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石油地质学论述题

石油地质学论述题

石油地质学论述题
石油地质学论述题

石油地质学----论述题

1.试述天然气和石油在形成条件上的差异。

答:(1)母质类型:石油的原始物质主要是Ⅰ型或Ⅱ1型干酪根,而天然气主要为各种类型的干酪根,原始有机质,煤,可溶有机物,液态烃,无机物。与石油相比,天然气的原始物质更具多源性;

(2)形成机理:石油的形成机理为干酪根的热降解,天然气的形成机理则为生物化学反应,热降解,热裂解,无机化学反应,核反应等。与石油相比,天然气的成气机理更具多样性;(3)形成深度:石油形成的深度范围大约为1000~5000m左右,天然气则从沉积表面至近万米都可生成;形成深度范围更加广泛;

(4)形成环境:石油形成的环境主要是浅海,三角洲,深湖—半深湖以及特殊的沼泽;而天然气可生成于各种有利有机质堆积的环境,除上述环境外,煤环境也有利于生气,以及幔源,无机环境。

总体来说,与石油的形成条件相比,天然气的原始物质更加多源,成气机理更加多样,成气环境更加广泛。

2.试述有机质演化模式及其应用。

答:有机质的演化及生烃模式可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生物化学生气阶段(未成熟阶段):这个阶段的深度范围是从沉积表面到数百乃至1500m 深处,温度介于10~60C,Ro《0.5%,以细菌活动为主。形成机理为生物化学作用。产物主要为生物甲烷,伴随生成少量未熟油;

(2)热催化生油气阶段(成熟阶段):深度超过1500m,温度介于60C~180C,Ro=0.5%~1.2% 形成机理为热催化作用。产物以液态石油为主,包括一部分湿气。在这个阶段,正烷烃主峰碳数减少,奇碳优势消失,环烷烃和芳香烃的碳数消失减少。

(3)热裂解生湿气阶段(高成熟阶段):温度介于180C~250C,Ro=1.2%~2.0%

形成机理为热裂解作用,及C—C键的断裂,其中以液态石油的裂解为主,干酪根的裂解为次。产物主要为湿气。

(4)深部高温生气阶段(过成熟阶段):温度大于250C,Ro》2.0%,形成机理为热裂解,热变质作用,产物主要为干气,还有少量的固体沥青和次石墨。

有机质演化模型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是有机质演化的理想和完整模式,具体盆地有机质的演化更加复杂并且不一定完整; (2)不同盆地由于地质演化和地温梯度的不同,达到各演化阶段的温度和深度可能有很大差异;

(3)有机质演化的四个阶段对于同一层位的有机质只是一个历史的概念,但目前只能观察到它演化到现在的状态,而无法直接观察他演化的历史过程

(4)同一盆地不同层位的有机质经历的演化阶段是不相同的,同一源岩层中的有机质在地

质历史上实际上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3、油气藏按圈闭成因如何分类?

答:油气藏按圈闭成因可分为五大类:

(1)构造油气藏:由于地壳运动使地层发生变形或变位而形成的圈闭称为构造圈闭,在构造圈闭中的油气聚集称为构造油气藏。

构造运动可以形成各种各样的构造圈闭,形成的油气藏也就各种各样,其中比较重要的有背斜油气藏,断层油气藏,裂缝油气藏,岩体刺穿油气藏。

背斜油气藏又可细分为挤压背斜油气藏,基底隆升背斜油气藏,底辟拱升背斜油气藏,披覆背斜油气藏,滚动背斜油气藏五个亚类。断层油气藏可分为断鼻油气藏和断块油气藏俩个亚类。岩体刺穿油气藏可分为盐体刺穿油气藏,泥火山刺穿油气藏,岩浆岩体刺穿油气藏三类。

(2)地层油气藏:由于地层纵向沉积连续性中断而形成的圈闭称为地层圈闭,其中的油气聚集为地层油气藏。

根据储集层与不整合面之间的关系地层油气藏大致可分为俩类:即位于不整合面之下的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和位于不整合面之上的地层超覆不整合油气藏。其中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又可细分为潜伏剥蚀突起油气藏和潜伏剥蚀构造油气藏俩个亚类。

(3)岩性油气藏;岩性圈闭是指储集层岩性岩相变化形成的圈闭,其中聚集了油气,就形成了岩性油气藏。

在陆相沉积盆地中,岩性,岩相变化频繁,储集岩体类型众多不同类型的储集岩体相互叠置,有利于形成各种岩性圈闭。岩性油气藏主要分为储集层上倾尖灭油气擦,砂岩透镜体油气藏和生物礁油气藏。他们都是岩性变化的结果,在成因上都和沉积环境的变化有关,因此,他们常成群成组的出现,形成较大的多层岩性油气藏。

(4)水动力油气藏:由水动力或非渗透性岩层联合封闭,使静水条件下不能形成圈闭的地方形成聚油气圈闭,称为水动力圈闭,其中聚集了商业规模的油气后,称为水动力油气藏。

这类油气藏易形成于地层产状发生轻度变化的构造鼻和挠曲带,单斜储集岩性不均一和厚度变化带以及地层不整合附近。

根据水动力的封闭特征及目前已有勘探成果,可将水动力油气藏分为构造鼻型水动力油气藏和单斜型水动力油气藏。有时水动力因素与地层,岩性,断层等其他因素配合而形成复合油气藏。

(5)复合油气藏:复合圈闭是指圈闭条件石油构造,地层,岩性或水动力等因素中俩种或俩种以上因素控制而形成的圈闭,其中聚集油气后就成为复合油气藏。

按照构造,地层,岩性,水动力的油气藏类型的圈闭条件所构成的组合,可形成各式各样的复合油气藏类型,但从勘探实践来看,大量出现的主要是构造—地层,构造—岩性等复合油气藏,特殊情况下也可形成地层或岩性—水动力油气藏。

4.分析烃源岩在不同演化阶段油气初次运移的相态、动力、通道特点(排烃模式)。

答:(1)未成熟阶段:烃源岩埋藏浅,孔隙度高,渗透性好,地层水含量较多,主要的产物为生物气,伴随有少量的未熟油,胶质沥青质含量高。因此,此时生物气的主要运移相态为水溶相;主要动力是压实作用产生的瞬时剩余压力,油气通过孔隙和微层里面运移,呈压实排烃模式;

(2)成熟阶段:烃源岩埋藏较深,孔渗性差,含水少,在这个阶段,油气大量生成,孔隙水不足以溶掉所生成的油气,因此油气主要呈游离相运移;其中所生成的气体多溶于油中,呈油溶气相运移;

在成熟作用初期,大量原生孔隙水被排出后,泥岩的孔径和渗透率变小,流体渗流受阻,这时,有机质开始生烃,蒙脱石大量脱水,因此这一阶段欠压实作用,有机质生烃作用,蒙脱石脱水作用以及受温度影响的油气水热增压作用并驾齐驱,迫使油气水排出烃源层。至成熟作用中期,有机质进入生油高峰期,同时也是粘土矿物脱水的第二个阶段,大量新生流体不断进入孔隙,导致孔隙压力不断增加形成孔隙异常压力,当其压力超过烃源岩骨架强度时,就会产生微裂缝,在内部异常高压推动下油气水不断涌出烃源岩。总体来说,成熟阶段的主要动力为烃源岩内部的异常高压,油气通过微裂缝,微孔隙运移,呈微裂缝排烃模式;(3)高成熟阶段:烃源岩埋藏深,孔渗性很差,含水极少,烃类型主要为湿气,在这个阶段,气作为石油的载体,主要运移相态是独立气相和气溶油相;在这个阶段,有机质进入生气高峰期,这一时期烃源岩相对致密,油气的排除主要是由于气体的生成以及热膨胀作用导致的结果,通过微裂缝运移,呈微裂缝排烃模式;

(4)过成熟阶段:烃源岩无孔渗性,不含水,在这个阶段,烃源岩大量生气,烃类型主要为干气,所以,此时主要为游离气相以及分子扩散。气体通过微裂缝和微孔隙运移,呈扩散排烃模式。

碳酸盐岩由于其易固结的成岩特点,岩石中缺少水来源,压实作用很弱,因此,其生成的油气多是在具备排烃动力后以游离相排出。

综上所述,石油主要以游离相态运移,水溶相态和游离相态对天然气初次运移都是重要的,天然气还可呈扩散状态运移,油气可以以互溶相态运移,烃源岩演化过程中相态是演变的。

5.试述烃源岩异常高压形成的主要机理。

答:烃源岩异常高压的形成机理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

(1)欠压实作用:由于泥岩孔渗性降低,导致孔隙流体不能及时排出,泥岩孔隙体积不能随上覆负荷的增加而有效的减少,从而使泥岩孔隙流体承担了一部分上覆颗粒的重量,出现泥岩孔隙度高于正常压实泥岩的孔隙度,孔隙流体压力高于正常静水压力的现象称为欠压实现象。

由于欠压实泥岩孔隙中存在剩余压力,它具有驱动孔隙流体向低剩余压力方向运移的潜势,特别是当欠压实作用进一步强化,孔隙压力超过泥岩的承受强度,则会出现泥岩破裂,结果超压流体会通过泥岩微裂缝涌出,达到排液目的。随着流体排出,孔隙超压被释放,泥岩回到正常压实状态。欠压实作用是异常高压产生最普遍的机理。

(2)蒙脱石脱水作用:蒙脱石是一种膨胀性粘土,属层状铝硅酸盐矿物,结构水较多,这些结构水在压实和热力作用下会有部分甚至全部成为孔隙水,这些新增的流体必然要排挤孔隙原有的流体,从而起到排烃的作用。

在蒙脱石脱水过程中,其矿物性质也随着改变,最终蒙脱石转变为伊利石。伊利石不含层间水层间水转化为自由水后,体积发生膨胀形成异常高压。蒙脱石转化成伊利石的阶段和地层压力异常阶段吻合。

(3)有机质生烃作用:干酪根成熟后能生成大量油气(包括水),这些油气的体积大大超过原干酪根本身的体积,这些新生的流体进入孔隙中,必然不断排挤孔隙已存在的流体,驱替原有流体向外排出。当流体不能及时排出时,则会导致孔隙流体压力增大,出现异常压力的排烃作用。因此,烃源岩的生烃过程也孕育了排烃的动力。

(4)流体热增压作用:当泥岩埋藏较深,其可压实的比例逐渐减小,压实流体的运动也随之减弱。但是,此时地层温度增加,流体发生膨胀,这种膨胀使泥岩层内压力增加,从而促进流体运动。在大多数沉积盆地中,地下温度随埋藏深度的增加而增高,导致在封闭条件下,孔隙流体热膨胀,促使热液流体的运动。

6.试比较油气初次与二次运移在相态、动力、方向、距离上的区别与联系。

(1)相态:石油在初次运移中主要呈游离相态,少量呈油溶气相,天然气初次运移呈水溶相,扩散相以及游离气相;在二次运移中,石油主要呈游离相态,天然气主要呈游离相和水溶相;

(2)动力:油气初次运移动力为压实作用产生的瞬时剩余压力,烃源岩内部的异常高压和烃类浓度梯度;油气二次运移的动力主要包括毛细管阻力,浮力和重力以及水动力;

(3)方向:油气初次运移是从烃源岩到储集层,及烃源岩的排烃过程;油气二次运移是指油气进入储集层或运载层后的一切运移;

(4)距离:

7.油气二次运移方向受哪些主要地质因素的控制?它们如何影响油气二次运移的方向?答:油气二次运移主要受三种力的作用:(1)浮力—促使油气向上倾方向运移;(2)毛细管阻力—油气沿阻力最小的方向运移—优势输导体系(3)水动力(压力)--从折算压力高向折算压力低的方向运移;

因此,影响油气二次运移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1)地层的产状与区域构造格局:在浮力的作用下,油气运移方向主要受地层产状和区域构造格局(坳陷和隆起的分布)的控制;油气运移的大方向有盆地中心向盆地边缘运移,从凹陷区向隆起区运移;位于坳陷附近的隆起带及斜坡带是油气运移的主要指向(坳中长期继承性的隆起带最有利)。

(2)优势运移通道的分布:优势运移通道孔渗性好,毛细管力小,油气运移阻力小,是油气运移的优势方向。优势运移通道受砂体的控制:三角洲,水下扇,扇三角洲等砂体;优势运移通道受断裂分布的控制;盖层地面的构造脊是油气运移的优势方向。

(3)盆地水动力条件:在水动力作用下,油气从折算压力高值区向低值区运移;在压实流盆地中,水动力的方向一般与浮力的方向一致;在重力流盆地中,水动力对油气运移方向的影响与水动力的强弱和方向有关。

油气的主要运移方向受多种因素控制,除上述特点外,油气运移的方向还要受储集层岩性岩相的变化,地层不整合,断层分布及其性质,水动力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判断油气运移的主要方向时,必须综合分析以上各种条件,才能得出比较符合实际的结论。8.试述天然气和石油在成藏过程上的差异。

答:

9.试述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答: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是生,储,盖,圈,运,保多种地质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因此,油气成藏的基本条件包含以下四方面:

(1)充足的油气来源:生油条件是一个沉积盆地中油气藏形成的物质基础.油气源的丰富程度取决于盆地内烃源岩系的发育程度及其有机物质的丰度,类型和热演化程度。

a.有效的烃源岩(优越的生排烃条件):

烃源岩的规模大----面积大,厚度大,层数多;

烃源岩的质量高----丰度高,类型好,成熟度适中;

烃源岩的排烃条件好----砂岩百分比在20%~60%的互层式最有利石油聚集

b.有利的运移条件:研究目标是否处在有利的构造位置上---坳中隆,斜坡带,古隆起最为有利;距油源区的距离越近越好;是否有有利的运移通道连通;是否处在有利的运移方向上;目标与生油中心之间有无阻挡油气运移的封隔体。

地质上,具有面积大和持续时间长的生烃凹陷的盆地往往具有好的油气源条件。我国的油气资源分布表明,盆地面积大,沉积岩厚度大,沉积岩分布广泛是油气生成和聚集的有利场所,例如松辽盆地。但是,有些盆地面积虽小,但沉积岩厚度大,圈闭的有效容积大,生油层总厚度大,油源丰富,也可形成丰富的油气聚集,如美国西部的洛杉矶盆地就是一个快速沉积的“小”盆地。

(2)有利的生储盖组合:生储盖组合是指地层剖面中烃源层,储层和盖层的配置关系。生储盖组合在空间上的类型主要包括正常式(烃源层在下,储层居中,盖层在上),顶生式(烃源层与盖层在上,储层在下,烃源层就是盖层),自生自储自盖式(烃源层,储层,盖层在同一套地层。某些碳酸盐岩裂缝性油藏,泥岩中的砂岩透镜体储油等),侧变式(由岩性岩相的横向变化而导致生储盖层在横向上组合,多发育在生油坳陷的斜坡带,三角洲沉积相等)。时间上,则主要包括新生古储,古生新储和自生自储三种类型。

生储盖组合的有效性:互层式的生储盖组合对油气聚集是最有利的;侧变式组合的有效性不如互层式;透镜状的自生自储自盖式组合,缺乏砂岩体,总体排烃条件差。

(3)有效的圈闭:指具备良好成藏条件的圈闭。其有效性主要包括下面四个方面:

a.圈闭形成时间与区域性油气运移时间的关系----只有在最后一次区域性油气运移之前或同时形成的圈闭才是有效的圈闭;

b.圈闭距油源区的距离----圈闭距油源区越近,其有效性越高;

c.圈闭位置与油气运移优势方向的关系----位于油气运移优势方向上的圈闭较其他方向上的圈闭更为有效;

d.水动力对圈闭有效性的影响----与水动力的强度和流体的性质有关;稳定的水动力环境对圈闭中油气的聚集有利,强烈的水动力对油气聚集不利。在相同水动力条件下,对气有效的圈闭对油不一定有利。

(4)良好的保存条件:

a.良好的区域性盖层:具有致密的岩性,如膏岩盖层,泥质岩盖层;并且具有足够的厚度和区域上的稳定性;

b.稳定的构造环境:适宜的构造运动可形成圈闭(背斜圈闭,断层圈闭),油气运移通道(断层通道,不整合),造成地层的倾斜,增强油气运移的动力;但强烈的构造运动则会造成油气藏的破坏;

c.相对稳定的水动力环境:活跃的水动力条件对油气的保存不利,相对稳定的水动力环境是油气保存的重要条件之一。

10.试从源岩条件、生储盖组合特征、油气运移条件、圈闭发育特征等方面论述三角洲相油气富集的主要原因。

答:在三角洲相中,前三角洲亚相是具有良好生油条件的相带。因为前三角洲以粘土岩沉积为主,厚度大,分布广,堆积速度快,富含河流带来的和原地堆积的有机质,加之

水体较安静,埋藏速度快,有利于有机质的富存。如我国长江三角洲的前三角洲粘土沉

积物,有机质含量可达1%~1.5%。

三角洲前缘亚相分布有河口沙坝,远沙坝和席状砂体,砂质纯净,分选好,具有良好的储油物性,加上地处三角洲前缘,与有利于生油的前三角洲亚相紧密相邻,对油气的聚集处于“近水楼台”的优越地位,因此是储集条件有利的相带。

在海进过程中形成的破坏相海进沙层具有较好的储集条件,而超覆在三角洲砂体之上的破坏相粘土岩,可作为区域性良好盖层。三角洲向海推进时形成的陆上平原沼泽沉积也可作为良好的盖层。

三角洲前缘出现向海的自然倾斜,因堆积速度快,沉积厚,易产生重力滑动常形成走向大致平行海岸的同生沉积断层。在断层下盘常半生有长轴平行于断层走向的狭长“滚动背斜”他提供了油气聚集的有利条件。如非洲尼日尔河三角洲中已发现的许多油田,大都属于滚动背斜类型。

三角洲沉积物的性质常有很大差异,在压力不均衡条件下,具可塑性,易流动的沉积体,如盐岩等可沿上覆岩层的低压区移动,并刺穿上覆岩层,形成刺穿盐丘构造,这是三角洲沉积中常见的现象。盐丘构造可形成多种圈闭类型,是油气聚集的良好场所。

如墨西哥湾三角洲沉积发育有400多个盐丘构造,其中有280个是产油气的。

三角洲沉积还可形成岩性圈闭,地层圈闭,亦能提供油气聚集的有利条件。

11.油气勘探阶段是如何划分的?每个勘探阶段的对象、任务、勘探成果?

答:

一、试述烃源岩评价内容和方法(20分)。

二、试述碎屑岩储层孔隙空间的类型、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20分)。

三、试述压实排烃与微裂缝排烃的基本特点(20分)。

四、试述非构造油气藏的基本类型和形成条件,并以断陷盆地为例说明其分布规律(20分)。

五、试述沉积盆地异常流体压力的形成机制、分布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20分)。

三、论述题(石油地质学的基本原理)。

01.试述干酪根热降解生烃学说的理论要点。

02.试述干酪根的类型划分及其基本特征。

03.试述温度和时间在油气生成中的作用。

04.试述有机质演化的主要阶段及其基本特征(Tissot的干酪根生烃模式)。

05.试述石油和天然气在成因上的差异。

06.试述影响碎屑岩储集层的储集空间发育和储集物性的主要因素。

07.试述影响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储集空间发育和储集物性的主要因素。

08.试述盖层的主要封闭机理及其评价指标。

09.试述油气初次运移的三种基本模式。

10.试述烃源岩异常高压形成的主要机理。

11.试述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12.试述断层在油气藏形成中的作用。

13.试述充足的油气来源的石油地质内涵。

14.试述沉积盆地生储盖组合的基本类型、分布及其油气聚集效率。15.试述有效的圈闭的石油地质内涵(影响圈闭有效性的主要地质因素)。16.简述有利的油气聚集带的基本特征。

17.试述裂谷盆地的石油地质特征与油气藏分布规律。

18.试述前陆盆地的石油地质特征与油气藏分布规律。

19.试述克拉通盆地的石油地质特征与油气藏分布规律。

成都理工石油地质学精品课程

第一章石油、天然气和油田水 ◆教学目的:了解石油、天然气和油田水的化学组成及物理性质,使学生对本课程所讨论的物质对象有一些基本的认识,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好基础。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油、气的化合物组成和油田水的特征及水型。难点是石油的组分组成和生物标记化合物、天然气的相图以及油气的同位素分布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主要教学内容: 石油的概念;石油的组成——元素、化合物、馏分、组分等;石油的分类;海陆相石油的区别;石油的物理性质。(石油工程专业适当补习相关有机化学内容) 天然气的概念(广义和狭义);天然气的产出类型;天然气的组成——烃类和非烃类组分;天然气的物理性质。 稳定同位素的概念及表示方式;同位素的分馏作用及分馏效应;油、气的稳定同位素组成——主要是碳和氢,硫、氮、氧作简要介绍。(石油工程专业只讲碳、氢同位素分布的表示及油气中碳、氢同位素的分布范围) 油田水概述;油田水的产状,包括贮存状态、与油气的位置关系;油田水的来源;油田水的化学成分及矿化度;油田水的水型;油田水的物理性质。 要求学生了解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专业概念,理解石油不同化学组成(元素、化合物、组分、馏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掌握油、气主要物理性质(比重与密度、粘度、溶解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趋势,明确油、气没有确定的物理常数,化学组成是决定其物理性质的本质因素。了解组成油气的主要元素碳和氢的同位素变化特征。了解油田水的基本特征,掌握油田水的苏林分类及油田水的主要水型。特别是温度和压力(涉及地面与地下不同环境)对油气物理性质的影响必须讲深讲透,讲清同位素分馏效应,为后面章节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章油气成因与烃源岩 ◆教学目的:认识油气的来源及油气形成的地质条件,知晓如何评价油气源。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石油成因的现代概念及与之相联系的烃源岩评价,天然气成因类型中的煤型气;难点是与有机成因晚期成油说相适应的有利油气生成的地质环境,以及深源油气无机成因机理。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主要教学内容: 油气成因概述,包括研究意义、简史。 石油成因的现代概念——阐述有机成因晚期成油说的基本原理。 早期成油说与未熟-低熟油——简介有机成因早期成油说与部分勘探现实。

石油地质学试题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试题(一) 二、论述题: 1.气藏气中常见的化学组成是什么?(10分) 2.简述如何评价圈闭的有效性(10分)。 3.圈闭度量的实质及其一般步骤是什么(10分)? 4.论述有机晚期成油说的基本内容(10分)。 5.简述微裂缝排烃模式(10分) 6.分析含油气盆地中形成油气田的综合地质条件(10分)。 7.油气差异聚集原理是什么(10分)? 一、概念题(30分): 1、生物标志化合物:沉积物和石油中来自生物体的原始生化组成,其碳骨架在各种地质作用过程中被保留下来的有机化合物。 2、圈闭:圈闭是指储集层中能聚集和保存油气的场所或容器。 3、溢出点:指圈闭容纳油气的最大限度的位置,若低于该点高度,油气就溢向储集层的上倾方向。该点是油气溢出的起始点,又叫最高溢出点。 4、TTI:即时间—温度指数(Time Temperature Index )。根据促使有机质成烃热演化的温度和时间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的一种定量计算有机质成熟度的指标。 5、CPI:碳优势指数,反映有机质或原油的成熟度。 6、初次运移:是指油气脱离烃源岩的过程,是发生在烃源岩内部的运移,烃源岩是初次运移的介质。 7、流体势:单位质量的流体所具有的机械能的总和; 8、系列圈闭:沿一定的路线上溢出点依次升高的多个圈闭; 9、含油气盆地:指有过油气生成、并运移、聚集成工业性油气田的沉积盆地。 10、石油: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可燃有机矿产。成分上以烃类为主,并含有非烃化合物及多种微量元素;相态上以液态为主,并溶有大量烃气和少量非烃气以及固态物质。 二、论述题(70分):(答题要点) 1、气藏气中常见的化学组成是什么?(10分) (1)气藏气中常见的烃类组成有甲烷(C1H4)、乙烷(C2H6)、丙烷(C3H8)、异丁烷(iC4H10)、正丁烷(nC4H10);(2)气藏气中常见的非烃气有氮气(N2)、二氧化碳(CO2)、硫化氢(H2S)、氢气(H2)、一氧化碳(CO)、汞(Hg)蒸气及惰性气体(氦、氖、氪、氩、氙、氡)。 2、简述如何评价圈闭的有效性(10分)。 (1)圈闭的概念;(2)圈闭形成时期-早;(3)圈闭的位置-近;(4)圈闭的容积-闭合高度高;(5)闭合面积大;(6)圈闭的保存条件-保 3、圈闭度量的实质及其一般步骤是什么(10分)? (1)圈闭度量的实质是评价一个圈闭有效容积的大小。 (2)其一般步骤包括:1)确定溢出点;2)确定闭合高;3)确定闭合面积;4)确定圈闭内有效储集层比例;5)确定圈闭内有效储集层的有效孔隙度。 4、论述有机晚期成油说的基本内容(10分)。 (1)成油物质――有机、证据;(2)成油过程――演化、晚期;(3)烃源岩、干酪根的概念);(4)阶段性具体论述:未成熟阶段,成熟阶段,过成熟阶段 5、简述微裂缝排烃模式(10分) (1)排烃驱使因素-成烃增压;(2)排烃途径或通道-微裂缝;(3)排烃相态-连续烃相。特点:幕式排烃。 6、分析含油气盆地中形成油气田的综合地质条件(10分)。 含油气盆地:指有过油气生成,并运移、聚集成为工业性油气田的沉积盆地。 油气田:是一定(连续)的产油气面积上油气藏的总和。一定的产油面积:指不同层位的产油气层叠合连片的产油气面积。 综合地质条件: 1)成烃坳陷和充足油气源 成烃坳陷——指盆地中分布成熟烃源岩或成烃灶的深坳陷区。 充足的油气源——油气丰度: 单位面积的丰度高。根据这种方法将世界主要含油气盆地分为3个等级。丰富的(>2 108m3/km2)中等的(0.2 108m3/km2—2 108m3/km2),贫乏的(<0.2 108m3/km2) ; 生烃是和

7石油地质学练习题

第五章思考题 1.何谓圈闭?构成圈闭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2.何谓油气藏?油气成藏必备的地质要素有哪些? 3.形成大油气藏的基本地质条件有哪些? 4.差异油气聚集的适用条件是什么? 5.确定油气成藏期的方法有哪些? 6.何谓原生油气藏、次生油气藏?

第四章思考题 1.试比较砂岩和泥岩的压实特征,讨论压实作用在油气初次运移中的作用特点。 2.促使产生异常高孔隙流体压力的地质作用有哪些?试讨论异常高压在油气初次运移中的作用特点。 3.什么是油气初次运移、油气二次运移?试比较油气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地质环境和条件的差异。 4.油气二次运移的方向、通道、主要时期? 5.试分析不同构造背景下,水动力与浮力的相互配合对油气二次运移方向的影响。 6.试分析构造运动对油气运移的控制作用。 7.什么是折算压力、流体势?试用流体势概念分析静水与动水环境中油气的运移方向。 第三章思考题 1.什么是储集层(岩体)?作为储集层,必须具备哪些基本特性? 2.什么是总孔隙度、有效孔隙度、相渗透率、相对渗透率?多相流体孔隙中影响相渗透率的因素是什么? 3.岩石孔隙结构对储集层物性有哪些影响?它与哪些因素有关?什么是排替压力? 4.影响碎屑岩储集物性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砂岩体的成因类型和主要特征? 5.影响碳酸盐岩孔隙(洞)和裂缝发育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6.试比较砂岩和碳酸盐岩储集性质的差异。 7.什么是盖层?盖层封闭油气的机理有哪些?影响盖层封闭性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试分析盖层封闭油气的相对性。 8.什么是生储盖组合?生储盖组合有哪些类型? 第二章思考题 1.油气成因两大学派的根本分歧是什么?油气无机成因理论的主要观点有哪些?近年来有何进展?油气有机成因理论的主要观点有哪些?近年来有何进展? 2.油气有机成因早期说和晚期说的根本分歧是什么? 3.根据油气有机成因论,生成油气的原始物质有哪些?它们主要来源于哪些原始生物?成烃潜力如何? 4.什么是沉积有机质?沉积物(岩)中沉积有机质数量的多少取决于哪些因素? 5.何为干酪根?干酪根的演化特点如何?如何对干酪根进行类型的划分? 6.有利于油气生成的大地构造条件和岩相古地理、古气候环境是怎样的? 7.有哪些理化条件影响有机质向油气的转化?如何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7.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过程可以分成哪几个阶段?各阶段有何特征? 8.什么是生油门限和生油窗?什么是时间-温度指数? 9.什么是低熟油?低熟油气的成因机理有哪些? 10.煤中有利于石油生成的显微组分主要有哪些?煤成烃的演化阶段有什么特点? 11.石油和天然气的生成条件有何异同? 12.什么是烃源岩、烃源岩系?通常从哪几个方面来评价烃源岩质量的好坏?反映烃源岩有机地化特征的主要指标有哪些? 13.什么是生物气、油型气、煤型气?不同成因类型的天然气的判识标志有有哪些? 14.什么是油源对比?油源对比的基本原理和目的是什么?目前常用的油源对比的主要方法有哪几类? 第一章思考题 1.什么是石油沥青类?石油沥青类的组分组成、族分组成以及馏分组成有哪些? 2.原油的主要元素组成有哪些?含硫量与环境有何关系?微量元素钒和镍如何反映环境?卟啉类化合物有何石油地质意义? 3.什么是正烷烃分布曲线?正烷烃分布曲线的特征取决于哪些因素? 4.什么是生物标志化合物?你所了解的常见生物标志化合物有哪些? 5.化学成分、温度、压力等对石油的颜色、比重、粘度等有何影响? 6.石油、天然气的溶解性有何特点? 7.从产状上看,天然气有哪些类型? 8.什么是石油的荧光性?为什么石油具有荧光性? 9.什么是石油的旋光性?为什么石油具有旋光性? 10.什么是油田水?油田水的主要化学组成有哪些?水型与环境有何关系? 11.与常规油相比,重质油和沥青砂在物理性质和化学特征上有何特别之处? 12.石油、天然气的碳氢同位素组成有何特征? 13.海相油和陆相油在化学组成上有何区别?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教案及思考题Word版

第一章油气藏中的流体 (Chapter1 Liquid of hydrocarbon reservoir) 学时:6 学时 基本内容: ①石油的概念、组成、特征、分类及物理性质。 ②天然气的概念、产出类型、化学组成及物理性质。 ③油田水的概念、类型和特征。 ④油气的碳、氢稳定同位素。 教学重点:石油的组成和特征,天然气的产出类型,油田水的类型。 教学内容提要: 第一节石油 一、石油的概念及组成 石油(又称原油):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氧化合物与杂质组成的,呈液态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产。 (一)石油的元素组成 主要是碳、氢、硫、氮、氧。尤其是碳、氢,两元素在石油中一般占95~99%,平均为97.5%。除上述五种元素外,在石油中还发现其他微量元素,构成了石油的灰分。 (二)石油的馏分、组分与化合物组成 1.石油的馏分组成 石油的馏分:是利用组成石油的化合物具有不同沸点的特性,加热蒸馏,将石油切割不同沸点范围(即馏程)的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就是一个馏分。 2.石油的组分组成 石油的组分:石油化合物的不同组分对有机溶剂和吸附具有选择性溶解和吸附性能,选用不同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将石油分成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就是一个组分,分别为油质、苯胶质、洒精苯胶质及沥青质。 3.石油的化合物组成 在近代实验室中,用液相色谱可将石油划分为饱和烃、芳烃、非烃及沥青质。 4.三者的关系 石油的组分、化合物和馏分的大致对应关系如下:

二、石油的化合物及特征(本节重点) (一)烃类化合物 1.正构烷烃 其含量主要取决于:①生成石油的原始有机质的类型;②原油的成熟度:在石油中,不同碳原子数正烷烃相对含量呈一条连续的分布曲线,称为正烷烃分布曲线。 正烷烃分布曲线的应用:判断成油原始有机质类型、有机质成熟度、油源对比。 2.异构烷烃 以异戊间二烯烷烃最重要,研究和应用最多的是植烷和姥鲛烷。主要来源于植物的叶绿素的侧链——植醇或色素,为生物标志化合物。常用于油源对比和沉积环境研究。 3.环烷烃 石油中的环烷烃多为五员环或六员环。随着成熟度的增高,由多环向单、双环转化,一般,单、双环占环烷烃的50—55%;三环占环烷烃的20%;四、五环占环烷烃的25%。 4.芳香烃 芳香烃包括苯及其同系物,有多环芳烃和稠环芳香烃。 (二)非烃化合物 1.含硫化合物:主要有硫醇(—SH)、硫化物(—S—)(包括硫醚R—S—Rˊ、环硫醚)、二硫化物(—S—S—)以及噻吩衍生物。 2.含氮化合物:可分为碱性和中性两大类。碱性含氮化合物主要是吡啶、喹啉、异喹啉及吡啶的同系物。中性含氮化合物有吡咯、吲哚、咔唑的同系物及酰胺等。原油中含有具有重要意义的中性含氮化合物,即卟啉化合物,它是石油有机成因的重要生物标志物。 3.含氧化合物:主要有酸性和中性两大类。酸性含氧化合物中有环烷酸、脂肪酸及酚,总称石油酸;中性含氧化合物有醛、酮等,其含量较少。 三、石油的分类 Tissot和Welte(1978)提出的,该方案中的原油组成数据是指沸点>210℃的馏分分析数据。该分类采用三角图解,以烷烃、环烷烃、芳烃+N、S、O化合物作为三角图解的三个端元。 分为:石蜡型、环烷型、石蜡环烷型、芳香—中间型、芳香—环烷型和芳香—沥青型六种类型。

《石油地质学复习资料》整理完整版.docx

《石油地质学复习整理》 绪论 一、简答题 1.什么是石油地质学 石油地质学是研究地壳中油气成因、油气成藏的基本原理和油气分布规律的一门科学。 2.石油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的科学问题: ①油气成因问题 ②油气成藏问题 ③油气分布控制因素与分布规律问题 第一章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成分和性质 一、名词解释 1.石油 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掩饰空隙中,由各种碳氢化合物和少量杂质组成的可燃有机矿产。 2.天然气 广义:自然界的一切气体;狭义:与油田和气田有关的气体,主要是烃类气体。3.油田水 广义 : 指油田区域内的地下水,包括油层水和非油层水。狭义:是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 4.δ 13C1 碳的一种稳定同位素,δ13C值有助于研究石油和天然气的成因。 二、简答题 1.石油可以分离为哪几种族组分 可分为饱和烃、芳香烃、非烃和沥青质四种族分

2.石油中包含哪几种主要元素和次要元素 主要元素:碳和氢次要元素:硫、氮、氧 3.石油中包含哪几类烃类化合物和非烃化合物 烃化合物:烷烃、环烷烃、芳香烃 非烃化合物:含硫化合物、含氧化合物、含氮化合物 4.天然气中含有哪些主要的烃类气体和非烃气体 烃类气体:甲烷为主,重烃为次,重烃以乙烷和丙烷最为常见 非烃气体: N2,CO2,H2S,H2,CO,SO2,和汞蒸气等 5.在苏林分类中,地层水被划分为哪几种类型油田水主要为何种类型说明不同 类型的地层水反映的地层封闭条件。 地层水划分为: NaHCO3型、 Na2SO4型、 MgCl2 型、 CaCl2 型; 油田水主要为 CaCl2 型 NaHCO3型和 Na2SO4型形成于大陆环境、 MgCl2型存在或形成与海洋环境、CaCl2型存在或形成与深成环境; 地层封闭性: CaCl2>NaHCO3>MgCl2>NaSO4 第二章储集层和盖层 一、名词解释 1, 储集层 : 凡是具有一定的连通空隙,能使流体储集,并在其中渗透的岩层都称 为储集层。 2, 盖层:盖层是位于储集层上方,能够阻止油气向上逸散的岩层。 3, 绝对渗透率:当岩石中只有单相流体存在,并且流体与岩石不发生任何的物理 和化学反应,此时岩石对流体的渗透率称为绝对渗透率。 Q—单位时间内流体的通过岩石的流量,/s F—岩石的截面积, U—液体的沾度,

石油地质学教案 考试题及答案

A 卷 《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 期末考试试题 专业年级 姓名 学号 教学系油气资源系 考试日期

一、名词解释(共20分,每题2分)1.石油的旋光性 2.含油气盆地 3.门限温度 4.生物化学气 5.石油地质储量 6.有效渗透率 7.油型气 8.油气二次运移 9.干酪根 10.油气田

二、填空(每题1.5分,共15分) 1.石油的颜色取决于的含量;相对密度受 影响;影响粘度的因素有 。 2.油田水中的主要无机离子有;按苏林分类油田水可分为四 种水型;常见的油田水类型是。3.烃源岩的特点是;储集岩的特性是;盖层的特征是。4.盖层的封闭机理包括、、。5.凝析气藏形成的条件是:, 。 6.背斜油气藏的成因类型有、、 、、。 7.含油气盆地内次一级构造单元可以划分为。8.评价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的常用指标有、 、等。 9.油气二次运移的通道包括:、、。油气运移的区域指向为 。 10.地层异常高压主要成因有、、 、、。

三、判断题(命题正确者画√,错误者画×,每题1分,共5分)1.烃源岩只要具备巨大的体积、高有机质丰度、优越有机质类型,就可以生成大量油气。()2.地下某处流体的压力越大,其具有的压能越大,因此流体总是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3.随着埋藏深度增大岩石的压实作用愈加强烈,岩石愈加致密。因此随埋深增加,碎屑岩储集层储集物性总是越来越差。()4.天然气在石油中的溶解度与天然气的成分有关,其重烃含量愈高,在石油中的溶解度愈大。()5.用饱和压力确定的油藏形成时间代表油藏可能形成的最晚时间。 ()四、简述题(共20分) 1.油气生成的阶段性及其特征(8分); 2.油气初次运移动力及作用机理(7分); 3.油气藏中油气聚集机理(5分) 五、论述题(共23分) 请阐述陆相断陷盆地陡坡带石油地质特征和油气富集条件(13分);如果欲在前期盆地区域勘探基础上对陡坡带开展圈闭预探,请阐述工作部署和技术方法(10分)。 六、图件分析题(共17分) 下图为某砂岩储集层顶界面构造图,储层平均厚50m,上覆有良好盖层;已探明的南部区块各井钻遇含油高度分别为:01井120m,02井50m,03 井25m。 (1)请在图中确定圈闭的溢出点,画出闭合范围,求出闭合高度;画

成都理工大学(已有10试题)

成都理工大学 地球科学学院 高等数学(一)2002——2005 高等数学(二)2000——2005 自然地理学2004——2005 旅游资源学2004——2005 城市规划原理2004——2005 普通地质学2004——2005 测量学2004——2005 地理信息系统概论2004——2005,2010(2010为回忆版) C语言及程序设计2004——2006 遥感地质学2004 遥感导论2005 微机原理及应用2001——2002,2004——2006(2005有答案) 沉积岩石学2004——2005 地球科学概论2004——2005 找矿勘探地质学2004——2005 环境化学2004——2005 普通化学2004——2005 地质学基础2004——2005 油藏工程2004——2005 石油地质学2004——2005(注:2005年试卷共6页,缺第5页和第6页)渗流力学2004——2005 油层物理学2004——2005 普通生物学2004——2005 结晶学与矿物学2005 能源学院 普通地质学2004——2005 油层物理学2004——2005 沉积岩石学2004——2005 石油地质学2004——2005(注:2005年试卷共6页,缺第5页和第6页)找矿勘探地质学2004——2005 渗流力学2004——2005 油藏工程2004——2005 机械原理2004——2005 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 混凝土结构2004——2005 工程岩土学2004 岩土力学2004——2005 结构力学2004——2005

工程力学2004——2005 环境化学2004——2005 水力学2004——2005 建筑设计原理2004——2005 城市规划原理2004——2005 普通生物学2004——2005 机械原理2004——2005 信息工程学院 普通物理2004 物理2005 地球科学概论2004——2005 地质学基础2004——2005 信号与系统2004——2006 通信原理2004——2006 微机原理及应用2001——2002,2004——2006(2005有答案)C语言及程序设计2004——2006 数据结构2004——2006 数字电子技术2004,2006 计算数学2004 线性代数2004——2005 概率论2004 计算方法2004——2005 高等数学(一)2002——2005 高等数学(二)2000——2005 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高等数学(一)2002——2005 高等数学(二)2000——2005 普通地质学2004——2005 分析化学2004——2005 无机化学2004——2005 普通化学2004——2005 电子测量与仪器2005 微机原理及应用2001——2002,2004——2006(2005有答案)核电子学基础2005 普通物理2004 物理2005 机械原理2004——2005 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 高等数学(一)2002——2005 高等数学(二)2000——2005

石油地质学--填空题

1.石油的族组成可以划分为、、和四种。 2.石油中的主要元素有和,次要元素为、和。3.石油的烃类组成包括、和。 4.石油中的非烃化合物主要包括、和三大类。5.石油的荧光强度与其中所含的的含量有关。 6.油田水中的无机离子主要有、、、、、。7.根据苏林分类,地层水可以划分为、、、四种类型,其中出现类型的地层水代表地层的封闭条件好,油田水主要类型通常是和。 8.主要的石油无机成因说有、、等。9.在历史上,石油有机成因说主要有和。10.可以生成石油的原始有机物质主要包括、、和;它们的主要化学组成包括、、、。 11.干酪根的主要元素包括、和,次要元素为和。 12.根据干酪根的元素组成,干酪根可以划分为、和三种类型;四分法将干酪根划分为、、和四种类型。13.Ⅰ型干酪根原始H/C ,原始O/C ,在结构上以含有较多的为特征,这种干酪根主要来源于,生油潜力。 14.Ⅲ型干酪根原始H/C ,原始O/C ,在结构上以含有较多的为特征,这种干酪根主要来源于,生油潜力。 15.干酪根的显微组成主要包括、、、。 16.干酪根的生烃过程主要受和的控制,温度的影响呈,时间的;温度和时间具有。因此,老的烃源岩的生油门限温度一般比年轻烃源岩的生油门限温度。 17.促使石油和天然气生成的动力条件主要包括、、和。 18.根据有机质生油气机理和产物特征,有机质的演化过程可以划分为、 、和四个阶段;根据有机质

的成熟度可以划分为、、和四个阶段。 19.有机质的未成熟阶段,有机质(干酪根)的Ro值,有机质在作用下,主要生成,也可以形成少量,残余有机质聚合形成。 20.有机质在未成熟阶段形成的液态石油称为,其正烷烃分布特征上具有明显的, 21.有机质的成熟阶段,干酪根的Ro值,干酪根在作用下,主要生成大量,也可以形成,该阶段形成的正烷烃。 22.有机质的高成熟阶段,干酪根的Ro值,该阶段主要是干酪根和上一阶段形成的液态烃经过作用,生成大量,其中液态石油裂解形成天然气量要远远干酪根裂解形成的天然气的量。 23.有机质的过成熟阶段,干酪根的Ro值,干酪根和湿气在作用下,主要生成大量,残余干酪根发生高温热变质,形成。 24.根据成气物质的来源,地壳上的天然气可以划分为、和三大类。 25.无机成因气主要包括、、、和等类型。 26.根据成气物质的来源,有机成因气可以划分为和两类。按照成气机理,这两大类有机气又都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和。 27.与石油的形成条件相比,天然气形成具有、、 三个特点。 28.形成天然气的主要母质有、、、 和。 29.天然气的形成机理有、、和。30.无机成因气的特征,组成上,含量低,以为主。富集碳同位素,δ13C 。 1 31.生物成因气的特征,组成上,占绝对优势。富集碳同位素,δ13C 。 1 32.不论油型气,还是煤型气,随天然气源岩成熟度的增加,天然气的δ13C1值,在成熟度相同的条件下,油型气的δ13C1比煤型气的δ13C1。

石油地质学考试卷B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 研究生期末考试试卷B 课程名称:石油地质概论 PART I 闭卷考试部分(5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2分) 1. 氯仿沥青“A ” 2. 生油窗 3. 相渗透率 4.隐蔽圈闭 5. 油气田 6.含油气系统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22分) 1、按照油气藏分类,古潜山油气藏属于 类型的油气藏;砂岩上倾尖灭油气藏属于 类型的油气藏 。 2、烃源岩异常压力微裂缝排烃模式适合于烃源岩演化程度的 阶段,其异常压力产生的可能原因包括 、 、 、 等。 3、烃源岩在岩性上可分为粘土岩类、碳酸盐岩类和煤岩,它们的共同特点是 、 、 。陆相烃源岩有利的形成环境是 和 环境。 4、油气二次运移的通道类型有 、 和 等;二次运移的主要阻力为 ;主要运移动力为 和 等。根据流体势的高低可以判断油气的运 移方向,油气总是由流体势的 区向流体势的 区运移。从盆地结构和构造背景考虑, 和 等位置是油气运移有利的指向区。 5、伴随有机质四个演化阶段,有机质可形成四种类型的天然气,它们是 、 、 和 。在成熟度相同的条件下,煤型气的δ13C 1比油型气的δ13C 1 。

6、根据右图给定的烃类混合物的相图,判 断地层分别处于A、B、C、D点情况下形 成的油气藏的相态类型?。 A:; B:; C:; D:。 7、现有两种天然气A和B,经组分分析测 得A和B的CH4含量分别为98%和85%; 两者的δ13C1分别为-65‰和-45‰,试判断 两者天然气的成因类型:A为;B 为。 8、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大气田的主要产层是 系。大庆油田位于盆地; 其主要产油层系是系。 9、根据下图,判断油气藏类型,a为类型、d为类型、e为类型;试判断圈闭b和c形成时间的相对早晚。 10、指出下列各图所示的油气田类型。A为; B为;C为;D为。 A B

《石油地质学》第四章复习思考题.doc

第四章复习思考题 讲课的知识点都是必须掌握的内容 在掌握课堂知识的基础上回答下列问题: 1、除书上讲的五种无机成因学说外,还有哪些无机成因说? 地幔脱气说、费■托合成说(nCO+(2n + l)H2^CnH2n+2+nH2O)) 2、什么是现代宇宙说? 在太阳系某些星球的大气中,其主要成分为甲烷,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太阳系星球中碳氢化合物宇宙成因的可能性,这就是现代宇宙说 3、“不同石油的成分相似,但不相同”的现象为什么能够支持石油的有机成因? 石油的相似性是主要的,正好说明他们的成因可能大致相同,而他们在成分上的差异则可能与原始生油物质和生成环境的不尽相同、油气生成后经历的变化有关。4、现代沉积物中的油气生成过程。 沉积物t里藏到较大深度,到了成岩作用晚期或后生作用初期,沉积岩中的不溶有机物(干酪根)在温度的作用下达到成熟,通过热降(裂)解生成大量液态石油和天然气 5、干酪根的类型及不同类型有机质(干酪根)的产桂率。 I型干酪根原始氢含量高,氧含量低,来自藻类堆积物,产坯率80% II型干酪根原始氢含量较高,来自海相浮游生物(植物为主),产绘率60% III型干酪根原始氢含量低,氧含量高,来自陆地高等植物,产怪率30% 6、各种类型干酪根的H/C原子比和O/C原子比。 I型干酪根H/C在1.25^1.75之间,O/C在0.026-0.12之间 II型干酪根H/C在0.65-1.25之间,O/C在0.04-0.13之间

Ill型干酪根H/C在0.46-0.93之间,0/C在0.05~0.30之间7、有机质与干酪根在概念上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有机质包含干酪根,干酪根指沉积岩中所有不溶于非氧化性的酸、碱和非极性有机溶齐啲有机质,包含分散的和集中状态的。 8、沉积有机质划分为哪几种类型? 腐泥型和腐殖型 9、干酪根的类型与有机质的类型有什么联系? 不同有机质类型形成的干酪根类型不同,I型干酪根来自藻类堆积物,II型干酪根来自海相浮游生物(植物为主),III型干酪根来自陆地高等植物。 10、沉积岩中有机质的赋存状态有哪几种? 分散状态和集中状态 11、如何从沉积岩中分理出可溶有机质和干酪根? 岩石粉碎,用氯仿溶解出可溶有机质,剩下的用非氧化性的酸、碱溶解,过滤得到干酪根 12、干酪根的显微组分与干酪根的类型有何区别与联系? 干酪根显微组分有腐泥组、壳质组、镜质组、惰质组,腐泥组主要来源于水生植物,含腐泥组多的干酪根为I型;而壳质组主要来源于植物的抱子、角质, 可形成II型干酪根;镜质组、惰质组来源于陆生高等植物较多,形成III型干酪根。 13、干酪根是如何形成的?何谓腐殖化作用?何谓腐泥化作用? 生物体埋藏T生物降解和转化f腐泥化、腐殖化形成地质聚合物f成岩作用过程中形成具有很高相对分子质量的干酪根 腐殖化作用是动物、高等植物、微生物残体在微生物作用下,经过生物、化学作用转变为腐殖质的过程。 腐泥化作用是低等植物和浮游生物遗体在生物、化学作用下转变为腐泥的过 程。 14、原始有机质与干酪根的中间产物是什么? 结构规则的大分子生物聚合物(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部分或完全被分解, 形

《石油地质基础》试题及答案

《石油地质基础》试题 一、名词解释(5×2=10分) 1、干酪根:是指沉积岩(物)中分散的不溶于一般有机溶剂的沉积有机质,也可理解为 油母质。 2、构造运动:地球内部动力作用所引起的地壳结构改变和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机械运动, 称为地壳运动,习称构造运动。 3、沉积岩:是在近地表条件下,主要由母岩的风化产物及其它物质,经搬运、沉积及成 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4、盖层:是指位于储集层之上能够封隔储集层并使能阻止储集层中的油气向上溢散的岩 层。 5、石油:储存在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由碳氢化合物及少量杂质组成的呈液态或稠态的可 燃有机矿产。 二、填空题(30×1=30分) 1、根据海拔高程和地形起伏特征,陆地地形主要划分为山地、丘陵、 盆地、高原、平原等。 2、年代地层单位:宇、界、系、统。地质年代单位:宙、宙、纪、世。 3、地层接触关系分为整合接触、和不整合接触。 4、岩层产状三要素:走向、倾向和倾角。 5、摩氏硬度从1到10的矿物依次是:划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磷 灰石、正长石、石英、黄玉、刚玉、金刚石。 6、地质年代从早到晚依次是:震旦纪、寒武纪、奥陶纪、、 二、泥盆纪、志留纪、石炭纪、三叠纪、二叠纪、侏罗纪、白 垩纪、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

三、选择题(10×2=20分) 1、风化作用按其性质可分为( c )、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三种类型。A.沉积风化作用 B.搬运作用 C.物理风化作用 D.岩浆作用 2、成岩作用主要包括压实作用、( a )、重结晶作用。 A.胶结作用 B.风化作用 C.沉积作用 D.搬运作用 3、下列各组选项,均属于内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的是( c )。 A.地质作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B.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固结成岩作用C.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D.水平运动、升降运动、固结成岩作用 4、地壳中含量最多的两种元素是( d )。 A.氧和铝 B.铝和硅 C.铁和镁 D.氧和硅 5、石油和天然气与( c ) 关系最为密切。 A.沉积岩 B.岩浆岩 C.变质岩 D.火山岩 6、下列岩石中,储油条件最好的是( d )。 A.火成岩 B.变质岩 C.粘土岩 D.沉积岩 7、沉积岩一般可分为( b )。 A.碎屑岩、粘土岩、石灰岩 B.碎屑岩、粘土岩、碳酸盐岩 C.碳酸盐岩、碎屑岩、变质岩 D.粘土岩、碳酸盐岩、砾岩 8、沉积岩形成过程中各种作用的先后顺序是( b )。 A.风化—搬运—剥蚀—沉积—成岩 B.风化—剥蚀—搬运—沉积—成岩C.剥蚀—风化—搬运—沉积—成岩 D.剥蚀—搬运—沉积—成岩。 9、不同的沉积相形成于不同的沉积环境,在沉积环境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d )。A.生物发育 B.气候状况 C.地球化学条件 D.自然地理条件10、在沉积相的分类中,湖泊相属于( a )相。 A.陆 B.海 C.滨海 D.浅海 四、简答题(5×5=25分) 1、以下胶结类型分别属于哪一类?

(完整版)油气成藏地质学作业

第一章研究内容 1、油气成藏地质学的内涵及其在石油地质学中的位置 答:成藏研究涵盖的内容很多,包括基本的成藏条件或要素、成藏年代、成藏动力(运聚动力)、油气藏分布规律或富集规律等。 赵靖舟将从事油气藏形成与分布方面的研究称为“油气成藏地质学”(简称成藏地质学),认为它应是石油地质学中与石油构造地质学、有机地球化学、储层地质学、开发地质学等相并列的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 2、成藏地质学的研究内容 答:成藏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包括静态的成藏要素、动态的成藏作用和最终的成藏结果,涉及生、运、聚、保等影响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各个方面,但重点是运、聚、保。其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5个方面: 1)成藏要素或成藏条件的研究。包括生、储、盖、圈等基本成藏要素的研究和评价,重点是诸成藏要素耦合关系或配置关系的研究,目的为区域评价提供依据。 2)成藏年代学研究。主要是采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现代成藏年代学实验分析技术与地质综合分析方法,尽可能精确地确定油气藏形成的地质时间,恢复油气藏的形成演化历史。3)成藏地球化学研究。采用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利用各种油气地球化学信息,研究油气运移的时间(成藏年代学)和方向(运移地球化学),分析油气藏的非均质性及其成因。 4)成藏动力学研究。重点研究油气运移聚集的动力学特点,划分成藏动力学系统,恢复成藏过程,重建成藏历史,搞清成藏机理,建立成藏模式。 5)油气藏分布规律及评价预测。这是成藏地质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它是在前述几方面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规律,进行资源评价和油气田分布预测,从而为勘探部署提供依据。 在盆地早期评价和勘探阶段:成藏地质学研究的重点是基本成藏条件的评价研究与含油气系统划分。 在含油气系统评价和勘探阶段:成藏研究的重点是运聚动力学、输导体系的研究、成藏动力系统划分、已发现油气藏成藏机理和成藏模式研究,以及油气富集规律的研究。 在成藏动力系统的评价和勘探阶段:成藏地质学的研究重点油气藏成藏机理和成藏模式研究以及油气富集规律的研究等。 3、成藏地质学的研究方法 1)最大限度地获去资料,以得到尽可能丰富的地质信息。 2)信息分类与分析——变杂乱为有序,去伪存真,突出主要矛盾。 3)确定成藏时间,分析成藏机理,建立成藏模式,总结分布规律。 4)评价勘探潜力,进行区带评价,预测有利目标。 高素质的石油地质科学地质工作者须备的基本素质: ①1知识+4种能力+2种意识②扎实的背景知识 ③细致的观察能力④全面准确的信息识别能力丰富的想象力⑤周密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⑥强烈的创造意识 ⑦强烈的找油意识 第二章油气成藏地球化学 成藏地球化学研究内容 1)油藏中流体和矿物的相互作用 2)油藏流体的非均质性及其形成机理 3)探索油气运移、充注、聚集历史与成藏机制

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地质学考研真题7

考试科目:石油地质学 一、区分和解释下列名词(5×7=35) 1、生油门限与生油窗 2、油气藏与油气田 3、相渗透率与相对渗透率 4、油气初次运移与二次运移 5、地层不整合圈闭与地层超覆圈闭 6、油型气和煤型气 7、地层压力梯度与地层压力系数 二、填空题(1×25=25) 1、随着天然气源岩成熟度的增加,天然气的δ13C1值_________,在成熟度相同的条件下,油型气的δ13C1比煤型气的δ13C1_________。 2、盖层的主要岩性一般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少数为_____________。 3、盖层的封闭机理包括三种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4、在England的流体势定义中,主要反映了三种力对油气运移的影响,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流体势的高低可以判断油气的运移方向,油气总是由流体势的______区向流体势的______区运移。 5、圈闭的三要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6、确定油气藏形成时间的主要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油气比较富集的主要盆地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8、渤海湾盆地属于________________型盆地,其主要的含油气层系为________________。 三、简答题(10×5=50) 1、简述Ⅰ型干酪根和Ⅲ型干酪根的基本特征。 2、简述影响碎屑岩储集层储集空间发育的主要因素。 3、油气二次运移的方向主要受哪些地质因素的控制? 4、简述圈闭有效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5、简述前陆盆地油气藏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特征。 四、综合题(20×2=40) 1、根据油气藏形成与油气富集的基本原理,论述三角洲相油气富集的主要原因? 2、图1为某盆地的白垩系目的层顶面埋深图。该盆地中间有一近东西向的北倾逆断层,断层活动时为侏罗纪——早第三纪,使得盆地发育二个凹陷A和B。研究表明,凹陷A主要发育侏罗系煤系源岩,凹陷B主要发育白垩系泥质烃源岩,凹陷A侏罗系煤系源岩的R0为1.0%——1.5%,凹陷B白垩系泥质烃源岩R0为0.6%——1.0%,已发现5个油藏和3个气藏,特征见表1。白垩系砂岩分布较广,砂体连续性较好,物性也较好。凹陷A侏罗系煤系源岩主要生油期为白垩纪末,主要生气期为早第三纪末,凹陷B白垩系泥质烃源岩生油期为晚第三纪末。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试题与答案[1]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试题(一) 一、概念题(30分): 1.生物标志化合物 2.圈闭 3.溢出点 4.TTI 5.CPI 6.初次运移 7.流体势 8.系列圈闭 9.含油气盆地 10.石油 二、论述题: 1.气藏气中常见的化学组成是什么?(10分) 2.简述如何评价圈闭的有效性(10分)。 3.圈闭度量的实质及其一般步骤是什么(10分)? 4.论述有机晚期成油说的基本内容(10分)。 5.简述微裂缝排烃模式(10分) 6.分析含油气盆地中形成油气田的综合地质条件(10分)。 7.油气差异聚集原理是什么(10分)? 一、概念题(30分): 1、生物标志化合物:沉积物和石油中来自生物体的原始生化组成,其碳骨架在各种地质作用过程中被保留下来的有机化合物。 2、圈闭:圈闭是指储集层中能聚集和保存油气的场所或容器。 3、溢出点:指圈闭容纳油气的最大限度的位置,若低于该点高度,油气就溢向储集层的上倾方向。该点是油气溢出的起始点,又叫最高溢出点。 4、TTI:即时间—温度指数(Time Temperature Index )。根据促使有机质成烃热演化的温度和时间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的一种定量计算有机质成熟度的指标。 5、CPI:碳优势指数,反映有机质或原油的成熟度。 6、初次运移:是指油气脱离烃源岩的过程,是发生在烃源岩内部的运移,烃源岩是初次运移的介质。 7、流体势:单位质量的流体所具有的机械能的总和; 8、系列圈闭:沿一定的路线上溢出点依次升高的多个圈闭; 9、含油气盆地:指有过油气生成、并运移、聚集成工业性油气田的沉积盆地。 10、石油: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可燃有机矿产。成分上以烃类为主,并含有非烃化合物及多种微量元素;相态上以液态为主,并溶有大量烃气和少量非烃气以及固态物质。 二、论述题(70分):(答题要点) 1、气藏气中常见的化学组成是什么?(10分) (1)气藏气中常见的烃类组成有甲烷(C1H4)、乙烷(C2H6)、丙烷(C3H8)、异丁烷(iC4H10)、正丁烷(nC4H10);(2)气藏气中常见的非烃气有氮气(N2)、二氧化碳(CO2)、硫化氢(H2S)、氢气(H2)、一氧化碳(CO)、汞(Hg)蒸气及惰性气体(氦、氖、氪、氩、氙、氡)。 2、简述如何评价圈闭的有效性(10分)。 (1)圈闭的概念;(2)圈闭形成时期-早;(3)圈闭的位置-近;(4)圈闭的容积-闭合高度高;(5)闭合面积大;(6)圈闭的保存条件-保 3、圈闭度量的实质及其一般步骤是什么(10分)? (1)圈闭度量的实质是评价一个圈闭有效容积的大小。 (2)其一般步骤包括:1)确定溢出点;2)确定闭合高;3)确定闭合面积;4)确定圈闭内有效储集层比例;5)确定圈闭内有效储集层的有效孔隙度。 4、论述有机晚期成油说的基本内容(10分)。 (1)成油物质――有机、证据;(2)成油过程――演化、晚期;(3)烃源岩、干酪根的概念);(4)阶段性具体论述:未成熟阶段,成熟阶段,过成熟阶段 5、简述微裂缝排烃模式(10分) (1)排烃驱使因素-成烃增压;(2)排烃途径或通道-微裂缝;(3)排烃相态-连续烃相。特点:幕式排烃。 6、分析含油气盆地中形成油气田的综合地质条件(10分)。 含油气盆地:指有过油气生成,并运移、聚集成为工业性油气田的沉积盆地。 油气田:是一定(连续)的产油气面积上油气藏的总和。一定的产油面积:指不同层位的产油气层叠合连片的产油气面积。 综合地质条件: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教学大纲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资源勘查工程(原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总学时:72 一、教学思想 1、《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开设这门课的总体指导思想是:打好基础、向前覆盖(覆盖已经学过的基础地质知识,让学生了解它们与油气地质学的关系及其用途)、向后延伸(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创新能力,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2、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精髓在于它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授课中围绕现代油气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进行了精练的讲述,致力于语言风格上精练、简约,内容安排上深入简出,以便于学生的学习、掌握; 3、在课程体系安排上,体现了以油气藏为核心的油气勘探指导思想。先介绍油气地质学的核心——油气藏及其构成因素,然后是油气藏的形成机理,最后介绍油气藏的赋存规律,共分三个大的板块; 4、尽量避免与后续课程的重复,适当加强了在生烃、运移等章节的份量; 5、吸纳了目前油气地质学的国内外主要进展,如:天然气的形成和富集、流体动力与油气的运聚成藏、储盖层评价、含油气系统、成藏动力学、油气成藏组合、非常规油气等。 6、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油气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同时要求对油气在地下的实际赋存条件如圈闭和油气藏的结构等,能通过图件的形式表达出来。故安排了8次实习(其中第8次为综合大实习)。为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安排了3次分组实验(课下进行)。二、学时分配与授课方式 本课程总学时为72,以教师讲授为主,并安排8次实习。 学时分配:教师授课60学时,课堂实习12学时,实验需在课下完成。建议学时的分配方案:第一章绪论,6学时 实习一中国主要油气盆地和油气田分布,1学时 第二章油气藏中的流体,6学时 第三章储层与盖层,8学时 实习二储集层孔隙结构观察对比、影响碎屑岩物性的因素分析,1学时 第四章圈闭与油气藏,8学时 实习三圈闭和油气藏类型的识别,1学时 第五章石油和天然气的成因与生油岩,8学时 实习四有机质成熟演化曲线和成熟度分区,1学时 实习五TTI值的计算和应用,1学时 第六章石油与天然气的运移,8学时 实习六地下水动力分布与油气运聚的关系,1学时 实习七油源对比与油气运移方向确定,1学时 第七章油气藏的形成和破坏,8学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