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手术部位、导尿管尿路、下呼吸道、血管导管相关血流、皮肤软组等主要部位感染具体预防控制措施

手术部位、导尿管尿路、下呼吸道、血管导管相关血流、皮肤软组等主要部位感染具体预防控制措施

手术部位、导尿管尿路、下呼吸道、血管导管相关血流、皮肤软组等主要部位感染具体预防控制措施
手术部位、导尿管尿路、下呼吸道、血管导管相关血流、皮肤软组等主要部位感染具体预防控制措施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损伤,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手术部位的感染。手术部位的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患者方面的主要因素是: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健康状况等。手术方面的主要因素是: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及时间、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技术、手术持续的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一)、手术前。

1、尽量缩短患者术前住院时间。择期手术患者应当尽可能待手术部位以外感染治愈后再行手术。

2、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3、正确准备手术部位皮肤,彻底清除手术切口部位和周围皮肤的污染。术前备皮应当在手术当日进行,确需去除手术部位毛发时,应当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避免使用刀片刮除毛发。

4、消毒前要彻底清除手术切口和周围皮肤的污染,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合适的消毒剂以适当的方式消毒手术部位皮肤,皮肤消毒范围应当符合手术要求,如需延长切口、做新切口或放置引流时,应当扩大消毒范围。

5、如需预防用抗菌药物时,手术患者皮肤切开前30分钟—2小时内或麻醉诱导期给予合理种类和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需要做肠道准备的患者,还需术前一天分次、足剂量给予非吸收性口服抗菌药物。

6、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参加手术。

7、手术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进行外科手消毒。

8、重视术前患者的抵抗力,纠正水电解质的不平衡、贫血、低蛋白血症等。

(二)、手术中。

1、保证手术室门关闭,尽量保持手术室正压通气,环境表面清洁,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数量和流动。

2、保证使用的手术器械、器具及物品等达到灭菌水平。

3、手术中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循无菌技术原则和手卫生规范。

4、若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者手术时间长于所用抗菌药物半衰期的,或者失血量大于1500毫升的,手术中应当对患者追加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

5、手术人员尽量轻柔地接触组织,保持有效地止血,最大限度地减少组织损伤,彻底去除手术部位的坏死组织,避免形成死腔。

6、术中保持患者体温正常,防止低体温。需要局部降温特殊手术执行具体专业要求。

7、冲洗手术部位时,应当使用温度为37℃的无菌生理盐水等液体。

8、对于需要引流的手术切口,术中应当首选密闭负压引流,并尽量选择远离手术切口、位置合适的部位进行置管引流,确保引流充分。

(三)、手术后。

1、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手术部位或者更换手术切口敷料前后应当进行手卫生。

2、为患者更换切口敷料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及换药流程。

3、术后保持引流通畅,根据病情尽早为患者拔除引流管。

4、外科医师、护士要定时观察患者手术部位切口情况,出现分泌物时应当进行微生物培养,结合微生物报告及患者手术情况,对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及时诊断、治疗和监测。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留置血管内导管是救治危重患者、实施特殊用药和治疗的医疗操作技术。置管后的患者存在发生感染的危险。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导管留置的时间、置管部位及其细菌定植情况、无菌操作技术、置管技术、患者免疫功能和健康状态等因素。(一)、置管时。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4、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5、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6、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二)、置管后。

1、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6、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外周及中心静脉置管后,应当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

7、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

8、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48小时内尽快拔除导管,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置管,并作相应处理。

9、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者患者出现静脉炎、导管故障时,应当及时拔除导管。必要时应当进行导管尖端的微生物培养。

10、医务人员应当每天对保留导管的必要性进行评估,不需要时应当尽早拔除导管。

11、导管不宜常规更换,特别是不应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是医院感染中最常见的感染类型。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导尿管置入与维护方面。患者方面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患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免疫力和其他健康状况等。导尿管置入与维护方面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导尿管留置时间、导尿管置入方法、导尿管护理质量和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等。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方式主要为逆行性感染。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一)置管前。

1、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征,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2、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导尿包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应当使用。

3、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尿道等情况选择合适大小、材质等的导尿管,最大限度降低尿道损伤和尿路感染。

4、对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应当采用密闭式引流装置。

5、告知患者留置导尿管的目的,配合要点和置管后的注意事项。(二)、置管时。

1、医务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戴无菌手套实施导尿术。

2、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原则留置导尿管,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尿道粘膜。

3、正确铺无菌巾,避免污染尿道口,保持最大的无菌屏障。

4、充分消毒尿道口,防止污染。要使用合适的消毒剂棉球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粘膜,棉球不能重复使用。男性:先洗净包皮及冠状沟,然后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女性:先按照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的原则清洗外阴,然后清洗并消毒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会阴、肛门。

5、导尿管插入深度适宜,插入后,向水囊注入10—15毫升无菌水,轻拉尿管以确认尿管固定稳妥,不会脱出。

6、置管过程中,指导患者放松,协调配合,避免污染,如尿管被污染应当重新更换尿管。

(三)、置管后。

1、妥善固定尿管,避免打折、弯曲,保证集尿袋高度低于膀胱水平,避免接触地面,防止逆行感染。

2、保持尿液引流装置密闭、通畅和完整,活动或搬运时夹闭引流管,防止尿液逆流。

3、应当使用个人专用的收集容器及时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时,要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集尿袋的出口触碰到收集容器。

4、留取小量尿标本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时,应当消毒导尿管后,使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标本送检。留取大量尿标本时(此法不能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可以从集尿袋中采集,避免打开导尿管和集尿袋的接口。

5、不应当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溶液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以预防尿路感染。

6、应当保持尿道口清洁,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后还应当进行消毒。留置导尿管期间,应当每日清洁或冲洗尿道口。

7、患者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应当把导管浸入水中。

8、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不宜频繁更换导尿管。若导尿管阻塞或不慎脱出时,以及留置导尿装置的无菌性和密闭性被破坏时,应当立即更换导尿管。

9、患者出现尿路感染时,应当及时更换导尿管,并留取尿液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

10、每天评估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不需要时尽早拔除导尿管,尽可能缩短留置导尿管时间。

11、对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拔除导尿管时,应当训练膀胱功能。

12、医护人员在维护导尿管时,要严格执行手卫生。

下呼吸道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一)减少或清除口咽部胃肠道病原菌的定植与吸入

1、改进营养支持治疗方法尽可能采用胃肠内营养,小肠喂养可最大限度减少细菌通过肠粘膜向外移行,并维持正常肠道菌群平衡。

2、控制胃内容物返流使病人采用半卧位,尤其是机械通气的病人采用此姿势是减少胃内容物吸入下呼吸道的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3、使用硫糖铝替代H2-受体阻滞剂和抗酸剂防治消化道应激性溃疡。

4、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的使用可引起口咽部菌群失调,因此应合理使用,以维持正常的菌群状态。

(二)切断传播途径

1、洗手医务人员在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呼吸道插管或气管切开病人后应洗手。

2、医疗器械的消毒与灭菌呼吸机管道、湿化瓶、雾化液等呼吸道治疗设备的污染是医院获得性肺炎发生的一个重要传播途径。因此,应定期对呼吸机管道及湿化瓶等进行更换消毒,用于雾化的液体一定要严格无菌。

3、隔离措施对病人及病原体携带者应采取适当的隔离措施,对MRSA、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病人及携带者积极治疗的同时,予以隔离。对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感染的病人或携带者必须隔离。对高危病人

如器官移植、粒细胞缺乏症等严重免疫功能低下者应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

(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可采用多种方式提高病人机体免疫功能。

(四)护理工作中的预防控制措施

1、坚持病室通风换气,湿式清扫,不在室内及走廊内抖被单等。

2、鼓励、指导并协助术后病人勤咳、深咳、深呼吸、采取体位引流及叩背手法助病人排痰;控制影响病人术后咳嗽、深呼吸引起的疼痛。

3、在接触两个病人之间,在处理呼吸道分泌物和污染物品后及接触另一病人、物品和周围环境表面前;在接触人体污染和清洁部位之间,应更换手套和洗手。

4、直接接触下呼吸道粘膜的物品必须灭菌或用高效消毒法处理。使用中的氧气湿化瓶每天消毒,内盛无菌液体每天更换。备用的湿化瓶每周消毒干燥保存。

5、对于气管切开病人,切开部位及其周围应保持清洁干燥;在切开部位的一切操作均应采用无菌技术;吸痰时原则上吸痰管只能提拉一次。

6、有呼吸道感染的医护人员不应直接护理高危病人。

皮肤软组织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一、疖、痈、蜂窝织炎、急性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

(一)注意个人卫生,用肥皂、清水仔细清洗,保持正常皮肤清洁。(二)避免正常皮肤出现破损;避免摩擦皮肤,防止被汗、大小便污渍等浸润皮肤;选择适宜的时机和方式进行术前皮肤准备。

(三)积极治疗皮肤病,及时处理体表软组织的损伤,防止继发感染。(四)对住院的危重症病人应加强皮肤护理,勤翻身,防止褥疮产生。(五)积极治疗糖尿病,控制血糖水平等。

二、新生儿皮下坏疽

(一)新生儿护理应手法轻柔,更换尿布、内衣时要防止损伤皮肤。(二)尿布应柔软,勤于更换。保持婴儿皮肤干燥,经常更换其体位,以防局部长期受压。

(三)做好产房和婴儿室的消毒隔离工作,控制感染源。

三、褥疮

(一)避免局部皮肤长期受压,勤翻身,保护骨隆起处和支持身体空隙处。

(二)尽量避免潮湿、摩擦及排泄物刺激。

(三)增进局部血液循环,对于易发生褥疮的病人应经常检查受压部位。

(四)增加营养摄入,增强体质。

四、烧伤感染

(一)积极处理创面,加强感染监控,注重感染早期症状,及早采取措施,

便于终止其进一步发展。

(二)减少外源性的感染源,采取适宜的隔离方式,注意妥善保护创口,及时更换渗湿的敷料,加强环境卫生和手卫生等,阻断病原菌的传播途径。

(三)减少内源性的感染源,采用营养支持等综合手段调整全身状况,保护各脏器功能。

(四)控制耐药菌传播,合理规范应用抗菌药物,严格遵从手卫生,规范无菌操作等。

新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四章第二节血流的管道__血管教案4新版

第二节血流的管道——血管教案 一、教材分析 1、教学主要内容 人教版初中生物下册第64-67页《血流的管道——血管》 2、教材编写特点 学生对血管结构与功能的理解,是在实验基础活动中实现的,在实验中尝试区分这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 教材创设丰富的情境、图片,使学生养成分析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提高观察力。体会血管对人体的意义,形成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结构与功能统一的思想。 3、教材内容的核心生物思想 探索血管结构与功能的过程,养成分析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提高观察力。教材设计了多个情境,通过这些情境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实验在生物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教材实验、讨论、图片等情境,说明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 二、学生分析 1、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生物知识基础和实验基础。 2、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学习该内容的经验;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学生已经了解了人体内的一些血管,只是比较简单。 3、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的困难:第一个困难会出现在血管的结构特点;大的困难应该是结构与功能相统一思想的形成。 4、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方式和学法分析:通过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能通过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进行学习,掌握新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用学生喜欢的学习方法进行教学组织,如:运用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探索,通过同桌、小组的交流和讨论进一步探究和巩固新知。 三.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尝试区分这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结构与功能统一的思想,养成关爱生命的良好品质。 3.能力:尝试认识和区分三种血管及血液的能力;养成分析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提高观察力。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动脉、毛细血管、静脉三种血管的结构与功能。 难点:结构与功能统一思想的培养。 五.课前准备:实验课件学生作业资料 六.课前交流:让学生讨论人在受创伤时的出学情况课件播放. (设计意图:让学生消除心里的紧张情绪,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为后面的课堂气氛做准备。) 七.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活动一 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 讨论: 1.你观察到了几种血管?这些血管中血流速度一样吗? 2.你能区分几种不同的血管吗?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血流的管道——血管》。 板书课题:《血流的管道——血管》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让学生对血管有一个直观认识,感受到实验在生物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的一种需要,并在学生的观察、思考与交流的过程中初步体验三种血管结构特点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实验的必要性,并渗透对应思想教育。)活动二 生物课件 (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课件导入,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然的导出血管的结构与功能。渗透了生物来自于生活的思想,使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生物活动中。)

第二节“血流的管道──血管”教案

第二节血流的管道 从20XX年秋季开始,我校使用人教版新教材。通过新旧教材的对比,能够发现新教材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髓。新教材的课程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摆脱“以学科为中心”和“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观念的束缚,突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构建突出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安排了系列化、多样化的科学探究活动;注重科学方法教育和人文教育,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能力。因此,在一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在制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设计教学方法时,力争摒弃旧有的一些传统教学模式,尽量多地考虑新课程理念的体现和贯彻,特别注重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培养。下面就我在20XX年4月14日上的区级研究课谈几点体会。 一、导入 有效且富有启发性的导入,不但可以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兴趣,而且还能活跃学生的思维。本节课我采用的导入方法是通过复习旧知识导入新知识,首先复习上一节学习的血液成分,由此提出启发性的问题:血液在人体内是怎样运输的?然后让学生通过录像进行学习。血液录像的选择是从整体到局部,先是血液从人体的心脏流出到全身,之后是血液在较粗大的血管内流动,然后血管逐渐变细,最后是血液在毛细血管内流动,且能够清楚地看到红细胞的流动。当学生看到血液在粗大的血管内奔流不息地流动后,个个都非常兴奋,这时再提出启发性的问题:通过录像我们可以看到血液在人体内是沿着一个什么样的管道在流动呢?由此引出课题。这个导入是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精心设计的,因此一开始就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全神贯注、精神振奋并能主动地接受新知识,从而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实验 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在旧教材中是一个传统性的验证性实验。为了体现新教材的理念,我重新设计了一份新的实验报告,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亲身的观察、操作和实验去感受和领悟科学的理念。

《血流的管道—血管》教学设计说明

《血流的管道—血管》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血流的管道—血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中的第四章“人体物质的运输”的第二节,教材从概念,分布,结构,功能等方面阐述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特点。该节容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也为下一节心脏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中学生对血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所以教学中遵循认知规律,重视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列表,对比,收集资料等活动,准确区分三种血管。 二、设计理念: 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作用,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分析来区三种不同血管的结构特点,通过交流,亲身体验和摸拟急救来掌握三种血管的分布和功能,通过讨论收集有关心血管疾病对病人造成严重后果的资料来帮助学生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教学中重在通过学生亲身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亲身实践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参与的过程,人人参与,学生参与面广,增强后进生的自信心和勇气,淡化学生对教师的依赖,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勇于探索的习惯,同时通过学生动手实践,学会获得自身体验和感受,有利积累感性经验,促使理解能力,判断能力的发展,同时又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尊重自然规律和实事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明确这节课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是描述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特点;区分血液在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中的流动情况。 2、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了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且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三种血管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渗透健康教育,鼓励学生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提高生存质量。同时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实践活动,学会获得自身体验和感受,有利积累感性经验,促使理解能力,判断能力的发展,同时又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尊重自然规律和实事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明确本节学习的重点是三种不同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为使学生牢固掌握并为以后学习打好基础,我必须在课堂上重点强化,并通过巩固练习来帮助学生理解消化。 难点:本节的难点是理解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其功能是相适应的。通过本节的学习来帮助学生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五、课前准备 课前一周准备好与上课相关的课件、录像和flash以供上课使用。给学生提前发学案,让学生预习。在课前运用现代教学手段(1)观察小鱼尾鳍血液流动的各种视频。 (2)三种血管的动画课件。

血流正常值

上肢动脉的正常测值 锁骨下动脉:——6.0mm 血流速度:60——120 cm/s 腋动脉:——6.0mm 血流速度:60——100 cm/s 肱动脉:——6.0mm 血流速度:60——100 cm/s 尺桡动脉:——2.5mm 血流速度:35——65 cm/s 除锁骨下动脉以外,其他上肢动脉可以没有负相波。 上肢静脉的正常测值 锁骨下静脉:<11mm 血流速度:20——50 cm/s 腋静脉:——8.0mm 血流速度:15——30 cm/s 肱静脉:——4.5mm 血流速度:10——20 cm/s 尺桡静脉:——2.0mm 血流速度:5——10 cm/s 颈部血管正常测值 颈总动脉内径:5——8mm 颈内动脉内径:4——6mm 血流速度:40——80 cm/s 颈外动脉内径:——5.5mm 椎动脉内径:3——4mm 血流速度:30——60cm/s 下肢动脉的正常测值 髂外动脉内径:6——8mm 血流速度:80——120cm/s 股总动脉内径:6——8mm 血流速度:80——130cm/s 股深动脉内径:4——6mm 血流速度:50——90cm/s 股浅动脉内径:4——6mm 血流速度:65——110cm/s 腘动脉内径:——6.5mm 血流速度:45——80cm/s 胫后动脉内径:3——5mm 血流速度:50——90cm/s 胫前动脉内径:2——3mm 血流速度:40——70cm/s 舒张期是收缩期的1/4~1/5,收缩期正相波>舒张早期负向波>舒张中晚期正向波。 下肢静脉的正常测值 髂外静脉内径:<14mm 血流速度:25——40cm/s 股总静脉内径:<13mm 血流速度:20——30cm/s 股深静脉内径:~7mm 血流速度:15——20cm/s 股浅静脉内径:5——8mm 血流速度:10——25cm/s 腘静脉内径:<11mm 血流速度:10——20cm/s 胫后静脉内径:3——5.5mm 血流速度:10——20 cm/s 胫前静脉内径:2——2.5mm 血流速度:5cm/s 大隐静脉:内侧汇入股总近心段,入股总静脉处(10mm),主干内径不大于5mm,血流速度小于10 cm/s。 小隐静脉:小于3.5mm 速度7~8 cm/s。 返流时间:<正常>静脉瓣功能不全 ~静脉瓣功能不全可疑

《血流的管道——血管》教案

第二节血流的管道——血管 核心素养:通过观察与探究了解心脏的功能及血液循环的意义,使学生形成心脏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教材分析】“血流的管道——血管”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二年级生物教材上册第四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教学主要讲述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知识点和难点较多,本节教学通过对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探究,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认同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通过积极参与小组活动,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明确健康的生活方式对血管的影响,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这节内容为学习“心脏和血液循环”奠定了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学生已有用显微镜进行观察的基础知识,并具有初步的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能力,但用怎样的方法才能在显微镜下看得更清楚、更全面?怎样筛选视野中获取的信息,把看到的知识说得更明白?特别是本节课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生命活体还是第一次,应该怎样处理观察材料才能保证活动的成功?怎样珍爱生命?解决以上问题,学生不仅能形象直观的观察到三种血管的知识,还能归纳感悟出观察的方法。这样既能使学生获取知识,又能形成多种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2、尝试区分这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血管结构功能的学习,掌握认识和区分三种血管的能力。 2、通过对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情况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 3、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结构与功能统一的思想,养成关爱生命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1、动脉、毛细血管、静脉三种血管结构与功能的教学。 2、结构与功能统一思想的培养。

第二节 血流的管道——血管(教案 人教版)

第二节血流的管道——血管 教学目标 1.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2.尝试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现象并找到三种血管。 教学重点 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教学难点 观察小鱼尾鳍血液流动的现象并区别静脉和动脉。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人体因创伤出血时,有时血液只是少量地渗出,有时是缓慢地流出暗红色的血液,最为严重的则是喷射出鲜红色的血液。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出血情况呢? 通过“想一想,议一议”来引出新课的教学。 二、新课教学 1.血管的种类 (1)静脉 平日里,当我们身体不适去医院就诊,有时医生会让我们验血,必要时还需要输液治疗。是否注意到验血或输液时,针刺的部位一般在哪里?(引出静脉)请同学们抬起手,看看手背以及手臂内侧的“青筋”,确定这些被人们称为“青筋”的结构是静脉。 问题:为什么要在这些部位取血或输液吗?这与我们人体内的血管有没有关系? 学生对教师提出的思考题动脑回答并参与体验。明白人们称为“青筋”的结构是静脉,静脉分布的较浅。 (2)动脉 为什么要在指尖、手背部位取血或输液?(利用生活中的体验来学习动脉) (教师演示中医切脉的方法)请同学们跟着学,把自己右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一起放在自己左手手腕处桡骨端的内侧,并稍稍用力触压。你们有什么感觉? 学生感觉在有规律地跳动。 这有规律的搏动就是桡动脉在搏动,还有什么地方也能感觉到这种搏动? 如果学生回答不上来,演示颈部动脉处告诉。请同学们用手指去触压手背上的静脉 1

一下,看有什么感觉? 引导:用肉眼能看到静脉,能看到动脉吗? 通过以上实际观察和感受,强调动脉和静脉的分布和结构上有所不同。动脉一般分布在身体较深处,体表不容易看到,静脉有的与动脉伴行位置较深,有的则分布于身体较浅的部位,在体表能看到。 学生跟着教师学切脉的方法。体会动脉有规律、明显搏动的感觉。从而认识到动脉血管的存在。观察一下自己的手臂,用手指去触压“青筋”,感受没有什么明显脉搏。通过对比,引发思考动脉和静脉的分布和结构上可能有所不同。 (3)毛细血管 还有一种血管,它是连接动脉和静脉的血管,这种血管叫毛细血管。 2.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教师出示教材第58页图4-36“三种血管关系示意图”及相关图片,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讨论以下问题:动脉和静脉、毛细血管是如何定义的? 本部分教学采用对比方式让学生明确:血管的名称是根据它输送血液的方向来确定的,血管的结构特点与生理功能相互适应。血管从粗到细,就像城市的道路一样,人体内的全部血管连接起来全长可达10万公里。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血管分为哪几种?如何定义?通过个人阅读、分析、回答的方式解决。让学生比较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在管壁厚薄、管径大小、血流速度方面的不同。 引导学生从图上分析比较三种血管管壁的厚度、管腔的大小有何不同?进一步依据图片,为学生具体讲述动脉管壁和静脉管壁。 (1)动脉管壁一般可分为外、中、内三层,中层主要是弹性纤维平滑肌,使血管具有弹性和收缩性。大的动脉中层厚,弹性纤维多,故弹性大。动脉的管壁厚,弹性大,而静脉的管壁薄,弹性小。这一点从刚才同学们亲自的体验中也能得到证实:手触压桡动脉时有搏动感,说明动脉有较大的弹性,而触压体表分布的静脉时则无此感觉,说明静脉的弹性较小。 (2)静脉的管壁相对较薄,弹性较小。在人体四肢静脉的内表面,通常具有静脉瓣,大家看静脉纵剖面图,当肌肉收缩时压挤静脉,由于静脉管壁薄、弹性小,易变形,导致血液由此向两个方向流去,静脉瓣的一方关闭,一方开放,则有效地防止血液的倒流。设疑导入:一般说:“水往低处流”,那么,下肢静脉的血液如何往上走流回心脏呢?输吊瓶时,护士用橡皮筋捆扎上臂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出示教材第59页图4-38“静脉瓣活动示意图”,让学生了解在四肢的静脉的内表面有一些瓣膜,叫静脉瓣。 问题:四肢的静脉瓣有什么作用? 讲解:肌肉收缩,压挤静脉,(静脉壁很薄,易被压挤,)这时,两个静脉瓣之间的血液被分成两部分,上部的血液冲开静脉瓣继续往上流,下部的血液由于重力下降时,静脉瓣关闭,而停留在血管内;肌肉舒张,压力降低,下段的血压高,冲开静脉瓣,血液向前流动,这保证血液送回心脏方向,而不会倒流。 围绕毛细血管是管内血液和管外组织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这一点,重点分析讲授毛细血管的特点(量多、分布广、管细、壁薄、血流速度慢),并指出这些特点 2

彩超对软组织血管瘤与血管畸形的诊断价值

[8] Che m in I,Jeantet D,Kay A,et al.Role of silent hepatitis B virus in chr onic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liver disease[J].Antiviral Res,2001,52(2):117~123 [9] 王霞,陈常云,张加军,等.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检测及临 床特点分析[J].临床肝胆病杂志,2007,23(4):243~245 [10]周小莤,徐基成,游国琼.20例不明原因肝炎患者免疫组织化学结 果分析[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7,15(9):711 [11]Seddigh2Tonekaboni S,W aters JA,Jeeffers S,et al.Effect of variati on in the common“a”deter m inant on the antigenicity of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J].J Med V ir ol,2000,60(1):113~121 [12]Chaudhuri V,Tayal R,Nayak B,et al.Occult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 on in chr onic liver disease:full2length genome and analysis of mutant sur2 face p r omoter[J].Gastr oenter ol ogy,2004,127(4):1356~1371 [13]W eber B.Genetic variability of the S gene of hepatitis B virus:clinical and diagnostic i m pact[J].J Clin V ir ol,2005,32(1):102~112 (收稿日期:2009203230) ●影像医学●论著 彩超对软组织血管瘤与血管畸形的诊断价值 蒋幼华,邓立强,向素芳,李 铮 (四川省人民医院超声科,口腔科,四川成都610072) 【摘要】 目的 探讨二维及彩色多谱勒血流显像对软组织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了36例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彩色多谱勒声像图表现。结果 血管瘤和血管畸形具有不同的彩色多谱勒声像图特征。结论 彩色多谱勒超声对软组织血管瘤和血管畸形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关键词】 多普勒;超声诊断;血管瘤;血管畸形 【中图分类号】 R44511;R654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20501(2010)0120097202 The d i a gnosis of color doppler ultra sonography appli ed i n soft tissue he manglo ma s and va scul ar ma lfor ma ti on s. J I AN G You2hua,D EN G L i2qiang,X I AN G Su2fang.et al.The People′s Hospital of S ichuan,Chengdu,S ichuan610072,China 【Abstract】 O bjecti ve To investigate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col or dopp ler ultras onography app lied in facial he mangl omas and vascular malfora mati ons.M ethods W e revie wed and analyzed dopp ler the i m age characteristic of36cases.Results He2 mangl omas and vascular malf ora mati ons have vari ous dopp ler the i m age characteristic.Conclusi on The dopp ler have i m portance value in s oft tissue he mangl omas and vascular malf ora mati ons. 【Key words】 dopp ler;ultras onography;he mangl oma;vascular malf ora mati ons 血管瘤是一种胚胎性的良性肿瘤。浅表的皮肤血管瘤有颜色改变,容易诊断,但大多数深部血管瘤,缺乏皮肤颜色的变化,临床上不易与其他肿瘤相鉴别。彩超能清楚显示病变的大小、范围,对周围组织的侵犯及供血血管的部位、内部血管的分布。现将我院经手术及穿刺诊断证实的42例软组织血管瘤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彩色多谱勒超声对软组织血管瘤及血管畸形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来自2006年6月~2008年12月我院门诊及住院的42例患者。男10例,女32例,年龄3个月~56岁,平均1915岁;主要临床症状:局部包块,质软,边界欠清或不清,加压试验阳性/阴性。1.2 方法:采用GE730型和东芝Ap li o型超声诊断仪,710~11MHz高频线阵探头。首先行高频灰阶的超声声像图检查,对肿瘤进行多个切面的扫查。观察肿块的大小、范围、深度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内部回声以及周边供血血管等。再以彩色多普勒观察病灶内部和外周血流状态、血管密度。并用探头对包块进行加压和放松相交替的超声加压试验。 2 结 果 42例病灶均经超声检出并作出定位诊断,其中头颈部13例,躯干部10例,上肢8例,下肢11例。检出率和定位准确率为100%(42/42)。超声诊断与病理符合率为9218%。误诊3例,1例淋巴管瘤误诊为静脉血管畸形,1例腹壁增生性肌炎误诊为蔓状血管瘤, 1例脂肪瘤误诊为血管瘤。 血管瘤的超声图象表现分为两种类型:①低回声实质性型12例(2815%)。表现为:团块回声低弱,内部回声不均匀,边界欠清晰;彩色多普勒显示团块内部及周边有少许血流信号,加压试验一般为阴性。②混合回声型30例(7115%)。其病变位于皮下层7例,累及肌肉层23例。病灶多呈蜂窝状的低回声或无回声区,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晰,可见高回声分隔,其中9例可见单个或多个小强回声斑后方伴不典型声影,即静脉石;或呈迂曲扩张的管道或管道与软组织相间

《血流的管道——血管》教案教案资料

《血流的管道——血 管》教案

第二节 血流的管道——血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1.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建议 2.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依次编排了三节内容分别介绍血液、血管与心脏,以帮助学生建立血液循环的完整概念。本节的内容从概念、分布、结构、动能等方面阐述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特点,该节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也为下一节心脏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3.教学实践中的困难及应对措施 在初中生物课程中,有关血液循环系统的知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于“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的理解非常困难。经过分析发现,教师在本节课忽略了帮助学生建构 “血管是血液循环.... 的管道系统”这一概念,而造成学生在后续学习的困难。 对此,如果在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中,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小鱼血液流动方向的特点,去辨别动脉和静脉,建构 “血管是血液循环的管道系统”的概念(如右图),然后再去学习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和功能,就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从血液循环的整体这一角度认识血管。 二、教学对象分析 1、知识基础:在前三章介绍的胎盘、小肠、肺泡等器官外都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学生初步认识了毛细血管的功能和特点,但不清楚毛细血管及动脉、静脉的概念。 具体内容 活动建议 概述血液循环 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

2、生活经验:知道血液在血管中流动,但不清楚血液是按照一定方向不停地流动。 三、教学目标分析 1.能说出“动脉是把血液从心脏运到全身各部分去的血管”和“静脉是将血液从全身各部分运回心脏的血管”; 2.能说出毛细血管与动脉、静脉之间的联系; 3.通过模型制作,理解概念之间的联系,形成“血液循环的管道系统”的概念。 4.树立生物学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概念;“血管是血液循环的管道系统”的概念。 2.教学难点: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现象,区别动脉和静脉 五、教学策略 1.情景导入——公路交通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以立交桥为背景的公路运输网,联系实际生活引入。血管类比纵横交错的公路,形象生动,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2.实验构建概念——利用概念事实帮助学生构建概念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并没有机会真正观察过血管。本节首先安排进行“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让学生先有感性认识。利用实验录像,设计问题串引导学生观察,认识到小鱼尾鳍内存在三种血管。通过比较辨别动脉和静脉的血流方向,分析资料,构建动脉和静脉的概念,并引导学生分析小鱼的血液流动,认识小鱼的血液循环,初步建立起相对于抽象的血液在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和心脏之间流动的概念关系图。 3.制作完善概念——从抽象到具体,进一步理解概念 在获得小鱼血液循环的知识后,学生通过动手制作血液循环的模型图,在“做中学”,进一步加深对血液循环概念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

《血流的管道—血管》参考教案

血流的管道——血管 一、教学目标: 1、以自主学习形式学习设计实验方案,观察青蛙脚蹼内血液流动的现象。 2、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3、尝试区分这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青蛙脚蹼内血液流动的现象,分析动脉、静脉与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难点:理解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 三、教学方法:实验法和讲授法相结合 四、课前准备: 五、教学过程:(2课时) 第一课时 引入: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主要是由血液来完成的。血液在人体哪些部位流动?怎样流动?血液是在心脏和血管构成的封闭的管道中流动的。板书:第二节血流的管道——血管 正课:血管从粗到细,就像城市的道路一样,人体内的全部血管连接起来全长可达10万公里。血管分为哪几种?(动脉、静脉、毛细血管。)请同学们摸一摸自己的颈部、腕部有跳动感的部位,跳动的器官是什么?有什么规律?(学生摸后回答。)再看手背上的“青筋”,它是什么?你摸到跳动的部位是动脉,手背上的“青筋”是静脉,连接动脉和静脉的是毛细血管。出示三种血管的挂图,让学生观察挂图并结合书本讨论以下问题:1、动脉和静脉是如何定义的?2、动脉、静脉内血液流动的方向如何?3、从挂图上分析比较三种血管管壁的厚度、管腔的大小有何不同?

在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并发言后,老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回答的内容予以补充和修正。老师进一步依据挂图,为学生具体讲述动脉管壁和静脉管壁的特点:(1)动脉管壁一般可分为外、中、内三层,其中层主要是弹性纤维和平滑肌,使血管具有弹性和收缩性。大的动脉中层厚,弹性纤维多,故弹性大。(2)静脉的管壁相对较薄,弹性较小。动脉、静脉管壁弹性大小不同与血流方向有什么关系?动脉、静脉的分布有何不同?举一至两个你知道的血管的例子。 设疑:一般说:“水往低处流”,那么,下肢静脉的血液如何往上走流回心脏呢?教书出示挂图(或让学生看书),使学生了解在四肢的静脉的内表面有一些瓣膜,叫静脉瓣。四肢的静脉瓣有什么作用?肌肉收缩,压挤静脉,(静脉壁很薄,易被压挤)这时,两个静脉瓣之间的血液被分成两部分,上部的血液冲开静脉瓣继续往上流,下部的血液由于重力下降时,静脉瓣关闭,而停留在血管内;肌肉舒张,压力降低,下段的血压高,冲开静脉瓣,血液向前流动,这保证血液送回心脏方向,而不会倒流。 加深学生对静脉瓣防止血液倒流的认识。毛细血管是一种什么样的血管?为什么叫它毛细血管?它是连通最小的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血管。 老师根据挂图讲述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毛细血管极细,内径仅有8~10微米,管壁极薄,仅有一层上皮细胞。但毛细血管数量大,分布广,一个70公斤的人,把他的毛细血管首尾连接起来,可以绕地球转一圈。 第二课时 提问引起学生探索——根据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和定义,你推断血液在三种血管内的血流速度怎样?在血管内血流方向应该是什么样?(血流速度:动脉管内血流的速度快,静脉管内的血流速度慢,毛细血管内血流的速度最慢;血流方向是:由动脉→ 毛细血管→ 静脉。) 教师提供实验材料——青蛙的脚蹼供学生观察血流情况以验证自己的判断。实验: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流现象。方法步骤:1青蛙单毁髓放置。2 将青蛙侧放在培养皿中,脚蹼平贴在培养皿底面。3 将培养皿放在载物台上,用低倍镜观察

《血流的管道——血管》教案

页脚内容1 第二节 血流的管道——血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1.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建议 2.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依次 编排了三节内容分别介绍血液、血管与心脏,以帮助学生建立血液循环的完整概念。本节的内容从概念、分布、结构、动能等方面阐述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特点,该节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也为下一节心脏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3.教学实践中的困难及应对措施 在初中生物课程中,有关血液循环系统的知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于“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的理解非常困难。经过分析发现,教师在本节课忽略了帮助学生建构 “血管是血液循环.... 的管道系统”这一概念,而造成学生在后续学习的困难。 对此,如果在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中,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小鱼血液流动方向的特点,去辨别动脉和静脉,建构 “血管是血液循环的管道系统”的概念(如右图),然后再去学习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和功能,就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从血液循环的整体这一角度认识血管。 具体内容 活动建议 概述血液循环 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

二、教学对象分析 1、知识基础:在前三章介绍的胎盘、小肠、肺泡等器官外都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学生初步认识了毛细血管的功能和特点,但不清楚毛细血管及动脉、静脉的概念。 2、生活经验:知道血液在血管中流动,但不清楚血液是按照一定方向不停地流动。 三、教学目标分析 1.能说出“动脉是把血液从心脏运到全身各部分去的血管”和“静脉是将血液从全身各部分运回心脏的血管”; 2.能说出毛细血管与动脉、静脉之间的联系; 3.通过模型制作,理解概念之间的联系,形成“血液循环的管道系统”的概念。 4.树立生物学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概念;“血管是血液循环的管道系统”的概念。 2.教学难点: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现象,区别动脉和静脉 五、教学策略 1.情景导入——公路交通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以立交桥为背景的公路运输网,联系实际生活引入。血管类比纵横交错的公路,形象生动,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2.实验构建概念——利用概念事实帮助学生构建概念 页脚内容2

血管瘤疾病有良性和恶性之分

血管瘤疾病有良性和恶性之分吗? 血管瘤疾病有良性和恶性之分吗?血管瘤的生长方式多属于管腔扩张,转移性血管瘤极其罕见。许多被称为恶性转移性血管瘤,实际上是多中心来源的同一种血管瘤。对于恶性血管瘤而言,如果不能及时治疗,对患者健康和生命危害极大。 恶性血管瘤主要有以下4种: 1、血管瘤内皮瘤:是由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生形成的肿瘤,属于恶性肿瘤范围,但其恶性程度并不一致,有些肿瘤生长缓慢,转移发生较晚,血管内皮瘤可发生与任何年龄,成人病例则恶性率高,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和脏器,软组织比皮肤多见,尤以头皮和面部多见,亦可发生与四肢和躯干,胃肠道和其他内脏,肿瘤的形态大小不一,开始多为无痛性肿块,迅速增大,如发生在皮肤,开始表现为蓝色及紫红色斑点,以后逐渐长大隆起呈圜丘状和结节状,肿瘤多为圆形或卵圆形,直径从数毫米到数厘米不等。质地柔软,边界不清,无明显包膜,在肿瘤周围,有时可见卫星结节,肿瘤内血管丰富脆弱,易出血自发性出血,生长在皮肤和皮下的血管内皮瘤常形成溃疡及合并出血。 2、血管外皮瘤:起源与血管外皮细胞,最近在电镜下进行超微结构研究,根据血管外皮细胞瘤内部结构中的细胞成分将肿瘤分为4组;①成纤维细胞组;②内皮样细胞组;③外皮细胞组;④平滑肌样细胞组。电镜超微研究发现,①组有向②~③组过度转化的现象,说明血管外皮细胞瘤最先屈原于成纤维细胞。平滑肌样细胞(④组)主要为未

分化的平滑肌细胞,这种细胞出现被认为是血管外膜细胞过度增生反应的结果。血管瘤外皮瘤大多数生长在浅表的软组织中,但可以出现于身体任何部位,如鼻、脑膜、头皮、颈部、腹膜后间隙、舌、心包、膈、回肠、系膜等,肿瘤边缘清晰,一般有包膜,呈局限性结节状,体积大小不等,血管外皮瘤色泽并不发红,因此当首次遇到这种病变时往往不会想到是血管源性肿瘤,改肿瘤一般不发生坏死,但有时含有钙化点。 3、血管肉瘤:血管肉瘤,是由血管内皮细胞或向血管内皮细胞方向分化的间叶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较少见。好发部位为头面部皮肤、乳房、大腿深部肌肉,其次为腹膜后、躯干及四肢皮肤。本瘤恶性程度较高,常在早期即可经血循环转移至肝、肺、骨,经淋巴可转移至引流区淋巴结。 4、血管平滑肌肉瘤:一般呈卵圆形,部位为分叶状,是灰黄或白色的肿块,质地中等偏硬,直径一般为4-5厘米,肿瘤不包膜,受累血管的内膜大多数完整,剖面为黄白色大小不规则的结节,有散发性的小片出血,中央偶有坏死区。 以上内容就是对血管瘤疾病有良性和恶性之分吗的解答,一旦发现自己患上血管瘤,一定要去医院进行检查诊断,确定血管瘤是属于良性还是恶性的,并制定相关的治疗方案,帮助身体恢复健康。

常用血管血流参数正参值7页

常用血管血流参数正参值 颈部血管 1.内中膜厚度(IMT): 颈总动脉< 1mm,分叉处IMT< 1.2 mm 2.内径:颈外动脉4-5mm;颈内动脉5-6mm;颈总动脉6-7mm 3.收缩期血流峰值流速(SPV): 颈总动脉91.3±20.7cm/s;颈外动脉70.9±16.1 cm/s;颈内动脉67.6±14.3 cm/s 4.阻力指数(RI): 颈外动脉0.65-0.83;颈总动脉0.65-0.75;颈内动脉0.55-0.65 5.颈总动脉:V 2 / V 1 < 0.8 6.椎动脉:内径3.5-4.2cm;收缩期峰值流速45-75 cm/s 颈内动脉狭窄分级诊断标准 1.轻度狭窄(内径减少0%-50%) ⑴收缩期峰值流速<120cm/s ⑵频窗存在 2.中度狭窄(内径减少51%-70%) ⑴收缩期峰值流速>120cm/s ⑵舒张末期流速<40cm/s ⑶频窗消失 ⑷颈内动脉SPV与颈总动脉SPV之比<2 3.严重狭窄(内径减少71%-90%) ⑴收缩期峰值流速>170cm/s

⑵舒张末期流速>40cm/s ⑶频窗消失 ⑷颈内动脉SPV与颈总动脉SPV之比>2 4.极重度狭窄(内径减少91%-99%) ⑴收缩期峰值流速>200cm/s ⑵舒张末期流速>100cm/s ⑶频窗消失 ⑷颈内动脉SPV与颈总动脉SPV之比>4 5.完全闭塞(内径减少100%) ⑴闭塞的管腔内可有充满的血栓回声 ⑵闭塞管腔内无血流信号 ⑶同侧颈总动脉舒张期无血流信号,甚至出现反向波 四肢血管 上肢动脉内径参考值 上肢动脉血流参数测值

下肢动脉内径参考值 下肢动脉血流参数测值 1.近段髂总动脉 85±20cm/s 远段髂总动脉 90±21cm/s 2.髂内动脉 93±18cm/s 3.近段髂外动脉 99±22cm/s 远段髂外动脉 96±13cm/s 4.近段股总动脉 89±16cm/s 远段股总动脉 71±15cm/s 5.股深动脉 64±15cm/s 6.近段股浅动脉 73±10cm/s 中段股浅动脉 74±13cm/s 远段股浅动脉 56±12cm/s

教案 血流的管道——血管

第二节血流的管道——血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2. 尝试区分这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 能力目标 1.通过对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情况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 2. 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 .动脉、毛细血管、静脉三种血管结构与功能的教学。 ●教学难点 三种血管结构与功能的教学。 ●教学方法 观察法、类比法、推理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1) 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材料用具。 (2) 三种血管的课件 (3)每个实验组至少准备一条小鱼。 2.学生准备:网上查阅血管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运输有重要作用的血液的知识。那么, 内容

注 有三种即动脉、静脉、毛细血 学生小 力是什么, 1.红细胞并排时,不能通过下列哪个管道( ) A.动脉 B.静脉 C.毛细血管 D.毛细淋巴管 2.下图中所示的血管中(箭头表示血流方向),较粗的一端是( )

A.动脉 B.静脉 C.毛细血管 D.动脉或静脉都有可能 3.人体手背上一条条“青筋”是() A.动脉 B.静脉 C.毛细血管 D.毛细淋巴管 4.静脉瓣的作用是() A保护静脉血管壁 B.防止血液倒流 C.加速血液的流动 D.减少血液对静脉壁的压力 ●板书设计 第二节血流的管道——血管 一. 实验: 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 二. 三种血管: 1.动脉 2.静脉 3.毛细血管 第四节输血与血型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血型的发现过程,说出ABO血型的种类,认同同型输血。 2.知道人体的血量,以及输血与血型的关系。 3.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思考,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动手能力。 4.通过上网与调查活动及对实验结果的汇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5.通过对输血与血型的了解,使学生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培养学生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情感,树立成年公民应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 二、重点和难点 1.输血与血型的关系。

毛细血管瘤

毛细血管瘤 文章目录*一、毛细血管瘤的概述*二、毛细血管瘤的典型症状*三、毛细血管瘤的病因病机*四、毛细血管瘤的检查诊断鉴别方法*五、毛细血管瘤的并发症*六、毛细血管瘤的防治方案 毛细血管瘤的概述 1、定义血管瘤(hemangioma)是由胚胎期间成血管细胞增生而形成的常见于皮肤和软组织内的先天性良性肿瘤或血管畸形,多见于婴儿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残余的胚胎成血管细胞,活跃的内皮样胚芽向邻近组织侵入,形成内皮样条索,经管化后与遗留下的血管相连而形成血管瘤,瘤内血管自成系统,不与周围血管相连。血管瘤可发生于全身各处,发生于口腔颌面部的血管瘤占全身血管瘤的60%,其次是躯干(25%)和四肢(15%)。其中大多数发生于颜面皮肤、皮下组织及口腔黏膜、如舌、唇、口底等组织,少数发生于颌骨内或深部组织。女性多见,男女比例约为1:3~1∶4。 2、别称血管瘤 3、发病部位头颈部 4、传染性无传染性

5、高发人群婴幼儿 6、科室肿瘤科 毛细血管瘤的典型症状 1、毛细血管瘤的典型症状表现为鲜红或紫红色斑块。与皮 肤表面平齐或稍隆起,边界清楚,形状不规则,大小不等。以手指 压迫肿瘤时,颜色退去;压力解除后,颜色恢复。 2、毛细血管瘤的分类新生儿斑痣 新生儿斑痣是毛细血管瘤中最常见的一种,又称橙色斑,常 见于前额、上眼睑、眉间、鼻周或颈颌部。橙红或淡红色,不突 出皮面,轻压即可退色,随患儿生长而略增大,但颜色并不加深, 大多数在数月后自行消退,毋需治疗。 葡萄酒色斑 多见于面部,少部分位于躯干或四肢,呈淡红至暗红色,或呈 暗紫色,不高出皮面,病变范围随患儿生长而扩大,不会自行消退。有些病人并发全身性异常如青光眼等。 蜘蛛形痣 细小如针眼,多见于面、臂、手、躯干部。 草莓状毛细血管瘤

期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四章 第二节 血流的管道——血管教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节血流的管道——血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2、尝试区分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 3、通过课本里的实验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能够分辨血管的种类及血液在不同血管内的流动情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血液结构功能的学习,掌握认识和区分三种血液的能力。 2.通过对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情况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 3.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形成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结构与功能统一的思想,养成关爱生命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动脉、毛细血管、静脉三种血管结构与功能。 难点:理解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 【导学过程】 【情景引入】 1.当我们身体不适去医院就诊,有时医生会让我们验血,必要时还需要输液治疗。是否注意到验血或输液时,针刺的部位一般在哪里?中医诊疗时,切脉的时候是在什么部位?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主要是由血液来完成的。血液在人体哪些部位流动?怎样流动?血液是在心脏和血管构成的封闭的管道中流动的。人体内血管的总长度(约100000千米,可绕地球赤道两周半)。 【学习提纲】 1.人体内的血管有哪几种类型? 2.不同的血管有什么特点与功能? 【新知探究】 实验(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 1、你观察到了几种血管?这些血管中血流速度一样吗? 2、在你观察看到的毛细血管中,红细胞是呈单行移动的吗?这说明毛细血管具有什么特点? 3、在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时,用浸湿的棉絮包住小鱼的头部和躯干部,目的是为了保证小鱼的,在低倍镜下看到尾鳍中最小的血管是,只允许红细 胞通过它。 一、动脉 动脉是将血液从输送到的血管,从心脏射出的血液压力较高,因此动脉的管壁较、弹性,管内血流的速度。

血管内径及流速正常值

全身血管超声测值及频谱特点、眼部及甲状腺超声测值 腹部血管超声测值及频谱特点 门静脉径0.8-1.2cm。频谱特点为收缩期及舒期均有血流信号的连续性、吹风样带状频谱,平均血流速度15.2+-2.9cm/s。 肝右静脉径0.4-0.9cm,肝中静脉径0.5-0.9cm,肝左静脉径0.5-0.9cm。频谱特点为三相波波型,两个负相波及一个正相波。 肝动脉径0.2-0.5cm。频谱显示为与心跳一致的搏动性血流频谱,其特点是收缩期血流之后,可见较高的舒期血流。峰值速度55-70cm/s 腹主动脉径。肾动脉以上径2.0-3.0cm,肾动脉以下至髂总动脉分叉以上径1.5-1.8cm,频谱特点为收缩期呈正向单尖峰形,频带窄,舒期呈正向低速血流。峰值速度90-130cm/s。 腹腔动脉径0.57+-0.07cm。频谱显示为正向双峰形频谱,上升支陡直,下降支缓慢呈斜坡形峰值速度135+-11cm/s。 肠系膜上动脉径0.6+-0.09cm。频谱显示为空腹时收缩期单峰形呈,峰尖,上升速度快,下降支陡直,舒期为低速血流,并有反向血流。峰值速度 119+-22cm/s。进食后舒期血流增加,反向血流消失。 肾动脉径0.5-0.7cm。频谱显示为收缩期快速上升,下降支较缓慢,舒期为正向血流,且占据整个舒期。峰值速度60-120cm/s,RI=0.5-0.7。 下腔静脉径。近心段2.0-2.4,中段(在肾动脉水平)1.9-2.1cm,远心段(在髂总静脉汇合处水平)1.7-1.9cm。 子宫及卵巢正常参考值: 子宫上下径5.5-7.5cm,前后径3.0-4.0cm,左右径4.5-5.5cm。宫颈长约2.5-3.0cm,宫颈前后径《3.0cm。 成年妇女卵巢大小约4cm×3cm×2cm。 甲状腺正常参考值 甲状腺侧叶前后径、左右径不超过2cm,上下径3-6cm,峡部前后径小于0.5cm。 甲状腺上下动脉直径小于2mm,收缩期峰值速度(Vmas)20-30cm/s,平均速度(Vmean)12-20cm/s,阻力指数(RI)0.5-0.6。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