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基于中国服务经济实证分析的服务创新动力结构研究_杨名

基于中国服务经济实证分析的服务创新动力结构研究_杨名

基于中国服务经济实证分析的服务创新动力结构研究_杨名
基于中国服务经济实证分析的服务创新动力结构研究_杨名

基于中国服务经济实证分析的服务创新动力结构研究

杨 名

[内容提要] 在服务创新相关理论的研究基础之上,结合服务创新动力因素分析,将环境因素内生化为服务创新的间接动力,系统分析了R&D投入、人力资本和环境因素等与服务创新产出的关系,初步研究了服务创新的动态动力结构,提出了R&D投入密集型、人力资本集约型和创新效率型三种服务创新动力结构,并对当前中国服务创新动力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

[关键词] 服务创新 动力因素 动力结构

一、引言

虽然服务经济的发展涉及到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固定资产投资和劳动力等各种投入要素。但是,服务创新基本理论的分析结果表明,服务创新最直接的动力来自于服务业内部的R&D投入、企业员工和顾客参与[1],其中企业员工与顾客投入都属于服务创新中广义人力资本的范畴,服务创新过程和产出效率受到的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环境因素影响。

二、服务创新动力因素分析

1.创新部门与R&D投入

在战略主导型服务组织中一般存在“内部创新组织”,即正式的R&D部门或创新部门。这些部门和传统制造业企业中的R&D部门有所不同,它们本身并不进行研究和开发活动,而是在整个组织里诱发和搜集创新概念,并作为战略的控制者,对创新概念是否在战略框架里发展进行监督和控制[2]。虽然服务行业的多样性、创新领域的复杂性以及创新内容的多维性特点使得服务创新活动和R&D投入的关联性相对技术创新较弱,但是服务业R&D投入及其相关活动仍然是服务创新的重要动力和可靠来源。

目前,经济发达国家GDP总量的大约70%来源于服务业,但是,服务业R&D的直接投入却相对较少。服务业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有R&D活动的企业较少,R&D支出占销售收入的平均比例在1%以下。以美国为例,2000年,美国服务业R&D活动占全部企业R&D活动的比重约为35%,美国服务业的全部R&D支出占其GDP的比例约为0.8%,日本则约为0.1%[3]。世界范围内服务业R&D投入普遍较低,而且行业差异很大,R&D投入较高的行业是研发服务业、计算机和通信服务业、金融保险业等知识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

中国服务业各行业R&D投入的统计是通过《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反映的。其中,能够区分出来的有关服务业的R&D指标是分行业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指标,包括分行业R&D人员全时当量,R&D经费内部支出,R&D经费的资金来源结构,课题学科分布情况,分行业国外技术引进合同等。中国服务业R&D活动的特点是投入较少且集中于事业单位。

服务业R&D投入及其活动的国际实证比较分析表明,服务创新活动中的R&D投入具有区别于制造业的显著特征。从投入强度分析,制造业企业数量或比例随着R&D投入强度的降低而增加,而当服务业R&D投入强度高于4%时,其服务企业的数量或比例则有明显增长。另外,R&D活动在服务业各行业以及服务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服务业各行业之间R&D投入也具有明显的差异。这一现象表明,一般情况下,R&D投入对于知识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创新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当服务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R&D投入数量和强度会随着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不断发展而增加和提高。

2.内部人力资本——企业员工

人力资本理论突破了传统理论中的资本只是物质资本的束缚,将资本划分为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认为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

图 1 顾客参与服务创新活动分析流程图

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高技术和高知识程度的人力带来的产出明显高于技术程度低的人力。经济增长理论与国际经济发展经验表明,高质量长期的服务经济增长动力主要来源于人力资本存量的长期有效积累,人力资本对现代服务业创新的重要作用日益显著。从产业的投入要素分析,传统服务业主要受劳动力数量要素约束,而现代服务业则主要受人力资本要素约束。当人力资本积累达到一定水平,随着经济发展和服务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增长的主导产业将开始从劳动密集型转向知识或技术密集型,即知识与技术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逐渐占据服务业的主导地位。

服务业是以人力资本作为主导资源的服务型组织,其竞争优势来源于长期积累和创新所形成的组织文化优势,组织文化积累、创新和整合的差异性决定了不同服务组织之间的竞争优势。在服务组织内部,服务产品的创新、生产、传递和消费往往没有清楚的界限,很多员工经常是身兼数职,同时参加生产和创新等各种活动。广义的服务创新人力资本包括企业员工与顾客两个方面,其中员工是创新投入的内部人力资本,顾客是参与创新活动的外部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投入作为服务生产和创新过程中劳动力资源的投入,在服务创新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3.外部人力资本——顾客参与

在提供服务的整个过程中,顾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他既是服务质量的评判者,又在创新过程中扮演着“合格生产者”的角色,顾客本身素质的高低及其参与程度直接决定了服务提供和创新的效果[4]。

顾客是服务产品的使用者和消费者,是服务企业的服务对象,在服务创新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是促进服务创新的重要直接动力因素。从服务创新的驱动力划分来看,顾客属于外部驱动力,是客户界面创新的重要影响因素和推动力,客户界面的驱动力轨道主要是服务专业轨道。

服务创新的全部过程一般都离不开顾客的参与,顾客的素质、行为和能力对服务创新具有显著影响,准确识别和充分发挥顾客在各阶段的作用对服务创新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在服务创新的初始阶段,顾客和服务员工一样,都是服务创新的人力资本来源,也是新的服务概念的来源。顾客一般不会主动参与服务概念创新,但是,通过服务过程中与员工的接触和交流,会促使员工获得充分的信息来源而产生创新概念。在很多服务的开发、设计和生产过程,顾客都是重要的参与者,甚至执行者。在服务创新过程中,顾客自身的消费经验、专业知识、技能、交流与合作能力等对顾客导向型服务创新的过程和结果具有重要影响(图)。在创新过程中,服务生产者的创新投入主要包括人力资本、R&D投入、固定资产投资等,而顾客的投入主要则包括服务生产、

供给、消费或创新过程中参与的相关联的活动,并根据不同的服务产品需求,顾客投入的时间和人数比例也不相同,即参与度不同。

顾客在服务生产、消费和创新过程中的随机行为将直接影响和促进服务产品创新、流程创新、客户界面创新等多种创新。服务质量是形成顾客忠诚度最重要的因素,当顾客能持续获得高价值服务时,就可能形成稳定的忠诚[5]。因此,服务产品的质量是服务创新外部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影响因素。

4.环境因素分析

环境因素是服务创新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影响因素,良好的环境平台能够通过优化创新模式和动力结构提高投入要素的创新效率和整合效率,使服务创新的R&D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要素在创新过程中的作用得以放大,有力的推动了服务创新活动和服务经济的发展。任何企业或组织的服务创新活动都是在特定环境下进行的,良好的创新环境是指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平台和条件有利于促进服务创新的发展,因此环境因素可以视为服务创新的间接动力因素。服务创新的环境因素可分为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内部环境主要包括经济环境、制度环境、社会环境、产业结构和利用外资情况等,外部环境主要包括国际经济环境、国际政治环境、服务业进出口环境等。以制度环境为例,制度创新和改善是能使创新者获得追加利益的现存制度的变革,其动力是个人利益最大化,其实质是通过制度的调整和变革实现预期的收益增长[6]。

欧盟SI4S研究项目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政府通过制定政策,改善环境,完善制度等支持和引导了各个产业的发展,在服务业相关行业发展过程中则表现为服务创新触发器的重要作用。美国除了通过立法、制度改革、示范项目、投资和制定标准,建立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为公共研发确定战略方向,鼓励企业参与项目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贸易等

部门的应用等以外。而且,美国现有创新模式的形成有其社会文化背景和社会制度等深层次的根源,美国企业文化丰富,鼓励创新精神,允许个人主义的存在和发展,为企业内部创新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同时,高度专业化的分工,对于服务创新的产生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便利条件。国际经验分析表明,欧盟和美国在推动服务业发展及其创新过程中制定的相关政策措施提升了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例,政府通过制定产业发展战略和鼓励政策,鼓励和促进直接投资等方法改善和优化创新环境,促进了资本、劳动力和R&D投入等向服务业转移,为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平台,促进了服务业和服务创新发展。

环境因素是创新体系的重要构成要素,环境因素与其他创新要素产生联动,共同影响和决定了创新体系的运行效率[7]。

从服务创新发展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分析,中国服务经济近年快速发展,服务经济和服务创新发展环境不断改善,产业结构和服务业内部行业结构不断优化,人力资本积累不断丰富,具有广阔的投资、消费和发展潜力。但是从服务经济的发展水平分析,中国还处于服务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相对经济发达国家较低,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较低,服务创新投入较低,服务创新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三、静态动力结构分析

服务创新系统发展的含义主要是服务创新产出增长,或者是服务创新系统的创新模式优化,产出效率提高。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资本投入,其次是劳动力数量的增长,然后是创新系统创新模式的优化升级、投入要素结构的变化,尤其是市场需求拉动、技术创新推进、管理规范以及环境平台等。资本、人力资本、R&D投入、顾客投入等的增量结构,即动力结构取决于服务经济发展的环境因素和经济基础,是服务创新产出的直接影响因素。不同的分配结构将产生不同的动力结构,进而导致不同的服务创新产出增长速度。而一个创新系统发展的动力结构特征关系是否合理、数量关系是否达到最优都会直接影响其健康发展。

与技术创新相比,服务创新的动力机制更具复杂性和交互性[8]。

服务创新的驱动力主要包括外部驱动力和内部驱动力两种[9],

外部驱动力主要包括轨道和参与者,其中轨道包括制度轨道、技术轨道、服务专业轨道、管理轨道和社会轨道,参与者主要包括竞争者、客户、公共部门和供应商。内部驱动力主要包括管理和战略、创新和研发部门、员工三种形式,员工作为服务创新的主要动力因素是服务创新区别于一般技术创新的显著特征。

服务创新过程中的参与者与技术创新相似,主要包括竞争者、客户、公共部门和供应商,其中客户对服务创新的

驱动作用非常显著,这主要是由于服务产品的不可分离性所决定的,即服务的产生与消费是同时进行的,当服务产品被生产出来的时候,其销售、消费同时也在进行。服务创新的轨道特征具有与制造业技术创新相似的显著特征,其中制度轨道、管理轨道和社会轨道是二者共有的特征,技术轨道则是服务创新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以技术创新和发展为服务创新的主要导向和影响因素。服务专业轨道则是根据不同服务行业的市场需求进行创新的轨道。

服务创新动力中的研发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和平台下,以一定的固定资本积累为前提条件,通过R&D投入和人力资本的有机整合,并且在顾客参与下完成的系统性复杂活动。其中,一定的环境平台是指包括制度轨道在内的一系列客观条件和发展规律。假设服务创新系统的投入产出模型为产出增加型生产函数,此时只考虑R&D投入存量资本和人力资本投入要素,环境因素对服务创新产出的影响内生化于方程系数,如方程(1):

(1)

其中,

I t 表示服务创新系统产出水平,H t 和 RC t 分别表示创新投入的人力资本和R&D投入存量资本,φ为广义的创新效率系数。方程满足: 即函数单调。并存在λ > 0,使得 ,α为创新产出弹性系数,且α > 0。

利用齐次性, 对方程(1)两边同时除以RC t ,并整理得:

(2)

其中,

I RC,t 表示研发资本存量产出率,H RC,t 表示研发资本存量的人力资本配置率。

将方程(2)两边对时间 t 求偏导函数,并除以 I RC,t ,得:

(3)其中, 为研发投入人力资本配置率的产出弹性。

令 则方程(3)转换为:

(4)方程(4)说明,服务创新系统的研发投入资本存量产出率要保证不断增长,就需要不断提高广义的服务创新效率增长速度 ,研发资本存量的人力资本配置率的增长速度 和研发投入资本存量的增长速度 。而它们的提高幅度则取决于创新系统t时期内拥有资源总量。在有效市场条件下,服务系统拥有各类资源的多少与该时期内拥有的

投入能力及投入结构密切相关。因此,一个服务创新系统在 t 时期内的广义创新效率增长速度 、研发投入资本存量的人力资本配置率的增长速度 和研发投入资本存量的增长速度 ,应满足:

(5)其中,rχ表示广义创新效率增长1%所需要投入的资源,r H 表示研发资本存量的人力资本配置率增长速度提高1%所需要投入的资源,r RC 表示研发投入资本存量增长速度提高1%所需要投入的资源,M t 表示 t 时期内服务创新系统投入资源总量增长率(R&D投入流量资本增长率)。

以服务创新系统产出率的增长速度在一定时期内达到最大为目标,利用线性规划在经济学中的优化方法,其动力结构优化模型可以表示为如下形式:

(6)

根据优先策略,模型最优解特征取决于参数ρ、α、r

φ

、r H 和 r RC 之间的关系,对线性组合(6)用单纯形法求解。由于 x 为线性规划问题的基本可行解等价于 x 为线性规划可行集合的极点[10]。并且,利用这一理论求解线性规划,不需要将问题转化为标准型,只要可行集合为凸多面体。

因此,当服务创新系统的结构参数ρ、α、rφ、r H 和 r RC 满足关系式(7)时, 、 和 的实际边际效益依次递减。

(7)

最优解特征满足:

当服务创新系统的结构参数ρ、α、rφ、r H 和 r RC满足关系式(8)时, 、 和 的实际边际效益依次递减。

(8)

最优解特征满足:

当服务创新系统的结构参数ρ、α、rφ、r H 和 r RC满足关系式(9)时, 、 和 的实际边际效益依次递减。

(9)

最优解特征满足:

当服务创新系统的结构参数ρ、α、rφ、r H 和 r RC满足关系式(10)时, 、 和 的实际边际效益依次递减。

(10)

最优解特征满足:

当服务创新系统的结构参数ρ、α、rφ、r H 和 r RC满足关系式(11)时, 、 和 的实际边际效益依次递减。

(11)

最优解特征满足:

当服务创新系统的结构参数ρ、α、rφ、r H 和 r RC满足关系式(12)时, 、 和 的实际边际效益依次递减。

(12)

最优解特征满足:

由于模型的目标函数中变量 、 和 的系数通常满足关系式(13),

(13)所以,广义的创新成功速度 每提高1%,则将全部转化为服务创新系统的研发投入资本存量产出率的增长。研发资本存量的人力资本配置率增长速度 每提高1%,则只有ρ%转化为研发投入资本存量产出率的增长。研发投入资本存量增长速度 每提高1%,则只有(α-1)%转化为研发投入资本存量产出率的增长(α≠1时)。当服务创新系统的结构参数ρ、α、rφ、r H 和 r RC满足关系式(7)和(8)时,其最优创新动力结构(φ*,H*,RC*)是以广义的创新效率增长速度为主要成分,它对服务创新系统的研发投入资本存量产出率的增长贡献最大,此时服务创新系统是创新效率型的。当服务创新系统的结构参数ρ、α、rφ、r H 和 r RC满足关系式(9)和(10)时,其最优创新动力结构(φ*,H*,RC*)是以研发投入资本存量增长速度为主要成分,它对服务创新系统的研发投入资本存量产出率的增长贡献较低,此时服务创新系统是研发投入资本密集型的。当服务创新系统的结构参数ρ、α、rφ、r H 和 r RC满足关系式(11)和(12)时,其最优创新动力结构(φ*,H*,RC*)是以研发资本存量的人力资本配置率增长速度为主要成分,它对服务创新系统的研发投入资本存量产出率的增长贡献一般,此时服务创新系统是人力资本集约型的。

创新效率型服务创新动力结构是基于服务创新各种环境影响因素和创新轨道优化的内部资源创新效率和创新成功概率提升的广义性最优动力结构,其本质是内部动力通过各种环境影响因素改善的创新效率和成功概率的综合性提升。一般情况下,当服务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等各方面影响因素随着服务业发展而逐渐改善和优化,或者服务业更加适应了各种影响因素之后,服务创新在内部与外部环境促进作用下,

将会更有效的发挥内部资源作用,

服务创新效率显著提高,动力结构将发展为创新效率型。

R&D投入密集型是现代服务经济发展初级阶段的创

新动力结构特征。这主要是由于当服务业的发展开始从以

传统服务业为主导产业转向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产业时,现

代服务业的知识密集、信息密集、技术密集和人力资本密集

等行业特征决定了初期R&D投入将是其创新和发展的重要

前提。随着人力资本积累和服务业发展趋于成熟,服务业各

行业之间及行业内部人力资源结构逐渐优化和升级,人力

资本集约型将有可能成为服务创新动力结构的主要特征。

四、动态动力结构分析及实证

前面所讨论的服务创新动力结构及其产出是在给定资

源下,决定最有动力结构,并且使服务创新产出效果达到最

优或最大值,这种决策是一次性的静态动力结构。当将研

究时间区间划分为多个阶段时,每一阶段的服务创新产出

将有可能对其后一阶段的服务创新产出具有一定的促进和

推动作用,这就是服务创新动力结构的动态多阶段决策过

程。

以服务创新系统研发资本存量产出率的增长速度在一

定时期内达到最大为目标,利用R.Bellman(贝尔曼)多阶段

决策方法,将服务创新系统动力结构研究时间区间划分为

n个阶段,根据动态规划的基本函数方程[11],其动态动力结

构规划模型可以表示为如下数学表达式:

(14)

其中,,

k = 1 ~ n, 是阶段效应。

此时,最优服务创新产出函数值既

是执行最优动力结构时的目标函数值。

执行服务创新最优动力结构时的阶段状

态序列形成服务创新产出最优动力执行路径,可以表示

为:

其中,

由于服务创新产出是时间序列函数,因此采用动态规

划的顺序求解方法。当 k = 1 时,服务创新的初始条件是确

定的,对应阶段 1 的最优动力结构 和

是确定的。定义是从阶段

1的初始状态起执行最优动力结构的条件目

标函数值,由于 是唯一确定的,因此,阶段 1

的最优动力结构就是这一整个过程的最优动力结构,即:

(15)

此时,服务创新产出的最优目标函数值

。此后服务创

新产出的最优目标函数值 I2、I3…I n 将以 I1 作为初始条件,

遵循最优动力结构执行路径,实现各阶段服务创新产出的

最优目标函数值。

“逆向产品周期”模型理论认为,服务产业创新活动

的演进规律是从效率增强型的渐进性过程创新开始,经过

质量改善的根本性过程创新,直至出现新服务的产品创新

[12]。在巴拉斯(Barras)模型中,服务创新活动的周期划分为

三个相互接续的阶段,先是渐进性的过程创新阶段,然后是

根本性的过程创新阶段,最后是产品创新阶段。结合“逆向

产品周期”模型理论,虽然渐进性过程创新阶段有时会发

生一些R&D活动,但是从效率增强型的渐进性过程创新开

始的服务产业创新活动演进规律决定了,创新效率型动力结

构应该是服务产业发展初期阶段的最优动力结构,其功能

主要实现渐进性的过程创新。而根本性的过程创新和产品

创新阶段是实现创新成果的关键阶段,根据服务业各行业

实际发展情况和特征,需要进行一定的R&D活动,其最优

动力结构是R&D投入密集型或人力资本集约型(图)。

随着服务经济发展和服务创新发展阶段的不断变化,

服务创新动力结构将随之发生变化。在不同发展阶段,服

务创新系统的结构参数 ρ、α、rφ、r H 和 r RC 将满足(7)-

(12)中不同的关系条件,导致服务创新系统动力结构在不

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特征,而服务创新系统的特征也会随着

阶段不同而有所变化。

在基于R&D (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 based) 模型

中,服务创新依赖于人力资本投入,而人力资本投入的差异

主要归于对R&D活动投入的不同,这是各国服务经济增长

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的原因。根据服务创新动力结构优化模

型分析,服务创新动力系统及其动力结构的动态变化发展

一般包括R&D投入密集型、人力资本集约型和创新效率型

三种主要形式,三种动力结构将随着服务业的创新和发展

而不断更迭,循环上升。

根据服务创新静态动力结构研究结果,以及服务创新

与服务经济增长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长期正向相关关系

图 2 服务创新动力结构动态系统

的假设,以服务业全要素生产效率作为服务创新产出指标,以R&D投入资本存量作为创新系统投入资源指标,全部数据取对数计算,测算中国服务创新系统的结构参数。

由于样本数据 I RC,t 、H RC,t 和 RC t 都是离散数据,因此,令

则微分方程(4)和(5)可转换为差分方程:

(16)

(17)

首先通过方程(16)对结构参数 ρ和α估计,其中,

。最小二乘法估计得:

R2= 0.993549 DW = 1.733116

ρ=0.519441 α-1= - 0.224829,α= 0.775171,服务创新产出弹性小于1。

然后通过方程(17)对结构参数 rφ 、r H 和 r RC 进行估计。考虑到人力资本影响因素具有较强的滞后性,因此在加入人力资本变量差分滞后项的条件下获得误差修正模型:

R2=0.820734 DW =1.531868

其中,误差项反映了长期均衡对短期波动的影响。结构参数 rφ 、r H 和 r RC 估计结果为:

r

φ

= 4.361104803,r H = 3.468749195,r RC = 5.571960831。

得出中国当前服务创新动力结构参数及其关系如下:

动力结构满足关系,因此,其最优解特征满足:。计算结果表明,当前中国服务经济发展的服务创新最优动力结构属于创新效率型,即改善和优化服务业发展和创新的外部环境、产业结构和服务业内部结构,提高服务创新成功概率对于提升服务创新产出最有效率。根据“逆向产品周期”理论和巴拉斯(Barras)模型对服务创新活动发展周期的解释,当前中国服务创新的最优动力结构说明中国服务经济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服务创新环境的改善,将促进服务创新过程的系统一体化与扩展的网络化,进而促进创新效率提升[13]。其次是注重服务业人力资本的长期积累及其结构优化。由于

<0

,说明中国服务业R&D投入存量资本可能存在结构性过剩,即应注重服务业各行业R&D投入的结构优化,促进服务业R&D投入产出的整体效率提升。

五、结论

技术创新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概念,实现技术创新的过程方式也是变化的,即不存在一成不变的技术创新过程模式[14]。服务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是技术推动和导向的创新,因此,服务创新的过程、模式和动力结构随着不同生产领域和发展阶段而动态变化。在服务创新基本理论的研究基础之上,通过对服务业发展主要动力因素的国际比较分析和实证研究,结合服务创新增长和服务创新的主要动力因素分析,将环境因素内生化为服务创新的间接动力因素,系统分析了R&D投入、人力资本和环境因素等与服务创新产出的关系,初步研究了服务创新的动态动力结构,提出了R&D投入密集型、人力资本集约型和创新效率型三种服务创新动力结构。并通过中国服务经济发展实证研究,发现当前中国服务创新动力结构为创新效率型,改善和优化服务业发展和创新的外部环境、产业结构和服务业内部结构,提高服务创新成功概率对于提升中国服务创新产出效率的作用最为显著。

参考文献:

[1]杨名.服务创新及其对服务经济增长的作用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

[2]胡松、蔺雷、吴贵生.服务创新组织模式初探[J].商业研究,2006,10:78-81.

[3]段小华、柳卸林.服务业R&D的投入强度及其国际比较 [J].中国科技论坛,2005, 7(4): 131-135.

[4]胡松、蔺雷、吴贵生.服务创新组织模式初探[J].商业研究,2006,10:78-81.

[5]蔺雷、吴贵生.我国制造企业服务增强差异化机制的实证研究 [J].管理世界,2007,06:103-113.

[6]卫兴华、候为民.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与转换途径

[J].经济研究,2007,07:15-22.

[7]周寄中、张贵林、候亮.产业链两端的“R&D与服务”联动:加之创新的核心[J].中国软科学,2007,02:49-52.

[8]FROEHLE C, ROTH A V, CHASE R, VOSS C. Antecedents of New Service Development Effectiveness: An Exploratory Examination of Strategic Operations Choic [J] Journal of Service Research,2000,3(3): 3-17.

[9]J. Sundbo, F. Gallouj. Innovation in services [J]. SI4S Project synthesis, Work package 3/4, 1998,8.

[10]龚六堂.经济学中的优化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一版,2000,09:33.

[11]牛映武、杨文鹏、郭鹏、李湘露.运筹学[M].西安交通大附表

表1 1990-2004中国服务经济统计数据(人民币不变价)

数据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1990-2005. 中国统计年鉴1990-2006. 中国劳动统计年鉴1990-2004. 2000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

2005世界经济统计年鉴. 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Carsten A. Holz. Measuring Chinese Productivity Growth, 1952-2005

学出版社,第2版,2006,05:139.

[12]蔺雷、吴贵生.服务产业创新的“逆向产品周期”模型[J]. 科研管理,2004,09:1-7.

[13]Love H. J., Roper S. Location and Network Effects on Innovation Success: Evidence for UK, German and Irish Manufacturing Plants [J]. Research Policy, 2001, 30: 643-661.

[14]魏江、朱海燕、孙凯.产业集群网络化创新过程与创新极小的实证研究[J].中国青年科技,2007,03:8-14.

[作者单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责任编辑:黄中凯)

中国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的深度解读(第一课)

中国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的深度解读 ——支部书记陈世强 时间:2011年3月18日下午(大约1.5小时) 地点:五楼会议室记录人:朱剑军 参加人员:支部全体党员辅导人:陈世强 本课目的: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广大党员、干部对中国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的深度解读,充分认识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作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有重大的作用:能够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地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国际风险的能力,使得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越来越高,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大,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 主要内容: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意义 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面临的问题 三、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任务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指一国,或者是一个地区,宏观经济的经济增长结构的优化和经济质量提高的方法和模式,就是要由粗放型的增长,到节约型的增长;从低级的经济结构,到高级的优化的经济结构;从单纯的经济增长,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的转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作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有重大的作用:能够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同时不断地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国际风险的能力,使得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越来越高,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大,发展的道路越走越

宽。世界金融危机后,我国的进出口经济遭受冲击,迫切需要扩大内需,提升经济发展速度。要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供给适应国内的需求,实现经济真正的可持续的增长。因此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迫切任务,如发展民族企业、调节收入分配等,这需要我们找准突破口,认清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的重大意义。 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意义 1.深刻内涵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一国,或者是一个地区,宏观经济的经济增长结构的优化和经济质量提高的方式和模式。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凡是要由粗放型的增长,到节约型的增长;从低级的经济结构,到高级的优化的经济结构;从单纯的经济增长,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的转变。 2.主要内容 区域经济结构是国民经济各个组成部分的地位和相互的比例关系,从宏观看,包括社会总需求结构、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从微观看,包括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等。 经济结构调整,就是通过经济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使经济结构适应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经济增长的速度和经济发展的质量,所以经济结构的调整,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作必要条件。 3.重大作用 一是能够不断地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二是不断地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国际风险的能力,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的质量越来越高、空间越来越大、道路越走越宽。

浅谈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形势

浅谈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形势 崔宝林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家经济实力大幅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迎来改革开放的第三十三个年头之际,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也抱有足够的信心和满心的期待。 下面浅谈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形势的个人见解。 我们国家在过去几十年经济的快速增长时期,主要是依靠投资带动。而这种集中于基础设施、机器设备和厂房等方面的资本投入,不仅获得了相应的回报,同时也得到了市场认可。在参与全球贸易分工过程中,随着产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劳动力和劳动技能的持续提高,也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经济发展呈现的是资本投入与GDP产出同步增加的现状,而没有出现资本投资的边际收益递减的效应。因此我们不需过于担心世界经济放缓和外贸出口的下降会对中国GDP增长产生太大影响。 虽然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GDP总量约6万亿美元,美国约为15万亿,但人均水平仅相当于美国的十一分之一。主要因为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延续“黄金发展期”态势的同时,也面临诸多矛盾的凸显、各种挑战日趋严峻的态势,社会、经济的整体转轨正在经受历史性的考验的缘故。 尽管如此,中国经济的增长势头并没有改变。目前正处于调整和改革期,虽然增速出现一定幅度回落,但也只是经济增速的短期回落,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进入了新的衰退阶段。而且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已

经表现出积极向好的变化: 首先,挤出了“泡沫”,缓解了通胀压力。制造业购进价格指数显示,上游产品价格涨势明显减缓。从目前来看,一些行业产品价格回落到较低水平,影响了企业的正常效益,对此企业要引起自身发展的关注点,不可以盲目扩张的方式获取利益。 其次,结构向优化改善方向发展。从PMI来看,当前第三产业发展好于第二产业。今年以来,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保持在较高水平,与去年同期相差不大,发展较为稳健。在第二产业当中,制造业发展势头好于采掘业。而在制造业领域,装备制造业又好于基础原材料加工业。1-5月份,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PMI平均为55.7%,明显高于钢铁、有色、化工等行业,这些行业PMI平均为48.9%-52%之间。这些方面反映出,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都在不断优化,不断改善。 第三,就业保持稳定增长。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自3月份以来,一直保持在50%以上,5月份为50.5%;非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自年初以来稳定地保持在50%以上。两组数据均显示出就业保持稳定增长,有利于提高公民收入、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使经济发展保持稳定增长动力。 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由于经济增速回落、结构调整,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经济增长基础尚需巩固。另一个方面是小企业发展困难增加。小企业受政策利好带动,年初曾出现短暂回升,最近三月持续回落,反映小企业在经济增速回落过程中,受到的影响更为显著。

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重点

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当前,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破解资源环境制约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目标要求,都对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必须将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作为未来5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然是经济发展方式存在诸多问题的主要症结,所以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所在。而扩大消费需求,是调整需求结构的关键环节,是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根本途径。因此要不断增强消费拉动作用。不断提升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突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先进制造业为基础、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布局合理、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要推进服务业现代化发展。 突出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科技创新和成果应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为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需求、提供了新的动力,科技重大突破和创新会极大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我国要赶上和超过一些发达国家,就必须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制高点。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科技竞争的关键在人才,加快建设宏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是关键。 突出优化社会管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必然带来利益格局、社会结构的深刻调整,必须进一步优化社会管理模式,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目的和重要动力。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推进基本公

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分析改 赵梓希

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130410131 赵梓希 【摘要】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的产业发展实现了由少到多,由弱到较强的转变,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有明显的改善,我国已经由一个传统的农业经济大国转变为工业经济大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促进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就业困境的改善,国际地位的提高等诸多方面均发挥着无可取代的作用。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其中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后的一些历史重大事件都值得我们去分析其影响,以便于今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关键字】产业结构三次产业比重变化重大历史事件 一、我国产业结构变化 建国以来,尤其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与此相伴随,我国产业结构也经历了重大的变革和调整。 1、总体变化 建国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发生很大的调整,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提高,第三产业较低回落后逐年持续上升,综合分析可以看出,第二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对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功不可没的作用。 图1 1952—2014年我国三大产业在GDP中作占得比重(%)

2、三大产业结构的个体变化 从总体上看,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呈持续下降的趋势,从1952年的50.95%下降到2014年的9.17%,可以看出我国已经不是一个以发展农业为主的国家了。 图2 1952—2014年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 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出现极增到下降再增,改革开放后先降后升的趋势,从1952年的20.88%上升到1960年的44.37%,随后下降到1968年的31.05%,后再次上升。改革开放后,从1978年的47.87%下降到1990年的41.34%,随后呈上升趋势,上升到2009年的47.45%。2010年来有小幅下降,截止14年达42.72%的水平。但总体来讲自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 图3 1952—2014年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 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呈前期平稳后期逐步上升趋势。从1952年的28.16%下降到1978年的23.94%,随后逐渐上升到2014年的48.11%。(其中在1984年,2013年

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问题

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问题 一、扩大内需 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也是调整经济结构的首要任务。要在处理好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关系、增加投资与扩大消费关系的前提下,着力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努力实现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 (一)坚持内需为主,内外需结合 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既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保持并增加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更要充分发挥内需潜力巨大的优势,把经济增长建立在稳固的内需基础上。 (二)积极寻求投资与消费的结合点 扩大内需包括扩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优化投资结构的重点应放在以投资促进消费上。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密切相关。要把重点放在投资结构的调整上,使投资进一步向保障和改善民生倾斜,向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向自主创新倾斜,向节能环保倾斜。同时,要完善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更多地投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市政公用和社会服务等领域,更好地发挥民间投资在扩大内需中的积极作用。 (三)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主要着力点 扩大居民消费是扩大内需的重点。扩大居民消费一是要完善消费政策。要总结家电下乡等刺激消费政策的经验,不断丰富和完善相关政策。但扩大居民消费不能长期依赖政府补贴,还要探索多种办法,

建立长效机制。二是改善消费环境。要建立健全消费法规标准、市场流通体系,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保障食品和药品安全,同时要完善信用体系,发展消费信贷,提供优质服务,让群众安心消费、方便消费。三是培育消费热点。要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购房需求,增加文化、体育、旅游、培训和家政等消费,引导消费结构升级。 扩大居民消费的关键是提高居民消费能力,这就需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当前,应更加注重就业和劳动报酬在一次分配中的作用,更加注重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在二次分配中的作用,以此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重要突破口。 二、城镇化问题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需要有一个过渡,要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一)以推进城镇化带动区域协调发展 通过推动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加快发展,带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在优化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城市群的同时,要在中西部一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区域,通过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和有序集聚人口,培育和发展一批城市群,促进经济增长和市场需求空间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梯次拓展。 在城镇化进程中,要把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作为重点,形成并发挥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避免城镇过于分散造成的土地浪费和

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总的原则

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总的原则 (1)以市场为导向,使社会生产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这是结构调整的目的,也是判断经济结构是否合理、优化的标准。市场需求是不断变化的,结构调整也要经常进行,不能一劳永逸。要十分重视国际市场,从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战略高度,全面考虑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部署,提高国际竞争力。 (2)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这是当今世界经济结构重组的基本趋势和显著特点,也是我国经济结构优化的根本途径。要积极利用先进技术改造和发展传统产业,同时努力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促进国民经济向着优质、高效的方向发展,显著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 (3)发挥各地优势,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要正确处理全国经济总体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各地区经济发展相互之间的关系,服从全局,统筹兼顾,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以取得较好的效益。根据我国人多地少、资源相对缺乏的国情,结构调整要有利于节约资源、增加就业和保护环境,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4)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益的状况。结构调整要立足于现有企业的改组、改造,立足于存量资产的重组、优化,增量投入必须同激活存量密切结合。决不能走粗放发展的老路,乱上项目,大铺摊子,引发又一轮投资膨胀和重复建设。 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的方向和重点。 第一,以农业为基础,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首位,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增长,农民收入增加。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政权巩固的重要条件,任何时侯都不能忽视。要多渠道增加投入,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大力推进科教兴农,提高农业技术水平。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综合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发展乡镇企业,引导农业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和有序流动。长期稳定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逐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改革粮棉购销体制。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保护农民权益,减轻农民负担,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 第二,继续加强水利、能源、交通、通信和重要原材料等基础设施、基础工业。这是我国推进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任务,不能放松。这方面的建设既要及早部署,又要量力而行,突出重点,提高技术起点,注意合理布局,避免不合理重复建设,确保取得最佳效益。 第三,加大调整、改造加工工业的力度,提高它们的素质。要有重点地积极发展高技术产业特别是电子信息产业,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根据需求,振兴机械、汽车、石化、建筑等支柱产业,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继续调整、改造、提高轻纺工业。

中国经济结构性矛盾的四个方面

中国经济结构性矛盾的四个方面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转轨经济大国,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的调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回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20年的轨迹,我们不难发现一个事实,经济增长的动源总是起源于结构性的失衡状态,而增长的实现或消失又总是取决于结构性矛盾的缓解或加剧扭曲。因此,结构性政策可以视为中国经济增长核心的政策。 一、对目前中国经济结构性矛盾的简要归纳 结构性矛盾,从本质上来说是既定的增长格局和经济运行的方向与经济增长的客观趋势之间出现的背离或扭曲状态,从这个角度来看,目前有四个结构现象,我们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一)服务业比重偏低。产业结构中服务业的比重过低,甚至出现服务业比重下降的现象。1998年与1990年相比,第二产业的比重由41.6%上升到5 5.60%,其中工业的比重由37%上升到51%,增长的幅度之大是罕见的。进行国际比较就会发现,目前中国服务业所占比重低于低收入国家10个百分点左右,最近,世界银行经济家E.C.HUA做了一次很好的研究,他发现即使在通货紧缩之中,第三产业的价格还在不断上升,这一方面说明结构性短缺现象依然存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国民经济存在着巨大的增长空问。 服务业为什么出现滞后的现象呢?第一,制度性的垄断,包括单一或有限的供给商结构,包括各种进入的壁皇、排斥竞争的价格政策、对国有部门所有制的盲目性等等。第二,目前对服务业存在着不正确的歧视和偏见,“无工不富”、“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工业的发展”,这种思想还是根深蒂固的。这种歧视和偏见是自足经济或者封建意识,而不是分工的思想,在本质上是逆市场化的。 (二)城乡人口比例失调。目前经济结构的第二个明显矛盾是城乡人口的比例失调和极低的城市化率。目前中国的工业化率已经超过50%,而城市化率只有30%,这20个百分点的差别 导致了一系列的扭曲,一方面加剧了农村人多地少、农民收入低的矛盾,另一方面导致了国内市场的狭窄,也就是说目前国内庞大的工业生产能力仅服务于占人口30%的城市市场,目前中国真正有效的市场空间仅以2亿多人口为基数。虽然大家对进一步发展城市有了基本的共识,但问题并没有解决。真正的问题是怎么形成一种更有吸引力的、有活力的都市经济发展动力机制,从而对过剩的农村劳动力有足够的吸引力,使他们通过市场化的方式从农村走向城市。 目前中国存在五类城市:第一类,特大型国际都市;第二类,比较有吸引力的城市经济,如一批沿海省会城市及中部省会城市;第三类,发展较好的小城镇,这在江苏、浙江、广东、山东都可以看到好的样板;第四、第五类分别是没有吸引力的、死的城市经济,比如很多老的工业基地和军工城市,还有逐步消亡的数量众多的小城镇。城乡人口结构调整的本质应该是形成一种新的机制,努力创造一种以市场化为基础的有吸引力的都市经济,而不简单是建设一批新的城市。十分明显,作为这个过程的结果将是一批城市的出现。 (三)社会基础设施特别是公共产品供给严重滞后。尽管中国的硬性基础设施,包括供电、供水、供气和公路、码头还要继续发展,但是目前软的基础设施与经济转制不配套的问题越来越明显,严重制约中国的经济增长。比如目前的居民对未来改革充满着不稳定的预期,而我们相应建立社会保障的速度和政府的支持能力与居民预期之问是严重不对称的。 (四)公司或企业治理结构改革不到位。公司的治理结构和增长之间存在着非常明确的关系,有了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投资者的信心增强,投资的回报有了保证,这样外资会不断增加,国内储蓄会更快转为投资,于是可以享受比较健康的经济增长率;而如果没有较好的公司治理结构的话,我们就会看到投资率相应地下降,可能经济会产生一系列的风险。另外,公司治理结构和人力资本积累之问也存在着明显的互动关系,目前各个国家经济增长的速度

韩文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现状和展望

韩文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现状和展望 2012年04月13日13:53 来源:《中国发展观察》 中国经济结构调整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和压力 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使中国经济结构调整面临与日俱增的外部压力和内生动力,被迫调整和自觉调整两种力量正在汇集,形成强大而持久的倒逼机制和正逼机制。 (一)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上升导致传统比较优势逐步弱化。 我国人口结构正在发生具有深远影响的变化,人口红利持续衰减,劳动力供求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其中结构性矛盾逐步上升,就业难、用工荒并存现象长期化。随着廉价劳动力的减少、最低工资标准和农民工工资的大幅提高,与周边一些国家相比,我国劳动力成本低的传统比较优势正在逐步消退。从最低工资看,2011年北京、上海、深圳、河南最低工资标准分别为1160元、1280元、1320元、1080元,比2005年分别提高100%、85.5%、91.3%、125%。根据英国经济学人智库(EIU)的数据,十多年来,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大幅增长近四倍,单位小时劳动成本由2000年的0.6美元增加至20l1年的2.9美元。与东南亚国家相比,中国劳动力成本已由10年前的偏低转变为偏高,目前相当于泰国的1.5倍、菲律宾的2.5倍、印尼的3.5倍。 从土地价格看,2011年末,全国主要监测城市地价总水平

为3049元/平方米,是2005年末的2.4倍,其中,商业服务、住宅、工业地价分别比2005年上涨174%、267%、32.5%。 传统比较优势弱化的结果是,原有传统产业(特别是一般加工制造业)向综合成本低的内陆地区或周边国家转移。目前这一势头己相当明显,如重庆、安徽等地的许多产业是从东部沿海地区转移过来。耐克等国际品牌逐步把制造工厂更多迁至越南等国。美国寇兹(Coach)公司宣布今后五年中国工厂的订单份额将由85%降至45%,日本无印良品(MUJI)公司计划三年内把中国合作工厂从229家减至86家。这种情况将驱使珠三角、长三角一些地方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否则可能出现产业空心化和经济减速。 (二)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空前提高。 近年来,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广泛关注的社会民生问题。一方面,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过去上百年甚至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环境问题也快速积累,并集中爆发出来。可以说,目前中国正进入各类环境与健康事件的高发期。另一方面,随着居民收入水平和受教育程度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要求,消费结构升级相应地要求产业结构升级。尤其是公众环保意识和维权意识逐渐加强,公众对污染问题的敏感程度提高,环境危机较易演化成社会危机。同时,由于环境管理体系和信息公开制度日渐完备,特别是媒体监督报道力度加大,环境问题对公众心理的影响更为直接和迅捷。近年来接连发生的一些环境事件,如大连PX项目,康菲渤海漏油事件,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说课稿(讲稿)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说课稿 殷美玲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下面我从以下六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课的理解和设计。 1.教材分析 2.说学情 3.说教学方法 4.说教学过程 5.板书设计 6.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第9课,在结构上,它上承《工业革命》,下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并与必修1的《鸦片战争》相连。在内容上,主要分析的是鸦片战争以来列强的侵华给中国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由经济结构的变动必然会引起政治、阶级关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一系列的变化,让学生感受近代的经济现象,体验中国的经济近代化,从而更好的融入到现代化建设中去。 根据课标以及本课特点,我对本课教学目标做了设定。 1在知识与能力方面,通过学习,我要让学生理解掌握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基本史实,分析探究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影响,培养学生论从史出,辩证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以图文资料,创设情境,指导学生分析。之后设置问题,开展课堂讨论和辩论,让学生辩证的看待和分析洋务运动的影响。小组讨论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展现了以学生为本教育的理念。达到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以及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历史问题、全面客观的评价历史事件的目的。 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教学,让学生客观地认识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艰难,让学生领悟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以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唤起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在对本课的教学目标的把握上,其中在知识与能力上的目标为基本达到,逐步深化过程与方法,升华学生的爱国情感。在情感上,培养学生继承和发扬先辈们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自觉地去为当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为了达到预定目标,我设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本课的重点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而难点呢,是要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历史本质,学会一分为二辩证的看待和评价洋务运动。 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现在来说说学情。 高中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具备一定的概括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由于大多数学生对历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均有限。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来源:宣讲家网站报告发布时间:2011-03-15 03:12 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 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我国的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是下降了而是上升了。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重新洗牌,中国要集中精力把经济发展好,把社会建设好,进一步在国际舞台上寻找更大的发展机会。 现在我们到美国或欧洲去考察,会发现和30年前大不一样,和10年前都大不一样。我们到法国凡尔赛宫都有中文说明书, 10年前就没有,这说明中国到国外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特别是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在发展,中国的各种文化、政治、经济的交流也在加强,中国到国外去的人越来越多。外国人也要为中国服务,重要的旅游景点、场所都要补上中文说明书,他们欢迎我们去学习、考察,说明中国的力量越来越大。 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提供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国际经济格局、政治格局在调整,中国应该在这个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中抓住机会,有所作为。一是2010年我们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虽然人均GDP还很少,撵上美国还要好多年的历史。但是总的GDP能在全世界由过去的几十位上升到世界第二,这本身就是一件很大的事件。中国的地位也在上升,政治、经济、文化地位都在上升,给我们提供了大的机会。二是西方强势国家现在面临大的挑战,进入缓慢发展时期,这也给我们提供了发展机遇。三是亚非拉国家、非洲的发展中国家非常希望跟中国建立友好的关系,这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长远稳定,包括我们和这些国家进行资源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也创造一个好的条件,为我们争夺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战略空间。四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很深远,整个全球经济出现大调整,围绕着市场、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分析报告

当前我国形势经济分析 一、目前我国的经济形势 1.GDP增速持续回落 从2011年开始,我国GDP增速一直处于回落当中,今年第一季度,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885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7%,增速比去年四季度和去年全年分别回落0.2和0.1个百分点,但高于今年7.5%的预期目标。 2.三大产业增速明显放缓 不管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还是第三产业的增速,都明显放缓,从2011年年末开始,就呈现出这样一个趋势。 3.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缓慢 固定资产投资(所谓中国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概括为投资拉动的模式)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指标,从2011年年末开始,在过去一年当中,其增速也呈现回落状态。尽管中央政府已经允许地方政府和铁道部加大基础设施支出,但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仍有所下降。 4.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改善幅度较小 据中国市场学会统计,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尽管有所提高,但幅度较小。从整个消费形势来看,尽管有小幅度回升,但从整体上说,还没有真正好起来。餐饮、烟酒消费,在中央八项规定的影响之下,其下滑速度是非常快的。 5.外贸出口回升势头不强劲

对外贸易继续延续了上年底企稳回升态势,出现了少许的回升势头,这主要得益于以美国为代表的世界经济的温和复苏,但是回升幅度和规模都很小。 6.财政收入增速下滑 财政收入是目前特别抢眼的一个经济因素。财政收入的增速,不仅与往年相比持续回落,而且已经低于GDP的增幅,甚至低于今年预算的增幅,就目前的运行情况来看,今年的财政收入形势将很不乐观。 7.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世界银行下调我国经济预期 在这样一种出现剧烈变化的经济走势面前,特别在今年第一季度,中国的宏观经济指标发布之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已经先后陆续下调了对于今年中国经济的预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在2013年5月29日把中国2013年的增速调整为7.75%,而在此之前,其曾经预言过中国今年的GDP增速是8%;世界银行则于2013年4月15日将中国经济增速的预期下调到8.3%(原来预期是8.4%);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于2013年5月29日将中国GDP增速大幅下调至7.8%,而此前在三月份的预期是8.5%。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称,内需疲软和全球经济不确定性为调降中国经济增速的主要原因,预计随着信贷规模扩张和政府刺激政策的出台,2014年中国经济增速将达到8.4%。 二、对中国经济形势的基本判断

高中历史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_教案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识记鸦片战争前,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的原因、表现。 ②识记洋务派代表;洋务运动的内容;理解洋务企业的性质;洋务运动破产的原因和影响。 ③理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兴起的原因、影响和特点。 ④探究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洋务运动与中国资本主义产生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分析、讨论图文资料,情景再现;创设情境,阶级分析法;对比分析,情景、问题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列强的入侵一方面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另一方面为中国的近代化创造了条件。 ②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但它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侵略,是中国大规模近代化的开端。 ③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为中国人学习西方,振兴中国提供了物质基础。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 重点突破:通过史料的列举及对历史材料的分析得出结论。 2、难点:洋务运动的评价 难点突破:通过对洋务运动的描述推论出原因及影响。 3、确立依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内容、高一学生的年龄特征、思维规律、 历史知识储备等综合因素确定的。 【教学方法】 鉴于学生的历史学习现状,采用教师引导学习和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相结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自主构建知识结构,教师最后进行引导和评析。整个课堂形成一种师生动、生生互动的合作学习的场景。 【教学过程】(45分钟) 【新课导入】 (多媒体展示图片“男耕女织是中国自然经济的生动写照”及黄梅戏《天仙配》唱词。)教师讲述:请同学们看一下这张图片,这张图片在书中的第40页也有。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中国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的特征与写照,它成为中国平民百姓对幸福生活的一种理想追求。“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正是这种经济模式的生动写照。自然经济有着较强的稳定性,因而在我国延续了几千年,但自然经济是与落后的生产力相联系、相适应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它必将解体。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近代中国自然经济解体和经济结构变动的相关内容。 【板书】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浅谈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所需面对的问题

浅谈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所需面对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中国国际地位显著提高,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然而,不可忽视的是随之而来的一系列等待处理的问题: 1、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问题 过去我国长期实行的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靠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拉动经济增长。再加上在发展过程中,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浪费现象普遍存在。因此时至今日,资源浪费和环境恶化问题也接踵而来。很多地方都因为环境问题而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当我们在强调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应注重社会和环境效益,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制造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的格局没有根本性转变。 3、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改革开放后, 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呈现出不断加剧的局面。城乡收入差距逐年扩大,调查显示中国农业从业者的收入增幅一直在下降,粮食产品价格下降,即使收成增产了,但收入却不见增加,地方政府对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对农业的关注。另外,行业收入差距的扩大,贫富差距问题的深化,造成的社会分配不公平现象的剧增,也令社会不稳定的因素有所增加。除此之外,我国东中西部发展差距也较大。 4、就业和失业问题 中国是个经济大国,同时也是个人口大国。虽然我国GDP水平已达世界前列,但人均GDP 水平在世界上始终居于落后位置。就业问题也一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受人民币升值,取消出口退税与实行紧缩货币政策的负面效应影响,沿海地区大量出口企业倒闭,金融危机爆发后情势进一步恶化。企业用工需求急剧下滑、现有就业岗位流失严重,失业数量骤增。再加上近年来高校扩招,大学生数目激增,求职者供过于求的现象,致使我国的就业问题进一步恶化。除此之外,我国人才和劳动力市场不规范,以及我国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相对滞后,这都加大了我国的就业压力。 这些都是中国发展壮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些问题,我国经济才可以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然而,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同样存在着不少隐患: 1、通货膨胀压力明显偏大 目前,中国CPI涨幅虽有所回落但仍在上涨,而工业品出厂价格处于历史高位,价格上涨的压力尚未根本缓解。同时,一些地区和行业增长速度出现回落,

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影响分析

南京邮电大学 毕业论文 题目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专业统计实务 学生姓名孙学涛 班级学号Z12160352 指导教师黄犚 指导单位南京邮电大学经济学院 日期:年月日至年月日

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毕业设计(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研究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并表示了谢意。 论文作者签名:孙学涛 日期:年月日

摘要 随着社会的繁荣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结构问题与社会经济、自然资源分配间的关系日趋明显。中国作为拥有者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大国,人口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近些年来,虽然我国已经进入低生育率国家的行列,但是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人口结构的不健康正默默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增长。因此,依据目前中国人口结构的现状分析人口结构中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会很有意义。 本文主要运用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的相关数据资料和有关参考文献,利用统计学的相关知识对搜集的数据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对人口结构变化对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加以处理、归纳和分析。 关键词: ABSTRACT Key words: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1选题背景环境 1.2选题的目的 1.3论文内容与结构安排 第二章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变量分析 2.1人口结构的概念 2.2人口结构变化的变量分析 2.2.1人口增长率变化情况分析 2.2.2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变化情况分析 2.3经济增长的变量分析 2.3.1人均GDP年增长率的数据分析 第三章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3.1建立分析模型 3.2参数估计 3.3模型统计检验 3.3.1拟合优度检验 3.3.2 F检验 3.3.3本章小结 第四章结论与政策建议 4.1研究结论 4.2政策建议

国际经济结构调整

国际经济结构调整,国际现状 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国际金融快速发展的核心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了资本,生产,技术,服务,信息和其他元素在快速的全球范围内大规模流动,使世界各经济体的经济联系不断加深,新的功能和运行机制的国际经济结构调整出现。 (一)国际经济结构调整的多元化,“金砖四国”表现不俗 2003至2006年,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自70年代以来连续四年。按实际汇率计算,2006年全球经济增长率达到3.8%;世界贸易增长9.4%,外商直接投资增长22%,达到1.2万亿美元,创历史新高。本轮世界经济的繁荣发展中经济体已提出了全面振兴。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2006年为7.3%,低于世界3.5%的整体增长率越高,经济增长在发展中国家;从2001年到2006年,发展中国家占全球GDP的比重从20%上升到了全球的贡献率为30%,25%,按照购买力平价超过50%。其原因是:首先,由于投资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及其发展资源的经济能力增强的领域进入较快增长;其次,中东国家和贸易顺差得益于石油收入,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更多的长期和稳定的员工队伍的工作,年均经济增长速度从过去的约3%到目前的6%;三,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正在经历自上世纪最强劲的经济增长,70年代2006年,5.2%的经济增长率;四是经济稳定增长在拉丁美洲,大国削减公共开支,减少赤字,降低利率,鼓励私人投资,以抵御日益增加的外部冲击的能力,经济增长在2006年的5.3%; 5亚洲发展中经济体表现良好,虽然有过短暂的泰国金融风暴,东盟经济整体的声音,四小龙经济较快增长,2006年,亚洲(不包括日本)的8.3%的经济增长;六是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金砖四国”已经成为在美国之外的另一大动力拉动世界经济增长,也有研究报告预测,在未来五年内其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将超过G7集团。 (二)结构调整的不平衡催生了流动性泛滥,导致全球资产市场泡沫 在2007年,尽管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但仍然很高。同时,在经济体系的结构性失衡问题依然严峻。这种不平衡的贸易不平衡主要表现,美国的贸易赤字在最近几年扩大,短短几年已经翻番。这种不平衡反映了深层次的结构性失衡,相对缺乏美国的储蓄,而其他国家相对缺乏消费,而来自美国的低端产业转移到其他国家。正是这种错位和产业转移导致贸易失衡。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流动性泛滥,并没有反映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通过流动性和利率上升的持续收缩,CPI增速在主要经济体目前都比较适中。更重要的是,在大多数国家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按服务价格(特别是物价和生活相关的服务,如租金等)占主导地位导致了上涨,而贸易品(不包括原材料和能源)价格,但由于全球化和提高生产力和呈现下降趋势。但流动性泛滥的资产泡沫方面得到真正的体现。在经历不仅房地产价格仍然固执地上涨宏观调控(美国房地产价格保持在历史高位,不太可能大幅下跌),以及股市继续朝着泡沫新的高度。2006年,全球股市上涨了近20%,已经超越了创建2000年初的历史峰值,同时,在流动性支持商品市场已经运行的高。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反弹,可能会接触到商品市场,流动性将支撑繁荣的能源,原材料等商品价格高企反弹,回到上升通道。各种因素综合在一起导致

中国经济结构四大新特征

中国经济结构初显四大新特征 “三季度7.3%的GDP增速,确实比去年有回落。但1~9月份城镇新增就业超过1000万人,提前完成目标任务。物价指数1~9月份同比上涨2.1%,总体上是比较稳定的。”近日,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中,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分析说,从这些指标来看,经济增速虽略有放缓,但国民经济运行仍在合理区间,“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三期叠加压力不断加大情况下,经济实现平稳运行实属不易。” 同时,这位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认为更为不易的是,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已经开始出现了不少令人欣喜的新趋势,“经济结构在持续改善,增长的质量在提高,经济内生的新动力开始集聚,新经济成长速度加快,创新创业蔚然成风。可以说,中国经济持续向好的预期比较强烈。” 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卢中原经过多次大量的一线企业调研发现,目前中国经济在适应新常态的过程中,已经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四方面趋势性新特征。 增长支撑出现转换 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6.7%,比上年同期提高1.2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2.5个百分点;投资增速上,第二产业增长13.7%;第三产业增长17.4%,三产投资增速高于二产3.7个百分点。 从趋势性方向观察,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三产的比重在继续提高,服务业增加值速度快于工业,“这是继去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第一次超过工业以来,继续延续这样的趋势。” 不仅如此,工业内部结构调整也在加快,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经济向中高端迈进的态势非常明显。 具体表现为,传统产业投资增速进一步放缓,上半年钢铁行业投资下降 8.4%,粗钢、有色金属、水泥产量增长分别放缓至3%、5.4%和3.6%。压缩过剩产能取得进展。与此相反,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发展迅速,前8个月同比分别增长12%和11.1%,明显高于规模以上工业8.5%的整体增速。 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与传统产业跨界融合成良好态势。新兴服务业继续领跑经济增长,1~8月,电子商务交易额增长26%,快递服务业业务量同比增长52.7%,信息消费增长18%。文化创意、科技服务等也迅猛发展。 为卢中原尤为关注的,则是在增长速度放缓的情况下,新增就业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是增加了,且远超预期目标。经济增长速度2012年和2013年分别为7.8%和7.7%,连续两年低于8%,但城镇新增就业不降反增,不但均超过900万人,而且分别超出目标360万人和410万人之多。 “过去我们说保‘8’是为了保就业,但那是过去老的体制、结构、思路、观念了。”卢中原表示,新增就业比预期目标高出这么多,吸纳就业的显然不是第一和第二产业,而是第三产业。 在其看来,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上升表明服务业发展活跃,“非制造业PMI (采购经理指数)一直处于65%左右,即使在制造业下行的时候,服务业的PMI 也在50%~55%之间,服务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郑新立补充说,去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提高了2.4个百分点,第一产业降低了2.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降低0.2个百分点,“如果保持这样的结构调

当前中国经济现状及未来形势

当前中国经济现状及未来形势 多数中国的经济学家认为,无论是从GDP的增长、固定资产投资还是工业生产的增长来看,中国经济基本上已经呈现比较明显的回落趋势,宏观调控效果明显。但是,根据谢国忠等人的分析,官方公布的GDP数据似乎与经济的总体表现不一致:三季度固定资产比上季度增长了%;商品贸易余额比上季度增加了104亿美元;M2供应量再次回升;人民币新增贷款加速增长;工业生产减速也很有限.过度投资、盲目建设、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不良反应开始出现,主要是企业拖欠贷款、产成品积压等问题。鉴于此,要说中国经济已经实现了软着陆还为时过早。 因此,为了避免出现新一轮的经济过热,宏观调控的力度不能放松。 中国经济减速有限 GDP数据似乎表明今年中国经济会实现软着陆。2004年三季度GDP增长率为%,比预期的略高,但比2004年二季度和2004年一季度的%和%已有所下降。截止到目前,中国GDP年增长率为%,但仍远远高于过去五年平均8%的水平。鉴于上两个季度经济增长减速不明显,在我们看来,紧缩政策的效果有限,明年出现硬着陆的可能性增加。由于官方对去年GDP数据进行了向上修正,从%修正为%,我们调低了2004年GDP增长率的预期,从%下调至%。但对2005年的预测保持不变,GDP增长率仍为7%。 从名义值来看,2004年三季度GDP总计为万亿人民币,年增长率达到%,比二季度放慢了个百分点。然而,官方公布的名义增长率似乎与三季度的经济总体表现不一致:1)2004年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季度增长了个百分点,零售业仅下降了个百分点;2)三季度商品贸易余额达到了115亿美元,而二季度时仅为11亿美元,因此,四季度企业收入应会大幅增长。 再来看看三季度的工业情况,第一产业实际增长率为%,大概是自1990年以来增长最强劲的一个季度,主要原因是中央政府实行了农业改革政策。同时,三季度服务业增长率从二季度的%加速至%。但是,三季度制造业和建筑业总体增长率从二季度的%下降到%。 最新经济数据显示紧缩政策效果有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