪是自 然肥力,哪是人工能力。 三、名词解释 1、土壤 2、土壤肥力 四、简答题

1、土壤生产力和土壤肥力的关系 2、18世纪以来有哪些主要土壤学派? 五、论述题 1、土壤在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中有那些重要作用? 第一章土壤母质与土壤的形成 一、填空题 1、地壳中化学元素含量最高的两种元素是()和(),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 是()。 2、按照矿物的起源,矿物可分为()、()两大类。 3、岩石按形成原因分为()、()和()三种类型。

4、按照二氧化硅的含量,岩浆岩可以分为()、()、()、 ()。 5、岩浆岩按成因和产状可分为()、()两类。 6、岩石矿物的风化作用按风化作用的因素和特点可分为()、 ()、()三类。 7、化学风化作用包括四种作用,它们是()、()、()、()。 8、岩石风化的三个阶段是()、()、() 9、土壤形成的五大自然因素是()、()、()、()和时间。 10、发育完全的自然土壤剖面至少有()、()和母质层三个层次。 11、岩浆岩一般具有()构造、沉积岩一般具有()构造、变质岩一 般具有()构造。 二、判断题 1、()高岭石是原生矿物。 2、()伊利石是原生矿物。 3、()云母的解理为不完全解理。 4、()花岗岩是变质岩。 5、()板岩属于沉积岩。 6、()沉积岩在地球陆地表面出露面积最多,但是重量(质量)最大的是岩浆岩。 7、()物理、化学和生物三种不同的风化作用类型在一个地区都同时存在着,只是作用的强度不同而已。 三、名词解释

土壤学名词解释(完全版)

土壤学是以地球表面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层为对象,研究其中的物质运动规律及其与环境间关系的科学,是农业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土壤组成;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土壤的发生和演变;土壤的分类和分布;土壤的肥力特征以及土壤的开发利用改良和保护等。其目的在于为合理利用土壤资源、消除土壤低产因素、防止土壤退化和提高土壤肥力水平等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 名词解释: 1、土壤质地:是根据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 2、活性酸:指的是与土壤固相处于平衡状态的土壤溶液中的H+离子。 3、毛管持水量:毛管上升水达最大时称毛管持水量。 4、土壤退化过程:是指因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和人为开发利用不当而引起的土壤物质流失、土壤性状与土壤质量恶化以及土壤肥力下降,作物生长发育条件恶化和土壤生产力减退的过程。 5、永久电荷:同晶置换一般形成于矿物的结晶过程,一旦晶体形成,它所具有的电荷就不受外界环境(如pH、电解质浓度等)影响,故称之为永久电荷、恒电荷或结构电荷。 6、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指土壤水分含量与土壤水吸力的关系曲线。(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表示了土壤水的能量与数量的关系。) 7、富铝化过程:是热带、亚热带地区土壤物质由于矿物的风化,形成弱碱性条件,随着可溶性盐、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盐基及硅酸的大量淋失,而造成铁铝在土体内相对富集的过程。(包括两方面的作用:脱硅作用(desilication)和铁铝相对富集作用。) 8、盐基饱和度:是指土壤中各种交换性盐基离子的总量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9、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土壤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10、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11、潜性酸:指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的交换性致酸离子(H+和Al3+),交换性氢和铝离子只有转移到溶液中,转变成溶液中的氢离子时,才会显示酸性,故称潜性酸。 12、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值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田间持水量,通常作为灌溉水量定额的最高指标 13、土壤熟化过程:是在耕作条件下,通过耕作、培肥与改良,促进水肥气热诸因素不断协调,使土壤向有利于作物高产方面转化的过程。 14、矿化过程:是指土壤有机质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同时释放出矿质养分的过程。 15、机械组成:是指土壤中各粒级矿物质土粒所占的百分含量,也称颗粒组成。 16、阳离子交换量:是指土壤所能吸附和交换的阳离子的容量。用每千克土壤的一价离子的厘摩尔数表示,cmol(+)/kg

土壤学实验指导书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一、目的意义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是土壤分析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分析结果的正确性、可靠性。土壤是一个不均一体,受自然因素(包括地形高度、坡度、母质等)和人为因素(耕作、施肥等)影响,土壤养分分布不均匀。正确的采样方法是保证少量分析样品正确反映一定范围内土壤的真实情况的前提条件。 土壤样品的采集要求选择有代表性的地点和代表性的土壤,避免一切主观因素的干扰,根据采样目的及分析项目确定采样方法。土壤形成与土体发生研究,按土壤发生层次采样;土壤物理性质研究,需采原状土样品:农业土壤的理化性质、养分状况研究,则应选择代表性田块,在耕作层多点采取混合样品。 采集到的土样,应当场记好标签,带回室内后要逐袋进行登记,立即进行风干处理。处理样品的目的是:(1)使分析样品可较长期地保存,以防止微生物作用引起土壤生化性状发生变化;(2)挑去非去部分,使分析结果能代表土壤本身组成;(3)将样品适当磨细和充分混匀,使分析时所取的称样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减少称样的误差;(4)将样品磨细,增大土粒的表面积。使制备待试溶液时分解样品反应能够完全和匀致。 二、仪器设备 (1)土样采集使用工具 铁锹、小铁铲、小钢卷尺、剖面刀、样品袋(布袋、纸袋或塑料袋)、标签、铅笔。 (2)土样制备使用工具 牛皮纸、硬木板、木棒、台称、镊子、玛瑙研钵、广口瓶(或纸袋)、标签、土壤筛(孔径2mm、1mm 和0.25mm)等。 三、实验步骤 (一)土壤形成发育与土壤分类研究(土壤剖面样的采取) 1.采样点确定 在野外首先确定区域地形部位,及具体剖面位置,除在调查范围的草图上注明采集位置外,并在样

土壤学实习心得体会

实习总结 在这个学期之初,我们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土壤学野外实习。这三天,我们分别到花溪青岩古镇周围,花溪天鹅寨和南江大峡谷等地挖坑进行土壤剖面观察,主要分析了其土壤类型及其重要性质,主要包括土壤的ph,结构,颜色,含水状况,空隙度,质地,以及土壤中的新生体、侵入体、根系的状况。最后探讨了其土壤形成因素,并了解到了各个地点土壤的特征和属性。 通过几天的实习,让我得到了巨大的收获是。第一,在野外能够锻炼自己的生存技巧,虽然第一天的时候吃了许多亏,但是,的确让我学到了许多。第二,懂得和同学老师交流,和小组同学合作的重要性。第三,这三天的野外实习的同时,也游览了贵州的大好河山,一览的风姿,让人流连忘返。特别是第三天的南江大峡谷,更是让我了解到卡斯特地形的发育特点以及阿罗多姿的景色,更是让人回味无穷。第四,它可以把课堂教学与野外实际紧密的结合在一来,这样一来可以巩固和提高了我们在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而使我们初步掌握野外土壤调查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最后,也是从我个人觉得这是最重要的一点是,使我认识到土壤学的重要性并激起了我对土壤学的热爱。 在自己动手实践了一番之后,我们对挖剖面有了深刻的体会,找好挖剖面的适合位置,大致的范围,挖的深度,是否垂直这些关系着能否挖好一个剖面。不断在实践中总结技巧,灵活运用,是实践方法,也锻炼学习的能力。在观察图层剖面的过程中,我了解到真实的土层,了解不同土壤的土层,因为各种成土因素而形成各种土层的特征,让我真实的认识我在课堂上老师所介绍的抽象理论知识。在此,我深深的感谢苏老师的认真耐心教导。篇二:土壤学实习报告 青岛农业大学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 组长: 实习组员: 实习时间: 指导教师:李拴怀土壤学实习报告土管 2013年5月21日刘庆花 实习报告 一、目的要求: 1. 了解当地土壤的分布规律及其形成条件、形成过程、土壤性状、开发利用改良。 2.掌握土壤的野外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掌握土壤剖面形态特征和自然条件的观察、描述、记载方法,为今后专业调查打下基础。 3.进行地形地貌母质的观察与描述,使学生了解土壤与自然环境条件及植物生长的关系。 4.初步学会通过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测定,应用这些数据综合分析、评述土壤的方法。 5. 通过实习验证巩固该学科的理论知识,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6.通过综合实习,增强珍惜、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及生态环境的意识,提高贯彻执行国策、国法的自觉性,提高立志振兴水保学科和发展土壤科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实习内容及日程安排 准备阶段:通过对《土壤学》的学习了解了土壤科学的发展史,与土壤有关的地学基础知识,岩石风化和风化产物,土壤形成因素和土壤剖面,土壤有机质,土壤孔性、结构性和耕性,土壤水、气、热状况,土壤胶体与土壤保肥供肥性,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反应,土壤的发生、分类与分布,以及我国主要土壤类型的成土条件、成土过程、性状和改良利用。掌握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能分析各种肥力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土类的分布规

土壤学实验报告3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 土壤学实验 指导老师: 谢晓梅 成绩: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名称: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同组学生姓名: 金璐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 四、实验步骤 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 七、讨论、心得 八、参考文献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了解土壤有机质测定对于农业生产的意义; 2、 掌握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 1、实验内容:用稀释热法测定土壤有机质的含量。 2、实验原理: ①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以含碳有机物质,包括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生命体和非生命体)。它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巨大,它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对生态环境中有机污染及全球碳平衡方面也有重要意义。 分析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包括部分分解很少的动植物残体、动植物残体的半分解产物及微生物代谢物和腐殖质类物质。并且不同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差异很大,低的不足0.5%,高的可达20-30%。其中,>20%称有机质土壤,<20%称矿质土壤。一般的,耕作土壤有机质含量<5%。 ②稀释热法是利用浓重铬酸钾迅速混合所产生的热来氧化有机质,剩余重铬酸钾用硫酸亚铁滴定,从所消耗的重铬酸钾量,计算有机碳的含量。但由于热量较低,对有机质的氧化程度较低,只有77%。 氧化过程: K 2Cr 2O 7 + C + H 2SO 4→K 2SO 4 + Cr 2(SO 4)3 + CO 2 + H 2O 橙色 绿色 滴定过程: K 2Cr 2O 7 + FeSO 4 + H 2SO 4→K 2SO 4 + Cr 2(SO 4)3 + Fe 2(SO 4)3 + H 2O 橙色 浅绿色 绿色 浅黄色 实验使用邻啡啰啉试剂作为指示剂,显示氧化还原状态。邻啡啰啉试剂与不同价态的铁形成不同颜色的络合物。 [(C 2H 8N 2)3Fe]3+?[(C 2H 8N 2)3Fe]2+ 淡蓝色 红色 滴定开始时以重铬酸钾的橙色为主,滴定过程中渐现Cr 3+的绿色,快到终点时变为灰绿色,如果标准亚铁溶液过量半滴,即变成红色,说明终点已到。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 1、实验材料

土壤学复习资料

土壤学复习要点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 土壤:农业生产:能产生植物收获的地球陆地表面的疏松层次。 生态学:土壤是地球表层系统中,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生物地球化学的能量交换、物质循环最活跃的生命层。 2. 土壤肥力:在植物生活全过程中,土壤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所需水、肥、气、热的能力。 3. 土壤圈:土壤圈是覆盖于陆地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 4. 自然肥力:指土壤在自然因子(气候、生物、地形、母质、年龄)综合作用下所具有的肥力。 5. 人为肥力:土壤在人为条件熟化(耕作、施肥、灌溉等)作用下所表现出来的肥力。 二.思考题 1. 土壤在植物生长繁育过程中有何作用?为什么? 2. 土壤圈与其它圈层系统有何关系? 3. 为什么说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 4. 土壤学有哪些分支学科?土壤学与哪些学科存在联系? 5. 植物生产、动物生产和土壤管理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6. 土壤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第一章地学基础 一、名词解释 1. 矿物:指地壳及上地幔中的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质的单质或化合 物。 2. 原生矿物:由地壳深处岩浆冷凝而形成的矿物。 3. 次生矿物:由原生矿物风化演变而形成的新矿物。又称次生粘土矿物。 4. 风化作用:指地壳表层的岩石在大气和水的作用及温度变化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所发生的一系列崩解和分解 作用。 5. 地质作用:引起地壳物质组成、地表形态和地球内部构造发生改变的作用。地质作用根据能量的来源不同, 分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两类,或称内、外营力。 6. 物理风化:指岩石在外界因素作用下机械地破裂成碎屑,只改变其大小而不改变其化学成分的过程。 7. 化学风化:指岩石在水、二氧化碳、氧气等外界因素的影响下,改变其化学成分,产生新物质的过程。 8. 生物风化:指生物及其生命活动对岩石、矿物所产生的破坏作用。包括物理的和化学的。 二、思考题 1. 河流冲积物有何特点?为什么? 2. 岩石的化学风化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第二章土壤固相组成 一、名词解释 1.土壤颗粒组成:土壤中各级土粒的百分含量。 2.土壤质地:按土壤颗粒组成进行分类,将颗粒组成相近而土壤性质相似的土壤划分为一类并给予一定名称, 称为土壤质地。 3.有机质矿质化:指复杂的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简单的无机物的过程。 4.同晶替代:指硅酸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其它离子所代替而矿物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 象。 5.有机质腐殖化:进入土壤中的有机质转化形成腐殖质的过程。 6.有机质矿化率:土壤有机质因矿质化作用每年损失的量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百分数。 7. 有机质腐殖化系数:单位重量的有机碳在土壤中分解一年后残留的碳量。 8. 腐殖质:是除未分解和半分解动、植物残体及微生物体以外的有机物质的总称,由非腐殖物质(Non-humic substances)和腐殖物质(Humic substances)组成,通常占土壤有机质的90%以上。 二、思考题 1.不同粒级的土粒矿物组成、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质有何差异? 2.试述不同质地土壤的肥力特征。 3.质地不良土壤如何改良? 4.有机肥施用前为什么提倡先行堆沤?

土壤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2004年土壤学考试试题答案 名词解释答案: 土壤肥力:在作物生长期间,土壤持续、适时、适量的提供,协调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扎根条件,水分、空气、养分、热量及无有害物质存在的能力。 同晶置换:在黏土矿物形成过程中,土壤矿物晶体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半径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不改变晶格构造的现象,同晶置换的结果往往是土壤胶体带负电荷。 土壤缓冲容量:使土壤pH值升高或降低1个时,所需要的碱或酸的量。ESP:即碱化度= Na+交换量/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 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粒级土粒占土壤重量百分数的范围。 反硝化作用:在厌气条件下,土壤中的NO3-被反硝化细菌还原成N2,NO等的过程 土壤质量:在自然或人为生态系统界面内,土壤具有保持水和空气质量,动植物生产持续性以及支持人类生命健康和生活的能力。 土壤热导率:在单位土层厚度,温差为1℃时,单位时间通过单位截面积的热量。阳离子代换量:土壤交换和吸附阳离子的量,一般转化为1kg土壤能吸附和交换的一价阳离子厘摩尔数 土壤背景值:土壤在自然成土过程中没有人为因素干扰,所形成的土壤养分含量和组成。 一、填空题(20分) 1.土壤电荷分为永久电荷和可变电荷。 2.土壤主要的氧化还原体系有氧体系,氢体系、__有机碳体系___、 __铁体系__、_锰体系___、__硫体系__等。 3.高岭石矿物是1∶1型矿_物,晶层间以__氢___键相连;蒙脱石是_2∶1____ 型矿物,晶层间以分子间引力相连;伊利石是2∶1_型矿物,晶层间以离子_键相连。 4.一般土壤的有机含量___小___于5%,有机C折算成有机质的经验系数是 _1.724__。 5.土壤结构体的稳定性包括机械稳定性、水稳性和__生物稳定性__方面。 6.团粒结构大小为 0.25-10 mm,而 0.25 mm以下的简称为微团粒。 7.土面蒸发过程可分为不随土壤含水率改变的稳定蒸发阶段、随含水率下 降而蒸发减弱阶段和气体扩散三个阶段。 8.土壤空气和大气进行交换的机制有质流和__扩散___,在一般情况下是 以_气体扩散__为主要交换方式。 9.蚯蚓在土壤肥力的作用有:__改善土壤结构_、___消灭病菌__、_分解有机 质__。 10.常见的土壤质地种类有_砂土_、__砂壤_、__轻壤_、__中壤__、__重壤___、 _粘土__。 11.阳离子交换反应的特点有:__可逆反应__、_遵循等价原则__、_遵循质量作 用定律_、_反应迅速__。 12.土壤氮素的无效化的过程有:_氮素淋失_、_反硝化作用__、_氨挥发 _和__

最新土壤学知识点

土壤学知识点

绪论 1.土壤五大物质组成: 矿物质、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 其中矿物质含量最多. 2.土壤肥力、高产与高肥的关系。 土壤肥力指土壤能够同时和不断地供给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肥气热的能力。高肥不一定高产,若要高产需要注意土壤肥力的生态相对性。 3.土壤在植物生长中的主要作用: 1.营养库的作用 2.养分转化和循环作用 3.雨水涵养作用 4.生物的支撑作用 5.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 4.土壤: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物的疏松表层,是在母质、生物、气 候、地形和时间五大因子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自然体。 5.土壤生产力:在一定的生产管理制度下,土壤生产一种或一系列植物的能 力。这种能力以植物生物量或收获产量来衡量。 第一章 1、风化作用的类型: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2、岩浆岩中酸性岩和基性岩的指示矿物:酸性岩——石英。 超基性岩——橄榄岩。 3、岩浆岩的概念及类型

概念: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后冷却、凝固、结晶而成的岩石。 类型:侵入岩、喷出岩或火山岩。??? 4、岩石的类型:一类是由岩浆作用形成的岩浆岩(火成岩),第二类是由沉积作用等形成的沉积岩(水成岩),第三类是由沉积岩、岩浆岩等经过高温高压的影响发生了质变的变质岩。 5、岩石:是由各种地质作用产生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有规律的组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 6、风化作用:是指露出表面的矿物质岩石在地表温度、大气、水、生物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在原地发生的一系列物理崩解和化学变化的现象。 7、玄武岩与花岗岩的风化特点,哪个容易风化? 玄武岩色泽易吸热,矿物成分复杂,且铁镁类矿物多。易于化学分化,大部分成为黏粒物质。分化产物多黏细,岩基含量丰富。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分化物及土壤层次深厚、黏重,保水保肥,易培育成高产稳产的农田。 花岗岩主要由长石、石英、黑云母等矿物组成,组成复杂,中粒、粗粒或似斑状结构,岩体中垂直节理发育。。。。P34 8、硅铝率大小与风化强度的关系。 硅铝率=二氧化硅/氧化铝,因此硅铝率越大,风化强度越弱。 9、母质:岩石矿物经过各种风化作用后形成的疏松多孔物质,是土壤形成的原始材料。 10、矿物: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 第二章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