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繁华春梦此恨绵绵_析王安忆的_长恨歌_

繁华春梦此恨绵绵_析王安忆的_长恨歌_

繁华春梦此恨绵绵_析王安忆的_长恨歌_
繁华春梦此恨绵绵_析王安忆的_长恨歌_

[作者简介]张丽晶,女,甘肃民勤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硕士研究生。

繁华春梦 此恨绵绵

———析王安忆的《长恨歌》

○张丽晶

(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甘肃 西宁 733000)

[摘 要] 身为女性作家,王安忆写《长恨歌》是为中国的漂亮女人谱写了一曲无尽的挽歌。如果将这个

世界比作一件精美的艺术品,那么女性就是这作品中万千种令人炫目的饰品,而作为“底色”的是男性世界,女性再繁闹也不过是装饰,可刻意描绘亦可轻描淡写,并且光阴会剥离她们的光彩。王安忆为女性的被动处境和易逝的红颜发出轻轻的“人生长恨水长东”的叹息。

[关键词] 王安忆; 《怅恨歌》; 女性世界; 悲剧命运

中图分类号:I 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09)06-0065-02

上海真是不能想,想起就是心痛。那里的日日夜夜,都是情义无限。……上海真是不可思议,它的辉煌教人一生难忘,什么都过去了,化泥化灰,化成爬墙虎,那辉煌的光却在照耀。这照耀辐射广大,穿透一切。从来没有它,倒也无所谓,曾经有过,便再也放不下了。

这段对上海的怀想,出自王琦瑶的意识。王琦瑶是王安忆长篇小说《长恨歌》的主人翁。她出身寒素,却是天生丽质;虽心无大志,却也不甘平庸。诚如王安忆所谓,王琦瑶是上海千门万户、里巷弄堂中常见的女儿。她(或她们)生入平常人家,但既长于沪上,自然要吸取春申风月,黄浦精华。四十年代,还是中学生的王琦瑶参加上海小姐选美,一举攀上第三名,选美的风光刚刚落幕,这位上海小姐却半推半就地成了国民政府某要员李主任的情妇。她入住爱丽丝公寓,过起假凤虚凰的生活。

《长恨歌》既名“长恨”,王琦瑶命运多舛的一生这才刚刚开始。避乱暂居邬桥乡下,不过是她以退为进的策略。不管时局如何动荡,王琦瑶还是得回到上海———她的上海。

五十年代,王琦瑶回到上海,寄居平安里。昔日的佳人就算落魄,也依然风情无限。王琦瑶结识了同样贬落凡尘的富太太严师母,又由此认识了严的娘舅康明逊,及康的朋友———中俄混血儿萨沙。这四个男女居处在无产阶级的天堂里,却是俗缘难了。外面的世界天翻地覆,这几人却能依偎在小火炉旁,葱烤鲫鱼、擂沙汤圆,续温往日情怀。1957年反右的高潮里,他们在铺着毛毯的桌上打麻将。窗外雨雪霏霏,窗内雀战终宵。在这么险恶的年月里,上海人“奇异的智慧”更显得颓靡诡妙。王琦瑶与康明逊交游,由饮食而男女,

几次缠绵,竟怀有身孕。这样的惊险,却由小女子一人毅然、也夷然地扛负下来。与她有过恩情的男人,一一为她所利用,这是上海女子的本能了。混血儿萨沙不明就里地被套牢成为祸首,四十年代的追求者程先生则适时出现,权充她及婴儿的守护人。反倒是康明逊置身事外,渐行渐远。爱其所不能爱、不当爱,这三男一女纠缠不休,钩心斗角,且啼且笑。

八十年代的上海又成繁华都会,遥望当年风貌,岂真是春梦一场?王安忆借王琦瑶热衷时尚风潮,点出三十年风水轮流———政治的起落不过是服装的几进几出罢了。王琦瑶尽管驻颜有术,到底敌不过时间:她亭亭玉立的女儿成了岁月残酷的证人。王琦瑶是孤独的,女儿的同学张永红是她唯一的知音。表面的日子平淡如水,内心情感的潮水却从未平息。已是知天命之年的王琦瑶难逃劫数,与女儿同学的男朋友发生畸形恋,最终被失手杀死,命丧黄泉。

《长恨歌》延续了王安忆擅长的写作传统,即对细腻的情感、丰富的内心世界的涉及和表现有惊人的能干,最令人触目的是主角王琦瑶的出场,作者在开篇就用一万二千字细细描写弄堂、流言、闺阁、鸽子,错落有致,自自然然,目的只有一个:衬托王琦瑶是吸尽黄浦精华的结晶。王安忆以她那精巧的笔触,竟把平平淡淡的事情和人物叙述得生动有趣,传统的男女恋情故事从传统小说俗套的讲述中脱颖而出,我们从小说中看到的或许是一个个亢奋的身体,但包裹的却是一颗颗无比孱弱、卑怯的灵魂。语言似乎是灵感的源泉,千回百转,层层相扣,具有强大的涵盖力,构筑起一个极为丰富的世界,在漫不经心之中透露出理性的智慧之光。《长恨歌》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重视和推崇,靠的当然不是纯粹的女人的

56—语文学刊 2009年第6期

故事。作者自己曾说,她是要“写出一个城市的故事,城市的街道,城市的气氛,城市的思想和精神。”只是偏偏选择了女性而且是平凡的弄堂女性作为这个城市的代言人罢了。

《长恨歌》以女性的温婉和细密,絮絮叨叨地讲述着上海弄堂里那些柴米油盐、家长里短式的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弄堂的存在是上海这座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为城市毕竟不是空中楼阁,它的繁华和虚浮是需要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垫底的,而弄堂集聚的是城市的大多数人,他们普通得毫不起眼,往往被容光所掩盖,可他们正是城市深厚的根源,是城市的精髓。弄堂是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是稳定、感性而真实的,耐得住世事,经得起沉浮,是城市的财富和支配力量。这种一沉到底的气魄反而去除了空泛和浮躁,让人感到了坚实。繁华热闹不过是过眼云烟,只有这细末人生才是生生不息,永无止境的。阅读《长恨歌》虽然目睹了许多人的灯红酒绿、汗臭粉香的疯狂世界,怨男旷女的人生游戏和变态心理,但因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介入,作品并没有流溢出新奇、刺激、颓废、欲望、色情等格调和倾向。王安忆以女性的细腻精心营造了一种美丽的语境,用精致、苍凉、忧伤的感官印象展示了同一女性在三个不同时代的真实人生。

王安忆用大量笔墨描述上海的繁艳、闺阁、旗袍、鲜花、布料、饰品,淮海路上千娇百媚的少女和少妇、数不尽的繁华场,浮托出一个花花绿绿的女性世界。从作者细细密密的叙述中,我们感到:现实生活中,女人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不管女人是如何聪明,也无法逃脱男权社会玩物的悲剧命运。她们时喜时悲地过她们时起时落的日子。透过这些日子,我们发现了一个隐隐不张扬的世界———男性世界,这个世界操纵着前一个世界的悲欢起落。蒋丽莉因为程先生而始终持一种“紧张愤怒”的表情,长久的积怨使她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蒋丽莉母亲暗淡神经质和人格丧失是因为蒋父另有新欢,长年不归。严师母的趾高气扬是因为严先生带给她好家具、好条件和高身份,严师母的黯然泪下是因为严先生不再“看”她。严师母擦着眼泪说:如今也不知怎么的,花多少力气也得不到严先生的一个笑脸。

王琦瑶一生的甘苦是由几个男人构筑的:李主任操纵了王琦瑶的大起大落;康明逊可以说是王琦瑶的精神之神,却由于世俗门第观念的躲避而归于沉寂;萨沙是调味品性之人,却在某种意义上为王琦瑶“遮蔽”了风雨。老克腊和王琦瑶之间的恩怨是非,王琦瑶的失态失色,使人想起文学史上另一对不灭的悲剧形象———繁漪与周萍。王琦瑶和老克腊

之间有爱情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王琦瑶最终死于男人之手———长脚杀死了她。女性的悲剧演到了终极———精神和肉体全部丧失。王安忆是醒明者,她看明白了。自“五四”以来一直倡行的“女性解放”,在一个多世纪风起云涌之后的今天,结果怎样呢?不否认,有过决绝的走出老父亲老宅式的斗争,有过杜鹃啼血般的呼号。然而,严师母们的那点家事仍旧在继续,杂志封面、影视广告、街头店前闪耀的女性美容美体广告,除了标示文明和进步,是否也包含了女性的被引领和规范是谁在暗中引领?面对历史和现实,王安忆感觉到的是响枪鸣剑的大争夺之后而不得的无可奈何与平静。几千年文化的逆转不可能在一两场运动之后完成,王安忆的叙述是自认式的,所以面对不平,仍能平静。在王安忆看来,女人是一种景致,被欣赏是她的价值。她自己什么都没有,除了无尽的恨,对自身,对男人,对社会……王安忆之所以选择王琦瑶这个人物,是因为从她身上看到了一份逼人的,摆脱不了的苍凉,这份苍凉是王安忆人到中年对生命的感悟,是对美好生命流水般逝去的一首挽歌,一声叹息。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长恨歌》有个华丽而凄凉的典故,王安忆一路写来,无疑对白居易的视景作了精致的嘲弄。在上海这样的大商场兼大欢场里,多少蓬门碧玉才敷金粉,又堕烟尘。出现在小说开端与结局的一个意象,因此更加耐人寻味:小说首部中,王琦瑶受邀游览一个电影片厂,穿梭在数条布景道具间,她赫然看见一具女尸,仰躺在床上,头上一盏灯摇曳不止。四十年后的那夜,当王琦瑶被勒死在床上,“……思绪迅速穿越时光隧道……她这才明白,床上的女人是她自己,死于他杀……”,这是文字向映象致意的时刻,也是幻想与回忆重逢的时刻。“上海小姐”的死亡是四十年前就演练好的宿命:上海一切的璀璨光华注定要堕入黑白胶片的滑动中,坠入永不醒来的死亡之中。梦醒!戏真!海上一场繁华春梦,真是如电似影;天长地久,此恨绵绵。

【参考文献】

[1]齐红,林舟.王安忆访谈[J ].作家,1995(10).

[2]王晓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文学论[M ].东方出版中心

,1997.

[3]王绯.王安忆:理性与情语[J ].当代作家评论,1995(1).

66—现代文萃 张丽晶/繁华春梦 此恨绵绵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的多种解读

《长恨歌》主题的多义性 说到白居易(772年—846年),大家都知道他是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人,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他的讽喻诗继承了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指斥时弊,诗风平易通俗,对比强烈鲜明。如果从艺术欣赏角度看,他的某些怡情悦性的闲适诗和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记》,有更高的成就。这里重点欣赏《长恨歌》。 《长恨歌》以历史事实为基础,吸收民间传说,进行了艺术再创造,叙述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其情节回环曲折、婉转动人,有强烈的悲剧美学效果。 对《长恨歌》主题的理解,有三种说法:一是讽喻说,认为其通过对唐玄宗、杨玉环故事的叙述,暴露了统治阶级荒淫无耻的生活,反映了中唐时代各种社会矛盾;二是歌颂说,认为表现的是唐、杨真挚专一的爱情;三是双重主题说,认为所展示的爱情悲剧有其特殊性,作者对唐、杨有谴责也有同情,怒其作孽,哀其可怜。其实第三种理解比较切合作品实际。还可以加上一点理解:杨玉环是作为美的象征来表现的,这首诗写得就是美的存在、美的追求与美的毁灭。这可能是最牵动人的潜在主题。一篇优秀的作品往往有主题的多义性。 所以,对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还是要作为艺术品来读,而不只是当作历史事实来看待。在《长恨歌》里,唐玄宗与杨玉环是活生生的艺术形象,而不是历史人物的翻版,不要完全对号入座。 在唐代天宝年间,过于马嵬之变就有种种传说,白居易显然是被民间传说感动才引起创作的。虽然他抱有“惩尤物,窒乱阶”(陈鸿《长恨歌传》)的创作意图,但进入创作实践后,会情不自禁地按照爱情故事的规律来处理。显然,《长恨歌》里边不全是历史,其中很多是诗人的幻想创造,他歌颂赞美了唐玄宗、杨玉环的爱情,使这首长诗成为绝妙之词,可歌可泣,博得“古今长歌第一”的美誉。白居易本人把这首长诗列入感伤诗。他说写感伤诗是“事物牵于内,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咏叹者”。 在安史之乱的背景下,《长恨歌》描写唐玄宗、杨玉环从相见欢爱到死别招魂的爱情悲剧。其中以杨玉环之死为界限,前半部分写“长恨”的原因,后半部分写绵绵的“长恨”之情。诗中对唐玄宗、杨玉环两人因生活荒淫而招致祸乱是有所讽刺的,但对杨玉环的死和两人诚笃的眷恋则赋予很大的同情。感人的正是后者。 全诗分为四部分:从“汉皇重色思倾国”到“不重生男重生女”,写爱情悲剧的起因;从“骊宫高处入青云”到“回看血泪相和流”,写安史之乱中马嵬事变的政治悲剧和爱情悲剧;从“黄埃散漫风萧索”到“魂魄不曾来入梦”,写唐玄宗对杨玉环的思恋;从“临邛道士鸿都客”到“此恨绵绵无绝期”,写方士招魂见到杨玉环,表现杨玉环对爱情的始终如一,生死不渝。

长恨歌的艺术成就

长恨歌的艺术成就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长恨歌》的艺术成就 摘要:《长恨歌》是唐朝着名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诗中描绘了唐玄宗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的爱情悲剧,全诗通过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鲜明刻画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人物形象,同时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将眼前的景物化为情思,博得了“古今长歌第一”的称誉。 关键词:《长歌行》艺术成就 《长歌行》是诗人白居易着名的代表作,其是白居易任盩厔 县尉时,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谈起50多年前的“天宝遗事”,有感而发,便创作了这篇《长恨歌》。通读全诗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既包含了对唐玄宗与杨贵妃作孽的愤恨,也包括了对其真挚爱情的感动与同情。全诗不仅内涵丰富,故事性极强,也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艺术成就。 一、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首先,文章用了大量笔墨来直接描写杨贵妃的美貌。如“天生丽质难自弃”,天然就生成了美丽的姿色;“回眸一笑百媚生”,她回眸一笑,就生出百般妩媚、千般娇羞;“温泉水滑洗凝脂”她的肌肤如玉般圆润光滑。“芙蓉如面柳如眉”等等。衬托对比等一系列间接描写更能体现杨贵妃的美貌。如“六宫粉黛无颜色”,通过杨贵妃与其它嫔妃的对比,突出杨贵妃的美丽。“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唐明皇对她的贪宠,在一定程度上也间接体现了她的倾国倾城。其次,对唐明皇形象的刻画也很鲜明细致,诗中唐明皇的形象分为两种。一是因好色

而误国,如“汉皇重色思倾国”,“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二是其对爱情的坚贞与矢志不渝,如“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这表达了他对杨玉环的思念之情;再如“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誓言足见他对爱情的坚贞。 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这一部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玉环将死之时,惨淡的景物寓于悲伤的情感之中。当“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时,玄宗却掩面救不得,这是何等的无奈与绝望;此刻在玄宗眼中看到的是漫天的“黄埃”,感受到的是秋天的萧索和刺骨的寒风,我们可以揣测此时玄宗的心情是落寞无助,绝望凄凉的。在逃亡的途中走在峨眉山下的他顿觉行人稀少,就连鲜艳的旌旗和耀眼的日色在他眼中都失去了往日的光彩,一切的美色和乐声都使玄宗伤情。二是再经马嵬坡。当乱平回京之时,又路经马嵬坡;“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环空死处”表明控油死的地方,而玄宗再也寻觅不到自己朝思暮想的贵妃。“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信马归”三字,足以写出了玄宗伤心过极,心灰意冷,也包含了悔恨和歉疚之情。三是乱平回宫之后,玄宗回长安之后,睹物思人。池苑皆依旧,不见玉环人;“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尽管花照开,柳照垂,可是物是人非,是中有非。宫里的一切都勾起玄宗对玉环的思念,一切的一切怎能不让他垂泪将景物化为情思在本诗中展现的淋漓尽致,是一大特色,即一切景语皆情语。

哀婉的繁华——从“一人三词”简析王安忆长恨歌

哀婉的繁华 从“一人三词”简析王安忆《长恨歌》 《长恨歌》是中国当代女作家王安忆的代表作,1995年,《长恨歌》在《钟山》上连载,年底出版了单行本,很快引起评论界的注意,评论者认为王安忆的写作直承由张爱玲所开启的“海派”文学传统;2000年《长恨歌》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继而在一项以“三城记”(上海、香港与台北)来命名的出版计划中,王安忆又成为“上海”的代言人,这本写了一个好看的“上海故事”的《长恨歌》,再次受到媒体与学界的垂青。人们不仅“在小说中阅读城市”,更是在关于“上海”这座城市的想像和争论中来阅读这部小说。 王安忆是一位著述颇丰的当代女作家,其创作亦表现出多变的风格。几经转型后,90年代的王安忆开始了她的“上海故事”系列,这在《长恨歌》之前的实验性小说《纪实与虚构》中已初露端倪,此后又有《妹头》《富萍》《上种红菱下种藕》相继问世,关于“上海”的叙述,王安忆竟是一发不可收拾。终于在《长恨歌》中达到了顶峰。 在这里,我们主要通过一个人物和三组关键词来简析《长恨歌》。 这个人物就是书中主人公——王琦瑶。 王琦瑶是故事的主角,虽然她的性格不是特别突出,甚至是“性格扁平”,但是读懂这个人物对于理解整部小说是很有帮助的。王琦瑶内在和外在有两个显著的特征,那就是坚强与美丽。 王琦瑶的美“是有些家常的”,她身上体现的是一种“过日子的情调”,“不是戏剧化的,而是生活化的”,穿着家常碎花布旗袍的王琦瑶最贴心可人。王琦瑶的美是对上海城市性特征最贴切的阐释,纵有万种风情、流光异彩,但是却不是高不可攀的贵族式的,相反完全是平民化的,甚至有点俗,却是可心的,反而很真实。正是这种形象,使得王琦瑶在上海小姐的选美比赛中脱颖而出,成为最“符合民意”的“三小姐”,给她的美丽带来了一次最辉煌的评价。然而美丽带给她的并不全是宠爱和眷顾,同时还有残酷与悲哀。当时代风云变幻,随着时代变迁的还有她失落的心境和老去的容颜,王琦瑶温婉优雅、气质出众地生活在藏污纳垢的平安里,平静地等待着心中所怀恋的昔日重来。然而当历史进入七八十年代,那久违的熟悉生活似乎又回来了的时候,虽说“美人迟暮”,岁月的流逝还是在她美丽的脸庞刻上了时光的脚步,在这场似曾相识的盛宴面前,她成了旁观者。美丽变成了她永远的梦。 读《长恨歌》我们能强烈地感受到,王琦瑶外表柔弱却内心坚强。在她的一生中经过几次没有结局的悲剧爱情,但是她在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大开大阖中依然顽强地走出一条生路,好像再大的困难到她那里都挡不住她优雅地日复一日的生计,即使时代更迭变迁的天摇地撼在她那里也只不过是在邬桥转了一个弯,最终还是回归平静。时过境迁,王琦瑶依然做着精细的家常菜,过着用繁华旧梦的

白居易长恨歌读后感范文6篇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 与杨贵妃的悲剧。下面是整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白居易长恨歌读后感 1 这恨是老电影一样的旧,是有质感的,能顺藤摸瓜的恨;王安忆用一支绚烂 的笔,把一个女子四十年的故事写成一首长恨的歌。这歌,也是偃息了霓虹的夜 上海,淡淡的,水岔开似的流。这是一个大手笔,而王安忆倾力塑造的都是些些 小小的人物,要用一个个点标记出上海这张斑斓图纸的布局美,着实是不易的, 而王安忆轻松的做到了,甚至,有点玩味的味道了。她在淋漓尽致的给“王琦瑶”冰清玉骨的同时,把一座孤独的城,一段熨去颜色的历史,浓缩的不露声色,却 荡气回肠。 剖析王安忆的笔法,我臆想她该是水样的女子,明眸启齿间,便觉流萤回雪,这样的女子,在她笔下的方块字,是带着江南的香味的,读起来,特别有韵律。 她善用排比,也喜欢长短句的结合,因此,每每读的不是诗,但总有诗的淡淡气 息。白白的一句话,在她的精心修饰下,就成了潺潺一流水,渺渺一束烟,郁郁 一朵花,丝丝一树柳,可读性极强。她像瓷器家,在窑洞里烧自己的青花瓷,摸 上去,如同押韵的月光,干净,直抵你心,优美,拂动一切的芳草连天,几乎, 可以入梦了。 《长恨歌》是王安忆烧制的艺术,提名为浅浅的印象美。说它浅浅,那是因

为它的文字轻盈,不是浓稠的云劈头盖脸的拥着你,仿佛是披在你鼻翼的一层氧气;说它具有印象美,是王安忆下笔从不写尽万物,她只聪明的揭示你一点点, 剩下的,就需读者的想象,她把一个山坡的鲜花剪下一个残缺的角,送给你,待 你自己体会个中的情意。当然,我从中读出了迤逦的味道,左右逢源的文字,顺 畅的把故事娓娓道来,写了山,写了水,写了上海,写了上海的变迁。 王琦瑶这类女子,总是叫人怜惜的。她娴静温柔,知书达理,凡是总留有余地,仿佛,她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是花瓶一样的,是叫人捧在手心里的月牙泉, 是写在纸上的无悔的诗,她有她花开一样的美丽,也有她花落一样的安静。我感觉,她是生错了年代的千年前的那一叹,她本该有她的金风玉露,她有她的未来 向她招摇,可是不,她生在了沪上,偏逢在时代的分水岭,那么阴暗的关系网硬 生生地把她捆着,那么多诱人的华丽的把她熏着,将她推入了畸形的地步,乃至 后来,她已不再是多少年前,仿佛看透了一切的那个王琦瑶了。 白居易长恨歌读后感 2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乐天在《长恨歌》一诗中赞美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唯美爱情。 玄宗统治王朝,国力鼎盛,万国朝拜。唐王朝的规模可谓空前绝后。在这种 安逸的环境中,玄宗的妃子的数目恐怕难以统计,但是,当遇到了杨玉环之后, 玄宗集三千宠爱于一身。这种举动,对于拥有无数嫔妃的君王来说,是史无前例

长恨歌读后感doc

《长恨歌》读后感 印象很清楚,开始读长恨歌时,是个冬天的雨天。读完的那天,却是晴天了。模糊了的人物,仿佛陈年的水墨画,轮廓不清楚了,神态却分明清晰。如果让我来勾勒王琦瑶的形象,可能一张侧脸的轮廓吧。高高的鼻子,朦胧而微张的眼睛,微微抿起的嘴唇,很上海的发髻。 我们都是王琦瑶。看完了开篇的群雕象,想象在弄堂里长大的王琦瑶们,我不禁这样感叹。一样的生活环境,一样的成长背景,我们的血液里注定流淌着属于这个城市共同的回忆。 分析一篇小说,很多人说要结合背景,深度挖掘背后的涵义。老师说,应该抓住那些让自己心动的瞬间。阅读小说,本来就是一种体悟式的体验。我很同意后者的观点。很多分析《长恨歌》的文章着笔于那个时代的命运和个人命运的穿插、纠结,也有不在少数的文章试图从逻辑的角度给整个故事的发展一个合理的解释。我都不以为然。首先,这个故事本来就是来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虚构,如果缺乏了艺术的手法,仅仅是镜像发射般地把生活地本貌呈现在读者的面前,我想可能就会少了很多灵气。因为它藏了一些,露了一些,编了一些,描了一些,这部小说才能酿出味道来。 理论部分到此为止。就个人感受来说,这部小说对我启

发最大的是两种感情。透彻而强权,或者,若隐若现而温婉。程先生爱开始得那么不设防备,我甚至在想,当程先生第一次从镜头里锁定那双眸子的时候,是不是,感情就此开始。我相信,捕捉程先生的远远不只王琦瑶本人,更多地是,她身上留下的关于这个城市的不可磨灭的印记。人都是喜欢回忆的动物。回忆和自己有关的一切。特别是看了电影《长恨歌》以后,我更加确定这个想法。梁家辉饰演的程先生,瘦弱而儒雅,仿佛随时会走入老上海这幅画,成为一个典型的背景。而王琦瑶年轻,清新而美好,却不失上海的古典和弄堂里那种积年累月的精细琐碎。这些特质在王身上完美地结合,不让人沉醉其中也很难。比较理性一点解释,这段感情证明了人是会爱上和自己相似地同类地动物。 而对于李将军,似乎他的感情没有那么简单。复杂的军界背景,复杂的社交圈,复杂的爱情关系。然而似乎又显得简单。从最开始见面,到最后生活在一起,只是一眨眼的功夫,没有任何分辩的余地。这就是军人的一贯作风吧。我看到这里一直在怀疑,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这让我想到杰克伦敦的一篇小说中,因为迷路而濒死的人和受伤的狼之间的故事。在同样恶劣的环境下,这两种生物竟然会选择惺惺相惜。相同的,我相信李将军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应该能够远见到性命朝不保夕,在他强大的外表下面,承担的,是民族和国家的命运。然而就在这种情况下,他遇到了她,

王安忆长恨歌解读

一曲时间为维、流言为声的城市之歌——王安忆《长恨歌》解读 2008-04 19:13:38 来源:《考试周刊》作者:常晓红 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获得了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这是王安忆继《小鲍庄》、《三恋》后第三次创作的高峰。本文题为“解读”,意从创作主旨、写作框架、语言风格三方面解读这部小说。 一、城市·女性 城市与女性成为近年来小说创作的一个生长点,这是因为,城市和女性似乎有着天然的密不可分的联系,城市在发展,女性亦在成长。王安忆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她在一篇关于上海女性的文章中曾说:“要写上海,最好的代表是女性,不管有多么大的委屈,上海也给了她们好舞台,让她们伸展身手……要说上海的故事也有英雄,她们才是。”《长恨歌》写的正是这样一个关于上海和女性的故事,“这是一部非常写实的东西,在那里面我写了一个女人的命运,但事实上这个女人不过是城市的代言人,我要写的其实是一个城市的故事”。 首先,作家在第一部用了整整一章的篇幅为我们勾画了上海的全景图。它包括了上海的建筑、精神和人,但无论是什么,都是上海这个城市的一部分。 1.弄堂“上海的弄堂是壮观的景象。它是这城市背景一样的东西”,弄堂是上海绝对的存在,是最大多数普通市民的居所,“是城市建筑的主体和上海市民文化的主要载体”[3],因此,在这一节,王安忆不但以一种巧妙的方式托出了作品人物的立足点——那些和弄堂有密切联系的社会的中间阶层,因为这些人任何时候都是城市里的绝大多数,他们生生不息,永无止境,所以他(她)们是城市精神的当然代表,他们就是城市,城市就是他们;同时她更“昭彰”了弄堂在上海的地位:如果说街道和楼房是上海的支架,那么弄堂就是上海的血肉,它构成了上海的形体。 2.流言流言总是鄙陋的。它有着粗俗的内心。它们其实是用最下等的材料制造出来的……但也唯有这些下等的见不得人的材料里,会有一些真东西……流言其实都是沉底的东西……然而,这城市里的真心,却唯有到流言里去找的。无论这城市的外表有多华美,心里却是一颗粗鄙的心,那心是寄在流言里的,流

4.1 《长恨歌》的内容与艺术

唐诗经典MOOC课程第四讲 白居易《长恨歌》 主讲教师:胡可先 白居易是唐代存诗最多的诗人,现存诗歌三千余首,他也是唐代第一流诗人。他将自己的诗歌分为四类:即讽谕诗、感伤诗、闲适诗、杂律诗。他自己对讽谕诗非常看重,但实际上,我们觉得,他的诗写得最好诗歌并不是讽谕诗,而是感伤诗里面的《长恨歌》与《琵琶行》。我们今天就重点讲授《长恨歌》。 一、《长恨歌》的内容与艺术 《长恨歌》写于元和元年。陈鸿《长恨歌传》提到这首诗的写作经过,他说,元和元年冬十二月,白居易自校书郎为周至尉,陈鸿与王质夫家于周至,二人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作。 从《长恨歌》与长恨歌传》的内容看,二者的故事情节是相同的,这可以说明,这个故事情节,在当时的民间传说中是一个被普遍接受的故事情节。 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详尽的叙事,热烈的抒情,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祸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上的苦果。《长恨歌》可以称得上是空前绝后的。在文学上,爱情是永恒的主题,可是写天子的爱情,而且写得这样回旋曲折,宛转动人,回环往复,缠绵悱恻,可以说古往今来仅此而已。也正因如此,千百年来,才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的,而是通过他笔下的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诗的一开头就说: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一开头叙述故事的原委,便表现了这首诗在思想倾向上的复杂性。“汉皇重色思倾国”,显然对玄宗有微词,而“天生丽质难自弃”明显地有着为尊者讳的意思,据历史记载,杨贵妃原是玄宗的儿子寿王的妃子,玄宗看中了,想法子弄了过来。如果实写的话,则玄宗的荒淫与乱伦就不言自明了,指责的份量当然就更重点。而现在却轻轻一笔带过,用“难自弃”三字,就为玄宗包涵了。宋人赵与时《宾退录》对此评论说:“盖宴昵之私犹可以书,而大恶不容不隐。”这是宋人的看法,并不一定符合唐人的实际情况。诗接着就写杨贵妃的美丽与唐玄宗对她的恩爱无比: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游春从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长恨歌》读后感

《长恨歌》读后感 无意在书摊借到一本王安忆的《长恨歌》,为着一份好奇心,我花了两天时刻一目十行的读完了。从开初的漫不经心读起,读着,读着,竟然迷了进去,再读下去,开始夜不睡觉。为了看看故事的结尾,从书的中部起我就成了很为忠实的读者。 原来小说也能够写成这样。散文一样的笔法,处处带着作者的成见,一篇篇的相对独立的主题,连缀到一齐,成了一部小说。时刻跨度是一个人的一生,三重的时代,半个多世纪的回望。人物也是相对独立的成篇,随着女主人公王王琦遥的人生经历,渐渐的展现出来。立足地是上海,仿佛一个上海的繁华的旧梦。 处处看到了张爱玲的影子。流言、传奇还有旧式的繁华而落寂的生活。每一处的景色都写的带着上海的特色,每一处的繁华都是一场最终要收尾的梦。 看完小说,我还是没能明白,这部小说为何要叫《长恨歌》。正因它但是写了一个人的一生罢了,但是展现了上海的三个时代罢了,它为何要叫《长恨歌》? 无论为何这样叫法,我还是时时看到惊奇的语句,一丝小小的针刺,触动神经最深的角落,有所思却不知为何而叹。 整站读完,我发现了一个不完满的人生。或许,正因书中所有的人都没有一个完满的人生,因此就应长恨罢。不论是这个当年的选美的上海小姐,做了芯子的人生,只是一个有权有势的李主任的情人,付出一生的等候的女主人公王小姐,还是那个与她以前相识相遇并爱她一生而不得的程生生;还是那个处处都是有着面子的却独独没有情爱的严家师母;还有她的青春的女友的安排。全部都是不完满的人生。 面子的人生与芯子的人生,你要哪一样?恩与义,情与爱,你要哪一样?结发夫妻多是恩与义,却最少情与爱,能够举案齐眉、百头到老,却也会是路是路,桥是桥。妻子当然还是放在家中的,是为了面子的思考。情爱也还是要的,如果不是正因中国社会的解放,一九四九年的成立,小老婆肯定也会是合法的。 命运总是不由着自己主张的。弱小者,如王小姐之流,以一生的等候来成全人生。对于一切的命运,只是坚忍的自卫,别无它法。以前繁华一梦,以为终身有靠,原来最后能够安身立命的只是李主任死前留给她的几块金条。她守着那几块金条,守到了老,没想到最后却为它送了命。强者,如李主任之流,有权有势,呼风唤雨,名利场中刀山火海,欺瞒压诈,睡不踏实,人生匆忙。是大千世界主张着别人的命运的人,也主张了王小姐的命运,结

王安忆长恨歌论文

一曲生命的赞歌 ——王安忆《长恨歌》意象解读 摘要: 王安忆的《长恨歌》获得了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这是王安忆继《小鲍庄》,《三恋》后的第三次创作高峰,这部作品她用近30万字的篇幅,浓缩了上海近40年的岁月变迁。作品中有具有独特意味的“弄堂”“闺阁”“鸽子”“王琦瑶们”等意象,人们从作品中可以看到“上海历史的肖像”,一个个上海风景的缩影,承载着作者特殊的意蕴情感。王安忆作为女性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她用散文般的话语来书写上海女性王琦瑶的形象,书写她所熟知的上海。城市与文学,人与文学,物与文学,在时光的隧道中变幻着,生活的节奏依旧,一曲终了一曲继续,作者用女性独特的视角写了一曲永恒的赞歌。 关键词:独特意蕴散文话语王琦瑶女性视角

一曲生命的赞歌 ——王安忆《长恨歌》意象解读王安忆的《长恨歌》获得了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这部作品是王安忆继《小鲍庄》,《三恋》后的第三次创作高峰,她用近30万字的篇幅,浓缩了上海近40年的岁月变迁。作品中有具有独特意味的弄堂,闺阁,鸽子,“王琦瑶们”等意象,这些带有作者独特的审美感受和女性的细腻情怀,同时作者用散文般的笔法将小说细腻化,生活化,使意象具有了独特的意蕴。时间在不断地变幻着,在上海的四十年代到八十年代,这期间一切都在变化着,“这里的一切只有鸽子们看到,它们是四十年代鸽子的子息,它们一代一代地永不中断,繁衍至今,什么都尽收眼底。”它们的“哨声是哀鸣”,天空辽阔,所以听起来也“不那么刺耳”。意象在作者笔下运用自如,带给读者特殊的审美感受。 一、独特的女性视角 在很早以前,人们对女人和男人有了片面的认识,从《圣经·创世纪》上人们看到了亚当抽出自己的肋骨创造了女人,并认为女人对男人具有依附性,到古代的“三从四德”,人们不难看出,女性的地位是怎样的,女性没有自己的话语权,没有自由,女性作家也相对较少,而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以后大致从20年代到80年代一批女性作家不断崛起,从而出现女性文学的热潮,女性们用她们不同于男性的细腻,来对生活,爱情,友谊经历进行描绘,王安忆可以说算是女性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王安忆的长恨歌 读书笔记

读王安忆的《长恨歌》 上海是光鲜繁华的。有多少亮眼的光就有多少龌龊的见不得人的暗。 王琦瑶也置身其中。是有过辉煌的,因此背后的暗也更阴森,也更容易让人沦陷。 王琦瑶走到了这种命运的边缘,然后走进了可怕的漩涡,最后被凄凉地吞噬。 我把整个故事看成一个女人沦陷的过程。 王琦瑶本是那种安安分分的女孩子。她有一颗平常心,虽然这平常心是刻意经营的结果,有意的不显山不露水。没有意外的话,她仍然会这样默默地生活下去,直到死去。可是意外竟然发生了。于是她心里有了欲望。 “沪上淑媛”就是这个意外。面对这小辉煌,王琦瑶的平常心开始动摇,心里有了轻微的震撼。 程先生和蒋丽莉认定这繁华是好东西,他们没有王琦瑶的半推半就和犹疑。他们是“上海繁华”彻底的崇拜者。这样,他们就想到了为王琦瑶争取“上海小姐”的称号。为达到这个目标,他们可谓不遗余力,那股认真劲儿着实让人感动。王琦瑶也被感动了,对这件事也渐渐上了心。 人总是想遵守礼尚往来的准则的,付出多少就想得到多少,并且想得到的越多越好。王琦瑶也不例外。她为“上海小姐”的比赛付出了越来越多的心血,渐渐的也倾注了越来越多的感情。于是她开始憧憬美好的比赛结果,并且她越发担心和紧张了。这就是欲望的表现。到此为止,王琦瑶毫无根基的平常心就彻底垮了下来。欲望是黑洞,填不平的,反而越来越大,无法得到满足。 王琦瑶得的是季军,称为“三小姐”。她一想到“三小姐”的名号,一想到让人晕眩的光环,她的心就开始不安分。她已经离不开这上海的繁华了。她心里满是欲望,而只有这些看起来虚无缥缈的繁华,才能让同样是虚幻的不真实的欲望得到些许平衡。这时王琦瑶完全不用程先生和蒋丽莉的引导和“鞭策”了,她已经自己走上了这条追逐繁华的路,就像吸毒,走得越远陷得越深…… 于是有了后来爱丽丝公寓里王琦瑶被李主任包养的情节,有了李主任死后,王琦瑶背井离乡到了邬桥的情节,之后她又回到上海更是情理之中了。 经过这一番折腾王琦瑶心里有了沧桑。她蜗居在上海一个普普通通的弄堂里,过着安静的日子。她生下了一个女儿,女儿的父亲却不敢站出来。许多年后女儿嫁了人去了美国,她的人生又没了着落。她为了幸福宁愿倾其所有,但仍得不到回应。 在她的生命里一切人都成了过客,所有人注定都留不下。 王琦瑶的悲剧看似是自己造成的,但人毕竟是社会中的人。特定的社会环境造就了特定人物的悲剧。 首先,四十年代,中国国难当头,民不聊生,上海却仍然处在一片病态的繁华中,歌舞升平,灯红酒绿。社会潮流里暗藏着及时行乐的歪风,这种意识形态转化到行动中就是对虚荣的盲目追求。周身全是这种浮躁的气氛,个人价值观也免不了带上同样的色彩。王琦瑶的心被这种空气腐蚀着。 第二点,封建传统思想根深蒂固。20世纪前期,人们被封建思想束缚着同时他们也是封建思想的忠实践行者。人们在互相窥视,他们是恐惧的,因为他们怕自己破坏了“规矩”而成为众矢之的;同时他们又有一点变态的兴奋,希望有人自投罗网。很不幸,王琦瑶冲破了他们的底线,她“不守妇道”住进了爱丽丝

长恨歌

《长恨歌》教案;第二课时;讲课序号29;教学目标:;1、了解长恨歌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风格;2、品味作者的语言,掌握诗歌抒情所用的表达技巧;教学重点:;品味作者的语言,掌握诗歌抒情所用的表达技巧;一、导入;常言道几曾见帝王天子有真情,至高无上的权利与纯真;二、合作探究,小组讨论:;诗人是从哪些方面,怎样表现长恨的主题?;(1)请阅读诗歌第二部分,找出表现唐 《长恨歌》教案 第二课时 讲课序号 29 教学目标: 1、了解长恨歌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风格 2、品味作者的语言,掌握诗歌抒情所用的表达技巧 教学重点: 品味作者的语言,掌握诗歌抒情所用的表达技巧 一、导入 常言道几曾见帝王天子有真情,至高无上的权利与纯真无暇的爱情往往不能两全,可又谁知真有三千宠爱在一身的奇迹呢?唐玄宗、杨贵妃的爱情可以说是爱情经典长廊里的一个奇迹。上一节课主要从整体赏析了《长恨歌》的思想内容,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长恨歌》,感受这篇千古绝唱的艺术魅力。

二、合作探究,小组讨论: 诗人是从哪些方面,怎样表现长恨的主题? (1)请阅读诗歌第二部分,找出表现唐玄宗之长恨的句子,并细细品味。 (2)分析这些句子分别是从哪些方面,运用什么表达技巧来表现杨贵妃死后,唐玄宗的长恨。 2、学生展示,教师补充点拨: 唐玄宗之长恨: (1)赐死贵妃时 ——欲救不得,眼流泪心流血,矛盾痛苦 (2)入蜀道上的思念: 奔蜀途中秋景凄凉,以凄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 在蜀地、面对青山绿水,朝夕不能忘情,表现了玄宗内心的痛苦——乐景写哀情在行宫,以富有特征的事物月色和铃声把人带进伤心断肠的境界——借景抒情 (3)还京路上的思念:旧地重经, 玉颜不见,又勾起了伤心的回忆.——叙事见情 (4)回京后的思念之苦:玄宗返回长安后, 景物依旧,人却不在,睹物思人,触景生情。黄昏黎明,春风秋雨,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苦苦的思恋,表现了玄宗的冷落孤寂、彻夜相思。及至看到当年的“梨园弟子”、“阿监青娥”

《长恨歌》的读后感800字

《长恨歌》的读后感 800 字 《长恨歌 》读后感 800 字 这恨是老电影 一样的旧,是有质感的,能顺藤摸瓜的恨;王安忆用一支绚烂的笔,把一个 女子四十年的故事 写成一首长恨的歌。这歌,也是偃息了霓虹的夜上海,淡淡的,水岔开似的 流。这是一个大手笔,而王安忆倾力塑造的都是些些小小的人物,要用一个个点 标记出上海这张斑斓图纸的布局美,着实是不易的,而王安忆轻松的做到了,甚 至,有点玩味的味道了。她在淋漓尽致的给王琦瑶冰清玉骨的同时,把一座孤独 的城,一段熨去颜色的历史,浓缩的不露声色,却荡气回肠。 剖析王安忆的笔法, 我臆想她该是水样的女子, 明眸启齿间, 便觉流萤回雪, 这样的女子,在她笔下的方块字,是带着江南的香味的,读起来,特别有韵律。 她善用排比,也喜欢长短句的结合,因此,每每读的不是诗,但总有诗的淡淡气 息。白白的一句话,在她的精心修饰下,就成了潺潺一流水,渺渺一束烟,郁郁 一朵花,丝丝一树柳,可读性极强。她像瓷器家,在窑洞里烧自己的青花瓷,摸 上去,如同押韵的月光,干净,直抵你心,优美,拂动一切的芳草连天,几乎, 可以入梦了。 《长恨歌》是王安忆烧制的艺术,提名为浅浅的印象美。说它浅浅,那是因 为它的文字轻盈, 不是浓稠的云劈头盖脸的拥着你, 仿佛是披在你鼻翼的一层氧 气;说它具有印象美,是王安忆下笔从不写尽万物,她只聪明的揭示你一点点, 剩下的,就需读者的想象,她把一个山坡的鲜花剪下一个残缺的角,送给你,待 你自己体会个中的情意。当然,我从中读出了迤逦的味道,左右逢源的文字,顺 畅的把故事娓娓道来,写了山,写了水,写了上海,写了上海的变迁。 王琦瑶这类女子,总是叫人怜惜的。她娴静温柔,知书达理,凡是总留有余 地,仿佛,她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是花瓶一样的,是叫人捧在手心里的月牙泉, 是写在纸上的无悔的诗,她有她花开一样的美丽,也有她花落一样的安静。我感 觉,她是生错了年代的千年前的那一叹,她本该有她的金风玉露,她有她的未来 向她招摇,可是不,她生在了沪上,偏逢在时代的分水岭,那么阴暗的关系网硬 生生地把她捆着,那么多诱人的华丽的把她熏着,将她推入了畸形的地步,乃至
1/7

长恨歌内容提要

浅析《长恨歌》主题及艺术特点 [内容提要] 唐代诗人白居易根据民间流传的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创作了千古传诵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诗歌主题鲜明,以“情”为主旋律,让主人公的情去感动读者,高唱了一曲爱情颂歌,赞美了唐玄宗和杨贵妃始终不渝的爱情。在艺术特色上堪称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瑰宝,情节结构巧妙,层层展开,抒写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相遇、相见、相思的缠绵悱恻、动人心魄的爱情故事。诗人巧妙地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谐地融为一体,反复铺陈、渲染,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使诗歌“肌理细腻”更富有艺术感染力。在诗中作者着力塑造了两个鲜活丰满的人物形象——唐玄宗、杨贵妃,以极大的同情,刻画了杨贵妃——一个被牺牲的女性形象,而对另—个主要人物唐玄宗,既有谴责,也有同情,更肯定了他对杨贵妃真挚的爱情。正是这种感人至深的爱情主题和独具魅力的艺术特色,奠定了《长恨歌》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不愧为“古今长歌第一”。 [关键词] 《长恨歌》主题艺术特点 唐玄宗元和元年(806)冬,三十五岁的白居易被授周至县尉,当时,他与好友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听到当地民间流传唐玄宗李隆基与杨贵妃的故事,深有感触,于是创作了千古传诵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它不但是白居易诗歌创作成熟的标志,也是中国古典叙事诗发展成熟的标志,它继承了《诗经》、《离骚》、汉魏乐府的艺术传统,保留了中国诗歌中的抒

情诗的抒情特点,通过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和丰满鲜明的人物形象抒写出来,融抒情、叙事、写景于—炉,成为独具特色的抒情叙事诗,自立诗歌园地之林,博得了“古今长歌第一”(明.何良俊),“千古绝作”(清.赵翼)的评价,是古典诗歌艺术的瑰宝。 《长恨歌》以其标格卓异的风姿赢得了古今无数的读者,甚至当时长安歌妓以“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而自夸,并因此身价倍增。“—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不仅是作者的自我肯定,也道出了众多读者的心声。 对《长恨歌》的主题及艺术特点前人已有许多独到的见解,下面我就《长恨歌》的主题及艺术特色谈谈自己的浅陋之见。 一、爱情颂歌——关于《长恨歌》的主题 关于《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是读者争论的焦点问题,观点颇为分歧,有爱情主题说、政治主题说和双重主题说。此外,还有人认为此诗是作者借李、杨悲剧来抒发自己爱情失意的情怀,究竟如何,还需从作品本身去分析。 (一)就诗歌内容而论。《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摩,去回味,去感受。入宫专宠。贵妃入宫后持宠而娇,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士”,诗歌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后完全沉湎于歌舞酒色,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写出了“长恨”的内因。马嵬赐死。写他们的生死离别,杨贵妃的死是他们的爱情成为一场悲剧。诗人有意将玄宗荒淫误国所造成的安史之乱进行了淡化处理,对二人的生离死别则刻意形容,读者受到的是悲剧氛围的感染而不是历史的理情批判。忆旧相思。着力表现了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和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及回宫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

王安忆长恨歌读后感6篇

王安忆长恨歌读后感6篇 《长恨歌》读后感(1):世间已无程先生 看罢王安忆的长恨歌,里面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说到女性自然是命运崎岖的王琦瑶,而男性人物则是满腔痴情不得解,一生默默无闻的程先生。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从最初为王琦瑶拍照开始,程先生便对外表娇媚,气质恬淡的王琦瑶动了心,那个温柔的身影一旦走进了尘封的心灵,就再也不曾走出来过。但是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有趣的景象:程先生带着王琦瑶和蒋丽莉两个人,一个先生带着两位小姐约会。程先生费尽心机想同王琦瑶套近乎,而一边的蒋丽莉却会错了意,阻挡在两人中间。程先生为这尴尬的局面憔悴了面容,蒋丽莉反倒越发殷勤,希望程先生能够一改颓废的气象,振作起来,不知道这忧郁原是因她而起。聪明绝顶的王琦瑶也不说破,只看两人的笑话,心里面自然而然的为自己的魅力暗喜。 程先生是个好男人,他不曾直接打破蒋丽莉的幻想,只是私底下和王琦瑶联系,可惜的是他这种标准的老实人并不是心比天高的王琦瑶们心甘情愿的归宿。虽然为了王琦瑶的上海小姐竞选,程先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可是他既不是腰缠万贯的商业巨子,也不是呼风唤雨的政坛大佬,也就无法完成自己的爱情童话。很自然地,上海小姐第三名王琦瑶乖乖地投入了手握重权的上海滩红人李主任的怀抱,从此开始了在“爱丽丝”公寓优越的金丝雀的生活。我们亲眼目睹了真情实

感在金钱和权力面前的不堪一击,上海是一个纸醉金迷的城市,在这十里洋场中的人也不免会被浮华之风慢慢地浸透了灵魂和身体,爱情是理想主义的幻象,而生活则是现实主义造就的囚牢。程先生真诚的情感,就这样像一团纸屑,被王琦瑶随意的抛弃在心门之外了。一颗赤子之心,敌不过衣食无忧的生活,这就是人类美好的情感在现实面前脆弱的表现。 繁华是旧繁华,梦是旧梦,然而王琦瑶不是旧王琦瑶了。当大腹便便的她与早生华发的程先生相遇时,正是她生活困窘变卖旧货的时候。是程先生鬓边的白发唤醒了她尘封的记忆,十二年漫长的离别仿佛是对于自己潦倒生活的一个最好的解释,正在她急切需要人帮助的时候,救星又出现了。当她再一次来到程先生的住处,看到那曾经留下她清纯时代美丽身影的地方,上海小姐王琦瑶无疑是感慨万千的。“其实只是一秒钟的时间,却有十几年的光阴从中关山飞渡,身心都是飘的,光和声则是倏忽而去。”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对于痴心汉程先生来说,这重逢是他生命中的又一次转机,这个可怜的老实人再一次无私的奉献出自己的工资,帮助饥馑时期怀着孕的单身女人王琦瑶度过难关。 程先生的结局一定是悲剧,这是毋庸置疑的。越是轻易可以得到的东西就越没有人珍惜,王琦瑶宁可不结婚倒贴康明逊也不肯委身于人品和才干俱佳的程先生。就像一心爱着他的蒋丽莉一样,程先生终究没有得到幸福。在席卷中国大地的政治风暴当中,程先生无奈地结束了他了无生趣的岁月,像一片树叶飘零在上海夏天的暖风里。

《长恨歌》读后感

《长恨歌》读后感 这几天终于看完了王安忆的《长恨歌》。写的是1946年的上海小姐王琦瑶的传奇一生。 生得亲切如邻家女孩、性格内敛从不张扬的16岁中学生王琦瑶自己也想不到在上海小姐竞选中会得第三名,人称三小姐,一时间成了上海淑媛的代表。但从此后王琦瑶如纯洁白纸的人生便洒上了浓彩重墨。。。先是被政界名人李主任包养住进了艾丽丝公寓,她深爱着李主任,但几年后因战乱,李主任飞机失事。解放后王琦瑶一直做护士替人打针靠自己的微薄收入低调地生活着,三十岁时遇到了康明逊,明知不能结合,王琦瑶还是不顾一切地为她生了孩子成了单身母亲,之后又遇到了一如既往地爱她的程先生,程先生对她照顾入微,但始终没有迈出那个槛,六六年,程先生因迫害自杀,王琦瑶的最可靠的底线也失去了。女儿长大成人后,五十五岁的王琦瑶风姿犹存,很多怀旧的年轻男子与她很投缘。这时候她竟与女儿差不多岁数的老克腊发生了畸形恋。但是这迟来的爱情已经来得太晚了,王琦瑶的时间也不多了。终于有一天,王琦瑶被到她家里偷金条的小偷掐S,草草结束了她悲惨的一生。 这四十年当中,王琦瑶不仅与四个男性发生感情纠葛,同时也与同学蒋莉丽、与长她十岁的严家师母、与小她三十岁的女儿薇薇、与薇薇的同学张永红等四个女性在不同的时间争风头。王琦瑶以她特有的矜持、忍让而又不失体面的以退为美的方法,悄然胜出所有的身边

的女人,包括年长她的、与之同龄的和比她小一辈的。 同样是上海作家,有人将王安忆与池莉作比较,指责她写得过于消极。如果按作者的年纪来比这似乎是可以的,但是王琦瑶与林珠是两个不同年代的人,前后相差四五十年,这怎么可比呢?我看将王安忆与张爱玲比应该相配些。虽然两位作者的是属于不同年代的人,但所写的都是跨越三四十年的事。女人走过了这三四十年的大半辈子,从年轻娇美到年老色衰,从满怀忡憬到希望破灭,怎么能不消极?不同的是王琦瑶这四十年,性情一点没变,一样的追求一样的希望,一样的恰如其分地守着她那退到尽头而悄然胜出的法则。而金锁这三十年,是一点点被磨灭被扭曲的。所以要说刻薄消极,张爱玲则有过之而无不及。而王安忆笔下的的王琦瑶一直是积极努力地生活着的,只是将命运弄人,不悲凉又能如何?也许旧上海的故事,总是在悲凉凄美之中才更真实些吧。。。 王琦瑶的一生,不管世俗如何评价,总是爱她所爱的,只要有爱就会花十二分的力去爱。虽然日子很艰难但她还是会很自立地生活着,到S,她都没动过李主任留给她的一盒金条。 可是作者却给了这么个有心思、懂生活的细致的女人一个如此悲凉的人生。一直努力地生活着,盼望着,但是她的感情总是不能善始善终。也许是王琦瑶命薄福浅,无福消受这福份吧。

《长恨歌》的艺术成就

《长恨歌》的艺术成就 摘要:《长恨歌》是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诗中描绘了唐玄宗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的爱情悲剧,全诗通过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鲜明刻画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 人物形象,同时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将眼前的景物化为情思,博得了“古今长歌 第一”的称誉。 关键词:《长歌行》艺术成就 《长歌行》是诗人白居易著名的代表作,其是白居易任盩厔 县尉时,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谈起50多年前的“天宝遗事”,有感而发,便创作了这篇《长恨歌》。通读全诗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既包含了对唐玄宗与杨贵妃作孽的愤恨,也包括了对其真挚爱情的感动与同情。全诗不仅内涵丰富,故事性极强,也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艺术成就。 一、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首先,文章用了大量笔墨来直接描写杨贵妃的美貌。如“天生丽质难自弃”,天然就生成了美丽的姿色;“回眸一笑百媚生”,她回眸一笑,就生出百般妩媚、千般娇羞;“温泉水滑洗凝脂”她的肌肤如玉般圆润光滑。“芙蓉如面柳如眉”等等。衬托对比等一系列间接描写更能体现杨贵妃的美貌。如“六宫粉黛无颜色”,通过杨贵妃与其它嫔妃的对比,突出杨贵妃的美丽。“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唐明皇对她的贪宠,在一定程度上也间接体现了她的倾国倾城。其次,对唐明皇形象的刻画也很鲜明细致,诗中唐明皇的形象分为两种。一是因好色而误国,如“汉皇重色思倾

国”,“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二是其对爱情的坚贞与 矢志不渝,如“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这表达了他对 杨玉环的思念之情;再如“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 誓言足见他对爱情的坚贞。 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这一部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玉环将死之时,惨淡的景物寓于悲伤的情感之中。当“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时,玄宗却掩面救不得,这是何等的无奈与绝望;此刻在玄宗眼中看到的是漫天的“黄埃”,感受到的是秋天的萧 索和刺骨的寒风,我们可以揣测此时玄宗的心情是落寞无助,绝望凄凉的。在逃亡的途中走在峨眉山下的他顿觉行人稀少,就连鲜艳的旌旗和耀眼的日色在他眼中都失去了往日的光彩,一切的美色和乐声都使玄宗伤情。二是再经马嵬坡。当乱平回京之时,又路经马嵬坡;“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环空死处”表明控油死的地方,而玄宗再也寻觅不到自己朝思暮想的贵妃。“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信马归”三字,足以写出了玄宗伤心过极,心灰意冷,也包含了悔恨和歉疚之情。三是乱平回宫之后,玄宗回长安之后,睹物思人。池苑皆依旧,不见玉环人;“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尽管花照开,柳照垂,可是物是人非,是中有非。宫里的一切都勾起玄宗对玉环的思念,一切的一切怎能不让他垂泪?将景物化为情思在本诗中展现的淋漓尽致,是一大特色,即一切景语皆情语。 总之《长恨歌》这首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传奇故事带给人们以美的享受,其细腻的人物形象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值得我们深刻回味。

长恨歌__王安忆

长恨歌 作者简介:1954年出生于南京,1955年随母到沪。1970年赴安徽插队落户,1972年考入徐州地区文工团,1978年调回上海,任《儿童时代》小说编辑,1987年进上海作家协会专业创作至今。 自1976年发表第一篇散文,至今出版发表有小说《雨,沙沙沙》、《本次列车终点站》、《流逝》、《小鲍庄》、《叔叔的故事》、《69届初中生》、《长恨歌》等短、中、长篇,约有400万字,以及若干散文、文学理论。其中一度获全国短篇小说奖,二度获全国中篇小说奖。翻译为外国语的有英、法、荷、德、日、捷、韩等文字。 1995年,王安忆的《长恨歌》在《钟山》上连载,年底出版了单行本,很快引起评论界的注意,评论者认为王安忆的写作直承由张爱玲所开启的“海派”文学传统2000年《长恨歌》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继而在一项以“三城记”(上海、香港与台北)来命名的出版计划中,王安忆又成为“上海”的代言人这本写了一个好看的“上海故事”的《长恨歌》,再次受到媒体与学界的垂青。人们不仅“在小说中阅读城市”,更是在关于“上海”这座城市的想像和争论中来阅读这部小说。 2000年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评语 ●长恨歌》体现人间情怀,以委婉有致、从容细腻的笔调,深入上海市民文化 的一方天地;从一段易于忽略、被人遗忘的历史出发,涉足东方都市缓缓流淌的生活长河。 ●《长恨歌》的作者用自己独到的叙述方式,抒写了一位40年代平民出身, 美丽、善良而又柔弱的女性的不幸的一生和悲剧的命运。其间,包含着对于由历史和传统所形成的上海“弄堂文化”的思考与开掘,对于那些远离了时代主潮、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妇女与弱者的深深的同情。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人间情怀洋溢在字里行间,渐渐地浸润出了那令人难以释怀的艺术的感染力。 《长恨歌》简介: ●王琦瑶是典型的上海弄堂的女儿,有着精致的家常的美,她既有为 人处世的世故,也有爱恨交织的情意。1946年,17岁的王琦瑶被选为“上海小姐”,从此开始了命运多舛的一生。她先是做了某大员的“金丝雀”,上海解放前夕大员遇难,王琦瑶又成了普通的百姓。表面的日子平淡似水,内心的情感潮水却从未平息。与几个男人的复杂关系,想来都是命里注定。80年代,已是知天命之年的王琦瑶难逃劫数,与女儿的男同学发生畸形恋,最终被失手杀死,命丧黄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