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矿震发生预兆与危害

矿震发生预兆与危害

矿震发生预兆与危害
矿震发生预兆与危害

矿震发生预兆与危害

1. 矿震发生预兆

⑴孕震区有明显的应力上升前兆,一般应力集中区多出现在开采前方几米到20 m范围内,应力异常的最大幅度为正常指标值的2~3倍。可通过钻孔应力计和锤击声波测量法测得。

⑵矿震前一天至前几天内,井下巷道顶板下降量与下降速率逐渐加大,发震前几小时发生明显转折,下降量变小,下降速率变缓,呈现出“临震”特征。

⑶地表有变形,当地面沉降速率大于7mm/d时易发生较大矿震。

⑷地声(频率102~105Hz)与微震(频率<102Hz)在较大矿震发生前伴有活动加剧,峰值时发震,震后迅速减弱,其出现的震中距一般小于100m。

⑸钻孔水位不仅对较大矿震有很好的同震反映,而且在震前能记录到明显的下降异常,特别对震级大于2.0级的矿震存在长达几天至数十天内以下降为主的多种水位形态异常。

⑹煤体电磁波辐射特征:

①电磁辐射强度、脉冲值较平稳地保持在300mv、1000n/s以下,无冲击矿震危险;

②强度、脉冲值达到300mv、1000n/s,但较平稳的保持在某一数值时,为一级冲击矿震危险;

③当电磁辐射在一段时间内出现持续上升,上升率达200%以上,为二级冲击矿震危险;

④当电磁辐射强度和脉冲值出现“连续、密集、大幅度”的振荡,振荡幅度≥200 mv、300n/s时,为三级冲击矿震危险。

⑺采空区气体组份变化特征。在老顶周期来压或顶板大面积活动前,煤岩体受到地应力、构造应力等强烈作用,煤体内大量瓦斯涌出,使采空区氧气浓度下降。当采空区氧气含量下降到10%以下,有可能发生矿震。

2. 矿震危害

煤矿矿震在各类诱发地震中危害性最大,直接关系到矿山的安全和劳动生产率,其主要危害有:

⑴煤矿矿震震源浅,又处于矿山特殊条件下,地面建筑物会遭到破坏,井下设施也会受到严重损坏,还会引起人员的伤亡。

⑵煤矿矿震通常震级小,涉及范围不大,但造成的灾害往往比较严重。

⑶煤矿矿震的破坏程度随井巷深度而增加,深度越大破坏程度越大。

⑷煤矿矿震往往引起矿区断层“复活”,矿震的发生与开采有关。开采区边界断层部位比正常区、远离开采层底的砾岩层比距开采层较近的岩层开采区破坏严重;井巷工程位于岩层界面或其它较弱介面的比位于同一岩层破坏严重国。

⑸随着煤矿矿震的发生,矿区的塌陷和岩爆、岩炮、岩石突出等现象增多。

⑹煤矿矿震时,在强大的地应力作用下,岩层或煤层突然脱离母体向采空区喷射,同时产生强大的气流,引起井巷破坏和人员伤亡。

三、冲击地压及矿震监测与防治措施

㈠冲击地压监测与防治措施

1. 冲击地压预测方法

⑴经验类比法

发生过冲击地压的矿井都积累了一些经验教训,对以往经验教训做出规律性的总结,并用于指导本矿或相似条件的其它矿井冲击地压煤层安全开采的方法称为经验类比法。

⑵钻屑法

该方法基于受压煤层中钻小直径钻孔,当钻孔进入煤体高应力区域时,钻进过程呈现动态特征,孔壁煤体部分可能突然挤入孔内,并伴有振动、声响或微冲击等钻孔效应,单位长

度上排出的煤粉量大于正常排粉量,钻屑粒度增大,以及随之出现的卡钻现象。当单位长度的排粉率增大到标定值时,表示高应力和冲击危险状态。

⑶电磁辐射监测法

KBD5矿用本安型冲击地压电磁辐射监测仪是通过电磁辐射强度值和脉冲数两个参数指标三个值(电磁辐射强度极大值Emax、电磁辐射强度平均值Eavg和电磁辐射脉冲数N)来监测工作面突出或冲击危险程度的。

⑷微震监测系统

微震系统的主功能是对全矿或一个采区范围进行微震监测,自动记录微震活动,实时进行震源定位和微震能量计算,为评价全矿范田内的冲击地压危险提供依据。

⑸其它监测方法

可采用地音、煤层围岩压力-变形观测法、煤岩体应力测量法等方法来监测冲击危险。

2. 冲击地压防治措施

煤矿冲击地压防治措施的主要原则是及时查明冲击危险煤层,及时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它包括区域性防范措施和局部性解危措施。前者旨在消除产生冲击地压的条件,具有时空上的长期性和区域性。后者旨在对已形成冲击危险的区段进行解危处理和安全防护,属于暂时的局部性措施。优先考虑使用区域性防范措施,但局部性解危措施也必不可少。常用的冲击地压防治措施如图3-7-2所示。

图3-7-2 常用的冲击地压防治措施

⑴采用合理的开拓布置和开采方式

井田划分必须保证合理的开采顺序,最大限度地避免形成煤柱等应力集中区;开采有冲击危险的煤层,回采巷道应尽可能避开支承压力峰值范围;采用长壁式开采法相对其它采煤方法,有利于减缓或消除冲击地压发生的条件。

⑵开采保护层

开采保护层是防治冲击地压的一项有效的,带有根本性的区域性防范措施。

⑶煤层预注水

煤层预注水是一种积极主动地区域性防范措施,不仅能消除或减缓冲击地压威胁,而且可起到消尘、降温、改善劳动条件的作用。

⑷卸压爆破

卸压爆破是对已形成冲击危险的煤体,用爆破方法减缓其应力集中程度的一种解危措施。

⑸钻孔卸压

钻孔卸压是利用钻孔方法消除或减缓冲击地压危险的解危措施。

⑹冲击地压综合防治

冲击地压防治的基本途径是综合防治。必须从煤矿生产实际出发,从生产的各个环节入手,把科学试验、防治实践和生产技术管理有机的结合起来,制定和形成科学的、行之有效的防治体系。在防治工作中要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治措施,并在实际中贯彻执行和有效应用,以消除冲击地压事故,保证安全生产。

综合防治方案主要由防治程序、防治和管理措施、防治内容等部分组成。对冲击地压矿井都要制定综合防治方案。

3. 冲击地压显现时避灾措施

⑴一般性预防措施

井下工作人员在有冲击危险区域进行作业时,除应严格遵守《煤矿安全规程》要求外,还应特别注意做到以下几点要求:

①在有冲击危险的区域进行作业时,作业人员应保持站姿,不应该坐在设备上或底板上,严禁躺下或趴下;

②清除工作区域内所有不必要设备,防止发生冲击时弹起设备砸伤人员;

③将所需设备尽量放置在远离煤岩体可能突出的地方,且距离行人较远的位置,设备摆放要整齐到位;

④如无作业要求,尽量不要在可能发生冲击危险的区域逗留。

⑵有冲击危险情况下避灾措施

当监测到有冲击危险时,监测人员应立即向有关领导汇报,井下工作人员应采取以下措施:

①尽量撤离冲击危险区域内所有人员,以保证人身安全;

②考虑到工作面来压对冲击地压发生的影响,在预测到有冲击危险后,建议工作面暂停回采,待顶板和煤体较为稳定后再恢复开采,防止在回采中诱发冲击而伤及工作人员;

③电磁辐射监测人员应提高警惕,监测仪开始监测后应立即撤到安全区域,待该测点监测完毕后再靠近电磁辐射仪,并且应立即转到下一监测区域,不要逗留,重复上述操作,直至监测完所有应测测点。

⑶强冲击危险情况下避灾措施

当监测到有强冲击危险时,应立即通知所有工作人员,停止一切作业,撤出危险区域,并及时向有关领导汇报情况!

㈡矿震的监测与防治措施

1. 矿震监测技术

矿震的发生不仅破坏矿井的正常生产,给煤矿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对矿工的身心造成很大的伤害,并破坏地面建筑设施。采用一系列监测手段进行矿震监测,对观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并将研究成果直接用来指导生产实践,解决现场实际问题。主要监测方法有以下几种:矿压观测方法、采空区气体监测、围岩移动变形监测、微地震监测、煤、岩体电磁辐射监测、地震监测法等。

2. 矿震防治措施

矿震的防治措施目前还无比较成熟的可靠性措施,现主要采用硬岩弱化、区域与局部解危、应用泄风方法防治空气冲击危害、应用堵风的方法防治空气冲击危害、注浆减沉方法等措施。

矿井突水预兆汇总

矿井突水预兆 1)一般预兆. (1)煤层变潮湿、松软;煤帮出现滴水、淋水现象,且淋水由小变大;有时煤帮出现铁锈色水迹。 (2)工作面气温降低,或出现雾气或硫化氢气味(即臭鸡蛋味)。 (3)有时可闻到水的“嘶嘶”声。 (4)矿压增大,发生片帮、冒顶及底肢。 2)工作面底板灰岩含水层突水预兆 (1)工作面压力增大,底板股起,底殿量有时可达500mm以上。 (2)工作面底板产生裂隙,并逐渐增大。 (3)沿裂隙或煤帮向外渗水,随着裂隙的增大,水量增加,当底板渗水量增大到一定程度时,煤帮渗水可能停止,此时水色时清时浊:底板活动时水变浑浊,底板稳定时水色变清。 (4)底板破裂,沿裂缝有高压水喷出,并伴有"嘶嘶"声或刺耳水声。 (5)底板发生"底爆",伴有巨响,地下水大量涌出,水色呈乳白或黄色。 3)松散孔隙含水层水突水预兆 (1)突水部位发潮、滴水、且滴水现象逐渐增大,仔细观察发现水中含有少量细砂。 (2)发生局部冒顶,水量突增并出现流沙,流沙常呈间歇性,水色时清时浊,总的趋势是水量、沙量增加,直至流沙大量涌出。 (3)顶板发生溃水、溃沙,这种现象可能影响到地表,致使地表出现塌陷坑。

矿井突水征兆 1.与承压水有关断层水突水征兆 (1)工作面顶板来压、掉渣、冒顶、支架倾倒或断柱现象。 (2)底软膨胀、底鼓张裂。 (3)先出小水后出大水也是较常见的征兆。 (4)采场或巷道内瓦斯量显著增大。这是因裂隙沟通增多所致。 2.冲积层水突水征兆 (1)突水部位岩层发潮、滴水、且逐渐增大,仔细观察可发现水中有少量细砂。 (2)发生局部冒顶,水量突增并出现流砂,流砂常呈间歇性,水色时清时混,总的趋势是水量砂量增加,直到流砂大量涌出。 (3)发生大量溃水、溃砂,这种现象可能影响至地表,导致地表出现塌陷坑。 3.老空水突水征兆 (1)煤层发潮、色暗无光。 (2)煤层“挂汗”。 (3)采掘面、煤层和岩层内温度低,“发凉”。 (4)在采掘面内若在煤壁、岩层内听到“吱吱”的水呼声时,表明因水压大,水向裂隙中挤发出的响声,说明离水体不远了,有突水危险。 (5)老空水呈红色,含有铁,水面泛油花和臭鸡蛋味,口尝时发涩;若水甜且清,则是“流砂”水或断层水。

地震前的征兆(图)

地震前的征兆(图) 2008年05月19日星期一16:32地震前的预兆.不可思议的世界之鬼月最精选秘鲁游客用DV拍摄地震时的惊魂一刻 地震前,在自然界发生的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我们称之为地震前兆,它包括微观前兆和宏观前兆两大类。常见的地震前兆现象有:(1)地震活动异常;(2)地震波速度变化;(3)地壳变形;(4)地下水异常变化;(5)地下水中氡气含量或其它化学成分的变化;(6)地应力变化;(7)地电变化;(8)地磁变化;(9)重力异常;(10)动物异常;(11)地声;(12)地光;(13)地温异常等等。当然,上述这些异常变化都是很复杂的,往往并不一定是由地震引起的。例如地下水位的升降就与降雨、干旱、人为抽水和灌溉有并。再如动物异常往往与天气变化、饲养条件的改变、生存条件的变化以及动物本身的生理状态变化等等有关。因此,我们必须在首先识别出这些变化原因的基础上,再来考虑是否与地震有关。 地震前动物的主要异常反应 大震前,飞禽走兽、家畜家禽、爬行动物、穴居动物和水生动物往往会有不同程度的异常反应。大震前动物异常表

现有情绪烦燥、惊慌不安;或是高飞乱跳、狂奔乱叫;或是萎靡不振、迟迟不进窝等。动物异常观测对地震预报具有一定的意义。震区群众总结出这样的谚语:震前动物有预兆,抗震防灾要搞好。牛羊驴马不进圈,老鼠搬家往外逃;鸡飞上树猪拱圈,鸭不下水狗狂叫;兔子竖耳蹦又撞,鸽子惊飞不回巢;冬眠长蛇早出洞,鱼儿惊惶水面跳。家家户户要观察,综合异常做预报。 动物震前异常反应的主要特点 (1)发生动物异常的前兆时间分布:大量震前动物异常的时间分布主要集中在地震的前几天到震前几小时。(2)震前动物异常地区分布特点:一般地说,一个7级地震前的动物异常反应范围可达一、二百甚至数百公里。震级大,其异常分布范围也大;震级越小,异常的范围也越小。(3)震前动物异常与震级的关系:随着地震震级增大,动物异常的种类、数量、分布地区和反应的强烈程度都有相应的增加。一般说来,3级左右的地震前,个别动物出现异常反应。5级左右的地震前,在一定的地区范围内,常见动物会出现较为明显的异常。7级左右的强烈地震前,较大地区范围内,许多动物出现大量的强烈异常。动物异常反应与烈度的分布关系明显。烈度越高的地区,异常反应量越大。 对动物异常情况进行观察的方法 动物异常观察点应选在地震活动重点监视区域,选择周

矿井发生透水前的预兆

编号:SM-ZD-78921 矿井发生透水前的预兆Organize enterprise safety management planning, guidance, inspection and decision-making, ensure the safety status, and unify the overall plan objectives 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下载后可任意修改

矿井发生透水前的预兆 简介:该安全管理资料适用于安全管理工作中组织实施企业安全管理规划、指导、检查 和决策等事项,保证生产中的人、物、环境因素处于最佳安全状态,从而使整体计划目 标统一,行动协调,过程有条不紊。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一般说来,矿井透水前主要有几种预兆: (1)挂汗。积水区的水,在自身压力作用下,通过煤岩裂隙而在采掘工作面的煤岩壁上聚结成许多水珠的现象,叫挂汗。井下空气中的水分遇到低温的煤体,有时也可能聚结成许多水珠的现象。区别真假挂汗的方法是,仔细观察新暴露的煤壁面上是否潮湿,若潮湿则是透水预兆。 (2)挂红。矿井水中含有铁的氧化物,在它通过煤岩裂隙而渗透到采掘工作面的煤岩体表面时,会呈现暗红色水锈,这种现象叫挂红。挂红是一种出水信号。 (3)水叫。含水层或积水区内的高压水,向煤壁裂隙挤压时,与两壁磨擦会发出“嘶嘶”叫声,这就说明采掘工作面距积水区或其他水源已经很近了若是煤巷掘进,则透水即将发生,这时必须立即发出警报,撤出所有受水威胁的人员。 (4)空气变冷。采掘工作面接近积水区域时,空气温度会下降,煤壁发凉,人一进入工作面就有凉爽、阴冷的感觉;

地震的预测与防范教案

地震的预测与防范教案 11级学前班王丽 1、了解地震教案的震级、预报; 2、知道地震前的征兆。 猛烈的地震会给人类带来难以磨灭的伤痛,那么,地震可不可以被预测,可不可以提前做好防震措施呢? 知识屋:地震的震级 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一般来说震级越高,地震的破坏力就越大。 地震分为九个震级,一般小于2.5级的地震人是感觉不到的;2.5级以上人才能够感觉得到;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 地球上每年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每天要发生上万次地震。不过,它们之中绝大多数太小或离我们太远,我们无法感觉到。

知识屋:地震的预报 地震预报即提前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使人们提前防范。 地震预报是世界公认的科学难题,目前只对中长期预报有一定的认识,但仍 无法预测地震发生的确切时间、地点和震级。特别是短临预报,主要是经验性的。 你听说过我国东汉时期的科学家张衡吗?他最具代表的发明是什么呢? 知识屋:地震的前兆

地震发生前会出现一些征兆。有些征兆感官无法觉察,如地面的变形、地球的磁场变化等,需科学家用仪器测试。 有些前兆人们可以觉察,学会识别它们,对防震减灾有重要作用。如井水的升降、变浑,动物行为反常,地声、地光等。 地震前有哪些异常征兆 1、地下水往往会发生突然升、降,井水发生打旋、冒泡、变色、变味等现象。 2、动物表现异常,如鸡不进窝、狗狂吠、老鼠出洞乱窜、冬天蛇出洞等。 3、震前出现暴雨、大旱、大涝、大雪或骤然酷热等反常极端天气现象。 4、震中区域附近常常会出现形态各异的光带、光柱、火球、光团等。 5、会出现地光,颜色常见的有蓝、白、红、黄等,之后会发生地声,其声音像打雷、狂风、狮吼、放炮等。 井水、动物等异常可能是地震前兆,也可能是其他原因,因此发现异常后不要惊慌,应及时向地震部门反映。

煤矿井下透水的八种常见预兆

一、煤矿井下透水的八种常见预兆 1.煤层发潮发暗。由于水的渗入,使煤层变得潮湿,光泽变暗淡。如果挖去一层仍是这样,说明附近有积水。 2.道壁或顶板“挂汗”,它是积水通过岩石微小裂隙时,凝聚于岩(煤)壁表面的一种现象。 3.煤层变凉。煤层含水时能吸收人体的热量,用手触摸时会有发凉的感觉,并且手放的时间越长,感到越凉。 4.工作面顶板淋水加大,或出现压力水头。 5.工作面温度降低。工作面可见到淡淡的雾气,使人感到阴凉。 6.水叫。煤岩层裂缝中有水挤出,发出“嘶嘶”的响声,有时还可听到像低沉的雷声或开锅水声,这都是透水的危险征兆。 7.工作面有害气体增加。因积水区有气体向外散出,使工作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气体的含量明显增大。 8.煤壁或巷道壁“挂红”。如老空水,一般积存时间较长,水量补给少,通常称为“死水”,所以酸度大,水内含有含铁的氧化物或硫化矿物。这是接近老空积水的征兆。 二、内因火灾的预防措施: 1、应合理地划分采区尺寸并快速回采,使采区的回采时间短于自燃发火期,采完后立即将其封闭。 2、应结合开拓方式和回采顺序,选择相应合理的通风系统,减少漏风。各作业区采用独立风流并联通风,不仅能降低总风压,扩大矿井通风能力,而且易于调节风量减少漏风,在火灾时期也便于稳定风流,隔绝火区。 3、要加强通风状况和通风构筑物的检查和管理,注意降低漏风地点的巷道的风阻,严防向采空区漏风。

4、封闭可能发火的地区,杜绝空气漏入,防止矿岩氧化。 将水、黄土、砂子按适当比例制成泥浆,借助输浆设备送人可能发生自燃的区域起防火作用。 5、严格检测井下硐室、采空区和其它高温地点,做到“定时、定人、定地点”执行,有检测,有落实,有审批制度。 6、井口附近20m范围内严禁一切烟火,杜绝一切火源。井下设备必须台台防爆,接线合理,做到“三无”、“四有”、“三坚持”。 7、认真执行入井验身制,设备入井检验制,达到有记录,有检查。 8、皮带机头10米范围以内必须采用不燃性材料支护,并在各机尾处配有干粉灭火器及洒水降尘设施。 9、皮带运输机必须使用综合保护,井下供电必须采用阻燃电缆,井下机电硐室必须采用阻燃性材料支护。 10、井上、下设备机房、硐室必须有防火设施及记录,木料场,必须有“严禁烟火”标牌,消防水池及灭火器。

地震前预兆图片解说

主持:大量震例表明,地震来临前都会出现一些异常现象,请看大屏幕:(配图片) 1.汶川地震前的地云现象。 2.四川地震前十分钟,就有这种地光现象。中国1975年辽宁海城地震和1976年河北唐山地震,震前的地光现象非常突出。 3.2008年2月,四川达州达县大风乡白果村一带陆续出现土地沉陷,形成不少“天坑”,最大的直径超过10米。这属于地形变化现象。 4.2008年4月26日早上7时许,湖北恩施市一村民发现池塘水位下降,他介绍,当时平静的水面突然出现漩涡,并伴有轰鸣之声,不到5个小时,一池碧水全部消失。观音塘位于恩施市白果乡下村坝村,呈圆形,平时池塘水面与地面平齐,水常年不干,水色碧绿,蓄水量约8万立方米。 5.2008年5月9日,四川绵竹地区发现大量癞蛤蟆公然迁徙。就在当天,江苏省泰州市市区的东风大桥上突然出现了黑压压的数万只小蟾蜍。这些小蟾蜍是从桥下的老通扬运河中爬上岸的,经由一道斜坡爬上了大桥。上桥后,小蟾蜍沿着路牙排成了一道浩浩荡荡的长队向桥的另一端爬去,井然有序、场面蔚为壮观。 2008年5月12日18时30分,成都动物园异常喧闹。鹦鹉们在集体狂躁。一边叫,一边还激动地扑腾着翅膀,或者使劲地用嘴啄着铁栏杆,看来是用尽了各种办法,想要飞出笼外。黄猩猩爬上了二楼,晃动着铁链,碰出咣咣的声响。就在它挪动着肥硕的身子时,两个房

间之隔,被关进了房间的黑猩猩也是焦急异常。黑猩猩不断地砸着铁门,声音震天响。 6.震前还有植物的异常现象。在海城、营口发生了 7.3级地震前一年的11月下旬,营口某地就发现杏树开花的怪事。1976年松潘地震前,在素称“熊猫之乡”的平武县境内,箭竹大面积死亡,另外 1976 年 8 月 16 日松潘大地震前,邓峡县发现一南瓜结果后顶上又开花。 7.2008年5月9日晚、5月10日晚、5月11日上午、下午,五台山地区已连续下了四场雪,五座台顶都披上了洁白的圣衣。五台山惊现五月飞雪奇观。 8.还有地声现象。1975年辽宁海城地震发生时,本溪市某工厂的业余测报员利用简易地声监听装置(用一大缸倒扣地上,缸内地面放一送话器,用导线将听筒引出)听到了地下深处传来的有如狂风的呼啸声,立即把楼上的人员叫出屋外,随后地震便发生了,众多的人逃避了地震之灾。 (板书:地云、地光、地声、地下水、动物、植物、天气……) 主持:有关地震的预兆民间还流传许多谚语 生1:井水是个宝,地震有前兆。 无雨泉水浑,天干井水冒。 水位升降大,翻花冒气泡。 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 生2:响声一报告,地震就来到。大震声发沉,小震声发尖。响得

煤矿矿井透水八种预兆解读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煤矿矿井透水八种预兆解读 按照一般的透水规律,积水区水头越高,压力就越大,因此,在处理水头高的积水时,必须采取化整为零的办法,将高水头和积水分成若干段,一段一段地放水。现在普遍采用的分段下行探放水的方法,可避免一次处理时煤壁被压破的危险。实践证明,凡是与地面上下汇水区互相贯通,互为补给水源的老空、断层裂缝等,都必定有水,因此,遇到有补给水源的老空、断层、裂缝、钻孔时,特别要提高警惕,并采用周密的防水措施,防止透水。矿井透水事先都有预兆,可根据八种不同的透水象征,辨别其是否有透水的危险。(1) 发潮:煤本身是不透水的东西,但当受到一定压力的水的作用,仍会有部分的水分浸到煤体里去。因此,当采掘工作面临近积水区时,就会发现局部的或大面积的发潮现象,这种发潮现象不完全是由于接近水区的缘故,遇到底板岩层为透水岩层时,也常使煤体有发潮现象。(2) 发汗:当工作面接近积水区时,因受水压作用,通过煤的层理、节理、水就透过煤壁并聚成水球现象,看起来就象人出汗一样。这里必须指出,上述两种象征,无论发潮和发汗,有时都会出现假象,这种发潮和发汗的真假,往往采用浅剥皮的办法加以鉴别,就是将发潮或发汗的煤面,剥去一薄层,观察探试新暴露的煤层是否也发潮,如果发潮,就证明这是透水象征。(3) 流水或滴水:这种现象是发汗进一步发展的结果,证明工作地点与积水区的距离越来越近了,也证明隔水煤墙越来越软,隔水性越来越差,抗压能力越来越少,总的情况越来越严重。这时必须百倍警惕,加紧处理。(4) 挂红:这种现象往往是流水现象出现后产生的。这种现象说明水内含有铁的氧化物,或硫铁矿物等,出现挂红一般认为是接近老空积水的象征。(5) 空气变冷:工作面接近大量积水区以后,影响工作面气温降低,感到发凉。(6) 硫化氢气味加大:二硫化氢气体也是老空区的产

地下流体对地震前兆作用的综述_李民

文章编号:1003-1375(2007)02-0024-05 地下流体对地震前兆作用的综述 李 民 (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北京 100049) 摘要:地下流体及流体力普遍存在且对地震前兆产生作用。本文从前兆机理、实例等方面综述了地下流体及流体力(包括降水等产生的力)对地震前兆的作用,表明降水等产生的地下流体及流体力对地震前兆的作用不可忽略,无论是浅层地下流体还是深部地下流体均影响前兆异常的产生,且地下流体对地震前兆的作用是在特定的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环境下发生。 关键词:地下流体;流体力;地震前兆中图分类号:P315.72 文献标识码:A 0 引 言 人们很早就注意到了地下流体及流体力的存在,对其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大量的认识[1-4] ,特 别是20世纪人们认识到地壳中流体存在的普遍性与流体作用的重要性,使地下流体及流体力作用研究也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3]。这些研究及结果对于揭示地球运动特别是地震孕育、发展、产生及其前兆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地震预测又是依据前兆异常进行的。因此,深入详细地了解地下流体对地震前兆的作用和影响无疑有助于我们正确地把握震情发展方向和作出具有减灾实效的预测意见。为此,本文综述了地下流体及流体力(包括降水等产生的力)对地震前兆的作用和影响。 1 流体对地震的作用 1.1 震源体内的流体 震源体内有关流体的问题是地球科学家们研究的热点,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郭增建和秦保燕[5] 根据MT 探测结果认为,1920年海原M s8.5级特大地震的震源体的电阻率震后50年仍然非常低,仅18.M ,推测其为水溶液存在,而且是大震所致。这样的观点,被后来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得到证实。 1975年2月4日辽南发生7.3地震,震源深度 为12km,大量余震深度到15km 附近终止,这可能是震源体的底部。该地区大地电磁测深资料表明, 在上述余震剖面底部,即15~20km 深度上存在着异常低阻层[5]。 Zhao 等[6] 根据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3200多次余震与431次微小震所产生的64000个P 波与49000多个S 波资料的系统研究结果发现,震中区正下方16~23km 深度上横向延伸约25km 的三维震源体,其标致是T p 与T s 较外围低1~4%,泊松比高1~6%。他们认为,这是因为其中充满流体所致。Gupta 和Sarm a [7]研究了1993年印度拉托尔地震的震源体后,也认为其具有高导低速的异常物性并解释其内充满流体。 日本学者调查了过去400年间日本的地震和火山活动,认为火山活动与地震十分密切,其原因是来自超过莫霍面深处的热的上升,在上升过程中会促使或诱发板块活动和内陆地震(断层活动)或深震1。在日本列岛的俯冲带上,常常有火山活动和地震发生,这时候因为板块供给了大量的水,即板块的脱水分解反应使水在地幔楔体内移动,因此其部分熔化温度下降,使俯冲带产生了岩浆,这样一来,由板块供给的水,一部分储留在地幔的褶皱中,一部分伴随岩浆的上升从地表冒出1 。 汤吉等[8]根据张北)尚义地震现场MT 动态观测结果发现,震中区及其外围电阻率在地震后有 ***1早川正已.根据地壳的热活动研究日本的地震和火山活动.潘元振译,地震科技情报,1998,3:32-24. 收稿日期:2006-12-0 基金项目:地震科学联合基金项目(102069,104009) 作者简介:李民(1964-),男(汉族),山西省运城人,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地震监测、应急救援等工作. 第25卷第2期2007年6月 华 北 地 震 科 学 NOR TH CH INA EART HQ UA KE SCI EN CES V ol.25,No.2Jun.,2007

矿井发生透水前的预兆参考文本

矿井发生透水前的预兆参 考文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矿井发生透水前的预兆参考文本 使用指引:此安全管理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一般说来,矿井透水前主要有几种预兆: (1)挂汗。积水区的水,在自身压力作用下,通过煤 岩裂隙而在采掘工作面的煤岩壁上聚结成许多水珠的现 象,叫挂汗。井下空气中的水分遇到低温的煤体,有时也 可能聚结成许多水珠的现象。区别真假挂汗的方法是,仔 细观察新暴露的煤壁面上是否潮湿,若潮湿则是透水预 兆。 (2)挂红。矿井水中含有铁的氧化物,在它通过煤岩 裂隙而渗透到采掘工作面的煤岩体表面时,会呈现暗红色 水锈,这种现象叫挂红。挂红是一种出水信号。 (3)水叫。含水层或积水区内的高压水,向煤壁裂隙 挤压时,与两壁磨擦会发出“嘶嘶”叫声,这就说明采掘

工作面距积水区或其他水源已经很近了若是煤巷掘进,则透水即将发生,这时必须立即发出警报,撤出所有受水威胁的人员。 (4)空气变冷。采掘工作面接近积水区域时,空气温度会下降,煤壁发凉,人一进入工作面就有凉爽、阴冷的感觉;但应注意,受地热影响较大的矿井地下水的温度偏高,当采掘工作面接近积水区时,气温反而升高。 (5)出现雾气。当采掘工作面气温较高时,从煤壁渗出的积水,就会被蒸发而形成雾气。 (6)顶板淋水加大。 (7)顶板来压,底板鼓起。 (8)水色发浑,有臭味。 (9)采掘工作面有害气体增加,积水区向外散发出瓦斯、二氧化碳和硫化氢等有害气体。

地震前兆有哪些现象

科学探索来源:光明网科技 前兆指地震发生前出现的异常现象,岩体在地应力作用下,在应力应变逐渐积累、加强的过程中,会引起震源及附近物质发生如地震活动、地表的明显变化以及地磁、地电、重力等地球物理异常,地下水位、水化学、动物的异常行为等。概括性称这些与地震孕育、发生有关联的异常变化现象为地震前兆(也称地震异常)。 地下水异常 地下水包括井水、泉水等。主要异常有发浑、冒泡、翻花、升温、变色、变味、突升、突降、井孔变形、泉源突然枯竭或涌出等。人们总结了震前井水变化的谚语: 井水是个宝,地震有前兆。无雨泉水浑,天干井水冒。水位升降大,翻花冒气泡。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

生物异常 许多动物的某些器官感觉特别灵敏,它能比人类提前知道一些灾害事件的发生,例如海洋中水母能预报风暴,老鼠能事先躲避矿井崩塌或有体等等。至于在视觉、听觉、触觉、振动觉,平衡觉器官中,哪些起了主要作用,哪些又起了辅助判断作用,对不同的动物可能有所不同。伴随地震而产生的物理、化学变化(振动、电、磁、气象、水氡含量异常等),往往能使一些动物的某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发生异常反应。 地震前动物反应动物异常表现 牛、马、驴、骡惊慌不安、不进厩、不进食、乱闹乱叫、打群架、挣断缰绳逃跑、蹬地、刨地、行走中突然惊跑 猪不进圈、不吃食、乱叫乱闹、拱圈、越圈外逃 羊不进圈、不吃食、乱叫乱闹、越圈逃跑、闹圈 狗狂吠不休、哭泣、嗅地扒地、咬人、乱跑乱闹、叼着狗崽搬家、警犬不听指令猫惊慌不安、叼着猫崽搬家上树 兔不吃草、在窝内乱闹乱叫、惊逃出窝 鸭、鹅白天不下水、晚上不进架、不吃食、紧跟主人、惊叫、高飞 鸡不进架、撞架、在架内闹、上树 鸽不进巢、栖于屋外、突然惊起倾巢而飞 鼠白天成群出洞,像醉酒似的发呆、不怕人、惊恐乱窜、叼着小鼠搬家 蛇冬眠蛇出洞在雪地里冻僵、冻死,数量增加,集聚一团

矿井突水预兆教学提纲

矿井突水预兆

矿井突水预兆 1)一般预兆. (1)煤层变潮湿、松软;煤帮出现滴水、淋水现象,且淋水由小变大;有时煤帮出现铁锈色水迹。 (2)工作面气温降低,或出现雾气或硫化氢气味(即臭鸡蛋味)。 (3)有时可闻到水的“嘶嘶”声。 (4)矿压增大,发生片帮、冒顶及底肢。 2)工作面底板灰岩含水层突水预兆 (1)工作面压力增大,底板股起,底殿量有时可达500mm以上。 (2)工作面底板产生裂隙,并逐渐增大。 (3)沿裂隙或煤帮向外渗水,随着裂隙的增大,水量增加,当底板渗水量增大到一定程度时,煤帮渗水可能停止,此时水色时清时浊:底板活动时水变浑浊,底板稳定时水色变清。 (4)底板破裂,沿裂缝有高压水喷出,并伴有"嘶嘶"声或刺耳水声。 (5)底板发生"底爆",伴有巨响,地下水大量涌出,水色呈乳白或黄色。 3)松散孔隙含水层水突水预兆 (1)突水部位发潮、滴水、且滴水现象逐渐增大,仔细观察发现水中含有少量细砂。 (2)发生局部冒顶,水量突增并出现流沙,流沙常呈间歇性,水色时清时浊,总的趋势是水量、沙量增加,直至流沙大量涌出。 (3)顶板发生溃水、溃沙,这种现象可能影响到地表,致使地表出现塌陷坑。

矿井突水征兆 1.与承压水有关断层水突水征兆 (1)工作面顶板来压、掉渣、冒顶、支架倾倒或断柱现象。 (2)底软膨胀、底鼓张裂。 (3)先出小水后出大水也是较常见的征兆。 (4)采场或巷道内瓦斯量显著增大。这是因裂隙沟通增多所致。 2.冲积层水突水征兆 (1)突水部位岩层发潮、滴水、且逐渐增大,仔细观察可发现水中有少量细砂。 (2)发生局部冒顶,水量突增并出现流砂,流砂常呈间歇性,水色时清时混,总的趋势是水量砂量增加,直到流砂大量涌出。 (3)发生大量溃水、溃砂,这种现象可能影响至地表,导致地表出现塌陷坑。 3.老空水突水征兆 (1)煤层发潮、色暗无光。 (2)煤层“挂汗”。 (3)采掘面、煤层和岩层内温度低,“发凉”。 (4)在采掘面内若在煤壁、岩层内听到“吱吱”的水呼声时,表明因水压大,水向裂隙中挤发出的响声,说明离水体不远了,有突水危险。

基于SNR方法的地震震相识别研究

第35卷第7期2019年4月 Vol.35No.7 Apr.2019 甘肃科技 Gans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基于SNR方法的地震震相识别研究 王树旺,王斌 (甘肃省地震局,甘肃兰州730000) 摘要:在本研究中,使用基于信号噪声比即(SNR)方法来准确拾取地震震相到时。该方法本质上是将传统的特征函数搜索与简单一维速度模型反演相结合。当速度误差在一定的允许范围内,将特征函数限制在一定范围内搜索,从而避免了与理论到时相差较大误差。从甘肃省台网测震目录中选取2013年1月-2018年3月期间2654个地震作为测试数据,结果显示SNR方法识别震相方法与人工识别震相方法整体误差在5%左右,基本可以取代人工结果,从而减少人为工作量。 关键词:地震;震相识别;信噪比 中图分类号:P315 1概述 地震目录的产出需要某些台站或台网的地震 准确震相到时数据,其原理如图1所示,地震波从 震源出发,达到地表台站接受点,由于路径及速度 的不同,震相达到顺序不同,P波速度较S波速度 快,根据此特性分辨出地震震相后,再通过定位程 序反演计算地震参数问。但即使是经常提供震相到时的台站,某些震相如S波震相的拾取,通常也不完整。根据识别手段可以将地震震相识别分为人工经验分析和计算机自动识别,通常人工经验分析方法主要有:直观拾取法、走时表检测法、综合检测法、和达曲线检测法、合成地震图检测法等阿,自计算机与地震学结合以来,将地震记录输入计算机,对地震记录进行放大、模拟、滤波等简单处理,实现半自动识别。人工方法主要依靠技术人员的经验来判断和提取,这是一种耗时、浪费人力的方法。此外,人为误差和水平因素也会影响地震震相检测的精度。对于同一地震震相,不同的分析人员在处理结果上会有一定的差异。目前,随着数字地震台网的大规模建立和发展,以及地震预警与地震灾后快速评估应急响应系统对时效性的要求,如果单靠人工分析地震是非常低效和不现实的。因此,有必要研究和开发稳定、实用、高效的自动识别方法和系统阴。 图1地震震相识别原理图 2SNR方法 我们的方法是将搜索局部范围内的最大信噪比作为直达p波和s波震相到时。该方法成立的假设条件是直达p波和s波震相的能量是最强的,但事实上偶尔会有其他震相,如p/s转换波,是折射的,以及反射PS波,这些波的能量较初至波要强。此时,在假设速度模型是可用的情况下,设立减少搜索范围参数纭”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错误的震相选择的可能性。 &爲厂 y是给定的速度模型,△?叱是允许的最大误差范围内真实速度模型。窗我们注意到扰动误差速度£是整个地壳平均速度模型,但实际上,每一层内速度扰动可能会有所不同。用户可以基于粗略估计给定速度模型的准确性来预设参数。将速度扰动转变为到达时间扰动,可以得到搜索时间窗为 *基金项目:甘肃省科技计划(17YF1FA124) O

IASPEI标准地震震相表

IASPEI标准地震震相表 在与地震学界进行了大量的协商工作之后,《IASPEI标准地震震相表》由IASPEI震相命名工作组于2002年5月定稿,并得到了IASPEI地震观测与解释委员会(CoSOI)的认可,最终于2003年7月9日在扎幌由IASPEI正式表决通过。 IASPEI地震观测与解释委员会震相命名工作组成员有: ?R. D. Adams ?P. Bormann ? E. R. Engdahl ?J. Havskov ? B. N. L. Kennett ?J. Schweitzer ? D. A. Storchak (组长) 目录 ?地壳震相 ?地幔震相 ?地核震相 ?震源附近地表反射震相(深震震相) ?面波 ?声学震相 ?振幅测量震相 ?未识别的到达 地壳震相目录| 页顶 Pg近距离处,来自上地壳内震源的上行P波,或射线底部到达上地壳的P波;更远距离 处,还指由在整个地壳内多重P波反射形成的群速度约为5.8 km / s的到达。 Pb (另称为P*)来自下地壳内震源的上行P波,或其底部到达下地壳的P波。 Pn底部到达最上层地幔的任意P波,或来自最上层地幔内震源的上行P波。 PnPn Pn在自由表面处的反射波。 PgPg Pg在自由表面处的反射波。 PmP P波在莫霍面外侧的反射波。 PmP N PmP的多重自由表面反射波;N为正整数。例如PmP2表示PmPPmP。 PmS P波在莫霍面外侧反射为S的波。 Sg近距离处,来自上地壳内震源的上行S波,或其底部到达上地壳的S波;更远距离处, 还指由在整个地壳内多重S波反射及SV到P和(或) P到SV的转换波叠加而形成的到 达。 Sb (另称为S*)来自下地壳内震源的上行S波,或其底部到达下地壳的S波。

地震的前兆现象

概念 岩体在地应力作用下,在应力应变逐渐积累、加强的过程中,会引起震源及附近物质发生物理、化学、生物、和气象等一系列异常变化。我们称这些与地震孕育、发生有关联的异常变化现象为地震前兆(也称地震异常)。它包括地震微观异常和地震宏观异常两大类。 一、地震的宏观异常万维网 人的感官能直接觉察到的地震异常现象称为地震的宏观异常。地震宏观异常的表现形式多样且复杂,异常的种类多达几百种,异常的现象多达几千种,大体可分为:地下水异常、生物异常、地声异常、地光异常、电磁异常、气象异常等。 1、地下水异常 地下水包括井水、泉水等。主要异常有发浑、冒泡、翻花、升温、变色、变味、突升、突降、井孔变形、泉源突然枯竭或涌出等。人们总结了震前井水变化的谚语: 井水是个宝,地震有前兆。 无雨泉水浑,天干井水冒。 水位升降大,翻花冒气泡。 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 2、生物异常 许多动物的某些器官感觉特别灵敏,它能比人类提前知道一些灾害事件的发生,例如海洋中水母能预报风暴,老鼠能事先躲避矿井崩塌或有害气体等等。至于在视觉、听觉、触觉、振动觉,平衡觉器官中,哪些起了主要作用,哪些又起了辅助判断作用,对不同的动物可能有所不同。伴随地震而产生的物理、化学变化(振动、电、磁、气象、水氡含量异常等),往往能使一些动物的某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发生异常反应。如一个地区的重力发生变异,某些动物可能能过它的平衡器官感觉到;一种振动异常,某些动物的听觉器官也许能够察觉出来。地震前地下岩层早已在逐日缓慢活动,呈现出蠕动状态,而断层面之间又具有强大的磨擦力,于是有人认为在磨擦的断层面上会产生一种每秒钟仅几次至十多次、低于人的听觉所能感觉到的低频声波。人要在每秒20次以上的声波才能感觉到,而动物则不然。那些感觉十分灵敏的动物,在感触到这种声波时,便会惊恐万状,以致出现冬蛇出洞,鱼跃水面,猪牛跳圈,狗哭狼吼等异常现象。动物异常的种类很多,有大牲畜、家禽、穴居动物、冬眠动物、鱼类等等。 地震前动物反应动物异常表现

地震前的预兆

地震前的预兆 岩体在地应力作用下,在应力应变逐渐积累、加强的过程中,会引起震源及附近物质发生物理、化学、生物、和气象等一系列异常变化。我们称这些与地震孕育、发生有关联的异常变化现象为地震前兆(也称地震异常)。它包括地震微观异常和地震宏观异常两大类。 一、地震的宏观异常 人的感官能直接觉察到的地震异常现象称为地震的宏观异常。地震宏观异常的表现形式多样且复杂,异常的种类多达几百种,异常的现象多达几千种,大体可分为:地下水异常、生物异常、地声异常、地光异常、电磁异常、气象异常等。 1、地下水异常 地下水包括井水、泉水等。主要异常有发浑、冒泡、翻花、升温、变色、变味、突升、突降、井孔变形、泉源突然枯竭或涌出等。人们总结了震前井水变化的谚语: 井水是个宝,地震有前兆。 无雨泉水浑,天干井水冒。 水位升降大,翻花冒气泡。 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 2、生物异常 许多动物的某些器官感觉特别灵敏,它能比人类提前知道一些灾害事件的发生,例如海洋中水母能预报风暴,老鼠能事先躲避矿井崩塌或有害气体等等。至于在视觉、听觉、触觉、振动觉,平衡觉器官中,哪些起了主要作用,哪些又起了辅助判断作用,对不同的动物可能有所不同。伴随地震而产生的物理、化学变化(振动、电、磁、气象、水氡含量异常等),往往能使一些动物的某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发生异常反应。如一个地区的重力发生变异,某些动物可能能过它的平衡器官感觉到;一种振动异常,某些动物的听觉器官也许能够察觉出来。地震前地下岩层早已在逐日缓慢活动,呈现出蠕动状态,而断层面之间又具有强大的磨擦力,于是有人认为在磨擦的断层面上会产生一种每秒钟仅几次至十多次、低于人的听觉所能感觉到的低频声波。人要在每秒20次以上的声波才能感觉到,而动物则不然。那些感觉十分灵敏的动物,在感触到这种声波时,便会惊恐万状,以致出现冬蛇出洞,鱼跃水面,猪牛跳圈,狗哭狼吼等异常现象。动物异常的种类很多,有大牲畜、家禽、穴居动物、冬眠动物、鱼类等等。 地震前动物反应动物异常表现 牛、马、驴、骡惊慌不安、不进厩、不进食、乱闹乱叫、打群架、挣断缰绳逃跑、蹬地、刨地、行走中突然惊跑 猪不进圈、不吃食、乱叫乱闹、拱圈、越圈外逃 羊不进圈、不吃食、乱叫乱闹、越圈逃跑、闹圈 狗狂吠不休、哭泣、嗅地扒地、咬人、乱跑乱闹、叼着狗崽搬家、警犬不听指令 猫惊慌不安、叼着猫崽搬家上树 兔不吃草、在窝内乱闹乱叫、惊逃出窝

透水征兆

透水征兆立即撤人的培训 一、透水征兆观察 《煤矿安全规程》第二百六十六条:采掘工作面或其他地点发现有煤层变湿、挂红、挂汗、空气变冷、出现雾气、水叫、顶板来压、片帮、淋水加大、底板鼓起或产生裂隙、出现渗水、钻孔喷水、底板涌水、煤壁溃水、水色发浑、有臭味等突水征兆时,应当立即停止作业,报告矿调度室,并发出警报,撤出所有受水威胁地点的人员。在原因未查清、隐患未排除之前,不得进行任何采掘活动。 《煤矿防治水规定》第九十九条:在探放水钻进时,发现煤岩松软、片帮、来压或者钻眼中水压、水量突然增大和顶钻等透水征兆时,应当立即停止钻进,但不得拔出钻杆;应当立即向矿井调度室汇报,派人监测水情。发现情况危急,应当立即撤出所有受水威胁地区域的人员到安全地点。然后采取安全措施,进行处理。 二、矿井透水征兆分析 1、煤壁“挂红” 这是因为矿井水中含有铁的氧化物,渗透到采掘工作面呈暗红色水锈。 2、煤壁“挂汗” 采掘工作面接近积水时,水由于压力渗透到采掘工作面形成水珠,特别是新鲜切面潮湿明显。 3、空气变冷 采掘工作面接近积水时,气温骤然降低,煤壁发凉,人一进

去就有阴凉感觉,时间越长越明显。 4、出现雾气 当巷道内温度较高,积水渗透煤壁后,引起蒸发形成雾气。 5、“嘶嘶”水叫 井下高压水向煤(岩)裂隙强烈挤压,两壁摩擦而发出“嘶嘶”水叫声,这种现象说明即将突水。 6、底板鼓起 这是底板受承压水(或积水区)作用的结果。 7、水色发浑 断层水和冲击层水常出现淤泥,砂、水浑浊,多为黄色。 8、出现臭味 老窑水一般可闻到臭鸡蛋味,这是因为老窑中有害气体增加所致。 9、顶板淋水加大 这是因为顶板裂隙加大,积水渗透到顶板上。 10、片帮冒顶 这是由于顶板受承压含水层(或积水区)作用的结果。 矿井水的类型不同,出现的征兆也不相同: 1、老空水:老空水年代久,水量补给较差,属于“死水”,所以有挂红、酸度大,水味发涩的特点。 2、断层水:断层附近的岩层较为破碎,一般情况下,会出现工作面来压,淋水增大。断层水的补给较充分,多属“活水”。因此,很少出现挂红,无涩味而发甜,在岩巷中遇到断层水,有时能从岩缝中见到淤泥,底部出现射流,水呈黄色等预兆。 3、溶洞水:大多在石灰岩中遇到,有时出现顶板来压,柱窝渗水,裂缝渗水等现象。由于溶洞长期受水侵蚀,水呈黄色或

矿井发生透水前的预兆及防治措施

一、矿井发生透水前的预兆 一般说来,矿井透水前主要有以下几种预兆: (1)挂汗。积水区的水,在自身压力作用下,通过煤岩裂隙而在采掘工作面的煤岩壁上聚结成许多水珠的现象,叫挂汗。井下空气中的水分遇到低温的煤体,有时也可能聚结成许多水珠的现象。区别真假挂汗的方法是,仔细观察新暴露的煤壁面上是否潮湿,若潮湿则是透水预兆。(2)挂红。矿井水中含有铁的氧化物,在它通过煤岩裂隙而渗透到采掘工作面的煤岩体表面时,会呈现暗红色水锈,这种现象叫挂红。挂红是一种出水信号。 (3)水叫。含水层或积水区内的高压水,向煤壁裂隙挤压时,与两壁磨擦会发出“嘶嘶”叫声,这就说明采掘工作面距积水区或其他水源已经很近了若是煤巷掘进,则透水即将发生,这时必须立即发出警报,撤出所有受水威胁的人员。 (4)空气变冷。采掘工作面接近积水区域时,空气温度会下降,煤壁发凉,人一进入工作面就有凉爽、阴冷的感觉;但应注意,受地热影响较大的矿井地下水的温度偏高,当采掘工作面接近积水区时,气温反而升高。 (5)出现雾气。当采掘工作面气温较高时,从煤壁渗出的积水,就会被蒸发而形成雾气。 (6)顶板淋水加大。 (7)顶板来压,底板鼓起。 (8)水色发浑,有臭味。闻到工作面有臭鸡蛋气味,用舌头尝渗出来的水感到发涩,把水珠放在手指间摩擦有发滑的感觉,就可以肯定前面有老空水。 (9)采掘工作面有害气体增加,积水区向外散发出瓦斯、二氧化碳和硫化氢等有害气体。 (10)裂隙出现渗水。如果出水清净,则离积水区较远;若浑浊,则离积水区已近。

二、矿井水害的防治措施 (一)矿井水害的预防措施 预防水害的预防措施可以概括为防、排、探、放、疏、截、堵7个字。防:即井上下防水设施及防水措施; 排:即井下排水设施和排水能力; 探:即井巷探水; 放:即对老空区积水、可疑水源采取放水,或超前放出顶板水; 疏:即疏水降压或疏干有害含水层; 截:即留设各种防水煤柱隔阻有害水源; 堵:即注浆堵住水口,或加固裂隙带,充填溶改造含水层,加固底板度。 (二)探放水注意事顶 1、探水与掘进如何配合 (1)双巷掘进交叉探水。当掘进上山时,如果上方有积水区,则巷道三面受水威胁,一般采取双巷掘进交叉探水。双巷之间每隔50m左右掘一条联络巷,作为安全躲避地点。一巷探水时,另一巷掘进,两巷探水与掘进相互交叉进行,直至巷道达到设计终点而结束。 (2)双巷掘进单巷超前探水。在倾斜煤层中掘进巷时,一般是用上方巷道超前探水的方式。 (3)平巷与上山配合探水:在同一煤层内,上部掘进上山,此时应先探水掘进平巷,然后再掘进上山,这样可避免上山掘进的危险性,又可减少上山掘进的探水工作量。 (4)隔离式探水。在水量大、水压强、煤层松软和节理发育的情况下,直接探水很不安全,需要采取隔离方式进行探水,如掘石门时,在石门中预先探放积水;或在巷道掘进迎头砌隔水墙,在墙外探水;此外,当相邻的煤层间距大于20m时,还可采用隔离层打孔的方法,探放另一煤层的老空积水。 2、探水巷道掘进时应采取哪些安全措施 (1)探水巷道的掘进断面不宜过大,以缩小受压面积。同时应有两个安全出口,用于通风、流水和意外情况下人员撤退,一般情况下应双巷掘进,必要时在横贯之间开掘安全躲避硐室; (2)掘进巷道的坡度不准起伏不平、以免低处的水流不出,施工

海啸来临前的预兆

海啸发生一般是由于海底地震引发的,海底地震会影响地下水的流动、地球的磁场、温度、振动波和声波发生变化,而动物比人类敏感,它们能够比人类先感觉到异常的变化,表现出种种反常的行为。总的来讲,在全世界几乎有地震发生的地方,都或多或少的出现有震前动物宏观异常的现象。 地震之前,海水忽然迅速褪落,露出了从来没有见过天日的海底,鱼虾蟹贝等海洋动物纷纷在海滩上挣扎。这是海洋地震,也是发生大海啸的前兆。海啸发生前有深海鱼类浮上海滩等异常现象。 2004年12月26日印尼8.9级地震,是近四十年间全球发生的最大震级的地震,也是本世纪初继伊朗巴姆地震后地球上发生的最惨重的地震灾难事件,地震造成的海啸所到之处,南亚和东南亚数国生灵涂炭,哀鸿遍野,惨不忍睹。目前,海啸造成逼近30万人死亡,数百万人家园被毁流离失所的惨剧。梦呓般的记忆至今在人们的心头留下深深的烙印和揪心的伤痛。虽然已经过去了,但是回顾震前的种种现象,有大量的事实充分表明,地震及海啸是有预兆的,如果抓住震前动物的宏观前兆异常,及时进行短临预限,把人员疏散到高处,死亡的数目肯定会大大降低。 大震之前,海水忽然迅速褪落,露出了从来没有见过天日的海底,鱼虾蟹贝等海洋动物纷纷在海滩上挣扎。一些有经验的人迅速跑到高处,幸免于难,但是,更多的人却魂归大海。地震使斯里兰卡失去了三万多生命,但是就在离海岸三公里远的国家公园也是其最大的野生动物保护区内,几百头野生大象、狮子和一些美洲豹狂躁不安,海啸到来前15 分钟,这些动物冲出了动物园,然后向周围的高处迁徙,海啸引发的滔天洪水使国家公园周围变成了一片泽国,动物却安然无恙;同样在斯里兰卡,海啸到来前 500多只鹿快速的冲出聚居的地方,拼命逃向旷野,结果海啸丝毫没有伤害到鹿的生命,海啸过后到处是人的尸体,但是没有一具动物的尸体,不能不说是奇迹。斯里兰卡野生动物保护局副局长说:“没有大象丧生,甚至野兔都活得好好的,我想动物可以感觉到灾难即将来临,它们有第六感觉,能预知海啸发生的时间。” 在印尼地震发生前几天,在海上打渔的渔民每天打的鱼数量剧增,卖的价钱是平日的数十倍,而他们自己浑然不觉这是海洋地震,也是发生大海啸的前兆。海啸发生前有深海鱼类浮上海滩等异常现象,如果当时把这些征兆反馈给科学家,及时进行临震预报,灾难造成的损失就可以大大减轻。在海啸发生前,当地的孩子在沙滩上看到很多奇怪的鱼类,这些鱼就是深海鱼,它们大多生活在2000 米以下的深海中,由于深海环境和水面有巨大差异,深海鱼绝不会自己游到海面,很可能被海啸等异常海洋活动的巨大暗流卷上浅滩。一旦突然到了浅海或海滩,深海鱼会出现血管破裂等特征,很快死亡。因此,深海鱼出现在海面,是海洋地震及海啸等异常活动的预警,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做好积极的防御措施以减少人员伤亡。 每当火山爆发或地震发生前,动物的行为就会发生许多异常,野生动物似乎更能够感知某些特殊现象。比如,鸟类会迁徙、狗会狂叫、牛羊逃离圈棚、蚂蚁搬家等。

地震前兆指地震发生前出现的异常现象,岩体在地应力作用下,在应(精)

地震前兆指地震发生前出现的异常现象,岩体在地应力作用下,在应力应变逐渐积累、加强的过程中,会引起震源及附近物质发生如地震活动、地表的明显变化以及地磁、地电、重力等地球物理异常,地下水位、水化学、动物的异常行为等。概括性称这些与地震孕育、发生有关联的异常变化现象为地震前兆(也称地震异常)。它包括地震微观异常和地震宏观异常两大类。 1、地下水异常 地下水包括井水、泉水等。主要异常有发浑、冒泡、翻花、升温、变色、变味、突升、突降、井孔变形、泉源突然枯竭或涌出等。人们总结了震前井水变化的谚语: 井水是个宝,地震有前兆。 无雨泉水浑,天干井水冒。 水位升降大,翻花冒气泡。 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 2、生物异常 许多动物的某些器官感觉特别灵敏,它能比人类提前知道一些灾害事件的发生,例如海洋中水母能预报风暴,老鼠能事先躲避矿井崩塌或有害气体等等。至于在视觉、听觉、触觉、振动觉,平衡觉器官中,哪些起了主要作用,哪些又起了辅助判断作用,对不同的动物可能有所不同。伴随地震而产生的物理、化学变化(振动、电、磁、气象、水氡含量异常等),往往能使一些动物的某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发生异常反应。如一个地区的重力发生变异,某些动物可能能过它的平衡器官感觉到;一种振动异常,某些动物的听觉器官也许能够察觉出来。地震前地下岩层早已在逐日缓慢活动,呈现出蠕动状态,而断层面之间又具有强大的摩擦力,于是有人认为在摩擦的断层面上会产生一种每秒钟仅几次至十多次、低于人的听觉所能感觉到的低频声波。人要在每秒20次以上的声波才能感觉到,而动物则不然。那些感觉十分灵敏的动物,在感触到这种声波时,便会惊恐万状,以致出现冬蛇出洞,鱼跃水面,猪牛跳圈,狗哭狼吼等异常现象。动物异常的种类很多,有大牲畜、家禽、穴居动物、冬眠动物、鱼类等等。 地震前动物反应动物异常表现 牛、马、驴、骡惊慌不安、不进厩、不进食、乱闹乱叫、打群架、挣断缰绳逃跑、蹬地、刨地、行走中突然惊跑 动物异常现象(癞蛤蟆异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