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20年中考数学专题突破二十:连锁轨迹— —动点在直线上产生的动点轨迹问题

2020年中考数学专题突破二十:连锁轨迹— —动点在直线上产生的动点轨迹问题

2020年中考数学专题突破二十:连锁轨迹— —动点在直线上产生的动点轨迹问题
2020年中考数学专题突破二十:连锁轨迹— —动点在直线上产生的动点轨迹问题

专题二十:连锁轨迹——动点在直线上产生的动点轨迹问题【导例引入】

导例:如图:A是定点,动点B从O(0,0)运动到C(8,0). 点M为线段AB的中点,

①画出线段AB的中点M运动的路径

②M运动的路径的长是.

分析:求解动点运动问题的关键是把握运动规律,寻求运动中的特殊位置,在“动”中求“静”,在“静”中探求“动”.首先要分清运动的轨迹是线段还是弧,然后确定起始点和终止点,再作出相应的草图就能解决问题

动点B和M的关系可定义为:B叫做主动点,M叫做从动点.

如果:①动点的初始位置②动点的中途位置③动点的终止位置三点在一条直线上,那么可以初步判断动点的运动路径是.

【方法指引】

注意画图分析:

第一步:画出△BDE的初始位置和终止位置

第二步:标出①点的初始位置②点的中途位置③点的终止位置

第三步:判断动点的运动路径,计算其长度

导例答案:(1)线段M1M2即为点M的运动路径;

【例题精讲】

类型一:动点产生的路径与最值问题

例1.如图,在△ABC中,∠CAB=90°,AB=AC=4,P为AC中点,点D在直线BC上运动,以为边向AD的右侧作正方形ADEF,连接PF,则在点D的运动过程中,线段PF的最小值

为.

【分析】连接CF,由“SAS”可证△ABD≌△ACF,可得∠ABD=∠ACF=45°,可得CF⊥BC,即点F在过点C且垂直BC的直线上,则当PF⊥CF时,PF的值最小,即可求PF的最小值.

类型二:动点产生的路径长问题

例2.如图,在△ABC中,已知AB=AC=10cm,∠BAC=90°,点D在AB边上且BD=4cm,过点D作DE⊥AB交BC于点E.

(1)求DE的长;

(2)若动点P从点B出发沿BA方向以2cm/s的速度向终点A运动,连结PE,设点P运动的时间为t秒.当S△PDE=6cm2时,求t的值;

(3)若动点P从点D出发沿着DA方向向终点A运动,连结PE,以PE为腰,在PE右侧按如图方式作等腰直角△PEF,且∠PEF=90°.当点P从点D运动到点A时,求点F运动的路径长(直接写出答案).

【分析】(1)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解答;

(2)分点P 在线段BD 上和点P 在线段AD 上两种情况,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计算;

(3)证明△PDE ≌△EHF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结合图形解答即可.

【专题过关】

1.如图,在△ABC 中,BC =8,M 是边边 BC 上一动点,连接 AM ,取 AM

的中点 P ,随着 点 M 从点 B 运动到点 C ,求动点 P 的路径长为 .

2. 已知线段AB =6,C 、D 是AB 上两点,且AC =DB =1,P 是线段CD 上一动点,在AB 同侧分别作等边三角形APE 和等边三角形PBF ,G 为线段EF 的中点,点P 由点C 移动到点D 时,G 点移动的路径长度为_______.

3. 如图在Rt △ABC 中,∠C=90°,AC=8,BC=6,动点P 从点A 开始沿边AC 向点C 以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动点Q 从点C 开始沿边CB 向点B 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当其中一点到达端点时,另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连结PQ ,M 为线段PQ 的中点,则在整个运动过程中,M 点所经过的路径长为 .

4.如图,在Rt ABC ?中,6,8AC BC ==,90C ∠=?.点P 是边AB 上一动点,点D 是AC

延长线上的一个定点,连接PD ,过点D 作DE PD ⊥,连接PE ,且2tan 5DPE ∠=,当点P 从点A 运动到点B 时,点E 运动的路径长为 .

5.如图,矩形ABCD 中,AB=6,AD=8,点E 在边AD 上,且AE :ED=1:3.动点P 从点A 出发,沿AB 运动到点B 停止.过点E 作EF ⊥PE 交射线BC 于点F ,设M 是线段EF 的中点,则在点P 运动的整个过程中,点M 运动路线的长为 .

6.如图,已知AB=9,点E 是线段AB 上的动点,分别以AE ,EB 为底边在线段AB 的同侧作等腰直角△AME 和△BNE ,连接MN ,设MN 的中点为F ,当点E 从点A 运动到点B 时,则点F 移动路径的长是

7.如图所示,点E 坐标为(﹣1,0),点B 坐标为(0,2),等腰直角△BDC 的直角端点D 从D(0,0)运动到D(2,0)时,

(1)画出线段EC 的中点M 运动的路径;

(2)EC 的中点M 运动的路径的长是多少?

8.如图,已知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4,点P 是AB 边上的一个动点,连接CP ,过点P 作PC 的垂线交AD 于点E ,以PE 为边作正方形PEFG ,顶点G 在线段PC 上,对角线EG ,PF 相交于点O .

(1)若AP=1,则AE= ;

(2)①求证:点O 一定在△APE 的外接圆上;

②当点P 从点A 运动到点B 时,点O 也随之运动,求点O 经过的路径长;

(3)当点P 运动至AB 中点时,求线段CO 的长.

9.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2,动点E 在边AB ,AD 上运动,连接CE ,以CE 为边作正方形CEFG (点C 、E ,F ,G 按顺时针方向排列),连接DG .

问题解决:(1)如图(1),当点E 在AB 上运动时,求证:△BEC ≌△DGC ;

(2)如图(2),当点E 在AD 上运动时,点M 是FG 的中点,连接CM .若DG=CM ,则AE 的长为 ;

(3)如图(1),点E 沿边AB 由点B 运动到点A 时,求点F 的运动路径的长.

10.如图,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AB :y=-3

1x+b 交y 轴于点A (0,2),交X 轴于点B .过点E (2,0)作X 轴的垂线EF 交AB 于点D ,P 是射线DF 上一动点,设P (2,n ).

(1)B点坐标为;

(2)求△ABP的面积(用含n的代数式表示);

(3)以PB为斜边作等腰直角△BPC,且点C始终在第一象限.

①若S△AEP=2,求点C的坐标.

②若点P从(2,2)运动到(2,4),则点C运动的路径长为

11.如图,在矩形ABCD中,AB=2,BC=4,M是AD的中点,动点E在线段AB上,连接EM并延长交射线CD于点F,过点M作EF的垂线交BC于点G,连结EG、FG.

(1)求证:△AME≌△DMF;

(2)在点E的运动过程中,探究:

①△EGF的形状是否发生变化,若不变,请判断△EGF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②线段MG的中点H运动的路程最长为多少(直接写出结果)?

(3)设AE=x,△EGF的面积为S,求当S=6时,求x的值.

12.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是2,M是AD的中点,点E从点A出发,沿AB运动到点B停止,连接EM并延长交射线CD于点F,过点M作EF的垂线交射线BC于点G,连接EG,FG.

(1)试判断△EGF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2)设AE=x,△EGF的面积为y,求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3)若P是MG的中点,请直接写出点P运动路线的长.

1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2,0),B(0,3),过点B作直线∥x轴,点P(a,3)是直线上的动点,以AP为边在AP右侧作等腰Rt△APQ,∠APQ=Rt∠,直线AQ交y轴于点C.

(1)当a=1时,则点Q的坐标为多少;

(2)当点P在直线上运动时,点Q也随之运动.当a为多少时,AQ+BQ的值最小,最小值为多少?

例题答案:

例1.连接CF.∵∠CAB=90°,AB=AC=4,P为AC中点,

∴∠ABC=∠ACB=45°,AP=PC=2.∵四边形ADEF是正方形,

∴AD=AF,∠DAF=90°.∵∠BAC=∠DAF=90°,∴∠BAD=∠CAF,且AB=AC,AD=AF.

∴△ABD≌△ACF(SAS).∴∠ABD=∠ACF=45°.∴∠BCF=∠ACB+∠ACF=90°.

∴CF⊥BC.∴点F在过点C且垂直BC的直线上运动.

∴当PF⊥CF时,PF的值最小.∴PF的最小值==.

例2.(1)∵AB=AC,∠BAC=90°,∴∠B=∠C=45°.

∵DE⊥AB,∴∠B=∠BED=45°.∴DE=BD=4cm;

(2)当点P在线段BD上时,S△PDE=×DP×DE=×4×(4-2t)=6,

整理得4-2t=3,解得t=0.5.

当点P在线段AD上时,S△PDE=×DP×DE=×4×(2t-4)=6,

整理得2t-4=3,解得t=3.5.

综上所述,t=0.5或3.5;

(3)点F运动的路径长为10-4.

理由如下:如图,连接AE,过点E作EF1⊥DE,且使EF1=ED,过点E作EF2⊥DE,且使EF2=AE,∴∠DEF1F=90°,∠AEF2=90°∴∠DEA=∠F1EF2.

∴△DEA≌△F1EF2.∴AD=F1F2=10-4.

∴当P从点D运动到点A时,点F运动的路径为线段F1F2,该线段的长度=AD=10-4.

【专题过关】

1.4.

2.如图,分别延长AE、BF交于点H.

∵∠A=∠FPB=60°,∴AH∥PF.∵∠B=∠EPA=60°,∴BH∥PE.

∴四边形EPFH为平行四边形.∴EF与HP互相平分.∵G为EF的中点,

∴G为PH中点,即在P的运动过程中,G始终为PH的中点,所以G的运行轨迹为三角形HCD的中位线MN.

∵CD=6-1-1=4,∴MN=2,即G的移动路径长为2.

3. 以C为原点,以AC所在直线为x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依题意,可知0≤t≤3,当t=0时,点M1的坐标为(4,0);

当t=3时,点M2的坐标为(,3).

设直线M1M2的解析式为y=kx+b,则

解得∴直线M1M2的解析式为y=-2x+8.

∵点Q(0,2t),P(8-t,0),

∴在运动过程中,线段PQ中点M3的坐标为(,t).

把x=,代入y=-2x+8,得y=-2×+8=t.

∴点M3在M1M2直线上.

过点M2作M2N⊥x轴于点N,则M2N=3,M1N=.

∴M1M2=.∴线段PQ中点M所经过的路径长为单位长度.

4.分析:点E的运动路径是一条线段,点E运动的路径长就是线段E1E2的长度.于是提出猜想一“在三点图中,从动点的起点,终点,过程点三点共线时,从动点的运动路径为线段”.

∵1190E DE PDE ∠+∠=?,11

90PDP PDE ∠+∠=?, ∴1

1PDP E DE ∠=∠.又∵1125DE DE

DP DP ==, ∴11E DE PDP ??:.∴11DEE DPP ∠=∠.

同理22E DE P DP ??:,可得22DEE DPP ∠=∠.

又∵12180DPP DPP ∠+∠=?,∴12180DEE DEE ∠+∠=?.

∴点1E ,点E ,点2E 三点共线.

∵121290E DE PDE ∠+∠=?,121290PDP PDE ∠+∠=?,

∴1212PDP E DE ∠=∠.∵1212

25DE DE DP DP ==,∴1212E DE PDP ??:. ∴1212

25E E PP =.∵1210PP =,∴124E E =.

5.如图所示:过点M 作GH ⊥AD .∵AD ∥CB ,GH ⊥AD ,∴GH ⊥BC .

在△EGM 和△FHM 中,

∴△EGM ≌△FHM .∴MG=MH .

∴点M的轨迹是一条平行于BC的线段.

当点P与A重合时,BF1=AE=2;

当点P与点B重合时,∠F2+∠EBF1=90°,∠BEF1+∠EBF1=90°,∴∠F2=∠EBF1.∵∠EF1B=∠EF1F2,∴△EF1B∽△∠EF1F2.

2

1

1

1

1

F

F

EF

EF

BF

=.∴

2

1

6

6

2

F

F

=.∴F

1F2=18.∵M1M2是△EF1F2的中位线,∴M1M2=2

1

F1F2=9.

6.如图,分别延长AM、BN交于点C.

∵∠A=∠BEN=45°,∴AC∥EN.

同理可得,BC∥EM.∴四边形MENC为平行四边形,

∴CE与MN互相平分.∵F为MN的中点,∴F为CE中点.

当点E从点A运动到点B时,F始终为CE的中点.

故F的运行轨迹为△CAB的中位线,点F移动路径的长等于AB的一半.

∴F的移动路径长为

2

1

×9=

2

9

7.设OD=t,作CH⊥OA于H,可得△BOD≌DHC,∴CH=OD=t,DH=BO=2。

∴C的坐标为(2+t,t).∵M为CE中点,∴M点坐标为(

2

1t+

2

t

).

令M 点坐标为(x ,y ),则x=21t +,y=2t ,∴y=x -21.∴点M 在直线y=x -2

1上运动. ∵0≤t ≤2,∴21≤21t +≤23.∴点M 的坐标从(21,0)变为(2

3,1). ∴点M 运动的路程为20-121

-2322=+)()(.

8.(1)∵四边形ABCD 、四边形PEFG 是正方形,

∴∠A=∠B=∠EPG=90°,PF ⊥EG ,AB=BC=4,∠OEP=45°.

∴∠AEP+∠APE=90°,∠BPC+∠APE=90°.∴∠AEP=∠BPC .

∴△APE ∽△BCP ,∴BC AP BP AE =,即413=AE .解得AE=4

3. (2)①证明:如图1,取PE 的中点Q ,连接AQ ,OQ .

∵∠POE=90°,∴OQ=2

1PE .∵△APE 是直角三角形,∴点Q 是Rt △APE 外接圆的圆心. ∴AQ=2

1PE .∴OQ=AQ .∴点O 一定在△APE 的外接圆上;

②连接OA ,AC ,如图1所示.

∵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B=90°,∠BAC=45°.

∴AC=2244+=42.∵A ,P ,O ,E 四点共圆,∴∠OAP=∠OEP=45°. ∴点O 在AC 上.当P 运动到点B 时,O 为AC 的中点,OA=

2

1AC=22; (3)如图2,连接AC .

由(2)知AC 经过点O ,且∠CAO=∠OPC=45°.

又∵∠ACP=∠OCP ,∴△COP ∽△CPA .∴AP

OP CP CO =. 点P 运动至AB 中点时,AP=BP=2.由(1)知△APE ∽△BCP ,

∴BC AP BP AE =.∴4

22=AE .解得AE=1.由勾股定理得PE =2221+=5. ∴OP=PE ×sin45°=

210.由勾股定理得PC=2242+=25. ∴2210

5

2=CO .解得CO =1025. 9.(1)∵四边形ABCD 与四边形CEFG 为正方形,

∴BC=CD ,CE=CG ,∠BCD=∠ECG=90°.

∴∠BCD-∠ECD=∠ECG-∠ECD ,即∠BCE=∠DCG .

在△BEC 与△DGC 中,

∴△BEC ≌△DGC (SAS ).

(2)连接BE .

∵四边形ABCD 与四边形C EFG 为正方形,

∴BC=CD ,CE=CG ,∠BCD=∠ECG=90°.

∴∠BCD-∠ECD=∠ECG-∠ECD ,

即∠BCE=∠DCG .

在△BEC 与△DGC 中,

∴△BEC ≌△DGC (SAS ).∴BE=DG .∵DG=CM ,∴BE=CM .

设AE=x ,正方形CEFG 边长为a .

∵M 为FG 中点,∴MG=21FG=2

1a . ∴CM 2=CG 2+MG 2=a 2+(21a )2=4

5a 2. ∵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2,∴AB=AD=CD=2,DE=2-x .

∴BE 2=AB 2+AE 2=22+x 2.∴22+x 2=4

5a 2. 又∵CE 2=CD 2+DE 2,∴a 2=22+(2-x )2=8-4x+x 2.

∴22+x 2=4

5(8-4x+x 2).解得x1=10-219 ,x2=10+219(舍去).∴AE=10-219.

(3)连接AF ,过点F 作FH ⊥AG 于点H .

∴∠FHD=∠FGC=90°.∴∠FGD+∠CGD=90°.

∵△BEC ≌△DGC ,∴∠B=∠CDG=90°.∴点H ,D ,G 在同一直线上.

∴∠GFH+∠FGH=90°.∴∠GFH=∠CGD .

在△FGH 与△GCD 中,

∴△FGH ≌△GCD (AAS ).∴FH=GD ,GH=CD=AD .

∴GH-DH=AD-DH ,即DG=AH .∴FH=AH .∴∠FAH=45°.

∴点F 的运动轨迹是一条线段.

当点E 与B 重合时,点A 与F 重合;

当点E 与A 重合时(如图3),EF 最大,AF=AC=2.

∴点F 的运动路径的长是2.

10.(1)∵y=-3

1x+b 经过A (0,2),∴b=2.

∴直线AB 的解析式是y=-31x+2.当y=0时,0=-31x+2,解得x=6. ∴点B (6,0).故答案为(6,0);

(2)如图1,过点A 作AM ⊥PD ,垂足为M ,则有AM=2.

∵x=2时,y=-31x+2=34,P 在点D 的上方,∴PD=n-3

4. ∴S △APD =21PD ?AM=21×2×(n-34)=n-3

4. 由点B (6,0),可知点B 到直线x=2的距离为4,即△BDP 的边PD 上的高长为4, ∴S △BPD =21PD ×4=2PD=2(n-34).∴S △PAB =S △APD +S △BPD =n-34+2(n-3

4)=3n-4.

(3)①如图2,连接AE .∵P (2,n ),∴PE=n .

∵S △APE =2,∴S △APE =2

1PE ×2=PE=n=2.∴P (2,2).

如图3,过点C 作CN ⊥PE 于N ,PM ⊥BE 于M .∵∠PEB=90°,

∴四边形CNEM 是矩形.∴CN=EM ,CM=EN ,∠MCN=90°.

∵∠BPC=90°,∴∠PCN=∠BCM.

在△PCN和△BCM中,

∴△PCN≌△BCM.∴CN=CM,PN=BM.

∴矩形CNEM是正方形.∴EM=NE.

设C(x,y).∴NE=CM=y,OM=x.

∵P(2,2),∴PN=2-y,CN=EM=x-2,BM=OM-OB=x-6.

∴x-6=2-y①,y=x-2②.联立①②解得∴C(5,3);

②如图3,由①知,CN=CM,PN=BM,设C(x,y).

∴NE=CM=y,OM=x.∵P(2,n),

∴PN=n-y,CN=EM=x-2,BM=OM-OB=x-6,

∴x-6=n-y①,y=x-2②.联立①②解得,∴y=x-2.

∴点C是直线y=x-2的第一象限上,

∴点P(2,2)运动到(2,4)时,点C的轨迹是点(5,3)到点(6,4)一段线段.∴点C运动的路径长为2.

11.(1)∵四边形ABCD是矩形,∴∠A=∠MDF=90°.∵M是AD的中点,∴AM=DM.在△AME与△DMF中,∴△AME≌△DMF;

(2)①△EGF的形状不发生变化,始终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理由:

过点G作GH⊥AD于H,如图2.

∵∠A=∠B=∠AHG=90°,∴四边形ABGH是矩形.

∴GH=AB=2.∵MG⊥EF,∴∠GME=90°.∴∠AME+∠GMH=90°.

∵∠AME+∠AEM=90°,∴∠AEM=∠GMH.∴△AEM≌△HMG.

∴ME=MG.∴∠EGM=45°.由(1)得△AEM≌△DFM,

∴ME=MF.∵MG⊥EF,∴GE=GF.∴∠EGF=2∠EGM=90°.∴△GE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②线段MG的中点H运动的路程最长为1.

如图3,

当点E运动到A时,MG⊥AD,∴MG⊥BC.

∴G 为BC 的中点,当点E 运动到B 时,点G 与C 重合.

∴CG=2

1BC=2.∴HH ′=CG=1. ∴线段MG 的中点H 运动的路程最长为1;

在Rt △AME 中,AE=x ,AM=2.

根据勾股定理,得EM 2=AE 2+AM 2=x 2+4.

S=S △EGF =2

1EF ?GM=EM 2=x 2+4,即x 2+4=6. ∴x 1=2,x 2=-2(舍去).∴当x=2时,S=6.

12.(1)结论:EG=FG ,理由:∵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

∴AB ∥CD ,∠A=∠MDF .

在△AME 和△DMF 中,∴△AME ≌△DMF (ASA ).∴EM=FM . 又∵GM ⊥EF ,∴EG=FG .

(2)当点E 与点A 重合时,x=0,y=×2×2=2.

当点E 与点A 不重合时,0<x ≤2.

在正方形ABCD 中,∠A=∠ADC=90°.∴∠MDF=90°,∴∠A=∠MDF .

∵AM=MD ,∠ANE=∠DMF ,∴△AME ≌△DMF (ASA ).∴EM=MF .

在Rt △AME 中,AE=x ,AM=1,ME=12+x .∴EF=2ME=212

+x .

过M 作MN ⊥BC ,垂足为N ,则∠MNG=90°,∠AMN=90°,MN=AB=AD=2AM . ∴∠AME+∠EMN=90°.∵∠EMG=90°,∴∠GMN+∠EMN=90°.

∴∠AME=∠GMN .∴Rt △AME ∽Rt △NMG .

2020-2021备战中考数学压轴题专题初中数学 旋转的经典综合题附详细答案

2020-2021备战中考数学压轴题专题初中数学旋转的经典综合题附详细答案 一、旋转 1.操作与证明:如图1,把一个含45°角的直角三角板ECF和一个正方形ABCD摆放在一起,使三角板的直角顶点和正方形的顶点C重合,点E、F分别在正方形的边CB、CD上,连接AF.取AF中点M,EF的中点N,连接MD、MN. (1)连接AE,求证:△AEF是等腰三角形; 猜想与发现: (2)在(1)的条件下,请判断MD、MN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得出结论. 结论1:DM、MN的数量关系是; 结论2:DM、MN的位置关系是; 拓展与探究: (3)如图2,将图1中的直角三角板ECF绕点C顺时针旋转180°,其他条件不变,则(2)中的两个结论还成立吗?若成立,请加以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答案】(1)证明参见解析;(2)相等,垂直;(3)成立,理由参见解析.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正方形的性质以及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证明出CE=CF,继而证明出△ABE≌△ADF,得到AE=AF,从而证明出△AEF是等腰三角形;(2)DM、MN的数量关系是相等,利用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等于斜边一半和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即可得出结论.位置关系是垂直,利用三角形外角性质和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性质,及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即可得出结论;(3)成立,连接AE,交MD于点G,标记出各个角,首先证明出 MN∥AE,MN=AE,利用三角形全等证出AE=AF,而DM=AF,从而得到DM,MN数量相等的结论,再利用三角形外角性质和三角形全等,等腰三角形性质以及角角之间的数量关系得到∠DMN=∠DGE=90°.从而得到DM、MN的位置关系是垂直. 试题解析:(1)∵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AB=AD=BC=CD,∠B=∠ADF=90°,∵△CEF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C=90°,∴CE=CF,∴BC﹣CE=CD﹣CF,即BE=DF, ∴△ABE≌△ADF,∴AE=AF,∴△AEF是等腰三角形;(2)DM、MN的数量关系是相等,DM、MN的位置关系是垂直;∵在Rt△ADF中DM是斜边AF的中线,∴AF=2DM,∵MN 是△AEF的中位线,∴AE=2MN,∵AE=AF,∴DM=MN;∵∠DMF=∠DAF+∠ADM, AM=MD,∵∠FMN=∠FAE,∠DAF=∠BAE,∴∠ADM=∠DAF=∠BAE,

苏教版中考数学压轴题动点问题

苏教版中考数学压轴题动 点问题 Modified by JEEP on December 26th, 2020.

运动变化型问题专题复习 【考点导航】 运动变化题是指以三角形、四边形、圆等几何图形为载体,设计动态变化,并对变化过程中伴随着的等量关系、变量关系、图形的特殊状态、图形间的特殊关系等进行考察研究的一类问题,这类试题信息量大,题目灵活多变,有较强的选拔功能,是近年来中考数学试题的热点题型之一,常以压轴题的面目出现.解决此类问题需要运用运动和变化的观点,把握运动和变化的全过程,动中取静,静中求动,抓住变化过程中的特殊情形,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模型.【答题锦囊】 例1 如图在Rt△ABC中,∠C=90°,AC=12,BC=16,动点P从点A出发沿AC边向点C 以每秒3个单位长的速度运动,动点Q从点C出发沿CB边向点B以每秒4个单位长的速度运动.P,Q分别从点A,C同时出发,当其中一点到达端点时,另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在运动过程中,△PCQ关于直线PQ对称的图形是△PDQ.设运动时间为t(秒). (1)设四边形PCQD的面积为y,求y与t的函数关系式; (2)t为何值时,四边形PQBA是梯形 (3)是否存在时刻t,使得PD∥AB若存在,求出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4)通过观察、画图或折纸等方法,猜想是否存在时刻t,使得PD⊥AB若存在,请估计t的值在括号中的哪个时间段内(0≤t≤1;1<t≤2;2<t≤3;3<t≤4);若不存在,请简要说明理由. 例2如图2,直角梯形CD ,AD=4,DC=3,动点P从点 A出发,沿A→D→C→B方向移动,动点P移动的路程为x,点Q移动的路程为y,线段 PQ平分梯形ABCD (1)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出x y ,的取值范围;(2)当PQ∥AC时,求 x y ,的值; (3)当P不在BC边上时,线段PQ能否平分梯形ABCD的面积若能,求出此时x的值;若不能,说明理由. 例3 如图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坐标原点O为圆心,2 为半径画⊙O,P是⊙O上一动点,且P的切线与x轴相交于点A,与y轴相交于点B. (1)点P在运动时,线段AB的长度也在发生变化,请写出线段AB长度的最小值,并说明理由; (2)在⊙O上是否存在一点Q,使得以Q、O、A、P为顶点的四边形时平行四边形若存在,请求出Q点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例4如图7①,一张三角形纸片ABC沿斜边AB的中线CD把这张 纸片剪成 11 AC D ?和 22 BC D ? 11 AC D沿直线 2 D B(AB)方向平 移(点 12 ,,, A D D B始终在同一直线上),当点.在平移过程中,11 C D与 2 BC交于点E, 1 AC与222 C D BC 、分别交于点F、P. ⑴当 11 AC D ?平移到如图7③所示的位置时,猜想图中的 1 D E与 2 D F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 ⑵设平移距离 21 D D为x, 11 AC D ?与 22 BC D ?重叠部分面积为y,请写出y与x的函数关系式,以及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⑶对于(2)中的结论是否存在这样的x的值,使重叠部分的面积等于原ABC ?面积的 1 4 .若存在,求x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中考预 测】 ⒈如图8①,有两个形状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ABC和EFG叠放在一起(点A与点E重合),已知AC=8cm,BC=6cm,∠C=90°,EG=4cm,∠EGF=90°,O是△EFG斜边上的中点. 如图8②,若整个△EFG从图①的位置出发,以1cm/s 的速度沿射线AB方向平移,在△EFG 平移的同时,点P从△EFG的顶点G出发,以1cm/s 的速度在直角边GF上向点F运动,当点P到达点F时,点P停止运动,△EFG也随之停止平移.设运动时间为x(s),FG的延长线交 AC于H,四边形OAHP的面积为y(cm2)(不考虑点P与G、F重合的情况). (1)当x为何值时,OP∥AC Q B M 图1 AC D Q P B 图2 1 2 2 D ① 2 1 ②

中考数学动点问题专题练习(含答案)

动点专题 一、应用勾股定理建立函数解析式 例1(2000年2上海)如图1,在半径为6,圆心角为90°的扇形OAB 的弧AB 上,有一个动点P,PH ⊥OA,垂足为H,△OPH 的重心为G. (1)当点P 在弧AB 上运动时,线段GO 、GP 、GH 中,有无长度保持不变的线段?如果有,请指出这样的线段,并求出相应的长度. (2)设PH x =,GP y =,求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函数的定义域(即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 (3)如果△PGH 是等腰三角形,试求出线段PH 的长. 二、应用比例式建立函数解析式 例2(2006年2山东)如图2,在△ABC 中,AB=AC=1,点D,E 在直线BC 上运动.设BD=,x CE=y . (1)如果∠BAC=30°,∠DAE=105°,试确定y 与x 之间的函数解析式; (2)如果∠BAC 的度数为α,∠DAE 的度数为β,当α,β满足怎样的关系式时,(1)中y 与x 之间的函数解析式还成立?试说明理由. A E D C B 图2 H M N G P O A B 图1 x y

C 三、应用求图形面积的方法建立函数关系式 例4(2004年2上海)如图,在△ABC 中,∠BAC=90°,AB=AC=22,⊙A 的半径为1.若点O 在BC 边上运动(与点B 、C 不重合),设BO=x ,△AOC 的面积为y . (1)求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函数的定义域. (2)以点O 为圆心,BO 长为半径作圆O,求当⊙O 与⊙A 相切时, △AOC 的面积. 一、以动态几何为主线的压轴题 (一)点动问题. 1.(09年徐汇区)如图,ABC ?中,10==AC AB ,12=BC ,点D 在边BC 上,且4=BD ,以点D 为顶点作B EDF ∠=∠,分别交边AB 于点E ,交射线CA 于点F . (1)当6=AE 时,求AF 的长; (2)当以点C 为圆心CF 长为半径的⊙C 和以点A 为圆心AE 长为半径的⊙A 相切时, 求BE 的长; (3)当以边AC 为直径的⊙O 与线段DE 相切时,求BE 的长. A B C O 图8 H

(完整版)中考数学动点问题专题讲解

动点及动图形的专题复习教案 所谓“动点型问题”是指题设图形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动点,它们在线段、射线或弧线上运动的一类开放性题目.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灵活运用有关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关键:动中求静. 数学思想:分类思想函数思想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 注重对几何图形运动变化能力的考查 从变换的角度和运动变化来研究三角形、四边形、函数图像等图形,通过“对称、动点的运动”等研究手段和方法,来探索与发现图形性质及图形变化,在解题过程中渗透空间观念和合情推理。选择基本的几何图形,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以能力立意,考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促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图形在动点的运动过程中观察图形的变化情况,需要理解图形在不同位置的情况,才能做好计算推理的过程。在变化中找到不变的性质是解决数学“动点”探究题的基本思路,这也是动态几何数学问题中最核心的数学本质。 二期课改后数学卷中的数学压轴性题正逐步转向数形结合、动态几何、动手操作、实验探究等方向发展.这些压轴题题型繁多、题意创新,目的是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内容包括空间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等.从数学思想的层面上讲:(1)运动观点;(2)方程思想;(3)数形结合思想;(4)分类思想;(5)转化思想等.研究历年来各区的压轴性试题,就能找到今年中考数学试题的热点的形成和命题的动向,它有利于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对策,把握方向.只的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解题素养,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更明确地体现课程标准的导向.本文拟就压轴题的题型背景和区分度测量点的存在性和区分度小题处理手法提出自己的观点. 函数揭示了运动变化过程中量与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动点问题反映的是一种函数思想,由于某一个点或某图形的有条件地运动变化,引起未知量与已知量间的一种变化关系,这种变化关系就是动点问题中的函数关系.那么,我们怎样建立这种函数解析式呢?下面结合中考试题举例分析.

中考数学压轴题专题

中考数学压轴题专题 一、函数与几何综合的压轴题 1.如图①,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B 、CD 都垂直于x 轴,垂足分别为B 、D 且AD 与B 相交于E 点.已知:A (-2,-6),C (1,-3) (1) 求证:E 点在y 轴上; (2) 如果有一抛物线经过A ,E ,C 三点,求此抛物线方程. (3) 如果AB 位置不变,再将DC 水平向右移动k (k >0)个单位,此时AD 与BC 相交于E ′点, 如图②,求△AE ′C 的面积S 关于k 的函数解析式. [解] (1)(本小题介绍二种方法,供参考) 方法一:过E 作EO ′⊥x 轴,垂足O ′∴AB ∥EO ′∥DC ∴ ,EO DO EO BO AB DB CD DB '''' == 又∵DO ′+BO ′=DB ∴ 1EO EO AB DC '' += ∵AB =6,DC =3,∴EO ′=2 又∵DO EO DB AB ''=,∴2 316 EO DO DB AB ''=?=?= ∴DO ′=DO ,即O ′与O 重合,E 在y 轴上 方法二:由D (1,0),A (-2,-6),得DA 直线方程:y =2x -2① 再由B (-2,0),C (1,-3),得BC 直线方程:y =-x -2 ② 联立①②得02x y =??=-? ∴E 点坐标(0,-2),即E 点在y 轴上 (2)设抛物线的方程y =ax 2 +bx +c (a ≠0)过A (-2,-6),C (1,-3) 图① 图②

E (0,-2)三点,得方程组42632a b c a b c c -+=-?? ++=-??=-? 解得a =-1,b =0,c =-2 ∴抛物线方程y =-x 2 -2 (3)(本小题给出三种方法,供参考) 由(1)当DC 水平向右平移k 后,过AD 与BC 的交点E ′作E ′F ⊥x 轴垂足为F 。 同(1)可得: 1E F E F AB DC ''+= 得:E ′F =2 方法一:又∵E ′F ∥AB E F DF AB DB '?= ,∴1 3DF DB = S △AE ′C = S △ADC - S △E ′DC =1112 2223 DC DB DC DF DC DB ?-?=? =1 3 DC DB ?=DB=3+k S=3+k 为所求函数解析式 方法二:∵ BA ∥DC ,∴S △BCA =S △BDA ∴S △AE ′C = S △BDE ′()11 32322 BD E F k k '= ?=+?=+ ∴S =3+k 为所求函数解析式. 证法三:S △DE ′C ∶S △AE ′C =DE ′∶AE ′=DC ∶AB =1∶2 同理:S △DE ′C ∶S △DE ′B =1∶2,又∵S △DE ′C ∶S △ABE ′=DC 2∶AB 2 =1∶4 ∴()221 3992 AE C ABCD S S AB CD BD k '?= =?+?=+梯形 ∴S =3+k 为所求函数解析式. 2.已知:如图,在直线坐标系中,以点M (1,0)为圆心、直径AC 为22的圆与y 轴交于A 、D 两点. (1)求点A 的坐标; (2)设过点A 的直线y =x +b 与x 轴交于点B.探究:直线AB 是否⊙M 的切线?并对你的结论加以证明; (3)连接BC ,记△ABC 的外接圆面积为S 1、⊙M 面积为S 2,若 4 21h S S =,抛物线 y =ax 2 +bx +c 经过B 、M 两点,且它的顶点到x 轴的距离为h .求这条抛物线的解析式. [解](1)解:由已知AM =2,OM =1, 在Rt△AOM 中,AO = 122=-OM AM , ∴点A 的坐标为A (0,1) (2)证:∵直线y =x +b 过点A (0,1)∴1=0+b 即b =1 ∴y=x +1 令y =0则x =-1 ∴B(—1,0),

中考数学压轴题动点问题

2016年中考数学压轴题动点问题 一、选择题 1. (2016·湖北鄂州)如图,O是边长为4cm的正方形ABCD的中心,M是BC的中点,动点P由A开始沿折线A—B—M方向匀速运动,到M时停止运动,速度为1cm/s. 设P点的运动时间为t(s),点P的运动路径与OA、OP所围成的图形面积为S(cm2),则描述面积S(cm2)与时间t(s)的关系的图像可以是() 【考点】动点函数的图像问题. 【分析】分别判断点P在AB、在BM上分别运动时,点P的运动路径与OA、OP所围成的图形面积为S(cm2)的变化情况进行求解即可. 2.(2016年浙江省台州市)如图,在△ABC中,AB=10,AC=8,BC=6,以边AB的中点O为圆心,作半圆与AC相切,点P,Q分别是边BC和半圆上的动点,连接PQ,则PQ长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和是() A.6 B.2+1 C.9 D. 【考点】切线的性质. 【分析】如图,设⊙O与AC相切于点E,连接OE,作OP1⊥BC垂足为P1交⊙O于Q1,此时垂线段OP1最短,P1Q1最小值为OP1﹣OQ1,求出OP1,如图当Q2在AB边上时,P2与B重合时,P2Q2最大值 故选C. 3.(2016年浙江省温州市)如图,在△ABC中,∠ACB=90°,AC=4,BC=2.P是AB边上一动点,PD⊥AC于点D,点E在P的右侧,且PE=1,连结CE.P从点A出发,沿AB

方向运动,当E到达点B时,P停止运动.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图中阴影部分面积S1+S2的大小变化情况是() A.一直减小B.一直不变C.先减小后增大D.先增大后减小 【考点】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 【分析】设PD=x,AB边上的高为h,想办法求出AD、h,构建二次函数,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解决问题即可. 4.(2016.山东省泰安市,3分)如图,正△ABC的边长为4,点P为BC边上的任意一点(不与点B、C重合),且∠APD=60°,PD交AB于点D.设BP=x,BD=y,则y关于x的函数图象大致是() A.B. C. D. 【分析】由△ABC是正三角形,∠APD=60°,可证得△BPD∽△CAP,然后由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即可求得答案.

初三数学动点问题

数学因运动而充满活力,数学因变化而精彩纷呈。动态题是近年来中考的的一个热点问题,以运动的观点探究几何图形的变化规律问题,称之为动态几何问题,随之产生的动态几何试题就是研究在几何图形的运动中,伴随着出现一定的图形位置、数量关系的“变”与“不变”性的试题,就其运动对象而言,有点动、线动、面动三大类,就其运动形式而言,有轴对称(翻折)、平移、旋转(中心对称、滚动)等,就问题类型而言,有函数关系和图象问题、面积问题、最值问题、和差问题、定值问题和存在性问题等。解这类题目要“以静制动”,即把动态问题,变为静态问题来解,而静态问题又是动态问题的特殊情况。以动态几何问题为基架而精心设计的考题,可谓璀璨夺目、精彩四射。 动态几何形成的面积问题是动态几何中的基本类型,包括单动点形成的面积问题,双(多)动点形成的面积问题,线动形成的面积问题,面动形成的面积问题。本专题原创编写单动点形成的面积问题模拟题。 在中考压轴题中,单动点形成的面积问题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准确地进行分类。 原创模拟预测题1.某数学兴趣小组对线段上的动点问题进行探究,已知AB=8. 问题思考: 如图1,点P为线段AB上的一个动点,分别以AP、BP为边在同侧作正方形APDC与正方形PBFE. (1)在点P运动时,这两个正方形面积之和是定值吗?如果时求出;若不是,求出这两个正方形面积之和的最小值. (2)分别连接AD、DF、AF, AF交DP于点A,当点P运动时,在△APK、△ADK、△DFK中,是否存在两个面积始终相等的三角形?请说明理由. 问题拓展: (3)如图2,以AB为边作正方形ABCD,动点P、Q在正方形ABCD的边上运动,且PQ=8.若点P从点A出发,沿A→B→C→D的线路,向D点运动,求点P从A到D的运动过程中, PQ 的中点O所经过的路径的长。

2017上海历年中考数学压轴题专项训练

24.(本题满分12分,第(1)小题满分3分,第(2)小题满分4分,第(3)小题满分5分) 如图,已知抛物线2y x bx c =++经过()01A -, 、()43B -,两点.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2 求tan ABO ∠的值; (3)过点B 作BC ⊥x 轴,垂足为点C ,点M 是抛物线上一点,直线MN 平行于y 轴交直线AB 于点N ,如果M 、N 、B 、C 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求点N 的坐标. 24.解:(1)将A (0,-1)、B (4,-3)分别代入2 y x bx c =++ 得1, 1643c b c =-?? ++=-? , ………………………………………………………………(1分) 解,得9 ,12 b c =-=-…………………………………………………………………(1分) 所以抛物线的解析式为29 12 y x x =- -……………………………………………(1分) (2)过点B 作BC ⊥x 轴,垂足为C ,过点A 作AH ⊥OB ,垂足为点H ………(1分) 在Rt AOH ?中,OA =1,4 sin sin ,5 AOH OBC ∠=∠=……………………………(1分) ∴4sin 5AH OA AOH =∠= g ,∴322,55 OH BH OB OH ==-=, ………………(1分) 在Rt ABH ?中,4222 tan 5511 AH ABO BH ∠==÷=………………………………(1分) (3)直线AB 的解析式为1 12y x =- -, ……………………………………………(1分) 设点M 的坐标为29(,1)2m m m --,点N 坐标为1 (,1)2 m m -- 那么MN =2 291 (1)(1)422 m m m m m - ----=-; …………………………(1分) ∵M 、N 、B 、C 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MN =BC =3 解方程2 4m m -=3 得2m =± ……………………………………………(1分) 解方程2 43m m -+=得1m =或3m =; ………………………………………(1分)

中考数学压轴题(对称问题、双动点对称问题)

(2014?济宁,第22题11分)如图,抛物线y=x2+bx+c与x轴交于A(5,0)、B(﹣1,0)两点,过点A作直线AC⊥x轴,交直线y=2x于点C; (1)求该抛物线的解析式; (2)求点A关于直线y=2x的对称点A′的坐标,判定点A′是否在抛物线上,并说明理由; (3)点P是抛物线上一动点,过点P作y轴的平行线,交线段CA′于点M ,是否存在这样的点P, 使四边形PACM是平行四边形若存在,求出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分析:(1)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抛物线的解析式; (2)首先求出对称点A′的坐标,然后代入抛物线解析式,即可判定点A′是否在抛物线上.本 问关键在于求出A′的坐标.如答图所示,作辅助线,构造一对相似三角形Rt△A′EA∽Rt△OAC,利用相似关系、对称性质、勾股定理,求出对称点A′的坐标; (3)本问为存在型问题.解题要点是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列出代数关系式求解.如答图所示,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因此PM=AC=10;利用含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出PM的长度,然后列方程求解. 解 答: 解:(1)∵y=x2+bx+c与x轴交于A(5,0)、B(﹣1,0)两点, ∴,解得.∴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x2﹣x﹣. (2)如答图所示,过点A′作A′E⊥x轴于E,AA′与OC交于点D, ∵点C在直线y=2x上,∴C(5,10) ∵点A和A′关于直线y=2x对称,∴OC⊥AA′,A′D=AD. ∵OA =5,AC =10, ∴OC ===.∵S△OAC=OC ?AD=OA?AC,∴AD=.∴AA′=,

在Rt△A′EA和Rt△OAC中,∵∠A′AE+∠A′AC=90°,∠ACD+∠A′AC=90°,∴∠A′AE=∠ACD.又∵∠A′EA=∠OAC=90°, ∴Rt △A′EA∽Rt△OAC.∴,即. ∴A′E=4,AE=8.∴OE=AE﹣OA=3.∴点A′的坐标为(﹣3,4), 当x =﹣3时,y=×(﹣3)2+3﹣=4.所以,点A ′在该抛物线上. (3)存在.理由:设直线CA′的解析式为y=kx+b, 则,解得∴直线CA′的解析式为y =x +…(9分)设点P 的坐标为(x,x2﹣x﹣),则点M为(x,x+). ∵PM∥AC, ∴要使四边形PACM是平行四边形,只需PM= AC.又点M在点P的上方,∴(x+)﹣(x2﹣x﹣)=10. 解得x1=2,x2=5(不合题意,舍去) 当x=2时,y=﹣. ∴当点P运动到(2,﹣)时,四边形PACM是平行四边形. 点评:本题是二次函数的综合题型,考查了二次函数的图象及性质、待定系数法、相似、平行四边形、 勾股定理、对称等知识点,涉及考点较多,有一定的难度.第(2)问的要点是求对称点A′的坐标,第(3)问的要点是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列方程求解.

中考数学最新经典动点问题-十大题型

1、如图,已知ABC △中,10AB AC ==厘米,8BC =厘米,点D 为AB 的中点. (1)如果点P 在线段BC 上以3厘米/秒的速度由B 点向C 点运动,同时,点Q 在线段CA 上由C 点向A 点运动. ①若点Q 的运动速度与点P 的运动速度相等,经过1秒后,BPD △与 CQP △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 ②若点Q 的运动速度与点P 的运动速度不相等,当点Q 的运动速度为多少时,能够使BPD △与CQP △全等? (2)若点Q 以②中的运动速度从点C 出发,点P 以原来的运动速度从点B 同时出发,都逆时针沿ABC △三边运动,求经过多长时间点P 与点Q 第一次在ABC △的哪条边上相遇?

2、直线与坐标轴分别交于两点,动点同时从点出发, 同时到达点,运动停止.点沿线段 运动,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点沿路线→→运动. (1)直接写出两点的坐标; (2)设点的运动时间为秒,的面积为,求出 与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3)当时,求出点的坐标,并直接写出以点为顶点的平行四边形的第四个顶点的坐标. 3 64 y x =-+A B 、P Q 、O A Q OA P O B A A B 、Q t OPQ △S S t 48 5 S = P O P Q 、、 M

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l:y=-2x-8分别与x轴,y轴相交于A,B 两点,点P(0,k)是y轴的负半轴上的一个动点,以P为圆心,3为半径作⊙P. (1)连结P A,若P A=PB,试判断⊙P与x轴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2)当k为何值时,以⊙P与直线l的两个交点和圆心P为顶点的三角形是 正三角形? 4 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O是坐标原点,四边形ABCO是菱形,点A

中考数学压轴题专题

中考数学压轴题专题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专题1:抛物线中的等腰三角形 基本题型:已知AB,抛物线()0 2≠ bx y,点P在抛物线上(或坐 c ax =a + + 标轴上,或抛物线的对称轴上),若ABP ?为等腰三角形,求点P坐标。 分两大类进行讨论: =):点P在AB的垂直平分线上。 (1)AB为底时(即PA PB 利用中点公式求出AB的中点M; k,因为两直线垂直斜率乘积为1-,进利用两点的斜率公式求出AB 而求出AB的垂直平分线的斜率k; 利用中点M与斜率k求出AB的垂直平分线的解析式; 将AB的垂直平分线的解析式与抛物线(或坐标轴,或抛物线的对 称轴)的解析式联立即可求出点P坐标。 (2)AB为腰时,分两类讨论: =):点P在以A为圆心以AB为半径的圆 ①以A ∠为顶角时(即AP AB 上。 =):点P在以B为圆心以AB为半径的圆 ②以B ∠为顶角时(即BP BA 上。 利用圆的一般方程列出A(或B)的方程,与抛物线(或坐标轴,或抛物线的对称轴)的解析式联立即可求出点P坐标。 专题2:抛物线中的直角三角形

基本题型:已知AB ,抛物线()02≠++=a c bx ax y ,点P 在抛物线上(或坐标 轴上,或抛物线的对称轴上),若ABP ?为直角三角形,求点P 坐 标。 分两大类进行讨论: (1)AB 为斜边时(即PA PB ⊥):点P 在以AB 为直径的圆周上。 利用中点公式求出AB 的中点M ; 利用圆的一般方程列出M 的方程,与抛物线(或坐标轴,或抛物线的对 称 轴)的解析式联立即可求出点P 坐标。 (2)AB 为直角边时,分两类讨论: ①以A ∠为直角时(即AP AB ⊥): ②以B ∠为直角时(即BP BA ⊥): 利用两点的斜率公式求出AB k ,因为两直线垂直斜率乘积为1-,进而求出 PA (或PB )的斜率k ;进而求出PA (或PB )的解析式; 将PA (或PB )的解析式与抛物线(或坐标轴,或抛物线的对称轴)的解 析式联立即可求出点P 坐标。 所需知识点: 一、 两点之间距离公式: 已知两点()()2211y ,x Q ,y ,x P , 则由勾股定理可得:()()221221y y x x PQ -+-= 。 二、 圆的方程: 点()y ,x P 在⊙M 上,⊙M 中的圆心M 为()b ,a ,半径为R 。 则()()R b y a x PM =-+-=22,得到方程☆:()()22 2R b y a x =-+-。 ∴P 在☆的图象上,即☆为⊙M 的方程。

中考数学压轴题动点

中考专题——动点问题详细分层解析(一) 所谓“动点型问题”是指题设图形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动点,它们在线段、射线或弧线上运动的一类开放性题目.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灵活运用有关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关键:动中求静. 函数揭示了运动变化过程中量与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动点问题反映的是一种函数思想,由于某一个点或某图形的有条件地运动变化,引起未知量与已知量间的一种变化关系,这种变化关系就是动点问题中的函数关系.那么,我们怎样建立这种函数解析式呢?下面结合中考试题举例分析. 一、应用勾股定理建立函数解析式 例1如图1,在半径为6,圆心角为90°的扇形OAB 的弧AB 上,有一个动点P,PH ⊥OA,垂足为H,△OPH 的重心为G. (1)当点P 在弧AB 上运动时,线段GO 、GP 、GH 中,有无长度保持不变的线段?如果有,请指出这样的线段,并求出相应的长度. (2)设PH x =,GP y =,求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函数的定义域(即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 (3)如果△PGH 是等腰三角形,试求出线段PH 的长. 解:(1)当点P 在弧AB 上运动时,OP 保持不变,于是线段GO 、GP 、GH 中,有长度保持不变的线段,这条线段是 GH=32NH=2132?OP=2. (3)△PGH 是等腰三角形有三种可能情况: ①GP=PH 时,x x =+23363 1,解得6=x .经检验, 6=x 是原方程的根,且符合题意. ②GP=GH 时, 23363 12=+x ,解得0=x .经检验,0=x 是原方程的根,但不符合题意. ③PH=GH 时,2=x . 综上所述,如果△PGH 是等腰三角形,那么线段PH 的长为6或2. 二、应用比例式建立函数解析式 例2 如图2,在△ABC 中,AB=AC=1,点D,E 在直线BC 上运动.设BD=,x CE=y . (1)如果∠BAC=30°,∠DAE=105°,试确定y 与x 之间的函数解析式; (2)如果∠BAC 的度数为α,∠DAE 的度数为β,当α,β满足怎样的关系式时,(1)中y 与x 之间的函数解析式还成立?试说明理由. H M N G P O A B 图1 x y

2018中考数学动点问题专题复习(含答案)

2018中考数学动点问题专题复习 1.如图1,在Rt △ABC 中,∠A =90°,AB =6,AC =8,点D 为边BC 的中点,DE ⊥BC 交边AC 于点E ,点P 为射线AB 上的一动点,点Q 为边AC 上的一动点,且∠PDQ =90°. (1)求ED 、EC 的长; (2)若BP =2,求CQ 的长; (3)记线段PQ 与线段DE 的交点为F ,若△PDF 为等腰三角形,求BP 的长. 图1 备用图 解:(1)在Rt △ABC 中, AB =6,AC =8,所以BC =10. 在Rt △CDE 中,CD =5,所以 315tan 544ED CD C =?∠=? =,25 4EC =. (2)如图2,过点D 作DM ⊥AB ,DN ⊥AC ,垂足分别为M 、N ,那么DM 、DN 是 △ABC 的两条中位线,DM =4,DN =3. 由∠PDQ =90°,∠MDN =90°,可得∠PDM =∠QDN . 因此△PDM ∽△QDN . 所以43PM DM QN DN ==.所以34QN PM =,43PM QN =. 图2 图3 图4 ①如图3,当BP =2,P 在BM 上时,PM =1. 此时 3344QN PM = =.所以319444CQ CN QN =+=+=. ②如图4,当BP =2,P 在MB 的延长线上时,PM =5. 此时 31544QN PM = =.所以1531444CQ CN QN =+=+=. (3)如图5,如图2,在Rt △PDQ 中, 3 tan 4QD DN QPD PD DM ∠= == . 在Rt △ABC 中, 3tan 4BA C CA ∠= = .所以∠QPD =∠C . 由∠PDQ =90°,∠CDE =90°,可得∠PDF =∠CDQ . 因此△PDF ∽△CDQ . 当△PDF 是等腰三角形时,△CDQ 也是等腰三角形. ①如图5,当CQ =CD =5时,QN =CQ -CN =5-4=1(如图3所示). 此时 4433PM QN ==.所以45 333BP BM PM =-=-= . ②如图6,当QC =QD 时,由 cos CH C CQ = ,可得5425 258CQ =÷= . 所以QN =CN -CQ = 257488- = (如图2所示). 此时 4736PM QN ==.所以725 366BP BM PM =+=+= . ③不存在DP =DF 的情况.这是因为∠DFP ≥∠DQP >∠DPQ (如图5,图6所示). 图5 图6 2.如图1,抛物线y =ax2+bx +c 经过A(-1,0)、B(3, 0)、C(0 ,3)三点,直线l 是抛物线的对称轴. (1)求抛物线的函数关系式; (2)设点P 是直线l 上的一个动点,当△PAC 的周长最小时,求点P 的坐标; (3)在直线l 上是否存在点M ,使△MAC 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直接写出所有符合条件的点M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中考数学压轴题专题 动点问题

2012年全国中考数学(续61套)压轴题分类解析汇编 专题01:动点问题 25. (2012吉林长春10分)如图,在Rt△ABC中,∠ACB=90°,AC=8cm,BC=4cm,D、E分别为边AB、BC的中点,连结DE,点P从点A出发,沿折线AD-DE-EB运动,到 点B停止.点P在AD的速度运动,在折线DE-EB上以1cm/s的速度运动.当点P与点A不重合时,过点P作 PQ⊥AC于点Q,以PQ为边作正方形PQMN,使点M落在线段AC上.设点P的运动时间为t(s). (1)当点P在线段DE上运动时,线段DP的长为______cm,(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2)当点N落在AB边上时,求t的值. (3)当正方形PQMN与△ABC重叠部分图形为五边形时,设五边形的面积为S(cm2),求S与t的函数关系式. (4)连结CD.当点N于点D重合时,有一点H从点M出发,在线段MN上以2.5cm/s 的速度沿M-N-M连续做往返运动,直至点P与点E重合时,点H停止往返运动;当点P 在线段EB上运动时,点H始终在线段MN的中心处.直接写出在点P的整个运动过程中,点H落在线段CD上时t的取值范围. 【答案】解:(1)t-2。 (2)当点N落在AB边上时,有两种情况: ①如图(2)a,当点N与点D重合时,此时点P在DE上,DP=2=EC,即t-2=2,t=4。 ②如图(2)b,此时点P位于线段EB上. ∵DE=1 2 AC=4,∴点P在DE段的运动时间为4s, ∴PE=t-6,∴PB=BE-PE=8-t,PC=PE+CE=t-4。 ∵PN∥AC,∴△BNP∽△BAC。∴PN:AC = PB:BC=2,∴PN=2PB=16-2t。 由PN=PC,得16-2t=t-4,解得t=20 3 。 综上所述,当点N落在AB边上时,t=4或t=20 3 。 (3)当正方形PQMN与△ABC重叠部分图形为五边形时,有两种情况:

最新中考数学复习专题《几何图形中的动点问题》

运动型问题 第17课时 几何图形中的动点问题 (58分) 一、选择题(每题6分,共18分) 1.[·安徽]如图6-1-1,在矩形ABCD 中,AB =5,AD =3,动点P 满足S △ PAB =S 矩形ABCD ,则点P 到A ,B 两点距离之和PA +PB 的最小值为( D )13A. B. C.5 D. 2934241 图6-1-1 第1题答图 【解析】 令点P 到AB 的距离为h ,由S △PAB =S 矩形ABCD ,得×5h =×5131213 ×3,解得h =2,动点P 在EF 上运动,如答图,作点B 关于EF 的对称点B ′,BB ′=4,连结AB ′交EF 于点P ,此时PA +PB 最小,根据勾股定理求得最小值为=,选D. 52+42412.如图6-1-2,在矩形ABCD 中,AB =2a ,AD =a ,矩 形边上一动点P 沿A →B →C →D 的路径移动.设点P 经 过的路径长为x ,PD 2=y ,则下列能大致反映y 与x 的 函数关系的图象是 ( D )【解析】 ①当0≤x ≤2a 时,∵PD 2=AD 2+AP 2,AP = x ,∴y =x 2+a 2;② 图6-1-2

当2a <x ≤3a 时,CP =2a +a -x =3a -x ,∵PD 2=CD 2+CP 2,∴y =(3a -x )2+(2a )2=x 2-6ax +13a 2;③当3a <x ≤5a 时,PD =2a +a +2a -x =5a -x , ∴PD 2=y =(5a -x )2,y =∴能大致反映y {x 2+a 2(0≤x ≤2a ),x 2-6ax +13a 2(2a

中考数学压轴题专题

中考数学压轴题专题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专题1:抛物线中的等腰三角形 基本题型:已知AB,抛物线()0 2≠ bx y,点P在抛物线上(或坐 c ax =a + + 标轴上,或抛物线的对称轴上),若ABP ?为等腰三角形,求点P坐标。 分两大类进行讨论: =):点P在AB的垂直平分线上。 (1)AB为底时(即PA PB 利用中点公式求出AB的中点M; k,因为两直线垂直斜率乘积为1-,进利用两点的斜率公式求出AB 而求出AB的垂直平分线的斜率k; 利用中点M与斜率k求出AB的垂直平分线的解析式; 将AB的垂直平分线的解析式与抛物线(或坐标轴,或抛物线的对 称轴)的解析式联立即可求出点P坐标。 (2)AB为腰时,分两类讨论: =):点P在以A为圆心以AB为半径的圆 ①以A ∠为顶角时(即AP AB 上。 =):点P在以B为圆心以AB为半径的圆 ②以B ∠为顶角时(即BP BA 上。 利用圆的一般方程列出A(或B)的方程,与抛物线(或坐标轴,或抛物线的对称轴)的解析式联立即可求出点P坐标。 专题2:抛物线中的直角三角形

基本题型:已知AB ,抛物线()02≠++=a c bx ax y ,点P 在抛物线上(或坐标 轴上,或抛物线的对称轴上),若ABP ?为直角三角形,求点P 坐标。 分两大类进行讨论: (1)AB 为斜边时(即PA PB ⊥):点P 在以AB 为直径的圆周上。 利用中点公式求出AB 的中点M ; 利用圆的一般方程列出M 的方程,与抛物线(或坐标轴,或抛物线的对称 轴)的解析式联立即可求出点P 坐标。 (2)AB 为直角边时,分两类讨论: ①以A ∠为直角时(即AP AB ⊥): ②以B ∠为直角时(即BP BA ⊥): 利用两点的斜率公式求出AB k ,因为两直线垂直斜率乘积为1-,进而求出 PA (或PB )的斜率k ;进而求出PA (或PB )的解析式; 将PA (或PB )的解析式与抛物线(或坐标轴,或抛物线的对称轴)的解析式联立即可求出点P 坐标。 所需知识点: 一、 两点之间距离公式: 已知两点()()2211y ,x Q ,y ,x P , 则由勾股定理可得:()()2 21221y y x x PQ -+-=。 二、 圆的方程: 点()y ,x P 在⊙M 上,⊙M 中的圆心M 为()b ,a ,半径为R 。 则()()R b y a x PM =-+-= 22,得到方程☆:()()22 2 R b y a x =-+-。 ∴P 在☆的图象上,即☆为⊙M 的方程。

中考数学难点之动点问题

动点问题 题型方法归纳 动态几何特点----问题背景是特殊图形,考查问题也是特殊图形,所以要把握好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分析过程中,特别要关注图形的特性(特殊角、特殊图形的性质、图形的特殊位置。) 动点问题一直是中考热点,近几年考查探究运动中的特殊性: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相似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特殊 角 或 其三角函数、线段或面积的最值。 下面就此问题的常见题型作简单 介 绍 ,解题方 法、关键给以点拨。 一 、 三 角 形边上动点 1、(2009年齐齐哈尔市)直线3 64 y x =-+与坐标轴 分别交于 A B 、两点,动点P Q 、同时从 出发,同时到达 A 点,运动停止.点Q 沿线段OA 运动,速度为每秒1个单 位长度,点P 沿路线O →B →A 运动. (1)直接写出A B 、两点的坐标; (2)设点 Q 的运动时间为t 秒,OPQ △的面积为S , 求出S 与t 之间 的函数关系式; (3)当48 5 S = 时,求出点P 的坐标,并直接写出 以 点 O P Q 、、为顶点的平行四边形的第四个顶点 M 的坐标. 解:1、A (8,0) B (0,6) 2、当0<t <3时,S =t 2 当3<t <8时,S =3/8(8-t )t 提示:第(2)问按点 P 到拐点 B 所有时间分 段分类; 第(3)问是分类讨论:已知三定点O 、P 、Q , 探 究 第 四 点 构 成 平行四边形 时

图B 图 B 图 按已知线段身份不同分类-----①O P为 边、O Q为边,②O P为边、O Q为对角 线,③O P为对角线、O Q为边。然后画 出各类的图形,根据图形性质求顶点坐 标。 2、(2009年衡阳市) 如图,A B是⊙O的直径,弦B C=2c m, ∠A B C=60o. (1)求⊙O的直径; (2)若D是A B延长线上一点,连结C D,当B D长为多少时,C D与⊙O相切; (3)若动点E以2c m/s的速度从A点出发沿着A B方向运动,同时动点F以1c m/s的速度从B点出发沿B C方向运动,设运动时间为 )2 )( (<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