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4课《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14课《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14课《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14课《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14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学习指导书

【知识沙盘】

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详略得当的写法

清晰的脉络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领略文意,分析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

2、能划分课文的结构层次,分析叙述时详略得当的写法。

【知识链接】

莫泊桑: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之一,成名作《羊脂球》。

一生创作6部长篇小说,356篇中短篇小说,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

福楼拜: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包法利夫人》。

屠格涅夫: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父与子》。

都德:19世纪后半期法国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最后一课》

左拉:19世纪后半期法国重要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为《小酒店》、《萌芽》。

【自主学习】

A级

1.熟读课文,分别概括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和左拉的肖像、语言、行动和性格的特点,并用表格说明。

2.本文对人物进行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时,各侧重写人物的哪些方面?

B级

短短的一篇文章,写了四位作家,作者是怎样组织材料的、安排结构的?

C级

本文在记叙和描写中穿插了一些抒情和议论,有什么作用?请举例说明。

【自我检测】

以班级某位同学为模特,抓住人物的特征,加入自己的主观感受写一个描写人物的片段(200字左右)

淮安市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4课《让它们自由生息》同步练习D卷

淮安市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4课《让它们自由生息》同步练习D卷 一、基础运用 (共5题;共22分) 1. (5分)看拼音词语。 mì mìdiàn tīlíng shēng sī x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4分)辨字组词。 构________ 苟________ 建________ 吨________ 隧________ 沟________ 芍________ 健________ 饨________ 遂________ 3. (3分)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诚实________ 坚强________ 高大________ 寒冷________ 幸福________ 喜爱________ 4. (5分)查字典,先解释词语的意思。 ①唇枪舌剑: ②毫不惧怕: 5. (5分)(2019·开原) 解释句子中划线的词。 笑过之后,同学们心里泛起了酸涩的感情。 二、阅读理解 (共2题;共32分) 6. (14分)课外阅读 杨升庵是明朝的大诗人、大画家、大书法家、大文学家。

升庵年幼就______,是当地有名的神童。他特别喜欢游泳,一到热天,就到门前的小河里去玩个痛快。 有一天,他正在河里游泳,远远地看见衙役们举着“回避”“肃静”的牌子在前面鸣锣开道,县太爷坐着轿子,在一群衙役______中走过来。县太爷来到小升庵附近,看他光着屁股在河里游泳不回避他,觉得这孩子可气又可爱,想逗逗他,便叫人拿了岸上的衣服挂在一棵大树上。县太爷下了轿子,对小升庵说:“今天我给你这个小神童出个上联,你若对得好,我把衣服还你,若对不上来,那就在水里泡着吧!” 小升庵一听对对联很高兴,便两手很夸张地抠抠耳朵说:“我______。” 县太爷被他的滑稽样逗乐了,一指那棵大树:“千年古树当衣架。”说完就想朝轿子那儿走。打算坐在轿子里等小升庵对出下联。谁知,他还没转过身去,一个童声就喊起来:“万里长江作澡盆!” 县太爷一惊,______:“真是神童啊!”于是亲自取下衣服送到小升庵跟前,说:“你小小年纪,就有这么大的气魄,将来一定是个了不起的人!” (1)将(前呼后拥聪颖过人脱口而出洗耳恭听)填入文中的横线上,按顺序填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县太爷看着杨升庵,觉得他可气,是因为?觉得他可爱,是因为? 7. (18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我们几个孩子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去寻找春天。 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我们仔细地找哇,找哇。 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 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 解冻的小溪叮叮咚咚,那是春天的琴声吧?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练习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本文作者________是美籍华裔________家,________奖获得者。 2.“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经典中________的________篇。宋代朱熹抽取__ ______中的________、《中庸》两篇和________、《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那么“五经”是指、、、 、。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A.________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________ 传统教育的目的并________寻求新知识,________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B.实验的过程消极的观察,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C.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4.解释下列词语。 (1)格物致知: (2)袖手旁观: (3)一帆风顺: (4)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 格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致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不知所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本义写出相应的成语。 A.船挂满帆,一路顺风行驶。()B.把手笼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C.一抬脚就成功。()D.事情在于人做。() 6、试比较下列句子中括号里的词语,指出哪个词最合适,并说明原因。(1).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试、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 (2).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撑、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 (3).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领会)的。 7.“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格物”一词的含义是() A.合格的事物B.推究事物的道理 C.探讨自己D.追求最高理想 8.下列句子是单句的一项是[] A.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B.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C.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2019年小学四年级上语文14 让它们自由生息语文版巩固辅导第十五篇

2019年小学四年级上语文14 让它们自由生息语文版巩固辅导第十五篇 ?第1题【填空题】 给加横线字注音 偏僻______ 遐迩______ 赴宴______ 【答案】: 【解析】: ?第2题【填空题】 按拼音写汉字 hú pàn______ xiá ěr______ kuān kuò______ 【答案】: 【解析】: ?第3题【填空题】 读课文《让他们自由生息》,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闻名______ 错落______ 毫无______ 【答案】: 【解析】: ?第4题【填空题】 写出反义词 靠近—______ 美丽—______ 宽阔—______ 【答案】: 【解析】: ?第5题【填空题】 读课文《让他们自由生息》,把句子补充完整。

______日内瓦油画般的湖光山色______。城市依日内瓦______而建,没有高大的______水泥丛林,建筑群落间是______的绿地和公园,整座城市犹如______在一块巨大的草皮上。 【答案】: 【解析】: ?第6题【填空题】 照样子,写词语。 干干净净(AABB) 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解析】:

?第7题【填空题】 【答案】: 【解析】: ?第8题【填空题】 形近字组词 瑞______ 牧______ 端______ 收______ 【答案】: 【解析】: ?第9题【填空题】

我是拼音小能手 相容______ 铲除______ 偏僻______ 【答案】: 【解析】: ?第10题【填空题】 请在下面横线上各填一个字,使竖排都组成成语,再把所填的字连成古诗,看看是哪两句诗。 好蒸心开滴独一一人博一无舍白 高蒸惊门水辟溜穷云大无中己手 骛日胆见穿蹊歪二亦精是生为起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答案】: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初中三年级语文学科教案 执教人杨朗课型新 授 教案 类型 自 主 主 备 人 杨 朗 集体备课日期 合 作 释 疑 2、读一读,写一写。cuò 肇(zhào) 埋没(mò) 彷徨(páng)(huáng)不知所(措) 使用日期主管人华裔(yì)论语(lún)儒家(rú) 3、借助工具书理解词义。 课题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研讨 意见格物致知: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学习目标1.掌握格物致知的含义并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2.抓住论点,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并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不知所措:不知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 神的人。【自学目标】(9分钟) (1)再次认真朗读课文独立思考: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本文的中 重点目标1、3 心论点是什么? (2)围绕这个观点,作者阐述了哪三个问题?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难点目标3 有疑难的地方同位或小组局部交流。 检查反馈:(1)a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教具Ppt课件b学习自然科学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学过程(2)a什么是格物致知、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1-2)提出问题 明标自学(一)导入新课:b为什么要有格物致知的精神?(3-12)分析问题 首先视频导入引出新课。然后出示学习目标并检查预习情况。 c 怎样才能做到格物致知?(13)解决问题1、了解作者。【合作交流】(15分钟) 【知识链接】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于1976年与里克 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自由读课文,先自主思考,有疑难的地方然后小组交流,完成下面问题: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应有格 物致知精神》教案 内容预览: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学目标: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2、学习编写阅读提纲,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篇章结构。 3、联系学生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教学重点:1、议论文三要素在本课的体现。 2、格物致知精神的含义。 教学难点:1、编写本文的结构提纲。 2、对文中难句的理解。 教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趣。 请一学生讲《三国演义》中“马谡失街亭”的故事。 师小结:“马谡失街亭”的故事告诉我们:再好的理论也不能脱离实际。下面,我们就学习华裔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的文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看他告诉我们科学发明创造应当靠什么呢?(板书课题) 二、走近作者:丁肇中----(点学生介绍)

三、检测预习: 1、生翻开这课的《导与练》,师找四名学生上台写出“基点梳理)1-4的答案,鼓励学生提出另外的生字难词,师生共同点评纠正。 2、师补充:根据所给内容在课文中找出相应词语写在括号里。(师说生答,师把词板书在黑板上。) A、形容非常顺利,没有阻碍。(一帆风顺) B、置身于事外,既不过问,也不协助别人。(袖手旁观) C、不知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不知所措) D、推究事物的道理。(格物) E、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彷徨) 四、感知文本:点生按座次朗读课文,一人一段,要求:不能添读、漏读、错读,声音要宏亮,吐词要清楚;读完后师找学生点评。 五、巩固铺垫:师生一起回忆议论文的有关知识,为学习新课做准备。(同学们可结合课文后边方框里的文字回答) 1、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论点、论据、论证) 2、什么是论点?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在形式上,一般是完整的句子。 3、怎样理解论据呢? 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根据,它又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

2019-2020学年度小学四年级上语文14 让它们自由生息语文版课后练习三十四

2019-2020学年度小学四年级上语文14 让它们自由生息语文版课后练习三十四 第1题【填空题】 照样子,写词语。 干干净净(AABB) 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解析】: 第2题【填空题】 多音字组词 看kàn______ kān______ 种zhòng______ zhǒng______ 【答案】: 【解析】: 第3题【填空题】 【答案】:

【解析】: 第4题【填空题】 我是拼音小能手 相容______ 铲除______ 偏僻______ 【答案】: 【解析】: 第5题【填空题】 请在下面横线上各填一个字,使竖排都组成成语,再把所填的字连成古诗,看看是哪两句诗。 好蒸心开滴独一一人博一无舍白 高蒸惊门水辟溜穷云大无中己手 骛日胆见穿蹊歪二亦精是生为起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答案】:

【解析】: 第6题【填空题】 写出反义词 靠近—______ 美丽—______ 宽阔—______ 【答案】: 【解析】: 第7题【填空题】 写出近义词 美丽—______ 偏僻—______ 养护—______

【解析】: 第8题【填空题】 读课文《让他们自由生息》,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闻名______ 错落______ 毫无______ 【答案】: 【解析】: 第9题【填空题】 按拼音写汉字 hú pàn______ xiá ěr______ kuān kuò______ 【答案】: 【解析】: 第10题【填空题】

语文S版四年级(上)《第14课 让它们自由生息》同步练习卷

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第14课让它们自由生息》同步练习卷一、填空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24分) 1.(3分)拼音小关卡。读一读,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瑞.士(duān ruì)镶嵌.(quàn qiàn)偏僻.(pìbì) 滥.用(lán làn)木屑.(xiāo xiè)镶.嵌(rǎng xiāng) 2.(3分)理解一点通。读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加点词语的意思。 (1)瑞士日内瓦油画般的湖光山色闻名遐迩 ....。 (2)但是见小小生灵这般对人毫不 ..戒备 ..,谁又会产生这样的念头呢? 。 3.(3分)课文《让它们自由生息》早知道。 课题“让它们自由生息”中“它们”指的是和,“自由生息”的意思是,课文所列举的“它们”自由生息的例子有:。作者是按的顺序来写这些例子的。 4.(3分)近义好兄弟。读句子,给带点词语换上意思相近的词。 (1)麻雀瞬间就会把撒落在地上的面包屑收拾 ..得干干净净。 (2)“小兔崽子,看我怎么收拾 ..你。”陌生人恶狠狠地说。 (3)放学回家了,同学们都迅速地收拾 ..好了书包。。 5.(3分)真假我来辨。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在括号里打“√”。 (1)“日内瓦的绿地大多是地毯般美丽的人工草皮和花坛。”与“日内瓦的鸟也像野草般自由生息。”这两句话都是运用了比喻修辞。 (2)“偏僻、贵贱、铲除”这些词语都是由两个意思相近的字组成的。 (3)“闻名遐迩”的反义词是“默默无闻”,近义词是“大名鼎鼎”。 (4)日内瓦是瑞士著名旅游城市,是国际性城市,也是瑞士的首都。。 6.(3分)课文连线台。读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结合课文完成练习。 (1)不少老人还每天定点定时去湖边喂鸟,鸟儿也准时来“赴宴 ..”。 “赴宴”的意思是,句中把当作来写,这样写让人体会到。 (2)在鸟儿的乐园里,小小麻雀也活得自在 .....。 ....,活得有尊严 “小小麻雀也活得自在,活得有尊严”的具体表现是: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常说“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见,实践精神有多么重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讲述实践精神的文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二、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生于密执安州的安阿伯。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现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1)生字 肇(zhào) 埋没(mò) 彷徨(páng huáng) (2)理解词义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格,探究、穷尽。 致知:致,推及;知,认识。就是使心中已知之“理”,推开拓展,使认识达到无所不知的极限。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寸;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诚意:使自己的意念真减,思想纯正,不欺骗自己。 正心:即心要端正。 齐家: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 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2、速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圈点批注,找出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承上启下的段落、各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语文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第二学期导学案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第一课时 一、回顾复习 作者简介: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密执安州的安阿伯,当时他的父亲在密执安大学念书,后来到台湾大学教。青少年时期,丁肇中是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度过的,在国内念完小学和中学后,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59年获得工程学士学位,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196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内瓦欧州核研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1969年提升为物理学教授。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二、学习目标 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三、合作探究 1、生字正音。 丁肇中()嘹望()授予()彷徨()儒家()埋没()2.词语解释。 授予:彷徨: 清谈:袖手旁观: 不知所措: 四、精讲点拨 1、朗读课文。 2、请在文中用横线画出各段的中心句,然后分析归纳,理出课文的层次结构。本文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标题)第一部分(l~2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要。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 第一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的社会根源。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11~12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以“我”举例。第三部分: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五、学生小结 这篇文章促使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现在的教育。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高分低能的现象:考起试来,得心应手,分数都很高,可是处理实际问题时却束手无策。所以,我认为我们现在的学习不能过于偏重知识的纯记忆,而应多实践、多动手,要培养创新精神。否则,即使我们能成为未来的研究生、学者,也不可能有大的创造力。 六、达标测试 一、根据本义写出相应的成语。 A.船挂满帆,一路顺风行驶。() B.把手笼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C.一抬脚就成功。() D.事情在于人做。() 二、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查,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B.因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C.一切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意力。 D.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尊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 三、用适当的关联词语填空。 A.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传统教育的目的并寻求新知识,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B.实验的过程消极的观察,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C.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七、布置作业:读读写写 八年级语文第二学期导学案

《让它们自由生息》教学设计

14、让它们自由生息 教材分析: 这是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课文,教学本单元课文的重点是弄清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在理清写作顺序的基础上,品味词句,想象画面,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让它们自由生息》讲的是瑞士的日内瓦——这个以油画般的湖光山色闻名遐迩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却有野草和鸟儿可以自由生息在那里野草有园林工人定期修剪、养护,鸟儿可以与人们和谐共处,体现了日内瓦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日内瓦的美丽,懂得要爱护生物、保护环境,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2、在理清写作顺序的基础上,品味词句,想象画面,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日内瓦的美丽,懂得要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日内瓦城市风光图片 一、导入 1、板书课题:回忆课题中“它们”指的是什么?

2、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3、欣赏日内瓦美丽的风景图片,激发孩子阅读兴趣,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二、理解感悟课文 1、我们一般城市对待野草的态度是如何的呢?(铲除)日内瓦人对野草的态度却不同你们想不想知道他们是如何对待野草的呢? 2、指导读(3-4)段,说说日内瓦人怎样让野草“自由生息”的?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从这些句子中,你想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学生谈到的重点语句,品析、朗读、理解: (1)日内瓦的绿地虽然大多是地毯般美丽的人工草皮和花坛,但也随处可见花花绿绿的野草和野花。 A:虽然……但……由此你看出什么? B:“随处可见”什么意思?还可以换成“……可见”? (2)在路边、树旁、楼房偏僻角落以及城乡结合处,凡无需特别美化的地方,都生长着野草和野花,它们得到园林工人的定期修剪养护。 (3)日内瓦植物园的一面山坡,野草高高生长在里圈,人工栽种的草皮低低守护在外围,两者错落有致,只有高低之分,没有贵贱之别A:“只有……没有”看出什么?(不会因为价格的原因不管野草) B:提供资料:人工草皮的价格很贵,那么野草需要用钱买吗? C:引入:野草不仅不需要钱来买,日内日瓦的人们还非常重视野草的价值,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4)默读第四自然段,看看从第四自然段中你又感受到什么? A:学生默读后自由发言

语文版2019-2020学年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4课《让它们自由生息》同步练习A卷

语文版2019-2020学年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4课《让它们自由生息》同 步练习A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运用 (共5题;共22分) 1. (5分)我是拼音小能手 相容________ 铲除________ 偏僻________ 2. (4分)写出近义词 美丽—________ 偏僻—________ 养护—________ 3. (3分)读课文《让他们自由生息》,把句子补充完整。 ________日内瓦油画般的湖光山色________。城市依日内瓦________而建,没有高大的________水泥丛林,建筑群落间是________的绿地和公园,整座城市犹如________在一块巨大的草皮上。 4. (5分)将下列陈述句改成反问句 ①谁也不会产生这样的念头。②日内瓦的野草染绿了城市。 5. (5分)读课文《让他们自由生息》说说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不少老人还每天定点定时去湖边喂鸟,鸟儿也准时来“赴宴(fùyàn)” 二、阅读理解 (共2题;共32分) 6. (14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父亲的船 高巧林

①父亲拥有一条船。坚厚的舱壁、宽阔的舷板、稳健的橹桨……总之,无一不是我幼小心目中神圣而尊严的精神依托。 ②奶奶曾经告诉我,一个旭日东升的早晨,父亲摇船去了村东的大湖,把我的胎盘扔进汹涌的浪涛里。我听了一震!奶奶却笑了——“湖神会赏你一副好胆气,长大后才可做像你父亲一样的男子汉!” ③父亲的船,驶进我的童年,在冗长蜿蜒的水道上荡漾,颠簸。悠悠的橹桨边泛起一泓泓欢乐的笑靥和委屈的泪。 ④那天,是我永远难忘的日子。 ⑤一丝纤细的牛草,悄悄地把我的睡梦牵醒。我揉开惺忪的眼帘,携上心爱的木刻小舟,还有一只赭纹密布的海碗,跃上了父亲的船。 ⑥晨风中传来咿咿呀呀的橹桨曲。父亲脱下热烘烘的衣衫,披在我寒颤颤的肩背;又从海碗中取来黄乎乎的面枣,塞进我稚嫩的手窝。蓦然回首,村里的那棵银杏树,已在遥远中忽隐忽现,唯独我心爱的木刻小舟寸步不离地尾随着父亲的船绳。我仿佛第一次看见了生活中的父亲和我,继而,懵懂的心田里流过一股淡淡的酸涩。 ⑦江风紧了,父亲上岸拉纤。我立在船头上看见,父亲微驼的背上拽着一根粗大的绳索,艰难的步履在尘沙飞扬的岸滩上,写下一串深沉的脚印。我再也站不住了,满腔的疚意燃成一团小男子汉的火焰——我收起舷边拖牵着的木刻小舟,蹬的一下跳上岸去,自个儿奔跑起来! ⑧父亲那血红的牛一般的双目中,顿时现出莫名的恼怒和痛苦,骂道:“才十三岁的人蛋,就不听话啦!” ⑨我流泪了,泪水流成个白亮亮的小河…… ⑩傍晚,我从门槛缝里偷出一把钥匙,蹑手蹑脚地开启了父亲的船锁,第一次在村前的小河里摇开属于我的橹声。调皮的船头,顶了小河埠,又撞了竹架桥。歇橹看时,手窝里磨起了透亮的泡泡。 ?父亲站在河岸边,投来一束慈祥而欣慰的目光,手里还捧着我那只心爱的小木舟。父亲正重温他早已逝去的童年。 ?夜里,我在梦境中真的成了男子汉——独自摇着父亲的船,去了村东的大湖里,尽情又浪漫地摇呀摇……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重难点解析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重难点解析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运用摆事实的论证方法进行论证的? 【解析】此题一是考查学生从文章中提出关键信息的能力,二是理解本文所选事例在文中的作用,从而加深对摆事实论证方法的认识。 本文的论点是: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为论证这一论点,作者采用了摆事实的论证方法。如课文第四节,举了明朝大学问家王阳明“格物”以失败告终的事例,很好地证明了在我国古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埋没了的观点。王阳明的失败,是由于他的“格物”并不是真正的实验,是不理解“格物致知”真正意义的必然结果。课文第十二节,举“我”初到美国学物理不知所措的生活经历,雄辩地证明了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告诉人们“格物”即实验精神在科学研究上的重要性,为“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一中心论点提供事实论据。 2.作者说:“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请从科学史上选举事例进行证明。 【解析】此题既是考查学生的知识积累情况,又是训练学生对摆事实论证方法的运用。关键要注意紧扣论点选举恰当事例。 物理学史上,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为了驳倒亚里士多德的物体下跌的速度和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观点,在比萨斜塔上同时抛下两个材料相同、重量不同的物体的实验,证明了不同重量的物体在空气中自由降落时,重量与下降速度无关,不同重量的物体以同样速度落地的结论。 3.文中说“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想一想,“在个人行动上”为什么也要重视实验精神呢?在你的学习生活中,该怎样培养“格物致知”精神? 【解析】此题意在引导学生对课文作深入理解,在理解掌握课文论述的道理的基础上,努力做到学以致用。 第一问:由于个人行动不是盲目的行动,总要有一定的思想,一定的理念作指导。这思想、理念,也“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那就需要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判断力。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了解“格物致知”的文本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感受科学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树立格物致知的精神及乐于动手实验的科学品质。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则消息:四川一名女高中生以较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入学后,她的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她的老师大为恼火。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请同学们说说,造成这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自由发言) 同学们说得十分在理,重理论,轻实践,最终就有可能导致高分低能的状况,这在当前高速发展的创新型社会中,是一个致命伤,这样的学生很难适应时代的需要,我们也应当避免成为这样的人。那么该怎么做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或许能给我们诸多启示。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整体感知 1.了解作者。 丁肇中(1936年1月27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汉族,祖籍山东省日照市涛雒镇。1962年获得美国密西根大学物理学博士,1969年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以与自己中文姓氏“丁”类似的英文字母“J”将那种新粒子命名为“J粒子”)。后来有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在他领导的实验小组里,中国派去的同志约占半数,这些科学工作者在他精心指导下正从事基本粒子的研究工作。 2.速读课文,结合课文批注,找出标示论题的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承上启下的段落、各段的关键句等,并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 明确:本文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标题)。 全文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提出论题,即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优秀教案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格物致知”的内在含义以及普遍的现实意义。 2.学习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论证论点的的方法。 3.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从实践中探求真知。 【教学重点】 学习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论证论点的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从实践中探求真知。 【课文导入】 英国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用如此精美的比喻来歌咏书籍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就学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它将告诉我们怎样做才是真正的学习、真正的求知。 【课堂环节导航】 一、出示目标 1.了解“格物致知”的内在含义以及普遍的现实意义。 2.学习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论证论点的的方法。 3.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从实践中探求真知。 二、资料链接 1.作者简介: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背景透视:本文是丁肇中于1991年10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

系中华”大会上接受特别荣誉奖时发表的演讲。在这篇演讲词中,丁肇中以一个科学家的身份,对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行反思,提倡以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去探索世界上的未知事物。 3.文体知识:说理演讲词 说理演讲词属于演讲词的一种类型,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正确、深刻的论点,使用确凿的、充足的、具有说服力的论据,进行富有逻辑性的论证。 4.相关资料:“格物致知”注释补充 格:推究。致:获得。“格物致知”出自“四书”之一的《大学》,原文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里面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成为南宋以后理学家的基本纲领的一部分。在此,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丁肇中教授引用“格物致知”要表达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而得到新知识。 三、预习反馈 1.读一读字音,注意读准字音。 2.写一写字形,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3.记一记词义。 四、初读感知 (一)带着问题读课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了解“格物致知”的文本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感受科学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树立格物致知的精神及乐于动手实验的科学品质。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则消息:四川一名女高中生以较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入学后,她的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她的老师大为恼火。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请同学们说说,造成这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自由发言) 同学们说得十分在理,重理论,轻实践,最终就有可能导致高分低能的状况,这在当前高速发展的创新型社会中,是一个致命伤,这样的学生很难适应时代的需要,我们也应当避免成为这样的人。那么该怎么做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或许能给我们诸多启示。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整体感知 1.了解作者。 丁肇中(1936年1月27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汉族,祖籍山东省日照市涛雒镇。1962年获得美国密西根大学物理学博士,1969年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以与自己中文姓氏“丁”类似的英文字母“J”将那种新粒子命名为“J粒子”)。后来有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在他领导的实验小组里,中国派去的同志约占半数,这些科学工作者在他精心指导下正从事基本粒子的研究工作。 2.速读课文,结合课文批注,找出标示论题的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承上启下的段落、各段的关键句等,并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 明确:本文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标题)。 全文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提出论题,即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课文解读】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第四单元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许多同学往往重视基础知识,而轻视动手能力。一旦要自己动手,自己拿主意 search g_translate 时,就会手足无措。这是什么原因呢?怎样才能克服这个缺点呢?著名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先生以他的真知灼见为我们指点迷津,告诉我们:在学习中,特别是在学习自然科学方面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及论证思路。 3.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一、新课导入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丁肇中教授的文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丁肇中(zhào) 埋没(mò) 彷徨(páng huáng) 儒家(rú) 华裔(yì) 论语(lún) 中庸(yōng) 2.借助工具书理解和掌握以下词语。 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3.作者简介。 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69年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老师巡视各组,参与学生讨论。) 1.默读课文,讨论和编写阅读提纲。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 【交流点拨】(1)提出问题(1):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2)分析问题(2~12):论述“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①(2):格物致知的出处和意义。 ②(3~5):中国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及其原因。 ③(6~12):实验精神(真正的格物致知)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3)解决问题(13):希望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2.什么叫“格物”和“致知”?课文中作了解释,请找出来。 【交流点拨】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3.本文主要探讨什么问题? 【交流点拨】探讨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的问题。 4.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精神?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4 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导学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4 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学习目标】 1 、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2 、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 、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学习重点】 1 、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 、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知识链接】 1 、了解作者 丁肇中(1936-)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 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密执安州的安阿伯,当时他的父亲在密执安大学念书,后来到台湾大学任教。青少年时期,丁肇中是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度过的,在国内念完小学和中学后,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59 年获得工程

学士学位,1960 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 哲学博士学位。196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内瓦欧州核研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1964 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1969 年提升为物理学教授。1977 年被委任为《核仪器与方法》编辑委员会委员,也是美国、意大利等地物理学会会员,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 2 、写作背景本文是作者在被《暸望》周刊授予“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时的一篇发言稿,节选时省略的内容是:“我非常荣幸地接受< 臁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 3 、“格物致知”注释补充 格:推究。致:获得。《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意谓推究事物,方能获得事物的知识。宋?洪迈《容斋随笔旧序》:“因命纹梓,播之方舆,以弘博雅之君子,而凡志于格物致知者,资之亦可以穷天下之理云。” 严复《原强》:“顾彼西洋以格物致知为学问本始,中国非不尔云也,独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 耶?” (《中国成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 年)【自主学习】 1 、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1) 注音 肇( ) 埋没( ) 彷徨( )

语文S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4让它们自由生息练习卷.doc

语文S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4让它们自由生息练习卷 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1 . 看拼音,写词语。 rǎn lǜ gāng jīn lián hé shì zhèng (_____)(_____)(_____)(_____) 2 . 用“√”标出正确的读音或汉字。 纸屑(xiāo xiè)啄食(zhuō zhuó)统一(tǒng chōng) (尊遵)严 (叉又)住 (站占)领 3 . 根据意思写成语,并选择其中一个造句。 (1)形容名声很大,远近都知道。(______) (2)比喻二者对立,绝不相容。(______) (3)指人无论做什么事或说什么话一点情面都不留。(______) (4)湖和山相映衬的秀丽景色。(______) (5)形容事物的布局虽然参差不齐,却极有情趣,使人看来有好感。(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 句子练习。 (1)日内瓦的绿地虽然大多是地毯般美丽的人工草皮和花坛,但也随处可见花花绿绿的野草和野花。(用标 下划线的词语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是见小小生灵这般对人毫不戒备,谁又会产生这样的念头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 精彩赏析。 【1】瑞士日内瓦油画般的湖光山色闻名遐迩的原因是________。 A. 城市中的建筑非常美观 B. 充满大自然的气息,有种自然的美 【2】课文题目《让它们自由生息》中的“它们”指的是________和________;“自由生息”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少老人还每天定点定时去湖边喂鸟,鸟儿也准时来“赴宴”,在老人的指尖上啄食。 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趣与快乐。 6 . 拓展阅读。 珍珠鸟(节选) 渐渐它胆子大了,就落在我的书桌上。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 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放开胆子跑 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的响声。 我不动声色地写,默默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这样,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涂了蜡似的小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文本解读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文本解读 1.时代背景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有点过于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高分低能。这已不能适应社会、时代发展的需要,鉴于此,著名科学家丁肇中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经验,并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向我们提出了忠告: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本文是丁肇中于1991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征文颁奖大会上发表的演讲。丁肇中在这篇演讲中,以一个科学家的身份,对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行了反思,提倡要以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去探求未知的世界。 2.文题诠释 “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文章题目简洁明了地表达了演讲的主题。作者首先提出中国学生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举王阳明等例子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诫大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主旨 作者由古代文化典籍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自己的实例为论据,针对传统教育下的中国学生,论证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号召中国学生应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4.内容解读 作者在首先提出了他演讲的主题——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全文围绕着这个主题进行论述的。 首先,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作者解释“四书”中“格物”和“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这与现代学术的基础实地探察,即实验,恰恰是一致的。但是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于是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作者以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为例,说明王阳明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这是儒家传统的看法决定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