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听障儿童言语康复1

听障儿童言语康复1

听障儿童言语康复1
听障儿童言语康复1

听障儿童言语康复

一、言语问题

言语和语言是有区别的。语言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由词汇和语法构成。

言语是运用语言来传递信息的过程。分为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外部言语是社交的工具,即说话;内部言语是思维的工具,即心想。

言语包括声音的感知和产生

声音的感知:依赖语言规则来接收、分析和处理一系列的声音,并根据声音的声学特性,对其进行分辨、描述和复制。言语感知依赖大脑的听觉中枢。

声音的产生:包括呼吸、发声、共振、构音及韵律。言语产生发生在位于大脑半球的两个语言中枢。

如果在辨别和处理声音的感知过程中出现问题,言语的产生就会出现障碍。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聋、哑”。

二、言语的发生和发展

儿童言语的发生分为两个阶段:

1. 言语的准备(0-1岁)包括发音准备和理解准备。

发音准备又分为:简单发音(1-3月)

连续发音(4-8月)

模仿发音(9-12月)

理解准备为:语音知觉能力的准备

词语理解的准备2.言语的形成(1-3岁)

包括不完整句和出现完整句两个阶段。

不完整句阶段为:单词句(1-1.5岁)

双词句(1.5-2岁)

完整句阶段为(2-3岁):

能说完整的简单句;词汇量迅速增加。言语的发展

言语的发展是指:语音、词汇、语法、口语表达能力及言语技能的发展。儿童在4岁便能掌握本民族语言的全部发音。

3-6岁儿童语音发展的正确率(%)

语音城乡正确率3岁 4岁 5岁 6岁

声母城市66 97 96 97

声母农村59 74 75 74

韵母城市66 100 99 97

韵母农村67 85 87 95☆儿童词汇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词汇数量的增加

3岁儿童的词汇约达1000-1100个,4岁约为1600-2000个,5岁增至2200-3000个,6岁则达3000-4000个。

词类的扩大从意义比较具体的实词到意义比较抽象的虚词

词义逐渐确切和加深不仅能理解词的具体意义而且还会正确使用积极词汇

☆基本语法结构的掌握

☆言语功能的发展(交际和调控)

三、儿童言语障碍

言语障碍可能会出现在各个年龄。原因分为

A神经系统病变引起的言语障碍,包括脑性麻痹,各种原因引起的听觉中枢或

言语中枢的神经受损、发音器官周围神经障碍等。

B 发音器官的器质性病变,比如舌缺失或畸形,唇裂、咽喉部病变等,导致构语困难。

C 智力障碍导致言语障碍。

D 听力障碍导致言语障碍,如构音困难、发音异常、失语等。在对儿童言语发育及障碍进行评估时主要是认识儿童交流能力的正常发展模式,且以语言的口头表现为基础,而不是个别的发音表现。除了与特殊病因有关的言语障碍之外,儿童期的言语障碍主要有以下四种:

构音困难

语音障碍

构声障碍

言语运用障碍

构音困难:属于功能性的,特征为言语中出现不同形式的删除、替代和遗漏。从轻至重,可伴随有语言障碍。儿童可能在运用言语器官方面有困难。

语音障碍:与构音困难情况类似,但有其自身的病因,因儿童有中枢性的语言处理或组织上的困难,以至不能掌握声音的编排系统。

构声障碍:主要是神经源性影响到发声的肌群及其运动的言语疾病,在脑瘫患者中比较普遍。连吞咽也会受到影响。

言语运用障碍:也属于中枢性的问题,这样的儿童随意运动机能失常,言语模仿困难。

由于构音障碍在所有言语障碍中所占的比例最大,也是听力障碍导致言语障碍儿童的最大问题,在此重点给大家进行介绍。

构音障碍是指说话时出现的音素的省略、替代遗漏、异化以及添加的言语异常。

音素省略:说话时将某些音素漏掉。如将dai念成da,漏掉了ai韵母中的I音,将shu念成sh,漏掉韵母u。当儿童遗漏的音素多的时候,它说的话可能就无法让人理解。在多数情况下,儿童最容易将字尾的音遗漏。(11.6%)

音素代替:说话时以一个音代替另一个音。如以f代替h,将hu念成fu,一般而言,儿童往往是用自己发得比较好的或比较容易发的音去代替难发的音。(47.2%)

.音素异化:音素的异化是儿童力求使自己的发音接近正确的一种尝试。它与“替代”的区别使,替代是以一个音去代替另一个音,而异化是儿童主观上想发正确的音,结果反而出现错误的现象。一般在年龄较大的儿童身上容易出现。(33.8%)

4.音素添加:指说话时增加了某些音素。如将fei ji念成huei ji等。(7.4%)

此外还有声音障碍、口吃、语言障碍、等,在此主要介绍的是由听力障碍引起的言语障碍及其康复。

四、言语康复训练康复是应用各种有用的措施、尽量减轻个体在生理、解剖和心理上的损伤而导致的功能障碍或缺失,进而使其能正常地生活在社会中。康复针对的不是疾病,而是功能障碍和缺失。

儿童言语康复就是针对儿童言语功能障碍而进行的,包括言语教育和言语矫治两个方面。言语教育侧重于对言语行为的系统培养,重点是口语表达能力,也对语音、词语、句子和语用进行训练,分为发音训练和语言训练;言语矫治则是针对儿童语用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的矫正,如清晰度、正音。

发音训练包括

呼吸训练(闻香、吹气球)

舌部训练(舌操、舌面、舌尖、卷展)

口部训练(双唇、唇齿、腔颚、唇舌)

鼻音训练(阻挡口腔通道)

嗓音训练(唱音、拟音)

音素训练

拼音训练

四声训练

语言训练包括

理解性语言培养

表达性语言的培养

☆构音障碍的康复训练,具体步骤如下:

1.儿童言语运动器官的训练。主要方法有:a呼吸训练。训练儿童用鼻子呼气、吸气,用嘴呼气、吸气和口鼻结合呼气吸气。B用气训练。让儿童练习用不同的嘴形变化送出不同的气流,如短促而快、绵长而缓、不急不缓等。c口型模仿。给儿童每人一面镜子,让他们模仿语训老师的口型。d舌头运动训练。训练舌头的灵活性、柔软性和正确位置。松松弛训练。降低言语肌的紧张性。

2.指导儿童分辨错误的构音,让他明白错在哪里,然后给他提供正确的发音示范,并要求他观察、模仿构音器官的部位。

3.当儿童能够分辨正确与错误的构音后,指导他学习发出正确的音。构音障碍儿童的错误大部分是声母,因此,模仿单纯的声母是矫正构音障碍的普遍方法。

4.指导儿童在日常的言语交流中充分利用正确的语音说话。

构音障碍的康复训练是一项枯燥的工作,需要语训老师多鼓励儿童,使他们主动积极地进行配合。

言语康复的模式

辨音训练

发音的感觉运动训练

操作性条件反射训练

心理学方法

语音学训练

辨音训练

(1)给儿童提供在特定语言环境下辨别正、错发音的机会。

(2)给予儿童机会区别两种类似的声音及其发音过程;以及同一声音在不同难度水平(音节、单词或语句)的特征。

发音的感觉运动训练:可以通过言语器官的训练等方法来改善发声时的运动困难,主要是围绕声音的产生过程给予儿童示范和发音练习。

操作性条件反射训练:主要是对儿童在对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强化训练,从而克服错误的学习和巩固正确的学习。

心理学方法:在训练过程中充分根据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需要来进行,以维持其学习的积极性,并促进其与康复人员的有效互动。

语音学训练:通过对语音特征的学习以及发音过程的模仿来正确掌握语音。

五、言语康复的基本原则

在对儿童进行言语康复时,根据他们的特点,要特别注意贯彻以下几个原则

1.主体观原则。尊重儿童及其心理特点,令儿童在康复训练中保持良好的情绪,和语训老师

保持良好的信赖关系。

2.活动性原则。儿童都喜欢游戏,它是一种不带任何强制性的活动,通过游戏活动在情景中激发儿童言语交往的兴趣。

3.全面发展原则。在对儿童进行言语康复的同时,还要发展心智,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性及道德品质,使其能健康、全面的发展。

4.强化原则。在康复过程中,对儿童的任何正确反应和进步都要及时给予反馈和强化,增强儿童的信心。

听障儿童机构康复训练操作规范

听障儿童机构康复训练操作规范

听障儿童机构康复训练操作规范 第一章咨询工作 第一条康复机构应设立专人负责咨询及入园安置、离园等工作。 第二条咨询方式可根据机构情况采用电话咨询、网上咨询或到园咨询。工作人员对咨询内容应 及时记录并归档。 第三条咨询方式可根据机构情况采用电话咨询、网上咨询或到园咨询。 第四条对有问题暂未解答或处理的记录表应做出标记或单独放置,到能够解答时,及时回馈,再进 行归档。 第二章入园流程 第一条问询 与孩子见面,初步观察并向家长了解孩子情况。第二条评估 由评估人员进行儿童社会生活能力评估、听觉能力评估、语言能力评估及学习能力评估。(3岁以上采用希内学习能力评估,3岁以下采用格雷费斯儿童

精神发育检查)。由于多数未接受康复训练的聋儿,在语言等各方面的能力上尚未开发,可能对学习能力评估成绩造成较大影响。因此,对于聋儿的智力情况应谨慎得出结论。 第三条安置 在以上评估的基础上决定该儿童是否适宜进入机构接受康复训练。不适宜者(如发现严重脑瘫、智障、自闭症者)可建议到当地相应专业机构训练治疗或给予家庭康复指导。 第四条体检 通过评估者,需到当地区级以上公立医院进行入园体检(机构可指定附近合格医院)。凭体检证明方可入园。入园时,家长应将孩子的“计划免疫卡”交给机构保健医,以确保孩子不遗漏各项免疫要求。 亲子班家长因要入园与孩子共同训练,所以也需进行肝功、胸透等基本项目体检,凭体检合格证明入园。 第五条建档 1、入园安置人员应将入园儿童的以上各项评估 结果、听力图及登记表复印三份:一份留档;一份交班级教师;一份交该儿童的个别化训练责任教师。

学前听障儿童康复训练二

学前听障儿童康复训练(二) 三、加强阅读与交往能力培养 由于听力障碍,学前听障儿童通过听觉系统所得到的语言信息比正常孩子少得多,语言、认知、逻辑思维以及抽象思维等方面相对滞后。因此,听障儿童学前阅读,不仅是听障儿童从书面语中获得含义、发展思维、培养情感的一种心理过程,也是他们开始接触书面语的行为表现,更是积累语言材料的必要途径。教学中,我通过以下尝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一是教师或家长演示阅读,如教师指认图片教学生发音阅读,帮助学生把具体形象的图画与抽象的词语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获得图画、手语(自然手语)信息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书面语;二是布置阅读的环境,如在教室的墙上、黑板上和宿舍里都张贴图文并茂、与教学有关的文字,放置页数为3—15页的少儿图书,让他们在课余时间来阅读,培养阅读习惯。三是师生或亲子阅读活动,如每天利用十分钟时间,与学生一起比赛复述学过的故事,每天要求家长与孩子一起阅读3页书或两篇小短文,每月组织一次亲子故事比赛活动等。这些做法较好地培养了听障儿童的阅读习惯,初步学会了一些阅读的方法,对他们的表达和思维能力能起积极的作用。现我班学生不仅喜欢向老师借书看,还和同伴们互换图书阅读,班级中课外阅读的氛围越来越浓。 由于听障儿童语言发展迟缓,在社会交往中显得格外吃力,大多有胆怯、退缩心理。 交往能力是人的基本素质之一。为让听障儿童真正融入主流社

会,在教学中我着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主要做法是:第一,培养听障儿童交往的意识,如通过“打电话”、“请客”等角色游戏,进行对话训练;第二,培养听障儿童交往的技能,如教给学生礼貌用语,见到同伴主动打招呼“你好”,离开学校说“老师再见”,借别人的书说“请借给我看看好吗等;第三,为听障儿童提供语言交往的机会,如集体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自由讨论后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每天下午组织学生与学校幼儿园的小朋友一起上课、一起游戏;第四,带学生走出户外进行现场与人交流教学等。这些训练活动,增强了听障学生交往的勇气,初步有了与人进行口语交流的习惯,有的喜欢向老师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并具有一定的交际能力。 四、有针对性进行言语矫治 人类的语言活动是通过发音器官来实现的。发音器官包括动力器官、振动器官和构音器官。动力器官包括肺和呼吸肌群,主要对发出气流的调节,关系到语言的运用和音量的大小。振动器官主要是声带,能够产生声音。构音器官包括共鸣器官和咬字器官,它在语音形成中产生共鸣作用和控制语言清晰度。大多听障儿童发音器官长时间得不到锻炼,发音舌头都开始僵化,连一个很简单的“b”都不会说,又因缺少听觉的反馈,不能及时地矫正自己的发音,发音说话中有许多缺陷。比如:发音不到位,音量小,缺少声调的变化,停顿不得当,有时发假音、冒高调等,因其语言的清晰度比较差,严重影响了他们与人交流的质量。 教学中,我对听障儿童言语中存在的异常缺陷进行生理病理机制

听障儿童康复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医教结合”背景下听障儿童康复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摘要:听障儿童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耳不同程度的听力丧失,听不到或听不清周围环境及言语声和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言语障碍,不能进行正常的言语交往活动的特殊儿童。国家对3-6岁的听障儿童实行抢救性康复措施,在此背景下,作为全新康复教育理念的医教结合应运而生。所谓医教结合即是将医疗康复手段与教育方法进行有机结合,在尊重个体差异、个体需求基础上开展的一种全新的康复教育模式,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运用到我们的康复教育工作中去,对于促进听障儿童健康发展,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听障儿童医教结合康复教育模式 残疾人康复事业关系到残疾人的切身利益,是残疾人就学、就业、脱贫、全面参与社会生活的前提和基础,是残疾人最迫切、最直接、最现实、最关心的利益问题。残疾人康复工作是帮助残疾人恢复或补偿功能,提高生存质量,增强社会参与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残疾人工作的核心和基础。要提高康复水平,关键是残障儿童的康复。作为特殊教育和残疾人事业基础的残障儿童康复工作更是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 医疗和教育原本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为什么要将二者结合起来运用到我们的康复教育工作中去呢?在网络信息时代,各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比比皆是,医教结合也顺应当前听障儿童康复教育改革的趋势诞生了,将教育与康复相结合,引入先进的医学知识和康复手段,融入多种新的相关技术,打破传统的封闭单一式康复教学,多措并举促进听障儿

童健康全面发展。“满足一切听障孩子的特殊需要”体现了一种全新教育的理念。关爱尊重每个残障孩子,不能只停留在能上学,而是能上好学。为每个残障孩子提供适合他们的教育,满足他们的康复发展需求,使之融入主流社会,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意味着每一个特殊教育工作者,不仅仅具有一片爱心,不仅仅是从事“慈善事业”,而且必须具备完整的、科学的、系统的、实用的特殊教育专业教学手段和专业康复训练技能,将特殊教育作为“科学事业”为之奋斗。如何对听障儿童进行抢救性康复干预,更好地开展医教结合,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地探索。 一、开展医教结合康复教学关键是培养专业化的特教老师。 1、更新教育理念,树立医教结合的全新康复教育理念。每位特教老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在教育过程中要始终关注学生的康复,有机地把各种康复手段运用到教学中去,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工作。 2、丰富专业知识,学习相关的医学知识与专业技能。 老师们不仅要在我们组织的教学中,比较系统的了解每位听障学生的生理、心理病因和表现症状,还要学习相关的康复教育对策,不断充实了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为听障儿童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3、改进教育方式,改变传统的以学科知识传授为主导的教育模式。 老师们要积极探索在教学中采取各种辅助手段,比如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结合着图文并茂的声光电等信息,既可以让学生在感官上获得信息量又可以弥补听障儿童在认知经验上的不足,使他们既得到了康复训练,又促进了康复发展,效果比较显著。

听障儿童机构康复训练操作规范

听障儿童机构康复训练操作规范 第一章咨询工作规范 第一条康复机构应设立专人负责咨询及入园安置、离园等工作。 第二条工作人员对咨询内容应及时记录并归档。 第三条对有问题暂未解答或处理的记录表应做出标记或单独放置,到能够解答时,及时回馈。 第四条咨询方式可根据机构情况采用电话咨询、网上咨询或到园咨询。 咨询登记表(样)

第二章入园流程 第一条问询 与孩子见面,初步观察并向家长了解孩子情况。 第二条评估 由评估人员进行儿童社会生活能力评估、听觉能力评估、语言能力评估及学习能力评估。(3岁以上采用希内学习能力评估,3岁以下采用格雷费斯儿童精神发育检查)。由于多数未接受康复训练的聋儿,在语言等各方面的能力上尚未开发,可能对学习能力评估成绩造成较大影响。因此,对于聋儿的智力情况应谨慎得出结论。 第三条安置 在以上评估的基础上决定该儿童是否适宜进入机构接受康复训练。不适宜者(如发现严重脑瘫、智障、自闭症者)可建议到当地相应专业机构训练治疗或给予家庭康复指导。 第四条体检 通过评估者,需到当地区级以上公立医院进行入园体检(机构可指定附近合格医院)。凭体检证明方可入园。入园时,家长应将孩子的“计划免疫卡”交给机构保健医,以确保孩子不遗漏各项免疫要求。 亲子班家长因要入园与孩子共同训练,所以也需进行肝功、胸透等基本项目体检,凭体检合格证明入园。 第五条建档 1、入园安置人员应将入园儿童的以上各项评估结果、听力图及登记表复印三份:一份留 档;一份交班级教师;一份交该儿童的个别化训练负责教师。 2、填写入园儿童综合情况登记表 儿童综合情况登记表(样) 儿童基本情况:Array档案号: 门诊病历号(如康复机构自设有门诊部):______ ______ 填表时间(年\月\日):姓名:_____________ 性别_______民族__ __ 出生日期(年\月\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户口所在地: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住宅电话:________ 通讯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 _ __

听障儿童策划方案

听障儿童策划方案 篇一:关爱聋哑儿童__策划 关爱聋哑儿童活动方案 这是一群特殊的孩子:他们或者呱呱坠地时便无法感受父母喜悦的呼唤;他们或者因为家境贫寒用药不慎,小小年纪便无法感受音乐的美妙;他们或者因为一出事故而失去听觉,他们被称为聋哑儿童。一直以来本着“爱心献社会,真情暖人心”的宗旨、以饱满的热情服务社会,关爱弱势群体的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语言文学系青年志愿者协会开展了这次慰问活动,旨在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到帮助聋哑儿童的行列中来,让点滴关爱汇成江海,让无私奉献令爱蔓延。 一、活动目的: 1、让学校同学了解当今社会里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关爱的儿童,塑造浓厚的校园爱心氛围,激发学校师生的爱心。 2、为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

聋哑学校的孩子们感受到社会给予的温暖的关爱。给聋哑儿童带来快乐,丰富他们的生活,让他们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3、让社会中更多的人关注弱势群体,唤起人间真情。使志愿者充分了解社会,端正态度。倡导更多的人加入志愿者队伍奉献自已的爱心。 4、此次活动,既能让广大聋哑儿童感受到社会这个大家庭所给予他们的温暖与关爱;同时,也能号召更多的大学生了解并关注这一幼小的弱势群体,给予他们更多的勇气与爱。 二、主办单位:语言文学系青年志愿者协会 三、活动主题:走进无声世界,关爱听障儿童 四、活动时间:2013年11月30日8:00-10:00 五、活动地点:聋哑儿童康复中心 六、活动方案: 1、前期准备:

(1)与聋哑儿童康复中心取得联系,与其商谈活动事宜,定下具体活动时间内容。 (2)召开内部会议,介绍此次活动的各项内容及其相关事情,进行任务分工,使各成员明确自己的相关工作。 (3)活动前展出海报和横幅,让更多同学加入此次活动中来。 2、活动流程: (1)7:30准时在同大广场集合,清点人数,发放小红帽。 (2)7:50集体出发,到达目的地后,有次序地进入,跟随接待人员,参观教室和宿舍。 (3)将志愿者分成若干个小组,与孩子们一起做互动小游戏;给孩子们表演节目,如:手语表演《感恩的心》、cosplay动漫人物show等;鼓励他们好好学习,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 (4)活动结束后与他们合影留恋,然后集体返校。 七、注意事项:

听障儿童康复的原则

听障儿童康复的原则 坚持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坚持医教结合,综合干预;坚持医教结合,综合干预;坚持促进听障儿童全面发展;坚持发挥家长的主导作用。 无论是临床或基础研究,还是长期的康复实践普遍证明“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对 确保听障儿童康复效果至关重要。早期干预能够帮助听障儿童按照正常发展模式学习言语、语言,同时也可以为听障儿童的情感、认知等健康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健听儿童在出生前就已具备听觉能力和听觉经验,因此,听障儿童只有在出生后尽早接受干预,尽早接受听觉刺激,才能避免言语、语言等能力发展滞后。 听障儿童康复涉及听力补偿(重建)、听觉言语训练、言语矫治、语言教育、学前教育等诸多方面,必须坚持医教结合,综合干预。由听力师、听觉言语康复教师、言语病理师、学前教师等组成跨学科团队共同参与,协调实施。 儿童的身心发展是康复的依据。听障儿童康复的复杂性不仅在于听、说障碍本身,还在于承载障碍的主体处在幼稚的、动态的发展过程中。听障儿童首先是儿童,听障儿童的发展自然要受到儿童一般发展规律的制约。开展听障儿童康复不能违背儿童发展的一般规律,追求速效、片面、表象的康复效果,应把听、说能力发展放在儿童发展的整体视野中考虑。 康复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残疾人平等、全面地参与社会生活。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克服功能障碍,也需要消除物理及社会环境的障碍,更需要残疾人素质全面提高。同样,听障儿童要与健听儿童一样平等接受教育,全面参与社会生活除了要有良好的听、说能力,还必须有健康的身心以及全面的知识、能力。只有全面发展,具备全面参与和竞争的能力,听障儿童才能最终实现康复的目标。

家长是孩子的首个教师和终身教师。家长在听障儿童康复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家长与孩子有先天的血缘和情感联系,家庭教育有强烈的感染性、渗透性,家庭环境、家长 的交流方式对听障儿童的言语、语言发展有重要影响。哈特(Hart)和瑞丝利(Risley)研究认为,家长的说话方式和言语丰富程度决定了儿童的语言发展水平。通过调查,他们发现在专业人员家庭中家长平均每小时能对孩子讲2100个词(英语),在工人家庭中家长平均每小时对孩子讲1200个词,而在需社会福利救济的家庭中,家长平均每小时只对孩子讲600个词。在经济社会条件较差的家庭中,家长不仅话语量少,而且话语质量不高,谈话中较少修饰和提问,经常忽视孩子的交流愿望。 综合以上听障儿童康复的基本原则,我们可以看到,听障儿童康复是一项强调抓“早”的抢 救性工程,是一项强调多学科、多技术综合应用的系统工程。听障儿童首先是儿童,具备一般儿童的身心特点又有自身的特殊需求。开展听障儿童康复必须在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康复观指导下,坚持以儿童为本,尊重儿童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综合运用各种干预手段,整合促进听障儿童的听、说能力发展和全面素质提高。

人工电子耳蜗术后如何康复训练

人工电子耳蜗术后如何康复训练 聋儿在接受耳蜗植入以后,需要一个听觉培建的过程。要达到听觉培建的目的,就需要给他大量的听觉刺激。 1.每天坚持一对一的个别化听觉训练时间 无论在专门的康复学校还是在家里,都要坚持一对一的个别化训练。特别是在刚刚开始训练时,这样有利于减少噪音和培养其听觉注意力。 2.设定合理的训练目标 没有目标经常会造成孩子的发展不够全面系统。目标制定过低或过高都会阻碍聋儿的进步。有的家长在孩子刚刚开机时就要求他马上学会辨听,为此对孩子进行体罚,造成孩子惧怕聆听,不愿做听觉训练。这就是目标设定不合理带来的负面影响。合理的目标设定,如,刚刚开始让孩子学着去倾听周围的声音,并不马上要求学会辨听,而是慢慢地从最简单的开始,一听到就鼓励或者奖励他,积少成多,量变引起质变,慢慢就会看到效果,切不可操之过急。 3.听力训练要在游戏活动中进行 多采用活泼有趣的形式和丰富直观的玩教具,这样能够使孩子乐于参与训练活动,能保持注意力。 5.听力训练要与语言训练、智力训练等相结合,不分先后。 每个孩子都有语言、智力、情感等方面发展的关键期,而且都是在3岁左右。所以我们要抓紧时间将听力、语言、智力等方面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不分先后。 6.要给聋儿提供丰富多彩的声音,教授的语言内容要和日常生活紧密结合。 我们给聋儿提供的声音应该具有丰富的变化,首先要教给他们经常能看到和经常使用的语言内容。 7.在训练初期,要从聋儿熟悉和感兴趣的内容入手。 很多家长询问听觉训练初期应该采用哪些词语。其实这没有统一的规定,我们要考虑每个聋儿的个体差异,从他们熟悉的词语入手。如果孩子没有熟悉的语言内容,就从他喜欢的、感兴趣的内容入手。 8.在训练初期要提供安静的训练环境。当聋儿听力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可以进行噪音环境的听取训练。

家庭中听障儿童的语言训练

家庭中听障儿童的语言训练 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的语言训练和学校教师进行的语言训练目的是一致的,但在训练方式和训练内容的侧重点上有所不同。在学习过程中,听觉是非常重要的,听力损伤不仅妨碍听觉障碍者与他人进行交流,同时也切断了许多学习的机会。通常,听力正常的人生活在语言环境中,随时随地都在听,知道周围发生的事情,这实际就是学习概念及语言的机会。正常儿童在入学时已经具有相当丰富的词汇量,而且词汇的意义都能理解;而听觉障碍的孩子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们多半是依靠视觉范围之内的就不知道了,这样他获得的经验是片面的,而且许多事物都见过,却不知道它们的名称。因此,学习说话对孩子的学业及智力的发展有好处。 1、从培养聋儿理解性语言开始。 聋儿理解性语言掌握的多少、理解的程度如何,直接关系着他的表达能力。训练理解性语言一般与听觉训练紧密相关,就是要建立事物与语言之间的联系,使聋儿理解语言所要表达的意义。 2、积累丰富的有声词汇。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材料,聋儿只有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有声词汇,才能逐步进入自如表达的境地。在训练过程中,家长一定要注意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概念,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概念才能正确地表达。 ①从叠词教起。“帽帽”、“袜袜”、“球球”都是叠词。正常儿童随着呀呀血雨之后,即出现叠词。聋儿的说话训练也应从叠词开始。

②见什么、教什么、说什么。许多家长都抱怨自己没有时间,其实这并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比如带孩子去田间除草时,可以教孩子说草、锄头、土壤等等,给发自洗澡时,可以教他肥皂、水、毛巾、身体各个部位的名称以及干净、脏等词。 ③利用图片、实物、动作、直观地教聋儿说话。这是指导聋儿学习语言的基本方法。 ④利用多种感官帮助聋儿掌握词的概念。如颜色、形状、冷热、软硬、光滑、粗糙、生、熟、苦、辣、香、臭等之类的词,可以让孩子亲自去体会,去看、去听、去闻、去尝,加深发自对词语的理解和记忆。教感情方面的一些词,如喜、怒、哀、乐、哭、笑、美、丑、好、坏之类的词要结合情景或孩子的心理感受来教。 ⑤帮助孩子总结、归纳,形成抽象概念。如教聋儿把动物一类的图片放在一起,把水果一类的图片放在一起,并教孩子说动物、水果等词,使孩子逐步形成抽象的概念。 3、发展聋儿的有声语言。 ①扩展语言。扩展语言是由词扩展到句,由简单句扩展到复杂句子的一种方法,是发展聋儿语言的重要措施。其做法是由一个中心词开始,逐渐扩展成句。如“苹果棗大苹果棗明明吃大苹果”。 ②利用对话,发展孩子说法的能力。对话是聋儿有声语言交往的开始,也是训练孩子语言运用能力的有效方法。家长可以主动向孩子提问、交谈,也可以鼓励和引导孩子提问。在交谈中,家长要做出良好的反应,不可做出厌烦的表情。 ③看图说话和讲述故事。利用画面给孩子讲述简短的故事,让孩子复述故事内容,以培养孩子的复述和叙述能力。 在对聋儿进行语言训练的过程中,应该给他们创造有声语言的环境,给予他们参与交往,使用语言的条件和机会。只有坚持不懈地反复训练、反复练习,聋儿的语言才能得到提高。

听障儿童康复训练方法

所谓“听觉口文法”是利用听障儿童的剩余听力,藉由助听器的扩音系统把声音放大,或以植入人工电子耳的方式,帮助无任何剩余听力的孩童重新获得听觉潜能后,将听觉、语言、认知,依其自然发展的程式,在自然且有意义的情境中,透过会话式的互动,让听障儿童学习倾听、说话及语言。“听觉口文法”是听障儿童将口语作为沟通交流的主要手段的口语教学方法。 听觉口文法的主要特色包括:专业团队合作的模式及父母深度的参与,使听觉成为儿童全人发展的一部分。 听觉口文法遵循以下十大基本原则: 1.提倡新生儿、婴儿、幼儿和儿童听力障碍的早期诊断,并马上进行听力学管理和听觉口语治疗。听力损失发现得越早,就可以越早配戴助听设备,这样孩子可以通过聆听来发展言语和语言能力; 2.推荐立即接受评估并使用适当的、最先进的听力技术以获得听觉刺激所带来的最大程度的收益。针对您孩子的听力损失使用最合适的助听设备意味着他们运用最佳的途径获得声音,这些声音可以给他们提供最好的机会来发展口语能力;

3.指导家长在帮助孩子发展口语能力时使用听力作为最主要的感官模式,不使用手语,不强调读唇; 4.指导和培训家长帮助孩子将听力和口语结合到孩子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希望家长养成习惯,时刻告诉孩子他们正在做的事情; 5.指导和培训家长运用“听觉、言语、语言、认识和交流”的自然发展模式; 6.指导和培训家长帮助孩子通过聆听对口语实行自我监控。使孩子能够监控自己的言语和语言,这样他们可以自己纠正错误; 7.制定个性化听觉口语治疗方案,不断监控,评估和改进该方案对孩子和家庭的有效程度; 8.鼓励家长积极持续地参与个性化听觉口语治疗,成为孩子听力和口语开发的主要的推动者。我们与每个家庭一对一地工作,因为每个孩子和家庭都是独特的。听力师的角色是帮助您掌握所需的技巧,这样您就可以教您的孩子通过聆听开发口语能力; 9.在日常生活中创造有利于聆听的环境,帮助孩子通过聆听获得口语。使用一些方法使背景噪音降至最低,这样您的孩子会更容易听清楚;

听障儿童的放松训练与言语矫治

听障儿童的放松训练与言语矫治随着助听设备的不断更新、人工耳蜗听力重建技术的迅速发展,听障儿童的听力补偿和重建效果越来越接近理想,众多的听障儿童能及时接受听觉言语康复训练,不管是佩戴助听器还是人工耳蜗的听障儿童,他们在康复训练中,都会存在一个共性问题:发音不够清晰,说话不够清楚。 这种表现是由于听障儿童的呼吸障碍、发生障碍、共鸣障碍、构音障碍和语言障碍导致的。 诱发发音的两个最基本因素是呼吸方式和放松能力,在这里,我们仅从言语障碍的最基本的放松训练方式着手,以2—6岁听障儿童的认知接受水平或感兴趣的行为方式安排游戏活动内容,通过行为动作的模仿和体验,共同分享听障儿童言语矫治的经验。 一、几种放松训练内容与游戏活动结合,达到良好效果。 1.肩部放松训练:主要通过站立位,分别将左右手臂最大限度地伸向上方,伴随一声长叹,结束动作。 游戏活动:一起摘果果 伴随着愉悦的音乐,几个小朋友一起手提果篮摘苹果,左右手交替着摘苹果,分别放入自己的篮子中。 2.颈部防松训练:主要通过站立位,头部随重量自然迅速向前低下,下颚迅速触及胸部位置,然后将下颚缓慢上抬至头部恢复正常直立位。(同样后倾、左侧位倾倒、右侧位倾倒)

游戏活动:小熊睡着了 几个小朋友戴着小熊头饰,来到大树旁捉迷藏,他们玩儿累了,坐在大树下,他们困极了,头一会儿垂到前胸,一会儿向后仰去,一会儿又左右侧的倾倒。 3.声带放松训练:深呼吸后,双唇紧闭,随后双唇震动并带动声带震动,发“嘟”的音。 游戏活动:开摩托车 儿童头部做低下、仰起运动,同时唇部震动发出“嘟——嘟——”音,摩托车开走了。在发声的同时,头部随之再次向前后,左右方向扭动。 这一方法实际上也是呼吸训练与声带训练的综合。 4.构音器官放松训练:通过咀嚼训练来增加发音器官运动的灵活性。 颌部运动:可以引导儿童想象口中嚼了一块儿口香糖,让儿童张开嘴,大幅度的做咀嚼运动和下颌运动。 口唇运动:引导儿童闭上双唇,通过大幅度地下颌运动来进行同样的咀嚼运动。 舌部运动:引导儿童闭上双唇,用舌尖“洗刷”牙齿外表面,舌尖需从上牙外表面向下牙外表面分别做顺时针旋转运动和逆时针旋转运动。 软腭运动:交替进行软腭的高低运动,通过哼鸣的相近位置的鼻音和塞音以及哼鸣在鼻音和塞音之间的高元音来实现。

亲子游戏在听障儿童康复中的作用以及方法

亲子游戏在听障儿童康复中的作用以及方法 【摘要】以家长、小龄听障幼儿为教学主体,以亲子互动游戏为主要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可以让听障儿童和家长之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将听障儿童的语言学习生活化, 发展听障儿童的认知能力,让听障儿童学会沟通和交流。同时,亲子互动游戏使家长成为听障儿童语言发展的伙伴和促进者。 【关键词】亲子游戏听障儿童康复作用听障儿童亲子游戏是针对小年龄听障儿童进行的一种 以家长、听障儿童为教学主体,以亲子互动游戏为主要形式,以正常幼儿教育涉及的 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的发展为指导,并进行听觉、言语、语言、认知、沟通等方面全面康复的教育教学活动。目前听障儿童康复机构的亲子游戏活动是由父母带小儿到康复机构以组别的形式组织亲子活动,在老师带领下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孩子学会聆听,教会父母训练方法。亲子游戏活动环境轻松,又有最亲近的人在身边,小儿更有安全感,同时父母和教师之间、家长和家长之间也可以相互沟通[1]。亲子游戏是促进听障儿童心理、语言发展的关键,更是开展早期听障儿童康复教育的主要方式。

亲子游戏架起了师生之间、亲子之间沟通的桥梁 安全、愉快、宽松的环境是构建有效互动的前提。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听障儿童才能在游戏活动中感到心情愉快、温馨舒适、有安全感。在一个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听障儿童才能大胆表现自我,不断增强自信心。 孩子在学习语言时,他的第一任老师就是家长。孩子每天和家长相处的时间最长,孩子首先是和家长进行沟通,家长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如何让孩子和人沟通,进行语言交流?怎样能让孩子体会到沟通的轻松、自如、有趣呢?亲子游戏就是最好的沟通渠道。教师可以通过亲子游戏教会孩子的家人,无论是父母、爷爷奶奶还是兄弟姐妹,都来做游戏,重要的是加入到游戏世界中,体会其中的乐趣。 例如:手指谣:“小山羊,上山坡,吃青草,唱山歌,什么歌?咯咯咯咯咯。”手指谣:“大拇哥,二拇弟,中指搂,四小弟,还有一个----------小妞妞。”这样的游戏可以安排孩子平时或睡前和妈妈一起来做,妈妈说,孩子听,边听边说边做动作。这不仅能发展孩子的听能,言语、节奏感、感受音调的变化,更能拉近亲子之间的关系,让孩子产生安全感。亲子游戏将听障儿童的语言学习生活化 生活本身就是一种实践、参与、体验,“生活化”是一种开放性课程观念,符合学前儿童生命、学习与发展的实际目

聋儿语言康复训练过程(综合)

聋儿语言康复训练过程之我见 聋儿语言康复是一门集耳科学、听力学、电声学、心理学、语言病理学、教育学等多门学科知识为一体的交叉学科。在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聋儿的听力语言康复更显现出交叉学科的特点,同时也有了更加科学的依据。 聋儿听力语言康复的内容是:听觉训练、发音训练、语言训练。由于聋儿和听力正常儿童形成发展语言的条件是相同的,不同的是正常儿童可以通过自然途径学习语言,而聋儿只有通过特殊的训练才能形成完整的语言。要改变聋儿因听力障碍带来的语言障碍,就要对聋儿进行听觉训练、发音训练、语言训练,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是聋儿康复的特点。聋儿通过这三项基本训练,学会聆听,辨别周围的声音,辨别语音;学会发音的方法和技巧,发出响亮清晰的语音,学会理解语言,并用语言表达。 聋儿听觉和语言的发展有三个重要因素,一是耳聋发生的时间,耳聋发生的年龄越小,对语言的形成影响越大;二是耳聋的程度,听力损失的程度越重,语言障碍越突出;三是语言环境,康复教育,康复方法都能影响聋儿语言的形成发展。聋儿的早期干预要抓好“三早”,即早发现;早植入人工耳蜗或者佩戴助听器;早进行科学系统的听力语言康复,使极重度聋的孩子也获得语言。 显然聋儿的耳聋时间与耳聋程度已成为不可变项。故康复干预,成为聋儿术后走向主流社会的关键,康复干预十分必要,最好是家庭与康复机构共同干预,康复机构要担当起培训家长的任务,让家长学会对聋儿特殊教育的方法,家长回家对聋儿进行训练,然后定期共同制定计划进行训练。 下面将主要从心理学知识角度阐述我们对康复训练过程的理解和观点,主要包括:残障儿童在心理发展各个阶段的主要训练方式、师幼关系促进康复训练的基本方法、亲子关系等三个方面内容。 一、残障儿童在心理发展各个阶段的主要训练方式 ㈠1-3岁聋儿训练方式及特点 1岁半到3岁,是儿童语言快速发展期,也是说话能力培育的关键期。从1岁半开始,婴幼儿对语言的理解程度进一步加深,自己说话也从单词句、双词句向完整句过渡。那些无意义的发音现象已经消失。如果聋儿的病理病症能被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在这个时期加以辅助训练,将对康复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电子耳蜗植入术的出现使那些重度耳聋的患者重新获得听力和语言的能力成为可能,尤其对那些先天性的重度耳聋的患儿,是一次重获新生的机会。但对于这类重度耳聋的患者,手术的成功,仅仅是治疗的一个开始,繁絮而艰苦的后期康复过程,显得更加重要。 手术前,应该让患儿的家长了解人工耳蜗的组成和工作原理,使其对小儿改善听力具有强烈的愿望,但由于人工耳蜗装置只能给小儿提供重获听觉的基础,应让家长对术后的康复教育有心理和物质的准备。手术后,植入人工耳蜗的患者,术后均要进行调试。为了使调试准确,首先要积极配合听力师对患儿进行听声反应练习,使调试结果适合患儿的需要,每次调试完毕,要清楚所存的每个程序及应用,观察患儿对声音的反应,是否感到舒适,调整使用程序,并把患儿的平日的表现在每次调试的时候反映给调试师,使调试结果尽量达到最佳。 这个阶段聋儿的听觉言语训练应符合小儿语言发展规律,按聋儿“听力年龄”分阶段从浅到深逐步进行。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听觉训练阶段,词汇积累阶段,言语训练阶段。 听觉训练阶段主要是利用聋儿的残余听力去倾听各种声音,唤醒其“沉睡状态”,并经常给予刺激,反复训练,反复强化,使聋儿逐渐适应日常各种声音,步入有声社会。 术后听力训练过程大致遵循声音观察、分辨、确认和理解几个阶段。

如何做好听障儿童家庭康复训练

如何做好听障儿童家庭康复训练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摇篮,家庭是儿童综合能力培养的基地,家庭教育是儿童成才的根基。对于听力障碍儿童来说,家庭康复训练更直接关系到听障儿童康复的质量和效果。随着早期干预技术的不断进步,家庭康复训练在听障儿童康复训练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家庭康复训练应注意的问题: (1)在每一次开展康复训练前应确保听障儿童的听力处于最佳状态。 (2)在日常生活交流中为听障儿童提供丰富多彩的声音。 (3)给听障儿童呈现完整的语言,即使在训练初期,也不要只让他听单词。 (4)遵循“先听后说,理解先于表达”的语言学习原则。 (5)所教语言内容,应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利于听障儿童沟通交流。 (6)对孩子的表现要及时给予反馈,多鼓励,少批评。 (7)训练时,要选择孩子优势耳一侧进行交谈,与孩子的耳朵保持至少30-40公分的距离。 (8)与听力补偿较好的孩子语言交流时音量不宜过大,采用正常的音量即可。 (9)与听障儿童说话时,口型不宜夸张,语速不宜过慢。训练初期可以比正常语速稍慢,但到了中期或者后期,应采用正常的语速。 (10)与听障儿童语言交流时,注意遮口,不要让孩子养成看口型的习惯。 二、家庭康复训练的步骤 1、听觉领域的康复训练 1.1林氏六音的的测试 通过林氏六音a、u、sh、i、m、s来检测孩子听力水平和助听设备是否处在最佳的状态。该测试一般适用于评估6个月以上的听障儿童。对于一岁半以上的儿童,一般采用听声放物的方式进行。如果初期阶段受试儿童不理解测试要求,可以请家长为其做示范,或手把手地教他如何反应。开始时测试距离距离可近一些,如30厘米,慢慢地可以增加到50厘米,1米,2米。在初期训练中坚持提示引导并进行观察记录,记录不同距离下的听觉表现。测试分为察觉和识别两种水平,察觉只需听到声音给出反馈,辨识则需要听到声音后进行模仿或指认。测试时应给出发音间隔的变化,以避免孩子猜想,并要回避所有的视觉线索。但对于1岁以内的婴儿却无法配合,这就需要仔细观察他们是否出现以下听觉反应:(1)寻找声音:给孩子一个声音时,他能转头寻找。

听障儿童个别化教学操作规范方案

听障儿童个别化教学操作规范 第一条基本要求 1、教师应与受训者处于平行位置,以减少其视觉帮助。 2、选择听力补偿较好耳一侧(单侧人工耳蜗植入者,应选择处于其植入侧)。 3、训练初期,训练者应处于受训者旁边距离较近的位置,但与其耳朵(助听设备上的麦克 风)应保持至少30-40公分的距离。随着受训者水平的提高,可逐步练习他听较远距离的声音。 4、音量不宜过大。对于听力补偿理想的聋儿,更应采用正常音量。 5、语速不宜过慢或过快。训练初期可比正常语速稍慢,听觉水平提高后,应采用正常语速。 6、训练者口型不宜夸张。 7、对于已养成唇读习惯,但听力补偿较好的患者,必要时训练者可遮挡口型。(注意:遮 挡口型时尽量不要影响气流的送出)。 8、应对聋儿提供完整的语言内容。在初期可适当强调关键词。 第二条实施步骤 1、收集儿童入园登记表,听觉评估、语言评估、学习能力评估报告、听力图及身心全面发 展评估报告等资料。 2、指导家长(或监护人)填写个案基本资料(内容详见附件2“参考表样1”)。 3、个训教师填写首次训练观察评估记录表(内容详见附件2“参考表样2”)。 4、用聆氏六音(/m/ /u/ /a/ /i/ /sh/ /s/)检查双耳听力和助听设备工作情况,了解优势耳(可 结合听力图)。 5、根据受训者听力补偿及语言、言语水平制定训练目标,并实施康复训练(内容详见附件 2“参考表样3”)。 6、每月对受训者进行定期评估一次(用符号标识即可,内容详见附件2“参考表样4”)。 第三条遵循原则 1、家长应积极参与训练,与教师相互配合。教师在训练孩子的同时,要及时指导家长。 2、遵循“先听后说,语言理解先于表达”的原则。 3、注重听觉习惯的培养,尽量减少视觉辅助手段。 4、对每名聋儿设定专人进行个别化训练。每天训练时间:30-60分钟。 5、听觉、语言、言语和认知都应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可参考正常儿童各方面能力阶段发 展状况。 6、要在游戏活动中进行,采用活泼有趣的形式和丰富直观的玩教具。 7、对聋儿提供丰富多彩的声音,在训练中要及时给予情感反馈。 8、在个别化训练中,要将听觉训练、语言训练和认知训练等相互结合。 9、坚持鼓励的原则,引导而不要强迫聋儿。 10、目标合理,小步前进。 11、所教词语内容要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训练初期应从孩子熟悉或感兴趣的词语内容入

小康复 大教育—融合教育背景下的听障儿童康复训练

小康复大教育 ——融合教育背景下的学前听障儿童高效康复教育 苏州市盲聋学校季兰芬 摘要:听障儿童听力语言康复就是通过医学、教育、工程社会及心理的各种康复措施使听障儿童的听力语言障碍降轻或功能不同程度地恢复到最佳状态,对于听障儿童来说,这固然很重要。但在融合教育背景下,普通幼儿园的环境、课程、教师、健听儿童、家长等资源是融合教育中重要的教育资源,更是一种“大教育”观念。合理运用这些资源,不仅能帮助听障儿童形成正常的有声节律,促进其听力言语的发展,还能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满足其身心全面发展的需求。关键词:融合教育听障儿童健听儿童教育资源 近些年,随着听力障碍早期干预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干预措施的不断进步.如何提高听障儿童的康复效果,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同时指出“鼓励和支持接收残疾学生的普通学校为残疾学生创造学习生活条件。”在2014年教育部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中也提出:“深化特殊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开展“医教结合”实验,提升残疾学生的康复水平和知识接受能力。探索建立特殊教育学校与普通学校定期举行交流活动的制度,促进融合教育。”体现了国家对学前特殊儿童的关心和爱护,同时说明特殊儿童的融合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我校于2003年和苏州高等幼儿师范学校附属花朵幼儿园合作,开展了学前听障儿童融合教育实践。我们将听障儿童根据年龄分别编入小、中、大班,在幼儿园内采用特定的课程模式,让听障儿童既有机会接受普通幼儿教育,又能得到专业语言康复训练,为有残余听力的听障儿童提供一个健康、丰富而生动的语言发展和身心成长环境。 在这里,所谓“小康复”即听障儿童听力语言康复,就是通过医学、教育、工程社会及心理的各种康复措施使聋人听力语言障碍降轻或功能不同程度地恢复到最佳状态的过程。而“大教育”是指教育无处不在、教育无处不有、教育无处不行。而融合教育背景下,普通幼儿园的环境、课程、教师、健听儿童、聋健家长等就是很好的一种教育资源。 一、大环境下的听障儿童康复教育 1、幼儿园环境对听障儿童康复教育的影响 (1)有声语言的环境,形成了听障儿童正常的有声语言的节律 语言中声音的高低、轻重、长短、快慢、间歇和音色造成了节律。人们在说话或朗读时,一句话中都会有停顿,声音会有轻重快慢长短和高低的变化,使文句语气连贯、音节流转,产生往复回环的音韵节律美感。而听障儿童由于听力损失,在学语的过程中,成人在教听障儿学习说话时,往往会放慢速度,一字一顿地教听障儿童学说字词,从而他们在感知语音的时候就失去节律感,因此,很多听障儿童在说话时就存在语调的不自然。而融合教育为听障儿童提供了正常的有声语言环境,听障儿童不是一味地等待老师教授语言,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处处都能感受到有声语言的存在,他们会自然而然地模仿健听儿童的语音、语调,形成了正常的有声语言的节律。

家庭康复的重要性

陈慧云:听障儿童家庭康复小游戏 游戏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寓教于乐对于学龄前的听障儿童来说尤其重要。针对幼儿的身心特点,在家庭的康复教学中我设计了几个简单易操作的小游戏,希望为父母提供教学援助。听觉训练 游戏名称:我和娃娃跳个舞 游戏目的:帮助孩子感知声音,提高学习兴趣,判断声音的有无 游戏准备:儿歌、洋娃娃一个 游戏过程:确认助听器正常工作的前提下,选择一首儿歌或歌曲放给孩子听,当音乐响起时,洋娃娃就开始跳舞,这时聋儿应拉着洋娃娃的手跟着她一起摇摆;当音乐停止时,洋娃娃就从活动状态变为安静的状态,这时孩子就蹲下不动。 游戏名称:我是谁 游戏目的:帮助孩子辨听声音的快慢,感受声音的差异 游戏准备:头饰老虎、乌龟各一个,小鼓一个 游戏过程:幼儿背对着妈妈,妈妈在离幼儿3米的地方敲鼓,当鼓声敲得很快时,幼儿就带上老虎的头饰飞快的跑向妈妈;当鼓声敲得很慢时,幼儿就带上乌龟的头饰慢慢地向妈妈走过去。对于开始听词汇,辨听能力较好的幼儿,妈妈可以不敲鼓,换成语言模式,对孩子发出指令“快快跑”“慢慢走”,孩子听到指令就带上头饰,做相应的动作。 游戏名称:小动物过河 游戏目的:让孩子辨听动物拟声词,初阶的辨听游戏 游戏准备:动物卡片若干 游戏过程:准备若干动物卡片,在空旷的地方模拟一条小河,当妈妈发出一个动物的叫声时,孩子取出相应的卡片,把它丢在模拟的河水中当做过河的石头,孩子就可以踩在这个卡片石头上,一张一张的卡片可以帮助孩子渡过这条小河到达对岸。 游戏名称:堆堆乐 游戏目的:让孩子辨识林氏六音 游戏准备:六个正方形的小盒子 游戏过程:在正方形的小盒子上写上六音,对于小龄儿童,可以贴六音图片,当孩子听到并且正确模仿发音后,妈妈可以给孩子相对应的小盒子,模仿一个给一个盒子,把盒子一个一个堆起来,完成六音后,一下子把盒子推到,孩子会感到很有兴趣的。 发音练习 游戏名称:漂亮的花 游戏目的:帮助孩子理解并且表达词语“花”

残疾人康复训练知识

残疾人康复训练知识 一、聋儿康复训练 对治疗效果不好的聋儿,可实施康复训练,使他们的残余听力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利用。所在地没有建立聋儿康复机构的,应实施聋儿家庭训练。但是,不管在哪里训练,都必须为聋儿选配合适的助听器,助听器戴用得越早,康复的效果就越好。选配助听器应在医生或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 二、视力障碍康复 低视力患者康复训练之前,首先应在眼科低视力门诊进行检查,弄清病因,然后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配戴合适的助视器进行训练,使康复训练有的放矢。 三、肢体残疾人康复 肢体残疾人康复训练是恢复或补偿已丧失的运动功能的有效方法,训练的内容主要指增强肌力训练,扩大关节活动范围训练,矫形器制作和使用,以及手术后肢体功能恢复训练等。 四、智力残疾康复 智残儿童的训练可以在家庭和机构中进行,可根据条件选择。训练中,家长、教师必须要有耐心、恒心,要对孩子的细微进步给予鼓励、夸奖;不要性急,不要灰心。这样,就一定会收到良好的训练效果。 五、脑瘫儿康复训练 脑瘫患儿的早期发现和早期康复训练,对他的健康发育有很大的帮助,会对他产生良好的作用。 六、精神病防治康复

重度和急性期患者要送入精神病院治疗,病人症状和病情稳定后,还需要在社区(包括家庭)进行相当长时间的社区康复,便于巩固治疗效果,有效地防止或减少复发,最终达到让患者重返社会的目的。 各类残疾人康复训练有关知识 (一)、聋儿早期的干预 聋儿早期干预带有抢救性工程,主要针对鞍山市各县(市)区7岁以下的聋儿。要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配带助听器、早训练。 导致听力语言残疾因素 听力语言致残的因素很多,如感染性疾病、血管性疾病、药物中毒、外伤、遗传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小儿孤独症、肿瘤、爆震等均可导致听力残疾。 康复的主要原则 康复的主要原则是明确诊断,祛除病因,助听器选配或人工耳蜗植入,进行听觉语言学习。 听力语言训练的最佳年龄 在人类的生长发育过程中,3岁以前是儿童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也是学习语言最关键时期,5岁以前是最佳期,7-12岁是可塑期,如在上述时期发生耳聋则严重影响儿童的听觉、言语发育,同时也影响其他方面的发展。如能早期发现耳聋,明确诊断,尽早地配戴合适的助听器,进行语言训练定会收到显著效果。 (二)、肢体残疾儿童(脑瘫儿)康复 如何加强肢体残疾儿童康复训练 脑瘫儿通常伴有肢体活动障碍,肢体运动的康复训练十分重要,婴幼儿时期,应做按摩治疗,应着重平衡能力,四肢灵活训练,如走平衡木、做操、上、下楼梯,做一些精细运动,如:抓豆子、串珠等动作。

康复知识

1、康复医疗服务。为偏瘫、脑瘫、截瘫、中风后遗症等残疾人提供康复治疗,白内障、肢体矫治手术等转诊服务,康复护理、家庭康复病床等。 2、康复训练指导服务。立足残疾人家庭,充分利用社区康复设施,指导各类残疾人开展康复训练、制定计划、传授方法、制作训练器具、矫形器使用、评估效果等。具体如下: 肢体残疾:对偏瘫病人开展以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为主的康复训练,指导训练器具的使用。对脑瘫病人开展“运动功能、姿势矫正、语言训练、日常活动”四个方面的康复训练。 智力残疾:对智力残疾人开展“运动、感知、认知、语言交往、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六个方面的康复训练。 听力残疾:指导听语障碍者或聋儿家长开展听力语言训练、耳聋预防、选配助听器转介服务等。 视力残疾:指导视力残障者视功能训练和盲人定向行走训练,做好低视力配镜后随防工作及转介服务等。 精神残疾:利用多种形式对精神病患者进行精神卫生知识宣传教育,督促指导药物治疗、用药安全监测,开展生活技能、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康复服务。 3、心理支持服务。通过了解、分析、鼓励和指导等方法,帮助他们树立康复信心,正确面对自身残疾,鼓励亲友理解关心残疾人,支持配合康复训练。 4、知识普及服务。为残疾人及家属、亲友举办健康等知识讲座,开展康复咨询活动,发放康复知识小册子、普及读物等,传授残疾预防知识和康复训练方法。 5、用品用具服务。根据残疾人的状况和需求,提供用品用具的信息,提出选用用品用具的意见、实施转介服务等。 6、咨询转介服务。根据残疾人在康复医疗、康复训练、心理支持及用品用具等方面不同的康复需求,联系有关机构和人员,对本社区暂时无法进行康复服务的残疾人,提供有针对性的转介,做好登记和跟踪服务。 什么是白内障? 在正常人的眼睛内部,虹膜的后面有一个双凸形透明体,这就是晶状体。晶状体浑浊比较明显或达到影响视力的程度者,称为白内障。引起白内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外伤性、放射性、先天性、糖尿病性白内障等有比较明确的病因外,其他白内障的形成过程情况相当复杂,还没找到明确的病因。临床上白内障可分为老年性白内障、先天性白内障、外伤性白内障、并发性白内障及全身性疾病引起的白内障等几种类型。白内障可导致视力残疾,但只要通过手术摘除浑浊的晶体,代之以其他相应的透明体就可以使视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