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20最新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复习 专题十四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学业水平过关

2020最新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复习 专题十四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学业水平过关

2020最新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复习 专题十四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学业水平过关
2020最新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复习 专题十四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学业水平过关

专题十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学业水平过关(十四)

一、单项选择题Ⅰ

1.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在经济上留给世人的深刻反思主要是( )

A.建立稳定世界经济秩序的有效机制

B.打击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

C.拥护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

D.要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许多人意识到,防止战争悲剧重演、规划世界经济秩序是十分必要的。

答案:A

2.(2018·广州学考模拟)读下图,与之相对应的是( )

A.华盛顿体系B.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C.雅尔塔体系D.布雷顿森林体系

解析:从题目中的图片中可以看出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与黄金挂钩,形成了以美元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

答案:D

3.(2018·湛江学考模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40%的资本主义世界贸易仍用英镑结算,英镑仍然是资本主义世界的一种国际储备货币。为改变这一状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积极筹建( )

A.布雷顿森林体系B.关贸总协定

C.北美自由贸易区D.马歇尔计划

解析:《布雷顿森林协定》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主要币种,故A项正确。

答案:A

4.(2018·湛江学考模拟)对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和国际贸易体系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两个体系共同构成了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

B.美国在两个体系中拥有特殊地位

C.两个体系的建立是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

D.两个体系包含的机构都不是正式的国际经济组织

解析:国际货币金融体系里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都是正式的国际经济组织。

答案:D

5.有评论说:“尽管形式上是多边的,在实际的操作中,布雷顿森林体系是高度集中的。”这里的“高度集中”意味着( )

A.美国拥有该体系的主导权

B.西欧各国仍有重大影响力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D.该体系的运作背离了经济自由化原则

解析:布雷顿森林体系根据成员国认缴资金的数额决定投票权的多少,美国凭借自己的势力在这一体系中拥有主导权,故A项正确。

答案:A

6.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崩溃,它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美国经济霸权地位动摇

B.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经济危机

C.形成三足鼎立的政治格局

D.日本、欧共体经济飞速发展

解析: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美国世界经济霸权的主要标志之一,所以它的崩溃表明美国经济霸权地位的动摇。

答案:A

7.(2018·茂名学考模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曾经表示:“一位联邦德国总理必须同时是一个好的德国人和好的欧洲人。”为此,阿登纳( ) A.积极谋求两德统一B.主动推动欧洲联合

C.协同美国发动“冷战” D.挑战美国经济霸权

解析:据材料“一个好的德国人和好的欧洲人”可以看出阿登纳认为作为德国人也要为欧洲作出自己的贡献,故正确答案选B。

答案:B

8.(2018·汕头学考模拟)1967年欧共体成立。其主要目标是争取在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组成欧共体的三个机构不包括( )

A.欧洲煤钢共同体B.欧洲经济共同体

C.欧洲原子能共同体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解析: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根据《罗马条约》,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

原子能共同体成立,1967年三个共同体正式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答案:D

9.欧洲共同体的建立,是战后欧洲走向联合的重要步骤。它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

A.使西欧经济繁荣和政治稳定

B.美国经济霸主地位严重动摇

C.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D.消除了西欧各国的矛盾

解析:欧共体的产生和发展,对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动摇了美国的资本主义经济霸主地位。西欧各国要求与美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从而确立了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的局面;它的形成和发展可以缓解西欧各国之间的矛盾,但并没有也不可能消除这些矛盾。

答案:D

10.(2018·江门学考模拟)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下列国际组织的成立不能反映这一趋势的是( )

解析:世界贸易组织不是区域经济集团,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D

11.(2018·惠州学考模拟)关于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是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组成的区域性经济集团

B.对墨西哥而言,既带来了机遇,也存在挑战

C.合作的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军事一体化

D.美、加、墨三国经济上形成互补,促进了三国贸易的发展

解析:该组织的合作不包括政治和军事。

答案:C

12.(2018·肇庆学考模拟)承认多样化,强调灵活性;遵循相互尊重、平等互利、自主自愿的原则;单边行动与集体行动相结合,是下列哪个区域经济集团的合作方式( ) A.欧盟B.北美自由贸易区

C.亚太经合组织D.关贸总协定

解析:“承认多样化,强调灵活性;遵循相互尊重、平等互利、自主自愿的原则;单边行动与集体行动相结合”,这些正是亚太经合组织的合作方式,故C项正确。

答案:C

13.(2018·清远学考模拟)有学者说:“不受节制的区域自由贸易协定,看似促进了世

界贸易发展,但却可能给全球化带来更大更长期的危害。”这是因为“区域自由贸易”( ) A.以抵制全球化为主要目的

B.不利于区域内的均衡发展

C.加剧了世界各国间的矛盾

D.存在着贸易保护主义倾向

解析:区域自由贸易存在着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从长远来说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故D项正确。

答案:D

14.专家指出“跨国公司不仅跨国,还跨集体,力图在全球范围开展业务。它控制着国际直接投资的90%,世界生产的40%,出口总额的2/3和技术转让的1/3”。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强有力的推动者

B.跨国公司准备在全球开展业务

C.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跨国公司相互兼并

D.各国经济命脉正日益被跨国公司控制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据材料中与跨国公司有关的数据等可以看出,A项正确;其他各项与材料不符。

答案:A

15.(2018·湛江学考模拟)面对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国态度不一。有的国家积极推动,有的国家怀疑害怕,有的国家谨慎对待。你认为在经济全球化面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

A.可以平等地享受风险和机遇

B.起着共同的推动作用

C.处于不同的受益地位

D.都主张实行高度贸易自由化

解析:在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同受益地位。

答案:C

二、单项选择题Ⅱ

16.(2018·韶关学考模拟)下表是战后部分国际经济组织统计表。这些国际组织的成立说明( )

1947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1960 国际开发协会

1961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A.

B.经济区域化趋向日益明显

C.各国间贸易壁垒被逐步打破

D.世界经济的有序发展趋向

解析:战后国际经济组织的成立,使得世界经济朝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方向发展,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有序发展,故D项正确。

答案:D

17.以下为世界银行的有关协定:“通过使投资更好地用于生产事业的办法以协助会员国境内的复兴与建设……以及鼓励欠发达国家生产设施资源的开发。”这一材料反映出其主要职能是( )

A.维持汇率稳定B.消除贸易壁垒

C.提供发展帮助D.促进自由贸易

解析:世界银行的宗旨是向成员国提供贷款,以促进该国的经济恢复和发展,故选C 项。

答案:C

18.下图为反映多国响应中国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一幅漫画。有关美元在历史上的世界中心货币地位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布雷顿森林会议后形成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B.加强了美国在国际贸易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

C.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

D.美元地位建立初期促进了世界贸易发展

解析:通过布雷顿森林会议确立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有利于加强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而不是国际贸易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故B项说法错误。

答案:B

19.(2018·江门学考模拟)被称为“经济联合国”的世界贸易组织(WTO),构建了当今世界的多边贸易体制。其前身是1947年成立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当初成立这一组织是为

了( )

A.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B.促进知识经济发展

C.减轻发展中国家债务

D.减少贸易壁垒,实现全球贸易自由化

解析:1947年签署成立的“关贸总协定”,主要目的是使各缔约国通过谈判削减关税,消除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充分利用世界资源,促进经济发展。

答案:D

20.美国总统里根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组建北美自由贸易区构想时,墨西哥采取抵制政策。1988年,新总统就任后,墨西哥的态度发生转变,积极促成该组织成立。导致这一变化的客观原因是( )

A.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B.世界贸易组织的正式建立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立

D.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

解析:材料表明墨西哥积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答案:A

21.(2018·汕头学考模拟)欧洲联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和北美自由贸易区是当今世界三大著名区域集团。欧洲联盟与后两者相比,主要不同点是( )

A.典型地反映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B.合作程度最高,合作领域最广泛,合作成效最显著

C.典型地反映了世界经济的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强

D.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经济合作组织

解析:欧洲联盟的性质是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它合作程度最高,合作领域最广泛,合作成效最显著,故B项正确。

答案:B

22.(2018·潮州学考模拟)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中说,当今最明显的衡量标准是速度——特别是商业、旅行、通讯和革新的速度,最经常问的问题是“你与谁相连,怎样相连?”这种现象主要描述的是( )

A.区域集团化B.政治多极化

C.经济全球化D.时代信息化

解析:由材料的关键信息“速度——特别是商业、旅行、通讯和革新的速度”“你与谁相连,怎样相连?”可知本题考查的是经济领域的问题,与题干相关的是经济全球化,故选C项。

23.(2018·揭阳学考模拟)下图是中国与日、美、欧、俄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变化趋势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中国与美日欧的关系更密切

B.中国充分利用世贸组织平台发展经济

C.欧盟经济发展速度超过美日

D.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美日欧三足鼎立

解析:据材料“中国与日、美、欧、俄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变化趋势”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充分利用世贸组织平台发展经济,故B项正确。

答案:B

24.在当今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化进程中,经济蛋糕是做大了,但是在分配经济蛋糕时,“大蛋糕分给富人,其他人只得到面包屑”。对此,正确的态度和做法应该是( ) A.反全球化,坚持走独立发展道路

B.反对全球化只使发达国家受益

C.反对全球化造成的贫富分化加剧

D.反对发达国家主导全球化,应建立公正合理的新秩序

解析: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由于发达国家具有资金、技术等优势,往往是受益者,而发展中国家由于历史等原因,往往处于劣势。但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我们正确的态度应是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把握机遇、迎接挑战。

答案:D

25.(2018·惠州学考模拟)2015年12月,由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该组织创始成员国有57个,其中不乏欧洲发达国家。这一现象反映了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 )

A.发展中国家发挥了主导作用

B.中国国际影响力有很大提升

C.经济区域集团化获长足发展

D.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根本改变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由中国倡议设立”“创始成员国有57个,其中不乏欧洲发达国家”,说明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在不断上升,故B项正确。

三、双项选择题

26.(2018·河源学考模拟)《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宗旨促进贸易的自由化,以下选项中,属于关贸组织的作用的是( )

A.降低关税

B.减少贸易壁垒

C.创造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

D.推动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解析:该题的四个选项都与关贸协定有关,其中前两项是宗旨,后两项才是作用。

答案:CD

27.《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文本用的是荷兰的纸张,德国的墨水,法国的印刷,比利时和卢森堡负责装订,意大利制飘带。这种现象表明了( )

A.象征各国用最先进的技术

B.各国间的分工与合作

C.西欧开始了一体化进程

D.西欧各国已经结成政治经济联盟

解析:该条约是欧洲走向联合的开始,未必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是分工和合作的象征。此时欧洲还未实现政治经济一体化。

答案:BC

28.亚太经合组织自成立以来,促进了亚太地区的繁荣,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有利于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和便利化

B.亚太各成员获得了政治上的一致

C.有利于经济技术合作

D.这一组织地跨亚、非、欧及北美四大洲

解析: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以来,就在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便利化和经济技术合作方面取得了成就。

答案:AC

29.(2018·广州学考模拟)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的原因有( )

A.高新科技的推动

B.世界形势出现和平稳定的局面

C.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和相互投资不断增加

D.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也融入国际经济之中

解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全球化趋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故A项正确;和平稳定的局面会助推经济全球化,故B项正确。

30.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组织由欧盟发展而来

B.它的运作标志着以贸易自由化为中心的多边贸易体制建立起来

C.2002年中国正式加入该组织

D.该组织努力减少成员之间的不平等

解析:该组织是由“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发展而来的,而不是欧盟。中国于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故选B、D两项。

答案:BD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比较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比较----08历史董源 一.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世界上只有资本主义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 处资本主义体系外,还有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德意日法西斯和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大国都与社会主义苏联有矛盾,而德意日法西斯和英法美又有着尖锐的矛盾.一战后,德国为了取得英法美对它的侵略扩张的支持与纵容,希特勒打着”反苏,反共”的旗号.而后法西斯国家对埃塞俄比亚,意大利,波兰的侵略,更使法西斯德经济军事力量大增.使得英法美等大国“坐失良机”,“自食其果”.二战时,不得不与苏联结盟,对抗法西斯势力. 二.原因: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新老帝国主义为争夺世界霸权和重新瓜分殖民地而引起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随着向帝国主义过渡而加剧.: 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在世界的地位发生了变化: 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法国退居世界第三,四位,新兴的美国,德国跃居世界第一,二位.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改变了帝国主义之间的力量对比,造成了实力与所占殖民地丧失的状况.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已经基本上被瓜分完毕,于是在欧洲形成了新兴的德国同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法争夺霸权,重新分割世界的局面. 随着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加剧,欧洲形成了三个基本矛盾.即法德矛盾,俄奥矛盾和英德矛盾.法德矛盾: 普法战争中战败的法国,失去原来在西欧和中欧的霸主地位,国内各阶层一致要求报仇雪恨.德国失控法国东山再起,极力扩充军备.俄奥矛盾:

表现在巴尔干半岛的争夺上.多年来,俄国打着大斯拉夫主义的旗号,向巴尔干半岛扩张;奥匈帝国向巴尔干扩张,又怕他统治下的斯拉夫人脱离匈帝国独立.英德矛盾: 英国从他传统的外交政策出发,力求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即不愿德国过分强大,也不愿俄国的实力在巴尔干过分膨胀.随着在殖民地问题上的冲突加剧英德矛盾开始激化,逐渐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围绕着这三对基本矛盾,形成了三国同盟(德,意,奥)及三国协约(英,法,俄)两大军事集团,两大军事集团间的对峙局面,激烈争夺加速了欧洲的紧张局势,最中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2)第二次世界大战德爆发也是由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危机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打击下,德,意,日建立法西斯专政,企图通过对外疯狂扩张的途径摆脱经济危机,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最终形成.欧洲策源地:1932年,纳粹当一越成为国会第一大党,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掌握了国家政权,对内实行恐怖统治,对外积极扩张道路,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形成.亚洲策源地: 守军部法西斯控制的广田宏毅上台组阁,对内禁止工人罢工,限制人民言论,结社,新闻和出版自由;加紧扩军备战.对外制定了侵略扩张德基本国策,积极准备扩大侵略战争,世界大战亚洲策源地形成。英法的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苏联的中立自保政策,美国的中立政策也都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客观上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三.性质: 第一次世界大战: 是帝国主义二大军事集团为了争夺市场与原料产地,为了争夺海外殖民地利益耳机进行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 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战争.在战争中,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密切合作,建立了反法西斯同盟,共同进行反法西斯的斗争,并取得最终胜利. 四.影响: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教案

第15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德国进攻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诺曼底登陆战和雅尔塔会议 教学难点: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与雅尔塔会议的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19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80周年。回首这场战争,警示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伤痛和摧残! 1939年9月1日4时40分,希特勒下令以“闪电战”的方式 ,执行进攻波兰的“白色方案”。德军以其6个装甲师、4个轻装甲师和4个摩托化师为主要突击力量,在一马平川的波兰西部势如破竹般撕破了波军6个集团军约80万人组成的防线。德军闪电式的进攻使波军完全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境地,这是波兰人,也是全世界第一次领教“闪电战”的滋味。不到一个月,波兰灭亡。9月3日,波兰的盟国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想一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21年后,为什么德国再一次挑起世界大战?这一场战争的结果如何?它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影响?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二战的爆发及主要战场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图文信息,从时间和空间上认识二战的爆发及主要战场的出现。 图一 图二 设问:图一是发生于何时的什么事件?该事件有何影响?图二反映了什么事件?该事件有何意义? 提示:图一是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使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图二是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归纳总结:二战爆发与主要战场 (1)局部战场: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2)全面爆发: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国以“闪电战”方式突袭波兰。波兰的盟国英、法被迫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3)主要战场:随着战争的推进,出现了欧洲西线、北非、欧洲东线及太平洋等主要战场。 2.在学习上述图文材料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欧洲西线战场、欧洲东线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的战况。 目标导学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战争形势的转折 1.结合二战爆发后主要战场的战况,理解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历史意义。 设问:此漫画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中、美、苏、英等国是如何走向联合的? 提示:反映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它的发表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 归纳总结:《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各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相互支援,协同作战,逐渐扭转了战争的形势。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理解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和诺曼底登陆的历史作用。 材料展示:毛泽东说:“像希特勒这样的法西斯国家的政治生命和军事生命,从它出生那一天起,就是建立在进攻上面的,进攻一完结,它的生命也就完结了。” (1)毛泽东这番话是对苏德战场哪次战役的评价?运用史实佐证毛泽东对该战役的评价。 提示: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因为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德军元气大伤,被迫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 (2)教师在上述材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总结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历史意义。 提示: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此后,苏军连续进攻,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形势。 (3)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诺曼底登陆”图片信息,讲述诺曼底登陆的概况。 【图解战役】 目标导学三:雅尔塔会议及战争结束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史料,认识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的内容与影响。 设问:图片再现了哪一历史事件?图片中前排左起的三位人物是谁?说说该事件的积极影响。 提示:雅尔塔会议;图片中前排左起的三位人物分别是丘吉尔、罗斯福、斯大林;进一步协调了盟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行动,加速了战胜德、日法西斯国家的步伐。 归纳总结:教师指导学生采用分组形式自主学习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的相关内容,小组代表展示成果。 2.阅读教材和史料,了解德、日法西斯投降的史实,评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设问:日本法西斯是何时投降的?为了加速日本投降,美、苏是如何对日本作战的?日本投降有何历史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

九年级下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45分) 1.二战前夕法西斯国家十分嚣张的主要原因是()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崩溃 B.西方大国一味推行绥靖政策 C.轴心国的军事力量强大 D.国际联盟没有约束作用 2.慕尼黑阴谋的产生的最大危害是() A.使绥靖政策达到了顶峰 B.导致捷克斯洛伐克亡国 C.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D.使德国把战争矛头指向苏联 3.二战全面爆发的标志是() A.日本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战争 B.德国突然袭击波兰 C.英法对德国宣战 D.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 4.法国迅速败亡的原因中,不包括() A.长期推行绥靖政策 B.开战后没有及时抓住有利战机 C.德军绕过坚固的马其诺防线 D.英法联军在敦刻尔克大溃退 5.法西斯德国未能击败英国的原因中,不包括() A.新首相丘吉尔采取了坚决抵抗的政策 B.德国空军经受不住巨大的损失 C.英吉利海峡使德国精锐陆军无能为力 D.苏德战争的爆发牵制了德军 6.标志着二战扩大到全世界规模的事件是() A.苏德战争的爆发 B.意大利参战 C.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D.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7.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关键是() A.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B.反法西斯国家在实力上超过法西斯国家 C.美苏之间社会制度矛盾的消除 D.法西斯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敌人 8.雅尔塔会议的内容中,不包括() A.战后对德国进行军事占领 B.在德国西部开辟第二战场 C.苏联决定在击败德国后参加对日作战 D.决定在战后建立联合国 9.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是() A.莫斯科战役 B.斯大林格勒战役 C.意大利投降 D.诺曼底登陆 10.苏德战争与太平洋战争的相似点是() ①法西斯国家都采取了突然袭击的战术②战争初期都经历了不利的局面③都导致了战争的规模扩大④战场的转折都发生在境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1.标志着法西斯集团开始瓦解的事件是() A.意大利投降,退出战争 B.阿拉曼战役中,意大利军队投降 C.英美军队在诺曼底登陆 D.德国宣布投降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对比表1

1、两次世界大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1)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都是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他们要求争夺世界霸权,重新瓜分世界。(2)战争的主要发动者都是德国,德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的核心,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 (3)两次世界大战主要都在两大军事集团间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展开,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轴心国集团和国际反法西斯同盟之间进行。 不同点: (1)性质不同: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2)战后对世界格局的影响不同:

一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形成了美苏冷战的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 (3)战争后建立国际和平机构不同: 根据《凡尔赛和约》规定,1920年成立了国际联盟。根据雅尔塔会议决定,战后建立了联合国。 2、两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世界格局分别是什么,是如何结束的? 格局:一战后的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的格局: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 结束:1939年9月二战的全面爆发,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瓦解。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国际格局的演变历程 (一)20世纪世界格局的演变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形成背景:一战后列强各国实力对比变化,战胜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调整其在欧洲、亚洲的秩序。 (2)存在时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3)建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1919年,协约国集团召开巴黎和会,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及其一系列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1921年,华盛顿会议召开,签订了《九国公约》等一系列和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通过这两次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该体系,确立了战后的世界秩序。 (4)作用: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秩序。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5)瓦解:①1935年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实施普遍义务兵役制,陆军扩展到60万人。②1938年德吞并奥地利。③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破坏了《九国公约》,冲破了华盛顿体系的束缚。④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凡尔赛体系彻底崩溃。⑤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 (6)评价:①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客观上维护世界形势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开创了国际合作新形式。②是战胜国分赃妥协的产物。导致了许多新的矛盾出现,使得这一国际新秩序潜伏着深刻的危机,因此也就不能长期维持下去。 (7)矛盾:矛盾:掠夺战败国,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分赃不均,加深了战胜国内部矛盾。对殖民地分割,激发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2.美苏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 (1)形成背景:二战后西欧各国普遍衰落,唯美国马首是瞻,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2)存在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至1991年。 (3)建立:①二战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②二战后不久,美苏双方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冲突加剧,战时同盟破裂,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政策,在这一背景下,出现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峙局面。 ③20世纪50年代末,战后国际格局由两大阵营的对峙发展到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两极格局形成。 (4)实质和影响:它建立在美苏实力均衡基础上,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5)发展历程: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开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两极格局随之终结。 3.当今世界格局呈现出多极化趋势 (1)形成背景:苏联解体,美国霸主地位动摇,西欧、日本崛起,第三世界国家崛起。 (2)存在时间:1991年至今。 (3)当今世界格局的特点:①东西方两大集团对峙的两极格局结束。②旧的世界格局已经终结,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向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③地区冲突和民族冲突此起彼伏。④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一超多强”的局面还会在较长时间内存在下去。 (4)评价:使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但霸权主义依然存在,经济全球化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一轮资本扩张,第三世界面临机遇与挑战。 (二)两极格局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比较 1.相同点:(1)都是在世界大战破坏了原有的世界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都通过一系列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体系;

九下历史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知识点和练习

九下历史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知识点和练习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及主要战场 二战全面爆发标志: 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二战的主要战场: 东方主战场:七七事变后,中国全民族抗战,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欧洲西线战场:1940年德国进攻北欧国家。5月,进攻法国,意大利趁火打劫。 欧洲东线战场:1941年6月,德国向苏联进攻。10月苏联赢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太平洋战场: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战争的转折 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国代表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签字国保证使用自己的全部军事和经济资源,对德意日及其仆从国作战,相互合作,决不单独同敌人停战议和。

《联合国家宣言》发表的意义: 《联合国家宣言》发表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 二战的转折: 1942年7月至1943年2月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苏联胜利,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1943年9月,墨索里尼政府垮台,意大利无条件投降。1944年6月,美英盟军登陆法国诺曼底,开辟欧洲第二战场。雅尔塔会议及战争结束 雅尔塔会议: 时间地点:1945年2月,在雅尔塔召开会议。 参加国及代表: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 会议主要内容:会议决定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战后德国由美、英、苏等国实行分区占领;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苏联承诺在欧洲战事结束后3个月参加对日作战。 波斯坦会晤: 时间:1945年7月 会晤国:美、英、苏 主要内容:重申了雅尔塔会议关于处理德国的精神,并以中、美、英三国的名义发表了敦促日本投降的《波斯坦公告》,重申了《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

第二次世界大战简介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损失最惨重的一次战争,是一场空前的浩劫。 在这场决定人类命运的生死大搏斗中,先后有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参战,波及二十亿人口(占当时世界人口的百分之八十),战火燃及欧、亚、非、大洋洲和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 作战区域面积为两千两百万平方公里,交战双方动员兵力达一点一亿人,因战争死亡的军人和平民超过五千五百万,直接军费开支总计约一点三万亿美元,占交战国国民总收入的百分之六十至百分之七十,参战国物资总损失价值达四万亿美元。 战争把世界分为两大阵线:参加反法西斯同盟国家方面的有中、苏、美、英、法等五十国,参加法西斯国家集团的有德、意、日等七国。在亚洲,中国战场担负着反对日本侵略者的主要任务。在欧洲,苏德战场为主要战场。 中国是抗击日本侵略的主战场。据不完全统计,在日本侵略军的屠刀下,中国死伤人数达三千五百万,占二次大战参战国死亡总人数的百分之四十二。其中,死亡人数达两千一百万,仅南京大屠杀就死亡三十万人以上。按一九三七年的比价计算,日本侵略者给中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一千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五千亿美元。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和重要的历史贡献。 苏联是抗击德国法西斯的主战场,二战参战国蒙受的全部损失中有百分之四十一是苏联的损失。据俄罗斯公布的材料,苏联在一九四一年到一九四五年卫国战争期间,因战争死亡两千七百万人,其中苏联红军牺牲八百六十六点八四万人;物质损失按照一九四一年的价格计算达六千七百九十亿卢布。 美国和英国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核心成员,它们也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付出了重大代价。据战史材料,美国共有四十多万人在二战中丧生,英国有二十七万军人在战争中死亡。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间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间· 战争起因·世界大战前奏·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世界大战的结局、影响和特点。 1939~1945年以侵略者德日意法西斯轴心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国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这场战争给人类带来极大灾难,其结果以美、英、苏、中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德、日、意法西斯国家实行侵略扩张,争夺世界霸权所挑起的,经过多次局部战争逐渐演变而导致全面战争。 战争起因 德、日、意等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所确立的法西斯政权及其侵略扩张,是这次世界大战的根源。 法西斯政权建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按照英、法、美等主要战胜国的意志确立了凡尔赛 战败的德国不甘心于《凡尔赛和约》给予的严厉惩罚和约束。战胜国意大利因未能获得英、法许诺的领土而不满,另一个战胜国日本扩张要求日益强烈。由于德、日、意等国的实力很快得到恢复和加强,要求重新瓜分世界,成为英、法、美等国的对手。随着1929~1933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帝国主义制度的各种基本矛盾重新尖锐化并愈演愈烈,以致发展到诉诸战争。20世纪20、30年代,在意大利、德国和日本相继兴起以极端民族主义和极权主义为核心内容的法西斯主义势力和运动。1922-华盛顿体系所确立的国际秩序,从而形成对世界和平的严重威胁。 战争策源地形成德国从1933年起加速扩展军事工业。1934年秘密突破《凡尔赛和约》对其军队的限额。1935年正式重建空军,实施义务兵役制,秘密颁布《国家防御法》。1936年3月7日,德国宣布废除《洛迦诺公约》和《凡尔赛和约》的有关规定,派兵进入莱茵非军事区。早在1935年秋德国国防军即已开始制订代号为红色的对法作战计划、入侵奥地利的奥托方案和进占捷克斯洛伐克的绿色方案。纳粹德国成为主要的和最危险的欧洲战争策源地。1936年10月,德、意签订柏林协定,形成柏林-罗马轴心。意大利成为欧洲战争策源地的组成部分。 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召开东方会议,确定武力侵占中国,进而征服印度、南洋群岛、中亚细亚和小亚细亚以至欧洲的侵略扩张总纲领。从1931年起,日本对中国发动并逐步扩大局部性侵略战争。1936年制订向太平洋地区及西伯利亚的扩张目标和对美、苏、中、英等国作战的具体方针。日本成为挑起世界战争的远东战争策源地。 3个法西斯国家在对外扩张和发动侵略战争的过程中结成侵略集团。1936年11月25日,德、日两国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次年11月6日意大利参加该协定。 世界大战前奏 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国家多次发动局部战争。日本首先在亚洲燃起战火,揭开世界战争的序幕。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三省。翌年3月建立“满洲国”傀儡政权。

第二次世界大战起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起因 导火线 由于一战战过后德国不甘心“凡尔赛和约”对其战败国的严惩和限制,暗中加紧恢复国力;战胜国意大利因未能得到英法所许诺的领土而耿耿于怀;另一战胜国日本对华盛顿条约对它的限制也充满怨恨,在亚太地区与英美展开新的角逐,准备向中国侵略扩张。英法美等主要战胜国则在如何处理德国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 直接原因 法西斯政权的迅速崛起。法西斯政权的基本特征就是对内极权统治,对外侵略扩张、争霸世界。德、意、日法西斯统治者为实现重新瓜分世界、扩大自己势力范围的企图,不惜发动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大战。 [编辑本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29年10月29日,美国华尔街股市崩盘,这场被称为“大萧条”的经济危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正是这种背景下,法西斯主义开始抬头。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进攻中国沈阳,其后全面吞并中国东北,为以后的全面侵华战争做准备。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被德国总统兴登堡任命为德国总理。 1934年8月2日兴登堡去世后,希特勒继任了总统,成为了第三帝国唯一的真正拥有实权的最高领袖,在德语中称为“元首”。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开始全面侵华。 1939年3月15日,希特勒宣布德国军队将重整军备,并实行征兵制,公开挑战《凡尔赛和约》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随后将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并入第三帝国,捷克其余地区也在不久后被德国占领。 1939年5月4日至9月16日,诺门罕战役,日本关东军和苏联红军分别代表伪“满洲国”和蒙古人民共和国交战。战役结果以日本关东军的惨败而告终。此战后,日本基本死了与苏联再战之心,间接导致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1939年8月23日,德国与苏联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9月5日,美国发表《中立宣言》,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 1940年,德国发动“闪电”攻势。(4月9日攻占丹麦和挪威,5月10日攻占荷兰、比利时、卢森堡、随后进攻法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资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以德国、意大利、日本等法西斯国家为一方,以美国、苏联、中国、英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4万多亿美元付诸流水。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中国战场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占中国东北。1937年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奋起抗日,揭开了世界大规模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中国的抗日战争经过艰苦的战略防御和相持阶段于1944年转入反攻。1945年8月,中国抗日军民发动全国反攻,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围歼日本关东军。美国先后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在中国、苏联和美国的全面攻击下,日本被迫在1945年8月15日宣布投降,并在同年9月2日投降,战争最后以中国的胜利结束。 欧洲西线战场 1939年9月1日,德国出动62个师共160万人进攻波兰,二战全面爆发。此后,德军接连向欧洲西、北和东南方向展开大规模进攻。1943年7月,英美盟军在意大利西西里岛登陆。9月,意大利投降。1944年6月,盟军集结268万人,成功进行了诺曼底登陆战役,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并在西欧各国抗德武装配合下,于1944年秋冬两季完全解放德占西欧国家。 欧洲东线战场 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国撕毁1938年签定《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纠集芬兰、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等国,出动550万兵力、近5000架飞机和4000多辆坦克,分兵三路突然向苏联发起全线进攻,企图在三个月内征服苏联,而苏联则仓促准备了2000万士兵和4000余辆坦克迎战。苏德战争爆发。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首的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奋起反击,开始了卫国战争。在战争初期,苏联处于防御阶段,因对德国的突然袭击准备不足,加之党内高级军官此前被斯大林以叛党名义迫害,导致苏军前期作战严重失利,损失了60~90个师。至7月中旬,苏军28个师被击溃,70个师人员、武器损失过半。苏军在1941年9月—1942

第一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艺术的影响

第一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艺术的影响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年代啊。 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短短几十年,世界发生了有史以来最巨大的变化。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整个状况,它的观念、信仰、生产方式以及艺术,都处在激烈的动荡之中。越来越多的人移居到机器形成的环境——城市中来。 是的,工业和科技的迅猛发展,给城市带来了繁荣,给人们带来富裕。但是,正如卓别林在他的电影《摩登时代》里所描写的那样,大工厂大生产使人变成了机器的奴隶。人的精神处在极端压抑之中,极其单调的机器节奏,使人的本性压抑。于是人们把注意力转向了人的在精神。 而第一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则产生了多种艺术流派,有的甚至颠覆了传统的艺术理论,在艺术领域人们称之为“后现代主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野兽派 野兽主义是20世纪初最早的前卫艺术,是绘画史上一次巨大的变革,它把色彩从传统绘画体系中彻底解放出来,认为,色彩具有其独立的生命和语言,不需要依附于物体而存在,这就从根本上实现了色彩的解放。野兽派画家热衷于运用鲜艳、浓重的色彩,往往用直接从颜料管中挤出的颜料,以直率、粗放的笔法,创造强烈的画面效果,充分显示出追求情感表达的表现主义倾向。野兽主义得名于1905年巴黎的秋季沙龙展览,当时,以马蒂斯为首的一批前卫艺术家展于同

一层厅的作品,引起轩然大波。有人形象地将这些画称作“一罐颜料掼在公众的面前”。 二、表现主义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国处于深刻的危机之中。战争给人带来恐惧、压抑像魔一样控制着人们的精神领域。艺术家们强烈地感受到需要一种能够揭示心需求的艺术,一种觉醒的艺术,因而表现主义应运而生。艺术家们所要表现的的正是隐藏在心灵深处的孤独、绝望的情绪与精神状态,他们的手法是极度夸且具有表现性的,发泄引起他们不满的人类的苦难、贫穷、暴力、战争、恐惧等,表现他们对被剥削和丑陋的弱势群体的同情。表现主义绘画代表:挪威的蒙克代表作《呐喊》,俄国斯基代表作组画《秋》、《冬》、《乐曲》、《即兴曲》、《构图2号》等。格罗斯代表作:《夜》,《壕沟战》,《启程》。 三、立体主义 如果说色彩是由野兽派从绘画体系中解放出来,那么造型的革命则是由立体主义完成的。立体主义的艺术家追求碎裂、解析、重新组合的形式,形成分离的画面--以许多组合的碎片型态为艺术家们所要展现的目标。艺术家以许多的角度来描写对象物,将其置于同一个画面之中,以此来表达对象物最为完整的形象。物体的各个角度交错迭放造成了许多的垂直与平行的线条角度,散乱的阴影使立体主义的画面没有传统西方绘画的透视法造成的三维空间错觉。背景与画面的主题交互穿插,让立体主义的画面创造出一个二维空间的绘画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II,简称二战)。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以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轴心国( 及芬兰、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4万多亿美元付诸流水。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中国、英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国家领袖 轴心国 国家人物职务政党 德国阿道夫·希特勒德意志第三帝国元首兼任德国 总理 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纳粹 党) 意大利贝尼托·墨索里 尼 意大利王国首相意大利国家法西斯党 日本裕仁日本天皇大本营·日本皇室 同盟国 国家人物职务政党 美国富兰克林·罗斯福美国总统民主党 英国温斯顿·丘吉尔英国首相保守党 中国蒋中正(蒋介石)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席中国国民党 苏联约瑟夫·斯大林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苏联共产党 根本原因 一、是由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加剧引起的。经济上,一战后德国不甘心《凡尔赛条约》对其的严惩和限制,(军队中没有100名以上的年轻人,没有总参谋长,没有重炮或军用飞机,没有超过9840吨级的舰只,这些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凡尔赛条约给德国的规定,其目的是在德国将世界卷入灾难而遭到惩罚后,永远不能再对任何国家产生武装威胁;随着失败带来的经济危机,以及马克的下跌,大范围的失业,德国也不能对任何国家产生经济或贸易上的威胁。但 在1932年的选举中,德国国社党赢得37%选票,阿道夫·希特勒被任命为总理。实际上在1924年出版的《我的奋斗》一书中他毫不隐晦自己的计划,就已很清楚地阐明了奋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冷战知识点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经过 1.二战爆发的原因 ○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2直接原因:经济危机打击下,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世界大战策源地形成。 ③历史原因: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内部隐含的矛盾的激化. ④重要原因:英,法实行绥靖政策。 2. 战争的爆发: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 3.战争初期情况: (1)1939年.9月奇怪的战争——(英法坐视波兰灭亡) (2)1940年.5月,德国横扫(荷兰、比利时、卢森堡) (3)1940年.5月21日英法联军实施敦刻尔克大撤退 (4)1940年6月,法国败降 (5)1940年8月,德国进攻英国——不列颠空战,德国首次受挫。 4二战进一步扩大 德国突袭苏联,(1941年6月22日) 5二战全面扩大 .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1941年12月7日)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扩大,达到真正的世界规模。 6.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 7.反法西斯同盟国家的合作 政治上:1942年1月1日建立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召开一系列会议。 军事上: (1)诺曼底登陆 时间:1944年6月6日 地点:法国 登陆者:英美盟军 作用: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使德军陷入苏军与美英盟军的东西夹击之中。 (2)攻克柏林 时间:1945年 参与部队:苏军与西方盟军 结果: 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 作用:欧洲战争结束。 (3)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对日作战: 8.二战的结束 欧洲战场结束: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

二战结束: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二、二战相关知识点. 1、一个新式武器:原子弹 2、两大阵营:同盟国与轴心国 3三次突袭:德国突袭波兰、德国突袭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4、四个战场:亚洲战场、欧洲战场(苏德战场、西欧战场)北非战场、太平洋战场 7、七个战役: 百团大战、敦刻尔克大撤退、不列颠空战、莫斯科保卫战(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攻克柏林 8、加速二战结束的因素: 1)美国向日本投下原子弹。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对比表

两次世界大战的对比 1、两次世界大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1)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都是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他们要求争夺世界霸权,重新瓜分世界。(2)战争的主要发动者都是德国,德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的核心,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 (3)两次世界大战主要都在两大军事集团间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展开,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轴心国集团和国际反法西斯同盟之间进行。 不同点: (1)性质不同: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2)战后对世界格局的影响不同: 一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形成了美苏冷战的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 (3)战争后建立国际和平机构不同: 根据《凡尔赛和约》规定,1920年成立了国际联盟。根据雅尔塔会议决定,战后建立了联合国。 2、两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世界格局分别是什么,是如何结束的? 格局:一战后的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的格局: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 结束:1939年9月二战的全面爆发,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瓦解。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国际格局的演变历程 (一)20世纪世界格局的演变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形成背景:一战后列强各国实力对比变化,战胜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调整其在欧洲、亚洲的秩序。 (2)存在时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3)建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1919年,协约国集团召开巴黎和会,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及其一系列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1921年,华盛顿会议召开,签订了《九国公约》等一系列和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通过这两次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该体系,确立了战后的世界秩序。 (4)作用: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秩序。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5)瓦解:①1935年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实施普遍义务兵役制,陆军扩展到60万人。②1938年德吞并奥地利。③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破坏了《九国公约》,冲破了华盛顿体系的束缚。④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凡尔赛体系彻底崩溃。⑤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 (6)评价:①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客观上维护世界形势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开创了国际合作新形式。②是战胜国分赃妥协的产物。导致了许多新的矛盾出现,使得这一国际新秩序潜伏着深刻的危机,因此也就不能长期维持下去。 (7)矛盾:矛盾:掠夺战败国,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分赃不均,加深了战胜国内部矛盾。对殖民地分割,激发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2.美苏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 (1)形成背景:二战后西欧各国普遍衰落,唯美国马首是瞻,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2)存在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至1991年。 (3)建立:①二战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②二战后不久,美苏双方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冲突加剧,战时同盟破裂,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政策,在这一背景下,出现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峙局面。 ③20世纪50年代末,战后国际格局由两大阵营的对峙发展到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两极格局形成。 (4)实质和影响:它建立在美苏实力均衡基础上,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5)发展历程: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开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两极格局随之终结。 3.当今世界格局呈现出多极化趋势 (1)形成背景:苏联解体,美国霸主地位动摇,西欧、日本崛起,第三世界国家崛起。 (2)存在时间:1991年至今。 (3)当今世界格局的特点:①东西方两大集团对峙的两极格局结束。②旧的世界格局已经终结,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向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③地区冲突和民族冲突此起彼伏。④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一超多强”的局面还会在较长时间内存在下去。 (4)评价:使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但霸权主义依然存在,经济全球化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一轮资本扩张,第三世界面临机遇与挑战。 (二)两极格局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比较 1.相同点:(1)都是在世界大战破坏了原有的世界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都通过一系列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体系;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教案

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德国进攻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诺曼底登陆战和雅尔塔会议 教学难点: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与雅尔塔会议的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19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80周年。回首这场战争,警示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伤痛和摧残! 1939年9月1日4时40分,希特勒下令以“闪电战”的方式,执行进攻波兰的“白色方案”。德军以其6个装甲师、4个轻装甲师和4个摩托化师为主要突击力量,在一马平川的波兰西部势如破竹般撕破了波军6个集团军约80万人组成的防线。德军闪电式的进攻使波军完全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境地,这是波兰人,也是全世界第一次领教“闪电战”的滋味。不到一个月,波兰灭亡。9月3日,波兰的盟国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想一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21年后,为什么德国再一次挑起世界大战?这一场战争的结果如何?它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影响?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二战的爆发及主要战场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图文信息,从时间和空间上认识二战的爆发及主要战场的出现。 图一图二 设问:图一是发生于何时的什么事件?该事件有何影响?图二反映了什么事件?该事件有何意义? 提示:图一是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使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图二是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归纳总结:二战爆发与主要战场 (1)局部战场: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2)全面爆发: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国以“闪电战”方式突袭波兰。波兰的盟国英、法被迫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3)主要战场:随着战争的推进,出现了欧洲西线、北非、欧洲东线及太平洋等主要战场。 2.在学习上述图文材料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欧洲西线战场、欧洲东线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的战况。 目标导学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战争形势的转折 1.结合二战爆发后主要战场的战况,理解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历史意义。 设问:此漫画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中、美、苏、英等国是如何走向联合的? 提示:反映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它的发表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 归纳总结:《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各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相互支援,协同作战,逐渐扭转了战争的形势。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理解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和诺曼底登陆的历史作用。 材料展示:毛泽东说:“像希特勒这样的法西斯国家的政治生命和军事生命,从它出生那一天起,就是建立在进攻上面的,进攻一完结,它的生命也就完结了。” (1)毛泽东这番话是对苏德战场哪次战役的评价?运用史实佐证毛泽东对该战役的评价。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教案

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 1.知道二战的爆发及主要战场,了解苏德战争、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及其影响,知道在亚洲战场,中国牵制大部分日本陆军,是二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2.理解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是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从而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树立为人类和平和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3.了解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二战的转折点,通过分析其重大意义,提高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 4.知道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公告,理解为取得二战根本胜利,不同性质的国家之间的合作。 5.二战以法西斯国家的失败而结束,通过分析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明白和平的重要性。

二战的进程和影响。[来源:学§科§网Z§X§X§K]二战胜利的原因。

图示法、情景创设法、材料分析法、归纳总结法、引导式教学。 1课时。 (一)设置情景导入主题 二战全面爆发初期,英、法在西线对德国“宣而不战”。法国人称之为“奇怪的战争”,德国人称它为“静坐战”,英国人称它为“假战争”。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战争?它带来什么危害? (二)自主学习梳理新知 1.1939年__月____日,德国突袭____,__、____被

迫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__全面__爆发。 2.1940年4月,德国进攻北欧的__丹麦__、挪威。不久,__荷兰__、比利时投降。5月,德军突入__法国__北部,直逼英吉利海峡,意大利也对法宣战。接着,德军对__英国__实施了猛烈的轰炸。 3.1941年6月,__莫斯科保卫战__的胜利,粉碎了德军__不可战胜__的神话。 4.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美国海军基地__珍珠港__。次日,美、英对日宣战,德、意也对美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__最大规模__。 5.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__华盛顿__签署《__联合国家宣言__》,以后又有21个国家在宣言上签字。《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标志着__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__。 6.1943年2月,苏联人民取得__斯大林格勒__保卫战的胜利,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__转折点__。1943年9月,__墨索里尼__政府垮台,意大利宣布无条件投降。1944年6月,美、英盟军成功登陆法国诺曼底,开辟了__欧洲第二战场__。 7.为协调盟军行动,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__雅尔塔__召开会议。会议决定,战后德国实行__分区占领__;成立__联合国__;苏联承诺在欧洲战事结束后3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1945年7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在__波茨

第二次世界大战知识整理

第二次世界大战知识整理 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社会根源: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美国国内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2、影响: ⑴激化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 ⑵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①激化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②激化了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的矛盾 二、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的原因、经过 1、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⑴原因:①历史原因:A缺乏民主传统,专制主义、军国主义势力非常强大; B掠夺性的《凡尔赛和约》,激发了其民族复仇情 绪 ②现实原因:经济危机的打击严重,垄断资产阶级倾向于建立一个独裁的强权政府 ③直接原因:纳粹党打着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招牌,进行蛊惑人心的宣传,获得人民、军队、资产阶级广泛的支持。 ⑵建立: ①标志: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 ②影响:德国走上了对内实行恐怖统治、对外积极侵略扩张的道路。标志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 2、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⑴原因:①历史原因A缺乏民主传统,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事性建立强权政治。 B不满华盛顿体系对其的压制 ②现实原因:经济危机的打击沉重(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国内市场狭小,资源极度贫乏)阶级矛盾尖锐,引发政治危机。 ③直接原因:军部法西斯势力的推动。军部法西斯分子发动了侵略,制造了一连串暗杀事件、加强了左右政局的能力。 ⑵建立:①时间:1936年。 ②标志: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受军部控制) ③影响:推行对外扩张、对内独裁的政策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 3、对比日本和德国在建立法西斯专政有何异同? ⑴相同点:都利用了经济危机这一有利时机; 都有军事封建性的历史传统; 都对内独裁对外扩张,都有冲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束缚 ⑵不同点: 德国有一个法西斯政党——纳粹党;有一个突出的领袖——希特勒,通过国会大选的方式夺取政权。日本既没有法西斯政党、也没有突出的领袖,而是依靠军部法西斯势力在天皇的支持下控制政权。三、局部的反法西斯斗争 ⒈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 ⒉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斗争: ⑴原因: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建立后,于1935年对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埃塞俄比亚发动侵略 ⑵时间:1935年——1936年 ⑶结果:意大利吞并了埃塞俄比亚 ⑷失败原因:①意强大装备先进,准备充分,训练有素,埃弱小埃塞俄比亚武器装备极其落后。抗意战争领导方面有错误 ②西方大国绥靖政策的影响 ⒊西班牙内战 ⑴背景:①西班牙人民阵线1936年在大选中获胜、成立共和国后,采取了一些进步措施,打击法西斯势力。 ②1936年佛朗哥等反动军官发动叛乱,内战开始。 ③德意全力援助叛军,公开进行武装干涉,使原来的内战变成了一场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性质) ⑵时间:1936年——1939年。 ⑶各方政策和态度:①英、法等——“不干涉政策”,②苏联、国际纵队——国际援助。 ⑷结果:共和国政府被颠覆,建立了以佛朗哥为首的法西斯独裁政权。 ⒌法西斯轴心国集团的形成: 1936年10月德意签订《德意志议定书》形成柏林—罗马轴心 1936年11月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1937年意加入,形成轴心国集团(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四、走向世界大战 英、法、美的绥靖政策及其主要表现、影响、历史教训 ⒈英、法、美的绥靖政策 ⑴目的:①避免战争,保住既得利益②祸水东引。(面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英法美等西方大国为保住自己的利益,不惜牺牲受害国利益,同事为推动法西斯国家进攻苏联,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实行姑息纵容的政策。) ⑵实质:自私自利,姑息养奸(利己主义) ⑶主要推行者:英、法、美 ⑷对象:德意日法西斯国家 ⑸表现:①对1931年日入侵中国,国联未真正制裁日本 ②对意入侵埃塞俄比亚,国联只进行有限的制裁,美推行“中立” ③对德意入侵西班牙,英法采取“不干涉政策”,美推行“中立”政策 ④对德破坏《凡尔赛和约》听之任之1935年起,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后又吞并苏台德区。1939年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