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二语文文言文:古诗文中的“借代”词分析

高二语文文言文:古诗文中的“借代”词分析

高二语文文言文:古诗文中的“借代”词分析
高二语文文言文:古诗文中的“借代”词分析

高二语文文言文:古诗文中的“借代”词分析

导读:高二语文文言文:古诗文中的“借代”词分析

“借代”就是不直接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借代”也叫“换名”,这样的换名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古诗文中“借代”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以特征来代本体

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用“朱门”代替显贵之家。

②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当官的而能够不改变自己志节的人,在全国这样广大地域中,有几个人呢?)

用“缙绅”代一般做官的人。因古代大臣把笏插在腰带里,所以称作官的人为“缙绅”。缙,插;绅,腰带。

二、以部分代整体

①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以帆船的突出部分“帆”代整个船。

②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以“摧眉”代低头

三、以具体代抽象

①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

以“管”“弦”代表管乐器、弦乐器,这里代表音乐。

②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遥想当年,刘裕率兵北伐,队伍兵强马壮,气吞山河,如同猛虎。)

以“金戈铁马”来代精锐的部队。

③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廉蔺列传》)(蔺相如只是凭着他能说善辩建立了功劳,但是地位竟在我之上。)以“口舌”代表辩说。“借代”就是不直接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借代”也叫“换名”,这样的换名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古诗文中“借代”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四、以专名代通名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范仲淹《岳阳楼记》)

“骚”本指《离骚》,此处作了“诗”的通称。

五、以官职代人

①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琵琶行》)

以“司马”代白居易,因白居易曾任九江郡司马。

②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杜甫《春日忆李白》)

以“开府”代庾信,以“参军”代鲍照。因庾信在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世称庾开府;鲍照曾任荆州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

六、以作者、产地代本体

①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以传说中发明酒的人“杜康”代表酒

②有一人控大宛,汗流而至。(《李娃传》)

(有一个人骑着大宛马,跑得汗流浃背地到来。)

以良马的产地“大宛”代表马。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古诗词常见的修辞手法

古诗词常见的修辞手法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借代,排比,对偶,反复,顶真,互文,用典等。下面我们详细的解说。 一、比喻 比喻,以彼物比此物也。通俗点说,就是打比方,用另外一个事物来比这个事物。构成比喻的两者间必须是不同性质的事物,且二者间有相似性。比喻这个修辞格一般要具备本体、喻词和喻体三部分。通常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使用比喻往往能突出事物特征,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达到生动传神、具体形象的表达效果。 1、明喻 所谓明喻,即比喻的事物(喻体)和被比喻的事物(本体)同时出现,两者之间有的有比喻词,常用的喻词有:像、好像、好似、如、有如、如同、恰似、仿佛......有的省略比喻词,但都表示“甲像乙”(即本体像喻体)的意思。 例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把西湖比作西施,有明显是比喻词“比”。苏轼用这个比喻来表明西湖的美丽。 2、借喻 借喻是比喻的一种。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借喻由于只有喻体出现,所以能产生更加深厚、含蓄的表达效果,同时也使语言更加简洁。 如李贺赞美端砚的诗句有“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就是直接用“紫云”喻美丽的端砚石料。 3、暗喻 暗喻又叫“隐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说甲(本体)是(喻词)乙(喻体)。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 例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孔雀东南飞》, 此句中本体是君和妾,喻体是磐石和蒲苇,喻词是作。这里用磐石来比喻男子的敦厚,用蒲苇来比喻女子的坚贞。作者用这个比喻来表明焦仲卿和刘兰芝二人之间感情的深厚和笃定。 二、拟人 指把事物人格化,即赋予人以外的他物以人的特征,使之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物体显得更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例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这里作者运用“护”和“排”这两个属于人特有的动作的词,使用拟人手法赋予“水”和“山”人的特点,把山水写的更加生动形象活泼,更能体现出作者那种和自然亲近和谐的关系。 比喻和拟人的区别:

借代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教案

教案《借代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 一、评讲目标: 1、能通过评讲理解什么是借代修辞手法及体悟其修辞效果。 2、能判断并鉴赏借代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 二、评讲重难点: 判断并鉴赏借代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 三、评讲设计: 由练习进行相关拓展。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 苍梧谣 [宋]蔡伸 天!休使圆蟾chán照客眠。人何在?桂影自婵娟。 问:红字词语用的什么修辞手法? 学生答,老师析 析:借代 蟾蜍为月亮的代称。 桂影代月影。 婵娟代美好。 二、试题整合回顾:(学生答,老师析) (一)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借代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1、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3、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4、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6、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李清照《醉花阴》) 7、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答案:7,借喻。 分析:1、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3、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4、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6、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李清照《醉花阴》 三、什么是借代?(老师PPT展示讲解) 借代指的是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其中,用来代替的事物叫做借体,被代替的事物叫做本体。 四、借代种类: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常见借代词语1

一、常见借代词语: 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学 6、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 10、婵娟、嫦娥: 月亮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册13、伉俪:夫妻 14、白丁、布衣: 百姓15、伛偻,黄发:老人 16、桑麻:农事17、提携,垂髫:小孩 18、三尺:法律19、膝下:父母 20、华盖:运气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 22、庙堂:朝廷 二、作者作品: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14、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fǔ) 15、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

中国文化知识--常见借代词语及作者作品

中国文化知识---常见借代词语 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学 6、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 10、婵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册 13、伉俪:夫妻 14、白丁、布衣:百姓 15、伛偻,黄发:老人 16、桑麻:农事 17、提携,垂髫:小孩 18、三尺:法律 19、膝下:父母 20、华盖:运气 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 22、庙堂:朝廷

中国文化知识---作者作品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14、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fǔ) 15、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 儒家:孔子孟子 法家:韩非子 道家:庄子、列子 墨家:墨子 16、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 17、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

高二语文文言文必背知识点总结分享5篇

高二语文文言文必背知识点总结分 享5篇 学习任何一门科目都离不开对知识点的总结,尤其是同学们在学习语文时,更要总结各个知识点,这样也方便同学们日后的复习。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1 《孔雀东南飞》 文学常识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第一部长篇叙事诗。 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木兰诗》 字音字形 公姥(mǔ)忿(fèn)伶俜(pīng) 葳(wēi)蕤(ruí)蒲苇 实词

解释下列加线实词 大人故嫌迟(故:仍旧) 妾不堪驱使(不堪:不能忍受) 徒留无所施(徒:白白的;施:用) 便可白公姥(白:告诉;公姥:偏义副词,指婆婆) 共事二三年(共事:一起生活) 何意致不厚(厚:满意) 何乃太区区(区区:愚拙) 汝岂得自由(自由:自作主张) 可怜体无比(可怜:可爱) 会不相从许(会:一定) 谢家来贵门(谢:辞别) 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作息,偏义副词,工作;伶俜:孤单的样子) 留待作遗施(遗施:赠送、施与) 却与小姑别(却:退出来) 好自相扶将(扶将:扶持)

感君区区怀(区区:情意真挚) 君既若见录(见:我;录:记) 自可断来信(自:马上;断:回绝;信:使者,这里指媒人) 始适还家门(适:出嫁) 否泰如天地(否:坏运气;泰:好运气) 处分适兄意(适:适合,依照) 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要:约定;渠:他) 赍钱三百万(赍:赠送) 适得府君书(适:刚才) 恨恨那可论(恨恨:愤恨到极点) 一词多义 相 相见常日稀(相互)及时相遣归(我) 儿已薄禄相(相貌)会不相从许(你) 还必相迎取(你)久久莫相忘(我) 高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2

高二语文:古诗文中的“借代”

高二语文:古诗文中的“借代” “借代”就是不直接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借代”也叫“换名”,这样的换名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古诗文中“借代”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以特征来代本体 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用“朱门”代替显贵之家。 ②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当官的而能够不改变自己志节的人,在全国这样广大地域中,有几个人呢?) 用“缙绅”代一般做官的人。因古代大臣把笏插在腰带里,所以称作官的人为“缙绅”。缙,插;绅,腰带。 二、以部分代整体 ①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以帆船的突出部分“帆”代整个船。 ②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以“摧眉”代低头 三、以具体代抽象 ①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 以“管”“弦”代表管乐器、弦乐器,这里代表音乐。 ②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遥想当年,刘裕率兵北伐,队伍兵强马壮,气吞山河,如同猛虎。) 以“金戈铁马”来代精锐的部队。 ③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廉蔺列传》)(蔺相如只是凭着他能说善辩建立了功劳,但是地位竟在我之上。)以“口舌”代表辩说。 四、以专名代通名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范仲淹《岳阳楼记》) "骚”本指《离骚》,此处作了“诗”的通称。 五、以官职代人 ①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琵琶行》)

以“司马”代白居易,因白居易曾任九江郡司马。 ②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杜甫《春日忆李白》) 以“开府”代庾信,以“参军”代鲍照。因庾信在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世称庾开府;鲍照曾任荆州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 六、以作者、产地代本体 ①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以传说中发明酒的人“杜康”代表酒 ②有一人控大宛,汗流而至。(《李娃传》) (有一个人骑着大宛马,跑得汗流浃背地到来。) 以良马的产地“大宛”代表马。

语文文言文翻译注意事项与常见的特殊句式

语文文言文翻译注意事项与常见的特殊句式 一增 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 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 例3:“君与具来。”“与”后省略了宾语“之”。 2、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 例:“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设句,译句:“(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 二删 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 例1:“夫战,勇气也。”译句:“战斗,靠的是勇气”。“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 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 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译句:“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存在了。”“也”为句中语气助

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三调 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大体有三种情况: 1、前置谓语后移 例:“甚矣!汝之不惠。”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2、后置定语前移 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3、前置宾语后移 例:“何以战?”可调成“以何战”。4、介宾短语前移。“还自扬州。”可调成“自扬州还”。 四留 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译句:“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庆历四年”为年号,“巴陵郡”是地名,可直接保留。 五扩 就是扩展。 1、单音节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 例:“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译句:“变更你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么样呢?”“役”、“赋”扩展为双音节词。

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误区汇总

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误区汇总 语文中的文言文翻译在文言文阅读题里可以说是最考验技术的,下面是小编搜集的历年来高考生最容易犯的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十个误区,希望你不要犯 误区一:混淆古今异义>>>> 例一: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积累古今异义词。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误区二:词类活用分析错误>>>> 例二: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2、翻译语句的前提是读懂文章大意,而我们检验自己翻译正误的方法,就是将译文放到文段中去检验,使自己的翻译符合语境,合情合理。 误区三:误译文言虚词>>>> 例三: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赤壁赋》) 误译:这儿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围困周瑜的地方吗? 正译: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这里不就是曹操被周瑜围困(打败)的地方吗? 分析与对策:“困于周郎”中的“于”字,表示被动关系,译为“被”,考生的忽视造成被动者“曹操”成了主动者。同学们要注意积累“其、之、以、而、乃、乎”等《考试大纲》规定的十八个常用虚词的多种用法,根据句意,准确翻译。 误区四:漏译省略成分>>>> 例四: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 误译: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正译:(狐狸)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分析与对策:句中漏译了省略主语“狐狸”。原文中虽然省略了主语,但为使文意通顺、明了,翻译时要将省略的成分补上。这也是考试中的一点要求。另外,有些通过直译无法使文意贯通的地方,如“满纸都是”,也应适当“增词”,即加上使文句连贯的词语。 考生漏译省略成分,除了粗心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通读整个句子或与译句有关联的前后句,没有形成整体语境意识,只是“就词译词”,不能很好地把原文的意思传达出来。这种毛病轻则影响到考生对个别词的判断和翻译,重则影响到考生对整个句子的理解。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考生应注意树立较强的语境意识,阅读时真正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在翻译一个句子时,不能偷懒,只满足于读单一的那个要求翻译的句子,还应适当“瞻前顾后”地照顾语境。 2、翻译出一个句子之后,不要急着做下一题,而要回顾一下自己翻译的句子是否通顺,看看有没有缺漏的成分,如主语、宾语等。 误区五:语言不合规范>>>> 例五:其军帅怒贲不先白己而专献金,下贲狱。世祖闻之,大怒,执帅将杀之,以勋旧而止。 误译: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愤怒,就把贺贲关进监狱。世祖闻之,眼冒金星,执住了主帅将要杀他,因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 正译: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愤怒,把贺贲关进监狱。世祖听说这事,非常愤怒,逮捕了主帅将要杀他,因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 分析与对策:这段译文的不规范表现在两个方面:①文白夹杂,“闻”“执”等文言词语没有译出。根据语境,“闻”可译为“听说”;“执”可译为“逮捕”。②风格不一致,整体上看是严肃的书面语,而“眼冒金星”显然是口语化的。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严格遵守“对译”的方法,将单音节词语双音化,有效避免漏译文言词,也就从根本上避免了文白夹杂。“对译”过程中,不采用方言、俚语、口语化的词语。 2.检查有无夹杂在译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以及方言、俚语、口语词等。 误区六:不辩感情色彩>>>> 例六: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晋书·皇甫谧传》) 误译:于是他不做官,沉湎于书籍之中,以至废寝忘食。 正译:于是他不做官,沉醉于书籍之中,以至废寝忘食。 分析与对策:译句将“耽玩”的褒扬色彩误译成了贬抑色彩。“耽玩”,意思是深深地爱好、玩味,应译为“沉醉”“潜心玩味”之义。 考生误解词语的感情色彩,原因在于受到先入为主的思维影响,从而容易对一些似是而非的词,想当然地进行判定。比如例句中,考生一看到“耽”字,就将其解释为“耽搁”,从负面的角度进行理解,误译为“沉湎”。 为了避免这样的错误,对待一些前后有矛盾的词、有疑义的词,应该“瞻前顾后”,核实自己的初始判断是否正确。比如上面的例句中,后文有“忘寝与食”一句,对此句不难理解为“废寝忘食”之意;并且这句和上句是并列关系而非转折关系,故此“耽玩”一词应与“废寝忘食”的感情色彩相通,应译为正面的意思“沉醉”。 考生如果能够判断出夹击的关键而又是少量的信息,可以保证题目完全做对。 误区七:误译语法关系>>>> 误译语法关系,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单句语法关系的误译,一种是对复句语法关系的误译。 (一)单句 【例7】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误译: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利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正译: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分析与对策:“终身不用”是个短小的单句,它的主语“杜甫”承前省略了。根据语境,是叙写杜甫空怀壮志而终身不被朝廷重用,身处困境的情状,而这种意思却是靠“终身不用”这个不用被动词的被动句表达的,考生并没有把这层被动关系译出来。

高中语文 高三一轮复习:诗歌中的借代

借代是一种修辞手法,指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事物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的名称来称呼它。 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 注意:二者之间没有相似点,只有相关性。 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引人联想,使语句拥有形象突出、特点鲜明、文笔精炼、具体生动的效果。 借代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部分代整体 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2.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念奴娇·赤壁怀古》) 3.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特征代本体 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1.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陈毅《梅岭三章》) 2.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 3.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赋得古原草送别》) 4.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赠孟浩然》) 具体代抽象 1.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 3.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扬州慢》) 4.举酒欲饮无管弦。(《琵琶行》) 工具代本体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2.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过零丁洋》) 3.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晏殊《蝶恋花》) 专名代泛称 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1.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2.绿珠捧琴至,文君送酒来。(庾信《春赋》) 3.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十三首》) 4.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短歌行》) 官职代本体 1.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琵琶行》) 2.江州司马青衫湿,宣城太守知不知。(《红线毯》) 3.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杜甫《春日忆李白》) 练习一 修辞 古诗词中常因为修辞之妙而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如“”运用了借代的手法; “”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运用了比拟的手法;“”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①梨花千树雪②旅雁还应厌后行 ③钟鼎山林都是梦④天台四万八千丈 答案:③①②④ ①梨花千树雪,意思是千树梨花竞相开放,犹如树上盖了一层瑞雪。运用了 比喻手法。②旅雁还应厌后行,大意是迁飞之雁也应厌倦四处漂泊。运用了比拟手法。③钟鼎山林都是梦,大意是富贵和隐逸都是梦。运用了借代手法。 ④天台四万八千丈,意思为天台有四万八千丈高。运用了夸张手法。 练习二 拟行路难(其六)

文学常识:常见借代词语

文学常识:常见借代词语 导读:常见借代词语 杏坛:本是孔子聚徒讲学的地方,在今山东省曲阜孔庙大成殿前,因此就以杏坛称代教育届。 杏林:相传三国时吴国董奉为人治病不受钱,只求重病愈者为之种杏五株,轻者一株,数年后蔚然成林。后常以杏林称代医学界。 社稷:社,土地神;稷,谷神。因土地和粮食是立国的根本,故用作国家的代称。 朱门:红漆的大门。古时王侯贵族经帝王赏赐方可在宅门上加朱漆,故以朱门代指贵族宅第。 桑梓: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梓树,因用桑梓称代家乡。 干戈:干,盾牌;戈,戟。干戈,是古代作战时常用的武器,因用以泛指战争。 纨绔:是指用白色细绢裁制的套裤,这是古代富家贵族子弟所穿的衣服,常用以称富贵子弟。 汗青:古代在竹简上书写,为了容易写字和避免虫蛀,先用火烤竹简,使水分蒸发,称为汗青。引申为书册、史册。 丝竹:因琴瑟、箫管等乐器多用丝竹所制,后成为音乐的代称。 缙绅:缙,插;绅,束腰的大带。垂绅插笏是旧时官宦的装束,故指有官职或做过官的人。 三尺:代法律。因古代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叫三尺法。

鸿雁:鸟名,有迁徙的性能,古代传说能传递书信,因借指书信。 杜康:相传是古代最初造酒的人,后作为酒的代称。 布衣:古时平民穿的麻布衣服,后指平民百姓。 巾帼:古代妇女的头巾和发饰,后用作妇女的代称。 须眉:胡须和眉毛,借指男子。 拙荆:拙,粗劣,自谦之词。古时贫寒人家的妇女以荆枝作钗,后因之对人谦称自己的妻子为拙荆。 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学 6、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 10、婵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册 13、伉俪:夫妻 14、白丁、布衣:百姓

文言文练习答案

1.文言文阅读,完成下列各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含义 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______ ②悉.如外人______ ③余人各复延.至其家______ ④便要.还家______ (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______ A.仿佛 ..若有光 B.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D.乃不知有汉,无论 ..魏、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______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______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______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______。 (5)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答案】类;全,都;邀请;同“邀”,邀请; A;老人和孩子都充满喜悦显得心满意足.;渔人把自已听到的事-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或:这个人为(他们)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热情好客;他们不想让外面的人打扰他们和平宁静的生活 2.【解析】(1)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①有桑树、竹林这类的植物。属:类; ②男女的穿着打扮和外面的人都一样。悉:全,都; ③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延:邀请; ④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要:通“邀”,邀请。 (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A:的好像有点光亮。仿佛:隐隐约约.古今意相同。 B: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往来通达;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基本义)。 C: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人隔绝的地方。绝境:古义:与世人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明显出路的困境。 D: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无论:古义:更不用说。今义:连词,不论;不管。 故选:A. (3)本题考查翻译句子。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

古代常见借代词语

古代常见借代词语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古代常见借代词语 古代常见借代词语 1.桑梓——家乡 古代,人们喜欢在住宅周围栽植桑树和梓树,后来人们就用物代指处所,比喻故乡。又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要对它表示敬意。 2.桃李——学生 人们历来喜欢把老师培养出来的学生称作“桃李”,把老师教育、培养了众多学生称作“桃李满天下”。 3.社稷、轩辕——国家 社稷:社,古代指土地之神;古代又把祭土地的地方、日子和礼都叫社。稷,指五谷之神。 “社稷”从字面来看是说土谷之神。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平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 轩辕:古代装有有帷幕的车叫“轩”古代车前面用来驾牲口的那根直木叫“辕”“轩辕”合起来就是指古代的车。因为传说车是黄帝发明的,所以人们就称黄帝为“轩辕氏”。又因为黄帝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祖先,“轩辕”又被用来代指中华大地。 4.南冠——囚犯 南冠,楚国在南方,因此称楚冠为南冠。本指被俘的楚国囚犯。后泛称囚犯或战俘。亦作“南冠囚”。 5.同窗——同学

同窗,指在同一所学校里就读的人。古代学习条件很艰苦,所以就把同学称做同窗,窗,有寒窗之含义,说同窗二字,也就显示出了说话者之间的亲密和尊重,比说同学要亲切许多。 6.烽烟——战争 烽烟是指古代边防报警的烟火,后比喻战争或战乱。烽火台是古时用于点燃烟火传递重要消息的高台。烽烟也叫狼烟,是用狼的粪便做燃料,它的特点是燃烧起来烟黑且浓,竖直向上,可以让很远的地方看到。 7.巾帼——妇女 “巾帼”由来古时候的贵族妇女,常在举行祭把大典时戴一种用丝织品或发丝制成的头饰,这种头巾式的头饰叫巾帼,其上还装缀着一些金珠玉翠制成的珍贵首饰。巾帼的种类及颜色有多种,如用细长的马尾制作的叫“剪耄帼”;用黑中透红颜色制作的叫“绀缯帼”。因巾帼这类物品是古代妇女的高贵装饰,人们便称女中豪杰为“巾帼英雄”,后人又把“巾帼”作为妇女的尊称。 8.须眉——男子 胡子是个总名称,故古人称男子为须眉。封建传统歧视女性,所以当一个女人很有作为时,就叫巾帼不让须眉,意思是说女人不比男人差。9.丝竹——音乐 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丝竹是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也指音乐。 10.婵娟、嫦娥——月亮 婵娟和嫦娥均指月亮。 婵娟:①形态美好、漂亮:蛾眉新画觉婵娟。②指美女:家家分影照婵娟。③指月亮:“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嫦娥又称姮娥.女性.神话中的人物。她美貌非凡,后飞天成仙,住在月亮上的仙宫。 11.手足——兄弟

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

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 作者:不详时间:2012-4-723:36:43来源:会员原创人气:443 第一人称代词 古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我、吾、余、予、朕、台(yí)、卬(áng)”等七个。其中,常用的是“我、吾、余、予”四个. 吾:吾与汝毕力平险 余:余闻而愈悲 我: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予:予观夫巴陵胜状 谦称 古人为了表示自己的谦逊礼貌,在对话中往往不用自称代词,而常用谦称代替。其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自称其名。如: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斥之,辱其群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自称低贱的身份。如:①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司马迁《报任安书》),“牛马走”指“像走马一样被役使的仆人”,是谦称。②愚以为宫中之事。 此外:“臣、不肖、小人”等代替第一人称时是谦称。 注意 “孤、寡人、朕”是古代帝王诸侯自称。 如:孤不度德量力,安陵君其许寡人 “朕”,秦以前本是一般的自称,秦始皇以后专门用于帝王君主的自我称谓了。如:朕皇考曰伯庸。(屈原《离骚》) “卬(áng)”,多用在《诗经》中,“台”多用在《尚书》里,后代都不使用了。 “臣”是春秋战国时的人自称。后来则变成臣子的自称了。 第二人称代词 古汉语中,第二人称代词主要有“女、汝、尔、而、乃、若”等六个。其中以“女、汝、尔、若”四个为常见。 “汝”、“女”本是同一个词的不同写法。例如: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魏风?硕鼠》) 汝:汝是大家子 尔:尔等 若:若属皆且为所虏 尊称 “子、足下、君、公、先生、大王、陛下(对君王)”作第二人称时,是尊称,相当于先生,“您”。 1、称人之字。 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汉书?李广苏建传》) 2、称人以美德之辞,美称词语。 古人多用“子”、“君”、“公”、“先生”等。 例如:①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孟子?滕文公下》) 3、称人以其近侍、所在。这类尊称多用于君王、尊者。常用的词语有“陛下”、“阁下”、“殿下”、“足下”、“执事”等。

古诗文中的“借代”

古诗文中的“借代” “借代”就是不直接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借代”也叫“换名”,这样的换名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古诗文中“借代”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以特征来代本体 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用“朱门”代替显贵之家。 ②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当官的而能够不改变自己志节的人,在全国这样广大地域中,有几个人呢?)用“缙绅”代一般做官的人。因古代大臣把笏插在腰带里,所以称作官的人为“缙绅”。缙,插;绅,腰带。 二、以部分代整体 ①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以帆船的突出部分“帆”代整个船。 ②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李白《梦游天姥吟留

别》) 以“摧眉”代低头 三、以具体代抽象 ①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 以“管”“弦”代表管乐器、弦乐器,这里代表音乐。 ②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遥想当年,刘裕率兵北伐,队伍兵强马壮,气吞山河,如同猛虎。) 以“金戈铁马”来代精锐的部队。 ③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廉蔺列传》)(蔺相如只是凭着他能说善辩建立了功劳,但是地位竟在我之上。)以“口舌”代表辩说。 四、以专名代通名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范仲淹《岳阳楼记》) "骚”本指《离骚》,此处作了“诗”的通称。 五、以官职代人 ①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琵琶行》) 以“司马”代白居易,因白居易曾任九江郡司马。 ②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杜甫《春日忆李白》) 以“开府”代庾信,以“参军”代鲍照。因庾信在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世称庾开府;

文言文的表达技巧概说

文言文的表达技巧概说 一、导言: 表达技巧是指文章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表达文章的内容。表达技巧主要包括: (一)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主要是为语言的表现服务,在表达叙述上达到作者所需要的效果 (二)表现手法(托物言志托物起兴写景抒情寓情于景叙事抒情直抒胸臆顺叙倒叙插叙卒章显志象征衬托反衬烘云托月想象联想照应美景衬哀情渲染虚实结合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等);表现手法主要通过相应的方法巧妙恰当地反应揭示主旨,为中心服务 (三)结构手法,。常见结构手法包括承上启下、起承转合、悬念、照应、铺垫、衔接、伏笔、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等(四)修辞方法,包括比喻、双关、借代、反复、排比、反问、设问、拟人、夸张、对偶、互文等的运用等。 (五)选材剪材,主要指材料安排,包括主次、详略、繁简。 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 1、合叙 所谓合叙,就是把相关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物前后合并叙述,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意思,目的是使句子紧凑,文词简洁。在叙述时,前两件事与后两件事分别对应,把本来可以用两句话叙说的句子合并成一句话。这种修辞方法叫合叙,也叫并提。它的特点是将两件相关的事合并在一个句子里来表达,但在理解时却又要从文意入手,分别找出同句中的有关的词或词组之间的相互搭配关系。运用合叙这种修饰方法,能使文字精简,结构单纯,对比强烈。“合叙”在表现形式上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1单句合叙 1.1.1将军向宠,性行淑均。(诸葛亮《出师表》) 句中“性行淑均”,作为词组在句中充当谓语。作者将向宠的性格及品行两方面作出了评论,应理解为“性淑行均”。 1.2对句合叙 1.2.1A:冬——素湍——回清 B:春——绿潭——倒影 按两条线索的相承关系,我们将它们合并起来即为: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郦道元《三峡》) 显然,“合叙”是把应改合成一句的话分成了两句,把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中相关的词语“并”在一起,表达丰富的内容,同时也便于强调。意思是:冬天素湍回清,春天则绿潭倒影。 1.2.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师说》)上下文中的分承对应关系则更为复杂。 由合叙翻译公式,按相承关系此句应理解为:句读之不知——或师焉——小学;惑之不解——或不焉——大遗。 又如: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梁启超《谭嗣同》)句中程婴——西乡——足下,杵臼——月照——吾相对应。可见,合叙的翻译是由分而合。翻译时则按照句子的分承对应关系将其翻译为现代文。 1.3巩固练习: (I)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谳多怪柏……(《三峡》)

常见借代词语

常见借代词语 1、桑梓:家乡 桑梓[sāng zǐ],古代,人们喜欢在住宅周围栽植桑树和梓树,后来人们就用物代处所。种植桑树为了养蚕,种植梓树为了点灯(梓树的种子外面白色的就是蜡烛的蜡,近代以前的人使用的蜡烛上的蜡都是靠梓树获得的)。 2、桃李:学生 桃李,就是教师百年“树人”所得的硕果,往往比喻老师辛勤栽培的学生。桃李满天下就是说老师教育出来的优秀学生遍布全世界,赞美教师辛勤育人。 3、社稷、轩辕:国家 社稷[shè jì] ,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社,土神;稷,谷神。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轩辕[xuān yuán]传说中的古代帝王黄帝的名字。传说姓公孙,居于轩辕之丘,故名曰轩辕。后借指中华民族。 4、南冠:囚犯 南冠[nán guān] :楚国在南方,因此称楚冠为南冠。本指被俘的楚国囚犯。后泛称囚犯或战俘。亦作“南冠囚”,“南冠君子”,“南冠客”,“南冠”。 5、同窗:同学 同窗,指在同一所学校里就读的人。古代学习条件很艰苦,所以就把同学称做同窗,窗,有寒窗之含义,说同窗二字,也就显示出了说话者之间的亲密和尊重,比说同学要亲切许多。 6、烽烟:战争 烽火台报警之烟。亦借指战争。烽火戏诸侯。 7、巾帼:妇女 “巾帼”由来古时候的贵族妇女,常在举行祭祀大典时戴一种用丝织品或发丝制成的头饰,这种头巾式的头饰叫巾帼,其上还装缀着一些金珠玉翠制成的珍贵首饰。巾帼的种类及颜色有多种,如用细长的马尾制作的叫“剪耄帼”;用黑中透红颜色制作的叫“绀缯帼”。因巾帼这类物品是古代妇女的高贵装饰,人们便称女中豪杰为“巾帼英雄”,后人又把“巾帼”作为妇女的尊称。 8、丝竹:音乐 汉族传统民族弦乐器和竹制管乐器的统称。亦泛指音乐。《礼记·乐记》:“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商君书·画策》:“是以人主处匡床之上,听丝竹之声,而天下治。” 唐韦应物《金谷园歌》:“ 洛阳陌上人廻首,丝竹飘颻入青天。” 明李贽《哭怀林》诗:“交情生死天来大,丝竹安能写此中!” 叶圣陶《倪焕之》十:“这时候,前街的锣鼓声和人声一阵阵地沸扬起来,中间碎乱地夹杂着丝竹的吹弹。 9、须眉:男子 古时男子以胡须眉毛稠秀为美,故以为男子的代称。 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曹雪芹《红楼梦》 10、婵娟、嫦娥:月亮 婵娟[chán juān] 是古代美女的代称,也用于形容月色明媚或指明月。唐˙刘长卿˙湘妃诗:婵娟湘江月,千载空蛾眉。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嫦娥,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人物。上古时期三皇五帝之一帝喾(天帝帝俊)的女儿、后羿之妻,其美貌非凡,本称姮娥,因西汉时为避汉文帝刘恒的忌讳而改称嫦娥,又作常娥。也有称其姓纯狐,名嫄娥。神话中因偷食大羿自西王母处所求得的不死药而奔月成仙,居住在月亮上面的广寒宫之中。 11、手足:兄弟 指兄弟。亲如手足。《易林·益之蒙》:“饮酒醉酣,跳起争鬭,手足纷拏,伯伤仲僵。” 讲的是兄弟。 12、汗青:史册 古时在竹简上记事,先以火烤青竹,使水分如汗渗出,便于书写,避免虫蛀,故称汗青,也叫杀青。汗青又借指史册。宋

语文高考备考最全文言文答题方法

语文高考备考最全文言文答题方法 一、预备知识 预备知识一:如何读懂文章 (1)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此题如果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则除外) (2)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3)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预备知识二:官位变迁及官吏行为词 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 2.表官职变化的: (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 (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 预备知识三:其他高频词汇 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余吾予);第二人称(尔而女汝乃若);第三人称(之其彼渠厥) 2.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焉安奚恶 3.谦敬词语:请谨窃忝辱敢幸 4.修辞词句: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 5.兼词:诸焉盍旃叵

二、如何答好每一道题 1.文言实词释义题 本题往往考查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点。【答题技巧】记住: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 第一种: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 第二种: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 第三种: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 第四种: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 第五种: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 第六种: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 第七种: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相关知识】一词多义的产生: ①词的本义。如“(解)狐乃引弓送而射之”(拉开弓)。 ②词的引申义。如“我君景公引领西望”(伸长),成语有“引吭高歌”。 ③词的比喻义。如“金城汤池”(比喻牢不可破)。 ④词的借代义。如“徒以口舌为劳”(代言辞)。 ⑤词的假借义。如“将军禽操宜在今日”(通“擒”)。 常见文言实词 1.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 2.曾乘诚除辞从殆当道得 3.度非复负盖故顾固归国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