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倔犟的孩子

倔犟的孩子

倔犟的孩子
倔犟的孩子

很多孩子在家脾气很倔犟,特别是1岁后到入园前的孩子,他们收到溺爱、缺少集体生活的锻炼,我们就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处理方法往往有两种:一种就是无奈“顺着孩子”,另一种是老火“暴力威胁相加”,其实这两种方法都不一定有效。

我们还是要根据发生的原因和孩子和个性发展来诱导。

-----------------------------------------------------孩子脾气犟造成的原因

1、家长有时答应孩子的事没有做到,或是拖延时间太长,从而使孩子愤愤不平,并发出种种形式的对抗行为

2、家长本身脾气不好,常常为了一点小事就当着孩子的面大发雷霆,孩子喜欢模仿,也就依样画葫芦,发脾气

3、家里作息时间制度不正常,孩子睡眠不足,心情不佳或身体不好。

4、父母处理孩子间的争吵不当。或是父母给予的关爱不能满足孩子的实际需要时,孩子感到孤立和委屈,就比较容易养成一味听任自己的意思行事,不肯轻易认错。

5、父母过分干涉:父母管教过与严厉或紧张,忽视了孩子成长的需要,也会加重孩子的反抗心理,所以也有形成唱反调的行为

6、管教方式不一:影响孩子缺乏判断标准,孩子自然学会去取悦能满足他需求的那一方,而在与其他人相处时表现出倔犟的行为怎样对待孩子倔犟得脾气呢?

1、家长不要给孩子重复“以我为中心”的任何机会,要为他们规定合理的生活方式,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家长还要以身作则,在言行上杜绝给孩子带来消极影响。

2、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榜样,找几个小伙伴,培养小伙伴之间的感情,学习别的孩子的长处,潜移默化地影响倔犟的孩子

3、要积极地对孩子进行正面的说理教育,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能力,帮助他们分清是非。

4、将专制、命令式的单线语言沟通形式改变为双向的。有时我们不免会主观地认为孩子应该顺从,不应反抗,但果真这样,我们将怎样培养孩子有独立的自己的性格呢?所以我们应该把沟通形式改成双向的,让孩子有被征询和表达意见的机会,以发展自主的能力

5、帮助孩子发展自己的能力,尽量让孩子有机会表现他的优点和长处,多赞美、欣赏他单不能过度,提高他的成就动机,同时也要常常鼓励他学习了解并接受自己的缺点,慢慢改正

6、妥善的控制时间、情况;如,带孩子出去买玩具或零食时,事先约定好只买一样,孩子有心理准备,就可事先防范孩子的无理要求了

7、倔犟的孩子即使在家里已经接受很好的教导,上了幼儿园后,孩子也会因为适应不良或其他因素而重新表现他的倔犟。如:霸道、孤僻等,老师们也必须要正确地洞察他倔犟的动机,把握他的优点,安排各项教育活动,诱导孩子透过团体游戏和规则,体验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改变负向的行为

------------------------------------------------------

我想你的宝宝到了他的执拗敏感期,宝宝在2-6岁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他会显得非常倔强,难以变通,有时会到难以理解的地步。

这时候,孩子做什么都没有理由,因为他还不是理性的存在者。这样做只表明他的意志开始形成。他在练习说“不”,学会说“不”后,他就能够在一定的场合勇敢地说“不”!

另外,你在教孩子考虑他人的感受,这很好,但是有一点,孩子在7岁以前,是以自我为中心来考虑问题处理问题的,如果你发现孩子有多么“自私”,不要生气,理解孩子,给孩子自由,站在他的立场上教育他,正常的话,7岁以后,他自会走出自我的疆域,开始和谐顺从的状态。

这个执拗敏感期一般会持续2-3个月,(如果家长自然地让他顺利渡过),有时候不要劝他,他就做了,请试试看吧。在这个阶段后,一般会是孩子的完美敏感期,比如说,即使吃不掉,也会要最大的最漂亮的水果,或者老师发给他的折纸不可以缺一个角,诸如此类表现啦!你的孩子身心都很健康,他正在完成他一个又一个的敏感期,慢慢长大,希望大人们的理解和呵护啊!我想你的宝宝到了他的执拗敏感期,宝宝在2-6岁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他会显得非常倔强,难以变通,有时会到难以理解的地步。

-------------------------------------------------------

乐乐执拗的行为中反映出他的一种倔强的性格偏向,这种性格偏向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特征是:

1.在涉及到乐乐自己的一些事情上,如果父母征求他的意见,无论对于这件事情他是否理解,他都会给出他自己的要求和意见。

2.任性,重复坚持自己的意见;打骂对他没有明显效果。

爱心提醒

对乐乐的这种任性,爸爸妈妈在处理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孩子内在真正的需要。当孩子坚持自己的无理要求时,或许他的目的是想引起父母的关注。

2.当孩子任性的时候,父母不要以自己的“任性”来对抗孩子的任性。必要时不妨适当“让步”,首先使孩子的内心得到满足,再教育他学会承担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避免类似行为的再一次发生。

3.父母也可在日常生活中多启发孩子学会多角度解决问题,增加孩子思维的灵活性以及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

这种阶段性顶牛,主要是心理发展的反映,心理学称为“第2反抗期”,因为6岁孩子的独立能力大大增强,独立意识迅速发展,所以,他们的自主愿望趋于强烈,愿意家长像对待大人那样对待自己,期望得到大人的信任和赞赏.而孩子在家长的眼里总是长不大的,家长往往是用习惯性的方式对待孩子,孩子反感了还不察觉,待到碰撞起来,家长才会由迷惑到惊讶:孩子变了呀.

对阶段性顶牛的对策是:理解,尊重,引导.大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把握孩子的心理变化,就会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从而适

应孩子的变化,改变对待孩子的方式,例如,不再像对婴儿那样和孩子说话,和孩子平等地协商,尽量少干涉孩子,尊重孩子的自主,一般不勉强孩子,不招惹孩子顶牛,必要时可适当“退让”,当然,不是迁就和不管,只是要避免顶牛,避免针锋相对,采用孩子能接纳的方式进行引导,使孩子能顺利度过这段“反抗期”.

有的孩子就是犟脾气,性子倔,爱顶牛,这样的孩子一般是强型的,他们的主观意志强,不顺从,他们爱顶嘴,爱反抗,爱自行其事,往往让家长、老师烦恼.

其实,犟孩子身上有闪光点,他们的自我意识强,自主性强,有个性,若引导得好,能发展成为良好的个性品质,如独立自强的气质,坚强的毅力等.

对犟孩子要特别讲究教育方法和策略,不能以压制犟,不能强磨棱角,强迫和对立的做法,只会造成倔犟的升级,当然,也不是无原则地息事宁人,一味地退让、顺应,是消极的姑息.

最好不要把事情闹到顶牛的地步,矛盾激化对双方都不好,应该化解矛盾,和风细雨.怎样化解呢?第一是解读孩子,摸透孩子的个性特点,洞察孩子的心理状况,把握孩子在甚麽情况下爱顶牛,心里有数了,才会有化解的良策;第2是预防为主,尽量不让矛盾发生,把矛盾化解在萌芽之中,例如,估计孩子可能顶牛的事,就先和孩子沟通一下,协商一下,双方的距离拉近了,不是就和风细雨了吗?

顶牛发生了怎麽办?避开锋头,以冷相对,不应战,不发火,不回应,转而顾他,没有了顶牛的对象,就顶不起来了,待孩子也冷静

了下来,再和风细雨地解决.还应该以顶牛事件为契机,对孩子积极施教,事后引导孩子反思自己不当的行为,知道顶牛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帮助孩子调节心态,寻求合理解决矛盾的做法.家长也要反思自己,在顶牛事件中有没有不当的地方?若是有,不能文过饰非,要真诚地与孩子沟通,这不仅有利于亲子关系,也是非常有效的“身教”.

浅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最新版】

浅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 我从最初受到父母的启蒙教育,到现在教育自己的女儿,同时又是一名高中班主任,多年的人生经历和班主任经历告诫我,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一样对孩子十分重要,甚至决定着他们的发展方向,影响到终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这位教育学家心中占据相当的地位。为此家长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 一、现代教育理念 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宗旨,更加关注人的发展的完整性、全面性,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锻造,全面素质的培养和训练,倡导自主教育、快乐教育、成功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等新颖活泼的主体性教育模式,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施行个性化教育,注重因材施教,实现从共性化教育模式向个性化教育模式转变,

加强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结合与融合,培养创新、创业型复合性人才成为现代教育的基本目标。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起着基石的作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中,家庭教育不可或缺,甚至是孩子成才的关键因素。 二、"人之初,性本善",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 天真无邪的孩子,在他(她)们幼小的心灵中,万事万物都是美好的,对人生充满了希冀,一草一木,都充满了灵性,在孩子们幼稚聪慧的脑子里,把所有能感知到的事物,都想象得那么富有生机,那么活灵活现。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即启蒙之师。 所以家长对儿童所施的教育最具有早期性。俗话说:“有其父,则有其子。”就是说,有什么样的父母,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话虽然有些偏颇,但说明了父母亲自身的行为表现以及教育理念同孩子的发展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孩子出生后经过三年的发育,进入幼儿时期,3-6岁是学龄前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早期教育阶段,这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我国古谚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幼儿期是人生熏陶渐染化的开始,人的许多基本能力是这个年龄阶段形成的,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以及某些生活习惯等等,性格也在逐步形成。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如果把他本人17

教育孩子的十大心理学效应

心理规律一: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 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几个月后,教授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A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组的老鼠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 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得到了启发,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他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正是“暗示”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妈妈是孩子最爱、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同时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如果是长期的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会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其心理健康。相反,如果妈妈对孩子寄予厚望、积极肯定,通过期待 的眼神、赞许的笑容、激励的语言来滋润孩子的心田,使孩子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那么,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来的成果就会有多大! 心理规律二:超限效应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

捐。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如,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可见,妈妈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心理规律三:德西效应 心理学家德西曾讲述了这样一个寓言: 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在这个寓言中,老人的方法很简单,他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纵着美分这个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

对于孩子,我们需要耐心等待

教学感悟: 对于孩子,我们需要耐心等待 教育教学,需要的是什么? 教育教学,需要的是,我们耐心地等待。 星期一的语文课上,我让孩子们复习上周学习的内容。上周学的内容之一就是熟记成语。那天的课上,孩子们就已背得滚瓜烂熟,有的还倒背如流,可过了一个双休日了,孩子们还能记住这些成语吗?我决定考考大家。 “谁能把上周学习的成语背出来?”问题一出,班上几乎无一人举手,或许是在回忆吧,我猜想。一阵沉默之后,小手陆续举起来。扫视了一圈后,居然发现一只被公认为很调皮,学习成绩很落后的学生的手,我一阵窃喜,毫不犹豫地点了这位孩子的名。孩子站了起来,背得很流利,一会儿工夫便把5个成语背出来了。“中间漏了两个。”班上有孩子小声嘀咕起来了,爱表现的孩子都已迫不及待地举起了小手。孩子僵住了,不知所措。我让他再想想,孩子眉头紧锁着,看得出来,他在努力地回忆着。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了,这两个成语还是没能从他的嘴里说出来。其他的孩子已耐不住性子了,个个高高地举起了手。这个孩子低下了头,他意识到自己的无能了。要是在以往,我会毫不犹豫地让其他的孩子回答,课堂上的时间很宝贵,我不会让时间就这么耗掉,再说我也没这个耐心等下去,说不定他根本就回忆不起来。可今天,也许是这个孩子紧锁的眉头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决定再给他点时间。我示意其他孩子将手放下,待教室里安静后,我平静地对这个孩子说:“再想想,如果你实在想不出来,你跟老师说,我会让其他的同学帮你。”孩子的眼睛和我对视了一下,我分明看到那目光中少了一份紧张和失望,多了一份感谢和希望。孩子的眉头又紧锁起来,一双不大的眼睛不停地眨巴着,他在拼命地回忆着。我耐心地等待着,同学们也耐心地等待着,教室里一点声音也没有,我清楚地听到自己的心跳声。半分钟过去了,没有声音,一分钟过去了,没有声音,两分钟过去了,还是没有声音,孩子们的眼神中流露出着急的神情,我也渐渐有点支撑不住了。可孩子根本没寻求帮助的意思,他还在坚

孩子的成长规律才是教育规律

孩子的成长规律才是教育规律 孩子的成长规律才是教育规律 那是一个星期六的早晨,我从海边散步回来。 无意之中,看见马路边三三两两的孩子,行色匆匆。他们或挎着书包,或提着画夹,或背着乐器,他们这是去干什么?今天是周末啊?出于好奇,我跟在了他们后边。 孩子们年龄不等,大的十四五岁,小的应该还不到十岁。他们走路的姿势,完全没有我想象中的孩子的雀跃,在我的印象中,他们走起路来,应该是东西望的,追逐嬉戏的,用他们的小脚在自己人生的小路上画着优美的弧线,因为

孩子的生命是自由的,快乐的,无忧无虑的…… 可是眼前没有,孩子们的脸低沉着,略显忧郁的眼神写满了疲惫。孩子们陆陆续续走进了一幢旧楼,里面两间屋子已经有不少孩子围坐在几大桌子四周。一个个展开书本,或作冥思苦想状,或为埋头钻研型,或写或画的,东倒西歪的,像一个个小夫子;门两位年轻的老师在不停地巡回,时而驻足凝视,时而指指点点;斑驳的墙壁上,挂着一块简易的木制黑板,上面画着几个几何图形;楼梯口,聚集着三五成群的孩子家长,他们谈笑风生,充满希望地描绘着孩子们的未来——原来如此! 我迅速地离开,眼前的一切让我感到怪异,感到迷茫。我不明白,这些原本应该在课堂上可以解决的问题,为什么要花钱到这里来补习。那么,学生的课堂到底是做什么的?这样下去,学生们的休息时间如何保证?他们玩耍的时间呢?要知道,他们还仅仅是十几岁甚

至十岁不到的孩子啊!是谁剥夺了他们玩耍的权利,却不得不在这里经受着枯燥无趣的知识的轰炸,他们以后漫长的学习征途上,又如何提得起学习的兴趣? 我不知道,眼前的这些孩子,他们是知识的消费者,还是知识的受害者,但是从他们略显忧郁的带着疲惫的眼神里,我敢肯定,他们绝对不是教育的享受者…… 一位退休的老教师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告别了忙碌喧闹的校园,离开了生动活泼的孩子们,冷静地回味32年的从教生涯,特别是从事班主任工作的30年往事,常常因自己充当了‘隐形杀手’而深感愧疚:学生成绩平平,却迷上象棋、围棋的烧之;读背课文无兴趣,却喜欢读小说看小人书的撕之;……被我没收的沙包、陀螺等玩具满满地装了两纸箱,许多风筝的翅膀被我折损的再也飞不起来了。我武断的认为这些学生‘不务正业’。……只会玩的兵,长大后‘玩’

谈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意义和作用

谈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意义和作用 发表时间:2017-10-31T16:21:52.437Z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17年第6期作者:刘晶晶 [导读] 本文就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带来的影响和作用进行探讨。 新疆喀什岳普湖县第二小学刘晶晶 【摘要】父母,是孩子成长教育中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可能大家都耳熟能详。是的,孩子的教育离不开良好的教育环境,除了学校、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对孩子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教育环境。本文就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带来的影响和作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家庭教育;孩子成长;作用 引言:“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是中国家长的普遍心理。然而真正落实到实处时,才发现这是一本很难念的经。随着年龄的增长,可以发现孩子越来越像自己的父母,但是没有哪个孩子越来越像自己的老师。美国人泰曼约翰逊认为“成功的家庭造就成功的孩子,失败的家庭造就失败的孩子”,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家庭教育是其他一切教育的基础,父母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关注学校对孩子的教育同时,不能忽视孩子的家庭教育。我们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该多了解学习关于家庭教育的知识,便于孩子能够良好的接受家庭教育。 一、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思想意志起着重要作用 在学校中,老师们都会教导学生,今后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要做一个有爱心的人,要做一个善良的人,要做一个意志力坚强的人等等。一个孩子是否具有这些良好的思想意志,学校的教育占一部分功劳,其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品德、意志、性格,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有教育家将学生比喻成一块石头,由几个雕塑家,把学生雕刻成一座具有灵性的雕像。这里所说的雕塑家,第一就是家庭,可以涵盖家庭里的每一个成员;第二个就是教师,他有智慧,能传授给孩子知识。在这个复杂现实的社会中,孩子们不能仅靠自己的思维方式很好的在这个社会中健康成长。同时,现在的社会又强加给学校许多书本知识以外的任务,教师付出再多的精力,如果没有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的教育环节,在孩子身上是体现不出完美的效果的。大家可以发现,许多孩子身上的不良习惯,大都与家庭教育脱不了干系。比如说,一个孩子在学校看见别的小朋友带去的玩具很好玩,就在玩具主人不知情的情况下把别人的玩具带回家里面,家长发现了却没有对孩子这种盗窃的行为加以制止。家长这是在无形的认同孩子的做法,助长孩子像不良的行为习惯上发展,导致后面可能就会有无数次这样的情况发生,甚至在孩子渐渐长大的过程中犯下严重的错误。因此,家长应该及时发现孩子的不良习惯,并正确引导孩子改掉坏习惯。 学校教育无法在孩子行为习惯方面的教育超越家庭教育的效果,往往在家庭教育方面没有得到良好教育的孩子在学校也很难服从老师的管理,所以,学生接受知识教育的同时,也少不了家庭对学生在良好习惯方面的培养。 1、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学习态度起着重要作用 孩子对学习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对教育的重视。有的家长虽然文化程度低,但是在对于孩子的学习态度上,会很重视,她们往往会很在乎自己的孩子在学习上取得的成绩。而有的家长却抱着“他自己能学成什么样就什么样,学不下去就出去打工挣钱,还能为家庭减轻压力”的心态,他们虽然知道读书的重要性,但是在他们眼中,那些花大价钱培养出来的孩子挣的还不如年纪轻轻就出去打工挣钱的孩子挣的钱多,这些家长是在用挣钱多少来衡量学习的重要性,带有这种思想观念的家长在直接影响了孩子自己对于学习的态度。 2、家庭教育对孩子提高学习成绩有重要作用 孩子的学习成绩是否优异,一部分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更重要的是家庭对于孩子学习的重视,家长的知识水平和教育方法都能影响孩子的教育。很多家长在孩子学习成绩这块的教育,不是很重视,认为这是教师的全部责任。如果孩子学习成绩好,家长会归功于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水平,会认为孩子是值得花精力培养的。如果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家长会更多的将责任推脱到孩子本身不努力或者说教师的水平不高。更有家长只关注孩子在班级的成绩排名,成绩排名高,家长引以为豪,成绩排名低,家长就认为孩子没有学习天赋,放弃孩子。这些观念和做法都是错误的,这样做会导致孩子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从而在学习上更加不努力了。 3、家庭教育对孩子人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一个家庭中,家长的情绪和言行严重影响这孩子。我们常常可以看见,有的家长好赌,在赌桌上败了战,回到家就对孩子吆五喝六,甚至破口大骂,在孩子身上发泄自己的怨气和不满,家长不能以身作则,却要求孩子不能玩游戏,殊不知家长这种不良言行,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带来多么严重的坏影响。在生活中我们还能碰到很多这种情况,家长的不良言行,导致孩子心中充满恐惧、悲观、不自信,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结束语: 家长应该注重自己的言行、修养,注重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共同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使孩子健康的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沙. 谈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意义和作用[J]. 德州学院学报,2012,S1:36-37. [2]杜薇. 也谈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J]. 现代教育科学,2013,12:32. [3]周仲飞. 父母美德影响我们成长与成功——良好的家庭道德教育对孩子人生的作用与影响[J]. 科教文汇(下旬刊),2013,10:144-145.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待孩子成长的过程

大家好!我今天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跟大家分享一下如何看待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阶段性表现。 昨天上午梦妈跟我们分享了《学记》的必要性,要求我们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终身的老师,在孩子的教育上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 《学记》里面讲要做到“离经辨志”、“时观而弗语”,“道而弗牵”,我们家长一听这个就觉得很抽象。 下面我就以婴幼儿的敏感期为例,说明敏感期的特点,和对孩子以后的影响。 所谓的敏感期是指儿童在成长阶段中的某些时间范围内,只对环境中的某一项事物专心、而拒绝接受其它特征的事物。 在敏感期内,儿童会没有理由地对某种事物产生强烈的兴趣,会不厌其烦地重复这项行为,直到哪一天有了新的兴趣点出现。 当另外一个新的兴趣点出现的时候,那就是孩子的智力发育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儿童在这段时间内所表现出的内在活力与快乐,是根源于儿童大脑的发育,这个阶段他有强烈与外在世界接触的要求。 就是因为在0--6岁之间,孩子的大脑要完成成人大脑的60%,脑细胞的活络程度使得儿童对环境有了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迫使他们对环境接触。 这个阶段出现的各种喜爱都不是思考的结果,也不是教育的结果,更不是情绪的结果,而是孩子大脑不断发育的先天机制所决定的。

以0----2岁半的孩子为例,我们当妈妈的会发现孩子有一个阶段拿到什么都爱往嘴里面放,用嘴认识事物。 1岁以内的家长对此应该是很有体会,孩子喜欢吃手、咬各种东西,如果我们知道这个动作是幼儿期的正常反应,就不要大惊小怪的。 如果这个时期没有满足,就会有过度代偿现象,恐怕还有很多4、5岁甚至成人也有吃手的习惯呢! 当然在孩子尝试吃手过一段时间以后,就要进行适当的阻止。 我家儿子就是这样,我看见儿子吃手比较老实,我就可以专心做家务和其他的事情了,没有进行适当的阻止。 结果吃手成了习惯,一直吃到4岁才采用了极端的手段给制止了。 所以这个度的把握还是要家长来来仔细观察来把握的。 我们是不是看见有的中学生还在啃指甲。其实这个也是小时候没有这个尝试过程的代偿。 当孩子在8、9个月的时候,就有了爬的动作,那个时候他通常是有目的性的爬,比如去拿某一个物体,这个时候看护人就要“时观而弗语”,不要进行阻止,相反地可以进行适当的鼓励。 因为对于孩子来讲,他爬的动作是脑神经和四肢的肌肉都达到锻炼的过程,我们仔细观察看到孩子爬的过程并不是很轻松。 所以让他自己爬着去抓取他感兴趣的东西就是对孩子耐力和意志 品质的锻炼一种方式了。 如果这些都是让他自己来完成,有助于培养他克服困难的能力。

平时在幼儿园里我们经常教育孩子要互相帮助

平时在幼儿园里我们经常教育孩子要互相帮助,团结友爱,我们是大班的哥哥姐姐要主动关心小班、中班的弟弟妹妹,别人遇到困难时要去关心他们,去帮助他们。小朋友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但孩子们真正这样做的却很少。有这么一件小事,却让我改变了对孩子们的看法。 一天早饭后,我正在打扫院子,忽然听到“呜呜”的哭声,我顺着哭声望去,让我看到了这样一幕:田晓晓小朋友一边走着一边在哭,李小惠在轻轻扶着她走,走在旁边的张倩说:“哎呀,那么娇气呀!” 小惠气呼呼的说:“她病了,你怎么能那样呢!我们应该关心她的,老师让我们要互相关心的。你病了,没人关心你,你高兴吗?”听了孩子们的对话,我很高兴, 马上跑过去,询问了晓晓哭的原因,原来晓晓来到幼儿园后,突然觉得肚子疼,就哭了起来。我马上送她到卫生室看了看,医生说她喘岔气了,一会儿就好了。 送她回来后,孩子们马上围了过来,纷纷问:“老师,晓晓怎么了?晓晓怎么了?”看着孩子们着急的样子,我说:“孩子们,晓晓没事了,她喘岔气了。今天小朋友做的很好,能知道关心同伴了,很好。”并着重表扬了李小惠小朋友,让其他小朋友向她学习。 从这件事使我想到,平时耐心给孩子讲关心同伴的道理,虽然当时不一定有什么效果,但孩子真正懂得了就会付之于行动,照着去做,同时还能把自己懂得的知识和道理讲给别人听, 这也是我们做为老师要得到的教育效果。 我班的王晓芳小朋友特别听话,上课非常认真,也不跟别的小朋友胡闹。就是有一点,平时沉默寡言,不爱说话,总喜欢自己一个人静静的玩。 我知道这个孩子不善交往,必定会为她的将来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我决定给她改掉这个坏毛病。我首先鼓励别的小朋友主动和她玩。问她:别的小朋友和你玩你高兴吗?那你去跟别的小朋友玩,他们会怎样呢?她很快就明白了我的意思,并也主动的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过了一段时间王晓芳小朋友开朗多了,也爱说爱笑了,还交了好几个小朋友呢。我真替她高兴,家长对她的改变也很高兴。 在一次户外活动中,我给孩子们提供了许多大大小小的球,我组织起玩球的孩子说:“老师想看一看,你们是怎样玩球的,有什么新发现。要跟别人玩得不一样,看谁的玩法多。” 等他们尽情地玩了一会儿后,我让他们说说对玩球有什么“新”发现,孩子们边说边做给我看:可以滚着玩,可以踢着玩;可以向空中抛接球;可以拍球,可以原地站立拍球;双手拍球,左右手交替拍球;蹲着拍球,向前走一步,拍一下;拍一下,接一下;一边拍球,一边向外侧抬脚;两脚交替进行…… 这时丁文一也高兴地说:“用球可以做操,也可以像姚明叔叔那样投篮。”接下来,我便让大家把自己没玩过的方法再试着玩一玩。这时孩子们兴趣大发,玩得更热闹了。在此基础

解读岁孩子成长规律

解读0—18岁孩子成长规律 读懂孩子,这是家长的必修课。让北京师范大学边玉芳教授带我们走进0—18岁孩子的世界。 0~6岁 *感知是孩子所有认知活动的开端。鼓励孩子爬行、多与孩子游戏,可促进孩子感知觉发展。 *孩子大脑快速发育,包括大脑皮层的发育、大脑两半球功能专一化。孩子“坐不住”是由于大脑发育不完善,抑制力差所致。 *孩子的动作发展遵循头尾原则、远近原则和顺序原则。 *孩子说谎是其心理发展的一种表现。孩子说谎可以分为想象型说谎、虚荣型说谎、自卫型说谎。 *孩子的分享行为于2~4岁的孩子开始萌芽。5~6岁的孩子分享行为飞速发展。 *初入幼儿园,孩子出现分离焦虑是正常的心理现象。分离焦虑一般经历强烈反应阶段、调整波动阶段、基本适应阶段与二次适应阶段。 *3~6岁是培养孩子情绪调节能力的重要时期。 *1~2岁主要培养孩子独立饮食和排便的习惯。3~4岁是孩子行为独立性发展的重要时期。4~5岁是孩子情感独立性发展的重要时期。 *1岁半到2岁孩子的坚持性开始萌芽,但坚持性水平较低。3~5岁对培养孩子的坚持性非常重要。 *4岁左右是促进孩子自信心发展的重要时期。 *3~4岁是培养孩子抗挫能力的重要时期。 *3~5岁是孩子自我延迟满足能力发展的重要年龄。 *3岁前不要逼迫孩子识字,应重点培养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对婴幼儿而言,与阅读活动有关的任何行为都可算是阅读行为。合作式亲子共读模式有利于培养孩子的阅读策略、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0~3岁的孩子能区分数的多少。3~5岁的孩子能区分不同形状的图形。6岁左右的孩子可以初步认识一些立体图形。 6~12岁 *小学阶段,虽然大脑的发展速度不如婴幼儿时期那么快,但小学生大脑的发展仍快于身体其他部分的发展,并且仍然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小学生集中和控制注意力的能力仍然较弱。7~10岁的孩子可以连续集中注意力20分钟,10~12岁25分钟,12岁以上30分钟。 *小学生的记忆从无意记忆、机械记忆逐渐发展为有意记忆、理解记忆,并学会使用简单的记忆策略。

浅谈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浅谈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是对孩子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一种教育,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可代替的作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大部分时间其实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孩子的全部生活始终与家庭小集体有密切的联系。在家庭中,随着社会进步和社会结构的复杂化,更突现家庭教育的重要。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从一出生下来,父母就和孩子在一起,孩子的语言文字学习、心理思想态度、行为举止习惯的养成都受到父母的熏陶和感染,其影响作用是非常大的。但是,有的家长没有意识到,家庭对孩子教育的影响。因此,做好家庭教育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是极其重要的。 第一:家庭环境影响孩子的成长。因为环境因素有广泛性、经常性、自然性、偶然性的特点,所以,孩子会受到种种影响。尤其是自发性的特点,它有与教育相平行的影响,也有与教育相矛盾的影响,这时孩子的身心发展有时可能是有利的、积极的,有时可能是不良的、消极的。所以,不能低估环境因素的作用。有的孩子在家庭影响下,可以较早地显示某些方面的特殊才能。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一定意义上说明了环境对人影响的作用。古代曾有“孟母三迁”,从“其舍近墓”到“迁居市旁”,最后徙居“学官之旁”,终于使孟轲在学官的影响下,成为学者。这说明人们很早就重视环境影响人的作用。 第二:父母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了榜样的作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生活的第一环境,孩子的真正“启蒙教师”是自己的父母!教会孩子做人是孩子成长的首要条件,在孩子们用询问的眼光注视世界,同时,认识着世界的时候,在他的眼中最常见到的,是父母,父母的言行正表达着他们自己的人生态度。父母最先总是被孩子无条件认定的,于是并无意识的,但模仿对象就由此确定了。因此,作为家长事事必须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起良好的榜样,以堂堂正正的人的形象,留在孩子心目中。堂堂正正的人应该是一个正直的人、有责任心的人、言行一致的人、守时惜时的人……那种贪婪、自私、斤斤计较、欺善怕恶、吹牛、违犯法纪、缺乏爱心的是最损害形象的,一旦印入孩子心中,不但难以磨灭,而且还是今后和父母产生情感障碍的潜在诱因。同时,又常是导致孩子自悲、自我封闭、自暴自弃等病态心理的原因之一。另外,还要敢于在孩子面前认错,那种认为认错就意味着降低威信,于是强词夺理硬辩,甚至以打驾手段镇住孩子的作法是最愚蠢的,最失诚信的,在孩子心理会刻下失望、伤心和轻视。因此,要塑造好自己的形象,做好孩子的“启蒙教师”。 第三:父母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影响孩子的成长。现在的父母大多忙于挣钱,为自己的孩子提供一个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会忽略了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有些父母可能简单的认为让孩子上最好的学校,有最先进的学习工具就是对教育的投资。其实不然,父母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仅仅是一些物质的简单投入,而更多的包括对孩子心理的关爱和呵护。首先必须了解孩子的心理,遵循孩子心理发展规律。其次,在生活中要教育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既不自轻自贱,也不自骄自傲,这样才能正确地为人处事,否则孩子就会片面地认识别人,过高地估计自己,遇到事总感觉不顺心,不是嫉妒别人,就是烦恼、愤恨,被一些不健康的情绪所笼罩,也就失去了自己的快乐。要培养孩子的自信,这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自信的基本点是相信自己有力量完成某项任务,即使这项任务带有挑战性,自信心来源于获得成功的体验和父母的教正方式,欣赏孩子,是每个父母对孩子都应该有的基本态度。最后,要教育孩子正确面对失败与挫折。世界上,没有一条缀满

让孩子拥有健康心理我们要做些什么

家长会亲子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让孩子拥有健康的心理我们要做些什么? 单位:霍城县第四中学授课教师:雷建江时间:2012.11.18 尊敬的各位家长:你们好! 各位的到来让我深切的体会到,你们对孩子深切的关爱,专门挤出时间来参加此次家长会,用实际行动来表达你们关心儿女是排除万难的,对你们的到来我深表感谢! 今天在这里相聚主要是谈一谈我们教育孩子过程中,孩子会产生怎样的心理反应,做出怎样的举动,及我们怎样改善教育行为,帮助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借助今天的话题《让孩子拥有健康的心理我们要做些什么》来表达“关注孩子心理健康与重视孩子身体健康同等重要”的观点。 假设我只从孩子表现不好的方面来看待你们的孩子,我可以说“你们是不合格的家长,没有尽到父母的义务和责任”。你们肯定不同意我这样的观点,心里肯定要产生一些想法,或许还会举例来反驳我太偏激,你们我不同的意见,在我看来就属于逆反心理。现在我们转换一下角色,当您说您孩子不对时,他有时也不认同您观点的,在您看来他的行为就是逆反心理的表现。 激起孩子逆反心理的原因是我们在指责、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时,没有兑现答应孩子的事情食言时,我们的行为让孩子缺失幸福感,他们脸上的写满失望和心中不平衡时引起的。现在回头看看孩子冲我们发火、跟我们吵架、顶嘴、不听我们的话等等这些不尊重我们的行为举止就不奇怪了。还有一个情况容易让我们处于被动:就是当我们教育孩子、指出孩子不对时,因为方法不当让孩子受委屈了,就不好再往下说什么了,往往在这个时候家长与孩子的教育角色会发生反转,我们的教育行为被迫停止,我们担心孩子会利用角色反转滋生发泄胡闹的情绪,我们也会强制孩子听从我们的意愿,保证自己的教育主动权。但这样尴尬的教育行为值得我们反思。先来看看我们不好的教育行为会带给孩子什么样的心理反应:□唠叨。新帐老帐一件事总是反反复复说个没完。 ○这样的教育行为在孩子心理上的反应是:厌烦、缺乏幸福感。 □要求太多,总是要求孩子做这做那,必须达到什么程度。 ○这样的教育行为在孩子心理上的反应是:感觉父母没事找事瞎管闲事,满足自己的控制欲望。 □喜欢诉苦,总是喜欢用自己的付出当条件让孩子听自己的话。 ○这样的教育行为在孩子心理上的反应是:心里感觉愧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却难以接受这样的说教。 □指责孩子缺点多,优点鼓励夸赞少。 ○这样的教育行为在孩子心理上的反应是:失去快乐、忧虑、不自信。 □对孩子猜疑多,信任少。不能冷静分析/判断孩子做事对错的原因。 ○这样的教育行为在孩子心理上的反应是:怕错怪自己爱解释、少与人交谈,沉默寡言。 中国自古至今是一个非常重视“尊师重道”、“百善孝为先”的国家,是五千年文化积淀并传递的传统美德。“孝”为先让孩子不能反驳父母的观点,哪怕是错误的,“尊师”让学生不能反驳老师的教诲,也许有偏颇的地方,这样的客观条件形成了我们以“家长为中心”的家教,以“教师为中心”的学校教育,让孩子听从家长、老师的话成为我们一直坚持的教育原则。而倡导“以人为本”理念下的“以孩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却难以顺利的得到发扬和改善。我们与孩子经历了长期没有结果的“艰苦斗争”,应该能静下心来想想孩子怎样做才是孝,自己怎样做才像孩子的父母,要不要还沉浸在一厢情愿的坚持“孩子只

浅谈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2)

浅谈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高坑镇茶亭学校:唐蓉娜 人的一生要经历三大教育,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而家庭教育对一个人来说,既是启蒙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因为家庭是孩子的天然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人们常说:孩子是家长的影子,家长是孩子的镜子,就是这个道理。可见,家庭教育对儿童的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家长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 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其教育目标应是:在孩子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幼儿园、学校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为接受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打好基础。在孩子入园、入校后,配合幼儿园、学校使其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家庭教育由于发生在家庭之中,与幼儿园、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较,具有早期性、连续性、权威性、感染性、及时性特点,这些特点使家庭教育成为教育人的起点与基点,具有其他教育所没有的优势。而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家长“不仅仅是人类发展的传承者,还是孩子健康发展的维护者,更是孩子心灵火花的点燃者。”因此,作为父母,要想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在家庭教育中就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为儿童设立良好的家庭环境 因为环境因素有广泛性、经常性、自然性、偶然性的特点,所以,儿童会受到种种影响。尤其是自然性的特点,它有与教育相平行的影

响,也有与教育相矛盾的影响,这时儿童的身心发展有时可能是有利的、积极的,有时可能是不良的、消极的。所以,不能低估环境因素的作用。如饭桌上,一位母亲对一个上一年级的女儿说:“你吃水饺要不要醮点芝麻酱?”“麻将还能吃?”女儿回答说。可见,在不同的家庭中成长的儿童,往往会具有不同的个性心理倾向。作为乡村学校的老师,我对这一点深有感触:曾经问过学生一个这样的问题“妈妈的爱好是什么?”居然有一半的学生回答说是“打牌!”。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一定意义说明上说明了环境对人影响的作用。古代曾有“孟母三迁”,从“其舍近墓”到“迁居市旁”,最后徙居“学官之旁”,终于使孟轲在学官的影响下,成为学者。这说明人们很早就重视环境影响人的作用。 为了使孩子能够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健康地成长,家长应尽量在家创建良好的氛围,如学习氛围,儿童娱乐氛围,而不是经常在家打麻将,玩扑克。 二、家长以身作则,为孩子做出榜样 孔子云:“人之初,性本善”、“人非生而知之,亦非生而贵之”,那么为什么先天区别不大的婴儿,长大后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这主要是因为每个人成长的家庭环境,所受的家庭教育都不同。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生活的第一环境,孩子的眼睛就像照相机,每天拍下了父母的形象。 记得曾经教过这样一名学生,他的学习成绩还不错,可是语言品行却不怎么样,在班上,一和其它同学有矛盾,就粗野话连篇,甚至

十大儿童心理学经典实验

十大儿童心理学经典实验 作者:洪恩教育IQ365商城时间:2009-08-11 儿童的妙想世界——十大儿童心理学经典实验 本文介绍了儿童心理学研究中的10个经典实验。对于熟悉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人来说,看看不同的观点,也是一件好事。 儿童心理学——或者更宽泛的说,发展心理学——并不仅仅是关于孩子的研究,而是研究像你我这样的人,以及我们如何成为现在这个样子。儿童心理学展现了我们的过去,甚至包括我们的将来。本文是这十篇的索引,希望各位看官多提建议、多多支持。 开始翻译的时候,我没想过一下子把10篇都翻译出来。之后有个网友留言,说自己是个孩子的爸爸,希望我能将这个系列进行到底。其实本来上开始在yeeyan上发表翻译是想给自己找个事情做,转移一下注意力。没想到,却真的可能对某些人有帮助。这位爸爸的支持,让我下决心在新年之前把这十篇都翻译出来,也算是送给大家的新年礼物。 一、婴儿早期记忆 想想看,如果我们真的记得从出生开始的所有事情,也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吧——幸亏忘的比记得多得多。本文介绍了一个60年代关于儿童记忆的实验。与我们的common sense有出入,小孩儿很早就能记住事情。 很久很久以前,虽然现在看起来已模糊不清,我们都曾是孩子。我们咯咯笑、大哭、大笑、探索、摔倒,我们对于刚刚起步的这条旅途几乎一无所知。

除非遭遇不幸,在生命最初的几年中,我们产生了记忆、语言、自我意识、记忆认知、社会和情绪能力。我们向着未来的自己走出了最初的几步。 儿童心理学——或者更宽泛的说,发展心理学——并不仅仅是关于孩子的研究,而是研究像你我这样的人,以及我们如何成为现在这个样子。就像了解自己的历史可以对未来有所借鉴,儿童心理学展现了我们的过去,甚至包括我们的将来。 这篇及以后几篇将介绍儿童心理学几个重要领域中的10个经典研究。每个实验都是我们自己这个拼图中的一块,细细品味任何一个实验,都将提醒我们,现在看来浑然天成的事情曾经是多么复杂。 婴儿从很早就有记忆 有些人认为,我们不可能记得2到4岁之前的任何事情。另一些人则认为我们能记住那之前的事——可能甚至能追溯至出生之前。“儿童期失忆”可不好研究,因为我们很难证明成人最早的记忆是真实的还是想象的。 不过心理学家也进行了一些研究,通过一系列经典实验来检查幼年的记忆形成。如果真的很早就有记忆,那么从理论上成人当然可能记住很早期的经历。 一踢脚就有声 上世纪六十年代,Carolyn Rovee-Collier(现任职于Rutgers大学)教授和同事们设计了一个经典实验。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得以了解婴儿记忆的机制。这种方式提供了关于婴儿记忆何时、如何发展的重要证据。 在他们的实验中,Rovee & Rovee让9-12周大的婴儿舒适地躺在家中的摇篮中,向上看着一个色彩鲜艳的木头旋转风铃。

教育要遵循孩子成长规律

教育要遵循孩子成长规律 孩子的成长规律可以浓缩为一个“人”字。儿童的发展从两个角度来看:认知发展,可以看作是“人”字的左撇;个性和社会性发展,可以看作是“人”字的右捺。一撇一捺,组成一个完整的“人”字。 李烈 孩子成长是有规律的。笔者认为,孩子的成长规律可以浓缩在一个最简单、却也最意味深长的字——“人”上。儿童的发展从两个角度来看:认知发展,可以看作是“人”字的左撇;个性和社会性发展,可以看作是“人”字的右捺。一撇一捺,组成一个完整的“人”字。 左撇的认知发展,主要是在孩子求学过程中完成的,而学习的关键在于使孩子“学会求知”。但必须明确的是,知识的学习只是提供了一个平台、一种手段,它重在通过学习的过程让孩子学会“求”的方法、激发其深入去“求”的渴望,而不是掌握了多少知识。我们反复强调:好的课堂教学是通过有限的知识学习上升到方法论和价值观的教学。因此从孩子认知发展上来看,最核心的就是要让孩子学会思考。只有会思考的孩子,掌握了思考方法,有了思考欲望,才能有不可限量的发展潜力。至于知识,后天可以弥补,而“思考”和“思考力”却是需要我们时刻抓好和认真培养的。 孩子有着天然的、内在的、自觉的发展愿望和动力。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无穷个“为什么”和充满探索的好动天性,就是最好的证明。教育最重要的职责是保护并持续激发这种发展愿望和发展动力。孩子天真的、直接的、新鲜的经验中,蕴藏着非凡的创新思维原型和创造力。这种激情和渴望才是人类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但遗憾的是,这些最具有力量的探索欲望和探索精神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渐渐被泯灭。好的教育,遵循规律的教育,必须保持孩子的创造意识,激发孩子的创造才能。 右捺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主要是在孩子的社会化过程中完成的,而社会化的关键在于学会做“人”。初生婴儿如小动物一般,其喜怒哀乐主要受各种基本的生物属性支配,被称为自然人。在逐渐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们会懂得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等一系列社会习俗和规则。社会的文明和社会所倡导的是非对错的价值观,就在这一过程中渐渐地渗透到孩子的骨子里、血液里,使孩子逐渐变成一个“社会人”。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就叫社会化。 “什么习惯、礼貌,孩子的发展切不可只关注认知部分,对孩子与人交往能力的培养不能忽视。 爱心、孝心,合作、交往,长大后他自然就会了”,这是一种偏激的认识。事实上,表现出行为问题的孩子,首先表现为社交技能不足。不知道如何加入别人的活动中,以破坏的方式试图引起注意;遇到困难、欺侮时不知道正常的求助手段与程序,直接“出手”、挥拳相向,更别提“团队合作”了……解决这些问题常常成为老师的主要工作,耗费了他们极大的精力。细看这个“人”字,我们还可以发现:左撇和右捺之间,右捺部分提供了更多支撑的力量,这正应了“育人教书,育人为先”那句话。从“人”字的结构,我们浓缩出孩子成长的规律。如果遵循这些规律而行,我们不难想象,孩子的生命体验必然是丰富多彩的。 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在用狗做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如果把狗关在笼子里进行电击(能引起痛苦但不会引起生命危险),狗一开始还会在笼子里尖叫并且挣扎,试图逃跑。 但如果进行反复的不可躲避的电击,狗会陷入一种病理性失助状态,到最后放弃任何尝试和努力,即使打开笼门,给它一条逃跑的通路,这条狗也不会逃跑,而是躺在地上呻吟,继续承受痛苦。 塞里格曼把这种现象称为“习得性无助”,也就是说,这种无助、无能为力的状态是后天“学习”来的。 其实,道理很简单,如果一个人发现无论他付出多大的努力,无论他做什么事情,都以失败告终时,他会逐渐丧失斗志,最终放弃一切努力和尝试。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和发展,家庭教育越来越被更多人所重视,家长如何教育和培养好自己的子女是当今天社会的焦点问题。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有句至理名言: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望子成龙”是每个家长普遍的心态。这可以理解。但常常因家长教育方法不当,孩子成不了“龙”,更有甚者,走向反面。从当今家庭看:大多数的家长把自己的一切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这个“望子成龙”或“盼女成凤”的希望能否成为现实,需要多方面的努力,而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必然成为“独生代”能否健康成长的关键所在。 面对21世纪即将开启的大门,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意识到:中国能否赢得下个世纪,关键是人才的培养。 曾有人说过,一个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操纵在掌权者的手中,不如说是掌握在父母亲们的手里——社会的未来必须由新生一代去承当,而父母亲们就肩负着塑造未来的重任。因此,可以说,中国当代“独生代”的父母们,重任在肩。 从当今的孩子看:由于是独生子女,在家中是“小太阳”、“小皇帝”,再加上一些家庭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或是教育中未能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又不重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因而导致孩子心理上“以我为中心”,“惟我独尊”,任性,我行我素。久而久之,形成不良行为习惯。根据我国有关方面调查资料显示:中国

儿童的心理素质合格率仅为19%,而美国为41%,日本为60%以上,有人说:

“中国孩子的聪明才智是世界闻名的,同时他们的心理素质之差也是出了名的。”因此,我们必须十分重视家庭教育,并施以正确的家教方法,才能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直至成才。 家庭对孩子一生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最重要的启蒙老师。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接触的时间和机会最多,父母的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父母的教诲引导孩子从小走到大,对孩子今后的成功有着重大深远的意义。家庭教育作为孩子通向社会的第一座桥梁,对孩子的个性、品质和健康成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新长征教育学校总结归纳了几种方法供大家参考交流 1、教育子女“学会做人” 教育孩子学会做人,是家庭教育主要的、根本的任务,也是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和要求的核心问题。教育孩子做人,就是要十分重视孩子思想品德的教育。作为家长不能重智育轻德育。因为比知识重要的是能力,比能力重要的是道德。家庭教育重在教育孩子做人,主要提高其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其遵守社会公德的习惯,增强其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教育子女“学会求知”

教育孩子的心理学知识

有位父亲他对女儿的教育方式比较独特,他从来没有辅导过女儿做功课什么的,就是每天回来跟女儿聊十分钟,只聊四个问题,就完成了他的家庭教育。这四个问题是: 1,学校有什么好事发生吗? 2,今天你有什么好的表现? 3,今天有什么好收获吗? 4,有什么需要爸爸的帮助吗? 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其实蕴涵着丰富的含义: 第一个问题其实是在调查女儿的价值观,了解她心里面觉得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 第二个问题实际上是在激励女儿,增加她的自信心; 第三个问题是让她确认一下具体学到了什么; 第四个问题则有两层意思,一是我很关心你,二是学习是你自己的事。就是这简简单单的四个问题,包含了很多关爱关怀在里面,事实上也证明很有效。 在教育理念中,要把孩子教育好,最关键的就是亲子关系要处理好。如果家长在孩子心中建立起绝对的责任,孩子相信家长无条件地爱着自己,相信家长所有批评、表扬的出发是为了自己好,如果孩子在潜意识里对此达到完全相信,那么这种关系是良性的,是相互关爱、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的稳定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所有教育孩子的最简单的事情,用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就是“伴随孩子成长”。但是,现实生活大部分人的亲子关系是不稳定的,或者说是扭曲的,孩子并不能真正信任家长。 谁家的父母都是爱自己的子女的,但中国98%的家长错把爱的方式当成了爱。比如给孩子最好的东西吃,最好的衣服穿,这只是一种爱的方式,并不是爱本身。而家长们的爱也经常是有条件的,比如会出现只要这次考试得了前三名,就带你去哪里玩等等。 爱是一个生命喜欢另一个生命的感情,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是无条件的,是一种整体接纳的,是要让对方接收到的,要真正做一个好家长并不难,要教育好孩子一定要注意下面几句话: 1,绝对禁止高压/打骂孩子的做法,建立平等的关系。 2,真正地无条件爱孩子,给予孩子精神意义上的爱。 3,一定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 4,用正面的方法教育孩子,时常对其鼓励表扬。 5,调正亲子关系,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6,要注意孩子的人格精神。 如果真正理解了以上的六句话,教育好孩子就是易如反掌的事情了。 家长应知道的心理学规律 家庭教育实际上是一门"动心"的艺术,如果不能把工作做到孩子的心坎上,其教育的效果往往会苍白而无力。

相关文档